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2024-06-11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共15篇)

1.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篇一

体育文化素养对农村小学生的培养论文

近年来,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在资金、器材、师资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对农村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一直困扰着农村基层体育教师。体育文化素养这个新词汇的出现,符合素质教育理论的要求,得到了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的肯定和重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后,取得一定效果,为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农村体育教学指明方向。体育文化素养即体育素养,是人们在先天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事天社会因素(精神方面)及其体育能力等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就是学生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换言之,就是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体育理念,培养学生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上述培养方式怎样在农村中应用、实施呢?

一、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事物感觉喜爱或对体育关切的情绪。根据学生对体育不同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讲解包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养生保健知识的兴趣和终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等。俗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一部分是属于先天因素以外,其它大部分学生都是对体育缺乏较高的热情,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受到经济、文化、体育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更是兴趣不高。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质水平、兴趣所向及农村特有的“土”文化体育,有针对性地去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提高对体育的喜爱和度,达到体育兴趣定型,这就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及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培养

体育技能指在人们意识的支配下,借助于身体运动表现于外的动作方式或系统,对学生要进行基本运动技能、身体锻炼技能、身体娱乐技能、身体审美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体育技能培养一直受到农村体育教师的重视,但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往往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受场地、器材、经费、师资的影响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以田径教学为主,使学生形成单一的田径体育技能定型,缺乏多变性、灵活性、协调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审美价值感,造成学生思想上对体育教学的反感与抵触,这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极为不利,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在困难的条件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结合农村特有的、富有乡土气息的`“土”体育形式,应用于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把田径、体操、球类、游戏及韵律操舞蹈贯穿其中,严格按照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进行体育教学,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体育技能,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原则的。

三、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培养

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身体评价知识和各单项运动技术知识的培养。体育知识的培养有两务途径:一是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课外活动中,随时随地,视其情况不同,用聊天或谈话的形式进行讲解与说明,让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天长日久,学生将会无形之中积累一定的体育知识。二是在开学初,学期未或雨雪天气而无法进行室外教学时,就要提前精心备课,在室内进行上述体育知识的教学。由于我国学校体育理论教学不尽人意,再加上农村小学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农村体育教师往往不进行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或将室内课的教学课程移作它用,失去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养的一块主阵地,造成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学生就不能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活动。

四、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

小学体育意识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极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对学习的体育理解和认识,竞争与合作意识,体育的参与意识、奉献与放弃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进行培养。综合来谈,体育意识薄弱性是当今小学生的一个弱点,农村小学生表现的特别突出,教师要在教学与活动中进行渗透与引导。实践证明,一个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学生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激发其身体锻炼的动力。

五、对学生的体育品德进行培养

体育品德指学生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品质在个体行为中的反映。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体育道德知识、体育道德情感、体育道德意识和体育道德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将农村小学生具有的朴实、善良、友爱等品质,加以引导与应用,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进行加强与定型,形成特有的体育品德,这对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性格完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培养

体育行为是指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人的行为中的直接反映,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品德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体育行为无法与上述要素分开,上述要素都不同程度在体育行为中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实际教学中就要和上述六种体育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形成学生稳固良好的体育行为。体育素养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广域概念,其构成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体育兴趣是重点,体育技能是支柱,体育知识是基础,体育意识是动力,体育品德是灵魂,体育行为是目标。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2.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篇二

关键词:寄宿制教育,农村,中小学生,成长

一、寄宿制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 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独立自主, 不仅是指生活中饮食起居的自理能力, 还包括一些问题上的决策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这些孩子一直处于家长的庇护中, 碰到关键问题, 自己拿不定注意、优柔寡断。而在寄宿制学校, 孩子出于本能地减少了求助、依赖的意识, 很多事情学会自己做主, 独立能力显著增强, 家庭教育中对独生子女过分包容、娇宠的缺憾也得到了弥补。

(二) 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适当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抑制冲动, 抵制诱惑, 延迟满足,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现在许多家长出于对“独苗”的疼爱, 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是尽力满足, 这使得很多孩子养成了任性的毛病, 同时没有机会学习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在寄宿制学校, 通常是一个老师面对三四十个孩子, 无暇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感受, 同学之间也要更好地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因此, 每个人都需要不同程度地控制自己: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欲望, 控制自己不满情绪的表现, 控制自我为中心的做法等。自控能力的提高, 成为他们今后立足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三) 加强孩子集体观念, 促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更好发展

普通学校里, 孩子们下课后各自回家, 同学之间缺乏交往, 联系也不密切。但是在以“集体生活”为主的寄宿制学校里, 同学之间朝夕相处, 孩子不再被隔绝在一家一户, 形单影只, 他们可以更多地从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中学会理解他人和如何与他人相处。

二、寄宿制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 环境适应不良所引起的消极影响

在入学初的一定时期内, 一些学生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 不习惯新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 不适应寄宿学校的规章制度, 吃不惯学校的饭菜, 与周围的同学不太熟悉, 没有可以诉说知心话的朋友, 感到孤独寂寞。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 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 不能正视升学后的新的竞争和分化, 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二) 情感缺失

父母与孩子联系少, 很多寄宿孩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他们往往焦虑紧张, 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三) 心理缺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对象帮助他们分担, 需要正确的引导。但一方面远离父母, 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老师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寄宿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有限, 多数学校并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都对寄宿学生心理发展极为不利, 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四) 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寄宿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属于表现为:损坏公物, 破坏公共设施;不遵守课堂纪律;讥笑挖苦身有缺陷的同学;爱搞恶作剧, 使人上当受骗等等。这些行为虽然属于比较轻微的越轨行为, 但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性格及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若得不到及时的矫正, 必然会影响他们未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寄宿教育存在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因素:亲子沟通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父母对子女的关切程度及为其提供的情感支持和社会资源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平时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们, 一般是无法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农村父母由于忙于生活, 文化教育等原因, 往往忽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较少, 孩子对父母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无法获得满足, 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隐患。

(二) 学校因素:教育管理水平滞后, 很难具有针对性

就目前的现状, 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寄宿制”管理还处于“看管”的低层面, 保证学生“不出事”的低要求上。以生活管理员为例, 学校为降低成本, 一般不聘用有一定管理素质、文化程度较高的专职人员, 而多以低工资聘用当地的农民, 这些农民多为初中学历。

(三) 社会因素:环境复杂, 诱惑多多

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 良莠并存, 社会上存在着太多的诱惑与陷阱。一方面, 农村中小学的寄宿儿童背井离乡、远离父母, 缺少关爱、监督与引导;另一方面, 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 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寄宿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个巨大的诱惑。寄宿学生由于上网成瘾而辍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自己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 久而久之, 在寄宿学生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四、建议及对策

(一) 家庭方面:父辈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许多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往往都是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沟通缺失造成的。作为寄宿孩子的父母, 要经常来信来电, 应注意沟通方式, 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 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要注意让孩子宣泄心中的不快。同时教给孩子一些策略, 能够主动排遣自己的不快情绪。

(二) 学校方面

1.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办好寄宿制学校, 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对于优秀教师的引进, 要严格把好入口关, 对于不合格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坚决辞退。同时进一步实施对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培训, 也可聘请先进地区的教学专家到学校指导和讲学, 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在教师待遇方面, 要注意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提高教师工资, 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及住房条件, 让他们能安居乐业。

2.给予学生集体的温暖

孩子远离父母, 时常会有孤独感, 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 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 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同时, 在学习方面, 除老师热心辅导外, 班级也可以组建学习小组, 或者使高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形成一对一的帮扶, 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让寄宿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上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3.多与家长沟通, 彼此了解孩子的情况

通过及时沟通, 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 让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适中, 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意识与水平。同时学校要建立家校联系卡, 要求每周与家长联系反馈一次。同时, 家长也可以及时从教师那里获取有关自己孩子的信息。有些家长会觉得把孩子放入寄宿制学校由老师管教就什么都不用操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因为再好的老师也无法替代父母的关爱。所以我们要通过老师, 更好地传递亲情, 也只有通过老师, 来更迅速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 社会方面

1.政策帮助

政府应重点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 要尽量为寄宿学生提供完整的成长环境, 使寄宿学生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 使之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受到切实有效地教育和管理。

2.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关怀寄宿学生的成长

寄宿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方面统一认识, 密切协作,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关心寄宿学生的良好氛围。应进一步加强与文明办、工商、教育、关工委等部门的合作, 净化学校周围环境和文化市场中不健康文艺作品的出笼。采取切实措施控制和消除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消极因素。

参考文献

[1]周芳.寄宿制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2]周念丽.寄宿制学校利弊谈[J].家庭教育, 2004, (6) .

[3]董树梅.影响城市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原因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6, (4) .

[4]张丽根.寄宿制小学生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管理, 2005, (5) .

3.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小学生;价值取向;弊端;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不利影响

首先,缺乏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

“平等”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上的平等。在我国古代,封建等级观念森严,“愚忠”、“愚孝”、 “三纲五常”等封建观念被统治者和封建家长所推崇,成为人们不可逾越的日常行为规范,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不平等思想,始成于古代,波及到现在,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植根于中小学生的头脑中而不自知。如家长大包大揽孩子一应事务谓之爱护,老师剥夺学生课堂自主权利谓之负责,父母家暴,老师体罚,自作主张报辅导班,挤占学生休息时间,虽不像过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的不亡”那般恐怖,但仍极大地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和处于弱势群体的未成年人身上表现更甚。

其次,科学精神和创新思想不强。

中华文化越厚重,越容易产生保守。中国虽然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有着辉煌的历法制度与科学著作,但这些发明都是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缺乏系统的科学精神,带有被动性和政治性,创新意识不强,一旦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就变得封闭保守,而保守是违背文明本性的。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当代部分中小学生更乐于做知识的搬运工而非传承者,他们一遍遍重复着相同的习题,背诵着教参书上的标准答案,再现着早已“定论”的科学实验,却惟独把古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言论忘得一干二净。“创新驱动发展”,科学在创新中形成,社会在创新中发展,历史在创新中前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再次,不在乎真与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未经真伪考证的史料记载,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更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假冒伪劣商品曾一度充斥市场,甚至“造假”已渗透到学术领域,殃及在校的中小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搞假竞赛,玩假评比……大有“假作真时真亦假”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一些人图虚名、争蝇利,但对正在成长的中小学生却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着实危害不浅。

最后,不在乎公共社会空间(包括公德),集体观念淡薄。

中国农耕文明的自然经济结构,决定了中华文化必须是家族本位文化,光宗耀祖成了许多人毕生劳苦不辞的追求。上对朝廷为忠,下对家庭为孝,对无血缘关系的人未予充分关注,甚至摒弃了“为朝廷”的责任,而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和利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缺乏公益心,漠视他人疾苦,“公车表情”严重,随地吐痰,高声谈话,不遵守交通秩序等。

二、传统文化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具有育德功能

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善健全的人格。孔子主张修身养性,强调要将知识的学习和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德重于才;有德有才,始为君子。如《论语》中的“不迁怒,不贰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古人非常注重以德立身,传统文化中的绝大部分经典内容,就是劝人立德的。总括起来,他们所倡导的德之核心,就是独立自主、自强自尊的人格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以及博爱精神,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极其缺失的东西。因此,深刻理解这些思想和言论,对于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理想缺失等思想影响下未成年的中小学生无疑是一剂良药,“多读之可以医愚”。

其次,传统文化具有育智作用

(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论语》中就有许多谈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语句,时至今日,仍是我们必须熟记并努力践行的人生箴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仅告诉世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是启示我们,只要认真去学习,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会从中寻出乐趣的。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强调主动思考,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焉”,这对今天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2)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孔子主张把学和思紧密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而全面准确地看待事物,形成真知。而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其著作中渗透着相克相生的思想,“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则是辩证法的最简明的注解。

(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说教,典型的情节,鲜明的形象,生动蕴藉的语言,则是其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如《庄子》中的寓言故事等。另外,灿若群星的诗词曲赋,音乐绘画,无不“秀外慧中”,让人喜闻乐见。多给学生这样的传统文化经典,就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传统文化能够维护身心健康

传统文化强调通过内省、遵从本性、追求和谐、顺其自然来维护身心健康

(1)强调自省自律,注重心理和精神追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儒家强调心理性的自我调节,注重心理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正是有了这样的追求,才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2)控制心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孔子身体力行,表现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以及“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理想人格特征。我们现在倡导在中小学学习推广的太极拳,就非常强调阴阳调和、聚气凝神,常习之,就能很好地控制心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进而强身健体。

(3)顺从自然,追求和谐。“和为贵”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和谐思想。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老子则崇尚“静”,提倡“无为”,并“顺从自然”,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无为”,是与“妄为”对抗。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这种讲究“中和”的为人处世的哲学和态度,如能深刻领悟并践行之,就能预防乃至避免盲目攀比、恶性竞争带来的伤害,和“望子成龙”心切酿成的惨剧,从而真正维护身心健康。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庞杂,虽存着一些与时代主题不相吻合的东西,但丝毫掩盖不了其耀眼的光芒。中小学生要本着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借助国家大力倡导“经典诵读”的大好机遇,结合时代要求、区域特点和自身实际,了解、认识、认同传统文化,自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坚持学习、诵读中汲取营养,从而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传承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娟 苑立军 周艳娟.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A].

[2]柴建芳.中国传统文化之解读:特征与弊端的初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

4.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篇四

少先队德育工作与农村小学墙报文化建设的关系微探

[内容提要] 学校墙报的教育内容要体现少先队文化内涵,培养中队墙报的专业人才,加强中队活动的专业引领。墙报的教育形式凸现少先队人文特色,要主题自定,团队参与;要留有诗意空白,个性园地。墙报的教育方法更要彰显少先队精神的意蕴。要重视德育工作和善于将大的道德思想渗透到具体的行为中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艺术化的手法去描绘少先队员的心灵世界,使校园文化绽放异样的光彩。

[关键词] 农村,少先队文化,人文,德育工作,墙报

5.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 篇五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

家长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的同时,要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培养上。人格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有独特的优势。笔者提出一个人才公式:人格+知识+能力+健康==贡献+财富。前面的四项内容是人才的基础素质,核心是人格。家长最能够发挥教育影响作用的显然是人格。其次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保证孩子的健康。至于知识教育,家长能够起一定作用,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即使是文化水平很高的家长,如果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知识,没有教学方面的经验,也很难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知识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影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对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他的自身潜质是他发展的基础,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影响共同在他的成长中发挥作用。有专家研究发现:年幼时,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在上小学后,学校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上初、高中后,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减少。因此,要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给孩子创设一个适宜他个性、智力发展的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一、要掌握科学营养方法,让孩子拥有健康体魄。

人类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只有二者都健康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高,父母对子女的健康越来越多。尤其是大中城市独生子女居多,经济条件优越,但家长大多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无暇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搭配,合理膳食,经常给孩子吃一些速熟食品。特别是“洋快餐”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街小巷,使孩子脂肪的摄入量明显增多,而许多孩子因课业负担重,活动较少,造成“小胖墩”现象。据有关部门报道现在城市中儿童肥胖率高达25%。这不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孩子的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些儿童肥胖患者大多数存在自卑、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怕人嘲笑,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因此,合理调配儿童膳食,平衡营养,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上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二、要掌握科学家教方法,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每个人的生活道路艰辛而漫长,孩子的生活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其间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品质。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这是现今社会中独生子女中普遍欠缺的一种能力。孩子出世的一声啼哭,给父母带来欢喜和希望,也带来了几代人诸多的宠爱和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某些孩子眼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许多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被大人包办代替。特别是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生怕让自己的孩子做点事,干点活,就会影响和耽误学习,因此什么事父母都大包大揽,渴了给孩子倒水,铅笔短了家长帮着削,书包乱了家长帮着整理。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但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责任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虎,影响孩子的自觉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万不得已时,家长也应只是协助,而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2、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毅力。健康的心理能使有积极的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施展和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孩子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做事时的恒心和耐心,一个人的耐心是后天形成的,耐心是注意和毅力的统一,注意是核心,毅力是保障。首先是注意的培养。要使某件事能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就要先向他们讲清这件事的目的、意义,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还要说明这件事的关键和重点。再次就是要求他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力所能及的,并感兴趣的,最好上跳起来能够摸得着的,使孩子明白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不能让他们去做超出他们年龄以外的、能力超出过多的事,使他们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特别是当孩子第一次独立做事时要让他及时感觉到成功的体验,最初的成功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这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锻炼孩子具有坚强毅力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可有目的给孩子讲一些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熏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安排一些活动。如:跑步、登山、旅行等来锻炼孩子的坚强毅力。在锻炼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基础就是胜利,善始善终,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决不半途而废。同时,家长还可以利用创设各种挫折情景了磨练孩子的顽强意志,教他们一些积极战胜困难的方法、策略,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能力、技能,使孩子面对失败和困难有决心、有勇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良好心态。

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对象的积极态度或意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开启孩子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只有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孩子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乃至入迷地从事某种实验或研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明确学习目的,结合孩子的特点,多启发、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孩子在知识技能和智力方面都得到发展,使孩子把学习变成一种持久的有兴趣活动。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其次,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获得知识的起点和启迪智慧的天窗。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成功秘诀时说“我没有别的才能,有的只是强烈的好奇心”。家庭中可通过带领孩子多参观、多游览、多做智力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发现问题,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考虑,耐心回答,同时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多给孩子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孩子的智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而丰富的活动又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意识和创造力。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孩子,才具有探索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这样的人才才是符合我们教育要培养的面向新世纪人才的要求。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合作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一个人以后的事业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合作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富有合作精神的人。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年龄伙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狭小的天地中度过的。由于交往的接触面狭窄,生活内容单调,很容易养成唯我的思想感情及胆小、孤僻的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让他们置身于集体环境中,通过和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的交往、交流,共同参与某一项活动,来逐步使他们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相互协作,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自我牺牲,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和小伙伴们接触、玩耍、游戏,体会和别人一起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体验和小伙伴共同完成一项事情后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感悟相互协作、相互忍让、相互帮助特有的情趣,这种感觉是父母的爱所无法给予的。这是教育孩子从“自我性”向“群体性”的心理转变,拓展孩子的活动空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心态,使其今后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的良好途径

三、要创设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才能为日后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制造条件。“世风民风皆起于家风”,中国自古就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教育。过去人们所倡导的“治家”“齐家”,目的就是管理好家庭事物,处理好家庭关系,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家庭成员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给孩子树立榜样。特别是一些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家庭,家长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伤心泄气的样子,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只有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2、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无数的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前提是家庭成员要团结,夫妻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否则,夫妻反目,整日争吵,意见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孩子会漫漫养成自私、虚伪、说谎、冷漠的心理,对他今后的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其次,家长的行为要检点,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建立新型平等的朋友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指出:“父母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母放下架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快乐中。实验表明:与父母一起游戏是诱导孩子情感的源泉,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兴奋,使孩子情绪愉快,性格活泼。同时,孩子在与父母游戏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自然、社会知识,生活技能、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相应提高。这样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知其子者,莫过其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 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 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3、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生活条件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 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 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情感与理智结合,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此外家长还要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除了重视学习外,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健康,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是人才较量的世纪,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孩子。他们的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命运,而孩子的素质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一点是心理素质。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关键。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因为许多类似本文开头所讲的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诚”是一种品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很容易明白。可是,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

有位学生名叫曾湘玉,从我接手她时就发现这位学生头脑灵活,回答问题特别积极,还特别有自己的见解,于是在教学中就十分关注她。后来在与其他老师闲谈时得知这位同学在老师们和同学眼中名声不好,老师不喜欢她爱哗众取宠,学生也讨厌他赊取拐骗。我感到倒很奇怪,我想大概是人们的偏见吧,这么优秀的学生怎么会不讨人喜欢呢?

一个月以后,我终于见识了他的本领。那天,是一节作文讲评课,曾相遇的作文在班上一直是老师讲评时的范文。可是今天的范文不是他,而是一名在班上默默无闻的学生——蒋会。因为这篇文章写得真实,可信度特别高。在修改草稿时我也怀疑这篇文章是蒋会写的。也询问过,当时曾相遇也在场,两人都说是蒋会自己写的。于是在作文讲评时我就用它做范文。在班上认真的讲评这篇文章,也给了蒋会表扬,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正当我讲得起劲时。曾相遇举手站了起来说:“老师,这篇作文不是他写的,是我写的。”教室里静极了,全班同学都在望着我,好像在说:老师,我们就学习这样的学生吗?我惊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幸好钟声替我解了围。

下课以后,我气冲冲的找来曾相遇,质问他为什么?没想到到他却说:“这本来就是我写的,”我气极了,大声吼道:“先前为什么不说,先前为什么撒谎?”由于我声音太大,他一下子哭了起来。慢慢的,我气也消了,我静下心来,开始和他谈话,她轻声说:“开始我看她写不好,想帮助他,就把自己写的给了他,可是你用它的作文做范文,我听着心里不舒服,所以„„”我听了他的话,真是又气又觉得好笑。

我耐心的对他说:“别人不会写,你把自己写好的给他并不是帮他,老师问你你不老实回答,撒谎是不诚实的表现。于是,我又找来《忠孝雅诚》这本书,让他认真看看。

几天以后,曾相遇找到我,把书还给了我,还交给我一篇读后感,通过他的这篇读后感我明白,这次看书起到的教育作用比我费口舌教育强多了。书中的名言警句、书中的故事感悟让她知道该怎样做。

通过这件小事,让我找到了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有效途径,那就是利用好《忠孝雅诚》这本书,高年级的学生让他自己看,自己感悟。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书中的故事,让他们故事中明白道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职业是神圣的、伟大的。那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成功、有很多的失败、有很多的感慨。我认为要教育好一个学生,首先就要做到热爱、关心、彻底了解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反之就是毁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缺点、有问题的落后学生。正因其差,因其问题多,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

2008年秋我再一次接九年级,首先对班上的学生不了解,就要付出更多的经历去了解班上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班上的滕照环同学,性格非常的内向,总是不爱说话,不爱和同学交往,一个人独来独往,有好几次星期天下午没有到校。成绩下降,不爱学习,就连平常自己爱好的数学也不感兴趣了,对于考学的信心就更不用说了。班主任曾多次给他做想工作进美术班训练,再把文字科目补一下,或许能考上一中。他也不进美术班。家长拿他也没有办法,家长说:“只要你读,考上了,什么班都送。”

面对滕照环这样的情况及家长的态度,我就找他的母亲仔细了解该同学的情况。他的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其实他的成绩一直还是比较好的,但不是很好,由于他的一个表哥的成绩非常好,在走亲戚的时候,外公、舅舅等等一些人,总是夸奖他的表哥,好像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母亲又没有好的引导方法。于是就觉得自己没有希望、没有信心,比别人低人一等。于是就变得孤言寡语,不爱与别人交往,不爱学习,懒惰起来。然后我又找滕找环同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开导他。首先从他的心里压力说起,然后再谈到他的学习,再谈到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当我预他谈了已1个多小时的时候,他终于说话了,他说:我现在的成绩已经感不上了。”我说:只要你进美术班,你的美术成绩非常好,文字科目成绩我来给你补。”在后的学习中,我真的经常给他补课,也经常关心他的美术成绩。他被我感化了,非常的刻苦用功。

通过我的关心、爱心,同时得到了家长的支持、配合,他有了家长的监督,同学们都热情地帮助他,我也时时提醒他,他终于信心百倍,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滕找环同学终于已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咸丰一中。家长每次遇到我都说:“ 黎 老师,真是太感谢了,没有你,就没有滕照环的今天。我们忘不了你。”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他远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心愿,他鼓励、鞭策孩子,大大推动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6.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篇六

在国家、地方、学校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各种形式的课外辅导市场如培训中心、培训学校、辅导中心、家教等也在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对此,教育界质疑呼声一直不断,但它始终吸引着大批的家长,课外辅导已经成为大多数小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对此展开研究,有助于国家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有助于人们对学习理念、教育投资理念的更新与转变,有助于课外辅导行业的规范与良性发展,有助于我国小学生更科学地学习。

虽然跟课外辅导有关的研究很多了,但每次一开学或者放假,课外辅导的话题又会在教师和家长之间被激烈的讨论。大体上说,在目前课外辅导的作用还是积极的,但是它的发展还处在早期的阶段,仍有许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笔者就之前的科研题目利用实习期间,对所在的龙泉小学进行一次有关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实施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对象是湖州市吴兴区龙泉小学二、四、五三个年级中有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

(二)调查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课外辅导、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概念,以及这两者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探究。主体部分在调查过程,笔者根据已完成的调查问卷,通过分析、讨论,最后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家长在教育孩子以及如何正视课外辅导提出我们的建议。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利用此方法了解当前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情况以及课外辅导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趋向。

(四)调查步骤

10月20日 发放问卷

10月25--28日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10月29日 深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共发了100份,回收率1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96%以下是我对有效问卷的分析结果。

整张问卷我们总共设了7道题目,第一题和最后一道题是主观题,其他的都是客观题。首先,对主观题进行分析:

第一题:小学生参加课外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低段(二年级):从幼儿园开始参加的同学有20%,一年级开始的有44%,二年级开始的是36%。

中段(四年级):四年级总共回收有效问卷29份,其中6.9%的学生在幼儿园就开始参加课外辅导,一年级开始参加的占31%,二年级占到34.5%,三年级占到20.7%,同样6.9%的是从四年级开始。

高段(五年级):其中2.4%的学生在幼儿园就开始参加课外辅导,一年级开始参加的占28.6%,二年级占到16.7%,三年级占到35.7%,四年级占14.2%,五年级有2.4%。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课外辅导在逐年的增加且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时间都在提早,五年级的学生大多三年级才开始上课外辅导,而四年级大多集中在二年级开始,到了现在的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有44%的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参加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觉得课堂上的学习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希望通过课外辅导来进一步提高成绩。

第七题:你认为参加课外辅导班是否增加你的课业负担,有请说明原因。

经过统计知道,有个别小学生反应课外辅导增加了学业负担,作业量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从而相应的缩短了自主安排的时间。

2、课外辅导是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大多数学校每个班至少也有四十几位学生,教师即使响应了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等的教学思想,实际上却很难做到顾及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相对而言,课外辅导使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能动的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理解、如何记忆,才能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3、课外辅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XX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稿)》规定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课外辅导的学习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回学校后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一般都会取得进步从而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在课外辅导不增加负担的学生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对学习感兴趣,而许多学生的这种兴趣是在参加课外辅导时培养的。兴趣,培养特长的需要,使他们眼界开阔、增长见识。

(二)课外辅导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课外辅导的优点在上面已经罗列出来,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了它存在的一些缺点,正视深究这些缺点亦能从中受益匪浅。

1、给学校老师的教学带来不便

课外辅导使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新的学习材料产生的新鲜感、好奇感。部分小学生在接受了超出学校教育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后,在学校学习中,遇到在辅导班学过的内容就不屑一顾,学习积极性降低有的骄傲自满,有的好高鹜远。在辅导班,经常有学生说“学校里的内容知识有啥可学的?我全都会了。”“那么简单还有的同学不会,太笨了!”这就对学校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加大了学校教师的管理。

2、加重学生课业学习负担

调查中仍存在少部分同学认为参加课外辅导班“增加了课业负担”。原因是:作业太多、去的学习班太多、减少了课余时间、不喜欢学习等等。如果学生自身对学习不感兴趣,被家长强迫参加课外辅导,而课外辅导班所提供的教学服务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外教育机构选择不当,这都只可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去上课,即使去了也不认真听讲,学习自然不会有所提高。如果因参加课外辅导让学生没有时间休息而感到疲劳,产生了一定得厌学情绪,这不是我们的初衷,就事与愿违了。

3、个别教师教学有误给学校课堂教学带来困难。

世上无绝对,不能保证每位辅导班的教师都有很好的水准。辅导班个别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水平差,这就给学校教学带来困难。学习正确的基本知识,掌握良好的基本技能是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初学者,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课外辅导班师的知识体系出现偏差,那么这些学生中有的人感到困惑,不知哪一种是正确的,迷失方向,有的人坚持自己早初形成的错误的认知,给学校教师增大了工作难度。

总体来说,课外辅导在现阶段的作用还是积极的,但是因为它的展还处于初期阶段,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改进,需要各阶层共同努力。

五、建议

(一)给学校的建议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也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为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在校风建设、教师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设备、课外兴趣等方面做出努力。尤其在教师培养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能力上的专业技能,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在学校里得到全方面的培养。

全方位的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安排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舞台,同时培养自己学校的“特色”。

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还是学校的整体氛围,学校要以育人、知识、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让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来获得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取代通过打造“会考试”的儿童。

(二)给教师的建议

小学生课外学习开展对策是以学生为主体。现代社会强调人的主体性,孩子的课外辅导也应该适应这一变化,因此,课外辅导应以学生为主体,不要盲目跟风。

教师要做的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时发现、捕捉孩子的兴趣、爱好、潜能和闪光点,给与鼓励和教育性指导,使孩子乐于参加课外学习,从而使课外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可一味代替孩子做主,选择大量课外学习活动而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厌学情绪。

(三)给家长的建议

每位家长应该意识到每个孩子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不管各方议论如何,家长要有理性的态度,要非常清楚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辅”的办法。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家长最好选择一些符合孩子兴趣所向的学科辅导,最主要是让“孩子开心、健康地成长”。

7.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网络文化,内地西藏班 (校) ,德育工作

网络作为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也融入了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 网络也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多元化文化交错碰撞的氛围中, 一种新的文化应运而生, 即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指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 人们在使用和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信息文化。在网络文化下, 内地西藏班 (校) 的学生毫无例外的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方便地获取世界各地错综复杂的信息, 也可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 给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 给内地西藏班 (校) 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1 网络文化对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的负面影响

1.1 对学生政治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冲击内地西藏班 (校) 德育工作

目前, 互联网已成为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而网络信息中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并主导全球信息传播体系, 对其他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渗透。西方国家始终把我国当作意识形态上的现实敌人和地缘政治上的潜在对手, 千方百计遏制中国, 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从未改变, 互联网已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型武器”。同时, 国内外敌对势力也通过互联网相互勾结、颠倒是非、散布流言、恶意攻击, 进行煽动性政治宣传。由于目前在内地西藏班 (校) 就读的学生年龄偏小, 缺乏独立分析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政治价值观正处在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 长期接触网络文化, 很易受到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使之在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和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显得摇摆、盲从甚至错位。

1.2 影响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交际能力, 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网络使用的是人机对话方式, E_mail、QQ、MSN、聊天室等方式成为了特别是80、90后的主要交际方式, 同样导致西藏班 (校) 学生与外界交往正在向以网络为中介的方向转化。在虚拟网络环境下, 西藏班 (校) 学生将更加习惯运用“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久而久之, 使得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与其他人之间面对面的机会大为减少, 容易加剧他们的自我封闭, 导致人情疏远, 破坏正常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使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失去了一种有效手段。

1.3 使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行为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等, 阻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网络文化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多彩, 但又鱼目混珠, 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有益信息, 又有消极、淫秽的腐朽内容。据有关调查表明, 在网络非学术性信息中, 47%与色情有关。许多人还利用互联网进行诈骗、盗窃、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由于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 手段隐蔽等特性, 一些不良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始料不及, 成为干扰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 在长期潜移默化中, 使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进而产生心理障碍、行为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等, 影响了内地西藏班 (校) 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2 内地西藏班 (校) 传统的德育模式受到网络文化的挑战

在网络化时代, 特别是网络上多媒体信息急速剧增, 内地西藏班 (校) 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德育教育模式, 甚至在网络文化的感染下, 对于教师的说教变得逆反。

古人云:“亲其师, 则信其道!”在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 教师通过其渊博的知识受到学生的信服。网络时代的到来, 使得信息具有及时性、多元化的特点, 同时触及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学生可以轻易地从网上获取大量信息, 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不得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如果我们的知识不能够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们的德育教育自然就无法有效开展。因此, 在今天网络文化背景下内地西藏班 (校) 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新的课题, 迎接网络文化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3 网络文化下我校西藏班学生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结合我们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结合对部分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跟踪教育调查发现, 要解决目前网络文化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给德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减少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晌, 我们认为网络文化下加强对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应采取如下对策。

3.1 德育工作者一定要解放思想, 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德育工作者, 如何让学生“信其道”。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 能够站在一定得理论高度, 通晓网络文化的特点, 能够熟练应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元化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我校每两年一次的班主任德育培训会,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该领域专家讲座, 使德育工作者学习新观念, 适应新变化, 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技能学习, 树立现代科技意识, 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变化趋势, 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思考、选择, 能够使学生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其次, 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 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使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双刃剑”性质, 正确处理网络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不文明的关系。学校还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 如网络知识竞赛、网络知识讲座等, 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 倡导学生文明上网, 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 营造一种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

3.2 建立网络德育教育体系, 建立新型德育教育阵地

在利用好课堂教育主阵地的前提下, 积极分层次建立新型学校网络德育教育新阵地。

积极加强校园网建设。首先, 必须有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懂得德育教育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几年来, 我们重视学校德育教师的培训, 提高驾驭网络工具的能力, 占领网络阵地, 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精心设计了校园网网页, 制作了网络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德育室, 做到了图文并茂、信息更新及时、内容丰富多彩, 以增加吸引力;努力做到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 引导西藏班 (校) 学生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意识形态等敏感问题, 以及社会上和校园中影响稳定大局的热门话题, 开展时事政治教育。同时建立了“红色”网民、“红色”网点、“红色”网站三位一体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网体系。结合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 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可组织网上专题讨论, 让学生相互交流, 自我教育, 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教授、校友谈自己的经历、体会, 用动人的事迹感召青年学生,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网络在先进典型宣传、调查研究、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 达到了育人的目的。通过校园网BBS建立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改变单纯说教的教育方式。

德育教师要增强时代意识, 积极利用班级博客、个人博客、QQ、Msn等手段, 与学生进行网上双向交流, 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解决学生思想心理方面的实际问题。目前我院把辅导员 (班主任) 教师建立个人博客、班级博客作为一项重点的要求,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3 注重德育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 把握热点、难点问题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 德育工作又体现出新的特点, 那就是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作为在民族院校工作的德育工作者, 要切实跟上时代的步伐, 让我们的德育教育内容能够做到时效性、针对性, 紧跟新问题, 确定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把握热点、难点问题, 及时疏导影响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的不利因素, 目前已成为开展内地西藏班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关键。

3.4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强化德育教育的关键途径

网络时代的到来淡化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 如果西藏班学生能够在现实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找到学习、生活的乐趣, 网络对于他们的诱惑力会大大减弱。因此, 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参观学习, 增强现实生活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同时注重在活动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 成为德育教育的关键途径。我们学院近几年在河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在校内结合奥运会、建国60周年等开展了西藏班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利用暑假、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假期组织藏族学生到北京、秦皇岛、西柏坡、白洋淀、冉庄地道战遗址、一二九师遗址等地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学生在丰富的活动感受到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找到了学习、生活的源动力, 丰富强化了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和途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5 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相结合, 健全网络德育教育机制

网络环境下的违规、违法现象仅仅依靠技术上的“防火墙”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 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和宣传法制教育同步。让学生知道即使是在虚拟世界, 人类社会的法律也是有效的。

总之,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还会依然存在发展, 作为内地西藏班 (校) 德育工作者, 必须肩负起新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重任, 不断探索网络德育教学的规律, 才能应对目前网络文化对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魏明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

[2]曾艳.让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J].经济师, 2008 (2) .

[3]赵立波.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成才的挑战及对策[J].兰州学刊, 2008 (2) .

[4]库来惜.阿不都拉.网络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7) .

8.农村教师缺失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 篇八

摘要:由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以后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村小学教师的缺失给较多的农村小学生的教育造成立不可想象的影响,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某些西部农村小学,这些学校无论是硬件投入还是教师配备都远不及城市的学校,而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就更不必说,这种巨大的差异必将造就农村学校教学水平低下的必然现象。

关键词:农村教师;缺失;发展;影响

【分类号】G525.1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呈现出农村基础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都有较大的限制,由此也说明了他们社会地位的低下。正是这种长期的压制使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后继无人,从而直接影响到当前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我国现阶段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数量不足、结构不科学、待遇偏低以及队伍流动性大等,这种现象在贫困地区就更加显著。所以,进行农村教师队伍内在问题的研究,从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农村教育工作步入良性发展道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对相关方面的影响

1.工資待遇较低

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受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程度较大,所以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差异性较大,但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待遇都不高。如果与城市教师进行比较,则工作量大、待遇偏低。另外,由于地方经济条件不高,使得农村教师不能得到应有的福利以及补助。

2.住房条件较差

通过实际调研发现,三十左右的青年教师在当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时经济状况都不宽裕,在住房方面自然比较简陋,然而时至今日已经有较多的人已经成家,并且有部分人员已经成为各自学校的中梁脊柱,可是他们的住房环境没有因为这些而有所改善。为了取得最真实的证据,对甘肃某乡村小学进行了实际考察,结果发现哪里的学校几个年轻教师同住在一间土建宿舍,至于应该享受的住房待遇在这里已经全部被取消。总而言之,在西部农村小学的教师住房条件均不尽人意。

3.学科搭配不合理

在现实农村教学中通常比较重视主科方面的教学,一般情况下在农村小学将语文、数学以及英语作为主科,其他科目则作为副科,由于各方对主科的重视程度较高,因此也证明了担任主科教学的教师一般为骨干教师。而在相关副科教学中由于教师数量的不足,所以这些科目的教学通常还由这些主科教师代为教授,从而在农村小学形成了一人教授几个科目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

4.教师数量的不足对教学造成的具体影响

农村小学教师数量与小学生终生发展是否存在关系?就这一问题现进行探讨,首先将农村教师数量作为可变量,然后通过实际比较发现,在教师数量不断变化而学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学生的终生发展水平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过程、方法、情感以及态度等,在这些方面中具有明显差异的是过程度以及方法度,而表现特别明显的是情感和态度维度。

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教师在某些方面具有更加优越的个性,如果断、自信以及独立等,这也是由于农村这篇宽广的天地造就了他们的这些优良品性,这些品性对小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最佳的榜样作用,小学生正是吸收知识的时候,这里说的知识一方面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包括品性方面的知识,能够在这样的教师队伍带领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必然会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但由于小学教师的严重不足从而会给小学教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学生的成长带来终生的遗憾。

二、用政策做导向丰富农村的小学教师队伍

首先,作为政府应将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提升到极佳的高度,通过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小学教师从教的积极性,通过经济上的满足,提升了农村小学教师在各自家庭中的地位,从而不会因柴米油盐之类的小事而分心,如此一来,也可以安心从事各自的教育事业,而这种待遇上的提升必然吸引较多的教师加入农村小学的教育中去。

其次,应纠正社会上的职业偏见,充分肯定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批判传统观念中对农村教育的不良印象,要从多个方面提上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解除社会各界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误解,从而使农村小学教师堂堂正正步入教学岗位。同时,建议由教育行政相关部门制定指导性政策:可适当吸收部分农村青年参与到农村小学教学中来。

三、补救当前农村教师现状的具体方法

一是督促农村教师提高职业水平,将优秀教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推广,同时通过对先进教师的优异教学成果进行奖励的方法刺激其他教师在教学水平上的进步。二是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适当增加体验式科技成分,对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相关教学内容应予以强化,以此提升农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纠正农村学生以及家长在学习中的不良教育观念,使学生养成崇尚科学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三是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扩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调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为了能留住这些人才,应在工资待遇、住房补助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中进行引进,从而不但在数量上提高了农村教师的不足,而且对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由此必将促进农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结束语

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科技进步的成果转换,而科技的进步需要教育做基础,但我国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严重不足极大的影响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农村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加之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当前农村教育事业的正常进行,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政府的深度教育改革,才可能使农村小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陈纯槿,杜育红.西部农村小学学校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01):61-67.

9.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篇九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50以前的奴隶社会。广场舞源于社会生活,是人民大众创造的舞蹈,是传统舞蹈的延伸,是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涌现了许多文化广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广场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广场舞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随处可见广场舞爱好者,已然成为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们的情绪、生活和人际关系,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广场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对广场舞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使其更具现代舞和地域特色,被更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广场舞已然成为当前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深深地植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在舞动中强身健体,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广场舞的特点

当下广场舞可谓是最火热的业余活动,人们在早晚出门时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广场舞活动。相较其他活动方式而言,广场舞具有集体性、娱乐性、自由性、自发性的特点,是群众参与性活动。人们在进行广场舞活动时,表演场地与围观群众是相通的,群众也可以自行参与其中,以集体舞蹈形式呈现在人民面前。民众多选择欢快的音乐,让人们在舞蹈和音乐的感染下放松身心,赶走一天的疲倦和不良情绪。广场舞多是民众自发组织的,自掏腰包购买设备,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意愿选择活动的地点和时间。广场舞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地方的人,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其广场舞也有相应的差异。广场舞没有任何的功利性色彩,是民众为了自娱开展的活动,人们在参与中感受舞蹈的魅力,彼此交流感情,宣泄情感,观赏者也可以得到精神享受,从某种程度上讲,广场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人们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广场舞的作用

广场舞是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人们在进行日常锻炼时不仅能够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消化,消除不良情绪,还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愉悦身心,锻炼人们的记忆力,具有健身、健心、健腦、健美等多项作用。此外,开展广场舞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交友娱乐,在活动参与中人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感受舞蹈的魅力和乐趣,对于提高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愉悦心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广场舞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影响

在农村开展广场舞活动,能够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广场舞是一个群众性活动,它具有娱乐和健身的双重功能,是不同民众的组合。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见解都不尽相同,开展广场舞活动,为人们提供一个文化传播的场所,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一改过去农村群众业余生活枯燥乏味的状况,便于民众在休闲娱乐时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减少隔阂和矛盾。便于民众彼此学习,共同进步,陶冶情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奠定基础。

在农村开展广场舞活动,能够加快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更多的要求,希望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发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由于广场舞活动没有什么门槛,普及范围较广,可以借助广场舞这一平台进行文化建设,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在活动中传递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民众进行讲解,加深民众的认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人们的修养和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便于人民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高整个农村的文化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文化建设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将广场舞作为该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境界,充分发挥广场舞的独特魅力,唤起民众的活力,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建设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培娥.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初探[J].戏剧之家,(10).

10.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篇十

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生成长历程中潜在的心理要求,它不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和提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理念诠释,小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 小学生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也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社会实践活动不但是符合小学生好奇探究心理的学习活动,而且也应该是小学教育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是小学生自我情感体验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手段,也是综合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平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指出社会生活体验在学生成长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认知层面上忽略了小学生的动手操作是释放理性思考的主要方式,因为小学生的某些潜意识的担当责任感和热情在校内无法看到的,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不是太好的学困生,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却会让人眼前一亮,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在活动中就充分展示出来了,这是他(她)们彰显潜在素质的平台,这是提升他(她)们的自信和自我评价情感的平台。这不但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锻炼和陶冶学生情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多更详细地了解学生,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尤其对我们这类学生全部是“流动儿童”的学校更显重要。

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教育不能是单一的课堂教育,只有整合各方各面的资源,形成良好的立体教育网络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学校教育,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良好发展。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去创造。我认为社会实践课具有如下的好处:

一、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对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让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就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而言,就是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基本社会知识的教育。

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也是小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让小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基本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解决小学生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让小学生了解和认识基本国情,认清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实现小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11.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校园文化;构建;品德培养;影响

小学校园作为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起点,小学校园文化对小学生的品德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知识。以学生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重要的使命。

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它集中反映出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而精神文明建设则是培养出学生优秀品德的关键所在。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坚持传承优秀的传统品德又要结合新时代的精神,融合本学校的特点,为学生灌输新的文化特点,把新时代精神的特点和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结合到一起,才可以将这一精神发扬光大。良好的校园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优秀人才。

二、对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影响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没有树立完善的价值观,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品德培养教育十分有必要,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提高自身品德,积极完善自身素质,为以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可以在积极的校园文化中和同学老师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改善目前独生子女所产生的诸如自私、自闭、没有团队意识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小学生品德的培养,从长远看也有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社会的繁荣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人文方面的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是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校园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诞生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直接影响着社会文化,影响着家庭和谐。优秀的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更对学生今后的心理健康和价值取向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基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杨君,阳德华.普通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12.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篇十二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首先采取分层抽样法,以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 湘发[2013]6号)[2]为依据,从中心城市城区( 第一类地区) 选取岳阳楼区,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 第二类地区) 选取常宁市,扶贫开发县市区 ( 第三类地区) 选取桑植县; 然后采用随机抽样法,从3个县市区乡镇各随机抽取1所高中、1所初中和1所小学; 再采用整群抽样法,从每所学校的四 ~ 十一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整群抽取1个班,每班大约40人,共计960人。男、女生各半,除去身体残疾、先天性影响身体发育疾病和因故不能参加的学生。此次调查共发问卷960份,收回问卷952份,回收率为99.17%,有效问卷921份,有效率为95.59%。其中男生476名 ( 51.78%) ,女生445名( 48.32%) ; 一类地区学生312名( 33.88%) ,二类地区学生296名( 32.14%) ,三类地区学生313名( 33.98%) 。

1.2方法

1.2.1营养状况采用统一编制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体格发育、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等。由调查员发放问卷,现场测量身高、体重,现场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体测项目的测试程序、方法参照《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实施方案》和《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实施细则》[3]执行。

1.2.2评定标准营养缺乏包括生长迟滞( 长期) 、消瘦( 近期或急性) ,营养过剩包括超重和肥胖。营养状况评定标准与方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参照“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3]。根据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 指数 ( BMI) [BMI = 体重 ( kg ) /身高2( m2) ][4]。

1.3质量控制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身高、体重等指标进行现场测量,测量工具每次都校正归零。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问卷,调查员在调研前经过统一的培训,按同一种方法测量、计数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搜集核对后用Excel建立数据库,分性别年龄计算营养不良比例并汇总,利用Stata 13.1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和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 = 0.05。

2结果

2.1学生营养状况营养正常学生534名,占57.98%;营养不良387名,占42.02%;生长迟滞10名,占27.39%; 消瘦143名,占36.95%; 营养过剩( 超重和肥胖) 138名,占35.66%。

2.2不同区域学生营养状况比较不同区域学生的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一类地区的学生营养过剩的检出率最高( 21.47%) ( χ2= 12.16,P < 0.01) , 且经济社会水平越发达超重肥胖者比例越高; 第二类地区学生生长迟滞率最高( 15.20%) ( χ2= 10.33,P < 0.05) ,三类地区的消瘦学生比例最高( 19. 81%) ( χ2= 13.58,P < 0. 01) ,且经济社会水平越发达消瘦比例越低。见表1。

2.3父母月收入水平对学生营养状况的影响父、母月收入不同的学生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3.61,15.38,P值均<0.05) ; 父亲、母亲收入越高发生生长迟滞的比例越低,发生肥胖的比例越高。 见表1。

2.4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学生营养状况的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学生的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18.22,14.67,P值均<0.05)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发生生长迟滞的比例越低;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发生肥胖的比例越高。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3讨论

农村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均衡全面的膳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保障[5]。本调查显示,影响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经济社会因素有很多。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学生营养状况差异明显,与经济社会水平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学生生长迟缓发生的概率较高,消瘦和超重、肥胖发生的概率呈二元化并存[6]。因此,在改善学生营养缺乏的同时还要预防和控制学生营养过剩[7]。事实证明,对学生的营养干预措施是有效的,第三类地区是营养改善试点县,生长迟缓比例反而低于第二类地区。父母的收入高低、受教育程度都对学生的营养状况产生影响。父母的收入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出现营养缺乏的可能性越低,营养过剩的概率越高; 家庭收入水平较低会影响食物的可获得性,从而导致儿童营养摄入不足,也不利于正确膳食习惯的养成[8]。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差易导致青少年儿童非健康的饮食行为[9],家长教育孩子的行为以及家长自己的食物喜好和选择影响儿童青少年的食物摄入量和营养状况[10]。

13.小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 篇十三

[ 2005-3-11 13:42:00 | By: 老同学 ]

推荐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多媒体和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一方面,它快捷地传播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迅速地改变着世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我们在客观地承认网络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由于它的开放性、交互性,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冲破了时间、空间、国界的限制,以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西方国家正利用互联网加紧对其他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积极推销他们的生活观、价值观、道德观,许多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暴力、色情信息并形成了一股凶猛的不良信息浪潮。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因此,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

在我国,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以数倍的年增长率成为网络的主要群体。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像一块神奇的土地, 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限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

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同时也诱发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应该说网络时代对我们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但是,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也并非毫无办法。因为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目前加强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应是当务之急。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全社会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我们所能检索到的资料,到目前为止,尽管有一些关于加强对学生上网教育、培养学生网风和网德教育的文章,但关于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系统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不多见。因此,我们认为,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构建网络德育的内容、方法、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

二、课题的界定

网络德育就是指在学校局域网系统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它是学校德育的延伸,是教育现代化环境下一种新的德育工作方式和途径。它包括德育信息、网络德育课、网上咨询、网上德育基地等内容,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载体,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本课题的研究以信息学、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德育工作的理论为指导。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借助多媒体和局域网,充分利用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多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特点,通过教育者在预先对学生心理、生理、思想品德发展需求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充满乐趣的氛围下进入虚拟社区活动,进行实时交互或非实时交互,使受教育者表露真正的思想、观点,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通过网络德育资料库、连心桥等栏目的建设,使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等正面教育的声音成为网络信息中的主旋律。通过网络热线等栏目的建设,引导学生树立对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增强小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知觉能力、自律抗诱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风”与“网德”,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网络自律的能力,构建包括内容、方法、途径的网络德育体系。

四、研究内容

1、网络德育资料库的建设研究

2、网络德育活动课开发研究

利用网络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网络为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发展性、开放性、实践性,更为学生相互交流实践的体验提供了便捷条件;

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创办自己的电子刊物,这些刊物,图文并茂,显示学生的才华,同时也起到了对其他学生良好的教育作用;

班会的网络运用,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班级网页,并成功运用于主题班会,实现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人机交互,取得良好的效果。

3、网络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4、雏鹰网校的建设研究。

五、研究方法与原则

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网络德育实践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网络德育的建设,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如此,方能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趣味性原则:网络德育资料库、网络热线、网络德育课的建设与应用,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资料或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悟,提高道德水平。

3、活动性原则:在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中,要通过积极有效、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内化和巩固积极的德育情感。

4、交互性原则: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意志的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

六、研究对象

以本校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不打乱原有班级、不影响原有课程的安排

七、研究步骤:(研究时间两年)

(一)、制订方案阶段:(2003.4----2003.5)

1、组织调查、学习。通过问卷调查、个别座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上网情况;

2、制定课题的实施方案;

3、课题论证并进行修改。

(二)、课题实施阶段:(2003.6---2005.7)

1、2003年6月,正式启动课题研究。

2、2003年12月,进行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总结,召开中期成果报告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三)、总结阶段(2005.7-----2004.8)

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召开鉴定论证会。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2、开展活动的原始材料;

3、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案例及撰写的论文;

4、小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的课题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负责人:范丽英天宁小学副教导(分管德少)总辅导员中学高级教师

职责:(1)、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

(2)、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3)、构建包括内容、方法、途径的网络德育体系。

(4)、撰写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小结,直接参与课题的实质性研究;

(5)、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教案、录像、反思、案例分

析、活动照片等)。

课题组人员:

汤燕萍天宁小学团支部书记二年级年段长小学一级教师吴李英 天宁小学五年级年段长小学高级教师

罗国明天宁小学六年级段年段长小学一级教师

张志华天宁小学四年级段年段长小学一级教师

许虹燕天宁小学三年级年段长小学一级教师

龚关珍天宁小学一年级年段长小学高级教师

郑建明天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张宏伟天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全体班主任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

1、天宁小学是嘉兴市教科研基地、海盐县教学研究基地、省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曾被评为嘉兴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嘉兴市文明单位,海盐县教科研先进集体,有一整套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制度,保证教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所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过市、县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课题负责人曾担任海盐县教师基本功培训《教育组织管理》指导老师,获得过省、市、县少先队优秀“十佳”辅导员,市、县学校优秀德育工作者;课题组全体成员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性,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

无论从教育教学硬件,还是师资、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我们认为本校基本具备了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14.小学生德育教学研究的论文 篇十四

德育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的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公民,在思想道德建设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对社会觉悟,使所有学生中的优秀学生将来能够成为坚定和可塑造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对于道德来说,道德就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道德属于社会范畴,比如公德、私德、职业道德。道德包含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这三个层次的要求。德育包含理想、原则、规则等层次的教育。例如,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因为道德理想是一种难以完全达到的境界,然而却给学生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结目的,以此激励学生努力践行道德的行为。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

道德原则是学校认为学生可以而且应当达到的要求,但在实施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道德原则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是因为道德规则是不可违反的最低限度要求,是必须执行的。其中肯定性规则起指导作用,否定性规则起约束性作用。从德育类型划分的角度来说,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如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关心、诚实、忠诚、敬老爱幼等。公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国家与社会生活的道德意识和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团结等。职业道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廉洁奉公、团结合作等。

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

第一,要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小学德育应教育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比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第二,要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小学德育应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与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科学的人生观,还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第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的思想、行为中的体现。中小学德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陶冶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为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我认为:首先,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小校长”的作用,通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切实抓好班风和学风建设。比如上好班会课,班主任要认真设计好主题班会,必须有实施过程和效果反馈记录。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课、禁毒教育课,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安全卫生、心理健康以及法纪、禁毒教育等,培养团队精神。再次,班主任要严格按《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师生纪律协定》要求学生严守校纪校规,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制订《“特优生”、奖励办法》、《学生“行为标兵”评选办法》及《“星级文明”评比方案》,激励学生争当“特优生”和“行为标兵”,争创“星级文明”深化校园文明建设。以德育为核心,认真抓好常规管理工作,大家都知道,“管理决定效益”,只有认真抓好常规工作,才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级有关安全工作文件精神和《安全管理制度》,狠抓防火、防盗、防毒、防暴、防意外伤害等“五防”工作,保障师生人身和财物安全。加强门卫管理和校园巡逻,加大学生仪表仪容检查力度,切实做好校外寄宿生的追踪调查管理工作。坚持搞好晨扫、午扫和卫生保洁工作,美化校园环境,争创和谐校园。规范周一升国旗制度和课间操及各种集会的管理评比制度。组织搞好学校“特优生”、“行为标兵”宣传栏、报栏、艺术团、校园之声广播等宣传工作。组织搞好文艺晚会和各种集会庆典活动,以生动直观的形式激发师生爱国、爱校热情。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我们大家一定相信,德育教育将会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只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经验。

在我们的意识中,只有意识才能决定工作方向,因为我们的创新意识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动力。有句话说信息意识是开展工作的必备前提,决策意识是超前意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只有相互配合,我们的动力才能可以提高班级主任的超前意识和管理水平。此外,我认为,自觉培养超前意识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是德育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德育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增强超前意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流动性大、间接性强、偶然性多,各种因素、各种影响、各种困扰的摩擦、碰撞、交织往往不期而遇,没有超前意识,工作的盲目性就会加大,现实的问题难以解决,而且还因为窄思短虑而造成更多的问题,进而造成在这些问题和矛盾面前不知所措,无以应对,所以班级主任要善于运用超前意识。德育教育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协调各种关系,要有科学缜密的决策意识,要及时调查,集思广益,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向,要了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驾驭德育教育工作的能力。

15.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篇十五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小学是个人梦想起航的地方, 是青少年接受文化知识的最主要场所, 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 小时候的培养最关键,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 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子女身上, 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 老师也以教学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 认为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 把时间用在学习文化知识上比体育锻炼上要好得多, 家长对健康的理解就是不生病, 支持老师的教学方法, 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现在许多学生的身体存在潜在危险。其实适当的体育锻炼并不是浪费时间, 不与学习文化知识相冲突,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甚至消除潜在的危害健康的因素, 可以让学生拥有愉悦的心情, 使大脑保持持续兴奋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学习有效性最高的状态。可以使其意志越发坚定、顽强, 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行及竞争意识, 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不仅可以强健学生的身体, 还可以间接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提高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是一举多得的做法。

二、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

小学生处于身体迅速生长期, 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有计划的体育锻炼促进骨骼健康生长, 提高孩子自身的免疫力, 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处于身体素质差、抵抗力低的状态。家长对此却不以为然, 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 其他都可以在日后解决, 学习成绩是家长最关心的事情, 学校也因为想提高知名度而狠抓学习, 轻视体育锻炼, 这些做法很不可取。国家多次提出, 学校应培养全能型人才,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严禁一味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水平, 而忽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曾多次举办适合青少年健身的活动, 积极鼓励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祖国花朵的茁壮成长十分重要。

三、为学生创造体育锻炼的条件

小学的体育设施很少, 学生即使想要进行体育锻炼, 也因没有适合的设施、器材, 使得锻炼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所以, 锻炼方式过于单一是阻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据相关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 学生想要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很多, 不仅局限于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短跑等传统活动方式, 还想进行许多其他方式的锻炼。学校应对此展开研究, 积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多样的锻炼方式, 可以组织学生外出爬山、骑自行车等其他开放性活动实践, 积极举办各种体育赛事, 加强学校场地、体育设施的建设, 聘请专业体育老师, 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多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使学生产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想法, 提高其体育锻炼兴趣。

四、体育锻炼中的注意事项

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让他们强身健体, 变得更加健康, 快乐成长, 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在体育锻炼前进行安全教育十分有必要, 安全教育不是一种形式, 而要落到实处, 让每一位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危险的。在活动前, 应带领学生做好热身活动, 让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 以免在锻炼时受伤。对于一些不喜欢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 不要把他们单独留在教室, 要耐心地给他们讲解体育锻炼的好处与意义, 带领其外出和同学们一起, 让他们看到同学们的灿烂笑容, 使其受到感染, 进而加入活动行列。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时, 活动强度要由浅入深, 切不可以剧烈的活动作为开始, 防止学生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教师要以学生的安全为首要任务, 时刻在学生周围看护, 在学生使用器械时, 积极示范, 把学生受到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保证学生开心地进行体育锻炼, 安全回到课堂。

五、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体育锻炼只在学校进行是不够的, 学生大多数时间还是待在家中, 所以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对家长的引导必不可少, 学校应在家长会上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并说明这与学习文化知识并不冲突, 耐心讲述其中的利与弊, 带领家长观看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景, 让其完全放心地让学校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老师还应引导家长带领学生在假期进行体育锻炼, 让孩子无论是在校内, 还是在校外都可以愉快地进行锻炼, 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进而使其更好地发展, 为以后大展宏图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积极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响应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号召,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时光一去不复返, 小学是个人身体发育的基础时期, 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 体育锻炼可以磨炼其耐性, 培养其品格, 巩固其学习, 为其未来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是未来的希望。他们拥有纯真的笑脸、天真的面庞, 他们充满强烈好奇心, 对学习也是一样, 他们热爱学习,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花朵良好成长的标准不只是知识储备的增加, 身体也要得到锻炼。体育锻炼尤为重要, 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聪明的头脑, 才会赢得未来, 成为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教育,体育锻炼,健康成长,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忠福.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J].2007 (06) .

[2]沈涛.上饶市部分中小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与文化知识学习相关性的调查和分析[J].教师, 2008 (16) .

上一篇:初一议论文:人生的挑战700字下一篇:办公室文字秘书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