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快速拟题

2025-02-05

考场作文快速拟题(精选5篇)

1.考场作文快速拟题 篇一

潘家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1、明确拟题要求,分析存在问题。

2、教授拟题方法,快速准确拟题。

3、鼓励创新思维,力求脱颖而出。

【教学重点】拟题方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是话题作文。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要想写好话题作文,拟好一个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的作文题目,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今天,我想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问题。

二、明确目标

幻灯出示学习目标

三、拟题指导

话题作文的拟题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呢?

幻灯出示:话题作文拟题的基本要求

1、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要合理出新,要不落俗套。也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对主标题加以限制。

2、标题不能过长,过长则显得松散。

3、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且能加深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

4、拟题时要善于联想。联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A、相关联想,由桌子联想到椅子(空间关联)

B、相似联想,由春蚕联想到老师(奉献精神相似)

C、相反联想,由安乐想到忧患(实质上的相反)

幻灯出示:

以“友情的力量”为话题拟题例析

1、《心灵的烟花》《朋友的举动》《两个人的友情》《友情战胜一切》《她是谁》。

2、《友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力量因友情而伟大》《伟大的友情》《友情的力量不可阻挡》《人类伟大的力量》。

3、《力量》《友情》《关于友情的几个问题的探索》。

4、《人生难得几回搏》《团结就是力量》《朋友》《理解》。

以上题目大多存在各种毛病,老师分析指出。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让阅卷老师非常喜欢的几个作文题目。

《友情的跑道》《友情的呼唤》《友情力量困难》《友谊,给我动力》《友情伴你人生路》《友情力量》《给乌云镶上金边》《这是为什么》《新龟兔赛跑》。这些题目,能给人带来一番美的感受,令阅读者产生遐想,而急于想读作品。

由此看来,给话题作文拟一个好的标题,不仅为自己写作带来方便,而且还有助于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呢!

幻灯出示:拟题金钥匙

方法一:定文体,扬长避短。

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不讲文体,随心所欲地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况且,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限,并非不讲文体。

例如:作梦,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梦的内容却是异常丰富,形式是异常多样的。请以“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又如: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园林绿化都离不开它。请以“树”为话题为文。

以“梦”为话题

《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

《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

《说说课文中的“梦”》《梦的成因》宜写成说明文;

《梦想中国足球》《让美梦成真》宜写成议论文。

以“树”为话题:

如果我们想写记叙文,标题宜为《树下》《记一次特别的植树活动》《我家的小桃树》;

如果我们想写成抒情性的散文,可拟题《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

如果要写成议论文,就要这样拟题:《给我一片绿阴》《植树,为了子孙后代》《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真的是“无用之材”吗》

方法二:善补题,以小见大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是最常见的快速审题和拟题技法。

例如:语文课不单是语言训练课,更是人生教育课。它使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懂得做人的修养。但上语文课,有的同学很喜欢,有的同学不那么喜欢。请以“语文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感受激情,《多味的语文课》;

发挥想象,《虚构的语文课》;

片断组合,《语文课剪影》;

联系实际,《语文课之我见》等。

又如:手,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真正得力的助手,是我们吃、住、穿、玩的主要工具。纤纤玉手,是女性美的象征。请以“手”为话题为文。

我们可这样拟题:《一双灵巧的手》《一次难忘的握手》《对手》《精巧的手工艺品》《从手指的长短说开去》。这些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从而顺利展开思路。

方法三:妙修辞,匠心独运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

例如:当我们不如意的时候,一曲哀歌常使我们热泪纵横;当我们事事顺畅的时候,我们常常想纵情欢歌。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运用修辞:①《心灵的变奏》《生活中的阳光》《锅碗瓢盆交响曲》,比喻新颖,过目难忘②《“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二胡”和“小提琴”的爱情变奏曲》。

巧用借代,别出心裁:③《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采用设问,耳目一新。

方法四:巧点化,妙趣横生

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常常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是考场中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

例如:①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词《真我的风采》《我想唱歌不敢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②以“假日”为话题,可引用歌曲名《自从有了你》。

③以“同学”为话题,可拟题目《长相忆》《别时容易见时难》。④写老师晚年坚守教坛的文章,可引用诗句《夕阳无限好》作题。⑤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沿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

用这种方法拟题,通俗明了,妥贴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看来,平时多背点古诗词名句,平时多留意歌曲、俗语、歇后语等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素养,对作文拟题的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方法五:新视角,别开生面

拟题不仅要快,更要求新求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好标题。方法有:

①违反常情式拟题:《真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无价的花生米》

②借用数字式拟题:《1234567》,抒写音乐情怀;《7+1>8》,论述学习与休息的关系。

③展开想象式拟题:《8与发》《雷锋“出国”了》《电脑与人脑的世纪之辩》

这些文题不落俗套,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当然也很容易迷住阅卷老师,使他心甘情愿给你高分。

拟题举例:话题“诚信”

1、 用修辞:

诚信如水(明喻)

十字路口(暗喻)

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借代,其中“皇帝的新装”代指生活中的种种虚伪事)

一句话,一辈子(引用)

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拟用)

诚信何价?(设问)

拷问灵魂(拟人)

2、仿化名作

诚信无价(电视剧《情义无价》)

诚信飘流记(小说《鲁宾逊漂流记》3、佳句改装

人间诚信今犹在(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诚信满乾坤(王冕《墨梅》“只留清气满乾坤”)

4、移花接木

拍卖“诚信”(借金融用语)

心灵的审判(借司法用语)

五、课堂总结

拟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题的过程,就是立意的过程,就是选材构思的过程,因此,我们说“题好一半文”。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几种快速拟题的方法,通过训练,我们也知道,作文题目首先要准确、简明,此外,还应当在凝练、含蓄、新奇、优美上下功夫,力求使阅卷老师(考场作文的唯一读者)“一见钟情”。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给你的文章一双秀美的眼睛!

作业一:

[材料1]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眼泪就是窗户内永恒的风景。曾经为那张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彻夜难眠,又曾经为一个希望的破灭而失魂落魄。眼泪是情感的升华,是激动时的语言,是脆弱的自白,是心灵破败的碎片------

还记得珍藏在记忆中的那颗晶莹的泪珠吗?兴奋、喜悦、委屈、伤感------请以“眼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材料2]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一种丑陋,都是世故的圆滑;有人却认为“适者生存”,相信执着的生存不是苟且偷生,不是碌碌无为,不是蹉跎岁月;也有人认为“适者发展”,生存下来,为的是向前,为的是攀升,为的是进步。

“适应”的认识和思考与哪一种看法一致?请你以“适应”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业二:

以上两个话题作文中任选一题写作。

2.考场作文快速拟题 篇二

一、确定好考场作文的文体, 就是找到成功的方向

谈及文体, 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 在语文考试盛行“诗歌除外, 文体不限”的时代, 为什么要重视考场作文的文体呢?这个问题看似不成问题, 实际上是考场作文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 很多人的人认识是有误区的。不少人错误地理解“诗歌除外, 文体不限”这句话, 认为现在考试作文已经取消了对文体的限制, 对文体好像没有要求了, 可以自由地写,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所以, 考场作文就出现了许多“怪胎”文。看成记叙文, 记叙文的要素不完整, 看成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征不明显, 看成议论文又无论点、论据, 这种“四不像”的考场作文还很不少。其实, 不少学生, 甚至部分语文老师都片面的理解了中考作文的文体要求。就以“诗歌除外, 文体不限”这种最常见的考场文体要求来说吧, 笔者认为, 命题人对文体的要求是这篇考场作文不能写成诗歌, 但是这篇考场作文还是有具体的文体要求的。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考试作文的命题特点, 根据自己写作和表达特点, 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来写。考生可以写记叙文, 可以写议论文, 可以写说明文等, 考生一定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体来写。尤为重要的是, 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将学生引导到位, 写记叙文就必须要素齐备, 选用合适的线索, 将事情叙述清楚, 将人物描写生动, 将场面描写具体。写说明文就必须紧扣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采用科学合理的顺序, 灵活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选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将事物的特征说明得一清二楚。写议论文就必须观点明确, 论据确凿而典型, 论证符合逻辑要求, 语言准确而得体。一句话, 就是必须选择适当的文体来写, 选什么文体写, 就必须写出这种文体的特点, 让人读起来一望而知, 一目了然。这样, 便于考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表达水平, 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来,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那么, 考场作文到底选择什么文体来写最好呢?准确地讲, 没有最好的文体只有适合自己的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这三种基本文体各有各的妙处。同时也不是每一篇作文都能用三种文体写出来的, 例如, 2010年盐城市语文中考作文题“书香作伴”, 写成说明文是不那么合适的。笔者认为, 通常来讲, 像这类考题学生可以优先考虑选择写记叙类文体。这是因为, 初中学生学习的课文大部分是记叙类文体的文章, 只要打开课本辨认一下, 你就会深有同感。三年初中生活, 甚至九年的读书生涯中写得最多的也是记叙文,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他们最熟悉的是记叙文, 写得最多的是记叙文, 考场作文选择写记叙文, 几乎是在展示自己最拿手的文体写作, 由于记叙文的写作轻车熟路, 又主动地避开了文体风险, 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为中考考场作文的成功找到了成功的方向。当然, 少数擅长写别的文体的学生, 教者要鼓励他们, 展示自己的长处, 张扬自己的个性, 因为个性才有自我, 个性才有蓬勃的生命活力。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是写好考场作文的根本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是火热奔放的, 生活是纷繁芜杂的, 生活琐事五彩斑斓的。作为语文教师, 要用学生喜爱的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中的各种有益活动。因为学生的生活往往是家庭、学校连成的一条线, 生活内容相对比较单调, 经历的事情以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 这样积累作文素材就比较困难。所以语文教师要精心组织各种活动, 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例如,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征文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运动会, 召开主题班队会、各种社会实践等活动。语文教师要同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耳朵去谛听, 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用自己亲自参与来感受。通过亲身经历, 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来丰富自己的阅历, 来提高自己认识生活的水平和能力, 使自己在亲自参与火热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在成长中积累优秀的作文材料。

作为语文教师, 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从活动中积累作文素材。可以采用写日记的办法, 引导学生选取生活中最熟悉的、最感人的、最难忘的事来写日记, 可以描写自己旅途中看到的美丽风景, 可以写自己阅读名著的主要内容及阅读感悟, 可以写活动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 可以写同学、老师等人最精彩的发言内容, 可以写活动的过程, 写活动过程中自己真实感受, 可以写浏览网站的观感等。为调动学生写作日记的积极性, 老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批改、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竞赛, 对批改或竞赛中日记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 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丰富学生作文写作素材, 学生在作文考试时, 一看到作文题, 就会想到不少精彩的作文素材, 有选择地去写, 作文就再也不是件难事了。

三、教会学生考场快速构思成文是关键

在以上两个方面达成的前提下, 语文考场作文就剩下快速构思成文了, 快速构思成文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经验的语文老师, 总是引导学生在考试时快速浏览试卷, 一定要看请作文题, 在解读别的题目时, 其实潜意识里也在考虑作文呢, 为作文的快速构思提供时间保证, 确保作文不因快速构思而有失偏颇, 保证作文快速构思的正确性和优秀性。

在进入构思作文的实质性阶段, 首先, 命题作文除外。半命题、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往往需要我们拟写或部分拟写作文题目。首先, 要根据我们看到的优秀课文, 优秀作文标题的特征, 给将要写的作文内容拟写一个漂亮的作文题目。

其次, 是作文选材问题。半命题和话题作文在拟写文章题目时, 就基本考虑好作文的写作素材了。为讲清这个问题, 这里很有必要专门说明一下。选材很关键, 写同一篇作文, 可能有很多作文素材, 要引导学生选择那些角度新颖、内容新鲜、具有时代特征、最能表现文章写作意图的素材来写, 写出自己的语言风格。为其如此, 才能吸引阅卷人的眼球, 才能准确、典型、传神的表达文章的主旨, 表现作者关注生活程度之高、思考生活程度之深, 表现生活技巧之妙, 这样的文章想不感人都是不可能的, 优秀的作文成绩是挡也挡不住的。

再次, 是要在事情叙写完毕写好个人感悟。所谓感悟, 其实就是自己的看法, 自己的收获, 自己的启发等。要引导学生, 要在相关事情叙写后, 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悟, 感悟能自然结合时代主题精神则更好。感悟一定精要, 不宜冗长, 一般六百字作文六十到一百字就行了。如果说前面的叙写叫做“画龙”, 那么些自己的感悟就是“点睛”。只有“画龙点睛”, 这龙才神采飞扬, 气吞山河。

3.考场材料作文的快速作法 篇三

一、抓住材料内涵,确立写作中心

就所给材料写作议论文,最重要的是迅速弄清材料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论点作为文章议论的对象,这个工作做好了,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这个中心无法确立或迟迟不能准确认识,就根本无法动笔写文章。因为作议论文的第一要素是确认议论中心,“论什么”的问题未解决,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就考试所给材料来看,一般无非三种:一种是史实性材料,包括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一种是故事寓言性材料,包括虚构的文学性故事;还有一种是说明介绍性材料,一般介绍的是人物情况或事物的特征。前两种材料较为具体,甚至有情节性,其实质要透过现象才能看出来;后一种材料则较为抽象,往往以一组材料的形式出现,然其内涵却较容易把握。考生接过材料后应根据不同情况迅速找出其包含的实质是什么。其方法是,先快速阅读一遍材料,弄清其所讲的是什么事或介绍了什么,然后离开材料用大脑自我复述一遍大意,如果能概括地将材料大意归纳出来,离抓住材料的本质已经不远了。有不少考生常未能将材料总体内容搞清,只抓住其中一两句话就动笔议论,常常因搞错中心而造成文章跑题。

以史实性材料为例,有这样一件事,春秋时代的晋平公向盲乐师请教:“我今年已经七十岁,再去学习来不及了吧?”乐师回答:“青年人学习,好比早晨的太阳,前程远大;中年人学习,好比中午的太阳,前程仍然远大;而老年人学习,好比拿着烛火行走,光虽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要好,因此晚年也不该忘记学习。”读完上述材料后,应立即闭目复述:老年的晋平公想学习,担心为时过晚,盲乐师告诉他,青年、中年,老年都要学习,虽然情况不同,但无论何时都不能停止学习。如能作出这样的复述即可发现材料的实质即告诉人们,一个人一辈子都应不断地学习,这样议论的中心就可以概括出来了。如果不做全文概括性复述,只抓住其中的一两句话,如:年青人应珍惜时间,或老年也要学习等都不是对材料的准确判断,就此谈开,会使作文脱离材料的要求。

故事寓言性材料稍难一些,但只要联系实际生活,看看材料中的文字或形象能比喻或象征现实中的什么对象,其中心也能一目了然。其做法除了上述的阅读复述外,还应对材料的一些关键词做些联系和推敲。例如下面一则材料:有个哲学家要过河,一船夫以船载之。船至河心,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回答:“不懂。”哲学家说:“你的生命已失去了一半。”又问,“你懂数学吗?”回答:“不懂。”哲学家下结论:“那你的生命已经毫无价值了。”船夫怒从心起,将船一晃,哲学家落入河心。船夫问之:“你懂游泳吗?”回答:“不懂。”船夫判断,“那你的生命就到此结束了。”阅读后:船夫不懂哲学、数学,被看做生命毫无价值;哲学家不懂游泳,生命即将结束。两人都有缺陷,中心何在,推敲材料的关键词语:哲学、数学均是理论知识,游泳比喻实践知识,两人各执一端故有如上冲突,分析到此已能看出材料的中心是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二、设计议论模式、化整为零论述

中心论点拿到手后,紧接着的工作是围绕这个中心,设计全文的议论模式。议论文最基本的布局模式是绪论、本论和结论,通称为三段式。考场作文应以这种模式为全篇布局方法,一来因为它是议论文的基本模式,二来是因为它容易掌握,不费时间。

首先是绪论,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即绪论的任务是什么?考场作文为了争取时间,必须把提出中心论点作为绪论的根本任务,这样,开篇就明确了全文的中心,不仅作者心中有数,议论容易展开,评卷者也会获得一个开宗明义的好印象。绪论的任务是提出全文的中心,但绪论是由一段话组成的,中心论点只是绪论中的最后一句,因此材料作文怎样水到渠成地铺垫出中心论点,写法是有独到之处的。绪论的写作步骤是这样的:第一步,引述材料。注意,不是照抄材料,而是用自己的活做较精炼的概述。这一步决不可略去,因为这等于告诉人们,作文的中心不是随意杜撰,而是从材料中生发的,这也是重要的得分点。第二步,对材料加以引申,这是从材料向中心论点的过渡,这一步做不好,让人感到材料与论点之间缺乏必然逻辑关系,使中心论点的提出有生硬、突兀之感。必须是自然圆顺,水到渠成。第三步,在绪论的最后推出中心论点句,结束绪论。

绪论写完,就进入本论部分,本论是文章的主体,要求论述充分,要有一定的篇幅。初中的考场作文,字数一般即定在600字以内,可以安排为:绪论100字;本论400字;结论100字,主体在本论部分。实践证明,就一个中心,一口气讲400字的道理,对多数考生来说是困难的,最好的办法是将本论化整为零,分段论述,既保证文章内容充实,又容易突出层次分明的特征。

具体作法是:先将中心论点作为一个问题提出,然后就这个问题作出三个不同回答,每个回答作为一个分论点,各统领一段;以便将本论部分一分为三,分别展开论述,做到了这一点,本论就很容易写成了。例如:中心论点“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回答:1.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战胜困难;2.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学到知识;3.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再如:中心论点“失败是成功之母”。回答:1.失败可使人情醒;2.失败可给人教训;3.失败可给人经验。必须记住,三个回答必须是并列的关系,彼此不能重复,而且必须是从属于中心论点,而不能是与中心论点并列的关系。否则文章就犯了多中心错误。

三、善于精当论证,确保文章严谨

议论文有三要素,这是语文老师经常挂在口头上提醒学生的,但在作文实践中,学生常对“论证”一环认识模糊。相当多的教师的作文指导往往停留在教一些所谓论证方法上,例如例证法、对比法、演绎法,教师教得肢离破碎,学生学得脱离实际,常常感到是听得痛快,上阵无用。事实上,严格意义上的论证是指议论文中在论据使用完后的一段阐述性的语言,而不是什么“法”。论证的作用在于闸述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任务是告诉读者我所举的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并且是能够论证我的论点的。不能小看这些阐述性的语言,离开这些话,人们就不能把握文章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作者的论述就难以产生说服力和逻辑力量。在相当多的考场快速作文中,随处可以发现那种只有论点和论据,而缺少二者间逻辑关系的阐述的文章,被评为论述不严密而影响得分,如果学会正确地进行论证,三言两语就可以使议论的效果大为改观,文章质量大大提高。这对于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考场作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有一个考生,为了论证“时间就是胜利”这一论点,以1927年周恩来同志赴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为例,起义定于8月1日凌晨四点进行,但事前出了叛徒,泄露了机密,反动派准备全城搜捕抓人。周恩来同志领导的起义指挥部果断地将起义时间改为凌晨两点,结果顺利拿下南昌城。例子举得很适当,但论据说完文章即止是不行的,必须紧接着写下这样话:“由此可见能否争取时间,常常关系到一项重大行动的成败,南昌起义的成功,正是周恩来同志果断地争取了时间的结果。”上述这段话就是议论中的论证,有了它,论点和论据就有了内在逻辑关系,没有它,文章的论点与论据是脱节的。由此可见,论证并非什么复杂的事情,但论据列举之后,论证的语言却不可少。

除了论据之后的论证外,议论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论证部分那就是全文的结构部分。严格地说,当中心论点出现在绪论里时,结论已不能再提出新的论点,它的作用只能是对全文的结语论证。如果说论据之后的论证是阐述论据和分论点的逻辑关系的话,那么,结论部分的论证是阐述本论部分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逻辑关系。它的任务是告诉读者,上文所谈到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并且也是能够证明中心论点的。结论部分之所以不能少,主要是因为少了这个部分,全文就少了一个总的论证部分。造成局部虽严谨,而整体却残缺的毛病。正因为结论是起总论证作用的,所以进入结论的过渡语常用“总而言之”一句。文章的结论部分不必写得很长,一般以不超过100字为好,与绪论部分相互呼应。尤其当考试时间紧迫时,应尽量简短地加以完成,但无论时间再紧也应写作这一部分,否则文章即被判为结构残缺,失分就相当严重了。

至于材料作文的标题,可以把它放在作文完成之后再确定。由于文章是根据从材料中得出来的中心论点而作,论点抓住了,标题也就不是个困难的事情了。如果先定标题,后定中心论点,有时反而会干扰作者围绕中心的集中议论。根据以往的经验,材料作文的标题内容如何,并不作为评分点,关键是看考生从材料中概括出的论述中心是否准确。但如果文章不设标题则一般是被扣两分。

标题的设置要求不外乎准确、醒目、新颖、简洁等几方面。由于标题是在文章完成后确定的,还要注意要具有概括力,能够涵盖和包容全文的论述中心。切记宁可题目起得朴素一些,不可因故弄玄虚而使人感到与论述与中心相脱离,题目应以不伤害文章中心为原则。例如上文举到的“活到老,学到老”一文,其标题即可定为《小议学不可以已》。“勤奋出成果”一文即可起名为《说勤》等等。

以上是关于考场给材料写议论文快速作法的一些思考和设想,是笔者总结了不少应试者的成功经验而得出的较为有效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对参加各类考试的应试者有所裨益。

4.中考写作快速拟题的方法 篇四

要想在考场中快速的写出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紧扣话题,不要去随着自己的性子去写,我们要按照顺序去写,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把字写的工整清楚干净。

例如:作梦,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梦的内容却是异常丰富,形式是异常多样的。请以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

《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

《说说课文中的梦》《梦的成因》宜写成说明文;

《梦想中国足球》《让美梦成真》宜写成议论文。

又如: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园林绿化都离不开它。请以树为话题为文。

如果我们想写记叙文,标题宜为《树下》《记一次特别的植树活动》《我家的小桃树》;

如果我们想写成抒情性的散文,可拟题《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

5.考场快速阅读智慧例谈(上) 篇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临近高考之际,我们建议考生强化三种意识,自觉走整体阅读之路。

一、总纲句意识——长文短读的妙法

这里所说的总纲句意识,是有特定内涵的。它适应于特定的文本,这类文本中总有一个总纲句存在,全文都是围绕它来多角度或多层面扩展。教材中有这样的文本,假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受了“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总纲地位,领悟了全文围绕它进行扩展的艺术魅力。又阅读了郁达夫《故都的秋》,又一次感受文中某一句话(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总纲地位,再一次领悟作品如此结构篇章的艺术魅力。如此积累,形成相应的类知识,当我们独自面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们就极有可能提高阅读的速度,因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样是全文扩展的总纲句或被扩展句。

高考中有这样的文本。如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中的传记选文《朱东润自传》有这样的总纲句(段):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其中“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勾连前文,总结第4-9段;“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引而不发”;而“自己动手创作”则总领下一段落。从这一段落中的“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和“就不能算是认识”看,该文主要是讲阅读传记、阅读传记文艺理论和创作传记对认识传记的意义所在。而作答高考第⑵题(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正需要这样的阅读感受与发现做支撑。答案分为三个部分:朱东润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传记作品,通过对它们的异同优劣的辨识,形成自己的传记文学观;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也对传记文学观的形成产生助益;进行传记文学创作实践,是其传记文学观形成最重要的原因。

2015年高考天津卷选文张抗抗的《云和梯田》有这样的总纲句(段):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前一句勾连前文,是对前文的总结。前文为了有效扩展这一句,依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扩展“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从而有效扩展“(云和梯田)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后一句总领下文,成为其后文字的扩展对象。而作答高考第17题(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正需要考生如此整体把握文本。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人文)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宕笔意识——以简驭繁的妙法

画家的作品,经过装裱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得以进入市场,接受社会的评价;作家的思想,经过宕笔的美化似乎才能成为佳篇妙章。钱钟书《谈中国诗》,在整体思路上,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句式来概括,即“虽然中国诗相对于外国诗歌具有诸多不同之处,但是相同之处还是非常鲜明,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作者写“中国诗相对于外国诗歌具有诸多不同之处”的那些文字,都是宕笔;而真正着意表达的是“相同之处”,是向外国读者推介中国的诗歌。如此,才将标题落到实处。

高考选文也有类似的篇目,如2015年高考江苏卷选文王安忆的《比邻而居》,该文大部分篇章都是宕笔,极力渲染邻里气味的个性化;到最后一段,文势陡转,写邻里气味高度一致,从而表现民俗节日在民族凝聚力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点明这一致性的语句(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被高考命题人紧抓不放,命出一道6分的试题(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作答该类试题,离不了对句子的理解,端午味,一定程度上即艾草味。艾草味,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状态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自然暗示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在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作者评价传统节日的作用,就是这样不露声色。而其前的生活方式个性化的渲染,则大大增强了传统节日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总之,宕笔是文章常常采用的表达技巧,其与主笔的关系较为复杂,其作用也丰富多彩,大致有引出、铺垫、衬托、对比、象征、比喻等作用。对其敏感有利于我们的快速阅读。

三、照应意识——纲举目张的妙法

照应形式多样,对我们快速阅读能发挥明显作用的是反复式样的照应。这类型的照应关系,在教材文本中不乏生动的示例。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反复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有特定的背景,正是这特定的背景赋予它们特定的内涵,又共同表达作者写作该文的目的所在。还如鲁迅的《祝福》,其中“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变形有: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反复出现,是作者着意突出的信息。我们借助这话出现的背景,感受其中丰富的意蕴。李白《蜀道难》中反复咏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也是这一类型。

高考选文中也不乏这样的类型。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第11⑷题(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马兰花流泪”,反复出现,似乎更类似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和和蔼”。作答该题的关键是勾连前文,读明白每一次流泪的背景或原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现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这三种意识,在解决具体篇目时,往往只能有其一。好在试题题干往往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编辑:李跃)

上一篇:社团干事出游策划书下一篇:办公空间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