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读书笔记

2024-06-24

十八大报告读书笔记(共10篇)

1.十八大报告读书笔记 篇一

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学习笔记

根据局党支部的要求与部署,近期我认真学习十八大工作报告精神,最深刻的体会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第三,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以下是我的学习笔记:

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学习笔记之一

十八大工作报告自始至终贯穿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和十年工作的总结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这十年来,国家的巨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是广大群众有目共睹、感同身受的。尤其是报告不仅肯定了成绩,而且以坦率的态度谈到了工作中的缺点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敢于承认缺点和面对困难是党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是极其可贵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报告从实际出发阐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论证了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的实践依据,有助于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实事求是让党清醒而有信心,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前进。

十八大工作报告自始至终贯穿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新时期以来取得的一切成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坚持创新精神结出的丰硕果实。这一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十八大报告中得到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新世纪、新阶段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只能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解决,必须进一步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报告把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举措都体现了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新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经验为基础的,是积极大胆而又高度慎重的,是切实可行的。报告特别强调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建立创新体系等,对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

十八大工作报告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来自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和力量所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都是人民利益的科学体现。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包括几个必须: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改革开放、保障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等,都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尤其是提出的科学发展等一系列设想,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更是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祉,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纲领政策主张,更加紧密地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忧人民所忧,把人民的幸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报告最后提出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幸福美好的未来,必将极大地动员起十三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党就有了无穷的力量源泉和牢固的胜利之本。

十八大工作报告最后强调的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求真务实等要求更体现了上述三个基本精神。总之,实事求是对待成绩和问题、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推动改革开放,解决问题,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三条将保证中国共产党在今后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十八大将作为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载入史册!

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读书笔记之二

回首往昔,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34年以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老百姓的着装饮食,人们群众们都真真切切的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随着十八大的隆重召开,我们更加感受到十八大精神的崇高与生生不息。下面,是我十八大精神的一点感悟。首先,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了34年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重点突出,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报告全面系统的总结了多年来的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好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廉洁从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我们新时期的专卖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学习准备、落实贯彻和总结提升三个阶段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目标、任务、思路,强化我们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从思想上改变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紧紧围绕“六个方面的重点教育”,切实提高全体专卖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使执法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为开创专卖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奠定基础。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全体专卖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在专卖管理方面,联系实际就是要运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和推动专卖各类规章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以提高对经烟户的走访服务质量;加强专卖队伍的作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增强公司的竞争活力,不断适应日趋竞争激烈的卷烟市场,以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真正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所提出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坚决”即“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持革除”。专卖管理要坚决遵循这些教导,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专卖管理发展规律,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进取。要建设新农村。全面贯彻党的农村各项政策。让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的稳定。

在十八大期间,涌现出大量的优秀共产党员,陈茂辉,周茶秀等用实际行动响应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现除了党员的风采,弘扬了十八大精神。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以上的内容只是十八大精神的冰山一角。十八大对党建工作以及国家的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深入探究,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所建树。

2.十八大报告读书笔记 篇二

翻一番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开放型经济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创新开放模式, 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

扩大内需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转型升级

“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 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发展服务贸易, 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转方式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利用外资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 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国际化

3.十八大报告人学浅议 篇三

关键词:十八大;人学;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14-02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和十年工作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据统计,胡锦涛同志约三万字的报告中,有关“人”与“人民”的部分超过五千余字。这预示着,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将愈来愈注重人在其中的主体地位,未来中国的改革、建设以及繁荣,会更加以人作为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确定下来。因此,这份报告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学思想。

一、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客观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对于加快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意义巨大。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扬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是体现人民利益和人民主体思想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人民利益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保障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任务。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全面、协调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报告的主要落脚点和归宿。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胡锦涛强调,要使“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使“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1]以此可以看出,中国建设需要人民参与,需要人民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那么,就必须保障人民权益和利益,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能动力量,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社会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与自然等的生存空间,这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保障人正常发展,社会良性运行,自然生态文明的关键。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必须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才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创造活力。其次,必须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再次,也必须认真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这就需要我们在矛盾和利益面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服务大局。因此,人类进步和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关系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

三、不断创造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自马克思以来,人们运用“全面发展”来要求和提升自己,不断改变自身物质条件、精神品格和能力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内容。十八大报告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创造一切条件,不断推进人的解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促进共同富裕。什么是共同富裕?不是广大人民群众丰衣足食,不是精神愉悦,而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类差别,消除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报告还特别强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人的发展的最直接、最明确的期望和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将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去,既要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要保证在文化和教育繁荣的新阶段,努力提高人民大众的受教育水平和基本素质,将人的发展贯穿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去,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加快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的基本实践活动。因此,发展经济和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我们要继续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个人贫富差距,达到总体的平衡和协调,促进人均收入稳定增长;要发挥人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努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情和激情;要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的潜力资源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共同富裕。报告指出,“要千方百计地增加人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得到提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通过这种规范分配秩序的措施,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第二,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人的发展离不开政治,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制度和法律保障。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1]这是维护人民权利的坚强口号,是保障人的正常发展、全面发展的最有力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地位;就是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就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和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广泛协商;就是要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就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第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国的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受到广泛尊重,保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顺利进行,这是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的部分。我们“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优秀文化创造源泉和成果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迸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1]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题中之意。文化建设不仅促进了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而且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人的精神素质的提高。

报告还强调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促进就业等民生问题。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学前和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为人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环境支持。只有个人发展了,进步了,生产力才会跟着发展,社会整体力量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另外,胡锦涛同志强调,“要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标准体系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促进劳动者个人能力的提升。”[1]这就清楚地表明,国家和社会重视人的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个人需求来要求人怎样完善自己,不断促进个人的全面进步。

十八大报告不但从上述几个方面诠释了人的重要性,而且在完善社会管理和建设,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诸多方面表明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广大人民齐心协力和不懈努力,最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是历史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人的发展不仅需要客观环境提供必要条件,而且也需要人们自觉地、能动地发挥自身创造精神,不断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中发挥所长,正确处理和应对各种关系与趋势,努力追求自身超越,不断实现个性解放以及个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4.电气车间十八大学习笔记 篇四

2012.12.04 要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新的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012.12.05 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在经济建设上,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在政治建设上,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2012.12.06 在文化建设上,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社会建设上,必须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2012.12.07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还对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

2012.12.10 要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012.12.11 要把学习党章同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要把认 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意识,遵守党的纪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12.12.12 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的定位和阐述。

首先,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这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同时,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定位的内容。这有利于全党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

2012.12.13 二是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 就。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一致建议,在党章中对这个根本成就作完整表述。党章修正案采纳了这个意见。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次修改新增写的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党章进行完整表述,对于深化全党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性和坚定性,有重要意义。

2012.12.14 三是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区和部门建议,在党章中进一步强化改革开放内容的分量。党章修正案采纳了这个意见,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充实这方面的内容,对坚定推进改革开放有重要意义。

2012.12.17 四是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

这方面的一个重大修改,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体布局。适应这一修改,党章修正案专门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阐述,包括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工作着力点。这样修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同时,党章修正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内容也进行了充实。

2012.12.18 五是充实完善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

根据近些年来党的建设积累的经验和形势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党章修正案对总纲部分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作了适当修改。增写的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新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应对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2012.12.19 六是对部分条文作了适当修改。总结吸收近年来党的建设成功经验,并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党章修正案对条文部分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这三条作了一些修改。

讨论题目: 学习党章党员干部找差距、定措施 2012.12.20 四种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讨论题目:

1、学习四种意识,改变提高工作作风 2012.12.21 如何理解“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坚持”? 【答】 “八个坚持”是指“十八大”报告中在讲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是,提出 必须做到的“八个坚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有哪些原则是必须长期坚持、丝毫不能动摇的?十八大提出的“八个坚持”,即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总结。

2012.12.24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讲的是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宗旨。

二、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讲的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方向。

三、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讲的是以什么样的手段去发展社会生产力。

四、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讲的是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中所推行的法律与道德的根本取向。

五、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讲的是社会分配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

六、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讲的是人们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必须处理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七、坚持和平发展,讲的是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国策以及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八、坚持党的领导,讲的是我们在推进建设和发展中所共同拥有并坚决服从的领导核心。当这“八个坚持”作为一种共同信念,牢牢根植于我们每 个共产党人头脑深处时,我们的事业还能不成功,我们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战胜!(完)

2012.12.25

怎样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答】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公务员制度。2012.12.26 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 9 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2012.12.27

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答】 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十八大”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要求。那么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012.12.28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一定会实现,但是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长远目标要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当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具体行动。

5.十八大报告读书笔记 篇五

十八大会议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他说,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三)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十八大报告要点:

一.过去五年工作和十年基本总结:

1、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

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胡锦涛指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他说,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4、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民生建设

1、小康社会目标: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2、胡锦涛说,这方面的重要任务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

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4、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胡锦涛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政治体制改革

1、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2、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

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4、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5、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6.解读十八大报告 篇六

“美丽中国”首入报告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引发了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

十八大报告新名词之

“美丽中国”

【原音重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代表观点

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委书记董洪运: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

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十八大代表、广东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

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须守住“绿水青山”。报告坚定了我们走绿水青山、民富市强道路的决心,我们要争取早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市,努力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绿色发展范式。

背景解读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十八大报告新提法之

“生态产品”

【原音重现】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代表观点

十八大代表、招商银行青岛分行营业部储蓄主管刘娟:

以前没有看到过“生态产品”这种表述,这一新提法反映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绿色食品,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会在周末赶到郊区农村呼吸清新的空气。

十八大代表、广西贺州市委书记彭晓春:

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文明,要想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破解地方发展难题的出路所在。

十八大代表、长影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丽娟:

一些重点水域出现水污染,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敲响了保护自然的警钟,需要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背景解读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们国家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提高,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在减弱。

过去我们定义产品,都是从生产角度定义。把树砍了,是一种劳动,树变成了产品。但把树砍了以后,它提供清新空气的重要功能损失了,清新空气这种生态产品就没有了。

说到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十八大报告新要求之

两个“翻一番”

【原音重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代表观点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础,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这两个目标的时间段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后10年,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无疑更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必将激发起我们奋进的力量。

十八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

双指标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这也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广大百姓可以充分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收益。

十八大代表、山东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

这两个翻一番指标和其他指标,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一个有机整体,总体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勾勒出一个幸福中国的美好图景。

背景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

从这两个翻一番的指标看,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也充分考虑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格局,目标设定合理“仅从速度上看,其实并不需要太快的年均增速。

要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只要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就可实现GDP翻一番目标,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对经济发展要求会更高一些,粗略测算GDP年均增速达到7.1%左右就可保障,而人均收入年均增速7%左右即可。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十六大以来,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这向外界传递出未来中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号。

值得指出的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背景下,放在全球来看,中国未来如能保持7%左右的增速其实并不低,甚至在主要经济体中仍会保持“一枝独秀”的态势。而7%左右的居民收入增速,速度虽不高,但其着力点在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十八大报告在提出两个指标的同时,也将更多笔墨放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尤其是提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这向外界传递出中国未来发展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大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

十八大报告新变化之

总体布局

由“四位一体”

到“五位一体”

报告解读: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十八大报告新变化之

全面小康社会:

从“建设”到“建成”

报告解读: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十八大报告读书笔记 篇七

一、提出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历经30多年的洗礼和发展之后, 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制造业规模更已跃居世界第一。同时, 原本依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不能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如何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今后的思考重点与努力方向。在这种背景下, 我党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 旨在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 进而带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等各个领域的创新, 使得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的中国经济能够在未来几年之内清除内在弊病、巩固现有成果、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品质、提升综合实力。

二、浅析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

(一) 推动自主创新,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所谓原始创新, 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原始性创新活动。集成创新, 是把已有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 构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 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自主创新的这三种实现形式是一个完整体系, 其中, 原始创新是基础, 集成创新是关键,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捷径。

中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正由资源、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全面转型, 从已有的成功经验看, 现阶段我国既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与基础创新能力, 努力创造自主品牌和原始核心技术, 同时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 我们更要注重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充分引进利用各国先进技术成果, 发挥主观创新能动性, 提高自主创新效率。

(二) 推动协同创新, 积极探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要求我们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所谓协同创新, 是指围绕创新的目标, 多主题、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协调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创新模式,

环顾国内, 协同创新业已成为各行业竞相探索的新型创新模式。而与发达国家相比,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还较低, 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创新评价制度、科技宏观管理等还不能适应新时期下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因此, 我们在新时期下的协同创新中必须把握两方面重点, 一方面是创新主体的协同, 即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能够围绕总体目标, 齐心协力, 协同推进。另一方面是科技与经济的协调。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 必须让科技工作更多地面向、融入经济主战场, 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 才有更加旺盛的创新活力和长久的创造激情。

(三) 推动体制创新,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经济体制, 科技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 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 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 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要科学地创建并运行这一体系, 我们必须理解其中的代表涵义和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熟悉市场需求, 有实现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条件, 可以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只有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 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 才能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同时, 各类经济主体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时都离不开市场这股无形力量的引导。创新活动要想融入经济主战场, 就必须顺应市场潮流。而目前我国企业在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上还比较薄弱, 以现有的技术实力和能力, 很难与实力雄厚的国际知名公司进行技术竞争, 因此, 我们必须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 同时高校与科研院所须根据企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创新方向与研发重心, 最大限度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在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这些创新成果与经济发展缺乏广泛的交汇点。所以, 一直以来存在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此次报告中提出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就是要从体制机制创新上解决这一长期阻碍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难题。

(四) 推动区域创新, 积极发挥基层科技组织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2012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第一个周末, 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河南省期间曾提出:“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乡是重点。要把乡镇作为充实基层科技力量的重点, 提高基层科技推广能力。”

基层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取决于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以及部门之间的资源在基层层面的整合与集成。另一方面还取决于科技人才作用的发挥。因此, 激励各基层组织以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 加强对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培训, 开展多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 搭建基层科技组织之间沟通与协作的有效平台是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国家层面一直高度重视提升基层县 (市) 创新能力, 并通过政策手段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科技部在2007年出台《科技兴县 (市) 专项工作“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县 (市) ”的目标。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适时提出了“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的号召。这些不仅强调了各基层科技组织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起到的作用, 更明确了中央到地方对各地基层科技组织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提高综合竞争力, 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而共同努力的具体要求。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只有全面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才有可能使我国在面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趋近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赢得新一轮国际化竞争的优势。

三、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几点浅见

(一) 强化组织领导, 改革考核机制

科技创新是一把手工程, 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 只有一把手重视创新、重视发展, 这个地方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提升。虽然在近几年来, 不少地方政府开始注意到科技创新对发展地方经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逐渐增加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在考核体系当中的比重, 但总体来讲仍然无法使很多地方政府的一把手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 我认为如何提高各级地方部门领导对创新驱动重要性的认识, 并充分调动其对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下一步, 我们可以从政策层面和考核机制出发, 引导和鼓励各级政府提高对创新工作的认识, 积极发挥一把手领导带头作用,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实现全民创新。

(二) 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创新科技投融资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金融政策环境的完善是加快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和保障, 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一是加快推进科技计划和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改革, 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自主、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助、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 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二是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 综合运用阶段性参股、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形式, 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是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的创业资本运作机制, 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自主创新;四是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重点科技工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应紧紧围绕机械、信息产业、汽车制造、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化学化工、建筑等主导产业, 重点加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七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围绕产业机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民生改善、公益性科技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需求, 建立完善以企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创新要素集聚, 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四)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 创新人才竞争和集聚高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持续提升的根本保障。人才问题, 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 对于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的重要性, 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面对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 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吸引高端人才进入创新创业领域。结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各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 面向未来发展引进和培养人才, 重点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科技复合型人才。同时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研发机构、科技孵化中心等平台, 采取资金扶持、项目资助、股权激励、成果奖励、平台支撑等措施, 着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吸引和凝聚创新创业人才, 同时激励高端人才向企业集聚, 形成企业、高校、人才良性互动的创新氛围和局面。

综上所述, 此次十八大期间党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既是新时期创新改革的要求, 更为中国未来几年的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发展是硬道理, 创新是源动力, 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才能积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 才能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 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步入全面转型的良性轨道, 为迎接新一轮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大洗牌打好基础, 同时做好挑战并超越国际一流创新型国家的充分准备。

摘要:本文从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出发, 着重从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推动协同创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积极发挥基层科技组织的重要作用等几方面论述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 同时提出了关于中国未来几年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初步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十八大,创新驱动,体制创新,协调创新,基层科技组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温家宝:《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 《求是杂志》, 2011年第14期。

[3]徐冠华:《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国软科学》, 2006年第10期。

[4]傅晋华:《关于我国基层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重点关注》, 2011年第10期。

[5]胡明波:《简论科技工作创新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经管视线》, 2012年第9期。

[6]魏勤芳:《对提升不同类型区域县 (市) 科技能力的思考》,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第3期。

8.十八大报告读书笔记 篇八

关键词 十八大报告 政策 传统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 农业职业教 倾斜 转变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十年发展,据目前统计,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达7265万人,职业教育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到2011年,而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9万人,在校生2197万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以步入快速发展期。

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也为今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新的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护航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同时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于11月13日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网络访谈活动,主题为“中国的教育公平”会上,介绍说:“最近,经国务院研究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我国政府继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袁贵仁部长同时还提出:“出台这项政策,主要是基于四方面考虑:一是支持农村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二是重视职业教育,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三是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农村学生经济负担。四是进一步加快普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这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以及在政策上的保证。

二、职业教育向农业职业教育倾斜

报告中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培养现代农民,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党在今后需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倾向于二三产业,比如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卫生等等,农业职业教育相对薄弱。能提供正规、专业的农业教育的培训机构也很少。因此,首先要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农业专业职教机构。其次要明确培训的方向和群体,重点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三代农民;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以及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经营者与管理者。为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战略,让第三代农民学会通过网络种庄稼、养畜禽、卖产品、看市场,依托信息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因此,职业教育向农业职业教育倾斜已势在必行。

三、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

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后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学历教育,还包括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当前我国更注重学校学历教育,而职业培训教育比较薄弱,至少政府关注不够,投入不足。这次党代会专门提出来,就是要将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一腿长一腿短”的情况扭转过来。例如:“用工荒”的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跟不上就业观念的发展,跟不上劳动者对就业环境、就业待遇、就业前景的要求,所以职业教育跟老百姓的需求脱节。过去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强调盯着用人单位的需求,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但忽略了另外一个市场,就是生源市场,现在很少有人报考职业学校。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萎缩,学校数量、招生数、在校生数都在下降。这说明什么?学生的就业观念有问题。因此,必须重塑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教育理念,包括培养模式。干好一份工作,光靠技能是不够的,而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职业素质将对职业生涯起到关键作用。

四、专业设置、实践教学必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1.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现代产业发展变化。例如: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目录中,很多专业不需要通过三年来学习,几个月就可以完成。

2.在实践教学上“有些实践场所并未增强学生技能”。是否真正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都是我们应值得考虑的。现在有些职业学校组织学生实习实践,有的实践场所让学生只是增加了经历,并未达到强技能的目的。

五、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应该互相敞开大门

在学历教育中,大学毕业生、硕士、博士应该同时取得一定的实操证书,就是学历和实操证书相挂钩。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专业技术人员当中,高技术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德国为40%以上,而我国只占5%左右。因此,国家也应该提供给社会上各类、各层次的劳动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开放性平台,二者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搭配,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9.十八大报告要点 篇九

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2.两个翻一番

“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到那时,全国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3. 两个“五位一体”

(第一个五位一体)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二个五位一体)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两个“五位一体”都有一项具有净化功能:“第一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 “第二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净化。4.民主协商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5. 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6.牢记八个坚持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条,条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7.两个“百年”实现现代化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8.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表述。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9.三型目标建设执政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型”目标,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人民服务贯穿报告始终。10.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10.十八大报告题库 篇十

1.十八大的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O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多少万亿?

四十七点三万亿。

3.创新型国家建设有那些显著成效?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

4.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几位? 第二位。

5.民主法制建设迈出哪些新步伐?

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系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6.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标志有哪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7.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 B.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

C.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 D.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 E.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8.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哪些?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9.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10.我们能去取得历史性成就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11.为什么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1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3.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的是?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14.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5.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是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6.什么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文明发展道路指的是?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9.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指的是? 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0.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哪些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1.我国基本国情指的是?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2.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指的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2.两个一百年及其目标指的是?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3.三个自信指的是?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4.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是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表现: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6.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个加快是指: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27.为什么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28.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29.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十八大报告提出提出哪“四个着力”?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30.对经济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个更多”是指?

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3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四化”道路是指: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2.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33.为什么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4.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毫不动摇,是指: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35.为什么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36.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两个牢牢把握,是指: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37.为什么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38.为什么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39.为什么说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40.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三个更加”的人民民主是指? 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41.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个更加注重”是指? 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42.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重要任务是? 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3.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44.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双百方针”、“三个贴近”的原则、“三个面向”指的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什么?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6.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指的是?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48.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应注意加强的哪些方面?

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49.注重在哪些方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50.大力培育怎样的社会主义良好风尚? 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5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52.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三个自我”指的是? 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53.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途径和方法?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54.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55.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树立什么?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56.加强社会建设,什么是重要保证? 社会和谐稳定。

57.加强社会建设,要以什么为重点?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58.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什么改革?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59.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什么?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0.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61.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62.如何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63.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哪些措施?

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64.社会保障是一项什么样基本制度? 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基本制度。65.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66.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就是要坚持什么?

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67.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68.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69.采取什么方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70.采取什么措施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71.采取什么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72.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

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73.中国奉行的国防政策是?将采取哪些措施? 防御性。

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74.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75.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些什么?

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76.当今时代是主题什么? 和平与发展

77.在国际关系中要弘扬什么? 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78.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将继续高举什么旗帜?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79.为什么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80.全党必须牢记什么?

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81.新形势下,党面临着什么样的考验?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82.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五个建设”是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83.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建设什么样的政党?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84.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85.为什么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86.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指的是?

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

87.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指的是?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88.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什么?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89.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要坚持什么?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90.如何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91.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92.如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93.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94.如何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95.为什么要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96.三大历史任务指的是?

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97.十八大报告对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如何评价?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

98.十八大报告认为过去五年的成就有哪些?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99.十八大报告的题目是什么?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0.十八大报告一共出现多少次人民的字眼?

上一篇: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演讲稿下一篇:中医医助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