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

2024-06-28

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12篇)

1.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 篇一

教学智慧与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指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感性的职业性行为方式的总和。具体包括教学管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等。教师所从事的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可称为教学实践。从教师方看,就是教学。从学生方看,就是学习。如上所述,学习既然是一种实践活动,在同一活动中与其相对应的教学,自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了。即教学是教师实践指导学生实践,即教师凭借外显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外显的实际操作的过程。当然,外显的实际操作离不开内隐的心智操作。

而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的达到融通共生、自由和美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是一项以师生沟通对话为方式,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质特征的实践活动。以这样的认识为前提,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智慧的本质是一种高水平的能力表现,而且,这种能力里包含了多种具体教学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智慧是综合了教师有关教学活动的感知、思维、创新、实践等多种能力而形成的一种整合后的高水平的系统能力。

教学智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个体对整个教育教学的现实存在的个人感受;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前人总结的理论的个人领悟。这种感受和领悟可以表现为教师个体的可以言说的理念或看法,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缄默性知识。教师个人有关教育的缄默性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实践的基础,同时,对新的教育理论或教育经验的学习都依赖于教师个人已有的缄默性知识的支持。

教学智慧是以实践性方式存在的。教学智慧只有在具体的时空情境中才会表现生成出来。“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和高效便捷”是教学智慧呈现的主要表现状态,或者说是指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执教行为的外在的基本标准。教学以教师的智力活动为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智慧水平,对在校期间及刚走出学校一段时间里的学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决定性影响。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下的表现,一定具有较深刻和准确的观察,并且,会尽可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地应对、施教,不仅追求效率──学生学得快学得好,而且追求境界──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对教师自身来说,还要有意识地在保障学生发展的前提下高效智慧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的教学智慧追求一种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教师不仅具有富有技巧的执教行为,而且课堂上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行云流水般自然贯通,师生之间真情交融、用心投入并共同参与,达成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教师和学生都从自觉走向自由忘我、探求智慧的新天地,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状态或境界。教学智慧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技能熟练且恰当运用阶段,指教师在掌握了教学设计要求、常规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多媒体的使用、课堂教学管理等多种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且恰当运用,师生交流正常、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状态;第二层次──机智应对突发性教学情境阶段,指教师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还能做到对课堂中生成的各种问题机智面对、有效引导,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层次──融通共生、自由和美境界阶段,是指教学体现了教师的才学与教学活动自然契合,师生沟通交流,通融和谐,教师的聪慧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情境呈现出求真、求善、求美的和谐统一状态。这是真正教学智慧达成的状态,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2.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 篇二

近年来, 随着各用人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那些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在就业时成为企业争相聘请的人才。目前,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 实践教学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达到了1:1, 实践教学受重视了, 各高校实践条件也不断改善, 但学生的动手技能并没有成直线上升, 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也突现出来, 而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动手技能。是什么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怎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我们的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 而校内的实践教学多以整周为单位的单项实践教学, 也称校内实习或实训, 而我们研究更多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文就影响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由于实践场地环境比教室大, 人员可自由移动沟通多, 造成学生心理开放, 思想放松, 纪律较松懈, 表现为:衣着随便;如穿拖鞋、穿短裤等;迟到、早退现象相对较多。而在实践过程中有时工作较多, 学生有畏难情绪出现:怕若、怕累、怕脏等思想。加上践教学多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学期, 这时候学生见工、面试时有出现, 学生面临毕业就业的压力期, 思想波动大, 造成学生对实践热情的下降。

2. 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

(1)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些专业在没有上专业课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学生没有专业知识的指导, 来到实践场所后对实践的内容和设备感到陌生, 理解不了有些专业名词, 学习起来就困难重重, 影响实践教学质量。有些实践教学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前夕, 学生热忠于找工作, 思想不稳定, 再加上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对学生实践期间请假找工作给予开绿灯, 造成有些学生缺习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质量从何而谈?而留下参与的学生人员不齐, 思想波动, 自然对实践教学应付了事。 (2) 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有些专业实践教学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 安排实践教学时为了达到1∶1的比例, 重复安排类似或相关的实践教学, 造成学生对后面的实践教学失去兴趣。专业教研室在安排实践教学时, 由于和实训部门特别是所在的实践场所缺少沟通, 造成所安排的实践教学现场的实践设备满足不了实践要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了实践设备的支持, 实践教学难以有好的效果。

3. 实验技术人员因素。

再好的实践场所, 再好的实践设备, 再好的实践教学方案, 实验人员才是最终的实施者, 因此实验人员的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而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讲授表达能力和教学方式方法影响最大。 (1) 专业知识能力。现在的实践教学设备很多是较先进的仪器设备, 实验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能力才能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才能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 开发更新实践内容, 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否则, 先进的仪器设备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浪费。专业知识能力还表现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实验人员的实践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实践的顺利进行和效果。课前的仪器准备, 器材的收集, 所需仪器、元件的校核, 对于实践过程的每一个原部件、仪器性能和使用方法的熟练程度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 体现在实践人员的操作能力上。 (2) 讲授和表达能力。实验人员在指导学生实训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在上课时像理论教学老师一样讲授一些实践操作的程序、注意事项、以及某些有可能要分析到的理论知识。作为面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实验人员一定必须具备讲授的表达能力, 这就要求实验人员首先熟知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安全操作规程、实践过程和结果以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组织、实施, 而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对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极为重要, 若肚子有料而说不出, 不但影响教学效果, 也为学生留下不好印象。 (3) 教学方式方法因素。现在的大学教育方式有从成人化教学方式向小学化教学方式退化的趋势, 将原有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和实践性教育方法也完全改变成了填鸭式教育, 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实践教师把实训内容从头到尾讲一遍, 按下来安排学生进行训练, 实践教师随时进行指导, 表面上看起来学生也可以掌握实践技能, 但长期下去对学生难产生新的兴奋点, 单调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 因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另外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现在的实践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 学生间缺少竞争、思考不多, 加上如碰上实践内容枯燥、实践时间长等因素, 学生容易采取应付形式对待实践, 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 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 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1) 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后所达到的预期能力水平, 既要符合总的人才培养目标, 又要相对明确、清晰。实践教学目标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限于实践技能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训练。因此, 实践教学应有自己独特的目标[1]。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培养素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实践项目, 安排实践教学时专业教研室要和实践部门分析讨论, 避免在学生的毕业时期安排, 合理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顺序, 根据实训场所的设备安排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实践项目。在实训过程中, 实践指导人员要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和执行劳动纪律。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指导人员还应溶入到实训中去和学生一起动手, 并讲述只有靠双手和劳动才能换取自己末来。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不怕若、不怕累、不怕脏的新思相和新作风。另外学生处还应对毕业班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 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 让学生安心地完成实训。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服务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 不能一概而论。在实践教学中鼓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 对学生实训进行分配。除了一些集中讲授的内容外, 一些维修项目分配到个人, 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指导老师进行现场逐个问答, 让其他同学进行监督和学习, 学生也在掌握自己项目的同时也掌握到其他项目。这样学生在完成各项目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技能逐步地得到提高, 学生收获大, 学习的信心就足。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 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 如我院设立开放了电子协会、制冷创新实验室、现代电工新技术实验室、组太软件应用实验室、汽车训练室、计算机实验室等有特色的实验实训室, 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我院学生在近几年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电子类、机电类、汽车类、计算机类等各类的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此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学生完成了由理论认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变。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 推进“三个相结合”, 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 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 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 指导实践教学。 (4)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 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 建立相应的方法, 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 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 (5) 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建立实践监控体系应包括实验教学的体制与体系、实践项目、实践师资队伍、教风与学风、实践管理、实践教学与改革、实践条件、实践教学效果等内容。 (6) 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教师的提高、教师的结构以及教师的职责等方面。实践教学人员应通过坚持自学、在职继续教育、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讲授和表达等能力。学院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 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实践教学人员的协同配合, 学院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上下一心理论与实践并重,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持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动手技能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学生动手技能的高低, 文章分析了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提出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因素,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饶汕贤, 赖元峰, 张少雄.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J].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4) , 2003, (4) :25-29.

[2]魏礼文, 郑宗晖, 王利民.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4) , 2003 (, 4) :52-55.

3.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2010年颁布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为此,我院(西安翻译学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任务。目前,随着对我国大学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对教师数量的要求已转向质量,加强高校教师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成为目前高校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实践教学在高校教师培养中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的提法在我国始于80年代后期,张念宏主编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实践教学”的定义,其定义是:实践教学“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所进行的参观、实习、习题课、讨论课、设计等教学环节”。

依据这个定义,对高等院校各基础课程教师的实践教学可以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如一些编程类课程可以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逐步贯通到学习当中去,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对学生的编程技能有所提高。

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对人才衡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创新能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实践,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挥。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理论当中学习来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更好的方法,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的纲领性描述。教学模式重要的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用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

当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出题学生解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即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不了老师的讲课水平。所以,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思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已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确立“面向通识教育、服务通识教育”的宗旨,大力加强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新模式

针对目前实践教学的相对薄弱情况,各个学院积极开始改革。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就是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校课程的教学计划,将学生的职业技能、见习实习、顶岗实习、假期实践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结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系统实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管理模式。

该模式实施的基础,是学校必须定位准确,培养目标切合实际。作为一所地方性民办院校,西安翻译学院紧扣“读书”、“做人”、“变革”、“奋进”的基本校情,确立了“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或“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的培养目标。围绕着培养目标,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我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各占50%。应构建各专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课堂相辅相成”、“以专业技能训练、见习实习、顶岗实习、假期实践调查报告、毕业论文作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为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

1.“第一课堂为重点、第二课堂为补充”的专业技能培训

加强对学生的本专业技能培训,必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要作用和地热课堂的补充作用。第一课课堂是育人的主要渠道,各个专业都开设有思想政治课程,心理学课程。与此同时,在课外有社团活动,也定期举办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锻炼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和展示平台。

2.大力发展校企合作

将企业一些特长性人才,引进到学校,建立现代的职业师徒模式。学生在学校能学到企业的相关知识,而且老师手把手进行企业教育,同时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够提供很好的建议,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在企业当中进行实践学习,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提到了一个很好的提升。如将汽车4S店推广销售,学生将汽车推广、销售、维护、保养等进行了一个系统地了解。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系统性原则

应该根据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规律并结合我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特点,从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能力发展要求出发,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及相互联系,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辅相成,使得实践教学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统一,具有其连续性,贯穿于大学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实践教学体系的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我院本科应用性大学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也应分阶段、分层次来逐步实现的过程和对其的深化过程。

四、创新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1.教学管理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前提条件必须是教学管理的改革。目前,在传统的、现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管理下,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必须按照该专业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循规蹈矩的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大学生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活动安排余地相对比较小,不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行“现代师徒制”、“4+X”等成为教学管理改革的第一要务。这些学习制度减少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要求,充分发展了大学生的个性,可促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大发挥,为创新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环境;实行多样化考评制度,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辟出一条大道。

2.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应将实践平台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抓,通过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实践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同时将该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平台建设等作为重要的专业建设内容,落实建设经费,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和师资培养、引进计划。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吸引和聘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实现现代教学的师徒制模式;使实习基地平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平台,从而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建设新路子。

3.加强队伍建设。为了适应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抓好“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工作,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建设创新型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上,西安翻译学院开创了具有我校独特品牌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大为提升,为学院迈入一流高校的队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鸳珍. 对话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建钢: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十大战略[N]. 中国教育报,2010-1-6(18).

[2]蒋家平. 拔尖人才培养应有通盘考虑[N]. 中国教育报,2009-12-21(6).

4.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报告 篇四

在大家的期待中,由公管民族班的辅导员 老师以及班主任 老师开始了本次讲座。作为一名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生,我们对大学里的基本常识已略知一二,但是在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面对未来的职业前景和就业趋势却不甚明了,因此,不少的大学生感到十分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导致就业后不断地跳槽,事业上得不到成就感,生活上得不到幸福感。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每天,有太多得人沉沦余日复一日单调的学习和生活中,却感到无力改变,这些人中也包括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驾轻就熟的学习模式,带给我们的不是游刃有余进退自如的快感,而是疲惫不堪甚至厌倦。这样的心理感受当然不会是享受。不断重复同一件没有丝毫挑战性的事情,我们所体验到的快乐只会变得原来越少。就像饥饿时吃馒头一样,第一个馒头带来的满足感最大,吃到第N个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味同嚼蜡。

因此,我们必须要计划生活,计划未来。

职业生涯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如果不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就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作为已经尚未毕业的我,很早就知道如果不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把自己的未来设计好。生活和工作就会没有了方向,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小舟,迷失方向,不知所归。

教室内针落有声,唯有老师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教室内,大家目光专注、神情凝重,表现出大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并且结合老师讲座内容的自身感悟。讲座持续三个个小时,老师具体介绍了什么是职业规划,如何进行职业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规划,并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政策、学校、社会及竞争对手等进行了分析了:

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就业政策:国家,学校,社会等方面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制定了不少政策。比如:国家方面,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时,给于资金支持或是优惠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同时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稳定的就业环境。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切实解决私营公司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学校方面。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大学生要在工作中得到实现自身价值也离不开创新,学校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社会方面。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好的为企业付出。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不仅仅是企业给员工制造机会,同时也是企业谋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投资。另外,企业应与时俱进培训员工。因为大学生刚进入企业,对于业务都缺乏专业的能力,再加上本身刚步入社会,经验不足,所以企业要培训他们。当今时代,是一个瞬间万变的年代。培训这一个名词已然成为了一个必要,是企业充实员工能力的重要装备。大学生,是一个更加需要活的培训机会的一种群体,他们刚步入社会,很多东西来不及适应,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企业如果能够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给他们,让他们有更大的学习空间。

竞争对手。将来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是全国各大高校毕业的优秀和不优秀的毕业生。不优秀的暂且不说,优秀的毕业生学校背景比我们厚,社会阅历比我们多,实力比我们强很多优秀的人才在和我们竞争,我们必须不断的完善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讲座中,强调的最多的就是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设计出合理可行的、真实的、具有逻辑性的规划书,切不可好高骛远,不且实际,如空中楼阁一般。

短短的三个小时的培训结束了,但是这里的每个人深切地认识到:要想成功,要想取得成就,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定位。在明确了一个方向之后,把手头的每一件事处理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知道,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之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觉知与承诺,意思是主观上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然后才能进行自我探索与认知。要是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所在,写再完美的规划书,那都只是一纸空文。

听了这次讲座,我懂得了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也让我设定了发展的目标,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职业规划就是全面、深入、客观分析和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明确的定位,并设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在通过各种积极的行动与措施去争取职业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对生活需求及工作需求进行恰当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规划的功能在于为生涯设定目标,并找出达成目标所需采取的步骤。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制定出基本措施,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并获取最大程度的成功。

记得在《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里许三多说过一句话:“有意义的人生就是好好的活着,怎么才算好好的活着?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做什么事情是有意义呢?好好的活着。”生活要有目标要有意义就需要我们认清自己适合做哪一些职业,适合做什么,认清所选职业的需求,以及如何经过

努力达到目标。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提高自身技能,做到百战百胜。

我们花时间来规划自己的生涯,但也要了解到有时我们所播下的种子,未必能马上发芽。性格类型没有对错,而在工作或人际关系上, 也没有更好或更坏的组合。每一种性格类型和每一个人都能带来独特的优点。哪一种性格类型最符合自己,是由自己来作最后判断的。自己的性格分析结果是根据自己在回答问题的选择来建议自己最可能属于哪一种性格类型;但是,只有自己才知道年真正的性格类型。

我们可以用性格类型去理解和原谅自己,但不能以它作为自己做或不做任何事情的借口。不要让性格类型左右自己考虑选择任何事业、活动或人际关系。要留意自己对类型的偏见,藉此避免负面的把别人定型。

有人说性格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选择人生目标时,一定要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性格优势方面的作用,寻找职业和人格的最佳匹配,使得我们成为更有焦点,更有效的工作者,避免或减少自己性格中劣势方面对事业的影响。

5.课堂教学调研实践报告 篇五

一、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发生了变化。

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教师普遍认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即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讨论、实验、猜测、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在生物活动中,主动认知、主动建构,获得充分发展。

教师把学生看作生物学习的主人。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不应是只发挥“耳朵”的作用,而应该是多种“器官”参与生物活动。也就是说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是真诚互动的,是共同探究知识的“学习共同体”。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1.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是生物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生物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我们的老师能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能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能充分与学生合作,让学生始终处在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2.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等。

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生物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学生的智慧潜能,使“不同的人在生物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开放式提问。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谁来回答他的问题?”“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谁还有疑问?”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工作量偏大

目前,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年龄老化现象非常突出,平均年龄41.1岁,许多年过50岁的老师仍在教学第一线;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包班上课,工作负担重,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教材和进行理论学习,对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非常不利。

二、农村中学教学现有条件和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农村中学资金短缺、条件落后,有些学校连台投影仪都没有,很多教师上课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大黑板上过家家”的局面,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改倡导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等学习目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也是当前课改的当务之急。

三、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挫伤了教学的积极性。

城乡教师工资差距过大,乡镇教师工资偏低、待遇教差。农村学校所处的位置往往在村中,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一般,现实状况造成了青年教师吃住都不方便,很难安心工作。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教师的新陈代谢,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数量偏少的现状。建议各县区每年选用一批师范类专科以上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二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部分优秀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一支业务精良的中学生物教师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进行轮训,使教师在业务知识、教育理论、教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6.教育教学实践个人总结 篇六

一、教育教学管理基本评价

1、校园管理规范有序。学校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每周召开行政会,有行事历;强化组织的职能,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制订并落实各项工作管理措施;校园环境清洁美观,教室、教师办公室及专用教室等卫生整洁。

2、教师队伍管理得到加强。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强化师德规范,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认真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及考评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和论文撰写,为青年教师成长和成才创设环境与条件。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平时通过不定期的会议解决有关问题,对班主任工作实行考核。

3、学生管理比较严格。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养成教育,学生能待人礼貌;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讲座;依靠班主任、优秀学生和德育处对“学困生”进行帮助教育;成立学生常规检查评比小组,对室内外环境卫生、文明礼貌、自行车排放等进行检查。

4、教学过程管理得到重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各学科都制定了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态度普遍较好,采用集体备课形式,能较好发挥团队精神。本次调研共听20节课,其中优秀课7节,良好课8节,合格课5节,

二、存在问题

1、集体备课千篇 一律,没能考虑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不能体现课程改革精神;作业布置、批改、选择质量都不是很高,有些甚至不规范。

2、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较落后,没有很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3、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化学实验室的危险药品存放和生物实验室的电线布放不规范、不安全。

三、建议

1、要重视创建工作。创建工作要抓紧、抓早、抓落实。要及时召开创建动员会,让全校师生明确创建的意义、目标和任务。要通过创建,优化学校常规管理,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

2、要优化课堂教学。重视过程管理的检查和考核。要重视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实践,组织校本培训,尽快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要经常选择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以此推动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实施。

7.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 篇七

1 运用实践教学法的必要性

1.1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运用实践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要求

《基础会计》是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入门学科, 起着专业基础和职业入门引导的双重作用, 内容虽然不难, 但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财会工作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抽象, 加上《基础会计》的系统性、理论性、知识的连贯性、前后联系特别紧密, 纯理论教学只有少数学生能理解和掌握, 并运用到会计工作实践中, 大部分学生一知半解, 往往是工作几年后才恍然大悟。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在学校就达到学习目的, 更快上岗顶岗, 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采用实践教学法, 从让学生收集各种票据 (车船票、餐饮发票等) 开始, 慢慢引导学生进入会计的学习, 并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 逐渐熟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一步步摸索出学习的窍门, 领悟会计学的基本原理。

1.2 运用实践教学法, 体现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在中职学生的各类考试中已经取消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增加了业务题以考查学生对实践操作原理的理解, 所以“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教学将使《基础会计》中实践性较强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核算程序等章节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 所以教学中必须采用实践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1.3 运用实践教学法,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一方面向学生展示各种格式繁杂的凭证、账簿, 为学生形象演示各种凭证的传递、账簿的填列过程, 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自动手, 边看边操作, 感受整个会计核算程序, 模拟会计实践, 提高教学效果。

2 实践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2.1 注重课前实践, 有效“搭桥铺路”、“抛砖引玉”, 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课前实践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让学生走出课本, 走进生活, 收集一些跟上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授《原始凭证》这一节时, 我让学生周末去超市买东西开发票、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票据如车船票、旅行途中的各种票据, 这样上课时学生拿着各种各样的票据进行交流, 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讨论哪些是原始凭证哪些不是, 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生活的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识。

2.2 精心设计课堂实践, 使课堂实践返璞归真、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

第一, 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采用逐章学习以单项模拟实践为主, 综合学习以整体模拟实践的方式。

由于在逐章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会计》各个章节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所以实践的内容按照《基础会计》的理论教学进度分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大模块, 再根据中职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细分每一模块的单项实践项目。具体如下表:

在综合学习、融会贯通阶段, 为了加深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过程的理解, 教师可以准备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实践资料, 让学生独立完成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核算过程。

第二,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采用实践教学法并不是不讲理论知识, 由于学生将来工作必须通过《会计证》等考试, 考试形式是以书面解题的方式进行的, 要求学生掌握基础会计的基本原理, 所以必须将基本理论贯穿于学生的实践中。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 感性认识并归纳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基本格式;在学生填列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边看PPT演示边讲解边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凭证编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的方法, 并逐步了解凭证、账簿和报表之间的关系。

第三,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法必须把握好会计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基础会计》的教学实践是配合《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而设计的模拟实践, 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理解基础会计的基本原理, 它与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进行的实训课程有很大的不同, 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握好模拟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不能简单地照搬会计实训课程的内容。以原始凭证的填列为例,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与专门的实训课程在运用实践法时就有很大的差别。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法, 为避免学生对知识产生不必要的混乱, 选用的原始凭证宜精不宜多, 各个种类的原始凭证只要举1-2个凭证就可以了, 主要通过学生对典型原始凭证的观察与填写, 触类旁通, 感性理解原始凭证的分类、原始凭证的内容、原始凭证的填列要求, 明了原始凭证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性。而《基础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会计》这门课后开设的, 实训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 所以应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原始凭证, 使学生见多识广, 明白各种凭证格式的设计原理、填写的一些特殊要求, 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无论接触什么样的业务都能得心应手。

2.3 加强课后实践与总结,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课后实践主要是要求学生利用寒假期间参观一个企业的财务部门, 以便对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分工有感性的认识。实践总结就是每一项实践活动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小结实践的内容和操作原理。由于每一项的实践都蕴含着会计的一些基本核算方法和原理, 所以实践完成后, 教师都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通过归纳小结、图表表述等方式列出每一项实践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 将知识系统化, 条理化, 使零散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而在识记基本原理的时候则可通过回顾实践过程感性记忆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 这样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 实践教学法是一种集教学、学习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是一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

摘要:实践教学法是《基础会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跟其他教学方法相比, 它在深化《基础会计》理论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阐述了实践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8.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 篇八

一、常规教学模式解析

在常规的实操教学中,绝大部分的中职类学校都是由教师先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再进行必要的示范操作。在示范中把操作的详细过程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才安排学生进行技能实践训练,教师还需要作巡回指导。这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模式,亦即:“理论——实践”。

其优点在于先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实践操作的过程,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这可避免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情况出现,并且方便教师对实操过程的控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在实践训练中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或技术难度较大、较复杂的实操项目(如电类、机械类等)。

二、“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在技工学校的技能实训中,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相当一部分的实操训练可以采用“实践—理论—实践”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前先不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也不作示范性的操作,而是让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初步的实践探索,教师不作指导。然后通过个别提问及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等方式,对初次的实践训练加以小结。这样,学生可由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另外,根据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结果,学生会发现自己在初次实践训练当中存在的不足,也能牢固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这时,再让学生根据分析讨论的结果,进行第二次的实践训练。这样,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技能必定会有更深的

理解,掌握得更为牢固、扎实,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技能学习的兴趣。

三、案例分析

在《家用电器技术基础与维修技术》这一学科中“电风扇摇头机构的拆装”知识点的技能训练课中,笔者就采用了这一教学模式。

电风扇是当今一种很普遍、很常见的家用电器,学生对它们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甚至有些学生还对它们进行了初步的拆装。故在实操训练前,不向学生讲授相关内容,也没有作拆装方面的示范,只要求學生先自行参阅课本中的有关内容,回顾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拆装,并要求学生在拆装过程中思考下列几个问题:电风扇的摇头机构由哪些零部件组成?思考电风扇摇头机构的传动原理?应如何安排拆卸的顺序(或步骤)?在拆卸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哪个步骤?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拆卸,一方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便于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操训练,避免他们在实习过程中盲无目的地乱摸乱拆。

教师在学生初次拆装时要巡回检查,以随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分析。当拆卸过程完成后,通过个别提问及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的方法,共同完成上述的几个问题的解答。特别是第四个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识颇深,也就是拆卸蜗轮与揿拨牙杆这一步,因为里面的小钢珠会在弹簧的作用力下迅速外弹,故在拆装时一定要用手遮挡好。这样,学生通过初次的拆卸训练并加以经验总结,就能形成 “实践—理论”的过程。另外,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好理论知识后,再由这一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在第二次拆装时便会比第一次做得更好。这就完成了“理论—实践”的过程,最终形成 “实践—理论—实践”这一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这方面的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掌握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后再一次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克服在第一次实践时出现的不足之处。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和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在实操教学中应用的优点所在。

在本次实操教学中,通过采用"实践—理论—实践”这一教学模式,学生不但对电风扇摇头机构的结构和拆装操作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外,还提高了他们学习本学科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在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技工学校的实操教学中,如果从学校的发展及学生的出路(就业)方面考虑,只要时间许可,大部分危险性不大、技术难度不高的实操训练项目,均可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9.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篇九

俗话说,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没有办法强迫它喝水。因此,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就必须促成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标准已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贯穿这种理念呢? 策略

一、学习的形式要体现活动性

文实践活动必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是主体对客体有目的的变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实现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语文实践活动既把实践看作知识的感性来源和知识的检验标准,又把实践看作是发现知识的手段。“语文+活动”,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语文,让活动贯穿始终。这里的活动既包括外显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内隐观念性活动(动脑),要提高活动的效率,必须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使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例如,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唱一唱、跳一跳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也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机会。只有学生主动从事活动,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目的。实践活动必须以活动为主要手段,一方面要立足课内,真正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另一方面要拓宽学生实践的空间,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交融,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策略

二、改变问题呈现方式,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顾冷沅教授曾说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等待接受式”向“主动获取发展式”转变之时,是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升之始。

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满足于解决问题,记忆一些现成的人类的优秀研究成果,在考查时能够再现知识便是好学生,这样的选拔标准显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求大相径庭。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多元,势必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主导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以往“去问题”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于“研问题”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问题情景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自己个人或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三维目标有机地加于整合,实现由“被动等待接受式”向“主动获取发展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策略

三、蹲下来欣赏学生

教师应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创造出如沐春风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意识要增强,教学行为也应发生变化,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过去,课堂上,教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现在,教师们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谁还有问题请站起来说?”一节课眼看要下课了,老师还会说:“现在还有最后一次发言机会,这个机会我想给刚才没有发言的同学,好吗?”教师心中有了学生,有了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愿望、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在教师心中有了位置。

我觉得:课改,让我学会了蹲下来欣赏学生。过去,我觉得学生都应该像理想中那样,讲过的知识必须会,要求他们做到的必须做到,哪怕有一个字不会写,上课做一个动作都不行。我忽略了一点,他还只是个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如果我们都能强迫自己蹲下来欣赏学生,慢慢形成习惯,学生因教师的欣赏而十分自信,教师也因欣赏学生而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快乐。

应该说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题,教师应该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让老师学会了从自身寻找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同时,老师还应学会换位思考。如在上三年级的《树——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制作树叶贴画,班里顿时响起了嗡嗡声,仔细一听,是学生边做边交流:“你看,选哪片树叶更好呢?”“好了,我把金鱼的尾巴贴好了,真像!”“嘿,我再选片银杏叶做女孩的裙子。”仔细观察一下,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做着,看到这些,我们想,如果我们在做手工,做到兴奋处,也会情不禁地说出声来,我们怎能非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安安静静,不说一句话呢?由于换位思考,教师就能更多地理解了学生。

置身于温馨的课堂,我们高兴地看到师生互教互学的生动场面,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策略

四、让学生在课堂上“亮”起来

每个学生身上究竟有没有“亮点”?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教师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的评价为“聪明”、“能干”,有着“光明的前途”;有的则视为“愚笨”、“不可救药”,如同雨天的夜空,没有丝毫亮点。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亮”起来,教师要重视发现蕴藏学生身上的“火种”,多做“助燃”工作,防止将“火种”浇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尽量体现这一点,努力遵循“四为主”原则,即以教师点拨为主,在学生的疑难之处,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以学生自学为主,把动手、动脑的时间和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主动学习、自觉钻研,积极思考,充分表达;以实践为主,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用眼看、耳听、心想,避免上课以听为主的现象;以悟法为主,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习惯、常规的行为操作训练,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10.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 篇十

【摘 要】新课标指出“每个学生都应该习得自己的数学,数学要面向全体学 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的讲解、作业的布置针对的是班里的中等生,这就形成了班级教学的普遍现象,即优等生在 课堂上不能充分利用时间,陪读现象严重,差等生一片茫然,整节课紧张慌乱听不懂。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也给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立足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现状,结合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期为初中数学探寻最佳的教学模式打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分层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73-02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是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结合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我开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并试行了“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对传统教学的改造,它是一种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内在品质,使教学既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又能促进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组织方式。它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的一种分层递进教学。

二、分层教学法应坚持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分层教学法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性原则。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在变化的,无论从身体还是从心里还是从数学知识结构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都在进行动态的发展,不能因为前面知识没有掌握牢固,而对后面知识难以理解,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变化,依据学生发生的变化来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鞭策学生好好学习,在讲授新课的同时为同学复习旧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得到可持续发展。

2.整体性原则

分层教学法是为了消灭学生的差异性而教学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差异性而教学。在中学数学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要站在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上来对学生进行分析,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协调和沟通好每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坚持整体性原则的同时要保证班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在不同层面上做到整体性。顾名思义分层进行教学就是把班级所有学生最为一个整体,还要把每个层次上的学生分别看成一个个整体,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别化的教学,这样就能够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3.个别性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无论在当前的知识水平还是在学习能力上学生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数学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不同之处,并且还要依据这些学生的个性,分别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在最后得到一样的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法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法,在符合老师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层次、有目标的教学。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适宜长期推广,但纵观当前的实施情况,分层教学的实施不容乐观。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的目标和分层教学的意义对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加以探索。

1.教学目标的分层

分层教学是将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及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因此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即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目标的分层不是全部分层,而是科学地分清楚什么目标可以共有,什么目标需要分层,譬如在进行数学某一章节的教学时,共有的目标是学生要对所有的基本概念的掌握及基本运算能力的掌握,但是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深入就应该由层次性把握,譬如,对于几何教学中的一般知识点,就应该确定共有目标,采用一样的教学方式,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认识到基础好的学生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差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在实现目标分层之余增强层次低一级的学生的信心。

2.学生的分层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数学尖子,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课堂作业》,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要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3.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和分层作业在课堂上的融会贯通

(1)课堂上进行分层授课主要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在知识安排上,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留给(B)层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在时间的安排上,(B)层、(C)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让他们听懂吃透。对(A)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2)在分层指导上以落实(C)层、(B)层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A)层学生要加大训练其深度和广度,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总的来说,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部分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同时尽量把课堂后15分钟的时间让给他们;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

(3)在课堂及课后作业选择中,教师也应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对(C)、(B)层学生要求紧扣课本,(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A组复习题,会做其中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A组复习题,选做B组题、尝试C组题;(A)层学生在全部掌握之外,另增变式题和综合题。练习、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学生完成各层次相应练习和作业后选做高一层次练习、作业,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

4.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总之,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天天进步”的机会,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有所用,学有所获”的喜悦。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是多样的,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要继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江波.初中数学分层递进教学策略探析[J].河南教育,2004(6)

[2]王国海,杨树才.改造“注入式”,寻求“导学式”[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第7期

[3]孙宏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35期

11.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 篇十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等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能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转化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调动学生对圆的面积的学习兴趣,新课伊始,我跟学生讲我小时候放牛的事,讲到小时候贪玩,但又不能不放牛,就想办法把牛拴在草地上吃草,并出示相应的牛吃草的画面.当学生听到老师小时候也贪玩时,学生的心与老师间的距离很自然就拉近了一大步,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也由此而生.当指着图画问:“从这个图中,你能想到一些什么数学知识呢?”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圆的认识的基础,学生思维活跃,涌跃发言,如“牛吃草的范围是圆形的”“绳子越长,牛能吃到的草就越多,老师,你是不是带很长很长的绳子去的”“老师,那圆的面积该怎么求呢?我们来试试吧”等等,你一言我一语的场面非常热闹,学生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

教学源于教材,而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探索的平台,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本为本”,而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站在数学教学新理念的高度,以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进行二度开发,使教学更富生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以“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推导公式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准备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若干,让学生动手实验,用手中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喜欢怎样拼就怎样拼,并把拼得的结果做好记录(填表,老师己发给每人一张表格),再观察表中的数据,自己去发现拼出来的长方形,长和宽与面积的联系.在小组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我用8个小正方形,拼出两种长方形:①长摆4个(4厘米),摆2行(宽2厘米);②长摆8个(8厘米),摆一行(宽1厘米).有的学生说,我用12个小正方形,拼出三种长方形:①长摆12个(12厘米),只摆一排(宽l厘米);②长排6个(6厘米),摆2行(宽2厘米);③长摆4个(4个厘米),摆3行(宽3厘米)……最后,在交流讨论中,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都为自己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感到兴奋.教师通过开发有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维的、开放的探索空间,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又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

三、合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对学习小组的组建、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过程的指导等作深入研究,力求在小组合作研讨学习中,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等.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公式推导时,当学生提出“老师,让我们试试吧”的要求时,我先让学生以课本为指导,把课本后页的圆剪下来,并进行剪拼,独立尝试公式的推导,大部分学生都发现,这个操作过程只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于胜任的,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做得更好.于是,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有把圆剪成16等份的,有把圆剪成32等份的,并把剪下的圆片进行重新组合,有拼成近似三角形的,有拼成近似四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然后,在老师设计的讨论提纲的指导下,各个小组对组内各个同学相同的学习材料进行对比.最后,由拼成长方形的小组最先有了结论:剪拼后,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的大小不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即πr),宽等于圆的半径(即r),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智.

12.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 篇十二

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须、事在必然,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念复制、模式翻新的层面, 而漠视教学实效, 忽视实践检验, 课改必然前途未卜。

此次笔者有幸随团专程去江苏洋思初级中学考察, 更加重了对现行课改及其产生的诸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还在过程中!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矛盾冲突远没有结束!

洋思的校园, 是一处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教育之所;洋思的课堂, 是一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之地。但, 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初级中学, 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产生了轰动效应, 吸引了举国上下无数仁人志士的目光。洋思成就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江苏省教育厅周德藩副厅长指出, 洋思中学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

一、洋思中学拥有什么

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初中, 可以在三流的学生、三流的设备、三流的师资下创造出一流的成绩。条件与产出的强烈对比不能不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洋思中学到底拥有什么?

1. 朴实的教育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说法, 没去过洋思的人不能理解。然而, 到了洋思中学, 它的内涵就不难理解了。在访谈中, 我们感受到洋思中学的教育信念: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而学不好的学生, 是没有的;经过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学生, 是没有的;只要千方百计地教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们认为:如果有了教不好的学生, 这就是“师之惰”, 教师就必须反省自己, 哪个教育方式不灵了、哪个教育环节忽视了、哪个教育途径选择错了……这样一来, 只要出现教不好的学生, 教师就必有反省, 方法就必有改进, 学生就必有进步, 最终也就必然能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目标。这里没有豪言壮语, 有的就是面向学生、面对现实、自我反思、不断改进的教育理念。

正如洋思中学秦培元校长所言: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是他自己学出来的。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 而是组织学生学。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教学任务。这三句话的核心就是人人都能学好, 充分体现了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教学信念。

2. 扎实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的教学模式。它既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个原则。学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基础灵活运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有针对性地对课程与教学做适应性调整,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扎实、高效。

在洋思中学的课堂上, 我们清晰地感受到, 所谓“先学”, 就是教师简明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 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 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所谓“后教”, 就是在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而“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 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加深对课堂所学的重难点的理解。

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独立自学——相互讨论——质疑发问——经验交流。这样, 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教师不再留作业, 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恰到好处地注意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指导和补充, 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

3. 平实的教学策略——“兵教兵”, 合作学习

“兵教兵”是洋思中学在“后教”环节上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有效策略。教学中, 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或更正。

由于学生多半是寄宿的, “兵教兵”在课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学习上的“困难户”, 教师指定同学去帮一帮, 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学困生”搭配坐在一起, 同住一个寝室, 他们结成“帮扶”对子, 成为朋友。

从现代教育理论来说, “兵教兵”体现了合作教育思想。它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问题提高到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生动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这也成为洋思中学实施“三清运动” (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 的重要措施与保障。

洋思中学的发展历程反复证明, “一帮一”、“兵教兵”活动不单能解决“学困生”问题, 也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有紧迫感。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在“兵教兵”中, “学困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 “学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携手共进、互相提高。

4. 丰实的教学效果——“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00%”

在洋思中学我们了解到, 由于是农村寄宿学校, 学生的入学水平与基础都很弱。然而经过洋思的三年学习, 学生学业水平提高很快, 毕业时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均达到100%, 平均每年有80%的学生升入省级重点高中, 其中有一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升入高中的洋思学生自学能力比别的学校学生强, 后续学习潜力很大。

这所曾经被称做“三流硬件”、“三流师资”、“三流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 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新课程改革示范基地、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等等, 洋思中学已成为省市乃至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二、洋思奇迹带来什么

基础教育的教学变革是艰难的, 这不仅仅在于变革本身, 还在于基础教育要面对太多的社会需求, 背负太多的沉重职责。过重的负担是教育、教学所无法回避的, 现实中的教学变革也只能在负重中前行。但, 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切以提高效率为导向,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各地的教育环境与洋思中学存在诸多差异, 课改的进程与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尽相同, 但摒弃浮华、注重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应是共通的。洋思中学的教育奇迹无疑给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带来诸多启示。

1. 教改要实事求是

对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现状,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启亮教授曾指出: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越来越不只是一种要求或思想方法, 而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改革初期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思考问题, 也应该从实践如何检验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在已经发生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现实中, 我们发现, 理论的期望总是最理想的, 实践的应答却总是千差万别, 而且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最理想的。事实上, 无论改革目标多么理想、理论系统多么先进, 最终都要回到它赖以实现的实际中来。教学改革不管走向哪里,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 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这都是每一位教改实践者——一线教师首要面对和回答的根本问题。

洋思中学的做法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学定教”。在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时, 洋思中学明确要求教师不要死搬硬套, 一切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出发, 顺乎自然、讲究实效、灵活进行。洋思中学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的办学经验昭示着:教学的最大实际就是学生的学习实际, 学生的学决定了教师的教。这是每一位变革践行者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2. 教学要返璞归真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各种教法可谓层出不穷, 各类课型也是花样迭出。然而, 热闹非凡的课堂往往一味追求形式, 脱离教学实际, 最终误导的是学生。

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 就必须返璞归真, 紧扣课程目标, 回归教学原点。课堂教学实践的变革, 不可能像经过精心编排和反复演练的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那样, 完美地实现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上下足功夫, 不应在琢磨形式上费尽心思。

从洋思中学朴实、高效的课堂内, 我们感受到教学变革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也绝不像当下的名师、专家以一课“走遍天下”那样的美妙、轻松、愉快。课堂教学变革涉及因素很多, 如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组织的能力及教学效果的达成等等, 但洋思中学的课堂归根到底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面、学习的实践量和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变革只有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才能成为现实, 也只有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才能看到教学变革的真实面目。因此, 实质性的教学变革就应追本溯源、返璞归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理解、掌控教学究竟能够怎样变革。

3. 教法要择适而用

如今, 经历一个时代的课程改革正步入十字路口, 我们的教学变革该往何处去?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在哪里?这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人士不断思考的问题。当下教学改革, 最缺乏的显然不应是理念, 也不是什么模式, 而是理念与模式择适而用的本土化实践过程。

恰当地选择、运用先进的课改理念、教学模式, 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刻意模仿, 甚至于强化推广, 把别的学校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推广, 不仅不会解决教改中的固有问题, 反而会使课堂教学出现新问题。

承担变革任务的教师既无法超越自上而下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也无法回避教学变革中的矛盾和冲突, 但教师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实施课改、实行到什么程度、涉及到哪些层面等方面都具有自我调适的权力。因此, 新课改启动之时, 学校全力加强教师的通识培训、更新理念本是无可厚非的。而课改思想、教学理念的认识达到一定水准之时, 我们应该更为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 指导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检验理论, 择适而用, 调适自己的实际教学行为, 这才是当务之急。

4. 教研要植根常态

目前, 教研活动普遍存在“三有余三不足”现象:一是课堂教学拓展有余, 守“本”不足。教学中过于注重拓展、一味拔高, 势必忽视教学基本目标的达成。二是教师素养展现有余, 学生能力训练不足。教师以华丽的语言、繁琐的设计, 乃至精彩的表演显示自身的能力、素养之时, 学生的实践活动、思维训练的时间必然被压缩、挤占。三是名特教师精品课展示有余, 普通教师家常课研讨不足。对于名特教师的精品课, 普通教师看着激动, 听着感动, 回去学不来, 只能照例用自己的方式上家常课。

示范课不能担负起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或影响甚微。这必然造成观摩展示与常态教学相脱离, 教研活动本身是低效或无效的。这说明课堂教学的评价导向, 亦或说好课的标准出了问题。

观摩展示的课应该是让占绝大多数的一线普通老师看得懂、学得来、摩得起的课,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研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常态课质量的高低才是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示范课的引领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但对一线教师而言, 观摩和研讨来自身边的、真实的常态课显然更有价值, 更能叩击教师的心灵。

教研活动应更多地关注常态课教学, 让普通教师的课堂, 以及教学中的困惑和需求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教研才能真正改变课堂、变革教学, 引领教师实现从理念更新到行为认同, 使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真正受益者。

概而言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要将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并产生效益,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念复制、模式翻新的层面, 而漠视教学实效, 忽视实践检验, 课改必然前途未卜。由洋思中学的教育奇迹来反观当下的课改, 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改革中我们需要“实事求是”, 需要“返璞归真”, 也需要“择适而用”, 更需要“植根常态”。新旧思想的碰撞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实践检验”的思想, 杜绝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周德藩.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启亮.论理想的课程与教学的可能性.教育研究, 2009 (12) .

上一篇:禁毒宣传活动的意义下一篇:冷冻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