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英译(共10篇)(共10篇)
1.中国成语英译 篇一
学号:42120446
哈尔滨师范大学 读书汇报论文
题 目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读书报告 学 生 万晓安 指导教师 毛海燕 年 级 2012级 专 业 英语笔译 系 别 翻译硕士 学 院 西语学院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这本书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和概论概括了典籍英译的理论定界和教学与研究的涉及范围;第二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讨论了文化典籍的文献分类,注释体例与翻译技巧。
中国文化典籍的定界,第一 覆盖文史哲三科,兼顾儒释道三教,坚持开放与全球视野尝试打通与贯穿思路 第二 尝试以汉族文献为主,兼顾其他民族的文献的多元化格局,第三以统一的文明史理念,确定典籍选材的上下限,重点以及思路贯穿的途径。中国文学文焕典籍的外译和英译状况,如何在认真而科学的评论中摆脱中国文化的本位论,破除民族的,语言的,文学的偏见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价值合作方式问题。
绪论的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首先讨论何为国学与国学之要点,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释,如今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关键术语的综合性注释作为译文的正文的必要补充,所谓的综合性注释,就是根据一个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基本含义和所指的意义,编写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条目,说明他的来源,所指和扩充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引申义,以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子,提供一个基本的语义场作为在整个文本和其他地方这一词汇的基础..英文基本术语的对应于阐释明确有序,应考虑到语源知识尽量求的对应,基本定义,搭配关系,语境变异和系统的构建,句子需要明晰而行文晓畅,篇章层次可做必要的调整以求适合性,译文应关注不同文体和表达功能的体现,在知识可靠的基础上讲究艺术性和诗学功能。
本书的正文部分有二十四讲,基本囊括所有的中国文化典籍,第一讲上古神话,首先对神话进行概说,中国神话记载最早且最早见于战国至出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夸父追日》等,选《女娲补天》作为例文翻译,其中很多中国元素,翻译的生动,女娲直译为Nuwa,九州和四极须加以解释,英文用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ky and 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ons.第二讲为先秦寓言,中国的寓言开始于先秦,但是社会动荡,列国争雄,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或借传说故事讥他人之迂腐,寓言大兴。寓言的翻译要点,不外乎以生动流畅的英文来表达其深刻的寓意(moral),然而有些寓言其意明了,或以片言明示之,有的则隐含较深,本例《画蛇添足》,本文涉及朝代的翻译,楚有祀者译为 a native of chu ,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第三讲诗经风雅,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ooks of Songs)记录了周代到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流传于中原等地的诗歌305首,这里选录的为关雎和君子于役分别属于周南和王风。前者通过自然界鸟类的求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与赞美,后来演绎为对于后姬之德的歌颂;后者则写农夫之妻在丈夫被迫久久不归,时时借助家禽的归来表达盼郎归的情感,关雎译成ospreys.第四讲楚辞悲歌,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战国时代楚国没落贵族出身的大诗人屈原。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屈原并不是唯一的作者,这里选录了楚辞离骚,并直译LiSao何方圆之能周兮的疑问句改为直陈语气,方圆暗示君子小人不能显示,只取其意,A circle fits not with a square design.屈心译为I check my heart.第五讲 道德之宗,中国文化之大宗,由先秦诸子所创立儒 墨 道 法 名 农 杂 阴阳 纵横九大流派,经长期的外界内和而归之于儒释道三家,而道家在其中起到了哲学奠基和一以贯之的作用,老子《道德经》(the way and its power)把其道字译成 tao。寂兮缪兮译 为without sound ,without substance.可以为天下母One may think of it as the mother of all beneath Heaven.第六讲庄周论道,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子道的思想《逍遥游》的英译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compiled by W.Theodore de Bary , Wing—TSIT ,Burton Watson ,其译文准确传神,生动且有气势,借用西方神话典故形象,出神入化,而传达出中国道教的思想精髓,英语中运用when the bird rouses itself and flies and when it moves itself in the sea 两个时间状语。天池则译为celestial Lake.第七讲孔丘论语一共二十七篇,是孔丘弟子和后学关于孔丘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主张,伦理观念和品德修养等方面。论语的标题翻译,有音译和译意两种lunyu 和analects 至于Confucius的英译,本于孔夫子而不是孔子有加已改正并派生若干个单词,如Confucian, Confucianism.古文中的子对学人的尊称The master.君子转成形容词 gentlemanly.第八讲人性的概说中国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始于先秦,其中有丰富的思考和讨论,孔子首先提到性相见,习相远的简洁,在蒙学课《三字经》中增广为人之初,性本善。本文选了《孟子。公孙丑上》中关于‘人又四端的论述,人有四端译成four beginnings of human nature ,孟子有专门的译法,Mencius.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采用了直译的方法,all men have a mind which cannot bear to see the surfings of others.见孺子后用about to fall into a well 译将入于井。第九讲名家论坛,名家是中国战国时期一个颇具特色的学派,它以名实关系问题的考察和论辩主题,为逻辑学,语言哲学,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乃至本体论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公孙龙上乘邓析,师承墨子,与惠施同时代,为中国古典逻辑学和语言分析学奠定了基础。荀子 不仅对先秦诸子多有批判继承而独成大儒,而且对正名问题作出了系统总结并有独到的创造。名实论译为 discourse on name and actuality.语其所产译作together with what they produce.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前须加词加意以去开首唐突之嫌。英译前加主语,anything subject to rectification of location 后用条件句 when it is not properly located.第十讲兵家谋略,兵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所著十三篇孙子兵法(sunzi: the art of the war)其产生比西方国家经典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on war)要早两千多年,国之大事译意为与国家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英文中的vital已经有生死攸关之意,以索其情转译为 to assess the outcome of war 和经之以五事译为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five fundamental factors.道;the way 加词I mean moral influence ,意指道德影响力,天加词the effects of 以连文意,阴阳(day and night)地 earth 分为distance ,the terrain ,the land ,the place 再仔细说明颇有次序,独具匠心。法:rules and regulations 并不准确,即刻转为principles,靠近原意,曰则译成find out.兵者,诡道也。译为,war is a game of deception.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颇有警句风格,attack where he is least prepared.take action when he least expects you.庙算:一词乃是典故,又是全篇的归结语词,he who makes full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at the prepare council meeting in the temple.第十一讲,史学绝唱,中国第一部不朽的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历史在以文史哲为宗的中国文化思想有突出地位。最早的中国史书《尚书》,(book of history),《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较详细的编年史书。史记的庞大在客观上增加了对翻译的难度,列传: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译为 I was three times in office and three times thrown out of it by my sovereign.召忽死之:shao hu committed suicide.其为政也;in the matter of government.第十二讲 文学传记 从历史的真是性来看,似乎文学传记的产生逻辑和历史地位应在任务传记之后,单说传记,乃是一个民族的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东晋诗人陶渊明,自然受到竹林七贤啸傲山林的处世方式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超然思想,以五柳先生传为例,五柳先生采用直译,the man of five-willows.先生不知何许人也,the gentleman’s place of birth is not known nor his name or surname.闲静少言,不慕荣利:he is a quiet man ,being of little speech ,he pursues no glory ,nor material gains.家徒四壁his house is bare around.第十三讲文心文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时期文章勃发。此后的魏晋多事之秋,不仅是诗人的时代还是玄学的时代,而且作为两者的结合,也是文论的大兴时代,曹丕,陆机等一代才子,发奋成文,各成一家,不仅为文必秦汉做了理论说明,为盛唐的文以载道开了先河,而且继承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以后,开启了文艺学论文的时代高峰。严格的字面翻译以外,拆字法和和拼字法也是常用的翻译方法,如身体,this body,良史 译为 good historian 荣乐 glory and pleasure。在涉及中国文化专门的词汇时,特别是人名地名和书名的时候,译者不仅在注释中有专门的补充说明,而且利用文本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增加和加注.盛唐诗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三教并用,文化昌盛,为唐代诗歌的昌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们从诗经,楚辞,乐府,古诗,民歌中吸取营养,李唐三百年,留诗五万首。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诗的翻译不徒译意,还要译味,好的诗译,应是形象与音韵俱佳,译诗的忌讳就是呆译,硬凑韵脚,李白的月下独酌,译为Last words ,意在标新立意,而多一般为直译;Drinking alone in the moonlight.首句译诗花间和一壶酒:an arbor of flowers and a kettle of wine.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See the moon---how she glances to my song ,see my shadow –it dances so lightly alone.第十五讲诗品诗歌,中国是一个诗文大国,有习惯吧人品和文心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诗文风貌,本文选录诗大序,这里面要注意到的是志 being intent ,心 mind,言 language 情 affection 形 form,文 pattern 正 correct 得 achievement。第十六讲 唐宋散文 散文诗一个广阔的领域,是一种无可定界的文体。最早的散文是以作者个人为单位会为一集,并且因为没有名称而是用了作者的姓名,是有宴会是文人骚客游乐抒志之记录,其序文常邀请当事名家,几乎成一独立的载体,本文选录了春夜宴桃李园,首句中的inn以中文的逆旅,颇有古典风味,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则译成the floating life 与中文在字面上相合。第十七讲,书谱书论,书法史中华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书法理论如同创作一样。到了唐代,不进书法创作本身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例文之中给出了翻译,zhuanshu looks complaisant and mild.li comes in tight-fitted units.cao flows and goes on forever zhen is succinct and neat.第十八讲 禅宗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闭自足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两次外来文化的挑战和接触,一次是东汉以来佛教和平的传入还有一次就是近世西方欧美民主科学精神随着救亡图存强行的传入,佛教的传入自翻译开始,尤其是大乘般若学在译经传道中演为空中,禅分为南北宗,主张顿悟,与主张渐悟的北派禅宗相对立,大乘 Mahayana 法 dharmas 止 cessation 法门 method 真 genius 如 thusness 心性 the mind nature 一心 the single mind 生灭 production generation and destruction 相 appearance 因缘 causality 三世 three ages 等。善知识 good friends ,being outwardly separated from all forms , this is non-form.第十九讲 两宋词章 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唐朝之后北宋和南宋,国势虽然衰落,但在文学上以词为代表,在成就上逐渐达到了唐诗的高度并与齐名,这里选的是北宋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南宋女诗人李清照人婉约而超之,写闺怨而出奇,今选其名作声声慢。我欲乘风归去,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be as gay.第二十讲 元曲杂剧 隋唐之后战乱不断,朝代更迭,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入主中原。元代的散曲和杂剧把中国传统戏曲推向 崭新的阶段,或表现男女的爱情或表现热爱大自然美景,或关心社会疾苦和社会问题,就来源而论,曲分南北,有北曲和南曲之分这里选录了窦娥冤。
其他四讲也是涉及了古代的文化典籍,所涉及到的中国元素,都巧妙的绘声绘色的翻译过来,如三国演义 等,注释是翻译必不可少的手段。
本书的附录为中国历代文化典籍篇目,说卦传 treatise of remarks on the trigrams 说文解字 Explanation of script and Elucidation of characters.这里汇集了所有的中国要籍,可以借鉴翻译方法和翻译手段。
2.中国成语英译 篇二
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如同中国历史一般源远流长, 其内容丰富多彩, 表达言简意赅、含蓄深刻、形象生动, 是汉语言的精华, 是中国文化沉淀的结果, 带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 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汉语成语多为习用的固定词组, 多由四个字构成, 读起来朗朗上口, 很有韵律美, 这很符合中国人的语言审美习惯。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 汉语成语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一个汉语成语的英译,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等于是一段中国历史的英译。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准确的汉语成语英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 总结了6种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即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套译、替换、译文加注释。
2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很多汉语成语生动、形象, 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突出, 这一类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即为直译。直译就是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 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 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有时甚至连原来的情绪或情感, 比如愤怒或窘迫、挖苦或讽刺、喜悦或幸福都不应忽视。直译可以完全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民族特色。如下面直译例子。
有些汉语成语在英语中不一定有非常对等的英语成语, 但经过直译后, 目标语读者就能准确地理解译文的形象意义。如: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past experience, if not forgotten, is a guide for the future;笨鸟先飞/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not pleased by external gains, not saddened by personal losses;不遗余力/spare no effort/go all out/do one’s best;辞旧迎新/bid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 in the new/ring out the old year and ring in the new;过犹不及/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 not going far enough/beyond is as wrong as falling short/too much is as bad as too little;和气生财/harmony brings wealth;既往不咎/let bygones be bygones;茅塞顿开/be sudenly enlightened;百依百顺/to obey in every way;牢不可破/to be so strongly built as to be indestructible。
3 意译 (free translation)
很多汉语成语在翻译时是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出来的, 因为直译出来的译文会显得生硬难懂, 从而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 甚至会引起误会。对于这类汉语成语, 译者只能采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所谓意译, 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汉语成语英译时采用意译方法的情形很多, 若只是按照成语的字面意思直译或硬译, 其译文意义将会与原文意义大相径庭。如:水落石出/all secrets may eventually come to light (硬译:as the water level sinks, the stones are exposed.) ;海阔天空/to talk at random (硬译:with a vast sea and a boundless shy) ;开门见山/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硬译:to 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4 套译 (borrowing translation)
关于成语翻译, 许多翻译书上都谈到了套译这种翻译技巧。套译指在翻译时, 既不音译, 也不试用新词意译, 而采取折中的方法, 采用译入语语言文字中已有的词汇套用之。这样的翻译能使英文读者一目了然, 产生类似联想,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采用套译的翻译方法, 有如下三种情形:形神兼顾的。如:“君子协定”套译为“an agreement of gentlemen”;“趁热打铁”套译为“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浑水摸鱼”套译为“fish in troubled waters”。只有神似的, 这类成语所占比例不小。如:“猫哭老鼠”套译为“shed crocodile tears”;“轻举妄动”套译为“a leap in the dark”;“原形毕露”套译为“show one’s colors”。对汉语成语按英语习语作个别文字调整。如:“挥金如土”套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 (“土”变成了water) ”;“沧海一粟”套译为“a drop in the ocean”
5 替换 (replacement)
许多汉语和英文成语具有相同的形象及表现形式, 翻译时译者就可采用替换的翻译方法。如“无风不起浪”除了直译法外还可译为“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还有一些习语和成语找不到等效的成语和习语, 这时, 在翻译中采用替换技巧就显得十分必要。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译为“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没有草梗就造砖) ”, 它们在意境上是一致的, 都表达的是如果做事缺乏必要的条件就很难达到目的。又如下面几例:赴汤蹈火/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大海捞针/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洗心革面/to turn over a new leaf;过河拆桥/to kick down the ladder;小题大做/to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6 译ann文ota加tio上n) 注释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有些汉语成语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或短语, 而是一个故事、寓言。在翻译此类汉语成语时, 若译者仅仅只是给出其字面意义, 而不加任何解释性的注释, 那么译文读者就不能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 从而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译文意义, 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 这类汉语成语的英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给出成语译文, 而且还要加上关于这类成语的故事及寓言等的注释说明。如:班女之才 (of a female) as capable as Ban Zhao/talented (Note:Historic records have it that Ban Nü, whose name is Ban Zhao, the younger sister of Ban Biao, a historian famous for his monumental work of A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However, the historian died leaving the writing unfinished.Ban Zhao was assigned the task and completed the writing.For her talent, Ban Zhao was also appointed tutor for the emperor and emperor’s concubines.)
上面谈到的六种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与技巧是译者在汉语成语英译时应该考虑采用的。除此之外, 以下三点也是译者须多注意的。第一, 汉语成语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在不同的语境中, 褒贬意义兼有, 在翻译时, 译者应仔细斟酌, 做出准确的翻译;第二, 汉语成语语气的轻重各不相同;第三, 翻译汉语成语时, 在准确表达成语原义的基础之上, 译者还应尽量使译文达到“雅”, 使译文不但字句优美, 而且还韵味十足。
7 结语
综上所述, 汉语成语的英译是很复杂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样, 因为一个汉语成语的英译,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等于是一段中国历史的英译。成语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极高, 除了要很好地掌握以上基本翻译技巧, 还应具备较强的双语文化能力。不同语言间的交流, 其实质就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做出准确、易于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成语翻译, 对于我们每一位翻译工作者来说, 是一项倍具挑战性的任务, 它需要每一位译者在现在以及今后的翻译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探讨。
参考文献
[1]郭晓莉.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98-100.
[2]王宁.浅论汉语成语的英译[J].考试周刊, 2009 (35) :40-41.
3.中国成语英译 篇三
关键词:汉语成语;形象;汉英成语词典;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147-3
1、引言
任何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在各个层面上揉进形象的成分。成语作为语言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国家文化的结晶,其中蕴涵了大量生动的形象。形象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段常常运用多姿多彩的形象为文章增色。所谓形象,指的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脑海中所形成的心象、观念或由此引发的意义或者联想。成语中形象语言的运用更使语言有“妙笔生花”之感,既丰富了语言文化的表现力,又使得人或物、事与理的表达更为生动(马慧,2006:125)。因此,如何将汉语中形象语言所承载的全部信息等值传译给读者并在其脑海中唤起直接的意象,进而引发等值效应,便成了翻译教学与理论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为了达到较理想的翻译效果,许多学者曾就成语的翻译方法发表过很多不同的意见,但他们都很少以数据为基础来支持自己的论点。目前对成语的翻译研究都集中于从语用学、符号学等角度讨论,尚未见到将翻译策略与成语的形象结合的定量研究。本文对《汉英成语词典》中含有形象的成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统计,在汉语成语翻译领域做了如下具体探讨:1)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经常会用哪些方法?2)哪一种形象处理的方法在汉语成语翻译的实践中最为常用?
2、研究方案
2.1本研究的语料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来源于施正信、王春菁、张健钟编著,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的《汉英成语词典》(2006年10月第一版)。这本成语词典被汉英双语读者广泛使用,它解释详尽,尤其注重成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问题。
2.2数据的收集
这本成语词典共选收3000多条常用的汉语成语。笔者首先对词典中汉语成语进行了筛检,3000多条汉语成语中共有1890条成语含有形象;然后对这1890条含有形象的成语采取了随机抽取的方法,每隔6条成语抽取一条,只留下了316条成语作为样本成语。最后对这316条成语形象英译时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评估和分类。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笔者特邀请了另外两名参与者,并告诉他们研究的目的和分类的标准。三个人参与了对成语翻译方法的评估,一个是笔者;一个是笔者的同行,大学英语老师;另一个是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在读三年级研究生。三人中有一位是男性。笔者和另外两名参与者各自对每个成语样本的翻译方法独立地进行了评估和分类,接着对这三套评估结果采用了三角验证法。在验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三名参与者对同一成语英译的形象处理方法存在不同意见,经三人共同商议,解决了这些争议。当然,对同一成语英译的形象处理方法的争议不是很多。三角验证取舍法确保了评估数据的内部效度。
2.3结果与分析
2.3.1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经常会用到的方法
在成语的翻译过程中,喻义的传达固然重要,然而形象的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形象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成语翻译的成功与否。由于英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英汉成语各自形成了鲜明的形象特征,翻译时应力求达意传神、形义兼备(包惠南,2001:150)。笔者通过对所剩余的316条含有形象的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的统计结果表明:一般说来,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保留形象
英语和汉语中有少数成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在形象上巧合。翻译时可用译语中的形象再现源语中的形象,极力保持英汉成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胡文仲,2001:123),例如: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
影子内阁shadow cabinet
如坐针毡t0 sit on pins and needles
有时候,保留形象的同时可附加简短的增译,以帮助译文读者加深理解。如:
东施效颦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2)转换形象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再进行翻译。有时候,尽管套译中的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较好地保持成语语言固有的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例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
“虎视眈眈”、“如虎添翼”、“龙潭虎穴”、“虎踞蟠龙”、
“狐假虎威”等等。但对英美等大多数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king of theanimals)”,这可以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
“bold as a lion(如狮子般勇猛)”、
“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般威风凛凛)”等语料中窥出。狮子在英美文化中素来享有崇高声望,英国人甚至视狮子为祖国的象征(1ion—national emblem of Great Britain):把游览名胜古迹说成“to see the lion(看狮子)”;称在学界八面威风的人为“lion'’,如“In those days he was a literary lion(他当年堪称为学界之狮)”。与此相协,英语中的狮子还象征着权力,捧持英国王室纹章的就是“Ifonand unicorn(雄狮和独角兽)”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狮子”在英美等西方人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译者不妨更换喻体,如:
“血流如注(bleed like a pig)”、“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水底捞月(tofish in the air)”、
“杀鸡取卵(killthe goose that lays eggs)”等等。
(3)舍弃形象
包惠南说,某些成语的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也无法转换或移植到译语中。翻译时唯一的方法就是舍弃源语成语中的形象,而在透彻
理解源语成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源语成语的含义,尽可能缩小译语成语对各自读者所产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2001:152),特别在处理某些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形象时更需要如此。在中国,龙是中国的象征,它代表着帝王,会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中国的家长都望子成龙,但不能直接翻译成“to hopethat one's son would become a dragon”。因为在西方人眼中,龙是邪恶的象征,是毁灭一切的凶猛的怪物,因而也必须被毁灭。因此上面的翻译不合适,应翻译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would become somebody”。
2.3.2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最常用的方法
316条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每种方法的使用频率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在三种形象处理方法中,转换形象方法最为常用,出现了164次;舍弃形象方法出现了101次;保留形象方法出现了51次。这可能和汉英成语自身的特点及翻译方法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作为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语言也是文化现象的反映。成语是语言中词的一种形式,是长期以来可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差异较大,从而决定了文化心态的差异,在成语中具体体现为喻体和形象的差异。因此,英语和汉语中只有少数成语彼此在喻义上完全对等、在形象上巧合,大多数成语在形象上是半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尽管保留形象翻译方法可以正确地再现汉语成语中的联想意义,使读者了解汉语成语的形式特点,把汉语言或文化的风味传递到另一语言或文化中去。但汉、英语言中彼此在喻义上完全对等,形象上巧合的成语数量实在太少了,所以保留形象翻译方法使用的频率最低。有的形象在汉语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常涉及具体的人物、地名、典故等,如果直译就会失去原文的语用意义,让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产生误解,很难达到作者想达到的交际目的。在处理这一类成语的形象时,要使用转换形象或舍弃形象的翻译方法。在三种翻译方法中,相对某个具体成语而言,必然会有最适合它的一种翻译方法。只要慎重选择,灵活处理,扬长避短,每种翻译方法都会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3、结语
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是成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它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译语读者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民族心理因素这两种文化背景(陈文伯,1992:134)。使用形象语言使人们在描述事物时增添了形象色彩与感情色彩,比抽象的描述更能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感染,同时也给译者提供了艺术再创造的空间(韩庆果,2003:39-42)。译者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和合理的策略,以最接近源语的艺术效果方式,结合具体的语境,以期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所蕴涵的语义和文化信息,对异彩纷呈的形象灵活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包惠南.文化与境与语言翻译[H].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50,152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134
韩庆果.英汉互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J].外语研究,2003,81(5):39-42
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3
马慧.英汉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25(2):125—128
4.浅谈中国人名英译的规范问题 篇四
浅谈中国人名英译的规范问题
目前我国人名英译比较混乱,译名混乱现象不仅存在于大众媒体,即使学术性刊物也是问题种种.本文探讨了中国人名外译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所应遵循的规范要求和变通形式,意在促进作为专名的人名翻译规范.
作 者:谭秀梅 作者单位:莱阳农学院外国语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H3 关键词:人名 人名翻译 规范5.中国成语英译 篇五
据作者目前搜集到的(截止到月)国内(包括港、奥、台)业已出版的翻译史方面的专著和论文集共30本左右,其中三本有关西方翻译史: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1991,),谢天振的《中西翻译简史》(2009)(教材),刘军平的《西方翻译理论通史》(2009),其余二十多本都是对中国翻译史的论述,其中仅有一部――马祖毅和任荣珍(1997)的《汉籍外译史》――是中国典籍外译史的专著,但书中多是对翻译人物、翻译活动、翻译机构、等的历史事实的客观罗列,少见对翻译活动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译作的影响等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的剖析,重史实而轻论述。其实,王佐良先生早在1987年《新时期的翻译观》一文中就对翻译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译史,不能仅叙述,要从社会背景和文化交流着眼,要结合文化(包括语言、思想史、哲人)、社会、历史,要考察由翻译引起的大的文化潮流或思想运动。践行王佐良先生翻译思想,史论结合较好的是王克非的《翻译文化史论》(1997),这也是目前为止,国内出版的唯一一部从翻译和文化史结合的角度,详尽论述了西方著作,包括佛经汉译对于中国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意义和影响。
除了翻译史专著和论文集之外,国内(主要是港台)也有少量与翻译史相关的博士论文,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香港岭南大学王晓云的《翻译、意识形态与话语――中国1895―1911K)、辛红娟的《〈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王琰的《汉学视域中的〈论语〉》英译研究》(2012)、谭晓丽的《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2012);山东大学催莹辉(2012)的《〈老子〉英译研究》等。这些著作或论文,要么选择某一个典籍作个案,研究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和传播,要么选择一个视角,把某一典籍放在哲学的或汉学的背景下考察它的翻译概况,要么圈定一位有代表性的译者对典籍的翻译模式进行探讨,都没有从翻译史的角度系统地论述。
三、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研究的展望
翻译史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翻译学术界的一条短线,对尚未建立理论体系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来说,中国典籍英译史更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相关研究工作亟待展开。
一方面要汲取国内外已有的翻译史研究成果,特别是勒弗维尔、皮姆、王克非等人的文化史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皮姆在《翻译史研究方法》()提出了翻译史的四条原则:1)翻译史研究需要解释译作为什么会在特定的社会时代和地点出现,及翻译史应解释翻译的社会起因;2)翻译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不是译本,而是作为社会人的译者;3)翻译史的重点在于译者,要围绕译者生活及经历的社会环境展开;4)翻译史研究应表达、讨论或解决我们当前的实际问题。再有就是王克非的翻译史和文化史相结合的方法与单纯的翻译史相比,更注重对种种翻译现象、事件作文化传播意义上的分析与解释,而不仅仅是翻译史实的叙述和钩沉,即不仅是描述性的,而且是解释性的。“研究不同文化的接触,重要的问题也许不在于它们是冲撞还是契合,而是在于接受一方如何认识、取舍、融合、激发,这是一个比较与选择的过程。”(王克非,1997:65)。这种翻译文化史论的研究思路完全可以借鉴到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中来,因为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史同样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在翻译中,我们同样怀有这样的困惑^高质量的、反应中国哲学典籍原貌的学术型译本却没有畅销书作家笔下具有现代阐释倾向的译本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接受。而王克非(1997:6)则提出了对于历史上的翻译事实,我们不应仅仅关注其翻译质量的高低,更要看到它在文化交流上发生的作用和影响,这正是翻译文化史不同于翻译史和其他翻译研究之处。可谓一语道破玄机,可以帮助我们辩证地看待历史上各种形态的哲学典籍英译本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在具体书写形式上也要借鉴一般的翻译史的类型。翻译史研究有不同的类型:按地域,可以是某一国或地区的国别史;按时间,可以是翻译通史或断代史;按文类,有文学翻译、哲学翻译、科技翻译等;按语言,有笼统的中译外、欧译中,也有具体的英译、法译等;亦或是两者或多者的结合。其中最后一种情况最常见。中国典籍翻译的通史性研究乃是一部恢弘浩瀚的巨著,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研究的初始阶段,要分国别、分时段、分语种的逐步进行,最后汇总;再者,由于西方语言繁多,文化形态多样,仅停留在一般性的研究上并不能突出文本翻译呈现出的多元化的风格和特点,所以,从一般性研究进入不同国家和语种的翻译研究,才能真正厘清中国文化外传的实际文化历程和特点。
6.中国成语_经典成语介绍 篇六
成语精选(一)
[枪林弹雨] 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肉薄骨并] 肉和肉相迫,骨和骨相并。形容战斗的激烈。
[战火纷飞] 形容战斗频仍、激烈。
[金鼓齐鸣] 金钟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
[肝髓流野] 形容战斗激烈残酷、尸横遍野。
[枪林刀树] 犹言刀枪林立。形容激烈战斗的场面。
[血战到底]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赤壁鏖兵] 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硝云弹雨] 硝烟如云,子弹像雨。形容激烈的战斗。
[金鼓连天] 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狼烟四起] 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炮火连天] 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烽火连天] 形容战火遍及各地。
[磨刀霍霍] 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刀光剑影] 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
[杀气腾腾] 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要杀人的凶狠气势。
[剑拔弩张] 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成语精选(二)
[荒诞不经] 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
[扶墙摸壁] 抚摸着墙壁。比喻言论主张比较软弱平庸。
[口中雌黄] 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望空捉影] 犹言捕风捉影。比喻言论行动以似是而非的迹象为依据。
[曲高和寡]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河汉无极] 河汉:银河;极:尽头,边际。银河广阔,无边无际。比喻言论荒诞不经,难以置信。亦比喻恩泽广大,使人难以报答。
[回天之力] 原比喻言论正确,极有力量,影响深远。现多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剑头一] 剑头:指剑环头小孔;桑合笊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
[剑首一] 桑合笊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同“剑头一伞薄
[嘘枯吹生] 嘘:呵气。枯了的吹气使生长,生长着的吹气使枯干。比喻在言论中有批评的,有表扬的。
[高睨大谈] 睨:视。眼睛看着上面,在发议论。形容举动言论气慨不凡。
[汪洋恣肆] 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同“汪洋自肆”。
[汪洋闳肆] 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同“汪洋自肆”。
[汪洋大肆] 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同“汪洋自肆”。
[迷惑视听] 使人耳目迷乱。比喻以错误的言论欺骗社会,毒害群众。
[阿平绝倒] 以之比喻对对方的言论极为佩服。亦用为讥讽言论极为乖谬,常贻笑大方。
[足音空谷] 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
[跫响空谷] 空谷中的行人之声。常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等。
[空谷足音] 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一秉大公] 指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超超玄箸] 超超:高超;玄:微妙;箸:通“著”,明显。指言论文辞高妙又明切。
[矫言伪行] 指言论、行为虚伪不实。
[持论公允] 指言论公平并合于情理。
[言必有物] 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成语精选(三)
[无亲无故] 没有亲属和故旧。形容孤单。
[形只影单] 形容孤单。
[孤苦零丁] 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形影相依] ①指在孤寂的处境中相依相伴。②形容孤单无依。③互相依靠,紧密相连。
[孤掌难鸣] 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形影相吊] 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形影自吊] 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同“形影相吊”。
[形影相对] 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同“形影相吊”。
[孤形吊影] 指孤单一人。
[只身孤影] 只:单独的。指孤单一人。亦作“只影孤形”、“只影单形”。
[鸾只凤单] 孤独的鸾凤。比喻夫妻或情侣离散后的孤单情形。
[另楚寒巫] 楚:楚怀王;巫:巫山神女。指夫妇或情人分居两地,孤单寂寞。
[零丁孤苦] 孤单困苦,无所依傍。
[孑然一身] 孤孤单单一个人。
[根孤伎薄] 势力孤单,才智浅薄。
[伶仃孤苦]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孤苦伶仃]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凌弱暴寡] 凌:侵犯;暴:欺负、践踏。侵犯弱小的,欺侮孤单的。
[别鹤孤鸾] 别:离别;鸾:凤凰一类的鸟。离别的鹤,孤单的鸾。比喻远离的夫妻。
[单鹄寡凫] 鹄:天鹅;凫:罢鸭。孤单的天鹅,独居的野鸭。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孤鸿寡鹄] 孤:孤单;鸿:鸿雁;寡:失偶的妇人;鹄:天鹅。孤独失伴的天鹅。比喻失去配偶的男女。
7.中国成语英译 篇七
关键词:邯郸成语,异化,归化,旅游,文化交流
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一种高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不仅涉及语码的转换也涉及到文化间的解码和加码。20世纪的译学研究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向,语言学转向强调语码转化和语篇研究,文化转向促使译学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它更加强调翻译活动和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往往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已经提升到话语权力的层面,语言、文化、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使翻译过程始终无法摆脱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首都,文化资源丰富,邯郸成语文化已经成为邯郸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邯郸旅游材料多与邯郸成语紧密联系,有些景点的主题就是一个成语典故。邯郸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翻译推介邯郸成语文化,如何在跨文化旅游中传递邯郸成语的喻体形象和喻义与翻译的目的、立场、语境息息相关,在翻译策略上就表现为异化和归化的争锋和融合。
1 旅游文本的语用功能
任何跨文化交际活动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翻译的语境是译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采纳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依据。因而,在翻译旅游文本中的邯郸成语时,译者要充分考虑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语用功能。旅游文本的基本目标是让游客获得和旅游景点相关的文化风俗、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文本注重突出旅游的信息功能、呼唤功能、描述功能和诱导功能,文本的遣词造句往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文本不仅考虑到书面表达的流利顺畅,更考虑了游客的心理期待。根据现代翻译理论,从文本功能角度审视,旅游文本是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祈使文本的综合,在翻译旅游材料时,译者应该立足旅游语境,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旅游文本中出现的邯郸成语典故在具有以上语用功能的同时,还带有一些自身的文化特色。这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邯郸成语典故的特点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在形式上以四字格居多,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和短句。本文讨论的对象是指那些源于邯郸或发生在邯郸或与赵国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典故,它们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邯郸地域文化特色,有些已经成为邯郸的象征。邯郸悠久的历史使邯郸成语具有历史沧桑的韵味,“邯郸学步”、“刎颈之交”、“胡服骑射”、“破釜沉舟”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较大的历史跨度、故事性强,喻体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含哲理是邯郸成语文化具有的突出特点。作为邯郸重要的旅游资源,邯郸成语典故已然成为邯郸对外宣传重要渠道。
3 邯郸成语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最早是由施莱尔马赫提出,他指出在翻译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一种是让读者靠近译者。劳伦斯·韦努蒂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明确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他认为归化就是让源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异化是保持源语文本的特色,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归化翻译策略注重译文的通顺流畅,强调译文脱离原文的异域色彩,最大限度地保留并使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语言。异化策略恰恰相反,它侧重源语异域风情的秉承传播,希望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风格,突出原文的文化意象,让译文读者了解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学者们对归划和异化的态度并不一致,但作为翻译策略本身,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两种策略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不少学者提倡在翻译文化词汇时优先考虑异化翻译策略,期望以此来保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身份和话语权力,抵制文化霸权主义。但这并不能否认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平等作用。结合旅游语篇特点和邯郸成语的文化特色,针对不同成语的特点,译者可以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既要润色书面表达的可接受性又要考虑口头传译的效果。
3.1 邯郸成语英译中的归化
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和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天然的差异,在跨文化交往中文化冲突难以避免。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并不能让这种异质性完全消失,只要文化间存在不可调和的一面,归化翻译策略就会在翻译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码转换更是思维方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王佐良在谈到翻译时曾经指出“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郭建中,1999:1)多数邯郸成语典故中的喻体形象和喻义在英文中缺乏相应的对应语,在突出信息性、呼唤性和诱导性的旅游语境中,译作应以信息的流畅传递为主,采用归化策略可以有效地缓解异域文化给外国游客带来的诧异,在有效时间内传情达意。
在归化策略指导下,意译或借用是两种常用的方法:当原文与目标语在词汇、句法以及文体风格上相差悬殊时,译者应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用译语文化读者熟悉的方式表达原文的意思,这就是意译;所谓借用是指当原文与目标语中的某些习惯表达具有相同的喻意和思想时,译者可直接借用目标语文化的习惯表达来翻译原文。例如,“三寸之舌”可译成A silver tongue,“叶公好龙”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黄粱一梦”A fond dream or illusory joy/live in a fool’s paradise,“才高八斗”A man of great talents,“价值连城”Being extremely precious and valuable。“破釜沉舟”讲述了秦末反秦战争中赵王赵歇向楚国求救,项羽打败秦军的故事。有趣的是英语习语“to burn one’s boats”也与历史战争有关,凯撒大帝率领部队渡过卢比根河后,下令烧掉船只,士兵无路可退只能进攻。这两个成语都用来形容坚定地决心和必胜的信念,译者可以借用“burn one’s boat”作为“破釜沉舟”的译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源于赵国君王的先人赵盾进谏晋灵公的故事,译者可以借用具有相同语意的英文表达“To err is human,to forgive divine”来翻译该成语。
在旅游语境中是否应该将以上成语的喻体植入目标语文化呢?如果是口头传译,译者可以简单介绍,但对于喻体背景过于复杂,中国读者都难知出处的成语,只需译其喻意。例如,“青出于蓝”出自赵国思想家的荀子的《劝学篇》,青比喻学生,蓝比喻老师,英文中的没有类似的比喻,这条成语只能译成“The pupil learns from and outdoes his teacher”。
3.2 邯郸成语英译中的异化
采用异化策略翻译邯郸成语,将邯郸成语文化推介给目标读者,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融合。许崇信认为“翻译应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原著中的异域情调,一味归化有碍于交流和相互理解。”(郭建中,1999;83)“但‘存异’不是保存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是在如实保存着不同东西的同时,处理得读者能够理解‘异’之所在及其含义。”(郭建中,1999;86)异化翻译并不意味着死译、硬译,而是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尽量展现原汁原味的源语文化。直译是遵循异化策略的常见译法,直译出的译文往往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十分接近。虽然汉英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彼此之间也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还是一致的。一些邯郸成语的喻体具体生动,很好理解,译文读者稍加思索便能理解其喻意。译者只需直译即可。“南辕北辙”出自大臣季梁劝阻魏国安理王讨伐赵国的故事,可将其翻译为“Trying to go south by driving the chariot north”,其喻意不言自明。类似的邯郸成语典故还有很多,例如:
唇亡齿寒With lips gone,teeth feel cold
旷日持久Lasting for a long time
不遗余力sparing no effort
奇货可居A rare commodity is worth hoarding to corner the market
贫贱之交Friends in tough time
亡羊补牢To mend the fold even after the sheep has been lost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When a snipe and a clam are locked infight,the fisherman benefitsOffence is mor
攻难守易Offence is more difficult than defense
3.3 邯郸成语英译中的异化+归化
归化策略要求译文消除译文读者在语言层次上的阅读障碍,异化策略则更多地体现在源语文化的传播上。过度的异化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过度的归化会降低译文的文化交际功能。在旅游语境下,无论是口头传译还是文本资料的翻译,一些邯郸成语的喻体形象一旦省略,译文的文化韵味就会降低,仅仅译出喻体形象,译文又会生涩难懂,这就需要将两种策略折中运用,采用直译形象,意译意义的方法。例如:
完璧归赵Returning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ful-filling one’s task or return precious items to the owner successfullyWalk-imitation in Handanimitating another with-
邯郸学步Walk-imitation in Handan—imitating another with-out success and losing what used to be one’s own individuality
负荆请罪Bearing rods to ask for punishment—asking for punishment and forgiveness with sincerity
围魏救赵Zhao—relieving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胡服骑射Riding and shooting in Hun’s garbs—carrying out reforms to make the State of Zhao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坐怀不乱Embracing a beauty,one takes no indecent action—being morally decent and integrity
毛遂自荐—volunteer one’s service
以上译文并未把成语背后的故事完整译出,在旅游资料中,译者可以酌情予以介绍。
4 结束语
旅游文本中的邯郸成语英译应该考虑成语本身的特点和旅游语境下译文的信息传递和流畅程度。为了突出旅游文本的呼唤功能、信息功能、诱导功能,译者应本着文化交流的目的,结合各个邯郸成语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只有当译文被目标读者理解接受,邯郸成语文化才能在中西交流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83-86.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2-53.
[3]包惠南.包昂[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90-197.
[4]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62-71.
8.浅谈中国地名英译长 篇八
关键词:中国地名;汉译英;方法
1 专名是单音节的英译法
专名是单音节,通名也是单音节,这时通名应视作专名的组成部分,先音译并与专名连写,后重复意译,分写(汉字带点的字是通名,英语的画线部分是音译;括号内为该地所在省、市、地区或县,下同)。例如:1)恒山 Hengshan Mountain(山西);2)淮河 the Huaihe River(河南、安徽、江苏);3)巢湖 the Chaohu Lake(安徽);4)渤海 the Bohai Sea(辽宁、山东);5)韩江 the Hanjiang River(广东);6)礼县 Lixian County(甘肃陇南地区)。
2 通名专名化的英译法
通名专名化主要指单音节的通名,如山、河、江、湖、海、港、峡、关、岛等,按专名处理,与专名连写,构成专名整体(汉语带点的字和英语的画线部分即为通名专名化)。例如:1)都江堰市 Dujiangyan City(比较:the Dujiang Weir)(四川);2)绥芬河市 Suifenhe City(比较:the Suifen River)(黑龙江);3)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Baishuijiang Nature Reserve(比较:the baishui river)(甘肃);4)青铜峡水利枢纽 Qingtongxia Water Control Project(比较:the Qingtong Gorge)(宁厦);5)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Wryishan Nature Reserve(比较:Wuyi Mountain)(福建);6)西湖区风景名胜区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 Sites of Xihu(比较:the West lake)(浙江杭州)。
3 通名是同一个汉字的多种英译法
通名是单音节的同一个汉字,根据意义有多种不同英译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英译词不能互相代换。例如:山。1)mount:峨眉山 Mount Emei(四川峨眉);2)mountain:五台山 Wutai Mountain(山西);3)hill:象鼻山 the Elephant Hill(广西桂林);4)island:大屿山 Lantau Island(香港);5)range:念青唐古拉山 the Nyainqentanglha Range(西藏);6)peak:拉旗山 Victoria Peak(香港);7)rock:狮子山 Lion Rock(香港)。海,1)sea:东海 the East China Sea ;2)lake:邛海 the Qionghai Lake(四川西昌);3)horbour:大滩海 Long Harbour(香港);4)port:牛尾海 Port Shelter(香港);5)forest:蜀南竹海 the Bamboo Forest in Southern Sichuan(四川长岭)。
在某些情况下,根据通名意义,不同的汉字可英译为同一个单词。例如:“江、河、川、水、溪”英译为river。1)嘉陵江 the Jialing River(四川);2)永定河 the Yongding River(河北、北京、天津);3)螳螂川 the Tanglang River(云南);4)漢水 the Hanshui River(陕西、湖北);5)古田溪 the Gutian River(福建)。
4 以人名命名的地名英译法
以人名命名的地名英译,人名的姓和名连写,人名必须位置,通名后置,不加定冠词。这种译法多用于自然地理实全地名,但有例外。例如:1)张广才岭 Zhangguangcai Mountain(吉林、黑龙江);2)欧阳海水库存 Ouyanghai Reservoir(湖南桂阳);3)郑和群礁 Zhenghe Reefs(湖南南沙群岛);4)李准滩 Lizhun Bank(海南南沙群岛);5)鲁班暗沙 Luban Ansha(海南中沙群岛);6)左权县 左权县 Zuoquan county(山西晋中地区)。
如果以人名命名的非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姓和名分写,人名前置或后置按习惯用法,大致有以下三种译法:
1)人名+通名。黄继光纪念馆 Huang Jiguang Memorial(四川中江县)。
2)人名’S+通名。中山陵墓 Sun Yatsen’s Mausoleum(江苏南京市)。
3)the+通名+of人名。昭君墓 the Tomb of Wang Zhaojun(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5 少数民族语地名的记音用加符字母
地名记音的时隔符号可以加在特定的字母上面,代表特殊语音。蒙古语、维吉尔语和藏语音译转写的汉语拼音字母有无符和加符并列的,一般拼写用无符字母,地名记音用加符字母。例如:乌鲁木齐市 Urumqi City(新疆),巩乃斯河 Kunse River(新疆新源),察隅县 Zayu County(西藏林芝地区),改则县 Gerze County(西藏阿里地区),德格县 Dege County(四川甘孜),甘德县 Gade County(青海果洛)。
6 地名中的符号不能省略
地名中的符号如果省略就会造成读音甚至语义错误。地名中有两种符号不能省略。
a,o,e 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杲音节的界限委生混淆,用隔音符号,地名中的隔音符号不能省略。例如:1)(陕西)西安市 Xi’an City(如果省略隔音符号,就成为 Xian,可以读成仙、先、现、限、鲜、险、县等);2)(广西)兴安县 Xing’an County(如果省略隔音符号,就成为 Xingan County 新干县,在江西吉安地区);3)建瓯市 Jian’ou City(福建);4)第二松花江 the Di’er Songhua River(吉林);5)东阿县 Dong’e County(山东聊城市)。
参考文献:
[1]周定国.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2] 曹世瑛.地名和地名翻译[J].中国翻译,1981.
9.意开头的成语_中国成语推荐 篇九
成语介绍
意气风发: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意味深长: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
意在笔先: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意在言外:语言的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细细体会就知道。
意马心猿: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意气相得:形容志趣极其相合。
意气相投:意气:志趣性格;投: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意气扬扬:扬扬:得意的样子。形容很得意的样子。
意气用事: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相关阅读
有意字的成语
春意盎然: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得意忘形: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得意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瑰意琦行:瑰:美石,比喻珍贵;琦:美玉,比喻珍奇,美好。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
曲意逢迎:曲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逢迎: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
先意承志: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
先意希旨: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以意为之: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寓意深长: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
恣意妄为: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执意不从:执:坚持;意:意见;从:依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依从别人的意见。
姿意妄为:任意胡作非为,常指极端地固执己见和偏爱自己的习惯,常含有一种几乎难以抑制的反复无常的意味。
恣意妄行:恣意:任意,随意;妄行: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情意绵绵:情意:对人的感情。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形容情意深长,不能解脱。
曲意承迎: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同“曲意逢迎”。
曲意奉迎: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同“曲意逢迎”。
曲意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同“曲意逢迎”。
如意算盘:比喻考虑问题时从主观愿望出发,只从好的方面着想打算。
神意自若: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同“神色自若”。
肆意横行:肆意:任意残杀或迫害。横行:仗势作恶,蛮横凶暴。随心所欲地为非作歹。亦作“肆虐横行”。
肆意妄为:妄:胡乱,非分的,出了常规的。妄为:胡作非为。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作非为。亦作“肆意妄行”。
先意承旨: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从意旨。原指不等父母开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上级意图,极力奉承。
先意承颜: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瑰意奇行: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同“瑰意琦行”
闳意眇指:指宏大微妙的意旨。眇,通“妙”。
有思字的成语
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
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考虑。
集思广益: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朝思暮想: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胡思乱想: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
左思右想:多方面想了又想。
行思坐想:走着坐着都在想。形容时刻在思考着或怀念着。
行思坐忆:走着坐着都在想。形容时刻在思考着或怀念着。
霞思天想:指苦思冥想。
霞思云想: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
孝思不匮: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积思广益: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
集思广议:指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焦思苦虑:着急忧虑,苦心思考。
深思远虑:谋划周密,老虎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
神思恍惚:神思:精神,心绪;恍惚:神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深思苦索: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熟思审处:反复思考,审慎筹划。
退思补过:退思:退朝后检查自己的言行;过:过失,错误。表示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错误必须补正的地方。
无思无虑: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10.中国成语英译 篇十
【磨刀霍霍】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推心置腹】谓以至诚待人。语本《东观汉记·光武帝纪》:“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唯唯诺诺】语本《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后因以“唯唯诺诺”谓卑恭顺从。
【自圆其说】能提出理由,使自己的说法没有自相矛盾和破绽之处。
【双管齐下】两手各握一支毛笔,同时作画。比喻两方面或两件事同时进行。语本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於世。尤於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幹,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盛情难却】深厚的情谊难以推辞。
【如坐针毡】象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晋书·杜锡传》:“累迁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熟视无睹】经常看到却像不曾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的事物不关心或漫不经心。语本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习以为常】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的,就成了常规或习惯,觉得很平常了。
【略胜一筹】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哄动一时的情景。
【雄才大略】杰出的才能和伟大的谋略。【惟命是从】只要吩咐便听从。谓绝对服从。【虚张声势】假装出盛大的气势。【咬文嚼字】亦作“咬文啮字”。亦作“咬文齧字”。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危言耸听】谓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
【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唐·李端《赠谢戴》:“交结渐时辈,龙钟似老翁。”
【文不加点】谓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扶摇直上】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用以形容急剧上升或喻仕途得志。【文过饰非】掩饰过错。
【六韬三略】兵书名。即托名姜太公撰的《六韬》与旧题秦黄石公撰的《三略》。后借指兵书,兵法。
【东鳞西爪】谓画龙时,这边画片龙鳞,那边画只龙爪,只见一点,不见全身。比喻零碎,不全面。
【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汉·枚乘《上书谏吴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前吃后空。
【罄竹难书】极言事实之多,难以尽载。常指罪恶。《旧唐书·李密传》载:密作书移郡县,数隋炀帝十罪,且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等闲视之】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如法炮制】炮制:用烘、炒等针药材制成中药。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现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即如法炮制,果然把阵破了。”
【响遏行云】形容声音高昂激越。【屏气凝神】形容注意力集中。【投石问路】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举例发凡】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和光同尘】《老子》:“和其光,同其尘。”王弼注:“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吴澄注:“和,犹平也,掩抑之意;同,谓齐等而与之不异也。镜受尘者不光,凡光者终必暗,故先自掩其光以同乎彼之尘,不欲其光也,则亦终无暗之时矣。”后以“和光同尘”指随俗而处,不露锋芒。【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语出《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莞尔而笑】微微地笑起来。【亦步亦趋】《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后常以“亦步亦趋”形容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沽名钓誉】有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大处落墨】绘画或写文章要在主要的地方下工夫。比喻做事要在大处着眼。【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改悔。语本《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一衣带水】《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衣带水”谓象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或逼近。因隋将伐陈,陈在长江之南,故云。后亦泛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推崇备至】指极为推重或敬佩。【老成持重】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清·魏善伯《留侯论》:“而老成持重,坐靡岁月,终于无成者,不可胜数。”
【疾风劲草】在猛烈的大风中,可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比喻节操坚定,经得起考验。
而定。后以“从长计议”指不急于作出决定,或慢慢地设法解决。
【功德圆满】①原为佛教语。指法令、善事等完满结束。②泛指祭祀、打醮等事圆满完成。③指某件事情已经结束或完成。
【当头棒喝】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秘而不宣】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幡然悔悟】很快而彻底地悔悟。【肝脑涂地】亦作“肝胆涂地”。①形容战乱中死亡惨烈。②形容尽忠竭力,不惜一死。【雷霆万钧】《汉书·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后用“雷霆万钧”比喻威猛之势,势不可挡。【南柯一梦】泛指梦。亦比喻一场空。【狼烟四起】指四处报警,社会动荡不安。
【琼浆玉液】用美玉制成的浆液,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汉·王逸《九思·疾世》:“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饥。”战国楚·宋玉《招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孑然一身】孤零零一个人。
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后因以“仰人鼻息”谓依靠别人而求得生存。②引申为迎合别人的意旨。
【大而无当】①谓言辞夸大,不着边际。②指大而不切实用。
【不平则鸣】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语出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清水芙蓉】露出水面的荷花。多形容女子长得美丽动人。
【倒行逆施】做事违反常规或违背情理。语本《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司马贞索隐:“譬如人行,前途尚远,而日势已莫,其在颠倒疾行,逆理施事,何得责吾顺理乎!”
【精卫填海】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岌岌可危】形容极其危险。
【待人接物】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士为务。”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五:“右二事可见前辈诸老谦恭退抑,汲引后进,待人接物者如此。”
【别有洞天】①谓尘世之外,另有仙境。洞天,道教用以称仙人所居之处。②另开一种境界。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汉书·晁错传》:“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含饴弄孙】含着饴糖逗小孙子。形容老人自娱晚年,不问他事的乐趣。【百无禁忌】无所忌讳。清·范寅《越谚·名物·风俗》“百无禁忌,诸邪回避。”鲁迅《小说旧闻钞·封神传衍义》:“则知太公封神,古有此说。今人于门户每书姜太公在此,~,亦非无所本矣。”
【穿凿附会】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宋·洪迈《容斋续笔·义理之说无穷》卷二:“用是知好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顾上下文~起来了。” 【抱残守缺】亦作“抱残守阙”。”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朱自清《经典常谈·周易第二》:“这些似乎都是~,汇集众说而成。” 【黯然销魂】心神沮丧,失魂落魄。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沧海横流】海水到处泛滥。比喻时世**不安。
【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宋·文天祥《正气歌》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宝马香车】名贵的良马,华丽的车子。借指富贵之家出行的排场。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冷落了歌儿舞女,空闲了~。” 【十步芳草】比喻到处都有杰出的人才。【拔本塞源】亦作“拔本塞原”。①比喻背弃根本。②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这也是个好办法,而且简单易行,不过还不是~之计。”
【嘉言懿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交浅言深】交情浅而言事深切。谓言谈有失分寸。【与虎谋皮】本作“与狐谋皮”。喻所谋之事有害于对方的切身利益,终难达到目的。
【予取予求】①从我处取求。②引申为任意索取。③犹言随心所欲。
【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言论、学说牢固可靠,不可推翻、驳倒。【待字闺中】字:许配;闺:女子卧室。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礼记·曲礼上》:“女子待嫁,笄而字。”
【缠绵悱恻】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晋朝·潘岳《寡妇赋》:“思缠绵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怆恻。” 【不蔓不枝】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莲茎直而无分枝蔓生,后用以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古道热肠】指待人真诚、热情。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
【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语出《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弊绝风清】弊害之事绝迹,不正之风廓清。语本宋周敦颐《拙赋》:“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尺短寸长】比喻人或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陈陈相因】①谓陈谷逐年增积。②比喻因袭陈旧,缺乏创新。【并行不悖】《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后以“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或同时存在而不相冲突。【锄强扶弱】铲除强暴,扶助弱小。
【挥洒自如】挥:挥笔;酒:洒墨。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唐·李颀《赠张旭》:“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菊花。多比喻物擅其长,各具其美。
【浑然一体】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语本《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壁垒分明】比喻对立的双方接线划得很清楚。
【不即不离】①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②形容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登坛拜将】比喻指任命将帅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脑人物。《史记·淮阴侯列传》:“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没坛场,具礼乃耳。’王许之。” 【横生枝节】本指树木从旁生了枝节。比喻意外生出一些事端而阻碍了主要问题的解决。
【荒诞不经】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回肠百转】形容内心焦虑不安,痛苦万分,仿佛肠子被多次牵转一样。【祸国殃民】使国家和人民遭受祸殃。
【茅塞顿开】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脑满肠肥】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北齐书·琅邪王俨传》:“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
【龙眉凤目】形容贵人相貌不同寻常。【名士风流】①指名士的风度、气韵。②魏晋文士尚玄学鄙礼法,故后世多以“名士风流”指文人放达潇洒的风貌。
【明珠暗投】语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后多用“明珠暗投”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赏识和重用,或好人误入歧途。亦比喻贵重的东西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
【冥顽不灵】冥顽:愚钝无知;不灵:不聪明。形容愚昧无知。唐·韩愈《祭鳄鱼文》:“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肉眼凡夫】犹凡人。谓目光短浅的凡俗之人。
【回天之力】原比喻言论正确,极有力量,影响深远。现多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棋逢对手】比喻争斗的双方本领不相上下。《晋书·谢安传》:“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唐·杜荀鹤《观棋》诗:“有时逢敌手,对局到深更。”
【师出无名】谓出兵而无正当理由。语本《汉书·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喷薄欲出】喷薄:涌起,上升的样子;欲:将要。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痰迷心窍】①中医病症名。指痰浊阻遏心神,引起意识障碍。多见于中风、癫、狂、痫等疾病。②比喻头脑发昏;糊涂。
【照本宣科】比喻不能灵活运用,死板地照现成文章或稿子宣读。【如日方升】《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后以“如日方升”比喻事物有广阔发展前途。
【三位一体】①基督教宣称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三者虽各有特定位份,却完全同具一个本体,同为一个独一真神。②谓三者结合成一整体。【铁树开花】亦作“铁树开华”。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铁树原产热带,不常开花。热带,不常开花。
【茹毛饮血】茹:吃。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三亲六故】亲戚故旧的总称。
【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捉襟见肘】《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衿,同“襟”。谓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肘子。后以“捉襟见肘”形容衣衫褴褛。引申为顾此失彼,处境困难。
【侠肝义胆】指讲义气、有勇气、肯舍己救人的气概和行为。【无稽之谈】没有根据、无从查证的话。【投桃报李】《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管窥之见】比喻短浅的见识。
【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探骊得珠】传说古代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对兒子说:这种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摘来的,如果骊龙当时醒过来,你就没命了。事见《庄子·列御寇》。后以“探骊得珠”喻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臧懋循《元曲选后序》:“而关汉卿辈至躬践排场,而傅粉墨。”
【皓首穷经】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唐·韩偓《赠易卜崔江处士》:“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
【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二法门】佛家语。谓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南朝梁沈约《佛记序》:“廓不二之法门,广一乘之长陌。”唐裴漼《少林寺碑》:“空心、元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门,有甚深道业。”宋沈作喆《寓简》卷七:“三十一菩萨各说不二法门,至文殊独曰:‘无言说’。”后用以指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觥筹交错】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功成不居】《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原意为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亦作“功成弗居”。【耳顺之年】意思是六十岁听别人言语便可辨别真假,也指六十岁。【暗香疏影】宋·林逋《林和靖集·卷二·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后遂以“暗香疏影”为梅花的代称。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四:“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骨鲠在喉】鲠:鱼刺。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
【郑人买履】指只知生搬条文而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教条做法。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殷鉴不远】谓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应该引以为戒。
【急流勇退】宋陈抟约钱若水相晤。钱至,见陈与一老僧拥炉而坐。僧视若水良久,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是急流中勇退人也。”意思说钱若水做不了神仙,但也不是久恋官场的人。后钱官至枢密副使,年四十即退休。见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后因以“急流勇退”比喻在官场得意时及时引退,以明哲保身。
【管中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黯然神伤】心神悲沮貌。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讳莫如深】本谓事情重大,提起来会令人痛心,故而隐瞒不言。深,深重。《穀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杨士勋疏:“深,谓君弑、贼奔之深重。以其深重,则为之隐讳。”后指把事情瞒得很紧,不肯走漏一点消息。【泰山鸿毛】比喻轻重差别悬殊。
【危如累卵】如垒起的蛋那样危险。喻极其危险。
【自怨自艾】谓悔恨自己的过错而欲改正之。今多指自悔自恨。【玉成其事】成全那件好事,多指成全男女姻缘。【尧天舜日】比喻太平盛世。【瑕瑜互见】比喻优点和特点同时存在。
【盈盈秋水】形容眼睛清澈明亮。多形容女子。【以邻为壑】《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白圭)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
【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图解决目前的困难,不顾后患。语本《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巾帼须眉】犹言女中丈夫。巾帼,指女子;须眉,指男子。称女子而有丈夫气概者。
【目光如豆】眼光像豆子那样小。比喻眼光窄小,见识短浅。【面墙而立】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结为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君主世代通婚,故后代两家结亲称作结为秦晋。【惊诧莫名】惊讶诧异,无法形容。形容十分惊讶怪异。【岁寒松柏】岁寒时的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雕伤;平岁则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唐·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明·无名氏《鸣凤记·夫妇死节》:“念吾兄节义全,众流中独挺然,岁寒松柏当朝选,忠臣要剖葵心献。”
【吴牛喘月】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於日,见月怖,喘矣!”后遂用作典故。①比喻因疑似而惧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②形容酷热难当。【再作冯妇】《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攖。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后因以“再作冯妇”比喻重操旧业。【坦腹东床】指做女婿。也指女婿。【臧否人物】指对人进行评议。
【书剑飘零】原指读书做官或仗剑从军,背井离乡。后多指因求取功名而四处奔波,久游未归。
【泓峥萧瑟】①形容诗文意境深远。②引申指幽雅恬静。
【吴下阿蒙】指三国吴之名将吕蒙,后亦以讥缺少学识、文才者。【克勤克俭】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书·大禹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拿糖作醋】装腔作势,摆架子。【率土归心】指普天之下,人心所向。
【纳谏如流】指虚心听取规劝,就像流水自高出向下那样顺利和自然。【年高德劭】劭:美好。年纪大,品德好。汉·扬雄《法言·孝至》:“年弥高而德弥劭。”
【稼穑艰难】指农事劳苦。《书·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名缰利锁】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宋·柳永《夏云峰》词:“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菽水承欢】吃豆子,喝白水,也要尽孝道是父母开心。指子女奉养父母,尽孝道。
【龙驹凤雏】喻英俊秀颖的少年。语出《晋书·陆云传》:“云字士龙,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兒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期期艾艾】语本《史记·张丞相列传》:“昌为人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后因以“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结巴。
【掠人之美】掠:夺取。夺取别人的成绩、荣誉归自己所有。《左传·昭公十四年》:“己恶而掠美为昏。”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谓英勇作战,死于战场。于战场。【视为畏途】语本《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后因以“视为畏途”谓把某一处所或事情看得危险、艰难。
【散兵游勇】①指没有统属的或溃散的士兵。②指没有组织而独自行动的人。【妙手丹青】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绘画的颜料,比喻绘画的艺术。指优秀的画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庄濯江寻妙手丹青画了一幅‘登高送别图’,在会诸人,都做了诗。” 【涉笔成趣】谓动笔就能构成意趣。
【寝不安席】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
【披发左衽】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古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含有落后、不开化之意。后亦借指异族入主。语出《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通“披”。
【旁征博引】旁:广泛;征:寻求;博:广博;引:引证。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目迷五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谓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后以“目迷五色”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
【攀龙附凤】①喻依附帝王以成就功业或扬威。亦比喻依附有声望的人以立名。语本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②谓盘附着龙和凤。
【居大不易】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日暮穷途】天色已晚,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已经到了走投无路或灭亡的境地。【赏心乐事】欢暢的心情和快乐的事情。
【踽踽独行】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诗·唐风·杕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歧路亡羊】《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后用“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走入迷途。【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歌唱底气足,声音洪亮。
【狼奔豕突】豕:猪;突:猛冲。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明·归庄《万古愁》:“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视如敝屣】当做破旧鞋子看待。形容极为轻视。
【食言而肥】谓违背诺言,只图对自己有利。语本《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宴於五梧。武伯为祝,恶郭重,曰:‘何肥也?’季孙曰:‘请饮彘也!以鲁国之密迩仇雠,臣是以不获从君,克免於大行,又谓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收回成命】取消已经发出的命令或决定。
【书不尽意】信中写的话,表达不完自己的心意。一般用作书信结束时的套话。【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隋·释真观《梦赋》:“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夸父逐日】古代神话。言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见《列子·汤问》、《山海经·海外北经》。
【狐疑不决】传说狐狸多疑,所以称多疑叫狐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后汉书·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尚书·武成》:“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诚惶诚恐】①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话。表示惶恐不安。②今泛用以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白璧无瑕】比喻人、物完美无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玉无瑕,卞和刖足。’” 【成一家言】指学问自成体系可派别。《新唐书·韩愈传》:“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步人后尘】后尘:走路或行车时后面扬起的尘土。指跟在人家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学人家的样子,没有创造性。唐·杜甫《戏为六绝句》诗:“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高山仰止】语出《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用以谓崇敬仰慕。唐·王勃《倬彼我系》:“夫岂不怀,~,愿言敏德,啜菽饮水。”。【瞠乎其后】瞠:瞪着眼看;其:代词,他。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在后面。《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红袖添香】旧指佳人伴读。
【干云蔽日】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高大。《后汉书·丁鸿传》:“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自己却很珍惜。语出宋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二:“寒不食犹能寿,弊帚何施亦自珍。” 【北面称臣】古时南尊北卑,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君主宜郊迎,北面称臣。”又可参见“白首北面”。【彪炳日月】如日月照耀。形容功业、成就光照千秋,永不泯灭。【存而不论】丰:保留。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得鱼忘筌】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积弊如山】长久积累下来的弊端、弊病就像山一样多。【和衷共济】《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济而已。”后以“和衷共济”表示同心协力,克服困难。【风雨如晦】①《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用“风雨如晦”比喻于恶劣环境中而不改变气节操守。②比喻社会黑暗混乱。【鳏寡孤独】语本《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泛指没有劳动力而独居无依靠的人。
【独木难支】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逢人说项】唐李绰《尚书故实》:“杨祭酒敬之爱才,公心尝知江表之士项斯。赠诗曰:‘处处见诗诗揔好,及观标格过於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后因以“逢人说项”谓到处称扬人善。
【流年不利】流年:旧时算命看相的人称一年中所行之“运”;利:吉利。指人长年里处于不吉利的状态。谓时运不佳。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想是我流年不利,故此没福消受,以至如此。”
【泥塑木雕】指泥做的和木头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举动呆板。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两班文武,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
【歃血为盟】歃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盟:宣誓缔约。泛指发誓订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水木清华】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语本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随高就低】犹言可高可低,随便怎样。
【席不暇暖】谓席子未及坐暖即离去。形容忙于奔走,无时间久留。语出《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畏影避迹】《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后以“畏影避迹”比喻不明事理,庸人自扰。【小时了了】谓年幼时聪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后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人不能因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成就。【盛筵难再】谓良会不易重逢。【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曾几何时】谓时间过去没多久。语本唐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不刊之论】亦作“不刊之说”。不可改易之论,确论。【水火不辞】谓不避艰险。
【满坑满谷】语出《庄子·天运》:“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本谓道之流行无不用遍。后以“满坑满谷”形容数量极多而充满、拥挤的状态。【夏雨雨人】喻及时给人以教益或帮助。
【河清海晏】黄河水清,沧海波平。旧时用来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
【并日而食】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博士买驴】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郲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以“博士买驴”表示文词繁冗,不得要领的意思。
【大巧若拙】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列子·力命》:“生我者也,知我者鲍叔也。”
【道路以目】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肘腋之患】近在身边的祸患。
【安土重迁】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不肖子孙】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寻踪觅迹】寻找踪迹。【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藏头露尾】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元·张可久《点绛唇·翻归去来辞》套曲:“早休官弃职,远红尘是非,省藏头露尾。”
【言之过甚】话说得太过头了。
【修身洁行】加强自身修养,保持高尚操行。
【危如朝露】危险得就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就要消失。形容面临灭亡,情况危急。
【中国成语英译】推荐阅读:
成语英译研究方向06-26
中国成语故事英语07-06
春天的成语有什么成语有哪些成语07-20
有成语故事的成语01-13
八字成语_八字成语及解析06-27
成语:带有矜字的成语10-20
成语:含有睡字的成语10-30
成语宝典:带有业字的成语07-16
成语赏析-包含比和连的成语07-28
四字成语故事-天马行空成语故事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