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2024-09-25

23《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精选7篇)

1.23《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一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抽出、欣赏、浓雾、献出、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人参、又肥又厚、松鼠、飞舞、宝库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资料、图片。

制作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继续去东北的小兴安岭去看看,欣赏那里美丽的风景,指名读,齐读。我们都预习课文了,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淙淙嫩绿 融化 汇成严严实实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又香又脆 又松又软 又肥又厚 涨满 宿舍 没过

师: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严严实实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AABB式。又香又脆 又松又软 又肥又厚 ABAC 涨满 宿舍 没过—多音字

请生读,边读边说出这些字的特点。

师:老师检查了大家的自主记录本发现这个字出错较多:融 联系古代融字的写法讲解

师:我们预习过课文了,那么小兴安岭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生:小兴安岭的风景实在是太迷人了。

生:真的好想到这美丽的地方去游览一番啊!

生:这里的树真多!就像是绿色的海洋!(板书:树—美)齐读第一自然段。师: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去感受它年四季的魅力!

师: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文中有一段话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你找出来。

生: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齐读这一段话)

师:这是文章的中心句,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点明了中心。现在让我们在齐读这一段,请你找出中心句中的中心词。生:景色诱人 生:花园、宝库(相机板书)花园说明小兴安岭美,宝库说明小兴安岭物产丰富。师:那你们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既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的吗?

生:这篇文章是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写的。

生:这篇文章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板书:春夏秋冬)

师:对,作者就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那作者具体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哪些景物特点来写它既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的呢?我们先走进春天。师: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沉睡的大地也苏醒过来了。我们一起走进小兴安岭的春天,去感受春天无限的生机。指名读课文。作者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天的哪些美丽景物?边读边圈出来。生说,师板书树木 积雪 春水 小鹿。这些景物他们都美在哪呢?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欣赏春天的树木吧。

师:(课件出示句子: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师:谁能美美的读一读。我仿佛感到树木在跳动呢,你感受到了吗?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师:“抽出”,你让他跳动起来。读一读长得可真喜庆呀!谁再读一读,春天的变化真是充满了活力。

师:当数不清的枝干上都不约而同的抽出新的枝条,到处充满了生机,大地的万物都苏醒了,一派升级勃勃的景象。还有哪些景物也苏醒了呢?

生:还有春天的积雪和春水,那么它们又美在哪呢?美美地读一读,生读。

师:“汇“是什么意思?生回答。春天已经来了,身上的积雪融化了,从四面八方都流入小溪中。雪水汇成的溪水流动的声音大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淙淙” 播放溪水流动的声音。谁还想再读一读,读出淙淙地流水声,生读。山上的积雪汇入到春天的图画中还有什么也汇入了春天的图画中? 生:还有小鹿。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看在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师范读、生想象)生:在我的眼前有小鹿在散步,有小白兔在做游戏,还有黑熊在找食物。生:有小溪在不断的流向远方。原木像一支支舰队在溪水中前进。

:师:你们描述的太迷人了。我仿佛置身于小兴安岭的春天一样,那就让我们共享春天的气息吧!让我们再次感受春天的魅力,生读,说一说:春天的——很美,我仿佛看到——————,似乎听到——————。

师:未来的导演肯定是你们,春天真美呀,春天过去,夏天来了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这一段作者介绍了小兴安岭夏天的哪些美丽景物?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季节---树木---雾、金光、野花。下面看看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夏天和春天都描写了树木。师:那么夏天和春天的树木一样吗

夏天的树木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的语句。生读 生:作者描写了小兴安岭夏天的树,树木很绿,我是从“葱葱茏茏”这个词体会到的。(课件出示句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生:我是从“密密层层、严严实实”这两个词体会到树木非常的茂盛。生;我还从“封得、挡住、遮住”这几个词体会到了树木的茂盛。师:走在这清爽的树阴下,你感觉怎么样? 生:心情很舒畅,特别凉爽。

师:你能用你的声音来释放你心底的凉爽吗?(指名读)读的真美,我已经感到那里的凉爽了。

师:作者还描写了小兴安岭夏天的哪些景物?自己读喜欢的那部分,想表达的请你站起来。

夏天的——很美,我仿佛看到——————,似乎听到——————。师:作者把小兴安岭的夏天描写的如诗如画,我有些迫不及待想去游玩了。生:自由说。

师:你们说得真动情,树木在阳光的照射下,在野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就像美丽的花园一样。我们再来看看秋天、冬天又是怎样的的?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那里体现了秋冬的特点。这一段作者介绍了小兴安岭秋天的哪些美丽景物? 生:树木、山葡萄、榛子 蘑菇、木耳、人参 出示图片,看到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喜欢小兴安岭秋天的果实。实在是太诱人了,那么丰富的物产,看了让我们直流口水。师:小兴安岭真的是一座巨大的宝库,都让大家流口水了,想吃吗?想吃的请你站起来。请你先用你的声音介绍给我们大家好吗?(生读文)

师:这里有我们最爱吃是山珍野果,丰富的物产,谁又能不喜欢呢?最后让我们走进小兴安岭银妆素裹的冬天。这一段作者介绍了小兴安岭冬天的哪些美丽景物?

生:树木、紫貂、黑熊、松鼠

师:白雪皑皑,只有云杉枝繁叶茂,一派生机。我们游览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师: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话,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这段话? 生:赞叹。

师:好,那让我们一起赞叹我们美丽的小兴安岭。(齐读)作者写秋冬两季和春夏两季有什么相同之处?“树”。为什么每一段都写树,因为失去树就会失去小兴安岭一半的美。

师:这是文章带给大家的总体的感受。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方式,请大家记住了一般写景的文章到采用这种写作方式,今后我们在写写景的作文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板书:总—分—总)作业:小练笔 我们的家乡也很美,请用上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总-分-总的写作方式,抓住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写一篇小练笔。

师:小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迷人了,可在中国像小兴安岭这么美丽富饶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眼睛去欣赏它们,用自己的双脚去了解它们,更要学会用我们的双手去保护它们。壮丽的山河时刻等待着你们的光临。

师:这节课马上就结束了。我们的同学表现的非常出色。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份礼物来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歌,名字叫《美丽的小兴安岭》 板书设计:

春:树木

夏:树木 树—美

秋:树木

冬:树木 花园 总 美丽的小兴安岭

积雪 春水 小鹿

---雾、金光、野花

其它景物

宝库

分 总

2.23《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二

1、第三自然段

师:沿着作者的写作顺序,我们该走进小兴安岭的 生:夏天

师: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段话,像学习春天的小兴安岭一样,按顺序一句一句找景物,用“___”画下来,说出夏天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再次朗读,思考:这些景物怎么样?

师: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认为“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这句写得好。在这句话中,“郁郁葱葱”、“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这几个四字词语都写出了夏天枝繁叶茂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如果只让你找出一个字,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最关键,用得最好? 生:封 师:“封”是密闭的意思。我们可以把信封起来,森林无边无际,什么这么大本事都能把森林封住? 生:树木

师:为什么要用“封”字。

生:因为封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严密盖住、关住或糊住,使不透气或不露出。比较适合小兴安岭树木密密层层的样子。

师:可以说用“封”比较贴切或比较准确、生动、形象。

生:小兴安岭树木繁多,枝叶不仅是将上面的天空遮盖住,而是上上下下的空间都被浓密的枝叶封闭得严严实实,因此这个“封”字用得好。

生:我也认为这个这个“封”字用得好。因为“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严的景象,也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师:是啊,一个“封”字,让我们看到了夏天的树木长得? 生接(郁郁葱葱)

师:一个“封”字,让我们知道了树木的枝叶是? 生接(密密层层)

师:一个“封”字,挡住了? 生接(人们的视线)师:遮住了?

生接(蓝蓝的天空)

师:一个“封”字,形象的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了树木的勃勃生机,这个“封”字用得好不好?妙不妙?(生接好、妙。)那你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大家都强调了“封”、“葱葱茏茏”、“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等词。生:我认为“挡”、“遮”也表现了树木枝繁叶茂的景象,也应该重读。师:你理解的也不错嘛!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有感情地读

生:我认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这一句写得好,如 果这时候我们去森林里游玩,肯定就像来到仙境一样。师:你通过想象自己进入这样的情境来理解,非常好哦!并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罩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小组讨论一下“浸”和“罩”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生:在字典中“浸”是泡的意思,一般指沉没在液体里。师: 出示字义,“浸”本意是“泡,使某物浸透”的意思。我把衣服浸在水里就是 生:我把衣服泡在水里。

师:那“罩”是什么意思?“罩”是扣盖、覆盖的意思,有由上而下的意思。师:那小兴安岭的雾是从山谷里 生:从山谷里升起来。

师:是自下而上蔓延开来的,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上面还有树木茂密的枝叶封闭着,雾气还不容易散去,所以使整个森林 生:都泡在浓雾里。

师: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我觉得“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很美。作者用“利剑”一词来形容穿过树梢的缕缕阳光,比喻生动。

师:夏天很热,阳光比较强烈,穿过层层的树叶就像“利剑”一样。也同时说明了小兴安岭的树木怎么样?

生:这也说明了小兴安岭的树木枝繁叶茂。树木长得太多太密了,阳光只能从树叶之间的缝隙里射进来。

师:那咱们一起来看看像利剑一样的阳光吧。(用课件展示这一画面)。

师:夏天除了天气很热,阳光比较强烈外,还有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那夏天的草地上又有什么?

生: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生:这里作者也用了一个比喻句,把盛开着野花的草地比作花坛。

师:大家看,作者用上比喻句写得多好啊!我们以后写作文也用上比喻句肯定会很生动。小兴安岭的夏天,野花盛开,漫山遍野都是五颜六色的鲜花和郁郁葱葱的树,使人美不胜收。你认为小兴安岭的夏天美吗?那你能不能把这种把美的感觉读出来?(自读、齐读、指名读)

师小结:这一段,作者抓住了夏天花木繁茂的特点。先从夏天的早晨写起,写出了小兴安岭早晨特有的朦胧美,再写太阳渐渐升高,阳光驱散浓雾,出现了利箭一样的金光,大花坛似的草地。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出作者很注意突出季节特点来描写。

2、自学四、五自然段

师:那小兴安岭的秋天、冬天在作者笔下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读第四,五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展示小兴安岭的秋冬季的。师:总结自学内容。秋天的树木什么样?

生: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师:黄绿相间突出森林色彩美。师:落叶怎样?

生:“落叶在林间飞舞”

师:老师想换一个词“飘落”可以吗? 生思考问题。

生:我觉得不可以。

师:落叶飞舞让你联想到什么? 生:彩蝶上下翻飞,在空中跳舞。

师:想象力真丰富!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读

师:想一想,飞舞像跳舞一样,人在跳舞时心情什么样?

生:快乐。生:高兴。生:美丽。

师:飞舞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同时体现了森林的动态美。

师: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看,秋天的山林向我们奉献了什么? 生:观看(课件展示)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等 师:谈谈秋天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生:说一说感受

生:我感觉秋天的森林是最无私的,因为它赋予了我们香甜可口的果实,所以我爱它,爱它的无私。

师:原来,秋天有我们最喜欢的果实。

师:秋天到了,它给了我们()的山葡萄()的榛子

()的蘑菇和木耳()的人参

生: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名贵的人参。

师:此时的我仿佛看到了落叶在飞舞,也仿佛看到了山林奉献给我们那数不清的珍贵物产。秋天的山林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美,那冬天的山林又有哪些特点呢? 师:冬天的雪花什么样? 生:雪花在空中飞舞。

师:两次飞舞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师:树上积满了白雪。“积满”说明了什么? 生:雪很大,不容易化。

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刮”字突出了小兴安岭冬天的什么特点? 生:风大,寒风刺骨。

生:“积满”还有“常常没过膝盖”都说明了雪大,天气冷,不像我们这下完雪,第二天第三天就化个差不多。师:你理解很到位。

生:“刮”在字典里的解释为“用有锋刃的器具挨着物体表面移动,使平整或清除附着在上面的东西”应该非常用劲才行,所以这个“刮”字突出了小兴安岭冬天寒风的猛烈。师:冷得让人无法出门,使小动物们也不能外出活动。看看此时的他们在做什么?(出示黑熊课件)

生: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师:冬天,真是银妆素裹,分外妖娆。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 生:纷纷回答„„ 师:那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吧!生:读课文。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补充句子引导学生总结秋冬季

补充句子:第四自然段作者抓住秋季的特点,选取了 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秋天_ 的景象;第五自然段作者抓住冬季的特点,选取了

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冬天 的景象。

师:学习了2一5自然段,你认识中的小兴安岭是什么样的? 生纷纷回答:美丽无比、太美了、美呆了„„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生:能

师:那就请大家有感情朗读。

师小结:秋天果实累累,遍地是名贵药材,无边的森林尽是宝藏,这多么令人惊喜!冬天,小兴安岭雪花纷飞,动物们独特的过冬方式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这两段,作者也是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刻画出来的。

只短短的几十分钟,我们大家在小兴安岭里一同度过了春、夏、秋、冬,那里 生:景色诱人

师:什么叫“景色诱人” 生:就是景色吸引人去欣赏。

师: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地方? 生:美丽的地方 师:像一座 生:大花园

师:所以课题叫《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生:小兴安岭还是山野果、山野菜的丰产区。生:因为那里盛产各种各样的果实 生: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听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感觉小兴安岭真是物产丰富!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生:齐读,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3、师:回过头再看看,课文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物时都提到了哪种景物? 生:树木 师:为什么?

生:因为树绿化环境,有树环境才美,生:因为那里到处都是树。„„

师:那说明,小兴安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树多

师:树多自然出产的木材就多呀!那这座宝库到底多么巨大呀?从哪可以知道?哪些句子概括写小兴安岭树多? 生:第一自然段

师:咱们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师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读出停顿,读出重音,以读代讲)师:说说读出了什么?从哪儿读出的?

生:“数不清”说明了树多,不计其数。生:省略号表示树的品种多

师:“几百里连成一片”又说明什么? 生:树很多很多,一眼望不到边。生:树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师:应该说树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还是说森林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生:森林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师:所以作者把数不清的树木比作 生:“绿色的海洋”

师: “几百里连成一片”,多么壮观的景象啊!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读出赞美的语气 生:读出自豪的语气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试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强调了“数不清”、“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生:有点感情

师:看来你知道怎么读,你来试试 生:试,余下的同学评价,跟读。

4、总结

师: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小兴安岭那么美丽,那么富饶。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作 为中华儿女,我们心中是多么的自豪啊!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读《美丽的小兴安岭》。

3.23《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三

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本单元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注重学生的朗读。”这篇课文是这一重点的典型范文,要尊重学生阅读个性,“以人为本”,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多读多想,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嫩绿、汇成、欣赏、密密层层、挡住、视线、献出、嫩绿、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物产丰富,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兴安岭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和物产进行观察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优美句子。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五个单元,学生通过半学期的训练,已经初步学了一点通过词语理解句子,通过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况且本课对景物特点的描写非常清晰明了,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词语理解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景,并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一)、导课

同学们,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课件展示中国地图),你到过哪些地方?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前几天我们到过了南海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老师将带领你们走进我国的东北(找到地图上的小兴安岭),去欣赏美丽的小兴安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题目中的多音字兴)。(课件展示图片)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什么说它美丽?它美在哪里?答案就藏在 课文里,大家快来找一找吧!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到的方法,发现课文将要突出的重点是小兴安岭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检查,又引出了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初读课文,说一说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并在课文中划出生字.(二)、认读两类生字:

1、给生字找伙伴(课件出示)

róng huì zhǎng cōng dǎng jìn lǚ jiàn guā tiǎn 浸 剑 刮 舔 融 汇 涨 葱 挡(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同时找出学生还掌握的的生字)

2、huì xīn shǎng dào yìng dǎng 汇 成 欣 赏 倒 映 挡 住

shì xiàn jìn xiàn yào cái

视 线 浸 在 献 出 药 材 róng sōng ruǎn guā shé

融 化 松 软 刮 风 舌 头

① 生字卡片指明读,开火车读。

② 去掉拼音同桌互读。

③ 强调声母 : 融(róng)软(ruǎn)④ 区别字形 :

可用加偏旁的方法,如,“张--涨;忽--葱;舌--刮”;

可以用换偏旁的办法,如,“乱--刮,楼--缕”; 可以用猜谜语的办法。“汇”--“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水从左边来,冲走右边墙。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⑤多音字:数(shǔ)涨(zhǎng)

(shù)(zhàng)

3、在朗读中感知课文:

(1)春、夏、秋、冬四部分指名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2)鼓励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有感情地朗读。

(3)在阅读中进一步体会生字的字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课文的顺序:总—分—总,感受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

(一)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绿色的海洋”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小兴安岭树的数量、品种极多,树的面积之大,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垠,一望无际,从“数不清”一词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2.指导朗读:小兴安岭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繁茂的树木,几百里连成一片,像绿色的海洋,这该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色,一望无际,一碧千里。要让学生带着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2—5自然段,体会四季美。1.总体感知

(1)作者都描写了小兴安岭四季中的哪些景物,请用“____”画在书上。(2)班上交流。

(3)出示投影,填写表格。季节 描 写 的 景 物

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夏

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白桦、栎树、松柏、落叶、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 冬

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 1.你认为小兴安岭哪个季节最美? 2.指导学习“春天美”。(1)自读本段。

(2)边读边画出:“美”表现在什么地方?(3)找出你认为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体会。(课件展示)

(如:”春天,树木抽中新的枝条„„”这句话,“抽出’’比“长出”好,从中体会出枝条快速地长出来,很生动形象。同时也避免了和下——分句语言的重复。学生可体会“汇成”、“淙淙’,等同语,)(4)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小结本段学习方法:通过读、画、找、析的方法来理解、体会。(课件展示学习方法。)

3.运用上段学法分组选学自己认为最美的季节。4.集体汇报,重点体会。(1)“夏天美”: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封”字用得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2)“秋天美”: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用“飞舞”比“飘落”好。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种活泼、快乐的情绪。)(3)“冬天美”: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积满”,既可以想象到雪很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5.选读你认为最美的季节,要求读出它的美。(生练渎、评读)

四、拓展延伸

1、从四季景物的不同特点中,看出什么?(虽四季有不同的美,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以此为中心来写,美得真是生机勃勃、实实在在,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诱人的。)

2、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从景美、物美、有价值、有贡献几方面来回答。)

3、总结语:小兴安岭景色诱人,物产丰富,的确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个宝库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利用和开发。希望你们长大以后能够去建设它。为我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4、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方式,请大家记住了一般写景的文章到采用这种写作方式,今后我们在写写景的作文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板书:总—分—总)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文质兼美,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对学生渗透本文的写作方式。然后让学生学以致用,模仿写作,一箭双雕。】

4、积累背诵,布置作业

4.鸡兔同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四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画图分析、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二、教材分析:

(一)设计意图:

本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可以应用列表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设计思路:

遵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教师创设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应注意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之间交流,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初步学习了简单的“鸡兔同笼”问

题,他们已经初步尝试了应用逐一列表法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奥数的学习中已经学过,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组经验。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前课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

问: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鸡兔同笼就是鸡兔在一个笼子里。

课件:出示图

师问:请你说一说图中有几只兔子几只鸡?

生1:我猜是7只兔子5只鸡。

生2:不一定。因为有一棵树把鸡和兔子挡住了,所以我不知道各有几只。

(二)探求新知。

1.独立学习。

师:如果告诉你: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脚,鸡、兔各多少?能求出几只兔子,几只鸡吗?(出示题目)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想好了,写在作业纸上。

2.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多样。

3.集体讨论并汇报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三)解决问题:

1.将题目改成:鸡兔同笼,有23个头,66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

2/ 老师带51名学生到公园划船。一条大船坐6人,一条小船坐4人,他们租了大船、小船各几条?

请同学们用列表方法解决。

(四)学习总结。

5.23《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五

过程:

师:刚才张文质老师已经对我进行了一个全面的介绍,那我也来介绍一下他大家都知道,张文质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学者,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诗人,这一点让我很自卑,因为我不是诗人不过我们可以来学习一下前人所写的优秀的篇章这些篇章经过岁月时间的淘洗,穿过时间和空间用文字的方式来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共同的心中最珍贵的感情刚才张先生也已经帮我们介绍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请大家打开我们的资料。

我想这首诗很多同学不是太陌生,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诗以及作者徐志摩呢?

今天大家其实很累,八点钟大家就来了,坐在这里等一坐就是半个小时按照曹刿的理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是我看我们同学的状态却还是很好,没有竭可能大家有些紧张,其实我也是,那这样,请咱们班长来说一下?

生:我对徐志摩的了解是,上学期我们曾经读过他的诗,也就是这首《再别康桥》,老师说他去过英国留学,是剑桥大学毕业的,所以他对那里的一些建筑十分喜欢,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比如这首《再别康桥》就很美,很有音韵美感

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没有没关系其实很多同学以前可能已经通过这种或者那种方式接触过这首诗了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把这首诗没有感情地读一下,要读出什么效果呢?就读出“对不起,您的手机已经欠费停机”这样的效果

学生集体朗读

师:我怎么觉得还是有点感情呢?特别是大家读一首一尾的时候,轻轻的,悄悄的,很多同学很有感觉啊看来要把这首诗读得铁石心肠没心没肺是很难的事情啊

那么我想再请一位或者两位同学自告奋勇再来读一下?有没有人愿意呢?(学生没有反应)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沉默是今天的铜陵啊呵呵!

(两个女生举手)

师:很好,那么请这两位同学来朗读

(学生朗读)

师:谢谢两位同学我刚才已经说了,读这首诗要不带一点感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刚才我有另一种感觉,从昨天到铜陵我们已经听了两节课了,昨天张老师说,铜陵的孩子普通话特别好,的确,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大家的普通话都很标准清晰悦耳,我做老师的听着都是一种享受

刚才我们是不带感情读,现在呢,我们开始带着感情读,为了配合气氛,老师将选一首音乐,我们一起配乐朗诵

(教师播放重金属摇滚《Over The Hill And Far Away》,学生在狐疑中开始迟疑地朗读)

师:刚才有人在笑,不过我们的孩子很乖,乖到仍然认真地读下去不过我想问问笑的同学,他们为什么笑

生:这首歌与这首诗的情调不太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呢?

生:这首诗比较悲凉,这首歌很有激情

师: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歌吗?这是瑞典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NightWish(夜愿)的Over The Hill And Far Away,翻译过来就是高山的彼端,是一首节奏强烈的重金属摇滚刚才这位同学说这首诗和这首歌的气氛不搭调,有同学赞同或者补充她的说法吗?

生:我赞同她的说法,因为这首诗读起来感觉是很安静的,而摇滚乐十分奔放,所以读起来气氛很不搭调

师:那为什么你说这首诗读起来感觉到安静呢?

生:首先诗歌内容,开头是轻轻的,结尾也是悄悄的,可以感觉到宁静的心境;其次读起来十分押韵,感觉十分的安静

师:那么在诗歌中间有没有其他的让我们感觉到安静的东西呢?

生:有,比如第四段说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然是梦就应该是宁静的感觉

师:哦,做梦的时候听摇滚可能会把人吓得跳起来那就成午夜凶铃了谢谢还有补充吗?刚才同学说首尾两节给人感觉是安静的,现在我们再一起把这两节读一下

(学生朗读)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是轻轻地走了呢?我们换个词行不行?我给大家讲一下,二十年前,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领到了该领的东西,收拾好行李,然后大吼一声“我终于自由啦!”然后就跑了,那么我们能用轻轻的悄悄的来表述我当时的行动吗?

生:不能

师:可是徐志摩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大家暂时还没有答案,那么我们再选一首曲子,咱们看看这次能不能搭调

(播放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师:有愿意读的吗?愿意读的举手?

(无人举手)

师:那不愿意读的举手

(全体举手)

师: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

生:贝多芬《命运》

师:对,这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命运》,这首曲子听到之后感觉是什么?

生:很亢奋激动

生::奔放

生:激动人心

师:据说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的扉页上写着:“我一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他使我屈服”这首曲子也成为世界上所有与命运搏斗的人们的战歌不过这首曲子虽然是很好的曲子,但是用在这个地方合适吗?

刚才大家都表示“罢读”,我就请大家来说一下不读的原因

生:我读不出来

师:为什么读不出来?

生:完全不合调

师:那你觉得适合的调子应该是怎样的?

生:应该是柔和的

师:为什么是柔和的?诗歌里面有反映吗?

生:有,比如“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这就感觉到很柔和

师:哦,甘愿做一条水草而不是做一条鲨鱼

生:还有第二段金柳,艳波,荡漾感觉都很柔和

师:很好,谢谢说到这个地方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就是柳树这个意向大家在以前见过吗?

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生:《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的《咏柳》

师:还有吗?

生:“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师:哦,刘禹锡的《竹枝词》,谢谢!

师:在中国古诗词中柳树的意象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有同学知道吗?

生:送别,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师:因为柳树的柳字与留同音,所以古人将之代指离别,因此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在很多诗歌中柳树也就成了留下、离别的代名词很有趣的是徐志摩在这艘新诗里面也用了柳树的意象而且里面说的是金柳,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夕阳

师:是的,而且作者把她比作一个美丽羞涩的新娘如此温婉美丽的意象,用这首曲子似乎的`确不大适合我们已经否决了两首曲子了,再来一首

(播放广东音乐《步步高》)

师:听着耳熟吗?听过没有?

生:听过

师:在哪里听过?

生:春晚

师:对,这是广东音乐《步步高》,每年春晚的时候大家都会听到,是一首欢快喜悦的曲子那么用这首曲子来配这首诗可以吗?认为可以的同学举手?

(无人举手)

师:认为不可以的举手

(大多数学生举手)

师:为什么不可以呢?

生:因为这首曲子感觉是非常欢快明朗的,但是《再别康桥》这首诗给我们的感觉却是悲伤的

师:你哪里看到有悲伤呢?

生:但我不能放歌

师:为什么不能放歌?

生:因为后面说夏虫也为我沉默

师: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人在什么时候才放歌呢?这个词见过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面就有放歌这个词,大家能背吗?跟着我一起来背一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那么这里杜甫为什么要放歌?因为他听到一个好消息,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于是战事有可能平息,他一家有可能回到家乡于是老杜先生十分高兴,拿酒来!白日放歌须纵酒!徐志摩再次离别康桥的时候显然不是这样高兴的,因此他想放歌,却又不能放歌还有其他同学找到这首诗表现出忧伤的吗?

生:从意境上说,这首诗是徐志摩离开剑桥时候写的,表现出的是他对这里的留恋,所以从感情上说,这时候徐志摩是不可能那样高兴的

师:这首诗整个的基调除了刚才我们说的安静之外,其实还有这种依依不舍的忧伤所以我们刚才选的三首曲子,第一首太激烈,第二首太严峻,第三首又太欢快那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我来请我们班上的两位音乐家出一下主意,如果是你们你们会配什么音乐?

生:应该配很抒情的音乐

师:比如?

生:还没想好

师:没关系,我们问问其他同学

生:我觉得可以配《绿岛小夜曲》

师:哦,不错,不过我电脑里面没有,这是台湾的一首曲子

生:《二泉映月》(听众有骚动)

师:有同学似乎有不同意见?

生:《二泉映月》太悲伤了

师:哦,太悲伤了这首曲子是老艺人阿炳回顾自己坎坷凄凉的一生写的曲子,阿炳双目失明身体残疾穷困潦倒,最后贫病交加而死这首曲子是当时一个音乐家赶在他去世之前录制的,如果不是这位音乐家,我们就无法听到这首伟大的曲子,阿炳也就无法为我们所知所以这首曲子的确悲凉了一些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悲伤的吗?如果不是,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形容?

生:忧伤

师:对,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忧郁,这就是这首诗的基调刚才几位同学给我推荐了几首曲子,可惜我电脑里面没有,我现在给大家介绍另一首曲子,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给妈妈的信》,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段大家齐读,2、4段由男生读,35段由女生读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喜欢这首诗的女生要多一些,但是会背这首诗的男生要多一些,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男生会背了之后好去骗女孩子,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学生配乐朗读)

师:我建议我们给自己来一点掌声,非常好,谢谢大家!

事实上这不是一首太适合这么多人一起朗读的诗这其实是一首很个人的诗,他讲出的是一个人心底最深层的那些情感、留恋与回溯这种感觉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但是我们也许会奇怪,什么地方会让徐志摩这么魂牵梦绕?如此深入内心、骨髓?

徐志摩在20年左右在剑桥求学,之后在22年回国,而这首诗是他在28年母校,故地重游之后写的所以称之为《再别康桥》我们可能会想一个问题,既然是再别康桥,那么有没有初别康桥呢?事实上,徐志摩在第一次离别康桥的时候,的确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叫《康桥再会吧!》原诗很长,我这里给大家选取了开头一小段,大概占全诗五分之一左右(出示PPT)

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的这个部分一起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现在我们来把这段诗和《再别康桥》做一个对比,大家觉得在形式上两首诗有不同之处吗?

生:首先是形式上的,《再别康桥》分成六个小节,每个小节是四行,而《康桥再会吧》显得是挤在一起的其次读起来《再别康桥》读起来非常押韵,而《康桥再会吧》不是很押韵;《再别康桥》字数上差不多,很整齐,而《康桥再会吧》字数上不一样

师:你说的很好谢谢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你说《再别康桥》是押韵的,而《康桥再会吧》不押韵,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真的是不押韵吗?找找它有没有押韵的词呢?

生:有,去,绪,秋,洲,意,里

师:是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首诗也是换韵,隔句押韵谢谢,你说得很好,其实这两首诗的异同体现的也是新月派诗人的一个诗歌主张,也就是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就是说诗歌应该押韵,朗朗上口;绘画美则是指诗歌选用的意象已经富有色彩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再别康桥》那些词语是有色彩的呢?有什么色彩?

生:青荇,金柳,星辉,斑斓,彩虹,

师:这两首诗都是讲离开康桥的,那么大家喜欢哪一首?

(绝大多数喜欢《再别康桥》,一个同学喜欢《康桥再会吧》)

师:这位同学说喜欢《康桥再会吧》,你能说下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首诗充满了希望,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充满了年轻人的豪气

师:这位同学十分敏感,他发现了这两首诗很重要的不同至于这两首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我们在这节课上不探讨,下去之后大家可以去找一些资料,看看在剑桥,徐志摩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可能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更喜欢《再别康桥》,因为他点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我刚才说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领到该领的东西,收拾好行李,大吼一声“我终于自由了”,就扬长而去后来过了两年再回到校园的时候,忽然发觉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突然感觉这个学校、操场、宿舍、食堂,曾经都是我的,现在一切都不属于我了但是好像我又永远属于他就如徐志摩所说的,在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我记得我刚工作没多久,就听到两首歌,一首是《同桌的你》,一首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后面一首当时特别有同感: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无声无息的你,

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

如今再没人问起

分给我烟抽的兄弟,

分给我快乐的往昔

你曾经提起的那个女孩,

是否送了你她的发带……

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诗人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生命!能够把这些最平常最常见但是又最难以形容的感觉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不管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还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或者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都能在那个时间,透过所有障碍,直击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成为我们后来所有有这样相同经历的人的代言人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很遗憾我不是一个诗人,我们同学也没必要都成为诗人,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颗诗意的心,一双诗人的眼睛,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诗意的生命

6.23《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六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中学 吴海宁

执教: 深圳市育才二中 夏志明

点评:湖北省秭归县茅坪中学 三峡桥夫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请同学们自学,掌握朗读、词语以及疏通文意。现在我们从第二个环节开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分五个小组进行。

(学生离席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予以指导。约三分钟以后。)

[三峡桥夫点评:教师应对学生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情况做检查之后才能进入第二个环节。有时,学生的作业没有得到有效检查和落实,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是很有害的。在这里,如果教师能设计听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问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检查学生对文意的整体感知)就好了。]

师:好,同学们讨论好了吗?

生齐:好了。

师:各组有什么问题,请举手说!

生1:“期日中”到底科不科学?

生2:我们认为友人一看到陈不在就骂他‘非人哉’,为什么摆这么大谱?

生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生4:元方出口成章说明了什么?

师:元方出口成章,这说明了什么。还有吗?

生5:元方这样对待友人,可以说明他对父亲的什么感情?

师:还有没有问题呢?你说说?

生6:友人是个怎样的人?

师: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好,下面,我们把大家提的问题归纳一下。一、期日中到底科不科学?二、友人是个怎样的人?三、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四、友人为什么摆这么大的谱?五、友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是吧!好,就这么几个问题,同学们下面进行第二轮讨论。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几见。

[三峡桥夫点评: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好!在这里,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如: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教师若能让学生走进课文去解答这两个问题,那这节课就有出彩的时候。可惜,后面的讨论有时因为离文本内容太远,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有浮躁化(史绍典语,见《交流沟通对话》一书)之嫌。另外,教师的归纳其中有一个问题重复,又漏掉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失误如何避免,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讨论。)

师:哪位同学先来说说?哪位同学先来说说?好,你说!

生7:我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元方入门户不顾是否无礼’。回答柳乐园(音)提出的问题。我认为他这样入门不顾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友人一旦不见他父亲在这儿就破口大骂,是友人他这样太无礼了。元方入门不顾是情有可原。

师:还有同学?你说说?

生8:我想回答刚才付必聪(音,录者注)提出的‘友人为什么摆这么大的谱,破口大骂’。因为,友人他把资料查说,友人身居二品,所以,一直他就是别人来奉承他,(别人)一直都是在他下面,所以,他一直都是,就是有一点儿目中无人的感觉,所以知道别人不等他就走开了,他就非常生气,当然就是破口大骂。所以,就开始显示他当官为人,就是一个很高职位的心态。

师:哦,高官摆姿态。你说!

生9:我想回答刚才付必聪(音)的问题。哦,不对!我想回答柳元浩(音)的问题。我认为,期日中这个说法不科学。因为当时没有标准的时间这个概念,他们都是根据太阳的变化来确定时间。由于在不同的角度看太阳,它的位置是不同的。所以,可能会导致它们的偏差。所以,友人可能会因为这点而迟到。

师:好,你说!

生10:我要回答柳乐园(音)的问题。从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是个十分纯洁的小孩,他不会因为友人比他父亲官大两品而去巴结友人,而是维护他父亲的尊严。

师:哦,你说!

生11:我想回答钟庆银(音)的问题。他问的是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从课文来看,他,友人问的第一句是非常有礼貌的‘尊君在否’。但是,到了后来,听说他父亲走了就破口大骂,我觉得友人这种看到人家不等自己,对自己不利的事就骂人家,这是有点不道德的。

师:前面你说是?前面你说友人是非常有礼貌的。后面了,看到人家不等他就骂他,这是有点不道德的。用词是不是很准确的?同学们说。

生:是。

师:是很准确?前面说,他很礼貌,‘尊君在否’。后面,等看到人家不等他说就骂,就是不道德的啊!?

生:不文明!

生12:我想反驳金维奇(音)的意见。他说期日中这个问题是刘亚力(音)提出来的。他说期日中,这个是不科学的。我认为期日中,它这个词,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的确不科学。因为那个时候,科技毕竟不发达,那些测量太阳 、月亮的仪器很简陋;从现在角度来看,期日中是不科学,但从(当时)那个角度来看,期日中,下面注释是指中午。中午那段时间都是指中午,在那个时候,他们古人来看,是比较科学的。

师: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们还是以简陋的方法来确定时间,是吧!

生:对!

师13:我是反驳王泰(音)的看法,就是期日中了,我想应该是不是特别特别科学。因为那是在太阳,在太阳光很强的时候,从11点到下午2点,太阳光都是很强。看起来,眼睛往天上看,眼睛就是很受不住光(的照射),看不清楚到底太阳在哪一边,就是很、挺难判断时间的。11点到下午2点,间隔时间很长。

师:哦,11点到下午2点之间都是中午,这个间隔就比较长了,是吧。好,还有?

生14:我想反驳丁微奇(音)的意见。她说,那个眼睛暂时看不了太阳,我觉得,那个,那个有树的话,可以通过影子来确定时间。

师(笑):哦!利用自然物来看(时间),好!刚才大家讨论的比较多的是期日中,从期日中科学不科学的角度,关键是这个时间要是不科学,就不能够确定友人究竟迟到还是未迟到。是不是这个问题呀!现在呢,我们不从科学的角度来谈。那么,我们就从作者的意图来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他是想借这件事情表现什么呢?我们等会儿再说。现面,对第2个问题‘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同学们刚才讨论的还不是很充分,哪个同学再来说说?

[三峡桥夫点评:对期日中是否科学的讨论从语文教学的学科性来看,是一处败笔。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注意到文中所给的注释。文中已明确注释,期日中的意思是“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是正午时分”。这个时间对陈和友人来说,都是十分清楚的。二是对期日中是否科学的讨论不应在语文课上来讨论,而应是科学课或物理课上所应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应该姓“语文”!三是对本问题的讨论无益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性理解。]

生16:我认为元方入门不顾并不是无礼。因为他毕竟是个7岁的小孩,他自己想维护自己心目中父亲,他想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所以,他对别人这样骂他的父亲是不能容忍的。

师:所以,你觉得并不是无礼。好,坐下!好,那个,你说!

生17:我认为这是不可容忍的。因为开始友人他说‘尊君在否’,他本来就是非常礼貌,非常客气的。后面了,后面说‘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既然是已有了改过自新的机会(行动),为什么元方就不给他这个机会呢?为什么他就入门不顾呢?

师:哦,你认为是无礼。

生18:我要反驳曾毅(音)的看法。曾毅他说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其实中间已经跳过了一段。他那个,是元方说‘待君,久不至,乃去’,说明陈等了那个大官,等了很久,然后才走的。那既然等了很久,你还不来的话;来了以后,你又来骂我,是不是有--然后,对于元方来说,父亲是他心目中的偶像。既然你来骂我父亲,那肯定是不能容忍的。何况你还迟到了!

师:对了。所以,你认为无礼的。哦,是有情可原的,是吗?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是情有可原的。好,还有同学?

生19:我很赞同付忠合(音)的意见。因为他,友人一开始就很客气的问陈在不在。听说不在以后,他就非常生气,他就破口大骂陈,所以,我认为,这时时候元方给他讲道理以后,友人对元方也是很客气的,表示抱歉。但是元方入门不顾就说明他还是有点使孩子气,还是不原谅友人。我认为,这个元方,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严肃有余,灵活不够”。

[三峡桥夫点评: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这一问题的讨论,应该说学生是结合了故事情节展开讨论的,而且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到了除课文内容以外的更多的相关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是很值得肯定的。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应是解读本文的钥匙,但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却是“有广度但深度不足”,为什么这么说?笔者认为,我们应从元方对友人的答语中解读到更多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才是元方入门不顾的真正原因,即元方所极力维护的“信”与“礼”!元方对无信无礼的友人表现出名士的风范--“道不同不足与谋”,你不是名士,我顾你何干,于是便入门不顾!这就要说到当时社会的伦理标准“仁、义、礼、智、信”!在汉代,儒生董仲舒将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五常”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名士的标准。本文中的陈父子便是当时的名士。作为名士的陈教育自己的孩子元方所遵从的也是这个标准。所以,元方会对无信无礼的友人做出那样的举动来!对于这一点,因为教师知识的`缺乏、学生查找资料重心的偏离,使得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太浅显,进而使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之机会流产!多么可惜哟!]

师:哦,坐下。同学们对元方入门不顾这个问题也是多角度地来谈。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三个问题,友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再来,要不要再谈谈?友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刚才好像听到几个同学都说,官高二品,有资料证实吗?你说!

生20:我查过电脑资料,友人是比陈太丘高两品的大官。

师:比陈太丘官高两品,而不是官高二品。这个要注意!

生20:素来对陈太丘很不客气。

师:素来对他(指陈太丘)很不客气。那么我们就知道了友人为什么要发怒的原因了。

师:同学们刚才,这个问题了,这个谈得都不错。我还想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元方,7岁的元方,能够对友人说出那么一番话,说明元方怎么样啊?

生21:说明元方在家里受到的教育比较多一点,比较严格一些。

师:家庭教育好严,好!

生21:也说明元方有教养。(师:有教养。)不会用出口骂别人。

师:不会用出口骂别人。即便是别人骂了他,他也不会骂别人。

生21:再这一点,也同时说明元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有教养,对自己孩子(教得)非常好的人。

师:教子有方的人,是吧!还有没有,继续回答。

生22:我觉得还可以说明元方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儿子对父亲的爱,极力要挽回父亲的尊严。

师:极力挽回父亲的尊严,可以看出陈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生23:也可以看出元方不是那种看到高官就会拍马屁的人。

[三峡桥夫点评:对友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讨论,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却因为没有围绕文本内容展开而显得有些不着边际。实际上,只要从元方的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无信无礼”的人,若加上官高两品一说,那么友人就是一个很爱摆官架子的“无信无礼”的人!其实,在当时,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不是看你官有多大、地位有多高,而是看你是否遵从“五常”,友人失信无礼,自然是无德之人。对于无德之人,名士是不屑于相交的!所以,即便是“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仍然会“入门不顾”!]

师(笑):哦,也是。(元方)不是看到高官就会拍马屁的人,是家庭有教养,父子之间有亲情的那么一种家庭关系。好,同学们对课文的这么几个问题都谈得很多。同学们想不想听听老师的观点。

生齐:想。

师:下面了,我来说说我的观点。(点击课件,图略)我认为,作者在这里是借这件事来表现友人的无信、无礼;借元方的责客语来表现元方的聪颖、机智,同时也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做人要讲诚信。

(老师停顿了一会儿,等学生做笔记,学生忙记了起来)

[三峡桥夫点评:在这里,教师又拿出了自己的权威论断进行说教,这使得以前的讨论失去了其存在价值和应有的意义!其实,学生的许多言语都是很出彩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要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我们作教师的就应予以肯定,而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在这里,教师不必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只需对学生所发表的观点进行总述即可!]

师:这些道理,(在)相隔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还有用吗?

生齐:有!

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发扬。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诚信二字的含义是什么 ?诚信二字的含义是?你说!

生24:诚实,有信用。

师:诚实,有信用。诚实是对自己而言,讲信用是对他人而言。对已对人都要讲诚信。联系实际来看,从近处来看,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这就是厂家不讲诚信给我们顾客带来的烦恼。从大处看,我国加入了世贸,大家必须学会遵守商业规则。遵守商业规则的基础就是诚信。从远处看,同学们未来是弱势,未来的十年就是你们的天下,(是)加入世贸以后的新一代就是你们。那你们能否做一个现代人、世界人呢?这是老师所思考和担忧的。因此了,我想把诚信二字送给同学们,做为你们人生的座右铭。(教师板书诚信二字于黑板上)希望大家能以诚信二字时刻警醒自己。

[三峡桥夫点评:对于诚信的理解,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师的说教很是空洞乏味。这样的生搬硬套式的说教不要也罢!若能让学生说说学习本文之后的收获或获得的启迪,那学生的表白可能比教师的更精彩!]

师:下面,同学们再看幻灯片!看看幻灯片上的课文怎么啦?(教师出示课件,上为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的课文)

生:没有标点!

师:好!没有标点,无标点是古文最早的样子。谁能在这种状态读出句读、语气、语调,这才是真功夫。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学生多人举手,教师点一女生读)

生25:陈太丘与友期……

师:好,她读得很好!那么,我们下面大家齐声地读一遍。陈太丘与友期,预备,起!

生齐:陈太丘与友期……

师:同学们自由读几遍,我们要求大家能够背诵。

(学生自由读,不足一分钟后)

师:行了吗?好,我们请这一组的同学给我们表演一下。好,请你们齐声地背诵《陈太丘与友期》。预备,起!

(小组背诵)

[三峡桥夫点评:这是一个相当蹩脚的设计!明眼人一看到这里,就知道这是在做课,是在表演!这不是真实的课堂!须知,语文教学本不应是这样的,它应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

师:好!学习古文,吸收古汉语的语言精华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有三把钥匙,语言就是其中的一把。古代汉语它积淀着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流传至今,被提炼、浓缩、固化到现代仍然使用的现代汉语之中。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二者融汇贯通,这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一条捷径。下面,请同学们看这三个成语。

(课件显示:积累成语 期-不期而遇;去-去危就安;引-引吭高歌,意思均附在后)

师:不期而遇、去危就安、引吭高歌,其中的期、去、引本个字的含义是约定、离开、拉,和我们课文里完全吻合。那么,下面了,我们就再给同学们三个词语,请同学们查工具书,找出相关的成语,并把它写在黑板上(三个词语是:舍,信,顾)。

(学生查字典,学生一一上台写出,由于仅准备了一支笔,教师多次解释……同时,点部分学生说已查到的词语。)

师:其实呢,有很多很多的成语,是吧!如果我们要学习古汉语,把它和成语结合起来,对丰富我们的词汇是很有帮助的。同学们找得的确很多,把老师所长的全覆盖在里面了。下面我们来看--

(出示课件,显示:锲而不舍,言而有信,瞻前顾后)

师:同学们自己找的和老师找的,请大家把它们收集在你们的词语本上。快,快一点!

(学生在词语积累本上记录所收集到的词语,教师看黑板上有信口开河与信口开合,便问道-)

师:信口开河、信口开合,这两个成语是谁写的?曾毅(音),你说说吧!为什么这两个,曾毅,你说说看?

生26:就是,我这书上信口开河与信口开合,这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有两种写法。信口开河的意思是说随口乱说一气,又作信口开合。这两个都是一样的。

师:哦,都是一样的。那么同学们在积累的时候,这两个一样的,就用一个我们最常的‘信口开河’,就可以了。就不要把它们都写下,知道有这两个就行了。速度快一点。

(过了一会儿)

[三峡桥夫点评:教师的这个设计本是我最欣赏的创意之一,让学生积累成语,这与单元目标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但问题是教师的处理却很不令我信服。若要我来做,我便会让学生先解释“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相委而去”中的“去”、“下车引之”中的“引”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找与此意思相吻合的成语“不期而遇、去危就安、引吭高歌”。例子教学完成之后,再让学生解释“太丘舍去”中的“舍”、“则是无信”中的“信”、“入门不顾”的“顾”的意思,然后查字典找意思完全一致的成语。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是不是既能检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掌握程度,还能做同类积累,达到一举两得?]

师:好,最后我们回到标题上来。(点击课件,出示内容略)陈太丘与友期,太丘是县名,陈太丘陈曾在太丘做过县令。所以称陈太丘。那么,古人有一种习惯,喜欢用官名和地句来做称呼。其实这种习惯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古人大家最了解的柳宗元,大家又称他柳河东。这种现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比如说,我们学校有的老师被叫做詹几何、李代数,同学们能从这种称呼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呢?说说,就随便说说!

生:亲切。

师:亲切。还有呢?尊敬,还有对他的肯定,对他的工作做的肯定,是吧!那么,由此类推,人们称陈为陈太丘,是不是也对陈工作的肯定?肯定他的政绩、学识、声望的一种肯定。陈父子都是汉末的名士。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就是一部纪录汉名士的书,是我们古代最早的一部记录名士言行的书。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这本书为“名士的教科书”(课件显示)。是的,它记录了名士的言行,又用这些名士的言行教育着我们。书中的宝贵文化遗产至今被我们所继承,因此说它是一本教科书。同学们,课下读过这本书吗?

生:读过!

师:有没读过的吗?老老实实地举手看看有多少?

(有学生举手)

师:还有同学没读过。我要说,好书不读此乃人生一大憾事。希望同学们多读一点书。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三峡桥夫点评:对陈太丘为什么可以称为陈太丘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可以的,但教师把古人表示敬称的这种方式套用到所在学校的教师身上,可信度有几何?值得我们思考。]

[吴海宁总评]本节课,从教学流程来看,教师严格按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显得板滞有余、灵活不足,这暴露出教师教学个性的缺失。从对文本的解读来看,有广度但深度不足,这主要是教师没有与文本做好对话的缘故(参见拙文《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就应进行的对话》见“桥夫语文在线”)。从师生关系来看,较为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可教师做为一个知识权威在学习中的作用过于强大,学生自学、探究不够。从语文课的独特性来看,本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期日中是不是科学的讨论、对诚信的说教、课堂成语积累的处理、教师机械地把课标理论嫁接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中使课显得板滞、教师教学语言的不规范性问题、教学的时效性(愚以为,本文只需用一个课时,而不是两个课时)、语境的优化(含资源的调用)等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反思这个案例,我不禁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怎样把新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时间,的确值得每位课改专家思考及教师深钻呀!语文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走,我们任重而道远啊!

三峡桥夫附注:本案例录自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堂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电子出版社联合录制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培训光盘。点评观点吸纳了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宁波大学黄伟教授、湖北省教研室史绍典主任等课改专家的意见,以笔者个人意见居多,系本人自修反思式学习之一部分。点评并未与执教者本人面对面交流(学生姓名仅凭音定),言辞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及执教者本人提出批评意见!也欢迎各位专家及同仁跟评!

7.《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七

师: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那些与酒相关的诗句。

生:《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师:看来同学们对李白的诗非常熟悉,也很重视诗句的积累。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再次感受李白张扬的个性,豪放的气概和他的诗酒人生。(出示课题及作者)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这首诗的写作内容。 生:(深情朗读)

师: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感情充沛,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特点,不足的是表达感情略显单一,李白的内心是丰富的,诗人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只有深刻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才能读得更好,我们一起努力!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诗人李白借饮酒放歌来抒发深藏内心的愤懑与豪情。

师:朋友相聚,酒逢知己,是人生一大乐事,自然要把酒言欢,请你结合这首诗的诗句内容,从不同角度大胆猜测,筵席之上的李白是怎样的形象?老师提供几个关键词,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词,结合诗句来分析,也可以另选角度来解读。 (出示探究问题及角度,以小组为单位热烈讨论) 生:我认为筵席之上的李白是豪放的形象。 师:何以见得,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生:“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筵席之上李白和朋友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可以想见筵席上宾主频频举杯的热烈场面,诗人的醉态跃然纸上,

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至此,诗人已有八九分醉意,竟喧宾夺主,频频劝饮,并手持酒杯,高歌助兴,“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不仅劝酒而且放歌。可见李白的豪放。

师:筵席上李白狂吃豪饮放歌助兴体现了诗人的豪放。你能否把这种豪放读出来? 生:读“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师:读得怎样?哪位同学点评一下。

生:“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句写于诗人酒兴高涨之时,李白心中兴奋,于是句式缩短,节奏加快,朗读时,节奏应紧凑些。 师:你能将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生:激情朗读。(掌声)

师:很好,通过语速的变化,将诗人豪饮狂歌时的痛快淋漓,豪迈雄放快意当前的感觉体现出来了。

师:放歌后的李白尽兴了没有? 生:没有。

师:李白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足以令古往今来的酒徒们瞠目结舌的事。哪一句诗写到这件事?

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师:诗人以客人的身份劝主人典当五花马,千金裘以买一醉,如此豪放确实少见。 生:我觉得不仅是豪放,应是狂放。 师:精辟!你能把这种狂放读出来吗? 生:激情朗读。

师:读得不错,读出了诗人“拟把疏狂图一醉”急切要醉去的感觉,如果再带着点酒味,醉意,会更好。谁来发狂吟?

上一篇: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下一篇:大学生感恩节演讲比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