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精选11篇)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篇一
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4月12日来源: 河南
日报
卢展工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转变”和“加快”这两个关键词。关于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卢展工指出,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在立场上到位、观念上到位、方法上到位。二是切实转变发展途径。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入手,着力解决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结构性矛盾。三是切实转变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着力创造机制、创造氛围、创造环境、创造条件,更好地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四是切实转变发展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具体利益,始终把人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标准,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来体现对人民负责。关于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卢展工强调,要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八个加快”的任务和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个大力”的要求,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观念能不能转变、思路能不能拓展、头脑是不是清醒至关重要,说到底还是认识问题、信心问题。一方面,要多做理性思考。坚持多学习一些知识、多研究一些问题、多思考一些工作,不断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切实增强信心。
信心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障。既要从各种有利条件和良好发展势头中增强信心,更要从看到困难、问题、不足、差距中寻找信心,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改进不足、缩小差距中坚定信心。二是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核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好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要着眼于我省的基本省情,着眼于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现实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把保持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
三是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一方面,要持续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好成效,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累的好经验好举措,持续这些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好成绩;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始终持续加快转变的力度和韧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要把握优势,认真研究、充分发挥河南在区位、文化、人口、粮食等方面的优势;要准确定位,明确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特别是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影响、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弄清概念,科学界定中原、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的内涵,引导各级各地在中原崛起中找准位置、作出贡献;要持续思路,坚持重基础、重集思广益、重科学决策,始终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两大跨越”等重大战略方针来研究,以思路的持续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
四是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创新。要靠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总开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全盘皆活、全盘皆通。要
把解放思想的意识和观念体现到领导实践和一切工作中去,通过解放思想把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广泛调动起来、充分激发出来。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更多地从自身工作、从体制机制方面找原因、寻对策,努力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要靠科技创新。深入研究如何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科技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善于“借梯登高”、“借鸡下蛋”、“借脑生财”。要靠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领导干部要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肩负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导责任。
五是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只有坚持统筹协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广泛的共识,才能凝聚起方方面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智慧和力量。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切实把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融入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要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保障和评价发展成果的标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统筹“三化”进程。认真研究如何统筹协调“三化”进程,使之更符合河南实际,把农业农村、工业产业与城镇建设更好衔接起来。要统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引领、集聚功能和作用,又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以城镇化为切入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大空间。要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作为
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途径,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六是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立足于学,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学习各方面知识,学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立足于实,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实务实。要立足于做,想好了再说,说了就要做,做好做到位。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切实抓好基层、打牢基础,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形成合力。要立足于效,强化效益、效率、效果、效能等概念,在效上见“转”、在效上见“调”,在效上见“快”、在效上见“好”。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篇二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措施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1.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现实要求
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的时候, 给我们国家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早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 中国从中找到了能够让国家向全球化方位进军的莫大机缘, 充足的运用了我国劳动力比其他国家低的因素, 采取对外开放的完美策略, 很快的使我国达到了国际水准上, 变成了不可小觑的制造大国, 经济效益也日渐增加, 收获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果。不过由于经济危机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所以使国际形势走向了多极化, 使世界经济活动超越了国界, 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与此同时, 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之深刻长远的, 国际上的经济运营本就属于那种盘根错节的状态, 加上世界经济发展迟缓,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想真正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依然需要很长的一段时期。美国的策略改变与中国四面八方的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也让未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方面面对着许多的考验。目前, 对现在国家内部发展来说, 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的紧要关头,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稳步向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市场需求量也加大了, 国家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沉淀积累, 酝酿了足够的发展潜力。但是, 发展建设中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还是存在着, 怎样才能在不出现通货膨胀的基础下让经济达到稳定转型, 怎样才能完成推进经济增强的能源的调动。
1.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成本上升的现实要求
国家过去关键是靠一些成本不高的产品来竞争, 可是如今这种方式越来越不可行了。主要因素有在国际经济繁杂的情况下, 国外需求力降低, 会使我们国家承受着“双反双保护”等一些负担。还有就是国家内部中存在的改变, 工人工资、原材料、土地成本、管理成本等生产成本一直在提高, 导致了想靠低成本竞争的方式根本维持不了了。
1.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我国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压力的现实要求
如今我国的资源情况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总量不足, 另一个是人均少。例如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在世界排名上占第三位, 人均水平还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六十;淡水资源总量全球排列第六位, 人均水平降低到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吃不上水, 专家估测到2030年淡水能够使用的总量就会达到饱和, 想喝上水都成了大难题了。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如今已高达百分之六十, 长时间的处于这种状态中致使我们经济发展出现了比较多的资源过度耗损滥用的局面。如今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可以用八个字两句话来总结:局部改善, 总体恶化。面对着那么多的障碍和挑战, 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泥石流、地震、沙尘暴、雾霾等频频上演。根据上面讲的内容来看, 改变经济发展的路线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对以前的发展体系进行调动, 不要总走老的路线, 要有创新精神, 加速实行经济发展改革, 创造出崭新的经济前景, 使经济稳定且有效的健康发展。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与措施
2.1 根据经济体系着手, 紧抓经济结构策略性为主要着手点, 结构不完善是长时间以来深深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 也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大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改变方针策是能够提高需求结构、整合产业结构、增进城镇有序发展等一系列不足达到标准的首要条件。下面是对改革探讨出的几个观点:第一, 要好好的掌控怎么扩大国内需求的基本策略, 加紧建设消费需求使其能够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经济危机致使那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败退, 国外对我们国家的需求量也就大不如从前了, 根本不能够起到推进我国经济提高的作用。第二, 个别的行业产量过多, 对经济发展根本没有什么潜在的影响, 在国外需求量低和国内投资者较少时, 把寄托放在国内需求上是明智之举。所以, 我们要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改变群众的消费估计、创新消费境况等等, 来达到扩张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第三, 要多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工业由弱变强, 实现现代化农业。大力宣扬现代服务业, 着力提升服务业比例。要实现产业内部升华, 一方面着力淘汰落后产能, 优者胜出, 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新兴产业。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 信息、新能源汽车, 以及航天航空, 海洋等产业作为主要攻占指标, 努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第四, 调整城乡结构, 着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既可以增加投资和消费, 又可以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2.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是要引导新文化、新思想、营造气氛和环境。应当要加大力度培创新科技文化, 拥护和重视创新, 渐渐的使之成为崇尚竞争、勇于尝试、不拍失败的优异氛围。二是要增强科技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要体系、市场来引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重点地区和领域设立一些水平较高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 努力使其具有竞争能力和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三是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大胆、创造和革新才能的人, 通过聚集、培养、引导、市校矿协作、招致人才回归等很多办法提升创新型人才的从大众中显现出来。
2.3 坚持“四化”同步, 走协调发展之路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是属于一个整体的结构, 需要相互配合合作, 使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工业进程提速, 但规模数量扩张特征明显、产能过剩,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过51%, 但是按照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会80%左右, 我国城镇化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还有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并没有真正融合到城镇生活集体中去, 没有释放出相应的效果。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跟工业化和城镇化相比较起来还是相差甚远的, 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效果根本没有发挥到最好。必须着力解决好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 促进经营组织形式向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 推动技术、资本流入, 对农业生产效率有着明显的增加。
2.4 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直接的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创新和提高效益上的基础性效果, 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理顺中央地方财权与事权关系,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 结束语
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经济发展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经济能否稳定快速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条件之一, 所有的国家都是想要提高经济发展, 从而一直在对其进行讨论探究, 换言说, 经济发展的方针策略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道路的胜利与否, 是判断出这个国家的发展是否可行的标准。向我们这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 转变经济发展方向是目前首要的问题之一, 所以, 要提高改变后的经济发展的策略, 明确出合理的转变方向, 也在现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文婷.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机制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 2012.
[2]杨志.科技创新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J].江南大学, 2012.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篇三
“十八大”报告当中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总体部署或者说叫战略部署,可以用这样几个数字来概括,两个“一”:叫一个“坚持”、一个“立足点”;两个“二”:叫两个“翻番”,两个“加快”;有两个“四”:叫四个“着力”、“四化同步”;一个“五”:叫五个“更多”。
一个“坚持”,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绝不能有丝毫动摇,这个大家在《报告》(指中共“十八大”报告——编者注,下同)当中,经济发展方面最后一句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强调。再次强调,就是我们新一届的党中央仍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一个“立足点”,《报告》经济发展的下一段专门讲了,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是我们要发展,但是我们的立足点和过去不一样了,不再是立足于速度的高低,下一个十年到底有多快,这个《报告》上没有追求高速度。
而且我们要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四个字大家看一看,过去仅仅用到改革开放上,就是改革开放是关系我们国家全局的战略抉择,这次把主题、主线上升到这样一个地位。
所以我觉得这次“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们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发展方面如何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发展的话,就是坚持主题主线,把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围绕着速度、立足于速度来推动发展,它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包括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很多就是由于过去盲目地、过度地追求高速度带来的问题。
两个“二”,其中一个是大家所熟知的叫两个“翻番”,但是我觉得需要说明一下,在目前媒体对两个翻番以及我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解读,有点儿过于去强调两个翻番了,我觉得需要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两个翻番它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大家还要注意有两个全面,第三部分的标题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当然我从经济角度上来讲,我不全面讲那五个一体的发展目标,但是两个翻番报告中也是讲,仅仅是经济发展目标当中的一个目标,整个目标是有五个方面,但是两个翻番只是经济发展目标当中的一个,这是需要说明的。
第二个是两个翻番是有前提的,大家一定要注意,报告是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个是为什么这次增加了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我觉得这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需要,这也就是说要纠正过去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的这样一个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当中的比例,因为在后边也讲到了两个提高,提高两个比重、两个同步的问题。这样的话我们的翻番才能更多地建立在消费,建立在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基础上。如果还是像过去似的,过于依靠投资、过于依靠出口来拉动增长,那么实现这样的一个翻番,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第四个两个翻番是一个全国的目标,并不认为所有的地区、所有的人群收入都翻番,因为我们现在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比较大,所以说它未来可能翻一番,可能会多一些。
那么对于低收入群体,对于农民来讲,国家要通过加大再分配调节的力度,这个在收入分配当中专门讲了这个,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使他们的收入增长,我相信低收入群体应该翻一番还多,当然这个居民收入翻番它是讲扣除了价格因素以后的这样的一个翻番,是实际的增长。
两个“加快”,怎么实现这两个翻番,我觉得报告的第四部分的标题叫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这个是统领整个第四部分标题的这样一句话,也是我们未来发展最根本的方针。
大家如果比较一下“十七大”(报告)的标题,关于第四部分,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标题叫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果大家仔细读一下报告,这次报告当中除了在总结经验当中用了一个“加快发展”以外,就是对发展前面加了一个“加快”,在未来发展的步骤当中,没有再使用加快这两个词。而把有限的加快用在了转变发展方式和改革方面,对经济发展的总的方针的提法,这次叫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个又好又快的“快”已经没有了,在《报告》里找不到了,“平稳较快”也找不到了,我们今后促进经济发展总的方针是叫“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所以有了一点全党的共识是,未来我们的发展不在于快,关键是怎么样持续、健康,这个当然就包括转变发展方式。
四个“着力”,或者叫要推动形成四个新机制,前面讲到了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来,但是具体还要进一步地说怎么样做到这一点,怎么样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把推动发展的工作重点或者说着力点,转到培育形成四个新机制上来。
第一个这个《报告》上都有了,就是要“增强新活力”,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等,他们才是市场主体的新活力,企业才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政府并不是主体,当然这要通过改革了。
第二个叫“新动力”,要增强创新的驱动力,包括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来带动产品的创新、品牌的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等等各方面的创新。
第三个是“新体系”,就是要推动我们新产业的成长和壮大,使凝聚最新科技成果的产业,未来能够成为带动增长的重要力量。
最后一个是“新优势”,因为大家知道我们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个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所以要培育形成新的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这样一种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那我觉得更为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推动转变发展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当然我们是不否认政府的作用的,我们发展需要发挥两只手的作用,但是政府怎么去发挥,不要是再像过去那样把主要精力、主要着力点、主要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扩大投资、壮大产能、促进生产上,这样会加剧我们产能过剩的矛盾,而把工作着力点转到这儿来了,会有助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
nlc202309010926
四“化”同步,大家知道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就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的是三“化”同步,这次专门加了一个信息化,这里面的涵义我想把握三点。
第一,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目标要求。就是我们中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这样一个现代化,而不是某一个工业化孤军奋进、城市化孤军奋进这样的一个现代化。
第二,推进四“化”同步,重点在哪里?这里面讲了三句话,第一个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适应未来新技术革命的这种需要,可能要更多地通过信息化来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那质量不高有很多方面的表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这次也在《报告》当中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作为一个城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实质的城镇化有进步,因为按照统计来讲,我们城镇化已经超过了50%,但是按照户籍来讲,我们城镇化只有35%、36%这样的一个水平。
第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相互协调,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四化同步当中第三个重点,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以说下一步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通过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也通过农业转移人口更多的市民化,来反过来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最后一个就是五个“更多”,这是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这次《“十八大”报告》当中,专门有一句话叫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什么样的呢?就用五个“更多”来进行描述。
第一个,因为我国虽然还没有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但是目前消费不足问题或者说叫内需不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了,所以说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更多地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这就是新的发展方式的第一个内涵。
第二个,我们国家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但是制造业已经产能过剩了,所以说今后要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带动增长,这是第二个内涵。
第三个,我国的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但是结构性的矛盾已经开始凸现,工资上涨很快,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竞争优势开始减弱了,去年到今年,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压力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比较快。所以《“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来带动增长,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我们国家在能源和资源消费总量方面,仍然处于总量扩张的这样一个阶段,也就是我们总量还要扩张、扩大,但是目前环境的容量和资源的瓶颈已经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收紧,所以今后应该更多地依靠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来推动增长。
第五个,我们国家城乡区域之间,在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基础方面,这个差距还比较大,概括起来说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还比较大。
但是在前一个阶段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当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所以报告强调要更多地依靠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互动来促进增长。
上述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式的五个内涵。相比较于“十七大”报告讲的三个转变,(“十八大”报告将)需求、产业和要素进一步扩充、进一步明确,方向更进一步地清晰了。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经济发展的思路,我觉得是一套完整的逻辑,首先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但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要转变,推动发展的工作重点或者说叫着力点要转变,但是根本上还是要加快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这样我们“四化”才能够同步,我们“两个翻番”的目标才能完成。
4.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篇四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湖北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为此,建议我省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打造湖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1、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内涵和作用必须深刻把握。“三大发展”提倡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即循环和谐发展、绿色低碳消费;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即注重科技生态化,科技以及经济发展要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基础上;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即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融合。因此,“三大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抢抓善用。(1)千载难逢的时势。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如,新工业革命、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所带来的机遇。(2)蓄势待发的优势。湖北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业、工业、科教、生态文化、交通区位)、核心优势(扩大内需的前沿、国内市场的枢纽)和潜在优势(创新发展、生态建设)。(3)抢占先机的气势。目前,湖北正在努力把国家政策、产业转移的“及时雨”,变成湖北发展的“好收成”。如,制定了湖北低碳发展和产业、交通、绿色建筑与森林碳汇发展的“一总四专”低碳发展规划体系。
3、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难题迫切需要破解。(1)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程度高,产业配套协调能力不强,传统优势产业大而不强,受资源、能源、节能减排的约束增加,发展空间受限;(2)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湖泊数量锐减,地下水质量堪忧,空气质量不断恶化。(3)自主创新进展缓慢。一是创新投入规模不够大。2012年湖北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全国排列10名之外。二是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不强。IMD《世界竞争力年鉴》中湖北排名靠后。三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湖北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少于上海、深圳。(4)改善生存环境与加速城镇化建设的矛盾日益尖锐。“十二五”期间湖北将有3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生活,这必然消耗更多资源,经济建设规模扩大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二、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绘制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线图
做好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要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定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产业带分布框架,突出区域特色、产业特色、试点示范特色。
1、制定好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
应确立以低碳技术为重点,抢占中部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以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以绿色经济为重点,抢占中部经济战略高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分层次实施。一是微观层次。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努力构建全新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二是中观层次。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三是宏观层次。以城镇为重点,以绿色消费为最高目标,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建立起绿色经济社会发展机制。
(2)分阶段的实施。一是推动促进阶段。主要是以宣传、培训、试点、示范及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为主,逐步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二是推广发展阶段。主要是以生态设计原理规划城市建设、以绿色产品生产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节水节能技术,大力实施各类低碳、循环、绿色经济项目。三是全面发展阶段。重点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资源使用效益极大提高。
2、规划好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
(1)产业布局“差异化”。先导与提升并重,促进武汉城市圈向“两型”社会的全面转型;崛起与治理并重,推动江汉平原的绿色崛起;开发与保护并重,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绿色开发;改造与升级并重,实现湖北汽车、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工业基地的绿色振兴。一是围绕传统工业低碳化改造的主题差异布局。打造以“两型社会”为主题的武汉城市圈、“武汉—襄阳—十堰”汽车低碳发展产业带、“武汉—鄂州—黄石”低碳钢铁产业带、长江沿线低碳化工产业带、“武汉-鄂州-黄石-荆门”低碳建材产业带。二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差异布局。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现实基础及实现规模化产业的建设时序,分重点区域突破。如武汉重点布局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襄阳、十堰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2)功能定位“明确化”。以荆州、仙桃、潜江、天门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地区,功能定位为湖北的“粮仓”和中国的“厨房”,重点发展低碳循环绿色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的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为湖北的“脊梁”和中国的“钢肩”,重点布局低碳循环绿色型工业;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中心的老少边穷地区,功能定位为湖北的“绿肺”和中国的“桃花源”,应重点布局与当地生态环境相结合的低碳循环绿色型服务业。
3、找准突破口和重点领域
(1)做好“碳”文章。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平台,把湖北打造成全国的碳交易市场。首先要加快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其次应尽快完善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建立环境中介组织或咨询公司。再次要研究形成一套简单高效的项目操作程序,提高项目公示、审批及注册的速度。最后要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的主动性。
(2)打好创新“牌”。依托湖北优势科教资源以及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加快湖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关键领域率先突破。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通用性、标准化、知识产权的应用平台;加强政策引导扶持,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推动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产品的广泛应用,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走好转型“路”。围绕武汉“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点以及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现湖北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走在中部乃至全国前列。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重点打造一批低碳转型试点企业,并将相关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4)用好生态“名片”。围绕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快推进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把湖北打造成全国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由政府牵头组织,选择若干城市作为试点,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具有生态特色的城乡建设模式,开展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市等建设。
三、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推进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更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动。
1、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1)确立关键技术研发方向。绿色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包括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催化剂技术、分离技术、生物技术、资源回收及利用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涉及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制造、资源化、产业共生与链接四个方面。低碳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
(2)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包括:设立专项技术攻关基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究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立清洁生产专项基金,对应用示范项目和推广示范项目给予资金奖励。
(3)加强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推进高新区跨越式发展。重点支持东湖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襄阳、宜昌、孝感等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支持湖北武汉、仙桃国家农业科技园、华中农高区、“中国农谷”、省级农业科技园建设。加快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服务链条。
(4)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对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成熟技术应积极安排示范工程,逐步实现产业化,加强技术市场和创新驿站建设,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让和推广应用。建立科技成果管理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库、健全科技成果推介和技术交易拍卖长效机制、建设创新资源交易交流平台。
(5)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计划工程、“千人计划”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加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和基层服务,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鼓励高校建立与企业、产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构建生态文明政绩考核、责任追究与生态补偿机制
(1)加快改革政府政绩考核机制。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能够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考核标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2)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一是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确定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红线,当开发接近红线时,提出警告警示,对超载的实行限制性措施。二是做好市、县领导离任责任审计。一部分是生态审计。就是考察生态环境在市、县领导任职期间是否遭受污染和破坏,各项经济决策和本人政绩是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另一部分是经济审计。主要是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审计,防止为了出政绩搞一屁股债,最后拍拍屁股走人。三是制定违背科学发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要记录在案、予以追究。
(3)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明确补偿主体。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明确这个“谁”。二是落实受益主体。首要任务就是划定湖北的生态补偿范围,以及各个补偿区域的生态等级。三是补偿标准体系化。补偿标准不能简单的“估堆”和按“人头”分配,应按社会、经济、生态分类,细化为一个指标体系,将主要标准“指数化”,控制上限下限,控制变量因素。四是补偿模式要多样化。应坚持多样化模式,同时避免模式选择的随意性、补偿额的随意性。
3、完善促进生态发展的财税政策
一是完善财政补助措施,加大支持节能科技创新。扩大财政创业风险投资,对风险高、具有重大意义的节能新技术,采取风险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二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税制环保功能。一方面是清理产能过剩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是对节能环保新产品、新技术的试制和研制等给予税收优惠。三是适时开征新税,健全绿色税收体系。可以先从排污费入手,将排污费中的污水、废气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收费改为征收水污染税、空气污染税
以及垃圾税,之后再逐步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四是研究设立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基金。要明确资源型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资金用于环境恢复和生态补偿,将环境保护成本纳入企业成本。
4、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一是要大力支持和倡导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保项目融资,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和企业直接融资。二是积极争取建立气候交易平台,为企业利用国外资金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创造条件。在湖北碳交易试点和武汉碳交易所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建立碳市场管理和研究机构、建立碳市场中介机构以及开展低碳金融创新,逐步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气候交易市场。三是要促进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项目的信贷支持,发挥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逐步建立高技术企业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让的保险保障机制。
5、抓紧做好绿色发展促经济转型五项工作
建议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重点抓好“五个一”:
(1)成立一个工作机构。建议成立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2)编制一套发展规划。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联合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国资委、省旅游局等部门,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策划和实施一批项目。
(3)争取一批政策“红帽”。争取中央和有关部委支持,在湖北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试验区”、“示范区”。省直有关部门要从财政、金融、交通、旅游、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积极做工作,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4)建立一套制度体系。要结合湖北实际,构建起科学完备、运转有序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从源头治理来看,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健全用途管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从过程严管来说,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等;从考核评价来看,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从后果严惩来看,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损害赔偿制度等。
(5)鼓励公众一起参与。一是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对于公众,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促使社会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官员,应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绿色财富观,强化“绿色新政”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二是大力推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倡导低碳消费,引导绿色消费,防止过度消费,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消费模式。如,设立绿色发展体验馆,试点实行“二氧化碳储蓄卡”制度。三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低碳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村创建工作,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
5.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1 篇五
监督检查工作的情况汇报
根据县政府《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现就对我局项目资金拨付及项目资金监管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拨付情况
1、三财预[2011]441号下达我县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47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18万元(基建股),省补助106万元,市配套46万元。截止目前预付项目工程资金90万元。
2、上级下达我县中央特大抗旱经费项目资金240万元,其中:三财预[2011]4号下达项目资金40万元,用于苇园洼抗旱灌溉工程。三财预[2011]122号下达项目资金200万元,用于抗旱设备购置。截止目前已全部报账。
3、三财预[2011]180号下达我县河库灌区水毁工程应急修复资金59万元,其中:省级资金47万元、县级配套12万元。截止目前,根据进展情况预付项目资金17.6万元。
4、三财预[2011]124号下达我县抗旱经费9万元,用于解决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修复项目。根据报账制要求于2011年4月21日拨付水利局管理使用。
5、三财预[2011]222号下达我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 1
工程措施省级配套资金67万元,根据报账制要求于2011年7月14日拨付水利局管理使用。
6、三财预[2011]135号下达我县抗旱应急饮水解困工程项目资金60万元,其中:省级42万.县级18万。用于购置运水设备,提水设备等,根据报账制要求于2011年3月15日拨付水利局管理使用。
7、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县级年初预算安排294万元,基中:防汛抗旱65万元、农田水利建设229万元。目前进展情况:一是防汛抗旱资金不实行报账,于2011年6月15日拨付水利局35万元,30万元根据进度情况再拨付。二是农田水利建设229万元,主要用于水土保持、疏浚河道项目,工程目前已招投标,正在实施中。项目资金没有报账。
(二)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城市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项目资金拨付情况
1、城市低保:我县城市低保工作重点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按照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半年一核定”,会同民政部门深入基层对城市低保对象进行一一核实,经过核查,我县现有低保对象共计4836人;二是加强资金支出管理,共筹集城市低保资金1209万元(其中:县级配套224万元),截止9月底累计拨付低保资金857万元,用于2146户、4836名低保对象的生活补助,补差标准达到160元/人月,保证了广大低保对象的生活需要。
2、农村低保:2011年共筹集农村低保资金1535万元(其中:县级配套156万元),截止9月底累计拨付资金1089
万元,用于5561户、14248名低保对象的生活补助,一类标准达到120元/人月,二类标准达到72元/人月,保证了农村低保对象的生活需要,根据我县农村低保的保障标准和发放办法,实现社会化发放,资金直接拨付到户,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办法上我们“分类施保、定量救助、动态管理”,使我县农村低保工作得到稳步有序发展,为我县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五保供养:2011年县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五保供养力度,县级安排农村五保供养资金230万元,截止9月底拨付五保供养资金199万元,其中:用于540名院内集中供养五保对象资金108万元、用于676名分散供养五保对象资金91万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自从由财政社保部门经办以来,资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力度明显增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4、城市医疗救助:2011年筹集城市医疗救助资金44万元,截止8月底拨付城市医疗救助资金31万元,为53名城市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了帮助。
5、农村医疗救助:2011年筹集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27万元(其中:县级配套10万元),截止8月底拨付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24万元,为1035名农村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了帮助。
(三)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资金拨付情况
2011年上级下达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600套,其中廉租住房300套,公共租赁住房300套。该项目选区位于
渑池县会盟大道西段,共占地30亩,已于2011年8月开工建设,目前项目正在开挖基础。
2011年初我县廉租住房资金已纳入财政预算,总资金2250万元,其中中央国债资金600万元,县级一般预算1000万元,其他650万元为基金预算。公共租赁住房中央财政安排安排资金400万元,省级建设资金97万元,由于该项目是中期下达的建设计划,资金没有列入预算支出,剩余资金拟用2011年土地出让金收益安排。目前根据项目进度情况,已用基金预算列支150万元用于项目设计费等前期费用。
四、石油价格补贴项目资金拨付情况
2011年中央下达我县石油价格补贴资金89.04万元:其中:城市公交补贴40.85万元;出租车补贴28.79万元;渔业补贴14.63万元;林业补贴4.77万元,已全部足额及时发放到位。
五、中小型病险水库项目资金拨付情况
2011年下达重点小(I)型病险水库加固,省级负担项目(第一批)资金万元(南泉水库442万元、韩沟水库412万元)。2011年中央下达中小型病险水库治理资金576万元,资金已全部进入财政基本建设专户,工程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二、项目资金监管情况
(一)完善制度,强化各类专项资金的监管
为了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财政局年初制定下发了
《关于印发渑池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监督管理提出明确的职责,进一步规范了专项资金的拨付流程。通过办法的实施,确保了项目资金更规范、高效、安全、廉洁的使用。
(二)根据资金情况,采取不同监管方式
1、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中小型病险水库项目资金实行公开招标和报帐制监管。一是对每个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项目开始时,预付30%的启动资金。二是按照规定标准预留10%的质保金,待工程完工运行一年后没有质量问题再拨付给项目承建单位。三是对所有项目全部纳入财政支农资金专户管理,实行县级报帐制。在资金的使用上对四种情况不予报账,即非计划项目不报账;财务手续不全不报账;不符合项目使用范围的不报账;不合法不合规票据不报账,从面保证了专款专用。
2、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城市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监管。各类专项资金采用直接支付方式,由用款单位提出资金申请报告,财政局审批后资金转入用款单位开设的专项资金专户。各类专项资金帐户印章由财政局和用款单位分管,每笔需列支的资金由财政局和用款单位的专项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直接支付给用款单位或个人。
渑池县财政局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篇六
转变领导方式关键在于干,在于领导怎么认识、怎么思考、怎样去推动实施、怎样抓好落实。结合此次学习情况,谈谈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以转变促发展,要有持续的发展思路。正如卢书记所言,“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近年来,洛宁县的快速发展,充分说明了持续发展思路的重要性。
第二,以转变促发展,要勇于破解发展难题。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千差万别,找到适合本地发展实际的路子至关重要。领导思想解放程度、改革创新力度,决定着转变发展方式的速度和效果。要转变领导方式,必须要思想再解放、思路再创新、改革再加大。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发展,只要创新思路,勇破难题,就一定能趟出一条符合本地发展的好路子。
7.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篇七
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 对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来说, 主要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进行对比, 分析出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 要想取得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 放弃传统的发展模式, 采取科学发展观。
我们的经济发展观念要与时俱进, 并在经济的发展中不断的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与在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现实指导性, 并对此一一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方案。
1 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互统一、相互支持的关系, 它们存在内在统一性, 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应用, 它们都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因此是一致的。本文从三方面来阐述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联系。
首先, 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与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使生产力得到发展, 且对生产关系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还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 且将社会财富公正合理地分配。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 也证实了二者之间的统一性。
其次。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方面, 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内在统一性。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除了GDP的增长之外, 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同样体现了二者全面发展的共同精神。
最后, 科学的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统一性还表现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上。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求现代经济和建设在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两方面相统一,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求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与该思想相统一, 把我国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提高经济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先进生产力,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 并与自然和环境和谐发展。二者的目标皆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经济效益的策略
2.1 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对经济增长速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便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利用先进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通过科学进步, 我们可以优化生产技术和设计, 可以更新机器和设备, 降低能耗, 可以减少人力的使用, 提高生产效率。同时, 科技进步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从而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 或者是提高产品的质量, 增加产值, 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要增加研发投入, 完善创新载体, 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对引进技术要加强吸收和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 真正将科学技术应用在经济发展上。
科学进步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前提, 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通过科技我们可以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 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与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我国科技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要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可通过自己投资进行研究和开发或者向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两种方式实现。因此, 我国一方面可通过加大对科学研发、教育等的投入,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采用模仿、购买等手段实现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这些都大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2 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
目前通行的GDP指标忽略了对资源的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导致不计成本的生产方式大肆盛行, 迎合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需尽早建立绿色GDP制度。绿色GDP指在通常的GDP制度中减去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将对自然的损耗计入经济消耗和收益中, 同时, 还要将挽回资源损失和修复生态平衡所需支付的经济投资也算入GDP制度中。
因此, 绿色GDP制度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不仅反映了经济的发展速率, 同时建立了一个综合反映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指标,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会引导引导企业、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觉加强环境保护, 提高资源消耗率, 发展一条绿色经济的道路。
2.3 优化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想要优化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由于当前国内所兴起的西部大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使得我国的内在需求大大的上升, 也正是因为国内需求正在不断的加大, 使得对外的贸易要与内需相平衡, 因此, 我们需要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这样才能够使得经济效益变得最大化。
目前, 我国的第三产业仍然十分落后, 需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 国内相关的知识产业以及资本密集产业也较为薄弱, 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之下, 我们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并将我国产业的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 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业, 这样才能够拉动我国的经济模式的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发达的产业结构之上。
2.4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劳动者素质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主力军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高素质的劳动者才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虽然有较多的劳动力人口数目, 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依然偏低, 急需加大教育投资, 扩大教育面, 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内在统一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我们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资源、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黄文杰.试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工业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8) .
[2]谷建恩.对科学发展的新思考[J].学周刊, 2011 (25) .
8.加快转变 中国经济新策 篇八
转型注重内生力量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认为,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会带来“阵痛”。而发展第三产业舒缓“阵痛”,不仅可以使第一、二产业能够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大大前进一步,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中国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值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要低2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要低30多个百分点。而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税收政策和缺乏为大量的小企业和个体户服务的金融体系。现有的金融体系基本上只有主动脉,没有毛细血管。大量的个体户、大量的小企业得不到贷款的支持。对于扩大消费会不会造成新的一轮产能过剩,郑新立认为,扩大消费不仅不会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相反它是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有利于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比如最近消费的热点可能是改善居民住行,可能会派生出一大批消费需求。企业能够准确地判断市场需求,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它的资金投到哪里去,生产多少,规模是多大,这就能够形成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把过剩的生产能力消化掉。中国县和县以下的2/3人口买了1/3的商品,城市里的1/3左右的人口购买2/3的商品。郑新立建议,把农村消费的潜在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从而变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关键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农村的人口,增加城市的人口。他认为,一直到2030年以前,农村消费都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的动力。
经济转型四大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认为“十一五”规划所规定的主要任务,转型的途径基本上是正确的。?转型大概有四个最主要的途径:第一就是实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到城市的非农产业,把农民变成市民。就是从低效部门就业,转到比较高效的部门就业,效率就提高了;第二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附加值、盈利线。这个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能够提高效率,提高附加值、知识含量,也就是提高了利润,提高了收入。第三项就是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延展性服务业;第四就是用信息化改造整个国民经济。?
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扼杀全球复苏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坚决反对迫使中国让人民币升值以恢复世界经济平衡的做法。他说,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扼杀全球复苏。由于从中国进口的消费品会更贵,还将遏制美国的消费需求。由于大部分的中国输美商品在美国国内都不生产,人民币升值并不会使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收窄。因此,美国消费者只会在进口商品上付更多的钱,即使不是中国商品,也会是其他国家商品。 林毅夫说,稳定的人民币对保持中国出口经济的运转至关重要,而这相应的会将经济的健康传播到其他国家,否则对全球经济不会有什么好处。
应继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就物价走势表示,现在来看问题不大,只是一个通胀的预警信号,但下半年需要特别留意,如果经济持续过快增长,便很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通胀担忧。 “现在来看并没有出现通胀,只能认为是出现了通胀的预警。如果是为防止资产过度流入资本市场,今年可以采取加息的措施,但加息的幅度不应过大,要控制好这个量,避免大起大落。”厉以宁说,“从全年的预判上来看,我个人还是认为应该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代表可以傲视一切。”厉以宁说,“我们还是需要放低身段,尽管经济增幅一直没有减弱,但经济结构中的不合理矛盾也没有减弱,只看到好却看不到不好,是不行的。”
2010年不会发生严重通胀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中央对宏观调控政策作出及时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年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一系列支农惠农、稳外需、增内需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有力地拉动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回升。我们走出了漂亮的、最理想的“V型”反转!应该说,短期内遏止经济下行趋势,实现经济企稳上升、逐步向好,是中国经济2009年最了不起的成绩。姚景源说,2010年是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如总理所言:“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巩固好的势头,在2010年必须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继续实施;扩大消费、支农惠农的措施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必须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今年以来,央行已连续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旨在稳定通胀预期;实行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就是为了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今年的8%传递的信号是:我们不再单纯追求更高的增长速度,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调结构、转方式上。今年的8%,是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预留一定的空间;是“好”字优先,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我们完全有信心把2010年物价上涨控制在温和可控状态,2010年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应设立“国家级商贸区”
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篇九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三大”目标,突出加快县域工业化、县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做到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经济手段与组织措施“五个”结合,坚持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形成比拼争先、跨越发展新格局。
一、工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县域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远远没有完成。要把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为大工业配套,农产品加工和三产服务“三大”重点,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结构产业集群。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定位,办好工业园区,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主要载体、高新技术孵化区、城市建设新区。
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空间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县域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科学县域资源,增强城镇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做好县域、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把发展县城、中心镇作为重点,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互补配套和资源高效配置,发展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区域配套的卫星城。每个县选择2-3个基础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前景好的建制镇,完善城镇交通、供水设施、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把城镇边角带、空闲地、水沟、河道当作资源建成景观,使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明星镇。加快县域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植要素市场,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发挥各县地域人文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推广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行业,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有条件地发展房地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三、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区(带)。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农村水、电、路、医、学,搞好环境绿化,加强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按照“三业并举,四轮驱动,三化承载,举措到户,机制保障”的要求,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晋星创建。
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篇十
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培植产业优势。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抓园区经济、招商引资和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使镇域经济特色产业优势更加明显。镇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经济不发展,其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结合当前的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实际,找准特色定位,选准突破口,找到关键点,努力培植壮大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镇域经济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长足的发展。
二、坚持抓投入上项目,靠合力扶工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工业是镇域经济的支柱,项目是工业发展的抓手。几年来,我镇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正确处理全局与重
点的关系,在产业发展上变平衡用力为重点突破,通过大力实施优势品牌战略,采取企业带动、投入支撑、政策扶持等“多管齐下”的方式,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在繁荣镇域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财政增收和农民致富等方面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项目建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骨干企业更是一方经济的有力支撑。正是抓住了这些工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我镇经济才得以不断膨胀发展。
三、强化招商引资,走借力发展之路。经济要发展,资金、项目是关键。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和银行信贷资金紧缩的情况下,资金问题更是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只有在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实现自我膨胀发展的同时,继续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走借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才能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不断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狠抓园区建设,打造承载镇域经济发展平台。园区是产业集约快速发展的载体,也是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平台。近年来,我镇把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来抓,立足各自产业和区位优势,突出一二三产业发展,相继规划了一批特色园区,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载体和平台作用。经济园区作为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聚集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目前在项目用地总量紧张的情况下,园区在承接外来投资项目上的优势
更加凸显。只有立足产业定位,切实加强园区建设,搞好功能配套,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才能更好地保障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五、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坚持“把硬环境做强、软环境做优”的原则,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经营秩序规范、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等工作重点,镇域经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夯实了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以完善道路建设为重点,带动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条件。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更要重点突出引导和服务这一核心,不断提升优化软环境。突出表现在,积极引导企业按产业布局规划发展生产,并在信贷扶持、土地征用、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等方面积极帮助协调,促进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实行党政成员挂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对每一个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服务,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及时为引进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排忧解难,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镇村干部的选用上,对优秀机关干部侧重于向经济管理部门倾斜安排,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选用标准首先必须懂经营、会管理,使一批有头脑、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从而提高了镇村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法查处“三乱”和各种侵权行为,依法打击各种侵商、扰商、袭商行为,为镇域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
1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篇十一
随着金融危机阴霾的逐渐散去,我国经济步入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为加快外贸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市场需求回暖,中国的外贸增加额明显回升,其中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外贸形势发展较好的江苏省,2010年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对江苏省一般贸易出口的支持率达到25%,承保金额达到240.8亿美元,这意味着江苏省每4美元的一般贸易出口中,就有1美元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尽管外贸出口形势转暖,但后危机时代仍然风险重重,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业和财政赤字等问题的影响,世界经济风险和挑战犹存,开放型经济仍然面临严峻考验。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外经贸“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出口信用保险在金融危机当中实现了稳定出口、保障融资的功能,伴随着外向型经济向纵深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必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外贸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增添巨大动力。
一、外向型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虽然外贸出口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我们绝不可盲目乐观,因为这是恢复性增长、进货补仓以及政策刺激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外向型经济仍面临诸多潜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1.全球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超预期。一是欧洲债务危机前景不明。如果危机蔓延可能对中国出口造成较大影响。此外,欧债危机影响、欧元贬值、人民币出现被动升值,均对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直接影响消费能力。当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仍然较高。2月份欧元区失业率高达9.9%,环比下降0.1%。美国3月份非农就业人数环比上涨21.6万人,同时失业率仍高达8.8%.
2.国家政策调整对外贸出口造成一定冲击。一是人民币汇率走势宽幅波动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自2010年6月19日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这将增加外贸企业经营风险,给出口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去年国家取消了406种商品的出口退税,在当前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国家近期将有可能进一步出台相应的调控政策,外贸出口将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导致部分外贸企业调整内外销比例。受惠于国家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国内市场需求增加,部分外贸企业调整了内外销比例,增加了内销,减少了出口。
3.成本上涨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振荡走高加大了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国内资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给企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同时,2010年以来,以东部地区企业加薪和中西部地区政府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为标志,劳动力成本上升。此外,资金成本和运输成本也在大幅上涨。成本上升将制约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难以为继。
4.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近日,美国和欧盟接连针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制裁措施,频率之高令人吃惊。一些发展中国家,出于保护国内经济的目的,也开始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种种贸易限制,并且这种现象还有加剧的势头。
二、出口信用保险是政府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调控的重要工具
出口信用保险是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作为被保险人的出口商之间订立的一种特殊保险。根据该协议,被保险人缴纳保险费,保险人将赔偿出口商因进口商不能按合同规定支付到期的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经济损失。它是政府支持本国货物、服务和资本输出的政策性金融工具,目的是推动本国产品的输出,提升国际经贸水平。
1.出口信用保险是投入产出性价比较高的政策工具。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具有显著的政策倍增效应。以2010年为例,国家财政投入补亏资金28亿元人民币,中国信保实际亏损不到10亿元人民币,而实际带动的出口达到987亿美元,财政投入的杠杆率超过1∶240。以江苏省为例,省市二级财政共为投保企业提供的保费扶持资金约2亿元人民币,而带动的出口达130亿美元,财政投入的杠杆率达到1∶447,而且政策效果十分迅速,没有明显滞后性。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每出口1亿美元可以保障1.5万人就业来推算,江苏省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出口量可带动194万个就业岗位,可实现178亿元的利润(按承保出口量的2%保守测算),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扶持明显。因此,在外贸出口促进政策体系中,出口信用保险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工具之一,也是财政投入少、产出快、拉动作用大的出口促进手段。
2.出口信用保险是政府调控出口的有力工具。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在促进我国外贸“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做好出口信用保险工作,就使政府手中多了一件利器,能够发挥其有力作用,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实现。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是各国争夺国际市场和战略资源的竞争工具;另一方面,对外贸易中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对于政府经济战略需要、事关国计民生、国别风险高、投资回报存有不确定性、新兴市场、新兴行业、商业性金融不愿参与的业务,就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国家利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利用“看得见的手”来矫正市场失灵。形象地说,出口信用保险在我省开放型经济中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杠杆作用。
3.出口信用保险是政府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出口信用保险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外经贸发展的初级阶段,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外经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和贡献度;在外经贸发展的中高级阶段,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其鲜明的产业导向性,可以有效地体现政府战略意图,落实产业振兴规划,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当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战略部署,在实现外经贸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发挥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也将是商务部门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三、出口信用保险是企业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在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外贸易中,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和业务风险防范,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对于企业而言,出口信用保险的融资纽带作用和国家信用是企业在发展中可以利用的两个稀缺资源。具体表现在:
1.抢抓贸易机会,助推企业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的锐利武器,可以帮助企业通过采取富有竞争力的灵活结算方式,创造贸易机会,提高抢抓订单能力,开发新市场,争取新订单,巩固老客户,扩大交易额。区别于其他财产保险事后补偿的单一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具有创造贸易机会、扩大出口成交的独特功能。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是“花小钱、挣大钱”,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业务规模,赚取更大的利润,获得赔款并不是根本目的。
2.防范收汇风险,弥补货款损失。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海外买家拒收货物,拖延支付货款甚至赖账的风险加大,银行信用不同程度出现下降,部分国家和地区政治风险明显升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实践证明,金融危机情况下,原先很多出口企业认为的欧美发达国家、大客户、老客户、信用证出口业务基本没有什么风险或风险很小的传统观念,如今已不适用。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可以“花小钱、保大钱”,增强风险抗御能力,解决企业出口的后顾之忧,为抢抓订单壮胆,保障企业的经营安全,实现稳健经营,持续发展。
3.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风险预警。由于对国外客户信息了解的不对称,导致企业无法对客户的真实资信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企业一方面可能会高估风险,交易过于保守,丧失贸易机会;另一方面可能会低估风险,特别是出于对大客户、老客户的过分信赖,忽视了潜在风险,进而蒙受巨大损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资信业务可以帮助企业随时了解详细的买家资信状况,以科学的手段甄别客户信用,为企业贸易成交提供决策依据,避免盲目成交、上当受骗而蒙受损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还可以协助企业建立买家信息库,筛选出优质买家,逐步淘汰劣质买家,培育优质客户群。同时,出口企业投保信用险,犹如加入了全国出口企业的俱乐部,扭转了单个企业身单力薄的谈判地位,提高了追收应收账款的成功率和可能性,专业的信用保险公司能够通过其追偿能力实现企业无法实现的追偿效果。
4.提升信用等级,提供融资便利。海外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出口收汇风险的不断加大,使得银行的授信政策日趋严格。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高企业的海外债权信用等级,帮助企业在信用保险项下便捷地办理贸易融资,解决企业可能面临的资金占压难题,加速资金周转,从而抓住市场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银行针对已投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短期出口信用险的企业可以提供融资授信额度、并在额度内办理押汇和人民币贷款等业务。在该融资业务项下,企业可以通过选择适当货币来避免汇率风险。在汇率波动预期较大时,企业则可以通过这种融资方式提前拿到货款,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当前国际市场中,信用交易已经逐步成为发展潮流和贸易惯例。用好出口信用保险的金融资源,企业就能够掌握和运用贸易融资、项目融资、结构融资等金融工具,大幅提升外贸出口、项目竞标的竞争力和灵活度;企业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使国外买方的政治和商业信用转变为中国的国家信用,从而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空间。
四、推进出口信用保险,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径
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出口信用保险作为符合国际惯例的出口促进工具,是体现政策意图、落实产业规划、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是商务部门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受到各级政府、广大出口企业的欢迎和肯定。进一步加强信贸协作,加快推进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工作,为外经贸企业提供金融创新服务,实现外经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1.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覆盖面。面对新的形势,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该始终牢记自身的政策性使命,进一步提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水平。商务部门要加强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合作,加大政策宣传与引导,继续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市场覆盖面,积极探索适合平台投保、网络营销和中小企业集群投保的承保模式,进一步简化流程、降低费率、提升服务,迅速扩充客户数量,扩大支持出口规模,进一步提升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我国外经贸发展的能力。
2.明确重点,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结构。为落实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明确光伏、船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农产品等为重点支持的行业,优先倾斜承保资源,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大承保资源向优势产业倾斜,大力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保力度;进一步支持我国企业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资活动;进一步创新承保模式,优化限额审批、理赔等业务流程,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加强风险管控和风险预警服务,努力为实现外贸“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服务地方,进一步助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产业特点,积极调整和完善承保政策,大力促进外经贸快速发展。如何寻找适合地方特点的出口信用保险方式,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各级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并需持续努力的现实课题。
4.落实“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助推企业进军海外市场。以船舶、轨道交通、光伏和海外工程承包等行业为支持重点,进一步加大国家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专项安排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转变项目运作理念,提高“走出去”投融资能力。充分利用中长期出口信贷保险和海外投资租赁保险工具,扩大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提高海外承包工程项目规模,增强“走出去”带动出口的努力,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围绕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针对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要利用多种产品服务组合,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和国家工程承保项目,努力加快出口企业“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5.创新服务,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针对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国际竞争力弱等特点,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要研究和推出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承保措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该与商务部门、商协会合作,在国内商务系统、工商联、贸促会、进出口商会网站上开通中小企业网上投保平台,以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更加优惠的投保成本、更加简便的操作手续,加大对全省中小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更好地运用以“基本保障、简易承保、标准维护”为主要特点的“中小企业简易承保模式”,作为“信用保险E计划”的补充产品,更好地贴近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
6.协同合作,进一步完善出口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国内商务部门要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紧密合作,创新思路,积极推进完善出口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一是着力打造出口风险预警和客户征信平台,实现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出口增长。二是着力打造出口融资服务平台,加强商务、信保、银行的资源整合和联手合作,切实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三是着力打造海外追账平台,帮助企业减少损失、稳定经营。四是着力打造中小出口企业网络统保平台,充分利用商务系统和商协会的职能优势,加大对中小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创新服务和优惠服务,增强中小企业发展能力。
[1]黄娟.中国出口鼓励贸易政策的经济效率问题[J].财贸经济,2006,(10).
[2]谢利人,唐淑娥.出口信用保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保险研究,2007,(1).
[3]谷祖莎.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分析及发展思考[J].商业研究,2005,(15).
[4]侯伟鹏.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
[5]陈卫.完善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的对策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12).
[6]【美】汤姆森·斯迪克兰迪.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段盛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李峰.发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08,(1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演讲稿09-06
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09-30
临武县发改局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情况汇报08-09
转变经济增长08-11
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08-17
转变观念 创新发展12-23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