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体现党员的价值

2024-10-06

在实践中体现党员的价值(16篇)

1.在实践中体现党员的价值 篇一

德国工程师曼福雷・德布罗克,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的外籍技术专家,他在中国很多地方工作、生活过。他讲过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是共产党员我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在他所经历的无论是合资谈判、技术培训还是后来到合资企业工作,他都发现,身边最努力、最能吃苦的往往都是共产党员。这个“发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党员的先进性是体现在平时的、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人们也往往通过对具体党员身上体现出的先进性的.认识,来看我们党的作风、党的形象。

所以,党员在作风建设中体现先进性,就需要做到:平时看得出来,困难面前站得出来,党和人民需要的关头豁得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是加强党员自身修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重点还在于结合作风建设的五大内容来进行,不断提升素质,在各个方面发挥好先进性。

1.做学习上的典范。学习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在各种会议、报告、计划、总结中经常出现的字眼。我们有些同志一提到学习,就“头高了”,也“头大了”。“头高了”,认为自己学得不错;“头大了”,是因为老是提这个话题,感到很烦。其实学习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当今社会,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快速发展,形势迅速变化,我们不懂的东西很多。共产党员要做学习的典范,就要在学习的意识、目的、内容和方法上高人一筹、胜人一筹。在学习的意识上要浓,就是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在学习的内容上要广,就是广泛学习政治、经济、管理、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在学习的目的上要明,就是要勤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和提高。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这样,才能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增添先进性的底气,才能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迎接新挑战。

2.做道德上的样板。道德,包括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共产党员在这些方面要经得起考验,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其中,在职业道德上要始终做到:爱岗敬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办事公道,做到坚持原则、规范运作,力求公平、公开、公正;诚实守信,做到做人诚实、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办事认真;艰苦创业,做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强不息;廉洁奉公,铲除腐败。

3.做业务上的骨干。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形成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具体地,主要是达到六个方面标准,即:事业心要强、业务技能要熟、掌握政策要准、办事效率要高、协作精神要好、创新意识要浓。

4.做服务上的标兵。勤政是一个态度问题,为民是一个宗旨问题,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一个服务问题。要做好服务的标兵,首要的是服务理念上要强化宗旨意识,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真正做到体贴基层、关心群众,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5.做守纪的楷模。纪律是一个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单位、各部门都有各自的纪律,党员不仅要遵守党的纪律,而且还要模范地遵守单位的各项纪律。大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小到劳动纪律,都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仅在工作上要做守纪的楷模,生活上也要清廉勤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坚决反对和制止那种贪图安逸、不思进取、铺张浪费的奢糜风气,时刻绷紧党风党纪这根弦,防止蜕化变质、腐化堕落。这方面的例子、警示很多。要做到勤俭守纪、艰苦奋斗,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三靠监督,四靠自觉。

2.在实践中体现党员的价值 篇二

课文对于草塘美景的描写非常细腻,草塘趣事给人印象深刻,整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可谓极其丰富。然而,学生要在这一课主要习得什么呢?每个练习又将如何展开教学过程呢?一系列的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反复萦绕着。几次试教,我推翻了几种方案,最终还是确定以语言积累、运用作为本课练习设计的导向。

练习一:舍中求得,积累语言

作者对于草塘美景的描写是独树一帜的,茫茫草塘,如此灵动。设计中,我曾不舍得放过任何一处语言点。

先是让学生通过自读画关键词,讨论交流,细细品味草塘的辽阔美、色彩美、动态美。再比较第一、二两句:“这两句话都在写草塘,写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又用“让我们仔细瞧那浪花”这一过渡语,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句是粗看草塘,第二句是细观草塘,学习作者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法,并揭示这是写景常用的方法。然后,是图文结合,反复朗读,师生接读。

师: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生接读: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浪花——(生接读:翠绿翠绿的)

师:绿得——(生接读:发光)

师:绿得——(生接读:鲜亮)

师:欢笑着——(生接读:翻滚着)

师:一层赶着一层——(生接读:涌向远方)

师: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生接读:呈鲜绿色)

师:远一点儿的——(生接读:呈翠绿色)

师:再远的——(生接读:呈墨绿色)

师:一层又一层——(生接读:最后连成一片)

师:茫茫的——

师:跟蓝天相接。

最后引发“我”的赞美之情——“这草塘真美啊!”

整个教学流程耗时冗长,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己习得的吗?优美的语言真正得到积累和运用了吗?我在思考。经过反复推敲,我发现这段文字最大的特色是作者对草塘进行了有层次的绿的描写。如果学生通过这一段的学习,能积累不同的描写绿的词语,并能模仿这样的句式去写其他类似的景物,对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基于这样的思考,有了以下的练习设计:

配乐朗读描写草塘美景的这段文字,请学生想象画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草塘美在哪儿?”

教师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笔下草塘的色彩美,积累这些语言并尝试运用:

根据学生的发言,师随机在课件上用横线画出描写绿的词语,如:翠绿翠绿、发光、鲜亮、鲜绿色、翠绿色、墨绿色。再提示:“同学们发现了吗,作者描写草塘的绿,用了这么多词语。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这几个词语记住?”(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

接下来是现场检测,请一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填写,其余同学完成练习: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的,绿得(),绿得(),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远一点儿的呈(),再远的呈(),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完成练习后,再提示学生进行检查,然后,师生一起进行朗读。

师: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生: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师:仔细瞧那浪花,是那样的有层次——

生: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这样,学生理解了文章的表达方法,积累了词语,可爱的草塘就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又进一步提示:“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景物也具有这样的美呢?”我鼓励学生用上刚刚学会的词语,学习作者的方法进行表达。下面是学生的尝试:

四明山的竹子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竹子,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这样,学生不但积累了词语,还学着用文中的句式来描绘其他类似的景物了。

确实,练习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选好角度,敢于放弃,做到舍中求得,才能做到练有重:点,练而有效,练有收获。

练习二:顺学而导,注重实践

曾经读过王荣生教授的《教学流程就是“学的过程”的充分展开》一文。文中提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是一个关键。一个核心内容的学习,要占据课堂15-20分钟的时间,而在这15-20分钟里,主要是学生“学的活动”,包括学生的自主阅读、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引导、启发、点拨下的多种学习活动。

几次试教,发现学生对“草塘趣事”的描写非常感兴趣。于是,我把这部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学讲草塘趣事。通过给趣事概括小标题、师生合作列故事提纲、根据提纲练说趣事,由扶到放,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

如:让学生“给草塘里的三件趣事概括小标题”这一练习,当概括到“瓢舀鱼”这件趣事时,学生先是自由纷说“抓鱼”“捉鱼”“捕鱼”“捞鱼”“舀鱼”等等,虽已基本概括了趣事,但在北大荒草塘里舀鱼的最大特色还没概括出来。于是,我顺势而导:“在北大荒草塘里捉鱼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学生马上发现,“是用瓢舀鱼”。“对,那也可以说——”“瓢舀鱼”!学生脱口而出。我立即给予肯定: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事情的特点,就能更准确地概括出小标题。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掌握了怎样概括小标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道一个答案。以下是这一教学片段。

默读课文第7~14自然段,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试着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出来。

1.交流小标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提炼小标题。

(1)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提炼一个小标题,相机输入表格中。

(2)生完成另外两件趣事小标题。

(3)交流,同桌互相检查。

2.请学生讨论:这三件事,你觉得写得最有趣的是哪件?有趣在哪里?

(1)以“逮野鸡”为例,师生共同列提纲(师相机输入课件表格中)

(2)小结:看着这几组词语有序的排列,让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了这件事的大概,这样的文字,我们叫它——故事提纲。

(3)讨论这个提纲有什么作用:理清故事基本框架,帮助有条理地讲故事、写故事……

3.请学生利用这个提纲来讲讲逮野鸡这件趣事。

4.练习:请学生再任选一件趣事,试着列提纲,讲趣事。

3.在实践中体现党员的价值 篇三

关键词:美术创作;作品;色彩;视觉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13-02

艺术是以人类的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反映和表现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即是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活动,而美术创作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所谓“美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美术属于一种视觉艺术。视觉艺术离不开眼睛的观察,就像画家在进行创作时,最开始就要依赖人眼去看整个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空间的景物。形成最初的感受和理解之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升化,把精神上的体会用视觉传达的方法表现出来,这就是大自然到人眼再到创作作品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眼睛即我们的视觉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媒介的作用。要提高作品质量,画家就需要运用技法、色彩、视觉心理、美学等各种理论,运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运用形式美的规律,通过作品来准确表达内心情感。准确的情感表达正是人的视觉通过色彩的不同表现折射到人眼的产物。因此,要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对色彩的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一、关于色彩

色彩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文化不同,色彩的含义也不同。实际上,色彩的运用,在新时器时代就开始了,人们在心爱陶器上着上褚红、黑、红等颜色,就形成了人类最初的装饰性图案。而到了现代,人们经过对光的分析和色的研究,将色彩的基本特性运用在生活中,丰富了视觉感受。色彩的不同属性激发了画家的灵感和表现欲。可见,色彩对人们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也是画家表现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色彩的分类

色彩是有它自身的特性的,了解和掌握它的基本特性,才能把它灵活运用于作品中,达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协调。在一定环境下,合理地运用色彩对比,能够突出主体内容,从而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1.按视觉效果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中性色(非彩色)、彩色两类。其中中性色包括白色、黑色和灰色(亮灰色、灰色和暗灰色)。非彩色是指没有任何色相,非彩色调和指不同色彩调和状态下加入不同份量的黑、白、灰,使其或明度提高,或纯度降低,或对比下降,使原本看上去对比很强烈的色彩变的柔和起来,也能使相互间的色彩意境变得更加自然融合。

2.按人的颜色感觉分类,一般可以分为暖色调(如黄、橙和红的色调)和冷色调(如与蓝、紫接近的色调)。色彩本身是不存冷暖的,所谓的冷暖都人们在光线的作用观察物体时,色彩在人的心里形成的一种直观感受,这就便形成了色彩的冷暖对比。就像我们站在一堆篝火旁,即使站离的很远,也会感觉到温暖;而当我们站在飞流直下的瀑布前时,我们很自然地会有一种清新、凉快之感。

三、色彩在作品创作中的功能和意义

美术创作离不开绘画的形式语言,合理运用形式语言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提高作品质量,画家就需要运用技法、色彩、视觉心理、美学等各种理论,运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运用形式美的规律,通过作品来准确表达内心情感。也就是说:色彩可以造型,运用色彩可以制造一种视觉感观效果。

1.色彩的感知功能。对于绘画者来说,只要掌握调色的法则,眼睛所能感知的色彩都是可以调出来的。因此我们要了解色产生的基本性原理。人感受外界带给我们的美感最直接途径就是眼睛,眼睛看见物体,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光的存在。而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光,如太阳光、月光、星光,它们的特点是照射的远,波长长。另一种是人造光,如电灯、蜡烛等,其特点是照射距离较近,波长短。在它们的照射下,我们的眼睛才能产生相应的视觉感觉,才能感受不同物体给我们色彩魅力。在绘画中,我们把标准的大红、柠檬黄、湖蓝三种颜色作为三原色,三原色通常也称为基色,是不能用任何颜色调和出的色彩。而在三原色的基础上两两进行一次调和,我们就会得到橙、绿、紫三种颜色,我们称这样调和得到的颜色为间色。而间色再次与旁边相近的色彩调和,再次获得的色彩我们称之为复色。而色环中每两种成180度角相对应的色彩,色彩对比最为强烈、刺激,有一定的互补关系,我们叫它们为互补色。画家在作画时,要依照客观事实对物体进行描绘,如一个红色的苹果,它本身固有的红色我们称之为固有色,在色彩中我们把它称为色相。我们在调和中对这一红色加入不同份量的水,它的明度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我们把这称为色彩的明度。如再将红色加入其它颜色,它的色相会发生变化,我们称这种变化的色彩为色彩的纯度。画家根据色彩的变化变化规律,经过加工和制作,然后将其组合,最后呈现在我们视觉空间中的就是一副美丽的画卷。德拉克洛瓦说过:“在绘画创作中,色彩和情感比素描和理性更为重要,色彩与感性远远比素描与理性要自由发挥得多。”

2.色彩的心理功能。人们通过不同物体色彩的变化来感受外界给我们带来的不同影响。通过对视觉空间的直接感受,然后将这种感受传递给大脑,经大脑分析和再加工,形成不同的知觉效应,从而产生心理的不同变化,这种变化的的好与坏判断,直接影响着人不同情绪的产生。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红色,多给人以乐观、活跃、兴奋、热情、刺激、积极、危险的感觉。而文化背景不同,色彩的心理功能也有差别。比如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好运,而在英国则是凶兆。黄色给人欢庆、高兴、乐观、阳光、豁达之感,在古代中国象征着庄严与权贵。绿色象征着天然、好运、生机勃勃。棕色象征着稳定、雄性、可靠、 舒适、持久、简朴。画家正是根据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创作的,也就是说,画家只有了解色彩的心理功能,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

3.色彩的生理功能。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要考虑色彩所具有生理性功能。在现代社会,人们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纯天然色彩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时候人为加工的色彩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天然色彩与加工后的色彩相互弥补,才能更有效地调解人们的心理压力,使人们通过色彩的不同变化,调节自己的心境,从而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四、提升创作作品的审美价值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通过艺术媒介传达出来的过程,艺术品是画家创作的物质形态。因此,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我”的认识与态度是很重要的。无论在什么时代,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创作,首先艺术家的态度必须是真诚的,这样才能以“我”来感动受众。在确定创作主题后,画家应以创造性思维方法,能动的表达的能力,努力提升作品质量,给欣赏者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作品。要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善于运用色彩本身的独特性,协调搭配,遵循人的视觉欣赏特点和规律,紧紧围绕创作主题展开创作,让欣赏者充分体会色彩给他们带来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卢景同.形式语言及设计符号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3〕蒋跃.绘画形式语言研究[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4〕〔日〕上田敏.现代艺术十二讲[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5〕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7.

〔6〕约翰塞尔.现代艺术意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

〔7〕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9〕何政广.世界名画家全集——·毕加索(现代艺术魔术师)[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在实践中体现党员的价值 篇四

昆十二中云子中学:慕静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新教材的推广实施,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到新课程标准下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教育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指导着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价值数学”,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达到置身数学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目标?实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传统数学的教学过程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过

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繁、难、偏、旧的题型时常存在,带给学生的真实情感

是害怕、不懂、难学、枯燥、无用。鉴于此,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人 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并将指导着中小学

数学教学实践,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有价值数学”进行探究。“有价值的数学”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它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这样的理念下,就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是有价值的,下面我来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以爱为线 以情激趣,在爱与趣味中体会有价值数学 作为老师,只有心中有爱并释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是教与学、老师向学生要分的关系,而是家人之间的关爱、朋友之间的友爱,只有让学生心中有爱,才能更好地将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才能更轻松的学有价值的数学。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兴趣能促进学生思维过程积极化,大胆猜测,勇于探索,深入研究,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其次,兴趣可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大脑处于亢奋状态,灵活迅速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成功反过来又增强自信心,扩大对新问题更浓厚的兴趣;第三,兴趣可以使学生热爱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习对象保持接触而产生愉悦感,从而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所以,课堂组织教学活动应该激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让数学变得有情趣,学生能快乐的接受,真正做到“发展并快乐着”。

案例1: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时,让学生自制小正方体,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自己动手裁剪,最后得出正方体展开图的所有情况,这一活动,让学生参与的同时,使其热

情油然而生,提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更好的将抽象转化为实际模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的联系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望,在趣味中感受有价值的数学。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有价值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必须回归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只有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

案例2:下面是甲、乙两人的对话,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

岁数时,你才4岁”,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61岁”.问甲现在几岁,乙现在几岁?

此题是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就会积极的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

正如有位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现实中去。”从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3.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体会有价值数学的广泛性

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可 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并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为数学 教学所用。通过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综合,让学生有机会综合地运用各种数学 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 题的意识、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以及以问题解决、探究活动为主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正确看法,提高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横向体会有价值 数学,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案例3:(2001 北京西城区)一圆台形物体的上底面积是下底面积的四分之一。下底对桌面的压强是200帕,如果翻过来放,则上底对桌面的压强是()A、50 帕 B、80 帕 C、600 帕 D、800 帕

上述这道例子就是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题目。学生通过物理与数学知识结合,知压强与面积成反比,容易得出结果是D。在此过程中,学生感觉到了其他学科中必须运用数学的相关知识,其他学科与数学是紧密相连的。4.创设不同角色,共同体会有价值数学

对任何一件事或物,对其“价值”理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的人 都有不同的理解。当然学生对数学的“价值”也有各种不同理解和理解的层次不 同。我认为,当学生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时,社会对“价值”有一个较深层的 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社会情境,让学生扮演社会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案例4:某工厂现有原料甲360 千克,原料乙290 千克,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 生产A、B 两种产品50 件。已知生产A 产品需原料9 千克,乙原料3 千克,获利 润700 元,生产一件B 产品需甲原料4 千克,乙原料10 千克,可获利润1200 元,如果你是这个厂长,你会如何安排生产? 初中)纳税问题

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我国税法规定,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 过929 元的部分不必纳税,超过929 元的部分为全月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按下 表1 累加计算: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 率 不超过500 元的部分 5% 超过500 至2000 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 元至5000 元的部分 15% 某人本月纳税150.1 元,则他本月的工薪收入是多少?

案例5:小明的父亲,预计明年全家收入与支出还差2 万元计划包一口能放三 千尾鱼塘,包金每年一千元。据以往经验鱼苗成活率为70%,年尾收塘市面鱼价

为3.5/斤,你能否估计出小明的父亲鱼塘收入是否有2 万元?

上述两个例子中,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了厂长和家庭成员不同的角色。从 不同角色中体会数学的“价值”,社会责任越重的角色越能体会到数学是有价值。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不论自己今后干什么工作,都要使用数学,这样才能使有价值 数学深植于学生心间,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5.探索规律,在做数学中体会有价值数学

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 体验。“做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做数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从课堂教学角度看,学生数学学习是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从行为、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投入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质。

《标准》理念下倡导的主要不是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应让 学生“做数学”,即学生学习数学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自己动手做,因为“听过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征,总结数学的规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发展数学能力。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它强调“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规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案例6:观察下面两组式子: 1=12 1×3=22-1 1+3=22 2×4=32-1 1+3+5=32 3×5=42- 1 1+3+5+7=42 4×6=52-1 „„ „„

(2)试写出1+3+5+7+„„+99=___,99×___=___2 -1;(2)试用字母表示你探索得到的规律。

从以上例子,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归纳、分析、猜想等数学思 维方法,培养了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获得了积极的情感 体验,不仅能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学习,认 真探究,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其中学 生学到的就是有价值的数学,也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6.科学的估算,从量中体会有价值数学

估算,实质是一种快速的近似计算,在日常生活中与数学学习有着广泛的应 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对提高学生 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数感则是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活动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 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数感是人的一种基 本数学素质,估算有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估算 能力的培养,在数的计算中,让学生从量中体会有价值数学,在数中提高数学素 养。

一个小学或初中毕业生学习了那么多的数学知识,但不会估计一个学校操场 大约有多大,不知道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说明自己所在位置,这样的学生

数学素质高吗?这是他缺乏数感的表现,不会运用估算方法的表现,要从量中体 会有价值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的估算方 法,如:化整估算法,数位估算法,循规估算法,联系实际估算法。估算的方法 是灵活多样的,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从不同的角度 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案例7: 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 人,33 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 张长凳?学生1: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至少应准备7 张长凳;学生2:通过计算33÷5,判断至少应准备7 张长凳;学生3:用乘法,5×7=35,7×5>33,而5×6=30,30<33,因此至少要准备7 张长凳„„

不同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估算策略,而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正确的。科学 的估算,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学生也在估算 中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不是枯燥、刻板的东西,而是有趣的,富有生气 的,同时也是有用的数学,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综上论述,数学无论是对我们社会发展的历程还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都

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有价值数学的教育是形势所趋。在教 学中如何体现数学在学生眼中是有价值的,就必须在理论的基础上,教育者 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探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之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数学 的价值。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对有价值数学的认识,真正喜 欢数学,乐意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学生学习数学后,能将数学的思想、数 学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的数学更是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1]许绍群.新课标·新数学·新理念[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3)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5 [3]张守江.正确认识数学[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3)

5.在实践中体现党员的价值 篇五

一、建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做到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么学生就难以把做题的技巧和方法记在心上,记在脑子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就不会被打破,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像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张着嘴嗷嗷待哺,所以,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体现他们作为“小老师”的作用。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的课堂活

动都需要经过他们的消化与积累,才能获得生命力。教学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观念。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观,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我们要去欣赏他们,呵护他们,宽容他们,理解他们。改变“三缺少”——缺少关怀,缺少理解,缺少倾听。强调“三个词”——尊重,宽容,理解。让学生正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选择多形式的教学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种: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中,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则可以省略不讲或者讲个大概,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完成,而学生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教师的适当点拔外,让学生自由地寻找学习的伙伴,自由地选择探疑的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善于活化教材,必要的话,可以改变教材的顺序活化教材,可以对教材有取有舍,对教材内容加以改造。只有善于活化教材,教学才有活力,才有创造,才有效果。另外可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共同探究,然后掌握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是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除了那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外,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以是“你一言、我一语”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形成学习小组,自由选择解疑办法,如:读书解疑、实验解疑、讨论解疑、图示解疑、联系实际解疑等,学生爱用哪种,自由选择不加限制,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解疑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语文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学传统的优势,决不能放弃。语文课程改革只能加强基础,然后追求创新。决不能放弃我们好的传统,片面追求“创新”。本次课改,教学中自己基本都注重了语文学习的基础,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训练。例如作文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体现了基础,又体现了创新。要注重教材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才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五、自学目标的自定

众听周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即差异性,所以,课前的预习,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两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或缩小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掌握得多,学得好、快,这无疑给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该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呢?本人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前的自学目标应由学生自己拟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的自己自学目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六、教学方式多样化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立体化优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自主探究能力。新课程在语文课堂上的体现与实施还有许许多多新的理念,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学习,以便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6.大爱在细节中体现 篇六

人们对于描述母亲的作文总是会在写到“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妈妈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但是,你知道吗?妈妈的好体现的地方,总是在细节上。

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带饭。今天,她又往饭盒里夹菜了。我突然发现,妈妈总不会在饭前把饭拿好,而都是在返回准备。

这个微小的细节,让我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妈妈带的总是我剩下的,她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天底下的母亲不都是这样的吗?处处为孩子着想,总是给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冻着”的感受。虽然母亲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可他们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母亲没有把什么肉麻的词用在我们身上,她们没有像爸爸整天搂着我们亲。可母亲的爱却是无微不至,触及每一个角落。这种爱就像是小溪,不管是是宽是窄,不管是急是缓,总是源远流长。

7.在实践中体现党员的价值 篇七

笔者希望通过对“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概括解读,给读者带来更多思考,因为这每一个原则都能带给我们无限深层次的反思。

一、“以人为本”需要园林师学会倾听使用者的需求

在园林实践中,很多人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一些设计大师作品的模仿上,于是,就出现了“千景相似”的局面,这对于园林事业的发展非常不利。“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使用者为本。因此,我们的园林工程一定要考虑建成后人们的使用情况,因为,他们才是未来真正使用这块场地的人。

二、“以人为本”要求设计者必须是预见者

设计应当反映设计者的预见。的确,设计图纸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设计者对规划用地的使用预见。当由此设计出来的物质形式和空间形式恰当地迎合了使用者的行为的话,他们的预见是成功的;反之,如果设计者设计出来的环境与使用者的行为南辕北辙,他们的预见就失败了。

对作为预言者的设计者来说,它的职责不是预言某个设计将决定什么样的行为,而是要他在进行设计之前预言那些已经被确定了的行为。我们将这些已经确定下来的行为倾向笼统地叫做“习惯”。虽然对行为场所做出客观的分析,能够使人领悟到一些东西,但是,把自己设身处地置于行为环境中去实地体验一下,却能深化自己所获得的印象。因此,设计者应时常站在它所观察的对象的位置上,真切地感受一下使用者在平淡无味的环境中的不悦,或在引人入胜的环境中的愉悦。

只有当设计者将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视为设计宗旨时,人们才会按照设计所鼓励的方向去行动!

三、“以人为本”不应是“以我为本”

“主观主义者”只想凭借个人的意志识别善恶。他们中的一些人干脆就简单的把“我喜欢这样或我不喜欢那样”作为决断一种行为正确与否的充分理由。设计师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职业,我们不应对自己太在意,即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是回事。当处理众多的行为问题时,设计者并不会有为自己的事业功成名就、志满意酬的感觉,他只能从他为使用者的舒适愉快所做出的贡献中获得某些安慰。

四、“以人为本”应该考虑人们不同的需求层次

只有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使追求另一个层次的需要成为现实。当一系列需要的满足受到干扰而无法实现时,低层次的需要就会变成优先考虑的对象。此时,只有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 “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不约而来。

我们不应该把人们的美感满足排除于基本需要之外,更不应把人们对美的享受作为成功设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而是在于反对那种不顾使用者本身需求的设计思想,反对那种对使用者更重要和更对现实的追求不予同等考虑的做法。如果设计者对使用者各方面的需求都给予了重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设计者既创造了一件艺术佳品,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五、“以人为本”要求园林师应该学会观察

注意对场地上What(什么活动)、Who(什么人)、Where(什么地方)、When(什么时间)和Why(为什么)的分析。

观察自发的或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活动,以了解人们在进行“自由活动”时,对空间典型的利用情况。记下人们在那些几乎没有任何设施的地方所进行的活动,或者反过来说,对那些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用途的地方谈谈你的观察印象。

同时,还应该观察那些在使用时违背了设计意图的设施,以便发现哪些设施在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记下那些为某一特定功能设计却被用于完全不同的目的的场所。

六、“以人为本”的场所应该尽可能做到体贴、周到

明确地传达该场所可以被使用,该场所就是为了让人使用的信息。

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最有可能和最引人入胜的活动需求。

使未来的使用者有保障感和安全感。

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求。鼓励使用人群中的不同群体的使用,并保证一个群体的活动不会干扰其他群体的活动。让儿童和残疾人也能参加。

在设计中,对于视觉艺术表达和社会环境要求应给以相同的关注。过于重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会造就失衡的或不健康的空间。

“以人为本”的未来也许是“以自然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每一名设计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它事关我们生存环境的真正归属问题。在中国景观事业蓬勃发展之际,我们不希望“以人为本”仅仅成为一种口号,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但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年代,生态环境和绿色设计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生态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也是人自身的问题。人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应当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甚至可以说,人类只有发自内心地敬畏自然,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问题,才会对整个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健康的认识态度,也才有可能最终解决好“绿色”问题。

只有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去体验场地、去观察人们的行为、去研究人们的心理和充分尊重自然后,才能设计出真正“以人为本”的作品,才能设计出人们真正需求的景观作品!

(作者单位: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8.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幼小衔接 篇八

随着二期课改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展开,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学习更趋灵活和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即将进入小学学习,它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无论是课程的设置,环境及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很好地适应是首要的问题,为此在幼小衔接工作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改变作息制度和环境布置。

1、适当改变孩子的作息制度。

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制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幼儿园孩子每天早晨入园时间是很宽松的,一般在7:30~8:30之间;但到了小学,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大班一次活动时间是25~30分钟左右,而到了小学每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一个“生活规律的坡度”,怎样才能引导孩子走好这个“坡度”,我们首先在大班孩子的作息制度上适当地作出调整。

(1)鼓励幼儿按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我们就对孩子的作息制度做了调整,如早晨建议孩子8点之前来园。我们结合大班孩子已认识过时钟的情况,孩子来园时老师引导他们对照教室内台钟的时间,在自己的“来园时间”记录单上记录下自己的来园时间。通过比一比“我能准时到园”的活动,让孩子逐渐的形成时间观念,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2)逐步减少睡眠时间,适应小学的生活。

孩子在幼儿园午睡惯了,在身体里形成了“定时器”,到了十二点半孩子就有进入午睡的感觉和反应。而小学生没有午睡的时间,这让孩子一下子很难适应,于是上课时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打瞌睡等现象,对老师传授的内容一概不知。所以我们适当采取了晚睡早起的作息减少孩子午睡的时间,并组织幼儿开展一些安静的活动。

2、适当的变换班级环境的布置。

在幼儿园,老师考虑到孩子的特点,能更好地与孩子互动,在组织活动时一般都孩子围坐在老师身边。小学则不然,他们有严格的课堂常规,如上课时要保持统一的坐姿,举手发言要使用规定的手,写字、画画都应有正确的姿态和方法等等。这些要求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很高的,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为了拉近与小学的距离,让孩子逐渐适应起来,我们经常模拟小学生排桌椅的形式排列课桌,并设立黑板。让孩子扮演当一名小学生,对自己即将成为小学生感到自豪。我们和孩子一起来模仿小学生上课的样子,如上课时身体要坐正,胸挺直,举手发言等等,让孩子在模仿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这样孩子到小学后,看到和幼儿园类似的布置,就会产生归属感,对一些基本的课堂常规也有所了解,感觉小学也是很轻松的,从而减轻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二、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幼儿园本身就十分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然而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孩子独立生活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虽然增强了,可由于小学不同的生活模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课间10分钟,需要孩子自己安排活动,包括喝水、上厕所、解决简单的问题等。孩子到小学后,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如身体不舒服了,或不会与新同学相处了等等。要使他们适应那里的新生活,首先要加强孩子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曾经听一位小学老师说过关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事情,很多小朋友由于在幼儿园里养成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告诉老师一声,上了小学以后,他们就把这个习惯带进了学校。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下课了,小朋友会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我要去小便。”“老师,我想喝水。”“老师,我能不能到操场上玩一会儿?”等等。听了这位老师的讲述,我深刻地体会入学前加强对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我们首先加强幼儿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会正确使用手帕;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其次,我们坚持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正确的穿脱衣、裤、鞋(系鞋带);饮食自理(学会正确地使用筷子、吃饭时不要发出声音、饭后漱口、饭后收拾干净、自己添饭添汤、自己清理倒翻物);起居自理(折叠衣被、整理铺床);定时大小便,便后自己擦干净;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幼儿对天气的变化有初步的感受,要学会主动增减衣物,照顾自己。如开展气象预报、观察角等活动)。懂得自我保护(爱护牙齿、防火安全演习);用眼卫生。学会正确地握笔,端正写字、看书的姿势等。并指导幼儿怎样整理书包,怎样收拾文具,怎样做值日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大班幼儿竞赛意识强的特点,我们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评一评谁整理书包时速度能得第一,谁的抽屉里最整洁,谁的值日生做得最出色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化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2、提高孩子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心理卫生学家卢格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幼儿进入小学就像进入一个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适应的能力。适应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适应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据小学的老师讲,下课后许多刚入学的孩子不会主动与同学交往,有些孩子为此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出现不愿上学、怕没人跟自己玩、怕受人欺负等问题。因而老师应特别注重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

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我们从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包括学会谦虚、有礼貌,能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学会关心和参与集体的活动,包括学会与人商量,会向同伴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决定大家要做的事,在别人需要帮助是,愿意给人于帮助。在集体活动中多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让幼儿学会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如植树节一起认养幼儿园的树朋友、世界水日来一场关于水的积分赛,爱鸟周一起收集资料布置展览会);在运动中我们开展班与班之间的竞赛,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每一环节的有意识引导,使我班孩子在获得这些能力的同时,真的有了一份长大的感觉。增强了孩子们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3、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现在小学的课间休息时间已经调整为12分钟,但我们的新小学生常常不知道在这段时间内干什么。为了让孩子知道小学生上课时应遵守的规则和注意的事项,加强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我们组织孩子进行讨论,解释一下什么是课间休息,应该怎么合理的安排这12分钟。列出几样可以做的事情,帮孩子理清头绪。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运用定时器模拟课间休息10分钟,提醒孩子,课间休息时要注意安全,不要进行激烈、激动的活动,以免影响下一节课。可以做一些安静的游戏,在教室里外走动一下,或眺望远处,让眼睛得到休息。并通过参观小学使孩子知道了小学生是怎样来合理安排自己的课间活动的,培养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增强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逐渐脱离成人的直接照顾。

三、加强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责任心是一个人从事任何工作必备的态度和品质,尤其是在幼儿阶段更为重要。幼儿心理学中讲到,“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让幼儿完成适当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任务意识。我们通过有意识的布置各类适合幼儿的任务,养成幼儿认真对待并完成任务的好习惯。包括:认识到对决定了的事是必须完成的。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学习一些执行任务的技能。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做事有信心、有毅力。平时,提醒幼儿整理自己的床铺、帮助老师修补图书、整理玩具柜、当称职的值日生(值日生交接、值日生日记)、每周整理自己的抽屉、定期参加环保劳动等。还结合幼儿园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进行家庭小调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或请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件环保小制作等等,让孩子养成完成任务的好习惯,体会成功感,由此增强了孩子的任务意识。

四、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1、培养阅读的兴趣。

首先,在环境布置上,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空间、为幼儿创设最佳环境,使他们每天都能接触一些汉字潜移默化地得到知识,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加强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一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听故事、儿歌,使幼儿喜爱文学作品。同时,引导孩子对这些文学作品大胆提出质疑,激发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

常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增加阅读兴趣和阅读的能力。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和倾听同伴所见所闻,如开展形式多样的表演会、故事会、“小小看新闻”新闻发布会等类似的活动,既可以让幼儿清楚地表达所见所闻与所想,又可以引导幼儿认真听同伴讲,鼓励他们大胆踊跃参加表演。并建议家长与幼儿一起关注现在社会的热点新闻,作成简报,并带来幼儿园与同伴分享。同时,提高幼儿写的能力,如写一些有关联的词语或独体字,如爸爸,妈妈,幼儿自己的姓名,住址等,这样可以训练幼儿写的能力。让幼儿多参加民间游戏“跳房子”,充分了解田字格的结构,为前书写做好充分准备。

2、关于计算兴趣的培养

平时,利用生活中的可供资源,吸引幼儿一起数数,并练习趣味编题和列计算题,同时,结合主题活动,自编教材增加一定量的计算内容,如:户外活动时捡树叶、逛街时数高楼、制作纪念册时破译老师和同伴的电话号码等活动。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孩子根据能力需要逐渐的对计算感兴趣,使孩子为学所用。

五、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参与的活动,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证实或否定。”要培养幼儿渴望学习、愿意上学的情感,首先要让幼儿对小学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他们逐渐接受,并产生好感。

1、参观观摩,激发入学的愿望。

大班的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学习,为了激发孩子入小学的愿望,让孩子顺利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减小心理压力,降低精神负担,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如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出了幼儿园,参观了建襄小学,近距离了解了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看他们兴奋写在脸上,好奇挂在嘴上,就知道孩子们对小学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

期间我们组织孩子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参观和观摩活动,如参观小学的校园,参加少先队活动、观看升旗仪式、看小学生上课,看小学生做作业,和小学生对话等等,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积极的、主动的,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实实在在的,这比书本的图画、老师的讲解生动多了,也让幼儿容易接受多了。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较好、较全面地了解了小学、了解了小学

生学习等情况,使幼儿在思想上、情感上作好了入学准备,激发了他们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2、模仿、学习,萌发当小学生的积极情感。

为了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萌发当小学生的积极情感,在组织参观、观摩的同时,我们还开展了“背上小书包”“学做小学生”的活动,帮助孩子真正理解了入学求知的目的,形成了正确的入学态度和情感。

六、切实作好家长工作。

*每月一次家长开放

本学期,我们坚持每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指导家长“如何看孩子”“如何教孩子”。

*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这学期也是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最后一个学期,孩子和老师、家长之间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利用一切机会读,尽可能多地开展亲子形式的活动,“庆六一亲子运动会”“金山海滨亲子游”“大班毕业典礼”,增进了彼此的交流,给大家留下了美好而快乐的记忆。

*轻松便捷的沟通方式

每周我们都通过“本周热点”“开心一刻” “友情提示”

等栏目,向家长反馈集体中孩子们发生的事情,近阶段开展的主题活动及指导家长共同参与。在幼儿园网站开通之后,我们经常将“本班新闻”公布其上,让家长及时了解班级的动向,受到家长的欢迎。

这些活动都促进了我们家园共育工作,使为培幼小衔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9.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育回归本真? 篇九

沈燕

12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正式版颁布后,业内人士都赞赏里面补充的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评价两项重要内容。并围绕教育的旨归问题提出教育确实应该回归本真了。而本真是什么呢?首先教育孩子不是做月饼,马克·贝磊,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课程规划署署长如是说。他认为家长在孩子上大学前,不能把孩子当做月饼似的给予加工,应该尝试个性教育。“我们的孩子不能考试上是老虎,素质上是绵羊。让孩子全面发展,自信、幸福地生活,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有责任心。”。还有家喻户晓的松下,他认为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一类,可以说是附属教育,有良好人格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我勉励,用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向成功迈进。教育回归本真就是体现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旨归,学生接受大同教育的同时,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和所需,使得他们朝着他们想要成为的对社会有益的社会人去努力,去奋斗。

20《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各科)正式版就体现了这种服务回归本真精神,是指导我们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纲领。因此,教师要按照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实施教学,而不是把学生都当成天才来要求,包括家长也是如此。教师家长都不要把每个孩子都视为天才,而是把他们作为人才来对待,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孩的天性。也就是说对孩子的教育,要善于守护孩子的人性,发现其良好的秉性,培养孩子的好性情,营造行为意志力,引导孩子创造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方式。这样他们的发展才有潜力,有前景,有情趣。

具体到我们英语学科教学又如何体现教育回归本真呢?我认为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而渗透核心素养的渠道就是要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知道,围绕每堂课的教学总目标,教师要设计几个环节去完成这些目标,每个环节任务的实施往往是通过学习活动去呈现,去落实。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设计活动时是需要教学理念来支撑的,设计意图也是依据课程标准上的原则来指导的,不是随意安排一个活动,目的性不强,评价不到位,流于形式,这样的活动是产生不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年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7)第63页,列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设计应注意的五个问题,简单归纳如下:(1)任务情境要真实、与学生相关;(2)知识结构化过程要有有效的导引工具和方法;(3)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对思维的挑战要有合理的梯度;(4)情境创设要给出场合、对象和关系、交际目的等必要提示,培养学生得体使用语言的意识;(5)要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

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参照这五点对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完善。从五个方面的活动原则来看,它们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景,情况,情感,学情,教情,真情。总之,不再是盲目的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做架子给别人看的无效活动,而是看每个活动是不是围绕真实的现场在开展,是否有内容,有分量,有效果。每种课型的活动要符合课型特色,学生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活动的反馈,不断发展学生的三大思维品质。通过活动,推动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素养的形成。例如在阅读课前,让学生通过标题猜内容,激活学生已知知识,调动,建构,整合他们对即将阅读文章的未知知识。再如在听力课中,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把听力中的故事与自己的故事有机进行链接,让他们在听后针对主人翁的精神回归到自己身上,去探究自己精神世界应该升华的地方,与同伴分享。正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7)版第七页上要求的: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这是学习活动意义的精髓。

我们以必修三模块5听力课为例,看教师如何在这堂听力课上去设计体现课标精神,具有人性化的学习活动。听力内容是关于五项重要的古代发明,是在前面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几位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之后,介绍中国古代五大重要发明。学生已经围绕本模块主题学习了一些描述古代人物的词汇,本课时进一步学习有关古代发明的词汇,难度不是很大了。老师可以以一个问题导入,激活学生对发明方面的知识“What are the important Chinese inventions?”,同时引出本课的生词。然后让学生猜黑板上5个年份对应表格里5个发明,匹配发明人。然后通过听材料来验证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并且说出听到的内容是什么。这一步是就材料内容而言进行检测,如果老师到此为止核实了答案就进行下一步内容,那么这个听力的目标知识只能是浅尝而止,对学生的文化品格没有起到太多的.影响。这时,教师如果思考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思考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就会深入该话题,提出有深度的,有价值的,有思维启发的问题“Why did the ancient people invent the things?” “What invention do you want to make?”

这几项古代发明都先于其它国家,所展现的古代文化更是中国发展的图腾。这说明了什么呢?他们中也许有的人说不出来,有的也许会说到这些发明给人类带来进步和文明,这些发明家当时就是肩负国家发展的大任而担当起发明大责,具有大国气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对他们情怀最好的写照。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多一些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阶,让每个人的思维都热起来,情感高涨起来,提出为什么在当时历史情况下会出现这些发明家和发明的东西。在这个问题回答的影响下,老师进一步追问,现在你们想作哪方面的努力,去进行发明,让我们未来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强大。此时学生的民族自尊感激发出来了,有许多想法也在心中蕴酿着,老师顺势要求他们分组讨论这个话题,首先指出目前社会上,包括学校不文明现象的情况,然后激发出他们想改变现状的想法,去创新,去发明,提高文明程度。老师要求每个小组把他们想要发明的东西写在一张大纸上,与其他组交换欣赏,最后评出最实用,最科学,最环保,最有趣的内容和设计。这个活动符合课标中提到的的几个活动原则,让学生发自内心去思考如何在古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行得更高。

10.在实践中体现党员的价值 篇十

【关键词】理论依据;具体体现

1.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1.1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1.2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2.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经济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所谓宏观作用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和经济思想,即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宏观层次上作用于经济以外,还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挥作用。人是经济的主体,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他们的经济行为、经济生活总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在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人们确立现代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1](P120)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人们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紧密相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自立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2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P94)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先进合理的经济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率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经济模式。然而,市场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经济和道德上的两面性。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冲动,而且难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对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和政府)的经济活动不仅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换言之,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障,而且需要伦理规范使经济行为更加合理、更加文明。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素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和影响生产的效率和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視精神激励和潜能开发,不仅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共识,而且已成为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如果说,在战争年代,面对无数艰难困苦,需要一股决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一种战胜困难的拼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同样需要理想和信念,激发起人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激励。

效率具有双重基础,即物质基础和道德基础。在经济分析中,动力来自个人物质利益的假设是有局限性的。人是“社会的人”,除了有经济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人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利益这一基本动因之外,还明显受精神因素的制约。在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物质利益对个人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会有所减退,而精神激励和道德激励的作用将有所上升。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原则,充分尊重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工作方法,企业、社会公共目标的激励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都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为人们“应该如何行为”提供了价值信念上的共识,进而减少人们合作行为的“摩擦费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11.在实践中体现党员的价值 篇十一

由此,让国人振奋的大国鲲鹏运20迎来了其首次跨出国门的任务,当这架满载物资的运20于当日抵达伊斯兰堡机场时,地面上巴基斯坦军方接待代表也已候在停机坪附近。

运20的货舱打开后,货箱上让人感动的横幅上清晰地用中巴两国语言写着: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当中方医疗队走下飞机后,巴方代表纷纷以最正式的军礼和最诚挚的握手传递了他们的无限感激之情,尽管彼此都因戴着口罩而看不清对方的全部面容,但此时双方眼中波动的泪花却诠释了更清晰的无形事物!

这一刻中国的表现让全世界看在眼里,也让中巴牢不可破的多年友谊得到了进一步的迅速升华。这次骄傲的出国任务,也为胖妞运20的形象大幅增色,由此华夏鲲鹏不但再次证明了自身优越的性能,更化身为代表中巴友谊的神鸟,注定会成为中国航空史上留下永恒难忘的瞬间。

由此,让国人振奋的大国鲲鹏运20迎来了其首次跨出国门的任务,当这架满载物资的运20于当日抵达伊斯兰堡机场时,地面上巴基斯坦军方接待代表也已候在停机坪附近。

运20的货舱打开后,货箱上让人感动的横幅上清晰地用中巴两国语言写着: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当中方医疗队走下飞机后,巴方代表纷纷以最正式的军礼和最诚挚的握手传递了他们的无限感激之情,尽管彼此都因戴着口罩而看不清对方的全部面容,但此时双方眼中波动的泪花却诠释了更清晰的无形事物!

这一刻中国的表现让全世界看在眼里,也让中巴牢不可破的多年友谊得到了进一步的迅速升华。这次骄傲的出国任务,也为胖妞运20的形象大幅增色,由此华夏鲲鹏不但再次证明了自身优越的性能,更化身为代表中巴友谊的神鸟,注定会成为中国航空史上留下永恒难忘的瞬间。

武汉任务中的6架运20隶属于西部和中部两大战区的两支部队,在接到紧急出动命令后率先从中原和四川基地起飞,距离武汉的直线距离都至少超过一千公里。而且它们起飞后还分别飞抵西起乌鲁木齐地窝堡,东起天津滨海等多个机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人员和物资登机后,再分别飞往武汉。

这说明中国换装运20的部队至少不低于两支,而且运20和其他运输机同时出动运载千余名官兵和物资说明中国在快速大规模空运的协调能力已接近世界顶级水平。而今,中国同时出动运20和伊尔76跨出国门向三国运送物资,其征程无论距离还是艰险都比武汉之行有过之无不及,则证明区区两个月时间内中国大运部队长距离执行任务的能力有了新的明显进步。

同时,两种大运混编模式也说明中国空军已经完成了多个型号运输机的体系配合。而放眼运20家族目前的情况,虽然脉动生产线可以使其产量能在短期内大量提升,但运20的生产线同时还要满足国内训练换装等需求,以及预警机、加油机、电子战机等子型号,任何一架运20都弥足珍贵。而今运20能够走出国门一展雄风,不但说明中国对中巴友谊的重视,更说明运20的数量已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比于伊尔76乃至体量略大的美国C17两种大型运输机,运20有更先进的数据链、增强型飞行视景系统,红外设备以及大尺寸多功能显示器,而且其内部舱室的规划也先进得多,无论是合理利用空间容纳大型设备/货箱还是让机组/搭载者更为舒适的表现都更胜一筹。

从此次运20首次出国执行任务来看,它已可以成为解放军跨区投送的中坚力量,使其彻底从传统意义上的国土防御性力量走向世界舞台。根据计算,即使从北方出发跨越5200公里以上距离,3架运20也可以在短短一天内将一个导弹营的6辆发射车一次性运到巴基斯坦的防御重地,后续的雷达车和装填车也只需增加2-3个架次。

如果从大西南出发,则可能由于距离的缩短而使得运送数量加倍或让任务时间减半,这几乎是海运的13倍!而今运20的实际跨国表现使得昔日的种.种遐想和计算瞬间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也将让中巴友谊再次升华。

另外,成功执行赴巴基斯坦的任务也标志着运20部队跨国任务经验的积累,甚至为以后飞抵吉布提那样遥远的基地夯实了基础。

疫情危难之际,全人类都要站在一起,而有着深厚非凡友谊的中巴两国更应如此。鲲鹏的到来,带给巴基斯坦军民的是感动和温暖,正如当初武汉人民的感受。

12.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体现新作为 篇十二

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体现新作为

绍兴县总工会主席唐水淼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应对转型期社会矛盾与风险的必然选择。工会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是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工会维权能力和维权实效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一、树立四大理念,夯实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

工会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责任重大,必须牢固树立四大理念。

1、必须牢牢把握政治主线不动摇。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引,是工会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工会工作中,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牢牢把握工会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切实增强工会工作的活力和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凝聚力。

2、必须牢牢把握职工主体不动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工作中肩负重大使命,负有重大责任。工会应当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的理念,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工会工作的人性化水平。

3、必须牢牢把握维权主业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维权,这是工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题中之义。应当坚持保障和发展劳动者权益,让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以主动的意识、超前的预见、科学的方法、积极的作为,旗帜鲜明地为职工维权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立场鲜明地立足于维权,充分借助于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职代会、劳动争议调解等方式,把维权做得更主动、更规范、更到位。

4、必须牢牢把握服务主题不动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是过多地把政府的事情交给社会去办,而是要确保党委和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到位。要把服务科学发展与服务职工群众结合起来,善于用市场思维谋划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发展和吸纳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努力为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困难救济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帮助职工解决一些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构成了对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努力实现从“行政命令”到“为民服务”、从“事后救火”到“源头治理”、从“政府包揽”到“群防群治”的三大转变。

二、发挥四大作用,构筑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坚强堡垒

作为工会组织,要准确把握代表广大职工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在推动社会和谐中发挥四大作用。

1、发挥协调作用,当好职企关系连心桥。工会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一头联系着党和政府,一头联系着广大基层群众。协调好两者关系,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工会组织具有其他社团组织、非政府机构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工会,要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我县实际的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建立完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人本化维权“绍兴模式”,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镇(街)总工会,实现牌子、房子、班子、票子、位子“五子到位”。同时,着力构建以县职工维权帮扶中心、镇职工维权服务站、企业职工维权服务点为框架的三级组织网络,广泛设立“两大员”,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工作,在省内率先实现企业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覆盖,并创造出“五步工作法”工价集体协商等一系列先进经验,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2、发挥引导作用,当好经济发展排头兵。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是工会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工人运动的永恒主题。作为工会,要发挥组织优势,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心任务,把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向职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及企业精神教育,并通过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技术协作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近几年中,我们率先开展县级劳动模范评比,创建百家职工职业技能创新基地,树立千个经济技术创新示范点,动员万名职工参加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通过实施企业文化“五个一”工程,开展“三征一评”、“五个十佳”评比,组织优秀外来职工“看柯桥”、“乐柯桥”、“秀柯桥”、“唱柯桥”、“谈柯桥”大型系列活动,举办黄酒技艺传承、纺织主题展演等紧扣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3、发挥服务作用,当好职工帮扶娘家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服务职工群众的过程,工会要协同党委政府做好促进和稳定就业、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劳动保护条件等一系列社会公共服务,特别要突出职工基本权益保障、具体困难帮扶、生活后勤改善等三个重点,通过建立健全维权帮扶工作网络、推动实施安康工程、筹集帮困互助资金等措施。几年来,我们提出了“两联两整”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权益维护、困难帮扶、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县镇联动,在劳动局设立职工维权帮扶窗口,加强镇级维权帮扶中心建设。部门联手,在县镇两级加强与劳动、司法、综治、安监等部门或机构的联系联络。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每年联合劳动、司法、交通、安监等部门开展职业介绍、困难慰问、欠薪督查、争议调解、平安返乡、安全宣传等专项行动。同时,打响“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学费、冬送温暖”等工会工作品牌,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4、发挥监督作用,当好建言献策智囊团。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在社会管理中既是参与者、推动者,也是监督者。一方面要通过职代会、民主管理等途径,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发动组织职工,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特别是公共部门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社会管理公开、透明、有效。同时,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将职工零散的呼声和要求转化为团体的诉求,在政府决策、立法听证中代表职工群众的集体意愿提出主张。几年来,我们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等途径积极建言献计,及时提出事关职工利益的建议提案。县总工会提出的建议,均列为县政协重点提案之一,也多次列为大会发言。

三、做好四篇文章,把握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重点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工会,应把握工作热点,发挥组织优势,把握工作重点,积极作为。

1、做好深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这篇文章。把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作为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环境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抓手,让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的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成为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实现广大职工体面劳动的重要手段。近段时间以来,我们按照分类指导、分步达标的原则,制定创建活动方案,大力指导各镇(街道、开发区)开展镇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工作,促进创建工作向下延伸。涌现出柯桥开发区“四全三重”工作模式、华舍镇“亲和型”企业、夏履镇“星级企业”等一大批创建工作典型经验。

2、做好推进镇级维权帮扶中心建设这篇文章。继续确立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维权帮扶“绍兴模式”,按照“县镇联动、部门联手、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把镇级维权帮扶中心建设作为强化基层基础的有效手段,作为深化维权帮扶作网格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县维权帮扶中心的有效延伸,明确工作职能,落实工作人员,强化工作考核,为广大职工提供就业服务、生活救助、信访咨询、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

3、做好建立职工互助互济组织这篇文章。在全县企业广泛推行建立以“企业出一点、工会助一点、职工捐一点”为主要形式的职工互助互济组织,对企业员工因病致贫、因灾致贫进行及时救助。进一步完善了全县职工群众的互助保障体系,对患病职工排忧解难、缓解因病造成的经济困难,起到了明显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压力。目前如漓渚镇,90%以上企业均成立互助互济组织,资金结余已达1180余万元。

13.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篇十三

阅读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鉴于此,阅读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应该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应该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研究探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要抓好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搭了桥学生也不愿意通过。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有了动力才会积极主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部分“程式化”的做法,想出一些好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学生“愿意学”,这样效果会更好。学们先收集自己喜欢的诗词,课前举行了诗词朗诵比赛,并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所选诗词的理解。通过活动,激发了大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接着我趁热打铁,引入新课。接下来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理解深刻,各个学习小组都发表了自己的读后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得有声有色。在后来的几篇古诗学习中,同学们课前都作了预习,课堂上表现出很强的朗读愿望。

二、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句子指:①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②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推动情节的关键句及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③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句子)。④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比较好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明确了这些,关键的词句也就找到了。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把钥匙,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14.在实践中体现党员的价值 篇十四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担负着使人类文化最新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潜能、知识、品质、立场、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担负着传递科学精神,阐述到学时,解决科研与实践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并推动观念以更新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应体现时代精神,体现所处的时代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改变着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垂涎方式和价值观念,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挑战。本文从校园文化反映现代大学办学的理念,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分析校园文化定位如何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校园网络文化、校园主体文化、定位、建设与发展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师生们的思维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建设中只有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对民族院校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重要性,使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

1、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传统的办学观念

高校信息网迅速发展,改变大学的办学观念,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以及普及和提高社会服务功能,培养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

2、校园网络改变着校园

对现代网络技术,教育观念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使用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教学发展,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空间教学组合,从而划破僵化的限制。教师以师生生活自由的传统格局,根据学习需要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兴趣,使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打破以传统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教育模式为主流。

3、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的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产生传播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开放性给广大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

二、校园文化的定位

不仅是一个技术,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文化,在未来信息化校园中,网络价值的影响更大,校园文化与网络产生冲突、对抗、相碰,要使网络文化成为校园主流文化,在建设中,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其明确定位,以便建设信息化校园,使网络文化步如健康、文明的发展轨道。

1、校园文化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

2、校园文化网络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3、校园文化网络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

4、校园文化网络的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

三、校园网络建设与发展

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态、新趋势,是大学革命的新表现,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而是积极的姿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提高我们的认识,持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硬件、学科等方面入手,以多种方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提高我们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识;

2、引导校园网络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营者的自律与网络者的自律;

3、加强软件、硬件、网建站、学科的建设;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

通过科学管理,与多渠道,校园网络将为教学服务科学研究,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各个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学科、专业界限打破,不同学科之间互相供签、渗透,不同学科的发展师生共同研讨多学科问题,不同专业的同学自由选择专业、课程、学分制,将会真正实现双学历、双学位。学校管理愈趋科学化、透明化,管理者全方位地掌握各种教学信息、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不同的院系和不同的学科,才使科研资源实现共享。

四、结合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来思考和教育引导功能和作用

1、民族院校应大力提倡培养民族干部和优秀学生干部,因为学生干部是一面旗帜,一面镜子,好与坏直接体现一个院校的形象,对内是集体的学习榜样,对外是一个集体精神面貌。

15.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美育 篇十五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素质教育放在了操作日程的核心上。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美育。自改革初期就一直倍受关注,研究美育的相关理论性著作也相当多。但事实上。大多都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性。再加上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美育的教学实践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特别是各学科对于美育渗透的意识还不高,思想仍深受智育的影响。

小学美育原则的制定要以主体对象—— 小学生的审美心理为基础。由于小学生的独有心理特点,在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时我们不能带强迫性质,而应提供一个自由、愉悦的审美环境,尊重学生的自然本质。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时,要侧重直观性的原则。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文化的范畴很小,在审美时多带有很强的直观性,往往从自己周边生活环境及亲身体验出发展开想象,因此,我们在融入美育的过程中,注重美育的直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针对小学生的审美具有阶段性的心理特点,在进行美育时,还应遵循其个体性原则,根据他们的年龄因素、性格因素等,恰当实施美育。笔者认为,美育不仅不会降低对学生智育的培养,反而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怎样在美育理论指导下实施审美教育,使英语教学真正从应试模式中解脱出来,使英语回归素质教育的本性呢?

一、美育感知的培养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有形式美与语音美的特点。对小学英语教学来说,美育感知的培养就必须充分体现其形式美和语音美两种特点。

1.英语的形式美。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最基础的莫过于26个英文字母,这些字母最能体现英语的形式美了:英语大写字母坚毅有力,小写字母柔和秀美。在教小学生写26个英文字母时,草写体字母最能体现艺术欣赏性。在教学生进行书写时,应要求他们使每个字母都稍向右斜.并尽量连写各个字母,注意使各单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还可向他们展示国外手写体字母的图片,让他们对优美的英语书写产生直观的认识。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书写流丽生动、圆浑大方的英文单词,从而油然而生英语的美感。同时,在书写过程中,也体现了书写者个人的魅力。字如其人,不仅对中国文字,英文字母也一样。通过引导小学生掌握英文字母的正确书写方式,使他们在作业、比赛中体现自我个性,也在自我展现、与人对比、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丰富了他们的审美意识。

对英文字母的记忆也可以体现小学生美育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生活中有很多日常用品都与英文字母相仿,教师在教英文字母时,可以把字母与一些相似的物体摆在一起。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想象字母和什么物品差不多。由此,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文字母的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体味到英文字母的独特美,使他们从心里喜欢上英语.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英语的语音美。英语同其他国家的语言一样,有其独特的语音、语调,且具有一种很强烈的韵律美。韵律美最关键就是重音,小学英语教材中英语单词词汇量少,但词汇中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很多,特别是一些绕口令和英文歌曲。正是有这些,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英语的韵律美。

如:A box of biscuits,a batch of mixed biscuits.(一盒饼干,一炉杂饼干。)绕口令节奏感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而且绕口令大多篇幅短小、简单、易懂,带有强烈的节奏感,所以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寻找很多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语音训练。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进行朗读,也可以配合音乐读,从而使学生进入情境,实现以情带声,声声传情,让他们在琅琅读书声中感受美、享受美、领悟美。

二、美育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感知美。还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之学会运用于实践。学生在享受英语实践所带来的自我美的同时,也会持续不断地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所谓英语教学中美育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英语语言进行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

1.美育欣赏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小学英语教学阶段中,为了提高小学生对英语语言及其背后所呈现的国外文化的感性认识,教师会用文字教材和电视教材.加上现在网络普及,网络课件等向学生传递与教学中英语语言相对应的视听觉审美信息。在接收这些审美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会把视觉和听觉中接收的信息输送到大脑中并留下痕迹,然后再通过课后作业或课堂实践把所学应用于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美育感知培养后,有的学生喜欢唱英文歌,有的学生喜欢看英文小故事,这些都有助于英语美育欣赏能力的培养。由此,学生在歌曲或故事等英语听觉和视觉享受过程中,就慢慢积累了一种美感体验,进而更有激情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2.美育评价能力的培养。英文作为一种西方特有的语言文化,传播着操英语民族的独特文化。小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体验国外民族价值体系的过程。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使他们知道如何站在西方人的审美眼光来评价教材中的人或物,在学习中提升对英语文章的评价能力,使自己所说的英语更符合国外人的习惯,从而更便于进行跨文化交际。

16.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公平的探讨 篇十六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教学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体现在人所受教育的整个过程,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课堂是教育最微观和最底层的场所,是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标的“最重要场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存在不公平现象,阻碍公平的发展。笔者分析课堂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并试图找到缓解不公平现象的途径。

一、是学生获得社会公平理念的关键

我们应该明白教师是为社会培养新一代的公民,要想使公平概念深入人心,要从教育抓起。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行为的楷模。只有老师在教学中以身作则,在课堂点点滴滴中以公平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作出榜样,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到公平的益处,学生才会效仿。

二、课堂中不公平现象的表现

课堂公平属于教育公平的范畴,是教育的实践领域,教育活动真正发生的地方,因而它的公平与否直接关涉到教育内部公平,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然而,课堂上不公平的现象却与教育公平的呼声相去甚远,甚至相悖,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教学内容设计的不公平,偏向“强势”学生。“强势”群体本来是社会学的概念,引用到课堂中,是指那些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学生,其实主要是学习成绩高的部分学生,实际上他们规定着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他们的理解才是正确的理解,是教师设置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直接以“法定”知识为依据开展教育活动,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些“法定”知识已经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发展水平,这已经带来了教育内容统一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

2.教师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失衡。课堂上的互动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师生互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教师对优秀生的积极反馈为86.6%,无反馈6.7%,消极反馈6.7%;教师对“后进生”的积极反馈为16.7%,无反馈56.7%,消极反馈26.6%。这说明,在对学生课堂中的表现,教师明显倾向于对优秀生做积极反馈。在座位的编排上,班级中被排在第一排和后面几排的学生,相比坐在中间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注会少很多。发展心理学表明,儿童的发展是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促进他们的发展,教师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当教师对学生单独交流可以很好促进发展,但是,班级有学生几十个甚至上百,课堂的时间和教师精力有限,一对一的交流不可能完成,也就做不到公平。相同的时间对不同的学生意义截然不同,有的学生得到了发展,有的学生可能停滞不前,更有甚者,使他们产生倒退。

3.课堂评价“一刀切”现象。我国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都是以学习成绩好坏为标志,为他们贴上成绩分数标签。成为了只按应试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而对学生其它方面的突出表现视而不见。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公平。由于成绩分数好,而一好百好,即为了一纸加上数字,就被冠以不听话、笨脑瓜、不努力。

三、如何促进课堂教学公平

1.公平理念获得及贯彻。有调查指出,78.6%的老师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41.6%的老师认为教育过程中(内容和方式)一样就是公平;14.2%的老师认为教育公平指教育的质量和结果一样;另有17.8%的老师认为三者都有。可以看出,大半的人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只停留在教育机会均等层面上,只有少数教师认识到质量与结果的公平。所以在教師都有机会受到培训,新教师是职前培训。把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平的应用等做以详细介绍。

2.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要设立不同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一视同仁,多用激励型的评价,不要经常用批评的方式;评价的标准也要有一定的弹性,根据不同学生,只要跟原来的自己相比较有所进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老师就要不吝啬的称赞他们,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生观,为实施课堂教学公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生的智力是由多种智能组成的,并不只是语言和数理逻辑,学校中的考试仅仅代表着两种智力的发展进度,还有六种智能没有被关注,有的学生也许在语言和数理逻辑上不如优秀生,但是在视觉空间或音乐旋律上比那些学校的优秀生发展的更好。老师要试着树立这样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生,只是在不同的方面体现的不同,我要发现并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及潜能,使得他们在教学中都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慎盈,吕林荫.察民情讲真话献良策———国务院参事室的昨天和今天[N].解放日报,2010.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3]吕星宇.论教育过程公平[J].教学与管理,2009(7).

(作者简介:王 令(1986.1-),女,陕西咸阳人,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张 娜(1987.2-),女,陕西咸阳人,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上一篇:土地登记理论知识文档下一篇:小米手机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