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心理环境教学(12篇)
1.习作教学心理环境教学 篇一
为作文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生作文需要良好的创作心理.如何为作文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如何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是每个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都不可忽视的.本文提出,教师可通过主题设置,引发共鸣;发现素材,激发兴趣;生动感染,铺陈美好;发现亮点,及时褒奖等教学手段开拓作文教学的新局面,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与和谐的交流.
作 者:王春梅 作者单位: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语文组,福建,泉州,36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5) 分类号: 关键词:作文教学 心理环境 兴趣2.习作教学心理环境教学 篇二
一、制订习作目标时考虑“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劝告某居民区内的人们在自家的房子前面竖一块“小心驾驶”的标识牌。在直接提出要求的情况下,该小区只有17%的居民照做。而当实验人员让居民先在请愿书上签字,然后在门前竖牌子时,有55%的居民照做了。
“登门槛效应”反应出了人们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对学生的习作目标进行设定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分层目标,促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三年级的一次习作课上,笔者首先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的目标,让他们对图画进行观察并说说图中都有哪些事物。其次,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往图上补充一些小动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并为他们完成习作提供素材。再次,笔者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写下来,之前的观察就得到了落实。最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加上的小动物,学生的表达都非常灵活、生动,本次习作的目标得到有效完成。当学生一步步完成目标,从他们的心理上来说,就像跨过了一道道门槛一般,习作也变得更加简单、趣味浓厚,我们的教学也在这一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进行习作指导时考虑“齐加尼克效应”
齐加尼克效应:齐加尼克对两组工作人员进行实验,一组不加干预,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工作。一组不断地干预他们的工作,使其难以完成。实验发现,第一组人员完成任务后就没有紧张态度了,而第二组人员的紧张态度长时间都无法消除。
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可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1. 减轻学生的习作负担
在我们的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习作训练的重点,教师要结合习作目标,引导学生由写片段逐步推进,最终完成整篇文章的书写,使习作不再成为沉重的负担。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3》中的习作要求是:写写生活中的新发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习作目标,笔者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布置学生回家后观察妈妈,找到妈妈的一个新特点,并记录下来。教学《番茄太阳》时就让学生写写自己的小伙伴,或是邻居的小朋友,或是自己的弟弟妹妹。经过了两次的片段练习,学生学到了一些具体的习作方法。这样,在本单元即将结束进行单元习作训练的时候,学生只要将自己在片段练习中获得的经验应用起来,就能够轻松、顺利地完成本单元的习作目标。
2.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习作氛围
习作的过程是一个情感倾诉的过程,学生的习作兴趣与欲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很少受其他人和事的制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他们的习作冲动会得到有效的激发。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有效的情境,学生的习作兴趣就会更为浓厚,他们的习作欲望也能被引发出来。当学生对习作产生了一种由衷的热爱之情时,他们就会摆脱以往那种紧张的状态,习作的效率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3.习作教学心理环境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逆反心理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一切不幸罪恶,宙斯给盒子时告诉她绝对不要打开这个盒子,潘多拉同大多数姑娘一样十分好奇,她很想往里面瞅一眼,越是严厉的禁止她越想这样做,欲望越来越强烈,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打开了这个盒子,把一切不幸罪恶放到了人间。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逆反心理。不只是在童话里,在生活中大人们如此,我们这些条件优越的孩子们更是如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是一群聪明、反应快、好奇心特别强、能言善辩,但又十分霸道、任性的孩子,是十分难于管理和教育的。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仁一样,也在致力于新课标新理念的学习与切磋,回顾教改历程,我尝试着去正确把握学生的逆反心理,放眼创新习作教学的新视角,开辟创新习作教学的新途径,效果很好。现简述一二,与同行商榷。
一、针对源于好胜的逆反心理,设立富有挑战性的“分层习作教学目标”
现在的小学生,往往愿意与众不同,对人、对事喜欢挑剔,总爱别出心裁地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因而客观事物对他的刺激,总使他处在一种与之相对立的情绪体验之中。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正确把握学生源于好胜的逆反心理,设立富有挑战性的“分层习作教学目标”,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要传承传统作文教学之精华;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要张扬创新作文教学之个性。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对学困生保“底”(文章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尖子生不封“顶”(充分张扬个性,释放灵性),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作文《暑假趣事》时,先指导学生审题,然后提出基本目标——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中等目标——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并反映出事情的有趣,较高目标——選材新颖,构思巧妙等。这样分定目标之后,我让学生向我的各级目标挑战,并在作文提纲中注明挑战等级,凡达到学生自己预定的等级目标,教师均定为A级。我发现,这样富有挑战性的作文教学目标,能使中差生乐意完成,也使优等生更加有劲,起到相互促进、全面提高的作用。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作文便会产生兴趣,从而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针对源于好奇的逆反心理,创建开放式作文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出生就有探究反射,即探索未知事物奥妙的本能欲望,他对越是神秘的事物、境地,就越是心驰神往。正如一位诗人这样写道:“有毒草而严禁接触,有识者将趋之若鹜,因为他怀疑那是被扼杀了的鲜花。”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源于好奇的逆反心理,我尽量做到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奇特,教学设计有趣。
平时为鼓励学生多动笔又要让学生不反感,我在教室的墙上开辟了习作园地,上面是一座座漂亮的城堡,呈金字塔式的排列,每座城堡上是一面小红旗,旁边写着夺取每面小红旗明确的要求,而且每夺取一面小红旗就会得到老师一个神秘的小礼物,每次布置课外习作我就会说:“如果你觉得对本次习作完成有困难或真不愿意写的可以选择放弃。”但学生不愿服输,又十分好胜,对老师的神秘小礼物十分好奇,所以他们会积极地参与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习作训练。
三、针对源于自尊的逆反心理,构建“分层作文评价”体系
人都有受到尊重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有价值,都渴望被人器重、尊敬、钦佩,自尊心是小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如果教师不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忽略他们的心理需要,就会妨碍他们的个性发展或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以致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
针对小学生心理,一般别人的缺点容易发现,为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我让学生互改,最后老师写评语。我发现,孩子们往往会为找出同伴一个错别字而“自信”,为给同伴加一个适当的句子而“自豪”。为了让孩子们在家庭作业中也能认真写作,我都会在第二天找几篇写得较好的朗读或由他自己读,并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上与人共享,不仅是好的文章,只要进步大的也行,我发现孩子们渐渐不再那么害怕作文了。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我特别注重对好、中、差三类作文分层写评语,对于局部问题,采用旁批,对于尾批,我更注重客观真诚,要有启发性,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及努力方向,带有一定的鼓励性。
实践证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逆反心理,放眼创新习作教学的新视角,开辟创新习作教学的新途径,构建良性循环圈,开启创新习作教学之门,让作文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步!
4.习作教学心理环境教学 篇四
1.注意激发想象的兴趣,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能想象出有趣的生活细节。
2.指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一是通过口语交际,增强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二是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三是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四是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3.要注意激发学习的习作欲望,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想法,这就是学生习作的快乐之本;
4.积累素材,指导选材,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作品,避免千篇一律,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5.指导学生、鼓励修改,以读促改,鼓励欣赏自己的作品,加强习作乐趣,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6.创设多种评价机制,老师评价、同学评价、自己评价进行结合,让学生拥有成功体验。
指导预设兼方法点拨: 本次习作指导,我们重点探讨“我是大自然的一员” ──在这里还要把“大自然”含义进行扩展,特别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大自然”不要陷入“名山大川”的局限,还可以从身边的环境中去发现。自然中的景物,如风雨雷电,雨雾霜雪,自然的小动物、自然中的河流、湖泊,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重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能够体验到的大自然的一员来思考和探索。
设计思考:
拨动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使学生用拟人化的方式来进行构思,能使用比喻、拟人等一些修辞手法,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学过程:
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播放家乡的树木风景课件或出示家乡树林风景图画。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2.词语接龙小游戏:杨树→
3.说说最喜欢的某一种树木的特点。
4.想一想,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是一个小动物,你会怎样看周围的世界?。
5.刚才大家交流了自己看法。我想请说的好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你是如何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换一个角度来说?
生:我经验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的做法是闻一闻。„„闻到了什么气息?注意自己想到了什么? 生:我的体会是„„,注意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是注意自己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生:我常常在大树下感受树的周围以及生活在树上的小鸟、知了等小生命的气息。设计策略:课堂上,引导学生就观察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细致地去感受这棵树的特点,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并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习作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手,交流自己独特的体验,使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到了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
6.如果你变成了──小动物、一朵花儿、一片雪花,那么,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儿的呢?想一想,同桌说一说。
设计理念:这个题目关键在于“眼里的世界”,“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这些提示正是为了既更换看世界的角度,又能做到合情合理展开想象,说到底还是要引导孩子写出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见解。
(二)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读一读下面的成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 树大根深 佳木葱茏 青翠欲滴 笔直高大 绚丽多彩
根深叶茂 虬枝盘旋 树影婆娑 枝干挺拔 亭亭如盖 树木成行 松涛阵阵 松涛呼啸 密林深处 万顷苍翠
一派生机 盎然生意 生机旺盛 万木争荣 郁郁苍苍
2.读一读下面的描写树木的诗句,说一说你最喜欢那一句诗。为什么喜欢?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野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青玉案》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春江晚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成语点睛、积累和丰富词汇;通过诵读古诗,开阔文学视野,积淀文学素养。这一环节,已在营造一种浓浓的关于树木话题的文学氛围,使学生进入一种写作的情景中。
(三)激发情趣,游戏引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1.比一比,谁想象的更稀奇。你想变成什么来看世界 2.赛一赛,谁能用拟人句说几句有体验的话。
设计意图:激活课堂气氛,激发习作兴趣,点燃习作激情,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视野。中作文:奇思妙想我能行
(一)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读题目,议写法。
①“我是大自然的一员”,从题目看,我们应该怎么写好这篇文章?
第一,要读懂题目的意思,写出在变化过程中不同的时段眼里的世界有何不同;
第二,要依据事物本身的特点来看世界,在事物特点基础上融入自己看世界的观点; 第三,特别要弄明白,不管是动植物还是自己,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但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发现。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多角度思维的习惯。所以,这篇习作的重点在于引导孩子如何通过不同的事物来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以及对大自然的独到认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和见解,而不要写成介绍事物本身的说明文。
②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描述?
讨论小结:用拟人化的方式来描述。展开想象写童话故事。③你打算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什么? 2.奇思妙想,开启思路:
想象成某一小动物:小猫、小狗„„
想象成某一植物:一棵树、一朵花、一棵小草„„ 想象成某一自然现象:„„ 想象成周边某一物体:„„ 3.移情自然,极尽想象 ①语言描述:火海之中集体大逃亡的蚂蚁,一只树虎被树胶粘住后,其余树虎轮流喂食;东北狼为了保全狼崽的生命而宁愿自己暴露在猎人枪口下„„
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墙角的爬山虎、蔷薇花,柴房里的织网蜘蛛,风中的小草;浩瀚的大海,无垠的沙漠„„
假如,你就是它们或它们当中的一员,在你的身上会发生哪些有趣的、动人的、令人惊奇的故事呢?请放飞你想象的翅膀,作、天马行空的神游吧。
②同学们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作三分钟的神游。(可以边想边自言自语。)
③睁开眼睛自言自语:说一说刚才在自然王国中所游历的经过。4.同桌互述,分享奇趣
①教师作要求阐述:把你在自然王国里所看到的景象、经历的事情以及独有的感受讲给同桌听。
②同桌相互叙述,分享故事和乐趣。
有能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向同桌提出所讲故事的某些不足,可以帮助同桌修改故事。5.全班交流,分享评价
①协作小组推荐本组成员中讲的最好的同学来叙述游历自然王国的经历。②其余同学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评价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他的故事最令你感兴趣的什么地方?哪一点你最欣赏,最值得你学习?是不是运用了联想与想象,融入了自身的感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6.小组讨论,探讨写法
①你会变成一棵什么树?你会对人怎么说?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说? 生:我是一棵桃树,我想说的顺序是:名称→外形→果实。生:我是一棵桃树,我想说的顺序是:生长过程。生:我是棵白杨树,我想说的顺序是:春夏秋冬。生:„„
②、想一想,你自己变成了小动物,你会怎么看世界?
④、如果你是某一自然现象,如雪花、师: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写童话,也可以写寓言。由于是用第一人称的口气来描述的,所以,文章就有一种亲切之感。读来的感觉就真实自然,富有童趣。有时就好像是童话似的。
如你准备写一个植物童话故事,你必须对你所写的这种植物有较深透的了解,有过仔细的观察,还要参考有关资料。想一想,我们应该通过观察或搜集资料,应该了解什么素材? 可以是自己观察思考得来的,也可以是自己从阅读的资料中得来的。但不管资料是怎样得来的,都要加以思考加工,充分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计策略:把选材的自由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了生活的沉淀,引爆了情感思维的火花。)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范文引路(教师出示写树的范文,指导学生阅读。)
我是一棵小草
我是一棵小草,身上没有花花绿绿的衣服,头上也没有色彩鲜艳的帽子。当春姑娘悄悄来临的时候,她把碧绿的裙子给了我,让我在这神话般的环境中享受着春天的温暖。我是一棵小草,当太阳公公刚刚从东方露面的时候,我身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珍珠。这时候,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地唱着歌,飞到我身边,说:“你好啊,小草!”停了一会儿,美丽的小蝴蝶翩翩地跳着舞,也飞到我身边,说:“小草啊!你好。”
我是一棵小草,当大雨将要来临的时候,我闭着眼睛,耐心地等待着大雨给我洗一个痛快的澡。大雨过后,我的身上一尘不染,多么轻松,多么舒服啊!这时候,一群顽皮的小孩儿走来了,他们在我身上乱踩,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在意。只听见有个小孩子说:“走在这小草上不格脚,多美啊!”听了这句话,我心里乐滋滋的,高兴得直想笑。
一天,一位农民伯伯赶着一群羊,那群羊看见了我,就抢着吃起来。我先是觉得身上很疼,心想,这下可完了。可是又一想,做一棵小草,就是让牛羊吃的嘛,为什么还怕疼呢?就这样我被吃掉了。过了一些天,我突然觉得身子又高了一些,我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又长起来了,而且比原来还高。这时候,我才知道,只要我的根还在,就还能活下去。忽然,我又看见农民伯伯赶着的羊群,那些羊的身子似乎比原来肥壮了许多。我是一棵小草,几阵秋风,树叶慢慢地落了,我也渐渐地枯黄了,一位老奶奶把我和我的同伴收集在一起,晒在院子里。过了一些天,老奶奶就把我装进箩筐,倒在灶房里。我知道我的最后时刻快要到了,我默默地等待着„„
我是一棵小草,可是,我多么幸福啊!牺牲了自己,却给别人带来了好处。能力大众服务,为人们做出贡献,我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① 讨论评议本文的优点和不足
②老师总结:本文的特点是小作者以第一人称,又是拟人手法写,写的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形象性强。通篇恰似一篇抒情散文,不但语言优美,而且立意高远,思想开掘较深。结尾的画龙点睛之笔,升华了文章黄主题,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
2.选择片段,尝试习作
①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神奇的自然王国中一员了,你们就是那可爱又顽强的蚂蚁,那孤独又友善的老蜘蛛,那从地上到天上又到地上走一遭的小水滴。来,拿起你们的笔,把你们经历中最精彩的片断写下来。
②学生尝试创写片断,教师巡视,寻觅优秀的作品,发现值得提醒的问题。
先写好的同学自己通读一遍,发现问题并自我纠正。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3.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一些我三点:【媒体展示】
A
在描述想象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比喻、夸张等等修辞手法,力求把文章的语言叙述得生动有趣。
A
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过渡,力求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完整。
A
最好能介绍全面、介绍清楚有关植物的一些知识,使别人阅读了文章之后能有所启发和帮助。
(三)快速行文,一气呵成:轻舟已过万重山
1.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A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A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A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A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师:赶快拿起笔来,根据自己的构思,快速地习作吧。2.学生习作,试写初稿,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后作文:快乐体验更新颖
(一)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大珠小珠落玉盘
1.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2.学生完成习作后,分小组合作修改评议。找出最好的地方进行评点。用曲线划出优美的句子,写出好在哪里和为什么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二)集体会诊,创新行文:二月春风似剪刀
3.教师快览,找出亮点,放大亮点,激励评说。使学生明白别人的好处,为什么好。引导学生借鉴别人的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师进一步评点,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尽可能多表扬。
(设计策略:沙里淘金,放大优点。使学生明白怎样写才好,如何写最好。使学生知道别人哪里写的比自己好,自己哪里写的比别人好。树立习作信心。)
5.学生借鉴别人的优点,自改习作,二次生成作文。6.二次评价交流新写的作文。自己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点,写出来。指导学生学习一些语言表现和故事构思的技巧。
(设计策略:通过比较,了解自己的进步,进一步强化了习作的信心。写出自己的进步感受,更加牢固地掌握了这一种章法模式的技巧。)
(三)佳作展览,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1.小组评选最佳。最佳项目越多越好。2.班级评选最佳。最佳人数越多越好。
3.鼓励获得最佳的同学向报刊社投稿。
4.获得最佳的同学把文章重新抄写一遍,粘贴的班级习作园地,让大家学习欣赏。
(四)变格创新,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
1.收集阅读写树的作文,阅读思考,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
2.用学会的方法,想象一种别的大树或花儿,或小动物、或自然景物,练习写一篇作文。
(设计策略:拓展阅读,举一反三,活化思维;拓展练习,由入格到出格,使技巧变技能。)
特别建议:
习作指导教学《我是大自然的一员 》,建议老师在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的表达出现了障碍,想要表达好,却又无能为力,感到知识缺乏时,顺势提供有关知识材料,学生的阅读必然十分投入,因为此时此刻的读书是发自于内心的需要。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也曾提出,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指导中,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材料。关键是怎样选择适当的时机。其次,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学生在抓住材料要点的同时,也学会了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运用材料的方法。语文学习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综合学习中,应贯穿语文学习与实践,阅读书报,搜集整理资料,研究讨论,调查采访,体现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为需而学而用中,”必定能“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 小学的习作指导必须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言活动和表达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同时,这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教师首先必须有着敏锐的语感和较强的语言能力,这样才能在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文水平是一种综合素质,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低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因此,在指导教学时,建议老师在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1.作文之前,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素材。如写树木,就应该指导学生搜集关于树木的范文、科普知识等。
2.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范文。在头脑中建议自己的信息库。
3.指导学生变换人称,变化叙述的角度。要想法让学生把自己变成想象中的物。然后再引导学生以想象中的物的眼光来看世界。
4.要从心理上鼓励其向难度挑战,并在挑战中适时给予肯定,才更能激发其习作兴趣。5.尽量不引导学生模仿,现在孩子写出的作文缺乏新意,千篇一律,大多是因为模仿造成的。建议还是多引导孩子写点自己真实的感受,哪怕是写不好,可以从流水账写起,也要坚持写出一点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看法,而不要去模仿。
温馨提示:
【动物想象要点】:运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动物的特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介绍一种动物:写之前,你必须对你所写的这个动物有较深透的了解,有过仔细的观察,还要参考有关资料。写动物,就要仔细地观察这种小动物的形态、动作、情态、习性等方面的特点,要把握住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从它的食性、嗜好、行动、生长发育、繁殖等方面来介绍。动物的特点是多方面的,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的不同,确定出这个小动物的本质。最主要的特点要作重点介绍,其余方面的特点略作介绍,使文章中心突出。如:你所熟悉的小动物中,“狗”的忠义、嗅觉的灵敏;“猫”的柔顺,捉老鼠的本领;“蜘蛛”织网捕食;“蜜蜂”采花酿蜜„„这些特征都应该作重点介绍。
2.自述法介绍一种动物,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介绍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也可按动物不同部位的各自特征依次来介绍。
3.要抓住动物的特征,确定中心。一篇自述文写得好不好,能不能把有关事物说清楚,首先要看是否抓住了动物的特征,只有确定了中心,才能把事物说得准确、明白、条理清楚。4.把握动物的本质,揭示动物的规律性。要写好自述的说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之外,还要进一步说明动物的本质属性,这才是我们深刻认识动物的主要依据。还应把握动物的规律性,以便很透彻地认识该动物。
5.布局谋篇上要讲求顺序。【自然景物想象要点】:
让景物自己来说话,自己介绍自己的特点,自己赞美自己的特点。在文章中,作者就是所写的景物。比如我们在写作时要想象的景物是云,那么在文章中,你就是一朵云;如果我们在想象时要写的文章是一座山,那么你就是一座山;如果我们在想象时要写作的景物是一条河,那么,你就是一条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像是一个童话故事一样,显得十分生动有趣。景物自述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时可以写河流的自述,可以写雨点的自述,可以写风的自述,可以写雪花的自述。
5.课堂教学之习作教学反思 篇五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近来学校组织开展了以“口语交际”和习作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竞赛。
报名前犹豫万分,主要是没勇气和底气。对我来说作文教学一直比较茫然,平时的习作教学效果不理想,也没花精力仔细琢磨,忐忑万分。但还是逼自己试试。
接着是准备,有比赛的指引,我开始有意识多学习请教有关作文教学。我找身边的`同事请教。有的老师和我处的阶段差不多,平时按照单元要求,讲明习作内容,联系单元课文、通过范文等给予方法,然后评议修改;有的老师方法独特,通过创设情景,演一演,进行现场作文指导,让学生直观可感;有的老师训练意识很强,化整为零,分学期分阶段分块训练,如如何取题,如何审题不跑题,开头怎么写等。听同事的分享,方知自己的盲目,还好在学习的路上。
刚开始我也是很想讲一个写作的点,我想教学生把事情写具体,但总觉得无从下手。到网上看视频、查找资料后还是迷茫。于是去请教某,结果是得到另外的收获。《把一件事写具体》被我放弃了,老老实实写书本习作。看视频时觉得讲“学会生存”习作的老师语言精美,想借鉴,于是着手写教案。然后请教张、彭、傅三位老师,她们都很好,无私、细致、真诚地给予我指导。张提出演一演的环节,彭微信细致指出问题并给出建议,傅指出写作时应设定范围。根据他们的意见我再次整合,可是感觉还是没什么效果,没有什么实效。又一次放弃了……
接下来便有了《我手写我心》的设计。上之前思路是比较清晰,层次是分明的,前一天在班上还默默地走了一遍。第二天在4班正式上课。正常地发挥,按照设计和实际课堂进行,顺利。但效果不理想。课堂很沉闷。
后来比赛结果出来了,六人,第四,三等奖。跟理想的效果和预计要达到的成绩相比,这次是失败的;作为一次常识和逼自己勇敢找出来,却无疑是一次成长。
6.习作教学心得 篇六
符妙玲
现在,习作教学是我们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头疼”之事,课余之时免不了在埋怨孩子:语句不通顺,不会运用词语,或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了习作时便觉得无从下笔等等。以上现象,我们农村教师更是屡见不鲜。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经过几年的思考、摸索,现在终于有了点眉目——采取简便有效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解决作文无话写的问题
1、每天一个“精美”【词语、名言、片段】摘抄(在教室后面黑板墙开辟“今日语言积累”专栏,展示班上习作精彩语段或学生摘抄的美段,并利用放学时间进行美文朗诵)
2、训练学生写“每周一文”
3、每周一篇美文摘抄、评点,写感受。
坚持不断地训练,一年来,绝大部分同学完成了4本读书笔记,写了近40篇课外习作。积累了丰富词汇,增强了语言的魅力,提升了作文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想境界,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二)激发兴趣,解决不愿写的问题
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当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主要采取了一下措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愿写作文。
1、以尖子生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尖子学生做到促进潜能生。对尖子生多下工夫、多指导,鼓励拔尖,用尖子生领路从而激起全体学生的作文兴趣。
2、开发潜能生激发兴趣。许多潜能生往往会被我们忽视,潜能未及时被发掘。一次习作教学让我恍然大悟,小帅的表现让我发现了潜能生的潜能发掘的必要性、及时性。即:在我进行《掰手腕比赛》习作教学课堂上,我通过开展精彩的掰手腕活动,让学生纪实习作,我们班59人,两人一组,刚好缺一个搭档,我这老师只好上阵了,为了活动更好地开展,我选一位高个子男生((小帅)为对手。活动顺利进行着,谁都知道,对手小帅同学绝对不是我的对手。第一局,我赢了,可是小帅他并不服输,可看出,他在暗暗下决心下一局把我打败。于是第二局,我稍微收点力,让他艰苦地赢了,他兴奋不已。第三局怎办呢?我赢,小帅会失落,会遗憾;而我输,学生们又会怎样?最终我做出决定——我找借口:老师手痛了,赢不了小帅同学了,最后一局为小帅同学赢。而后我没顾虑那么多,继续进行习作指导,谁知,当我让同学们自定文章题目时,小帅同学的题目让我以及同学们意想不到——委屈的赢。这是同学们认为最好的一个题目。潜能所在,令人惊讶。(小帅是班上平时习作最差的学生之一)因此,对于潜能生,我非常注意他们的点滴进步,多表扬、多指导,鼓励进步,从而激起全体学生的作文兴趣。
3、挑选范文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对优秀作文讲评之后就教室后墙壁上搞一个专栏展示出来,还定期把学生作文编印成一个小册子让大家学习借鉴。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得到肯定及展示,都非常高兴和激动,从而激发起了写好作文的兴趣。
(三)注重作文的评改,解决写不美的问题
1、批改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美。交上来的不是每一篇都是美文,但是每一篇 中都有“美”所在。即:一个用的恰当的成语、用的恰当的比喻句或拟人句、或是一个精美的片段等等,我都会用红笔清清楚楚的圈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赞美的批语,从而促进同学们在下一篇习作中出现更多的此类“美”,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培养每一位学生学会批改别人的习作。对于学生的习作批改,我不是每一次都是自己全批全改,而是挑选一些恰当的安排在课堂上让学生互改。我们必须交给学生批改的方法,我给学生们的路子是:首先寻找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接着寻找不通顺的语句,给改通顺;再次就是寻找“精美”——恰当的成语、用的恰当的比喻句或拟人句、或是一个精美的片段,写得美的开头或结尾等等,最后指导学生给习作写上评语。让学生学会批改习作,能更好的让学生发现习作中的不足和优点,相互学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习作水平。
7.教学心理环境内涵的反思与重构 篇七
创设符合教学活动需要的环境, 包括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既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同时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心理环境的内涵应在心理环境内涵的框架内进行界定, 同时它又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教学心理环境的内涵, 对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心理环境的内涵
1. 心理环境的内涵
广义的心理环境是指某一时刻与个体有关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而关于这种心理上的环境因素所包括的内容, 心理学各个学派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行为主义者认为这种心理上的环境因素基本上是物理的、客观的;格式塔学派认为它主要包括意象、想象和记忆方面的因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它包括潜意识元素和动机等。
心理环境还被称为“准环境”或“准事实”。它指对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环境。也就是人脑中由个体及环境两方面因素构成的整体情境, 它区别于纯自然、纯社会、纯概念的事实, 而是指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实现反映可能产生实在影响的那些事实。它可以分为“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和“准概念事实”三类。
教学心理环境是心理环境的属概念, 它具有心理环境所具有的一般特点。同时, 由于这种心理环境的产生、作用、发展都是在教学领域内发生的, 所以它必定又异于一般的心理环境, 同时也异于社会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等特殊心理环境, 具有独特性。
2. 教学环境的内涵
教学环境是指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 包括有组织的和自发的影响两种。有组织的影响是一种外在的、直接的作用;而自发的影响是一种潜隐的、间接的作用。影响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从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班级的、校内的和校外的三个层次;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三个方面。这种不同层次的影响综合作用于教学活动, 影响教学进程。
在《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中, 把教学
筅湖南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张文
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由此可知, 教学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教学环境的某些特点和功能, 并对教学活动产生一种自发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教学活动产生一种潜隐的、间接的作用, 促进或者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 教学心理环境的内涵
其一, 教学心理环境是心理环境的属概念、下位概念, 因此, 教学心理环境的内涵必须在心理环境内涵的框架内进行界定;其二, 教学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的一部分, 它具有教学环境所具有的某些特殊功能与作用, 以区别于教学环境中的其他组成部分, 突显其特殊性。
关于教学心理环境的概念, 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有学者指出:“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手段等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他们之间既有物质的联系, 又有心理的相互作用, 这种心理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心理环境。”但是笔者认为, 这种关于教学心理环境的界定并未突显教学心理环境作为一种在教学活动中真实存在的、可以感受到的心理环境的特殊性。更进一步说, 它并没有很好地将教学心理环境这一现象的本质属性提取出来, 从而区别于其他现象, 而仅仅说明了教学心理环境是如何产生的。笔者认为, 教学心理环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由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 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实际影响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这种心理上的环境因素是无形的、潜在的, 但是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作用却是实际的, 它主要包括学校环境下的人际关系、课堂气氛、集体气氛等。
二、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明确了教学心理环境的内涵之后, 再来探讨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以此为突破点, 针对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创设和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
首先必须承认, 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是极其复杂的, 并且是很难量化和穷尽的。我们只能尽量指出一些主要的影响教学的心理上的环境因素, 也就是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同时还需要明确的是, 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不等于教学心理环境的结构, 需要加以区别。前者主要是指组成教学心理环境的内容, 而后者主要指产生此内容的形式。教学心理环境的产生主要是教师、学生、教学中介的相互作用。所以教学心理环境的结构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中介。当然, 也有人将其作了更细致的划分, 认为它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评价管理体系等。
笔者认为, 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 学校环境下的人际关系
其一是师生关系, 主要是指师生间的心理关系。这种心理关系建立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之上。教师和学生相互认知然后产生某种情感, 积极的或消极的, 他们相互吸引、相互排斥, 这种情感不断积蓄, 达到某种程度即成为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
其二是生生关系。学生之间通过交往, 由于共同的兴趣、话题以及活动从而形成某种非正式的组织, 这种非正式组织认可或形成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思维习惯、兴趣爱好、情绪、成功或失败的体验等对教学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另外, 这种学生交往产生的非正式组织它所导致的第二个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之间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分化, 形成诸如人缘型、嫌弃型和孤立型的人物, 这种学生对教学心理环境的作用更加直接、明显。
2.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一种教学心理环境。它是课堂教学赖以发生、发展的心理条件。课堂教学气氛一般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体;消极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课堂上过度兴奋, 各行其是, 故意捣乱, 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因此, 课堂气氛作为一种教学心理环境, 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 而消极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敌对情绪。并且, 不同类型的课堂气氛还导致不同性质的从众行为, 同时提供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暗示。
3. 集体气氛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下开展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学校内部, 当然这并不排除其他外部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而学校集体的气氛是学校内部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方面, 因为大多数教学活动的开展又是以集体为单位, 不同的集体依据各自的规范与作用方式形成不同的集体心理气氛。
有两类集体气氛对教学活动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影响。
其一是班集体气氛。所谓班集体气氛是指不同班级所具有的不同团体感受特色。而班集体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风, 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班风作为一种班级成员默认的共同的心理倾向, 对班集体成员具有潜在的约束或放纵作用。积极的班风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 形成一股“向心力”;消极的班风阻滞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形成一股“离心力”。
其二是校风。一般来说, 广义的“校风”指的是社会对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总结。我们这里所指的“校风”是“一个学校的领导和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集体心理倾向和行为特点”。它主要包括学风、教风、领导作风、师生言谈仪表以及精神和道德方面的内容。校风作为一种无形的群体心理环境因素, 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是间接的, 但是这种影响的效果是显著的, 所以我们也把它作为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诚然, 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远不止以上三方面, 它还包括诸如群体规范、社会信息、教师期望等要素。这些要素同样是教学心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笔者认为, 以上三方面是教学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它应该能代表教学心理环境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德]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4]李秉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Michael J.Dunkin (ed) ,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ergamon Press, 1987.
[6]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7]应湘.试论健康的教学心理环境.心理科学, 2003, 26 (5) .
[8]黄秀兰.试论课堂心理气氛与教学效果.应用心理学, 1986 (2) .
8.习作教学心理环境教学 篇八
关键词:心理 和谐 环境
社会发展脚步的日益加速,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潮起潮落,使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变化面临着许多的挑战。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重要的应是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这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社会文化素质建立在一定的遗传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形成。因此,社会文化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遗传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一、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较之以前,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使得下一代习惯于享受而不是奉献。 现在有不少“4-2-1”型的家庭,传统的那种“隔代溺爱”过多地集中到孩子的身上;这与他们要承担的未来责任和社会发展对他们的高要求形成巨大反差;大量抽样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令人担忧。基于以上原因使得现在的学生在对人的态度、人际关系方面,习惯于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要求很低,对别人要求很高;自私自利、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缺乏合作意识。
二、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形成的客观原因
(一)家庭方面
1.不少家庭只知道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而没有锻炼他们各方面能力如交际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意识。
2.不少家庭不懂青少年生理心理的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这些违背青少年心理特点,也就不能客观地对人对事进行教育。
3.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
(二)学校方面
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但就教育因素而言,不能不说与多年来“应试教育”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顾学生的未来发展,以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代价,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导致学生失去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大好时机。
(三)社会方面
1.电视、网络等信息形式的多元化,让初中生能够更多了解社会的同时,难免有些不适宜的内容对初中生形成影响。
2.市场经济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容易让初中生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奢望,心理不平衡。
(四)生理方面
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往往称之为“危险年龄”。
三、应对策略
加强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当前初中学生素质现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心理素质欠佳,而且心理素质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心理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学校相互联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家庭和学校保持联系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教师与家长在对孩子情况的了解各有优势:家长熟悉孩子的长期情况,而教师熟悉孩子的近期情况。因而教师在接触新学生时有必要从家长那儿了解孩子的脾气等特点,并将近期情况及时通报家长。同时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二)加强心理辅导,了解相关常识
1.通过课堂授课、团体讲座,介绍心理常识及心理障碍的排除方法: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激励,正确地认知自己、调节自己的心境;学会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谐地与他人沟通;进行适当的性教育,了解性科学,用科学的性知识保护自己的健康。
2.通过个别咨询辅导,解决心理困扰,及时治疗。培训专门的咨询人员,面对服务对象采取的是倾听,所提建议、指导一般是非强制性的。
(三)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增强指导的针对性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交际情况、学习情况、消费情况等。
2.通过智力量表、气质量表,了解学生的个别情况。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
3.要善于观察、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具体引导
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从而使别人乐于和他们交往。
9.习作教学设计 篇九
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都作了自我介绍。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之后再加上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相》《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还可以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改一改。
三年级下册习作介绍自己,是一篇写人的习作。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有类似习作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不过那篇习作是以熟悉的人为主,抓住一件事情写来,其实还是主要是写事。四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下册分别有习作《我敬佩的一个人》和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本单元本次习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可以紧密结合。在口语交际课学生听、说、评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一两篇写自己的佳作,从读中学写。然后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某一方面,将它们写下来。教材里列举的三方面的内容,提示了习作 的不同角度,教师可指导学生注意选取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可以是突出个人的某一方面特点,如爱笑,爱哭等。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一)1,老师先自我介绍,让学生说说老师都介绍了哪些方面(年龄,性格,爱好。)
2,学生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年龄,性格。
(二)说说怎样了解自己
1,通过照镜子来了解自己的长相
2,通过他人来了解 二,怎么样写
(一)题目1,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缺点确定题目(二)开头1,可以概括写自己的住址,年级,班级,年龄等
2,可以写自己的外貌
3可以设置悬念
(三)中间部分
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来写人的突出特点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抓住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一两件事来写。
(四)结尾(简洁明了)三,怎么样写好? 外貌抓特点
1,出示:这个人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不白也不黑,你猜猜他是谁?(可以是很多人)
2,以班级一名同学为例:这个人高高的个子,说他是个男同学吧,他后面扎着一个小辫,说他是个女同学吧,他的恶作剧功力可不是女孩子能做到的,连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他平时喜欢戴个小红帽,一笑起来露着两颗白白的大牙。
问:为什么第一个同学们都猜不出,而第二个同学们一下就说出来了呢?
答:因为外貌抓住了特点
3,让同学们以班级里任何一个同学为例,说说他的外貌,让同学们猜猜是谁? 事例写具体
事例写具体可以运用到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出示一段文字让学生说说运用到哪些方法。
在家里,这个女孩子鬼点子还蛮多呢。(总起)有一次她到乡下外婆家里去做客。那期间,她常和表哥到河边去捞鱼虾。虽然她明知自己打水仗不是表哥的对手,却偏偏爱“引火烧身”,直到弄得浑身上下湿淋淋的才罢休,回家后,妈妈看到她那副狼狈相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把逮住她,正要动手打她的时候,她却抢先将手往妈妈的胳肢窝里一阵“捣鼓”,等妈妈手一缩,她就脚踩西瓜皮──溜之大吉了,当她换好衣服再次见到母亲时,她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学着电视中古人的样子走到母亲跟前,跪下一只脚低着头说:“拜见母亲大人,女儿请罪。”那副滑稽的神态,把火气未消的母亲弄得啼笑皆非,只好叹回气:“唉,真是豆腐掉迸灰里面──吹也不是,打也不是!”(事例)
四,总结
其实写作文并不难,写出好的作文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你们平时认真观察,注意积累,然后在学习中不断修改、推敲,你的作文就会大有长进。
第二课时
一,光荣榜
选出优秀作品进入光荣榜进行表扬 二,如何评改作文?
(一)评改要求 1,书写要工整 2,标点会运用
3,语句是否通顺,有条理,内容是否和题目相符,是否具体
(二)修改方法
看:习作格式,标点书写正确
读:语句读出来别扭,不通顺,那就一定有毛病。删:重复啰嗦的句字删去 三,佳作欣赏
出示优秀作品中好的段落让学生评评好在哪里?是否抓住的特点?
1,晒晒好题目
2,秀秀好开头 3,说说好结尾 4,品品好段落 四,老师点评
出示学生的典型问题习作,老师点评 五,同学互评
出示问题学生的习作,同学之间互相出主意,修改作文
六、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七,回顾整理
10.习作教学案例 篇十
上津镇小 彭曼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依据“总目标”,在小学习作的教学中,怎样的指导和评价才是最有效的?一节好的习作课应具备怎样的标准呢?在此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例,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将习作课教学评价标准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定立目标:习作目标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善于积累,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语文素养。将习作目标与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的要求。
二.过程指导
1.教材解读:以文本的习作内容为平台,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习作要求为依托,基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直观、真切、生动的场景,启迪思维,引起联想,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可视可感的习作素材。
2.方式手段:①注重情境对教学的有效触动。适度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打开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②优化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合理而优化的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③鼓励以说促写,促进习作课堂生成。注重从说到写的过渡,让学生的习作在对话中生成,注重对写作方法的适时归纳。④注重习作指导学习的过程化体验。珍视个人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3.学习方式: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认识。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由表达和交流。
4.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浓,积极投入,思维活跃,主动参与到听、说、读、写、评的习作过程中,真情投入和倾情投入,享受自由写作状态,将手中的笔化作心灵的独白。
三.习作评价
在习作教学中,重视交流和展示, 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采取多种方式以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品评学生作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效果
倡导自由表达,有感而发,迸发出强烈的写作热情,获得情感熏陶,轻松愉快地完成习作任务,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及时迁移到习作训练活动中,形成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实践呈现】
依据以上习作课教学评价标准,具体呈现出习作研究课《我爱我的家乡》的教学实践,阐述习作“好课”评价标准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写出爱家乡的具体内容,有条理地写出家乡的“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对话交流、回顾学法、同桌评议分享等形式,激发了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习作中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真挚情感。
片段实录1.创设情境导于生活
师:同学们,周末,老师在家看电视,中央电视台10频道的《子午书简栏》目吸引了我,主持人诵读了文学家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家乡》,让我一下子停下了手中的遥控器,今天特地带来《我的家乡》这篇文章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听,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一下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作者的家乡好美啊!生2:我感受到作者很爱他的家乡!
师:好,一个“爱”字包含了汪曾祺先生对家乡的全部情感。让咱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习作,也像作者一样,用笔去写写生我们、养我们的那片土地!(板书:我爱我的家乡)
思考:
在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导方式手段上,注重了“重情境对教学的有效触动”这一标准,这是新课程环境下习作教学的有效途径,由学生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创设情境,走进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片段实录2.以诗引线,“节”中生情
师: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难以忘怀。还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家乡的火把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家乡的风俗节日让人难忘,每逢过节,那些这远离家乡的游子们,该有多么思念自己的家乡啊!真可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最能勾起人们对家乡的回想,还有哪些同学愿意把自己家乡的风俗节日和大家一起分享?
片段实录3.以诗引线,“味”中生情
师:家乡的山水家乡的情,家乡的明月照今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思念家乡的佳节,还思念家乡的什么?
生:我还思念家乡的小吃。师:家乡的小吃透着一股家乡的味道。比如„„
生1:糊米粉。生2:热干面。生3:汤包。
师:这可是咱家乡独有的特色小吃,在别的地方很难吃到的哦!还思念家乡的什么?
生: 1:捉螃蟹。生2:放鞭炮。生3:摘杏果。
师:真想看看你是怎样写和小伙伴们度过的快乐日子,体会那种甜蜜的回味!
思考:
在习作指导的方式手段中,借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平台,让学生在联想中,打开写作思路,有的学生对家乡的风味小吃侃侃而谈,还有的一诉对小伙伴的甜蜜回味,积极拓展、丰富习作表达的内容。
【个人反思】
11.习作教学心理环境教学 篇十一
本研究对象为沈阳市10所学校的初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为了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严格设计了师生两种调查问卷,并回收有效问卷1613份,其中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有效问卷分别为41份和1572份,有效回收率为95.2%。经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研究要求。
一、体育教师对师生人际关系的认识
1.体育教师对师生人际关系的认知
在人际关系认知方面,主要从体育教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程度、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作用的看法等三方面来考察。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7.1%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比较模糊;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程度的调查中也只有22.0%的体育教师认为很密切,而78.0%的教师认为还可以,可见体育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更关注学生的成长;从师生关系对体育教学作用的调查中发现,有85%以上的体育教师能达成共识,认为建立亲密型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学生要做到细心观察、热心指导、贴心沟通,与学生成为朋友,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感。这样体育教师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清楚他们在学习兴趣、志向和要求方面的差异,了解学生各自面临的不同学习难点。只有熟知自己的学生,体育教师才能把客观的运动技能学习与学生主观的条件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2.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倾向
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共同完成的双边教学活动,它既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也需要学生主体性的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在智力、体能、情感、交往等方面实现着自己的不同需求,并使自己的潜力不断地发展。要使体育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保证。调查结果表明,在体育指导方面,有80%以上的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指导很满意,可见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指导较好;在对学生要求和期望方面,有58.5%的体育教师能经常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师只占4.9%;在创造教学气氛方面,有68.3%的体育教师能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可见大多数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教学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倾向从侧面可以反映出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也可以体现出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时刻都进行着交流,教师对学生的一个纠正的动作,一个目光交汇的眼神,一句肯定、鼓励的话语都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育习得,影响着学生情绪和行为的转变。所以,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创造严格要求与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构建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前提,也是获得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
3.体育教师的接纳水平
在接纳水平方面,调查数据表明,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有95.1%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是喜欢体育课的,其中男教师占96.4%、女教师占92.3%,这个结果与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具有一致性,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喜欢上体育课;从处理学生违反课堂教学纪律方面看,有80.5%的体育教师能够宽容学生、接纳学生,其中男教师占85.7%、女教师占69.2%,女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更高,对学生违纪现象的容忍度不如男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接纳水平可以体现出教师在心理和情感上对学生的认同与肯定程度。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对待事情都充满着好奇,他们的年龄特点会使他们产生尝试做任何事情的欲望,难免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体育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波动,通过交往与沟通,尽量包容学生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与潜能,从而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关爱,当然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并不是无理的迁就,也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纵容。
4.体育教师对教师角色的认知
在教师角色认知方面,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教师参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来考察。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教师对自身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认识是多元化的,41.5%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有31.7%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有19.5%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这与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以往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新课标提出当前的体育课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注重学生参与。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又要与学生形成互动,这样就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地沟通和交流,形成合作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从教师参加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况看,有46.4%的体育教师会经常与学生共同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但也有超过50%的体育教师还不能通过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来指导学生。体育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有利于发现体育特长生,为培养体育骨干提供便捷的途径。
二、学生对师生人际关系的自我感受
1.学生对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的认知
在学生关于人际关系的认知方面,主要从体育课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体育课上教师是否有打骂和训斥学生的现象,当自己学习动作正确时是否得到教师的表扬,当自己学习动作错误时是否受到教师的批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从调查结果中得知,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的态度是非常热情和比较热情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85.7%、86.6%;认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基本没有和从来没有打骂、训斥学生的现象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63.2%、74.0%;认为经常和偶尔有打驾、训斥学生的现象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6.8%、26.0%。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生本身对体育课存在逆反和偏见,主观上不喜欢或不愿意上体育课,或体育课上表现不尽人意,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另一方面,说明体育教师的师德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体罚和变向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认为自己能得到体育教师表扬的男女学生比例分别为69.5%、67.5%;认为自己很少受到老师批评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60.1%、70.8%。由于男女生性格上的差异,他们在体育课堂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男生相对活泼、好动、顽皮,对于新事物愿意主动去尝试,而且往往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他们敢于挑战的精神往往要优于女生,因此教师在讲授同一个内容时,对他们的要求可能会相对严格,对男生的批评要多于赞扬;而由于女生害羞、内敛的性格,她们在体育课堂上不乐于表现,同时考虑到自身的形象,不敢做出大胆的尝试,因此教师会相对降低对她们的要求,而且教师为了调动她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女生的正面肯定和激励要大于批评。
2.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交往意向
在学生的交往意向方面,有超过87%的学生喜欢和同学一起进行活动和练习,说明学生有较强烈的交往意向;学生在练习活动遇到困难时有47.5%的人请求教师的帮助,所占比例最大,可见学生对体育教师的信赖程度较高;有29.2%的学生请求同学的帮助,这与学生的年龄发育特征相符。当前青少年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自我意识较强,与父母的交往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交往需要,所以去寻求与同龄人的交往,希望通过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而建立心理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更希望自身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为满足青少年学生的交往欲望提供了独特的舞台。体育教学中,集体学习和集体思考也是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沟通,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而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3.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反映着学生活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也反映着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交往主体的地位。调查中发现,有43.5%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很少或没有参与学生共同讨论教学内容;与此相应,有53.6%的学生没有主动向教师提过建议。这一情况说明体育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进而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提高。学生在完成了必要的知识学习以后,还要将各种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与认识能力相连接的“知识板块”,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到体育实践中去,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以探究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为基础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导航”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体育学习。因此教师应多设计注重发展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比如“自主式教学”、“自练式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样师生的人际关系自然能得到改善。
4.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倾向
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倾向可通过学生喜欢体育课的程度,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是否感到孤独,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是否感到高兴愉悦等问题反映出来。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3.2%的学生是喜欢体育课的,其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84.1%和82.3%;有62.5%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经常有愉悦的感受,其中男女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3%和61.8%,都是男生略好于女生。但也有35.1%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经常或有时感到孤独,其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8.8%和31.6%;尤其是有4.2%的学生在体育课上有不愉悦感,其中男女生的比例为4.5%和3.8%,恰恰也是男生略多于女生。说明有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是缺乏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与人之间是通过情绪和情感的交流而相互影响的,它与人们之间进行的语言交流一样可以产生对对方情绪的共鸣而受到感染。新课标指出,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求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待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更要关心和鼓励,提高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体育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一种交往活动,它集中反映在师生之间知识和情绪两方面的传递与交流上,师生间的情绪交往直接制约着师生间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
三、结论与建议
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认为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体育课上能与学生相处融洽、密切,并且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在学生违纪时,能够宽容和接纳学生,但女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要高于男教师;而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体育课中的指导是积极热情的,并且对学生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女生要好于男生;有半数以上的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并且能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超过4/5的学生有较强烈的交往意向,并且对体育教师的信赖程度较高;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在体育课上师生互动不够,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动性和自主性重视不够;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喜欢上体育课,并且从中能收获快乐,但也有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缺乏人际沟通和交流。
由以上论述,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各学校之间的体育教师交流与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师生的互动,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为他们提供适合其运动能力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使所有学生都热爱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同时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毛振明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 季浏.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王秋艳.试论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与应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
[5] 单龙.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文教资料,2005.
[6] 卞晓飞.论开放式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体育教育成人学刊,2004(4).
12.习作教学心理环境教学 篇十二
尽管本人对《环境心理学》一直很有兴趣的,但刚开这门课的时候,心中还是有些疑虑和压力,经过三年教学的不断调整,觉得现在正是一个对这门课的教学进行回顾总结的机会。
1.教学目标
环境心理学(以下简称环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本人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的这门课。当时,我的老师是杨公侠教授,杨老师采用自编教材,他对环境心理学的讲授,以及其兢兢业业的研究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但同时也对这门课当中的众多名词感觉有点似懂非懂的。因此,在本科学生中去开这样一门课,该如何定位?讲些什么?如何去讲?这是我在开始比较疑虑的问题。
经过一番思考,对这门课的教学做了如下设想:首先,把这门课的定位放在应用上。我想对于本科生来说,他们对于复杂的理论和名词吸收力有限,建筑学的背景对他们理解环境的物质结构是非常有益的,但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却不容易吃透。而环境心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对本科生的教学重在体验和观察,将日常的现象用环境心理学理论来解释,这样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多。
2.教学内容
定位明确了,教学内容就好选择了。比较幸运的是,国内已有几所学校出版了这门课的教材。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林玉莲、胡盛凡教授出版了《环境心理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用教材,同济大学的徐磊青、杨公侠教授出版了面向研究生用的《环境心理学》教材,清华大学的李道增教授编著的也是面向研究生用的《环境行为学》教材。经过比较,讲课的大结构以徐、杨二位的《环境心理学》教材为参照。但由于徐、杨二位老师编的版本是针对硕士生的,理论内容较深,同时,由于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这门课为仅有36学时的选修课,课堂的容量有限。因此,讲课内容就要选择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为使同学容易理解,我也补充了一些实例。讲课大纲如下(参见附表1——课程大纲结构图):
3.作业的设计和评价
这门课程不采用考试,而是以平时考勤占20%,作业一占40%,作业二占40%三部分相加来综合评定。我感觉用作业的方式将所学用到实际的调查和设计中,对环境心理学的体验和理解会来得比较深刻,比用考试的方式来死记概念应该更有实效。事实也证明同学们通过这些作业自己开动脑筋之后很有收获,而且同学们的一些有真切观察和感受的作业,有时也会给我一些启发,这种互动使我感受到教学的乐趣所在。
图1自绘
为了让同学们对环境心理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体验,在作业中设计了观察环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业一”,以及运用所学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或者指导自己的建筑和规划设计的“作业二”。
作业一的题目是:运用课堂所述的观察方法选择一处场所(步行街、商店、餐厅……)研讨各种感觉、知觉因素在商业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点评:这个作业是上“环境知觉”内容时布置的,从完成的情况来看,同学们对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有了新的发现,锻炼了自己的环境观察能力。比如,以2004级的同学为例,卓小丹、沈嘉英同学为了做好调查作业,自己设计了观察记录表去记录购物的顾客情况(见图2);江宇翔同学对地下商业空间的观察发现,颜色是重要的知觉导向因素,中信地铁商场通过颜色来将不同的商业功能主题进行分区(见图3);周新喜同学通过华强北商业街的观察发现活动的广告牌宣传效果最好,人们喜欢停下脚步看看这些广告牌在如何变幻内容和图案;袁文颖同学通过对东门商业街的观察发现声音在营造热闹的商业气氛中有重要作用,比如东门街道商店的音乐声、商贩的吆喝声、街边喷水池的流水声、食物加工的声音都起到烘托商业气氛的作用,但是过度的话也会造成噪音污染;刘志丹同学结合自己在肯德基餐厅做学生工的经历对餐厅在色彩、材料的质感、嗅觉、热觉等因素在服务消费者的方面起到的作用作了相当深入地分析,让人了解了肯德基餐厅在服务以儿童为代表的家庭消费者方面确实下足了功夫(见图4)。
该作业的评价以切身感受商业环境并能联系所学环境知觉理论加以分析为最重要因素。
作业二的题目是:对你所居住或熟悉的某间大学生宿舍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宿舍的地点,居住的人数、性别及专业情况;2宿舍的平面家具布置图、剖立面图,要标注尺寸;3居住者对宿舍使用现状的评价:对哪些方面满意,对哪些方面不满意;4运用所学的个人空间和私密性等环境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宿舍改进设想和方案。
点评:这个作业是在学习环境行为部分的理论时布置的,主要目的是运用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等理论来研究和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由于对象是自己生活的宿舍,同学们对此最有体会,所以通过这个作业对个人空间与私密性会有很好的理解。在评阅同学作业的时候我感到不少同学们通过学习环境心理学对人性的方面更了解了,在如何处理自己的个人空间与同宿舍其他同学的私密性的关系方面也加深了认识,收获很让人欣喜。比如,曾宪志同学分析了自己的宿舍从入学以来因为家具的更新,书柜的添置以及人员的变化带来的三次布局的改变,在个人空间的舒适性方面逐步得到改善的情况,很像一部自己宿舍的变化史(见图5);宋雨涛同学与信息工程专业的同学住一间,两个人的生活作息时间不一样,通过对宿舍空间的再划分将对彼此的干扰减到最低(见图6);刘泳先和江宇翔同学为宿舍调查设计了问卷;孔明君同学对过高密度局促的个人空间对心理的影响进行了剖析;金鑫同学根据座位的方向与私密性的关系来调整了宿舍的布局以保证大家的学习空间能够不互相干扰(见图7);卓小丹同学探讨了宿舍的走道形式与宿舍私密性的关系;吴斐娜同学分析了舍友在应对高密度的情境下调节私密性的一些行为表现。
该作业的评价以是否有切身感受,并联系所学个人空间、私密性等环境行为理论来合理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为最重要因素。
4.教学方式
这门课作为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本科四年级的选修课,根据同学们的实际状况,教学方式以课堂教授和讨论为主,讲授是满足同学们了解环境心理学基本知识的需要,讨论是为了加强互动,提高同学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2006年第一次讲授的过程中,我做了一次调查问卷,有些同学反映课堂如果就是老师讲,会显得比较“闷”,希望能有一些互动提问和讨论,这可能是一部分同学的积极要求。实际上在提问和讨论中,大部分同学沉默为多,讨论时经常需要点名,可能是我们的同学还不习惯讨论,或是班级的规模过大(人数在60~80人左右)也削弱了同学们发言的积极性。
该课一般都安排在下午时间,一般讲课的程序是先对上一堂课程的内容提问,时间约10分钟。由于这门课的理论性,一些概念的理解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所以课前提问的好处是对上次课内容可以温习和回顾,同时,采取抽查方式的提问也是考勤的一种。
5.教学反馈
2006年夏在第一次授课的中间,为了获得教学的反馈以便改进,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分析。现将主要问题的反馈数据用图表表示如下:
问题2:这门课上到现在是否觉得有收获?
2A很有收获;2B一般性;2C有收获,但有点吃力;2D完全听不懂。
6A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6B理解城市;6C理解人的需要;6D有助于建筑设计;6E.有助于城市规划;6F.有助于观察生活。
问题7:你认为每堂课用一点时间对上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有无必要?
7A有必要;7B没必要;7C无所谓。
6.教学遇到的问题和改进的设想
尽管在本课教学中力图减少了一些学术名词,但是,还是发现一些同学对经常会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容易混淆,表述不清楚,或运用不当。比如:在环境知觉部分,“知觉”和“感觉”难以区分,“城市意向”和“城市印象”随便混用;在环境行为部分中,私密性、个人空间、领域性等这几个概念未能准确得当地运用。在作业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把调查报告写成环境介绍,对观察到的一些现象生硬地联系所学理论,作业当中引用别人的东西不加标注,肆意拼贴网上文字。有一些问题也许不只是这门课所遇到的问题,与我们整个社会大的教育环境,以及对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的营造都有关系。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重点加强辨析和讨论,在布置作业时增加写作指引,或规定报告格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学术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使同学们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这些素质的养成与知识的习得同样重要。
摘要:本文首先简介了深圳大学自2006年始开展《环境心理学》本科教学的情况。该课程的定位放在对环境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上,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和观察环境与人行为的关系,并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参照了国内已经出版的几种教材,讲课的内容划分为:导论、环境认知、环境行为、环境评价等四个单元。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提问和讨论为主,在作业设计方面注重培养观察环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或者指导自己的建筑和规划设计。通过对该课程的问卷调查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获得教学的反馈,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据此对以后该课教学的改进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本科教学,教学内容与方式,反馈与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磊青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林玉莲胡盛凡编著.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习作教学心理环境教学】推荐阅读:
习作教学随笔08-18
习作教学10-24
小学童话习作教学11-05
习作指导教学设计09-23
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06-23
三年级习作课教学反思07-04
四上习作教学计划07-31
语文习作教学竞赛活动总结08-29
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设计10-07
胜似亲人习作教学设计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