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英国人

2024-08-20

漫谈英国人(共7篇)

1.漫谈英国人 篇一

漫谈“寿”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其传承

【摘要】

“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俗的重要内容。“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国人对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寿”的推崇、对“寿”的艺术体现、对养“寿”之道的探索,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人生哲理。而且,“寿”文化的传承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寿”文化

生命观

养生 阶段意识

中庸

死亡观

尊老

一、“寿”文化概说

“寿”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寿”字最早可追溯到周代,作为金文(青铜器铭文)出现,形似一位驼背拄杖的老者,是典型的象形字;由年长”、“年老”的含义,“寿”字又被赋予“长久”之义。

“寿”是长久神圣的象征。《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在我国传统五福中,寿是排在第一位的。一切生命的美好享受都要建立在健康长寿的基础上,古人认为,千富贵不如一长寿。

“寿”文化也影响了中国的宗教,道家追求“长生”,佛家相信“生死轮回”,都与“寿”文化不无关系。“寿”渗透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折射出中国人的生命观。

二、“寿”文化的传统艺术表现

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寿”文化在中国传统艺术上的体现是丰富多彩的。首先,“寿”字的形之美就为这种艺术体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古人讲“寿”字抽象出“团寿”、“长寿”等字形,精美多样,广泛用于各种装饰;“团寿”多用于布艺,“长寿”多用于建筑。“寿”字是写法最多的汉字,人们根据其不同写法,创作出“百寿图”、“千寿图”甚至“万寿图”,体现了人们祈祷“多寿”的美好愿望。除了“寿”字本身,还有很多有寿的象征意义的事物

值得一提的是,“寿”文化雅俗共赏,不论是宫廷贵族还是普通百姓,不论是高雅艺术还是民间文艺,都欣然以“寿”为艺术取材。历代宫廷,尤其是清宫,都有很多以“寿”为纹饰的服饰、用品;民间也多用年画、剪纸等作为对“寿”的吉祥追求的体现;而历来也有无数的书画家,创作了大量以“寿”为主题的作品。

三、“寿”与中国人的生命观

(一)“长寿”愿望与提倡养生

“养生”一说似乎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现代社会才十分热门,实则不然。养生的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既然人们推崇长寿,希望长寿,自然会探寻延年益寿的方法。所谓“寿有长短、养有得失”,“我命在我不在天”。

孔子云:“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南宋朱熹解读为:“动而不恬,故乐。仁而有常,故寿。”明代的长寿之人汤绍恩将前人的养生之道概括为“动静乐寿”,并践行之,最终九十七岁高寿而终。

从中国古代众多的医学经典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养生的重视,前人总结出的养生观念对于今天人们的保健养生也有很大的意义。如中国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先民们就认识到要以该以规律的饮食起居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古人是爱惜生命、珍视健康的,绝不提倡以健康为代价去追名逐利。

传统的观念认为,养生贵在养康,健康是长寿的前提,也是长寿的基础。健康的长寿才是有意义的。寿命的长短固然重要,但也只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有健康的生命才是高质量的生命。因此,提高生命质量是追求长寿的前提。

(二)注重“寿诞”与阶段意识

对于诞生日的纪念,是古今中外皆重视的,或大或小都有些庆祝纪念的活动。在中国,对生日的纪念似乎有着更多的讲究。

过生日,是一种成长的纪念,是人生旅途的一个个驿站。年轻时过生日只能叫做“过生日”,老年时才叫“做寿”。一般来说,进入六十岁以后为进入老年期。

对过生日和祝寿的普遍重视体现着中国人对于生命历程的阶段意识。中国人强调每到一个年纪,就要做这个年纪该做的事情。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生之日,人们来到世界的头一天,是一生中最重大的纪念日;“三朝”、“满月”、“周岁”都是生命之初重要纪念,是“日—月—年”的最先积累;七岁“龆龀”为换牙龄,十岁“幼学”是学习知识技能的起点,二十“弱冠”标志成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岁,是人们进入老年期的第一个寿诞大庆,是人生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六十“耳顺”,人到六十,能明察大义,能听取不同的言辞,处世圆熟。很多老人认为,过了六十花甲而死去,就算是寿终正寝,没有什么遗憾的;以后多活的年岁,都是一种恩赐,一种福分。这是一种“寿”的心态,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年少时期的过生日是一种成长,是生命进步的阶梯;年老时期的“祝寿”是一种人生的回味,是生命的歌颂,是对生命稳健走下去的祝福。

(三)怡神益“寿”与快乐处世

“怡神”、“心逸”是我国养寿学说的重要思想,就是说要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注重心理健康。乐观的情绪是增进健康、延缓衰老最好的精神良方。

《太平经》云:“人无忧,故自寿。”古人认为,胸怀欢畅,则长寿可期,忧虑过多则使人易老。乐观怡神、心逸延寿。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志士以乐观著称,孔子、陶潜、苏轼等莫不是乐观豁达之人,推崇恬淡安静、怡然自得的处世态度的古圣先贤不胜枚举。

虽然先人们生活的年代远远不如今天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人们战胜灾祸的能力远不及现代社会的人类,但是快乐、豁达的生活态度一直是代代中国人尊崇颂扬的。纵观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历史,不难发现,最多为人所称道的,还是摒弃外在的诱惑,寻求生命的本真,所谓功名利禄皆“身外之物”。“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思想代代流传,虽然也引起过不少争议,但不得不说,这是先人的智慧,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性格。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浮华的外物,以达观的态度对待万物便能够获得快乐的人生。一言以蔽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四)养护生命与中庸为度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儒家认为,“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庸”即平衡、适度的意思。中庸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那么中庸和“寿”文化有什么关系呢? “寿”文化崇尚养生,中庸思想主张的“中和”思想被一些养生学家发展为养寿理论,即提倡一种张弛有度,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状态。

世界各地有各式各样的“狂欢节,但是中国没有,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从不推崇极端和“疯狂”,生活就应该中规中矩;那些挑战心跳的极限运动也没有发端于中国的,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从不提倡冒险,威胁生命的事情不能够做。

都说“生命在于运动”,而古代的养生家们提倡保持“动而不烈,劳而不倦”的“中庸”运动态度。当然,劳苦的百姓是没有条件“劳而不倦”的,但是年老以后,不论贫穷富贵,都开始减少操劳,颐养天年。

“父母在,不登高”,“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中国人对身体的爱惜是出于“孝”的;而“孝”文化与“寿”文化密不可分,“孝”就要敬父母,“寿”提倡尊老,二者都提倡养护生命。

热爱生活不走极端,养护生命不无端冒险,中国人对待生命是审慎而怀着尊重的。

(五)“鼓盆而歌”与“死”的哲思

“寿”文化是关乎生命的文化,人们希望生命健康安宁,绵长不绝;可是,人的愿望毕竟不能和自然规律抗衡,死亡是人类不能逃避的问题。怎样对待死亡,是生命观的重要组成。

我国古代的道家圣贤庄子的一个故事颇能体现出中国人推崇的死亡观:庄子的妻子离他而去,庄子非但没有悲伤恸哭,反而“鼓盆而歌”进行庆祝。

庄子认为: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变化,如同四时变换,只是一种自然规律,并不应该悲伤。这种不以死亡为悲伤的态度并不是只有庄子这样的圣贤之辈才有的态度,中国民间也不乏庆祝形式的死亡仪式。在我国民间,婚丧并称为“红白喜事”,有的地方还会吹打弹唱地丧事喜办。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将老人的离去作为一种归宿,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坦然超脱的接受。

同样是因为人们认为死亡并不代表完全的消失,而是生命形式的变化,所以中国人还十分看重祭奠逝者、祭祀祖先。

四、“寿”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时光流转,历史的长河流到今日,“寿”在中国人的心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健康长寿任然是人们的美好希冀;但是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有了更多更现实有效的手段去达成健康长寿的愿望,而不再需要“百寿图”、“寿山福海”等物质的承载来寄托情感,老年人的“大寿”也不如从前那般受重视;也即是说,“寿”文化的形式正在渐渐淡化,甚至消失。

但是,“寿”文化的传承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其必要性在于:“寿”文化不仅仅是“祝寿”、以“寿”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这些外在体现,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一种智慧;它引导人们尊老、尊重生命、珍爱生活,提倡人们以健康合理的方式生活,认真地对待生命。

其可能性在于:很多古老的民俗消失了,是因为科学的发展使很多传统的信仰不复存在,依托在这些信仰上的民俗文化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无法存活;想要挽救那些失落的民俗文化,而无法恢复传统的信仰,几乎没有可能性。

而“寿”文化存在的基础是对生命的崇拜和信仰。不管科学怎么发展,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是不会改变的甚至是有增无减的。或者说,“寿”文化没有走向消失,走向消失的是丰富多彩的“寿”文化的表现形式。

形式的恢复和传承自然要比挽回信仰容易许多。

五、结语

“寿”文化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出中国人乐观豁达地生命态度。在现代科技文化占领了人们生活的今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遗忘,丢失了很多民族的精神财富;将“寿”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将有重要意义。

【参考书目】

[1]《中国寿文化图话》,周艾久、侯美莲编著,学苑出版社,2001.9 [2]《寿诞趣谈》,金文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0 [3]《生命的追求,生命的尊重——寿文化探幽》,覃柳平,船山学刊,2005.1

2.漫谈英国人 篇二

1 黑斯廷斯战役

英王爱德华是在法国长大的。他在位期间 (1042-1066) 所有的亲信都是诺曼底人, 都担任要职。朝廷里法国味非常浓。由于他没有儿子, 所以当时诺曼底公爵威廉 (他的表侄) 就认为自己应当是爱德华的继承人;此事爱德华也曾应许过他。当然, 还有其他人想成为王位的继承人。如苏塞克斯的哈罗德伯爵, 并非出身于王室, 其英勇善战而被爱德华推荐为王位的继承人。爱德华驾崩后的第二天, 哈罗德伯爵接受加冕成为英王。威廉不是一个轻易让人把王位夺走的人, 同年的9月27日, 威廉公爵在苏塞克斯海岸登陆。两人所率的军队于10月14日在距黑斯廷斯9英里处相遇。战斗打了一天, 傍晚结束。哈罗德战死疆场, 溃不成军, 被彻底打败。那年的圣诞节, 威廉登上了英国的王位宝座, 史称“英格兰威廉一世”。诺曼王朝统治时期到来了。

2 诺曼王朝时期的王位争夺战

1087年, 威廉加入到与法国的战斗之中, 攻占了巴黎附近的要塞芒特。胜利在即, 英雄一世的威廉却意外堕马而死。去世前他把诺曼底给了长子-罗伯特, 把英格兰给了次子-鲁弗斯, 三子-亨利没有得到地盘, 但却得到了五千英镑的白银。其次子在英国历史上称威廉二世。威廉二世是一个暴君, 于1100年的8月在遭意外枪击而毙命。“征服者威廉”的三儿子亨利, 当时正在外面打猎, 听到此消息, 急忙返回温彻斯特, 抓住这一时机, 第二天, 就取代了其二哥的位置当上了国王, 史称亨利一世 (在位期间1100~1135) 。

1154年的10月份, 21岁的玛蒂尔达的长子安茹的亨利作为英王亨利二世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宝座。征服者威廉在位21年。王位先后传给他的两个儿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如此历经三王之后, “绝嗣断统”, 也就是说这个家庭继绝了男性继承人。然而出自女系的继承人还有两系。先是威廉一世的外孙斯蒂芬登上王位 (在位期间:1135~1154年) 。另一系不答应, 结果爆发了一场夺位战。双方打得精疲力竭, 商定斯蒂芬死后, 由另一系即位, 即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的长子, 后来的国王亨利二世 (在位期间:1154~1189年) 。

3 金雀花王朝时期的王位争夺战

一百余年后, 英王爱德华二世于1307年即位后不久就陷入困境。后来, 王后伊莎贝拉也和他对着干。伊莎贝拉和她的情人摩帝马在外国士兵的帮助下, 抓住了爱德华二世, 国会迫使他把王位让给他的儿子, 这就是后来的爱德华三世, 爱德华二世让位几个月后便被暗杀了。爱德华三世继位时只有15岁, 其母和摩帝马以国王的名义施行统治。后来爱德华羽翼丰满了, 逮捕了他母亲和其情人。结局是:伊莎贝拉遭终生监禁, 摩帝马作为贼人被押解到伦敦当众绞死。

4 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

十四世纪时, 法国尚未统一。英国在法国占有一些领地。英国为进一步扩张在大陆上的土地, 抢夺当时重要的羊毛加工业发达的重要城市佛兰得尔, 借口继承法国王位, 导致了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史称“百年战争”。

这一段, 要讲清:1337年, 法王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王在法国的领地。英王爱德华三世争夺法国王位引发战争。1340年, 英国海军击溃法国舰队, 控制了英吉利海峡。1346年, 双方在克勒西会战, 法军大败。1356年, 两军又在普瓦提埃进行第二次大战, 法国全军覆没, 国王约翰成了俘虏, 法国被迫求和。1360年, 英法两国签订布勒丁尼条约, 使英王在法国获得了大片的领地。英王则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 战争暂告结束。1364年, 约翰 (法国国王) 被囚死在英国, 其子查理即位, 称查理五世 (位期间1364~1380) 。1369年, 战争再次爆发。战争初期, 法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到1380年, 几乎收复全部失地。1396年, 双方停战, 缔结了一个为期28年的停战协定。1415年, 法国统治集团发生内讧, 英国趁机又发起战争。查理七世、法国两王并存。

1428年, 英军再度入侵法国, 法国民众在女英雄贞德的率领下奋起抗战, , 查理七世才转败为胜, 于1436年收复巴黎。1453年, 英法两军在波尔多附近决战, 英军全军覆没, 英法百年战争至此结束。英法百年战争削弱了英国封建统治, 促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5 玫瑰战争 (1455~1485)

英国的封建统治在十四世纪遭受一系列的打击下,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到十五世纪中叶, 英格兰北部的两个大封建贵族, 即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之间进行了持续三十年的战争。战争中, 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族征, 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族征, 史称这次战争为“玫瑰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由都铎家族的亨利七世夺得王位, 建立了都铎王朝。正可谓鹬蚌相争, 渔翁得力。

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9年1月30日, 英格兰王宫广场, “暴君、叛徒、杀人犯、人民公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执行死刑, 人们振臂欢呼, 相互拥抱, 庆祝胜利的带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了高潮。

1640年, 酝酿已久的革命爆发了。以资产阶级为首的革命派以国会为阵地, 作出了限制王权的决定。国会成了革命的象征。查理一世迫于形势, 不得不作出让步, 暗中却策划反扑。他感到在伦敦陷于孤立, 便悄悄地离开首都, 依靠封建贵族, 宣布“讨伐”国会, 挑起了内战。由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新模范军在独立派领袖克伦威尔的领导下, 经过反复较量, 击溃了王军, 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1649年, 英格兰的共和政府时期开始了。1653年, 国会解散, 克伦威尔成为终生的护国公 (在位期间:1653~1658) , 他便公开地开始了其军事专政。共和国成了摄政政体。英国历史上唯一不是王室统治的时期开始了。1658年, 克伦威尔死亡, 其子理查德 (位期间:1658~1659) 成为护国公, 由于军官之间的争吵, 理查德不得不于上任后的第二年就退了下来。由于厌倦了军事专制和害怕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希望恢复君主制, 他们得到了苏格兰蒙克将军的支持。1660年5月查理一世的儿子当上了英国国王, 史称“英格兰查理二世” (在位期间:1660~1685) 。以后, 政局又经历了钟摆式振荡, 直到1688年才稳定下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不仅是英国, 也是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重要标志。

结束语

了解英国历史上王权争霸战方面的背景知识,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他们就能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会更透彻, 学习目的也就不难达到

参考文献

[1]费尔南德.莫塞.英语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7.

[2]张奎武.英美概况[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9.

[3]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8.

[4]张晓校.英国王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3.漫谈英国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篇三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英国,生物教师在课前往往都会设计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抓住”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基因控制性状”课前,教师就先设计了一个游戏:他将教室中的课桌分为两大组,并在课桌上依次放上一些器具,如:测试气味的鲜花、两手相握的姿势对照图片、量身高的卷尺、体重仪、测试舌尖对苦味敏感的药液等。课堂一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分为两组,并分两步完成游戏。第一步,所有学生亲自体验有关项目,并将结果填入表1;第二步,根据结果,小组讨论,分析该现象产生的控制因素。

从实际效果来看,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所有学生兴趣盎然,兴奋度大大提高,为本节课的学习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 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在学习时,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重难疑点,突破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因为通过多媒体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化静为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但这还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而英国生物教师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就能站在学生接受的角度,让学生不仅发挥“听”、“看”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创造机会,设计活动,让学生亲自动一动,做一做,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认知感。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基因自由组合这部分内容时,英国生物教师就设计了一种有趣的活动:模拟Reebops的生殖。“Reebops”是一种想象的动物,由软糖、大头针及鸡尾酒吸管组成(图1)。Reebops的体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8对)。在活动前教师要求学生先检查一下Reebop父方和母方,并记下它们的性状,如体节数目和触角等。除了一个个体为雄性而另一个个体为雌性以外,父母双方应具有相同的性状。

然后所有的学生按照两人一组,根据步骤完成该活动:

(1)每个小组会分到两个信封,其中一个信封内放有Reebop母源染色体卡片,另一个放有Reebop父源染色体卡片。每个信封内各有16张染色体卡片(8对)。打开信封,取出所有卡片。

(2)将染色体卡片正面向下放在桌面,以免看见印在卡片上的基因型(以字母代表)。将母源和父源染色体卡片分为两组。

(3)将每组16张卡片按照长度配对,相同长度的两张卡片为一对(为什么染色体要配对?这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吗?)

(4)从母源染色体卡片组的每对长度相同的卡片中随机抽取一张卡片,放在“雌性配子”卡片堆。并在父源染色体卡片组的每对长度相同的卡片中也随机抽取一张卡片,放在“雄性配子”卡片堆。

(5)将“雌性配子”卡片堆和“雄性配子”卡片堆混合,从而组成“子代基因”卡片堆,模拟受精过程。

(6)将剩余的染色体卡片放回信封中。

(7)在基因型表格内填写“子代基因”卡片上的字母。例如,一张卡片为字母A,而另一张卡片是字母a,那么在触角项空格内填入Aa。

(8)参照基因型译码表(表2)查对子代Reebop所遗传的特性。对照基因型表格内基因,开始组装子代Reebop。比如,子代Reebop的基因型为BB,那么你需要三个白色的软糖体节,并用两个鸡尾酒吸管将它们连接起来。

结果当然是每一小组组装的Reebop各不相同,甚至还有不少是奇形怪状(图2),引得所有同学哈哈大笑。在这样一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看、听、做三维情境的刺激,将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也可以使一种繁冗的学习变得轻快、活泼,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 创设情境直观教学

生物学不论在微观知识,还是宏观知识,都存在很多抽象的知识,但在课堂中,不少教师过多地依赖于电脑,从而减少了直观教具的使用,尤其是不会自己创造出教学所需的教具。但在英国生物课堂上,教师不仅能很好的利用各种教具,更能自己创设教具,将抽象的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进化”时,英国教师创设出一种“夹子鸟”的活动,来模拟生物的进化过程。在该活动中,教师首先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模拟东夹子山的鸟群,另一组模拟西夹子山的鸟群,为了增加结果的可信度,再将每大组按每组6人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分发两个大型夹子、两个中型夹子和两个小型夹子,分别表示“大”、“中”、“小”三种鸟喙;同时每一小组发放一盘总量一样的食物,里面有大(弹子果)、中(大tool果)、小(小tool果)三种果实,然后统计在1 min内,具有不同鸟喙的鸟吃到的食物,对照给出不同果实的能量参考值(表3),计算出所获得的能量,填入相应的表格中(表4)。

最后,根据每种鸟所获得的能量值,对照不同鸟类生存和繁殖所需要的能量参考值(表5),得出哪些鸟类可以生存但不能繁殖,哪些鸟类既可生存又可繁殖,还有哪些鸟类会被淘汰。在这样一个活动中,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以及分析数据,不仅对于生物的进化有了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在英国生物课堂上,教师能根据教学的要求,想法设法创设出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学科知识,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灵动和高效,让生物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4.美国法律文化漫谈 篇四

安德鲁和乔是费城的两名年轻律师,他们工作努力,都有美好的前途。安德鲁是一名同性恋者,并且染上了艾滋病。他没有将这些告诉老板。就在他刚获提升不久,却因老板发现了秘密而以他丢失文件为由把他解雇了,安德鲁找到乔希望他接受这个案子。乔本来拒绝受理,但出于对安德鲁的同情以及对法律公平平等原则的追求下,最终答应出庭。

安德鲁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开庭审理时,众多示威者聚集在法院门外,要求给同性恋者合法权益,不准歧视艾滋病人。但同时也有反对者大呼“肛交者没有人权”,拦截安德鲁质问。被告坚持不承认是因此原因解雇安德鲁的。安德鲁衰弱的身体已无法承受剧烈的抗艾滋病药物的静脉注射,他预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但他仍坚强地挺过了激烈的法庭答辩。

到了审判的日子,陪审团终于宣判原告安德鲁受到不公正解雇,被告应负责赔偿损失。安德鲁终于获胜了。乔奔赴医院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安德鲁和他的家人,但安德鲁却不能再支持

下去了,他正在慢慢死去。

《费城故事》讲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称为“好莱坞面对艾滋病”的影片。它标志着好莱坞不再逃避社会现实,而正式向泛滥美国的艾滋病宣战了。影片号召人们关心帮助艾滋病人,同时赞扬了艾滋病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片中的故事及其结局并不复杂,但他却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对于艾滋病人应该象其它病患者一样给予爱护和帮助,这在哪里都是被认可的,但对与同性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影片中,安德鲁和他的“恋人”并没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对待,但是社会的偏见依然存在,哪怕他最终胜得了这场官司,但并不等于他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影片正是在这样一种沉痛而又无奈的气氛中结束。它敢于大胆的向社会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标志着这个社会正在前进。

美国法律制度与道德冲突——《费城故事》观后感

费城故事观后感

标签:杭州律师 杭州刑事律师

——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人 费城故事由汤姆.汉克斯与丹泽尔.华盛顿共同主演,讲述了一位因为同性恋而患 上了艾滋病的律师遭遇歧视、不公正待遇,但是却在另一位律师的帮助下最终维护 了自身合法权益的故事。影片中,Andy 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律师,但是由于他因为同 性恋而患有艾滋病后,他的世界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让人感动的是,他 的家人并没有嫌弃他,而是包容他,在整个社会都遗弃他的时候,为他撑起了一片 小小的却温暖的天空。Miller 本质上是一个善良的律师,虽然一开始他对同性恋的 态度也是不解、嘲笑,想与之保持距离,但是后来他渐渐的接受 Andy,并且成为 Andy,甚至是同性恋者的代言人,他要承担的并不是来自于官司本身输赢的压力,并且还有社会对于他这种行为的排斥和误解。但是他却坚持了下来,我想这不仅是 因为他本身善良的本性,最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法律人的责任感,始终坚持公平正 义。他在实践“法律的目的在于公正”。作为一个律师,应当为辩护人的合法权益据理力争,以法律为依据,以公正为 基础,以维护被害人的利益为根本。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和标准去评价当事人、为当 事人辩护。所以虽然 Miller 一开始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并不认同,但是后来他心中法 律人的自觉唤醒了他,他放弃自己的喜恶,以一个律师的角度去了解 Andy,体谅同 性恋者,真正的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为正义代言。法律的公正是没有国界的,在中国,根据《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 四条、第五条的规定,律师应当忠于宪法和法律,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 绳,严格依法执业。律师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维护国家法律与社会正义。律 师应当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尽职尽责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利益。因此,律师的职 业操守既要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还要为辩护人作出最大的“维护”。但是现实生 活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每个法律人学生时代都对法律有着美好的期待和向往,社会的残酷,腐败的风 气却使这些公平正义的愿望被逐渐消磨殆尽,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即将走向社会 的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我并没有想好,也没有准备好以一个法律人的身份走向这个 社会,我想,我能做的只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虽然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但是我能做 到的是匡扶自己心中的正义,不去做违背公平正义的事。不管怎么说,法律职业的初衷是善的,只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的去克服 恶劣的现实环境,建构一个框架,使其真正能够实现其最初的价值取向。律师

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它值得我们的尊敬。

《费城故事》观后感

2011年03月20日 星期日 19:59

费城故事》观后感

《费城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只因患了艾滋病又是同性恋者而被解雇的优秀律师在另一名律师的帮助下勇敢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故事。其实,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鄙视同性恋者、觉得他们恶心了,这还要感谢《西窗法雨》中“少数人权利”疑问给了我一颗理解、包容同性恋的心。而对于艾滋病患者,我向来表示同情和怜悯。影片中Andy的每一个抽搐痛苦的镜头都能引起我极大的爱怜。

这部影片还让我爱上了里面那些或宽容、或勇敢、或善良的人们。

爱上Andy的家人。或许同性恋者最看重的并不是社会的不认可和他人的鄙视,而是能够得到家里人的支持。而往往,这却是为亲人们所不齿的。可是Andy的家人,不管是他的父母还是他的兄弟姐妹都是那样无所顾忌地亲吻拥抱着他,关心支持着他,尽管Andy还患有具有传染性的艾滋病。记得他的哥哥说:“You’re my kid brother,that’s all that matter.”他的母亲说:“I didn’t raise my kids to sit in the back of the bus.”相信这些轻轻的话语给了Andy巨大的力量。而当然Andy的“爱情伴侣”Miguel则更是Andy心灵得以依偎的肩膀、得以停靠的港湾。舞会上的相依,眼神中的交流,病房里的亲昵无一不打动着我们,同时也似乎要坚定地阐述:同性恋同样也是一种感情的寄托!

爱上勇敢的Andy。首先感动于演员汉克斯把身为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情感、痛苦和坚强如此自然平淡地诠释出来。对比同是同性恋影片的《蓝宇》,《费城故事》不会太出格,太露骨,而是能让大部分观众接受并更能促使观众抛弃偏见产生共鸣。而Andy也正如律师Miller所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不顾世俗的眼光,不顾社会的舆论压力,勇敢地成为社会上第一个维护自己的利益,身份地位以及声誉的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片头曲有一句是这样唱的:“我继续走在街道上,直到我的腿不能再动为止”。Andy正是这样坚定地为自己争取权益,尽管坎坷还是要继续,直到他进入天堂……可是即使他已经走远,但是他所代表的精神依然会为人们特别是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所传颂。

影片中,我还爱上善良的律师Miller。影片前部分所呈现的那个Miller不理解甚至嘲笑同性恋者,害怕并且只想与艾滋病患者划清距离——这也正代表着当时极大多数人的心里和偏见。可是善良的他渐渐地由原来的逃避,到与Andy在图书馆的面对面,再到法庭上的并排坐,最后到病房的亲切问候,并为Andy小心翼翼地摘下氧气罩——这或许是出于律师应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吧。而当他开始为Andy打官司时,就像是成为了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的代言人,他所要承担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能否把官司打赢的压力,还有社会上对他的讽刺(特别是因为同性性行为而染上艾滋病更被人们认为是对同性恋的惩罚)和误解——误以为他也是个同性恋者。从法庭外面那么多反对Miller胜诉的示威者也可看出Miller代理这件案子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从始终如一地帮助着Andy的Miller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法律人应有的品质:始终坚持正义,为弱者讨公道!

确实,最是钦佩Miller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他真正的实践了“法律的目的在于公正”。

可是写到这里,不禁觉得:或许每个法律人曾经学生时代都有着维护只能正义为人民申诉的强力情感和愿望吧,可一旦踏入社会,都无一能幸免于那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压力,恶劣的风气,贪婪的欲望悄无声息地把青少年时的梦一点点地消磨殆尽!又记起高三时在西南政法大学的一个师兄来我们班开展交流会时,他说因为他觉得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太混乱太腐败了,所以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够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推动中国法律风气往良好方面发展。先不说师兄是否能完成这个梦想,只愿师兄能以此鞭策自己一生。而我,也希望自己能永远保持着现在还有的对腐败的鄙视对贪官的憎恨,日后留心灵一片净土。另外,从影片中,我们也看到律师Miller打赢这场官司是多么的不易,需要通过并没有明确规定保护艾滋病患者利益的法律条文来阐述他们利益的合法性,还需要善于措辞勾起陪审团的共鸣。且不说法学是无止境的,就当前来说,法学这门专业是需要专心学习和研究的,希望自己能够努力认真的学习。

回归这部电影的主题。

正如《西窗法雨》所说: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会影响他人的自由,那么他便应当享有这个行为的权利,而且,当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足以成为否认个人行为的充分理由时,个人就具有了这个权利。总而言之,大多数人的喜恶似乎不能作为个人权利的唯一立法依据。我们可以不承认不认可“同性恋”,但是这不能成为他们应当消失应当受惩罚的理由,他们的“恋”跟我们的一样,需要的是一个感情可停靠的港湾。我们不喜欢,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以及它确实是某些人的需求。而艾滋病患者同样也拥有我们正常人有的“人权”,影片中也说道:“1973年的联邦康复法案禁止歧视伤残人士,只要他们能担任工作。虽然法令没有提到对艾滋病的歧视,但是随后的法案规定,艾滋病也属伤残受法律保护,不仅仅因为病者身体上的限制,还因为受到社会人士的歧视,更精确地说,这种社会性的死亡……这种死亡超过了身体上的病痛。”

5.漫谈戏剧小品创作 篇五

作者:刘程远

戏剧小品是当今文艺舞台上颇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笔者在长期的文艺创作实践中,涉猎了戏剧小品的剧本创作,既有一些成功的收获,也有更多失败的教训,为了繁荣文艺创作,交流创作方法和体会,在此抛砖引玉,就戏剧小品的创作漫谈一些体会。

一、戏剧小品的概念

戏剧小品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的形式。最初,戏剧小品是戏剧学院学生上课的专业训练手段,一般由老师出一个题目或截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不经排练直接表演。如今,戏剧小品已经从艺术院校的课堂走向社会,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频繁出现在文艺舞台。戏剧小品是最短小的戏剧形式,往往只表现生活的一个切面,人生的一个瞬间,场面小、人物少、剧情简单,结构紧凑,以小见大。由于它切取生活或故事的一个段落,表现一个生活片段或故事情节,因此,戏剧小品有“切入口”和“切出口”。往往不需要太多的铺垫,也不需要很完整的结局。它既像是一部大戏中的一幕,而又不是拆子戏,它既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而又不是一个完整的独幕话剧,也不是一幕小戏剧。但是,戏剧小品与戏剧一样,有着共同的四大要素:剧本、演员、舞台、观众。

二、戏剧小品的构成方式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这个艺术个性就是它的本质规律。因此,它的艺术构成必然受到其个性的规范与束缚。戏剧小品的规范和束缚在于十个方面,即:戏剧小品创作的十要素:

1、时间限定的要素:整个戏剧小品的表演时间限定在13分钟左右;

2、空间限定的要素:一般要求在同一场景之中发生的故事。但戏剧小品的创作发展已经日新月异,在近两年出现在央视戏剧小品大赛中的一些小品已经打破这种时空的限定,如《前面有棵树》、《片儿警的一天》等;

3、人物限定的要素:一般要求以2至3个角色为佳;

4、选材限定的要素:一般是小小的生活片段,鲜见大场景、大题材,要谨慎地避开那些当场解决重大人生问题的素材。必须注意:并非凡是生活事件就可以构成戏剧事件,生活中存在的并不一定可以成为舞台上的小品,但舞台上成立的小品一定可以在生活中存在,在选材上要注意典型性、准确性;

5、表达方式限定的要素:戏剧小品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表现进行表达的,而不是通过叙述进行表达的。是代言体,而不是叙事体,是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

6、戏剧形态限定的要素:一般是杂耍式的短剧,说其“杂耍”是指它表现的手法、题材、形式的多样性;

7、戏剧局势限定的要素:一般要有戏剧矛盾的冲突,要有解决戏剧矛盾的过程。

8、语言限定的要素:要求语言幽默、有趣、精彩、经典;

9、本源限定的要素:必须是依据真实生活的再创造,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10、思想内容限定的要素:必须有益于身心健康,具有思想性。

三、戏剧小品的特征

1、短小精悍,富有战斗性。戏剧小品容量很小,事件较为单一,一般的表演时间控制在13分钟左右,演员角色为2至3人。虽然作品短小,却能以小见大,是主题性文艺晚会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尤其是讽刺小品,犹如投枪、七首、鲁迅的杂文。

2、主题鲜明,富有思想性。一个戏剧小品只集中反映一件事情,集中表现一个主题思想,而且敏锐迅速,切中要害,近距离地反映现实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轻便灵活,富有适应性。由于戏剧小品容量有限,事件单一,背景并不复杂,没有大制作、大布景、大道具,不受表演场地的限制,或一桌两椅,或不用任何道具,极易表演,而且能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生活,能面向基层,深入群众,贴近百姓,直面现实。

4、以美感人,富有艺术性。通过幽默、风趣、精彩的语言达到以趣悦人,通过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演绎以情动人,既能催人泪下,又能令人捧腹大笑,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

四、戏剧小品的种类

1、按内容分类:

(1)喜剧小品。如:《超生游击队》、《主角》、《昨天、今天、明天》等。

(2)正剧小品。如《三鞭子》、《靶钉》、《纠察》、《战地表》等。(3)讽刺小品。如《打针》、《如此包装》、《杨白劳与黄世仁》等。

2、按形式分类:

(1)相声小品。如冯巩称其小品为“相声剧”,冯巩的小品,就是吸收了相声的特点,让相声与小品融为一体,喜剧效果更为强烈。

(2)音乐小品。如《过河》等。

(3)哑剧小品。如《一媳三婆》、《胡椒面》等。

3、按手法分类:

(1)语言小品。此类小品往往以语言的精彩取胜,如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表演的《说事》、黄宏、宋丹丹表演的《手拉手》、黄宏、侯跃文表演的《打扑克》等。

(2)情节小品。此类小品往往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取胜,如军旅小品《第八天》、《不了情》、《装修》等。

(3)荒诞小品。此类小品往往以荒诞的手法去演绎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苍蝇问题》、《机器人妻子》等。

五、戏剧小品的主题体现手法

小品的主题也叫立意,即作者通过小品所展现的舞台场景想传达给观众的自己对某生活现象的思索。立意是小品的魂,没了立意,小品则是一盘散沙。如何体现立意,大约以下几种手法: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着眼于大主题,着手于小故事,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才显高明,以大见大往往无从下笔。如《鞋钉》,通过三颗小小鞋钉“买”与“送”的多次交锋,体现严守职业道德的大主题;如《泉水叮咚》,通过一桶水的故事,表现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之情;如《纠察》通过对错误的军容风纪的纠正体现严格执行《军人条列》,铁的纪律不容动摇的大主题;如《越洋电话》通过一个海外游子的一次越洋电话,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2、正面描写,直接体现。直接歌颂现实生活中的光明,直接表现人世间的真善美,直奔主题,层层递进。如《找焦点》,通过农村电视台夫妻记者进城采访,歌颂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如《居委会的故事》,通过街道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直接表现城市社区居民平凡而有意义的现实生活。

3、侧面切入,正面切出。戏剧小品有切入点和切出点,这一手法从往往从侧面切入开始故事,最后从切出点来升华主题思想。如《杨白劳与黄世仁》,表面上表现的是演员排戏出错,其实是以戏中戏的手法,揭示了“负债的是爷爷,债权人是孙子”这一深刻的“三角债”社会问题;如《夜练》并未直接表现如何进行传统教育,而是从两个老兵回忆,练习明天的报告会这个侧面切入,反映出我军的传统教育;如《打扑克》则通过打名片牌的侧面切入,表现各种纷繁的社会现象,体现了“小小一把牌,社会大舞台,生旦净末丑,是谁谁明白”的正面主题。

4、揭露反面,揭示正面。这一小品主题的表现手法是通过批评错的,来表扬对的,讽刺丑的,歌颂美的,鞭笞恶的,弘扬善的。如《打针》、《打工奇遇》、《办班》等。

六、戏剧小品开场的处理

由于戏剧小品的容量很小,时间很短,不需要有更多的铺垫,它只是某一生活片段的切入口,因此,小品的开场要求有三:

1、快。开篇入戏,开门见山,快速进戏,直奔主题。确实需要作些铺垫的,必须紧紧围绕编剧的立意和作品的主题,舍弃一些似乎有戏,却与立意、主题无关紧要的语言、细节。著名戏剧小品编剧焦乃积曾经说过,小品的开篇要在100个字以内反映出这个小品是表现什么主题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快速入戏、快速组织舞台行动、快速调动观众关注率的效果。

2、巧。优秀的戏剧小品的开场往往都十分巧妙。如赵本山、范伟表演的《三鞭子》一开场就说道路状况极差,汽车陷入泥坑前行不了。不仅交待了戏剧小品表现的事件的特定地点,而且为体现编剧立意和剧情发展——县长下乡调研准备修路作了巧妙而快速的铺垫。

3、撩。这里的“撩”指的是要善于撩拨观众的兴趣,迅速营造剧场气氛,吸引观众眼球,形成台上台下的情绪互动。如黄宏、巩汉林表演的《鞭钉》开头的一段韵白句就是如此:“今天人来的不少哇,都穿着鞋来的吧。人多鞋更多,我算了一下,鞋整好比人多一倍。这就叫三句话不离本行,干啥研究啥,目前穿鞋几大特点:老年人讲究古板;年轻人追求新款;干部穿鞋注意检点;农民穿鞋喜欢炸眼;女士要穿高跟鞋,那是为了把线条显;男的要穿双高跟鞋,普遍对自己的个头表示不满„„”又如赵本山与杨蕾表演的《小九老乐》开场:“我家媳妇名叫小九,在家她是二把手,我说八她不敢说九,我说没她不敢说有,我说站住,她„„(回头看见老婆来了)她可以随便走。”一段韵白句把一个怕老婆却又要充当大男子汉的老公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既交待了人物性格,又引人入胜,赢得了观众的眼球和喝彩声,还迅速形成了台上台下的情绪互动。

七、戏剧小品情节和细节的处理

无论什么类型的戏剧小品总是有情节的,只不过有的只有一个大略的故事情节,有的却有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一般而言,语言小品、情绪小品不需要曲折跌宕的情节,主要以语言的幽默、有趣、精彩取悦于观众。如黄宏、宋丹丹表演的《手拉手》。而情节小品则往往以曲折复杂甚至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如军旅小品《第八天》,整个小品是由一连串的细节构成戏剧情节,组织戏剧冲突,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戏剧小品的细节安排和处理却是十分常见和普遍的,无论什么类型的小品,都必须有一些细节的安排和运用。细节在组织舞台行动、展开戏剧冲突、传达作者立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艺术创作都必须突出细节,离开了生动的细节,就会变成干巴巴的说教。在细节的处理上,应注意细节的典型性、鲜明性。如黄宏、宋丹丹表演的《秧歌情》中,老婆子给老头子化妆画眉毛,结果把眉毛画在了眼睛的下面的细节,就颇具典型性和鲜明性。再如黄宏、巩汉林表演的《鞋钉》,作者挑选了生活中小得不能再小甚至不可思议不可能产生的事件加以演绎,却一波三折,令人信服,映证了“艺术的真实比生活的真实更让人感到真实”的正确性。《鞋钉》的故事很简单:一个老板刚领了营业执照,向鞋匠买鞋钉回去钉执照,鞋匠硬是不卖,说只卖手艺不卖零件,这叫“道”。戏中几个情节十分紧凑,顺利成章:鞋匠不卖钉子——老板要用50元钱买三个钉子——鞋匠表示拿走钉子可以但不要钱——老板要钉鞋(回去拔出钉子使用)——鞋匠不钉新鞋,只能加掌,得用胶粘——老板故意毁鞋——鞋匠只好钉鞋并感慨无比。这一连串的细节构成一个曲折的小品情节,把几个钉子钉得入木三分。通过这些细节的安排和处理,把戏剧冲突引向高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八、戏剧小品情节发展的手法

戏剧小品是微型的戏剧形式,凡是戏剧都有戏剧矛盾和戏剧冲突,所谓情节的发展,就是作者制造矛盾、发展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戏剧小品情节发展的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误会法。误会法就是作者想方设法故意让观众或剧中人物产生误解,是通过作者的声东击西,有意误导产生的戏剧效果。误会法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观众明白而剧中人物不明白。如赵亮表演的《泉水叮咚》,海岛来了慰问团,女演员要帮小战士洗军衣,但海岛淡水紧缺,小战士的任务是看好这桶淡水,以保证慰问团的饮用水。因此,小战士死活不让女演员洗军衣。这个戏剧矛盾的情节的发展是由误会法推动的,而在小品一开场,观众就通过连长与小战士的对话了解了这一发展情节的“结扣”所在。于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培养了观众的观赏兴趣。二是剧中人物明白而观众不明白。如黄宏、宋丹丹表演的《手拉手》,剧中人物“黄宏”是知道两人的手并没有粘在一起的,而观众是随着剧情发展后于剧中人物明白的,这也会产生强烈的关注欲望,产生强烈的剧场效果。三是观众和人物同时明白。如郭冬临和周涛表演的《新闻人物》,从妻子误会丈夫是小偷,而丈夫又讲不清真相,到明白他是在水底用石头砸车窗救人的英雄,这一过程,观众和剧中人物是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同时明白的。以上三种情况各有千秋,尤其是后两种,要求作者要作更精巧的情节构思,但从演员的二度创作而言,前一种情况对演员的要求更高,按戏剧圈的行话说第一种情况是“人保戏”,第二、三种情况是“戏保人”。

2、夸张法。戏剧小品的夸张法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一件事情放大到可笑的程度,使观众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这种夸张既不是人物外部形体动作表演分寸上的夸张,也不是人物情感宣泄程度上的夸张,又不是人物心理逻辑跳跃上的夸张,也不是戏剧小品表演、道具设计上的夸张,而是事件发展的逻辑推向的极端法。如赵本山、宋丹丹、牛群表演的小品《下蛋公鸡》,通过记者采访的形式,白云、黑土二人的虚构介绍、下蛋公鸡的广告录制、记者花两万元买鸡、最后以两万元钱吃了一锅“下蛋”鸡告结束。剧情发展的逻辑推向的极端化把戏剧结果引向出乎意料之外,效果虽然荒唐可笑,却在笑过之后令人思索与警迪。再如黄宏、巩汉林表演的小品《鞋钉》,也是用高度夸张的手法,把一件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推波助澜成一个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发人深省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的正剧,其剧情发展在环环紧扣、步步为营、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逻辑推向中走向极致,令人心服口服,拍案叫绝。

3、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法是戏剧小品创作中最常见、最普遍使用的手法。巧合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组合故事情节的一种技巧,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巧合是巧在必然之中的偶然,必然性即为情理之中。运用巧合法写小品,对于巧合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都应合乎情理、切不可胡编巧合,违背常理,否则就会失去真实性,弄巧成拙。戏剧小品中运用巧合法的成功例子很多。如:《杨白劳与黄世仁》,“三角债”的三方都巧合在同一个剧组之中,三方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形成了有趣的故事情节。军旅小品《喜临哨所》中军嫂在岛上要做产生孩子了,却恰巧遭遇了台风,出不了岛,登不了陆,不能到医院做产,只好让医院的医生用电话指挥岛上的卫生员接生,使故事情节得以成立,“巧合”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悬念。

除以上三种手法之外,还有的是数法合一,也可以称为“混合法”,既有误会的手法,又有夸张的手法,还有巧合的手法,目的只有一个,促使戏剧小品的情节发展达到精彩、极致。

九、戏剧小品人物的塑造

戏剧小品是靠角色代言的,角色就是剧中的人物,人物必须要有个性,要有典型意义。要避免平面化,突出典型性。典型性就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是一个大家没有见过或者是不多见的人物,却又十分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要让人看了觉得可爱、可信、鲜活生动、活灵活现。如蔡明、赵丽蓉、郭达表演的《追星族》,戏中的小姑娘(蔡明饰)是一个追星族,追星追到疯狂,被歌星的小车一溅了一身脏水还觉得非常幸福,并且坚决不肯洗掉衣服上的污渍。这样的人物就具有典型性。在塑造人物时,应当考虑人物的身份,其语言、服饰、动作都要与身份相符,而且人物的性格要“一贯到底”,不能前后矛盾,中途变换,首尾不一。塑造人物和刻划人物性格可采用以下方法:

1、习惯动作的设计。通过一个典型的习惯动作来刻划人物。如戏剧小品《这么一个人》刻划了一个大大咧咧的人物形象,给他设计一个见面就使劲拍别人肩膀的动作,对男人是这样,对女人也如此,结果造成了误会,产生了效果。

2、习惯语言的重复。让角色人物反复说一句口头禅来刻划人物。如《三个女兵》中班长的口头禅:“毛病”;魏积安的口头禅:“伙计”;冯巩的口头禅:“我想死你们了”;《梦幻家园》中蔡明的口头禅:“为什么呢?”等。

3、习惯心理的刻划。以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来表现刻划人物性格。如严顺开表演的《张三其人》,明明没有做错事,又怕被人误会,就加以认真的说明辩白,结果越描越黑,适得其反,反而误导别人曲解其意了。再如《一媳三婆》中的三婆,小孙子的身体出现状况,总是依赖书本寻找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一习惯心理的表现,刻划了一个只唯书不唯实的书呆子形象。

4、习惯反映的妙用。以一种职业的本能反映来刻划人物。如小品《今夜难眠》中的抗洪抢险战士,数个昼夜不能入睡,医生护士都没办法让他入睡,结果是一个退伍老兵用“险情已经解除,部队撤出防区”的谎言命令,让小战士即刻放松精神情绪而呼呼大睡。再如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主角》,正反角反串表演,结果一贯演反角、配角的陈佩斯怎么也演不了正角、主角;一贯演正角、主角的朱时茂无论怎么打扮和表演,既不像坏蛋,也不是配角,而且更加精彩的在于两人演着演着就自然回归的原来的角色上去了,令人捧腹大笑,艺术效果极其强烈。

十、戏剧小品语言的要求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而戏剧小品对语言的要求更为苛刻。戏剧小品最重要的也许不是情节,而是人物和语言。因为语言是体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幽默的语言是优秀的戏剧小品的闪亮串珠。由于戏剧小品容量小,事件单一,背景也不复杂,要求语言要尽量简练,对话不宜过长,篇幅不能过大,要善于依赖人物的外部形体动作,人物的表情、感觉、眼色等“说话”。小品语言的功力是作者长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结果,要写好小品的语言,就要善于从纷繁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和捕捉那些显露事物矛盾本质的语言和细节。

1、要生动形象。

(1)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打磨人物的语言。例如:

△别满脸的旧社会了,别整天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了。(嘲讽愁苦相的样子)

△我怎么一按手印就想起了杨白劳呢?

△怎么了,我成了伊拉克啦,遭全世界制裁?

△你就领导我一辈子吧。

△你这个吻也太偷工减料了。

△你看你这皮下脂肪的自由化倾向。

△甲:听说你们单位XX谈恋爱啦?

乙:得了吧,我们那里连耗子都是公的。

(2)可以用偷换概念的抬杠方式来推敲人物的语言。例如:

△男:你真性感。

女:我不姓感,我姓张。

△女演员:我哭不出来。

导演:哭不出来可以借鉴感情嘛。

女演员:我妈不让我随便向人借东西。

△甲:快点,我都急死了!

乙: 你那么急为什么不去急诊室呀!

△我什么都不吃,就要吃苦。

△甲:我觉得你很面熟呀。

乙:我的脸又没给开水烫过,怎么会熟呢?

甲:我的诗还登了报呢。

乙:什么报?

甲:黑板报。

(3)也可以借用通感或故意搭配不当来打磨人物语言。

例如:

△你这脖子怎么长得这么科学?

△你这双眼啊,就是看不清谎言。

△我们这里呀,玩笑当饭吃。

△我被“幸福”撑得太饱了,要出去消化消化。

(4)也可以运用时尚流行语或者经典流行语来提炼人物语言。例如: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把太君给我的好处都吃了回扣啦?

△甲:你跳舞还真有两下子。

乙:不行,只不过初级阶段。

△妻:你什么时候常换衣服了,我就得提高革命警惕了,准是有外遇了。

夫:那我就半年不换衣服。

妻:那你也是披着革命外衣的狼,我得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

△黄板牙怎么啦,黄板牙是劳动人民的象征,炎黄子孙嘛。

△我们一定要闹他个天翻地覆概而慷!

(5)也可以采取谐音妙用的方法去丰富人物的语言。

例如:

甲:这里是特区。

乙:我知道是特区,我没说二锅头。

甲:你一定知道东尔尼雪夫斯基吧?

乙:不知道,我又不是汽车公司的,认识那么多司机干嘛。

甲:这么说你当过导演?

乙:我没干过导演,但当过倒爷。

(6)也可以运用夸张的手法去构思人物的语言。例如:

甲:这件事处理好要多久?

乙:三个礼拜吧。

甲:三个礼拜呀,都能生儿子啦。

你这调太高了,都定到W调上去了吧。

女:我们俩是幸福的一对。

男:是幸福,幸福的要离婚了!

2、要有鲜明的个性。

有个性的语言,必然是符合人物性格的,是贴近人物职业的。例如:

△(妻子对着丈夫冷笑)夫:你别,别笑了,我心里没底儿。(体现怕老婆的个性)

△马克思,马大爷他说过„„(体现大大咧咧的个性)

△男:我想吻吻你,可以吗?

女:你还是先打个申请报告吧,等省、市、地、县各级下了文件再说嘛(体现含蓄的不满情绪)

△吃鸳鸯火锅?我都快要离婚了,吃自助餐吧!(体现乐天派的性格)

△男:你穿迷你裙真好看。

女:是的,我奶奶说我的两条腿很美。

男:所以我会对你吹口哨。

女:不害羞。

男:不过你以后别穿迷你裙了,改穿长裤。

女:为什么呀?

男:免得别的男孩对你吹口哨(体现含蓄的性格)

男:请问你多大了?

女:去年29

男:这么说你今年30了?

女:嗯。

男:好好好,俗话说男人30一朵花,女人30豆腐渣。(体现女的虚荣和男的口无遮拦的性格)

男:痛苦吗?

女:痛苦。(哭)

男:(等了一会)好了没有?

女:没有。

男:再痛苦一小时够了吧?

女:不够。

男:那就一小时零五分钟吧。(营造了幽默的氛围)

(男等女化妆等得不耐烦了)女:你看我化妆后是不是年轻了?

男:起码年轻了十岁。

女:才十岁呀?不行,我要年轻十五岁。

男:那怎么办

女:我得再化化。(体现了虚荣的性格)

3、要以短句为主。

戏剧小品的人物语言,应该使用生活语言和口头语言,切忌使用书面语言和领导报告式的语言。生活中人物的对话往往是短句为主,节奏快、易上口,若改用书面语言或领导报告式的语言,肯定会感到别扭拗口。戏剧小品的语言也一样,易上口的短句既有利于演员表现,又可以产生快节奏的紧凑感,避免了拖沓、冗长,减轻了演员的表演负担和观众的听觉负担。

4、要幽默风趣。

在戏剧小品中,语言的幽默诙谐会产生强烈的剧场效果。上乘的戏剧小品之所以有持之以恒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将“有意义的内容”赋予了“有意味的形式”。戏剧小品的语言要突出三个“趣”:乐趣、情趣、理趣。有趣才有笑声,高雅严肃的主题也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笑声来完美地传达给观众。华君武曾有一幅漫画:讽刺相声不生动,不幽默,听者:爸、妈、儿子以及小猫都听得睡着了。他还有一幅漫画:相声表演要用挠胳肢窝的办法刺激观众发笑。这两幅漫画对小品语言的推敲都有启发:不能靠演员出洋相引人发笑,而要用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刺激观众的笑神经。

十一、戏剧小品结尾的处理

戏剧小品的创作也与文学创作一样,有“凤头、猪肚、豹尾”一说,即:开头要巧妙,腰身要丰满,结尾要有力,给人为之一振,或出乎意料。也有“龙头凤尾”一说,即:结尾要漂亮。戏剧小品的结尾是整个剧本构思中极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剧情发展的自然结果,有时往往是先有一个好的结尾构思才去写小品的。

一个好的小品必须有一个经过升华了的结尾,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既要做到见好就收,不拖泥带水,又要贵在含蓄,不说太多,让人去思考,发人深省。切忌平淡无味、草率收兵,达到气氛浓郁、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境界。如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钟点工》在结尾时人物角色发生了转变,“本山大叔”不但心不烦了,而且可以去与别人聊天、唠嗑了,与小品开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得到了升华。军旅小品《第八天》讲的是红兰两军的两名男女战士经过了八天的野外生存训练后,按演练指挥部的指令上山寻找食物(一盒方便面)的故事,从发现方便面——武打争夺方便面——比武赢得方便面—设计骗取方便面——女战士晕厥——男战士留下方便面——女战士推让方便面——打开方便面盒子,这时小品进入结尾,高潮出现于此:方便面盒子里根本不是方便面,而是一道新的作战命令:“抢占15号高地。”于是两名战士又进入了新的争夺战斗。这个结尾出乎意料,不仅令人为之一振,精彩至极,而且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十二、戏剧小品“点子”和“包袱”的设计

“点子”是文艺创作圈内的行话,所谓“点子”,含义有三:一是创作的角度;二是制造出来的故事,包括戏剧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的全过程;三是解决矛盾的方法。点子设计就是创作,新点子就是创新,但是点子设计难度很大,是小品创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小品创作最艰苦的一环,更是小品创作的重要基础保障,可以说,没有点子设计,就没有小品创作,没有好的点子,就没有好的小品。因此,戏剧小品的成败关键在于设计、创新点子。笔者认为“点子”就在于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写那些生活中“奇怪无比”、“荒唐可笑”、“不可思议”、“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实际上就是那些错位的、怪异的、反常规的、可笑的、有趣的生活现象。当然,这样的生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完整地出现的,必须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提炼,加以完善。毋庸讳言,成功的点子和成功的小品,是需要作者作一些放大夸张的奇思怪想、奇编怪造(但不是脱离现实的胡编乱造)的,如:

黄宏、宋丹丹表演的《超生游击队》,写的是夫妻为逃避计划生育政策的制约而“游击”全国各地生育孩子的“荒唐事”;

赵本山表演的《办班》,写的是一个对小提琴演奏一窍不通的木匠当幼儿艺术班的小提琴演奏教师的“反常事”;

郭达表演的《换大米》,写的是某剧团领导从街上拉来一个高嗓门的换大米的农民来当歌唱演员,而让真正的歌唱演员去换大米的“错位事”;

军旅小品《女兵的歌》,写的是让三个如花似玉、豆蔻年华的女兵战士去捉刀杀猪的“有趣事”;

赵本山、范伟、高秀敏表演的《卖拐》,写的是“本山大叔”硬把一个腿脚利落的厨师给忽悠瘸了,买下了他的拐杖的“怪异事”。

由于选取了这些荒唐的、怪异的、有趣的、反常规的、错位的、可笑的生活现象,不仅造就了小品中更富思想内涵,更具性格特征,更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也为构思故事情节、推敲人物语言,制造戏剧冲突、解决戏剧矛盾,组织舞台行动,调动观众的关注率打好了基础。诚然,小品的点子必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切忌胡编乱造,脱离现实,令人难以置信。

“包袱”是点子中的小点子。好“包袱”是优秀小品的“定时炸弹”和“开心礼花”。其实一个小品,整个点子应该是一个大“包袱”,中间通过利用语言、动作、细节再制造小“包袱”,施放“开心礼花”。赵本山、黄宏表演的小品都具有这样的包袱特点。如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钟点工》,剧中采取运用道具(马夹)抖包袱的手法,巧妙地配合了语言的表述,产生了强烈的“包袱笑料”的效果。高明的编导,把“包袱”像定时炸弹一样顺序地排列在整个小品流程之中,并且使其有节奏地爆响,产生了“包袱”不断地抖,爆笑不断地有,高潮不断地稠的剧场效果。结尾的包袱其实是一个大号炸弹,把全剧的气氛推向高潮,留给观众的是一连串的笑声和笑声过后的无穷回味。

十三、戏剧小品的起名

戏剧小品的起名非常重要,剧名起好了,能够起到画龙点晴,点石成金的作用。假如有了一个好的小品剧本,而忽视了剧名的设计,将会失去人们的兴趣而降低关注度。

1、点题型。即通过剧名,直接点明小品的主题。如《鞋钉》、《张三其人》。前者的内容就是围绕要求买鞋钉,不肯卖鞋钉而展开的戏剧冲突和戏剧矛盾,其主题则是通过鞋钉表现职业道德的主题。因此,起名《鞋钉》则起到了直接点题的作用。后者的内容是通过张三这个人物的一系列举动,来展示他的内心世界和刻划他的性格特征,观众看了小品之后,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张三这个人物的典型性。因此,起名《张三其人》再恰当不过了。这类剧名还有《野战表》、《钟点工》、《英雄母亲》、《找焦点》、《特种兵》、《纠察》等。

2、趣味型。通过有趣的剧名,去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观众的兴趣。如《超生游击队》、《打工奇遇》、《如此包装》、《一媳三婆》、《机器人》、《打扑克》、《喜临哨所》、《下棋》等。

3、悬念型。通过富有悬念的剧名,去诱发观众的猎奇心理,引起高度关注。如赵本山表演的《三鞭子》,黄宏、魏积安表演的《杨白劳与黄世仁》,军旅小品《第八天》、《悲喜交加》、《三封电报》等。

4、诗意型。以诗画般的剧名产生诗情画意的美感,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和欲望。如:《女兵的歌》(其实是表现三个豆蔻年华如花似玉的女兵新战士捉刀杀猪的故事)、《泉水叮咚》、《温馨的烛光》、《芙蓉树下》、《太阳伞下》、《蜜月》、《前面有棵树》等。[NextPage]

十四、戏剧小品创作上要避免的错误

1、选材上的错误。在选材上忽略了小品的概念、特征和构成方式,或把大型事件、大型题材硬塞进小品,或把小戏的素材硬捏成小品,结果小品的生活故事片段感没有了,流畅自然的戏剧节奏没有了,丰富的生活情趣没有了,丰满的肌肤血肉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一副的骨架,使小品难以承载,难以表现,令人看起来非常干巴、空泛、乏味。

2、戏剧矛盾设置和解决的错误。戏剧小品的矛盾冲突可以仅仅是一种差异,可以一波三折,而不宜大动干戈。无论是心理冲突、性格冲突,还是事件本身的冲突,都必须提供使观众继续看下去的悬念。在戏剧矛盾的设置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虚假。或把现实生活中百分百不可能发生的事,矫揉造作、硬弊戏,硬凑戏,观众难以置信;或过于迂回造戏,久不破题,而结果早就大白于天下,编剧还自以为高明,其实观众早就坐不住了;或戏剧矛盾设置很强烈,而解决矛盾的办法过于单薄无力,甚至没有解决矛盾的点子和过程,矛盾就自然化解了,缺乏教育启迪的作用。

3、表达方式的错误。对小品的表达方式的限定理解不清,将“代言体”混同于“叙事体”,将“现在时”混同于“过去时”,演员以大段落的回忆作道白,像是在陈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引不起观众的兴趣。必须记住一个道理:戏剧小品不宜把戏剧矛盾推向幕后。

4、戏剧目的的错误。作者在写作时,缺乏“寓教于乐”的理念,抽象思维大于形象思维,直奔主题,急于去表达一种主题思想,缺乏故事情节,缺乏戏剧手段,缺乏生活情趣,缺乏戏剧效果,以大段的理性说教作为人物道白,戏剧流程上显得过于直白,陷入概念化、说教化、图解化的窠臼。

5、戏剧表演上的错误。小品的表演切忌舞台腔(古装戏剧腔),也不宜以大话剧的语音、语气,语调去表演小品,小品语言的表达方式是越生活化越好,越口语化越好,这样越可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观众。

6.企业文化漫谈 篇六

在一个企业中塑造怎样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决策者的管理战略,也直接左右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2002年7月,一则新闻爆炸出炉:拥有上千亿资产、连续六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的安然公司宣告破产,几周内这个巨人企业在就在世人惊愕的目光中轰然倒下。在谈到其破产原因时,安然公司的前合作伙伴、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一针见血地指出:安然是第一流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商,但是安然后来转向了贸易,对这一领域他们完全不熟悉,而且雇用新的人员,改变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安然在追求扩张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自身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延续规律,在企业文化中迷失,最终铸成大错,其引发的一系列多米诺效应至还在延续。安然的案例也引起了笔者对企业文化的重新思考。

一、企业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是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规定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会由于领导变更而终止或是改弦更张,它会在企业一代代的新老交替过程中保持一种延续性和传承性。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一个能够促进全体员工不断进步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事业不断发展的独有的企业文化。安然的教训就是新的企业文化和传

1统企业文化格格不入,不同企业文化间的冲突令员工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犹如脱轨的高速列车,表面上看在快速发展,其实是在毁灭的道路上狂奔。

二、企业文化两大板块的有机结合企业文化包含制度和精神两大板块,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制度板块和精神板块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生硬的割裂开来,二者没有多少关联,从而在执行企业制度时往往同固有的文化理念产生冲突、造成矛盾,从而使制度难以执行,文化理念难以深入人心。企业文化制度板块主要是指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制度板块是刚性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精神板块就是软性的,属思想意识形态范畴的。例如某公司在确立了“做行业先锋,铸百年基业”的企业核心理念后,对企业文化从制度板块到精神板块进行了一系列整理。为员工着想,不增加员工不必要的劳动强度。从而根据公司经营理念延伸出来的是,服务消费者,服务客户,既然是服务客户,对所有客户都应一视同仁,做好每一个细节。发展出“以人为本,与社会共同成长的“经营之道。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公司发展、产品研究、市场拓展、服务理念都要以人为本。与社会共同成长要求企业和员工在必要时机牺牲个人利益服务集体利益,牺牲小团体利益,服务社会,从而造就了综合经营理念、企业作风及工作作风三方面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势,并且根据企业核心理念要求,为员工树立榜样和先进人物,带动了一大批人“在安全中创造亲和,在互助中突显诚信。”这一层层的理念出台后,延伸出一系列的工作标准,扩展了企业文化的空间,从本质上改变了以往死板的口号式、标尺性的规章制度。为了体现安全中创造亲和,利用工会组织的作用,拓宽了对员工扶助、关心的范围。所付出的成本并不多,但产生的效益相当强大。

这个例子说明,企业文化策划与执行必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可孤立来看,制度板块与精神板块必须紧密联系,目标与行动保持一致,是企业文化的成功之道。任何企业都可标榜自己的文化,然而这些文化却并不一定都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许多企业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练为类似“进取,开拓”之类的标语或口号,挂在嘴上、贴在墙上,独独没有在员工的心上。表现在实际当中,就是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却完全不同,各行其是。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所谓的“文化”仅仅停留在管理层,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入人心。

三、企业文化应当注重有关差异

任何管理都是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的,企业资源管理的文化背景尤为重要。企业文化是舶来品,是从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传播到我国的。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人文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西方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但由于没有对中国的人文状况进行深刻的研究,生搬硬套,导致其“水土不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有人认为,西方的管理全无可取之处,把管理中的一些不恰当的方式、方法都冠以“中国特色”的冠冕而加以保留,同样是固步自封,难以获得长足的进步。

就“竞争”二字来说,国外的情形是鼓励开展竞争,比拼个人实力,建立自己的威信,才能获得尊重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而我国自古的文化传统提倡“温、良、恭、俭、让,仁、义、理、智、信”,并不提倡激烈的竞争。如果把东西方的观念做一番比较的话,管理上的差异就非常明显。文化差异导致了管理理论和管理观念的差异。

管理上的差异还表现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价值观念体系,不同行业、不同的发展历程、不同的领导风格、人员素质和观念都是影响这一价值体系的关键部分。一种管理理念或管理方法,在一个企业可以获得极大的管理成效,而在另一个企业,可能完全行不通。但是,这并不是说一个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不可变的。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不断地吸收先进观念,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同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有计划、分阶段地加以实施,而关键则是观念的改变。

四、企业文化的形成需长期培育

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它需要管理层采用各种形式向员工进行不断的“同化”。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必须在认同后方能发挥其作用。因为“理念”是一回事,而“认同”则是另一回事。我们没有办法让员工自觉地放弃“我是打工者”,而接受“我是主人翁”的价值理念;我们也不可能仅通过思想工作就使员工接受“勤奋工作才能对得起自己的收入”这类价值观。

管理的权威性和制度的强制性性是企业文化培养过程之初所不

可缺少的手段。通过制度的强化,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理念会从部分的“对立”到部分的“认同”,同时,部分优秀的员工会逐渐走上管理者的岗位,逐步强化了制度的执行力以及企业文化的号召力。当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生存出现威胁时,这种凝聚力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使更多员工认同管理者的行为,加速接受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一旦渡过这一时期,企业将会获得最好的员工群和发展机遇,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五、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企业文化的发展充满变数,同时是一个不断继承和扬弃的过程。当我们看到某些优于我们的文化时,应主动吸收,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继承意味着继续保持和发扬自我文化中的长处,扬弃是要我们放弃并改变自我文化中的落后及不适时宜的部分。这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准则。

企业文化的创新就是要对原有企业文化的理念、核心价值观、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表现方式赋予新的创意,使之成为推动企业适应市场的动力源泉,使之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形成的,它也应该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面临的适应性环境、经营策略都不相同,那么,与之相应的企业文化也应该进行不断的变革。不进行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不仅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且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许多企业失败的教训就在于其企业文化的创新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进程,最终导致企业发展的停滞和衰退。因此,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具有深远

意义,是企业在市场上赢得竞争和走向发展壮大的关键。

7.地税“公关”漫谈 篇七

当前,各种各样的“门”事件层出不穷。网络媒体正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将海量信息疯狂轰炸着后工业世代的我们。从2008年商务部官员落马牵出“雅芳贿赂门”事件,到2009年某官员“香烟门”事件、温州官员安置房“差价门”事件,到2010年广西来宾市烟草专卖局韩局长的“香艳日记门”事件,无不牵动着千千万万网友的眼球,在这些“门”背后,充斥着滥用职权、骄奢淫逸、权钱交易的肮脏内容。再加上反腐行动的“硕果累累”,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种种损民利己的事件,老百姓对这些现象无不深恶痛绝,一时间政府形象大打折扣,以致“瓮安事件”成为政府与民众矛盾激化升温引而爆发的典型。“公权力”这柄双刃剑一时之间成为众矢之的,无论是政府要求加快职能转变,还是民众要求强化民主监督,都把行驶“公权力”的行政机关推向风口浪尖,于是就不难理解湖南娄底和重庆綦江的安监员“集体辞职”事件。新形势下政府的公信力已受到严重威胁,百姓的“敌对”姿态越加明显,茶余饭后对于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和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更成为了谈资。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已经大有必要做好政府的“公关”,尤其是作为与“钱”打交道的地税部门,在近年来全省地税系统间有官员“落马”的背景下,更应当把“地税公关”提升到重要位置,突出地税队伍“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勤廉高效、克己奉公的形象。据此,笔者以企业的从业经验出发,认为地税部门 1

完全可以借鉴企业的形象战略,全方位、立体的开展“公关”活动。

企业形象战略,即CI,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简称,由MI、BI、VI组成。MI(Mind Identity)即理念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即行为识别(行为规范系统);VI(Visual Identity)即视觉识别(品牌视觉系统)。企业形象战略,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的将自己企业或品牌特征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媒体向公众展示,使公众对某一个企业或品牌有一个标准化、差异化、美观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地税的形象战略,应当是把地税的服务特征和服务内容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媒体向公众展示,使公众对地税有一个标准化、差异化、美观化的印象和认识,以提升地税的公众形象和好感度,从而最终达到提升公信力的目的。地税形象战略主要由三大块组成:理念识别,是指地税思想的整合化;行为识别是指地税思想的行为化;视觉识别,是指地税识别的视觉化。这三大块构成整个地税形象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形象战略中MI理念识别在地税部门的运用思考

MI理念识别是通过企业的经营想法及做法,进行标语的整合,宣传画的美化,思想观念的教育,向公众及员工传递独特的企业思想特点。它包括了经营理念、经营宗旨、企业使命、事业目标、企业定位、企业精神、企业格言、管理理念、人才观念、创新观念、工作观念、客户观念、人生观念、价值观念、品牌定位、品牌标准广告语等。结合地税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整个地税部门的MI理念识别,不必像企业的理念识别如此繁杂,可以浓缩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宗旨:“聚财为国,执法为民”;

(二)服务理念:按照服务宗旨发展充实的职业道德要求,结合各局实际创新服务理念,如:“五心”理念,即在纳税服务中做到热心、诚心、细心、耐心和专心;“四个一样”理念,即在纳税服务中做到生人熟人一样周到、忙时闲时一样认真、大事小事一样受理、企业个人一样对待;

(三)形象目标:例如金沙县局“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勇于创新”的形象目标;威宁地税局的“团结、务实、进取、高效”的形象目标;

(四)动作宗旨:如“服务地方经济,构建和谐征纳”;

(五)价值取向:如“勤政廉政,克己奉公”;

笔者认为以上五点是MI理念识别在地税部门的运用实践,确定了MI理念识别系统方案,对外能够在宣传中做到始终如一,有的放矢,并通过信息流的集中形成强大的整合宣传;对内,能够利用这样的理念识别系统,构成全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动力,激励鞭策着每一个成员不断进取,不懈奋斗,成为全局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企业形象战略中BI行为识别在地税部门的运用思考

BI行为识别是指企业思想的行为化。通过企业思想指导下的员工对内对外的各种行为,以及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传达企业的管理特色和文化特色。它包括干部教育、员工培训、规章制度、质量管理、行为规范、文娱活动、公益活动、品牌推广等。结合到地税工作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税收礼仪:例如,接电话必须先说:“您好,这里是xx地税,请讲。”如去见领导或找人,必须先敲三下门,得到允许才可进。站立必须是标准化礼仪姿态。走路时必须两人成列,三人成三角形队形。面对纳税人,必须站立服务,使用文明用语,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常有谢声,走有送声,面带微笑”,温文尔雅,庄重大方,自然得体,彬彬有礼,时时处处显示出有文化、有涵养、讲文明、有礼貌的风采;

(二)行为培训:对办税的每个环节的文明用语、服务禁语和言行举止的一招一式做出具体规范,落实到岗位训练、强化文明举止的形式。这些形式与征管活动及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明税官形象;

(三)拓展训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信任度,使“团结、进取、合作、互助”的意识深入人心,从而提升地税队伍整体战斗力;

(四)公益活动:公益活动是提升整体形象的有力武器,公益活动应当是有活动目标计划的。例如:植树节开展“地税林”活动、“三八节”慰问“巾帼标兵”、“六一节”看望孤残儿童、“老人节”慰问孤寡老人、开展献血活动、为灾区捐款捐物等等。通过一系列有计划实施的公益活动提升公众形象,提升社会对地税部门的好感度;

(五)量化管理:对行为识别系统的每个环节进行细致规范,并形成详细的操作手册,进行量化考评,并通过考评结果作为改进和完善的资料不断完善行为识别系统。

三、企业形象战略中VI视觉识别在地税部门的运用思考

VI视觉识别是指企业识别(或品牌识别)的视觉化。通过企业或品牌的统一化、标准化、美观化的对内对外展示,传递企业或品牌个性(或独特的品牌文化)。它包括了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两大部分。基础要素是指:企业名称、品牌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辅助色、辅助图形、辅助色带、装饰图案、吉祥物、标志组合、标语组合、广告招牌、制服饰物、旗帜标语、交通工具、广告展示等。结合到地税工作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系统标志:统一各种标识、宣传标语,对各种标识的背景和字体(包括中英文和数字)、颜色、大小进行统一; 统一规范流动物体的标识,对宣传品和宣传媒介的各种规格、尺寸、内容进行统一。例如:办税服务厅标识牌统一背景色为古兰色和标准蓝,统一字体为宋体GB-2321(或黑体),统一字体颜色为标准白色等。延展开来包括地税出品的印刷品规格、尺寸、风格;地税出品的路牌广告、电视宣传片、横标、信笺、信封等等一切构成整个地税的视觉识别系统,形成整齐、统一、强烈的直观视觉效果;

(二)环境布置:统一规范机关办公环境和秩序,对每个办公室该挂什么、摆放什么和怎么挂、怎么摆放,都进行具体规范,例如:地税部门的目标考核制度上墙、安全责任制度上墙、每年税收宣传月主题宣传画上墙、办事指南上墙等等。并对哪些物品必须收纳入柜上锁保存,哪些物品必须分类摆放方便查阅等等都进行细化规范,以求办公环境达到达到整、齐、美。让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事时从环境上就能感觉到这是一个整洁、高效、有序、和谐的行政机关;

(三)人员外表:通过经常不断的养成教育,使每一位地税干部日渐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例如:征收期全体同志上班必须着制式税服,挂牌上岗;穿着制式税服时一律不得佩戴任何饰物,不得穿浅色露趾露跟皮(凉)鞋;在办税服务厅里禁止吸烟、吃零食、嬉笑打闹、扎堆聊天,要保持姿态端庄,精神饱满;一切涉税岗位在办理涉税事项时,必须着穿制服、亮明身份。

利用形象策划开展地税“公关”,使信息的传播更为简单化,更易于公众识别和认同,从而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同时,也使公共关系的运转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一过程是非常专业而繁杂的,包括调研、策划、设计、定位、宣传、保持等六个阶段,在此,笔者仅作抛砖引玉,漫谈一番。望更多有识之士给出更为精辟的论断,把地税形象策划引往更高处。

贵州省金沙县地方税务局邓克锋

***

上一篇:凤阳县旅游规划下一篇:企业宣传片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