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基础教学大纲

2024-07-31

构成基础教学大纲(精选12篇)

1.构成基础教学大纲 篇一

浅谈高中设计基础教学——色彩构成

禹城市第一中学 朱兴亮 2010年7月21日 22:50 设计有别于其他的美术门类,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所以设计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基础课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构成设计,它是一切设计的基础,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类。但是,高中设计基础的教学,又必须从高中教学的实际出发。高中设计模块时间短,学生基础低,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在开设基础课程时要考虑后续课程的连贯性,在构成的三大类中,选择一类学习。考虑到应用的广泛性和课程的难易度,建议在平面构成或色彩构成两者中,选择一个开设。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色彩构成的主要知识点。

色彩构成

1、概念: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2、色彩与光的关系。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物体吸收光线中的部分色光,反射不能吸收的光线,这就是物体呈现不同色彩的原因。

3、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1)色相:每种色彩的相貌、名称,如红、黄、绿、蓝,青等。

(2)明度:明度即色彩的明暗差别,也即深浅差别。色彩的明度差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某一色相的深浅变化,如粉红、大红、深红,都是红,但一种比一种深。二是指不同色相间存在的明度差别,如六标准色中黄最浅,紫最深,橙和绿、红和蓝处于相近的明度之间。

(3)纯度:纯度即各色彩中包含的单种标准色成分的多少。

4、三原色:不能用其它颜色调配出来的,红、黄、蓝。三间色:三原色两两调配而产生的颜色叫间色,橙、绿、紫。

还有同类色、互补色、对比色

4、色彩的性格: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各种色彩都其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

(1)红色,易使人联想起太阳、火焰、热血、花卉等,感觉温暖、兴奋、活泼、热情、积极、希望、忠诚、健康、充实、饱满、幸福等向上的倾向,但有时也被认为是幼稚、原始、暴力、危险、卑俗的象征。红色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

(2)橙色,与红同属暖色,具有红与黄之间的色性,它使人联想起火焰、灯光、霞光、水果等物象,是最温暖、响亮的色彩。感觉活泼、华丽、辉煌、跃动、炽热、温情、甜蜜、愉快、幸福,但也有疑惑、嫉妒、伪诈等消极倾向性表情。

(3)黄色,所有色相中明度很高的色彩,具有轻快、光辉、透明、活泼、光明、辉煌、希望、功名、健康等印象。但黄色过于明亮而显得刺眼,并且与他色相混即易失去其原貌,故也有轻薄、不稳定、变化无常、冷淡等不良含义。黄色还被用作安全色,因为这极易被人发现,如室外作业的工作服。

(4)绿色,它象征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等。绿色最适应人眼的注视,有消除疲劳、调节功能。

(5)蓝色 与红、橙色相反,是典型的寒色,表示沉静、冷淡、理智、高深、透明等含义。

(6)紫色 具有神秘、高贵、优美、庄重、奢华行的气质,有时也感孤寂、消极。尤其是较暗或含深灰的紫,易给人以不祥、腐朽、死亡的印象。

(7)黑色 黑色为无色相无纯度之色。往往给人感觉沉静、神秘、严肃、庄重、含蓄,另外,也易让人产生悲哀、恐怖、不祥、沉默、消亡、罪恶等消极印象。

(8)白色 白色给人印象中洁净、光明、纯真、清白、朴素、卫生、恬静等。在它的衬托下,其他色彩会显得更鲜丽、更明朗。多用白色还可能产生平淡无味的单调、空虚之感。

5、色彩的冷暖:冷色和暖色是一种色彩感觉,冷色和暖色没有绝对,色彩在比较中生存。但通常情况下,红黄橙被认为暖色,蓝绿紫被认为冷色。

6、色调的变化:大致可归纳成鲜色调、灰色调、浅色调、深色调、中色调等。不同的色调给人的感觉不同。

以上就是我对于设计基础课程——色彩构成部分知识点的总结,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注释:由于文中用到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概念定义,不敢乱写,故在网上引用了规范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来自百度百科,但思路绝对原创。在此处说明,以免被人误解(当然也有点心虚)。

2.构成基础教学大纲 篇二

关键词: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创新探索

2000年以后动画专业在国内各大高校遍地开花, 但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以《构成基础》课为例, 总结以往基础课教学经验, 试图找出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作者的个人见解和看法, 希望能对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创新有所脾益。

《构成基础》是以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是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 一般由四个部分内容组成: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 包括构成的概念和来源, 与设计的关系及其对设计的影响和意义;二维范围内形象的形成与创造规律, 即平面构成;色彩的属性、组织规律, 色彩形象的创造, 即色彩构成;空间范围内形象的形成与创造规律, 即立体构成。

到目前为止该课程体系从开始到逐步完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按理说该课程体系的教学应该相对比较成熟。但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构成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走进了“教条主义”的死胡同, 为“构成”而“构成”。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较早设置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为装潢设计或者环境艺术设计, 所以国内和“构成基础”相关的教材、参考资料大多和这些老牌专业相关。而动画专业作为设计类专业中的新兴专业, 在我国高校中大面积开设的时间仅有十余年, 所以大部分“构成基础”资料还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知识更新, 这就导致了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滞后。再者,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 并未真正明确“构成”的学习目的及意义, 找不到和动画专业的关联点, 导致敷衍练习作业、“照葫芦画瓢”等抵触现象的出现。

实际上, “构成基础”和动画设计是息息相关的。以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为例, 点、线、面作为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是所有造型形象的基础和依据。学生在进行点、线、面的作业练习时, 没有将其和动画专业相关联。事实上, 构成基础课程在基础设计练习的基础上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开发与训练, 所以这种“机械主义”的学习方式并不可取, 是在做无用功。因此,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点、线、面”的内容与动画创作中的各种画面构图方式联系起来, 如点元素与插画或者漫画中的“点状构图”相关联。点状构图在动漫创作中应用非常广泛, 好的点状构图可以分散观者的视觉中心, 使观者能注意到画面中分散的各个主体造型, 以达到向观者传达作者某种创作意图的目的;线状构图在动漫创作中的应用也非常多, 如放射线构图, 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放射线的中心点上, 这样就把作者需要强调的造型或意图凸显出来。而倾斜的线状构图则给观者不稳定的视觉感受, 一般用来创作战争、运动、青春等主题的动漫画面;面状构图在动漫创作中的应用也非常多, 如正三角形的面状构图形式给人以稳定、居高临下的感受, 而倒三角形的面状构图则让观者感到摇摆不定。如此这般, 就将构成基础中点、线、面的内容和动画创作有机联系起来, 学生也能体会构成基础课程和动画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做到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样的, “色彩构成”是“三大构成”中的重要一环, 主要探讨色彩的来源、属性、搭配技巧以及通过创作新的色彩形象来进行色彩规律的掌握与训练。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已经将“色彩构成”这部分内容单独开设成《数字色彩》课程, 这实则是对当下最新的数字动画创作技术手段的一种迎合。“数字色彩”与“色彩构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只不过前者是基于数字设备及技术的色彩体系。“色彩构成”同样与动画创作密不可分, 学生们在掌握基本的色彩规律的基础上,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动漫创作中。如在创作动画场景时, 场景中的色调、气氛等的营造都离不开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再如动画角色和场景的协调, 就要考虑到二者在色相、明度及饱和度上的关系。

“立体构成”主要探讨在三维空间范围内对于形体的造型规律的运用, 这和动画三维设计技术不谋而合。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 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感受, 开发其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后期的三维动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空间认知基础。

当然, “构成基础”和动画专业的相关点并不仅限于此, 以上只是作者通过举例与大家交流在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以期对动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创新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3.构成基础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艺术设计构成基础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158-02

“构成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承接基础课程,也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事物不断产生,新的设计内容和形式不断出现,“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传统的“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概念化、程式化、机械化,未能及时调整思路,缺乏向设计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其原因如下:首先,当前“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的表现手段过于陈旧,一直进行着枯燥乏味的填涂,课程中绘制作业的时间过长,却用很短的时间来构思作品的创意,学生往往是为了成绩而完成作业,失去了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创造能力。其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长期以来以手工技艺的精良程度作为打分评判标准,严重偏离了课程的本质,因为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和创意思维、设计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最后,优秀设计实例不足,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年来“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创新,主要在探索形式法则,学生不明白所学构成理论和实际设计的关系,使得“构成基础”课程教学进一步僵化。随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构成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建立合理、有效的“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尤为必要。对此,笔者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由灌输到体验,重视启发性思维的训练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贯彻了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认为“技术”能够传授,而“艺术的创造力”只能通过启发。该理念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力是艺术设计人才之根本,也是设计作品的灵魂,想要具备创造能力首先需要创造性思维,开设“构成基础”课程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创造性思维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获得。这种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其能在事物的相同中找到差别,在差异中找到共通之处。在培养形象思维的同时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大量欣赏好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自然元素是创造形象的物质媒介,是构成形态的“原料”。因此“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应树立观察自然的意识,通过观察完成形态积累的过程,理解视觉语言的形式。大自然丰富多彩、形态万千,可供用来创作的素材非常多。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总能获得审美的愉悦,是因为自然中的美是对生命的赞礼。人们经常赞叹树木纹理的自然美,那是“岁月年轮”带给树木的独特魅力,是时间在树木上留下的痕迹。在学习“构成基础”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自然的物象进行转化,不单单要把庞杂的形转换成简单的形,如点、线、面等,将凌乱的形转换成有机的形,如空间、透视等,而且还要将无序的形转换成规律的形,如节奏、渐变、发射等。在课堂中也可以做一些从听觉感受到视觉感受、从嗅觉感受到视觉感受、从触觉感受到视觉感受的专题训练课题,从而提高感性思维的能力。

二、由单一手绘到综合表现,拓展基础设计能力

作业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做目的。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手绘制作上,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将现代电子技术介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能够大量缩短作业的制作时间,从而有更多时间去加强创意和想象力的培养,会更直接、有效、快速地培养专业能力。“构成基础”课程的基本任务就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建立桥梁。所以,我们要通过灵活、丰富的作业训练,鼓励学生勤动手、多尝试、敢试验,从不同自然物象中体会规律美、构成美和内在美。

应适当增加草图练习的数量。构思阶段应先要求学生绘制大量的草图,然后再进行分析对比。这样,学生在分析草图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领悟了理论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构成理论的理解。然后,在大量的草图中选择优秀的方案结合设计软件进行创作,使学生得以运用便捷的手段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在设计绘图软件普及后,作业数量的多少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因此,在“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多留作业、多让学生去思考,多尝试新的表现方法,打开思维,开拓思路,为日后设计储备大量的“资源”。其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采集“构成”。数码相机的普及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不需要专业的摄影知识,也能捕捉到所需要的画面,由远至近、由近至远、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从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利用相机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构成美”。同时鼓励学生带着课本知识点去发现美、创造美。学生在发现美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

三、由形式法则到主题构成,适当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自然界存在一切形式的法则,而构成是对自然物象的总结和归纳,从而形成构成的原理和法则。学习构成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即将这些基本原理,形式法则应用于设计实践,去完成设计作品。由于构成形式法则的理论相对抽象,往往给初学者带来理解方面的困惑。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往往认识不够,感觉不到抽象概念与实际设计的紧密关系,只知道构成法则是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相互结合。从教学实践来看,在单纯的“构成基础”课程训练中有必要提前引入相关设计实例,让学生明白所学理论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这样才能活学活用构成的基础知识,而不是和专业课程割裂。例如,从构成的角度来分析设计作品,在讲解构成基本理论的同时贯穿讲解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将设计作品中的文字、图形等元素分解为构成元素,可以很好地带动学生认识构成在设计中的作用。而且在作业练习中也要融入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有利于构成理论的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实验和探索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素养。

四、由教条到灵活,开展多元化评价方法

在以往的“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评,学生完全在跟着教师的个人思路审视自己的作业,学生单向被动地接受灌输式的教育,知识的来源也比较单一。为避免这样的弊端,教师应对作业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让学生看到自己作业的不足之处,督促学生自我反省,激励他们对基础理论进行不断学习和探索,为设计实践打好坚实基础。

教师在评价作业时,不能只关注工艺水平,要鼓励学生尽量去创造,不能只看作业的最后效果,还应注重作品的原创性和创作过程,部分作业虽不是很完美,但因为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就应该鼓励,对于借鉴或临摹成分过多,甚至原封不动照搬的,一定要予以否定;分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是认识思维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的自我“领悟”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之间碰撞出创意的火花,拓宽创作思路,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定期组织不同专业之间的作品展览,这种展览能够营造积极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由上述可见,“构成基础”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构建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设计的桥梁,如何从基础走向设计,在专业设计中做到“能用”、“巧用”、“实用”构成的基本知识,就需要我们大胆去发现、去尝试、去思考和创新。应以研究构成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不断拓展“构成基础”课程的新内涵,并通过有效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只有将“构成基础”课程切实地教好、学好,才能合理地完成构成知识与设计需求的衔接,从而提升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

[2]王健.意念形式、心手合一——构成基础教学探索[J].大家,2011(11)

[3]许春丽.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艺术教育,2011(1)

【作者简介】李林平(1981-),男,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讲师。

4.构成基础教学大纲 篇四

构成是对已知要素的重构,而在设计领域构成指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征、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构成基础是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理论基础,它存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构成基础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如绘画艺术、工业设计、雕塑艺术、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摄影艺术、媒体艺术等,所以无论是平面还是立体都离不开艺术的本质规律。这就是我们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门学科了。

平面构成是将具象和抽象形态的点线面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进而构成理想的造型方法。在这个平面构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得了感知即观察、理解、分析,我们首先学会如何去欣赏美的构成,思考怎样才是美,怎样是形式美,构成美,抽象美,具象美。如何去把握和处理形态和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我们重新构造新的形象时,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平面由点线面构成,我们从简单的黑白平面构成开始,我们开始从发现身边的美开始,从具象美,形式美到抽象美,从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以及黄金分割。不同的排列,组合都会表现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美。我们知道了,原来美处处存在。正如我们的广告一样,也许小小的改变却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要发挥我们的创造力,改变形态,创造美。

色彩构成是根据色彩原理,将色彩按照一定的比列关系去组合,创造、调和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丰富色彩,是平面构成的色彩再现。通过色彩构成,它培养了我们对色彩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大自然的色彩丰富,然而都是有色光三原色红绿蓝,和颜料三原色红黄蓝,相互调和便生成了新的颜色。俗话说,色彩表现了一个人的情感,正如黄色代表了激情、活力,红色代表了热情、开朗,白色给人以纯洁、干净,而黑色则给人以神秘,恐惧感等。我们运用这些丰富的色彩,去表达我们的情感,同样在广告的世界中,我们也需要去运用我们的色彩出传递我们的情感给消费者,达到我们宣传的效果。

立体构成是形态构成的立体化表现,它以纯粹的或抽象的形态为素材,在三度空间的展现中,运用视觉规律和力学等原理把具有三维的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形式美原理进行组合、拼接、构造,进而创造出一个既使人具有视觉享受又具有一定美感的三维形态。立体改变了人们一直的二维思考,三维是更多的存在于人们的身边,三维比二维更加形象生动,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正如我们通过平面的广告去传递我们的信息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利用一些更加形象的东西,去解释,让消费者更加直观立体的理解我们的产品。

5.构成基础教学大纲 篇五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图案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并能熟练应用。

[教学重点]

图案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各图案构成形式美法则之间的综合应用 [教具]

图案样画、课件等

图案是一门装饰性、规律性极强的艺术.注重外在形式的美,这种规律性与形式美是人类千百年来通过观察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美的形象,总结归纳提炼而成的,我们称之为形式美据则。它是我们表现不同图案内容,取得完美装饰效果的共同原则。

一、变化与统一

自然界的物种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每个物种在各式各样的形态变化中均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形式和内在的联系。如叶子的形状有成千上万种.但它们大多被统一在一种扁平的形态中,同一种叶子在相同的外形与颜色中又有着细微的个体差异与变化;

蝴蝶有变幻奇丽的色彩和多样的形状,但它们都拥有特征统一的外形;

人类具有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固有特征,而每一种族又有各自的体形.相貌和肤色特点。每个人面目

各异,但形态结构却是统一的,人还可以通过服饰和动作的一致性实现群体的统一。宇宙中不同种类的物体都有其共同的特征与个体变化。变化与统一的形式法则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物种中。

变化与统一的形式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规律,它来源于自然.也是图案构成法则中最基本的原则。

变化即多样性、差异性;统一即同一性,一致性。图案的变化是追求各部分的区别和不同,图案的统一是追求各部分的联系和一致。变化是指图案不同的构成因素:大小、方圆、长短,粗细、冷暖、明暗、动静.疏密等;一是指这些因素之间的台理秩序和恰当关系。

变化与统一是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变化要在统一之中,多样性要建立在整体陛之上。统一是变化的基础.变化则相对于统一而存在。只有统一而无变化,图案会显得单调、呆板、缺乏生气;变化过多而无统一,图案易杂乱无章.缺少和谐美。

图案的变化与统一主要体现在造型、色彩及处理手法等方面。

造型的变化是指形态因素在大小、长短、粗细、曲直等方面的区别与对比,统一则是将这些对比因素做秩序化的组台或形式上的协调。

这是两幅表现同一种植物的图案作品,左边所示的图案轻柔、纤巧,用线松软、自然;右边所示的图案厚重、饱满,用线严谨,刚挺。它们分别以不同的语言奠定了各自的风格基调,构成了花、叶、茎造型形式的统一,而在各自统一的形式中.花、叶、茎又有大小、方向及形态的多样性变化,使图案效果看起来丰富而和谐。

色彩的变化主要指颜色在色相、明度、纯度及冷暖上的区别·色彩的统一则是强调画面要有一个总的色调,使各种颜色有一个和谐的搭配,这一点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详细讲解。

处理手法是实现图案变化与统一的重要途径,图案可以通过统一的处理手法,使多变的内容达到协调。

图中的天鹅从形状、大小到方向、动势均不相同,通过运用相似的曲线弧形将画面统一起来。下图中羊的造型极为简括,排列细密的线条处理与黑色的头脚形成对比,把羊的形象表现得整体而富于变化

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物都有着对称的结构.如:花叶、动物、人物等。

叶子的对称形态 动物的对称形态

人类对对称的形式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并创造了无数具有对称形式的物体,如:建筑、器物、家具,交通工具等.建筑的对称造型

器皿的对称造型

均衡也叫平衡,它体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动态形式,植物的生长、动物人物的运动及各类物种的生态共存,均表现为一种平衡状态。

植物生长的均衡动态

人物运动的均衡动态

对称与均衡是图案最基本的两种组织、构成形式。对称体现了静感与稳定性,具有端庄,安定的美;均衡则表现了动感和变化性,具有生动、活泼的美。

图案的对称是以假设的中心点为依据,向左右、上下两方或四周配置同形、同色、同量的纹样,使图形产生整齐、庄重、平稳的效果。

对称

对称的形式很多,后面的学习中将详细介绍。图案的均衡是以假想的重心为支点,在视觉上保持重心周围纹样量的均等,由形的对称变为量的对称,变化中求稳定。均衡运用纹样的虚实、疏密、动势和色彩进行对比照应处理,在组织上有较大自由度,变化更为丰富。

均衡

自然中的万物看似繁杂纷乱,实则井然有序,从植物的生长、构造(如谷物的排列、花叶的轮生构造)到动物的皮毛斑纹(如斑马条纹、鸟类羽毛、鱼鳞罗列).以及田园的分布、山峰的脉络等,只要细细观察,随处可发现它们极具规律性,秩序化和循环反复的美。

叶片的反复 斑马条纹的反复

条理与反复既是万物生长固有的形式.也是图案组织的重要原则。条理是对事物有规律、有秩序的组织和安排,是使物象单纯化、统一化的重要手段。在图案中,花瓣纹理排列整齐、叶脉处理手法一致,造型归一,线条均匀,点形描绘到位,面形平整洁净等,都是实现条理化的有效方法。

花叶的条理化处理 鱼纹的条理化处理

反复是将相同的形象或单位纹样以某种形式规律往返重复排列,形成整齐、单纯、富于节奏的美感。图案的许多构成形式均具有反复的性质,如对称、发射、转换、旋转、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不仅达到了变化和统一的效果,而且也便于工艺制作。

条理与反复是图案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图案构成中它们往往是相互涵盖,不可分割,条理中含有反复的因素,反复更体现了种条理。

对比与调和是自然界巾随时随地存在的生态现象,紫花在黄花中的强烈色彩反差,由极为相似的花叶外形达到调和。

黑白大小差异很大的母子马,以它们共有的体貌特征及生死相依的内在亲缘构成和谐。

昼与夜、生与死、火与小、新与旧,许许多多性质截然相反的状态通过定的调和方式共存于一个事物之中,相互依存、相互衬托。

对比与调和构筑了我们视觉与心理的平衡,是变化与统一原则的重要体现,对比使事物双方充分展示个性特点,增强视觉刺激感,而调和是协调矛盾,使个性化的图案趋于统一。

在图案中,对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反.差异较大的形象要素的配合,如:黑与白、方与圆、直与曲、软与硬、红与绿、浓与淡,疏与密等。对比使画面产生鲜明、生动、丰富的艺术效果。调和是将性质相同或类似的形象要素进行配合,以缓解差异和矛盾,如:圆与椭圆,蓝与蓝绿、方圆结合、刚柔相济、组织技法的同一和类似等。调和多采用渐变或近似的手法来统一画面,以达到和谐、安静的艺术效果。

对比与调和在图案中缺一不可。对比可使画面活泼而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与平淡;调和可使对比适度恰当,避免零乱和生硬,达到既变化又统一的视觉效果。图2一11中,花与叶在色度,形态及方向上有较大的反差,用相似的添加纹饰将它们调和起来,达到形式上的一致性。花叶色彩的红绿对比,以两行红绿相间的叶子处理将它们调和统一,形成过渡变化。图2一12中,鹰的羽毛与枯枝、鹰嘴与鸟蛋等都存在着强烈的对比,但通过线条的表现处理和黑、灰、白的层次过渡实现整体形象的调和。

节奏与韵律是借助于音乐术语,将听觉要素转化为视觉要素。建筑、绘画、舞蹈等各类艺术形式中都有节奏与韵律的体现,而这种节奏与韵律也是源于大自然中万物的生长与运动的规律:如动物的心跳,大海的潮涨潮落,沙漠山谷的绵延起伏,植物生长的动势构造等都充满了节奏韵律感。

节奏是指运动变化有规律地交替连续的节拍.韵律是指运动变化的高低起伏、强弱长短所形成的优美而和谐的趋势和韵味。在图案中,节奏表现为形象的造型、色彩、主次、疏密等有规律地布局和变化,韵律则表现为这些变化的总的动势、构架和谐而统一,形成轻重松紧有序、层次丰富分明的整体效果。

节奏如同音乐中的拍节,韵律好比音乐中的调子,节奏变化形成美的韵律,韵律赋予节奏美的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均是指有规律的变化,表现秩序美和条理美。

比例是一个数学概念.用于造型中是指形象与空间、形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量的关系,这种量的关系是通过对照衡量来确定的。图案中的形象比例可有多方面的对照标准。

大自然中万物的形态结构为适应不同的生存需求形成了不同的比例特征,大多是美而和谐的,可以直接用于图案的表现之中。下图均是以自然的比例尺度绘制的图案形象.具有健康、匀称的美。

2、参照画面构成的比例需要

根据画面构成形式的需要来设计图案造型的比例关系,可完全打破自然的比例尺度,自由地夸张变形。这种方式在图案中运用较为普遍,也更富于装饰美感,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有些图案造型比例还应对照人体的结构比倒来设定,特别是一些立体图案.如:器皿、包装、家具的造型比例等,均要考虑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尺度关系,像杯子与手的比例,椅子与人腿的比倒等,这些属于实用性图案范畴,在此不多列举。

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还发现总结了一些最佳的比例方案,为图案盼设计提供了数理性的依据。众所周知的黄金矩形比例,也称“黄金分割”,它的长边与短边之比是1:0 618或l 618 l,即长边比短边=(长边+短边)比长边。黄金矩形与正方形关系紧密,可根据任意一个正方形作出相应的黄金矩形。作图步骤:

①作正方形ABcD}

②取底边Bc中点为E,连接ED;

③以E为圆心,ED为半径作弧交Bc的延长线于F} ④由F点作cD的平行线交AD的延长线于G点;

⑤矩形ABFG即是一个黄金矩形。

如果去掉以短边为边长的正方形,余下的矩形仍是一个黄金矩形。黄金比例在现实中应用很广泛,纸张、书本、画框、家具等等许多方面均较多采用黄金比例。

总之,图案的比例包括造型与空间、形象之间以及色彩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在设计中要根据实用与审美的需求来对照设定不同的比例尺度,恰当地安排画面的比例关系,从而达到整体的协调与统一。

1、图案是一门装饰性、规律性极强的艺术.注重外在形式的美。

2、变化与统一的形式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规律,它来源于自然.也是图案构成法则中最基本的原则。

3、对称与均衡是图案最基本的两种组织、构成形式。

4、条理与反复既是万物生长固有的形式.也是图案组织的重要原则。

5、对比与调和构筑了我们视觉与心理的平衡,是变化与统一原则的重要体现。

6、节奏与韵律是借助于音乐术语,将听觉要素转化为视觉要素。

7、比例是一个数学概念.用于造型中是指形象与空间、形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量的关系,这种量的关系是通过对照衡量来确定的。

1、图案有哪些形式美法则?其定义是什么?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

6.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篇六

计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空间形态、人机工程学、室内界面、空间分隔方式的基本概念,理解人体尺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以及通过不同室内界面处理方式,分隔并重新改造室内空间的意义和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空间形态(一般)

识记:空间的形态与比例、主要空间和辅助空间,空间的层次性 理解:交通空间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交通动线的三种基本形式,(二)空间尺度与人体工程学(重点)识记:人体工程学的定义及研究的领域

理解:人体尺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人体尺度的三个基本构成因素

(三)室内空间的分隔方式(次重点)

识记:室内设计中硬划分和软划分的区别,隔断、家具、绿化等多种分隔方式的定义

理解:隔断、家具、绿化等多种分隔方式在室内设计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四)室内界面设计方式(次重点)

识记:室内界面的定义及所包含范围,棚面、墙面、地面的不同处理方式 理解:界面与空间的关系

(五)空间的重新改造(一般)

识记:设计过程中进行空间改造的初衷、所涉及的范围和改造的类型。

识记:室内设计中照明的两种基本方式以及人工采光的几种基本类型 理解:不同的采光照明方式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二)灯具的类型(一般)

识记:室内设计中灯具的类型及划分方式 理解:不同类型的灯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三)色彩知识(重点)

识记:色彩的三属性、常用的色彩体系 理解:色彩的感觉以及对比应用方式

(四)室内色彩设计(次重点)识记:室内设计的配色分类 理解:室内设计的配色和协调

识记:平面图、立面图、棚面图、详图和透视图的定义、画法及使用范围 应用:能够使用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完成简单空间的绘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较为常见类型室内空间的基本功能,掌握设计的基本功能、主要设计区域和常用的家具尺度。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餐厅(重点)

识记:餐厅设计的家具尺寸和空间尺度

理解:餐厅的基本空间构成和餐厅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商场营业厅(次重点)

识记:商场营业厅设计的具体内容和目的,以及商场营业厅的空间尺度 理解:商场营业厅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旅馆门厅(一般)

识记:旅馆门厅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

(四)旅馆客房(次重点)

识记:旅馆客房设计的基本功能、主要设计区域和客房常用的家具尺度

(五)舞厅(一般)

识记:舞厅设计的基本功能、主要设计区域和常用的设备尺度

(六)住宅(一般)

识记:住宅设计的基本功能、主要设计区域和常用的家具尺度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指定教材:《室内设计与图例》,苗壮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辅助教材:《室内设计原理(上册)》,来增祥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室内设计资料集》,张绮曼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

自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认真阅读指定教材,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原理,熟悉基本分析方法,能利用室内设计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2、及时完成作业练习

自学者在阅读完教材的某一章节后,应及时独立地完成作业练习。因为作业可以帮助理解、消化、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3、尽量接触实际项目、增加室内设计实践知识。

四、关于命题考试规定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五、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室内设计是()的继续和深化。

a.装饰设计 b.建筑设计 c.设备设计 d.建筑装饰设计 2.名词解释 色度 3.简答题

简述古罗马建筑风格特点 4.绘图题

7.构成基础教学大纲 篇七

一、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及过渡性, 树立学生的构成与创造意识

由于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的知识内容是相互关联与递进的, 因此教师需要确保构成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后期学习打好基础, 从而利于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情况下, 许多艺术院校在编排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时, 是依据教学内容的承接性来进行, 为了更好的进行色彩教学与素描教学, 通常选择在第二、第三学期开设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 以培养学生的构成与创造意识。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转变非专业视觉习惯, 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及设计造型能力, 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设计学习有极大益处。教师在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教学中, 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让学生充分掌握平面、色彩、立体这三个构成基础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进而令学生掌握美学形式的表达。当然, 因为学生首先学习的是构成课程的理论知识, 尚未接触过具体的设计,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教学内容的过渡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区分构成与设计的概念, 并对现代设计观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 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构成知识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明白只有掌握了构成基础知识才能形成系统的艺术设计观念, 而后经过不断的训练以达到艺术设计创作的目的。

二、重视构成课程的关联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基础

构成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基础课程, 其课程体系中主要有三大教学内容构成, 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形成造型空间意识, 教授学生关于二维平面设计的知识, 如构成方法、形式组织等。而色彩构成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意识, 让学生明确色彩搭配的原理与规律, 使学生掌握色彩搭配的技巧与法则。最后, 立体教学是树立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 掌握立体形态中元素的构成规律。在构成课程中,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这三部分内容是相互关联、相互递进的关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这三部分的关联性, 将其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从而使构成课程教学实现相互渗透的目的。如在进行“点”的知识教学时, 教师应分别从平面、色彩、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以实例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观念。此外, 由于艺术设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应树立学生的三维形态意识, 使学生明白艺术设计过程中有关体积、空间形态、材质、色彩搭配的关联。学生通过构成基础课程的学习, 能够进一步掌握二维平面设计方法、三维形态造型规律, 以及色彩搭配审美, 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设计。

三、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实践性是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 因此教师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时应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创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情境, 在实践中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构成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实际设计技能, 让学生尽可能将自己的创意变为实际的艺术设计作品,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而且还能够树立学生艺术创作的自信心。为了提高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采取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构成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 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 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首先,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构成课程的理论性教学, 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课件、录像等形式进行教学,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让学生更为直观的学习与掌握构成课程的理论知识。其次, 教师应创设极具娱乐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情境, 安排设计任务,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知识, 发挥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从而掌握构成课程中的基本实践技能。教师在实践课堂上布置设计任务, 让学生自主发挥进行设计创作,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四、总结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 艺术设计专业还算是一个新兴专业, 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程引进我国课程教育体系的时间不长, 因此在构成基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与不成熟之处, 需要各大艺术院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在汲取国内外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革新。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构成基础课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应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将教学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技能, 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设计人才。

摘要:现今在我国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 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已成为一门基础的必修课。由于艺术设计是一种集实践性与创造性于一体的专业, 因此在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的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对大学生创造力与艺术实践技能的培养,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构成意识, 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掌握一定的创造能力、视觉思维能力、设计造型能力等。在此, 本文将深入探讨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的教学, 从中分析如何在构成基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洪波.“文化嵌入”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意能力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 2011, 26 (4) .

8.构成基础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 高校教育成本;成本计量;构成模式

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以来,“教育成本”成为令人注目的话题。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未制定有关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和方法,没有要求核算教育成本,致使高校无法按照统一的规范核算教育成本,难以准确地提供教育成本信息。尽管学术界对此已展开多年的讨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这一主题,高校教育成本是否可以计量及如何进行计量应该是问题的关键。

一、 高校教育成本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教育成本的研究现状

关于教育成本,许多学者都是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应用到教育方面,将教育与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了教育经济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3年出版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用一章的篇幅论述了教育成本,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希恩认为:“教育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如不用于教育部门,就可以用于别的部门”。科恩(Cohn)提出教育成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莱文(Levin)也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认为教育投入成本最合适的定义是机会成本,它可以通过在其他最佳使用状态下的价值来衡量。因此,教育的实际成本不仅包括公共教育经费,也包括私人成本。

我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王善迈教授认为,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靳希斌教授指出:“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台湾著名学者盖浙生教授在其《教育经济学》一书中指出:“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服务,教育成本分为教育生产者的成本和教育消耗者的成本,教育成本等于教育生产者的成本(直接成本)与教育消费者的成本(间接成本)之和”。

(二) 对教育成本研究现状的分析

从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成本是从多学科、多视角融合来理解的,首先以马克思关于成本的理论为研究基础,揭示了成本最本质的经济涵义,即成本是耗费与补偿的统一体。进而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来研究教育成本,如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规律,更强调揭示成本的经济内涵。在教育经济学中提出的教育成本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损失,将教育成本核算内容划分为实支成本和机会成本。从社会学角度看,成本表现为社会公共资源的消耗,教育成本可以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家庭)三方花费在学生教育上的资源总和,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消费的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体现了广泛意义的教育成本。

多学科、多视角教育成本的理论可以开阔我们的研究视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即成本是否可以计量和如何计量的问题。为此本文认为,成本→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是一系列逐步下移的概念,内涵逐步收窄。结合实践性需求,高校教育成本应该属于会计学概念范畴,理论基础是基于可计量性的基本特征。

高校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高校教育成本应该以高校为学生而付出的耗费价值作为教育成本计量的理论依据,体现学校为培养高校教育产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所以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这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校教育产品所消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是狭义的教育成本,因而不考虑个人成本和机会成本。

二、 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会计学的视角

非会计视角的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无法统一确认标准,造成计量的困难。当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了进一步探讨高校教育成本的信心。深入探究这个问题,必须从会计学的角度入手。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可利用的手段来看,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类:统计分析法、会计调整法和会计核算法。1.统计分析法就是利用财务系统中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或抽样调查获得的资料,经过适当调整而获取教育成本数据的方法。到目前为止的教育成本研究中,所用的教育成本数据基本上是用这类方法得到的。这种方法不是会计意义上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不准确,不可能提供利于成本分析的按功能划分的精细成本项目信息。2.会计调整法是利用现有的会计记录,经过调整,将教育经费支出数据转换成教育成本数据。由于学校存在着系统的会计记录,因此只要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调整规则,计算转换教育成本就可以得到教育成本数据。这种转换调整的基础是会计核算的成本计量原则。北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及清华大学财务处曾根据原始凭证按照功能分类,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过核算,事实证明工作量过大,难以推广。3.会计核算法是利用学校会计系统,通过设置、登记账簿,记录教育资源的耗费,计算教育成本。系统准确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只能来自会计系统的账簿记录。运用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产生教育成本数据,前提是要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将成本核算作为学校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学校要配置相应的核算人员。

会计学的成本概念强调可计量性和可货币化记录要求,所以会计学视角下的高校教育成本的基本特征是可计量性,即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为培养教育产品而付出的可计量、可货币化的各项耗费。对这些耗费,利用高校会计核算系统,通过设置、登记账簿,记录教育资源的耗费,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

(二) 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手段

1.对现有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改进。

按照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设计的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实际上未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因而提供的“成本数据”实际上是教育经费支出列示项目的统计、汇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成本,所以说现有高校财务会计系统存在缺陷。而会计系统应该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DSS),因此笔者提出尝试设计开发高校成本核算子系统,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该子系统是独立于现有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二者可以实现核算功能上的对接;(2)该子系统可以按照高校教育成本概念模式核算出不同信息使用者所要求的成本信息。高校教育成本属于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构建的原理是:会计系统中应设置两个基本库——数据库和方法库,数据库记载教育经费支出数据,而方法库则存放不同的确认和计量规则(包括会计准则和非会计准则规则),会计准则只是规则中的一种方法。在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时,会计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者的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确认、计量规则,组合成与信息使用者决策最相关的会计信息内容。(如图1)

改进现有高校财务核算系统软件,可以通过研制开发教育成本核算子系统、增设教育成本核算模块以实现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该模块应包括教育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归集和期间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教育生均成本和教育总成本计算以及成本分析等相关信息。对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实现电算化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2.技术的支持。

笔者关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路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即利用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一个子系统,从现有高校财务信息系统中取得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数据,经过分类、筛选、归集与分配之后,核算出笔者提出的高校教育成本概念模式下的高校教育成本。

(三)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步骤

高校教育成本由过去的教育经费支出下的统计成本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成本,实际上就是按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本文中是指高校各院系)归集和分派费用的过程。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将高校的各个院系视为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因此,参照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归集和分派方法,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过程包括教育成本的归集和分派两个阶段,具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教育成本的计量对象和计量期间;第二步,教育成本的归集;第三步,教育成本的分派。

1.计量对象和计量期间的确定。

根据高校培养的对象和成本计算期的不同可具体分为不同的教育成本概念,如:年度教育总成本——以全校学生为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并以一年为成本计算期;专科生/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年度教育总成本——分别以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为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并以一年为教育成本计算期;某院系、某专业学生年度教育总成本——以某院系、某专业学生为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并以一年为成本计算期;某院系、某专业毕业生教育总成本——以某院系、某专业学生为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并以培养周期为成本计算期。

2.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

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是指按照会计制度要求,把耗费归集到成本费用账户中。高校投入教育的各种资源,如果用于其他目的,而非用于培养学生的,则不构成高校教育成本,即确认是否归属教育成本的问题。因此,在各项资源消耗中,部分与学校提供教学服务无关的费用,在教育成本的归类与计算中应予以剔除。如校办企业支出、后勤服务部门支出、离退休人员的各种经费支出、与教学无关的学校附属单位的支出、其他支出如高校发生的赔偿、捐赠支出,灾害事故损失,这些高校非正常性的费用支出,与培养学生无关,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3.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派。

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派是指将归集的成本费用分派给特定对象的行为。具体分为两种情形:(1)成本追溯,指将那些能够直接追溯到教育成本对象上的直接成本分派给相关成本对象;(2)成本分配,指将需要分配的间接教育成本分派给相关成本对象。成本分配需要确定分配标准,如教师课时数、实验时数、学分数、教师人数、学生人数等。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由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听课,跨年级、跨学科的情况都会出现,各受益对象的实际学生人数不容易取得,在这些分配标准中,采用学分数作为分配标准会更为科学。(见图2)

通过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派,将应由本期教育产品负担的费用都归集到相应的教育成本项目上,这时就可以按照教育成本计算方法对各项费用进行汇总计算,得到各种教育产品的总成本。将总成本除以学年学生总数,就可以得到学生的平均培养成本或单位成本。

三、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三种概念模式

(一)三种高校教育成本构成模式

尽管理论界目前已经展开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许多研究学者对高校成本核算范围、核算步骤和成本项目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说明,但是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国家也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在本文中,笔者提出高校的教育成本有以下三种构成模式,以供参考。

1.直接教育成本。该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是按照高校的各个院系作为核算主体,仅对院系一级发生的教学费用支出进行筛选处理,只把直接教学成本支出(即本论文中的在职职工工资、福利,在校学生福利,院系教学管理费用,院系教学经常费用)作为成本核算的内容。此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不考虑校一级发生的管理费用,也不考虑校一级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相关折旧费用。类似于企业生产车间只核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

2.间接配比教育成本。该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也是按照高校的各个院系作为核算主体,不仅对院系一级发生的直接教学成本支出进行核算,而且要对学校一级的有关教学费用支出进行核算,如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购置费、公共实验室有关教学支出及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此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不考虑学校一级发生的管理费用。类似于企业生产车间核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下的制造成本概念。

3.综合配比教育成本。该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也是按照高校的各个院系作为核算主体,不仅对院系一级发生的直接教学成本支出进行核算,对校一级发生的管理费用以及校一级发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其他费用也进行核算。类似于企业核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期间费用下的全成本概念。

综上不难看出,对于某一个高校的某一院系,其直接教育成本、间接配比教育成本、综合配比教育成本的数额是依次增大的。

(二)不同构成模式下高校教育成本的比较分析

直接教育成本提供教学单位直接耗用的教育成本,不需要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核算过程直观、简洁,它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成本,但是可以为各个分院、系等教育单位提供本院系的直接教育成本支出信息。

间接配比教育成本本着谁耗费、谁负担的原则,符合成本概念的本质,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支出,也是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教育成本概念。学校公用支出单独归集而不分配到教育成本中,有利于高校加强费用控制和管理,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支出发生。

综合配比教育成本是宽泛意义上的教育成本概念,它将学校管理部门发生的耗费也分摊到教育成本,成本数据包含了教学支出和非教学支出,模糊了成本信息,其结果将不利于控制公用支出,容易滋生教育腐败。

笔者所定义的直接教育成本、间接配比教育成本、综合配比教育成本就是三个不同层次成本概念的构成模式,可以为不同信息需求者提供教育成本数据信息。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教育成本理论基础及计量方法的研究,提出三种概念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构成模式,为高校建立教育成本的会计核算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高校教育成本是可以计量的。只要建立明确的成本核算体系,设置相应的成本项目,选择会计核算法,对发生的各项耗费进行归类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即可计算出教育成本。

2.提出了三种高校教育成本构成模式,得出不同模式下的教育成本数据是不同的,进而可以推断出不同高校的教育成本是不同的,同一学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育成本也是不同的。因此,从成本数据本身并不能看出培养的质量状况,教育成本只是反映了学校办学的投入情况。

3.通过对计量技术的突破,设计开发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子系统可以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从而对相关高校教育成本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参考价值。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财务都已实现电算化,数据的采集和转化很容易。本课题组已与学校财务部门共同研究开发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子系统,相信计算高校教育成本可以成为现实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良华. 基于泛会计概念下成本计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2] 杨周复, 施建军. 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于敏.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研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2).

[4] 龙英.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 [J]. 教育财会研究, 2007,(5).

[5] 何海栋. 基于收费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1).

9.《平面构成》教学反思 篇九

平面构成是平面设计的基础,也是立体构成的基础,它重点研究在二维空间中如何创造形象,如何运用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组织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新形态。学习构成的目的是培养灵活的设计构思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专业设计打好基础。

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对于八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内容,因此首先选择了“圆”作为基本元素进行学习尝试,在这一课时,先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圆点的位置变化,让学生们感受下落感(悬空)、稳定感(上下左右作用力一样)、安定感(没有地方可掉),进而让学生感受同样的图形,当位置发生变化时,圆点给与人的不同画面感和心理感受。

然后,从“直线”、“曲线”的角度,认识,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认识美术基本元素“点”与“线”的关系。然后出示生活中的“点”:衣服、写字、为期、人民大会堂的红灯笼、药丸等,再出示一系列与“点”有关的设计作品,渗透“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的相关知识,最后再作业阶段,对作业步骤、作业形式进行详细的界定,这样孩子们的设计过程也变得非常容易了。

在进入“平面构成”内容的授课过程时,就选择了平面构成的“骨架”进行讲授,引入“透视”的元素让孩子们更为直观的理解。先选择了生活中的一组图片进行赏析:整齐排列的公共座椅、候机大厅的屋顶横梁、延伸向远方的铁轨、08奥运会开幕式演员方阵等,在这些照片中寻找透视,感受不同的排列形成的美感。在此基础上,了解平面构成的“骨架”,即排列规律。

再选择一系列平面构成作品,对比学习,认识平面构成的基本方式:重复构成,变异,渐变,发射,肌理,近似构成,密集构成,分割构成,特异构成,空间构成,矛盾空间,对比构成,平衡构成。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孩子们对于“平面构成”这一专业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图案设计课程中,作业形式,尺寸等作业要求的统一要求,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作业的最后呈现形式更为规范、整齐。

10.立体构成教学计划 篇十

一、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的目的要求:

1、课程性质:

《立体构成》是电脑美术、装潢艺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2、设置目的:

是使用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其前期必修课程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4、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包装结构、包装容器科学合理。

5、学时分配:

装潢艺术专业开设于第四学期,96课时。电脑美术开设于第三学期,80课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技能要求:

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制作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教师结合学生平时作业评定课程考核成绩。学期总成绩为平时成绩40%,考核成绩60%。

五、教材及参考用书:

教学辅助教材:《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赵殿泽主编。

六、资和教学条件要求:

1、师资要求: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要求主讲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师生比为1:30。

11.平面构成教学有感 篇十一

一、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平面构成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根据职专学生年龄小和艺术素质薄弱的特点,直观的图形可以引发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是一组重复或彼此有关联的图形中的基本单位。点,线,面可以构成各种形态的基本形,如:方形、圆形、矩形、梯形、椭圆形等。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准备一些用纸板剪成的方形和圆形两种基本形,然后在投影仪上演示。开始学生并未意识到其他图形的存在,但当把方形和圆形折叠或相加后出现在屏幕上,学生开始联想起来。大部分学生认为许多基本形他们都是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这些形都是由方形和圆形演变来的。在初步了解基本形之间图与底,正与负之后就要了解基本形之间的组和规律,从而衍生出不同的平面构成形式:重复、近似、群化、渐变、特异、对比等。让学生理解几何学中抽象的点线面到平面构成中具象的点线面,即点的延长是线,线的推移是面。一个苹果在密集构成中可以理解为点,而在对比构成中则是面。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将学生引进了门,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应用中掌握设计规律是指,把平面构成的一些原理和规律的练习与具有一定实用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假设的实用设计题目,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平面构成的原理和规律与实际设计的密切联系。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加深了对平面构成的原理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例如,用10个大小相同的点进行空间排列和平衡练习。以往的教学方法,点就是点,没有什么特殊变化,现在要求学生把这些点变成具有点的性质的具体形象。形象可以任意设计,但一定要简练概括。单点的形状要明显且方向感弱。如苹果和黄瓜相比较,苹果的点状性质较强,但方向感弱。用这样的方法去练习,就要求学生首先去理解和掌握空间排列和平衡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同时还要想到与实际设计的联系,去联想到适合于表现的事物和形式。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了创作意识,他们联想到很多事物,如水塘里的荷花、冬天里的漫天飞雪、花坛里开放的鲜花、觅食的蚂蚁等。他们在设计和训练中不仅掌握了设计规律,而且还提高了应用能力和审美意识。现实生活当中的形象并非都是美的,也有不适合的形象和表现形式。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设计中有选择,有取舍,不断提炼加工,运用到不同的设计当中。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

平面构成的学习,离不开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动手就不可能达到实践的目的,只有不断地去动手实践,才能加深对学习知识的巩固,慢慢提高准确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如果只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出描绘高手,不能培养出设计高手。如果一件设计作品,即使有很好的设计效果,熟练而精确的描绘技法,而没有巧妙的构思,也不可能成为一件成功的作品。学习平面构成,两个能力的培养都是缺一不可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

一个设计的过程就是要先了解设计的要求,然后构思,做出若干个设计草图或方案。然后一幅一幅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这几幅中的优秀之处,做出一个最佳设计。如果说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了思维这个主动脉,就没有最佳的设计方案,也就不可能得到好的设计作品。好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美,而要有化平淡为神奇的创造力,就是要有创意思维。创意思维是多向的、跳跃的、立体的和开放的思维。在设计中,围绕一个主题,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面来表现。在训练中,笔者要求学生一个规律用多个变化形式表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设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让学生理解了一个规律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四、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创作

设计需要敢于创新,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例如,在特异构成作业上,要求做形象的大小特异对比练习,一般的学生仅仅想到大瓶和小瓶、大树和小树的对比等,这种设计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就超越了作业的要求,设计出一些好的作品。如一个学生用青蛙的大和蝌蚪的小来进行特异对比。在—个排满蝌蚪的画面中加了一个大青蛙,把大青蛙和小蝌蚪联系起来,构思很独特。

平面构成课教学要给学生们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个性的空间。因此,在课堂作业辅导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作业中的新思路和新创作。要积极地肯定和引导,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在审查学生的设计草图时,要认真、谨慎,尊重他们的创作精神,不轻易用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更不能以自己的审美爱好去衡量学生设计的好坏,而是帮助学生去分析,努力发掘一些连学生自己都忽略的东西。即便这些东西不符合作业要求,也要鼓励他们去发挥,以便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使学生的个性与这门课程的要求能完美地结合起来。

12.构成基础教学大纲 篇十二

关键词:高职特色,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介质

1 引言

色彩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 运用科学的原理与艺术形式美相结合的法则,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和抽象思维, 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的可变换性, 对色彩进行以基本元素为单位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组合、配置, 并创造出理想、新颖与审美的设计色彩。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平行互补的设计造型基础课, 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构成体系, 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构成体系之一。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引进西方的传统构成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授课, 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 再通过手绘完成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手绘的表现技巧;通过绘制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细心、严谨的治学作风。但是, 它仍存在有明显的三个弊病:一是注重对色彩理论的分析, 偏重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 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二是缺乏市场主题性设计的引入, 缺乏色彩研究的创新思路;三是在表达色彩介质上有使用传统颜料的惯性, 颜料也不是唯一能表达色彩的介质, 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不是对颜料的掌握, 而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搭配、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运用能力。以至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色彩构成课程结束后, 学生并不理解色彩构成对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帮助, 怎么运用到专业中去?

伍。

4.2加强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建设, 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场馆设施是发展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制、丰富学校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和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物价指数的上升, 高校教育经费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体育场馆要提高效率, 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科学管理思想, 运用科学管理方法, 加强体育场馆的设备、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同时利用场馆的优势开展体育场馆的综合开发利用。

4.3建设高品味的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同时具有历史延续性, 校园体育文化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 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水平, 没有文化形成不了体育, 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体育。因此,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科学地拓宽学生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文化知识地时间和空间, 利用书本、电教、课余等, 促进学院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

4.4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

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既要考虑知识、技能的传授, 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用性, 并照顾到学生未来的需要。应当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 充分发掘教材的价值, 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全面提高他们的体育素质。

体育教学应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不同情况, 可灵活运用“非常规”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可以采

随着我们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所思考并尝试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对此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和个人的一些见解。

2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动机

目前, 色彩构成基础教学已显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它不是“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也不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 而是打破以往的单调模式, 针对各专业特点, 进行实践, 将基础教学向专业与实践相结合。

而高职与普通高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动手能力强, 职业素质好。为此必须以能力为中心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高职的本质特征在于职业性, 其独特的培养目标体现出其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无法替代的优势,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 还应有自己独特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定位, 更需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与高职的特色结合起来。

设计新潮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这种视觉上的感受和作用, 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色彩构成的教学更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加之, 这两年来人才结构的变化, 高职教育在现阶段的社会建设中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 要办出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 教学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3 高职艺术生的特点分析

用“内外”教学法, 即把课堂教学内容放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一步提高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对问题的思考过程, 寻找思考的方法, 积累思维的经验, 而且还要不失时机给学生以启发诱导。启发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设疑启发、以情启发、类比启发、联想启发等。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课程内容要讲求现代化、综合化、多样化、弹性化及自主化, 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并力求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划, 必须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 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庄小平, 郭公帅.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6 (4) :102.

【2】李丽华.21世纪高校体育的创新教育[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5 (5) :4.

【3】王志刚.关于目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0 (5) :4.

【4】马德森, 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体育函授通讯, 2000, (3) .

【5】汤起宇.体育高等教育观念变革论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 生源不同, 素质差异较大

根据“国发[2002]16号”文《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职业教育是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看出, 高职的生源是多种多样的, 自然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

(2) 文化和专业成绩相对比较薄弱, 更有零专业基础的学生

因为社会需求量大, 近年来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率较高,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 美术类招生规模也急剧扩大, 高职教育也降低了准入门槛, 而由此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招生录入时的标准差异上, 有的艺术专业取消了文理科的差异化招生政策, 有的甚至取消了对专业成绩的要求。所以, 整体来说, 高职的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水平并不高。

(3) 对自己没有信心, 对专业不感兴趣

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考前班的培训, 相当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美学认识和绘画基础, 对于来到大学才刚刚接触到美术的同学来说, 短短几周的素描和色彩基础课简直就是走马观花的肤浅的认识。对其基本功的训练帮助不会太大, 甚至有的学生根本跟不上教学的进度, 在作业的完成上也不如有基础的同学做得好, 久而久之, 使得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就有想放弃的念头, 更谈不上有什么兴趣了。

4 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传统的技法训练仍十分必要

绘画基本功是艺术设计创作的基础, 也是设计灵感的一种有效的记录方式。绘画功底的好坏, 将影响到学生未来设计水平的高低, 对审美、造型、颜色搭配上都之关重要。针对高职艺术生的文化和专业成绩相对比较薄弱, 专业基础比较差的特点, 有必要保留传统的技法训练项目。通过传统的技法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以及对颜料 (如水粉、水彩) 等介质的熟练掌握, 教学中老师对作品技艺上的严格要求。使学生们的耐心、细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这种态度的培养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工作的态度和处理困难问题的实施。当然, 表达色彩的颜料性能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运用介质再现人肉眼所见的光的色彩世界。色彩构成的训练应该回到它的本质轨道上来, 也就是对色彩的审美规律的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

前面也提到传统的技法训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4.2 电脑多媒体教学的介入, 有助于色彩构成教学更生动形象的开展

在色彩构成课上, 老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进行直观讲解, 一些复杂的光色原理可以在学生的眼前真实再现, 使学生轻松掌握色彩的规律。这是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用文字表述、学生靠联想去感受所达不到的效果。例如:色彩构成中的空间混合练习, 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画小方格, 并往里面填颜色。现在, 学生可以直接利用photoshop软件, 取一张色彩丰富的图片, 用“滤镜”中的“像素化/马赛克”功能进行处理, 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了。这样学生就省去了花费在手工制作中的时间, 而把精力放在研究色彩关系上和图形的创意上了。

但是, 我们必须时刻提醒学生, 不要认为把电脑软件学会了, 就以为会设计了, 而忽视色彩美的基本规律, 单纯追求电脑的色彩特技, 这并不是创作。电脑只是绘图工具, 本身不会带来创意, 真正具有创造力的是我们的大脑。同时, 强调学生加强手绘设计水平的训练。

4.3 表达色彩构成的介质应该生活化、多元化

从色彩写生开始大家接触最多的就是颜料 (水粉、水彩) , 主要是它的方便实惠, 而且表现的效果好, 易于掌握。使得一提到色彩, 大家就误认为色彩只能用颜料去表达才是对的。这种观点显然不对。我们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物基本上都具有颜色:绿色的叶子、红色的花朵、蔚蓝的天空、金黄的太阳、粉红的裙子、深蓝的牛仔裤等等, 色彩无处不在。因此, 颜料只是表达色彩的一种材料, 而不是唯一的材料。

在我们进行的色彩构成教学改革中, 针对表达色彩的材料运用方面, 做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把跟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用”等引入到色彩构成中来, 以“色彩美食、色彩时装秀、色彩空间、色彩日用装饰品”等活动, 在校园内全面展开。活动重在加强学生如何将色彩构成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色彩美食是训练学生用食物本身的不同颜色来搭配, 并现场烹饪出一道道色美味香的菜肴;色彩时装秀是训练学生根据材料颜色和质感的差异来进行色彩搭配;色彩空间是训练学生用简单的材料 (如:彩纸) 来布置自己的宿舍, 让整个空间色调协调;色彩日用装饰品训练的是在不同的日常用品上作画 (如:杯子、盘子、抱枕等等) 训练学生用色彩装饰不同的日常用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色彩时装秀”。这是我们色彩构成课程改革中最具特色, 也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时装秀以班级为单位, 分别以“中国风”“时尚之都”“青春赞歌”“人体彩绘”为主题进行创作。用来做时装的材料也不受限制, 但必须能体现其主题调性, 通过材料本身的颜色和不同质地的材料来设计出不同风格, 不同类型的服装。我们惊喜的发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全被释放出来, 在材料的运用上是五花八门:树叶、树枝、有色卡纸、光碟、红包、扑克、塑料袋、宣纸、羽毛、尼龙绳、布匹等等。更关键的是学生通过动手去制作服装, 主动的去研究那些颜色搭配在一起会协调, 什么质地的材料搭配在一起才更能体现出主题基调。而且, 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也被激发出来了, 穿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服装在T型台上展示, 无比的兴奋和自豪。

这一系列的活动, 将枯燥的基础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生活, 提高了大家对色彩构成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更深刻的体会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大家认识到表达色彩的材料可以多元化。

4.4 主题性设计引入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主题性的色彩构成训练, 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 是如何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主题性设计是设计市场领域的惯用手法, 它的好处在于能够界定一个有文化属性和经济价值的课题, 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的搜索和调研, 创作和整合出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在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和方法急速发展的今天, 新的色彩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 而不是提供答案, 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

主题性设计是包豪斯基础课程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德国仍是如此, 老师给学生一个课题, 然后师生一起去实现, 一起研究与分析, 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设计教学。在法国的艺术设计学院中色彩构成课中也开设有主题性系列作业 (如题为“大师作品与设计运用的构成”等等) 。我们在色彩构成的教学改革中引入的主题设计, 把设计观念引入色彩构成基础课程中, 使学生在学习色彩的同时, 提高创造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玉峰, 《高职学生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2]吴卫, 《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 株洲工学院, 设计在线网站

[3]宋东东, 《职业教育生源市场分析》,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上一篇:关于批评的名言下一篇:慈善公益讲话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