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精选17篇)
1.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篇一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论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一课是《今天,你安全吗?》,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将内容变为“寻找你自己家中的安全隐患”和“寻找校园内外的安全隐患”。让孩子们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寻找他们自己家中的安全隐患;利用周末的时间,和自己的家人、小伙伴一起去寻找校园内外的安全隐患。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对我们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有切身的.感受。课堂上,我把孩子们分成八个小组,开展比赛活动,每组推选一个小组长执笔,列举出本小组找到的安全隐患,十五分钟时间内看哪一组找得最多,最有实际意义。每一组同学都非常认真,齐心协力找到了很多连老师都想不到的安全隐患。剩下的二十分钟我就让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汇报他们找到的安全隐患,孩子们也听得非常认真,因为没有多大意义的将被淘汰,因为这将涉及到他们小组的胜败。这可比老师在讲台上“一言谈”有效多了。
学生们发现家中有安全隐患,学校有安全隐患,回家途中有安全隐患,出去游玩的途中有安全隐患……从而得出结论:生活中处处有安全隐患。
这时,我顺势提出讨论的问题,面对这么多的安全隐患,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抛出,立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纷纷献计献策,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活动设计,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安全意识,不是人为地硬性地灌输给他们安全意识,课堂教学的目标也自然达成了,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高效的。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苦与乐,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教学中,我设计安排孩子们回家后至少做一次家务劳动,然后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体验深刻。班上有一个学生的舅妈是擦皮鞋的,她就在舅妈的指导下,亲自用舅妈的工具体验擦皮鞋的苦与乐。她体会到舅妈擦皮鞋的辛苦,当然,她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看着自己擦出的两双油光锃亮的皮鞋,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成就感。
全班同学也被该同学的发言所感动,纷纷交流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我再给他们讲“劳动最光荣”、我们要尊重和感谢劳动者等话语早已没有必要了。
这样的活动课,紧紧围绕教材的话题,充分开发了家庭和社会的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为一种自觉的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者的意识。不是人为地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他们,课堂教学的目标也自然达成了,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高效的。
2.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篇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思维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 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情境, 引发探究兴趣, 激活数学思维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属于探究教学的启动阶段。探究活动要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内在需求基础上, 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有效情境, 为探索活动提供动力, 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去一所小学参观学习, 看见几个学生在为校门口的两块草坪的面积大小而争执, 有的说长方形草坪的面积大, 有的说平行四边形草坪的面积大。 (出示课件) 同学们, 你们想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 是探究的内驱力, 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动力。此时, 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状态, 自觉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数学思维得以激活。
二、经历探究, 集体合作交流, 发展数学思维
经历探究 (分析问题) 属于探索阶段。探究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师的启发或问题的引导下, 探讨探究的方向,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引导探究这个环节, 要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索,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发展思维, 在合作探究中发展思维, 在抽象概括中发展思维。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 我由问题情境引入后, 引导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和谁有关呢?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生跃跃欲试, 有的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两边有关, 有的猜测与底和高有关。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之后, 我又让学生猜测:“既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 那么面积、底、高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小组合作, 集体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操作、归纳等活动, 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发现”了数学结论, 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 形成了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由低到高, 有浅到深, 向更深更远的思维空间发展。
三、整理反思, 回顾探究方法, 提升数学思维
整理反思是探究教学的核心与动力, 也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学生逐步形成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 最终需要经过学生积极的整理反思后, 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方法。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 当学生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 这时学生得出的结论还处于空中楼阁阶段。因此, 我引领学生整理回顾:同学们, 现在让我们整理反思一下,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在推导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经常这样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整理反思, 将知识纳入学生自身的建构体系, 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应用迁移, 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数学思维
综合应用, 解决问题, 是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探究性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 更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要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迁移能力, 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时, 我除了出了几个基础的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练习题外, 我还出了下面两道开放题:
1. (课件出示:山西省地形图。地形的边界近似于一个平行四边形。)
先根据给出的信息图片猜测这是哪个省市的地形图。接着给出以下信息:山西省南北大约590千米, 东西大约310千米, 请估计它的土地面积。
2.利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 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设计一个能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东西。
3.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 篇三
一、给予示范,逐渐引导学生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学会探究,在探究中领会数学学习的趣味。很多学生原来在数学学习的时候不会探究,一味地凭经验学习。简单的问题凭着经验可以解决的就自己解决,困难的题目凭着经验不能解决的,就把问题放在一边,等待同学或者老师的讲解,慢慢的学生的思维出现迟滞,压抑,学生的探究心就受到压制了。其实,初中数学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的教是为了不用再教。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出探究的示范,教会学生探究的策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时候,在解答一些题目的时候,教师故意装作不明白一些题目的解决方法,或寻找一些错误的思路,沿着这些思路走,走不通而回头,教育学生不要泄气,应该冷静思考,终于历尽困难找到解决的办法,我和学生都体验到了探究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学生领略探究的乐趣,让学生不再沉闷,转而学习积极起来,产生更多的学习上的问题,产生更多的学习上的思考,有了更多的理解,学生也收获了更多的成功。学生从数学探究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探究的热情逐渐增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逐渐提高。
二、改变习题,设置多层次的练习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体会学习的乐趣。兴趣是学习的重要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渴望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里,努力探索新的创新的思路。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课本中的数学习题,打开学生探究之路的大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有着综合、探究、创新为一体的各种题型,重视学生归纳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测试。教师要对这些习题进行提炼,对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纳和整合,将课本的习题进行拓展,给学生创造新的思维的空间。这样,教师就强化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才能。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跳起来摘桃子,挖掘学生探究的无限潜能。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后,学生就会更加喜欢探究,学生就会更加热爱领略数学世界的缤纷与神奇。
三、积极动手,勤于实验创新
教师要让学生沉浸在实验的探究中,产生学习的热情。很多教师都已经习惯使用已经有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教师抄写,学生记录的过程。教师将很多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教学效率很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探究活动,让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动手操作,让学生拓展广阔的探究的空间。教师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教会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更多的说明结论的方法,领会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得到的乐趣。教师可以逐步设计一些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并组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筋来完成探究学习的经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保证学生的探究能力持久得到发展。教师带领学生动手操作中,很多的公式和定理等都得到解决。教师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让学生获得更加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学生发展的空间,实现了学生的学习目标。
四、用心呵护学生,重视及时鼓励学生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是不成熟的个体,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探究之风吹遍教室的每一寸空间。教师应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教师的主观努力,保证学生都找到往日的自信,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增长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给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实现学生真正的发展,让学生的探究之路更加顺利而长远。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热情,教师要将教学工作做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刻研究教材,仔细研究教学,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的能力,带领学生开展好自主学习的活动,保证学生不断收获学习的成功和乐趣,获得个人的成长,心灵的滋养,灵魂的洗涤,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杜高飞.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数学[J]. 成才之路,2010(32):40.
4.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篇四
《怎样看电视》说课稿
《怎样看电视》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五单元通信与生活中的主题一。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通过看电视,可以了解大千世界,丰富自己的知识,但是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选择有益的电视节目。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课的:
一、教材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怎样看电视》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最熟悉的看电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有节制的看电视,要注意选择健康的内容。这节课,我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认识电视对学生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于带来的不良影响。
2、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相互尊重,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问题的辨别,分析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怎样看电视比较合理。
难点是怎样做到合理看电视。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调查、讨论交流、辩论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能自主调查,在讨论交流、辩论中学会辨别,合作,沟通。
三、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立足生活 导课激情
在教学前,我走到学生中,发现孩子们因为看电视产生了很多苦恼,和家长发生了很多矛盾。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一开始就告诉孩子怎么看电视,而是让他们说出课余时间爱干什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体验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看电视所带来的乐趣。
第二立足自主 辩论明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谈话,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以自己的眼光看待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课堂资源,自己试着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如:你怎么解决争台问题?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没有解决的矛盾怎么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第三 立足多元 培养能力 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辩论、制订计划、给家长写一封信,或者做一次沟通,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锻炼学生。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改变了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儿童的生活、情感体验,在交流中在活动中,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大胆改革
创造活力课堂
——《怎样看电视》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实验方面要求教师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儿童生活的价值为目标,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而不懈努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来利用好这个舞台,让学生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下面我就从《品德与社会》这一课改学科的实际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认真备课,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品德与社会》我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不马虎应付。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仔细地领悟着教学目标和纲要,一丝不苟地做着教学准备,并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渠道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和课程资源,尽量为学生提供最为有用的、最翔实的教学资源。
二、教师适时改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到润物细无声。
基础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体现了课堂的民主和平等。在课堂教学中要研究两对关系:学与教、师与生。我认为学与教强调后面隐藏的是师与生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坚持用教师的“爱”来培养学生的“爱”;用教师的“情”激发学生的“情”;用教师的“会”来发展学生的“会”;用教师的“活”来引导学生的“活”。我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角色互换,大多数时间里我都不以教师身份自居,常常是懂装做不懂的去请教学生们,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我看到他们急不可耐地想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忘记了胆怯和羞涩,忘记了贪玩和溜号,忘记了老师和学生,我们就象一个游戏小团体,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轻松中悟出做人道理。不知不觉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融洽的知识小团队。
三、以鼓励为主,评价方式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励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一位心理学家说:“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实施以鼓励为主的评价策略。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转变角色,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积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策略,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每次,学生有了精彩的表现我不忘夸奖他,学生有了一点儿的进步我不忘鼓励他,学生有了特别的观点我更要赞美他,学生在老师的赞美中越学越有劲,越来越爱学。
四、注意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让课堂活起来。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激情。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设计活动的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课堂上我就常常采用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查、讨论、交流、欣赏、练习、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表演、游戏等多种活动,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一单元中,为了让学生留下深刻的感性经验,我带领孩子们在附近的田野上,开展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实践探究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与周围的自然、社会、人和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各种素养。在进行二年级下册《食物的旅行》一课时,我让学生制作了各种头饰,有食物类的,有器官类的,然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中明白了各种器官的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怎样看电视》时,我让学生分成两组举行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看电视有好处,反方的观点是:看电视没有好处。为了各组的胜利,学生在课下大量搜集资料,准备辩论会,最后辩论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学生至今说起来还津津乐道、兴趣盎然。
五、积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在我们学校,反思已经成为习惯。每一次教学活动的结束都是我反思的开始,每次,我下课以后都要问自己:我的活动策略有没有纰漏,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补充,我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延伸和课外辅导?作为一名教师我做没做到镇定自如、充满自信、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仪态大方、声音响亮、带有童趣的去和孩子们交流?对于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一面我由衷地赞赏了吗?对于他们的不足我及时地引导了吗?对于他们的幼稚与顽皮是否做到了宽容?我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完善、个性发展等等。每次反思完了之后我就会有所提高,有新的感受。今后在工作中,我还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
5.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篇五
【摘 要】幼儿作为祖国的花朵,更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学前教育是开发幼儿智力和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领域中也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幼儿的教育中,手工课是一门必修课程,手工活动教学在幼儿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幼儿手工课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并就手工教学活动在幼儿教学中的开展展开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手工活动;幼儿教学;应用
幼儿时期是开发儿童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手工活动是具有一定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在幼儿教学中开发幼儿思维活动的重要教学方式。因此,加强手工活动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了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幼儿手工课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选择素材时明确目标
在幼儿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学素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选择素材时首先应明确教学的重点方向和内容,这样才能明确选择素材的目标,尽可能的选择适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素材,以便于更好的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由于手工课程的材料多种多样,教师在选择素材时首先应对幼儿的接受能力进行评估,然后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向幼儿介绍其形态和用途,由简到难,逐步推进手工课的进程。然而在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教师让幼儿完全模仿的现象,导致客观条件稍微出现一些差别时,幼儿便不知如何是好。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一味让学生模仿制作过程,会导致幼儿在手工课程中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开发,甚至容易扼杀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手工教学课程中应正视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手工活动制作方法的传授者。在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的范围,教授幼儿手工制作的手段和方法,让其自由的发挥想象、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手工教学的目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幼儿在手工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制作作品的引导,能培养其审美能力并提高其动手能力。幼儿将所观察到的景象经过感受和理解,在进一步的分析中通过手工制作表现出来,能强化其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因此,在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鼓励幼儿主动去观察和发现身边的事物,还要引导其将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在手工教学活动中,幼儿想要通过手工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前,需要在脑内进行设计和构思,例如剪纸、折星星、拼图等活动,在各种手工制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设计构思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开展多元化的幼儿手工教学活动
教师在进行幼儿手工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定活动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其中。因为手工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剪纸、装饰、插画、捏泥巴等,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除了教导幼儿手工操作的方法,还应锻炼其动手能力。教师在进行手工制作活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分组竞赛等形式,以此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增强课堂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组织各类手工教学活动时,只有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树立自信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剪纸活动中,幼儿更喜欢形象夸张、色彩鲜艳、装饰效果明显的剪纸作品,因此,教师可引导幼儿去欣赏更多丰富多彩的剪纸作品,从而使幼儿在进行剪纸创作时发挥更多的想象。幼儿在欣赏剪纸艺术作品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在我园的手工室里,挂满了老师精心制作的剪纸作品,有神态各异的小动物,有不同风格的窗花作品,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作品引来了孩子们关注的目光,纸能剪出这么多漂亮的东西啊!“我也想学剪纸”、“我能剪出什么呢”、“让我试一试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幼儿之间的交流,还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幼儿学习兴趣,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此外,还可开展“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家里的旧塑料袋、吸管、易拉罐、毛绒线、饮料瓶、小布头、丝袜、旧报纸等,这些看似没用的废弃物品,其实是很丰富的手工材料。教师可以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利用这些废弃材料开展各种各样的手工活动,如:“服装发布会”、“ 青花瓷”、“纸盒机器人”、“纸杯娃娃”、“创意玩具”等,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此产生了成就感、满足感。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让家长也走进了幼儿园的课程中,更增强了手工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三、结束语
手工教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创造性、培养其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学前教育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合理的选择教学素材,不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使手工教学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6.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篇六
天津市警备区第一幼儿园 刘春霞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更新,教育在发展。在《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领域的总目标“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幼儿期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又如何去做呢?
因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幼儿初期的思维发展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并且以直觉行动性为主,即幼儿必须借助动作、行动、具体的操作来进行。动作行动是思维的外壳。发展到中后期,思维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十分突出,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即幼儿必须借助于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知或客观事物的形象来进行思维。这是直接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萌芽。这种思维的抽象性比较低,还不能较好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幼儿思维发展的黄金时间借助适合幼儿阶段特点的材料,以孩子熟悉的内容进行系统训练,就可以从幼儿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入手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培养幼儿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使孩子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关键词:
思维、思维能力、直接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一、问题提出
(一)在教育观念上;
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束缚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往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
(二)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求幼儿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去记忆知识、思考问题,如果幼儿按自己的方式理解或提出假设,教师会千方百计的把他们的思考引到自己的计划上来。
(三)在教育行为中;
固定的传统教育模式过于重结果忽过程,即追求幼儿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忽视幼儿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实验操作。在社会呼唤幼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在这样继续教下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育是致力于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就要改变幼儿被动学习的方式,提倡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激发兴趣,设置情景,有效提问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情绪、思维和行动很容易受到同伴及周边事物的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只要教师能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就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集中注意力,促使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从幼儿的发展角度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层层递进地设计出接近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的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知识,将无序、零碎的经验变得有序和完整。如“好玩的泡泡”比较适合小班年龄。
日本学者曾提出“提问就是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并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好问以及持续、深入的探究兴趣,通常是由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发的。在特定情境下,提问是决定科学探究活动是否有效、能否精彩的重要因素。同时又隐含了教师预设的科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在提问中能够激活幼儿的思维,将幼儿的思维和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主体与客体直接接触,相互作用。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促进其思维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注重幼儿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答案更重要。”在我园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感觉到教师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互动中,尚缺乏一种开放性提问的思路,在具体的提问中,层次结构及类型的把握上还留有空白。(教师的提问往往集中在低层次的问题上。教师的提问技能亟待提高)需要老师们通过理论的思考、实践的研究进行解决。分析用什么样适宜的提问策略对幼儿实施教育,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的一环。问题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通过提问来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探索与发现,发展幼儿的心智。
三、开阔思路,寻找联系,解决问题
由于幼儿的思维水平低,其思维具有固定性、表面性、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又困于知识经验的不足,面对复杂的问题,常陷入思路单
一、固定的困境中。因此,我们必须开阔幼儿的思路,从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避免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定势。人的心理活动有一种功能固定性,它使人们的思维趋于刻板、固定化,总是沿着习以为常的思路去想、去做。幼儿更是如此,他们解决问题时,多是围绕着一般性、常规性的思路展开,且难以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启发幼儿突破局限,由此及彼地扩大思路,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进行一物多玩。联想越丰富,用法就越多样。由于联想的基础是经验,因而经验越丰富,联想的通道也就越宽阔、多样,从这个角度说,丰富幼儿的经验,也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探究活动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教师通常以提问的方式将之传达给幼儿。如果提问体现了活动目标和活动的重点、难点,就能促使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猜想,反之,则会使活动偏离方向而无效。比如,在活动“沉浮的鸡蛋”中,教师把毛巾、铅笔、瓶盖、盐等材料放在桌子上,问:“猜猜哪种材料可以让鸡蛋浮起来?”幼儿开心地说:“是毛巾。。”“是铅笔。。”„„出人意料的发言,教师不知如何回应。就这样,猜想占用了宝贵的时间。与其这样教师应先让幼儿观察材料,然后问:“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中,那种材料能使鸡蛋浮起来呢?请小朋友仔细想一想”使得幼儿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方向,进而在操作实验中验证猜想,思考为什么。那就自然有效地生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探索,亲身体验,发展潜力
教师选择的科学活动既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又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探索,展开幼儿探索活动的欲望,从而能引导幼儿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思考。如《神奇的镜子》镜子的角度不一样,玩具数量不一样(提问:1.使用两面镜子找玩具,你会发现什么?2.和用一面镜子看到底情况有什么不一样?3.把镜子合成不同的角度,你会发现什么?照玩具的数量有什么变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幼儿已形成较明确的认识。让幼儿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幼儿的思维,又有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多种可能的答案,促进幼儿从多方面进行思考,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拓展幼儿的思维。探究性的提问(用什么方法装宝石呢?)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幼儿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幼儿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幼儿利用其他时间进一步去探究。教师要指导幼儿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幼儿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案例:盐水实验。盐量的多少影响鸡蛋的沉浮情况。在不同的环节提出事宜的问题,以推动幼儿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活动。给孩子留有时间思考,发展幼儿潜力。通过学习是我深深的体会到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体现,更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后我将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提升思维潜力。参考文献:
《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科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提问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苏州教育出版社 《做好科学小实验的课前准备》 《学前教育研究》月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儿童发展心理学》
7.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篇七
一、进行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关于教学, 陶行知先生曾亮出这样的观点:“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这句精辟的论述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只是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引发并拓展学生的各种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课改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致力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要在教师的启发、激励和引导下,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并充分地感受、体验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及无穷魅力。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数学学习策略和方法, 也就拥有了打开数学宫殿之门的金钥匙。因此,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增强学法指导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要以敏锐的眼光挖掘教材中的学法因素, 把学法指导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数学的规律;要善于结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及具体的知识, 向学生传授预习、听课、记数学笔记、科学记忆概念及公式、进行有效的复习巩固等学习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同时, 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及个性特点,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起点的学生, 不断矫正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进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风格。对后进生更应抓住进步与亮点, 给予热情鼓励, 帮助他们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其真正地想学、会学。
二、组织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各组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布置的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应从以下“五个善于”方面着手, 培
1. 善于独立思考, 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 善于倾听同学发言, 乐于跟同学交流, 能对同学的发言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
3. 善于质疑, 能够吸纳别人的观点;
4. 善于实践与创新, 能够参与小组动手操作活动, 感受到每一次成功的喜悦;
5. 组长要善于组织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学习, 并能够总结发言。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巡回观察, 走走、看看、听听, 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 及时掌握学情, 捕捉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绽放的思维火花, 并给予适时而有效的指导与评价, 毫不吝惜地把鼓励和赞美献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常常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当前学情的需要, 选择恰当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促进各小组及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与竞争, 共同提高, 协调发展。通过小组互助的合作学习、交流与讨论, 能够促进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 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进取精神及创新能力。
三、注重并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具体说来,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质疑、探究、讨论的问题情境, 然后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与诱导下, 学生展开独立自主的学习与合作讨论。学生通过个人、小组和集体之间的思考、思维碰撞, 最终寻求到问题的答案。
“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 鼓励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可以说“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效益在于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营造出一个促进学生乐于发现、勇于探索、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平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是问题的研究者与解决者;而教师则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点和帮助, 发挥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善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笔者喜欢用激励性的语言适时地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和表扬, 从而有效地融洽师生关系,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迸发探究热情。笔者还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 设计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思维活动在探究中不断被激活。同时还注重链接现实生活, 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让学生倍感亲切, 乐于探究, 进而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
摘要: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改进教法, 加强学法指导,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001.6
8.在操作中体验 在探究中感悟 篇八
一、体验应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基础上
皮亚杰曾说过:“知识来源于儿童的亲身体验,来源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数学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的头脑灌输到学生的头脑,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主要是进行再创造,这个过程必须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所以说数学不是听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例如在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材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先多媒体显示三组生活中对称的物体,第一组:天安门、飞机、奖杯;第二组:蝴蝶、蜻蜓、蝉;第三组,各种美丽的窗花。问学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是一样的。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的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剪,这就是在操作中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体验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在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的接触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体验,并在不断反复的体验活动中生成新的感悟。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走出失败的阴影,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出现意外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布鲁纳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1.课改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探究机会,让他们充分地参与认识的全过程,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的绝不由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创新,张扬个性,让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
2.提高探究兴趣,激发感悟的潜能。喜欢听故事、做游戏、看动画片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看动画片等形式,寓教于有趣的情境中。但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在数学学习中更多地表现为灵感、顿悟、直觉。
三、操作感悟,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手脑并用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而数学教学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动手操作,体验感悟。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决不是教师直接教会的,而是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的。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感悟、体验,从中发现特征。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满足这种强烈需求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动手操作,它不仅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更是学生理性认识提升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建构中掌握知识,探究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是的,“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会数学”,“学会数学中去发现”,我们就能走出“教师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依旧一脸茫然”的“怪圈”。
3.动手操作,发散思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仅有学和做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动作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来表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培养各种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合理的思维发散及联想,能达到在实践中创新,创新中实践的目的。
孩子们把操作活动当成玩具大比拼,精彩纷呈,富有创意,他们用自己的巧手玩出了各自的奇思妙想,不仅发现了图形的美,而且表述出了图形美在哪里。
四、拓展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更要善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它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了“统计的初步知识”后,让学生回家统计自己家一个星期扔掉了多少个塑料袋,制成统计表。既应用了数学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意识教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并给爸爸妈妈说一说你用到了哪些图形。
9.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篇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积极交流、共同成长的过程,即是所谓“教学相长”。如果没有交流、没有互动,也就可以说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都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我的课堂教学也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我教的模式和学生学的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我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探索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式探究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已有所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尤其是组织小组进行活动时,先责任到人,每个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主人翁作用,都要讲解或表达个人见解。在检查落实时,每个成员都有责任监督、发现及指出他人的不足,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学生活动时要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帮助,充当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我除了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的学习服务外,更着重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的向导。
二、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如课堂讨论、组织辩论赛、编演小品剧、开展知识竞赛、演讲等学生喜欢的活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状态下学到了知识,极大地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我在设计这些活动和指导学生编演时充分考虑到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从中学到什么,避免表演只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引导性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我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个能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引导性问题。为此,我在备课的过程中,着力考虑尽可能的艺术化、情境化地设置问题。
在设计讨论时注意到要有启发性,既不能因简单而流于形式,也不能因太难而泯灭热情。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我知道,如果一味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堂教学不同于单凭语言来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科学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讲解艺术的掌控显得更为重要。讲解得当,才能奏响赏心悦目的教学曲。
课堂讲解一要讲在学生的需要及时雨上,二要讲在学生的兴奋升华上,三要讲在学生的思考困惑上,四要讲在学生的感悟总结上。否则也就不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构建不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三、创造有“规则”和“秩序”的互动课堂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融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教师们谈到小组活动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某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时,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谈笑,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教师也只是与该小组学生对话,对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只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之师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不完整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和学生一起建立了课堂倾听的新“规则”,师生拥有共同的“秩序”,这样其他组学生就不会置身于活动之外了。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学生的生活环境、接受的信息、与人交流的条件较城区或多或少地受到限制。与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是其成长的迫切需要。因而在在课程改革中,我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尝试小组合作、情景体验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年龄特点适当制定学生参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搭建体验、展示、成长的平台。
四、发挥言语的激励功能 小组成员的一个词、一句话能激活某个学生更新奇、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好主意、好办法,所以,我会接纳学生一些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给予鼓励,切记不可忽视和讥讽,这样便会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五、让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成长
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在课堂上更多看到的是学生的表现,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情景体验、成果展示、课堂评价等。而教师的活动相对较少。看起来教师很轻松,但是更多时间和精力却花在了课前的教学设计上。要上好一节课,教师要把握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基本功的培训,如教学设计的撰写、说课展示、课件制作、教后反思、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提倡教师观课议课,捕捉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10.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篇十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最普遍的设计是“规范教学”。虽然许多老师在细节处理上作了许多变通,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在多个环节中体现、研究性、生成性、合作性。但从新的教学理念看,这样的“规范教学”,忽视了教学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学生的兴趣。研究表明,没有学生兴趣参与的课不可能是一堂成功的课。如果我们用“情境设计”来代替“规范教学”,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那教学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情境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兴趣浓厚地体现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一、创设激趣式的导入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科学的知识。而创设丰富的、有趣味性的、有现实性的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吸引学生主动到实践活动中去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提出问题及探究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研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推动思维主动发展。
如在《磁铁的两极》导课时,教师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然后出示一条“热带鱼”把它挂在铁架台上并转动一下。“你们可不要小看它,它的本领可强了,老师在这里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等它停止转动后,鱼头一定朝南,鱼尾一定朝北,你们信不信?”学生纷纷表示不信。“不信,请看它表演”“怎么样,哪位同学还想上来试试,这时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时有学生举手问:“热带鱼的头为什么老是指南,尾老是指北呢?”我接着说:“对呀,热带鱼的头为什么会指南,尾会指北呢?谁能帮助他找到答案。”这时又有学生站起来说:“可能里面有磁铁吧!”“真的有磁铁吗?”我追问道,这时下面产生了两种意见: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哪就请一位同学上来检查一下,到底有没有磁铁?”打开鱼肚子一看,果然有一块磁铁。我又追问道:“看到了这个秘密你有什么想法?”有学生举手问:“磁铁真得能指南北方向吗?”这样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步步深入地提出探究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多元化的活动情境,体验探究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体验式活动。如学习《我们的身体》后,可以让学生单足走路、蒙眼走路,数一数、摸一摸身体的骨骼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我们的身体。
2.操作类活动。学科学的最好方法是“做科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学习科学是小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 例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制作网页、电子小报等,探索电子信息世界的奥秘,从小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爱好,必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3.调查类活动。如学习《生物与环境》后,让学生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通过制订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将对环保问题的探究推向深入。
4.种养类活动。如通过种养常见的、易于管理的动植物活动,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全面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5.竞赛类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参与面也广,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互助协调、合作交往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6.兴趣类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科技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调查,撰写科学小论文,尝试完成科技小制作或小发明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可以是一种活动单独组织,也可以是多种活动相互糅合。这样的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1.兴趣引路 在活动中感悟新知 篇十一
关键词:引路;感悟;交流;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048-0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要求: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3、建立估测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一、导入,体会要统一长度单位。
1、师:(投影出示图),课前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好吗?看谁观察的仔细,哪个小纸条长?并说一说你的判断方法。
生:第三个小纸条长,因为它占了五格,占地格子数最多。
师:看来你们是数格子的方法,得出了第三个小纸条长,说明你们观察的很仔细。
2、师:像这样老师再加上两个小纸条你还能判断出哪个小纸条长说吗?试试看。
生:还是第三张小纸条长。
师:出示每张小纸条占的格子数,第一个2格;第二个3格;第三个5格;第四个7格;第五个5格;思考这时为什么不能用格子数来确定小纸条的长短?
生:因为格子的长宽不一样,有的是长格子数;有的是短格子数,所以不能用格子数来确定小纸条的长短。
师:如果是正方形的格子多好。这种用长和宽相等的格子看小纸条长、短的方法就叫统一长度单位,后来人们在一起想出了一个统一国际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评析】上课伊始,从学生感兴趣的观察图形入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判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形成了要统一长度单位长度观念。
二、感知体会,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的长度。
师:(1)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棒,用拇指和食指像老师这样把小棒捏在手上,用心体会一下,记住小棒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2)取下手中的小棒,你还能直接用手给老师比出1厘米有多长吗?试试看。
生:(齐声说可以)
(3)再把小棒像老师这样放进再拿出,体会一下你比的1厘米的长度,比得对吗?
生:齐声说对。
师:这时你对1厘米的长度有怎么样的认识。
生:1厘米的长度特别短。
师:你能找到生活中物体长度是1厘米的例子吗?
生:图钉的长度;小学生手指的宽度……
【评析】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点环节,老师安排了多次活动,先观察1厘米小棒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找生活中的1厘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了活动的重点。
2、认识尺子:
师:尺子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竖线,有3种不同长度的线,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
师:对,这些竖线就叫刻度线。
生:还有数字,数字靠近长刻度线----
师:观察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读一读,排在左边第一位的是哪一个数?
生:是0。
师:0刻度,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它就想起跑线一样,标志着开始。
生:有字母CM------
师:你们知道它表示厘米的意思。他的英文名字叫centimeter,取cm为厘米的英文缩写。
【评析】:认识尺子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直尺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3、学习用直尺测量长度
(1)(投影出示图)
师:你能看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度吗?生:(合)5厘米。
师:说一说你为什么一眼就看出长方形的长度是5厘米?
生:因为从0刻度开始到5结束,所以是5厘米。
师:对,看0到5之间是不是5厘米,也就是看0到5之间是不是有5个1厘米。
(课件出示0到5之间有5个1厘米)学生与老师一起数。
(2)(投影出示图)
师:有个同学这样量的长度,请大家仔细想一想,这样能量出长方形的长吗?
生1:可以,直尺上2至5之间有3个1厘米,所以是3厘米。
生2:5厘米减2厘米是3厘米。
师:对,老师一边板书5-2=3(厘米),一边问算式里5和2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2表示从2厘米的刻度量起到5厘米的刻度结束。
师:你们说这样解释有道理吗? 生:(齐声说有道理。)
师:那么3厘米到7厘米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是4厘米,7厘米-3厘米=4厘米。……
12.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篇十二
一、数一数, 冬瓜到底有多少
皮亚杰认为:幼儿学习最重要的事情, 不是经由他人告知, 而是经由与物质世界、其他学生互动来建构经验。所以, 在幼儿自主活动过程中, 不要急于干预, 授之以鱼, 而是要尊重幼儿的认知规律, 在等待中让幼儿有更多思考的机会, 让幼儿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
户外观察活动时, 大3 班的学生们来到他们班的冬瓜种植区, 刘老师对学生们说:“看看我们上学期种的冬瓜, 现在已经长出冬瓜了, 今天大家数数看有多少个?”“老师, 我看见了一个冬瓜, 它躲在叶子下面呢。”敏敏还没走进冬瓜地, 就发现了草地边上的一个大冬瓜。“这儿也有。”杰杰大声叫。“这儿也有一个, 快看!”露露也喊了起来。“我们该怎样准确地数出冬瓜的数量呢?”刘老师问大家。“我们先数里面的再数外面的, 就能知道长了多少冬瓜了。”敏敏提建议。“试试看?”我提议。“1、2、3……”由于冬瓜多又隐藏得巧妙, 学生们又要找又要数, 竟然不知道数到几了。
“这儿有个小的, 毛茸茸的。”刘老师一声招呼, 大家都围过来。其实, 旁边也躺着一个小的, 因为叶子、藤、冬瓜都是绿色的, 刘老师和学生们都没发现, “瞧瞧, 它旁边还有个小冬瓜, 你们谁都没发现。”“是啊, 要都找出来真不容易呢!”刘老师感慨。一圈走下来, 刘老师问大家“:大家数了几个冬瓜?”“8个”“10个”“9个”。“我数了15个, 但是不知道有没有漏掉的。”刘老师如实说。
“有可能还有冬瓜没被找到, 怎样才能不漏数不重数呢?还有, 说不定过几天又长出一个小小的冬瓜呢!”教师巧妙抛出问题。“老师, 我们的茶杯不是有小朋友的学号么, 我们也可以在冬瓜上面编号码, 就不会数乱了。”“这个主意怎么样?”我问大家, “好主意, 我们可以现在就回去准备。”
案例中教师自己准备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通过一步步诱导, 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 自己动手参与活动, 并鼓励独立思考、自我总结, 解决问题的同时, 有效延伸,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并拓宽思维, 进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一说, 豆子到底怎么啦
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幼儿自己去探讨、去推论, 给幼儿讲的应该少些, 应多引导他们去发现。”当幼儿遇到问题的时候, 教师可假装不懂, 和他们一起陷入困境, 进而带领幼儿一起去仔细观察、查阅资料, 最终得出结论。
大5 班, 徐老师将学生们刚刚采摘的6盘红豆荚分发到各小组, 让学生们试试将豆荚剥下来。“老师, 大部分豆子都是红的, 可是这个豆子上怎么有白的啊?”昊昊奇怪地问。“豆子发霉了!”一旁的青青凑过头来说。“你们想想看, 可能还会有哪些原因?”徐老师将问题反抛给学生。“可能豆子没晒到太阳。”“可能豆子被浸泡在雨水里。”“可能豆子生病了。”“嗯, 你们说的这些都有可能, 不过老师也不太清楚, 等会儿我们再去电脑上查查, 看看红豆到底为什么发白, 或者晚上回家问问爷爷奶奶, 他们可是种植专家。”
活动中, 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动手, 参与实践。同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 并诱导学生自己找出原因。其中要注意的是, 因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在他们脑子中会不时迸发出千万个为什么, 教师要做到耐心听取学生们的不同想法和问题, 不能一味否定, 要有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解决问题、找出答案。
同时, 因其年龄小, 心思单纯, 幼儿对身边小伙伴们有着发自内心的热情。借此, 可让学生互相合作, 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教导他们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好的思想品德。
三、想一想, 毛毛虫到底哪里来
精彩永远在现场, 有时我们无法预知幼儿活动的情况, 不知道幼儿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能够做到的只是追随幼儿的思维, 做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让幼儿自己去经历、感受、积累, 生成新的生活经验。
大7班教师带领学生们来到他们的种植区——玉米地, 狄老师提出任务:“我们班种的玉米成熟了, 今天下午我们要尝一尝嫩玉米的味道, 现在请大家想办法将玉米秆上的玉米掰下来。”狄老师的一席话让学生立马兴奋起来。有的学生独自尝试, 有的两人一组结伴进行。突然, 美美大叫一声:“老师, 玉米棒上有毛毛虫。”边说边把玉米棒扔掉了。被她这么一扔, 毛毛虫从玉米棒上掉了下来。这个时候,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玉米棒上面为什么会有毛毛虫呢?”“毛毛虫真讨厌, 把玉米粒都吃了。”畅畅接着说:“玉米棒上面有毛毛虫, 可能是它生病了。”学生们都认为畅畅说的对。嘉嘉问到:“老师, 是不是没有给我们的玉米打药水啊?我奶奶用喷雾器给我家的玉米打药水, 玉米就不长虫子了。”狄老师及时给予回答:“是的, 这是没有经过药水浸泡长出来的玉米, 生长的过程中也没有杀虫, 可能玉米的甜味吸引了毛毛虫, 我们以后要仔细观察, 及时捉虫, 就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了。”事实证明, 我们不可能预设学生的活动情况, 毛毛虫的意外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契机——让幼儿了解影响植物生长的害虫, 进而发现新问题,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实践是得出结论的最佳手段, 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自走进现场, 参与实践, 在突发情况下, 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 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锻炼学生的胆量并提升他们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
13.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篇十三
一、XX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中山市石岐区南部,面积1.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七千三百人,流动人口二千多人,近年来,社区按照创建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平安和谐社区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型社区建设,倡导新时期中山人“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精神,努力促进社会和谐,自2006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中山市六好平安和谐社区”、“中山市文明社区”、“先进党支部”、“中山市绿色社区”。“中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现有社区党支部4个,党员274名。
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社区党总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区党工委的要求和精神,广泛开展“三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调研活动,以做好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保持社会稳定为目标的社区活动,加强两委班子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为重点,狠抓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明显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
二、经调研,社区党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XX社区下辖4个支部,共有社区党员274名,其中35岁以下的16名,占5.8%;50岁以上的221名,占80.6%;60岁以上的186名,占35.4%。从比例上来看,党员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严重。
2、社区党员的党员意识不强。近年来,进入社区的党员逐渐增多。受社区党组织直接管理的党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离退休党员,占社区党员总数的77.2%;另一类是流动、下岗等特殊群体党员。从现实情况看,第一类进入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人虽然进了社区,但许多人的心却不能接受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现实,对社区党组织这个新家心怀顾虑,不愿融入。第二类流动、下岗群体党员,他们中的不少人正处于失意之中,思想上有一些抵触情绪。同时,他们还要忙于生计,认为组织关系留在社区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第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多,企业转制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都居住社区,许多离退休干部、职工的管理服务也交由社区负责,许多“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其中不少是党员,社区党组织没有相应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把这部分党员有效地教育管理,不能很好地发挥这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由于社区党员多数年老体弱,加之部分党员长期在外地居住,空挂户较多,使教育管理工作难度更大,从而发展入党积极分子较为困难,影响了社区发展党员工作。
4、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体会还未学深透,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深,学习的内容不系统,现代化知识、技能有所欠缺,今后需加强建设新型社区方面知识的学习。
5、社区基层工作日益繁重,党员开展活动场地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居委会承担的区办事处各部门交办工作之多,其中80%是属于行政性事务。这种„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状况令居委会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开展社区党建工作难有所影响;二是社区的办公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有些社区党支部党员数量较多,社区党总部党员总数接近300人,召开党员大会的场所条件有限,通常党员大会都要通过租借场地召开会议,增加了居委会的开支。友情提示:《社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由心得体会范文收录,仅供学习参考,不得抄袭。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6、社区共驻共建活动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几年来社区与友好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共驻共建工作,经过努力先后与辖区四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协议,大多数单位都非常支持这项工作,但签订协议以后有必要把这项共驻共建活动长期的保持下去,不能流于形式。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社区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从而影响社区党建等基层基础工作,制约了社区管理水平。
三、建议及对策
1、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社区总支部对社区居委会全体工作人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定期参加组织学习或者到先进社区学习取经,使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两委服务社区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进一步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发挥其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特殊作用。
2、进一步健全党组织体系,建立以党组织为主的社区工作网络。要健全和扩大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工作网络,加强与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为主的党建工作联系,强化属地管理功能;加强各居民小组的党小组建设,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让工作延伸到每一位社区党员,辐射到社区居民群众。在党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党员发展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社区服务工作纳入其中,形成覆盖社区的工作网络机制。
3、加强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做好社区单位党员的双向登记工作。社区党组织要对辖区党员进行详细地调查登记,根据党员分布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对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要以建立健全党员目标管理为载体,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提高党员素质。对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外出流动党员,采用党员联系卡等形式开展组织活动,加强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要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的作用,对流入社区的外来流动党员进行登记、建档、组织活动,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倡议社区党员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发挥个人专长,自觉参加社区建设。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的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积极培养、吸收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中的优秀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
4、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运行机制,提高社区建设水平。一是建立帮扶困难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帮助社区弱势群体解决困难,二是建立社区两委班子联系社区基层支部机制,以加强社区党
组织的纵向联系,深化学习成果。完善定期走访老党员、困难群众,老干部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员活动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帮助老人排忧解难,使居民切实得到好处。
5、创新社区服务载体,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14.在学习中感悟 在实践中提升 篇十四
于志良
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活动已经进行到分析检查阶段,通过此次活动我受到启发教育:
一、充实理论知识,提升政治素质
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终身面临的考验。这种考验既表现在平时,更表现在关键时刻和特殊时期。所以,一定要把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来强化,作为第一位的政治品质来锤炼,作为把握政治方向的首要素质来加强,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化、不能动摇、不能偏离。
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通过学习,我认为政治立场和政治觉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约束上,要自觉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知和坚定信仰上。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学习,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观点,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必须要抓好自身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把信仰、信念和信心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清醒的政治头脑。
二、结合科学实践发展观,进一步协调解决问题
1、抓载体;一是学习社区管理服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工作水平,逐步使小区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
化、科学化。二是结合实际,化解居民不满情绪,引导他们参与小区管理,献计献策。三是采取多种方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健身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抓宣传;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使小区的工作真正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载体,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加大宣传,提升居民思想觉悟。
3、抓服务;要理顺和完善小区服务能力,切实为小区建设提供机制保障。完善玉竹园小区筹委会的自身建设,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并制定了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居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4、抓环境;加强小区的环境治理,搞好绿化美化,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做到物业24小时专人值班,遇到紧急情况时报时修。
5、抓协调;继续加强基础工作,提高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加强成员之间团结。以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的凝聚力,吸引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工作。
6、抓队伍;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全体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三、坚持自律,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按照科学发展观分析查找自己存在三个不足:
一是忙于重点工程多与分管工作研究少,创新不够。二是工作沟通少与新要求不够。
三是理论学习少与深入理论学习不够,其具体思想根源是理论学习不足,通过查找不足决心要用新姿态、新观念、新标准、新要求来规范自己。
以上是我在学习中查找的不足,我将在今后工作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中提高。坚持廉洁自律,围绕中心扎实工作,用科学发展观做好分管工作。
15.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篇十五
一、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幼儿提问的欲望, 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科技探究活动中, 幼儿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头脑中充满了问题和疑惑。他们想知道, 要知道和能知道的问题太多了。有些教师根据活动内容预设了许多问题, 却很少考虑这些问题幼儿是否感兴趣, 是否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要求。教师不应仅仅满足让幼儿回答问题, 而应努力去营造一种情景, 为幼儿提供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 激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可能对问题有不同的认识, 这是正常的, 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幼儿不同的看法, 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幼儿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相互争论, 评价及补充, 以促进幼儿的进一步探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让幼儿在具体参与和操作中培养幼儿问题意识, 幼儿在科技活动中明显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很少说“不”了。又由于这些活动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幼儿产生了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身上最美的东西, 发展他们, 不去用学校里的框框限制他们, 鼓励他们独立工作创造。”科技活动正以此为特点, 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例如:科学的活动方案———《鸡蛋壳游戏》 (大班)
目的:1.通过动手操作, 培养幼儿为研究问题而从事实验操作的能力。
2.幼儿通过反复实验从失败中找问题, 从问题中想办法, 培养创造性探索意识。
从活动的目的可以看出, 让幼儿亲历, 充分体验科学的探究, 科学发现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将问题贯穿于教育过程中, 让幼儿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教师应给他们提供体验、交流、操作、思考的机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动者, 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是指导者, 而不是操纵者、替代者。教师要承认并接纳幼儿不同的认知特点、思想观点、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 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先创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 就轻易否定。简单的否定可能会扼杀幼儿的独立见解精神和创造能力, 对于幼儿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以暂不追究, 面对他们独立思考, 创新的精神应该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 使幼儿感到鼓励、表扬、支持、肯定、欣赏等自由自主的机会。排除以往课堂活动的模式:必须整齐划一而扰乱了幼儿思考、提问、解决问题的心理欲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 注重活动过程, 而不是结果, 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 有充足的耐心, 等待幼儿自己发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实际上就是要给幼儿极大的自由, 科技探究活动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二、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 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应向促进者转变, 成为创造学习环境和组织学习过程的人。如果教育活动围绕幼儿的兴趣展开, 你就会发现幼儿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他们会层出不穷地提出问题, 教师要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 及时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问的倾向, 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 支持幼儿深入探究。
在科学活动开展初期, 幼儿提出“是什么”的问题数量较多, 涉及范围广, 比较浅显。如:“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幼儿往往一边看一边提出问题。随着观察的深入, 他们自然会有答案。对于有些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点拨, 引导幼儿讨论;或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疑问。这类问题是幼儿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切入口。教师可以抓住幼儿感兴趣的问题, 为幼儿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 并且不断深化和拓展这个情境, 让幼儿在情境中生疑, 释疑。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 幼儿“为什么”的问题明显增多。这表明幼儿的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 开始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结构, 这类问题往往是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原始动力。如:“鸡蛋放在糖水、盐水中就能浮起来?筷子放在水中为什么像折断了?”幼儿发现和提出问题涉及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化学等各方面, 体现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广泛性、丰富性和主动性, 激发了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师要在活动中用心地捕捉, 真诚地询问, 耐心地倾听幼儿的问题, 分析幼儿的疑惑, 并及时为幼儿创建一个探索的环境, 鼓励幼儿自己去搜集资料、讨论、寻找答案。
“怎么样”问题的产生是幼儿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这类问题在幼儿的所有问题中只占极少数, 它是建立在前面两类问题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实际水平, 对于那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找到答案的问题, 应给予更多的等待、支持和鼓励, 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那些一时还不能得到结论的问题, 则可以创建环境, 提供机会, 让幼儿带着疑问继续探索。因为了解幼儿解决问题比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让幼儿不断产生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三、创建环境, 让幼儿在问题情景中成长。
环境分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教师不仅要用言语鼓励幼儿提问, 而且要创建丰富的, 可操作的物质环境, 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合作支持等比较隐性的手段, 使幼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问题链”, 在教师设置和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情景中不断成长。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引导幼儿积极探究, 鼓励幼儿提问, 相互交流, 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自己操作、研究, 从而发现问题, 认识事物特征。问题产生的过程是幼儿认知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幼儿提问不仅是知识多少的表示, 而且是幼儿学习态度和需求的重要指标。成人对幼儿提问的态度关系到幼儿的学习过程, 敢于提问的幼儿往往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要认识到幼儿认知局限性和个体差异性, 为幼儿创建敢于提问的心理环境, 如:注意提问题时的语气, 句式, 提问中情绪表达, 提问时间、提问对象等。每次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事前向幼儿提出要求。除了把“观察中发现的事情告诉大家”以外, 还特别叮嘱“你有什么看不懂需要提问的, 可以先问好朋友, 再问老师。”这样做, 一是可以让幼儿逐渐感悟到什么是问题, 二是减少幼儿提问时的心理压力, 鼓励他们先找同伴表达。在表达和应答中, 教师结合幼儿的表现, 给予合适的指导和帮助, 重点放在句式和语气上。使他们知道提问应考虑能否让人听懂、应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让幼儿观察, 操作在先, 给幼儿自由交流的时间, 并鼓励他们把操作中发现的困难提出来, 再据此确定进一步探索的重点, 为幼儿提供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 引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 幼儿探索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引起的,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常常与周围的环境, 材料密切相关。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结合起来,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究, 使他们树立问题意识。如大班幼儿在《蚕的一生》活动中, 幼儿会提出各种问题:“蚕只吃桑叶吗?蚕是依靠什么来寻找桑叶的?蚕为什么能吐丝?”教师要积极关注幼儿的问题, 为幼儿创建探究环境, 准备各种树叶, 让幼儿留意观察蚕是不是只吃桑叶, 发现和探究问题, 并且在活动室放一些资料、图书等, 供幼儿参考。同时鼓励幼儿自己搜集资料, 共同讨论, 发表各自的意见。在幼儿探究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环境和材料, 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 使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答案。在幼儿积极作用于环境和材料时,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随时调整教育策略, 改变环境, 提供新的材料, 使幼儿有新的发现, 启发幼儿产生新的问题。
四、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土壤。
科学探究活动促使幼儿提出种种问题, 培养幼儿积极的独立思维能力, 发展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如:大班科技活动《制作不倒翁》, 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材料, 让自主探究制作出不倒翁。幼儿提出种种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么沙土不行?为什么要把重物固定起来?重物为什么要在最下面?等等。幼儿围绕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又随问题的提出引导幼儿探究活动深层次地开展。
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土壤, 为幼儿创造问题情景, 让幼儿尝试运用经验、自主探索、内化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独立生活非常必要。随着幼儿探究活动的深入, 幼儿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认识, 并积极地寻找答案。
摘要:新纲要对幼儿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会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活动中, 幼儿常围绕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幼儿问题意识直接影响到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作者通过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问题意识现状的分析, 结合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论述和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 尝试性地提出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活动,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1 (第一版) .
[2]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3]张明红.培养幼儿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 幼儿教育2004, 4:10-11.
[4]梁柳玲.浅谈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J].基础教育研究, 2002年增刊:89-90.
16.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篇十六
关键词:阅读教学;多元智能;感悟;表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074-01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我有很深的感触。素质教育提了多年,然而对于学生的发展,很多学校、很多教师还只是强调语文、数学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加纳德教授认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能力。”他把人的智能分为: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而且人的智能结构又是有倾向性差异的。因而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智能发展。正是本着“为发展儿童多元智能而教”、“运用多元智能发展原则来教”的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才逐步形成了以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表演”式阅读教学。
人的智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且发展不均衡,所以学生个体间的智力就表现出差异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现代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生学习不仅仅是教给其知识,更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感悟—表演”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智能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感悟能力。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和蕴含其中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阅读—感悟—表演”教学使凝固的语言文字变得鲜活可感,能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阅读—感悟—表演” 教学法可促进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发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大胆丰富地想象、积极主动地感悟、形象逼真地表演、自主参与的练习。
语言文字很抽象,然而学生学习课文却离不开文字。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非常重要。语文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我们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在课前创设情景,可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借助绘画手段,诱发学生灵感,丰富学生的想象。更有一些课文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古诗词,但难以语言或绘画等方式直观表述,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闭目暇思,通过想象使学生领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积极主动地感悟是指学生将知识主动地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将文中情感主动融入自身的想象并产生共鸣的内化过程。它是将外部的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的主观感知与心理的过程。只有通过这种内化的过程,才能使学习者的智能得到现实的发展。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内化,教师应当努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多种可能性来帮助学生实现这种心理内化的过程,设计丰富多彩的练习,鼓励创造。
形象逼真地表演指教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以此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表演中得到更加充分地感悟。表演的形式可以是片段式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片段表演费时少,参与面广,能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即时反映教学效果,课堂上较常用。这样的表演过程不仅保持了语文教学重朗读、重熏陶的本色,而且使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等协调参与,共同发展。因此,不论是参加表演的、还是旁观的,都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培养与发展。
综合性表演,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全文有整体的深层感悟,并且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角色、内容、表现方式的选择,从而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化的发展,这种表演往往安排于课末。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文静的女孩通常都选演了彬彬有礼的陶罐,性格外露的男孩选演了骄傲蛮横的铁罐,不擅长运动智能的同学则选演平静叙述的作者,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自由发展。当然,小组合作也是人际交往智能发展的重要途径,况且要协调小组成员的关系,进行分工、编排更不是一件易事。因而,只要加强组织,综合化表演就能达到充分的感悟体验、综合发展的目的。
练习与作业的设计也应多元化。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促进学生心理内化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留作业应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激励学生创作,鼓励学生查询资料,注重作业过程中的交流,还可设计一些专题性的作业。如围绕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这一主题,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了解民勤”、“关注民勤”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找资料、看实况、写日记、开班会、出小报等形式将作业反映出来。所有这些做法都在于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生活的主人。
“阅读—感悟—表演” 阅读教学法,使学生的参与热情更盛,表现方式更活,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以语言智能为核心的多元智能发展更佳,因而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在阅读、感悟、表演中更加鲜活。
参考资料
[1] 加德纳. 多元智能[M]. 新华出版社
[2] 吴志宏. 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17.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篇十七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是通过视觉来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因此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是提高幼儿绘画技能的基础。比如幼儿画房子时,幼儿首先要仔细观察房子的外形,各种各样的房子有各自的不同,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像城堡,有的像„„。只有通过观察,幼儿才能表现出富有自己审美特点的绘画作品,才不会千篇一律。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多进行一些观察活动,重视幼儿观察力的训练,让幼儿学会写生,是提高幼儿观察能力的一种好途径。下面我谈一谈我教幼儿学写生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一、幼儿写生的内容。
幼儿写生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植物,可以是盆景植物,也可到户外写生大自然中的植物;人物,让幼儿写生同伴,写生自己熟悉的人,如小伙伴、老师、父母等;衣物,自己的衣服、鞋子随处一摆,即可进行写生;玩具,多选择一些线条比较复杂的玩具进行写生;桌椅,桌椅有着很强的立体性,写生桌椅能让幼儿初步掌握立体物的画法;还有自行车、汽车、建筑物等等都可作为幼儿写生的内容。只有让幼儿写生各种不同的东西,才能培养他们主动观察周围世界的好习惯
二、教幼儿写生的方法。
教幼儿写生首先就是要让幼儿明白写生画与想象画等其它画的不同,写生要学会观察,学会把观察到的东西尽可能相象地画下来,就像拍照一样。其次幼儿学习写生,教师的示范讲解很重要,教师要教幼儿把握好每个写生物写生的要点。例如,写生月季花,平时,孩子们画花总是很简单地把花的整个外形画出来。而写生中,应要求孩子把月季花瓣的重叠表现出来。所以,教师示范边讲解出月季写生的要点是把一片一片的花瓣画出来,堆起来表现出月季花的外形特点。又如,刚开始学习写生植物,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如何表现出植物枝干、茎、叶的前后遮挡关系。教师在示范的同时要清楚地进行讲解。我教幼儿的方法是:先用双线条表现出植物的枝干,线条交叉碰到就跳过去,然后再添加枝干上的茎叶。当然也可先画叶子,再画枝干,或者枝干和茎叶同时画,但后两种方法在开始学习写生植物时,幼儿较难掌握,可以在以后逐步提高写生技能的过程中用这两种方法。又如教幼儿写生人物,刚开始学习写生时,孩子不能把握好人物写生的要点,表现的人物和想象画中的人物一样夸张,没有真实感。如何让孩子掌握人物写生的要点呢?在实践教学中我明白主要要把握好这样几个要点:
1、人物的脸形要认真观察,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脸形特征,不可千篇一律。
2、人物的头发要认真表现,用一根根的线条表现出人物的发型。
3、每个人的脸部都有着丰富的表情,要善于表现出每个人的脸部表情。
4、人物的头、身、四肢的比例要恰当。
5、人物衣着的表现是一个难点。这些要点幼儿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握好,要在多次的写生中慢慢领会。教幼儿写生,教师多花时间,多动脑筋,以最简单的方法教会幼儿。
三、幼儿写生的注意点。
(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不以孩子能否拿出一幅好的写生作品来评价他的好坏,我们重视的应是孩子在写生过程中,是否愉快地投入,在活动中是否培养了他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一定的发展,观察力是否得到发展。我们给孩子鼓励,让他们在不断的鼓励中获得对自己的自信心,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这些不是比他们画出一幅好画更重要,更有意义吗!
(二)尊重幼儿,重视个别指导。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当面对一些“不会画”或“画不好”的幼儿,我们不要提过高的要求,要因人而异。我们要有耐性地加以帮助、指导,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挫伤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在写生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幼儿对着物体无从下手,他们会说:“不会画!”这时,我会帮助他在画纸上先画上几笔,并鼓励他大胆地画,我让我们班孩子明白:只要你敢画,你便是最棒的。这样,孩子们大多会放开笔大胆地画。
(三)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多带幼儿到室外进行写生活动。我们都知道任何的活动都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基础,让幼儿较长时间地观察一些物体,并进行写生,幼儿会觉得枯燥,而无兴趣。所以,在写生中我们要注重幼儿兴趣的激发,我们除了让幼儿接触各种不同的写生物以外,还要多带他们到室外进行写生,让每个孩子背一个画板,自由地在幼儿园中写生植物;带孩子到居民区去写生楼房;坐车到码头去看船,在码头写生来来往往的船:到江南水乡写生具有家乡特色的景色„„这些活动怎能不激发幼儿的写生愿望。
(四)根据幼儿的写生水平,逐步提高要求。对幼儿写生的要求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例如,同样是进行植物写生,在中班时,幼儿多是利用一些盆景的写生来把握好植物前后遮挡的关系,慢慢地要求幼儿能把握好植物外形的特点,画的植物要尽量地与被观察物相象。到大班,常常让孩子每人背一个画板,自己自由地到幼儿园中进行植物写生,这时要求幼儿能把植物的一些细微地方表现出来,像叶子的形状,不同的植物叶形不同,同一棵植物叶形也有不同,卷着的,侧着的,平面的„„。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的写生水平不断提高。
(五)让幼儿逐步摆脱对教师范画的依赖性。幼儿学习写生,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示范,但千万不能有依赖性。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每当我的示范画在黑板上时,幼儿都画得不错,可没有示范画时,一些孩子会无从下手,说不会画。这时,我才意识到孩子写生时不是对写生物的观察,而是对教师范画的模仿。所以,每次写生时,在必要的示范讲解后,我会把范画拿走,让孩子自己独立地观察、写生。如鞋子写生,一张桌子上让幼儿任意摆放一双鞋子,一组幼儿围着桌子,每个幼儿观察的角度不同,那一组幼儿的画是不会相同的。这样的方法,促进了幼儿独立地观察,独立地写生。
(六)写生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美术活动,他与其它美术活动相互融合。写生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美术活动,他具有连续性,长期性,重复性的特点。即幼儿可对多种物体进行多次写生。教师可有计划地将写生活动与其它美术活动穿插进行。同时,写生活动与其它美术活动相互融合,如在色彩想象画中,对与一些物体造型的构画,也可以用写生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样画出的植物更有生命力,人物更加真实,整个画面更富有内容。
【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推荐阅读:
在推进中深化课改 在感悟中快速成长07-20
在劳动中感悟成长07-14
在社交活动中礼仪重要么08-30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09-20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10-20
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分析11-01
生产统计分析在经营活动中的运用11-03
在保障食品安全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06-14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主动性策略研究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