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说课稿

2024-09-12

童年的朋友说课稿(精选15篇)

1.童年的朋友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童年的发现》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五年级小学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字通俗易懂,但篇幅稍长。

本篇课文的题目是童年的发现。这里的“童年”指儿童时期,幼年;“发现”的意思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作者用“童年的发现”做题目,一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巧设悬念,童年会发现什么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根据新教材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本课的训练重点和我班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基础。其学习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重点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要面临着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童年的发现》是讲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合作,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的态度。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学生自渎感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作者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比较的了解,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深入读书,交流讨论。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有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的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2.童年的朋友说课稿 篇二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票的分量》, 选自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的第一框题。本次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预期教学效果和板书设计等。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围绕人民主权这一主题, 以两会为载体, 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内涵从多层次中阐释出来。本部分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指前面学习的“人民当家做主”这一内容, 让学生知道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启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基层民主。学习这个内容主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课学习内容的完成才是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内涵的完整阐释。

本课是对学生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为学习本单元第十三课《我们的“议案”》了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责任、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 结合初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 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培养主人翁意识。能力目标:能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知识目标: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识记并理解选举的资格, 了解选举的程序, 认识我国民主实现的过程。

3.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确立依据:只有认识到选举权利的重要性, 作为基本权利参与政治生活, 才能积极参加选举, 学习选举的相关知识, 并用于实践。难点:理解民主的实现过程, 感受选票的分量。确立依据:感受选票的分量建立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 对于政治生活学生很少涉及, 缺乏生活经历, 从未参加, 没有与人大代表接触, 加之本课需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培养主人翁意识。因此理解民主的实现过程, 感受选票的分量就比较困难。

二、说教法

1. 时事教学:时事导入新课, 连线时事内容。说服力强, 体现思想品德课特点。

2. 情境教学:

情境假设:候选人悄悄给你100元红包, 你的选择是什么?旨在考查珍视选举权利, 慎重负责地投票, 感受选票分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讲授法: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 (2) 政治权利内容; (3) 较难易错部分。

4. 多媒体教学。 (略)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涉及到班委干部、学生会成员的选举, 但对于政治生活的选举缺乏相关知识, 也比较模糊, 需要教师给予指导讲解。故采用以下三种学法指导:

1. 利用学案, 自主学习。

2. 体验探究。

3. 练习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特殊的成人礼。焦点人物:刘若曦, 1993年出生, 深圳市高二学生。决定参选福田区人大代表。设计意图及意义:真实, 与学生年龄接近, 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 快速导入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2. 新课学习。

环节一, 学案导学:【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快乐预习】设计意图及意义: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回顾相关知识, 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填写基本知识要点。此设计既符合我校“超前善后”新课堂“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要求, 也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精神。环节二, 现场采访:我心目中的人大代表。设计意图及意义:通过学生访谈再总结出对人大代表的期望和素质要求, 学生之间达成共识。环节三, 身临其境:青白江区大同镇人大代表模拟选举 (师生角色变化) 。 (1) 简要介绍:全国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背景;2010年3月修改后的选举法精神;“我”12月3日要去参加新都区新都镇的人大代表选举。 (2) 选举程序:选民登记:A.设计多个学生扮演人物角色, 考查选民资格。B.发放选民证, 告知入场凭证, 感知选举严肃神圣。推荐候选人:A.分单位团体和选民联名推荐两种方式。B.考查候选人素质。候选人产生:A.选举小组要讨论、协商, 体现民主。B.实行差额选举。代表选举:A.得票超半数, 得民意, 顺民心。B.匿名投票, 负责、理性投票。设计意图及意义:把选举资格、选举的变化设计其中, 学生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不仅熟悉和掌握了本课主要知识要点, 也认识到选举权利的重要性, 并珍视选举权利, 感受自己手中选票的分量, 达到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环节四, 情景假设:选举前, 一位候选人悄悄递给你100元红包, 叫你一定选他, 你做何选择?环节五, 时事链接:2010年新都泰兴镇选举现场发“红包”。红包内容:《中国共产党党章》、《廉政守则》。环节六, 漫画欣赏:2011年浙江发布农村换届选举“十条禁令”, 严肃选风选纪。设计意图及意义:这三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先是假设, 检验学生的真实态度, 紧接着连线时事, 知道了新都泰兴镇“红包”内容, 自然明白用意, 比教师讲授道理效果更好;欣赏漫画, 学生喜欢, 印象深刻, 达到教育目的。

3. 课堂总结。

A.收获园地:学生表达, 教师书写, 共同完成板书。B.实战中考:完成学案【实战中考】, 学生回答, 学生评价及纠错, 必要时教师点拨。

五、预期教学效果及注意事项

1. 导入很快, 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并引发学生

思考, 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生, 感知本课主要知识要点, 设计模拟选举, 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感受深刻, 既掌握了重点内容, 也为以后真正行使选举权利作知识储备和演练。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认识, 学生不仅“懂”了, 而且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 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2. 课前准备:

发放选民证、印制选票, 制作选票箱, 筹备选举小组, 分好选区, 编制学案。

3. 模拟选举中候选人的产生过程, 学生操作起来较

难, 有可能选民小组意见不一, 不能及时确定名单, 必要时教师点拨和引导, 避免课堂超时。

4. 适当讲解投票书写要求。

六、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

第一节选票的分量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 选举的资格: (1) 国籍:中国。 (2) 年龄:18周岁以上。 (3) 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3. 选举的程序。

4. 感受选票的分量。

七、结束语

3.《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篇三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苏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属于“奇思妙想”主题中的一篇。

本单元编选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

2.感受语言朴素、节奏和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2.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3.品味诗歌,感悟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思想感情。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学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设境。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诵读。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美。(3)感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去搜索学过的诗歌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天上的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5)拓展。通过学习郭沫若《静夜》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郭沫若式的想象,加深对想象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配乐朗读。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比较《静夜》与《天上的街市》之间写法上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背景

1.导入语: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一些女同学甚至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89年前的五四运动以后,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也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去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天宇直接对话,借那幽幽的闪星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这位诗人就是郭沫若。

[出示郭沫若简介]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县人。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等。

2.简介作者及背景:

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革命处于低潮,作者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心中无比愤怒,思想上一度陷入了感伤和苦闷,他在《献诗》中这样写道:[出示投影片]

啊,闪烁不定的星辰啊!

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

有的是净朗的泪晶——

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

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闷!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执著的追求,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他的一首抒情诗《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受作者与星空的私语(对话)吧。

(二)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1.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介绍的背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这篇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学生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并作点评。

3.听录音朗读

指出学生朗诵时在感情基调、节奏重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诵,拿起笔来,边听边勾画出诗歌的节奏、重音。

(重音就是突出句中主要思想,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的字词,要加重音,表强调突出。)

4.划出节奏、重音

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的节奏、重音已标好,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自己的划分,看看有何不同,然后对照课件上的重音、节奏酝酿一下感情,自己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全诗。

(三)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诗是艺术,读诗同样是艺术。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同身受郭沫若的脉搏,下面我们将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同学轻声朗读课文,讨论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这首诗美在哪里?诗人有哪些奇思妙想?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街市——缥缈的、美丽的、陈列着、珍奇

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闲游,提着灯笼

2.诗人借助什么手法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

(1)点拨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2)思考什么地方用了联想?什么地方用了想象?完成板书

(3)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些联想和想象的例子

联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想象:《桃花源记》高处不胜寒

《浪淘沙》刘禹锡(想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咏柳》贺知章(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朗月行》李白(想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夜宿山寺》李白(想象)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发挥联想和想象,请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牛郎织女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趟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他们白天男耕女织,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一家四口过得其乐融融,美满幸福。

(四)品读诗歌,感悟情感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联想想象是可贵的,但情感也是不可缺少的,想象最高扬的时候也是情感最充沛的时候。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配乐),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诗中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有何不同?

在诗人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

2.本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追求光明自由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用声音诠释我们的感受,我们的体会,我们的感悟。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郭沫若的诗歌以想象奇特诡异著称,甚至有人因此评论他是“文妖”。下面请同学欣赏郭沫若的另一首诗《静夜》,再次感受一下郭沫若式的想象。

[出示课件]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处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什么地方运用了想象?它与《天上的街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六)小结全文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展开双翼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象训练

初冬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起什么?

2.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夕暮》《海上》《新月》《白云》《偶成》等。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整体造型是一只展翅的鸟儿,它寓示着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4.童年趣事说课稿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童年趣事》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写一件童年时有趣的事,注意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对5、6年级的习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我将本课的目标设定为(1)情感目标:通过写清楚一件事情来表达童年的美好,感受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分享习作的快乐。(2)技能目标: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并培养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3)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比“说趣”和“写趣”的不同,分享趣事片段,领悟如何将事情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

3、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多角度选材,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有趣的事习作,表达童年的美好。

难点:合理构思,找到趣点,知道应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二、教法、学法 课标对学生习作有这样的要求: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本次习作教学设计我紧紧围绕学生熟悉的童年趣事为主题内容,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感悟习作方法,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在激情中畅快表达,充分享受用习作表达情感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

1、师准备范文一篇,精彩开头和结尾,好词好句。

2、制作相关课件。

四、教学时间:4课时(1)指导选材,明确写法。(2)根据要求完成习作;(3、4)修改评议。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伴随着这轻松的音乐,我们准备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了。我刚刚看到同学们已经陶醉在这歌声中了,其实这首歌以及这些熟悉的画面也把老师带回到了童年生活,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事还历历在目。看着这些熟悉的画面,你们都笑了,为什么笑呀?对了,有趣、好玩,这就是我童年的趣事。板书:童年趣事。其实,不光老师有童年的趣事,你们每个人?对了,都有。那今天咱们就聊一聊童年的趣事,然后把他写下来好吗?那先来看看习作要求。我引导学生读课本的习作要求,然后设计几个问题,检查他们掌握的程度。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读过习作要求之后,其实是似懂非懂,教师通过问题做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审清题目要求,真正明确,本文是写自己童年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或几件事。

2、说“趣”──拓展选材 古人云:要知心中思,且听口中言。写前说一说,既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只有会说才会写。首先我出示了导学目标:你认为什么样的事是趣事?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经历过的一件趣事,互相的交流与沟通,能打开孩子们的思路,述说出童真童趣。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的一个“趣”字,打开生活积蓄的“仓库”,就会感觉有话可说,在述说中产生“我想写”的欲望。小组内的学生交流了一会后,我指名学生交流,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让他们在倾听别人的趣事时,不断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而回想起更多的趣事来。然后我又出示了趣事片段,让他们在分享中继续扩大思路。这样通过回忆自己的趣事,倾听小组趣事,分享他人趣事等几个层次的引导,孩子们进入富有真情实感的意境之中,重温了昔日的趣事、乐事,在追忆中产生“我想说”的冲动。最后我根据学生的说趣,帮学生理清了思路,让他们明白了所谓的趣事,可以分为意趣、情趣、乐趣、傻趣等不同的方面,拓展了选材的思路。

3、写“趣”——片段技巧 我出示了导学目标:怎样把趣事写具体呢?这里通过对精彩范文及教师下水文的比较和讨论,目的就是让学生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描写怎样?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从而更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5.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 篇五

坪上小学陈家炽

一、说教材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文章中,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回忆了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字。正确读写“优质、交错、寂寞、棉袄、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难点是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自主反复阅读中,让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浮现于脑海中,从而让学生享受到作者给我们带来的别具风味的童年乐趣。而教师则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乐趣的同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分别是再现童年事;体味童年趣;感怀童年情;追溯童年心。

(一)再现童年事

(二)体味童年趣。

1、导入:孩子们,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进入那诗一般的童年生活吧,请你们用心去品品词句。哪个画面给你的感受最深,你好好读读,并在旁边写写批注。

2、交流读书所得。

3、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画面,我准备分四个板块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情趣。

板块一:看骆驼咀嚼

板块

二、关于驼铃的遐想

板块三:走进“剪骆驼肚子下的毛”(这里我作简略处理)

板块四:想念骆驼

(三)感怀童年情

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1)慢慢地用心读,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2)抓“又,又,却 也”来,孩子们注意这几个词,你再读一读。

(3)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4)是啊,时光流逝,童年不再,而对童年的眷恋依然在,我们感觉到时间流逝的那一份份感伤,来,孩子们,带着这种感觉读。

(潜心会文,披文入情,冬阳童年骆驼队,那是温暖的感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依然在,可是童年却不在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引领孩子要走进作者的心,去怀想那美好的童年,这也是高年级孩子必需掌握的读书能力。)

(四)追溯童年心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学生齐读

(2)作者记得如此真切,可见她把童年的时光深深地烙在了心底,怪不得

30多年后写的时候,往事一幕幕重上心头。但难道留在心底的仅仅是童年吗?(故乡)

(3)孩子们,其实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只是一篇《城南旧事》的序。那么想要继续了解作者,就请同学们去读读她的《城南旧事》。

(读一篇文章,感受一段情怀,也认识了一位作者,但要把作者认识得更全面,就应该引领孩子走进她的作品。

五、说拓展

六、说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关于驼铃的猜想思念故乡 怀念童年

想替骆驼剪皮毛

怀念骆驼队

【板书很简单地显示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但怀念的不仅仅是童年,而是生活了30多年的故乡。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一目了然,而且也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6.《朋友》说课稿 篇六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教学目标:

1、感受朋友友好相处的愉悦心情。

2、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相待、互信互助。

3、辨别是非,正确处理朋友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相待、互信互助。

教学难点:辨别是非,正确处理朋友关系。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友谊的格言并准备相关的手工材料(纸、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介绍好朋友

1、音乐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如实填写教材提供的“交友小档案”。

2、小组内交流,感受拥有朋友的快乐。

3、师收“交友小档案”随机抽取,由抽到的同学讲一讲自己交友的经历,说说自己常常和小伙伴在一起做些什么,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的要求,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物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从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入手,力求达到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效果。)

第二板块:友情红绿灯

1、阅读文中故事,你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像丹丹那样的“难题”?请“实话实说”。

2、“实话实说”。

(设计意图:儿童的生活是教学的基础。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要追求课堂的真实效果,立足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教学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实话实说”的形式,让课堂素材来自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在活动中,巧妙地帮助学生解决朋友之间的烦恼,让学生明白帮助朋友要讲究方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引领学生明白真挚的友情需要细心的呵护,以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第三板块:友谊故事谷

品读欣赏《“拯救友谊”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真实心理。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深度加工。在课堂中引进教参中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故事,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地与朋友相处,加深同学间的友情。)

第四板块:友谊格言卡

1、将自己搜集到的格言写在卡片上,制作成精美的手工艺品。

2、把友谊格言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赠送“友谊格言卡”,让学生向自己的朋友表达自己的友情,赞美纯洁的友谊,巩固朋友之间的友情。)

7.《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篇七

一、说教材, 说学情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中的课文, 是自然科学小论文, 具有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笔生动的特点。

本课论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总结了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可译性”的问题。

本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一年的积累,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必修三社会科学小论文又为他们打下了基础, 因此学习此文并不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文章内容。2.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特点。

三、说教法, 学法

导入新课采用情境法, 感知课文采用朗读法, 分析课文采用问答点拨法和讨论探究法, 同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学法上, 主要培养学生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堂上动笔圈点、抓关键词的习惯, 课后练笔写作和阅读名家名篇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

利用多媒体, 展示各种建筑的图片, 请同学说说这些都是建筑的什么部分, 有什么特点。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后进入新课。

环节二, 解题。

由学生介绍作者、课文写作背景。这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

环节三,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本环节落实教法。朗读之前, 把要求打在大屏幕上:理清文章线索, 概括各部分内容。带着问题读课文, 指向明确, 目的性强, 效率高。

环节四, 分析课文, 解决重难点。

问题1: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各部分内容。

可指导学生从题目入手。“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九大特征为一个整体 (3—13) , 是文章的主体;此前属于概说、总括部分 (1、2) , 为引论;第14 段要把握关键词“这一切, 我们可以叫作‘文法’”开启下一部分建筑的风格 (14—19) 。方法:最后一段为结束语, 揭示“为什么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主题。

问题2:作者在介绍建筑的特征时, 按照什么顺序展开。这个顺序有何特点?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展开?

本题考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品结构的能力。 (一) (二) 两部分从总体角度介绍建筑的特点; (三) (四) (五) 为结构特征; (六) (七) (八) (九) 属于装饰特征。它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一致的。由此得出科普文“论证严谨”的特点。

问题3:对于这九大特征,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特征, 谈谈理由, 并说说它是怎样体现“中国式”的。

此题需小组讨论, 确定一个观点。九大特征中, 作者着重说明了 (二) 平面布置 (三) 结构方法 (四) 半拱 (六) 屋顶 (七) 色彩。由此得出科普文“观点明确”的特点。

问题4: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指什么?在说明建筑的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时,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此题培养筛选、概括能力。文法指建筑的风格和方法, 词汇指建筑构件。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文法的拘束法和灵活性, 通过人们熟悉的文章来解释建筑, 生动形象, 易于被人们接受。由此得出科普文章具有“文笔生动”的特点。总结科普文章具有“理趣与情趣”的特点。

问题5:联系实际, 谈谈你对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理解。

此题没有标准划一的答案, 既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及灵活运用情况, 又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

环节五:拓展探究。

作者用文法来解释建筑, 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 你还能用其他艺术形象来解释建筑吗?如把故宫里一根红漆柱子紧接两扇窗子比喻成音乐中的四三拍, 强弱弱, 说明建筑也可以具有音乐性。学生自由畅谈。

环节六: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通过这篇文章, 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特点, 同时也了解了科普文章的特点, 受益匪浅。

作业:学习用通俗的东西解释抽象艺术的写作方法, 写一篇用文法解释音乐或绘画艺术的小文, 300 字。

板书:一座小房子, 分上下四层左右两格, 分别写着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科普文的特点。

环节七:反思。

8.《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八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菱形》在初中数学中是继矩形之后所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上存在“温故”和“知新”两方面内容,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菱形的性质和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菱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已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及探究矩形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实验、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设疑、讨论、引导、归纳等启发式教学。 渗透类比、转化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八个活动和让学生去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

上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短边,给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从而引入课题。引入以后,我接着问:那怎样的图形是菱形呢?学生思考,老师再次给同学们更详细地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究,从而得出菱形的定义。

1.菱形定义:在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第二,邻边相等。

2.图片欣赏,感受生活(接着我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菱形图片)。

学生通过欣赏自然会想:这么美丽的图形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呢?从而进入到下一活动中。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第一,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和菱形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入课题,给出定义。第二,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图形,从中抽象出 “菱形”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几何美与生活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活动二:合作探究

活动二是我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去突破。在这一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探究菱形的性质,二是探究菱形的面积:

1.菱形的性质的研究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和一张矩形纸,引导学生将这张矩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出一个菱形,通过观察折叠等方法发现、讨论、总结菱形的性质,完成以下设置的问题。探究菱形的性质:

(1)边,角,对角线;

(2)你能自己完成证明吗?请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3)请找出菱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形式去完成,在学生折叠,观察,讨论探究中,老师要给他们以引导,鼓励方法的多样性,鼓励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体感知。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有条理的总结结论。

2.探究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在探究菱形面积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表示,当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可适当引导一下,让学生明白首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可用平行四边形底乘以高来求,还可以利用菱形独特的特征将菱形的面积转化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进而发现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发现性质;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化归、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活动三:学以致用

探究出性质以后,就要应用性质,于是在活动3中我设置了两道例题,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好引导,给出规范解题格式。所以这一环节采用师生合作探究,老师质疑,学生思考,老师引导,学生解决,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灵活应用,融会贯通。

活动四:巩固提高

通过例题的探究解决,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设置了4道巩固提高题目,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五:归纳小结

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我设计了归纳小结这一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与交流,再次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活动六:当堂检测

为了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看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设计了当堂检测。这一活动必须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反馈三个环节,主动权主要在学生,无论是练、批、讲、调整都以学生为主。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活动七:挑战自我,拓展提高

这是选做内容,老师、学生都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拓展的机会,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活动八:作业布置,分层发展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学设想:

1.渗透“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

2.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学中要讲求实效,提高教学质量,要学生在探究中真正学会知识和方法.

3.问题设置坡度化,知识的形成探究化,数学思想渗透化。

9.《好朋友》说课稿 篇九

《好朋友》一课是鄂教版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篇课文,课文语言简单易懂,便于一年级阅读起步。课文以一位一年级学生的口吻,讲述了我在学校的新生活。从孩子稚气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成为一年级新生的无比自豪,感受到与同学建立友情、共同学习玩耍的无比快乐。

二、说学生

对学生来说,这是从拼音过渡到阅读的一个学习过程。这其中有很多知识点是学生初次认识的。比如第一次认识课文、课题,学会圈画生字,了解什么是句子,认识新的标点感叹号,尝试数句子、写字……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教学细节。但是,对于刚刚接触阅读教学的学生来说,这种简单并不简单,因为学生的阅读就是从这里起步的。面对这些新的内容,学生既陌生,又充满了求知欲。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上、小、儿、习、大”五个生字,认识“好、友、我、学、年、们、是”七个生字。会认“竖钩”,“提”两种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校集体生活的喜爱和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

教学重难点: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识字和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爱学校,爱学习的情感和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 。

四、说教法和学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了“教”,即教会学生方法,和“导”,即引导学生学习,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身上,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充分运用教学情境图,为整个教学过程创设一个大背景,将每一个教学步骤全都贯穿于学生熟悉的各种课间游戏和交朋友的活动中,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比如设计指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圈生字的教学环节,可以用学生课间常玩的“躲猫猫”游戏;巩固生字认读这一环节,可以用“跳房子”游戏;教学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的部分,可以做“找朋友”游戏,通过小组比赛,好朋友互学互帮,将读得准确、流利的伙伴就可以和“笑脸娃娃交朋友”,发奖牌等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再现,认识课文。

2、快乐游戏,认读生字。

3、认识标点,读通课文。

4、联系实际,指导朗读。

5、认识笔画,学写生字。

10.童年的朋友说课稿 篇十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及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关于童年生活的第二篇文章,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在日本出生的林海音在老北京城南度过了难忘的童年,那景那人那事,虽经不住岁月的打磨会慢慢模糊,但因为怀念,那份感觉却从未走远。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看到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的景和情既清晰,又朦胧。就在这种淡淡的略带感伤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绕。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但由于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是民国十二年再加上描写的是老北京城的记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这就增加了情感理解上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该课的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优质、交错、寂寞、棉袄、傻事”等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的四个片段,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重点语句段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激发阅读《城南旧事》这本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童年、珍惜童年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一个成年人对童年生活深深的怀念,从而懂得珍惜童年生活。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要做到以学定教。根据以上原则,及我班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二)、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内涵,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三、教学过程 为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将安排一课时来组织本课的教学。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提前预习,通读课文,初步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课文回忆了童年时的哪些往事,落实本课的生字词。上课时,通过读几个主要的描写骆驼的镜头,体会骆驼给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领悟围绕骆驼队来回忆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下面我将重点说这一部分。

(一)、创设情境,快速融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

1.以《童年》这首歌拉开本课序幕。2.回忆小英子有关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段:“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问去向”。

【设计意图】悠扬悦耳的《童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使他们快速融入到课文中。回忆有关骆驼的四个片段引出本课重点内容。

(二)、品读课文,回味童年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环节。

我设计自己先主讲第一个片段“学咀嚼”,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其它三个片段中的任一进行讨论分析并发言,然后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先指导学生学习“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完这一小节后让学生进行学法总结。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再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其余的三个小片断,进一步巩固运用刚才学到的阅读方法;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小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最后在学生们的自由评价中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片段一:“学咀嚼”。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4-5段。

2.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批注(抓重点字词句去分析体味作者的感情以及表达方法)。3.教师泛读重点句“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到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从中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描写之生动。

4.从重点词:“那样„„那样„„那样„„”“呆”中体会作者的天真可爱以及对骆驼的喜爱。

5.相机插入15自然段中一、二两句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42岁的林海音,对童年时的好奇天真的怀恋。

6.最后引导学生背诵骆驼咀嚼的样子,并为电影《城南旧事》中的片段配音。【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让学生从老师的泛读以及自己的有感情朗读中体会到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和如何细腻地描述实物。并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小英子的性格特点以及她要表达的感情。配音练习使学生通过感官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情境。

片段二:“谈驼铃”&片段四:“问去向” 这两个部分的写作形式都是以人物对话展开。引导学生分析时进行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们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片段三:“剪驼毛” 这个环节则重在引导学生吟诵品读两个句子: 1.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

2.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童真幼稚。

(三)、品味情感,升华主题

通过有感情反复诵读15自然段两句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地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从重点字词“又„„又„„”,“傻事”中体会童年一去不还,有关骆驼的“傻事”不会再做。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冲击中,渐渐感受到林海音在写作时的淡淡的感伤,失落的怀念。使学生的情绪场与文本的情绪场进行链接,产生共鸣。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用“骆驼队”回忆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完美收场。

(四)、课外拓展,介绍小说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感受童年的快乐,懂得珍惜童年的时光。趁着学生对课文的回味,介绍两本好书:高尔基的《童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不能只是让学生只学习课文,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后续教育,及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一篇文章的教学绝不可局限于几百字的教学感悟,最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由此开始爱上阅读,把阅读变成自己的生命的一个部分,这才是上乘的语文教学。

四、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五、教学评价

整堂课,我以文本为凭借,进而联系生活展开个性化加开放性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一定的条件。课文的第六到第十四段,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人人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多形式的读和畅所欲言的交流中感悟课文不仅描写了小英子和骆驼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背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小英子的行为,学生们也受到情感的熏染,也会体会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这样,教学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展现,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11.《江南的冬景》说课稿 篇十一

从教材上说,《江南的冬景》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本专题分为“谛听山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三个板块并分别侧重了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三部分。

本课是第一板块第一篇,大纲对本板块的要求是感受鉴赏,把握文章本身的审美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江南的冬景》一文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即“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本课用美丽的江南冬景激发学生在亲近自然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并为后面两个板块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

从知识与能力上说,引导学生掌握本文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从过程与方法上说,让学生通过品味散文语言,感受和欣赏散文意境之美。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说,使学生学会感受和表达自然之美,提高对自然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境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难点:学会虚实结合、引用诗句、营造意境这些艺术技巧。

二.说学情

从学生方面看,我们北方人没见过江南冬景,但此陌生感带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上个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学习,学生已具备欣赏品味散文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从教法上说,本课将采用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模式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用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品读完成教学目标。

从学法上说,本课将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分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我把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鉴赏、写作探究、拓展延伸五个过程。

(1)情境导入: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冬景图,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冬景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导入本课,并快速介绍作者,处理预习字词。

(2)整体感知: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描写了江南哪些冬景,并给每幅画加个标题”,要求学生先读5分钟课文,之后展开小组讨论。此处要注意分组方法:一要明确分组人数;二要选个组长,让他负责组织讨论、组织展示讨论结果。

等小组讨论之后,老师示意各小组积极主动展示本组讨论成果。若在一小组展示成果时,其它小组有疑问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老师注意引导点拨,多表扬学生。

经过讨论会形成以下内容:

曝背谈天图、冬郊植物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闲步图五幅画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一步品味鉴赏作好铺垫。

(3)品味赏析: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你们组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继续品读课文。之后进行小组内部讨论。

此时在屏幕上展示欣赏提示:从品味语言、写作技巧、感受意境三个角度欣赏段落。这样就给学生鉴赏本文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形成小组讨论成果之后,各组选一人把他们的赏析分享给全班同学。当这一组的成果不全面时,请另外一组补充,当其它小组有疑问时就让全体小组讨论研究。当学生不会时,老师适当引导点拨,注意调动积极性。

这样就可以完成本文教学重点,提高了鉴赏散文能力。

(4)写作探究: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所写之景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为什么引用诗句”问题,让组内同学展开讨论,稍后展示讨论成果。

本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5)拓展延伸:

用本文所学写作手法,描写自己家乡之景。写完之后读给全体同学。

此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完成教学难点。

王立新,梁秀英,教师,现居山东滕州。

12.《小刺猬》说课稿 篇十二

橡皮泥是现代泥塑材料, 可塑性强, 色彩鲜艳, 塑成的作品效果好, 适合小学教学用。本课要求学生以橡泥作材料, 以小刺猬为例, 塑造出可爱的小动物。

《小刺猬》要求学生能抓住刺的剪法, 探讨剪的技巧, 并用此方法, 学做其他小动物。同时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制作方法。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各种小动物,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抒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颗爱心。

从教10年来, 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这块土地中耕耘, 十分喜欢这门课程, 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平日的教学, 学生仍然是“跟我学, 跟我做”, 并没有完全摆脱“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 与新一轮课改中强调的“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 显然是有差距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知识目标:学习剪的技法塑造小刺猬, 并能用此方法做其他动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对彩泥作品的兴趣。在小组的分工、讨论、评价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的创设, 抒发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

4.本课的重点:通过探究, 学会用剪的技法来塑造小动物。要始终牢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 说教法

劳动与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动手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个体探究、全班讨论、实践交流、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乐、紧张、和谐的气氛中,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也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三) 说学法

新课程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所以在“小刺猬”这一课中, 可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的环境 (小刺猬邀请动物朋友们到大森林里分享丰收的快乐) 。本节课, 学生学习的技术术养是“剪的技巧”, 所以“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 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 (2) 动手尝试的学习方法; (3)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法和学法, 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展示用“剪“的技巧塑造的其他动物) 、橡皮泥、森林的情境。学生动手、动脑, 尝试、探索, 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的快乐,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发散技巧。“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好朋友,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塑造动物, 要让橡皮泥听话, 就得用基本操作方法。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在接触橡皮泥时用到过哪能些技法?每个同学拿一小团橡皮泥, 耳朵听老师的指令, 完成相应的动作:捏、揉、搓 (听清要求, 搓成一个象老师一样的近似圆稚的形体)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个圆稚体有点像什么?预设 (老鼠) :如果请你把他制作成一只老鼠, 尾巴要掉下来怎么办?胡须可用什么代替?) ; (刺猬) , 刺猬身上的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方法 (剪刀、针、火柴、牙签来表现) 。”讨论得出: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除了用手捏制以外, 可以使用技巧, 巧妙地运用到橡皮泥的制作中, 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特点, 学生直接用手来回忆橡皮泥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制作想象,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工具与辅助性材料在橡皮泥中造型中的作用。同时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 激起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与冲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突破难点, 探究技巧。用剪刀剪小刺猬的刺是本堂课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 做如下设计:

(1) 自学课本内容。学生对刺猬的刺的表现方法有自己的想法, 顺着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小刺猬的制作分成几步;课本中小刺猬的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 师生互动交流。以小刺猬的制作举一反三, 明白橡皮泥造型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

(3) 自主探究“剪”的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着在刚才搓好的圆椎体上剪刺。老师巡视, 把较好的作品与存在问题的作品收集起来。

(4) 全班交流、讨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半成品, 比一比, 谁的刺剪得更形象?得出剪的技巧 (翘;深度;角度) (要突破难点, 此步骤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 表达, 学生暂时表达不清, 别急, 耐心地引导, 不要急于求成, 轻易灌输。)

(5) 再次实践“剪的技巧”。通过交流, 学生对如何剪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次尝试, 用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角度剪刺, 感受刺的效果。 (这一步的实施, 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实际意义上的体现。)

(6) 完成作品。小刺猬的其他几个步骤比较简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 所以老师没有一一加以示范, 而是放手让学生实践。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发散思维, 紧扣技巧。如何剪刺是难点,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项技术。相信通过难点的突破, 全班同学都能做一只刺猬, 如果到此为止, 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可做如下设计:

(1) 看到刺猬身上的果子, 最先跃入你脑海的是个什么情景? (这是秋天的森林, 树叶已落了, 果子都成熟了, 你们看, 小刺猥正忙着运果子呢。) 这么美的森林, 小刺猬很孤单, 你有什么好办法?

(2) 除了小刺猬的家人外, 森林里还有小刺猬朋友, 他的这些朋友, 同样也用到了剪的技巧?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CAI出示橡皮泥作品 (强调用剪刀“剪”的技巧) 。

(3) 这节课, 我们要用刚刚学的“剪”的技巧来塑造小动物, 然后把他送到这个美丽的森林中。

4.在动手前, 老师应给予提示:

(1) 小组分工合作,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主人,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朋友; (如果塑造小刺猬朋友时, 碰到困难, 大家可以讨论、合作)

(2) 制作时间15分钟, 用上剪的技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为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 除了看到老师的组织与相关的引导外, 基本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小组内评出最佳小主人和最佳好朋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制作小刺猬, 老师提醒他们, 制作的小刺猬能与众不同, 可以在形态上、姿势上进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动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老师边巡视边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牵线搭桥, 让制作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互相交流。

本设计, 既承上又启下, 在书本制作小刺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散与拓展。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与其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方法, 既照顾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又激励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以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水平, 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目标, 即“生成性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最想学做的, 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

(四) 创设情境, 欣赏技巧

每一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评出了最佳小主人与最佳好朋友, 老师从不同角度把作品一一拍摄下来。

1.欣赏最佳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的亮点, 介绍自己的感受。同学互评 (评优点、说建议) 。课堂上不但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有教师最后的总结评价。互动评价,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 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

3.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有亮点,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小刺猬主人想把可爱的小动物们邀请到美丽的森林中。“同学们, 在送别小动物的时候, 轻轻地送上你真诚的祝福。我想采访几个同学, 你送上了什么祝福?”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劳动实践中。

4.是呀!小刺猬主人和他的朋友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 大家的爱。同学们, 爱动物, 爱自然吧, 在爱的怀抱中, 会更加幸福, 更加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高。

13.《我与动物交朋友》说课稿 篇十三

华建学校

龙秀莲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动物交朋友》之饲养小动物。

一、教材分析

《我与动物交朋友》是中央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小学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第七单元的主题。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都饲养了小动物。探讨喂养动物的方法,分享喂养动物的乐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我选择饲养小动物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动物并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爱心和责任心。而且家长工作繁忙,孩子独处时间长。孩子们总是对一些小巧可爱的动物有好奇心和亲近感,小动物往往会给寂寞的孩子带来伙伴般的快乐。生命教育应该从儿童做起,培养孩子的关爱品质,应该从爱护小动物开始。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饲养小动物这一实践活动的展开很有必要而且非常有意义。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一些家庭饲养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学会至少一种动物的喂养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并整理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孩子从饲养小动物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爱心教育,从关爱小动物开始,关爱身边的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探讨科学喂养动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开展小组实践活动,能应用搜集到的信息来解决在饲养动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能归纳总结,与他人分享。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学和学法。

(一)教法:

1、演示法:把可爱的小兔子带到课堂上,使全体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演示对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观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2、开放性教学法:从课前开放性课外作业的布置,到课中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任务型教学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给每个小组布置好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任务去搜集资料。知道自已想要干什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学法: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自已发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亲身体验,积极实践。用自已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合作交流法:在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已的资料和想法,与他人分享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五、教学过程:

饲养小动物这一活动共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整个活动的第二课时。是在四个小组分别喂养了四种小动物一个星期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四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准备好了展示的节目并上交了展示节目的计划书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一创设氛围,揭示课题;二资料交流,成果展示;三结合实际,探讨饲养;四关爱动物,情感升华。

五、小结

(一)创设氛围,揭示课题 我把自已饲养的小兔子带到课堂上。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了一位新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大家欢迎吗? 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一起交流兔子的生活习性,和养兔子的注意事项,演示怎样给兔子做窝,讲述养兔过程中发生的趣事。(设计意图:用鲜活的实物导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视觉和心理上迅速进入课堂,亲近动物,也能更好地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的特点,可以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资料交流,成果展示

各组表演程序:由各组组长出示一周小动物饲养记录表。选派组员介绍各组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汇报在饲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展示节目。金鱼组几个学生分别扮演金鱼,以金鱼自述的形式讲述了自已的心声;小狗组展示了喂养过程中拍摄的图片和录像;仓鼠组讲述了喂养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小鸡组以记者采访养鸡专业户的形式介绍了养鸡的一些注意事项。在各组表演结束时其他组可对其提问和补充。然后进行评价。先由学生自评,然后生生互评,最后老师评价。

(设计意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学生产生了丰富的学习成果,而些成果的展示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展示他们在饲养小动物的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并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参与活动情况的总结,也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不容忽视。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感觉汇报有方向性,评价有针对性。)

(三)结合实际,探讨饲养

饲养小动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还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家庭饲养小动物要考虑哪些因素?要注意哪些事项?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

1、哪些动物适合家庭喂养?建议尽量选择容易喂养的小动物。

2、是否在自已或家庭的能力范围之内?教育学生要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要为父母着想,不能提出过分的要求。

3、是否安全?提醒学生要保护好自已,避免被动物咬伤。

4、是否妨碍他人?教育学生要多为他人着想,不能只考虑自已的喜好。

5、是否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醒学生要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喂养。

……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在饲养动物时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学生年龄尚小,可能只是凭一时的冲动,会忽视生活中许多实际的问题,所以老师有引导的必要,有助于学生在饲养小动物方面考虑得更周全,也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父母,关爱他人。)

(四)关爱动物,情感升华 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如果动物在喂养过程中突然死亡或失踪,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怎样才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建议:在喂养动物时要有足够的爱心,既然你喂养了它,就应该认真对待,爱它,保护它,珍惜它。尽量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如果这些意外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也要勇敢的面对。明白生老病死是一切生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问题二:出示游客参观动物园时给动物喂食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种做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出示课件)动物因游客随意喂食而受到伤害的新闻:动物因分辨不清食物和包装用的塑料袋,把塑料袋连同食物一起吞进胃里。讲述随意给动物喂食的危害。让学生为动物园管理处拟一条标语,奉劝游客爱护动物,勿向动物随意喂食。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更加关爱动物。)

(五)小结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如果你想饲养小动物,首先你要确定你爱它,并且有能力和决心一直照顾它。在养之前做好功课,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养的过程多一些耐心给它,爱它,保护它,珍惜它。相信你会成为小动物最好的主人,最好的朋友!

14.童年的朋友说课稿 篇十四

一、说教材:

这个活动是我根据省出版社出版的《黑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 幼儿用书》小班上册中“我就是我”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既与主题仅仅相扣,又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既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幼儿日常生活习惯意识的一个语言与科学相结合的活动。

二、说学情:

小班幼儿都是3、4岁的孩子,他们在平时生活中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虽然能意识到让孩子交朋友的重要性,但是却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所以我设计了《小鸭找朋友》这一活动,来培养幼儿交朋友的意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利于开阔幼儿视野。

三、说活动目标:

1、通过模仿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培养幼儿完整的语言表述能力。

2、亲近小动物,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

3、能大胆运用有礼貌的语言拒绝别人。

(从三条目标来看,第一条是主导目标也是能力目标,意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模仿小动物之间的简单对话,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想小班初期要注重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所以也就在目标中体现了这一点。第二条是认知目标,在这个故事中,有的动物会游泳,有的动物是不会游泳的,因此不能下河,让幼儿通过这个故事了解一些动物的习性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第三条目标是情感方面的,与以往的情感目标所不同的是,这次是婉言拒绝别人的艺术,拒绝别人时我们也要有礼貌,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艺术。)

四、说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中小动物的对话

(我们制定重难点时往往是从所定的目标出发,因为是语言活动,又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所以理解故事内容,学说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就成了本次活动的重心,通过生动flash带动幼儿的表达欲望。)2.活动难点:区分会游泳和不会游泳的动物

(在活动中出现的小动物有的会游泳,有的不会游泳,这也是每一个小动物的特有习性,让孩子知道不会游泳的是不能下水的,否则要淹死的。)

五、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小鸭、小兔、小猫、小青蛙头饰若干 2:flash课件《小鸭找朋友》 3:音乐《找朋友》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刚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应力求形成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次活动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景法: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2:启发提问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逻辑性

3:直观法:通过自制课件,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

学法:

1.角色扮演法:通过扮演角色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

2.趣味游戏法: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七、说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问:小鸭子怎么了?他为什么哭呀?(幼儿自由回答)

老师小结:小鸭子一个人玩,真没劲,它想找好朋友和它一起玩。问:它会找谁和它一起玩呢?(幼儿猜测)

二、完整欣赏:

1、小鸭子找谁和它一起玩了? 小动物和它一起玩吗?为什么?

小结:原来,小鸟和小兔子不会游泳,所以不能到水里和鸭子一起玩,小乌龟会游泳能到水里和小鸭子一起玩。

三、分段欣赏flash并交流故事内容。(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一天,一只小鸭在池塘里游泳,这时,一只小鸟飞来了,小鸭对它说了什么?小鸟很礼貌的拒绝了它,为什么不能和它一起游泳?(3)一只兔子走了过来,小鸭说什么了?小兔子是怎么回答的?

15.《军神》说课稿 篇十五

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坚强意志、高尚品质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学习本单元课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 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之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 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实际

小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活泼好动, 愿意交流和表达, 有助于本课的教学。我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 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章节设置以及教学要求, 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让学生走近人物, 研究人物, 领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自读后,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 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使学生体会到伟人的那种精神, 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军神》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 但重点描写的是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生对这一点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 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 感受人物内心。

五、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课时主要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六、主要学习方法

1.以读为主, 读中感悟。2.情境体验。3.比较法。4.课外延伸。

七、教学过程

我把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五个大环节:

(一) 讲述故事, 激发兴趣

三国时期, 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 全无痛苦之色, 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

(二) 锁定重点, 品军神内涵

引导学生找出沃克医生夸奖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读一读, 理解“钢板”的意思, 以及沃克医生为什么这样说。教师可让学生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片段来探究刘伯承的坚强品质。

(三) 合作探究, 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具体课堂上, 我是这样安排的:

1. 教师补充材料。

由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时空距离, 因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背景, 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 打开思路。例如, 我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了刘伯承负伤的经过:“1916年, 在一次战斗中, 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 猛扑过去, 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 又从右眼飞出, 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 血流如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刘伯承伤势之重, 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与刘伯承作比较, 会更容易走进文中, 理解刘伯承的镇定, 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2. 尊重个体差异, 出示自学要求。

(1) 画一画。自由读文, 画出有关描写刘伯承和沃克神态、语言的语句。 (2) 想一想。读一读画出的句子, 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 说一说。把自己的体会和小伙伴说一说。

3. 集体交流反馈。

教师可让学生仔细阅读“刘伯承伤势虽重, 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 不用麻醉药的坚定意志;手术中, 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虽忍受折磨, 但清楚地数下了72刀手术”等内容, 然后让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居然”等词语, 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此外, 通过仔细理解“孤傲——冷冷地问——惊疑——目光柔和——怔住了、口吃——双手颤抖——擦着汗——失声嚷道—关上门, 注视……”等表现沃克医生态度变化的词语, 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军神刘伯承的高大形象。

(四) 扩展延伸, 深化情感

1. 口语训练:我们也来夸夸刘伯承, 好吗?

在学生夸完后, 教师可接着出示小诗《赞军神》, 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从而进一步深化情感。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 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 胜似昔日刮骨人。

2.“军神”这个称号不仅表现于此, 刘伯承一生中一直是“军神”的表现。 (教师可利用远教资源向学生介绍一些刘伯承的事迹。)

(五) 课后延伸, 强化主题

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迁移,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里, 我遵循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两个环节, 深化主题。

1. 坚强大本营。入营条件:做一个坚强的孩子, 写一件能证明自己坚强的事。

2. 辛勤的小蜜蜂。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或摘抄和意志力有关的名言。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课的精华, 本课我把沃克医生对得伯承的称赞作为板书, 体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军神

上一篇:在军训中成长初一作文下一篇:公安局文明交通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