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2024-06-28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精选18篇)

1.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张春涛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不厌其烦地讲解和乏味地说教,学生则习惯于不知疲倦地做大量书面作业,借此来强化理解和记忆,殊不知,这样做便忽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死板,课堂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 技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不厌其烦地讲解和乏味地说教,学生则习惯于不知疲倦地做大量书面作业,借此来强化理解和记忆,殊不知,这样做便忽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死板,课堂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一、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二、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四、朗读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生模仿性强,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强化朗读训练时,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个别、集体音节拼读、字词朗读。因为拼音的规范可以促进读音的准确,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天长日久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八、朗读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教育。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松》等描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该地的风景录像,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以此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 于 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六、注重朗读评价。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五,朗读方法的选择要服从于训练目的。

朗读方法很多,但不能不加选择地滥用。至于选择哪种形式,则应服从于训练目的。常用的方法有:①齐读。齐读可以激发情绪,渲染气氛。如我在教学《老师,您好》最后一教时时,在听完一位学生朗读完全文后,充满回味,饱含深情的说:“××同学精彩的朗读,让我又一次想起我的每一位老师。他们不顾寒气袭人,灯下为我们批改作业,不顾酷暑难当,蚊虫叮咬,灯下精心备课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青春年华默默地培育了我们。而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今天的工作岗位,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代代相传,才有了人类高度文明的今天。同学们,为了表达我对我的老师的崇高敬意,我想和大家一道朗读《老师,您好》。”就这样,通过师生的共同朗读,把学生对老师深深敬意随着激昂的语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②分角色读。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可以选择分角色读的方法。低年级不少教材更适合分角色读。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等。分角色读能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验。③范读。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的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激发他们情感的冲动。范读可以是教师读,可以是读得好的学生读,还可以利用录音进行。范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机进行。

朗读的方法还有引读、散读、轻读、领读、长文短读等等。总之,任何形式的朗读都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选择,恰当地应用,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好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说,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2.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二

但我们发现, 多数课堂并不重视朗读, 更别说进行细致的角色朗读指导了。譬如, 角色朗读材料的缺乏;角色朗读目的的功利性;角色朗读的对象单一;角色朗读指挥棒的缺失, 等等。那么, 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 我们如何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角色朗读, 为孩子们的角色朗读导航, 让孩子们享受角色朗读的乐趣呢?下面谈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做法。

一、掌握角色朗读的指挥棒:从教师抓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 学生有了朗读的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角色朗读产生主动需要。而这份动力的培养来自于教师, 因此, 教师要掌握好角色朗读的指挥棒。

(一) 课前先读

备课前先要把文本读通读熟读透, 该发什么音, 该表什么情。每篇课文都要确定一个角色,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就可以确定桑娜和渔夫这两个主人公的角色定位。

(二) 注意角色范读

角色范读就是教师给已确定的角色进行示范朗读, 给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朗读, 让其他学生模仿。语音是口耳之学, 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 就能准确传达出作品中角色所带有的情感, 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 学生就能以听助读, 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等方面错误, 掌握角色朗读方法, 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角色朗读能力, 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打造富有活力的角色朗读团队:从学生抓起

(一) 制定班级“好声音”评比制度

我们的很多学生本身具备了读好课文的能力, 但由于他们怕羞, 不敢放开胆子去读, 觉得投入地读, 有感情地读是一件挺滑稽的事。有的呢, 则担心自己读不好, 或者太投入了, 招来的却是同学们的笑而不敢或者不愿意用心、用情地读。在这一阶段, 教师就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这种顾虑, 并且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投入朗读的学生。我首先制定了班级“好声音”评比制度, 主要从读书姿势、朗读声音、朗读流畅、朗读情感、朗读态度等四个方面入手。

(二) 采取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朗读, 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 在指导朗读的时候, 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 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角色朗读兴趣。如自由朗读、齐声朗读、分小组读、指名朗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但不是每篇文章都千篇一律, 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如自由进行角色朗读或指名进行角色朗读。

(三) 指导角色朗读方法, 让学生体会成功阅读的快乐

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 角色朗读能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 享受朗读的乐趣,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产生独特体验。①抓住关键语句, 指导学生读出味道。②抓住人物语言, 指导学生体验角色。③充分理解文本内容, 发挥想象, 多读多思, 读中悟情。

三、营造浓厚的角色朗读氛围

营造浓厚的角色朗读氛围是孩子提高朗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个环境养一群人。这就是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我想, 角色朗读并不仅仅止于课堂, 还应该让孩子形成这种意识, 更好地提高朗读的质量。

(一) 课外充分给予展示平台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朗读之外, 我还鼓励表现突出的学生每天的语文早读、课间上来领读。领读的形式多样, 可以先是示范读, 自由读, 同桌互帮读, 再是小组比赛读, 全班齐读等。有一些文本材料, 可以确立的角色很多, 可以请不同角色定位的学生一起来进行表演朗读, 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那么看完表演的学生也会怀着强烈的表演欲望争相进行角色朗读。

(二) 采用激励机制, 开展角色朗读比赛

我抓住一切契机, 以竞赛的方式引领学生开展角色朗读。比如, 为巩固角色朗读成果, 我曾组织开展过课文朗读比赛, 根据学生特点, 我将本次比赛分为“竞相绽放”和“风险加速”两个部分。“竞相绽放”要求朗读内容为本年级现行教材中的课文, 篇目短者朗读全文, 篇目长者由评委决定朗读的段落;“风险加速”要求朗读内容为三年级教材中的课文《陶罐与铁罐》的对话部分, 由小组推选两名朗读能手参加。如此, 既让一般学生在本次活动中得到提高, 又能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得到提高, 培养了他们的朗读意识。

总之, 角色朗读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 展开想象的翅膀, 体验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它让学生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 让他们的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落到了实实在在的角色中, 发展语文能力。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语文课教学时都要重视朗读教学, 尤其是农村学校, 更应该高度重视。“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首先教师们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充电,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紧跟时代步伐, 然后要对学生精心指导, 再加上学生们的刻苦练习, 朗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我坚信, 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摘要:角色意识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 展开想象的翅膀, 体验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它让学生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 让他们的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落到了实实在在的角色中, 发展语文能力。

3.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三

一、对教材的挖掘不够透彻,处理不够得当

部分教师对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和对字、词、句的理解不够准确,看不出字、词、句和每段蕴含的深意,发现不了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良苦用心。对听、说、读、写的训练点确定得不够准确,特别是对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的确定欠考虑,常常错过了对学生进行扎实训练的有利时机,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往往对学生从读学写这方面的训练非常少,也就是说在备课时就根本没把这方面的训练考虑进去。

二、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较大

首先是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大量的教学时间被教师泛泛的讲解所占用,而留给学生实践和表现的机会却很少。部分课堂上少数尖子生包办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不能正确贯彻“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思想,让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其次是教师情感投入不足,不能营造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不能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师应该首先披文入情,把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真实地再现出来,并着力引导学生与教师、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没有充分发挥“师爱”的作用,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教态呆板,过分维护师道尊严,给学生一种压抑感、恐惧感,使全体学生不能以最佳的学习心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

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陈旧、落后;(2)对学科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认识不清;(3)缺乏教学改革意识。

如何进一步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和引导教师情感的投入:

一、课堂教学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

能否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學习氛围,与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是否注重情感的投入有直接关系。要做到情感投入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基调,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地位,自己先受感染;二是在执教的过程中要把已经内化的真情实感,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再现出来,并力求达到声情并茂,使学生真正入情入境;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爱,即教师以信任的目光、和蔼的微笑、洒脱得体的动作、激励与期望的语言去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才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主动活泼地发展。

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谈到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质与量的问题。评价一节课学生参与的量是否达到要求,主要看全体学生是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都动起来,课堂教学有没有死角,有没有干坐着的学生。学生参与的质主要是指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受益。因此评价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要讲究参与的量,更要讲究参与的质。只有这样,才能算做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过程。我们认为,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小组意见,使学生们感到群体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个体的力量,从而认识到自己与小组是密不可分的;二是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便于形成“立体式”教学结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课堂上的单向信息交流变为多向信息交流,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形成“立体式”课堂教学结构;三是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即可以使每个学生既学会领导别人,又在平等协作的过程中接受别人的领导。

三、课堂教学要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主动发展即主体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学生主动发展,前提条件就是要肯定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了,才能真正谈得上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我们认为起码要做到以下四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先决条件。有兴趣的学习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学习成绩也就会稳步提高。因此,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是学生主动发展的核心。在阅读实践中,如果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具备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加之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也就越发学得积极主动。实践证明,那些学习不主动、读书不专心、学习习惯差的学生,除了学习兴趣低之外,更主要的是学习不得法,因此要想使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授以学法。

(3)提供时间和空间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课堂上,要使学生主动发展,除了要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必须为学生留有宽裕的实践机会,而在所有的实践方式中,又以自学最具代表性,因此,我们认为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空间,可以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4)和谐、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是主动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充满激励与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那么此时的课堂气氛又会怎样呢?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主动活泼地发展。

4.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四

【内容摘要】 在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

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朗读的兴趣。为了引起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评读、比赛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配画、配乐读、听录音仿读等。

【关键词】 朗读 形式 灵活多变 评读 比赛读 对比读 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 配画 配乐读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

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不但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读的情绪。为了引起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评读、比赛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配画、配乐读、听录音仿读等。教师在设计朗读训练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训练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切不可牵强运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评读、比赛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配画、配乐读这几种朗读形式。评读:是指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作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评读可以是自评、他人评,可以老师评学生,也可以学生评老师。既评朗读的情感,又评朗读的技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比赛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时可以适当应用比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个同学读出感情。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会努力读好,因此,采用比赛朗读,不但可以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提高朗读技巧。

对比读:即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比较,让学生辨析情感和语调的差异,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因这课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展开情节的,所以对话的朗读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指导朗读要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你敢碰我吗?”语调上扬,有挑衅的意味,显出铁罐的傲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语调下沉,突出“懦弱,”以示看不起;“你算什么东西,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语调要紧凑高扬,读出铁罐蛮不讲理、怒不可遏的心态。而陶罐自始至终是谦和宽容的态度,语言也是平和讲理的,语气应自然平稳。通过不同的朗读语速、语气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

分角色朗读: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根据朗读内容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角色,指导学生朗读不同角色的语句,培养学生的朗读、想象能力。在进行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每个角色的特点。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鲤鱼妈妈的话要读出亲切的语气;乌龟的话要读出长辈对晚辈说话的语气;最后当小蝌蚪已经找到了妈妈时,要用高兴愉快的语气。

课本剧表演朗读: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到所学的内容中去,急人物之所急,想人物之所想,说人物之所说。这是建立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的,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几组学生进行表演,请其他学生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他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表演,学生们仿佛进入了美妙的童话世界中去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地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在表演朗读时,有条件的可以布置背景、佩戴头饰等。

配画、配乐读:利用电教媒体,配上相关的画面和合适的音乐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景体验朗读。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和节奏,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再配以相关的画面,可迅速唤起人们的感情。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和画面,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当文字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画面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五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的矫健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又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6.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六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个人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定要充满朗朗的读书声。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

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感情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教《坐井观天》时,先让学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1)小鸟和青蛙都说了些什么话?(2)小鸟都飞过了哪些地方?看到过什么?(3)青蛙为什么不相信小鸟的话?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7.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篇七

一、朗读指导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整体感知课文。阅读时感悟文章的基础, 朗读是理解文章的过程。能把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读出来, 是对文章理解的体现。同时优秀的朗读是对文字的再包装, 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最有效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是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的眼、耳、脑多种感官齐用, 是对学生进行语感、智力、思维训练的最好方式。朗读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朗读, 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指导的现状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以基础知识为主, 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 中高年级以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为主。所以很多的老师都没有将朗读指导放在重要的位置, 以至于学生读课文, 就是念, 只是把文字内容读出来了, 但是文章中的思想内容、情感因素都没有读出来。学生读的盲目, 没有目标, 没有用心。加之教师指导不到位, 没有找准朗读指导的基准点, 表现为没有感情, 没有技巧。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不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做好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策略

1. 提高教师的朗读素质。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位好老师, 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师德、学识, 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在这里, 我主要谈谈老师的朗读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朗读是最直接的示范, 每一节课、每一篇文章, 老师的示范朗读都是尤其重要的。老师在示范中的高水准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 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阐释。因此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示范朗读。教师的示范固然要具有较高的水平, 不然示范的意义也不大。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老师的一招一式, 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因此老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示范朗读的重要性。苦练自身的朗读基本功, 特别是在备课中, 要把熟悉课文、朗读课文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善于在网络上寻找到自己的教学能量, 并进行充值。教材中的部分经典文章, 再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名家的朗诵视频, 教师可以学习名家朗诵, 借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然后用在教学中去指导学生,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水平。

2. 教学中为朗读把好文章的脉。

中医治疗要为患者把脉, 从而了解患者的病情, 然后对症下药。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教师为教学把脉, 主要是体现在对文章解析的理解和控制上。作者在写作文章时, 都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地位和情感定位。教师在备课中要多方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充分了解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从而确定朗读指导的策略。这样就等于为朗读指导把脉了。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 这是一篇写法优美的文章, 整篇文章中, 充满了诗情画意, 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 在这个篇文章的朗读指导中, 教师要为学生确定好活泼、愉快、优美的朗读基调, 示范和指导中要坚持这个原则。而对《怀念母亲》一文的朗读指导, 则要充满深情,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这样才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的朗读, 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方便提高。

3. 选好阅读指导的“点”。

朗读是对学生的引领, 指导文本的朗读, 教师要抓住训练的点, 根据不同的文章和不同的学生进行具有个性的朗读指导。找出文章中最能体现思想和情感的重点句段, 进行重点的指导。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一课的朗读指导, 我没有急于指导, 而是让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描写天山景色的优美句段, 然后进行充满感情的朗读, 这样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的指导才是最有效的。

8.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讲,却忽视了对朗读的训练。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要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和技巧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阅读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必须靠科学的安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精讲多读。教师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教师的讲要有针对性,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学生已经懂的不讲,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

(2)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或有些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的句段,无需教师作详尽的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3)要把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教学过程中要以读为基础,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几个环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意境,欣赏精华。

二、要选准多读的内容

(1)重点的句段要让学生多读。教学中不能平均分配时间,要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最能表现中心的内容精讲多读。如《一夜的工作》、《再见了,亲人》等课文中一些内涵丰富、情感强烈的句段更要让学生多读,入情入境地读,从读中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2)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多读。在课文中,有一些作者的精彩描写,它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如《钓鱼的启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一些句段,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除了教师作精当的讲解外,要引导学生多读,从读中体会含义,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收获。

(3)有欣赏价值的片段让学生多读。许多课文中都有一些写得很美的片段,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引人入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带着感情去读,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生动优美。

三、要恰当地选择读的方式

(1)教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才开始起步,很多低年级学生一读书就习惯于唱读、顿读、抢读,时间一长,错误的读法一定型,纠正起来非常麻烦,事倍功半。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存在错误的读法,就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尽早克服。教师要不厌其烦地一句一句教会学生正确朗读,从重音、停顿、语气等方面详细指导。长期坚持,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2)范读。一些课文,感情强烈,或激昂,或深沉,还有的语调语气变化大。这类课文适宜教师范读。教师必须读

得正确、投入、感情饱满,才能以情动人。有的课文教师要整篇范读,有些课文只需范读部分重点、难点句段。

(3)领读。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多领读,让学生逐步领会读书的技巧,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虚实浓淡等。到了中高年级,教师的范读要逐渐减少以至无需领读。当然,对于课文中比较冗长的句子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也有必要进行领读,领读是重点强调如何根据意群处理好停顿,不要读破句,以免造成歧义。

(4)指名读。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代替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减轻教师的课堂负担,也可以请朗读较差的学生读,检查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课堂调控。

(5)齐读。一般用于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较短的课文,或表现中心、语言优美、感情强烈、语气激昂的语段。齐读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相互感染,提高阅读兴趣,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6)分角色读。适用于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使用时要指导学生明确每个角色的对话内容,处理好对话的语气,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的表情来增强朗读的效果,同时要注意提高参与面,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9.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教学 篇九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有目的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多种方式地朗读等,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与反馈也能在很在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校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出发点,以落实双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目标,试从形式和评价反馈来谈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教学,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和语感。

虽然已经进入全面的课改,但在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重听、说、写的训练,忽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大量的提问、思考挤掉了学生宝贵的读的时间,致使学生在语文理解和朗读上存在着局限性和停滞性。

在我校我发现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合理的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寻找“新的构思”,“新”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乐意读,会读,读的好。

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呢?

一、语文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对同样内容的朗读,能读出各自的韵味,让学生在反复、有效的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一)、有目的地朗读

如今课堂形式花俏,朗读看似很多,确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在预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字词读准确。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感知全文,看看全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只有明确目标,读才会发挥其意义。

(二)、有个性地朗读

1.不同的理解

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课文的朗读就会显得单

一、乏味、没有感情。让全班读对,读完,读好,就成了走过场。只有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如在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一课中,对于学生对课文不同理解的朗读上,窦老师的评价非常的精彩,既诠释了朗读课文的核心,又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由此看来,朗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大家都读的多一致,而

是每个人在朗读中,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2.表情和动作

人的声音和表情是分不开的,声音和情感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内心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情在传达的。读高兴的内容表情就开心,读悲伤的内容就应该戚戚然。因此,指导学生用表情来辅助朗读,有很好的效果。如“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三届名师大课堂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

师:江南那叫一个美啊!谁把这首词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读得较平淡)

师:从你的 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你真心喜欢这美丽的风景。当你喜欢的时候,不光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表情、眼神来表达。你再来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再读,美多了)

师:他一笑,声音就跳跃了,像把声音放在钢琴上一样。

(三)、有重点地朗读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掌

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点、标划,突出重点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拿到一篇具体的文章时,怎样才能朗读好?这要教学生四点要求:(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3)注意文中表现中心或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32课《夸父追日》:课文主要讲的是夸父为了追求光明追赶太阳的故事,从中体现出了夸父有宏大志向、坚持不懈、奋勇前行的精神。在第四段中,课文对于夸父追赶太阳的过程,是课文的中心思想的体现,要重读文中的一些词句。这样学生朗读时,教师只要辅以适时的点拨,就能使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四)、多方式地朗读

课堂朗读本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因为课堂实际教学的限制和教师的喜好不一,造成了课堂朗读形式的单一,单调的一种形式的读,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将朗读形式的多种运用,将改变这一面貌。有如下几种常见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贩毒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

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趵突泉》,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鲸》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鲸》要用具体数据来说明鲸的特点的,如果还照《趵突泉》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情,自己就得先“下水”,现身说法,科学的进行示范。在平时上课之前,教师要多读课文,力求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感情;在范读之前,要和学生明确听的要求;在范读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心中默读等方式,从而扩大和提高范读的效果。

2.学生诵读

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3.全班齐读

全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让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但很难避免一些学生浑水摸鱼,暗里开小差。齐读,就要要求全班的朗读声音一致,对于情感和停顿上就很难把握。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不提倡在课堂上多采用全班齐读的方式。

4.分角色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材选取,大都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能很容易的让学生记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能将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主人翁。依据这一心理特征,角色分配的朗读,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更能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这样的朗读不仅抑扬顿挫,而且极富请却和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比较适合。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维感情的把握。

5.配乐读

乐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良好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二、读后评议,即时反馈

(一)、学生评价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也许结果会出人意料的精彩。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同学,还可以是学生本人。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者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

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机会增大,这样的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教师评价

10.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

泗洪县董沟小学刘闯

摘要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前提。通过朗读教学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教学美读有效性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朗读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指导方法不当,朗读训练“抓”而不 “实”,隔靴挠痒。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耗时多,效率低问题。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朗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抓到实处,就必须多下功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所以,在教学中常抓朗读,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要求-------明确朗读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进行朗读,张三读了李四生读,小组读,比赛读„„看起来教师对学生朗读训练很扎实,课堂气氛也很热烈,可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学生朗读前没有要求,朗读中教师也没有指导,读后更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指挥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记得很早以前听过于永正老师上《庐山的云雾》一课,于老师在指导朗读时故意请了一位学习不太好的学生起来朗读,结果学生读第一句话“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就把其中的“的”字读丢了,这个学生意识到自己读丢了字,立刻回读。本来这个孩子的朗读水平就差,再加上紧张,后面的内容好不容易结结巴巴地读完。于老师却表扬了他说:“这个孩子的眼睛多好呀,他在读第一句时丢一个字,他火眼金睛立刻就发现了,并且马上纠正,我相信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再请他起来读,他一定能把课文读通顺了”。在后面朗读训练中那个孩子特别认真,到快下课时,于老师再请他起来读课文时,他读得非常流利。这让我感到在朗读中老师正确的指导鼓励和明确的要求多么重要呀!对于那个朗读水平比较差的孩子,于老师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

求他把课文读熟,读流利了。而这个孩子有了老师给的明确要求,在朗读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向着目标努力,朗读训练的有效性非常明显展现出来。

二、表演----激起朗读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乐于去做,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晏子使楚》、《半截蜡烛》、《将相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穿上服装,带上道具,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尤其是看到我的学生在表演《“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学生因为看过相关的视频,所以表演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把王熙凤那种泼辣张狂,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等性格特点表演的淋漓尽致。为表演生动流畅,眉飞色舞。学生就主动把课文对王熙凤的大段语言描写背诵下来。看来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提高了。

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朗读,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表演,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范读----唤起朗读情感

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学《清贫乐·村居》时,我用浑厚的男中音,在优美的古筝《春江花月夜》中深情地读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老师读得陶醉了,学生听得陶醉了。学生在老师的范读声中,感受到课文内容的美好,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醉”字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这对老夫妻被幸福生活所陶醉”等弦外之音。使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

四、美图----激发朗读想象

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例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优扬的马头琴声中,观赏文中那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缊群,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由生活图片打开了想象的翅膀,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

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激发小学生的朗读想象是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必要手段。

五、理解----把握朗读核心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感情”,领悟文章的“神气”,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章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要求学生试着“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如我的学生在读《将相和》中蔺相如对秦王说的那句话“请您为赵王击缶。”学生在“请”在上加重音,我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蔺相如的这个“请”字带有胁迫秦王的意思,蔺相如已经做好了跟秦王同归已经的心里准备。这个“请”字就是命令,秦王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听到学生这样的分析,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高兴,这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用心去阅读,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文中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中指导学生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核心。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会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1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152-01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篇文章读得好,能准确无误地体现出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反之,不仅不能读出作者要表现的思想,甚至会改变文章的本意。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经过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四方面的经验: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低年级教材选取了许多适应儿童年龄特点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老师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老师有意识的问学生:想不想也像老师一样朗读课文时,学生们兴趣一定很高,甚至跃跃欲试。教师在教学生朗读课文时,从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教起,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开始时先一句一句地读,再连起一段一段地读,最后通读全文,读不好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先小声读,再大声读。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读书姿势正确,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不加字,不减字,不唱读。

多年来,许多教育家都肯定了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他们指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开始的兴趣往往会因为自己读得不够好而逐渐淡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故事会”、“做小广播员、小法官、小律师”活动,并收听各地小朋友的演讲、配乐朗读等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好胜心、好强感,以次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的产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落落大方、不怯场的性格。

二 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

学生对朗读已有了兴趣,第二步要做的是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再训练得流利,有语气,并让学生逐步认识句、段、标点。正确流利有语气的朗读是教学要求,是学生的一种能力也是读书的最基本方法。我注意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朗读不仅是低年级儿童理解课文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而且在拼音阅读向注音阅读,注音阅读向纯汉字课文阅读的过度中起着媒介作用,因为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所以从儿童入学起一直到三年级结束,我都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不断提高朗读要求,逐步让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在遇到有特色文章是,教师一定要范读并讲解。因为儿童的模仿力非常强,范读是朗读指导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我不提倡硬性模仿,因为强器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这就是说学生必须掌握朗读要领,掌握语气表达的规律、技巧等。例如朗读的语速,沉稳而有力的语速可创造悲壮的气氛,用慢条斯理的语速说哲理的话,会使语言产生一定的渗透力;有时语流中断,留下空白,会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语调的变化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不仅可以悦人听觉,而且还具有听声具形的效应,反而诱发听者想象,给人以具体感,真实感,亲切感。学生掌握了这些朗读技巧,必然会朗读出色。在公开课上,听课的教师们常常被学生们的出色朗读而引发许多感触。

早期朗读,抓住儿童语言和智力的重要发展期,使儿童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儿童凭借着这把金钥匙开始闯入人类知识的宝库的广阔田地,一旦进入这个万紫千红的世界,将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三 朗读能力与欣赏能力互相促进

随着年纪的升高,我认为不能因为学生朗读得可以了而放松朗读训练。因为高年級的学生必须达到在拿来一篇文章浏览是能准确无误的确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并能掌握好语调的湿度,朗读时能与感情的自然流露融为一体,感有万端之异,言有万态之殊。切忌一味浓墨重彩地渲染,这必须经过老师细致地指导,再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读,并有意识得引导其他同学仔细听,该停顿的、该加强语势的,该有语气的是否合情合理合度之后,大家做评议并找出朗读好的学生或放录音,引导学生去欣赏,学生一定深入到朗读中去,欣赏能力也将随之形成。

四 促使学生形成朗读习惯,提高朗读能力

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说,学生只是能在课堂上朗读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能够在老师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有意识地去朗读,才算真正达到朗读的意义。小学是打基础,培养良好习惯的阶段。在朗读方面不能求速成,要在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朗读技巧之后,再求发展,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为此,我注重教方法教规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自觉性,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朗读水平相应提高,朗读的信心也相当增加。学生自己朗读得有感情了,读的过程能恰当的使用停顿,帮助语句将语义表达的更完整,补充文字表达的不足,并能够随着作品的脉搏而起伏,那么他一定离不开朗读这一习惯了。

1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十二

但是,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偏重写的情况, 疏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和语感的培养, 脱离了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目标。语文教学中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 使学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费时费力, 劳而无功。须知, 语文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 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 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刘勰也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等都可以看出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字、不读破词句、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 与字词多次见面, 牢固掌握字的读音, 强化字词的字形, 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训练, 能使学生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 读出语感。在朗读教学中, 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 展开相互评价。你一言, 他一语, 甚至是争辩, 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 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

二、朗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 都用了优美的文字描绘大自然的风光。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用声音再现画面, 让学生进入意境, 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 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再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带入朗读中, 感染学生, 使学生入情入境, 不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更容易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在指导上, 要引导学生对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等的把握。如, 教师在学生读出雪大之后, 追问:“为什么第二次你能读好呢?”学生沉思, 从而体会出是将表现雪大的词语突出读的缘故。如此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 学生练起来有章可循, 朗读能力自然会提高。学生朗读时的表情、体态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通过教师的身体态势对朗读中的语音、语调变化作形象化的演示。采用符号、图形也能起到同样的审美作用。例如, 古诗教学中节奏线的运用, 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规律, 感受其间的音乐美。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的美, 从而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拓宽学生的形象思维, 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加强学生朗读思维的发展

13.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十三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效果欠佳的现状,本人认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激发朗读兴趣,采用多种朗读形式,精选练点,从而优化朗读教学。

14.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十四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打造高端文化必须从小学教育开始,语文作为国学,在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文朗读;情感总结;文情结合目前,国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公民,提升我国对外文化竞争力。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地位大大提升,明确教学方式与内容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如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学语文教育理应将阅读作为师生对话的重要方面。与一本好书对话,就好像多交了一个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以新颖的问答对话,将学生带入课文。

2.为学生自读提供方式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一部分,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朗读、默读等阅读方式。小学生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教师应以朗读为重要方法。

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内容丰富,在文章选择上注重小学生普通话训练,教师应学会以领读的方式向学生教授阅读技巧,并着重学生发音训练。

由于小学生在展现个人能力时会害羞或胆怯,教师须以小红花或言语鼓励的方式帮助他们战胜这种阅读困难。每日课堂活动中应让学生以朗读接力的方式来训练阅读能力,学生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声音,有助于后续阅读情感的产生。

3.阅读技巧与朗读培养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在课文朗读过程中应注意课文内容的层次划分,也就是教师要对文章中的文意层次和情节发展走向进行了解。例如在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小蝌蚪找??妈》,教师就可以结合文章中出现的各种角色让学生采取分角色的方法进行朗读,这不但加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将情感融入其中。

二、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情感

1.文海畅游与寻找自我

考虑到大纲要求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课文挑选一般会尤为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寻找自我的重要情感阶段,每一个词语的不同表达都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形成。故而教师必须将词语解释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的设计中,我们会看到编写课本的人对词语的重视,成语自学阐释、词语链接等内容都着重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自主预习与课后习题中对成语的二次理解让学生能切实领悟到作者的内心,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

2.美句阅读中体悟情感

每一篇课文中,总有一些美好的句子能引起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这些包含作者感情色彩的句子,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方式为文章增添新的解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将阅读作为一种兴趣,将课文朗读作为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是文学素养表达的重要途径。

情感与伦理之间存在一种高深的关系,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不是一种自然生发的意志,它源于那些优美语句的刺激,但这种刺激是经过理性的陶冶的,逐渐上升为伦理情感。

语文作为国学,经过历史的锤炼,带有一定的审美元素,但这需要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互。为此小学朗读必须重视让学生感悟华夏语言的趣味与丰富性。小学课本中新选文达到80%,选文有较强的文化元素,贴近少年的生活实际与心理特点,并添加了启发性练习,适应了师生对话阅读的新兴教学模式。清新自然的语言,详实有趣的文本,如《金色的房子》《自己去吧》等趣味文章,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将语文课文朗读转化为学生情感表达的有效途径

1.自我阐释文章内容

在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中,有一篇题为《春天在哪里的》课文,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阐释的良好切入点,此类题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并且每个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分享个人的感受,然后再带入课文的讲解。

2.口语交际与新式朗读

文本朗读不能只是一种教师的强制行为,还必须让学生之间有情感上的互动。小组内进行语文课本朗读,让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审视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案例中,口语交际的训练要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空间系统,让学生找到情感交流的另一种渠道。

3.师生对话和多元教学

苏格拉底对话式教育是一种高级的教学模式,它以教师的问题为切入点,让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小学课本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大声朗读课文,而非默读文章。这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用声音抒发个人情感,教师与学生在朗读中寻找情感契合点,实现教学多元化。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课文朗读与情感发生高度碰撞,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一种高利用度的模式。朗读是情感抒发的必要途径,带感情的朗读则是最好的朗读技巧。

参考文献:

1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十五

一、创设朗读情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对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大部分朗读训练内容通俗易懂,学生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放手让学生停留于表层的朗读,有时质量不高,所以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朗读训练的文本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将学生置于朗读情境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不仅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帮助他们主动地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因此,结合朗读训练的内容创设情境非常重要,不但为学生的朗读训练做好情感铺垫,还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如在选取《雨点儿》这一篇文章作为朗读训练的内容时,首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氛围,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雨后视频材料,由于视频中直观展示出花儿更红、草儿更绿,花儿草儿从土里钻出来……很多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的不仅是雨水给万物带来的变化,还会将自己化作小雨点,切身感受到此时的“小雨点”看见花儿更红、草儿更绿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惊奇、骄傲、高兴、很快乐……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感受到朗读时应该读得很轻快,从而为朗读情感定好基调。

二、变换朗读训练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

对于朗读,如果教师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读,一方面学生会感到枯燥单调,同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因此,教师要变换朗读训练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朗读训练,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方式。

(一)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阅读文本的情感,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每位同学参与朗读训练中。对于朗读的文本来说,分角色朗读不仅让学生感知朗读的内容及把握情感,还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而采用分角色朗读,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再现故事情节,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朗读训练《狼和小羊》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文中两个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感知各自的性格特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他们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情态表现等,读出狼的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以及小羊的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通过分角色朗读,让他们认真揣摩狼和小羊的心理状态,以便在他们的脑海中深深地留下狼与羊不同性格的烙印,进而从他们的语气、语调中心领神会地读出对其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真正做到形神一致。

(二)变换字词,比较朗读

针对朗读课文中的核心词句,教师不妨采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核心词句的精妙之处,感知它们给文章带来的不一样的表达效果。例如,朗读训练《蜘蛛》一文时,其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一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中“投”字的含义时,教师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通过这样的比较,不仅让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遣词的精炼,还让学生学会使用词汇,感悟其给文章带来的不一样的效果。

(三)结合朗读内容灵活采用配乐朗读

优美的音乐,不仅引领学生走进情境之中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还让他们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给他们充分的精神食粮。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适宜的情境音乐配合朗读,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朗读训练《静夜思》一文时,首先需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大致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感受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然后配上著名小提琴曲《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学生的思绪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之中,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伴随音乐朗读起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氛围,让他们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提升语文综合素质。通过将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不断朗读中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通过朗读不仅是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培养他们的语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肤浅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的基本策略。

1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十六

一、坚持朗读训练是前提

语言教学要以读为本, “正确、流利地读”的基本功是严格训练出来的。通常情况下, 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做到“三读”。一是初读。读通全文,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二是细读。即边读边议,边读边思。细读要抓住关键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辅以试读指点。三是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桂林山水》一文的好词佳句,我就让学生反复吟咏、体味,悟出课文中传神的词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总之,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烂熟于心”。

二、教师示范朗读是基础

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

1.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老水牛爷爷》一课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等。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或声音轻重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三、引导理解语意是重点

教学中,教师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先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利用课文的内容作为基础,刺激学生的情感神经,诱发他们情感细胞的跃起,勾起他们生活的回忆,调动他们在生活中的经验。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先让学生朗读前两句,并想象碰到叩门不开的扫兴事心情会怎样,然后体会作者的心情再朗读。这样,许多学生就能利用自己的理解读出那种“扫兴、不快”的情感了。

四、合理选用方法是关键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选择哪种形式,则应服从于训练目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评读、竞赛读和配乐读。

1.评读。是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作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评读可以是自评或他人评,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评老师;既评朗读的感情,又评朗读技巧。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2.竞赛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可适当运用竞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一个同学读出了感情。学生的好胜心较强,采用竞赛朗读,不仅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

3.配乐朗读。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中,学生脑海里重现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

17.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十七

身份证号:

单位:睢阳区勒马乡开荒学校***717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

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主意能保持稳定。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其实,通过朗读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学生理解的差异。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有的时候,感觉老师布置学生朗读是目的不够明确,也看不太出每一次朗读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还有,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再如,当学生朗读一些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时,就认为这些句子应该读得重些,而事实上,有时候一些句子重音轻读,反而更能突显出句子的感情效果。

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此外,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个问题。我想,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也是必要的。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教师的评价也密不可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赞扬。

(二)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积累、体验、语感等关键词也表明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三)分析文体特点,合理运用朗读技巧。

人教版小学语文书共有12本,其中包括记事类文章、童话、寓言、说明文、诗歌等体裁。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类型,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经思考与整理,笔者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概分为四大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

1.童话和寓言

教材中,这两类文章主要出现在低中年级的课本上,大多是通过故事告诉学生一个道理。童话和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很鲜明,每一篇文章至少有两个人物形象,多是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处于这个年段的小学生,很善于模仿小动物说话的口吻,并且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能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因此,教师在基本指导的基础上,可以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

2.说明文

说明文在小学阶段并不多见,我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体会语言的客观性,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说明类文章的阅读兴趣。这类文章需要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非体会感悟文章的语言,所以这类文章的可读性不强。

3.写景类文章

记景类文章节奏比较舒缓,语言文字优美、波澜起伏,是比较适合朗读的文章类型。

4.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是最适合学生朗读的。不论是现代诗、童谣还是古诗,都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选择恰当的语势,把握好节奏,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五言诗和七言诗。古诗文字简略,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学生初读时并不一定能完全体会诗的意思。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时,要讲究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特别要注意学生不能个性地朗读古诗。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字问题,然后正确读出这首诗,先不强调分音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后,再划分音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18.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十八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情感体验学习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主要表现在:

1、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2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3、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都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怎么样才能抓好课堂内的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有效地抓好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在活动中或在游戏中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学习语文兴趣,养成良 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阅读教学特别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读”是语文学习的主旋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而且,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 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阅读中,特别要教会学生怎么样精读和略读。精读,是认真细致地读;略读是简略地读。特别要教会学生略读,只要粗知文章大意,抓住重点、难点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教学《早》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一个“早”字?教学《爱如茉莉》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爸爸妈妈的爱是爱如茉莉呢?„„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就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 对好词佳句的感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和古诗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5)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 “应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6)、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阅读。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唱歌、绘画、表演等都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秀的散文„„教师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充当角色,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7)、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

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作为个性的存在,让其面对语文,在轻松、和谐的情景中,亲历语言的实践活动,借助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经验等储备,通过师生间互相探讨、共同开发,感悟语言、欣赏语言,使其在不断的体验中,内化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达到思想的共鸣。同时在不断感悟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让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

(8)、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富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学习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机遇”作为启发想象力的发散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多思维,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索,让他们在阅读中巩固知识,接受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作为个性的存在,让其面对语文,在轻松、和谐的情景中,亲历语言的实践活动,借助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经验等储备,通过师生间互相探讨、共同开发,感悟语言、欣赏语言,使其在不断的体验中,内化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达到思想的共鸣。同时在不断感悟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让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活动,感受课文丰富的情感,生动的情趣,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引发他们探求真知,形成能力,唤醒创造潜能,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会运用体验性阅读教学能够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能担当起丰富学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当然在情感体验性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情感体验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平等的对话者这角色,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上一篇:拍照为什么要买花杂文随笔下一篇:车位销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