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2024-07-16

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共11篇)

1.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一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基础解读】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础解读】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现: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2.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二

(一) 专题学习网站定义

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网络环境下, 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 (1) 。

化工教学资源专题网站通过制作和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资料, 并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将化工相关知识点甚至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 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形成和巩固, 这种学习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2) 。

(二) 化工教学资源专题网站现状

化学工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化工行业由于具有技术含量高, 危险性高, 对专业知识要求高的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各行业的资源网站越来越多, 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通过调查化工行业的专题网站发现, 目前化工类的资源网站存在以下问题。一是, 网络上的化工教学资源相对分散, 查找起来费时费力, 质量也难以保证。二是, 专题网站较少, 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化工资源网站很少, 还处于发展初期。三是, 网站的定位不准, 所以很难挖掘出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资源。四是, 资源很少, 内容不全面, 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特别是教学和培训的需要。

(三) 专题网站建设背景和意义

化工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 已覆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基础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工艺、化工仪表及化工机械、化学纤维、颜料、塑料及制品、酒精、水泥等多个领域, 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由于化学工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对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要求越来越快。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 要求专业人才不断地学习, 而网络教学资源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建立化工教学资源专题网站, 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资源, 帮助大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化工知识和技能, 显得非常重要且紧迫 (3) 。

二、现有基础和条件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开设以来, 创造了很多条件, 有着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 形成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

(一) 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

化工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 在课程的设置、知识的构建上做了很多探索性的改革, 也取得了成果。如教学模式改革、工学结合的实行都推动了专业的发展。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化工专业大力开展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形成了较为合理和完善的课程体系。涌现出优秀的课件、教案、案例、网络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 实践条件

利用多个实践教学基地, 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 还可以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支撑。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以切实提高育人计划的针对性, 提高教学资源的实用性。

(三) 精品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精品课程建设, 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成果。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 提炼和总结了课程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同时有利于教材、基地的建设, 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精品课程建设中积累的资源是专题网站建设的支撑 (4) 。

(四) 教学团队

本专业教学团队有教授2人, 副教授5人, 研究生7人, 双师型教师10人, 来自企业的教师5人, 另外还有行业专家4人。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培养出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技能丰富教学团队, 2010年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优秀的教学团队为化工教学资源专题网站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建设思路

以该学院化工专业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基础, 选择专业的核心课程为载体, 将教学文件、课件、教案、考试资料和多媒体等资源作为建设主要内容, 以教师制作为主, 网络收集整理为辅, 丰富和优化教学资源, 构建高职化工专业教学资源学习型专题网站。

(一) 建设目的

化工教学资源专题网站是专门为化工行业和学习化工专业知识的人群而建立的, 网站应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 如教学文件、课件、教案、案例、网络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再配合在线试题库, 可以满足在线学习要求。

随着化工新项目投产和化工技术不断发展, 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掌握和更新日趋重要。但由于企业的培训资源的不足, 导致员工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难以适应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员工经常开展培训和自学以解决目前的困境, 而化工教学资源的现状给培训和自学带来了困难。

因此, 建设《化工教学资源》专题网站, 不仅可以促进课程的建设, 互动教学, 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还可以实现与企业共享资源, 为企业特别是周边的化工企业服务, 专题资源网站能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为学生学习和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平台 (5) 。

网站做到重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 重知识而不局限于书本知识, 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 拓展思路, 特别是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为学习者开拓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也是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找到挑战自己的平台。

(二) 网站的定位

专题网站浏览学习的对象主要有:在校学生, 结合化工专业教学课程, 夯实化工理论知识和部分实践知识;化工企业员工, 结合化工专业理论知识, 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 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化工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培训人员, 结合学院化工专业的特点, 交流化工教学的经验, 共享教学资源。

四、目标和内容

(一) 网站建设的目标

1. 资源共享

把课程的教学资源和其他资源全部放到网上, 和其他学院、企业共享资源。如在实习企业拍摄的大量图片, 经过编辑后可以给化工设备与化工仪表等课程作参考, 像生产工艺学中的ppt课件可供煤化工、氯碱生产工艺、无机化工工艺等教学使用。并与其它学院共同分享教学实践基地和化工先进仪器设备, 有效地加强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联系。

2. 课程共建

和化工企业共建课程, 利用企业的化工生产装置和设施等教学资源, 聘请企业化工专业技术员和生产专家, 参加专业和课程建设, 为专题网站提供资源。

3. 动态更新

及时把化工专业的新资源、新成就和新动态更新上传到网站上, 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学习。把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更新放在网站上。

4. 加强沟通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网上评论留言, 与大家互相交换意见, 还能让大家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 并对大家的学习情况进行在线评价反馈,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化工学习之中来, 了解更多的化工专业知识。

(二) 网站的构架

教学资源网站以课程为单位进行建设, 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 专业基础课程有如基础化学和分析检测, 专业课程有化工工艺、化工设备、化工仪表和化工安全, 另外还增加了化工软件和化工图片栏目, 设置化工新闻以了解化工行业的历史, 跟踪化工行业的发展动态, 增加对化工行业的认识, 从而增强学习化工知识的兴趣 (见图1) 。

每门课程的资源包括教学文件、课程教案、课件、考试资料以及多媒体资源, 较为完整地体现了课程的教学过程 (见图2) 。

五、资源获取与网站构建

(一) 基础构建

目前一些化工资源网站都缺少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体系也不完善, 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层面较少,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应有的模具器材, 让人不能一目了然。针对这种状况, 本网站将所学专业必修课程与校外化工厂实习相结合, 在不断进行的实习过程中持续更新学习资源。在企业实践学习中不断地拍摄大量图片, 可以直观地看见此设备的形状与构造, 学院还拥有强大的专业技能教师团队, 一些教师还从事过企业的高层管理工作, 他们具有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作经验, 更贴近于企业的实际操作管理。

(二) 资源的获取

资源的来源主要从专业课程与校内的实习基地、现有的化工资源设备和教师队伍中获得。如经常到校外合作单位实习, 与工厂人员进行探讨和学习, 加强与其他学院的联系, 从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

(三) 对外交流

与大型企业加强合作, 进行学习理论实践交流, 传播一些新的知识文化, 把生产与实践运用到教学之中, 让大家更加深刻了解化工行业。

六、建设内容

《化工教学资源》专题网站现在已经逐步完善具有以下内容。

(一) 教学文件

教学文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 吸引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目的。

化工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 是根据化工课程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的形式满足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

化工专业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从而确定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 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要提出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 并分列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

(二) ppt课件

课件 (courseware) 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经过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 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 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 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ppt是课件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化工原料进入企业, 经过原料的处理和准备, 反应和分离, 到最后的包装都是在密闭的管道和容器中进行的, 学习者很难有机会看到设备内部的结构和物料情况。因此化工专业教学总体来说较为抽象,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在实习过程中, 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制作成ppt, 让大家可以一目了然, 利用ppt可以在化工生产流程中清晰地看见工艺的具体流程:原料生产方式的选择、流程组织、主要设备的作用、结构和操作、监测与自动化、安全与环境保护技术、技术评价等。

(三) 课程教案

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 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性质与任务, 知道课程学习的要求、方法和该课程的结构, 掌握其性质与用途, 了解化工行业的生产发展现状。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当中, 要熟知教材, 教参和作业, 同时更应该熟悉生产, 经过不断地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教案, 在头脑中能够形成化工生产的流程和情形, 提高教学效率。最后, 随着教案的完成, 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 更有利于教师讲课。

(四) 考试资料

就是供自测参考的材料, 可以测试自己的知识是否有所提高, 本网站有化工专业各种的试题, 可以随时测试自己的能力, 考试资料包括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等多种类型, 可以通过下载反复地加强练习, 题量丰富, 包含了每个章节的内容, 考题覆盖面广阔, 而且也附加了答案, 这样有助于大家对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动画

由口述介绍、图文信息、实物样品等传统程序简化为直观的表现形式, 减少了面对面的沟通环节。既可以把专业的结构、特点、功能、工作原理通过动画立体形式呈现出来, 使学生直观、详实、全面位动态了解化工行业的特色。基于这种特点, 有时候在一些大型化工设备展会上, 无法展示其运作流程, 就可以通过三维动画演示加上拍摄的一些案例进行替代处理, 不但节省费用, 而且还可以参观到外地甚至外国的一些案例图像。

(六) 多媒体

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 (包含音乐、语音旁白、特殊音效) 、动画和影片, 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 这样就可以让人清晰直观地观测画面, 可以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确定之后, 对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技巧, 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 客观直面地给大家多种视觉感受。

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吸引学生, 排除干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一切都可以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之中, 特点就在于观点新、手段新、信息量大、节奏快。

(七) 化工软件

化工软件是为了化工行业特定需求而开发的程序文件。把化工理论和方法进行编程, 可以实现化工知识的简化。如只要输入所需目标缓冲液的ph值、浓度、体积, 软件就会自动给出符合条件的若干种缓冲液的配方, 供学生选择。高素质高技能化工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基本化工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七、今后发展

作为一个化工资源专题网站, 必须考虑到网站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为了更好地建设网站, 宣传化工行业文化与发展意义, 应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丰富网站的内容, 对象需要什么, 对什么感兴趣, 学校就应重点开发和收集这方面资源。

第二, 及时更新内容, 紧跟时代步伐, 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 报导化工生产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宣扬化工行业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第三, 增加互动内容, 如开设交流论坛 (bbs) , 让大家参加讨论, 通过互相交流, 来提高学生的化工知识能力。

第四, 利用合作化工企业的资源, 开展化工教育培训。

第五, 和企业共建专题网站, 让网站成为培训和教育化工企业员工的重要手段。

第六, 加强互动, 与大家一起共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化工资源教学网站, 不断让这个网站发展壮大。

八、结论

根据化工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思路, 构建出了化工教学资源网站, 网站的资源以课程形式呈现出来。充分展示了化工知识的多样性, 初步表明了该网站的实用性, 已达到预期的目地, 从内容上已经满足了化工教学资源的要求, 能更好地服务于化工专业人士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化工教育平台, 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在企业的发展中创造有利因素, 让学生更能向化工行业靠齐, 为化工行业做更多的贡献。

注释

1谢幼如、余红、尹睿:《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 载于《电化教育研究》, 2004年第11期, 第52-56页。

2陶德芳:《基于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课程整合模式》, 载于《中国电化教育》, 2004年第5期, 第41-44页。

3刘杰、毕天侠:《高校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价值及有效应用》, 载于《电化教育研究》, 2011年第1期, 第74-76页。

4益永钢、陈洁蓉、沈莉:《依托专题网站构建校本课程》, 载于《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5期, 第65-68页。

3.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三

1. 五个人排成一排,甲、乙不相邻,且甲、丙也不相邻的不同排法的种数为( )

A. 60 B. 48 C. 36 D. 24

2. 某单位有工程师6人,技术员12人,技工18人,要从这些人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如果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不用剔除个体;如果样本容量增加一个,则在采用系统抽样时,需要在总体中先剔除1个个体,则样本容量[n]为( )

A. 6 B. 6,12,18

C. 12,18 D. 12

3. 如图,第(1)个图有1个黑球;第(2)个图为3个同样大小球叠成的图形,最下一层的2个球为黑色,其余为白色;第(3)个图为6个同样大小球叠成的图形,最下一层的3个球为黑色,其余为白色;…;则从第([n])个图中随机取出一个球,是黑球的概率为( )

(1) (2) (3) (4)

A. [1n] B. [2n]

C. [2n-1] D. [2n+1]

4. 若自然数[n]使得作竖式加法[n+(n+1)+(n+2)]均不产生进位现象,则称[n]为“可连数”. 例如:32是“可连数”,因32+33+34不产生进位现象. 23不是“可连数”,因23+24+25产生进位现象. 则小于1000的“可连数”的个数为( )

A. 27 B. 36 C. 39 D. 48

5. 一篮球运动员投篮一次得3分的概率为[a],得2分的概率为[b],不得分的概率为[c],其中[a],[b],[c∈(0,1)],且无其它得分情况.已知他投篮一次得分的数学期望为1,则[ab]的最大值是( )

A. [112] B. [148] C. [16] D. [124]

6. 通讯中常采取重复发送信号的办法来减少在接收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假定接收一个信号时发生错误的概率是[110],为减少错误,采取每一个信号连发3次,接收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判断,则判错一个信号的概率为( )

A. [1100] B. [7250]

C. [1250] D. [11000]

7. 已知[f(x),g(x)]都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f(x)=ax?g(x)]([a>0]且[a≠1]),[2f(1)g(1)-f(-1)g(-1)=-1],在有穷数列[{f(n)g(n)}]([n]=1,2,…,10)中,任意取正整数[k(1≤k≤10)],则前[k]项和大于[1516]的概率是( )

A. [15] B. [25] C. [35] D. [45]

8. 某银行的一个自动取款机,在某一时刻恰有[n][(n∈N*)]个人正在使用或等待使用该取款机的概率为[P(n)],且[P(n)]与时刻[t]无关,统计得到[P(n)=(12)n?P(0) (1≤n≤5),0 (n≥6),]那么在某一时刻,这个取款机没有一个人正在使用或等待使用的概率是( )

A. [3132] B. [3263] C. [3163] D. [1021]

9. [(1+ax+by)n]展开式中不含[x]的项的系数绝对值的和为243,不含[y]的项的系数绝对值的和为32,则[a,b,n]的值可能为( )

A. [a=1,b=2,n=5]

B. [a=-2,b=-1,n=6]

C. [a=-1,b=2,n=6]

D. [a=2,b=-1,n=5]

10. 设三位数[n=abc],若以[a,b,c]为三条边的长可以构成一个等腰(含等边)三角形,则这样的三位数[n]可构成等边三角形的概率为( )

A. [355] B. [9156]C. [156165] D. [9156]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1. 某省实验中学高三共有学生600人,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试卷满分150分)服从正态分布[N](100,[σ2]),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考试成绩在80分到100分之间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3],则此次考试成绩不低于120分的学生约有 人.

12. 设有外形完全相同的两个箱子,甲箱有99个白球1个黑球,乙箱有1个白球99个黑球. 今随机地抽取一箱,再从取出的一箱中抽取一球,结果取得白球,请作出统计推断:该球是从 箱中抽出的.

13. 两个CB对讲机持有者,莉莉和霍伊都为某公司工作,他们的对讲机的接收范围为25公里,在下午3∶00时莉莉正在基地正东距基地30公里以内的某处向基地行驶,而霍伊在下午3∶00时正在基地正北距基地40公里以内的某地向基地行驶,试问在下午3∶00时他们能够通过对讲机交谈的概率为 .

14. 某交通环岛有三岔路口,有6辆汽车汇入环岛内,都等可能地从其中一个路口驶出环岛,则按1,2,3分别从三个岔路口驶出环岛的情况有 种;如果从三岔路口中某一路口恰好驶出[n]辆车的概率为[80243],则[n]的值为 .

三、解答题(15、16题各10分,17、18题各12分,共44分)

15. 在一个圆锥体的培养房内培养了40只蜜蜂,准备进行某种实验,过圆锥高的中点有一个不计厚度且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把培养房分成两个实验区,其中小锥体叫第一实验区,圆台体叫第二实验区,且两个实验区是互通的. 假设蜜蜂落入培养房内任何位置是等可能的,且蜜蜂落入哪个位置相互之间是不受影响的.

(1)求蜜蜂落入第二实验区的概率;

nlc202309020512

(2)若其中有10只蜜蜂被染上了红色,求恰有一只红色蜜蜂落入第二实验区的概率;

(3)记[X]为落入第一实验区的蜜蜂数,求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EX].

16. 汽车租赁公司为了调查[A,B]两种车型的出租情况,现随机抽取了这两种车型各100辆汽车,分别统计了每辆车某个星期内的出租天数,统计数据如下表.

A型车

[出租天数\&1\&2\&3\&4\&5\&6\&7\&车辆数\&5\&10\&30\&35\&15\&3\&2\&]

B型车

[出租天数\&1\&2\&3\&4\&5\&6\&7\&车辆数\&14\&20\&20\&16\&15\&10\&2\&]

(1)从出租天数为3天的汽车(仅限[A,B]两种车型)中随机抽取一辆,估计这辆汽车恰好是[A]型车的概率;

(2)根据这个星期的统计数据,估计该公司一辆[A]型车,一辆[B]型车一周内合计出租天数恰好为4天的概率;

(3)如果两种车型每辆车每天出租获得的利润相同,该公司需要从[A,B]两种车型中购买一辆,请你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给出建议应该购买哪一种车型,并说明你的理由.

17. 质点[A]位于数轴[x=0]处,质点[B]位于[x=2]处. 这两个质点每隔1秒就向左或向右移动1个单位,设向左移动的概率为[13],向右移动的概率为[23]. (1)求3秒后,质点[A]位于点[x=1]处的概率;(2)求2秒后,质点[A,B]同时在点[x=2]处的概率;(3)假若质点[C]在[x=0,x=1]两处之间移动,并满足:当质点[C]在[x=0]处时,1秒后必移到[x=1]处;当质点[C]在[x=1]处,1秒后分别以[12]的概率停留在[x=1]处或移动到[x=0]处. 今质点[C]在[x=1]处,求8秒后质点[C]在[x=1]处的概率.

[3元][2元][1元][5元][4元][ ]18. 某校有一贫困学生因病需手术治疗,但现在还差手术费1.1万元. 团委计划在全校开展爱心募捐活动,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特举办“摇奖100%中奖”活动. 凡捐款10元便可享受一次摇奖机会,如图是摇奖机的示意图,摇奖机的旋转盘是均匀的,扇形区域[A,B,C,][D,E]所对应的圆心角的比值分别为1∶2∶3∶4∶5. 相应区域分别设立一、二、三、四、五等奖,奖品分别为价值5元、4元、3元、2元、1元的学习用品. 摇奖时,转动圆盘片刻,待停止后,固定指针指向哪个区域(边线忽略不计)即可获得相应价值的学习用品(如图指针指向区域,可获得价值3元的学习用品).

(1)预计全校捐款10元者将会达到1500人次,那么除去购买学习用品的款项后,剩余款项是否能帮助该生完成手术治疗?

(2)如果学生甲捐款20元,获得了两次摇奖机会,求他获得价值6元时的学习用品的概率.

4.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专题 篇四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丑小鸭》),等等。

下面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做一点具体说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这还是第一次。从课文中学生可以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轨迹。节选的这一部分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相关忘事的回忆,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运用,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

《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要注意一道学生了解丑小鸭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渴望,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使他从一个人人歧视、饱受嘲弄的丑小鸭最终变成了一只令人羡慕的美丽的白天鹅。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是两首新诗,虽然主题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主要任务是读读背背,通其大意。

【单元目标】

1、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会感情色彩的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 主讲人:杨聪颖 《爸爸的花儿落了》——2课时 主讲人:杨聪颖 《丑小鸭》——2课时 主讲人:杨聪颖 《诗两首》——2课时 主讲人:刘志丽 《伤仲永》——3课时 主讲人:邢卉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时间】 【授课班级】 七年级 【授课人】 杨聪颖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学习.课文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体会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主题。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思考,讨论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

真切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体会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以及本文的主题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

二、走近作家作品,检查预习。

1、作者及作品简介。

2、检查预习。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收敛.()脑髓.()桑葚.()斑蟊.()积攒.()秕.谷()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2).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作者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他写的小说集有

,杂文集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读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本文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3、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4、文章的开头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在百草园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

第二课时

一、学习1、2段,品读百草园美景。

1、本部分写了哪些事物?作者是用哪些词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 2、.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3、文章在写景时用到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这一段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二、学习3-6段,复述故事,感受神秘色彩 1、用自己的话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2、感情朗读精美片段,体会故事的神秘色彩。

三、学习7-8段,体味雪地捕鸟的乐趣

1、少年鲁迅在雪地捕鸟时,他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2、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有什么好处。

四、延伸感悟:

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百草园的生活,你有没有特别喜欢去的地方呢?和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乐园吧。

五、小结。

六、作业。

第三课时

一、学习9-24段,回味书屋,感受成长 默读课文思考:

1、文章第九段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二、研讨文章的主旨。(多媒体展示题目)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见研讨与练习一——3小题)

三、小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讲人】杨聪颖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林海音,并能说出其作品。

2、通过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标题的双关含义。

3、知道什么是插叙。

4、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成长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珍惜亲情,正确对待长辈的教育。

2、体会成长的内涵,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

【教学重点】

体会父亲的深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感受父亲的深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结尾句:“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是小孩子了。”提问:①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什么意思呢?②“我已不是小孩子了”是什么意思?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让我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2、《城南旧事》简介。(教师口述)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2、解词。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标注字音及段序。

2、生自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叙述了哪些事情?其中哪些是写眼前的,哪些是回忆过去的? ②本文的叙事顺序是什么?(简介插叙的作用)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一)默读“六年前我赖床,爸爸惩戒我”片段,思考:(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派代表回答问题)

1、说一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这件事后英子有什么变化?

2、你有没有类似的“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说给大家听听。

(二)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文章其他情节,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爸爸的形象以及对“我”的影响。

(三)归纳概括爸爸及英子的形象。

三、延伸感悟。

文章第37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了,我们又是多么怕呢?”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一说,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小组讨论完成)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丑小鸭》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讲人】杨聪颖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及其作品。

2、理解丑小鸭的形象。

3、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童话的思想意义。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丑小鸭的形象,探究文章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

2、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教学难点】

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展示丑小鸭和白天鹅的图片导入。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检查预习。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丑小鸭有哪些不幸的遭遇?对这些遭遇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他有怎样的行动?

3、想一想,假如有一天你陷入了丑小鸭的尴尬境地,没有人认可你,理解你,你的心情会怎样?丑小鸭是怎么做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探究丑小鸭的形象。

(一)自主学习

1、丑小鸭不停地逃啊,走啊,根本原因是什么?

2、第一次看到天鹅,丑小鸭感觉是怎样的?

3、第二次看到天鹅,他是怎样做的?

4、他是无忧无虑飞向天鹅的吗?

5、害怕为什么还要飞向它们?

6、既然天鹅是高贵的美丽的,为什么丑小鸭要以等死的心态飞向他们?

7、他飞向天鹅后发现了什么?

(二)、合作研讨:

1、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翔美丽的天鹅?

2、他为什么觉得难为情?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3、到底是一只鸭子变成了天鹅,还是它本来就是天鹅只是它自己不知道罢了?

4、如何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安徒生说:生活有很多可以变成天鹅的丑小鸭因此他送给我们一句话“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真的没有关系吗?请你根据你的体验再加一个条件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只要 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三)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安徒生的简历: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丑小鸭的经历是安徒生自身生活的写照!所以说: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2、读完这篇童话,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五、小结:

生活中我们或许现在还是一只丑小鸭,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发现自我,我们就会离天鹅湖越来越近,所以路再长,我们也不怕。

5.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五

一、探究性问题: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布置场地摆放器材。事先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动让学生去得到它并按规定路线摆放好。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个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用5-6分钟的时间,以游戏、比赛等活动为手段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如在游戏“抗洪救灾”中,我与学生共同创设了洪水泛滥的情境,并为各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抗洪”物资:沙包(海绵垫、球等);救灾物资:粮食(羽毛球、空盒等)。至于先“抗洪”还是先“救灾”;如何“抗洪”如何“救灾”则由学生自由讨论,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建议。让学生的全身都得到充分的舒展,我提出怎样利用身体的各部位接触对方的“尾巴”。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掌握运动技能: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①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②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③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④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玩耍并给予纠正指导动作。学生们在虚幻情境的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体验运动乐趣: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导向价值: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形成价值观念,由前面感性的认识作铺垫,在与同学们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对运动功能的认识,对运动技能作用的认识,对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的作用产生认同感等。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六、自我评价: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曾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七、思考与练习: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反思,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生动活泼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教师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6.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六

一、判断题(每题5分,共75分)1.法与法律完全相同。(错)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对)

3.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形成,在宪法统帅下形成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对)4.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对)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虽然未能遵循法治普遍规律,却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国理政基本方式。(错)

6.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对)

7.程序法是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以及职权与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错)

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刑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刑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对)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对)

10.法治思维要求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对)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

12.全体社会成员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对)

13.制定和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认可是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则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对)

14.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对)

15.社会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错)

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25分)1.下列关于法的基本特征的表述,错误的是(法是由社会舆论的力量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确定了(国家的基本原则、国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专题七世界历史精神文明 篇七

一、古希腊人文精神兴起的原因

1.经济上:古希腊发达的工商业及城邦经济的繁荣, 为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奠定了基础。

2.政治上: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重视公民的个人价值, 强调培养公民的责任感, 是人文主义精神兴起的政治保证。

3.文化上:形成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文化传统精神。

4.社会环境:开放、冒险的海洋文明, 造就了希腊思想家 追求平等、诚 信、不断探究 的品质。

二、智者学派的观点

1.探究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和人自身。

2.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 追求思想自由。

3.提倡怀疑精神, 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4.要求尊重人的习俗和法律, 主张建立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

5.主张“平等”推广到所有人的思想。

三、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的比较

1.相同点。

(1) 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两者看作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 都否定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 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 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 内容:在普罗泰格拉那里, 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 而在苏格拉底那里, 人则成了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而在苏格拉底的理论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 影响: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与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特点极为相似, 因此可以把他看成是启蒙思想的先驱和战友。而普罗泰格拉则被看作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导。

四、正确理解人文主义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2.影响。

(1) 积极性。

1思想方面, 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 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 赞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 为后来启 蒙思想的 出现打下 了基础。

2政治方面,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3文学艺术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 类艺术史 上的绚烂 篇章, 永放光芒。

4自然科学方 面, 提倡科学 实验、注 重 实践, 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 消极性。

1对它的过分推崇, 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 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五、正确认识理性主义

1.“理性”是启蒙 运动的核 心。所谓“理性”, 是指人自己思考, 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2.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 要求获得人本 身的解放, 进一步发 展了人文主义。

3.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4.启蒙思想家的号召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构建一个更加符合人性和理性的社会。

六、启蒙运动的四大特点

1.从批判的对象看, 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伏尔泰倡导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其共同的本质就是反对专制主义。孟德斯鸠以“天赋人权”反对教会作为第一等级的封建等级制度;卢梭用“社会契约”论对抗“君 权神授”, 都是对教 权主义的批判。

2.从批判的方式上看, 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诉诸理性。

启蒙思想家宣传理性, 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 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强大的反映。

3.从批判的领域来看, 集中于政 治、思 想领域。

即使是百科全书派, 宣扬科学和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4.从历史作用上看, 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作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 说明了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 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启蒙运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七、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主要侧重于使人获得或满足基本的生理欲望, 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一种批判。

2.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一种延续, 宗教改革的内容也蕴涵着人文主义思想, 只不过它侧重宗教领域的思想。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 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3.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继承表现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上, 要求从教会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 对人文主义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是指启蒙运动把矛头集中指向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 并且启蒙思想家为未来的“理性”社会设计了一幅蓝图, 提出了整体改造社会的方案, 直接为欧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八、启蒙思想与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比较

九、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等运动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 形成面向现实、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 催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3.生产经验的积累, 技术能力的提高, 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科学家大无畏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成为重要的因素。

十、从经典力学到量子论

1.经典力学的特征:一是注重实验, 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得出重要的结论;二是数学化, 自然的数学结构是科学家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三是注重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宏观世界。

2.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

1把自然界的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力学体系中, 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2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并且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3促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4牛顿力学体系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打击了宗教神学思想, 促进了人类思想不断解放。

十一、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理解科技革命“双刃剑”的特点

十二、西方不同时期美术流派兴起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1.新古典主义美术: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 资产阶级反对旧制度下的陈腐艺术风格, 用艺术宣传革命, 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用艺术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 树立英雄主义的气概。

2.浪漫主义美术: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失望, 一些知识分子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 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3.现实主义美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 社会的黑暗使得人们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他们要求真实地表现现实, 并且对现实加以揭露和批判。

4.印象画派:19世纪后半期, 一些青年画家对统治欧洲艺术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在科学证明“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启发下, 主张户外写生, 他们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

5.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 可以感觉到时代的快节奏;感觉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感觉到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十三、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的三大阶段

1.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浪漫主义兴起。

2.19世纪30年代以后,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现实主义兴起;随着科技的进步, 印象画派形成。

3.20世纪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现代主义兴起, 流露出艺术家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1.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 智慧, 向善, 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美德即知识

D.信奉圣经, 献身上帝

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 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3.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 的事, 就不看、不听、不 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手段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 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

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

C.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指导个人行为

D.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5.美术界但丁式的人物乔托, 尽管他的绘画还带有近似中世纪蛮族美术的稚气, 却潜藏着与宗教文化相对独立的世俗精神和与蛮族美术相对独立的客观精神。据此可以判 断乔托应是

A.文艺复兴时期人物

B.宗教改革人物

C.启蒙运动时期人物

D.近代科学人员

6.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 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

A.违背传统宗教观念

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

C.危及封建君主统治

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7.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我愿意再年轻几岁, 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体现了

A.批判宗教信 仰、追求个性 自由的强 烈愿望

B.重视物质享 受、追求贵重 金属的时 代特征

C.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D.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

8.“当定格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中时, 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 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1新航路的开辟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3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4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A.134B.12

C.34D.234

9.德国作家托马斯 ·曼评价 马丁·路 德“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 从而促进了民主。这种“直接关系”体现在

A.天赋人权B.人皆僧侣

C.人皆上帝D.理性至上

10.马丁·路德主张“君权神授” (君权直接来自于上帝) , 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 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这体现了马丁·路德

A.否定教皇的权威

B.思想出现了倒退

C.主张教会高于国家

D.与其因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

11.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 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 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 选举产生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的教士

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开展研究性学习, 搜集到下列观点, 其中符合宗教改革的是

1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2信徒皆为祭司3用理性的武器扫荡一切权威4回到《圣经》来

A.13B.23

C.24D.14

13.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 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 (神职人员) 变成了俗人, 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 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 只要虔诚 信仰, 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 沟通的惯例, 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14.“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 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 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文中“这些哲人”与以往近代思想家的突出不同之处是

A.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B.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推动了早 期资产阶 级革命的 进一步发展

D.给天主教会以摧毁性打击

15.“我考虑我 自己”是法国 思想家蒙 田 (1533-1592) 说过的一句名言。它之所以能在欧洲广泛流传, 主要是因为它

A.是人类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表现

B.体现了自我意识和极端个人主义

C.表现了对意志和个性的向往

D.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16.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 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揭露批判天主教会

B.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以理性主义为核心

D.提出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的主张

17.孟德斯鸠说:“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下列观点中与材 料一致的是

A.“人君之于天下, 不能以独治也”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 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哪里没有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

D.“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

18.关注时代特征, 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 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19.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 佳观赏期, 潮起潮落, 美丽壮观。苏 东坡有千古 名句“八月 十八潮, 壮观天下 无”。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查德·奥维瑞列举人类历史上50个最重要的日期,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 里查德·奥维瑞如此选择是因为

A.达尔文的论著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达尔文的著作深化了人类对生命 本质的认识, 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C.达尔文最早提出生物是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D.达尔文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 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21.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 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 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 取便发挥”

22.斯达尔夫人猛烈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妨碍创作自由的法则, 她提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以下哪一作品体现了她的文学艺术思想

23.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 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 (在他们认为) 的庸俗, 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 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24.法国著名作家左拉非常推崇美术的一个流派, 他认为:“绘画所给予人 们的是感 觉, 而不是思想。”这一流派的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 醉心于光和色的 研究。其代表作是

25.某学校举办一次介绍欧洲文化的活动, 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讲题包括“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和“雨果的小说艺术”等。为配合这项活动, 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 主题为“舒伯特之夜”。这次活动的主题可定为

A.启蒙运动时期的学术

B.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

C.现实主义的文化风格

D.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 爱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未 受考验的 生活是不 值得过的。”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 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三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 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 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 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 并说明其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借鉴价值。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苏格拉底 的核心思想。他的思想与智者学派相比, 有何异同?

(3) 根据材料一、二, 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4) 根据上述材料, 从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27.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 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 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 那么, 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 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 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 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 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 不可侵犯, 不得转让, 不受限制, 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 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1) 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是什么?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 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 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 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2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希腊社会……这个时期有科学研究活动, 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这些科学研究活动及其发现是在没有固定的社会角色 (即专职的科学家) 的情况下进行和取得的, 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是由当时的“哲学家”和“技术人员” (包括医生) 兼职的……亚里士多德虽然是古典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创始人, 但是他公开的社会身份是哲学家, 研究科学是兼职的。

———王顺义《西方科技十二讲》

材料二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不仅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顶点, 而且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的革命, 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围。

———王顺义《西方科技十二讲》

材料三所谓科学革命一般说来指的就是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 急剧转变 ……迄今为止, 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 分别以亚里士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但真正的科学革命, 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简要分析古希腊社会科学研究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牛顿确立的“新规范”及其确立的标志, 并简要分析新规范“远远超出物理学范围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两次“真正的科学革命”中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突出成就, 并简要说明它与前一次科学革命成就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解析】“求知”、“智 慧”、“向善”与“德行”可谓同义词, C项“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主张。A项是智者学派普罗泰 格拉的名言, B项是启蒙 思想之一, D项是基督 教的说法。

2.C【解析】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 体现了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本质, 故丙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甲观点有误, 雅典民主只属于少数成年公民;乙观点不够严谨, “陶片”不能全面反映论点;丁观点错误,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 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而不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排除A、B、D三项。

3.D【解析】孔子兴办私学, 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 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理解。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的主张是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 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5.A【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美术界” (说明是画家) 、“但丁式” (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人, 新世纪第一人) 、“中世纪”、“相对独立”等, 可以判断乔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 故选A项。

6.A【解析】关键信息:1497年、主要原因。结合文艺复兴相关知识点, 题干所罗列的物品应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宗教神权的象征, 表达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A项正确;D项迷惑性较大, 易错选。

7.C【解析】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只是反对天主 教神学, 并不反对 宗教信仰, A项不正确;B项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时人们的愿望, 不符合题意;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是 启蒙运动 者们的要 求, 排除D项。从材料“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中可以看出人文主义者乐观进取的精神。

8.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西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解和文艺复兴的影响。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依据时间 来判断。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 之一, 排除2。新航路的开辟、伽利略 (生活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之间) 、莎士比亚, 均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或影响, 都符合题目要求。

9.B【解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取得自己的信仰, 并直接与上帝打交道, 根本不需要教士或教会作为人和上帝的中介。

10.A【解析】马丁· 路德主张 “因信称义”, 否定教皇的权威, 故选A项。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项说法错 误;C项说法与 题干材料 相悖, 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 排除。

11.D【解析】从材 料看, 马丁·路 德认为, 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同, 但他们都可以是“神甫和主教”, 即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 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 与上帝直接对话。也就是说,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故选D项。A、C项逻辑错 误, B项与材料 信息不符。

12.C【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1强调人的作用和伟大, 是文艺复兴的思想;3强调理性, 是启蒙运 动思想。2 4属于宗教 改革的内容。

13.D【解析】宗教改革并未也不可能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D 项表述不正确。

14.B【解析】由题 干中的关 键信息“理性”来判断“这些哲人”是启蒙思想家, 他们与以往近代思想家 (主要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代表人物) 突出不同之处是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故选B项。

15.C【解析】注意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判断。材料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表达了对意志和个性的向往。A、B两项属于智者学派, 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16.A【解析】由“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 的超越。”得知“超越”的主要表现是B、C、D三项。

17.C【解析】“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阐释的是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法律以保障自由为宗旨, 自由以法律许可为前提, 没有法律作为保障也就没有真 正的自由“人君之于天下, 不能以独治也”, 是倡导民主法治, 反对专制独裁, 是从决策方式的角度谈的“上帝是宇宙的主宰, 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宣扬君权神授, 维护君主专制;“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 谈的是自然法, 不是揭示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哪里没有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与孟德斯鸠的话一致。

18.B【解析】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有: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所有这一切都反映着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的影响,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推动着西欧社会 由封建社 会向资本 主义社会 的转变。

19.B【解析】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 使海洋水面发生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对潮汐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0.D【解析】本题考查进化论。进化论的意义不仅仅是在生物学领域有所突破,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上帝造人说, 对当时欧洲的思想解放起了推动作用, 故选D项。

21.D【解析】康有为、严复、陈独秀等人都利用进化论来研究中国问题, 与此吻合的是D项。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 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排除;B项的“创新”没有体现, 排除题干中体现的是陈独秀等人利用西学, 而没有提到“西学中源”, 排除C项。

22.A【解析】“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属于现代主义作品, 故选A。

23.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准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必须根据材料信息和题目要求来思考。材料的大意是批判工业革命中发财的工业资本家庸俗丑恶, 题目的要求是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 故C项符合题意要求。题中材料无法直接体现“追寻理想世界”, 故排除A项。D项体现了该流派的主张, 但不符合“兴盛的原因”, 因此D项错误。

24.A【解析】“绘画 所给予人 们的是感觉”“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 由此推断为印象画派的特征, A项《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杰出代表作。

25.D【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拜伦、雨果、舒伯特等人 均是浪漫 主义文学 艺术的代 表人物。

二、非选择题

26. (1) 仁。互相爱护, 融洽相处;待人宽容, 立人达人。

(2) 理性;知识即美德。都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苏格拉底弥补了智者学 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弊端;反对智者学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3)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4)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27. (1) 内涵:强调人的 价值, 树立人的 尊严。背景: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2) 观点:因信称义 (或信仰上 帝即可得救) 。意义:否定教皇权威,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3) 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以法律保障人民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28. (1) 成果:在《物理学》一书中, 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在生物学领域, 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和解剖研究。原因:古希腊工商业经济发展繁荣;民主政治的形成并且不断发展;智者运动的思想解放;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等。

(2) 新规范: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确立标志:1687年,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影响: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给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3) 成就:20世纪初的 相对论和 量子论。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发展了牛顿力学。

8.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八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解析:选A 依据标题和题干内容表述可知,该景象发生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当时是苏俄进行的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B项是斯大林时期,C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选B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施于1918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正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所以B项正确。

3.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选B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先发展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答案为B项。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以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新经济政策

()A.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B.是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 C.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而曾遭反对

D.是解除国内政治危机的途径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5.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他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C.苏联实施了“一五”计划 D.美国改变了对苏俄的封锁禁运政策

解析:选B 1921年起,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邀请美国资本家到苏联投资,目的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

6.关于下列图中两项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 B.都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 C.都是专制集权政治的产物 D.是美英两国工业化的重要成就

解析:选B 两项水利工程都是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故B项正确。

7.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评价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选C 该学者一方面看到了斯大林模式设立的目的是尽快的实现工业化,另一个方面也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有很大的弊端,从两个方面看问题,较客观的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故选C项。

8.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农业上大规模种植玉米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解析:选D 题干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特点:“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是指赫鲁晓夫改革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9.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C.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D.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解析:选C 依据材料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所以C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这个建议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但并没有提出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A、D两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B项说法不正确。

10.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解析:选B 由题干中的“1971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虽然触及斯大林体制,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11.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

解析:选A 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的关键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政治领域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是对经济领域改革,二者改革的领域是不同的,所以C、D两项本身均是错误的说法。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的意图都是想改变斯大林模式,所以“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12.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解析:选D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故A项错误;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故B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故C项错误;三大改革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材料二 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材料三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6分)(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4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前一种“组织方式”弊端的主要表现。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8分)解析:第(1)问,“退却年代”指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罗曼·罗兰认为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据此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回答。第(2)问,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从全球史观角度看,它对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二战后欧洲国家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问,前一种“组织方式”即为人民公社化运动,其弊端要从计划经济模式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等方面分析;后一种“组织方式”指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联系1992年确立改革目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知识回答。答案:(1)“退却年代”:指新经济政策。

理解: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评价: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表现:“一大二公”,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答出任意2点即可)调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4.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

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之后,这个危险似乎不很大……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4分)(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4分)解析:第(1)问,从“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中概括分析其措施;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罗斯福放弃了自由放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来理解其运行方式。第(2)问,材料二共四句话,为总分结构,后三句为其具体措施,从中概括归纳即可。第(3)问,从农村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市场作用两个方面总结其特征。第(4)问,从改革成功的经验等方面分析,注意结合国情,从经济发展规律等方面归纳,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

9.课程与教学论 专题3.1作业 篇九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组织形式的三个微观组成单元是什么?

答: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与方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日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来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特征之一。

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是当代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核心内容。当代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改进与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合一。

答:

2、教学组织形式的三个微观组成单元是什么?

1、“班”(组)常常被视为教学的基本人员组成单位,班内包括小组和个人等,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既可以在固定的一个班内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在变动的班内(如走读)开展教学活动。

2、“课” 它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构成形态,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单元,“课”是师生共同栖身其中的教学活动时空。

10.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十

“OBE”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OBE”强调学校教育的重点应当是教育的“结果”或“产出”,即考查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应当追问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最后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技能,这些对于学生日后在社会中谋取职业能够提供什么帮助等。由于“OBE”教育这种强调以“结果”或“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因此,也被称为“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或“学习产出型教育”。

本世纪初,“OBE”教育被引入到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从理论背景来说,“OBE”教育模式的出现对于我国现有教育理念构成了极大冲击,极有可能实现当下学校教育范式的一次根本转换。特别是针对我国教育状况来说,主要实行的是一种偏向“课堂灌输”的教育模式,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长久以来所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课堂教育效果不理想,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仅局限于课堂,并未长远考虑到课堂知识向社会应用转化的问题。而“OBE”教育模式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两大弊端。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结果”,所有的教学最后都要围绕“结果”来考虑。但关于对“结果”的认知上,会存在许多偏见,这里需要申明的是,“OBE”教育中的“结果”并不是最终的或最后的“结果”,如学生毕业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评价或判断显然过于绝对,且不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纠正。因此,“OBE”教育所强调的“结果”是阶段性和动态性的,在学生阶段性的学习之后,能够清晰地考查学习的效果。

另外,“OBE”教育虽然强调学习的结果,但在结果的背后必须要有非常系统的过程设计,以某些确定的原则作为学习的核心理念,这样才能保证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具体来看,这些原则包含四项:一是明确地聚焦于最终有意义的结果;二是为成功扩大机会并提供支援;三是对所有成功寄予较高的期待;四是从最终的结果反向设计[1]。这些原则描述了“OBE”教育在追求“结果”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结果。

2“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导入“OBE”教育理念的意义

随着当今媒体单位用人需求从“专业型”向“全能型”转变,以及媒介环境整体向新媒体转型,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也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可以说,这种改革面临着两个层次的挑战:第一,广播电视业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冲击,广播电视业逐渐式微,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很难到“对口”的电台、电视台就业,与之相对的则是,互联网行业蒸蒸日上,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如果广播电视学专业能够把握这个契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则无疑解决了专业就业的难题;第二,如今的媒体单位越来越偏好“全能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系统掌握采、写、编、录、剪和播等各种技能,这给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人才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而“电视专题与栏目”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求是“全能型”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满足日后到媒体工作的条件和需求。

从实践层面来说,“电视专题与栏目”这门课程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电视节目的策划、拍摄、剪辑和制作等实践技能。本课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应用之间的无缝对接,即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职场之后,立即能够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职场当中。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可以说非常精准地体现了“OBE”教育的理念,即“理论知识考核,实验结果考核以及校外考核。”[2]可以说,“OBE”教育模式不仅为“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其有意义的理论模型,且在该理论模型的框架内,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导入“OBE”教育理念,对于推动“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就是由过去重理论轻实践开始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大课堂实践的教学内容,并借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OBE”教育模式下的“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要在已有改革基础之上更加完善课堂实践部分的内容设计,并且将媒体单位对媒体人才的需求标准,纳入到课程教学的评估项目中来,实现老师、学生、用人单位三元互动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推动“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培养更适合当今媒介环境变化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

3基于“OBE”理念的“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模块设计

尽管“OBE”教育始终强调以“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的主要标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结果”是唯一标准,“OBE”之所以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就在于它是以“结果”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终结性成绩,也要注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的形成性成绩,两者相互结合,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及进步情况,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分数的成绩取得,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3]综合来看,“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模块设计应当包含四个方面。

3.1理论知识讲授与互动

实践技能必须要有理论知识的指导,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的课程目标、知识结构、实践环节等,理论知识部分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三部分: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和电视栏目。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加深对这三部分知识内容的认知,并就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探讨互动。

3.2课堂实践

围绕“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实践课的形式尽可能多元化,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主题辩论,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认知程度和思辨能力;现场模拟,主要考查学生对当下热门电视节目的熟悉和了解程度;节目制作,主要考查学生对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电视栏目等节目内容制作的相关技能。

3.3师资联合教学

《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流程,涉及采、写、编、录、剪和播等。因此,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本专业的其他老师在相关专业技能上予以指导和建议。

3.4“请进来”与“走出去”

“请进来”与“走出去”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将课程教学目标与社会应用结合,为此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请媒体专业人士亲临课堂进行讲授或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当下媒体的人才需求、媒体经营方式等问题。此外,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媒体进行参观学习,亲身体验,如此,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整合课堂内外学习资源。

基于“OBE”教育理念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电视专题与栏目”在进行课程模块设计时,也需要以此作为指导原则,从多元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波.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2]凤权.OBE教育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6(3).

11.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十一

收入核算科 郑先伟

为了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提高执政能力,解决机关工作人员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省市局要求,县局集中于8月份在全局领导干部、职工中进行了“七对照、七提高”集中学习和整顿。通过第一阶段的认真学习讨论,本人就此次专题教育活动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通过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必须彻底转变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一要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对来本科室办事的企业,要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们,时时、事事、处处都要为纳税人办实事,认真解答企业所提出的问题和所遇到的问题,切切实实地为他们着想。用“七项所对照的内容”规范自己的服务言行,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与企业交往和沟通时,一定要做到热情礼貌、耐心细致、态度温和,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切实转变那种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三难”的作风,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服好务,为提升国税部门整体形象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二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勤奋学习,熟悉和掌握好有关法律、政策、法规,切实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不断提高理论水准和服务质量、办事效率。

其次,应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对自己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为我局的发展添砖加瓦。我们始终要牢记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始终牢记责任使命,大力推动国税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牢记党纪国法,爱岗敬业,甘于吃苦,勇于创新。

上一篇:八年级易混知识点下一篇:废液泄漏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