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本注释

2024-07-01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本注释(共9篇)

1.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本注释 篇一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本注释 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及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说明。

一,说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展开。<<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片小品文,主要写了元丰六年,苏轼因时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表露出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本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在此基础上,使用讨论法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恰当适用引用资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和点拨法,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闲人”的含义。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教具准备:多媒体。

说学情: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学习了10篇文言文,而本文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 。合作 。交流 。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情导入法 。美读感知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采取”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学法是小组讨论法,美读品味法和圈点句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目标导学、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激情导入──目标导学──朗读课文──梳理文意──整体感知──品读课文──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延展这样几个环节。

(一) 课前预习: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预习学案,让学生将预习结果写在预习笔记本上。在课堂上采用预习检测的方式进行。

(二) 课内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反映了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听歌曲 。猜词作者这一情境,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歌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激发的关系。

2、初读课文

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诵读: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②悟读: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③背诵:让经典,永驻心间。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画出来。之后检测节奏划分,检测字音。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划出停顿, 读不准的商量解决。之后检测节奏划分。

最后,抽一学生朗读课文,抽其他学生做出点评,齐读课文。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朗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以此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3、合作探究。梳理

新课标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学习活动方式,教师请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分组讨论。对于共性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设计此环节的用意是: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内的互相帮助,共同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产生共识,教师通过检测的`方式了解自学情况,针对全班都不会的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精讲点拨。

4。整体感知

教师设疑:”请本文按照记叙。描写。抒情分层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5。品读闲情

引导学生体会”闲人”的含义以及所蕴含的情感。通过短片加入叹词后的朗读,让学生深深体会出作者贬官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再通过”欣喜”和月下 美景的赏析以及加入叹词后的朗读,让学生深深体会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以及自我排遣的达观。从而突破难点。体会了”闲人’’真正含义后,再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

6。拓展延伸

设疑:学习本文后,你认为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幸?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辨证的看待人和事利用这样一个思考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再次体会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个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了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脉络。

五 。说教学反思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呈现,感想跟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几点谈谈:

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 。引导者 。同时又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既要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 。探究 。实现和谐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2、在课堂上也有很多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有两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一是对文中绘景句的评论,二是对文中语言朴素而一味深长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写作实践无法进行。在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甚少。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每个环节过渡性缺乏,没有连贯性,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不足。

3.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本注释 篇三

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教学难点:

理解“闲”字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播放配乐图片欣赏)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朗读课文 1.正音。

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3.聆听课文朗读,了解文章停顿。4.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疏通文意

1.借助文中注释,圈划疑难字词,翻译课文。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3.译句小检测。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究问题,并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带动了整体的进步。最后通过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

五、文本探究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3、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提示: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进行分析)

☆赏月的欣喜 ☆被贬后的落寞、伤感

☆ 失意后能陶醉于自然、自我排遣的达观。小结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这一个环节中的问题,教师课前是作了筛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突破文章的难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还要穿插课文朗读,通过细细的品读把握作品主旨。)4、拓展

(投影展示):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在本环节中,通过名人评苏轼、苏轼被贬期间作品介绍,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进而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写下自己心中的话,让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六、赛赛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背诵课文

七、课堂巩固: 1.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4.下面红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八、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再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4.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本注释 篇四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________(2)节节而为之 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三、试一试

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短文两篇·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 ②未复有能与奇者 ③藻、荇交横 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①tuí②yù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 3.①陶弘景 ②宋 苏轼 三苏

【能力提高】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开放探究】

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短文两篇·综合能力测试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

二、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3.()竞跃: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词语。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3)折处辄为潭:(4)顾影颓然:(5)不复甚寐:(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时间: 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参考答案】

一、tuí lín suì xìng

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三、1.交辉:交相辉映。2.歇:消散。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②积水空明:________。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加粗字注音。

缥碧()夹岸()轩邈()鸢飞()经纶()窥谷()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作者对富春江总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水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从听觉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文中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4.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答案:1.陶弘景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 2.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3. A.√ B.×C.√ D.√

(一)1.①于是就 ②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③原来是 ④只,只是 2.月光3.月光的轻盈荡漾 4.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5.记承天寺夜游 篇五

一、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二、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吟咏月亮的诗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三、简介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本文作者是

,字

,号

,他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父亲

,弟弟

合称

,也是

之一,本文选自。

四、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教师提示:①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念 遂 寻 寝 盖 但 耳(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及同行的人。第二层: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五、问题探究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

(空明澄澈等)3.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想象画面,思考)先写月色,“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色之明,也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迁移拓展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七、布置作业

6.《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与处理】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将课堂最大化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掌握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此为教学重点;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创设富有活力的开放型课堂。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主旨,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7.记承天寺夜游 反思 篇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 型:诵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夜晚,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学生举例。)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画都有很高的成就。苏轼来过我们惠州,惠州惠城区的白鹤峰有个东坡书院,据说就是苏轼在被贬惠州时谪居的地方。不知大家有去过没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宋代官员被贬是到一些边远地区,当任一些有名无实的“闲官”说好听的是“闲官”,说不好听的是“软禁”。被贬官意味着苏轼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看法。(生可能答出:郁闷、忧伤、不开心、不高兴等)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大家注意听清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试着模仿范读,读出感情。

教师强调:

读准字音:遂(sui)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ɡ)

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A、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翻译课文,不懂得同桌谈论一下。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B、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重点词语:

⑴月色入户 门 ⑵欣然起行 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 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清闲的人。现在一般指与事无关的人。

11)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引申为“交谈”。

一词多义:

但: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寻: 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重点句子:

(1)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C、学生逐句翻译。

8.《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八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习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板书:

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

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

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摇曳)

9.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本注释 篇九

苏轼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重点注释】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地

【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常考点】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本文由

索罗学院

上一篇:五年级母亲节作文妈妈流下感动的泪水下一篇:读《四块糖果的故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