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思考

2024-06-21

加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思考(精选8篇)

1.加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思考 篇一

加强供热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

作者: 我爱蓝天 点击率: 590

城市的供热公司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又是按市场经济运作的生产经营企业单位。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了“热是一种福利,国家包,单位交,个人无偿取热”的定式。现在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但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热费价格仍由政府制定和调控,常常是供热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高于销售价格而形成亏损。尽管这部分亏损是必然的,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供热公司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如何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减少亏损,是供热企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自己从事多年成本会计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供热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减少亏损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众所周知,热是商品,它是由供热企业付出了大量的成本支出后供给千家万户的,使得人们在寒冷的冬天能够住上暖屋子。然而,热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往往是冬天来了,不管热费是否能收回,供热企业都必须按时供热。随着热费收缴办法与交纳方式的改革,职工取暖费要由个人直接向供热企业交纳,但人们自觉交费的意识依然不强。尽管供热企业千方百计加大收费力度,但仍有一些热用户不交、少交或拖欠热费,还有那些城市中的低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采暖费根本无法收回。因此,供热企业每年都有15%左右的热费收不回来,加上近几年,供热企业生产消耗用煤、水、电等主要原材料的价格都大幅度上涨,使得热价与供热成本严重背离,形成亏损,供热企业的生产运行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面对现实,供热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别无选择,只有向管理要效益,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各级领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至全体职工对成本管理重大意义的认识。把加强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质量意识,激发全体职工强化供热成本管理的热情。同时,要通过政府公告和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受益用户真正了解和认识到,热与煤、水、电一样都是商品,增强用户自觉按时交纳热费的意识。另外,供热公司要加大收费力度,提

高收费率,维护供热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供热企业的正常运行。

二、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运行良好的企业需要有高效率的组织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因此,供热公司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原有供热管理机构的基

础上,按照成本管理的要求,对组织管理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减少层次,提高办事效率。

有了高效健全的管理机构,还应当提高供热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成败是非常关键的。由于成本管理工作涉及到供热企业的各个方面及全部的生产供热过程,所以,要求供热企业管理人员应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对自己及与此相关的各项工作都应十分熟悉。

三、合理编制切实可行的成本计划,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计划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的重要依据。正确的编制和执行成本计划,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供热企业的成本主要有:燃料费、水电费、人工费、折旧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等。为了使成本有计划的进行管理,降低成本消耗,制定合理的成本计划是关键。在下一采暖期开始之前,各分公司和职能部门,结合生产实际,广泛收集基础资料,根据供热企业现有设备及技术条件和上期各项成本计划及实际完成情况,确定当年的成本目标。在进行成本指标试算平衡的前提下正式编制出可行的成本计划。编制计划时,纵向采取自下而上逐级上报的方式,对单位成本费用指标进行分解落实,根据指标控制成本消耗,实行成本否决。横向按承担成本单位的职能不同,细分量化责任成本为:燃料采购成本计划、燃料运输成本计划、水电消耗成本计划、仓储成本计划、人工费用计划、维修费用计划、销售费用计划、管理费用计划、财务费用计划等部分。再根据业务分工细分量化若干明细项目。同时,编制计划时还要严格控制成本的增长幅度,做到变动成本扣除价格因素后不得高于上年水平。分解后的计划指标形成书面材料,对成本目标实行刚性

管理,并把供热成本和热费收入与奖金密切挂钩,对下属单位进行严格考核,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成本支出计划,建立供

热成本控制制度,完善供热成本控制体系。

1、加强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事前预算重于事后调整,要改变以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的算账报账式的成本管理模式,从供热企业生产过程入手,从材料采购源头抓起,供热企业生产成本中,供热企业的重点成本项目是燃料及直接材料消耗。燃料、原材料采购价格的高低,采购数量、质量、效率是否符合生产经营要求,直接影响采购成本的高低,应把住煤炭采购和燃料消耗控制关。把采购成本的降低作为其主要考核指标,把完成情况与其报酬挂钩。在采购管理中严格执行公开招标竞价,比质量,讲信誉,杜绝暗箱操作,使燃料采购的整个过程公开、公平、透明。同时,要在用煤淡季计划定量贮煤以备冬季采暖期急用。燃料消耗控制应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供热参数,调配煤种,采用分层给煤技术,复合燃烧技术等一系列措施降低燃料成本支出。企业对大宗材料要根据不同需求和消耗定额,编制生产用料计划,制定材料采购目标价格,并将目标价格与采购部门的业绩挂钩,促使采购部门通过货比三家,质比三家,价比三家的比价竞标,确立合理的市场采购价格和信誉好的供应商.企业对一般的零星采购也要实行询价,比价采购,从而降低燃料、材料的采购成本。根据各供热站的实际情况层层分解、落实,分别编制出各站的考核标准。

2、加强水电消耗管理。水电消耗是供热企业成本的重要成本,为了加强对下属核算单位水电消耗的控制,供热企业要根据各供热站的水电装机容量和供暖面积科学的制定水电消耗定额考核指标,按考核指标制定有效的奖惩机制,促使下属耗能单位节约消

耗,对超指标的水电消耗及时查找原因,从而降低水电消耗。

3、加强维修费的控制。供热企业对管网、供热站大的维修项目,要通过预算部门编制预算价格,通过招标方式,与维修单位签定维修合同。对于维修需要更换的设备、阀门,首先要采取进行技术鉴定再行更换的原则,通常要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减轻零部件磨损,延长设备的中修,大修间隔周期,节省修理费用,提高设备的完好性和利用率。对于一些易损配件要有备件,防止损坏后造成设备机器无法使用,停产。还要培养能修机器的工程技术能手,保证设备的及时修理,以保证少停机或不停机,降低维修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这样使维修费用降低到最小化。

4、加强管理费用的控制,压缩非生产性支出,控制日常办公费用、招待费用、差旅费、办公照明及生活用水,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做起,人人关心成本,处处降低成本。

另外,对发生费用的工作落实分解到各责任单位、责任负责人,并通过费用限额手册对各责任单位费用支出进行反映和控制,最

大限度的降低消耗。

四、进行客观准确的成本分析和考核。

成本分析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一环。在每个采暖期结束,供热企业要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经验,分析发现问题,为下个成本计划的制定提供正确指导的依据。在本计划期执行当中就要预测未来成本的趋势,把经营管理中的未知因素转变为已知因素,提高经营管理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促进降低成本。通过成本分析,揭示影响供热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影响程度,以便正确评价企业及企业内部各部门成本管理中的业绩,揭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对供热成本在核算的基础上,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让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参加,分析本期实际成本与同期实际成本增减变化原因,分析本期计划与本期实际成本增减变化原因,进而确立成本费用超支是否合理,为成本考核提供依据,为未来成本预测、决策提供资料。

另外,要建立考核管理体系,确保目标成本的正常运行。供热公司在采暖期开始时要与各职能部门、分公司签订经济责任状,运行期结束时,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兑现。通过考核兑现,充分激发了全体干部职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促使企

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拓展成本管理的新思路,寻找解决成本管理工作的新方法。

长期以来传统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在一段时间内是十分有效的,但要想长期地使成本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就应拓展降低成本的新思路,运用现代管理方法,依靠科技手段,提质降耗增效,如进行循环泵改造,采用变频调速技术,降低电量消耗,节约电能;用调节阀技术,解决供热系统水力失调,提高供热系统的输送效率,节约能源;换跑冒滴漏严重的供热网,减少能源损失;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利用各种工作方式调动职工积极性,以发现和推广成本控制的各种好方法、好技巧,寻找解决成本管理工作的新方法。

希望看到大家的好意见!

2.加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思考 篇二

1、投标签约阶段的成本管理

投标价格的确定是企业取得合理赢利的基础, 投标前应尽可能了解业主和所投项目情况, 并根据企业自身的施工技术、成本管理水平等, 合理制定投标价格, 使之既有利于在竞争中取胜, 又避免以过低价格中标, 为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管理

工程中标后开工前, 企业应根据中标金额和合同文件编制项目目标责任成本, 以保证工程的实施能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编制之前, 要仔细、详实地搜集、分析工程成本项目所在地的市场行情和供应条件等资料, 确保目标责任成本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公路工程项目由于其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各不相同, 各工程成本项目之间总会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如果企业所制定的项目目标责任成本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 或者只是简单地按照以往经验确定一个目标成本, 而忽略工程项目所处环境以及施工条件、施工工期等要求, 这样的目标成本由于没有和实际施工程序结合起来, 可操作性差, 起不到指导、控制作用。

施工准备阶段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组建项目经理部, 实践证明, 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项目经理的素质。一个好的、有管理经验的项目领导班子, 可以带领员工甚至超过工程项目预期的目标, 反之, 会使项目陷入亏损的境地, 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所以, 组建项目经理部也是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2.1 目标成本的细化及落实

项目经理部对目标责任成本进行细化时, 首先应了解管理当局投标时的策略, 对项目能够创造利润或容易造成亏损的所在, 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结合项目实际情况, 对施工技术措施、施工组织程序、施工材料的选用、机械设备的配置、人力资源调配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编制本项目详细目标成本。并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部门、施工队伍和班组, 落实成本管理责任, 这也是对各部门各责任人进行考核、奖惩的依据。

2.2 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

材料费在公路工程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 材料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经济效益, 因此, 应将材料费控制作为工程成本控制的重点。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 材料采购要坚持物美廉价、运输经济、储存合理原则, 控制好采购成本, 并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耗用材料的数量控制。

根据施工工序要求, 合理调配施工设备, 并切实加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对于按完成工作量结算的外租设备, 要做好原始记录工作, 结算准确。

尽量减少使用计时工资方式, 而尽可能采用计件工资方式, 提高生产人员的积极性。非生产费用控制, 严格控制经费开支, 严格费用审批程序, 人员精干, 实行一人多岗, 节约管理成本。

2.3 竣工验收及保修阶段的成本管理

项目在竣工验收和保修阶段, 虽然少有工程收入, 但是工程验收和保修费用是无法避免的, 特别是验收费用更是与竣工验收工作的及时性有关。项目完工后不及时进行交工验收, 一方面会加大管理费用开支, 另一方面会影响工程尾款的结算和收取, 再者会相应延长保修期, 增加保修费用, 潜在的责任风险也会加大。

二、将成本管理与质量、安全、工期等管理要求紧密联系起来

1、质量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企业要根据技术规范及业主要求以合理的质量成本取得较高的质量水平。既不能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使用劣质材料甚至偷工减料, 也不能一味追求超设计的“过剩质量”。质量不足, 会导致企业有形无形损失, 在满足技术规范的条件下, 质量的过剩, 则意味着成本的上升, 经济效益的降低。

2、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企业应根据安全管理的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 做好预防措施, 并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工期管理

施工工期受到内外部环境及合同条件的制约, 企业应正确处理好工期与成本关系。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条件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 切不可盲目抢工期赶进度, 增大项目成本, 导致项目亏损, 也不能因自身管理不善造成项目工期的拖延, 加大项目各方面成本, 影响企业的信誉。

4、合同管理

施工项目的各种经济活动, 都是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出现的, 如果合同条款不严谨, 容易让对方钻空子, 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必须细致周密的订立严谨的合同条款, 尽可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合同风险。

5、工程计量管理

施工企业按照设计要求完成施工并经业主验收后, 按合同约定向业主进行工程价款结算。在结算之前, 工程计量人员必须和各部门进行认真全面的核对, 互相补正以免漏项。还要及时发现是否存在中标额外需要业主签认的费用, 如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设计变更的费用增加等, 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

6、项目资金管理

目前施工企业要承建工程项目, 从投标伊始到工程竣工都需投入大量的工程保证金、履约金, 从效益角度出发, 项目的利润就仅仅表现为财务报告中的收益, 而且还必须是与现金流入密切相关的效益。只有这样看待成本管理, 才能有效地控制投入风险, 实现真正的成本效益管理, 提高企业通过经营获取现金净流量的能力。要增强项目管理人员的资金、时间价值观念, 加强工程计量和工程款的追收工作, 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

7、劳务队伍管理

目前, 公路工程施工与以前相比, 进度要求更快, 工期要求更短, 公路施工企业选择劳务队伍进行合作已是不争的事实。劳务队伍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经理部方方面面的工作, 项目经理部必须加强对劳务队伍的管理工作, 才能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首先, 做好劳务队伍的选用工作, 其次, 做好劳务队伍的过程控制工作, 不仅在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加强管理, 还要严格按照双方协议规定结算、拨付工程款, 严禁超付工程款行为, 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搞好过程监控工作

1、做好成本分析工作, 及时发现和纠正执行过程中的不利偏差

项目的成本管理部门要及时做好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正确计算各阶段、分部分项工程成本, 同时要按照责任预算考核要求, 分析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 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并及时反馈到工程管理部门, 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纠正偏差, 以防止对后续施工造成不利影响或质量损失。

2、充分发挥财务、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指导作用

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 对重大材料采购、重大费用开支、大笔资金支出进行监控, 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 原始单据是否合法有效、内控制度遵守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考核目标成本的运行情况, 对成本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与项目领导沟通, 采取有力措施, 坚决予以纠正。

四、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

成本管理涉及项目组织中所有的部门、班组和员工的工作, 并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 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 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企业应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体制, 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适时考核, 奖罚到位, 该奖多少或罚多少, 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合同规定。一些施工企业因为各部门、各个岗位的责权利不够明确, 考核机制过于简单, 至于由谁做, 何时做, 做到什么程度都没有提及, 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性东西, 对实际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起不到多大作用。一些企业, 制度定得很完善, 却没有认真落实, 奖励折扣, 惩罚就轻, 或者只奖不罚, 奖罚不到位, 严重挫伤有关人员的积极性, 也无法搞好今后的成本管理工作。

五、结束语

总之, 公路施工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外部条件下, 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力度, 在实践中思索与探讨, 认真反思工程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 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叶日宏.试论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J].工程质量, 2007.14.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 篇三

摘要: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资金管理、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全面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

1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是在传统财务管理基础上的扬弃与发展,与封闭、事后、静态为主要特征的财务管理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1.1 财务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 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方面。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加强财务管理,对于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抓住了财务管理,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关键,就可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就能提高企业绩效。

1.2 财务管理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资金运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它全面、系统地反映着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体现着商品生产和交换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企业资金周转是否健康,产销是否通畅,经营是否得当,都可以从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促使企业迅速予以调整。

2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改进

2.1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是财务管理弱化的直接表现。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逐步深人,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这在增强企业活力上的成效显而易见,但也存在着忽视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必要调控和严格监督的倾向,致使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①投资的决策和管理漏洞大。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仍然停留在车间式管理水平上,对投资决策管理重视不够,甚至出现管理盲点。部分企业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一味注重投人,忽视投资决策和管理,以至投人不能有相应的产出,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严重的还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②资金管理问题多。③费用管理不严。有的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稍有积累便在非生产性上开支,资本性投入较大,有的处在亏损的困境中,挥霍性花费也毫不吝惜,其主要问题则是以权谋私。④成本管理不到位。

2.2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对策

2.2.1 提高成本管理意识,树立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将是搞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首先,应树立战略成本理念,从战略角度来认识、分析价值链、成本动因问题,在许可的范围内,制定和实施项目的成本战略,并在此过程中引导项目走向成本最小化。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意识,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实施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通过单位负责人的带头作用以及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奖励方法来调动职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再次,树立系统化的成本管理理念,将成本管理进行全过程管理,将项目成本管理的重心应由内部转向外部,由侧重生产管理转向偏重经营决策管理。第四,树立科技驱动的成本管理理念,科学时代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必将与生产、技术、企业信誉等交融在一起,在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消耗的同时,又通过强化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来促进科技进步。

2.2.2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全员的成本、责任意识 企业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重视和关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好与否离不开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应带头按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企业规章去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严格控制资金流出和非生产性费用支出,给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树立权威。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要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全力协作,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扎扎实实地深入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把各个部门、岗位目标与预算结合起来,也就是做好静态与动态管理相结合。

2.2.3 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加强资金平衡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调度作用 首先,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运行,企业必须把有限资金合理分配、使用。实施资金要素化管理,落实预算目标。作为保证资金顺利运转的财务部门要严考核,硬兑现。每月做好资金收支计划,了解每笔大宗资金用途。密切跟踪各项资金收支活动,提高资金计划的准确性,及时预测资金余缺,认真做好资金计划内调剂,确保特殊情况下生产经营资金需求。同时有效利用付款信用期限,降低财务费用。根据生产材料的重要程度设定付款信用期,在库存材料入库、结算、付款程序、时间等高效透明的同时,合理利用付款信用周期,降低财务费用。

2.2.4 积极处理沉淀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金流动性 工业企业存货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各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份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制订奖罚措施。

2.2.5 加强应收款回笼,减少费用支出 当前,部分工业企业存在着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逐年逐月增加的问题,使流动资产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集中清欠,如清欠工作遇到困难应立即上报上级领导,经讨论研究采取相应整治措施,严禁资金流失。其次,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动脑去积极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应收款回收问题,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提高清欠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

2.2.6 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必然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政策,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素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与发展,财务人员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财务人员应在管好、用好资金上多下功夫。因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合理筹措和有效使用,一方面,企业为了扩大再生长面临着资金紧张,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游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为企业筹集最多的资金。因此,财务人员要多参加学习,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经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4.加强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建设的思考 篇四

加强中小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建设 的思考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入学时间:

指导教师:

目 录

一、制度化管理的涵义 „„„„„„„„„„„„„„„„„„1

二、制度化管理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1

(一)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艰巨和漫长的过程。„„1

(二)企业做强做大后体现出来的越来越高的矛盾现状。„„„2

(三)管理者在管理中显现出自我意识和随意性特点 „„„„2

(四)企业文化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元素,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2

三、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之现状研究 „„„„„„„„„„2

四、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3

(一)来之于制度本身 „„„„„„„„„„„„„„„„„„3

(二)没有明确‘‘立法”.‘‘执法”主体.„„„„„„„„„3(三)来之于企业领导人.„„„„„„„„„„„„„„„„3(四)来之于企业管理层.„„„„„„„„„„„„„„„„„4(五)来之于企业的培训.„„„„„„„„„„„„„„„„„4

五、改进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建设的建议 „„„„„„„„4 参考文献:„„„„„„„„„„„„„„„„„„„„„„„„6

加强中小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建设 的思考

【摘 要】:制度化管理,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最为有效的一种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是由粗放型“家长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必然选择,是由“人治”向“法治”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建设建议

制度化管理,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最为有效的一种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是由粗放型“家长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必然选择,是由“人治”向“法治”的必然趋势。有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制度化建设和进行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也有许多企业还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制度化建设也只是保留在口头阶段.那么影响企业制度化建设和制度化管理的因素是什么,企业该如何进行制度化建设和制度化管理呢?

一、制度化管理的涵义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中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其作用是提供人类在其相互影响中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了一种经济秩序”。这意味着对国家来说,制度旨在规范人类的行为,从而创造一种正常的经济秩序;对企业来说制度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规章条例等法律关系,同时结合人的心理因素,构建一种企业制度化管理氛围,以此推动企业目标的落实和实现。制度化管理简单的说就是以企业制度为标准,把制度看成是企业的法津法规,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企业处处以制度为准绳,使工作流程化、标准化、透明化,促进员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制度化管理是中小型企业迈向大中型企业、集团化公司的必经过程,是企业实现“法治”化的具体表现。

二、制度化管理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关于制度建设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结合本人在企业工作与参与管理的一些经验,我认为:

第一、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艰巨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状况的不断优化革新,是一个逐渐上升的循环。在循环优化过程中,制度建设工作固化企业已有的成功经验模式和优秀管理方法,为企业铺垫好上升“轨道”,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依据即定的“轨迹”运行,最大限度避免偏离目标和规避风险。

第二、企业做强做大后体现出来的,是业务量日趋繁忙,管理流程逐渐复杂,对团队协作要求则越来越高的矛盾现状。任何组成部分的无序行动都可能导致整体运行效率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成员共同遵守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成为不可或缺的高效管理前提。制度建设工作正是通过对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的梳理与确定,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传播统一的规则信息,并将其固化在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行为中,从而为庞大的企业有机体的协调动作提供了保障。

第三、一些管理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管理中显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随意性特点相当明显,喜欢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潜规则”左右管理工作。突出的问题是:“潜规则”虽然灵活但也易多变,虽然简单但总失于庄重、稳健,在这种“人治”情况下,规范管理谈何容易?制度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消除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潜规则”,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潜规则”转换为企业成员都清晰了解、一致认同和共同遵守的明示规则,从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管理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第四、企业文化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元素,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制度建设工作的过程,也是提炼、凝聚和固化企业优秀文化的过程,它使企业在急速的发展和多变的竞争中,保持着高度协调的发展动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塑造有形管理规则的制度建设工作,其实现成果总是有意无意地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的管理制度,总是体现着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基本政策的取向,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自发诠释;通过制度执行和反馈,企业员工也会对企业文化具有相当的认知。文化通过制度反映出来,制度是文化的载体之一。

制度建设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上述四点以外的很多管理层

面继续发掘。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恐怕只有善于思考的管理者心里最能够把握。当向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人问一个问题:到任后需要马上展开的工作是什么时,我们往往听到相同的回答——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之现状研究。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组织结构简单等特点,使其具备了经营灵活、反应迅速、能够及时适应市场等特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效率偏低的特点。由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缺乏有效的、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造成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差,经营管理也不够规范。目前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二是虽有相关管理制度,但制度内容涵盖不全,达不到制度管理的作用。我查阅资料找到一份河北省中小企业的随机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河北省中小企业中的大部分企业仅仅在员工考勤制度、奖励制度、财务制度方面有较详细的规定,而在企业销售制度、人事招聘管理、人事分工、职工培训、广告策划、办公室管理等方面不够完善。

(二)执行不力

一些中小企业建立了规章制度,甚至每个科室、部门都有一套成型的管理制度,看起来比较规范,但在执行上,往往变成了一纸空文。有些家族式民营企业,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比较简单,员工也较少,企业日常管理往往采用“家长式”管理方式进行,供产销各项活动以家长的意志进行,如果家长能力强,则企业管理比较好,如果家长能力稍差,或工作任务太重,则往往忽略管理,给企业的健康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带来隐患。

(三)时效性滞后

中小企业往往是成长较快的经济体,虽然一些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的扩大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也势必出现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不

利影响。

四、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

由上分析可知,影响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的因素主要如下:

(一)来之于制度本身: 1.没有对制度进行指导和制约的‘‘根本大法”.2.制度本身没有成为一个体系,各个制度没有明确的效力规定.3.新旧制度相互重叠,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导致无法执行.4.只有实体制度,没有保证制度实施的程序制度.(二)没有明确‘‘立法”.‘‘执法”主体.有的企业没有明确企业的制度管理部门,而且制度到底有谁来制定,有谁来监督执行也没有明确部门.这样就不可避免出现各个部门在制定本部门的制度时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和其他部门的角度而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去制定制度,就会出现同样的事情不同部门所制定的制度却相差甚远,当然各个部门在本部门内部来执行本部门制度还可以,但是一个事情一旦跨部门就麻烦了,因为没人要知道依据那个制度执行合适.(三)来之于企业领导人.如果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不去重视,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恐怕就很难开展.(四)来之于企业管理层.许多企业的管理层满足于自己出口就是金口玉言,制度就是自己讲什么就是什么.认为企业进行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就是对自己权利的限制.(五)来之于企业的培训.有的企业虽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设成了一套完善制度,但是却不对员工进行培训,只是等出现了问题才想起来搬出制度,把制度当做了救火工具.五、改进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的建议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管理制度才是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呢?

首先,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必然是适应企业的实际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因为只有适应了企业的实际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够得到准确的执行,才能够真正全面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企业各项资源的应用与配合。

其次,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必然是刚柔相济的。它既要能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企业的日常行为,确保企业日常运转的稳定与有序;又要能维持企业的活

力,激发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升企业运转的效率。

再次,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必然具备自我执行的功能,它要能够激励和迫使企业员工积极主动的按照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去执行。

最后,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必然具备自我完善的功能,它要能够根据实际的执行情况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自动的调节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相应条文,保持企业管理制度刚与柔的动态平衡。

从上可以看出,依照传统的观念、自上而下的方式制定的企业管理制度,无论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执行,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都无法有效的发挥其规范和约束作用。造成企业各项资源在实际的应用与配合中出现严重的内耗、产生极大的浪费,严重的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也充分的说明按照传统的观念、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企业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当前的社会环境。所以,要想在现代企业中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各项资源的应用和配合作出最合理的规范和约束。就不能再沿用传统的观念来指导企业管理制度的实际建设;而是要先转变企业的观念,以新的视角来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因为是观念决定着行为,行为决定了结果。那么,要以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企业管理制度的实际建设呢?

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平等、共赢才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最佳的指导思想。

虽然企业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但是,在企业确立了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之后,就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第一步、企业需要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找准企业和员工利益的诉求点,明确企业与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并针对性的拟定制度条文来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企业和员工的日常行为,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基本利益。稳固企业管理制度的根基,才能提升企业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

第二步、企业需要从企业的定位、所处行业情况以及客户需求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构建清晰明了的职能分工体系和相应的工作流程,并对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岗位要求作出系统详尽的说明。确保企业管理制度主体框架的合理和完整。

第三步、就是要在主体框架上建立具体的制度条文。这样的制度条文可分为

两类,一类是针对具体工作岗位的,另一类是针对工作流程的。它们在具体的制定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制定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和约束的管理制度条文。首先需要确定工作流程的类型。是部门内的工作流程,还是跨部门的工作流程。对于部门内的工作流程,由于同处一个小利益体,往往只需按照具体岗位的管理制度条文来执行即可保证工作流程的高效有序的运行。而对于跨部门的工作流程,由于涉及的利益体较多,此种管理制度条文的制定就显得较为复杂。但是,只要遵照平等共赢观念的指导,从平衡部门间的利益出发就可以轻易的制定出合理、刚柔相济的管理制度条文。先要明确各部门在工作流程中的地位和工作职责;其次,就是要具体规定各部门对流程指令的响应时间和完成的效果与期限;再次,需要有具体的措施来保证和激励流程指令的有效完成,既要具有强制性的措施来保证各部门及时准确的完成相应的流程指令,又要具有激励的措施来促使与其利益相关的其它部门会积极主动的去推动流程指令的完成。

第四步、对管理制度条文的实际执行效果要建立一个具体量化的评估标准,当执行效果达不到这一标准,或是企业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都要有具体的措施来确保企业能够及时的进入管理制度的修订程序,自动的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管理已由传统的“人治”化管理进入了现代化、法制化、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创业初期应尽可能从“人治”化管理向“法治”化管理不断靠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流于形式,企业管理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在企业管理制度上决不会存在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不断地追求能够使企业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管理模式,要契而不舍地加强企业制度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化管理氛围,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范继荣: 《转轨时期中国企业制度化管理问题探析》.《广西民族大学

学报》,2006

[3] 喻婷婷:《行政伦理制度化》.经济期刊《消费导刊》,2010

[4]谢健:《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加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思考 篇五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油田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中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从实际中控制和杜绝不完全因素,减少事故的发生,使得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不安全因素;安全制度

安全工作是油田建筑施工企业的头等大事,需要我们认清新形势下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结合施工企业施工现场复杂的安全环境,努力做到施工实施到哪里,安全管理岗位就变动到哪里,安全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杜绝“三违”做到“三不伤害”。

综合分析,违章的行为和现象,究竟存在哪些深层次原因呢?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安全观念还未从被动的“要我安全”阶段转化到主观的“我要安全”观念上来。综合员工自身原因和企业管理中的原因分析,不安全因素起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意识淡漠

没有真正体现出“安全为天”的思想,经常是躺在成绩的温床上,思想上自顾自放松注意,势必会造成安全隐患。违章不一定会造成事故,但事故的发生一定有多处违章,这是不容置疑的辨证观点。为什么违章事件屡禁不止呢?个人之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违章人认为此事不大或者没事;认为违章是完成工作的“便利通道”;认为企业那些安全规定和安全防范措施是领导用来管理和整治员工用的;甚至认为那些所谓事故通报的悲惨事件,只不过是危言耸听,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二、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有的管理者只是将安全工作挂在嘴上,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只抓生产,忽视安全。不清楚自己的安全职责,遇到问题相互推诿,认为安全是管安全人员的事情;认为上面安全要求过多,生产都应付不过来,哪有心思和精力学文件和抓落实,认为可执行可不执行,甚至连看都不看直接进行下发,没有针对上面要求和工作实际,制订切实可行措施加以落实,甚至在检查中一句话“注意安全”。如果每位员工在每日的`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检查,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防止不安全的因素存在,杜绝事故隐患,从小事做起,就能筑起安全大堤。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安全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生命得到保证,身体免于伤害,财产免于损失。“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还要依靠健全的制度,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措施和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

三、反违章禁令落不到实处

不愿学习各种规程制度,这种消极的对待工作的方法,也与当前的形式格格不入,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与安全生产的要求背道而驰。

四、检查考核不到位

检查考核中,存在把关不严、标准不高,方式单一等,有的检查者甚至自身水平不高,不了解工作程序和准则,违章指挥等。要勤于检查,及时发现整改事故隐患。一线岗位安全隐患和死角多,习惯性违章较普遍,如果只在形式上讲安全,应付检查,那么即使是投入再大,付出再多,安全环境也不能得到本质改善,安全管理水平永远不能得到本质提升。

五、风险管理不到位,流于形式

不能有效识别和评估风险,闭门造车一个人编写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表,当然就没有切实可行的风险削减措施,照搬照套。

六、安全教育措施不力,效果参差不齐

对安全防护设施操作现场检查存在操作不熟练,有的甚至不会操作。未针对现场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员工只知道注意安全,不知道注意哪些方面的,班前会安全注意事项交代不细。现场检查表流于形式,全部以符合填写,根本不管符合不符合,没有履行好岗位职责。新增员工较多,虽然接受了三级入场教育,基層单位也开展了现场和理论培训,仍存在安全操作技能低,对存在风险了解不清等。

七、安全就是时刻注重岗位沟通,协调操作,不被别人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

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是确保安全的前提,首先要让全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从根本上养成遵纪守法、安全第一的岗位操作习惯。严格规范和执行作业程序和监管措施。通过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安全生产检查,落实责任履行情况。坚决执行反违章六条禁令。要结合自身特点和风险类别,细化“反违章禁令”执行条款,将“三标”、“五型班组”、“安全文化”、“大比武、大练兵”活动相结合,大力开展违章行为专项整治活动,狠反“三违”行为,切实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进一步提高对公司“反违章禁令”和“安全为天”要求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大讨论带动大检查大整改,进一步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进一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自觉做到遵章守纪;进一步强化“三基”,狠反“三违”,提高安全执行力。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思想,我们就能把好我们的安全关。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提高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是贯彻“三个代”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和部门要高度重视,抓紧抓实。

二是加强“有感领导”。一个企业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要结合本企业的生产任务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从上到下形成强有力的,高效率的安全生产领导机制。

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要制定责任范围分明,责任程度科学,处罚力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使人人肩上有担子、头上有压力、心中有责任,真正形成一种内部有动力,外部有压力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四是采取有力措施。要教育方方面面的人员,特别是生产一线人员工作必须慎之又慎,严格按照规定和规程办事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到位,做到万无一失。

五是强化检查督促。各级领导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一定要恪尽职守,勤奋工作,要改进工作方式,定期不定期的深入生产一线检查督促,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

6.加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思考 篇六

万仁甫 熊瑾 万子康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飞行检查凸显了大量医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不合规等缺陷,存在着众多法律风险隐患。本文在分析医药企业法律风险及其法务管理迫切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医药企业法务管理的实施与主要职能。

关键词:飞行检查;医药企业;法务管理

法务管理日渐成为大型医药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中小医药企业生存、发展、日常运行和参与竞争的需要。当前药品监管部门大力实施飞行检查,不少医药企业GSP、GMP证书被收回或被撤销。作为法务管理一部分的合规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及作用发挥得如何,已经成为衡量医药企业实施质量管理规范(GXP)等制度好坏的重要尺度,能否经得起飞行检查的前提。

1飞行检查背景

药品飞行检查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针对药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开展的不预先告知的突击[1]检查或者暗访调查。飞行检查与其他的监督检查相比,其特点为:(1)行动的保密性。(2)检查的突然性。(3)接待的绝缘性。(4)现场的灵活性。(5)记录的即时性。(6)处罚的透明性。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006年开始试行飞行检查制度以来,此种检查日渐得到重视,其监管效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飞行检查不仅能够了解医药企业药品生产经营的真实状况,克服药品GMP、GSP认证、日常检查、跟踪检查存在的形式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而且对药品GMP、GSP认证等检查也起到了监督促进作用,有力推动了GMP、GSP的落实,促进了医药产业良性循环。

2医药企业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外部事件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造成的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如,包括企业自身存在的法律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使企业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不少医药企业在GMP、GSP认证通过后,企业领导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不再重视核心专业人才,致使不少骨干人员流失;管理亦有所松懈,默许甚至纵容员工不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落实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这势必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法律风险隐患。

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9月《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的正式实施,国家总局与地方局加大了对医药企业飞行检查的力度和频率,对医药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威慑和监管效果。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从2015年至2016年3月底全国共收回167张GMP证书。[]2016年全国超8000家药店接受飞行检查,撤销或收回GSP证书1643张[],收回或撤销证书率超20%。

3合规管理的迫切性

GMP、GSP认证证书被收回或撤销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缺失法律风险意识,对国家加强药品监管、大力开展飞行检查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合规意识欠缺,法律风险意识缺失,自认为认证通过,证书在手,当地人脉熟悉,放松管理,风险危机管理不靠日常严格管理而过度倚重公关。即使在一些有一定合规意识的企业,其内部合规管理能力不强,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科学决策程序不明、规范管理时紧时松,制度要求让位于领导个人随意决策,尤其是中小医药企业法务管理缺失,法律风险防控能力与法治化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个别企业甚至违法违规生产经营。

二是自以为是,法不责众,可以钻法律的空子,被飞行检查的概率不大,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打擦边球行为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深刻认识到建立法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对合规管理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误以为法务管理就只是聘个法律顾问,处理法律纠纷打官司等进行事后补救的工作,企业法务管理的风险防控的重要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认识。

由此可见,医药企业法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应有地位不明,其风险防范作用没有被充分认识,其专业作用还没有被重视和发掘。少数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设置了法务部或外聘了法律顾问,其法务部门或法务人员对企业运作全程及各环节的参与度亦有限,甚至常常被游离于企业核心业务活动之外法务管理,如主要处理官司纠纷或知识产权保护事务。飞行检查正是落实习近平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提出的“四个最严”(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指示的举措。[]

合规管理的缺失,质量管理规范得不到持续有效地严格执行,从而致使企业违法违规的法律风险隐患极易产生,其后果轻则被行政处罚,重则追究刑责。因而,医药企业加强合规管理,依法生产经营,防范认证证书被收回或撤销等法律风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提升合规管理力度,提高医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规程度迫在眉睫。

医药企业要生存与发展,行稳致远,不可能只停留在原有水平上,GMP、GSP认证证书只表明通过认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否一如既往持续合规,能否经得起严格的飞行检查,避免行政处罚等法律风险,符合企业长远发展和应对强力监管的要求,只有强化法律风险意识与合规意识,将合规管理作为公司管理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实施GMP、GSP,才是治本之策、长久之计。

企业法律风险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无处不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往往给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带来重大损失,甚至导致企业停产停业、关门破产。为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形象维护、合规运营,任何企业都要高度重视合规管理,要对法律风险进行预防与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尤其是关乎民众身体健康、受到严格监管的医药企业更不能例外。

4合规管理的实施

企业法务管理,系指为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内部治理的需要,企业内部以法务部门为主体,以公司治理、人员管理、法律风险管理为职责,通过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控体系,对企业内外部法律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

企业法务管理涉及法学、管理学及经济学,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企业可能和已经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事前的合理预防、事中的恰当控制、事后的妥善处理,以降低企业法律风险及减少法律损失,保障企业目标顺利实现。[2]

合规管理是法务管理的重要组成。对于合规管理而言,其管理依据包括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规定、行业自律规则、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强调对内部规章制度的遵循。作为内控的手段之一,合规管理首先需要先把法律法规内部化为公司的规章制度,而后再依据内部规章制度进行控制。

其核心功能是让合规意识真正进入经营决策层,对企业重大决策从是否合乎法律法规的角度进行审议与把关,依法规范企业的组织与行为,通过建立法律风险的防控、重大法律纠纷处理和备案机制,对法律风险进行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避免或减少企业的损失,使合规管理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企业的合同、质量、生产经营等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4.1合规部或岗位的设置

大型医药企业领团一般会设置企业法务部门/岗位,中小型医药企业可设置合规部/岗位,主要职责负责对企业各种经营行为进行法律审查(合规管理)、预防法律风险、处理法律纠纷等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

组建独立的合规管理部,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制,包括内部直系规则,培训制度和针对合规管理的审计规定。厘清合规管理部门职责,如该部部长和经理可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在日常工作当中也可以向高层管理人员直接汇报。[3]

在加大飞行检查的背景下,加之GMP、GSP条款繁多,附件补丁动态更新,监管日益趋紧,使得医药企业的违规风险日趋增大。因此,防范法律风险,加强合规管理成为企业开展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法务部在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其业务范围也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官司处理的领域,覆盖了公司治理、合规管理甚至战略决策的内容。中小型医药企业面对飞行检查带来的不合规风险,最根本的长远之计,设置合规部或岗位,聘请专职药事管理与法规人才,开展合规管理,排除不必要的法律风险隐患。

4.2培养合规文化,让合规成为自觉

培养合规文化,可以从最基本点杜绝飞行检查所发现的缺陷的发生。合规文化日积月累的熏陶以后形成的习惯能够让员工把合规内化为员工自然而然的自发、自觉的行为。

合规管理的第一步是制定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企业规章制度,要求包括高管在内的任何一个员工都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

医药公司规章制度的条款内容不应止于对质量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原则性规定的直接转述或模板的套制,不应止于应付认证检查,而应具体到在药品生产、药品存储运输、药品销售等具体药事行为中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做,什么样的行为不能做,将飞行检查中严重缺陷、重大缺陷、高频缺陷等项目情形列为重点条款,并注意及时更新,并且真正贯彻到日常管理当中。这需要加强日常合规教育,借助培训等方式向员工灌输合规理念。一旦发现员工有违规行为,公司应采取零容忍态度,均要处罚,以示惩戒。4.3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对于日常法律风险管理,企业法务部门或合规部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具体上应当逐步建有完备的网上案例、飞行检查通报、格式文件、法律法规、政策、原则、数据库等资源,供公司各部门参考使用。

医药企业合规管理目的是最大限度防范风险,提升公司整体法务管理水平。合规管理首先应从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的角度参与公司流程优化过程。药品生产经营业务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存在法律风险隐患的环节已成为威胁药品质量、构成飞行检查缺陷事项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合规管理人员应深入药品生产、经营业务一线,针对每一工序、流程模拟各种可能性,逐一反复寻找风险点,并结合GMP/GSP检查要点、飞行检查结果中高频缺陷点与业务人员共同研究,完善和优化SOP和CAPA,使质量管理规范真正落到实处并有效运行。

合规管理部门需要出任有质量管理经验、业务能力和药事管理法规水平的专业人才,短期来说是需要增加用人成本和管理成本,但如果合规管理的作用真正得到重视和发挥,可以加强内部风险防控,通过法律风险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防患于未然,法律风险隐患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发挥了预期作用,避免法律纠纷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

5企业合规管理职能

由于医药行业不同类型企业核心业务的性质各异,因此所需要的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的侧重点可能不完全一样。法务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组织实施不同层次的法律培训,培养合规意识;制定合法合规的内部管理制度,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具体如下: 5.1合规管理

法务管理的职能是对公司法人实体的法律工作实施全面的系统管理。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法律风险防范、案件处理、法规培训、信息沟通、协调配合、法律顾问和律师聘用、队伍建设等。法务管理人员应成为领导层的法律顾问,为领导当好法律事务的参谋和助手,对企业的行为和公司级的文件,特别是GMP、GSP实施的合规性予以把关,做好合规管理。

合规管理应全面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应贯穿始终。例如,对于GMP、GSP的实施,合规性审查须从认证准备阶段就开始介入,然后要参与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直至认证完成和认证后的日常管理。由此为整个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所有环节提供切实的合规性内审,防患于未然,确保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的合法和合规不松懈不中断,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飞行检查被行政处罚的风险后果。同时,持续地为公司各部门提供法律指导与咨询,围绕相关的法律问题释疑解惑,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或建议。5.2风险管控

法务管理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牵头组织者和主要执行者,对于风险的控制,是依靠法务管理的日常基础管理和突发风险处理构成的。[4]加强法律风险的预防管理,对公司的法律事务实施监督,提供指导。如,分门别类地收集国内外飞行检查不合规案例及相关法律风险后果,变他人的教训和代价为自己的财富,做好预防、诊断企业不合规情形的保健医。5.3法制教育

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分门别类地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跟踪国内外和国际的立法动态,积极参与相关的立法活动和学术交流。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包括法律法规培训、教育、普及工作和宣传交流工作。其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组织各种类型的讲座、会议、研讨、学习班等,发放学习材料及教材,编辑企业简报,制作网页或微信APP等等。

结语

合规管理的本质是控制,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5]。医药企业即使通过了认证,也不要因管理成本的考虑而有所松懈,反而更当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尤其是合规管理。否则一旦在飞行检查中被发现生产和经营中存在严重缺陷项目,都有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出现GMP、GSP认证证书被收回等法律风险。因而,强化合规管理,加强生产经营人员合规意识,不断改善医药企业风险控制体系,对于现在的医药企业而言,是在市场竞争、飞行检查监管背景下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现代医药企业的自觉。

[参考文献]

7.加强高校施工现场管理的思考 篇七

高校基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 根据施工的实际需求和建设合同规定, 对施工现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为工程的顺利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其具体的作用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施工的过程中, 施工管理的最高依据是依照建设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以法律法规作为基本准则, 对建设方和施工方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然而在实际的施工中, 某些施工单位并未严格执行, 不能够作为长效型的自律机制使用。因此, 必须要以法律法规为参考依据, 在施工现场实施动态管理, 对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进行严格把关, 并对整个施工管理行为贯穿工程施工的始末, 遏制不规范的施工行为, 减少不良工程的出现。高校基建设施关系到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譬如实验室扩建, 不当的施工行为可能导致实验室预期功能失效。

2) 施工行为的规范, 实际上是站在高校基建项目最终的需求角度实施的管理行为, 可以保证建设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 通过科学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 从工程建设的材料、设备、施工行为等方面寻求突破口, 避免工程留下隐患。

3) 施工行为的约束, 也是把好工程质量关的关键步骤。譬如材料的规范化管理, 控制质量不过关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能够有效减少工程重修返工的情况, 同时提高基建工程项目的质量, 实现工程项目的最大化使用效益。

2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的管理现状

随着高校的发展, 教学条件、生活条件、活动器材等基础设施的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因此, 需要新建或者改扩建相关的基建项目, 为保障教学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提供物质基础, 以便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 很多高校的基建项目越来越大, 各种项目有各自的特殊性, 受到项目使用功能、建筑风格和规划的影响, 使得基建工程的质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 承建单位为了追求施工利润的最大化, 在隐蔽工程的施工中偷工减料, 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埋下隐患, 譬如钢筋混凝土浇筑工程, 布筋时加大钢筋间距, 减少钢筋使用数量, 使得其数量少于规定要求;消防设施问题, 很多学校的楼道口没有足够的灭火器, 教师楼、宿舍楼等消防栓数量不足, 不符合消防基础设施的规范要求。

2) 施工材料把关不严。为了节约材料成本, 采购环节存在严重的“猫腻”, 不仅采购的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而且存在使用材料与施工内容不符合的现象。在材料进场的时候, 降低材料质量检验的门槛, 致使有质量问题的材料鱼目混珠投入到实际工程。譬如某学校体育馆, 工程完工不到一年, 就出现了墙体严重剥落情况, 经调查, 是因为墙体表面的涂料不具备防水的性能, 而高校所在的位置处于多雨地带, 严重影响了体育馆的正常使用。

3) 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施工工艺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保障的需求, 再加上施工中缺乏必要的现场施工指导, 譬如混凝土浇筑工程, 施工人员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振捣, 致使混凝土不密实等。总之, 高校基建工程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为其提供各种优质基础设施, 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科学管理, 以便提高工程的质量。

3高校基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思考

3.1 勒令施工单位规范施工现场行为

由于不同的建筑工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而且包含的施工内容很多, 施工现场往往难以做到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高校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首先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内容进行初步划分:①确保施工单位按有关的技术规范、设计图纸、规章制度和批准文件等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施工;②施工使用的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质量、规格和数量等情况必须符合有关的质量要求;③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和质检人员、特种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条件;④要求施工单位对施工的环境, 包括周边环境和气候因素等进行检查, 针对不利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要求;⑤施工过程中检查关键部位和工序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用摄影、摄像等记录方式进行现场采集, 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施工单位, 以便在最短时间内予以返工重修。

3.2 严格监督施工单位把好材料质量关

一方面是采购人员除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更要忠于自己的事业。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 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 高校施工管理人员要积极参与到施工单位的各项工作中去, 促使施工单位把好建筑材料的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这四大关。在当前社会中, 各种材料销售方式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最普遍的莫过于“回扣销售”, 而这对采购人员来说无疑是具有极大诱惑的。因此, 这就必须在招标时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等级, 在材料进场检验时必须按招标文件和合同约定的有关内容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另一方面是及时掌握材料供货渠道信息, 招标时优选优质的供货商。工程的质量保障离不开建筑材料的保障, 针对建材市场产品质量混杂情况, 掌握建筑材料的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等信息, 招标时约定选择国家认证许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厂家, 选择有产品合格证、有社会信誉的产品, 这样既可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又可降低采购成本。同时, 还要对材料、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施工项目所有材料都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 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 以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

3.3 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监督, 提高工程的监督管理水平

监理单位在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监理任务之后, 应该根据工程的实情, 编制监理的计划方案, 然后付诸执行:①监理方案制定之后, 抄送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一份, 明确施工监理的范围、内容以及相关职责等。②结合施工工序和工程量, 监理人员进行各工序内容的旁站监理, 监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 胜任委派的监理任务。③检查质检人员的到场情况, 并将检查情况通知施工单位, 如果质检人员没有在场, 监理记录不能够签字确认, 工程也不能进入下道工序。④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上岗条件检查, 譬如电焊、电工等工作人员, 没有经过考试培训并持证的, 一律不能安排上岗, 为此上岗证件的有效期以及上岗人员的技术水平等也要纳入监理范围之内。⑤根据施工方案和工程实际, 检查施工设备的规格和数量是否在施工需求范围内, 设备的运转是否正常, 设备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等是否全部到位。⑥检查施工材料质量是否过关, 数量和种类是否齐全, 避免材料短缺而造成的施工暂停。材料进场的时候应该检查是否具有质量检验报告, 报告必须有一定的公正性。⑦检查施工方案和相关强制性规定在施工过程中的落实程度, 譬如土方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等施工方法是否真正在工程建设中体现出来, 旁站监理人员应该根据国家的强制性标准以及施工前约定的监理内容, 认真贯彻监理职责, 为工程质量和安全关奠定基础。⑧旁站监理人员应该做好旁站监理的记录, 真实反映施工的过程, 也可以作为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发生后责令返工的依据。

3.4 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认真研究施工方提供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质量保障措施和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 制定严谨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作为现场管理人员的工作规范, 让管理人员依据规定有条不紊进行现场监督。制度中要明确管理的奖惩措施, 以防止职业道德素质较低的人员渎职, 促使管理人员自觉提高综合素质。其次是加强现场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作为工程质量和安全保障的重要工作内容, 要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得管理人员能够适应不同的施工环境和施工内容, 以便在建设任务下达之后, 能够迅速在安排的岗位上按部就班, 立刻投入管理工作当中。

4结语

综上所述, 很多高校的基建项目需求量越来越大, 各种项目有各自的特殊性, 受到项目使用功能、建筑风格和规划的影响, 使得基建工程的质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是否管理到位, 关系到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地顺利开展。同时, 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 只有根据施工的实际需求和建设合同规定, 从施工行为规范、材料质量把关、监督管理水平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等角度, 对施工现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才能够为工程的顺利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基建项目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薛立莹.工程质量保险在高校基建工作中应用的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9 (1) :79-81.

[2]凌敏.基建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策略研究[J].煤炭技术, 2010 (5) :137-138.

[3]梁春阁.高校基建管理模式路径选择分析[J].建筑经济, 2010 (6) :79-80.

8.关于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企业;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69-02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也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大中型企业把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引入到公司管理当中。“全面预算反映的是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它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为目的,以销售预测为起点,进而对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等进行预测,并编制预计损益表、预计现金流量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包括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1]。然而,全面预算管理在很多企业没有达到它本身的目的。本文试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尝试着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

一些学者指出,“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它具有全额、全程、全员的特点:‘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2]。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涉及整个企业的每个业务环节,而且要求企业从领导到一般员工都要参与,还要全面控制编制、执行、调整、评估和考核在内的每个预算阶段。然而,不少企业还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预算管理的水平,预算管理仅仅由某个领导和某一两个部门负责,整个预算在编制过程中缺乏支持依据,执行过程中没有部门认真对照执行,评估和考核则更流于形式,预算管理基本是“形式化”。

(二)缺乏完整、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

由于预算在很多环节上与财务工作紧密相连,因此在很多的大中型企业里,预算常常被认为是财务部的一项工作。财务部经常作为预算的牵头部门收集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和资料,再进行预算汇总。而这样的情况很可能会带来很多的弊端。

在编制环节,一方面存在着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问题:例如业务部门提供单位生产1吨产品,需要2万元的某辅助材料,至于需要多少单位的辅助材料以及材料的单位价格,财务部门无从得知,使得数据缺乏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存在着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问题:某些业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常常以本部门利益为核心,没有进行横向沟通,因此预算指标经常存在着逻辑上的冲突。

在后续环节,包括执行、调整、评估、考核等阶段,也无专门的人员和部门管理,在遇到经营目标未完成的情况下,各部门间互相推卸责任,最终导致整个预算管理的作用大大降低。

(三)忽视预算管理的后续程序

一些单位可能非常重视预算编制环节的管理,然而一旦预算编制完成并得到公司董事会或上级公司的批准后,后续管理变得非常薄弱。

在执行阶段,一些部门不主动进行预算管理,而是依靠其它部门监督并协助管理;而一些主干业务的部门甚至逃避或对抗预算管理,并以核心业务的完成率作为“筹码”,凌驾在预算管理之上。

在调整阶段,一些单位缺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把握,对于中期上报的调整预算,有的调整是与业务紧密相连的,有的调整是属于可有可无的。很多单位在面临这样的情况时,常采取“一刀切”地调整或不调整,或是根据经营目标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摊,严重地忽视各个部门环节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内外部环境的实际变化。

另外在评估和考核阶段,某些企业对于预算执行的过高或过低没有进行认真分析,而是找各种各样的因素填补预算差距,使得预算管理“虎头蛇尾”。

(四)缺乏与中长期经营目标的结合

一些集团企业不重视子公司的中长期的发展过度重视眼前利益,或是某些集团的子公司为了创造业绩粉饰短期目标,常常编制出一些“涸泽而渔”、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预算。这种情况通常是和集团企业的领导或是子公司负责人的“政绩”观念分不开的,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根据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分别对上述的几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预算管理的培训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面预算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大中型企业的自身发展。国内企业的领导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起预算管理是整个企业的事,而不是某个部门的独特工作,更不应该有不关心预算的领导。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预算管理的培训,让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知道自己是企业预算管理中的一个“零件”。可能一些学者会质疑全面培训所带来的成本问题,实际上企业可以采用分期分批的办法推行培训,同时也可以采用预算管理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办法普及知识。奠定好观念和知识方面的基础,会使预算管理的其他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二)建立完整、高效的预算管理体系

在有了整个企业从上到下支持的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起一套预算管理体系,把预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企业的预算管理机构应该由公司领导层直接管理,并由各个专业、各个部门的业务骨干共同组成。

这样做可以带来以下几个好处:一是预算管理机构的各专业骨干人员可以对预算涉及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避免出现由于专业知识缺乏而出现预算管理中的“盲区”;二是它可以在公司的领导层的直接领导下对各个部门进行预算方面的管理,防止出现一些部门逃避或对抗管理的现象;三是它可以站在公司管理层的高度,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对预算进行管理;四是它也可以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评估和考核全过程进行管理,防止出现“有人编、无人管”的局面。

(三)加强预算的执行、监督、调整、评估和考核等后续程序

许多大中型企业的某一个预算管理年度的整套程序都要持续很长时间,从上年的七八月份起就要编制预算的初稿,到预算年度完成后的次年三四月份还要进行评估和考核。因此除去预算的编制过程,后面还有众多的后续程序,每一个环节都是保证预算管理顺利实现的重要步骤。

预算的执行阶段,企业可以实行内外结合的办法,子公司或业务部门可以先从内部落实预算执行,预算管理部门可以从外部监督并帮助执行。

在预算调整阶段,企业应该通过预算管理机构专业人员加强对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把握,对于确实因为业务需要而增加的预算应该确保,对于可增加可不增加的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权衡考虑,对于不需要增加的预算应该直接否决,而不应该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在评估和考核阶段,预算管理机构应该和业务部门或子公司认真分析预算执行的情况,不仅要分析没有完成的预算,对于完成预算特别是大幅度超额完成预算的也应该认真分析,找出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调整等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以后年度提高和完善。对于考核,企业应該坚决贯彻考核办法,确保员工和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积极性。

(四)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应该与企业中长期规划相匹配

实际上,每个企业在编制预算的同时,也应该调整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两者应该良好的匹配和衔接。从一个公司长远发展来看,“规划”应该是一段时间预算的整合,由每一个年度的预算组成,这样的规划才能得以在以后的年度得以实现。同时,有战略发展目标指导下的预算才能更有方向性。

综上所述,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项管理内容,然而许多企业在此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预算管理还没有真正地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企业应该从多个环节进行调整,包括从观念意识方面、体系建设方面、全程管理方面、以及与中长期战略发展结合等方面进行完善,进而增加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油国际(苏丹)炼油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MBA智库百科(2012),全面预算管理

http://wiki.mbalib.com/wiki/

%E5%85%A8%E9%9D%A2%E9%A2%84%E7%AE%97%E7%AE%A1%E7%90%86;

[2]罗时峰(2007),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www.chinaacc.com/tougao/acc/more.asp?page=165;

上一篇:安防监控行业方案范本下一篇:实验小学诗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