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2024-10-25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9篇)

1.《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篇一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对三峡一天之中美景变化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爱三峡之情。编者编选此文的目的是通过让学读优美的词句,来感受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爱三峡,爱祖国之情。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把编者的意图给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在课前必须要考虑好的事。为了能较好的完成这一目标,我在课前制定的预案中着重突出了三个方面:

1、制作课件。收集了很多与三峡有关的美景图片,制作成了声、图、文一体的幻灯片,以直观视觉来增加学生们的感知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2、以读悟文。通过多种形式的用情的读文,(师领读,生领读,师生互动领读,重点句中特读)以读中感悟来增加学生们的认同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3、写家乡。通过选取家乡的一处美景进行描述,来培养学生写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实践证明,我的预设是有效的,我的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目的。另外,我还认识到,课前预案与课堂生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预案制定的好,课堂生成的就多。相反,结果也相反。这是联系。课前预设的,课堂上并没有出现,而课堂上出现的课前有没有预设上。这就是区别。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拘泥于形式、依赖预案。我们要用课堂教育机智来驾驭课堂教学。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为建设高效课堂进行探索。

2.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篇二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些优美的图片。(播放三峡风景的幻灯片)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三峡。

师:对了,这里就是三峡,能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对三峡有哪些了解吗? 生一: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除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

生二: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生三:瞿塘峡西起白帝城,东到大溪镇。这是峡谷入口处,两面隔江对峙的绝壁,组成了一道天造地设的大门,这就是夔门。夔门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雄”的美称。瞿塘峡虽然只有短短的8公里,但两岸的风景名胜却非常的多。西陵峡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全长76公里,她是以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的。西陵峡呢,有三个之最。首先她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其次,她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一个峡。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巫峡峡长谷深,奇峰嵯峨连绵,烟云氤氲缭绕,景色清幽之极,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美不胜收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

师: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关于三峡的诗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方纪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师:齐读课题。三峡之秋,再读。“之”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的”的意思。

师:对了,三峡之秋就是三峡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说说,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是美丽的。

师:(板书“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生:一种成熟的美。

师: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师: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段。

(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师: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 生:重点写了橘柚树,写了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

师: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

生: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词有早晨、中午、黄昏和夜晚。师:三峡秋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自由读一读并画出相关语句。

生:我觉得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我从“透明的露水露水闪耀着“这句话感受到了一种明亮和美丽。

生:我从“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了。闪烁着阳光,特别明亮,而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当中感受到特别美丽。

师:橘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烁的阳光,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正好构成了一幅明亮的三峡晨景,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其它时段的三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现在请你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并画出相关语句。(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中午的三峡是热烈的。我从“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感受到长江的热烈。这时的长江很有气势,波滔翻滚。

师:在其它两个时段也有对长江的描写,你能找到吗? 生: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师: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后一句是拟人。师: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句表现了长江中午的热烈,第二句表现了长江黄昏的平静,第三句表现了夜晚长江的宁静。

师:同样是写长江,由于作者巧用修辞手法就表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那么长江的这些特点,中午的热烈、黄昏的平静、夜晚的宁静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先自己练读。师:谁能读出长江中午的热烈?(生读第一句)

师:他在读的时候注意了语速和重音,听起来就特别有感情了,还有谁想读读?

(生读这三句话)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江中午的热烈!齐读第一句话。把你们的这种感情送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让我们来感受一个三峡中午的热烈。师:在其它两个时段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还描写了雾。

师:雾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朦朦胧胧的感觉。师:还有哪些景物?

生: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还有过路的驳船。

师:驳船的汽笛响起,岂不是打破了夜的宁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更突出了夜的宁静。

师:这种写法叫做以静衬动。你瞧,那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朦胧的睡眼呀!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感觉吗?(生齐读第5段)

师:这一夜正是中秋之夜,这样的夜晚有一样景色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现在请你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皎洁的月亮正从天边升起。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雾蒙蒙的山上挂了一轮圆圆的月亮。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月亮里的嫦娥仙子正在翩翩起舞。师:同学们可真有想像力,这么美的月色你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呢? 生:皎洁、美丽、神奇、神秘、陶醉-------师:把你们的感受融入到你们的读书声中,齐读“这时--------------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诗一般的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呀!都说三峡是“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齐读:

三峡的秋天是迷人的,绿叶金实,硕果累累,散发着成熟的气息。师:你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请你也动笔来写一写,要抓住某一时段三峡的特点,选择具体的景物展开来写,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呼兰区顺迈小学校

3.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三

________孙华阳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境情境,激趣倒入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播放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成熟、美丽

2、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

3、对了,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师:你们真会读书!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

三、精读语段,品味感悟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2、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

3、这一部分我们采取自学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

4、出示自学讨论题 自学提示:

1、找一找,你们小组最喜欢三峡之秋哪个时段的景色。

2、说一说,这个时段景色特点是什么,你感受到什么?

3、读一读,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

5、生自由读,交流汇报。

四、美读成诵,掌握学法

1、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你们听(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生自由练读。

2、中午

师:好,我们先学到这儿,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男生齐读。

3、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

4、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生读文,互相评价。女生齐读。

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结尾点题,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4.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母亲河”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景,描绘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早晨,露水闪烁,绿叶金实,新鲜而明净;中午,金色的群山,奔腾的江水,温暖而热烈;下午,黄昏是青色的、透明的,明亮的江水,平静而轻缓;夜晚,灯光摇曳,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犹如瀑布、素锦,凌空而下。特别是文章的结尾:“这一天,正是中秋。”借景抒情,升华主题,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脉络清晰,语言优美大气,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让人不由得对家乡、对亲人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即使去过那里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并无细心深入观察,缺乏深层次的体验。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读法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领略三峡秋景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

3、学习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和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读法有感情朗读课文,领略三峡秋景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背景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或图片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整体感知(多媒体技术支持PPT课件)优美的图片和对三峡的介绍导入课文。(PPT在背景音乐中播放三峡美景和地图)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多媒体技术支持PPT课件)

1、明确目标。

2、初读课文,总体把握。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深入精读,欣赏美

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三、积累内化,拓展美

师生共同探讨

四 学习写法,书写美。课外作业,提升能力

课堂实录:

一、创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方纪笔下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峡”是什么意思?(峡:两山夹着的水道。)“三峡”在哪儿呢?

2、关于三峡你还知道些什么?介绍资料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

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播放课件)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初读课文

师: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成熟、美丽 师: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师: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

师:对了,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师:你们真会读书!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

(二)深入精读,欣赏美(课件展示)师: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师: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

生:叶子绿得发黑,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散发着一种清香。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1、早晨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想一想哪些景物可以体现三峡早晨的美?

生自由读,交流汇报。

说峡风有些凉意。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对,秋天的风吹来让人感到有点凉,要是风大一些,我想橘柚树上沉甸甸的果实会随风摇晃,可能还会掉下来。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做什么?

师: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 生:明丽。

师:的确,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明丽)师: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你们听(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仿佛置身于峡谷,感受到一股凉风。生:我好像看到了满山的橘柚树,好诱人啊!师:大家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共同读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生汇报学习方法。师: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小组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一会儿进行汇报。出示

2、中午

师:好,我们先学到这儿,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男生齐读。

师: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 师: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师:对,“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

4、夜

师: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

师:岸边的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形象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师: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生读文,互相评价。女生齐读。

师: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谁来读读第6自然段。生读文。

师:在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 生读文,评价。师:谁还读懂了不同的?

师: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

师: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生读文,互相评价。

师:这么美的月夜,老师也想读给大家听,行吗?范读 生齐读,配乐。

师: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结尾点题,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拓展美

师: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生: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特征。生:作者喜欢三峡。…… 师总结: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把这句话写在书上。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再去找一些描写三峡的诗篇进行补充阅读,我相信大家还会有别样的感受;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如果将来你有幸亲眼目睹三峡的风光,还会有更深的领悟。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四、学习检测,书写美。

1、当堂检测

word

5.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

6.《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篇六

《三峡之秋》是修订后六年制小语教材人教版第九册新增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层读书,层层深入,感受三峡之秋的奇丽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能简单说说三峡之秋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了解三峡各个时段的景象特点

4、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物。

2、能体会三峡之秋一天当中的景象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三峡的图片、有关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初读感知,质疑问难,从整体上感悟美

⑴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⑵ 交流读后的一些初步的感受。⑶ 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描写了三峡之秋的哪些景象?(4)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重点是为了解决字音问题,把课文读通顺;然后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初步的阅读感受;再一次默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即从作者描写的“几个时段的景象”中感悟它的美丽。这时,学生的感受一般是浅显的,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以便调整下面的教学。)

二、读书想像,解决疑问,在细读中感悟美

1、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把读得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大家仔细听并展开想像,听完后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这个环节“以读代讲”,“读中想像”,“读议结合”,将语言文字和生活观察相结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三峡之秋的美,避免了教师串讲串问。)

(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按照时间的变化有顺序地安排交流,利于学生有顺序地想像三峡景象,感悟秋景的奇丽,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培养语文能力。)

3、欣赏三峡的录像片断,请学生说说观后的感受。

〔这里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三峡的美景,帮助学生丰富想像,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三、感情朗读,练习说话,在表达中升华美

1、比赛: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读,男女对读,表演读等),读出三峡之秋的美,大家评议。

(这个环节通过竞赛,给学生选择朗读方法的权利和相互评价的权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美读,在美读中进一步升华阅读情感。)

2、比赛:在学生明白了“如诗如画的三峡”的意思的基础上,请学生作诗作画作广告,赞美一下三峡之秋美景。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可以自由说话,尽情表达对自然、对三峡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在说话中进一步明白“成熟、明丽、热烈等”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四、了解写法,对比读书,在对比中体会美

在这个环节里,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题型:

1、必答作业:(在小组里说说、画画、议议。)

作者把三峡之秋描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都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浅显地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从而受到启发。)

2、超市作业:(任选一题,在小组里交流)

⑴ 读了:“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和“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这两句,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⑵ 欣赏:“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一句,如将画线的词语去掉,你有何想法?

⑶ 对比:“三峡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不同景象,你感受到什么?

⑷ 换换结尾:将结尾“这一天,正是中秋”换为其他句子,并从中表达作者的感情。

(这里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于学生全体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再来深入感悟自然的美,评价文章的美。)

五、课后练笔,搜集资料,在实践中展现美

1、课后可以继续搜集、阅读描写三峡的文章、图片,并进行相互交流。2、办一期“奇丽的三峡”的墙报。

(这个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伸,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渠道,引导学生在练笔、搜集资料、办墙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7.《三峡之秋》教案 篇七

一. 激趣导入走进美。

1.谈话: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一处闻名世界的风景区——长江三峡。那里群峰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想目睹那里的风光吗?请欣赏一段三峡风光。(多媒体播放)的确,三峡四季风景如画,而三峡的秋天更是别有一番景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三峡秋天独有的气息。

2.板题:三峡之秋(指名数生读题)还可以怎么说?给题目换个说法。

二. 初读课文感受美。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⑴. 学生读文。

⑵. 强调难读字的读音(媒体出示)

2.思考:⑴、三峡的秋天给你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都行。(美丽、风光秀丽、秀美无比、景色宜人)⑵、大家都感受到三峡秋天的美,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种美景的?(板书)

三. 读中想象品味美。1.早晨的三峡:

过渡语:课文按时间顺序再现了三峡秋天的美景,在一天的不同时段,三峡风光各异,各具特色。就让我们迎着晨光出发,来到三峡,你将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快到文中找找,该读那段文字呢?(第二段)

媒体出示:边读边展开想像,透过语言文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⑴.学生自读。

⑵.交流:从两方面:露水闪耀 绿叶金实(把“绿叶金实”变成一句话)把你看到的画面用两个词表达出来(明亮、美丽),用一个词说出来(明丽)。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空气真新鲜啊!橘柚树真美啊!)(边谈画面和感受边带着感受朗读)

启发想象:你的眼前是一片明丽的景象。橘柚树上晶莹剔透的露珠闪耀着,仿佛撒了一层洁白的霜。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置身这样的境界,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想唱歌。我想伸出手去接住一滴露水。我想抱着橘树柚树摇一摇,让露水洒在我的身上。我想吹一曲竹笛。)带着你的感受朗读,练读后齐读。(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陶醉了。)3.中午和下午的三峡: 不知不觉,早晨过去了,到了中午,下午也来了,我们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呢?自读3.4自然段,媒体出示:边读边展开想像,透过语言文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⑴. 自读课文。⑵. 交流:中午:群峰披甲 江水奔腾 感到三峡充满生机,生龙活虎,气势宏伟(你觉得哪句最能表达你的这种感受,就读哪句,读出自己的感受。)用一个词表达你看到的景象(热烈)

下午:青雾缭绕 江水舒缓平静 感到三峡很平静。语言描述:中午的三峡奔腾不息,波涛滚滚,似一首雄浑的交响乐,豪迈,奔放。黄昏时分,峡谷里青雾缭绕,江水平静轻缓地流淌着,一切都静下来了,峡谷里仿佛响起一首悠扬的笛声,令人陶醉。能用朗读将这两种不同的美表达出来吗? 练读3.4两段后,指名对比朗读。4.夜晚的三峡:

过渡:奔腾了一天的长江平静了,夜幕降临,灯火闪烁,此时此刻的三峡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⑴. 自读5.6段,媒体出示:(夜晚的三峡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些语言让你产生了这种感受,读出来。)⑵. 交流朗读。

5.配乐朗读:秋天的三峡就是这样变幻多姿,气象万千,有时明丽,有时热烈,有时平静,有时宁静、、、、、、令人神往。想目睹多姿多彩的三峡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录像,可缺少朗诵,能试试吗?(指名四生朗读)6.学习开头和结尾: 思考:开头和结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⑴. 第一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写橘柚树,总起全文。)

⑵. 结尾去掉行吗?(照应开头,具体说明作者观察到的三峡之秋的时间。)四. 动笔写作表达美。

8.三峡之秋-教案 篇八

下午:重点写雾,青色的雾使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得有如一条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 透明 夜:先写长江的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突出三峡夜晚的特点:宁静而神秘。

3、学习第一部分,《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三峡秋天的橘柚树,与下文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来表现三峡的秋色,在整篇文章中起总领作用。)

【在本设计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亲的炽热之情。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出示:这一天,正是中秋。讨论:这一句能去掉吗?

2、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3、谈学习感受。

【这样设计首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主体思想达成共识,同进也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学生自由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也是对作者个性表达的理解和尊重。】

五、课后拓展,积累语言

1、搜集有关三峡的美文与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家乡秋天的景色。

【教材是例子,借助教材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模仿写,这样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平静 夜晚

9.《三峡之秋》教学设计2 篇九

哈尔滨市文苑中学

王颖

一、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以“母亲河”为主题的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文章。本文以“长江三峡”为主题,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具体描述了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青色而透明、夜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三峡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单元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句子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这样的要求,我制定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三峡优美的景色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思考,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应注意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所学过的诗词。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发展与创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创新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能简单说说三峡之秋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了解三峡各个时段的景象特点

(4)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2、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物。

(2)能体会三峡之秋一天当中的景象特点。

3、教学方法

采用陶冶法和畅想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中要“激发感情抓住心”“披文以入情”。教师读文“如出我口”,讲文“如出我心”。课堂气氛应和课文的内容相吻合。引导同学“入境”,使学生如临其境,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喜作者之所喜,怒作者之所怒。把作者之情,化而为学者之情,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感情得到陶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中能触发想象诱导物,促使他们想象课文中可供咀嚼、回味的包含深刻内容的景象,并把诱发出来的想象引上科学化的轨道。在学生想象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思路得到畅通。点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开拓视野,展开想象。

4、学法指导

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正确地朗读课文。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书。3.对基本资料的积累。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先请大家来观看一段影片。(播放《话说长江》片断)长江,她滋润了华夏儿女的心。三峡,昭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那里峰峦叠嶂,飞泉吐珠,波涛拍岸。也许我们没有亲身去体验三峡的壮丽但今天我们却可以通过方纪的文章走进三峡,去品位三峡秋之神韵。(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展示资料

学生活动展示网上下载了的关于三峡的图片,关于三峡由来的传说。

(三)教师补充展示关于三峡的介绍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师配乐,采用自由朗读的形式,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设计问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的?(找出关键词语)不同时间三峡都具有那些特点?(教师板书)

(学生总结)早晨--清新、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青色、朦胧 夜晚--平静

(五)精读课文

请找出作者是怎样具体体现这一事物特点的。学生进入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展示成果)

a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早晨,作者重点抓住了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描写了露水,也写了橘柚树的色彩的变化,“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秋早晨明丽的特点。同时点明这是秋季,因为只有秋天才会收获果实。可以想象一下,在秋高气爽之时,满山的果实,江水在流淌,这时的三峡会多美。

b描写了橘柚树的生长环境:在陡峭的山岩上;颜色:叶子越来越绿得发黑,果实由青变黄;馨香的气味,这些都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c“威猛”这个词你用得恰到好处。同时用了一个比喻“金鳞巨蟒”写出了长江的颜色、形态,“翻滚”“呼啸”“奔腾”写出了长江的气势。“金鳞”还写出了长江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景象,“翻滚”“呼啸”“奔腾”不仅写出了气势,还表现出了长江的生机与活力。d对夜晚的描写最细腻。“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表现了三峡夜晚宁静的特点。运用了拟人修辞。这里还有渔火、灯标,偶尔还有汽笛声,这些景物正是对宁静的夜晚的烘托。把夜晚的三峡写活了。

e峡谷中月色的描写。山是那样的“高”“陡”且“墨一般的黑”,在这样的背景之上,月亮升起来了,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可以想象一下,黑色的背景映得它是多么的明亮。形容月光用了两个词“清洌”和“泻”,清洌很好地突出了月光的这个特点。“泻”更写出了月光在峡谷中没有阻碍一泻千里的气势,我觉得用得恰当。而且“清洌”“泻”和后文的“瀑布”相照应,体现出了作者巧妙地用心。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似乎被我们冷落了,这句话是多余的吗?(点明主旨)

作者用这句话结尾,点出了时间,中秋的月夜也是最美的。也可以表达出作者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抒发情怀

教师配乐,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读,男女对读,表演读等),读出三峡之秋的美,大家评议。(这个环节给学生选择朗读方法的权利和相互评价的权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美读,在美读中进一步升华阅读情感。)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刚才通过我们这么长时间的讨论赏析共同体会了三峡之秋那如梦如幻的美。我想我们可以坐在教室里感受三峡的美,应该感谢作者方纪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请你根据下列图片,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或诗或文)描绘画面。

(八)小节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让老师有耳目一新之感。相信现在很多人都想快点到三峡去看一看,那么老师请同学们一起观看图片领略一下三峡的美景。(配乐《三峡行》教师朗读)“巫山云雨梦三峡”,这就是美丽的三峡之秋。当春天收回慵懒的双臂,当夏天满怀豪情悄悄离去,当冬天进入梦乡时只有你三峡之秋依然如此美丽。我爱你,美丽的三峡。

(九)板书设计:

三 清晨———明丽 峡 中午———热烈

之 下午———雾青水静

秋 夜晚———宁静

【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北师大版教材编排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是以“母亲河”为主题的。我所执教的《三峡之秋》重点是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难点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在教学预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其次,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提示学习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在赏析语言时,我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爱护自然、关爱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谈体会谈感受。设计的内容太多,想讲授的太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个人介绍·

王颖 哈尔滨市文苑中学语文教师,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试验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任教以来,多次做教学示范课。其中语文研讨课《不朽的失眠》获教学研讨课一等奖,《麦琪的礼物》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收录。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点评】

在语文课改着力于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之时,王颖老师的《三峡之秋》较好的反映了语文新课标中倡导的新观念,是一次成功的教学。

这节课在教学上有一些新的探索。

首先,教者以人为本。再这节课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素养等方面进行提升。教师根据作者描写三峡的四个时间段的各自特点,突出其熏陶感染的作用。运用《话说长江》的电视片段,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染;让学生诵读优美的语段,领略文章的情感美。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这堂课教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互相学习补充出来的东西要比老师教过要好。老师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之后互相讨论,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有了满足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教师课件的制作,具有直观性和时代性。三峡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课堂上教师调动多种手段图片、录像、歌曲等方法,帮助学生走进三峡,理解课文,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

上一篇:送给老师春节的祝福语下一篇:申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