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要点(精选8篇)
1.财政学复习要点 篇一
2012财政学
一、学科定位:
应用经济学
二、财政学的主要线条
财政学的逻辑起点以及财政学的职能等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客观调控-----涉外部分
三、财政学的几大知识板块及关注重点:
基础理论部分: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帕累托最优无法实现,市场机制下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的现象。
表现:
1.资源配置领域市场失灵:外部性问题 公共产品问题竞争失效和规模收益递增问题 市场不完全 信息不对称 偏好不合理-优劣值品问题
2.经济稳定领域市场失灵:表现为 失业和通货膨胀
3.收入分配领域市场失灵:效率与公平问题 贫富悬殊加剧
公共产品:于私人产品相对,具有联合消费和共同获益性质的产品或服务。它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外部效应:是指某人或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什么是财政?(定义):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他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价值)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选择某种消费品对其提供资金的职责和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固有职能,即聚财和公平分配收入。
3.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解释自己写。
什么是公共财政?:
国家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其内涵包括:
财政起因于市场失灵财政活动的对象是为市场经济中的家庭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财政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财政选择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特点是什么?:1.他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他是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3.他是非营利性的财政 4.他是法制化的财政
财政支出部分:
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政府支出的分类及不同经济影响:按性质,新的政府支出分类方式,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国民经济面临工业化的繁重任务,政府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
2.政府投资性支出: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
期项目;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3.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
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与购买性支出相比,转移性支出的重点在于体现社会公平,而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在经济发达国家,市场发育程度高,社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财政分配政策重点倾向于体现社会公平,因而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以此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
税收支出及其形式:
税收支出:以法律条款规定的 对于特定的活动或纳税人的各种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可分为照顾性支出 和刺激性支出
形式 税收豁免税收抵免 纳税扣除 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 加速折旧 退税 财政收入部分
现行税制体制概况及其改革方向:
税收是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国家用以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过1994年税制改革和几年来的逐步完善,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税制改革三大做法
(一)所得税:
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档次,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一体化
(二)一般消费税:
增值税的改革继续呈现扩张的趋势,普遍开征增值税或提高增值税的标准税率
(三)绿色税收备受重视
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改革思路2:
1、合理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建立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
(1)优化流转税体系:改革增值税 营业税 消费税 关税
(2)优化所得税体系,增强其经济调控功能特别是个人所得税
2、规范税费改革,进一步优化我国税制
费改税改革 税为主 费为辅
3、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如环境税
4.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完善税收征管模式
存在哪些税类,税种?: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二)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直接税和间接税
(三)课税标准分类:从量税和从价税
(四)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价内税和价外税
(五)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中央税和地方税
近期税改的主要税种?
税负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提供售价或压低购进价格等方法,将其缴纳的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前转: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售价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后转:指纳税人在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商品购进价格将税负转给供应者。
消转:指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
税收资本化:指要素购买者将所购资本品的未来应纳税款,在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由要素出售者实际承担。
影响税负转嫁的主要因素:
(一)税种因素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二)商品的供求弹性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
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三)课税范围
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四)课税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竞争程度
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五)计税标准,从价税还是从量税
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几大课税理论 特别是最适课税理论
国债
什么是国债?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意义:
定理 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是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核心思想:公债不是净财富公债无非是延期的税收 在理性消费者的眼中 税收和债券是等价的。因此发行债券不会提高利率 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不会增加通胀的压力
意义:公众是否将债券作为其财富的一部分,关系到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政府如果用公债代替税收,公众将增加即期的消费量。所以公众面对发行公债是否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对于政府的财政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预算及预算理论
国家预算: 是政府的基本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它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什么是预算管理体制: 所谓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预算管理体制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预算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现行体制的特点: 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的问题。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
1994年来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实施的成就,问题及进一步完善: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5)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1995-2002年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1999年、2001年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2000年起,加大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的力度
2002年起,一般性转移支付 标准收支差额和转移支付系数
二 分税制的运行情况及进一步完善
(一)成效:总体运行良好,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1、政府间财政关系趋向规范
2、促进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两个比重”
逐步上升,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
3、地方各级政府的理财思路发生明显转变,促进了产业结
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4、强化了对地方财政的预算约束,提高了地方坚持财政平
衡、注重收支管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5、财政税务机构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二)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完善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现行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不合理
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包括上下之间的纵向转移和地区之间的横向转移,一般以纵向转移为主。
宏观调控部分
什么是财政赤字:是指在某一财政,计划的财政收支是平衡的,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不可预测性因素的影响,致使决算出现收支差额。强调事实,预算的执行结果 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
(一)财政赤字的不同融资机制:1.赤字债务化 2.赤字货币化
(二)赤字不同弥补方法的经济效应: 1.债务化融资的经济影响 2.货币化融资的经济影响
我国财政赤字已成为发展经济的手段
1、经济增长效应
2、改革效应
3、拉动效应
(三)我国财政赤字并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1、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对于平抑物价起到了很大作用
3、及时而迅速的财政政策调整保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
什么是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哪些政策,区别是什么?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汲水政策,补偿政策两者的区别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实现财政目标。
相机抉择财政:汲水政策,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
补偿政策: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上调节经济变动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应用相关财政学原理,谈谈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的目标,类型及主要财政政策目标:指财政政策的执行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
目标:
(1)经济的适度增长
(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3)收入的合理分配
(4)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财政政策工具:
(一)税收
(二)公共支出
(三)国债
(四)政府投资
(五)预算 以及财政补贴等
1998年 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措施
涉外部分
减除国际重复计税的几种方法,抵免法,免税法等
税收饶让
2.财政学复习要点 篇二
一、科学规划会计改革与发展, 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制定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做好宣传贯彻工作。 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加大会计秩序整饬力度, 组织修订《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 启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修订工作。 修订发布《代理记账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代理记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研究加强会计监管和会计执法检查的相关政策措施。 举办《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培训。
二、加强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设
做好《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政府会计改革工作的宣传培训工作, 为政府会计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研究制订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政府会计具体准则, 完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研究制订政府会计制度, 做好模拟测试等工作。发挥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作用, 加强与部内外相关单位沟通与协调, 努力推进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建设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工作。 组织开展政府会计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加强政府会计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抓好宣传培训和实施工作
做好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 收入确认、 分部报告、 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与终止经营等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并研究起草相关准则应用指南。对我国其他现行具体准则进行系统梳理, 按照准则项目内在一致性合理规划修订完善时间表, 按照新的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体例 》要求进行修改完善, 提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质量, 进一步推进中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继续密切跟踪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积极推进的有关金融工具准则、保险合同准则, 以及概念框架、 披露动议、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多项国际准则的最新动态, 并做好意见反馈工作;对于正式发布的国际准则项目做好相关调研和测试工作, 研究并适时启动我国相关准则的修订完善工作。紧密配合经济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要求, 深入研究 “三去一降一补”涉及的会计问题, 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 及时了解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 研究制定企业会计准则解释文件或相关办法, 推动准则有效实施。进一步推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工作。 加强会计准则委员会建设, 制定发布 《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工作大纲 》, 适时组建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 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相关准则研究;认真做好会计标准战略委员会日常工作。
四、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
制定发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 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规范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例, 发布部分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 指导单位管理会计实践应用。 加强管理会计经验总结和宣传工作, 总结提炼管理会计实践经验, 开展案例库建设工作, 积极推动管理会计广泛应用。组织2016年度管理会计专项课题研究, 做好课题的日常管理和中期检查、结项评审等工作。继续推进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体系建设, 研究制定电网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五、 进一步推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与实施工作
贯彻落实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 组织相关宣传报导和培训, 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制定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案例。 研究制定 《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和互联网内部控制相关指引。 继续联合证监会总结分析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内控规范体系情况, 撰写并发布年度分析报告。 加强对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 认真总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实施情况, 研究提出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换届、咨询专家改选工作, 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智库作用。
六、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
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的联系, 推动跨部门财务监管数据标准化合作, 推进通用分类标准在中央企业、金融机构、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应用。 开展XBRL应用典型案例研究工作并形成案例库, 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全国范围内交流推广。 完成会计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制定工作, 报送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发布, 并开展相关的宣传培训及贯彻实施工作。 继续深化XBRL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做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和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七、积极推进会计人才建设
印发《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发展规划》, 选拔招收新一期会计领军学员和特殊支持计划学员, 组织第11次联合集中培训。 研究部署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 下达2017年度培训任务, 继续会同国家会计学院做好培训管理工作。 稳妥推进中级会计资格无纸化考试扩大试点, 修订完善考试大纲, 组织无纸化考试题库建设和纸笔考试试卷命题印制工作, 指导各省级会计管理机构做好相关考务工作;继续加强与人社部、公安部、工信部的沟通, 发挥协调工作机制作用, 有效防范高科技作弊问题;研究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 研究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衔接相关工作, 继续开展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 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推动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工作, 加大案例研究和教学力度, 切实提高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简政放权指示精神, 修订发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修订印发《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 》, 更新扩容无纸化考试题库;研究加强农村会计人员管理的政策措施。 加强对各省级会计管理机构的指导, 做好会计从业资格调转、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相关工作, 为会计人员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继续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八、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
做好 《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24号) 修订后的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 及时修订完善行业管理配套规章制度, 同时继续做好简政放权、 行政审批改革涉及的相关工作。 改进完善事务所从事证券审计业务监管体制机制, 配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切实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监管, 探索建立签字合伙人 (注册会计师) 登记管理制度, 持续提升行业诚信度和公信力。 推动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和政府购买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制度, 力争从法制体系和体制机制上破除注册会计师实施公共部门审计的准入障碍。 联合相关部门适时、 适当延长审计轮换期, 研究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主审+参审”的审计师配置制度, 鼓励适当充分竞争, 构建合理行业布局。 研究制定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审计监管规定, 服务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兼顾审计监管现实需要, 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扎实做好行业行政管理各项日常工作, 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备案管理、H股资格事务所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日常管理、财政会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升级等工作, 不断提高行业监管和服务水平。
九、深化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
继续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新进展, 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修订与制定工作, 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准则项目层面的技术交流, 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反馈意见。 切实履行亚洲-大亚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副主席国职责, 继续做好新兴经济体工作组联络办公室工作, 通过与亚大地区、新兴经济体等会计同行交流技术问题、协调立场, 深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改进, 使国际准则制定更多地听取并吸纳我国的意见和建议, 切实维护我国利益。 继续全方位开展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会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会议、会计准则咨询论坛等平台与机制, 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深度参与相关机制的各项工作, 为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因循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开放进程和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条件许可, 研究境外企业到中国发行债券使用的会计准则政策问题。 继续广泛深入开展管理会计、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扎实做好会计理论研究和学会工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财会改革中心工作, 重点选择政府会计、管理会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环境会计等领域, 积极引导学者们开展课题研究, 建立健全课题管理制度。 继续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 增强会计学术研究的活力。 加强会计学术对外交流, 扩大中国会计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继续做好《会计研究》、《中国会计研究》 (英文版) 的编审出版工作, 提高稿件编审效率和质量, 鼓励发表不同观点、不同研究方法的文章, 提高刊物的可读性。 同时, 加强与国际学术界和出版机构的合作, 努力提升《中国会计研究》 (英文刊) 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 进一步完善会计学术类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探索培训课程的系统化, 提升集中培训效果, 形成高起点、可持续、成系列、有协作的标志性成果。 对名家培养工程进行评估, 研究探索名家选拔培养工作新机制。 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创造条件争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承接课题研究、评审活动等政府委托事务性工作, 实现学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 加强分会管理和对地方学会的指导, 进一步优化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
3.财政学复习要点 篇三
一、完善农业投入财政保障机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
(一)健全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加快完善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强化管理,提质增效。研究改革涉农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有效整合财政支农投入。深入推进黑龙江“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巩固县级整合成果,着力构建中央和地方上下协调联动的整合机制,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创新支农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建立基金等方式,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支持设立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开发基金,协调现代种业发展基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运营管理的有关事宜,引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健全支持政策机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农业生态保护政策。研究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巩固草原生态保护成果。健全完善天然林保护支持政策机制,对未纳入保护范围的天然林实施政策全覆盖,加大对已纳入保护范围天然林的保护力度。在总结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伐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启动内蒙古、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停伐试点工作。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国有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支持水土流失治理和沙化严重地区生态恢复。开展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试点。
(二)巩固扩大试点成果。落实“减、退、转、改、治、保”六字方针,统筹整合相关资金,完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措施。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范围,增加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推进退耕还湿和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工作,支持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推动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扩大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范围,继续支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鼓励地膜回收,推动保护性耕作,引导科学施用配方肥,总结成熟的技术路线。
三、支持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积极引导、支持适度规模经营。适当放宽条件,公开规范运作,将更多的财政支农项目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实施建设或运行管理。深入推进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试点,突出支持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农民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丰富农业经营方式和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形式。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支持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提供服务。积极推进气象服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方式和途径。落实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
(二)支持农业结构有序调整。选择部分农牧交错区支持开展粮草种植结构调整,探索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模式。支持开展种养结合、草畜配套模式试点,支持南方草地开发利用,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着力支持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完善林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发展林下经济。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支持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保持农业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生产与生态相兼顾、公平与效率相兼顾、指向性与操作性相兼顾”的原则,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在保障广大农民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增强补贴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保护耕地资源,引导粮食规模生产经营,降低农业和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同时,改进补贴发放办法,降低补贴发放的行政成本。
(四)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潜能。突出支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和重大水利工程终端配套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建设及除险加固等民生水利建设,支持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支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救灾、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体系。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财政补助政策,建立“价补分离、动态调整”的强制免疫疫苗补助机制。支持加强农产品生产原产地和主要流通市场渠道抽样检查监测、农业投入品管理、畜禽屠宰等环节的监督检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推进农村改革,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一)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支持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等标准化体系,指导有条件的村落建成各具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富裕、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继续开展建制镇示范试点,积极做好调研指导、督促检查、中期评估等工作。扩大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范围,重点探索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稳妥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激发农场发展活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通过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股份经营等方式,鼓励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大力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完善资金测算分配方法,重点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打好扶贫攻坚战。结合建档立卡工作,推进精准扶贫,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突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扶到点上、根上,力争实现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进一步加大资金分配与扶贫工作成效和绩效评价结果的挂钩力度,增加奖励资金规模,切实发挥扶贫资金正向激励作用。强化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试点,推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支持扶贫小额信贷创新发展,做好湖北省恩施市综合扶贫试点跟踪保障工作。积极支持兴边富民行动,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推进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巩固以工代赈、国有贫困农场扶贫、国有贫困林场扶贫、“三西”建设等工作成果。实施好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扶贫开发项目,完成“十二五”对贫困革命老区县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做好总结评估和奖励工作。
nlc202309051345
(三)支持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工作。加强调查研究,修改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支持促进三峡库区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支持涉农重点领域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配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改革试点工作。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加快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农田水利建设和管护机制创新。积极支持气象部门开展服务体制、业务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支持农垦改革发展政策,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
五、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改进和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探索推进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改革、省级涉农资金管理改革等试点。研究起草关于改进和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意见,指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二)加强预算管理。兼顾当前支持重点和中长期需求,将重大支农项目支出纳入中期财政规划。开展水利投资运营三年滚动预算试点。指导中央农口部门编制部门预算三年滚动规划。进一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做好涉农有关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的相关工作,确保平稳过渡。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相关改革,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专员办在财政预算监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预决算编制、执行的审核监控。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结合机制。大力推进中央农口部门预决算公开,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
(三)加快内控建设。按照《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及八大类专项风险管理办法要求,牢固树立内控理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和加强内部控制。结合新预算法实施、转移支付清理整合等工作,制定《启动农业补贴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研究修订《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资金管理办法》等,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六、加强农财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树立“花钱买机制”的理念,落实总结重大改革任务内在机理机制,构建完善稳定、可持续的政策体系。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研究谋划“十三五”财政支农和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研究财政支持农业结构有序调整的政策措施,促进农牧结合、草畜配套。研究创新农林水生态治理的体制机制,健全农业生产激励政策。研究完善扶贫政策机制,促进精准扶贫。深化国有林区改革发展、农垦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研究。
(二)加强战线工作指导。举办财政支农政策、林业财政政策、农田水利建管体制改革培训班。报请印发《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意见》。及时编印《财政支农与新农村建设动态》。积极加大在报纸、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务业务“两手抓、两手硬”,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积极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党的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纪律刚性约束。持续深入加强作风建设,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决反对“四风”,大力弘扬和传承财政支农优良传统。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理念,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责任编辑:宗宇翔
4.财政学复习提纲 篇四
具有什么样的属性?与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
纯粹公共产品的有效定价规则:需求曲线的加总。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发展、经济稳定。
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财政支出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要能判断政府具体支出项目的归属。)
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财政活动规模演变的理论解释:政府活动扩张论:(瓦格纳法则)、皮考克与威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官僚行为增长论
国家预算的类别和组成
1、国家预算的类别;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国家预算的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善性。统一性。性。
社会保险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成: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遭遇灾害,低保群体。
社会福利:生活困难的老人、孤儿和残疾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
社会优抚: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抚;对烈属和残废军人的抚恤;对军人退役后的生活保障。
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
税收的基本问题
税收的“三性”、税收分类、税负转嫁与税收归宿的一般规律、拉弗曲线、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
阿道夫·瓦格纳的税收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和税务行政原则。
税制类型
税制类型的概念:指一国征收一种税还是多种税的税制。
分类:单一税制、复合税制
流转课税
增值税制度:定义、课征范围、类型、计算(小规模、一般纳税人,按照目前实施 的消费型增值税计算,有关视同销售的认定:捐赠、用本厂产品为员工发福利);
增值税的特点和优势、为什么增值税会得到广泛推行?
现行增值税制度不准从销项税额中扣除进项税额的项目(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未按照规定取得并保存增值税扣税凭证,或者扣税凭证上未按规定注明增值税额及其他有关事项的)
非正常损失(自然灾害损失;因管理不善造成货物被盗窃、发生霉烂变质等损失;其他非正常损失)
增值税税率:(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征收率:3%;零税率:出口商品)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以不含税销售额和规定的征收率按照简易办法计算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所得课税:征税对象和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的概念。
衡量财政赤字规模的指标:赤字依存度,即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表明一国在当年的总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赖财政赤字实现的。赤字比率,即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表明一国在当年以赤字支出方式动员了多大比例的社会资源。
国债的种类与结构
国债的种类:
1、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
2、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内债和外债。
3、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直接显性公债:直接显性负债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政府法定或是合同规定的责任,如国债本金和利息,预算法规定的支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长期预算支出,如公务员工资和养老金等。直接隐性公债:直接隐性负债指的是在经济运行中不依附于其他事件而必然发生的、后果可以预见的,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负债,但并非基于法律或合同关系的政府责任,而是基于公众和利益集团压力的政府道义责任。比如,未来社会保障计划;公共投资项目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未来日常维护成本等。
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是国债的基本功能。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
2、筹集建设资金:是国债弥补财政赤字职能的派生职能。部分大型基础项目要求一次性投入多,但效益发挥或成本分摊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就会改变社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通缩情况下,投资往往有较大降幅。政府发债增加投资,常常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另外,短期国库券对于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手段。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国债的负担:债权人负担。债务人负担。纳税人负担。
国债的限度:国债限度是指国债规模的最高界限。由于国债会形成一种社会负担,所以国债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衡量国债限度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二是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额的比重。警戒线是20%
相关时事材料
1、中国债务问题日渐突出。国际经验借鉴!2、2012年,欧洲债务危机的财政成因。
3、作为中国预算特色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完善?
4、“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意义?
5.财政学复习题 篇五
1.什么是财政学?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如何?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财政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财政思想
(二)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三)现代财政理论 2.什么是财政现象?举例说明。
财政现象是财政活动的具体表现, 财政活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青海抗震救灾、全国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
3.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财政现象及其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及其所反映的分配关系。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财政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1.实证分析 主要涉及事实判断,重在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会怎么样”的问题。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是指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评判的研究方法。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解释政府活动如何影响经济运行的问题,主要由实证分析来完成;
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南,即探讨“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之类的问题,则有赖于规范分析。但这样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二)比较分析方法
1.横向比较:中外比较
2.纵向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
找出差距;总结规律。
(三)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结合中国实际
(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五)学点中国财政史——继承与发展
“量入为出”与“量出制入”
第二章 复习思考题
1.市场失灵其及表现是什么?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即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无效或缺乏效率。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主要有三方面:资源配置领域-自然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收入分配领域-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稳定领域-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 2.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其特征有哪些?
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共同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
主要特征:
(1)社会集中性
(2)非排他性
(3)非竞争性
(4)具有外部效应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主要来自剩余产品 3.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财政活动? 是由于市场失灵和市场的缺陷存在。4.“公共悲剧”指的是什么?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消费者追求私利的心理将使其选择不由自己为提供公共物品而付费。5.什么是财政?其特征有哪些?
财政(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它是政府通过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非营利性:财政的职责是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它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3.法制性: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政府的财政活动也应受法律的约束规范。4.调控性: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6.简述公平分配的含义。
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是指在市场初次分配中,社会财富要以要素投入为依据
生产要素投入与生产要素收入对称,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社会公平是指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由政府按照“公平原则”、通过
财政手段实现。
社会公平≠平均分配
7.阐述财政三大职能(含义、机制与手段)。
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资源配置的机制与手段
1.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确定财政收支/GDP的比例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财政投资、税收和财政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5.提高财政配制本身的效率。收入分配职能 : 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目标,通过财政分配,将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职能。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属市场分配的范围: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
属财政分配的范围:规范工资制度; 2.调整税收水平:所得课税、财产课税等。3.利用支出: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支出、补贴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含义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的调整,对人们的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发生影响,使社会就业率、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差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发展。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与手段:(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运用。(2)稳定器的运用。(3)通过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工具的运用,消除经济中的“瓶颈”,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章
复习思考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对经济分析的意义是什么?
(1)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如果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财政活动对生产就业的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些;(财政侧重资源配置的职能)如果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就大些;(财政侧重收入分配的职能)(2)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2.简述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
政治性因素:国际国内政局的影响、国家职能范围的扩大、政府机构的增加 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价格 社会性因素:人口的规模与增长速度、国际环境
3.如何判别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1.看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2.看财政支出各项目之间的相对增长速度。
4.财政支出效益的含义是什么?
1.非政府支出的效益:是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的要求。——经济效益2.财政支出效益:(1)经济效益:“少花钱,多办事”(2)社会效益(侧重):财政支出要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良好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5.试述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三种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1.含义: 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计算出每个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的现值,通过比较选出最优的作为政府投资的项目。2.适用的支出项目:经济建设项目支出3.该方法的难点:(1)成本和效益的科学确定:既要计算直接的成本
和效益,也要计算间接的成本与效益;既要计算有形的成本和效益,也要计算无形的成本与
n效益;(2)折现问题
BtCtNSBPV(BC)t(1r)t0
NSB:净社会效益
r:贴现率PV:现值t:年限
B:效益
C:成本n:项目存在时间(3)优先次序的确定
一般原则:
* NSB>0,B/C≥1,该项目可行。** 在支出规模既定的情况下,NSB最大的项目最好。(可能考)4.步骤:(1)确定政府项目要实现的目标;(2)根据目标,确定备选方案或项目;(3)计算每个方案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的现值;(4)根据B/C≥1,B-C>0以及支出规模,选择最佳方案和项目。(5)对选择的方案进行机会成本分析-----机会成本<财政支出效益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1.含义:只计算每个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2.适用的支出项目:行政管理、国防支出、文化卫生等支出。3.步骤:同“成本—效益”分析法4.该方法的难点:备选方案的确定。
(三)公共定价法
1.含义: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公共劳务—也称“市场性物品”成本易计算,但其效益难以确定。可以部分或全部进入市场交换。2.定价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见P52图2-2)(2)二部定价法:二部定价包含两部分:(见P51)(3)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在需求处于高峰时,收费最高;在需求处于低谷时,收费最低。
6.什么是政府采购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何在?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单位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活动。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1)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公平交易,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同时,促进政府消费行为的市场化。
(2)有利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府是国内最大的单一消费者,采购政策对国民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采购政策可调整产业结构,保护民族工业。(3)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 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财政支出的透明度,而且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4)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政府采购活动在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环境中运作,便于从源头上有效地抑制采购活动中的各种腐败行为。
(5)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复习思考题
1.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及其主要投资方式有哪些?
基础产业投资的特点(1)投资规模大2)建设周期长3)微观盈利小(4)社会效益大 基础产业财政投资的方式: 1.政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政府直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并由政府弥补全部生产成本,向公众免费提供。(适用于单项投资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性质—非排他性。)2.政府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政府直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由特定的政府部门进行非营利性经营。(适用于投资规模较大;排它成本较高,具有明显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要向使用者收取较低的费用)
2.财政投融资及其特点是什么? 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具有公共性的领域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基本特征:(1)资金来源一般是需要还本付息的有偿资金。(2)资
金投向主要是能实现政府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的政策目标的领域3)资金使用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应尽可能收回全部投资成本。(4)租金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银行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一般预算管理灵活。
3.为什么发展农业需要政府投资?投资重点是什么?
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农业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2)农业提供食品和原料。(3)农业可扩大国内市场规模。(4)农产品可以出口创汇。2.农业的特点(1)基础部门。生存资料的主要生产部门。(2)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 能力差:
(3)市场变化大。农产品供求关系不稳定。(4)积累能力低。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等因素。造成农业的比较优势偏低。3.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
(1)金融机构贷款:实行中有一定问题
(2)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为主要来源两个必备条件: A.农业产品的销售收入>农产品的投入B.农业投资收益率≥全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3)政府投资:起辅助作用农业财政投资的重点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型的水库、灌溉工程等; 2.农业科技推广;
3.农业教育和培训;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
4.分析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变化特点。从我国情况看: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我国政府一直奉行防御性国防战略,因此,我国的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比较低。
5.解决我国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儿?
答:政府,扩大财政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个人,承担部分。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哪几部分组成?采取哪种资金筹集管理方式?(1)主要包括四方面: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2)我国现在资金筹管方式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基金制。7.财政补贴主要有哪几类?其作用是什么?
(1)分类: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2)作用: 1.是一种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改变需求结构(见P174)、改变供给结构
2.起辅助作用:有效贯彻国家政策;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消除排挤效应;稳定经济。
8.财政补贴的形式有哪些?政府选择补贴方式时应注意什么? 形式:明补和暗补、实物补贴和现金补贴
注意:(1)明补是对所有商品的补贴,难以通过对粮食等特定商品的补贴以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关注。而暗补却可以做到,可帮助政府实现特定的救助目标。(2)明补下消费者面对的是市场价格,而在暗补下享受补贴的商品的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甚至会导致享受补贴商品的供给不足而产生限量供应的现象——票证制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现金补贴能比实物补贴更好地满足补贴受益者的特殊偏好,特别是当补贴受益者对政府提供补贴商品的需求低于政府补贴的数量时,现金补贴优于实物补贴。
但当政府补贴的数量没有超过补贴受益者的需求量时,实物补贴就能通过增加对政府补贴商品的消费而使补贴领受者的效用得到提高,并且可以避免现金补贴下补贴受益者将款项用于消费非政府意图的商品而不能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的问题。
因此,政府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补贴形式。
第五章 复习思考题
1.财政收入的含义及衡量指标是什么?
(1)含义: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保证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取得的货币收入。(2)衡量指标:财政总收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2.如何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
(1)按收入形式:税收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债务收入、基金收入、其他收入如
规费收入和罚没收入等。
(2)按收入来源:A按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其他经济收入;B.按部门结构:三大产业收入或者生产和流通收入。
3.试对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1)从整体来看:我国财政收入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年均增速快。(2)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 A.1978-1995,因为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增长,且财政支出增长高于GDP增长,及预算外支出、制度外支出膨胀,这时期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
B.1995年以来,因为以税收为主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和以增发国债为支撑的财政赤字增加,这时期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
4.影响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技术水平、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的比例、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价格(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实际财政收入=名义财政收入/GDP平减指数)。
5.为什么要进行财政收入结构分析?如何分析?
(1)原因:要弄清财政收入的来源,寻求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途径。(2)如何分析:分类分析财政收入结构的优缺点。
A.按收入分析,优点是突出了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结论是:要想增加财政收入,就要加强对税收的征管;同时,运用经济政策,发展经济,使税源充裕。
B.按收入来源分析,所有制分析法的结论是:加快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亏损,仍是财政收入增加的关键。三大产业分析法的结论是:加强对第二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其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加强对第三产业的财税管理,应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之一。
第六章 复习思考题
1.说明税收定义、特征及常见的术语。
(1)定义: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其社会职能为依据参与社会成 员收入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2)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3)术语:
A.纳税人,税法规定的具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负税人,最终承担税负的单位和个人】。B.课税对象,分为所得税、商品税、财产税;C.课税标准。
D.税率,分为比例税率【行业、产品、地区;单
一、差别、幅度】、定额税率【从量计征,如资源税、车船牌照税、烟税】、累进税率【全额累进、超额累进】。
E.税基,建立某种税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F.起征点【按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和免税额【按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G.附加【正税外的地方附加税】、加成【在依率计征基础上加征一定成数的数额】和减免【减税、和免税】。
2.如何衡量税收负担水平?
(1)宏观税负指标,也称宏观税率(社会)。宏观税率=税收收入/GDP(或GNP)。(2)微观税负指标(企业和个人)。企业所得税负担率=所得税额/同期利润所得和其他所得*100%;个人所得税负担率=所得税额/个人收入*100% 3.拉弗曲线给予了我们哪些启示?
启示:A.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B.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C.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
要条件。
4.什么是税负转嫁?常见的转嫁方式有几种?
(1)含义: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方的一种经济现象。(2)方式:前转【抬高已税商品的销价】、后【谈判压低进货价格】、混转(散转)、消转【提高生产技术,降低成本以自我消化税负】、税负资本化【预先扣除可增值商品的价格中的课税,再交易】。
5.影响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
(1)基本条件:价格可以自由变动。(2)制约条件:A.供求弹性,供给弹性大或需求弹性小,容易转嫁;B.课税范围,范围越大,越易转嫁;C.课税对象的性质,商品课税易转嫁,所得课税不易转嫁;D.垄断性商品易转嫁,竞争性商品不易;F.从价课税容易转嫁,从量课税不易。
6.如何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1)以收入为依据。各国的普遍做法:以净收入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不足之处:不能把实物收入计算在内。(2)以财产为依据。不足之处:股票、债券等投资收益很难把握。财产相同有无负债纳税能力也不同。财产相等不等于能产生相等的收益。(3)以消费支出为依据。不足支出:支出并不包括储蓄部分;消费与收入并不一定成比例,因为人们的消费倾向不相同。
7.简述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含义及其内容。公平原则——税收要以公平为本,具体要做到:普遍征税是指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平等征税是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要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平等征税具体有两方面的含义: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税收公平原则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类 :(1)受益原则:即要求每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当与他从公共产品中的受益相一致。◆横向公平。意味着从公共产品中获益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意味着受益多的多纳税,受益少的则少纳税。(2)纳税能力原则即根据每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其应当承担的税收。◆横向公平。可以解释为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缴纳同等的税;◆纵向公平。可以解释为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即纳税能力大的人多纳税,纳税能力小的人少纳税,无纳税能力的人不纳税(3)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比较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各有其优点,但这两种原则都不能单独解释税制设计的全部问题,也不能单独地实现税收政策的全部职能。因此,公平的税收制度的设计有赖于两个原则的配合使用。
效率原则—核心原则具体包括3个原则:税收的财政原则
含2个原则: ①充分原则
是指税收应当能够为政府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
②弹性原则是指税收收入应当能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长期的公私产品组合效率的要求。税收中性原则是指政府课税不应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经济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中性税收指不改变市场中的各种相对价格,从而不干扰私人部门的经济决策,不会导致超额负担的税收。否则就叫扭曲性税收。税务行政效率原则为了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应当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因征税而发生的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税收收入,这就是税务行政效率原则。
8.什么是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收入效应:政府课税造成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纳税人降低了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见P238图9-1(2)替代效应: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由于税负转嫁的存在,使商品的相对价格结构发生变化,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
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见P239图9-2
第七章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各国均采用复合税制? 可以广辟税源,能够充分而有弹性地满足国家财政需要;便于发挥各个税种特定的经济调节作用,可以全面体现国家政策;征税范围较为广阔,有利于实现公平税负目标。
2.商品课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A.课征及税收负担普遍,课税隐蔽;B.以商品或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C.以比例税率为主,便于征管;D.全环节征税(道道征税);E.有利于实施区别对待政策。
3.简述生产型增值税与消费型增值税的优缺点
(1)生产型增值税——优点:税基较宽,易于取得财政收入;资本有机构成低行业和劳动密集型生产有利。缺点:税基中含有折旧,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具有刺激投资的功效。
(2)消费型增值税——优点:只对消费征税,有利于抑制消费;有利于加速设备更新,推动技术进步;彻底消除重复征税,并使出口退税更彻底。缺点:税基窄,提供财政收入方面不如前两类潜力大;稳定经济的功能较差
4.所得课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所得税,是对企业或个人所得的净利润征税。
特点:A.税源广泛,税收具有弹性;B.税负不易转嫁,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C.税负相对公平,具有较好的收入分配功能;D.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
5.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如何计算?
(1)增值税: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当期销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率,(当期进项税额=购货额×增值税税率)步骤:先计算不含税销售额,再计算应纳税额。(2)企业所得税:企业净利润*税率(3)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
6.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主要特征:课税比较公平;能够促进社会节约;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2)资源课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3)财产课税:房产税、契税、遗产税、车船税。
第八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税收?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1)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跨国财产各自行使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2)区别:A.国际税收反映的是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而国家税收反映的是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B.国家税收是凭借政治权力强制课征的,而国际税收凭借的是具有国际公法性质的国际税收协定、公约及惯例;C.国际税收没有独立的纳税人,没有独立的课税对象,没有独立的税种。
2.税收管辖权及各类税收管辖权的含义是什么?(1)概念:国家在征税方面所拥有的权力。
(2)A.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有权对来源于本国的收入和存在于本国的财产课税,无论这种收入和财产归谁所有。B.居民(或公民)税收管辖权:国家有权对本国居民(或公民)取得的所有收入和所有财产征税,无论其收入从何处取得,财产存在于哪个国家。
3.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原因和消极影响是什么?(1)原因: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2)消极影响:给跨国纳税人造成额外的负担;阻碍国际资本、商品、劳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违背税负公平合理原则。
4.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哪些?
各国普遍接受地域税收管辖权优先原则。现在普遍采取抵免法和累进免税法。
(1)抵免法:应纳居住国所得税=全部所得*居住国税率-允许抵免额(即在国外缴纳的税额)
(2)累进免税法:应纳居住国所得税=全部所得*居住国税率*(居住国所得/全部所得)5.直接抵免与间接抵免有何不同?
直接抵免法适用于同一经济实体的跨国纳税人的税收抵免。具体包括:①跨国自然人个人的所得税抵免②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所得税抵免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预提所得税抵免。间接抵免法 适用于由同一经济交易联系起来的属于不同经济实体的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抵免,主要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
6.什么是税收饶让?
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并同样给予抵免,而不再按本国的税率补征。
7.国际税收协定及其作用是什么?
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间在处理跨国纳税人征税事务和其他有关方面的税收关系,本着对等原则,经由政府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或条约,也称“国际税收条约”。
作用: 1.全面协调国家间的税收管辖权,避免和消除国际双重征税,消除跨国纳税人的不合理负担,协调国家之间的税收权益。2.加强国家之间的税务合作,防止国际逃税和避税。3.实现平等税负原则,保护纳税人的税收利益。4.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九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债?它的功能有哪些?
(1)概念:国债是国家举借的债务。是国家为了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
(2)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调节流通中货币量)。
2.为什么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最佳途径?
(1)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2)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准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国债规模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A.认购者的负担能力;B.政府偿债能力;C.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4.国债常见的种类有哪些?
(1)按国家举债形式:国家借款、发行债券;(2)按应债资金来源:内债、外债;(3)按还债期限:短期【1年内】、中期、长期【10年上】;(4)按能否上市流通:可上市【记账式】、不可上市【凭证式】。
5.国债的发行主要考虑哪些问题?
主要包括:国债发行的规模、发行价格、国债利率的确定和发行方式的选择。6.国债常见的流通方式有哪些?
国债贴现、国债现货交易、国债期货交易、国债回购业务(融资,一年内)。7.国债偿还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A.市场购销法。B.直接偿还法:到期还本付息,有四种形式——国债到期日一次性还本付息;每年付息,到期还本;分期比例偿还;以新替旧
第十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家预算?其种类有哪些?
(1)概念: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的财政文件。
(2)种类:A.按编制形式:单式预算【收支一览表】、复式预算【经常性预算表、资本表或建设预算表】
B.按预算指标确定方法:增量预算、零基预算
C.从预算管理:绩效预算或部门预算或成本预算—以绩效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2.我国的国家预算是如何组成的?
(1)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域划分: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分为五级。
(2)从国家预算收支管理范围看:包括总预算和部门预算,总预算包括本级部门预算和下级总预算
3.国家预算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性。4.简述国家预算的程序。
A.编制预算,财政部编制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批;B.审批预算,各级人大审批预算草案;C.执行预算,各级政府组织预算收入,各级财政部拨给预算资金,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批预算调整方案;D.决算,各级人大审批预算执行情况。5.预算外资金的含义、范围及特点是什么?
(1)概念: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2)范围: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3)特点:灵活性、专用性、分散性。6.行政性收费与事业性收费的含义是什么?
(1)行政性收费:国家机关及其授权单位在行使国家管理职能中依法收取的费用,其实质是国家意志和权威的一种体现。
(2)事业性收费:非营利的国家事业单位及其类似的机构在社会公共服务中,依照有关政策规定收取的费用,其实质是对服务性劳动的部分补偿。7.我国现行哪种预算管理体制?依据是什么?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依据:(1)社会公共需要具有层次性。全国性和地方性。经济标准。
(2)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政治标准。分权有利于效率的增进;分权有利于遏制政府规模的扩大;分权有利于政府创新。
第十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财政平衡?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数量基本相等关系。财政平衡应是相对平衡;须从整个公共部门和国民经济角度认识财政平衡;在财政承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我们需要的是财政均衡而不是财政平衡;财政平衡应是动态平衡而非静态平衡,即从长远的角度追求财政平衡;财政平衡应是真实的平衡;财政平衡应是总体平衡而非部门平衡。2.财政赤字的类型有哪些?
A.预算赤字:指在编制预算时就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B.决算赤字:指预算执行的结果支大于收。C.预设赤字:指在编制预算时,有意识安排了赤字,决算时仍表现为赤字。
3.财政赤字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A.积极作用——增加社会总需求【通过安排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投资和转移性支出,刺激投资和消费】B.将赤字财政政策当作一种常规性的预算政策;对财政赤字的规模不加控制。
第十二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其功能主要有哪些?
(1)概念: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2)功能:导向、协调、稳定、控制。2.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相对稳定、收入合理分配、经济适度增长、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2)主体:各级政府。(3)工具:税收【社会总供需、收入分配】、购买性支出【增加消费总量】、转移性支出【社保支出和财政补贴】、国债【流动性效率、利息率效应】、国家预算【收支规模、收支差额】。
3.简述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运用。
(1)自动稳定器:A.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主要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个人所得税,原因是税率和收入正相关;B.公共支出,尤其是对个人的转移性支出,因为救济金的发放是有底线的。
(2)相机抉择:A.汲水政策,即在经济萧条时增加公共投资;B.补偿政策,即根据当时的经济状态,反向调节,如膨胀时采取紧缩型财政政策。二者的区别:前者只借助于有限的公共投资补偿民间投资,恢复萧条期经济的活力;后者是全面调控,使用可以超额支出的公共投资、税收、转移性支出等提高全社会经济的需求,不仅能医治经济萧条,还可以控制过度繁荣。
4.了解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
6.财政学复习资料 篇六
一、名词概念
1.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2.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4.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5.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特征。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消费者购买私人物品后,他人就不能享用了)。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6.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7.公共需要的特征:①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是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③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但不是等价交换原则)。④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8.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
9.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表现:①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10.政府干预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财政手段。
11.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12.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1)资源配置职能:
含义: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①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目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
宏观调控一般是直接调总需求来影响总供给。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③通过对需求结构的调节。④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二、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等。
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什么事市场失灵?
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3.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政府干预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目标:优化资源配置。
机制和手段:①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5.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目标:实现公平分配。
机制和手段:①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
6.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含义: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
用。③通过对需求结构的调节。④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名词概念
1.财政支出分类的意义:①优化财政结构。②控制财政规模。③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
3.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1)购买性支出:
①含义: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②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也有影响,但是是间接的。③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④购买性支出的预算约束是硬的。(2)转移性支出:
①含义: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②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③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
④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总结: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4.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可以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但通常以两对数指标来表示,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后者比前者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5.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6.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①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②政治因素。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7.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复习与思考
1.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
课本P63-65.2.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②政治因素。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一、名词概念
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
2.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1)预算内收入:
①含义: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
②特征:纳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2)预算外收入:
①含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②特征:在收入性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基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3.狭义财政收入:一般仅包括税收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的预算内收入。4.广义财政收入: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财政收入,即所谓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
5.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②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③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6.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7.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
二、复习与思考
1.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形势是良好的,每年都在增长。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各年的增速虽然是波折的,但增长速度并不慢。然而,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则有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
下降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2.试分析和评估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规模水平。(P135-136)
3.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多,一般而言,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较高。虽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它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多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中等收入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又大多高于低收入国家。证明了财政原理: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生产技术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增长速度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4.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
土地财政是指政府出卖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的收入,即第二财政。在我国大陆,土地是国有的,往往要凭借公权力或专政机关强行拆迁,低价收购他人土地的使用权,并不是公平的交易,并从中牟取暴利。总的来说,土地财政有利有弊。
利:土地财政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汇集了大量的资金,对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村的经济转型与发展。
弊: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资源、资金的浪费,搞形象工程。
第八章 税收原理
一、名词概念
1.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马克思主义关于税收的定义:①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②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③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税收的“三性”:
⑴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⑵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⑶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3.税收术语
⑴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⑵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
⑶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⑷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⑸累进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⑹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部课税对象纳税。⑺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全部纳税人不论收入高低,同等享受免税额待遇。
⑻课税基础: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⑼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⑽所得课税: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入或纯收益)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⑾财产课税: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有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⑿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包括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⒀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商品课税。
⒁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⒂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⒃价内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⒄价外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4.税负转嫁方式:
⑴税负前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⑵税负后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以转嫁税负的关系。⑶税负混转:指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
5.公平类税收原则:①受益原则;②能力原则。
6.效率类税收原则:①促进经济发展原则;②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二、复习与思考
1.简述税收的“三性”。
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2.简述税收的分类。
①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②直接税与间接税;③从量税与从价税;④价内税与价外税;⑤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十章
一、名词概念
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税收制度:一种理解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另一种理解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前一种认识的侧重点是税收的工作规
范和管理章程;后一种认识则以税收活动的经济意义为中心。)2.税收制度的组成:一是单一税制;二是复合税制。
3.发展中国家:实行间接税——包括营业税、产品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特点是有交易就课征,有效率,但不公平。
4.发达国家:实行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特点是公平。5.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 ①公平课税论;②最适课税论;③财政交换论。6.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
⑴所得税: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税率档次。
⑵一般消费税:普遍开征增值税、提高标准税率、制定标准化的增值税。⑶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7.绿色税收: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征收的各种税和采取的各项税收措施。8.农村税费改革:
㈠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⑴目标:①确保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而且不再反弹;②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③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受影响。⑵内容: “三个取消”: ①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②取消屠宰税;③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两个调整”: 调整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一项改革”: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㈡全国性范围取消农业税。历史意义:①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②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㈢以黄宗羲定律为戒,防止反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维护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黄宗羲定律: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
二、复习与思考
1.简述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⑴指导思想: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
⑵基本原则:①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②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③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使个人收入分配保持合理差距,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④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⑤简化、规范税制;⑥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⑦严格控制优惠减免,规定除税法、税收条例所列的减税免税项目外,在执行中不准随意减税免税。
⑶主要内容:①推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统一实行新的流转税制。②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同时,国有企业不再执行企业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制。③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
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④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2.简述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⑴历史背景: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根据“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对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行了调整,同时也明确在五年内将逐步取消农业税。⑵历史意义:①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②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
第十一章 我国现行税制
一、名词概念
1.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⑴特征:①课征普遍;②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③实行比例税率(不能实行累进税率);④计征简便。
⑵优点: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缺点: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2.增值税
⑴特点:①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最大的特点)。②可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互相监督,减少乃至杜绝偷税漏税。③企业的兼并和拆分都不影响增值税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④更能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⑵增值税的类型:①生产型增值税;②收入型增值税;③消费型增值税。
⑶增值税的计征方法:①将纳税单位纳税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如工资、利润、利息)逐项想加作为增值额,然后按适用税率求出增值税额,称为“加法”。②从企业单位纳税期内的销售收入额减去法定扣除额(如原材料。燃料、动力、零配件)后的余额,作为增值额,称为“减法”。③不直接计算增值额,而是从按销售收入额计算的税额中,扣除法定外购商品的已纳税金,以其余额作为增值税应纳税额,称为“扣税法”。
Ps:增值额是指纳税人的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扣除外购商品额后的余额。⑷增值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税种。
⑸计算公式:如100元的商品价格中大体包含税款14.5元。计算如下: 100÷(1﹢17%)=85.5 85.5×17%=14.5 3.消费税
⑴在对商品普遍征税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主要是为了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⑵征收消费税的品目有11个:烟、酒、化妆品、高档护肤护发品、贵重首饰、汽油、柴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烟花爆竹。⑶消费税采取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收方法。4.营业税
⑴特点:计算征收较为简便。
⑵营业税的9个征收项目:①交通运输业;②建筑业;③邮电通信业;④文化体育业;⑤金融保险业;⑥服务业;⑦转让无形资产;⑧销售不动产;⑨娱乐业。
⑶营业税应纳税额的一般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营业额(销售额)×税率
5.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实行累进税率)
⑴特征和优点: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④课税有弹性。⑵我国所得税自身的特点:一是我国一向以商品课税为主,所得课税还刚刚起步。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所得课税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而我国当前仍是以企业所得税为主。
⑶所得课税的功能:①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②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⑷所得课税主要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6.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7.土地增值税:征税对象是转让国有土地所有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所取得的收入,减除相关的成本、费用及税金后的余额,即转让房地产的增值额。8.资源税 ⑴含义:课税对象是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收益,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人。
⑵作用: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调节资源极差收入。9.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应税财产就其数量或价值额征收的一类税收的总称。
二、复习与思考
1.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⑴特征:①课征普遍;②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③实行比例税率(不能实行累进税率);④计征简便。
⑵优点: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缺点: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2.试分析我国增值税为什么要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是因为当时仍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防止盲目投资,控制通货膨胀。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方向是由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从而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进行技术更新改造,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3.试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⑴特征和优点: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④课税有弹性。
⑵所得课税的功能:①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②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一、名词概念
1.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贷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国债的种类
⑴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国家借贷和发行债券。⑵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⑶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一般来说,自由转让是国债的基本属性。
⑷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3.国债的结构 ⑴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⑵种类:①应债主体结构;②国债持有者结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③国债期限结构。
4.国债负担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认购人负担;②政府负担,即债务人负担;③纳税人负担;④代际负担。
5.国债发行方式:①直接发行方式;②“随买”方式,或称“连续发行方式”;
③承购包销方式;④公募招标方式。
6.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7.国债的政策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经济。8.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
9.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10.国债市场:
⑴ 含义:在证券市场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
⑵ 功能:①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国债市场具有顺利实现国债发行和偿还的功能。②国债作为金融政策工具,国债市场具有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和提高社会资金效率的功能。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一、名词概念
1.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
⑴含义: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⑵类别:①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试预算。②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2.⑴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
⑵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⑶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
⑷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零基预算的明显优点是有利于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效率,控制预算规模)
3.国家预算原则 ⑴含义: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⑵原则:①公开性;②可靠性;③完整性;④统一性;⑤年度性。
4.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①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②编制部门预算。③政府采购制度。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⑤“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四章 预算管理体制
一、名词概念
1.预算管理体制内容及其类型
⑴含义: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⑵内容:①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③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④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⑶类型:一是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统收统支体制;
二是1953-1978年20多年时间内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三是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开始改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简称财政包干体制;
四是现行的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2.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⑴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财政学中称为财政联邦主义。财政联邦主义不是专指联邦制国家的财政体制,而是有关多级财政体制的概念。
⑵特征: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⑶分级分税预算体制管理体制的要点:①一级财政,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②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③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④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⑤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天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整。
⑷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①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②集权与分权关系;③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划分的案例。
3.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①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②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③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④坚持整天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二、复习与思考
1、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①一级财政,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②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③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④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⑤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天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整。
2、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第一,弥补纵向财政缺口;第二,弥补横向财政缺口;第三,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第四,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3、何谓粘蝇纸效应?
是指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拨款可以“黏住”接受拨款的一级政府,不会将拨款用于增加个人收入,而是用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4、简述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7.浅谈文言虚词复习要点 篇七
复习时, 教师要以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 以高中语文课本 (含归类练习) 介绍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 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 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 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 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干”知识, 避免烦琐分类;二是突出“常见”用法, 避免偏难冷僻;三是突出“具体”运用, 避免名词术语。在此基础上, 编制一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
2. 精选好典型例句。
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 仅仅记住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 必须将其与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即把语法规则带进典型例句中去阐释, 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语法规则, 达到互相印证, 相得益彰。
精选典型例句, 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 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基本篇目都是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典范作品, 而且还因为, 这些作品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娴熟掌握的作品。近年来, 高考试题选用的课本例句基本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二是课本归类练习中的例句, 因为这些例句都是教材的编写者精选出来的, 而且从近年来高考试题所选用的课本例句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就直接取材于这些例句。2007年高考试题选自课本的39个例句中就有近40%直接取材于这些归类练习, 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精选过程中, 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例句, 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 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 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语法规则的, 不要“旁生枝节”, 再在“语法规则”之外添置字句理解的障碍。
3. 训练好迁移能力。
近年来, 高考文言虚词考查题体现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良好导向。为此, 师生在平时的训练中, 要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高考试卷目前采用的基本都是“4词4组8句, 选出意义和用法 (不) 相同的一组”的题型,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 可适当加大训练量, 改用“4字8组16句”的题型, 即每个“虚词”都设计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和不相同的一组”, 让考生既寻同又析异, 用课文例句中的虚词用法去解读选文中的“虚词”, 再带着对选文中“虚词”用法的揣摩到课文例句中找“娘家”, 通过双向迁移, 反复比较, 不断增强自身的迁移能力。
8.定语从句复习要点 篇八
[定语从句的种类]
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两种。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去掉主句意思就不完整或失去意义;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先行词的附加说明,去掉也不会影响主句的意思。它与主句之间通常用逗号分开,一般不用that引导,关系词不可省略。如:
This is the book that I want to read. (限制性)
Tom’s father, who arrived just now, is a famous scientist. (非限制性)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先行词成分可以是整个主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常用which引导,修饰整个句子。定语从句的谓语动词要用第三人称单数。例如:
The weather turned out to be very good, which was more than we could expect.
3. 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关系代词所指代的先行词是表示人或物的名词或代词,并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从句谓语动词的人称和数要和先行词保持一致。
在定语从句中,who和that既可作主语又可作宾语,whom只可作宾语(作宾语时可以省略)。如:
Is he the man who/that wants to see you? (who/that在从句中作主语)
The man (whom/who/that) you spoke to just now is our English teacher. (whom/who/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可省略)
[whose]
在定语从句中作定语,可用来指人或物,表示物时相当于“the+名词+of+which”或“of+which+the+名词”。如:John, whose wife is ill, can’t come to the party.
[which & that]
which和that指代的先行词是表示事物的名词或代词,在定语从句中可作主语、宾语等。如:
Please show me the radio that/which you have just bought. (that/which在从句中作宾语,可省略)
This is the film that/which created a great sensation. (that/which在从句中作主语)
只能用that而不能用which的情况:
1. 先行词是最高级或被最高级修饰时。如:This is the best dictionary that I’ve ever used.
2. 先行词是序数词或被序数词修饰时。如:The first thing that we should do is to get some food.
3. 当先行词是anything, everything, nothing, something, few, all, none, little, some等不定代词时,或是由every, any, all, some, no, little, few, much等词修饰时。如:Tom told his father all that had happened.
There is little that I can do for you.
4. 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时。如:They talked about the teachers and the schools that they knew.
5. 先行词被the only,the very,the right等修饰时。如:This is the very book that I want to have.
6. 在which,who,whom引起的问句中,为避免重复。如:Who is the girl that talked to you yesterday?
7. 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表语时。如:China is not the country that it was.
只能用which,不能用that的情况:
1. 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如:Beijing, which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has a very long histroy.
2. 在介词后面,即“介词+which(指物)”。如:This is the house in which we lived three years ago.
[as]
关系代词as代替的先行词是人或物的名词, 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和表语。
as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时,常和such, the same, as(so)连用, 构成such ... as, the same ... as, as/so ... as等结构,在从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和表语。如:
Don’t trust such men as praise you to your face. (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
I have the same trouble as you have. (在定语从句作宾语)
It’s as pleasant a film as I have ever seen. (在定语从句作宾语)
nlc202309081318
但是当先行词被the same修饰时,that也可以引导定语从句,但意义有所不同。the same ... as(指同样或同类的), the same ... that(指同一个)。例如:
This is the same watch as I lost.
This is the same watch that I lost.
as也可单独使用,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整个主句或主句中的一部分,放在句首、句中或句末。如:
As is known to us all, smoking is harmful to one’s health. (指代整个主句,在从句中做主语)
He is late, as is often the case. (指代整个主句,在从句中做主语)
Light, as everybody knows, travels much faster than sound. (指代整个主句,在从句中做宾语)
as和which作关系代词的用法比较:
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只能放在主句之后,which指代前面的一个句子或主句中的某一成分;as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能放在主句之前、中、后,既可指前面已经提到的情况,也可指后面提到的情况。
as引导从句时,有“为人所熟知”的含义,which则没有这层意思。as引导的从句往往表示的是一种附加说明,which引导的从句一般是较为重要的陈述。如:
His mother is ill, which makes him very sad.
As is expected, the England team won the football match.
[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关系副词when, where, why可代替的先行词是时间、地点或理由的名词,在从句中作状语, 相当于“介词+which”结构。例如:
I’ll never forget the time when/during which we worked in the factory.
This is the village where /in which he was born.
I don’t know the reason why/for which she looks unhappy today.
[判定用关系代词还是用关系副词]
关系代词与关系副词的选用,应看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若作主语、宾语或定语,则用关系代词who,whom,that,which,whose,as等;若作状语, 就用where, when, why等关系副词。如:
The reason why I’m writing is to tell you about a party on Sunday. (状语)
The reason that/which he gave us sounded reasonable. (宾语)
Pisa is a city, which has a leaning tower. (主语)
Pisa is a city, where there is a leaning tower. (状语)
[介词+关系代词]
当关系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就出现了“介词+关系代词”的结构引导定语从句的现象。当先行词指物时用“介词+which”,指人时用“介词+whom”,且关系代词不能省略。而这种结构中较难解决的问题是介词的选择问题:
1. 介词的确定可以根据整个句意来确定。
Oxygen is a kind of gas, without which we couldn’t live.
2. 介词可以根据与先行词的搭配来确定。
He gave me the book for which he paid a lot of money. (动词与介词搭配)
1949 was the year in which the P.R.C. was founded. (名词与介词搭配)
The snake, of which she used to be afraid, is her favorite animal now. (形容词与介词搭配)
【财政学复习要点】推荐阅读:
财政与金融复习要点10-04
财政学复习资料作者07-23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题06-11
会计财政法规复习资料10-24
财政学11-12
财政学期末习题06-13
财政学作业(打印)06-17
财政学专业认知07-11
公共财政学重点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