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精选14篇)
1.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篇一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来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 请相信学生能行!
2.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篇二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末自测题 篇三
1.七千三百零九写作( ),八百零八写作( )。
2.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3.一袋洗衣粉重500( ),小红的体重是37( )。
4.推抽屉是( )现象;直升机的螺旋桨转动是( )现象。
5.宝岛希望小学有学生912人,其中女生有509人,男生大约有( )人。
6.5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7.在里填上“>”“<”或“=”。
2千克1900克 1000克1千克
400克2千克 800+9002000
56002000+3600 140-8080
8.里最大能填几?
€?<46 €?<32 €?<17
€?<35 €?<38 €?<28
9.在里填上“+”“-”“€住被颉皜鳌薄?
488=6 74=28 3714=23
88=64 567=8 120400=520
10.一件衣服要钉4个纽扣,现在有22个纽扣,能钉( )件衣服,还剩下( )个,至少再买( )个纽扣才能再钉一件衣服。
二、我是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住保?分)
1.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 )
2.7005读作:七千零五。 ( )
3.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 )
4.百位上的4表示的数比十位上的4表示的数大。 ( )
5.一个五位数比一个四位数一定大。 ( )
6.把20分成5份,每份是4。 ( )
三、对号入座。(5分)
1.一袋大米重50( )。
A.千克 B.克 C.厘米
2.6在百位上的数是( )。
A.6437 B.4670 C.7860
3.拨算珠的运动是( )现象。
A.轴对称 B.平移 C.旋转
4.先计算乘法的算式是( )。
A.34-4€? B.(30-25)€? C.4€祝?2€?)
5.17根小棒最多可以摆( )个独立的正方形。
A.5 B.4 C.3
四、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3分)
五、神机妙算。(共17分)
1.直接写出得数。(5分)
12€?= 64€?= 32€?= 30€?=
8€?= 40€?= 36€?= 81€?=
1700-600= 3400+500=
2.脱式计算。(12分)
12€?+30 45€鳎?+3) 45-(12+8)
5€?-13 39+18€? 6€?€?
六、从1~9中选合适的数字填入下面的中(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能重复)。(6分)
七、下面是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11分)
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完成下面的统计表。(5分)
(1)喜欢踢毽子的同学比喜欢舞蹈的多几人?(2分)
(2)根据调查结果,你认为本校应多准备哪种体育器材?(2分)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2分)
八、解决问题。(共20分)
1.(1)28个苹果,装在4个袋子里,平均每袋装几个苹果?(3分)
(2)28个苹果,每7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3分)
(3)28个苹果,装在6个袋子里,平均每袋装几个?还剩下几个?(3分)
2.小雷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6天,每天看9页。还剩下几页没有看?(4分)
3.
(1)买1千克胡萝卜和1500克白菜要多少钱?(3分)
4.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篇四
一、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动手操作
小学生学习新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10枝铅笔的操作,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感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后再把分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并让学生根据平均分的结果分成两类:即分完后没有剩余和分完后还有剩余。
二、联系操作的结果列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没有剩余的情况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通过列除法算式帮助学生回忆算式各部分名称以及算式的含义,再根据“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并且注重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整个教学环节紧凑有序,学生对余数的理解也特别深。接着让学生完成试一试,独立写出另外两种有剩余情况的算式,再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含义。然后观察他们所列的算式,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最后一个游戏设计,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
5.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使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问题。
通过租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读题,让学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意思,分析题意,利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其次通过画、圈小圆片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题意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再通过列算式,列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知晓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充分理解租6条船的道理。最后检验。通过做一做第2题,用钱买面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商+1,两种情况的对比,最后总结出“进一法”和“去尾法”,再通过具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选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部分学生总是忘记商的单位,此类问题还需要学生多强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6.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篇六
任课教师:李林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我们的对象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可以用没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没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中间应该参加一些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脚的活动,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要研读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是不是题目过于难呢?听课老师提议到:要充分利用和读懂教材的设计,把书本上的题目讲透彻才是本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7.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篇七
一、整合教材, 开发课程资源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把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融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 结合学科特性和课程特点开发出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资源来展开教学, 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五年级下册的美术《电脑美术》的教学目标是:1.能够熟练地使用鼠标, 运用Wi ndi ns画图板的绘图工具, 表现草图中的造型;2.运用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工具, 创作出轴对称图形;3.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复制多个对称物体, 并运用菜单中的拉伸, 扭曲工具, 进行变形, 使画面更加丰富。五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的教学目标是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性质,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运用对称的丰富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在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 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数学的价值 (这是两课时的目标) 。通过比较, 发现这两科在知识内容上有可以互通的地方, 美术的教学可以为数学的教学提供了学习的素材, 丰富数学的课堂教学,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数学的教学又能为美术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使美术的学习更有深度。因此, 整合起来教学就会互相补充, 互相利用, 更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探索。
二、放飞思维, 提高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 我通过指导学生在电脑上制作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以及对称图形, 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说一说, 从而自主探究出了成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每一组对应点与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整个学习过程, 我始终从学生已了解的知识出发, 引导他们不断深入地思考、领悟以及动手实践, 最终建构知识。在数学方面, 学生本节课不仅仅是看数学、听数学, 更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想数学;在美术方面, 学生也不是凭空想象, 而是通过学习, 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下的动手实践, 学生是带着思想学习电脑美术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的课堂成为孩子探究、经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主阵地, 学生在操作与探究中感知、感悟了知识, 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激励学生, 促进共同发展
本节课中, 我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都回答了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在电脑上进行了实际的动手操作, 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为每个学生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发展空间。教师多鼓励, 多与他们相处, 师生的心理距离才会越近。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 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当学生对老师不是敬而远之, 而是喜而近之时, 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开口, 各抒己见, 跃跃欲试, 畅所欲言, 教学活动更能融于学生的生活。教师的人格美是一缕缕春风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吹开了他们智慧的花朵。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通过这样的教学, 能力强的同学在后面的设计对称图形的活动中能够设计出独特的, 有难度的对称图形, 并能够给大家讲解自己设计的理论支撑和设计理念, 能力中等的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用基本图形设计出轴对称图形, 能力差的学生能够在格子图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整节课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和发展。
四、注重互动, 营造和谐课堂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要更多样, 形式更丰富, 学生的活动性、参与性越来越强, 这样, 就带来了学生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转轨与转化。课中, 我努力营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合作, 互相帮助, 共同探讨, 共同交流, 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教师把微笑带进了课堂, 把期望带给了学生, 能改变传统的僵死方法, 代之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创造性地教, 必然会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 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 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
总之, 本节课中我巧妙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处理, 将美术的美和数学的逻辑完美结合, 带领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以美术为载体与数学空间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次教学, 让我了解到数学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数学教学与艺术教育整合, 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 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 并能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摘要:数学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数学教学与艺术教育整合, 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 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 并能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数学二年级下《除法》教学反思 篇八
除法有两种意义,因此本课我分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将两种意义分开教学。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对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结论印象也更深刻些,所以为孩子们准备了小棒作为学具,第一课时是除法的第一种意义,等分除法。孩子们在学习习近平均分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平均分的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分组将12平均分成4份,孩子们在组内操作都很活跃,选择了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式,达到平均分成4份的目的,紧接着就引入除法算式,将12平均分成4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12÷4,这种除法的意义孩子们掌握的很好,也知道了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做。
但是引入第二课时除法第二种意义的教学时,难题出现了,孩子们对于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的结论能轻易得出,但是却不甚理解这种包含除法的意义,可能受了第一意义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我要求说出包含除法的意义时,不少学生仍是用了第一种除法意义。因此我结合例题对例题所给的数学信息及得到的.结论各个数字的意义都又做了详细的解释,并找很多孩子对数字代表的意义,20是竹笋的总数,4是每一份的个数即每份数,我们所求出来的就是可以分成的5份,并就把20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的意义让孩子们反复理解记忆,大部分的孩子有了思想的转变,能够分析出题目所给的信息每几个为一份求份数的可以用除法计算。
9.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篇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例
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
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2.借助小组合作探究摆小棒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孩子们,我们的朋友小兔子要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做客,所以摘了许多小草莓,请我们一起来帮他分一分,我们来听听看小兔子的要求,看看你能从小兔子的话中获得哪些信息。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几盘?
2.谁能说一说从小白兔的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听的真仔细)那么可以摆几盘呢?
3.在你的文具盒里数出六个小草莓同桌两人一起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摆完了的话用你端正坐姿告诉老师。(随机提问:摆了几
盘?)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白兔摆了几盘。(你们真厉害,跟小兔子的想法一样)
4.刚刚摆草莓的过程如何用算式表示?6÷2=3(盘)(你的反应真快)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有六个草莓,每两个摆一盘,可以摆三盘。”(你的表达很清晰、很完整。)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并且充分利用摆草莓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高效课堂。】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小兔子又有疑问了,我们竖起耳朵一起来听一听,“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几盘?”
(2)从文具盒中拿出七个草莓,同桌两人一起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展示,都已经摆完了,现在小白兔请我们帮她把小草莓放回盒子内。
(3)谁愿意来讲台上摆一摆?边摆边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选定一个同学摆一摆(你的思维很清晰)你们有什么发现?“剩下一个草莓”。
(4)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会有剩余的情况。像这样剩余的数在数学中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刚才摆的过程如何用算式表示?通过预习相信你对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所了解了,尝试着在作业本上写一写。(老师发现有的孩子在写算式的时候不仅坐姿很端正并且书写也很工整!)(学生写,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写的算式,看来预习的收获不小,唯一不同的是余数如何表示,我们一起来规范的写一下,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边写边说:7个草莓,每盘摆2个,可以摆三盘余1个,余数在算式中用六个小圆点来表示。(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2、3、1各表示什么?7表示一共有7个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被除数,2表示每盘摆2个,在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除数,3表示摆了三盘,在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商,1表示剩余的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4)谁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形成剩余的表象。】
(三)理解商与余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大灰狼知道我们要去小兔子家做客,在路上设置了许多关卡,你有信心打败他吗?快速完成作业纸上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看谁能最先闯关成功。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展示学生作业纸,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们同意吗?那响亮的掌声送给他。)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我们顺利突破了第一关来到了第二关,看,大灰狼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正方形,如果用小棒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伸出你的手指告诉老师,4根,那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如果用9根、10根、11根、12根呢?接下来我们就用工具箱里的小棒摆一摆,在摆之前我们先一起读一读小兔子的要求。(学生齐读要求)明确要求了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2.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二)交流反馈
1.有的小组已经完成了,并且把小棒整齐的放回了工具箱里,有谁有勇气来讲台上给同学们摆一摆,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各组分别列出除法算式。(你的表现很精彩,不着急,想好了再说。不用紧张,慢慢说。)
如果用13根小棒摆正方形会剩余几根?谁能用算式表示?14根、15根呢?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当除数是4的时候,余数是几?
2.余数可能是4吗?、可能是5吗?为什么?
16根是不是就会剩余4根小棒?(不会)为什么?(4根小棒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形)17根是不是就会剩余5根小棒?(不会)为什么?5根小棒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形还余1根)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课件出示:
1.我们终于克服了重重关卡来到了第三关,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下几根?摆三角形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
2.摆五边形可以剩余几根的情况?为什么?你能跟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吗?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的确定方法。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0.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篇十
一、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原是用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 必须脚踏实地, 毫不苟且, 才有效益。”从叶老的话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1. 精读“主体”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简言之, 补充精读课文“主体”的不足。如:人教版六 (下) 第二单元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然而,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地区、民族独具特色, 衣食住行各不相同。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反映的是“节日风俗”, 我们知道除了北京的节日风俗, 还有其他地区的节日风俗;除了“节日风俗”, 还有其他的民风民俗。故除了《北京的春节》外, 教材中还编写了略读课文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映维吾尔人豪气、豁达、乐观的《和田的维吾尔》。这样, 在文化、民居、人物等方面进行补充, 尽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华民风民俗”。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 精读“准备”的“应用”
“应用”主要指应用精读中学得的阅读方法和获取的知识经验, 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人教版六 (下) 第二单元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在阅读知识与能力方面, 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以时间为经线,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作为全文结构, 其写作特点是表达顺序清楚明白。二是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情趣盎然, 学生喜闻乐见, 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 其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三是文章有较多的场景描写, 有较强的画面感, 其写作特点是用词准确, 生动形象。以上三个写作特点应在精读课文中习得, 在后面三篇略读课文中加以应用, 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依据是什么?下面我们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习作表达”为例进行探讨:一是依据单元导语。本单元的导语第二自然段指出:“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它提示了语文学习的重点, 明确了读写训练点。由此, 我们在单元导语中可以看出, 本单元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 准确用词, 生动表达, 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二是依据精读课文。为了达到单元导语中提出的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依据课文的特点及课后思考题, 可将教学目标定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及详写、略写的好处。”由此, 后面三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可定为:“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各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现列表如下:
所以,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可依据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略读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就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性质而言, 精读课文侧重于“学会”, 略读课文侧重于“会学”。
三、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参中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的提示, 独立阅读、思考、交流, 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 可以是内容的, 也可以是写法的,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 可不必多作要求。”在以上思想的引导下, 略读课文大体上可作如下设计:
1.“提示”引路, 简化课堂结构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 有一段流畅的文字, 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 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 更好地发挥了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如《和田的维吾尔》前的连接语:“提起维吾尔族, 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 除了能歌善舞, 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读读下面这篇课文, 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以上连接语中, “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在主题内容上进行过渡, 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饶有兴趣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 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概括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 怎么“交流”, 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 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这样情感上铺垫, 能力上迁移, 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连接语, 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既能事半功倍, 提高阅读效率, 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抓住关键, 精读课文重点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 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 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 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 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 更集中。因此, 我们需要反复斟酌, 寻找准确的着力点, 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如《藏戏》一文, 一是要整体感知课文, 明确课文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以“总—分—总”结构安排的:先是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继承和发展。二是可抓住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教学。其一, 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如:“那时候, 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 数不清的牛皮船, 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急流中, 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 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课文中的这段话,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 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 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 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 也说明艺术源于生活, 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让学生重点理解这段话, 对感悟后面藏戏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可以作为重点句子加以处理。其二, 体现表达形式的重点句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 除了阅读文章、理解内容外, 更重要的是学习表达, 特别是略读课文, 此项任务显得更为重要。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等都可以作为重点句子来教学。如:文中“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本句话看似平平常常, 但在全文布局谋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结藏戏的三大特点, 接着用“还是”转折, 介绍了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因为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 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教学时, 在理解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抓住重点词句, 以点带面, 层层推进, 提高效率, 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3. 课外拓展, 增大课堂容量
11.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篇十一
1、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是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由于本班学生之前的表内除法掌握不好,在口算教学完成之后,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计算诸如÷4,800÷4之类题目时得数“0”的个数出错,究其原因,还是算理没有理解。所以,不管是计算还是解决问题的教学,都重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理解。
2、加强估算的教学。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班学生对除法估算的学习掌握不好。去年冬季的期末检测中,一些优生在除法的估算中都有丢分。因此,在本期除法口算教学中,我安排了比较多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学习交流,引导学生归纳除法估算与加、减、乘法估算的异同,探寻找被除数的近似数原则:一是接近被除数,二是结合除数便于口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12.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篇十二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 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 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 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 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4.请同学们把刚才你摆的图形的情况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5.练习,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 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哪些?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13.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十三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我说你猜》的游戏导入新课,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接着我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学生通过摆一摆,发现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同时因为小棒的总数不一样,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得出结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先通过猜一猜“假如老师摆五边形,出现有剩余的,你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学生猜完后,再出现算式给他们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通过课件展示、操作学具、游戏活动、放手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动嘴、动脑中,真正参与了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觉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语言是一门艺术,由于我平时没有规范用语的习惯,所以出现语言不精练,欠准确的情况。还有语速过快等问题。这堂课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以上的问题,努力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通过观察,展开大胆猜想,在练习中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掌握余数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打破了教材束缚,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1、数学知识总是渗透着实际问题,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上课时我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方式,没有安排任何的复习铺垫,而是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谈话的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而且对余数产生的感受特别深。
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写出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虽然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开放性的设计,并尽可能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作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上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学生,依旧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很多地方会出乎意料,这时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特别关注学生,更要有目标的调控,和组织开放教学的能力,万万不能用预设的答案去套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创生过程,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生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智慧的光芒。当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我总要问他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见或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发现并掌握余数的概念以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当然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去创建,我和学生是师生,是研究的伙伴,更是朋友。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很民主,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这一点。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在我上完《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有感.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动手摆三角形,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一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试商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14.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篇十四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虽然是重点,但不是难点。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也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想努力追求的。
2.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成为源于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自己领悟出的,而不是来自于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在算法交流、比较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和感悟到运用除法运算的规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加强连减和连除的简便运算的比较
让学生明白减法的逆运算是加法,而除法的逆运算是乘法。这样简便运算时也便于区分。
本课是有遗憾的,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比较到位和准确,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但课堂节奏的把握欠佳,至少有这样几个环节可以让时间更加紧凑:
1.在第一个环节,男女生比赛计算的时候,我本来的预想是女生计算的快一点,然后再观察算式的特点,他们的结果相同、数据相同,运算的顺序和符号不同,男生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女生是除以这两个数的积。在男同学出来÷25÷4=2000÷(25×4)、1280÷16÷8=1280÷(16×8)简便计算的情况时,没有处理好,在这里,应该有第二套方案,请男生说说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重点要抓住这里,可以把结论先板书出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然后再让学生举例等等进行验证。
2.巩固练习,举一反三,讲评学生作业1280÷(16×8)=1280÷128=10,不变成连除,按原来的运算顺序算,你认为可以吗?完全可以解决“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这一数学思维,简洁、紧凑、实效。比展示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省时得多?一节原本可以上得很轻松自如的课却出乎意料地变成紧张急促,着实值得自己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9-01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07-10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竖式的认识》教学设计11-23
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学反思10-08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苹果》教学反思10-06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教学反思07-12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07-01
二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学方案10-07
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反思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