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语文教案

2024-09-17

《祝福》语文教案(共9篇)(共9篇)

1.《祝福》语文教案 篇一

祝福教案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5、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前为 “我”写日记,给祥林嫂列年表。旨在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教学重点]为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时安排】三课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每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二、背景介绍: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监(jiàn)生 烟霭(ǎi)朱拓(tà)不更(gēng)事

贺家岙(ào)荸荠(bíqí)草窠(kē)渣滓(zǐ)

炮烙(páoluò)惴惴(zhuì)歆(xīn)享 牲醴(lǐ)

2、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四、通过核对课前预习作业为 “我”写的日记,给祥林嫂列的年表来理清课文结构:

1、日记:

12月23日

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

午饭后,访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

午饭后还是看朋友。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

五更被爆竹惊醒。天亮,离开鲁镇。

2、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以前 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 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五、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情 节 内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祥林嫂的形象

(1).小说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三个人生阶段,试找出来,谈谈他们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什么?

明确:第一处: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年轻,勤劳,朴实,新寡)。“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顺着眼”(善良温顺)“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形象: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第二处: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分析: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分析: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用: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这三次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提醒:要特别关注鲁迅先生对眼睛的描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

(2).对祥林嫂行动和语言的描写

行动: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再嫁时一路只是嚎、撞在香案上。

(不逆来顺受、受人摆布,同时也是对礼教从一而终的坚持)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的很(精神受到打击)语言:谈阿毛之事:初次与四嫂谈(痛苦与自责)

与众人谈(痛苦麻木)

与柳妈对话:加重了精神负担

与“我”对话:矛盾心理 希望破灭

小结:祥林嫂本是一个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在正常的社会里,她可以凭自己的劳动过幸福的日子。可是,她首先受到包办婚姻的约束,嫁给了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了,她首先受到婆婆的虐待,终于被卖进山里,这并非自愿的“再嫁”,招致了不贞节的罪名,后夫病死,又给她添上了“不详之物”的恶名。鲁四老爷不准她动祭品,给她精神上致命的打击;柳妈告诉她死后将受锯刑,更增添了来世受苦的恐惧;路人的冷漠也使她心灵受到伤害,她很快衰老了,被鲁家辞退,终于冻死在雪地里。

2、分析鲁四老爷和“我”两个人物形象:(1)、分析鲁四老爷形象

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②直接描写:A.行动描写: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1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也没有用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2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第44段);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B.语言描写: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第38段 b.祥林嫂被抢时:第49段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第46段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第52段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第71段 f.祥林嫂死后:第20段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归纳: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2)、简略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第三课时

一、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一处(第1、2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的描写,也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②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第二处(第32段):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参见课文下的注释),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

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剖析社会环境

在祥林嫂的不幸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是如何表现的呢?(1).祥林嫂再嫁

A.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

B.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给自己家惹了麻烦。C.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

D.鲁四老爷主张:这种人虽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祭祀不能让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2).儿子被狼吃了

A.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B.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中的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烦厌得头痛”了。

(3).祥林嫂头上的疤

A.阿毛的故事镇里人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像阿Q头上的疤一样,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诉说阿毛的故事时,还希冀着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彻底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4).祥林嫂的死 A.鲁四老爷的诅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

B.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C.“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D.“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二、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

为题有反讽之意。

三、关于《祝福》主题理解。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2.《祝福》语文教案 篇二

一、祥林嫂和吴妈的形象特点

在小说《祝福》中, 祥林嫂是以典型劳动妇女的形象出现的, 她具有女性特有的勤劳、善良和淳朴的个性, 同时, 这些个性也使得她无法在旧社会争夺自己应有的权利。对于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起初持反抗态度, 但面对虐待、再嫁与人们的嘲讽, 她最终失去了最起码的尊严, 走进人生的悲剧。

在小说《阿Q正传》中, 吴妈以一名女仆的身份出现, 且年轻守寡。她一直以女仆的状态生活, 将赵府看成生命中的全部。她的所思所想完全被束缚, 每天只是以念叨太太和老爷琐事过活。

二、祥林嫂和吴妈的女性形象比较

(一) 社会地位的比较

祥林嫂与吴妈都是生活在旧社会的女性, 处于被压迫的状态, 没有过多的权利和地位。从小说中可以看出, 吴妈长期作为赵府的女仆, 是生活在社会最底端的女性, 其思想意识已经长期受到腐蚀, 基本没有反抗的想法和能力。祥林嫂虽然不是女仆的形象, 但其命运不能有自己掌控, 面对虐待只能忍气吞声。对自己的婚姻没有主宰的权利, 一切只能听从丈夫的安排。

(二) 思想意识的比较

从小说的描写中可以看出, 吴妈生活在具有一定权威且等级较高的未庄赵府, 属于封建社会中的同时阶层, 具有封建社会的一切鲜明特征。吴妈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思想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封建思想已经根植在其思想中, 并已经成为思想的奴隶。在其生活中, 为他人服务已经成为习惯, 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 将一切压迫看做是正常的行为。

祥林嫂的生活环境是在鲁镇, 鲁镇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封建体系, 在这样的环境中, 祥林嫂面对更加复杂的封建信仰。祥林嫂面对这样的环境, 虽然有过反抗和质疑, 但她的反抗被无声的淹没在封建环境中, 没有对社会造成任何的影响。祥林嫂作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她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即对封建迷信有所怀疑, 又希望自己不受鬼神的迫害。

通过对二者思想意识的比较可以发现, 祥林嫂与吴妈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他们的思想受到环境的限制, 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成为时代的悲剧。

(三) 生活习惯的比较

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中的一名普通女性, 她的生活也代表了众多女性的共同特点。在祥林嫂的生活中, 她以勤劳朴实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丝毫不敢跨越到规矩之外, 面对生活的刁难, 她进行过反抗, 但这种反抗也是具有时代色彩的, 为了给自己赎罪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这种没有意义的反抗形式使其必将成为时代的悲剧。

吴妈在赵府中的生活满足一个女仆的所有特点, 她将府中的生活看做自己生活的全部, 她的日常生活就是怎样更好的为别人服务, 在她的生活中完全没有自我的概念, 也没有为自己争夺利益的思想。

三、对祥林嫂和吴妈的女性形象比较的思考

(一) 祥林嫂与吴妈女性形象的异同

1. 相同点。

祥林嫂与吴妈的女性形象具有相同之处, 他们同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性, 具有淳朴善良的女性天性。同时, 他们都处于对于自己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状态。在其生活中, 无法确定自己的地位。

2. 不同点。

祥林嫂和吴妈虽然是同一时期的女性, 但其社会地位有所不同, 祥林嫂是一名普通的女性, 吴妈是以女仆的身份出现。在面对生活的压迫时, 吴妈将这一切视为生活中的正常情况, 而祥林嫂做出了一定的反抗。

(二) 祥林嫂与吴妈对比后的思考

通过将祥林嫂与吴妈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在这两部小说中, 女性的地位都十分低下, 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 在封建的社会背景下, 思想意识受到禁锢。祥林嫂面对命运的压迫, 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 但最终的结果依然以悲剧收尾。

鲁迅笔下祥林嫂与吴妈两个任务形象, 也代表了不同层面女性的思想意识差别。吴妈代表的是地位低下的女仆一类女性, 祥林嫂代表的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普通女性。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也有相似之处。对二者进行比较后, 能够对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祥林嫂与吴妈虽然处在社会的不同阶层, 但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压迫, 这也说明了女性形象的时代性。时代的特征会对女性的形象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 使女性特征表现的更加鲜明, 同时女性的地位也能间接的反应出时代的特点。

四、结语

祥林嫂与吴妈是鲁迅小说中的典型女性人物, 对二者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二者在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及生活习惯上既存在差异, 也存在共性。通过具体的分析, 可以了解到二者都是封建社会中的女性, 其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也能将社会的现状更好的反应出来, 从而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小说中的内容, 掌握作者索要表达的思想, 具有很高的文学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海波.鲁迅小说的人学思考与文化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王吉鹏, 宋凡.鲁迅小说人物形象性心理解读四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3.祝福乔布斯,祝福苹果 篇三

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乔布斯之所以请病假,是要应付一种“罕见癌症”和两年前肝脏移植的后遗症,乔布斯最少将休假两年。好消息是爱荷华大学神经内分泌癌专家说,最近的研究显示,由于治疗改进,这种癌症存活率正显著提高。乔布斯的癌症于2004年被诊断出来,当时一般认为存活率低于20%,今天的治疗措施已经更好,5年的存活率已提高到55%〜57%。看来乔布斯有机会熬过这一关。

乔布斯请假,一下子让蒂姆•库克站到了聚光灯下。我们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他。现年48岁的库克,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毕业于奥本大学,至今仍是单身一人。除了骑自行车、户外运动和橄榄球外,工作狂库克并没有多少爱好。

1994年前,库克曾在IBM供职长达12 年,负责IBM PC部门在北美和拉美的制造和分销运作。1998 年年初,乔布斯把库克招入苹果,担任资深副总裁,主管苹果的电脑制造业务。加入苹果公司前,库克刚转投康柏6个月,负责康柏的材料采购和产品存货管理。

1997年苹果把从亚洲生产的电脑部件在欧洲爱尔兰的一家工厂里组装成笔记本电脑,然后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又运回亚洲市场销售,库存臃肿、制造部门效率低下,亏损10亿美元。库克关闭了苹果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和仓库,转由亚洲代工。2000年,乔布斯把苹果的全球电脑销售和客户支持部门交由库克负责,2004年,乔布斯病假,库克暂行苹果CEO一职。2005年10月,库克被任命为公司COO。

库克经常凌晨4点半起床,给主管们发电子邮件,随时召开国际电话会议。库克脾气粗暴。一次会议中他说,“有人应该在中国处理这件事。”过了几分钟,他突然对一位高管咆哮:“你为何还在这儿?”于是这位高管立刻跑出去订票飞往中国。

其实,现在的苹果已经有很重的库克味道了。历史上曾有过伟大的企业在领导人退出后迅速消散的事例,也有创始人退出后百年不衰的事例。库克是一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并且经受过乔布斯离岗的考验,这是苹果的福气。

4.高三年级语文《祝福》教案 篇四

作为一篇传统课文,小说《祝福》一直很受重视。《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原刊1924年3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学生情况分析:

同学们对鲁迅以及鲁迅作品反映的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基础,但学生的解读也容易脱离文本,陷入惯有的模式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的的基本字词,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小说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认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透过鲁迅朴实冷峻的叙述语言,体会文中蕴涵的激愤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预习、讨论法

2、教学策略:教师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导、提问法。 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1、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

2、利用多媒体,课堂让学生互动讨论,课外补充在网络上搜索资源,研讨祥林嫂死亡的悲剧原因。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检查预习:

1.字词。

钝dùn响 寒暄xuān 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间jiàn或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俨yǎn然 雪褥rù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贺家墺ào 荸荠bíqí 絮絮xù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分析课文

5.《祝福》悲剧教案 篇五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第一中学校高中部语文组 王 伟(邮编:644100 电话:*** QQ:1273335160)

设计思路:从鲁迅对悲剧的定义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悲剧根源,感受悲剧带来的震撼人心的美。

设计流程:

一、展示鲁迅对悲剧的定义

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对悲喜剧的定义: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

二、根据这一定义,我们想要感知悲剧的美丽,就必须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有价值:这个被毁灭的东西必须是“有价值”的。

2、被毁灭:这个有价值的东西必须被“毁灭”。

3、悲剧根源:是谁(或什么力量)毁灭了这个有价值的东西。

只有弄懂了这几个问题,对悲剧的把握才叫做比较到位了,也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住悲剧的内涵和美丽。

三、本着以上三个问题,我们现在来探讨《祝福》一课的悲剧美。《祝福》一文,大家读完以后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部悲剧。

(一)《祝福》中谁被毁灭了? 明确:祥林嫂。

(二)祥林嫂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把握人物形象)

1、学生为祥林嫂写一个简历。

参考:嫁给一个名叫祥林的小她十岁的男人,后来丈夫在春天没了;逃出婆家到四叔家做女工;被抢被逼改嫁嫁到贺家墺,过上了一段较平静的生活;春天儿子被狼吃了,大伯来收屋,赶走了她;再次到鲁镇四叔家做女工;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听了柳妈的话以后到土地庙捐门槛;被四叔赶出家门沦为乞丐,最后在新年的祝福声中寂寞死去。

2、学生在文中寻找祥林嫂身上有价值的东西。

(1)身强力壮、温顺、安分耐劳,容易满足(肖像描写)。

(2)对外界强加到她身上的迫害进行过己所能及的挣扎和反抗。(逃跑出来到四叔家做女工、被逼改嫁中的反抗和捐门槛)

(3)有着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像样生活的强烈愿望。(非常勤劳、嫁到贺家墺后凭劳动生存)

(4)有着天下母亲所共有的仁慈和善良。(反复述说阿毛的故事)

总结:祥林嫂勤劳善良,有着中国传统妇女共有的美德,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尽可能活得体面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

(三)祥林嫂身上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文中是怎样“被毁灭”的?或者说,在她的一生遭受了那些打击?(学生寻找、讨论)

1、死了两个丈夫、一个儿子。

2、在婆婆家遭到虐待。

3、被大伯赶走。

4、遭到鲁镇上的人们的欺凌和嘲笑。

5、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沦为乞丐。

6、最后在孤苦无告、贫困无依中,怀着巨大的恐惧寂寞死去。

总结:政治上毫无地位,经济上受到盘剥,肉体上遭到摧残,精神遭受虐杀。天灾人祸一起降临这个孤苦的女人身上。

(四)、探讨悲剧原因:谁或什么力量杀害了祥林嫂?(学生讨论)

1、鲁四老爷、四婶(封建卫道士)。

2、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封建族权的代表)。

3、柳妈和鲁镇上的人们(同一阶层的穷苦人:用冷漠、麻木和封建迷信思想扼杀祥林嫂)。

4、“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能给祥林嫂找到一条继续活下去的路。

5、祥林嫂本人: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不自拔。

总结: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成为虐杀祥林嫂的最后元凶。

四、归结主题

作者通过这个悲剧,讲述了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有顽强的生命力、最能够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却最终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封建宗法制度吞噬的故事,全面地提出了反封建的主题,特别揭露了千百年来凝聚在我们民族血液里的封建思想,是桎梏我们解放和进步的死结。

6.祝福教案设计 篇六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作者作品回顾简介

2、复习掌握小说的特点。

3、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5、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内容:

1、故事六大情节(重点)

2、倒叙的作用(重点、难点)

3、祥林嫂的人生阶段(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马上就是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春节了,尤其是除夕。每个同学应该都是充满期待与渴望的,大家畅所欲言自己喜欢春节的原因。(爸妈做的腊肉香肠,压岁钱,亲人团聚,消费,热闹,)

是的,我相信很多同学现在心情都非常的纠结,一方面是心中急切的想飞奔回家,但是又有几万字的论文等着解决,非常的苦恼。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祝福》当中,同样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热闹美好的春节情况。但是,在如此美好的除夕之夜,却有一个年轻的老妇人在除夕之夜也就是文中所说的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作者作品回顾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弟弟周作人,散文家,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呐喊》目录: 《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

《鸭的喜剧》

《端午节》

《故乡》

《孔乙己》

《药》

《阿Q正传》

《兔和猫》

《社戏》

《**》

《头发的故事》

《明天》

《白光》 《彷徨》目录: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野草》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朝花夕拾》: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二)复习掌握小说的特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小说的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1小说情节的作用: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2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语言、肖像、行为、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3小说的环境

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三)小说《祝福》的环境介绍

社会:《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自然:小说中四处写到雪,看似轻轻点染,实则颇具意蕴。第一处出现于序幕,祝福的社会环境与飞雪的自然环境结合,为祥林嫂悲惨的结局和人间的冷酷渲染了气氛。第二处在结局处,祥林嫂已百无聊赖地死去。这时着色,表面写雪的有声,实写世人的冷漠,还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愤懑。第三处写雪,是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时。一方面过去的短暂美好与现实的冷酷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暗示柳妈的言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处。雪花的团团飞舞,铺天盖地,愈显世界的冷,含蓄地表达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无法抗拒。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四)整体感知课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情节)

故事大框架就写了“我”回鲁镇三天的事情,当中再套了祥林嫂的故事。1,我回鲁镇的三天

第一天:回鲁镇,与四叔话不投机。第二天:看本家和朋友,下午路遇祥林嫂。

第三天:回忆昨天路遇祥林嫂之事,心中不安;傍晚闻听死讯惊惶负疚;入夜,渐觉舒畅,回忆祥林嫂生平;五更将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2,祥林嫂的故事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3,复述情节故事,理清思路 序幕、写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及我的感受

(五)倒叙叙事手法的运用及其他叙事手法介绍

1作用:

结构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2其他叙事手法:

顺叙,即按照时间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展开讲述的叙事方式。具有条理清楚,脉络明晰的优越性,运用起来简单便捷。

倒叙,即有意打破时间的先后顺序,大发生在后面的时间结局先讲述出来,然后再追溯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叙事方式。往往采用事件当事人事后回忆的形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首先将事件的结局突出醒目的嫁衣呈现,是其得到有效的强调,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强烈的悬念感。插叙,即在原有时间顺序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对主要情节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往事追忆火情况介绍,然后再返回到主要情节叙述的叙事方式。可以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交代、扩大容量、丰富完善的作用,并可以调节叙事的进展节奏,是情节的发展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六)人物分析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能够对祥林嫂三次到鲁镇的外貌描写进行赏析

2、能找出文章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并分析出其心理特点。

3、能说出题目“祝福”的妙用

4、能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每次来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命运处境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她的面貌气质和言行举止上的。现在我们去寻找一下祥林嫂三次来鲁镇,因为处境不同,表现在精神面貌和言行举止上的三处不同表现,找出来之后,我们来分析对比,不同的生命状态,进而向鲁迅先生去学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的写作方法。这对我们写作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现在我们去寻找三个部分,勾画每一处描写祥林嫂生命特征的外貌描写。

学习细节描写

1、肖像描写

提问:分别找出祥林嫂三次来到鲁镇的不同的肖像描写,对比中分析其生命状态的变化。(1)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需要明确几点:

A、提问:“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B、“手脚都壮大”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

C、“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D、“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总体明确:祥林嫂那时候忠厚老实,年轻,生命力和生命状态还是比较正常。(2)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第一次进行对比:

1.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

2.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总体明确: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3)最后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总体明确:守命不成(赎身行乞)、人生尽头、垂死之相。

是的,鲁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可是花了大功夫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请同学找出,然后分析)找眼睛

析心理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受打击,内心痛苦将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绝望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魂灵有无: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细心的同学发现前两次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都有衣着方面的描写,但第三次为什么省略了呢?(长期的乞丐生活,肯定是衣衫褴褛,辨不出样式和颜色了)但是三次都写了祥林嫂的眼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结语:

7.祝福祖国 篇七

“当风雪阻断归路, 我们彼此取暖;当主权面对挑战, 我们亮出利剑;当圣火遭遇屈辱, 我们义无反顾;当病毒吞噬生命, 我们用爱弥补;当列车冲出轨道, 我们竭诚互助;当震撼撕裂大地, 我们开山辟路;勇敢面对磨难, 挺起中国的脊梁!”朴实简练的诗句, 抒发了共和国的儿女们对祖国母亲的心声, 唱出了儿女们为有一个坚强的祖国母亲而自豪的赞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今朝昂首阔步走!六十一载, 新中国迅速腾飞啊!多少人默默奉献, 鞠躬尽瘁;多少人敢为人先, 锐意进取;多少人身先士卒, 舍身为国。今日的成就是中华儿女铸就的丰碑, 是献给母亲生日浓烈的华彩。六十一载的探索和付出, 我们收获了喜悦和幸福, 我们收获了感恩和祝福!我们更收获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只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只有张开胸怀、接纳世界;只有抛开羁绊, 昂首阔步, 中国才能发展, 我们的祖国才能迈步明日的辉煌!六十一载的足迹和记忆, 浓缩为历史的瞬间永驻史册;但它更是我们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文明走向新的辉煌的起点, 是泱泱大国奏响繁荣富强威震四海的序曲。

光阴如水, 岁月如梭。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倾听时代的钟声, 我们徜徉在星光里等待黎明的召唤。祖国, 您六十一岁了, 我们祝福您!祝福祖国的明天,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

8.祝福你,祖国 篇八

十月,神圣庄严的季节。老友们与祖国经历了56年阳光和风雨的打磨,终于迎来了太平盛世。祖国收获金秋,老友们的年轮也逢金秋,人生难逢盛世啊!56年前的十月,祖国告别了不幸,甩掉了灾难,一位从韶山冲走出来的伟人,用浓重的湖南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话,至今如雷贯耳,神圣激越。

十月,收获硕果的季节。老友们永远不会忘记,祖国29岁生日后,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用浓浓的四川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这话,如春风催开新时代的蓓蕾。20多年来,中国在雷鸣电闪中奋起腾飞,把综合国力增强到令世界轰动的高度,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世界公认,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香港、澳门回归,台湾人民心向和平统一,顺利“入世”,北京申奥成功,历史性的“胡连会”、“胡宋会”笑泯恩仇……从此,祖国相约四海,牵手五洲,让改革开放的航船驾驭世纪之潮。

十月的老友,收藏仲秋的金黄;十月的老友,从遥远走向现实,走向辉煌人生的高地;十月的老友,享受收获的果实。56年的欢欣,56个民族的老友们举着56支生日红烛,饱含深情厚意,把祖国生日当作一次盛宴回味、品尝,让包括1.3亿老友们在内的13亿同胞围成一桌,高举金杯,把虔诚的祝福和热烈的赞许献给亲爱的祖国!

9.《祝福》教案 篇九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34-35 明确: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正面描写)

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第34段)

行动: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第34段)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第36段)(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36段)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她的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③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第34段)(侧面描写)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④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第37、38、46、49、52段)(侧面描写)

明确: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中的族权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趣味问题:四叔先后两次说“然而”,他未说明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

(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⑤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明确:作者通过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在被捆绑时挣扎与反抗。

小结: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有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加在她们的头上。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最后还是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第45段),抢了回去。当然这其中还有鲁四老爷的支持(第41段“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封建的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

引: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祥林嫂被卖给了贺老六。2发展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①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②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明确:1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

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2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也可认为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认为改嫁是耻辱的)

3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的悲剧,都是因此更为加深。引:读到这里,读者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还是往下看吧。3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1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66段)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66段)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3祥林嫂这一次是丧夫失子。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明确: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4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明确: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在鲁四老爷家。

5小结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A.鲁四老爷的态度:不让她干祭祀的活(71、73、75、108通过四婶先后三喊“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而其中尤以最后一次对其打击最大)。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B.鲁四婶的态度: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C.人们的态度:“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称呼依旧。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77 人们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对她讲述的“阿毛的故事” 很快就厌倦了,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D.柳妈说鬼: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明确:文中第88段写到了一个叫“柳妈”的“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她对待祥林嫂,没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这是自相矛盾的。她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应该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在第99段柳妈还一脸“诡秘” 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完全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这个主观愿望可以说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的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为了争得这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生存的希望,她竭尽全力。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柳妈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6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是怎样的?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4结局部分: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第四次肖像描写: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明确: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对“祥林嫂的死”的看法: 鲁四老爷的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

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上面就是对祥林嫂一生的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被迫改嫁是其悲剧的开始,而这是受族权的唆使。再嫁被认为是“败坏风俗”,夫权视此为奇耻大辱,这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的悲剧,都是因此更为加深。她自己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自己再嫁有一种罪恶感,她所生活的地方也为她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说明这是一个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她有对再嫁的罪恶感,因此产生了对鬼神的强烈恐惧。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所以才“怕暗夜、怕黑影”(第109段),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第109段),最后自绝于这可怕的社会了。因而从很大程度上说是祥林嫂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是被神权所害。在鲁家,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对她进行迫害和侮辱,把她变成了一个木偶人,直至把她逼向死地,一脚踢出鲁家。而这依靠的是封建政权。结论:因而我们说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当时这个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鲁镇的人可以说都不是凶手,又可以说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避免的:

主观原因:沉溺于丧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生活丧失信心。

客观原因:小说中写到的其他人物,这些人物在祥林嫂不幸遭遇中扮演的角色: 生命轨迹 周围的人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鲁四奶奶)——冷酷自私(封建礼教)被卖改嫁 婆婆、大伯——冷酷自私(家庭)再到鲁镇 柳妈——冷酷(社会)寂然死去 卫老婆子、“我” ——同情(社会)讲析评价: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祥林嫂在新社会获得了“春天”,集听说读写与思想教育为一体,物象、意象相统一。启发: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而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1族权给了祥林嫂婆婆卖她的权力。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被剥夺。族权给了大伯收屋的权力。

2夫权给了鲁镇人叫她祥林嫂的权力。即便她的丈夫祥林死了,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夫权视再嫁是“败坏风俗”,是奇耻大辱。因而即便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

3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4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是因为她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认为这将使她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的希望,她竭尽全力。但不管祥林嫂怎么做,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她都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补充分析趣味性知识:古今婆媳关系之比较、遗产继承问题。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四大绳索:族权,神权,夫权,政权。从一而终:民间说的“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周易?恒》:“曰妇人贞洁,从一而终也。”旧三从四德:《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gōng即“女红”、“女功”。指通常由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伦:旧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以前,三从四德是女人一生的枷锁,现在,社会男女平等了,三从四德却又有了新的定义。小幽默“新三从四德”:新三从四德:三从:跟从,服从,盲从(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四得:等得,记得,舍得,忍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完美丈夫:干家务是大力士,关心妻子象护士,辅导孩子象博士,钱包起码象雅士,听唠叨时当自己是传教士。小结:祥林嫂在新社会里拥有了“春天”。

二、分析鲁四老爷和“我”两个人物形象: 分析鲁四老爷形象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②直接描写:A.行动描写: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1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也没有用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2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第44段);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a.祥林嫂被抢前:第38段 b.祥林嫂被抢时:第49段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第46段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第52段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第71段 f.祥林嫂死后:第20段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归纳: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简略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三、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一处(第1、2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的描写,也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②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第二处(第32段):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参见课文下的注释),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第34段)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66段)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66段)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第四次肖像描写: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三次变化:第一次“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第二次“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第三次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②画眼睛(眼神):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这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倒叙手法的作用: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小结。

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五、作业。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课余问题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 附录:鲁迅和他的小说。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关于《祝福》。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经夏衍先生改编后,将《祝福》搬上了银幕。

●教参上课后习题解题指导

一、本题主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情节,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快乐与幸福 苦难与不幸 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 满足,有笑影,白胖了 被婆家卖掉 拼死反抗

再婚:没婆婆,丈夫有力气 有自己的房子 生了儿子 胖了

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 她又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被鲁镇的人歧视(阿毛、额头上的疤)被鲁四老爷鄙视 对地狱的恐惧 捐门槛赎罪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参加祭祖仪式被拒绝

惴惴的,头发也花白了,最终 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带着疑问和恐惧贫困而死

二、本题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1.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同时,作者用“祝福”为题,包含了反讽的意味。鲁镇家家祝福,“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而被众人歧视迫害的祥林嫂,却在这一时刻死去。在这样美好的日子死去,对众人来说是祥林嫂最后的“罪过”,所以鲁四老爷骂她是“谬种”。祈求“无限幸福”的众人,在众神给予“无限幸福”的时刻,扼杀了一个不幸的妇女。

2.祥林嫂初次来鲁镇时,还很年轻,“顺着眼”,是一个本分的农村寡妇的形象;第二次来鲁镇时,容颜衰败,眼中还带着泪痕,已经没有过去的神采了,说明她饱受生活的折磨;而临死的祥林嫂,脸上呈现的只有麻木,眼睛也只是机械地转,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她已经被冷酷的社会摧毁了。作者写祥林嫂这样的变化,主要是表现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3.小说的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冷漠的社会环境,与祥林嫂人生悲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作品的批判锋芒也蕴藏在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之中。同时,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也随着她和社会的矛盾、冲突丰满起来。作者关于新年气氛的渲染,反衬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色彩。三本题主要让学生品味小说的语言,了解其深层含义。

1.要注意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祥林嫂的形象的。要让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用括号中的写法。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但要指出,原文修饰语后置的写法确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压抑、摧残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自私和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通过鉴赏他人的痛苦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

3.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

4.①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己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②“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上一篇:初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通用下一篇:开学典礼德育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