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案 原电池教案

2024-11-21

高二化学教案 原电池教案(共10篇)

1.高二化学教案 原电池教案 篇一

高三化学教案:原电池

【】欢迎来到高三化学教案栏目,此栏目中汇集了大量有关化学的教案,在此小编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三化学教案:原电池,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学习或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

本文题目:高三化学教案:原电池

【要点扫描】

1.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能正确判断电极名称、电子流向、电流方向。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方程式。

2.根据电极反应方程式,正确判断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方向和溶液的PH值变化。

3.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了解新型化学电源

4.根据电极反应,理解原电池工作时基本定量关系。

【知识梳理】

一.原电池

1.工作原理:

2.基本组成: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原电池有两个电极,一个是正极,一个是负极。判断正极和负极的方法是

5.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书写:

例。已知下列原电池的总反应式,请写出其电极反应式,并归纳如何根据原电池的总反应式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① Zn+CuSO4=ZnSO4+Cu

② 2Zn+4NH4Cl+4MnO2=[Zn(NH3)4]Cl2+ZnCl2+2Mn2O3+2H2O

③ CH4+2O2+2KOH=K2CO3+3H2O

【归纳】根据总反应式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基本思路:

负极:还原剂 氧化产物(要不要介质参与?)

正极:氧化剂 还原产物(要不要介质参与?)分享:

(1)若总反应式中没有H+参加反应,则若一极消耗H+,另一极必定生成H+。

(2)若总反应式中没有OH-参加反应,则若一极消耗OH-,另一极必定生成OH-。

(3)氢氧不够,水来凑。

6.PH值变化:

二.常见化学电源

(1)一次电池:一次电池的活性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使用了。

如普通的锌锰电池:

碱性锌锰电池:

(2)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这类电池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如铅蓄电池: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它与一般化学电池不同,一般化学电池的活性物质储存在电池内部,故而限制了电池的容量,而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包含活性物质,它工作时,燃料和氧化剂连续不断地由外部供给,在电极上不断地进行电极反应,生成物不断地被排除,于是电池就连续不断地提供电能。

如氢氧燃料电池:

a.电解质溶液为硫酸时:负极;正极

b.电解质溶液为强碱时:负极;正极

c.电解质溶液为水时: 负极;正极

如乙醇燃料碱性电池:负极;正极

小结: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典例精析】

例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B.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C.在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阳离子从正极向负极移动

D.原电池工作时,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解题体会:

例2.把铁钉和碳棒用铜线联接后,浸入0.01 mol / L的食盐溶液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碳棒上放出氯气 B.碳棒近旁产生OH-()

C.碳棒上放出氧气 D.铁钉上放出氢气 E.铁钉被氧化

解题体会:

例3.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3)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下列对该燃料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在熔融电解质中,O2--由负极移向正极

B.电池的总反应是:2C4H10+13O2 8CO2+10H2O

C.通入空气的一极是正级,电极反应为:O2+4e-2O2--

D.通入丁烷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C4H10+26e--+13O2--4CO2+SH2O

解题体会:

【反馈练习】

1.下列各组金属和溶液,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A Cu、Cu、稀硫酸 B Zn、Cu、稀硫酸

C Cu、Zn、酒精 D Zn、Cu、CuSO4溶液

2.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该反应的原电池的组成正确的是

(A)(B)(C)(D)

正极 Zn Ag Cu Cu

()

负极 Cu Cu Zn Zn

电解质溶液 CuCl2 H2SO4 CuSO4 FeCl2

3.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怎样变化()

A 不变 B 先变小后变大

C 逐渐变大 D 逐渐变小

4.将铁片和银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盐酸溶液中,并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各叙述正确的是()

A 负极有Cl2逸出,正极有H2逸出

B 负极附近Cl的浓度减小

C 正极附近Cl的浓度逐渐增大

D 溶液中Cl的浓度基本不变

5.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 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 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 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6.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 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 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s)+H2O(1)+2e-=Mn2O3(s)+2OH-(aq)

C 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 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 g

7.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

3Zn+2K2FeO4+8H2O 3Zn(OH)2+2Fe(OH)3+4KOH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2OH-====Zn(OH)2

B 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3e-+5OH-====FeO42-+4H2O

C 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K2FeO4被氧化

D 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8.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新一代实用化的蓄电池,该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电压高的特性。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反应:C6Li-xe-C6Li1-x+x Li+(C6Li表示锂原子嵌入石墨形成的复合材料)

正极反应:Li1-xMO2+xLi++xe-LiMO2(LiMO2表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电池反应为C6Li+Li1-xMO2 LiMO2+C6Li1-x

B 电池反应中,锂、锌、银、铅各失去1 mol电子,金属锂所消耗的质量小

C 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电池内部Li+向负极移动

D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阴极反应为C6Li1-x+x Li++x e-C6Li

9.如图所示的装置,在铁圈和银圈的焊接处,用一根棉线将其悬吊在盛水的烧杯中,使之平衡。小心地向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 保持平衡状况

C 铁圈向下倾斜

D 银圈向下倾斜

10.将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少量CuSO4溶液,下列各图中产生H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如图,其中正确的是()

11.根据右图所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铁片与铜片不用导线连接,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导线把金属片连接起来,现象是,电极反应式为:负极,正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2.(1)将两铂片插入KOH溶液中作为电极,在两极区分别通入甲烷(或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和氧气构成燃料电池,则通入甲烷气体的极是原电池的,该极的电极反应是,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正极助燃气,制得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下列反应式:正极:,负极:2CO+2CO32-==4CO2+4e-。总反应:。

(3)铅蓄电池(原电池)工作时,总反应为:PbO2+Pb+2H2SO4=2PbSO4+2H2O由此可以判断。

A 原电池的电极材料:① 正极;② 负极。

B 电极反应式: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 工作后,蓄电池里电解质溶液的pH(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理由是。

13.如右图所示组成一种原电池,试回答下列问题(灯泡功率合适)。

(1)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灯泡(填亮或不亮,填亮做a题,填不亮做b题)。

a.若灯泡亮,则Mg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Al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b.若灯泡不亮,其理由为。

(2)电解质溶液为NaOH溶液时,灯泡(填亮或不亮,填亮做a题,填不亮做b题)。

a.若灯泡亮,则Mg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Al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b.若灯泡不亮,其理由为。

14.化学电池在通讯、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目前常用的镍(Ni)镉(Cd)电池,其电池总反应可以表示为:

Cd+2NiO(OH)+2H2O 2Ni(OH)2+Cd(OH)2

已知Ni(OH)2和Cd(OH)2均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酸,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 以上反应是可逆反应 ② 以上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③ 充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④ 放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废弃的镍镉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有资料表明一节废镍锡电池可以使一平方米面积的耕地失去使用价值。在酸性土壤中这种污染尤为严重。这是因为

(3)另一种常用的电池是锂电池(很是一种碱金属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7,由于它的比容量(单位质量电板材料所能转换的电量)特别大而广泛应用于心脏起搏器,一般使用时间可长达十年。它的负极用金属锂制成;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

试回答:锂电池比容量特别大的原因是

锂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需用非水溶剂配制,为什么这种电池不能使用电解质的水溶液?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15.由铜片、锌片和200mL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当在铜片上共放出3.36L(标准状况)气体时,H2SO4恰好全部用完。(假设锌片不放出气体)求:

(1)消耗锌的质量;(2)通过导线的电子数;(3)稀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原电池 第一课时 参考答案

[典例精析]

例1 BD 例2 BE 例3 BC

[反馈练习]

1.BD 2.C 3.C 4.D 5.D 6.C 7.C 8.BD

9.D 10.A

11.(1)Fe片溶解,周围有气泡逸出 Cu周围无明显现象

(2)Fe片溶解 Cu周围有气泡逸出 负极 Fe 2e-= Fe2+

正极2H+ + 2e-= H2 Fe + 2H+ = H2 + Fe2+

12.(1)负极 CH4 8e-+ 10OH-= CO32-+ 7 H2O

CH4 + 2O2 +2OH-= CO32-+ 3H2O

(2)2CO+ 2CO32--4e-=4CO2 2CO+O2=2CO2

(3)A.PbO2 Pb

B.Pb-2e-+SO42-=PbSO4

C.变大,在过程中消耗了H2SO4

13.(1)亮

a.Mg2e-= Mg2+ 2H+ + 2 e-= H2(2)亮

a.2H2O + 2e-= H2 +2OH-Al 3e-+ 4 OH-= AlO2-+ 2H2O

14.(1)B(2)Ni(OH)2和Cd(OH)2能溶于酸性溶液。

(3)锂的摩尔质量小 :2Li+ZH2OLiOH+H2

15.9.75g 0.3mol e-0.75mol/L

【总结】2018年查字典化学网为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章高三化学教案:原电池,今后还会发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您在查字典化学网学习愉快!

2.高二化学教案 原电池教案 篇二

原电池的构成离不开电解质溶液和电子的得失,而化学反应多种多样,如:有些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出现在化学反应中,而有些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不出现在化学反应中;有些化学反应有电子的得失,为氧化还原反应,而有些化学反应看不到电子的得失,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学生将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比较困难,其主要问题往往是缺乏化学方程式变形方面的技能。下面,就常出现的几种情况,以及具体的步骤进行分析、讨论。

一、包含有溶液中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

一般选反应中的离子作为原电池的溶液部分。

例1:将反应:Zn+Hg2SO4 (S)=ZnSO4+2Hg写成电池符号。

反应中参加氧化反应的是Zn,其氧化产物为Zn2+,

得到氧化半反应:Zn-2e=Zn2+ (1)

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是Hg2SO4 (S),其还原产物是Hg和SO42-,

得到还原半反应:Hg2SO4 (S)+2e=2Hg+SO42- (2)

最后检查氧化半反应 (1) 式与还原半反应 (2) 式相加的结果是否与原反应方程式完全一致。为了保证一致,也可以用原方程式减去 (1) 式,得到 (2) 式。

由 (1) 式得到负极:Zn|Zn2+

由 (2) 式得到正极:SO42-|Hg2SO4 (S), Hg|Pt

考虑到Zn2+和SO42-可以共存,因此,可以将负极、正极的溶液安排成一个溶液,电池设计成单液电池:Zn|Zn2+,SO42-|Hg2SO4 (S), Hg|Pt。

二、不包含溶液中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式本身不含有溶液中的物质,构成原电池时,究竟用什么作溶液部分须依据具体反应来安排。一般可考虑H2O, H+或H2O, OH-。

例2:将反应:Hg+PbO (S)=HgO (S)+Pb写成电池符号。

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是Hg,得到的氧化产物是HgO (S),考虑到Hg O (S)为金属氧化物,只适宜存在于碱性环境中,因此,

得到氧化半反应:Hg+2OH--2e=HgO (S)+H2O (1)

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是PbO (S),还原产物是Pb,考虑到PbO (S)为金属氧化物,也只适宜存在于碱性环境中,

得到还原半反应:PbO (S)+H2O+2e=Pb+2OH- (2)

(1) 式+ (2) 式=原反应方程式

由 (1) 式得到负极:Pt|Hg, HgO (S)|H2O, OH-由

由 (2) 式得到正极:H2O, OH-|PbO (S) , Pb

构成原电池:Pt|Hg, HgO (S)|H2O, OH-|PbO (S), Pb。

例3:将反应:2H2 (g) +O2 (g) =2H2O (L) 写成电池符号。

考虑到H2 (g)是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我们可以选其氧化产物H+作为原电池的溶液部分,

得到氧化半反应:2H2 (g)-4e=4H+ (1)

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是O2 (g) , 还原产物是H2O (L) ,

得到还原半反应:4H++O2 (g)+4e=2H2O (L) (2)

(1) 式+ (2) 式=原反应方程式

由 (1) 式得到负极:Pt, H2 (g)|H+

由 (2) 式得到正极:H2O, H+|O2 (g), Pt

构成原电池:Pt, H2 (g)|H2O, H+|O2 (g), Pt。

解决此问题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

考虑到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H2 (g) , 其氧化产物为H2O (L) ,

得到氧化半反应:2H2 (g) +4OH--4e=4H2O (L) (1)

原方程式- (1) 式,

得到还原半反应:O2 (g)+2H2O (L)+4e=4OH- (2)

由 (1) 式得到负极:Pt, H2 (g) |H2O, OH-

由 (2) 式得到正极:H2O, OH-|O2 (g), Pt

构成原电池:Pt, H2 (g)|H2O, OH-|O2 (g), Pt。

也就是说,反应:2H2 (g)+O2 (g)=2H2O (L)对应两个原电池,一个是酸液电池,一个是碱液电池。

三、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

原电池对应的化学反应,可以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只要两极反应是氧化半反应、还原半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例4:将反应AgCl (S)+I-=AgI (S)+Cl-写成电池符号。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设计电池问题,关键在于开始如何设计出第一个半反应式。

考虑到I-不能再得电子,

原方程式- (1) 式,得I--e=AgI (S)-Ag

由 (1) 式得到正极:Cl-|AgCl (S), Ag

考虑到I-与AgCl (S)不能接触,否则反应AgCl (S)+I-=AgI (S)+Cl-就会直接进行,这就违背了构成原电池的原则: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须在不同的空间进行,电子必须通过外电路进行传递。因此原电池应设计为双液电池:Ag, AgI (S)|I-‖Cl-|AgCl (S), Ag。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由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将原化学反应式分解成两个半反应式,其中一个是氧化半反应,另一个是还原半反应。

1. 若原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则可根据原方程式中物质得失电子的情况写出还原半反应、氧化半反应。两式中必须各包含至少一种溶液中的离子。

2. 若原方程式中没有游离的离子作为构成原电池的溶液部分,则需根据原方程式中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确定一种合适的离子作为构成原电池的溶液部分,一般选择H2O、H+或H2O、OH-。要注意根据原方程式中的物质选择是用酸溶液还是用碱溶液。H2O、H+、OH-出现在半反应式的哪一边还应考虑半反应式的配平。

3. 若原方程式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在确定第一个半反应式时,首先一定要注意反应中哪种物质或离子不能再得或失电子,其次要注意同一物质在半反应式中和原方程式中必须出现在同一侧,同时应考虑得到原方程式中右边的产物。

4. 两个半反应式相加的结果必须与原方程式完全一致,得失电子数目相同。

第一步是设计原电池的关键步骤。

第二步:由氧化半反应中各物质组成负极,由还原半反应中各物质组成正极。

第三步:由正、负极构成原电池。

(1)若两极所用溶液相同,或两极溶液可以混合,则可组成单液电池。

3.高二化学教案 原电池教案 篇三

关键词:化学电源;发展史;原电池原理;螺旋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2–0085–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许多学者[1、2、3]从不同视角对原电池工作原理以及课堂教学设计作了细致的研究,对教师准确把握有关原电池的教学起到很大作用。本文试以“化学电源”的发展史为素材,遵循和挖掘化学史中所体现的科学发展规律,采用《物理化学》[4]中有关热力学电极电位等相关理论,对原电池原理做出全面解读(有关物理化学理论和计算,都出自该文献),理解“螺旋式上升”教材的编写理念及有关教学策略、设计的初衷[5],以馈读者。

1 伏打电堆与Daniell电池

教学建议:让学生依据伏打电堆工作实景画出等效电路图,如图1(c)。

教学意义:许多学生开始对原电池的认识只停留在电流表指针会偏转这一“奇特”的现象上,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出等效电路图,可让学生深刻体会:原电池实际上就是一种电源装置。

比较伏打电堆与Zn|H2SO4|Cu所组成的单液电池发现:前者装置中并不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后者很容易得出装置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原电池反应前提的结论。

教学建议:与其先引入Zn|H2SO4|Cu所组成的单液电池有关实验,不如先展示伏打电堆这一最早的原电池,以避免学生产生电极必须参与反应的错误认知。

1.2 Daniell(丹尼尔)电池

科学家Daniell在1836年采用盐桥将两种电解质溶液连通起来的装置,解决了H+与金属Zn接触而发生反应的问题。盐桥中的阴、阳离子的迁移速率几乎相同,如K+和Cl-的迁移率非常接近,当盐桥插入到浓度不大的两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界面时,K+和Cl-向外扩散是接界面上离子扩散的主流,从而消除液接电位。

教学困惑: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会进入盐桥吗——由于盐桥中的离子浓度很高,电化学反应中电解质溶液不会进入盐桥;若电解质是AgNO3溶液时,则不能使用KCl盐桥,而应使用NH4NO3盐桥,其道理一样——NH4+和NO3-的迁移速率也非常接近。

随着Daniell电池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c(Zn2+)升高,c(Cu2+)降低,在非标态下的E(Zn2+/Zn)变正,E(Cu2+/Cu)变负,最终E(Zn2+/Zn)=E(Cu2+/Cu),电流表指针归零。

此时,若在电池的ZnSO4溶液中继续加适量的固体ZnSO4溶解,在CuSO4溶液中加水稀释,则c(Zn2+)升高,c(Cu2+)降低,则将发生Cu|Cu2+电极失去电子,而Zn|Zn2+电极得到电子,发生的电极反应与Daniell电池反应刚好相反,其总反应为:Cu(s)+Zn2+(aq)=Zn(s)+Cu2+(aq)——是一个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Zn(s)+Cu2+(aq)=Zn2+(aq)+Cu(s)而言,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易于理解,但对于相反的过程,其电能又是如何产生的?

邢瑞斌等[7]在“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吗”一文中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认为放热反应不是发生原电池反应的必要条件,原电池反应是吸热反应时,完全可以理解成电池反应过程中吸收环境中提供的热量(开放体系的化学电池),认为原电池反应必须是放热反应是建立在孤立体系的前提下的,实际上,反应体系往往与外界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相关案例不再赘述。

教学建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何尝不是如此?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对知识渐进感悟的过程是客观事实,一步到位的教学思想不可取。

2 采用《物理化学》中相关理论准确认识原电池工作原理

2.1 金属在盐溶液中的“溶解-沉积”平衡和双电层理论

金属在水溶液中存在着金属的“溶解-沉积”过程,金属与其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会形成一种动态平衡,金属越活泼(如金属Zn),越容易失去电子,Zn2+进入溶液的倾向越大,进入溶液的Zn2+受晶体负电荷的吸引,聚集到金属表面附近,形成一个正电荷层,与晶体上的负电荷层形成双电层,如图2(a)、(c),在正负电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电位差,金属铜也一样,只是产生的电位方向相反,如图2(b)。

教学建议:教师设问——Zn分别与Zn、Fe、石墨能否构成原电池,指针是否偏转?若把稀硫酸改成食盐水,电流表指针会偏转吗?

这样的设问可避免带来一个问题:学生原以为形成原电池需要两个电极材料不同的电极,给后续的教学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如苏教版《化学2》中在第42页就介绍了使用相同的电极(石墨)所组成的氢氧燃料电池。因此在教学中,不过分强调电极不同是发生原电池的必要条件是明智的。

教学意义:不同电极在不同的电解质溶液的电极电位不一样,因此“电源”的电动势也不一样;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电极在相同的电解质溶液中,不能形成电势差;若两电极的金属材料一样,而电解质溶液不相同,则还能形成电势差。那种形成原电池必须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疑难问题:许多教材中的Zn(s)|H2SO4(aq)|Cu(s)所组成的单液电池,在实验过程中,总能发现在Zn片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大多教师的解释:金属Zn是不可能绝对纯净的,其本身已然形成原电池,因此在Zn表面一定有H2产生。

了解了上述金属在盐溶液中存在的双电层现象,可以看到:在Zn表面本就聚集了“大量”的电子,溶液中的H+完全也可与Zn2+一样在双电层附近的金属表面得到电子(只要不是处处都有双电层结构存在即可),即锌的纯度若不是100%,锌表面就会有气泡产生。

教学建议:若先把锌片用砂纸打磨后,用蒸馏水冲洗掉其表面杂质,再用0.1 mol·L-1 HCl溶液清洗,将2/3长度的锌片浸入0.1 mol·L-1 HgCl2溶液中约20分钟,取出后用盐酸洗净表面不溶物,发现锌片表面附有一层光亮的锌汞齐。锌片经过上述处理后,然后进行Zn(s)|H2SO4(aq)|Cu(s)原电池反应,则在锌表面就不会有氢气产生,这是因为H+在汞表面的超电位很大,使得H2难以在Zn表面产生。

2.2 浓差电池的解读

总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是否能设计成原电池?现以解读浓差电池为例,说明该问题的可行性。

对于上述总反应为中和反应的原电池而言,高中阶段可这样解释: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不但与其浓度有关,H2的还原性还与溶液的pH有关,pH越大,H2越容易失去电子转化为H+或H2O,随着电池反应的进行,NaOH溶液的pH变小,H2SO4溶液的pH变大,最后两电极的H2被氧化和H+被还原的趋势一样时,电池停止工作。

教学应用:氧浓差电池——以Fe的锈蚀为例(如图3)。

教学冲突:这一化学现象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产生了较大的反差——有氧气的地方有铁锈,但铁却没有被腐蚀,没有氧气的或氧气浓度低的地方,铁却腐蚀了。2014年福建理综24题,如图3(c)实际上就是一种浓差电池,这在《金属腐蚀手册》第70页上有很详细的解读,在离海面近的区域氧含量高,得电子能力强,而离海面远的区域,氧含量比较低,得电子能力弱,造成的结果是铁闸的B点为原电池的正极,C点铁为负极,C点产生的Fe2+会迁移到正极的B点附近,然后Fe2+再与富氧区的O2作用,最终形成铁锈。

教学中,这样去理解是不错的选择:O2浓度越高,氧化性越强,首先发生反应,即在富氧区的氧气先得到电子,贫氧区为负极,贫氧区Fe反而发生腐蚀,如图3(a)中,左边的金属铁反而不容易腐蚀,但却锈迹斑斑,而右边的铁棒变细发生腐蚀。

教学总结: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据是电极过程到底是发生氧化还是还原反应,那种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的结论是不恰当的。

教学建议:区别金属的腐蚀和生锈有其现实意义,可分析以下两个问题加以体会:(1)钉入木材的铁钉,长时间后,露在空气中的铁钉附着的铁锈多,而钻入木材的铁钉腐蚀严重,铁钉变细;(2)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圈中心区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形成棕色铁锈环(2011年浙江高考),如图3(b)。

2.3 设计原电池

所以说,形成原电池,并不一定需要在体系中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但必定存在电子得失,形成电势差是必要条件。

教学建议:把上述问题设计成强化性习题,让学生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充分感悟发生原电池反应的本质特征,使电化学有关知识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3 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的化学电源

3.1 干电池

20世纪50年代,为提高锌锰碱性干电池放电效率,其解决方案如下:(1)改变电解质酸碱性,使用KOH为电解质,提高电解质的pH——降低金属Zn与H+反应的可能性;(2)二氧化锰作去极化剂或正极材料——提高电池放电效率;(3)避免在正极产生H2——消除析氢过电位。

不管是碱性干电池还是酸性干电池,一般都加入汞或汞的化合物,这是因为:一是为了防止金属锌的自身腐蚀——干电池锌片表面有金属汞时,可以防止干电池中的H+放电得到氢气,防止金属锌与干电池中的氢离子反应而发生自放电现象(原因是金属汞是一种高超电位金属材料,超电势约为-1.0V,有金属汞在锌表面就难以释放出氢气,从而防止金属锌的溶解);二是为了防止H+在碳棒表面产生氢气,从而提高电池的放电效率(同时使用去极化剂MnO2来吸收可能产生的H2)。

3.2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最早于1839年由英国科学家葛洛夫(Grove)證实,并在1948年创造了第一个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进入20世纪以后,燃料电池由于其特有的零污染优势而得以迅速发展。

燃料电池其原理是一种电化学装置,其组成与一般电池基本相同,其单体电池是由正、负两个电极以及电解质组成,不同的是一般干电池的活性物质贮存在电池内部,因此限制了电池容量,而燃料电池的正、负极本身不包含活性物质,只是个催化转换元件,因此燃料电池是名副其实地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机器。

教学意义:燃料电池中的燃料和氧气,实际上就是不断补充正极和负极材料,使得电池能长时间工作,增强环保意识。

3.3 锂离子、钠离子和铝离子电池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铅、汞等有毒金属的使用日益受到限制,在1970年发明了传统铅酸电池的替代者——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Li+强行进入石墨层,如图4(a),利用电能,把“电”存在石墨中(发生还原反应),把“电”贮存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锂离子电池放电时,被嵌入的Li+自发释放而脱出,石墨层释放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正极材料得到Li+发生还原反应,电解质中的有机阴离子因“行动极其缓慢”一般不参与导电,对电流无贡献,如图4(b)。

铝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最大不同是石墨层充电情景不同,铝离子电池充电时,石墨层是释放电子,AlCl4-离子(阴离子)嵌入。

教学素材:为什么是锂离子电池而不是其他离子电池?锂离子的特点:锂离子半径小,容易在正极和负极材料之间脱出和嵌入,因此找到和锂离子半径相近的,便宜的阳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的开发也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化学能归根到底来自于太阳能,若能直接把太阳能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电能,不但实现低碳的现实目标,且太阳能可谓取之不尽,利用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才是长远之计。

4 利用太阳能设计电池

4.1 光化学电池

如图5是一种光电池,其中一个半电池内装有1 mol·L-1的氯化钾及一支银棒,另一半电池内则装有氯化亚铜及一支白金丝。当此电池受光照射时,氯化银会立即转变成银原子与氯原子,而氯原子会暂时吸附在氯化银上[简记为Cl(AgCl)]。

光照时:AgCl(s)=Ag+Cl,Cl吸附在AgCl(s)表面,称为吸附氯,有很强的氧化性,其Eθ=3.80V,Cu+(aq)-e-→Cu2+(aq),Eθ=0.15V。电池组成:(-)Ag(s),AgCl(s),Cl|KCl(aq)‖CuCl2(aq)|CuCl(s),Pt(s)(+)。

4.2 光伏发电

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Becqurel)发现的“光伏效应”为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1854年美国贝尔研究所首先研制了第一块实用型的单晶太阳能电池,图6为光伏电池与氮化镓光电池示意图。

向晶体硅中参杂了磷、砷等元素后便形成了N型硅(能释放电子,成为电子型半导体),参杂了硼、镓等元素后便形成了P型半导体(能俘获电子,成为空穴型半导体)。当太阳能电池受到照射后,P型硅俘获的电子接受光能向N型区移动,使N型区带负电;同时空穴向P型区移动,使P区带正电,这样在P-N两端便产生了电动势。

教学设问:氮化镓光电池是原电池反应还是电解?由于整个回路中,无外加电源存在,因此不可能是电解,只能是原电池,但该原电池反应显然需要借助开放体系中的能量(太阳能)。最令人迷惑的是——氮化镓光电池的产物是甲烷和氧气,把甲烷和氧气组成燃料电池又可转化为电能,至此,假如去纠结这类装置到底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就无意义了。

教学意义:让学生细细品味化学电源工作原理,深度学习原电池有关知识,体验电化学本质特征。

5 结束语

从伏打电池、丹尼尔电池发现了“电”,到干电池的商业化和铅蓄电池的化学“存电”,发展到低污染的燃料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利用石墨来“贮电”,最后到光电池以及光伏发电等利用太阳能直接“发电”,化学能与电能的相关研究经历了300多年。在科学的道路上,是艰辛、不平坦的,但正是人们的不懈追求,才使得人类的物质文明如此灿烂。

电极材料相同,但只要电极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电极电位就会不一样;总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但只要电极过程有电子得失;总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只要不是孤立体系,外界提供能量,就都能发生原电池反应;但是形成由电解质溶液组成的闭合回路和电池反应过程中有电子得失的前提是必不可少的。

纵观化学电源的发展史,从能量角度上,化学电源都是存在这样的过程:太阳能(或热能或电能等)→化学能→电能,其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就是电解。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的原电池的确只是发生化学能→电能的过程,但随着实用电池的发展,各种能量转化过程完全可以在同一装置(电池)中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灿.化学史中的科学发展观:以“化学电源”教学设计为例[J].化学教学,2014,(8):31~34.

[2]周庆华,王仲如.对原電池工作原理的探讨[J].化学教育,2016,(1):38~39.

[3]江敏.发现人类思维的脉络:“原电池”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2):1,5~9.

[4]傅献彩,陈瑞秋主编.物理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5]杭伟华.基于教材“螺旋式上升”编写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以“原电池”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15,(12):29~33.

[6]但世辉,陈莉莉.电池300余年的发展史[J].化学教育,2011,(7):74~76.

4.电解池 原电池 教案 篇四

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节 电解池

一.电解池

1.电解、电解池

2.电解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1)构成条件

①有与外接直流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③形成闭合回路。

(2)电解池工作原理(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

(3)电解池中电子、电流和离子的移向 ①电子:负极→阴极,阳极→正极 ②电流:正极→阳极→阴极→负极 ③离子:阳离子→阴极,阴离子→阳极(4)两极放电(氧化或还原)顺序

①阴极:阳离子放电顺序:Ag+>Fe3+>Cu2+>H+(酸)>Fe2+>Zn2+>H+(水)>Al3+>Mg2>Na>Ca2>K。+++

+阳极:金属(Au、Pt除外)电极>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注:①阴极不管是什么材料,电极本身都不反应,一定是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的阳离子放电。

②阳极材料若是金属电极(Au、Pt除外),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反应,电极金属失电子被氧化。

轻轻家教

化学反应原理

3.电极反应式:

4.原电池与电解池相连 轻轻家教

5.高二化学教案 原电池教案 篇五

紫金县第四中学

陈胜

一、教学目的 1.验证原电池原理.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

3.体验“单一条件控制”实验方法.

4.在愉悦和轻松之中开阔视野,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原电池基本原理、构成条件

三、教学难点 原电池基本原理、构成条件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归纳、讲解

五、实验用品(每三人一组)

水果样品(桔子、苹果、西红柿等.学生自备)、金属电极板(宽3cm左右、长4cm、厚0.1cm的铁板、铜板。实验室提供)、微安电流计20个、导线若干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铜锌原电池的基本构造包括哪三部分?它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学生口述回答)

(教师黑板板画铜锌原电池结构,并讲解)

(情景引入)我们经常食用的水果和蔬菜的汁液也是电解质溶液,也可以作为构成原电池的材料.今天这节活动课我们要从电化学的角度,重新来认识一下水果.但目的主要是巩固和拓展我们的电化学知识.希望大家按我们的实验计划认真操作、积极思考.如有新的想法和设计,请及时报告老师,然后我们共同探讨和实验.

[实验开始]首先进行第一部分实验.把你们带来的水果按照原电池的结构组装成一个原电池.干电池是用来确定水果电池中的正极和负极的,注意接电池时将微安表调至最大档,以免损坏.当你组装好后,请举手告诉老师。[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教师讲解]刚才,同学们都已经组装好水果电池了,那么我们也知道了,在我们今天的实验中,铁片和铜片哪个做正极啊?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电流计的读数啊?好像有的小组的电流计读数比较大,有的读数比较小哦。那么,现在我们进行第二部分实验,看看不同的水果组成的原电池读数的大小,记得要记录电流表的读数啊。[学生实验]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的实验,同学们有什么结论啊?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哦,好,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要把它记起来哦,下课后还要完成实验报告的。现在我们继续进行实验,我们想啊,这样的水果电池,电流好小啊,要是电流再大点就更好啦,那么我们试试改变插入金属板的深度,对比电流表读数会怎么变化? [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讲解]好,这次有什么结论啊?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嗯,好的,那么我们再看看,保持现在金属板的插入深度,但是改变金属板之间的距离,再对比一下此时电流表读数和刚才的读数,看会怎么变化。[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讲解]电流表读数会怎么样变化啊?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不错,刚才同学们的实验做得很好,亲自动手得出了结论,想当年,早期的化学家也是这样做实验,从而找出科学规律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实验成果哦,今晚,每个同学写一份实验报告。好,同学们,下课!

6.高二化学教案 原电池教案 篇六

高县中学

李诗平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

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理。

活动

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

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活动

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活动

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习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

7.马原教案2015版 篇七

【教学目的】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确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教学学时】4学时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在2013年12月3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思考:总书记为什么特别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多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它的理论构成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看看两个有趣的说法,想想为什么?

马克思在其逝世前一年即1882年说‚我本人无论如何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晚年的恩格斯对这句话一直念念不忘。

邓小平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那些自称是‚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观点大致有三点:(1)摘引马、恩的‚语录‛,说自己是在按照他们的话行事;(2)反对合法斗争,说党不应当参加议会选举等一切合法活动;(3)大讲‚革命‛,说他们是在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

恩格斯特别强调反对把这些原理当作剪裁现实的公式和不变的教条。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认为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原理解释成绝对的原理。‛

应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三个方面把握:基本立场(立论之本);基本观点(立论之魂);基本方法(理论之策)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时间及标志:

19世纪40年代中期

《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形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5年春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1846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1847.07《哲学的贫困》、1848.02马、恩《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3.条件: ⑴客观条件

社会根源 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⑵主观方面及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黑格尔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辩证法: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对立统一的思想、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体系:以人和自然为哲学唯一对象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威廉.佩第---《赋税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魁奈---《经济表》

空想社会主义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圣西门---实业制度 傅立叶---和谐制度 欧文---公社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新的内容、新的范畴和新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走过的一个半世纪的历程证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神。1.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前苏联的发展

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形成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20世纪初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最初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不带任何偏见;深刻性;实践检验 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学习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论体系;精神实质。

要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要努力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

要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

要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李长春:《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4.04.27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反对教条主义;

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 3.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发展

4.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坚定理想信念

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教学重点】 1.物质观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 1.物质概念

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抽象和具体相统一

【教学学时】 10学时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西谚:在亚历山大胜利的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

习近平: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通,一通百通。

人类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些哲学家曾经谈到过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费尔巴哈:‚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理解世界的本质,在实践中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包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中国宋明时期:‚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王守仁:‚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外。‛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如: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1.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2.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这种思维方式是近代的产物(15世纪~18世纪)。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总体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自然科学家为了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规律性,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始基。‚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元气说:形聚为物,形溃反原

特点:直观、猜测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成果

物质——元素——原子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缺陷是:不能在具体与抽象、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把握物质范畴,因此都是片面的,不可能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只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共性与个性)。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与意识)。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客观实在性,就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从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物质概念同意识概念是相对应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与意识相比较物质所有共性中唯一特有的共性。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注意!客观实在性,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分开来;运动,把辨证法和形而上学区分开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强调的是: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批形而上学认为‚物质是静止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批唯心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精神的运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根本属性=最基本的性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臵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两种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牛顿:‚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惜时‚三日歌‛

《明日歌》 明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今日歌》 明 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昨日歌(不是文嘉所作)昨日会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四)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王守仁:‚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费希特:实践是精神性的‚自我‛产生和设定‚非我‛即客观世界的活动。

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达到真理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在黑格尔那里,实践只不过是绝对观念的体现,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培根:‚一切比较真实的对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接触到实验,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的本身。‛

狄德罗认为:‚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

费尔巴哈:‚理论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实践‛

列宁:‚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毛泽东:‚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和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性劳动;社会化,在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中生活。)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帕斯卡《思想录》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 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3.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思维规律:是贯穿在思维领域、支配思维运动的规律。形式逻辑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的基础。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性的客观前提是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内在根据是主体的利益和需要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不是两个或多个。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不是精神。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2)实践意义: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

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黑格尔

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揭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反对主观随意的乱联系。

例如,有人把生辰八字同人的命运联系起来,把手相与人的祸福联系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利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是反科学的。

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即内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的是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系。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

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正确看待条件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制约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或创造条件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联系观点之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说明事物不会永远固定在一点上。

变化: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主要指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

发展: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正确区分新旧事物要反对几种错误标准:(1)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

(2)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3)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原因和结果

概念: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意义:

1.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辨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增强人们生活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吃一堑,长一智。现象和本质

概念: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意义:

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能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内容和形式

概念: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意义:

1.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

2.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必然性和偶然性

概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意义:

1.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不能忽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善于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性和现实性

概念: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意义:

1.可能不等于现实,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2.为了使好的可能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量变)。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质变)。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吸引和排斥既同一又斗争的相互作用,推动天体的运动和演化。

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既同一又斗争的相互作用,推动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不甚深刻的认识与深刻的认识既斗争又统一,是推动思想前进的动力。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作用的原理指导实践,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但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为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和:不同事物的和谐统一 同:相同事物的简单重复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数学家莱布尼茨:世界是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毛泽东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来表现的。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马克思: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成熟的地步。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黑格尔

事物的量变质变

黑格尔的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司马迁著《史记》用了15年;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用了20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

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哲理在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和研究生,这些都是人一生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五四‛运动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民主革命总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块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相对于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全国而言,就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人们总以为肯定与否定是有绝对的区别,其实两者是相同的……如一条往东的路同时即是同一条往西的路。————黑格尔《小逻辑》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内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称为辩证的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法(dialectics)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原意是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的学说。

客观辩证法:事物本身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规律,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表现形式不同: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

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

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

1.归纳与演绎相统一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2.分析与综合相统一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思维活动。3.抽象和具体相统一

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一种是思维的具体。

从具体到抽象

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

再从抽象到具体

运用综合的方法,把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统一事物的整体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的必然性再现对象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

辩证法认为,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另一方面,逻辑和历史又包含着差异,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方法、结构—功能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深化辩证思维方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增强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科学实践观,使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3.真理的内涵与特性 4.价值的本质与价值观 5.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教学难点】 1.认识的本质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教学学时】 8学时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目的性与能动性 2.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感性活动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实践的本质与内涵: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也是实现主客体统一的一种方式。改造世界的进程:

实践的双向进程: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

(2)实践的结构与要素:主体、中介、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基础,是最根本的关系;认识关系与实践关系的合一性;价值关系是目的意义关系。

(4)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可感性、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主体的意识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实践能力、水平、方式的发展变化性(5)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多样性

8.大班教案《电池》 篇八

1.探索斜面与滚动现象,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2.引导幼儿分析操作录表并概括实验结果,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实验态度;

3.体验与同伴分工合作以及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会翻跟头的电池娃娃(图1)。

(1)制作材料

废旧1号电池人手一个;长20厘米、宽7厘米的卡纸人手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即时贴人手四张;透明胶、水彩笔、剪刀等。

(2)制作方法

a.将1号废旧电池横着包在长20厘米、宽7厘米的卡纸中间;

b.两头用两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即时贴封口;

c.在另两张8厘米、宽6厘米的即时贴上画上两个可爱的娃娃,剪下来贴在卡纸中间。

2.同等长度的pvc扣板或木板和同样高度的水彩笔盒子若干,铅笔,吸管,粉笔,记录单等。

活动过程

1.设疑,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请幼儿自由地在板子上玩电池娃娃,看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只要用力一推,电池娃娃就会在板子上翻跟头,很有趣。

(2)教师:如果不用力推,怎样使电池娃娃从板子的一头很快地滚到另一头?

幼儿讨论并合作尝试,交流探索后的发现:只要把板子的一头用积木或水彩笔盒垫高,然后把电池娃娃放在高的一头,就是不用力推,电池娃娃也会很快地从板子高的一头滚到另一头。

(3)教师分别请几位幼儿进行演示:有的幼儿用一盒水彩笔盒子垫在板子的一头,有的用了两盒,也有的用了三盒,这样就出现了高度不同的斜坡。

2.探索斜坡的高度和电池娃娃滚动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1)教师:同样的电池娃娃,从不同高度的斜坡上滚下来,速度一样吗?

幼儿:可能是一样快;也可能是从高的斜坡上滚下来更快;也许是从低的斜坡上滚下来更快……

教师出示记录表(表1),引导幼儿用水彩笔盒数的多少来区别斜坡的高低,并记录自己的猜想。(在相应的表格中打“√”)

(2)教师:这些都是小朋友猜想的。用什么办法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到底是从高坡上滚下来滚得快,还是从低坡上滚下来滚得快?或者是一样快呢?

幼儿:可以两个小朋友一组来做实验,只要把电池娃娃放在高低不同的两块板子上,同时松开手,让屯池娃娃从高的一头滚下去,比一比,就知道结果了。

(3)幼儿合作实验,教师提示幼儿:两位小朋友要同时松开手,并且大家都不能用力推,最后要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表格里(图2、图3)。

(4)幼儿交流、讨论实验情况

教师: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你们的猜想和实验结果一样吗?有什么发现?

幼儿:我们两人每人拿一个电池娃娃,同时松开手,发现从高的斜坡上滚下来的电池娃娃速度快,和我们猜想的不一样。

幼儿:我们两人轮流玩的,一个小朋友两只手分别拿一个电池娃娃,两手同时松开,另一个小朋友记录。我们也发现高的斜坡上滚下来的电池娃娃速度快,实验结果和我们猜想的一样……

9.回收废电池教案 篇九

二、教学目标:

1、继续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估算,判断结果的对错,掌握调换加数再算一遍的验算方法。

2、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明确竖式时要注意问题。

三、教具学具:

口算卡、课件、计数器(学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开火车)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通过竖式,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调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结果。

(二)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1)列出算式:99+129

(2)展示算法多样化

97+12997+12997+129

=100+129-3=97+130-1=90+130+7-1

=229-3=227-1=220+7-1

=226=226=227-1

=226

97+129

=90+120+(7+9)97129

=90+120+16+129+97

=210+16226226

=226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3、总结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进1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P55

二、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发展提问、解决问题习惯。

2、学生养成计算前先估算的习惯,养成认识验算的习惯。

三、教具、学具: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2、导入新课

(二)指导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1)学生独立口算,把得数填在课本里

(2)学生口答,让学生说说计算思路

2、指导学生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认真审题,对竖式结果进行估算。

(2)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

(3)怎样检查这四位同学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结:

连续进位的加法,有时需要三次连续进位,一般同学们第一次进位比较注意,第二次进位容易忽略。

4、指导学生做练一练的第3题

5、指导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理解题,再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卡片,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本题答案很多,尽可能让学生探讨出各种答案。

(三)全课总结

10.高二化学教案 原电池教案 篇十

技能目标 Skill Goals

Talk about inventions

Practice describing inventions

Review the Attributive Clause

Write a process essay

II. 目标语言

功能句式

Ways of describing inventions

This invention can help people…

This is a new way of…

This new invention will mak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I think… is much more useful than…

It can make / help people…

I’d like to invent… because it can…

I’d like to invent… which can…

If people can create…

I suppose…

It must be very convenient if people could invent…

I dreamed I could invent…

Ways of asking questions about new inventions

What does it look like?

How does it work?

What’s it made of?

How would people use it?

Is there anything you would like to invent?

词汇

1. 四会词汇

vest, heel, patent, officer, petrol, background, reject, possibility, otherwise, connection, previous, aware, trial, rider, dusty, pilot, storage, glue, typewriter

2. 认读词汇

edible, flavour, laptop, inflatable, creative, rephrase, partial, perception, visible, Mozart, relativity, Samuel Morse, desktop, palmtop, Mona Lisa, Charles Chaplin, John Denver, Isaac Newton, Abraham Lincoln, Eve, Helen Keller, metaphor, paste, electronics, Eniac

3. 词组

allow for, get stuck, break away from, be aware of, trial and error, after all, keep track of

4. 重点词汇

vest, office, background, reject, possibility, otherwise, aware, allow for, get stuck, break away from, be aware of, after all, keep track of

语法

Review the Attributive Clause

1. a car that / which uses water instead of petrol

2. thinkers who have changed the world

3. a chip that /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us to see the future

4. a smart pen that / which automatically translates what we write into a foreign language

重点句子

1. These chopsticks are both delicious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57

2. Creativity is not about getting high test scores, having a high IQ or being smart. P59

3. If we look only for the correct answer and reject ideas that do not pro vide a complete answer,

we may get stusk.. P59

4. As with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the process includes a series of different attempts and several

false starts. Each new way of looking at a situation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and makes it

easier to discover new possibilities. P59

The 1st period Speaking

Step 1 Warming up

Give the students introductions of the three inventions from the textbook.

Step 2 Pre-speaking

Of all the 4 inventions, which do you think would be useful, why?

Use the following patterns to guide them:

I think… this invention can help people….

I think… is much more useful then …which we use now.

Some possible expressions:

I’d like to invent a ….

It can help people….

It must be very convenient if people could invent….

I dreamed I could invent….

Step 3 Speaking

Let the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and make them understand what they should do. To explain how the invention works and why it is useful.

Ask 5 groups to act their dialogue out in front of class.

Step 4 Summary

Ways of describing inventions:

This invention can help people …

This is a new way of…

This new invention will mak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I think … is much more useful than…

I can help/ make people…

I’d like to invent… because it can ,,,,

I’d like to invent… which can….

If people can create… I suppose…

It must be very convenient if people could invent…

I dreamed I could invent…

Ways of asking questions about new inventions:

What does it look like?

How does it work?

What’s it made of?

How would people use it?

Is there anything you would like to invent?

Step 4 Homework

1. Talking at p131

2. Write a short passage with the title “My ideal new invention”.

The 2nd Period Listening

Step 1 Revision

Check the homework, asking the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front to read out his or her essay outindividually.

Step 2 Listening

Dialogue 1& 2 on p58

Students are asked to read fast the questions and then listen to the tape twice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Step 3 Discussion:

Think of some examples of new inventions that people were afraid of or can’t accept at first.

Step 4 Homework.

Listening (wb P130)

Preview the reading.

The 3rd Period Reading

Step 1 Revision

Check the homework and then ask if they have some ideas of inventing some useful things to improve our life.

Step 2 Pre-reading

Do the ex on p59

Step 3 while-reading

Main idea of each para:

Para 1. By thinking about the way we think and practicing good thinking strategies, we can become more creative.

Para 2. To “ think outside the box” is to try new ways to solve a problem.

Para 3. Good solutions and new ideas are often the result of a change in perception.

Para 4. Every new thought or idea has to be connected to what we already know.

Para 5. Good ideas are the result of a long process of trial and error.

Step 4 Language focuses:

Deal with some language points if possible:

Trial-try

Application-apply

Produce-production

Inspiration-inspire

Fail-failure

Deep-depth

Possible-possibility

Connect-connection

Awareness-aware

Step 5 Post-read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hen finish the post-reading Ex on p60.

Step 4 Homework

Find out some sentences with the Attributive Clause.

Preparations: Language Study on p 61.

The 4th Period Grammar

Step 1 Revision

Dictate some phrases and sentences:

Be tired of, break away from, allow for, get stuck

Partial solutions, and even failures, give us more information and clues that help us move forwards a better solution.

By looking at a problem in as many as possible, creative thinkers can find solutions that would otherwise remain invisible.

Step 2 Grammar

Do some exercises about the Attributive Clause:

Step 3 Practice: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61, checking the answers orally.

Step 4 Homework

Ex 2&3 on p133

Go over the reading on p133

The 5th Period Extensive reading

Step 1

Check the homework (Ex2&3 on p133)

Step 2 Listening and Fast reading

Play the tape and ask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chart:

Invention Possible uses

Invisible paint 1.________; 2.________

Step 3 Intensive reading

Read for the second time,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Then deal with some language points if necessary.

Step 6 Homework

Review what we’ve learned in this period and preview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n p62.

The 6th Period Writing

Step 1 revision

Step 2 Pre-writ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ll in the Mind: Scientific Metaphors? And then finish the chart on the below.

Step 3 Writing

Try to write an essay using the information given on P64.

Read some sample essays and give comments on them.

Step 4 Homework

To summarize what we’ve learnt in this unit.

上一篇:最新2021客服工作自我鉴定下一篇:涟水支行2013年总结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