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架构规划

2024-10-28

学校管理架构规划(共12篇)(共12篇)

1.学校管理架构规划 篇一

顺德旅游发展规划架构(报纸版)

顺德旅游发展规划架构(报纸版)

(发表于2004.6.28.《顺德报》。此文获市宣传部征文一等奖)

顺德旅游规划发展建构理应从其文化属性的视野着手,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建立各子系统,再从其功能开发角度,把各子系统的资源进行再造、穿插、链化。据此分析,顺德旅游资源的文化脉络大致可以划分为状元文化、美食文化、花卉文化、现代制造业文化和再造文化五大主体文化系统。

■状元文化系统

从地方所出状无数量多寡而论,安徽休宁县一共出了19名状元,号称“第一状元县”。顺德出了9名,居广东之首。顺德的状元文化可以建立在科学的发展观之上,去打造一种具有“第一”,性的、独一无二的、多元化的、可供持续发展的状元文化系统。

本系统文化包括:状元文化:状元府邸、清晖园、状元故里右滩,建议新建:状元博物馆,现代状元谱、魁星阁、蜡像馆、状元桥、泮池、古戏台、状元山庄及状元菜肴等。

2、李小龙故居文化:李小龙博物馆、武术馆、产品生产销售等。

3、逢筒水乡文化:逢简水乡均安桑基鱼塘、生态园、大沙滩。

4、地方文化:‘三字经”博物馆(两代版本、各国版本、各地“新三字,经”)、旧察塔、青云塔、西山庙、陈家祠、冰堂、黄氏大宗祠、金楼等。为f十么是状元文化的理由:1.“状元”至今仍是“第一”或独尊的含义;2.顺德建县仅500多年,意味着在中国进行了1283年的科举应试,顺德是在差不多后了三分之二时间才“参跑”, 500多年出四名状元名冠广东;3.从某种意义而言,顺德因有众多的“现代状元”(顺德曾经在风扇、电饭锅、制冷、涂料、养鱼、许多行业、品种居全国第一)才使得顺德的经济综合能力成为全国的“状元”, 建议区政府每年举办现代“状元会”, 促使顺德涌现更多的现代状元,古为今用意义深远。

■美食文化系统

顺德美食发展规划要放到整个旅游开发的高度来认识、规划, 强化与顺德文化的内在关系。例如,在状元故里建状元山庄,开发状元系列菜肴。美食虽然具有鲜明的地方个性,并不等 于只能局限在本地生长。不但可以有“顺峰山庄”这样的饮食集团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也要鼓励具有“一招鲜”的小酒家走出顺德(“食在广东,厨出凤城”现象为支撑)。另外,将分散在海内外的顺德厨师纳入顺德美食总会(建议成了全球顺德厨师总会),加强横向交流,发给有关证书、刊物,促进他们在当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对顺德美食的整体形象也会起到传播作用。

■花卉文化系统

花卉特别适宜与以“清鲜爽嫩滑”为特色的顺德美食“嫁接”。花卉美食,既是营养美味,又可美容,顺德厨师完全可以创出一条美食新路而扬名四方。还可考虑在全区的道路、街区绿化中种植统一的树木——白玉兰,此花在顺德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在顺德境内遍种玉兰,恐怕路人就要发出“离开顺德无花香” 的感叹:这又是一层风景。■近现代制造业文化系统

顺德制造业在管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品牌文化、人力资源等在内的经济文化十分成熟。现从全区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架构把握,将各子系统的企业文化整合、链接,形成观光链,建立一个完整的“顺德制造”形象。“顺德制造”的产品早已“走了出去”, 相信顺德制造业文化的魅力同样会吸引世人“走进来”。

该系统包括:

1、工业旅游:名牌企业厂容、厂貌、成长史、企业介绍、产品剌造现场及其企业展示中心。

2、会展旅游:顺德展览会以及国际性、区域性、综合性、专业性展会,国际家具博览、展览中心,国际木工机械展览中心等。

■再造文化系统

再造文化系统包括休闲、娱乐、商贸、购物(住宿)。休闲娱乐方面有君兰、碧桂园高尔夫俱乐部,新世纪农业园,史努比题公园,顺峰山公园,水上乐园,德胜广场,钟楼公园等。商贸、购物方面有牛仔城、汽车城等,“家具之都”, 华盖路商业街等。

再造文化系统以行业分类是属于第三产业,“人旺”是“财旺”的前提。所以,本系统将直接受惠于顺德旅游。除了要大力发展商业经济外,还要注重商业道德、经商文明、服务质鏊等商业文化建设,特别要注重品牌建设,现除了部分知名度较高的连锁店、加盟店,顺德商贸自有品牌都有待提升。

旅游整体形象口号,起码要做到指向准确不可“通用”、没有歧意,有一定的冲击力和思维容量。现拟“神奇的顺德,惊世的珠三角腹地文化”权作抛砖引玉。

2.学校管理架构规划 篇二

近年来随着业务高速发展, 特别是股改上市后, 工行广东省分行对决策分析和风险管理等各类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多, 因此机房设备数量增长迅速, 2002年有140台, 2005年增长至270台, 2008年初高达430台。虽然机房的供电系统在2005年实施了升级改造, 但随着设备数量的增长, 目前UPS负载已接近了40%负载的极限。因此, 急需对机房设备进行整合以减轻供电压力, 确保工行广东省分行基础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目前服务器的分散管理也无法有效地实施集中存储与集中备份, 从长远看, 系统可用性也无从保证。

传统的应用层整合方案, 存在应用关联性高、软件版本要求相同、实施时间长、整合后不易调整等现实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 工行广东省分行提出IBM高端设备整合思路:IBM高端设备通过逻辑分区技术, 依据业务及性能增长情况, 重新调整逻辑分区资源规划, 满足核心应用在未来3年的业务发展。其中作为全行办公自动化应用的主要平台——Domino/Notes系统是整合的主要对象之一。

工行广东省分行Domino/Notes的主要应用包括:省行及营业部邮件服务器、全省应用服务器、省行电子公文审批系统、营业部电子公文审批系统、二级分行审批系统、印章系统、公文档案服务器等。系统原有的架构中, 主要服务器搭建在多台旧型的S85服务器上, 从应用负载和系统更新、集中管理的角度来说都不合适, 而互备的体系由于应用负载的增长需要进行调整。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 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 避免浪费, 为了保证生产安全, 减少异常情况发生时对生产造成的损失, 有必要结合工行广东省分行IBM高端设备整合规划, 搭建灵活、可靠、健壮的Domino系统架构。

二、Domino系统的容量规划要素

Domino系统的容量规划涉及应用类型和硬件设备两大块。应用类型方面要考虑的有用户数, 包括注册用户数、并发连接用户数、活动用户数。此外, 还要考虑事务处理量, 这跟用户的具体使用行为有关, 例如邮件用户和应用用户的具体事务处理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 即使事务数相同, 其对服务器的负载差异也会很大。

硬件设备方面则需要考虑CPU处理能力、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磁盘系统、网络带宽等内容。新型的服务器往往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 因此CPU处理能力不会存在问题, 但不意味着其他方面不会成为系统的瓶颈, 尤其是内存管理、磁盘系统两个方面容易引起问题。例如, 作为32位应用, Domino的内存寻址空间只能到4 GB, 也就是说, 即使CPU足够强, 其能够负载的用户仍然是有限的。这个问题在AIX操作系统上由于其内存管理机制, 更为严重一些。IBM建议, 一般一台服务器注册用户超过5 000, 就不要再增加新用户。工行广东省分行的省行邮件服务器 (INGDFHOEM000) 目前注册用户数为7 400个左右, 但目前限制了并发用户数仅为2 500个, 因此实际上同时活动的用户数并不会超过2 500个, 也不会超过AIX的内存管理限制。

AIX的内存管理机制为:AIX对内存的管理是分段进行管理, 每个段分配256 M内存, 其中, 每个段有8 M的内存空间不能使用, 是留给AIX自行管理使用的。AIX分配给一个应用最多为11个段 (如:一个DOMINO、一个ORACLE数据库等作为一个应用, 可以认为一个DPAR就是一个应用) , 因此, AIX中一个应用最多可以分配使用的内存为:11×256 M=2.8 G。

但不是说这11个段都完全分配给一个应用使用, 其中一个段作为AIX自身御防使用的;有2个段是给process (程序) 使用的;剩下8个段是给应数据库做缓冲池使用的, 即ubm_buffers, 它包括了nsf_buffer_pool (缓冲池) , none_buffer (非缓冲使用) , session等。但长期占用最高内存使用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性, 因此一般情况下只分配6~7个段给数据库使用, 其中Domino对nsf_buffer_pool的参考值为实际物理内存中, 可被Domino识别的内存的3/8。虽然Domino可识别的物理内存可以为实际的物理内存, 但由于32位Domino的可寻址空间为4 G, 因此, 即使分配超过4 G的物理内存给Domino使用, 也会由于无法识别超越4 G以外的寻址空间而导致内存浪费。因此在超过4 G物理内存时, nsf_buffer_pool的建议值为:4G×3/8=1.5 G。但由于1.5 G/256 M=6个段, 此时如果设置nsf_buffer_pool为1.5 G的话, 将只剩下2个段给none_buffer (非缓冲使用) , session等使用, 将会导致能活动的用户数大大减少。因此, 要跑更多的用户 (即要增加session) 就需要减少nsf_buffer_pool, 同时, 也只有减少nsf_buffer_pool才能提高命中率, 因此工行广东省分行目前设置nsf_buffer_pool的值为800 M。

实际上, 虽然Domino可识别的最大内存为实际的物理内存, 但为避免内存的浪费, Domino可以通过调整nsf_buffer_pool的值来降低它对物理内存识别的值, 或者通过调整参数设置为自动调整nsf_buffer_pool的值来降低它对物理内存识别的值。这样既可以避免内存的浪费, 又可以避免由于nsf_buffer_pool分配了过多的内存而导致none_buffer (非缓冲使用) , session等没有足够的内存被分配, 因而导致系统报内存不足的错误而无法正常运行。

总结以上AIX的内存管理机制, 目前工行使用的32位Domino数据库最大有效寻址空间的物理内存不超过4 G, 能够分配给该数据库使用的内存不超过2.8 G, 因此即使考虑文件系统缓存等问题, 一个DPAR (即一个Domino应用) 所需要的内存不会超过4 G。

三、LPAR的使用

从系统管理的角度看, 使用处理能力强的大型服务器替换小型服务器进行集中是一种趋势。的确, 这种系统架构在系统的灵活性、节省空间、集中管理等方面优势明显, 工行广东省分行目前也在向这种系统架构发展。

结合Domino系统的实际情况, 如上所述不可能在一台服务器上根据CPU处理能力来计算能够负载的用户数。因此, 必须用到LPAR (逻辑操作系统分区) 技术, 将大型服务器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的操作系统。例如, 将1台12CPU的670划分为3台4CPU的系统使用。如此一来, 可根据Domino的实际情况部署在划分了相应的处理能力的LPAR上运行, 从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四、DPAR的使用

即便如此, 有时候最小单位的LPAR对于单一的Domino服务器来说处理能力仍然显得太多, 这是一种浪费。应对这种情况, 可以采用DPAR (Domino逻辑分区) 技术。与LPAR技术类似, DPAR允许在一个操作系统中运行2个或2个以上的Domino实例, 从而使CPU处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避免资源浪费。

五、LPAR和DPAR技术比较

如上所述, LPAR和DPAR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那么如何选择呢?首先, 从多种角度对2种技术进行一下比较, 见表1所列。

由表1可知, LPAR在资源管理、回收、对应用的影响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考虑工行广东省分行的实际情况, 应该优先使用LPAR来实现Domino/Notes系统的整合。只有当LPAR在资源利用精细度上存在不足时, 再以DPAR作为补充。

六、TPCC的问题

TPCC针对事物处理应用如联机交易系统, 是评估CPU性能的指标, 见表2所列。

一台S85 (性能相当于P690划分4CUP使用) 的处理能力为:TPCC为5万, 而一个Domino合理处理的TPCC为5万, 如果实际需要响应的事物数超出的话, 则会影响事物的响应时间 (如导致响应缓慢或超时等) ;如果给一个Domino分配2.5万TPCC, 则会导致每个Domino没有被充分利用, 且如果采用多个Domino来处理单个Domino就已经可以处理的事物, 将会引起CUP和内存资源的浪费 (因为将一个LPAR分为多个DPAR时, 会导致部分资源损失掉) , 同时还会引起管理多个Domino的不便 (因为管理一个Domino比管理多个Domino要安全、方便) 。

七、确定安装的分区数量

在不会显著降低性能的情况下, 可以安装的分区数量取决于计算机及其使用的操作系统的处理能力。要获得最佳性能, 对多处理器计算机进行分区时, 应确保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每个分区至少有一个处理器 (2个更好) 。

八、关于备机和安全性的考虑

备机方面, 目前的架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资源浪费多。目前的架构采用交叉备份的形式, 在这种架构下, 原本一个服务器负载保持在80%左右就可以满足稳定性的要求, 但为了能够交叉备份另一个Domino, 只能让其负载保持在50%左右, 也就是说其中30%的处理能力在大多数时间是浪费的。因此在新的架构中, 可以考虑采用专门的Domino备用机器的模式, 一方面, 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增减备机的数量, 例如我们假设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一台备机, 用于突发事件或者服务器维护时的过渡使用, 那么就没必要准备多台备机。另一方面, 这种备机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使用, 不会增加机房供电的负载。因此, 这种模式更灵活。

安全方面, 根据上述的分析, 即便采用LPAR, 不同分区仍然在硬件上有所关联。如果将所有的Domino部署在同一物理机器的不同LPAR上, 当物理机器出现硬件故障时, 最坏的情况下所涉及的全部Domino服务器都会受到影响。虽然这种概率很低, 但仍然予以考虑, 尽可能将各个Domino服务器 (包括备机) 部署于不同的物理主机的LPAR上。

九、拓扑结构

综合上述所有规划的要素, 调整后系统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3.学校管理架构规划 篇三

关键词:信息系统;安全体系;PKI体系;防爆设备

中图分类号:TP309

2012年底,我所在的公司中标中国石油某分公司SMEF项目,项目全称是生产安全受控系统,我有幸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设计工作。SMEF项目实施目的是在各炼厂推行生产受控管理,目的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石化公司的炼厂类型多,流程复杂,为了使项目达到适应炼厂各种作业需求,开发组用了一个月在各炼厂调研,经过分析,总结出个炼厂共同需求,将整个业务流程统一在"制定工作流程、获取流程、依据流程作业,返馈作业数据、工作汇总分析"五个流程中。

系统由手执设备PDA,服务端(B/S架构)组成,其中PDA负责数据采集、和数据上传工作,使用.NET技术,服务端采用B/S架构,使用J2EE技术开发,实现各类调度部门的管理,PDA通过无线网络以WEB服务的方式上传到服务端。管理人员通过石化内网进行工作汇总分析,外网无法访问服务端,所以本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专用信息系统,生产安全性质决定了本系统的机密性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系统安全规划主要考虑的是内部安全和数据安全。

设计安全体系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体系规划要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应性,安全体系要具有前瞻性,在系统分析时就要考虑系统运行,在系统建设之初就要考虑系统安全对策,比起等系统建成之后再考虑,不但容易,而且花费也少得多。

该项目是石化公司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的一部分,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阶段,我根据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确定了SMEF项目的安全体系需求,总结来说是在炼厂实现“作业数据安全、生产流程安全、控制调度安全、管理决策安全”的目标,需要从技术安全、管理安全和组织安全三个方面对安全体系进行规划。我着重从技术安全方面考虑,然后使用管理安全和组织安全措施对安全体系进行保证。

在该项目施之前,石化公司已建立安全的,独立于Internet网的石化内网,有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但对于生产过程涉及的数据安全、访问安全等达不到项目的安全目标。要达到SMEF制定的安全体系目标,离不开安全技术的应用,因此我首先站在系统从技术安全角度,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几个方面对系统安全体系架构进行规划。

物理安全:由于石化炼厂有各种易燃、易爆产品,对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求系统使用经过中石油能源一号网认证的防爆设备,即行业移动终端(PDA),这在物理上保证了采样的安全;在保证服务器的运行安全,我们使用双机热备方式,在服务器端运行着一主一备的WEB服务器,服务器上有集群管理软件,主备服务器使用“心跳”来检测对方状态,表明各自系统当前的运行状态。备用系统无法收到主机系统的"心跳"信号时,立即自动切换,这两台WEB服务器共享一台数据库(oracle)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使用磁盘阵列方式,以保证安全。

网络和系统安全:网络上我们使用独立的内网,在物理上与互联网隔离,且并发量不大,所以在系统安全上,我们重点分析了PDA用户认证、操作系统安全、数据传输安全、用户授权管理。PDA用户访问控制方面,我们使用RFID射频卡为核心进行身份,每个员工都有唯一的身份卡号,进入PDA应用系统时,不仅要输入户名/密码,还要刷身份卡,比起普通口令认证方式具有更高安全性;操作系统方面我们选择了HP的服务器,直接使用了HP的UNIX系统,比起WINDOWS系统来说安全性更高。

数据传输安全是生产安全管理的重点,普通http协议传输的数据是明文,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中存在监听、篡改、伪造风险,因此web访问部分使用了HTTPS安全技术,HTTPS使用了PKI体系,用户会对WEB服务器的证书进行验证,然后两者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中会进行加密,其他人即使得到了传输内容,由于没有密钥,也无法破解;WEB服务器用户授权管理上我们使用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系统中用户只分配了最低安全用色,使出错和无意破坏的可能性降低。

数据安全:在WEB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UNIX)设置定时任务,WEB服务器每天对重要数据备份,数据库方面用完全备份、增量备份结合的方式,保证数据安全,定时任务是运行在UNIX系统的一个SHELL脚本,能自动执行各种形式的备份,我们采用人工方式定期把备份数据从服务器导出,以节省空间。

管理安全是系统安全的重要部分,在制度上,我们建立了PDA作业数据上报和审查制度,每天对进行作业执行率进行统计,统计结构与奖金挂钩;制定定期培训制度,使每个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自觉执行安全制度,从而在管理上对SMEF形成保障。组织安全是系统的组织保障系统,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安全岗位,在各厂选拔了人员担任安全员,安全员负责监督各分厂内违规操作,我们定期对安全员进行素质教育。

SMEF安全体系的分析贯穿系統的开发、实施、运行各个阶段,项目历时9个用完成,于2013年9月投入使用,安全平稳地运行了一年多,系统从未在安全上出现问题,目前在石化安全生产管理上发挥着作用,这与安全体系设计时的分析是分不开的,体现了我们在物理、网路、体统和数据等方面的安全策略是适合项目需求的。从系统运行效果来看,系统在安全性上很好的满足了项目需求,保障了公司信息化战略在这一阶段的"作业数据安全、生产流程安全、控制调度安全、领导决策安全"目标。

我们在安全体系设计之后,曾聘请了第三方专家对安全体系的质量进行了评审,评审结果显示安全体系适合项目需求,同时发现了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WEB服务器的双机热备系统中,只有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旦数据库服务器出现故障,系统将会失效,这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隐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使用数据库镜像技术,增加了数据库备用服务器,支持在不丢失数据的情况下进行快速故障切换,提高了数据库服务器的可用性。这些不足说明了我在安全性设计方面对细节把握不足,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

参考文献:

[1]闫换新.面向集中交易的证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规划[J].商业研究,2005(03).

[2]雷立宏,赵建平,陈静.数据仓库技术及在电信系统应用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04).

[3]林璇,冯健文.数据仓库分析工具及发展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04).

作者简介:戚继宏(1975.05-),男,陕西西安人,工程师,专科,研究方向:企业系统集成、J2EE。

4.学校管理架构规划 篇四

为了简单化,本文给出的虚拟化平台以VMware ESX为例。除了最后一个步骤:确定合适的部署方法外,以下过程对微软Hyper-V、Virtual Iron及其他虚拟化平台来说都一样。

我应当对哪些应用程序进行虚拟化处理?

利用当前的虚拟化技术,几乎可以对所有应用程序进行虚拟化处理。你只要选定一组合理的应用程序,然后汇集下列信息即可:

1、 确认所选择的应用程序在负荷状态下具有的特点。

描述这些应用程序在最大预期负荷下具有的特点绝对很重要;否则你部署了虚拟基础架构后,就会开始遇到资源突然用完的情况。

总的内存占用空间

某应用程序在峰值负荷下占用多少内存?如果该应用程序“泄漏”内存(即使在恒定的负荷下,内存占用空间也会变大),你就同样需要为此留出空间,

总的CPU占用率

峰值负荷下多少个CPU被使用、百分比是多少?你在进行测量时,千万不要忘了记下所使用的CPU的类型。

总的磁盘空间,包括下一预算周期之前为增长需要留出的磁盘空间

网络带宽占用率

某应用程序在峰值负荷下占用的网络带宽。记得要考虑到网络流量的进出两个方向。

作为输入和输出的存储网络吞吐量(SCSI、光纤通道、iSCSI和网络附加存储)

对于消息传送网络,你也应当这么考虑。

磁盘的读写

某应用程序在负荷状态下所需要的磁盘活动。可能还要描述其他磁盘负荷参数的特点,具体视应用程序而定。

内存总线占用率估计,即内存总线可用带宽-(总的I/O带宽)x 4

5.质量管理体系架构设计 篇五

ISO9000族标准博大精深,是多少年来世界级质量管理专家研究成果的高度总结,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自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来,经过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和同样众多企业失败的教训,不断反复实践,于1987年诞生,在这里,质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从最早的质量检验到后来的质量控制,以至于今天的质量管理体系,其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兼收并蓄,质量是一个“大质量”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蕴含的深刻含义在于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企业管理,整个标准讲的是企业的整体管理,一个企业要想搞好质量,离不开企业的整体管理思路和整体管理水平,它从企业管理的高度来要求员工做好各项工作,管理好“质量”,从而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服务质量。《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有力地帮助企业在获得收益之前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ISO9004:2009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则进一步帮助企业获得业绩,从而使企业保持稳步健康发展。另外,质量管理体系也是其它许多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如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国家于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ISO9000族标准的权威性毋庸置疑!

ISO9001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既然是战略性的,就需要最高管理者首先分析组织内部的各种需求,第一项需求分析就应当是——我们公司为什么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答案各种各样:“因为形势所迫”、“因为市场的需要、客户的要求”、“因为大家都有了我不能落后”„„这样的需求不是内在的、自发的,而是外部的、强制的,正是由于缺乏内在动力,致使质量体系的推广和运行工作受阻、处处碰壁,最终流于形式。在我看来,大家普遍对这项工作缺乏热情,存在很深的误解,个别部门甚至认为质量工作就是质量部门的事情(或许还有个潜台词:“否则要质量部那些人干嘛?”),那么真正的动力在哪里?应该在企业内部,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企业提高自身素质的急迫需要。一个企业,首先要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有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才会对ISO9000有诉求。

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最高管理者要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关注,这需要: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有树立“管理透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强大决心;质量工作负责人(包括部门负责人)有面对和处理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高度混乱、冲突激烈、极度情绪化等情况的思想准备;基层工作人员应有质量管理是公司发展大势所趋的基本认知。

2、质量管理体系总体架构设计

质量管理体系架构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指导思想、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制度、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方法三个层次。2.1质量管理

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绝不是建立文件的质量管理体系,许多公司建立体系的过程通常是这样的:花五分之四的精力编写或照搬其他公司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花十分之一的精力编造文件执行过程中的假记录,剩下的用来应付各种审核、认证、上级部门检查,最后把文件束之高阁,没人再去过问,甚至连编写文件的人都好像要忘了它们的存在。

我们写质量体系文件,应该顺应企业本身原有的、长期运行的过程,拿这些过程来和ISO9000标准进行对照,对于不足部分,要提出改造的要求—— “过程的识别”,这里说的实际上就是“实践先行”的原则。而许多企业的体系文件却是“概念先行”。有一个概念,就要对应一个程序文件,对应一堆记录。这样的不从实际出发的、概念性的文件是很难执行的。过程分析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当然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对标准的理解、探讨和统一认识)。过程分析这一步是ISO9000标准开篇就讲过的、却被不少企业忽视的一步。分析什么?分析企业都有哪些过程、这些过程是怎么实现的、又是怎么管理这些过程的。把这些过程都摆到桌面上来,仔细分析一下,哪些是符合或基本符合标准 的,哪些是不完善的,哪些还没有开展。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做好管理工作。

体系文件是用来“干”,而不是用来“看”的,那么与“干”无关的东西就完全可以简单些,而花大力气去写“怎么干”才是真正的需要。编制体系文件是一个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是贯标认证工作过程中的难点,把一个业务岗位的所有业务进行详尽的描述、它的外部接口、内部流程、工作依据、活动记录全部详细列出,可以写成一本指导任何有基本业务能力的人从事本岗位工作的指导书。一个企业如果有了这样的几十本书,它的管理就有了扎实的基础。有人说“文件应该越写越薄”。理论上是对的。但问题是,我们还远远没有到那个高度上。我们需要的是“越来越厚”。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最重要的是人员素质的积累),一张纸的“业务流程图”就真的能说明一切了。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按照时下一些对体系标准的理解来做,抛弃原有的一整套管理办法,肯定要形成两层皮。

2.2.1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规定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对质量体系作概括表述、阐述及指导质量体系实践的主要文件,是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应长期遵循的纲领性文件。质量手册有三方面作用:

一、在企业内部,它是由企业最高领导人批准发布的、有权威的、实施各项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法规和行动准则;

二、对外部实行质量保证时,它是证明企业质量体系存在,并具有质量保证能力的文字表征和书面证据,是取得用户和第三方信任的手段;

三、质量手册不仅为协调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了有效手段,也为质量体系的评价和审核提供了依据。

我公司编制质量手册的原则是:

1、从企业的自身需要出发编制质量手册。

2、从总结本企业质量管理经验的角度出发编制质量手册。

3、从利用现有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角度出发编制质量手册。

4、从让员工积极参与的角度出发编制质量手册。质量手册内容应涉及:

(1)管理承诺;

(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3)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也可与质量手册单独发布。);

(4)策划;

(5)职责、权限和沟通;

(6)管理评审;

(7)资源的提供;

(8)人力资源;

(9)基础设施;

(10)工作环境;

(11)产品实现的策划;

(1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13)设计和开发;

(14)采购;

(15)生产和服务提供;

(16)监视和测量;

(17)不合格品的控制;

(18)数据分析;

(19)持续改进。

2.2.2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的编写原则

(1)程序文件必须是涉及到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逻辑上的独立部分或活动。

(2)程序文件应简练、准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要求。

(3)程序文件不涉及到纯技术性的细节问题。

程序文件编写规则

a标题和文件编写:说明开展的活动及其特点;

b目的:说明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活动;

c适用范围:活动涉及哪些方面;

d定义;

e职责:明确由谁负责实施,职权、接口及其相互关系;

f工作程序:按5W1H列出开展此项活动的细节;

g相关支持性文件:引用的或与本程序相关联的文件;

h记录:使用该程序时所产生的记录和报告;

i表格:程序文件应得到本活动有关负责人同意,并为所有与其作业有接口关系的人员所理解,必须经过审批,注明修改情况和有效期;

J流程图。

程序文件编写的要求

文件编写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应该是本部门能胜任的代表。

2)熟悉所编写程序的质量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3)具备一定的文字能力。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条款中有六处明确提到了工作程序,这些程序如下:

①文件控制程序;

②记录控制程序;

③内部审核程序;

④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⑤纠正措施程序;

⑥预防措施程序。

1)编制的文件化程序必须与标准要素和质量方针相一致,并且与实际运作严格配合;

2)有效地实施质量体系程序文件;

3)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应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进行全面策划和管理;作为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

4)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中每个文件,应是逻辑上独立,针对一个质量体系要素,或涉及一个以上质量体系要素,但这些要素必须是相互关联的;对涉及到各个部门的质量活动,是否规定好各部门之间的接口;

5)程序文件内容:主要是规定质量活动应怎样进行,即实施的方法和步骤,而不是叙述如何做的具体细节,都应回答“5W1H”;

6)程序文件格式:应有相同结构和统一格式;

7)程序文件描述:着重对管理环节的描述不应涉及技术性的细节,后者通常用作业文件来规定,如有必要,在程序文件中可以提及关键技术或工艺的名称和与管理的衔接要求。

2.2.3作业指导书或工作标准

1、基本要求

内容应满足(5W1H分析法)在什么时间使用该作业指导书:(when)

即在哪里使用此作业指导书;(where)什么样的人使用该作业指导书;(who)此项作业的名称及内容是什么;(what)此项作业的目的是干什么;(why)如何按步骤完成作业。(how)

2、“最好,最实际”的原则

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良好的可操作性,良好的综合效果。

3、编写步骤

编制作业流程图,按照作业顺序编写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的编写任务一般由具体部门承担。

明确编写目的是编写作业指导书的首要环节。

当作业指导书涉及其他过程(或工作)时,要认真处理好接口。

编写作业指导书时应吸收操作人员参与,并使他们清楚作业指导书的内容。

4、作业指导书的管理

(1)作业指导书的批准。

(2)作业指导书是受控文件,经批准后才能在规定的场所使用。

(3)严禁执行作废的作业指导书。2.3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方法

2.3.1管理无痕——将质量意识注入每一位员工的心中

管理的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实实在在地运用、贯彻到底,管理理论永远是在于“行”,而不在于“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起源和发展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搞了几百年,在这过程中有了深厚的积累。中国工业发展历史明显滞后,而且其中间还经过计划经济的弯路,除去这一段,真正搞现代的工业和工业管理不过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现代企业模式”这个概念在中国人听来还是一个很新的名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企业的员工对于一种完全西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出现“水土不服”反倒是很正常的事情了,现在有一些人对ISO9000有误解、有伤心乃至厌恶、绝望,进而对其他的管理科学也“一视同仁”地排斥,实际上一些认真推行ISO9001的中国企业确实获得了质量方面的显著改善。当然,改变国内企业遗留下来的习惯和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情,质量管理人员所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如何把体系的文件、程序、制度等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变成适合自己的东西,对于一些管理难点更不能避重就轻,要想方设法找到可以疏通解决的路径和办法。还是那两个关键的实施原则:

1、管理透明;

2、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的透明才能改进管理。透明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形成一个敢于揭露自己的问题开诚布公的氛围,最高管理者应努力营造健康的企业文化,要将质量意识注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什么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无痕,在让大家欣然接受并遵守制度规范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2.3.2灭火原理——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对于具有消防知识的人来说都知道灭火的原理之一:打开灭火器待干粉喷出后,要迅速对准火焰的根部扫射。这一原理刚好诠释了质量管理里消灭不合格制定纠正措施的原则——要抓住问题的根源,釜底抽薪,不留后患。在我们的工作中,不满足要求的情况是大量、普遍存在的。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就是时时刻刻找出这些不符合,分析其原因,制定对策,进行整改,并防止再发生。如果看不到这些不符合,作为管理者就是失职;作为审核员(包括内审或外审),就是不合格。如果对一个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必定会发现不满足要求的情况遍地存在。试想:每个部门如果没有三个两个“不符合”,这个部门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哪里?这些不满足要求的情况都需要纠正、需要改进,其中很多是需要从管理高度、制度高度

来改进的。ISO9000的精神,就是要求用各种手段如数据分析、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等,不断地找出问题,进行纠正,持续改进,从而使组织能够满足顾客的要求。

我们传统上的管理工作,也已经意识到这点,已经在做一些这类的工作。各部门、各过程都有一些找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的办法。只是我们没有把它上升到管理体制的高度上来认识,没有规范化。在这种现状下,“有章不循”就成了一个“习惯”。绝大部分不符合的原因,都可以用“有章不循”四个字来概括,通常员工会抱怨:“大家都没有按照制度去做!”。这里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真正在搞体系,是不是真正想从根子上整改。如果想真正为企业的进步而搞体系,这样的不合格项就不能不开,这样的整改就不能不做!关闭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不是给别人看的。

3、质量管理体系与其它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引言中特意提及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问题,提出本标准不包括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特定要求,例如环境管理、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或风险管理有关的特定要求。ISO标准具有兼容性,组织能够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或一体化,可以通过整合工作实现各管理体系结合,包括:

1、规章制度高度融合;

2、手册文件实行完整包容;

3、内部审核的整合。

6.广告管理与发布系统架构说明 篇六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系统,应建立全网统一的广告管理与发布平台,对全网广告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对广告投放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对各类视频、音频、文字广告素材进行采集、分类和管理,对广告播放的内容、形式、时间进行规划,进行广告的审批,通过向旅客显示系统、广播系统、互联网网站等旅客服务系统进行分发并播放,对广告播放情况与效果进行监控与反馈。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全线网的广告管理与发布系统,建议为统一管理两级架构的管理模式。

第一级:为TCC级,即运管中心客服系统,主要负责各项目公司广告资源的统一管理、编播、制作、审批等业务。并将制作好的广告片通过TCC的广告管理平台传送给各个项目公司的广告发布平台,由各个项目公司在向所管辖的车站分发。(建议在调度指挥大楼单独设置广告管理的编播房间)

第二级:为OCC级,即项目公司客服系统,主要负责本项目公司的广告发布工作,通过与TCC广告管理平台的数据交互,结合本项目公司的实际业务需求,将广告内容的播放计划、播放模板通过网络分发到各自所辖的车站级旅服管理平台,通过旅服系统中的PIS子系统进行广告内容的播放。

7.学校管理架构规划 篇七

EA企业架构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在企业信息化和IT技术没有迅速发展的时候,出现较多的还是偏业务流程的价值链分析方法。IT应用的深入发展推动了企业架构,以明确业务和IT的关系,以及两者更好的集成。在企业架构概念限定方面,涉及到很多内容,其中微软指的是:企业主要业务工作步骤、IT能力是企业架构的关键组织逻辑,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技术、政策支持和运行原理来实现,从而达到企业发展规划目标,实现集成化发展,促进业务的标准化管理。OMB具体含义为:企业架构作为业务和管理流程、信息技术间当前和未来关系的显示描述和记录。企业架构的应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业务:战略、目标、企业政策、运作模式、能力和组织模式;第二,业务流程信息:元数据,数据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等方面;第三,应用:应用软件、产品、接口、组织内部以及外部的连接等方面;第四,技术:硬件、网络、服务器、编程语言和数据库等。

企业架构包括的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对企业关键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战略的整体描述;第二,是一整套有业务战略驱动、有技术支撑且随时间成长的工作流程;第三,其愿景是一系列目标和成果;第四,其原则表达了组织的价值,并为决策指明了方向;第五,其指南和标准定义了解决方案;第六,描述了业务、信息、应用的技术和环境是模型和未来模型。

2 企业 IT 规划分析

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又叫做IT规划,近年来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成为企业竞争的根本内容。在各个企业,不同的业务操作及日常管理都要借助IT技术来实现,这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比,提升管理工作水平。掌握先进的IT技术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目前企业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IT,其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企业进行IT规划分析能强化企业内部的协作能力,促进IT建设的规范化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通过构建IT规划,可有效增强企业的战略意识,将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同现代先进的技术整合起来,从企业目前的IT发展状况入手,利用发展的眼光,明确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完善IT系统架构,并选取相应的实现途径,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就企业IT建设的发展趋势而言,信息化管理总发展策略中的一部分即为IT规划。在具体的规划工作中,要结合企业业务状况,确保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在领导者的带领下逐步开展各项工作。IT规划的方法和步骤如下。第一,业务体系架构分析。通过访谈和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企业战略。然后根据企业战略需求,定义企业可能要具备的战略信息能力并予以确认。同时调查企业的信息化现状,确认其信息能力需求和现状之间的差异,收集和整理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为下一阶段做准备。第二,解决方案架构分析。根据第一阶段的工作确认企业信息化战略的机会点,理清运营模式和企业高端业务流程图,同时分析企业业务流程,定义流程和IT系统的关系和匹配度。确定企业应用系统的蓝图和发展信息化战略的机会点。第三,信息组件体系分析。进一步分解第二阶段的企业应用系统蓝图,以定义信息系统组件群。根据定义的组件群,配合企业应用系统蓝图,定义信息组件架构、系统和系统间的接口以及企业信息基础架构等方面的内容。第四,后续战略行动规划。确认企业的信息化行动方案和信息化相关资源规划设计。

3 企业 IT 战略研究

企业在制定最终的IT战略前,必须要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总体性的分析和研究,完成客观的评估、诊断后,构建相应的指导纲领,合理配置各项资源,调整企业业务发展规模,确定企业IT发展目标。IT战略的确定要迎合企业的发展,预测IT发展程度、方向对企业进步的影响,设计IT发展指导策略,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并将战略发展细化为多个信息化发展目标,循序渐进地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

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都需要IT规划的指导,以此为纲领,开展各项业务,具有如下战略性意义。一是IT战略规划实际上就是企业发展战略在信息化服务、建设及工作等各个角度的细分,能有效保障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与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相统一。二是IT战略规划项目的实施,实际上是公司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极大重视和实质性的推动。三是提升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化建设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统筹管理和实施各项工作,展望企业今后的信息化发展前景,强化信息建设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四是对企业IT建设工作形成长期性的指导体系,是IT工作方向、IT治理、IT服务管理以及IT投资等工作的直接指导方针。五是便于企业整体性评估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障碍因素,把握发展的根本需求,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改正和完善,朝着正确的方向加快信息化建设,落实IT战略。

4 IT 战略目标研究

8.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架构 篇八

【内容摘要:】财务管理理论的新颖性、系统性、科学性,对于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至关重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应包括以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范畴、规律等基本问题为主的基本理论、以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和过程为主的.结构理论以及以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观念、原则等相关问题为主的相关理论。这三部分紧密相连,使得财务管理理论形成了一个内容完整而又逻辑严密的体系。

处于市场经济体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是一个不断失去平衡又必须不断争取新的平衡的矛盾体。在争取新的平衡的过程中,毫无疑问财务管理是一个重要角色。作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财务管理理论的新颖性、系统性、科学性,对财务管理能否扮演好这个角色起着决定作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但层次、线条、结构又都非常清晰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以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范畴、规律等基本问题为主的基本理论;二是以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和过程为主的结构理论;三是以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观念、原则等相关问题为主的相关理论;这三部分紧密相连,使得财务管理理论形成了一个内容完整而又逻辑严密的体系(如图1所示)。

财务

9.学校管理架构规划 篇九

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风险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公司法务进行法律风险管理,要取得成效,必须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而不能“就法律讲法律”。

要实现融入,须借助于企业的管理机制与管理要素,如企业政策、规章制度、部门结构、工作流程,绩效考核等。通过这些要素的有序结合,可形成一套普遍适用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

一、法律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环节,均可能产生法律风险,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须先持有正确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

法律风险管理意识,指企业法务人员、业务人员和管理者对企业法律风险的存在、后果,以及如何应对等方面是否有足够的认知。

首先,企业决策层对法律风险的存在、后果,应对措施是否有足够的认识。能否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对本企业的法律风险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承诺,对于一个企业的整体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其次,除了最高管理者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外,具体的执行和实施部门人员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也很关键。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者,法务部及其工作人员,上至法务总监,下至法务专员以及法务部聘请的外部律师,都应对本企业的法律风险有着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法务部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尤应清晰、敏锐。在必 要时,法务人员还须对其他业务部门人员进行专门的法律风险意识的培训,以期更好地执行和实施法律风险管理工作。

最后,企业法律风险可能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任何环节,因此,全面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还应得到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和支持,他们的法律风险意识对完善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也必不可少。

那么,如何形成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呢?在不同企业,路径大不相同。以下步骤可表示其形成的一般路径。第一步,法务人员就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问题,挖掘具体需求,然后管理层对此进行正式的认同,并承诺上升为本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第二步,全体员工逐步认识到法律风险管理在本企业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进来。第三步,法务部或其聘请的外部咨询机构制定具体的法律风险管理实施计划。最后,通过持续地实施法律风险管理计划,最终可望形成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

要说明的是,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承诺意识、法务部的风险管理实施意识、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责任承担意识,都离不开企业整体的法律风险意识文化的培养和塑造。当企业各层在法律风险管理意识上达成共识,且能主动的履行防范法律风险的职责时,可以说,该企业才算形成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其实质是统一的、深层次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树立稳定且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可谓法律风险管理的最高目标。

二、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在企业具备法律风险管理意识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企业内部制度来落实。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是法律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法律风险管理行为的桥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规章制度的一部分,是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进行书面化和常规化。完善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方面,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必须体现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并且能与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融合在一起,激励和约束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

另一方面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又必须自成体系,至少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应满足企业规章制度的一般特点,即可执行、可操作; 第二,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应在现行法律框架下,集中考虑法律风险处理的特殊要求,重点规定基于法律的管理行为。如在制定法律风险识别相关制度时,就要考虑是基于法律环境的变化,是我方或对方违规,还是对方违约或侵权,抑或对方不当行为或我方怠于行使权利等各种法律上的情况;

第三,需要强调的是,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本身应有单独的奖惩规定。这种奖惩不仅是制度中涉及的奖惩行为,而且还应对是否积极或消极地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行为进行奖惩。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要体现出企业各部门、各人员的风险管理职责,并配备相应的考核规则和奖罚制度。

三、法律风险管理人员

企业风险管理永远是通过组织中的人、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完成的。人制定了主体的使命、战略和目标,并使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得以落实。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的塑造和制度的贯彻实施,与企业员工的素质密不可分。法律风险方面的人力资源工作对于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管理来说,同样重要。鉴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的发起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是以法务部人员为主,那么,在配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资源时,本企业是否存在从事法律风险管理的专门人员,以及这些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对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能否达预期目标至关重要。

在配置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人员组成时,尤其要注意两种人。一是本企业法律事务的负责人,即法务总监。他(她)们作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事务的负责人,其法律风险管理水平和理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起着领航的作用。法务总监的配置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必须要求法务总监不仅懂法律,而且要具备管理经验;不仅能与业务部门、职能部门打交道,更重要会与企业决策层打交道。法务总监在企业老总的法律风险意识不强时,必须能说服和引导领导主动支持在企业中实施法律风险管理。

二是企业聘请的外部专业咨询者,如执业律师、风险评估咨询师、学者专家等。这些人员的配置也是必须的,他们应与企业内部法律事务部门人员有个合理的分工。当然,在采纳外部专家意见时,也要考虑其本身的局限性。需要说明的是,在配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人力资源时,不管是内部法律事务部人员,还是外部法律专家,都必须明确该人员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职责。

现代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是个系统工作,仅靠法务总监或外部专家咨询者是无法单独完成的,还必须有其他各人员的配合。把这些人员集合起来,就组成了专门处理法律风险的部门,可称为法律风险管理部或法律风险合规部。

在多数企业当中,这个部门的职责一般包含在法务部或合规部当中。专门成立一个法律风险管理部的较少。在人员安排上,除有一个具有管理经验和风险管 理理念的负责人,即法务总监以外,最好能配上两个法务经理。一个懂法律,也稍懂财务;另一个懂法律,也稍懂本企业技术。

四、法律风险管理流程

各企业根据自身管理基础和资源投入等情况,所采取的法律风险管理措施肯定不尽相同。为规范企业风险管理行为,推行企业风险管理最佳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机构都各自推出了多种风险管理标准或实施指南。

知名的有风险管理标准有:

COSO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

AS/NZS4360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 ISO/IEC 31010:2009《风险管理技术》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7914-201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等。

通过归纳、借鉴以上所述的国内外企业风险管理标准,可总结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

1.确定本企业法律风险准则。风险准则是衡量法律风险重要程度的尺子,体现了企 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偏好与承受度。在有的风险管理标准中,风险准则和另一个概念“风险容量”基本相同。风险容量是一个企业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所愿意承担的广泛意义上的风险的数量。

2.收集本企业法律风险环境信息。风险环境信息是后续法律风险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包括外部和内部风险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收集目的在于明确 法律风险管理目标,并设定法律风险管理的范围和有关风险准则。信息的收集应根据企业法律风险状况变化及企业的管理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3.进行企业法律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环节。在识别环节,形成本企业法律风险清单;在分析环节,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建立模型,参照专家意见,对企业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在评价环节,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法律风险准则相比较,进行法律风险的排序和分级,划分出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应对的法律风险。事实上,法律风险评估的合理定量化有望成为下一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焦点问题。

4.制定企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风险应对包括检查风险应对现状、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和制定风险应对计划三个环节。在盘点应对现状时,考虑现有的人员组织、奖惩机制、能力素质,经费供给等是否能满足法律风险应对需要,为选择应对策略和制定计划提供支撑;在选择应对策略时,应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如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等;在制定风险应对计划时,要考虑应对计划应有的机构和人员安排,相应责任要求,措施的优先次序和计划实施时间表。

5.实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措施。按既定的风险管理计划方案,保证资源配置到位,信息沟通顺畅,把法律风险管理实施工作切实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去。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不是靠法务部门或者法务总监单个主体去完成。因为风险管理计划,必然涉及不同层面和职位的企业人员。对于法律风险管理计划方案的执行,法务人员(律师)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宣贯、培训。6.对法律风险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企业应及时监督和反馈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运行状况,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风险管理流程闭环。

五、法律风险管理模式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入手点和整体框架。模式在各企业中也表现不一,它与企业的管理实践密切相关。有三种常见的模式。

1.根据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活动来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即从企业的投资活动、生产活动、营销活动、采购活动、研发、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入手,发现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然后运用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对其进行梳理、评估、应对。有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可能偏于投资,有些企业又可能偏于研发,还有些企业会偏于营销等等,根据企业重点的经营管理活动,投入主要的法律风险管理资源,以最大化地达到法律风险管理效果。2.根据不同的法律领域来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即从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招投标法、投资法、税法、竞争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角度入手,发现每一个部门法所对应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结合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实施法律风险管理行为。这种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优点是法律性强,框架清晰,但缺点是企业的某项经营管理行为可能会包含多个部门法,会导致内容交叉或遗漏的情况。

3.根据企业发展阶段来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即从企业设立、运营、扩张、消灭等四阶段来分析每一阶段的重点法律风险。如企业设立阶段,要从企业的法律形态、治理结构来考虑法律风险。不同的法律形态,如有限责任公司制与有限合伙制,对于投资者来说,即意味着不同的法律风险结构。不仅企业控制权不同,而且股东税负也不相同,当然也就带来不同的风险处理方案。在企业扩张阶段,要考虑大量投资并购、融资可能带来的风险,并能制定方案适应这些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当然,还存在其他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如从法律风险源,企业职能部门、企业部门服务内部定价等角度进行梳理、评估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

七、法律风险管理绩效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否给企业的业绩提升乃至战略实现带来积极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进行评价是关系到该管理行为是否最终有效的依据。法律风险管理要形成长效机制,必须有自身的绩效制度。绩效分整体绩效与个体绩效。整体绩效指本企业或法律风险管理系统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设计一套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的体系,明确企业和企业某个部门在法律风险管理的投入与收益情况,以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收益。

法律风险管理成本可作为衡量企业在获得同样利润时的健康度和持久度。如某个企业花费了更大的法律风险管理成本,才达到其他企业同等利润水平,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可以认为是存在法律风险的,是不可持续的,除非其能改变现状。

就法律风险管理的个体绩效而言,首先是指对执行企业法律风险系统中的某一项行为后果进行考核,并与其个人利益挂钩。然后,进行个体绩效评价。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个人在法律风险管理执行中的考核责任转化为个人工作动力。

10.学校管理架构规划 篇十

随着信息化建设在电力企业的不断深入,信息系统已涵盖了南方电网公司核心和重要的业务流程,信息部门已经由原来的支持部门变成了实质上支撑部门,这意味着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它发生问题往往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电力行业尤其如此。如何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如何保证信息系统在设备故障、病毒、黑客乃至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具有必要的可靠性和健壮性,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2 现状及需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某电网公司通过网、省两级部署模式,实现应用系统、服务器、存储设备和数据库等在公司总部及各省公司层面进行集中。有效降低了各公司IT基础架构的复杂性,且在降低运行维护成本的同时,增强了公司对信息系统和相关业务的管控力度。采用网、省两级部署模式也对信息系统应对灾难和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化解数据及应用系统集中带来的数据安全风险和业务运行风险。

3 风险类型与风险分析

3.1 风险类型

保障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主要措施是防范来自各方面的风险,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和确定,才能清楚的判定出哪种风险是最值得关注的,从而确定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通过对目前各种风险的分类,大致确定出常见的风险: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网络故障、人为故障、不可抗力故障。某电网公司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类型主要如图1所示。

3.2 风险分析

不同类型的风险其影响程度、发生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大小是不同的,下面对南方电网信息系统将面临的各种风险,列举出了相应的影响程度、发生概率,并给出了相关的规避防范方法。

3.2.1 风险概率分析

电网公司各信息系统所面临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3.2.2 风险影响程度及规避方法分析

电网公司各信息系统所面临风险因素经过进一步细分后的影响程度、发生概率及规避方法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影响程度分为:严重、中毒、轻微三个等级,发生概率分为较高、中度、较轻三个等级。

综上所述,要提高电网公司的业务连续性,保证各重要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提高核心应用系统的持续运行能力,需要在公司范围内采取相关灾备措施来减低各种风险和威胁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因此,研究与规划数据级及应用级灾备中心是解决上述问题及风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 灾备中心设计规划与思路

4.1 设计规划

灾难备份系统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IT系统建设,是一个涉及到规划、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系统工程。通过对税务、电信、银行、电力等行业,基于不同层次、不同灾备技术手段实现的灾难备份系统案例进行分析、比对,结合南方电网信息系统架构与实际情况,采用“两地三中心容灾((即生产中心、异地数据级灾备中心、同城应用级灾备中心的相互容灾”,是实现对重要信息系统最大程度的保护一种有效途径。公司整体灾备中心的架构如图3所示。

a.日常的业务系统运行在生产中心,各单位的同城灾备中心和电网统建异地灾备中心都处于备份状态。

b.生产数据实时同步到同城灾备中心,同城灾备中心的数据和生产中心的数据完全一致。

c.生产数据异步复制到电网统建的异地灾备中心,电网统建异地灾备中心的数据和生产中心的数据一致。

当生产中心发生非区域性的灾难后,如大楼倒塌、火灾,可以在同城灾备中心立即对应用系统进行恢复;同时,同城灾备中心的数据自动异步复制(或备份)到电网统建异地灾备中心。

a.生产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灾难。如果发生区域性灾难,如地震、水灾等,生产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同时遭到破坏,可以利用电网统建异地灾备中心的数据恢复业务。

b.同城灾备中心发生灾难。灾备发生灾难后不会影响业务,生产中心继续向电网统建异地灾备中心进行异步数据复制(或备份),保障数据安全。

c.电网统建异地灾备中心发生灾难。异地灾备中心发生灾难后不会影响业务,生产中心继续向同城灾备中心进行同步数据复制,保障数据安全。待异地灾备中心恢复后,重新建立同城灾备中心同异地灾备中心的对应关系。

4.2 建设原则

4.2.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充分利用”的原则

灾难中心的实施难度较高,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公司总部、各分子公司和各分子公司下属单位的整体业务连续运行能力。电网公司的统一规划有利于整个灾备建设的顺利进行,形成发展有序的灾难恢复体系格局。

4.2.2“分级管理、合理保护”的原则

某电网公司的业务系统很多,既有非常关键的核心业务,也有一些非关键的支撑业务等。如果对所有的业务都采取相同的灾备策略和技术,势必没有重点,带来资源的浪费。电网公司需要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性,面临的风险大小,业务中断所带来的损失等因素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确定灾难恢复建设的等级,选择合适的灾备策略,防止“过保护”和“欠保护”现象的发生。

4.2.3“平战结合”的原则

灾难中心是为“小概率、高风险”事件准备的,平时多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在不影响灾难备份和恢复的功能的前提下,一方面加强灾难恢复“平时”的应急演练,确保“战时”应急恢复的系统效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灾备设施的各类资源,将日常运营和应急灾难备份需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发挥更大的效益。

4.3 建设路径

第一阶段建设全网统一的异地数据级灾备中心,建立生产中心到异地灾备中心的数据备份关系,实现全网关键应用系统的数据自动化备份,实现RTO≤24小时的异地数据保护能力。

第二阶段建设同城应用级灾备中心,建立同城应用级灾备中心到异地数据级灾备中心的数据备份关系。实现生产环境关键信息系统切换至同城备用端后各类功能模块的可用性,针对各类关键信息系统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均需进行灾备数据复制,达到RTO≤1小时的快速切换的目标,以及适应生产及同城备用端各类异构设备的现状。

按照上述设计思路及建设路径最终达到两地三中心容灾架构,对电网公司关键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级及应用级的双重保护。

5 结束语

通过对某电网信息系统的现状调研,充分对信息系统面临的各种风险开展分析,在《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20988-2007)的基础上结合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特点适度提高要求,采用“两地三中心”架构对灾备中心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按照数据级、应用级灾备中心分阶段分步建设实施,既有效保护数据及应用的安全,又考虑备份平台的兼容性,从而降低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成本,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邱龙金,刘晓洁,赵奎.安全的灾难备份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4(2):21~25.

[2]李伟霄.电信企业管理支撑系统集中存储与备份技术研究[J].山东通信技术,2010.5(8):36~39.

[3]杨晓红.信息系统容灾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9(2):40~43.

11.学校管理架构规划 篇十一

一、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概述

实施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的主要目的,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突发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制定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为施工过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提高施工质量及施工效率,帮助建筑企业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在施工活动中,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施工开始后,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据。(2)通过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可以在施工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全场性施工活动以及单项工程施工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对所需要使用的技术、场地等进行充分的考察,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者状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为工程施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3)通过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还能够对施工活动现场进行统筹布置与规划,为工程的开展提供安全保障。比如,制定安全规范,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包括制定各分项工程的施工现场安全规范、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规范、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安全规范、施工现场的机械安全规范等,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防范。

二、完善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的方法

在实施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时,首先需要对拟定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和分析,确定不同功能在整个施工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评价体系,通过收集、汇总各项数据,计算出综合评价系数。评价系数最大的施工方案,设定为最佳方案,用来对各项工程施工活动实施指导。在进行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确立施工组织方法。在确立施工组织措施时,主要内容有制定措施的依据、措施内容以及对施工组织措施进行优化。在施工组织中,需要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为施工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在对资源进行均衡分配时,可以通过制定网络计划的方式,对资源计划进行制定和调整,并且利用削峰法、方差法等对资源分配方式进行优化。在施工组织中,进行平面布置时,相关人员需要对施工工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对场地进行合理分配及调整。此外,相关部门及管理人员还要对施工现场所发生的冲突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了解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实现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妥善处理问题。2、数字化平面布置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平面布置当中。技术人员可以利用网络二维图形,让施工进度直观地反映出来,对施工的质量进行实时控制。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首先需要对设计方案制定的依据进行改进,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丰富的经验,对工程特点进行分析,并把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工程实施当中。可以利用系统的管理手段,借助于丰富的施工经验,对设计方法进行改进。首先,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时,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对关键路径进行确定,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各项工作内容的比重进行分析,找到最关键的内容,制定最佳方案。3、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设计理念,有效提高劳动效率以及组织管理效率。在制定施工组织计划时,需要对设计的依据进行合理的改进,并利用先进的经验技术,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合理应用新型的技术方法,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优化。此外,还要选择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并由项目负责部门制定设计方案,避免技术部门一把抓,因为不熟悉施工工程具体特点,导致设计方案不合理。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进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筑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在实施工程项目时,越来越关注怎样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通过优化组织管理,对各项工程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此外,在确定施工组织计划以后,还要利用网络计划图,对组织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有效减少工程项目成本,提高工程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翟元元,汤浩东.建筑工程施工的精细化施工管理研究[J].建材与装饰,(43).

[2]陈均丰.关于建筑给排水施工组织的优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35).

[3]刘栋军.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07).

[4]张德江.浅谈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方法的改进[J].科协论坛(下半月),(2):11.

12.学校管理架构规划 篇十二

一、目的为了提高公司工作效率,有效降低和节约成本,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保障文件和各种信息传递快捷畅通,根据公司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

1、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总部、分公司及项目部办公自动化的管理。

2、OA、RTX系统用户暂定为公司总部、分公司及项目部全体员工。

三、相关部门职责

1、公司总部办公室负责文件的制作、发送、督办和纸质文件的存档和上报。发出的电子公文必须具有符合规范的文件头和文件主体。

2、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负责配合办公室进行OA、RTX用户的注册和注销。

3、公司总部办公室负责OA、RTX系统操作技术的培训,OA、RTX系统运行设备的维护、管理和电子文档的保存。

4、分公司及项目部的部门和人员职责可参照执行。

四、文件发送与接收

1、公司总部各部门下发、上报的各类公文(包括文件、会议通知、公告、简报、信息等)原则上统一采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发送,特殊情况需要打印纸质文件的报集团或本分管领导批准。

2、公司总部的正式文件及其他需要签发的公文,仍按原流程起草、审核、签发,统一由办公室编号、制作、扫描、使用OA发送至收文部门和个人,并根据实际需要打印若干份存档和上报。

3、电子公文应做好登记,并由起草、审核、签发人签名。

4、所有OA、RTX用户每天上、下午上班后都必须及时登录OA、RTX系统查看文件及消息,并始终使系统处于“在线”状态,确保信息和联络畅通。如因出差或出差时间较长,须指定授权的公文代办人代办。

5、电子文件发送后,工作人员应根据公文的缓急程度对所发公文的接收情况进行检查,催办、督办,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人员联系。

6、公司总部、分公司及项目部要建立OA系统管理体制,指定专人负责OA系统文件的管理。

五、用户注册和注销

1、总部新进符合使用OA、RTX系统的人员,由人力资源部在该员工入职前3个工作日内将该人员的姓名、部门、岗位及联系方式等基本资料送交办公室,以便完成电脑配置和OA、RTX用户注册。总部OA、RTX用户离职前,须到办公室办理电脑移交及OA、RTX注销手续后,方可办理离职手续。

2、分公司及项目部新进符合使用OA、RTX系统的人员,分公司及项目部在该员工入职前3个工作日内将该人员的姓名、部门、岗位及联系方式等基本资料报总部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备案后送交总部办公室注册,以便完成电脑配置和OA、RTX用户注册。分公司及项目部OA、RTX用户离职前,需报总部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备案后送交总部办公室备案,并由办公室办理OA、RTX注销手续。

3、公司总部、分公司及项目部对没配置专用电脑的OA、RTX用户,要合理安排电脑共用。

六、系统安全与维护

1、公司总部、分公司及项目部的网络服务器在工作时间内必须始终保持在线,OA、RTX系统始终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建立服务器的运行日志,并保存30天以上。

2、公司总部办公室须指定管理员专门负责文件上传及系统维护。所有配置信息要由专人保管,注意保密。系统管理员应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杀毒,建立防火墙,防止黑客侵入,确保系统安全。

3、密级的文件不入OA系统,按照现有公文流转方式处理;电子文件严格按发文范围发送,发文范围的审批仍按公司总部公文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4、所有OA、RTX系统应保管好用户密码口令,不得随意泄漏给无关人员。

七、文件共享与归档

1、总部办公室应对公司成立以来的文件进行清理,剔除密级和失效文件外,将所有的实用文件在OA系统上发布,供用户学习、使用。

2、总部办公室对OA、RTX系统上电子公文每年整理一次,刻录成光盘,存入档案室。

八、流程应用管理

1、流程建立由公司总部部门、分公司及项目部提交,经办公室审核通过方可设计、试用,申请部门测试无问题方可投入使用。

2、流程内容及权限变更应由使用部门提交变更内容,经办公室审核通过方可更改、试用,使用部门测试无问题方可投入使用。

3、撤销流程由使用部门提交撤销申请,经办公室审核通过方可撤销。

九、新模块开发管理

如新有新功能模块开发需求请公司总部各部门、分公司及项目部经本部门直属副总及分公司总经理同意,明确需求后提出书面申请递交总部办公室,办公室将于5个工作日内给与反馈。

十、基本OA、RTX使用流程

1、办公用品及电脑领用流程:

新员工:人力资源申请入领用办公用品及电脑----办公室审核----准备办公用品及电脑----齐备后通知人力资源领取----人力资源带新员工领取办公用品

员工领用:部门按月申报办公用品计划----领用人申请领用办公用品----办公室审核----通知领用人领取(耗材部分以旧换新)

2、网站信息更新流程:

信息归集整理(各部门及各分公司确定信息员或联系人)----办公室主任审核---信息上传

3、OA权限设定(申请)流程:

新员工:人力资源申请用户部门权限(提供员工部门、职位、姓名等信息)----办公室主任审核----建立用户名密码----通知人力资源领取密码

员工权限部门变更:人力资源申请权限变更----办公室主任审核----权限更改----通知人力资源变更完成4、RTX添加用户流程

新员工:人力资源申请用户部门权限(提供员工部门、职位、姓名等信息)----办公室主任审核----建立用户名密码----通知人力资源领取密码

员工权限部门变更:人力资源申请权限变更----办公室主任审核----权限更改----通知人力资源变更完成5、外地项目OA、RTX添加流程

新员工:外地项目人力部门申请添加(提供员工部门、职位、姓名等信息)----总公司人力资源审核申请----办公室主任审核----建立用户名密码----通知人力资源领取密码

员工权限部门变更:外地项目人力部门申请变更权限(提供员工部门、职位、姓名等信息)----人力资源审核申请----办公室主任审核----权限更改----通知人力资源变更完成。

6、会议申请流程

预约会议申请:申请人预约会议(提前一天以上申请为预约会议)----办公室核实会议室使用情况(分配会议室)----办公室审批会议(向与会人员发会议通知)若遇无会议室情况将与驳回申请人申请----申请人更改会议时间后再提交。

上一篇:浅谈初三历史学习方法下一篇:镇财政所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