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一分钟》教学反思(共15篇)
1.课文《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一
课文《一分钟》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一分钟等于60秒,可今天,我们的元元同学却因耽误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读了这篇课文就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词语,方式:小老师领读—男女生比赛读
3、巩固生字:
⑴课件抽读生字。
⑵给生字组词。
⑶交流发法。
三、细读感悟
1、接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元元听到零声后,开始是怎样想的?大家找出来读一读。(读出贪睡的样子。)
方式:指名读──大家评价──老师范读──自己试读
3、事情的结果呢?指名读李老师的话。
⑴大家看元元的表情,你能想象出来这时元元是怎样走进教室的吗?
⑵师小结:你看这一分钟给元元带来的是迟到的.尴尬。
⑶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呢?(后悔)
4、大家想一想: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走进教室才后悔的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⑴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①师问:他为什么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呢?
②生说经过。③老师小结:是啊!这一分钟给元元带来的是一路的焦急等待,我们就带着焦急的心情读读这一段吧!
⑵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①师问:他为什么又叹了口气呢?
②老师小结:这一分钟给他带来的是不停的叹气。让我们带着遗憾的心情读读这一段吧!
⑶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他决定走到学校去。
①你能想象他是怎么走到学校去的吗?
②老师小结:你看,这一分钟带来的是步行的辛苦!
5、最后一段,老师范读。
6、这时元元会想些什么呢?
⑴在元元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⑵老师小结:我们要分秒必争,珍惜身边的每一分钟!
四、课外拓展
1、大家再想想,元元经历了这一分钟事件之后,第二天闹钟响后,元元又会怎样做呢?
2、名言警句:
⑴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也是珍惜时间的楷模,他们也有许多话要给大家说,大家想听吗?
(课件出示“名言警句”。)
⑵老师把这些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的每一分钟,做一个永远和时间赛跑的人,这样你一定会成功的。
2.课文《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二
1.课前一分钟演讲的重要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 应该重视每节课前的演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因为这种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那么, 这种演讲活动主要是让每一位学生在语文课正式开始之前进行一分钟左右的普通话演讲, 并让其他两位学生进行独立的评价。整个演讲过程需要语文教师进行引导。这种演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说, 要能够在演讲时注意到语言的连贯性与简洁性等, 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听, 善于抓住语句的意义重点, 并提高对语言的反应能力。这种演讲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各个方面, 并从自我介绍开始, 逐步发展到其他方面的演讲环节。
尽管有人认为“课前一分钟演讲”是否真的需要还没有形成一个定论, 但是, 笔者认为, 小学语文教学汇总的确需要安排这样的教学实践环节, 并充分发挥出这种演讲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说”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让他们公开场合能够规范自己的说话能力, 还能够通过对演讲的点评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并通过材料筛选与构思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终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有利于引导并激发学生来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
2.课前一分钟演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途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的开展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尤其重视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那么, 语文素养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并综合表现为在实际工作、生活和生产中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知识更新能力。因此, 我们应该尝试着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的教学实践活动, 从而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与效果:
(1) 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前一分钟演讲并不能盲目的开展起来, 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年龄状况来设计出不同的演讲内容, 尤其要从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出发, 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尚小, 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的特点, 主要选择一些感受性较强而理性思维较弱的演讲话题让他们进行演讲, 要让这些演讲话题更具模仿性, 比如说, 可以规定好自我介绍内容, 简单谈谈喜爱的故事等,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自己的课前一分钟演讲。
(2)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选择演讲话题。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课前一分钟演讲要重视兴趣的激发, 否则, 演讲将失去重大的教学意义与价值。这主要是因为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或行为的开展, 都需要一定的兴趣来推动起来。人的兴趣就是人的个性化表现。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些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演讲话题来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 要重视每一个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情感状况, 顾及到不同学生的特质, 努力激发出他们对于演讲的兴趣。比如说, 小学生较为喜欢动画片, 那么, 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选择与卡通作品有关的演讲话题, 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出小学生的演讲欲望与兴趣, 从而让他们的演讲更容易完成, 并取得较好的演讲效果。
(3) 重视演讲之后的点评与延伸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 应该依据“表扬为主, 鼓励为主”的教学实践原则来进行演讲之后的点评工作, 这些点评可以是细致入微的, 也可以是宏观方面的, 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的, 都要注意一个切入点, 即要对小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不要轻易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与自尊心。这样的演讲点评将有利于鼓励演讲者更好的提高自己, 从而通过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和学生自评来实现“师生共舞, 共同进步”。此外, 演讲后还要重视延伸训练工作, 尤其重视讲写方面的有机结合, 通过延伸训练来让演讲的效果延伸到演讲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去。
3.结语
3.教学需要“一分钟” 篇三
一、组织教学一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抓好课前一分钟,就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课间充分释放情感,情绪上属于玩乐状态,注意力集中在课间活动上,上课伊始马上展开教学则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因为学生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当用一分钟的时间组织教学,让学生尽快从热闹的玩乐情绪转入到积极的学习情绪中。在这一分钟里,教师可以走上讲台,用专注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用眼神查看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用眼神提醒一些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等待,从而静下心来准备上课。在这一分钟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待心绪平静下来后开始上课。组织教学一分钟用得得当,往往能收到“以静制动,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不要吝啬这一分钟的“空白”,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认真思考一分钟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马上纷纷举手,似乎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静悄悄的,就以为教学是失败的。其实不然,教师提问后学生不多加思考就直接回答,说明教师的提问是表层的,而不是深层的,这样的学习其实才是低效的。因为表层的提问,不能引起学生思考,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提问后教师不要急于进行过多的解释和引导,应让学生“认真思考一分钟”,当学生遇到困惑或疑问时,教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作提示,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认真思考了,才有效地参与了教学。
三、学会倾听一分钟
“认真听老师讲课”是所有教师和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句话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的,课堂上不仅仅有教师系统的讲授,还有学生精彩的见解。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善于倾听学习伙伴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参与学习探讨,同时更要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学会“倾听一分钟”。倾听一分钟,学会对学习伙伴的尊重,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一分钟,可以了解并正确理解他人的意见;倾听一分钟,可以借他山之石集思广益,从相互的交流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倾听一分钟,还可以有的放矢地对他人的意见提出中肯的评价和改进的建议。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比如该倾听时教师暗示性地摸摸耳朵,久而久之,学生能逐步养成并学会这一好习惯,从而更有序地进行有效学习。
四、独立自主一分钟
新课程倡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学生个体的真正发展,有赖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特别是有赖于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不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而且也不科学。教师应积极倡导“独立自主一分钟”,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独立的空间。现在的课堂教学注重合作探索,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目前有些“合作”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成了听众,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独立和合作要有机地结合,在合作之前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学习一分钟,让每个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这时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提示,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达成任务。即便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会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能充分感悟问题的重点与难点,这样才能增加参与合作的有效性。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学生“独立自主一分钟”,比如新授课的例题分析,许多教师往往让学生读完题就开始讲解分析,其实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自主一分钟”。
五、回顾反思一分钟
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反思。许多合作学习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往往虎头蛇尾。笔者认为,教师组织了激烈而紧张的活动后,不妨安排一分钟让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成效。“在活动中,我们探索学习了什么?”“在活动中,我做了些什么?”“在活动中,我还有什么没有做好?”“活动中谁表现最好?我该怎么做?”等等。学生可以口头阐述,也可以概括地写一写,还可以分小组进行交流,或者在脑海里进行反省。回顾反思虽然只用一分钟,但经过这一分钟,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学习活动的内容,促进和改善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谈不上提高与进步。在教学将结束时“回顾反思一分钟”,更利于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
(辽宁省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吴云丽 110300)
4.《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四
刘二堡镇河南小学
教师:李娥 2017年4月27日
《一分钟》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6课,这篇课文以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讲的是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20分钟,他只不过想放松一下自己,结果耽误了半节课。课文内容较为通俗,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现实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演中思考。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一)从游戏入手,揭示课题
1、复习字词:首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把孩子们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读词语帮气球在天空中自由飞翔。通过有趣的复习活动,既巩固了字词,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汇报作业:说说自己一分钟能做什么?通过汇报,让学生体会一分钟的时间意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大屏幕出示听读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听读课文。听读要求的设定,便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使学生能宏观的掌握全文,有利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学生的汇报,师板书:多睡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首先课件出示,闹钟铃声。让学生听:这是什么声音?接着提问:闹钟响了,元元是怎么做的,他又是怎么想的?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元元的做法和想法。指导学生用懒洋洋的、满不在乎的语气读出:“再睡一分钟吧,就睡一分钟,不会迟到的。”体会元元认为多睡短短的一分钟,没什么大不了心理。
2、课文中的元元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只是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二十分钟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生自由读2、3、4段。帮元元找迟到的原因。在书中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教师做出预设。记得崔峦先生曾说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思考。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抓住“两次叹气”朗读感悟,体会元元的心理。要读好这两次叹气,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融,进而读出感情,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分秒必争”。
3、过渡:没能赶上公共汽车的元元只能走到学校去。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上都有谁?想象他们在说什么?师生合作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表演。我让学生在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的时候,穿插着表演来进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
4、课件出示:用“要是„„就„„”练习说话。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老师小结:元元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看来一分钟的时间也很重要,我们不能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要做到珍惜时间,分秒必争,让我们一起做时间的小主人吧!板书:珍惜时间。
6、读好了课文,还要把字写好。学习生字:已、坐。这部分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位书法老师来教孩子们写生字。但是,忽视了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的指导。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给写字写得很工整的学生点赞。让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四)激情表演、情感升华
学生戴头饰表演课文内容。通过表演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元元的焦急、尴尬和后悔。
(五)课外拓展、续编故事
让学生想象,元元经历了一分钟这件事,第二天闹钟再响时,元元会怎么做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懂得珍惜时间,分秒必争的道理。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想法?
2、作业:搜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3、在歌曲《时间像小马车》中结束学习。
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辅助,情景渲染,提升认识。情感的体验再一次得到深华。同时,学生对时间有了更深的体会,感悟到时间的价值:我意在以学生自身的朗读体会为主线,以珍惜时间的情感领悟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针对每个自然段的学习我都设置了不同的重点。比如第二自然段的朗读知道以及对词语“要是”的理解;第三自然的“看图说话”,这也是整个低段教学的重点。还有学生的实践活动,演一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我认为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不能含糊不清,做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认为对于低段学生很重要。
2、在备课中要反复分析教材,抓准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和自己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3、在教学碰到难点,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声音响亮。
5.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五
1、要关注学情。
成功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学情,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而不是心中只有教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开始,由于天气原因,上课时间推迟了,听课老师不清楚这点,早早地就进入了教室的听课区,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钟才上课,学生们也就在紧张的状态下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所以当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声音的确很小,而我对于这点根本没引起关注,只是抓住学生的答案马上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所以在课堂的前段时间学生们并没有在老师的引导下消除紧张的心理,这是我课堂中的缺失。这节课的教学,我很少关注学生们的感受和体验,没能很好地在学生的情感上进行关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体验语文中蕴涵的美,从而感悟语文的无穷魅力。
2、要注意学法
我们古人有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鱼塘”。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来表达“学法指导”的道理,也就是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齐读的方式,很少指导学生个体读。然而只有让学生从自我情感出发,去理解、去发现,这些都需要从学生的发言和个体朗读中去发现,只有这样,你才知道学生懂得了什么、需要什么,从而根据这些去引导、去发现。我在这节课上总是想让齐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过多的铺垫掩盖了学生的方法收获感受,要知道齐读是渲染,个体读才有个性化的体验。在以后的教学上我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学法,教师必须做有心人,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拔和引导,这对学生学法的形成至关重要。
3、要把握好各环节的“度”
教师作为对话教学中的引导者、激发者,应该把握好“度”的问题。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如何拿捏好分寸,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轻重缓急,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在教学各环节上做到操之有度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功底和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写诗环节,我是安排在学习第二节诗歌后,根据理解的意象来模仿诗歌的语言写一写,此时诗歌的学习才进行一半,这时让学生写诗有些仓促和操之过急,如果安排在后面环节可能会好些。另外在第四节诗歌的学习中,我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这个问题放在此处似乎不太妥,因为前面我在写诗环节上就是让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最后一分钟,现在又来问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让学生感到很迷糊。所以课堂上各个环节的度的确要把控好,有时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适时把控效果会更好。语文课堂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教无定法”,我们一定要尊重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行之有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一定是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
一次经历,一次成长,每次的公开课都会让我看到自己身上许多的不足,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让我的课堂越来越完善。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2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1997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但是教学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不断。
1、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
2、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都读了教下10遍。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块对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
6.7 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课我采取游戏导入。上课铃响起,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坐端正,不能发出丁点声音,接着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一分钟内你能做什么事情?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结合实践,课外延伸。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改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自由说话,你想对元元说什么?我扮演成元元,这样我和学生反复扮演角色,学生在教“我”珍惜时间的同时,自己在无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
不足:有感情朗读较少,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从读中体会文中要珍惜时间的感情。
改进措施:
我认为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不能含糊不清,做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认为对于低段学生很重要。
2、在备课中要反复分析教材,抓准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和自己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3、在教学碰到难点,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7.课文《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七
本文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一分钟能干什么》为例, 谈谈对“体验式教学”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情境中体验, 初步感知
教师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动机是体验式学习的启动阶段, 其他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积极性, 引发其体验的愿望和需求, 让学生很快进入这种情境, 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创设情境一般分为创设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操作情境三种操作策略。本课伊始选择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再现生活情境,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实况:
教师播放一分钟动画片《猫和老鼠》, 学生看得哄堂大笑。
教师:说一说你对这一分钟的感觉。
学生1:太快了。
学生2:一转眼就完了, 真想再看一次。
学生3:一分钟怎么这么快呀。
教师:请同学们站立休息一分钟, 再说一说对这一分钟的感觉。
全体学生:慢。
教师:奇怪了, 同样是一分钟, 为什么有时觉得慢, 有时觉得快呢?
学生1:因为《猫和老鼠》大家都喜欢看, 情节很刺激, 所以感觉一分钟过得很快, 而静静站着一分钟, 很无聊, 所以觉得一分钟过得很慢。
教师:看来有时候, 因为人的心情、喜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分钟也会给人一种错觉。看来, 一分钟还真的很奇妙, 那一分钟能干什么?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
二活动中体验, 强化感知
教学实践证明, 有了经历并不等于有了体验, 只有经过思考、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才能内化, 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效的学习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和形成的全过程, 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 要注重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抽象、在体验中创造。
教学实况:
教师:同学们, 通过刚才的体验, 我们知道了一分钟有多长, 那你想不想知道自己一分钟能干多少事?请每个同学从信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体验卡。教师说明活动要求, 并组织学生开始自由活动, 活动结束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再汇报 (活动过程非常活跃, 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 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活动结果) 。
教师:同学们一分钟你们都做了许多事,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 一分钟同样也能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老师收集了一组资料与大家共享。
教师播放课件:科学技术上一分钟能干什么?
三实践中体验, 验证感知
学生都有积极进行实践的天性和创造的欲望, 创造源于实践, 仅仅满足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要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 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 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学中悟”, 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 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深化和巩固。
教学实况:
教师:刚才, 我们对时间又有了新的认识, 现在我们来和时间玩个小游戏, 好吗?请同学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分钟, 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一分钟, 估计一分钟到了, 就向老师挥挥手。
学生趴着休息一分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估计这一分钟。
教师:这位同学估计得最准, 我们请他来汇报一下。
学生们各抒己见, 谈了自己估计一分钟的方法。
教师:今天, 我们学习了“一分钟能干什么”, 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1:我知道了一分钟能干很多事。
学生2:我知道了1分钟等于60秒
教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时间的资料, 并且制作成了时间小书签, 现在, 请部分同学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收集情况, 并在音乐声中互相赠送书签。
教师:今天的实践作业是: (1) 你的心跳一分钟大约是多少下? (2) 你一分钟能跑多少米? (3) 你一分钟能帮父母捶多少下背?
实践证明, 体验式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 锻炼思维, 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亲身体验, 课堂上思路畅通, 热情高涨, 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 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 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 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的力量。不难看出, 这段话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 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智能成长的过程。
8.课文《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八
在2008年的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赛中有这样一道考核选手综合素质的题目:一分钟命题作文,选手必须围绕给出的某一个命题在一分钟内完成口头作文,在这个比赛环节中我们看到余秋雨先生的精彩点评,评论优秀的选手如何紧扣文题有新意的有深度地展开作文,也评点了有缺陷的文章如何脱离命题,这个考核虽然简短,但是我们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选手的作文水平和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急智等。看到这个比赛项目,我受到很大启发,像这样有着多种功能又十分方便的学习训练方式完全可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使用,后来我在这个想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深深感受到“一分钟命题作文”大有妙用。
一、“一分钟命题作文”的基本做法
审题难,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题目,学习程度低的学生常常难以把握命题的要求,而“一分钟命题作文”就像一个阶梯,写好大作文做准备,而且平时教学操作中十分便宜,可行性强。基本步骤参考如下:
(1)教师准备好命题,三个左右任学生选择。
(2)可以提前一天或十分钟告诉学生题目。
(3)提醒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围绕题目展开叙述,注意点题,符合一分钟时间限制,写出新意,写出深度等。
(4)学生准备阶段。
(5)用推举或抽签的方式让学生上台进行脱稿“一分钟命题作文”演讲。也用分组PK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等。
(6)师生点评讨论每一篇文章。
(7)总结或归纳。
基本步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原则就是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写作能力。
二、上“一分钟命题作文”课难在哪里,亮点在哪里
作为一节口头作文课当然学生要当堂作文,教师要即时评讲,上一节这样的口头作文课,对教师来说省去了课后的改作文之苦,但也并不意味着上好这样一节课就很轻松很容易,它也有着潜在的难度,当然,如果这个难度处理好,就会在课堂中呈现出很多亮点。
1、点评很重要。点评要及时。学生口头作文完后,教师须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这个点评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口头作文与普通的堂上作文很大的区别就是作文的学生能够马上得到老师的分析,及时的点评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效率更高。传统的堂上作文,学生写作完成作文,常常要等到下一节作文课才能评讲,学生往往会对这篇文章失去热情,甚至是遗忘,对老师的评奖也很难有深刻的认识,收效很低,而一分钟口头作文则改善了这样的弊端。
点评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当然要评讲,但是,一分钟口头作文本身就十分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和提升思维的活跃程度,如果在作文评讲时成了“一言堂”,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受到遏制,应此在作文点评环节,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在作文点评的形式上要关注学生自身的对文章的评价能力。在评讲作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有教师评价式、同学评价式、对手互评式、自评式;讨论评价式、评分评价式等。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学习的互动中能锻炼自己的文章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方向是关键。像这种讲究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动性的课程,教师常常会认为只有在尖子班、重点班,才能上出“像样子”的课来,如果是差生,作答的文章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点评的。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一个重点班上课的确会出现很多好文章,通过演讲、点评和讨论,同学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在他人身上也可以获得很多启发,这样的课可以上得很精彩,应该说在这样的班级上一节成功的课难度不大,但是如果你面对的是普通班,同样可以上得很精彩。如果你的学生在口头作文时做的文章不好,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自己基本想法的基础上如何把这篇文章经修改后转为成功的文章,这样的教学才更能体现教师的功底和能力,而这样的修改文章训练给学生的学习写作启发也是很大的。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想法,课堂气氛活跃,精彩纷呈。引导过程中可以以教师指导或师生讨论的方式进行。例如我让学生做过的一个题目“一个人的精彩”,这个学生上台回答内容很简短,就说了自己很喜欢写日记,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他往往会用写日记的方式来排解,感觉就是自己喜欢写日记然后就没有了。于是我引导学生像这篇文章应该接下来写自己在如何日记里建立了一个平衡的、丰富的、多彩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写着自己成长的印记,这个世界是一面镜子,是一本书,是一个首歌,他属于我一个人,在日记的世界里,我咀嚼人生百味,我感受一个人的精彩。这样一来,这篇文章就完整了、点明题意了,写出深度了。这位学生听完我的点评指导后,说自己终于明白原来文章是这样构思的,原来模糊的想法一下子清晰了,很有收获,同时也明白了自已的想法并不是无用,经过修改也可以成为好文章,受到很大的鼓舞。
3、发现亮点是智慧。在教师的点评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文章的亮点,这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也是需要的,但是口头作文的点评要求教师在学生演讲完自己的作文后就要做出分析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有更高的分析能力和反应能力,这比普通的作文批改要有更多的智慧。
例如,在一次的训练中,有一位学生用“第一次上台”为题目做口头作文,他就是讲了篮球赛输了的事。他的主要内容是:昨天是我们班的篮球赛,那是我第一次上场,可我实在是太没用了,身为队长的我没有带好球也没有传好球,整个人也失魂落魄似的,我第一次上台班级的比赛就输了,我感到十分难过和自责,可是后来,同学们没有责怪我的鲁莽,而是安慰我鼓励我,我得到了关怀和问候,第一次上台,我面临的是失败的打击,但却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阳光温暖,第一次上台如此难忘,感谢大家!这位学生在演讲这篇文章时可以看到是一篇即兴作文,他讲这篇文章时自己已经哽咽落泪了,而听完演讲后同学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看来同学们被他深深感动了,感动之余还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被打动,掌声背后有什么启示?于是我对这篇文章做了点评:1.这篇文章十分扣题,“第一次上台”首先作者对上台的理解是多元化的,上台可以是讲台,可以是舞台,可以是一次新的场合,而作者的解释是篮球赛,这是符合题意的,而且很灵活,很聪明;2.文章很有真情实感,作者是用自己的真情来作文,所以也能打动读者;3.文章很深刻,“第一次上台”本是件失败的事,却因为集体对我的帮助和关心,使这个不愉快的第一次变成了幸福的第一次,表现出团结精神和力量是人间美好的情感。
后来又有一个学生写篮球赛输了的事。命题是“我终于笑了”,这位学生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上周的篮球赛结束了,我们班输了,我们全班都沉浸在失败的沮丧中,但这两天,同学们在失败渐渐振作起来,大家都说,我们不会轻易被打败,等期末考完试我们再挑战过,我听了,心里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团结、向上、永不言败的集体中,我为这个集体感到骄傲自豪,我终于笑了。乍一听篮球赛,大家以为是老生常谈,实际上这篇文章很有新意,于是我点评说:这篇文章也谈到了篮球赛输了的事,但却在“老调”中挖掘了新的意义,那就是我看到一个处于劣势的集体如何振作,如何不断争取永不言弃,我为这样的集体感到骄傲,我被这样的精神感动,所以原本沉浸在失落中的我终于笑了。作者很突出题目的要求,就是“终于”二字,有转折意味,也表明了事件有特殊意义,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理解得很透彻,因此文章很切题。
三、“一分钟命题作文”的其他妙用
“一分钟命题作文”并不是仅仅用在作文教学,同样也可以用在阅读教学中。在阅读课教学中,通过关键词提炼法,要求学生围绕关键词展开对文章的分析或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就用“一分钟命题作文”的形式展开探究性学习。在准备阶段,我给学生三个题目:孔乙己是个______人、孤独者、游戏国里的看客,学生任选一个展开一分钟口头作文。之所以定这个题目是原因的。“孔乙己是个______人”这个题目是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分析和完成作文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小说文本有认真和多元的阅读,例如一分钟作文里就有各种答案,有的说孔乙己是麻木、不觉醒的人,他是热衷功名利禄的人,他是穷困潦倒,但又好吃懒做的人,他是个死要面子,而且又自欺欺人的人等等,其中就有不少是针锋相对的想法,但不管是怎样的说法,关键是紧扣文本和自圆其说。鲁迅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孤独者》的文章,再看鲁迅的作品、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以及鲁迅本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孤独”情愫在鲁迅作品的意义,因此我定的第二个开放性议题是“孤独者”,在这个题目的作文,学生有很深刻的解释,有的说鲁迅是孤独者,孔乙己是孤独者等等,每一个不同的解释都仿佛看到学生在探测鲁迅作品的本质和窥视自己的灵魂。第三个题目是“游戏国里的看客”,“看客”是鲁迅作品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对“看客”的讨论可以深入理解鲁迅创作的深沉目的。
用“一分钟命题作文”形式开展阅读课教学中关键是命题的确定,在这点上,普通的口头作文就没有这样讲究,而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好的命题可以贯穿作品,这个题目就像一把钥匙,学生拿着这把钥匙就可以打开一道道神秘之门,进入作品的精神世界。
9.《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 篇九
正好镇举行语文讲课比赛,我也报了名。我讲的是《一分钟》,这篇课文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足很多。
游戏导入,上课前,让学生两手前平举,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让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问: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在学生回答后,我说:“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不容易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元元,他认为一分钟长吗?”
在讲课的时候,学习生字用的时间太多。过渡语不知怎么说!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20分钟的原因后,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不是非常到位,所以在课文中学生不能点出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和学生交流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孩子们是二年级的学生,所以课前我布置让爸爸妈妈测量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一分钟能跳几个绳,踢几个毽子,能写几个字,能做几道题。这时,我又告诉学生,一分钟能做很多事情……学生的眼里放出惊异的目光,我趁机反问:“现在,你们觉得时间重要了吗?”在这方面学生理解的很好。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在课堂的结尾,送给学生。
时间就是金钱。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0.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篇十
首先,在课堂上用书上的规范语言规范学生不规范的口头语言。初次上课,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出示熊猫的图片,直接过渡:文中是怎么描写大熊猫的呢?接着指名读课文。这样学习,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学习兴趣不浓,欠缺对学生语言的逻辑性、规范化的训练。在刘君老师的建议下,我有了新的设计,出示熊猫的图片后,紧接着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熊猫可爱的样子?找同学汇报。然后再来看文中对大熊猫样子的描写。这个环节的设计,力求在引导学生在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述的比较中,规范了自己不规范的语言,同时也培养孩子观察能力。
其次,在课堂上以课文为蓝本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一年级没有作文,但学生说话能力就是作文训练的基础。在首次上课讲第二段时,没有将这个重点段讲出彩儿来,孩子们没有将基本知识掌握牢固。在副主任顾小华的指导下,我做了如下的设计:由于本课课文的结构特点,第二自然段用“AA的”形式的词语勾勒了大熊猫可爱的样子,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后孩子们已经记住了“AA的”形式的词语。我是国宝教学反思3篇。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孩子们反馈了很多诸类的词语。在多层次的朗读后,引导孩子们背诵第二段,积累语言。第二自然段的结构、词语富有特点,是仿写小动物最好的样本,所以在练习巩固的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了“描写小白兔样子”的小练笔,孩子们不仅积累了“AA的”形式的词语,同时会用这种总分的结构来写小短文,做到了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实现了知识迁移。
二、朗读指导到位
朗读必须以理解为基础,在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对文中的每个词、句都细细欣赏、品味,要捉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内涵,在朗读中充分再现文章的真情实感。初次上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中国地图,将四川、甘肃、陕西、西藏这四个地区变红,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大熊猫数量少。顺势指导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作为中国的小朋友要读出骄傲和自豪的语气。上完课后,刘君老师给出了建议,孩子们并没有理解“珍稀”一词,很难读出骄傲和自豪的语气。再上此节课时,我做了如下设计:通过观看地图让孩子们感受大熊猫数量少,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读句子:只有……才……)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朗读关键词句,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熊猫少,进而理解“珍稀”一词。孩子们了解了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后,他们作为中国小朋友就容易读出骄傲和自豪的语气。
《我是国宝》这篇课文学生十分感兴趣,层次清楚,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首先认识大熊猫,通过观察说出大熊猫的样子。
2、让学生在课外画大熊猫。
3、让学生自己制作生字卡片,在上课时拿出自己制作的卡片进行认读生字,这样学生认字迅速,效果好。
4、在朗读课文时,重点让学生边看图边理解,重点放在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人人都能背下来,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带读、指读、默读等形式。学生兴趣高,课文内容背记得好。
但这是对部分较好的学生来较容易,但还有部分后进生没有掌握,不能背下来。
学生的勇于表达的能力也要训练。学生面对听课的教师,自然是有些紧张,这也是人的正常反映,不过原来一些很优秀的同学也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这就是一个问题了,说明了我在平时的训练还是太少了,这也是我有所忽视的内容啊,今后就得注意了!我想今后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拿出来让学生来谈感想,讲故事,荐精文都是可以训练他们的能力的,相信学生,他们一定是最棒的!
11.课文《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十一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第三篇课文《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 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这四个感人的片段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文章情节曲折, 描写生动, 尤其是对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 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单元的训练要求引导学生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做到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并抓住文中对战象嘎羧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 揣摩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完成“读与思、读与写有机结合”的阅读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故事揭题, 导入新课
1943年, 日寇侵略我国西双版纳, 在重镇打洛江畔, 抗日战士奋起反击, 有一群特殊的“士兵”, 它们破城门、踏敌军, 威风凛凛, 势不可当, 被称之为“战象”。战斗结束后, 我方八十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在了血泊之中。人们在搬运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 惊喜地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活着, 它就是“最后一头战象”。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
评析:通过声情并茂讲故事开课, 既巧妙地解释了课题中的“战象”这一词语, 弥补了学生的认知空白, 又很好地处理了课文非重点段 (第1~4自然段) 的教学, 为全文的学习营造了一种情感基调, 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通读课文, 梳理文脉
1. 通读课文, 识字学词。
(1) 自读课文。战象嘎羧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它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 才刚刚拉开帷幕, 请大家自读课文。
(2) 检查朗读。根据课文的脉络结构, 分三部分检查朗读。“重披战甲” (第5~11自然段) , “凭吊战场” (第12~16自然段) , “庄严归去” (第17~23自然段) 。
(3) 识字学词。重点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 随机正音、识字, 联系语境理解部分词语。
(2) 字形。如:寇:意思是侵入民宅, 袭击主人, 武力劫掠, 上面的宀表示房屋, 左下的元字表示人头, 右下的字读pū, 表示用手拿着器械。
(3) 词义。如:流苏:装在车马、楼台、帐幕、锦旗等上面的穗状饰物。 (出示图片。)
黄泉路:指人死后到阴曹地府报到时走的路, 这里指嘎羧要死了。
评析:面对篇幅较长的课文, 让全体学生能自主读通课文, 这是高段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下限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同时, 所涉及的字音、字形、词义均在学生读书时视学情相机教学, 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预设”的框囿, 使教学更能服务“现场”, 更能体现“以学定教”的新课程理念。
2. 梳理文脉, 整体感知。
(1) 浏览全文。在我们心中, 嘎羧已不只是一头战象, 它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英雄。请大家再次浏览全文, 说说课文哪个场面令你心潮涌动。
(2) 交流讨论。请说一说课文中的哪个场面最感人, 并尽可能用四字词语概况相应的场面。 (如: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等。)
(3) 小结。教师归纳结合课文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主要场面, 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概括。 (板书: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课文不止写了一个场面, 连起来才是课文完整的内容, 请同学们按照这些四字词语的顺序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 自知生命大限已至, 便再次佩上象鞍, 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 凭吊战场, 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 庄严地把自己掩埋。)
评析:此环节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从“场面复述”到“标题提炼”再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在把文字读薄又读厚的过程中, 获得了充分的言语实践, 其中既有对规范的文本语言的吸收内化过程, 又有自身遣词炼字斟酌言语的倾吐过程, 对训练学生的言语意识, 提升学生语言面貌大有益处。
三、品读感悟, 咬文嚼字
1. 默读课文。
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 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 这种情怀震撼心灵, 荡涤灵魂。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这种情怀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11自然段, 画出感动你的语句, 圈一圈词语, 写一写批注, 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写的。 (学生自学课文。)
2. 交流展示。
出示句子1:“没想到, 嘎羧见了, 一下子安静下来, 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 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 眼睛里泪光闪闪, 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1) 咬文嚼字, 悟情味。 (1) 关注叠词。抓住“呼呼吹去”“久久”“泪光闪闪”, 感受嘎羧26年久别重逢再见象鞍时的急切、兴奋、忧伤、留恋, 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 (2) 揣摩“摩挲” (手轻轻按着, 一下一下移动抚摸) , 从细节描写中感悟嘎羧的一往情深。 (3) 感情朗读。
(2) 上下联系, 探原委。联系上下文思考, 是什么原因使嘎羧内心涌动着这样激荡的情绪。引导学生联系课文1、2、9自然段内容感受嘎羧对战友的怀念, 对辉煌战斗岁月的难忘。
(3) 归纳总结, 得方法。寥寥数语, 作者通过对嘎羧行为 (神情、动作) 细节的具体描写, 传递出了撼人心灵的不分域界的至真至情。
出示句子2:第二天早晨, 嘎羧突然十分亢奋, 两只眼睛烧得通红, 见到波农工, 欧欧地轻吼着, 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 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1) 感情朗读, 明形象。这段文字仿佛把嘎羧带到了我们的面前, 谁能用正确、流利的朗读把嘎羧带到我们面前? (指名学生读, 点评指导。)
(2) 品词析句, 悟方法。读着读着, 我们会关注到一些特殊的字眼, 这些字眼里藏着嘎羧的情感, 你们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亢奋、烧得通红、轻吼、踏、指等。) 可以说我们从这些字眼中体会到嘎羧的情感, 也可以说作者用这些字眼让我们感受到嘎羧的情感, 这就是文章的秘密。
出示句子3:嘎羧用鼻尖钩住, 像丢垃圾似的甩出象房, 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 (引导学生用学习句子1、句子2的方法学习句子3。)
4. 前后联系, 探寻秘妙。 (出示句子1、句子2和句子3。)
(1) 默读第5~11自然段。思考:为了表现嘎羧的忠诚、善良, 作者只需要用句子1描写就可以了, 可为什么还要用句子2和句子3来描写呢?
(2) 学生交流后小结:嘎羧到了生命的尽头, 越发想念自己的战友, 越发渴望回到曾经的战场, 它之前表现出来的亢奋、焦躁, 就是思念战友而不得的痛苦, 有了前面的铺垫, 句子中对嘎羧的深情摩挲就更显得感人。
评析: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是阅读实践, 这一环节既有阅读方法的指导, 又有对文本写法的关注。教师在自学环节提出了“圈、画、批、想”的具体方法要求, 使学生得言、得意又得法。交流展示环节从言语形式入手, 始终抓住言语形式这一核心, 在步步追问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进而让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度解读, 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
四、想象补白, 读写结合
二十六年之后, 找寻了那么久, 嘎羧终于披挂上了象鞍, 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此刻的嘎羧会有什么样的表情或动作呢?作者没有写, 但我们可以想象, 可以补充,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品读的三个句子, 关注细节, 写一写嘎羧的表情或动作。
嘎羧终于披挂上了象鞍, 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只见___________。 (预设:嘎羧终于披挂上了象鞍, 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只见它微微昂起头, 朝四下张望着, 眼神显得特别专注, 像是在回想什么。过了很久, 它伸长脖子, 朝着东南方向轻轻吼叫了几声, 还甩了甩那蒲扇般的大耳朵, 似乎在向谁倾诉着什么。)
评析:高段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 还要思考课文是怎么写的。在学生体悟到这一言语秘妙之后, 教师及时寻找一个契机, 让学生在文本留白处发挥想象, 进行言语实践, 此时的学生有情可抒, 有物可描, 使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不着痕迹。
五、布置作业, 延伸拓展
1. 用本节课学到的“关注细节”的方法, 自主阅读课文中其余3个场面, 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一起交流。
12.《最后一分钟》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在授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被割让的屈辱历史以及割让后香港人民的苦难生活。课程伊始,先介绍现本诗的格局,首节为引子,将香港拟人化。接着,让学生快速读文概括后三节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讲讲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应该怎么理解。然后,分小组自由读诗,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之后,朗读汇报,教师评价并指导。这个环节我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指导感情的处理——第一节应读出激动的心情,第二节要的读要配合内容的“慢镜头”描述,但不是单纯的缓、慢,而是有层次有节奏的读。第三节要读出百年的沧桑,声音要沉缓,但在结尾“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要读出屈辱散尽后的激动。第四节要读出盼望香港回归的急切以及香港回归后对她的无限期望。这一环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汇报一段,教师指导一段,然后练读。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练读全诗,然后比赛。
13.一年级课文《古诗》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诗歌,最能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的便是“诗境”!
一、悟情
课文所选两首诗明白如话,但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诗人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之遗恨;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 是何等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由此可见,陆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培养、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自悟
本课的两首诗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难懂之处,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依靠工具书查阅注释,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诗意。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让学生说说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喜悦。再如《示儿》一诗,让学生初读诗句后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诗句中能够体会到的,等等。
三、读背结合
14.课文《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十四
《最后一分钟》清晰仔细地记载了香港回归时人们的激动,香港回归前所受的压迫,对香港回归后的祝福。文章激情洋溢、百感交集,浓浓的爱国情意随之喷发。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土地,但在1842年清朝政府与英法联军签定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又一次迫使我们签定《北京条约》,我们又让出了九龙。在196月30日,租借期满。邓小军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香港等租界的问题。年7月1日,香港在离开祖国以后,回归母亲的怀抱。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压迫的历史变成了过去,中国翻开历史的新篇章。香港会强大,中国会强大!我的感触不只是对香港的祝福,更是对中国的祝福。第一朵紫荆花在夜里开放,花香中透出祖的强大!第一面国旗在脊梁上升起,鲜红中映出中国的富强!
这篇课文写了英国侵略者的可恶行为,香港回到我们中国的最后一分钟里人们高兴的泪水在缓缓流淌。
在一百多年前,清政府腐败无能,可恶的侵略者英国非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把宝地香港让了出去。
现在,中国已经在世界大家族中站立了起来,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给全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的真正的实力。
15.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十五
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但是教学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不断。
1、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
2、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都读了教下10遍。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块对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
3、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略读课文,注重能过的是方法的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我想,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的尝试。这种没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尝试会不会让学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2)在《最后一分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
【课文《一分钟》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08-13
一年级道德与法制《课间十分钟》教学反思10-24
《最后一分钟》教后反思07-14
课文《雪儿》教学反思08-08
草原课文教学反思08-12
《江雪》课文教学反思09-07
小学课文《圆锥》教学反思07-28
《动物的卵》课文教学反思06-26
《绿叶的梦》课文教学反思08-29
课文《石头书》的教学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