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2024-09-15

《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共19篇)

1.《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篇一

《机械基础》课程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机械基础》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职校生来说,无疑是大难度的课程。首先,他们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他们还未曾掌握应有的读图知识;再加上课程本身繁杂的特点,都给学生学好这门课带来较大困难。如果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习惯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滔滔不绝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在课堂中充当配角,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形成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力,就会造成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如何应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提高《机械基础》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供同行参考。

一、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按课题教,学生小心地跟着课题学。这样的作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善于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灌输的“被动人”,转变为通过引导,获得发展的“主动人”。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充分的展开,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例如轴的结构设计,笔者首先提出设计思想,再强调三个基本要求,即轴上零件能牢固可靠地相对固定;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轴上零件装拆方便。之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凡根据设计思想,满足以上三个基本要求者,均属合格,然后再评讲哪种结构更合理。接下来估算轴径,如各级低速轴的轴径d可按同级齿轮的中心距a来估算,其经验公式为d=(0.3~0.4)a。面对取值范围内的几个标准值,许多学生不敢自己决定,要求老师定答案。我的答案是:这是经验公式,是实践中产生的公式。这几个标准值都是答案,取小值经济些,取大值更安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一个答案。在实际设计中,还要考虑诸如工作条件,使用材料以及设计人员的思路等多方面因素,才能最后确定设计方案。

二、拓展平台,“玩”中创新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游戏,气氛融洽,学生在“玩”中得到启发,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玩”中创新,不仅能调节学生精神,而且能寓教于“玩”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玩”,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拓展一个“玩”的平台,引起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将转化为学生继续去创新的一种动力。

例如:对于四杆机构中的“死点”位置,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感到比较抽象,而教材中列举了家用缝纫机和一个快速夹紧装置,笔者想到学校服装班的家用缝纫机和实习车间里利用“死点”位置的原理设计的一个夹具,于是就将他们带到服装班,当他们初次踩缝纫机时,感受到有时运转自如,又有时会碰到倒转及踩不动的死点现象。后到车间操作那个夹具,学生觉得这很形象、直观,通过自己操作很容易理解了这个概念和它的工作原理。

三、优化整合,“教”中育新

课堂教学要从过去的“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模式转换。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中职学生的依赖心理还比较重,总希望老师能给出“标准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内容的练习可鼓励学生“自作主张”。鉴于此,笔者采用了“实践——观察——

总结”的教学步骤,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想,自己去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正确与否,以及改进的方法,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动手操作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并在小组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

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不多。这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是有差距的。因此,要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大胆地进行“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如对《机械基础》轴系零件一章的教学,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就根据实际需要增添了一个学生动手拆装的练习,由学生分组拆装一个减速器模型,相互间可以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通过大家一番有争论的辨析,全班同学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树立信心,“疑”中出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发展性教学模式认为,质疑大致包括“设疑自学、质疑讨论、破疑归纳”等环节,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实现了师生间、学生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往,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些质疑问难的教学内容,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讲“液流连续原理”时,举了这样的例子:当你用皮管为花园里的花草浇水时,若你用手捏扁水管,这时水流速度加快冲得远,若将手放松,则水流速度减慢。为什么?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等方式得出从自来水龙头流的水量是同样的,但捏扁水管等于将管路截面积变小,这样水流平均速度必然变大。这个例子学生有亲身体会,将它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很快理解了关于液体在无分支管路中稳定流动时,流经管路不同截面时的平均流速与其截面面积大小成反比的公式A1v1= A2v2。

五、创设情景,“学”中求新

教学情境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设置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能使学生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可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的思维。

例如,“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作为一次课的内容,讲到制动器时已近“尾声”。为设计好这个“压轴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引进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自行车制动的最有效的办法:A 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立即活跃起来,这个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大家立即发表意见。因为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有刹车“经验”。结果,选“D”的同学最多。“尤里卡”博士的答案是“C”,自行车的前闸制动,后闸减速。同学们所以选“D”,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接着便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制动器的形式有锥形、带状、闸瓦式,等等,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作用而实现制动的。创设情景是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大大增强了主体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求得新的知识的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有效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真正将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观念转变为我们自觉的教育教学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使学生的主体参与得到充分发挥。

2.《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篇二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冷热加工 (毛坯成型、切削原理、机床与刀具等) 和机械加工工艺 (质量控制、工艺规程、机床夹具和典型零件加工工艺) 等知识。课程教学内容围绕“机械工程材料的合理选用和材料热处理手段的合理应用;合理选择零件加工方法”两大教学主线经全面整合优化而成, 传授工程材料的相关理论, 材料性能的改善方法, 金属切削的基本理论, 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工艺装备及制造工艺等知识。

一、课程的项目导向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 靖江职业教育中心校将课程内容重新整合为几个教学项目 (见表1) 组织教学。同时对《机械制造基础》课进行了改革, 改革前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上一学期的《机械制造基础》理论课。在车间进行两周的金工实习期间, 理论与实践往往脱节, 学理论时由于缺少现场直观的认识, 学生觉得难以理解, 不知所云, 金工实习时, 只动手, 缺乏对相关理论的思考。为了解决这种情况, 在学校的支持下将理论课与金工实习整合, 开发了《机械制造基础》与实训教学项目, 将相关的机床、刀具、工艺、夹具知识等知识点融入到各个项目中, 项目体现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要求, 以项目带动完成知识学习。在这些项目完成后, 也就实现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训室中, 教师变成了项目主管, 而学生则变成了项目的执行者, 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明确要求学生在限期内完成任务, 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 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获得。

二、任务驱动, 理实一体化实施

在金属切削加工部分的各种加工方法的项目讲解时, 从总结《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实习各种切削加工的操作和对加工范围的了解入手, 依据工件和刀具间的相对运动 (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 工件和刀具的装夹位置和方法, 刀具结构的特征等归纳总结它们之间的异同。从中引导出各种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和应用, 同时进一步引伸扩大各种加工方法使用范围。这样, 学生通过归纳比较进行总结后, 再通过课堂讨论, 相互交流, 达到基本统一认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比死记硬背各种加工方法特点要深刻得多, 而且便于掌握应用, 同时也活跃了教学过程。现以项目四中的任务三 (见表2) 为例说明各项任务的具体实施。

学生若想顺利完成任务, 首先要看懂零件图, 熟悉相关的公差、尺寸标注方面的知识, 因此提高了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 感到了知识的真正用途。学生要进行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 根据工件各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等要求, 确定合理的加工方法、确定合理的切削余量及毛坯尺寸, 编制车削加工工艺, 选择机床及刀、夹、量、辅具。学生要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学习工艺、刀具、夹具、量具、机床等方面的知识, 由于这些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立竿见影的, 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知识时, 学生非常专心, 懂得掌握这些知识就能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体会学习的成功感。而以前在课堂上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或不感兴趣, 或不知有何用途, 或很难理解, 即使勉强听懂了, 真正实训用到这些知识时也已经遗忘得所剩无几, 还需重新学习, 降低了课堂学习效果, 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比较注重学科演变的延续性与继承性, 强调《机械制造基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体现学科知识的逻辑合理性。课程改革后, 建立起以具备高级车工等任职资格为目标, 以车工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任务,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编排《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训项目内容, 从而有效体现知识与工作职位一体化。

三、教学考核

本课程的任务、特点决定了评价的主体、方法的多元化, 要注重过程评价。所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指通过上课表现、练习过程、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测验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考核方法上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训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还要参考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教学考核采用课堂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性笔试等方式。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 通过实验、实训报告、现场操作, 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中常见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 最后再根据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总成绩。通过多样化及过程化的评价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每一阶段都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 即在“学中做”又在“做中学”。相比传统的评价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学过程中, 学得更加深入。但是也存一些问题:比如课堂的管理, 针对部分“懒人”“超活跃”学生, 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进行安排;指导一定要及时, 如果学生动手, 老师旁观, 则达不到教学目标, 结果是有形式而无实质;在操作过程中要比速度、比质量、讲效率,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班里的学生层次, 还不能针对不同个性发展的学生进行分类教学, 也不能施加合理的压力, 进行引导和督促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4) .

[2]薛梅.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机械制造基础与实训》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8) .

3.《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篇三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机械基础

1.“理实一体化”的基本概述

1.1理实一体化有效教学涵义辨析

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有效教学的策略,对教学的质量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谓的理实一体化有效教学也就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它对于以往的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情况能够进行改善,并能够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得到合理的串联。

1.2理实一体化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讲授法是在对项目展开之后通过演示操作机械基础中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概念上总结并对其原理做出解释,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以及论证,结合机械基础教材的大纲对主要的重点加以突出,系统全面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演示法主要是教师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进行的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践的操作使得学生能够在感性的知识上受到启发,更能够对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2.机械基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分析

2.1理论和实践没得到有效的结合

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对于《机械基础》的教学和其它的文化课程一样往往是照本宣科,严重和实践相脱离。虽然在某些方面运用了现代的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但也只是在形式上的一种转变,没有对实质性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理论和实践两者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有效的结合,从而导致了学生在《机械基础》的课程上完了之后还不能对所要掌握的技能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2.2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当前的中等职业的专业教学课程,要比文化课程的要求要高很多,不仅是要在理论的范畴上得到有效的掌握,同时还要和实践得到结合,把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的能力得到加强,这些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由于他们在文化课方面功底不是很好,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浓厚,故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很难对学生在专业课程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在学习的兴趣上就会逐渐的丧失。

2.3课堂教学与未来就业得不到结合

由于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在市场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下学校的教学和社会的需求关系也逐渐的得到了加强,这就使得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要能够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要把专业技术操作和就业岗位相挂钩,而当前的传统专业教学在教材的编排以及教学的方式上都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解决。

3.《机械基础》“理实一体化”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探究

3.1理论实践结合,激发学习积极性

首先就要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优化,实行模块化的组合。把理论和实际相互的结合,把能力作为基础,同时把职业的需求当做教学的主线,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专业需求得到协调的发展。具体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方法是先把《机械基础》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得到明确,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模块化的处理,对各个的学习模块进行理论上的学习以及实践的操作,要能够让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对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专业教师要能够从实践中帮助其从根本上解决,再用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解释在所以然的问题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基础》教材中有关“轴”的内容方面。在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上含有轴的用途、轴的分类以及对轴的一些基本的要求、轴上零件的定位、转轴的结构等。在具体的授课过程当中,可以把这些内容划分为3个基本的模块进行教学,第一个模块就是运用多媒体在轴的应用上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展示,具体就是轴在不同场合当中的应用,这样能够在对轴的用途上轻松的能够加以总结。在第二个模块就是采取图片展示的方法,对轴的类型以及所使用的场合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在专业知识上通过练习强化使其得到有效的加强[3]。在第三个模块就是对于轴的结构的拆装过程,通过实践的操作方法,使得学生对于轴的各部分结构零件得到深入的认识,在轴头以及轴颈和轴环等等方面的周向以及周向定位的意识得到有效的加强,在对其任务完成之后可以通过一些较为典型的练习,来让学生更能够进一步的在轴上零件的周向以及周向定位的不同方法和特点上得到加强。

3.2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条件

对这一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丰富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资源上得到了丰富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象思维能够得到开拓,在直观上的理解能力会更强,从而有效地形成规范化的技能,在资源的丰富上主要从对专业教室的组建、对于现有的实物模型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对机械基础的陈列室的联轴器等教学模型的利用能够在机械的结构以及用途等方面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于模型的制作要精心,通过计算机来对机械的模型进行绘制以及制作仿真的动画,这里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软件(Flash、MasterCAM、3dmax)来进行实际的操作,从而使得理论教学的直观化展现。这样不仅能够对于机械基础的一些内容得到有效的认识,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趣味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机械基础学习中的积极性的提高。

3.3实施有效教学,达成目标实现

3.3.1岗位目标。要根据社会的实际专业岗位对课程进行设置,按照岗位的标准在课程中得以实施,使得学生能够在岗位实际的需要技能方面进行掌握学习,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训练,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课堂和岗位的标准有机地结合,以此来上好每一节课,使得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发展自己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去思考,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会更加的有效率。

3.3.2专业技能目标。这是对“理实一体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策略,主要就是把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以及实践证明,对于专业技能的有效训练,将理论的知识通过实践的操作来进行完成是学生们最乐于接受的一种课堂方式,这一形式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集中力会比较高,在课堂的效果上也能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机械基础》齿轮传动一节内容时,可以将学生带到车床实习室,将普通车床的主轴箱箱盖打开,让学生仔细观察主轴箱的内部结构,然后教师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实际的操作训练,学生能深刻认识齿轮传动的特点、应用以及齿轮的结构、齿轮传动的啮合条件。

3.3.3小组合作目标。在《机械基础》“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对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对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使得学生间能够互相的补充学习,在学习的效率上能够大大的提高。在环境诱导的策略上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要能营造以及设计任务场景,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积极的对待,在需要的地方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其解决难点。还有就是个别指导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实用策略,这两者在有效教学的策略上能够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在激励策略方面得到重视,实施积极有效的激励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我们要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效教学,运用“理实一体化”,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互动,真正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真正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婕.中职机械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0)

[2]李玉改,王铁民.《机械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的几大路径[J].职业,2011,(20)

[3]陈志欣.创新教法,提高《机械基础》教学质量[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9)

4.采掘机械一体化教学研究报告 篇四

一、研究背景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是同煤集团旗下的高等职业学院,是企业的“一库两中心”即人才库,人才中心和技术中心,我院的发展目标是努力打造煤炭高科技职教学院,努力建设煤炭国家一级、非煤国家二级的安全培训中心,努力打造全煤培训基地,努力抢占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要为发展煤炭装备制造业、煤炭开采与综合利用,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撑,更好的服务煤炭行业未来发展。我们培养的是煤炭经济建设和煤炭企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而通过课改我们培养的学生正是具备这种能力——设备的操作和维修能力。山西省作为煤炭能源基地,使用着大量的机械设备,更需要具有设备的操作和维修方面的人才。通过毕业生的反馈和下厂矿调研,现场这方面的人才确实是比较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采掘机械》这门课程进行改革。

采掘机械是煤炭行业的主体设备,《采掘机械》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采矿、机电类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和能力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门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把这门课程做精、做细、做深,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根据调研,现在我国进行采掘机械课程改革与研究的高职院校只有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有限的几所。山西省作为煤炭能源基地,更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是煤炭行业的龙头企业,各种新型采掘机械不断投入使用,我们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这些新的设备,并对在岗职工进行培训,所以在教学中能更好的融入相关知识,使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二、课题的界定

1、理论依据

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作为机电系专业教师,有幸参加了2009天津自动化专业建设学习研讨班,听了中国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的报告后受益非浅。他谈到:“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以职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以过程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学习要以行动为导向”。笔者将学科体系的《采掘机械》课程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采掘机械》一

1体化课程,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一体化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认为: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传授的是实际存在的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是培养科学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而基于工作过程这一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为逻辑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一般指实践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这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

“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是:课程设置一体化、教学环境一体化、职业资格一体化。

2、研究的内容

(1)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运用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方法,结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而逻辑思维较弱的特点,通过解构学科体系和重构行动体系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采掘机械》一体化课程体系。

(2)构建一体化教学环境

依托同煤集团的大力支持,集团公司的多个矿和亚洲最大的维修厂——同煤集团中央机修厂已成为我院的实训基地,而且同煤集团已为我院调拔了先进的成套的采煤机、液压支架、大量的液压阀及液压系统剖切模型系统。

(3)构建一体化职业资格

以就业为导向,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通过课内教学、专项技能实训考取综采维修钳工或者综采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

三、预设目标

1、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撑。为该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能真正掌握就业本领,培养“短过渡期”或“无过渡期” 具有设备操作和维修能力的技术人才。

2、以课程改革带动专业建设,努力打造煤炭高科技职教学院。

3、为煤炭行业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且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劳动者。

4、培养学生追求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系统工程理论开发高职课程体系,通过解构学科体系和重构行动体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

2、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支撑

1、职业分析法来研究教育载体。由职业或岗位分析入手列出这些职业或岗位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形成教学门类。

2、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过程。常见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引导问题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兴趣小组教学法。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本地区及周边教地区人才市场调研;

2、职业分析(见课程标准);

3、提炼本课程所设计的职业行动领域;

4、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

5、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6、学习情景设计(见课程标准);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创新点及突破性贡献

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采掘机械》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模式,最后确定基于这种模式下的《采掘机械》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标准。

重点是职业分析、课程的职业行动能力、知识的解构与重构,课程设计与过程设计、课程情景设计。

理论创新点:

1、知识的解构与重构:关键在于如何在学科体系中提取适度、够用的知识并与工作过程整合,它在数量上没有变化但在排序上发生了变化。

2、行动与思维的关系:在未来和现实间,变化的是过程要素,不变的是过程步骤通

过系统化、结构化的设计,可以训练学生在变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取掌握不变的思维过程。

3、潜在的技术转变成现实的技术。

突破性贡献是为我院的教学改革开了个好头,为从事高危职业教育的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为山西省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具备现实技术的人才,缓解了高危职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

八、课题研究成果及应用情况

1、研究成果

(1)、制定了《采掘机械》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并开发了相关的同步教材;

(2)、筹划了《采掘机械》一体化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3)、正在筹划《采掘机械》一体化鉴定站;

(4)、调查报告;

(5)、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的书面材料。

2、应用情况

(1)科学意义

一体化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更具有科学性。

(2)经济社会意义

邓小平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艰巨要求?”(《邓小平文选》第104-105页)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经济发展要求联系起来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新发展。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这种人才不仅应用性强,技术性强,而且职业针对性强。高等职业学校作为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社会系统,在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时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滞后性,而它又必须服务于变化速度日益加快的企业。从高等职业教育每一个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确定,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再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都需要有产业部门、用人部门参与,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能适应社会各个行业不同岗位的需要。产学结合,使高等职业学校能够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确保高职培养的人才适合市场需求。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例”等等,高职人才培养的这些基本特性决定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了保证和加强实践教学,高职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或到产业部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需要经常得到产业部门的指导,校外实训更需要学校和产业部门密切合作,由产业部门提供实训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实训。企业最了解本行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趋势,并能够提供最有效的实习和培训场所,可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并亲身经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等等。产学结合将有利于高职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进而大大推进高职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改革。

再者,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决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关键。它要求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不仅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产学结合,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到企业去通过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生产、科研实际工作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及时了解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利用企业人力资源,通过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产学结合将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总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这充分说明一体化教学更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也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零距离上岗人才最好的方法。可见其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非同一般。

九、课题研究的遗憾和思考

1、一体化实训室需进一步完善;

2、职业资格鉴定站正在筹划之中;

3、课程标准需进一步完善;

4、《采掘机械》的校本教材需在使用中进一步完善。

十、比照研究工作计划,分析超过或未达到预定目标、进度和研究内容的原因

5.机械基础教学计划 篇五

本人本学期担任二年级《机械基础》的教学工作。《机械基础》全册共有十章,本学期计划学习后六章的内容,在紧紧围绕学校工作安排和教导处工作计划下,为了更好的完成这六章的教学内容,特制定以下计划:

(一)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学生对《机械基础》这门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简单的零件图已能识读;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对这门课的解题方法等还是没有条理,因此更要加强学生解题能力。

(二)本学期的主要学习目标

第一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

1、掌握机构组成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2、掌握机构自由度、约束、运动副的基础知识

3、平面机构的简化画法

4、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5、学习、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实用意义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

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

2、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形式与演化

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4、初步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第三章

凸轮机构

1、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

2、掌握凸轮机构常用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3、掌握用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第四章

间歇运动机构

基本了解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和类型 第五章

带传动和链传动

1、了解带传动的类型和国家标准

2、初步掌握带传动的设计和计算

3、了解链传动的类型和国家标准

4、初步掌握链传动的设计和计算 第六章

齿轮传动

1、了解齿轮传动的主要类型

2、掌握齿轮传动的基本啮合定律

3、掌握渐开线齿轮啮合的特点

4、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尤其是模数m)

5、掌握一对渐开线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 第七章

蜗轮蜗杆传动

1、了解蜗轮蜗杆的传动类型和特点

2、掌握蜗轮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3、掌握蜗轮蜗杆传动的左右手定则 第八章

齿轮系

1、了解齿轮系的分类

2、掌握定轴齿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3、掌握行星齿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4、掌握多级行星齿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第九章

螺纹联结和螺纹传动

1、了解机械制造中常用的螺纹

2、了解螺纹的主要参数

3、了解螺纹联结的预紧和防松 第十章

轴及轴毂联接

1、了解联接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掌握轴的结构设计

3、掌握轴的设计计算

4、掌握轴毂联接工艺

李立

6.一体化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六

一、教学设计

该课程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科内容为中心,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高手的逻辑顺序排列学习任务,强调与工作世界、就业环境的对接,更重要的要强调该课程与专业的对接。比如学生是楼宇自动控制专业的,就要围绕网络布线的实例多讲解,如果学生是测量专业的,就要利用学生的测量数据进行实例讲解,那么对于大专班的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就要多讲解个人简历和毕业论文方面的实例。总之,教学设计要以兴趣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统筹安排,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

二、选用的教学方法

1.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任务驱动

从具体的专业中提取典型工作,以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为模块,进行实例的设计,以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尽量把这些任务设计的生动有趣,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的时候,教师提出典型任务:假如要参加一个招聘会,每个同学要做出一份简历表,简历表要清晰明了,表格设计合理。学生取得任务后,先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教师检查控制,最后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技能。对于工作任务的提取可以运用鱼骨头技术,如图:图:鱼骨头

2.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材施教

本课程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所用的教材都是一样的,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但要将课本上实例认真讲解并让学生实训,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知识的迁移,让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为专业服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情况也不一样,因此他们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方法、接收方法也有差别,所以计算机基础的一体化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3.协作学习

根据学生人数和设备数量的关系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然后布置学习任务,每组进行协商讨论拿出完成任务的计划,由组长展示和汇报,老师进行点评,最后每组成员进行任务调整,实施完成,让小组内互相学习,小组间互相竞争,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反馈练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体验协作学习的乐趣,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效果

7.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篇七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改革

0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产品设计、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学习有关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基础。该课程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担负着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重任。为了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一些探讨意见。

1 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原则, 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

《机械设计基础》课的知识点非常丰富、繁杂, 如不精心组织、把握重点, 全部灌输给学生, 将适得其反。因此, 教学前, 教师要对所教的内容加以精选与提炼, 把握教学重点, 丰富教学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 其毕业生所从业的岗位, 决定了他们没有必要对计算公式、定理、方法等的来龙去脉像高等学历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那样搞得清清楚楚, 而应注重于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因此, 对一些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证明都应予以删除, 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的实际应用, 解决实际设计问题。例如将齿轮、轴、滚动轴承等工程实践性很强、并对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的章节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将润滑与磨损、螺纹连接、弹簧等章节安排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 通过答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将教材中介绍很简略, 但与生产第一线联系很紧密的一些工程知识比如轴承的安装、拆卸、润滑、组合设计以及失效形式、齿轮加工、蜗轮蜗杆加工等知识内容进行补充。还应根据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的要求和本专业学生终身教育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 可将与其相关的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等教学内容与本课程进行整合。

2 教学方法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原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 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形成实际机械设计技能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其中也包含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观察和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同时也是学生发展和创新知识的基础, 甚至终身受用。所以, 在教学中要遵循由简到难, 由表及里, 循循善诱, 层层剥皮的方法, 讲解清楚, 力求切实掌握。

同时可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及综合能力训练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改变过去罗列式的教法, 从创新的角度用大量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对生产和生活中的机械装置有更广泛的了解, 开阔眼界, 学以致用。采用课堂讨论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与学融为一体,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讲授平面四杆机构时, 先给出各种铰链四杆机构,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它们的形成条件, 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明显。还要注意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例如, 在讲解机构时, 列举了实际机器 (汽车、内燃机等) 和日常生活中 (客车车门启闭机构、缝纫机的踏板机构等) 的应用实例, 又特别介绍了与专业有关的金属切削机床 (车床、铣床、牛头刨床等) 应用实例, 因而增强了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3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能力的培养课, 包括运用强度、刚度等理论进行计算的能力、运用手册资料的能力, 和对机械结构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三项能力中结构设计的能力最差。许多学生想象不出各类轴毂联接的结构形式, 看不懂联轴器、离合器的结构图, 更难理解其动作过程。为此,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课堂教学, 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 恰当地制作CAI课件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内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表达清楚。我们充分利用动画、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 突出零部件的结构实质, 演示零部件的结构和装配过程, 增加学生对零部件的感性认识。如在齿轮一章授课过程中, 学生对渐开线的形成等内容的理解较困难, 若利用相关软件, 编制并演示渐开线的形成过程, 然后对渐开线上各点进行运动方向和受力分析,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渐开线, 为什么通常采用基圆附近的一段渐开线作为齿廓。通过两齿廓的啮合、啮合线和啮合角的动态显示、中心距的变化等又能使学生对渐开线齿轮的啮合特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总之, 凡涉及机械结构的内容, 先看实体动画, 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再讲解工作原理和特点, 使枯燥、乏味的结构内容转化为形象、有趣的动感内容, 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而且通过多媒体的教学环境, 给学生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等方面的指导下, 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改革将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将会更加符合教学规律,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课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R].教高[2001]4号.

[2]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3]濮良贵, 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M].西北工业大学.第六版.1997.3.

8.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初探 篇八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 基础会计 教学模式

0 引言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更加要求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希望人才拿来就能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克服那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旧模式,创造出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的教学环境,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这里的“目标”,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来说,可以是一种方法,可以是一项技能,也可以是一项综合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一体化教学的教——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有的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只要教会学生怎么做就行了,不必讲授理论知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但必要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少。必要的理论知识,既是指导实践的准绳,也为学生将来的长足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基础会计中的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等基本理论知识,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必要理论知识,这些知识理论性强,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讲授法足以完成,但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讲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将课堂搬入会计模拟实训室,开展情景教学,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会计凭证这一章,利用实训室中真实的会计凭证,讲解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种类、内容、填制和审核等,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操作。教师可事先设定好问题,让学生在实操中发现并讨论解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如:给出复合会计分录,一张记账凭证填写不下,需要两张或两张以上,引导学生讨论,导出分数编号法。

2 一体化教学的“学”

一体化教学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如何让学生学,二是学生如何来学。教师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主体,是首要条件。“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深厚的教学经验、严谨的工作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各种能力。第二是专业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合二为一,理论课教室和实训室合二为一,让学生边学边练,即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专业技能。现代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能力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习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竖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一生受益。

3 一体化教学的“做”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是围绕技能训练的需求,它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界限,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环节和进度等均由技能训练的需要来确定,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技能训练,掌握理论知识就是为了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的内容相结合,改变原有的讲授完某一门或几门专业理论课后再进行实习的办法。在教学方式上,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线,采用在实习教室讲授理论、边讲授理论边让学生动手操练的方法上课,或在短时间理论课后即让学生进入实训操作,即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的结合。在教学时间上,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人为划分时间段的做法,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习课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些改变真正强化了技能训练在教学中的地位,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本文仅就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础课程——基础会计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往往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概述。主要内容: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的基本程序等。②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式。主要内容:六大会计要素、会计平衡式等。③账户和复式记账法。主要内容: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等。④会计凭证。主要内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种类、基本内容、填制和审核等。⑤会计账簿。主要内容: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对账和结账、错账更正方法、账簿使用规则等。⑥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主要内容:企业筹集资金、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以及成本计算。⑦财产清查。主要内容:财产清查的种类、范围、方法、清查结果的处理。⑧会计核算程序。主要内容: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⑨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内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

笔者认为,为提高学生的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可将其内容的前后顺序按照实际工作中的会计核算程序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顺序和内容如下:①概述。主要内容: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该部分内容对初学者有一定难度,也可放在财务会计中讲解)、会计的基本程序等。②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式。主要内容:六大会计要素、会计平衡式等。③账户和复式记账法。主要内容: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等。④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主要内容:企业筹集资金、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以及成本计算。以上四章内容理论性强或为准则规定,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完成。⑤建账。该部分内容(现有的教材中没有,需教师补充)放在会计实训室进行。建账是会计工作的起点,要给学生讲清楚何时建账,依据什么建账,建什么账,如何建账等。教师用实训室配备的账簿边讲解,边让学生做,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在建账过程中,适时讲解账簿的启用、种类、设置和使用规则等。⑥会计凭证。主要内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种类、基本内容、填制和审核等。该部分内容也放在会计实训室进行。利用实训室中真实的会计凭证,讲解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种类、内容、填制和审核等,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操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⑦登记账簿。主要内容: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的登记方法、错账更正方法、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等。在实训室中,利用学生前面建的账和填制的记账凭证,讲解账簿的登记方法,让学生实际操作。学生在登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登错账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由学生提出更正的方法,教师最后加以总结,引出错账更正方法。由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解决,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⑧、财产清查。主要内容:财产清查的种类、范围、方法、清查结果的处理(依靠课堂教学完成即可)。⑨对账、结账。登完账后,教师讲解对账、结账,仍放在实训室进行,由教师示范,学生实际操作。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事半功倍。⑩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内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有的教师认为,报表的编制对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往往这一章只讲概述部分,不讲编制方法,也不让学生编制。笔者认为,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的终点,这一环节不能缺少。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多,可簡单讲解,在实训室指导学生完成报表的编制。 会计核算程序。通过前几章的讲解,学生实际上已经将会计核算程序完整地运行了一遍,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建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对账和结账这几章的内容,教材中往往介绍不全,建议教师参照当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补充。

会计实训室毕竟是模拟的实习环境,与实际的会计工作仍有一定差距。建议有条件的话,最好在学完基础会计课程后,安排1-2周的生产实习,也就是认知实习。由实际工作中的会计讲解会计工作流程、凭证传递程序等,并带领学生实际操作一番。指导教师要全程辅导,对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生产实习,也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形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知识又传授专业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情况,便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技能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能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本领过硬、上手快、转型快的高技能型人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和服务社会。

9.《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要求(一) 篇九

(一)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它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制图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培养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要求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对于量具要求掌握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正确使用,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机械识图》

第一章 机械识图的基本知识 1、制图基本规定、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简介

3、平面图形的尺寸注法和线段分析 重点与难点:

(1)遵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有关内容。

(2)会画常见的几何图形,掌握长仿宋体字、数字和字母的写法。

(3)掌握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会标注平面图形的尺寸,掌握平面图形的画法和和步骤。

第二章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1、投影法的基本概念

2、三视图的形成,投影规律 重点与难点:

(1)种视图名称、配置及主视图的选择。(2)

正确理解投影规律。第三章 几何体的投影

1、平面体的投影

2、回转体的投影

3、简单组合体的组合形式、组合体的三视图

4、尺寸基准、定型尺寸、定位尺寸和总体尺寸的含义 重点与难点:(1)面立体(棱柱、棱锥);(2)曲面立体(圆柱、圆锥);

(3)

组合体的尺寸注法。(要求尺寸标注,所注尺寸能满足正确、完整、清晰的要求)(4)

读组合体的视图。第四章 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

1、视

2、剖

3、断

面 重点与难点:

(1)掌握国家标准《机械制图》规定的各种视图、剖视、剖面的画法。

(2)了解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达到投影正确、尺寸完全、字体工整、图面整洁。第五章 常用件的表达方法

1、螺纹及螺纹紧固件

2、键和销

3、滚动轴承 重点与难点:

(1)用螺纹紧固件(螺栓、双头螺柱、螺母等)的连接画法和规定标记及螺纹紧固件的装配画法。(2)销和键连接的画法。第六章 零件图

1、零件图的作用与内容

2、读零件图

3、公差与配合

4、粗糙度

5、形状和位置公差

6、零件测绘概述

重点与难点:零件图是机械图中的重点,除讲授课程内容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之外,对零件测绘要有一定训练,能正确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零件测绘至少要有两个基本视图和两个其它视图(辅助视图),尺寸数量约20个左右,视图选择与配置恰当,尺寸标注要完全、清晰符合标准,掌握常见工艺结构(如退刀槽、沉孔)的尺寸标注,能根椐已知条件注写表面粗糙度符号,确定技术要求。

《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

1、概述

2、金属材料的性能

3、常用金属材料

4、热处理

5、非金属工程材料 重点与难点:

(1)、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 掌握金属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

(2)、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碳素钢、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硬质合金)的主要性能和具体应用。

(3)、了解热处理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热处理方法(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4)、了解各种非金属工程材料(工程塑料、橡胶、陶瓷材料、复合材料)

《量具的使用》

1、游标卡尺

2、千分尺

3、其它常用量具 重点与难点:

(1)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读书原理、正确使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来测量零件以及正确维护保养。

(2)了解其它常用量具的种类和特点。

三、考核要求与形式

1、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及其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在较短、较集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能对后续课程有所帮助,并对今后的考工打下一定的基础。

2、笔试。

10.机械基础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要想让同学们学好,自己就必须得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专业知识不断完善、提高和扩充的同时,教学能力也就有了不断的增强,教学过程种也能够灵活面对且处理所出现的问题。

二、课堂上精讲多练。

要想课堂上讲好课,课前就必须得备好课。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在课堂上讲课时我努力做到内容重点突出,难点讲清,虽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注重总结规律性的东西。一些重点细节内容可通过大量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而在课堂上不必多费时间。

三、课后适当练习并及时讲评。

在每次作业批改后,及时评讲,对大多数学生都容易犯错的共性的地方在课堂统一讲评,让学生能及时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及时改正错误,个别学生课后单独帮其讲解,这样学生会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和错误留下深刻印象。

11.《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篇十一

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学生普遍反映《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听课如同听天书。究其原因如下:

(一)教学内容不合理

本课程内容较多,包括“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知识。在较少的教学时数内,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能达到合理选择材料和毛坯生产方法、合理设计零件的结构、对中等复杂零件可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加工制造过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实验技能、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此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应调整教学内容和试验内容。

(二)教学方法不得当

在教学方法上仍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难以消化、理解和吸收,学生越听越糊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降低学习难度,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独立和分离。课堂教学前未能预先安排金工实习。或金工实习与理论教学安排时间间隔太长,学生缺少实际经验。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理论教学变得十分枯燥难懂,本来形象具体的可以触摸感觉的东西,变成了抽象的不可以接受的东西。实际经验知识变成了抽象理论知识,可以理解记忆的东西变成了死记硬背的东西。

(四)受学生因素的影响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未考入高中和高职的学生。由于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文化基础差,年龄小,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因此,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常常感到前途渺茫,因而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差,存在着一定的厌学情绪或倾向,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厌倦、逃避学习尤其是理论课学习,上课纪律差,讲话、看小说、睡觉、注意力不集中,感到在课堂上听课就像“听天书”一样,作业不能够独立完成,基本没有自己主动有效的学习,学习的动力完全取决于老师。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因材施教,采取适当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堂讲解透彻,并加强复习促进理解。

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分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繁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容要淡化学科性,强化职业性;淡化理论性,强化实用性;淡化系统性,强化针对性;立足服务性。着眼先导性。以能力为本位,所讲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工作,对所用教学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删繁就简。如钢的热处理一节,我们只需讲清钢的热处理工艺、目的即可,至于金属及合金的晶体结构、铁碳合金状态图等繁琐理论,可删除或让学生讨论、自学。

在优化教学结构、精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不断吸收企业和科研的新技术、新成果,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在学生掌握必备知识的同时,可将目前企业中一些先进设备上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不断丰富知识结构,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二)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任课教师应摒弃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注意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所学内容始终充满新鲜感。多样高效的教学方法可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作用。因此,笔者在讲授法基础上,根据各章节课程特点和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1,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巩固。由于本课程内容多、技术新的矛盾,不可能经常现场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片等,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

如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车削加工”一节,投影的文字比粉笔板书清晰而快捷:投影的“CA6140型卧式车床传动系统图”比传统的挂图大而清晰;学生看完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多种卧式、立式车床图片后,到现场参观时机床类型很快就脱口而出;形象生动的动画使较难理解的滑移齿轮变速原理不言而喻;车削外圆、端面、锥面、螺纹等各种表面的加工录像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地揭示了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2,现场参观教学法

由于学校的加工设备有限,且多为传统设备,笔者在讲解到金属切削加工时,便安排一次“参观”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学习各种机床的运动、切削加工方法。除常见传统机床外,还包括一些学校不具备的齿轮加工机床、龙门刨床、龙门铣床,以及一些较先进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解加工、激光焊接加工、快速成形加工等加工设备或技术。参观法不仅使学生比听课多记住一倍以上的内容,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提前感受企业氛围,从而加深对工作环境的理解,激起学习的兴趣。

3,专题讨论法

我们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专题讨论课,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促进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和互相启发。课堂讨论的题目可以从两方面设计:一个方面是能促进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一些基本概念和工艺理论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的题目是材料和加工方法的选择与产品质量分析的综合题。教师可先作引导性讲授,明确本次讨论课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关的预备知识,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思考,最后组织学生对课题进行全面的讨论,教师可适当归纳、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而且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理实一体教学法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将课堂设在实训室,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及时进行实践教学。一般理论教学和实验或实训教学是分开进行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及时感受到机械制造的现场气氛,从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对相关理论得不到很好的理解,等到实验时又要重新讲解,费时且效果差。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中用,用中学”。如“车削加工”课。在实训室讲解车床的结构、功用、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等,边讲解边演示操作,紧接着让学生分组手动进给车削平面。为确保效果,教师需精心备课,并强调安全问题。

三、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12.《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篇十二

一、互动性原则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践

互动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手段, 只有经过不断实践、应用、总结, 才能真正获得其有价值的内容, 在活动中的实用价值才能不断提升, 合理性、完善性也才能得到进一步增强。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应用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实例。

1. 学生提问众人答

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 但通常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思考具有不连续性和被动性, 其目的往往也只是为了得到正确答案, 其过程也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只是检验学生是否拥有了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而反过来由学生提出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来回答, 再由老师来总结解答, 这样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个过程中都会使学生主动思考并有所收获, 而且使问题更有针对性。特别是提出问题的过程, 当然提出的问题不应是对某个现有题目的不会解或书本中某段内容的不明白, 而应是深入思考后对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疑惑,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容易的, 因此它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2. 用好模型提效果

模型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应用较多, 但如何用好模型使教学效果更显著, 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模型演示中应不只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 还可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 效果会更直接。如在讲涡轮蜗杆传动机构的“三向”判定中, 要用到“左右手定则”, 但这个定则比较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 应用容易出错, 这个问题就可以用蜗杆传动机构模型来解决。先把模型按设定位置静放并设定“三向”中的两向, 如已知蜗杆的螺旋方向和转动方向, 判定涡轮的转向。然后由学生用“左右手定则”判定出结果后, 以转动蜗杆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当验证的结果完全正确时, 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也使得学生对“左右手定则”的掌握更牢固, 更准确。

3. 主动观察强直感

《机械基础》中所讲的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 往往需要有众多实际机器工作过程的直观感性知识积累才能理解, 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

二、互动性原则在机械基础教学应用中的注意点

1. 科学设计问题

机械基础内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每节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难点和重点, 教师要在重点上作强调, 在难点上寻突破, 找准知识传授的切入口, 合理、科学地设计问题。即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该课程的知识特点和活动的达到目标, 精心设计层次性问题, 把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做整体运作,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合理分配活动时间, 合理设定活动内容, 合理选择活动方式, 科学地对活动行为进行评价, 目的是让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乐学、活学, 钻研探讨, 学以致用, 真正掌握专业理论, 为专业技能的培训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 遵循教学规律

中职生有着各自特有的学习特点, 其因基础差, 在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教师应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长处, 回避其弱点, 但教师不能只顾营造气氛, 创设情境, 一味地满足学生需要, 把教学变为说笑过程, 更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独立学习, 这需要一个过程, 况且机械基础知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

3. 整合其他方法

教学无定法, 根据教学内容, 围绕教学目标和达到目标, 优先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或一种, 或多种, 互动性教学手段是一种整合手段, 在教学中把几种教学方法彼此联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行为, 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对其可塑性行为加以培养, 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 真正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一批“实际、实用、实效”的机械操作人才。

互动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针对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 让其在理论教学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为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海魁.机械基础.3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01.

13.浅谈中职《机械基础》的教学改革 篇十三

浅谈中职《机械基础》的教学改革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如何学好<机械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笔者认为:教师要教好书首先要对本学科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同时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适应中取学生的特点、搞好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 者:黄占石  作者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4.41 关键词:中职学生   学好《机械基础》   教学改革  

14.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总结 篇十四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基于该课程在机电专业的核心地位,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设计水平,本学期把它作为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在机电1003班进行教学试点。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教与学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学期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重视结论,忽略详细的推导证明,删减过时内容。完善设计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比如在机构分析中,增加了解析法内容。解析法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工程实际,同时也是机械系统向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的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以后,简化了很多内容,学生负担减轻了,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很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其次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诱导激励等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验教学是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来验证一些结论现象的有效途径,本来应该增设设计型机构方案构思组装实验,但是由于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很好实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和运用资料等基本设计能力。通过16、17两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同学们通过设计多套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这次实践环节过程中,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进来,细心查阅资料,计算数据,最终完成设计图纸及说明书,通过同学们的完成程度可以看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 1 提升,为以后从事机械设计行业打下了一定基础,收到了学生的好评,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在考核模式改革方面。结合实际情况,本学期在班上组织3次综合测评,针对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尽量给出一些创新型的题目,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注重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独立完成习题、作业情况的考核,通过布置作业等形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作业质量等进行详尽的评定,把平时作业的完成状况纳入课程的最终考评中。同时强调同学们平时学习的参与程度,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够针对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提出一定的想法。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加大了期末考核的过关率,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由于本学期时间和精力有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不是很理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去完善教学每个环节,同时也应该加强在实践方面的教学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新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

15.《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篇十五

一目前高职非计算机专业VB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 这门课教学存在学生不爱学、怕学、没兴趣, 教师不好教, 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学生对程序的阅读能力、编程技巧等很欠缺, 更谈不上软件开发能力。

造成上述现象根本原因是个教学方法问题。首先,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兴趣自然不会用心学习、钻研它。其次是教学方法陈旧, 老师讲和学生练是分开的, 实训不及时。实训内容缺乏创新性,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 要提高VB语言的教学质量, 真正提升学生素质, 就必须从教学方法入手, 全面改革VB课的教学。

二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科式课程体系, 建立师生互动、理实结合、学生主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它将课堂放到实验室、实训室及企业车间, 使知识能很好、很快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1]

VB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能够很好地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计算机编程思想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1 设计情景, 激发兴趣

将VB知识, 融入到一个个学习情景中, 学生学习、实训的核心就是学习情景, 所以, 精彩的学习情景, 不仅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质量, 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持久性。[2]

例如第一次课的学习情景可以设计一个简单有趣的小游戏,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认识VB编程环境, 知道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 再通过实际操作, 消除对编程的陌生感和惧怕心理, 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2 任务驱动, 训练思维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习VB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掌握计算机编程的思想和思维方法, 以及编程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 通过渐进式任务, 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扩展任务、再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再归纳总结、再扩展任务等的过程中, 通过对任务不断修改、讨论、展示、扩充, 提高程序编写及开发能力。

3 一体教学, 培养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就是教与学、学与做、做与学脱节, 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动手能力和应用理论知识进行程序开发的能力极差。

通过一体化教学, 教师在做中教, 学生在做中学, 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师理论少讲、精教, 开展互动式教学, 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 增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做、做中学, 通过苦练、勤练训练技能, 既培养学生工作技能又提高其职业素养。

4 打破常规, 多元融合

一体化教学模式, 从根本上打破常规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 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多元融合。理实融合, 即理论融于实践中, 教师不是单纯讲理论, 而是讲项目、讲情景, 还有教学融合、学做融合、专基融合、课堂内外融合等。通过多元融合, 使教学成为一个和谐、有序、高效的过程。

5 多样评价, 全面考核

应建立与一体化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考试模式, 将平时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单元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 学校考试与证书考试相结合等, 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强调动手和创新能力, 弱化考试的概念, 强调考核的作用。[3]

总之, 实践证明, 在VB语言课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切入点, 边讲、边学、边做, 强调实践和学生动手能力, 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童加斌.高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M].华南大学出版社, 2010.

[2]岂爱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 2008 (12) :29-30.

16.《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篇十六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中职院校,《机械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富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是这些院校的学生质量目前出现了下滑状况,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同时由于本身缺少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很大的难度。加上当前教学与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旨在提高中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方法和策略,教师不能再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尤其是对于《机械基础》这样的课程,由于学生本身缺少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学科本身的难度较大,倘若教师还是为学生生硬地讲解书本上的内容,则会让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信心。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就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慢慢理解和体会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践的验证,让学生更加牢固、快速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例如,在学习“轴承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此后,再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到工厂中看看轴承的实际结构是什么样的,尤其是分解开的每个小部件,然后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回答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轴承。通过这些理论有效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被自己的好奇心牵动着,支持自己不断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便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进而促使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得到稳步提升。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机械基础》对于学习者的抽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需要更多的实践来支持,如果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让课堂变得枯燥和乏味,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机械基础教学也应该考虑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图片和文字等功能,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形成较强的吸引力,从而带动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时,可以把所学内容的虚拟图展现在多媒体屏幕上,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认识,能够清楚地看到整个结构,然后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把每个零部件的组合与拆分利用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整个部件的构造。教师在进行每一个步骤的时候,可以在合适的位置配上相应的文字,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区分,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注重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法

在教学的时候,联系实际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和明白,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以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于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迅速提高,同时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以便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齿轮传动”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下身边应用到齿轮传动的事物,例如汽车的发动机,给学生讲解一下齿轮传统能够降低噪音,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当学生在见到汽车发动机的时候就能够记起来齿轮传动,在学习齿轮传动的时候,也能够想起来在汽车发动机中有这样的应用。由于观看了实际的案例,所以学生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在脑海中会有一幅图片,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机械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比较基础的知识,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注重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这样就能够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好的保证,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王颖莉.机械基础教学路上的改革与创新:浅谈如何提高机械基础教学质量及学生兴趣的培养[A].2014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2]何剑波.实现有效教学方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施要点[J].考试周刊,2014(94).

17.《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篇十七

天津市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董焕和

摘 要:在技工院校中倡导一体化教学,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深化技工院校改革的具体思路。为了使一体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作者调查了天津市技工院校的教学现状,阐述了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教学改革 初探

一、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集合。其是作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设计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能融教、学、做于一体,促进大中专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符合当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突破理论跟实践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做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持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当前有代表性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有:项目课程(华东师大徐国庆博士)、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姜大源教授)、工学结合一体化(赵志群博士)。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1.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训分别进行,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再加上课程进度不一,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适应市场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呼唤新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实践与探索中。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实训中理解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指导技能实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全国部分技工院校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改革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国技工院校中逐步推广。天津市电子信息高级技校是天津市唯一一所试点学校。目前看,地区文化差异、用工需求差异比较明显,在全国推广的过程是比较长的。但是,天津市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机械制造加工、电工电子、汽车运用维修为主,这些专业都有利于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实验改革,只是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师资状况等有一定的差距,也影响着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天津市作为职业教育的改革示范区,理应率先推广一体化教学,并分层次分专业逐步推广。

2.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技工院校中的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很差,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厌学情绪,用传统的讲授授课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很低。老师讲一堂课往往要经常组织课堂秩序,而且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很少,同样实训课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无法深入,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也要从学生的“学”上进行教学改革,要把学生的“不爱学”变成“我要学”和“乐于学”,这是学校要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许多学校都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附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教论文 )一体化教学,由于是在一体化的教学实习场地或者是企业内以一体化的师资对学生进行一个一个课题的教学安排,每一个课题的理论都能马上在实践中应用,而实践也能马上检验相应的理论知识,两者互相配合。并且每一个课题都能把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设备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既懂理论又会技能的技术工人。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每进行一次教学改革,都对教师有更高的促进作用。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拥有相对熟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必须是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很多学校都实施了高级讲师+高级技师或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的双师模式。天津市已经把专业课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大大提高了一体化教师的能力。一体化教师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了解工厂企业所需的专业要求,还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的能力。教师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一体化教师的范围,如必须具有本专业大学学历且具有本专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也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训和考核。

三、天津市技工院校教学现状调查

1.天津市技工院校总体状况

天津市现有技工院校39所,其中技师学院5所,高级技工学校7所,国家级重点校12所(含技师学院和高级技校),在校生2.1万人,其中中技工在校生1.2万人,高技工0.9万人,而天津市技工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有100多所,在校生人数突破5万人。有招生计划的学校只有30所,计划招生9000人,实际学籍注册6500人,招生专业以机加工和电工电子类为主,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呈每年递减趋势。

的统计数据显示,天津市技工学校共有教师3904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有1648人,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618人,占总人数的16%;高级职称1200人,占总人数的30%;一体化教师731人,占总人数的18.7%,对于现在的职业教育来说,一体化教师的比例还远远不够。

2.教学现状

目前,天津市大部分技工院校还是遵循先进行理论教学再集中几周的时间进行实操实训的教学原则。学生在上理论课的过程中,感觉枯燥无味、知识模糊,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学生上实训课时,理论知识可能因为时间过长忘得一干二净,从而会导致理论与实践无法相互结合。这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而且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际训练中也淡化了理论知识,成为了单纯为了练的技能训练,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技能等级考试只练习与考试有关的课题,这样的结果是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效率低,学生掌握的技能知识面少。而且大多数技工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工艺课的教学目标仅限于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是以应试教育的目标进行考核,而不是以岗位工作中相应知识和技能等为教学目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没有延伸到实践中,这就造成各专业基础课之间以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相互脱节,而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3.教学改革现状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从规模建设向内涵建设上转移,由最初的招生数量向学生质量上转移,其中重点是教学建设,为了能够培养出有自己特色的毕业生,很多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校都进行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改革。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数控专业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电子信息技校与三星电子进行有效地校企合作,进行定单式培养,机电工艺学院进行的.“H”式三段法教学,这些教学改革都是以学生掌握技能为中心的改革思路。有的学校已经在尝试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但实现的一体化教学仅仅是有局限性的,大多数形式是仅限于某个专业的专业课与实训课的一体化,而占有较大比例的专业基础课并没有被纳入一体化教学的范围。如天津市工程技术学校在维修电工专业的尝试,只是把原来的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与控制线路这两门专业理论课放到实训课上,与实习技能课结合,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其他的专业基础课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安全用电、电工材料、PLC控制等并没有结合到一体化教学中,这种教学只是把工艺课和实习课结合,只是一体化的初级阶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4.教学改革成果及展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7月下发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天津市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是这次试点学校之一,8月只有《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个班参与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现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全部班级都实行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且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不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任课教师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更主要的是总结出一套符合现在生源结构的变化开展教学的好方法,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不断尝试,从半工半读到工学结合,从产教结合到一体化模式,创新思路,创新推出“团队式”教学,将“一体化”模式做强做实,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开拓了新的努力方向。

天津市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动手能力强、训练有素、技术过硬、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是各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各学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就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开发、课程标准、学习领域、专业场所、专业教材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18.机械基础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八

2006~2007学第一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担任高二(7)班(数控专业)及高二(8)班(机械加工专业)的《机械基础》科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严格按照学校的基本教学要求,做到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中的次体,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通这一学期里学习为学习其它专业技术课程和今后在工作中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现把这一学期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环节

在整个学期里,我认真抓好备、讲、批、辅、考五个教学环节。首先在“备”字上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练习,在上课前认真研读课本教材,按要求写好教案,教案上有课题、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重点难点和板书设计;其次,抓好上课环节,精读多练,组织好课堂纪律,按教学内容上课,力求板书工整有条理,图形准确无误,声音宏亮,讲解内容思路清晰,画图按步骤,便于学生接受,并注重调动课堂气氛,力求师生互动多,且上课有导入、复习、作业评讲,在教学过程中主讲练结合,让学生及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课堂结束前有堂上小结,提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布置相关作业;批改作业及时细致、做到全收全改,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下一节课上进行评讲,指出突出问题,强调不该犯的错误,而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则个别辅导;按照学校要求每四个星期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巩固已学的知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查缺补漏;而期中、期末考试则要求学生认真对待,且考前组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复习,重视每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掌握好必要的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二、课程特点及教学措施

1、《机械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学生应熟悉和掌握机械传

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掌握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能作简单的有关计算;会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选用标准件。虽然一周有六节课,但课程涉及的机械设备较多,而学生接触设备较少,针对这些情况,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读图,把图形记于脑中,然后讲好每个知识点,再在知识点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引申,把握好重点难点,由浅入深讲解,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

2、学习本课程,要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专业工种中的具体实例,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必须要教学上多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或多找教具教学,使学生先有形象后成理论,为学好这一门课铺好路。

3、多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表现力,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可以使学生从原来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同时,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机会和有时间对所授内容作判断,比较,分析,综合,使学生处于积极动脑,动口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针对两班的基础不同,在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在7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讲课时注重基础知识向高层次知识的深入,而8班同学基础较差,且学风不好,则着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且重复次数较多,作业布置上也偏重于深度较浅的题目,而在同一个班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中也分层次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成就感,使学生能对本科目的学习产生兴趣。

三、总结

19.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法初探 篇十九

1 理论教学要注重规律

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 大学教学过程是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步增加的过程。教师在进行理论课教学时, 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 着重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总结, 探索规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多科综合、知识点多等特点, 学生初学时易产生该课程“没有系统性”“逻辑性差”等错觉[1]。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摸索出该课程自身的系统性, 得出各部分内容看似杂乱, 但都是按照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强度计算———使用维护的顺序进行的这一规律,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1]。

例如:在讲授机械零件的设计时, 解题步骤繁多。如果简单地照搬演算书中的例题, 既花费时间, 又会让学生产生乏味、厌倦、茫然的感觉。为此, 可采用发现法教学, 着眼于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教学中始终以灌输设计思想、设计理念为重点, 通过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去进行自觉的地概括, 自己找出各种零件设计的共性, 学会处理各种参数、数据的一般思路方法, 使学生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避免了形式主义地掌握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2 课程设计要有“收”有“放”

该课程安排有两周的课程设计。初次进行较系统的设计, 一些学生容易因畏难而放弃, 有的不愿动脑想抄袭他人成果, 有的完全依赖老师, 机械地生搬硬套。为此, 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鼓足勇气, 增强信心外, 还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一方面采取考勤、检查、提问、答辩等措施。使学生无机可乘, 不敢懈怠, 即所谓“收”。从而保证了整个设计阶段次序井然, 有条不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放”, 即设法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减速器设计为例, 学生感觉最困难的有3个阶段, 一是刚拿到课题时开始动笔难, 二是进行轴的结构设计考虑不周, 三是画装配草图感到无从下手。对这些难点, 教师切勿先做详细讲解, 而应让学生自己思考, 摸索出一定结果后, 再做必要的点拨, 即要少解答, 多启发, 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这样,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给予必要的指导, 通过每天规定设计进度、设计要求, “逼”着学生去看书、动脑, 寻求解决方法, 最终使学生闯过一道道难关, 圆满完成设计任务。

3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能力是人在观察、记忆、想象等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本领, 是在对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知识总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 毫无疑问, 能力的培养对高职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下几点做法对培养学生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 教学内容可带点探索性, 在一定限度内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 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平面四杆机构基本特性时, 设问为什么牛头刨床的刨刀驱动机构要采用摆动导杆机构?怎样设计出满足实际需要的机构?问题情境设计的好, 就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2) 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 以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结合有关教学内容, 穿插讲解一些科学方法论的知识或该学科曾碰到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鼓励同学进行探讨和研究。例如:在学习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时, 可介绍对开式齿轮传动, 按理应根据保证齿面抗磨粒磨损及齿根抗折断能力两准则进行计算, 但齿面抗磨粒磨损能力的计算, 迄今尚无完善方法。

3) 自学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自由, 注重培养自学能力, 使学生养成独立预习、复习、查找和阅读专业资料的良好习惯。

4 掌握教材要懂、透、化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作为授课教师, 要对教材深入钻研, 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基础上, 才能使选择的教学方法、手段结合得更合理。而掌握教材必须经过懂、透、化3个阶段。

懂, 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弄清楚, 例如《机械设计基础》棘轮机构中, “利用遮板来调节棘轮的转角”这段话, 必须弄懂这里指的是改变摇杆摆角范围内遮住轮齿的多少, 从而改变棘轮转角的[2]。

透, 就对教材很熟悉, 能够运用自如。例如“当从动件与连杆共线时, 平面连杆机构就有死点位置。”这表明学生没有吃透教材, 对平面连杆机构传动的死点位置存在条件缺乏深入认识[3,4,5]。

化, 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在一起, 达到化的境界。这时就完全掌握了教材、精通了教材。例如讲到V带传动的应用特点时, 教师可以把V带传动的基本理论、V带及V带轮等知识揉合到一起, 使学生自动得出结论, 与教师产生共鸣, 避免了简单呆板、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

5 教学手段要优化选择

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而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又总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实现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日趋多样化, 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挂图、模型演示、实物、实验、参观等教学手段外, 现代多媒体教学已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尽管这些教学媒体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但并不是选用的教学媒体和手段越先进、越多, 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例如, 如果任何内容都完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学生也会产生视觉疲劳, 感到单调、乏味;如果所有的机构都用三维动画演示, 就难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读图能力。所以, 选择教学媒体和手段时必须考虑其教学功能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 是否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恰当地进行优化选择, 而不能只追求形式。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相结合进行教学[6,7]。

总之, 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 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 并创造性地加以优化组合应用, 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邵刚.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电工业出版社, 2009.

[3]夏云.机械设计基础中的合理性理念[J].职教论坛, 2005 (32) :23-26.

[4]郑增铭.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44-46.

[5]蒋洪斌.机械设计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J].职教通讯, 2010 (5) :55-56.

[6]王军, 何晓玲, 田同海.机械设计基础网络课程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21) :12-13.

上一篇:成长真快乐下一篇:进口消毒剂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