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我市流动人口管理增强社会管理实效的思考

2024-10-21

对加强我市流动人口管理增强社会管理实效的思考(4篇)

1.对加强我市流动人口管理增强社会管理实效的思考 篇一

李智慧

宾县第四中学校

加强班级管理 增强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宾县第四中学校李智慧 班主任是全班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联系学生集体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与家长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的工作关系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应有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脚踏实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为了提高班级管理的实际成效,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整体功能,必须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的研

究。

一、提高班主任威信,做好学生楷模

班主任威信的高低是影响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因素。学生有极强的模仿力,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崇拜老师,羡慕老师,进而模仿老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从老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要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首先应提高班主任威信,做好学生的楷模。

1、以德服人

教师应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人,靠诚实守信,甘于吃苦,勤俭朴素等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班主任的品德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上。有一次,我由于疲劳过度,扁桃体发炎,声音嘶哑。

原担心,上课的效果不好,想不到学生出奇的安静,听的特别认真。推究原因,我想这或许是学生感受到师爱的缘故吧。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必须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在学生真正地感动的同时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2、身教示范

班主任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规范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的模范。教育学生不能只靠说教,更主要的是靠教师身教。班主任应平和、谦逊、大度,与人为善,不要以长者自居,更不要以师长的气势压制人。要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恰当的管理方法来赢得学生的信任,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和勤奋的工作态度来感染学生,用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来做好学生的楷模。

二、营造良好班级环境,加强班风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育环境对约束学生的言行、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教育环境是由“硬环境”和“软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定、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体特有的风格。

硬环境是班级环境的物质层面。主要通过教室的设计、布置来构成一种积极的振奋的外部物质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从而达到并促进整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具体的做法很多,比如,可以在教室里挂上世界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画像,在学生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以他们的话激励他们;可以组织班级手抄报、黑板报编辑组,让学生宣传好人好事,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或让他们宣传好的学习方法、巧妙的解题技巧,形成相互学习,讲究

学习效率的良好氛围;也可以开设班级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橱窗,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乐园,让他们学有所用,有成就感,营造比动脑,比思考的习惯,在学生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软环境是班级环境的精神层面。这是由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团结向上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个性品质构成的一种班级精神环境。班主任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集体活动(如爱心工程、希望工程、雷锋月活动、班队活动、文艺会演、运动会),创设交往和交流的舞台,提供角色体验机会,形成自主性的情谊关系,构建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集体氛围,最大限度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提高班级成员的思想素质和判断能力。

由此,积极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增强班级环境的教育力量,对于加强班级管理,增强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是可行的。

三、品德不良的矫正

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这样才能有利于增强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1、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感,因此,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

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为。

2、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不能只关注学生文化课的卷面成绩,而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成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2.对加强我市流动人口管理增强社会管理实效的思考 篇二

一、充分认识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流动资产在企业资金的循环周转过程中, 经过供产销三个阶段, 其占用形态不断变化, 即按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的顺序转化。流动资产的这种流动性特征, 伴随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因此, 流动资产是企业的资金总体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企业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维系于流动资产的管理和运转情况的。只有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 使之不断处于良好的运转之下, 企业才能得以生存, 才能有发展的基础。在我国, 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流动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有利于体现企业管理的目标, 可以说, 加强流动资产管理最终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着眼于抓好现金的管理, 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 可以用来满足生产经营正常运行, 预防紧急情况, 投资获得效益。企业现金管理的目标可以确定为:首先是保证主营业务的现金需求, 即追求安全性;其次才是使这些现金获得最大的收益, 即追求效益性。基于加强现金管理的目标, 必须加强现金的正常管理, 以保证现金安全、完整, 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用。现金的正常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现金的回收管理。为了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现金的周转, 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必须加强现金的管理, 尽可能缩短资金回笼的时间。缩短时间, 企业可采取邮政信箱法、银行业务集中法、电汇、大额款项专人处理、企业内部往来多边结算、减少不必要的银行账户等方法加快现金回收。

2.加强现金的支出管理。与现金回收的管理相反, 现金支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延缓现金的支出时间。当然这种延缓必须是合理合法的。加强现金支出管理, 延期支付账款的方法有:第一, 合理利用“浮游量”, 如果能正确预测浮游量并加以利用, 可节约大量现金。第二, 推迟支付应付账款, 企业可以在不影响信誉的情况下, 尽可能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期。第三, 采用汇票付款, 合法地延期付款时间。第四, 改进工资支付方式, 可将节余下的部分用于其他投资。

3.加强闲置现金的管理。企业闲置的现金可用于短期证券投资以获取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 如果管理得当, 可为企业增加相当可观的净利益。企业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银行结算制度等相关规定, 并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增强法制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现金的管理, 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提高。

三、着力于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加快资金回笼

应收账款是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所形成的尚未收回的被购货单位和接受劳务单位占用的款项, 这是企业未来货币资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是企业拥有的债权, 构成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目的是, 在发挥应收账款强化竞争、扩大销售功能的同时, 尽可能降低投资的机会成本, 坏账损失与管理成本, 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收账款投资的效益, 实际上也就是追求最好的流动性效益。基于应收账款的管理目的,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客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提高应收账款投资效益的重要前提。主要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制定和抉择正确的信用标准。企业为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 要对客户的资信程度进行评估, 根据客户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抵押品、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确定相应的信用等级。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 确定相应的最大信用额度。 (2) 要制定信用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及现金折扣等。信用期限的确定, 主要是比较改变信用期限前后的净损益, 权衡利弊制定出恰当的信用期间。企业在赊销商品中给顾客一定的现金折扣, 有利于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 扩大销售额, 加速资金周转, 增加企业盈利。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折扣时, 应当考虑折扣所能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孰高孰低, 权衡利弊, 择优决断。 (3) 要制定适当的收账政策。企业对不同时期的账款, 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因此, 制定收账政策要在是否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及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权衡利弊, 掌握好宽严界限。

2.为确保销货收款循环过程的真实、合法, 有效地防止和发现差错和弄虚作假等行为, 企业必须加强完善赊销手续的管理。加强完善赊销手续的方法是, 在赊销业务中要适当职务分离, 建立有效的审批制度, 定期核对账单, 对应收账款的增减变化加强管理。

3.企业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赊账责任制。即在结算中实行“谁经办谁负责回收”, 责任落实到人头, 明确奖惩, 改变只管做业务而不管收款的现象, 加快资金的回笼, 提高应收账款的流动性。

4.控制应收账款发生的规模, 使应收账款总额保持最佳水平, 控制应收账款的具体发生对象, 确保应收账款的及时足额收回, 提高应收账款的流动性。

5.注重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管理与分析, 以便随时掌握应收账款的基本情况, 便于做出有关决策。加强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重点应放在赊销商品的销售与变现方面。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 是提高应收账款收现效率的重要环节。

6.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 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无论企业采取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 只要存在商业信用行为, 坏账损失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遵循谨慎原则, 对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 即提取坏账准备金, 就显得极为必要。

四、着重于抓好存货的管理, 减少资金占用时间

存货的控制和管理效率的高低, 直接反映并决定着企业收益、风险、流动性的综合水平。所以, 加强存货的管理至关重要。目的是协调企业供产销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之有可能始终保持平衡状态, 以最小的存货资金占用, 去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促进生存经营过程的递进, 加速资金周转。归纳起来, 加强存货管理的目的仍然在于促使企业实现最好的流动性和效益性。

1.加强物资采购的管理。采购阶段是生产经营中资金投入的开始, 必须严格采购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制度。

2.加强存货的分类管理。主要是进行ABC分类管理, 是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使企业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 以提高存货管理的整体效果。

3.加强库房管理, 保护存货不受损失。完善库房保管、出入库制度及存储手段、保养和检验措施等, 杜绝库存物资的变质、积压、毁损, 对于出现新的报废, 削价损失, 根据制度追究责任。

4.处理超储积压物资, 解决遗留问题, 盘活资金。

5.定期分析和考核存货资金的管理成果。应定期召开分析会, 总结成绩, 揭露矛盾, 提出加强存货管理的意见, 并通过分析和考核进一步挖掘潜力, 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促进业务人员增强管理意识, 从而提高存货管理的流动性与效益性。

3.加强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思考 篇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多,日益成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户籍地作业流动人口的“出口”,能否把好“出口关”,尤为重要。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探讨加强户籍地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措施和办法,对于贯彻“三个代表”精神,提高优质服务质量,完善流动人口“双向

管理”机制,增强计生工作整体实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户籍地流出人口计生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一)加强户籍地流出人口管理是促进现居住地流人人口管理、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水平的首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四条规定:“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也作了相同规定,并对户籍地和现居住地的管理职责和作用作了进一步明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我们正确理解管理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法律依据。虽然国家法律、法规对现居住地的管理责任作了突出强调,但双方对流动人口实行“共同管理”这一原则没有改变,户籍地对流出人口实施管理的管理地位和重要作用没有改变。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对流动人口实施管理的地位作用是平等且截然不同和不可替代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和相辅相成的。从户籍地是流动人口的源头和“母体”的角度看,户籍地流出人口的管理作用相对于现居住地更为重要。

首先,加强户籍地流出人口管理是为现居住地流人人口的管理奠定基础。户籍地作为流动人口的源头,其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现居住地流人人口的管理质量好坏。户籍地通过向流出人口审核办理《婚育证明》,为现居住地提供了流入人口的婚姻、生育、节育、奖罚等基本情况;户籍地流出人口《婚育证明》办证率的不断提高,使现居住地对流入人口建档立卡、分类管理成为现实。户籍地在联系、督促流出已婚育龄妇女落实节育措施,按时参加康检或寄回康检证明过程中,协助和支持了现居住地对流动人口重点对象的管理,预防和杜绝了计划外怀孕和生育现象发生。如果没有户籍地这一系列的管理与服务,靠现居住地单方面管住管好流动人口是极其困难的。

其次,户籍地流出人口管理是现居住地流人人口管理的有力依托和坚强后盾。作为流动人口的“母体”,户籍地与流出人口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因而对其管理作用是固定的、无限的、长期不变的。相比而言,现居住地对流人人口的管理作用则是动态的、有限的、短期可变的。因为流动人口进入现居住地的时间相对是短暂的,流入地点和场所是不断改变的,现居住地只能在有限的时段和有限的空间对流人人员实施管理。一旦流入人口因工作、生活或生育等情况变化离开原地流向他处,原流入地则因超出其管辖范围而无能为力,新流入地由于情况不明,管理不及时,就可能使这部分人脱管漏管。户籍地的管理则弥补了现居住管理的不足和缺陷。它将流出人口同常住人口一样作为自己的长期管理对象对待,不会因流入地变化而变化。

(二)加强流出人口管理是促进常住人口管理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必要措施。

流出人口从形式上讲属于流动人口,从本质上讲仍是常住人口,它属于常住人口的延伸和特殊形态,与户籍地和常住人口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因此,现居住地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是对户籍地流出人口的“托管”和“代管”。国家统计局有关流动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流动人口1.2亿左右,其中从农村流出占73,从城镇流出占27。2002年初国家计生委对11012名跨省流出育龄妇女的典型调查结果表明,20~34岁年龄段的育龄妇女占75以上。上述数据说明,处于生育旺盛年龄段的中青年流出人口占流动人口的比例很大,且绝大部分属于农村育龄人口,受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影响,其中以生育为目的的流动人口会有意逃避户籍地对其生育行为的管理,寻找流人地区管理上的漏洞,实现其计划外超生的目的。户籍地如果不采取措施,与现居住地配合,加大对这部分流出人口的管理力度,堵塞漏洞,任其发展下去,则流动人口的超生势头不仅影响现居住地管理水平的提高,更会严重影响户籍地常住人口低生育水平的保持和稳定。

(三)加强流出人口管理是落实“三个代表”精神和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指导人口与计生工作的行动指南。它要求人口与计生工作尽快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由过去单纯行政管理型逐步过渡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模式。因此,向广大育龄群众包括流动人口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管理与服务是落实“三个代表”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今后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重点。

加强流出人口的计生管理与服务是国家法

律法规赋予户籍地的神圣职责。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十三、十四、十五等项条款对户籍地的管理服务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包括为流出人口办理生育证明和《婚育证明》、落实独生子女奖励、寄回康检证明后不得再要求流出育龄妇女回原籍康检等等。国家计生委在2003年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标准中对户籍地服务流动人口的目标任务也作了具体规定,如

农村流动人口办证率要达到80%以上等等。流出人口的流动特点决定必须加强户籍地的管理与服务。流出人口一般是由农村向城市、由不发达或者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和商业等非农业流动;从低收入的农业劳动者向较高收入的职业收入者阶层流动。人口流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流出人口经济收入的增加和脱贫致富。户籍地应为其提供方便和大力支持,不应因为难以管理或害怕超生而加以阻挠和干涉。同时,流出人口背井离乡,在流入地属于弱势群体,缺乏良好就业机会和丰富的收入来源,缺乏利益诉求机制和社会保障等。户籍地作为流出人口的“母体”和“娘家”,更应该为其“游子”的切实利益着想,为他们提供在流入地享受不到的管理与服务。

二、正视户籍地流出人口计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片面,重视程度低。

“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原则是国家根据多年来实践经验,考虑到流动人口远离户籍地,由现居住地对其实施管理与服务比户籍地更方便更现实的角度提出来的,它的首要前提是以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共同管理”原则为基础,可是有些地方却抛开“共同管理”这个基础原则,片面认为流动人口管理是现居住地的责任,户籍地可以放松不管了,因而将流出人口视为“嫁出的闺女——泼出的水”,推向现居住地。将“共同管理”原则仅仅理解为办理流出人口婚育证明。没有将户籍地加强流出人口计生管理工作真正重视起来,户籍地应该履行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没有很好发挥,应该开展的一些必要工作诸如“清查登记、跟踪服务、信息反馈通报”等没有认真进行,使户籍地流出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或陷于瘫痪状态。

(二)服务滞后,管理职责履行不好。

一是服务意识不强,管理不主动。没有将流出人口作为服务对象而是作为管理对象对待,不是主动深人群众服务,而是坐等群众上门。办理《婚育证明》加价收费,加重群众负担。群众应该享受的独生子女奖励和报销外出四项手术等费用迟迟得不到落实,要求寄回证明的流出康检对象回乡康检等等,使流出人口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二是与现居住地联系配合不够,不主动向现居住地通报情况,加强联系;对现居住地寄来的信息通报单不予理睬,致使流动人口“双向管理”和“共同负责”原则落空。三是对流出重点对象管理失误。对寄回的康检证明缺人少次现象把关不严,对部分长期不参加康检又未寄回证明的重点对象,没有主动上门访查动员和跟踪管理,而是任其脱管漏管。

(三)措施不力,管理效果较差。

一是流出人口底数不清。平时调查发现,不少户籍地说不清不同时期本辖区流出人口总数;不知道流出重点对象中的应康检对象数;不明确流出人口的流向和是否纳入流入地管理等等。流出人口情况不明,必然造成管理的盲目和漏洞。二是办证率不高。从河南三门峡市历次年终考核结果看出,目前户籍地流出人口办证率只有40左右,有的甚至在20以下,与优质服务先进县要求农村和城区办证率分别达到80和95以上的标准相差甚远。较低的办证率必然造成较低的流动人口管理率,给现居住地流人人口的有效管理带来困难。三是计划外生育现象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三门峡市近年来计划外生育对象中90以上都是流出人口躲在外地强生偷生的。

三、加强户籍地流出人口计生管理的几项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管理与服务的自觉性。

根据存在的问题,当前,户籍地应组织计生干部加强三方面的学习:一是深刻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增强为人民服务观念,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优化服务,为流出人口排忧解难。二是认真学习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增强依法管理意识,正确全面理解流动人口“共同管理”原则的实质含义,认真履行户籍地流出人口计生管理职责。三是继续学习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其他业务管理知识,提高业务管理技能,为流出人口及时提供优质的管理与服务。

(二)建立完善各种制度,掌握流出人口计生动态。

了解流出人口底数是开展管理的基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切实掌握流出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动向。

(1)建立流出人口外出申报、返回注销制度。要宣传教育群众在流出前和返回后及时向乡村申报流出和注销。通过对按时申报者实行代办生育证明和《婚育证明》手续、减免办证费用、报销外出康检和四项手术费用及优先落实独生子女奖励等办法,吸引和鼓励流出人口主动与户籍地计生部门建立联系,及时申报情况。

(2)建立村组流出人口信息员访查、上报制度。村组计生干部与群众接触最直接,掌握其动态最迅速,因此建立村级流出人口信息站很必要。要设村专干为一级信息员兼信息站长,组妇女小组长或计生管理员为二级信息员。通过信息员平时上门访查,将本组的流出人口信息及时反馈到村信息站,再由村信息站长登记、汇总后上报到乡镇计生部门。

4.对加强我市流动人口管理增强社会管理实效的思考 篇四

双阳镇共有党支部13个,党员606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日趋频繁,与之相应的外出务工的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截至2009年10月末,我镇共有流动党员81名,其中流出党员81名。其中:省内流动的35名,省外流动46名。都已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我镇流动党员中,35岁以下的6人,36—60岁的50人,60岁以上的25人;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难问题成为农村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发挥好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仅是搞好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我镇在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流动党员的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保证。

一、当前农村流动党员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农村流动党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流动的范围更加宽广。据统计我镇流动党员中,流向省内的占43.2%,流向省外的占56.8%,较去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在省外流动的党员主要集中在辽宁、河北、天津等省外经济发达的城市。

2、流动的地点无定向。由于我镇外出务工的党员素质偏低,难以找到或从事较为稳定的工作,从事工作的时间多在一年以内,工作地点变更频繁,居无定向,不固定。

3、流动的时间长。随着务工人员的待遇不断增加、政策不断宽松,致使外出党员在流动时间上由以前的短期外出向长时间在外务工转变,部分党员已连续3-4年在外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前往。据统计显示,全镇81名流动党员中,外出6月以下的仅9人,外出1年以上的72人,最长的达13年。

4、流动党员外出务工的意识明显增强。由于我镇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贫困,部分家庭生产技术落后,难以维系全家人的生活,使流动党员认为在外务工较其在家更加实惠,同时,通过外出务工也使家庭生活条件有较大的改观,更加坚定其在外务工的信心和决心。

二、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镇的调查情况看,由于村党支部放松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个人党员意识不强,外出务工单位无党组织或即使有也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从而造成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党组织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难到位。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很多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介绍信,使其在流入务工地后,当地党组织无法确认其党员

身份,造成了原党支部去流不知情,务工地党组织不知晓,致使外出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导致这部分流动党员原流出地党组织“难以管理”,流入地党组织“漏落管理”。

(二)去向难掌握。我镇大部分外出党员不给党支部报告就外出,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还有的由于务工地点变动快,不稳定,甚至连他的家人对其去向都无从知晓,党支部对其去向没办法掌握。

(三)活动难开展。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即使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据调查,经常与党支部联系过组织生活的占3/10,过组织生活不正常的占3/10,不过组织生活的占4/10。

(四)作用难发挥。我镇在外务工的党员,由于务工地点变动频繁,加之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在外务工中,大多数从事脏、险、累、重等体力劳动,很难在外出期间学到致富和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本领,回家后也很难发挥带头致富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后,只顾着挣钱,忘记了履行党员义务,外出期间对村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很少汇报自己在外地务工的思想、工作情况或向家乡传递致富信息,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作用。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流动党员自身、党组织、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愿意向党支部报告,到流入地后不愿意暴露党员身份,不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二是流动党员在外期间组织纪律观念淡漠,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挣钱上,逐步疏远了党组织。三是由于党员流动务工地点变化大,收入低,几个月换一地方,导致相当部分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成为党组织管不着,用工单位不了解的“两不”党员。

(二)党组织自身的问题。一是管理措施不力,管理缺乏实效。部分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在党员外出时不进行外出前的纪律教育,外出后又不与之联系,使这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难以开展。二是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不重视。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嫌麻烦,不愿管,也不想管,出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盲区”。

(三)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走访我镇流动党员情况来看,普遍反映大部分的业主和企业老板大都不是共产党员,因而对党组织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知之甚少,对党建工作无兴趣,态度冷漠,对流动党员的组织活动不支持。

四、主要做法和成效

几年来,就如何抓好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我镇做了积极的实践与思考。

(一)、顺畅沟通渠道,掌握思想动态。外出党员一般以务工为主,流动性强,党员在想什么,有何困难,有哪些愿望和要求,党支部所知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在各村党支部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的方法,登记流动党员个人、家庭、社会关系及生活工作等情况,记录流动党员和其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络方式及本人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以便于支部能够与其及时沟通联系,全面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其它方面的信息,并要求流出党员每半年通过用手机、电话、网络或写信等形式向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动态及学习情况。镇党委在全镇党员中开展了“同流动党员结对子”的帮教活动,让所有流出党员都与本地支部党员结成对子,保持经常沟通,并教育他们要同当地党组织联系,搞好学习,遵纪守法,这样一来,大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隐性党员”亮出了身份,找到了“娘家”,做到了“外出务工不脱党、人行千里有党管”。同时要求外出党员打工致富不忘家乡建设,要在致富信息、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人

才上为家乡的发展建设献一份力量,并按照镇委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上给予奖励。我们将这种管理方法作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一项经常性制度坚持下来。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镇党委成立了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作为各级党建工作和党组织负责人履行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建立了管理责任制和逐级汇报制度,实行专人联系制度,设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全镇共开通流动党员服务电话13部,靠实责任人13人,并将责任人和联系电话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向流动党员公布,确保了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随时沟通与联系。

(三)摸清底子,明确思路。全镇各级党组织都能按照镇党委统一要求,对全镇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每月按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出(入)时间、流出(入)地点、所从事的工作、联系方式分类建立了管理台帐。及时登记新流出、流入党员和注销返回流动党员,从而做到了“四清楚”,即人数清楚、结构清楚、分布清楚、思想状况清楚。坚持流动党员月报告制,以党委每月向县委组织部上报党员流动和教育管理情况。

(四)加强教育管理,促进服务。一是镇党委主动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沟通,督促流出党员主动“认亲”,及

时缴纳党费,确保了党员与当地组织的联系,确保了组织生活不间断。动员流入党员及时“归家”。联系协调为流动党员办理转接组织关系、代理承办缴纳党费等,还积极联系当地党组织,尽可能地为有特殊困难的流动党员提供服务。二是利用节假日期间流动党员回乡过节的机会,举办培训班,对流动党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流动党员的综合素质。截止到2009年2月8日,我镇共采取以会代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举办流动党员培训班2期,受训流动党员35人(次)。三是流出党员和流出地党组织实行结对联系,通过书信或电话定期沟通,联系人每月向支部汇报所联系流动党员的情况。每季度走访一次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家庭,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家属的思想、生产、生活等情况,做好服务工作,以解除外出党员的后顾之忧。在全镇开展的“我帮联、我承诺”主题实践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先后为56名流出党员许诺4项10件,落实帮扶资金2万元。四是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党员自评活动,侧重流动党员是否带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在家乡和务工单位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等内容,促使流动党员自觉履行义务,主动发挥作用。

另外,在每年春节期间,我镇都开展了以“进家门、问冷暖、解难题”为主要内容的关爱流动党员活动。做到了:送一次温暖,上一堂党课,办一件实事,开一次恳谈会,致一声问候。我镇还结合学习十七大报告和农村党员冬训,在春节期间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学报告,谋发展,送温 7

上一篇:小学应掌握的文学常识下一篇:学前班开学工作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