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2024-08-1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精选16篇)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多媒体运用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理整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启发学生的重要性。而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与文本内容进行真切而有效的对话,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学习的激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一 多角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全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情境教学正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的必须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课文中的一个情境便是一个整体。多角度创设情境,能缩短我们与文本的距离,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有时候,单纯依靠课本上的文字和教师的语言,还远远不足于理解事物的形象或感情的深沉,这时候运用多媒体中的图像音乐影视,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长城》一课,文中描绘了长城的样子和特点,抒发了对修建的古代劳动人民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长城,对长城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城的图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览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生活的积累,对有些抽象的知识理解校困难。多媒体技术,可把远方的东西放在学生面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化。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小学语文第三册《精彩的马戏》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学生立刻被直观、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画面所吸引,脸上流露了好奇、喜悦的神情,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他们仿佛和作者一同欣赏一场精彩的马戏,他们仿佛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学习古诗,增加感性体验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最为枯燥。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在教学时不便对学生讲解过深,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让学生多多诵读,最终倒背如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浓郁兴趣呢?因此多渠道创设古诗教学情境,是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关键。以多媒体丰富的教学形式如视频、图片、动画、音乐等,营造出与古诗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古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从而将古诗的所描绘的意境还原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古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我了解到很多学生从没有见过长江和天门山,这种认知缺失对诗歌的学习是一种制约。于是我让学生先观看有关天门山的视频: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壮美景象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学生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因此选择恰当的媒体语言诠释诗歌的意境,能够迅速缩小诗歌内容与学生认知不足的差距,增加感性认识,为学生深入学习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用音乐渲染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

让学生走进叙事性的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文本,实现与文本零距离“情感对话”,是语文对话教学的能否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渲染文本情境,能够加快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的步伐。

《去年的树》是意境优美的童话,树的遭遇让所有人为之惋惜、愤怒。为了让学生们感受树与鸟去年的幸福时光和鸟执着寻找树艰辛与忠诚,我从一些影视作品剪辑合成了一段反差巨大的音乐,乐曲的前半段是欢快悠扬的,背景音乐中不时传来婉转动听的鸟鸣,后半段则是忧郁低沉的《爱的致意》,中间教师辅以深情的解说,音乐渲染和教师的描述让有的学生泪眼盈盈,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文本。

音乐是灵魂的颤栗,文字是情感的结晶。音乐与文学都是人类情感世界的表达,两者通过不同形式的语汇各自塑造出令人感慨深思的意境。音乐的语言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文学的表达更贴近现实,显得更直接。两者相通相连,具有同样美好的意蕴。

因此,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选择气质吻合的音乐作为情境对话的背景,渲染出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一种由饱含深情的音乐和美丽的文字构成的艺术文化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世界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那些饱含作者或喜爱同情褒扬、或憎恶批判等真挚强烈的情感的叙事性文章,选择恰当的音乐渲染对话教学的情境,往往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能力,情境的生动、有趣、形象,激起了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还有许多辅助手段,如巧设疑问、联系生活、角色体验等,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恰当,直观的欣赏会取代深入地感悟,感观的满足会取代心灵的震撼,学生走马观花,一头雾水,这时,多媒体就成了一种花架子。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针对课型特点,有效地使用信息动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篇二

一、创设导语情境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 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 一堂课如有好的开端就能先声夺人, 造成学生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用导语去粘住学生的心, 从上课的开始就要使学生跃跃欲试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我是中国娃》一课开始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 就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一样,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降生在一定的地方, 这个他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 就是他的祖国。我们的祖国就是———中国。谁知道“中国”的全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的祖国是中国, 我们都是中国娃。 (出示课件, 学生欣赏祖国版图、全国民族大团结画面、快乐的中国娃画面。)

再如《送给奶奶的阳光》一课, 我采用故事引入:我们每天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接受着阳光的关爱。可是有一位老奶奶腿坏了, 不能出来见阳光, 总是渴望见到温暖的阳光。有一天, 天气非常好, 灿烂的阳光沐浴着大地, 她的孙女鹿儿想把阳光带回家作为礼物送给奶奶, 她能给这份礼物带给奶奶吗?请欣赏《送给奶奶的阳光》, 相信这样的导语好多教师都用过, 同时也坚信这样的导语也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兴趣的。

二、创设儿歌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从小是听着儿歌长大的, 所以他们对歌曲并不陌生。在不是音乐课的语文课上听到美妙的儿歌, 他们会很兴奋的。

如我在教《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课时, 首先我创设情境———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这一环节分以下两步:

1.播放欢快的音乐, 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2.组织教学:同学们, 在欢乐优美的音乐声中, 我们的音乐课又开始了。今天的音乐课, 教师要带同学们上山游玩, 看看山上有什么? (播放视频) 这样, 在音乐欣赏中, 学生对《采蘑菇的小姑娘》进行了聆听, 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唱, 课堂上其乐融融。当然, 小姑娘那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再如《唐僧取经》导入新课时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渲染气氛, 引起回忆。音乐渐停, 教师介绍唐朝和尚玄奘, 并板书课题。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更加浓厚了。其实, 思品、科学、体育、活动等学科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开放式备课, 寻找各科知识的共同点, 寻找可优化教学的结合点,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朗读情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 在学生朗读前, 给他们营造与朗读目标所一致的情感氛围, 唤起他们的情感需求, 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 使他们的情绪在教师渲染的氛围中达到饱满的状态, 那么有感情的朗读将成为学生此刻宣泄的需要。

如在教《一路鲜花》一课最后一部分时, 我这样引读:爱是一束鲜花, 美丽了生活, 美丽了我们的心。听了刚才同学的话, 教师相信有了你们这群爱的天使, 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和谐。所以阳光爷爷——— (笑了) 。他打开——— (车窗) , 让——— (阵阵花香) 飘进车内。师生共读时, 我在板书的同时用歌曲“爱的奉献”作为背景音乐。当读完最后一段, 趁学生激动之时, 我又问:“此刻, 你们有没有什么需要?是想写点什么呢, 还是想再次朗读一遍……”话音未完, 学生就抢着说:“教师, 让我们再朗读一遍, 可以吗?”“当然可以!”

可见, 恰当的情境将带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情流露, 内心产生强烈的奉献爱心的愿望。

四、创设比赛情境

一年级学生识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 忘得更快。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让学生进入有趣识字的快乐之中。如:“课前一、二分钟朗诵会”“故事会”“评选认字小能手”“我会写字”等活动,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与鼓励,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识字其乐无穷, 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记得就会更牢。

如《爸爸, 你知道吗》这一课刚开始预习时, 让学生回家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然后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朗诵会,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再者充分利用双休日时间, 让学生回家记课后生字, 周一上语文课前进行识字接龙, 比赛以个人为单位, 自己会读的字一个接一个读下去, 不会的暂停, 及时请教四人小组中的“小老师”, 而后继续进行下去。最后谁接的最长谁为优胜者。不言而喻, 比赛不仅使学生在快乐中认识了生字,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从而感到学习的乐趣。

五、创设生活体验情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学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除了重视课堂学习之外, 也要注重拓展学习空间, 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如:在教生字“福”时, 我创设了让学生回归生活的情境:在每年春节时, 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在门上往往会贴上一个倒着的什么字?创设这样的情境, 主要是为了使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 唤醒学生认知, 让识字生活化。在抓句子教学时, 也可以创设情境, 深入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用“越来越……”造句时,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双休日, 福满家超市里上午九点之前人并不多, 可九点之后, 人越来越多, 到了十二点以后, 超市里人山人海了。想一想, 我班同学有什么变化?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这样一来, 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造的句子特别贴近生活。从教学中可见, 教师联系生活, 巧妙地推出多个“例句”, 这比运用课文中单一例句的教学强得多。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创设多角度多途径的教学情境, 不仅能使课堂焕发活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苦学”为“乐学”, 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系统学习的起始, 也是关键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应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和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语文。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篇三

关键词:生活情境;音乐情境;问题情境;表演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8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84

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再就知识本身来进行讲解,这样只能成为机械而被动的知识灌输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心理包袱,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掌握,甚至还会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彻底失去兴趣。只有将知识置于具体的情境与可感知的活动中,才能改变枯燥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获取丰富而直接的感性信息,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以及情感的丰富。这正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浅谈如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脱离生活的语文学科教学,学生只能简单地理解文字肤浅层次的意思,而并不能深入。只有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架起学生通往文本的桥梁。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如在学习《猫》这一课时,学生对猫非常熟悉,但却很少有学生去认真地观察过猫。为此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观察任务,要求学生亲近小动物去观察,也可以从互联网上收集猫的图片,查阅资料来对猫展开重点观察,从而让学生在亲自观察中真切地感受到猫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动物,帮助学生获取全面而直观的认知。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再只是就文字表面来理解,而是能够将语言与描写对象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更能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猫的特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运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诉诸人类听觉的艺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能起到渲染与烘托效果,为原本枯燥的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将那些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情感与意境等传递出来,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基调来展开学习。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或是播放课文录音,尤其对于一些包含着浓厚情感的文章,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就可以将静止的文字转化成形象可感的事物。这种方式一方面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展开快乐的阅读;另一方面更能体现文本的人文性与情感性,更利于学生深刻领悟文中所包含的情感。

三、巧妙提问创设情境

(一)趣味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尚未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需要在外部的刺激下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此,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问题本身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二)启发性问题,诱导学生主动思考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也就是说要在学生“口欲言而弗能,心求通而未得”时提出问题,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问题的启思功效,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来展开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往的提问只是就作者、主题等展开提问,只是对固定知识点的复习,这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要提出开放性问题,将问题的切入点放宽放大,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与灵活运用,促进共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文章是以语言为载体来记录生活与社会的,写作就是用语言文字来描写客观事物,而阅读是将语言文字还原于客观事物。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更容易从直观的事物之中获取直接而丰富的信息。有些文章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开展角色表演活动,可以真实地再现文本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丰富学生的体会与感受,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学习《田忌赛马》这一课时,如果只是进行机械地讲解,学生的理解往往只能浮于文字表面,一知半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来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来分别扮演孙膑、田忌和齐威王,真实地再现比赛场面,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到孙膑的胸有成竹,了解他的聪明机智,同时对田忌与齐威王也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样的表演情境可以将学生内心求知的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浓厚的兴趣来展开主动的探究,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

总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与机械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富有成效。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用心挖掘文本资源,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篇四

如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古诗内容相机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刺激物,可以把学生带到一种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摸索出对古诗的一些教学方法,即运用情境的创设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尝试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有部分古诗可以运用尝试情境进行教学。如在教学《锄禾》时,如果教师单一给学生讲解粮食如何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学生可能体验不到。因为现在的儿童都是家里的宝贝,根本没不参加过劳动,更不知粮食如何得来。因此,在上《锄禾》之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义务劳动。在通过学生亲自劳动尝试后,再让学生写出劳动的经过和感受。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对这次劳进行口语交际,然后教师相机提出诗的内容让同学们对比讨论理解。这样就把握住了学生学习的心向,调动了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二、用媒体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经验的不足,致使对诗句的理解、体验、感悟有障碍。若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计算机,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这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望庐山瀑布》,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如果教师把这部分内容通过计算机的处理相机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看就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就不言而喻地在学生心目中扎下了根。这样,即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多角色模拟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一首古诗时,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法效果,可以采取给学生加一些“互助套餐”。如在《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声音角色的模拟,也就是说让学生根据“猿”的叫声模拟学叫,然后组织讨论:“猿的叫声给人的感觉怎样?”其中有一位学生就提出:“猿的叫声非常难听”。随即教师提出问题:“当时李白这样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在讨论中有同学就这样说:“因为当时李白被皇帝赦免,心里太高兴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这样,在交流中,学生通过相互探讨就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唤起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达到了知识的无缝链接。也在此过程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篇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 块。”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让学生溶入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们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新安庄到了,停车,又上来几个阿姨,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四、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 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 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

6.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论文 篇六

摘要: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教学法是一种新课改要求下的先进的教学方法, 能够将语文教学的价值发挥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情景创设。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情境创设;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来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和场景创设出来, 达到引起共鸣的目的。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课堂情境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 给小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容量, 给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课文背景知识, 便于小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 帮助小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使用了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情景视频, 让学生观看老班长牺牲时的具体场景, 笔者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旁白, 用抒情的语言讲述老班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 随着视频情节的深入, 学生无不动容, 甚至有学生当场流下了热泪。可见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创设课堂情境, 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2. 巧用课堂小故事创设课堂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对故事有着天然的兴趣, 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对故事的爱好, 巧用柯达小故事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 在小故事中巧妙的引入课堂教学的内容, 将教学内容故事化, 将生动的课堂情境创设出来, 从而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更倾向于教师的口语化的、故事化的叙述方式[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关上书本, 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来。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就用了故事法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先关上书本, 笔者开始为学生讲述圆明园的故事,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圆明园的精美和华丽, 引起学生的向往之情后, 笔者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去圆明园游玩?”当学生纷纷表示非常渴望去圆明园游玩时, 笔者话锋一转, 向学生讲述了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残忍的毁灭圆明园的罪行, 学生的情感被极大的激发起来, 从而创设出了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利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创设课堂情境

爱好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 如果能够在与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入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 则能够更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在利用课堂游戏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时, 教师要注意既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是课堂游戏紧扣课堂教学的主题, 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避免造成课堂纪律的散乱。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游戏, 非常受到小学生的欢迎, 比较容易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适应。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木偶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采用了课堂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让几名学生分别扮演老木匠、小木偶、小红狐、熊、小兔子、老婆婆和蓝鼻子小女巫这些人物角色来进行对话表演, 使学生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课文中各个角色的见闻和感想进行更为深刻的领悟, 对自己的心理位置进行转换和调整,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情境生动活泼, 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

4. 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越紧密, 越有利于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要能够将课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联系起来,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对小学生的直觉性进行培养[2]。

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受, 使小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打开, 对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从而使其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或者图画来拉近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幸福是什么》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到的幸福的瞬间。之后笔者又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图片, 分别为妈妈送儿子上学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的场景、孩子给爷爷奶奶洗脚的场景、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场景等等, 勾起学生对于生活中平凡的场景中蕴含的幸福的感受, 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5. 结语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 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 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设生动活泼的小学语文课堂情境。要让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还要从课堂情境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帮助小学生确立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香国.探析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和途径[J].中小学电教 (下) . (07)

7.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篇七

一、简要解析高中语文情境教学中的不规则现象

心理学表明, 情感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内驱力和原动力。有人对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作了如下分析:认知目标是教学的基础, 能力目标是教学的追求, 而情感目标则是教学的抓手。前苏联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 这种气氛不仅会给教学带来相应的好处, 同时也能有助于完成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

就社会观察和调研情况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已经形成共识, 然而在较多层面上普遍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有貌合神离之嫌。就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 教师在情境培养中缺乏真情实感, 传递给人的感觉不是情景交融, 而是无病呻吟或刻意为之。二是有牵强附会之意。就是说在一些教研观摩课上, 执教者“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虽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但是细细体会, 这种创设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而非以调动学趣为本, 确有生拉硬拽之感。三是有难以驾驭之势。就是某些教师在建构情境后, 忽略了个别学生对情境的独特体会, 另些“比较慢热”的学生尚未来得及感悟而失去了主动体验的机会, 从总体效果看来,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四是有“创而不适”之虞。就是在情境创设活动中, 执教者过于紧贴学科本本知识, 而不能把之与社会生活的环境视野有效链接起来, 致使所创教学情境不能完全使用。

二、对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创新实践与初步体会

俗话说:没有通用的, 只有实用的。笔者在学习实践和创新总结的基础上, 根据其创设途径和手段, 逐步形成了情境教学的基本用法, 并在实际中加以变换使用, 以发挥“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之效。

1. 教学情境的科技生成法。

自从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校园以来, 以其活泼形象、印象和谐、信息海量的独特优势, 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活力, 尤其在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和欢迎。

2. 教学情境的疑思生成法。

“学起于思, 而思源于疑”, 旨在强调“疑和思”的重要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 进入“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从而有效激活他们的探究欲望。如利用学生的质疑等来创设情境。在督查《师说》的预习情况时, 有学生共同质疑“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字词义。笔者首先肯定他们善疑勤思的学习品质;接着借助吴小如在《韩文琐札》中“盖承首句‘古之学者’言之, 言学者求师, 所以承先哲之道, 受古人之业, 而解己之惑也。非谓传道于人, 授业于人, 解人之惑也。”向学生释疑;然而告诉他们:文言文中有很多的字词语序与白话文迥然不同, 深入其中勤学好思, 不仅能够享受其趣, 而且受益良多。此番激励, 有效增强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和信念。

3. 教学情境的活动生成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有些说理性的白话文或者文言文, 如果按照一般的讲读模式来授课, 则会使得“教师感觉难尽其意, 学生感觉枯燥费劲”。对于这类的教学内容, 至于多媒体教学等其他方式又并不适宜使用。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采取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际感悟。如在教学《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文言文时, 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元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话, 从中把握人物语言和性格的内涵特征,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实在化和形象化。再如, 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追求展开辩讨交流活动。这样既活化了教学形式, 又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摘要:语言类知识有其相应的生成背景, 因而它的传播和运用也应当在合理情境下进行。所谓教学情境, 就是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或引入一定情绪色彩且富有感染性的具体场景, 以有效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并使其心智得到有益的发展。合理运用情境法教学, 有助于活跃教学状态, 激发学习情趣, 突破教学难点, 显现教学内涵, 能够使得学生在情感的变化迁移和体验共鸣之中与学习内容同呼共吸、感同身受, 从而赢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式的简要阐述, 期望从中收获商榷与指教之言。

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设情境 有效课堂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不能充分理解、感受。他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另外,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要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知识,必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一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导语情境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一堂课如有好的开端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用导语去粘住学生的心,从上课的开始就要使学生跃跃欲试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我是中国娃》一课开始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就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降生在一定的地方,这个他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就是他的祖国。我们的祖国就是——中国。谁知道“中国”的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们都是中国娃。(出示课件,学生欣赏祖国版图、全国民族大团结画面、快乐的中国娃画面。)

再如《送给奶奶的阳光》一课,我采用故事引入:我们每天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接受着阳光的关爱。可是有一位老奶奶腿坏了,不能出来见阳光,总是渴望见到温暖的阳光。有一天,天气非常好,灿烂的阳光沐浴着大地,她的孙女鹿儿想把阳光带回家作为礼物送给奶奶,她能给这份礼物带给奶奶吗?请欣赏《送给奶奶的阳光》,相信这样的导语好多教师都用过,同时也坚信这样的导语也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兴趣的。

二、创设儿歌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从小是听着儿歌长大的,所以他们对歌曲并不陌生。在不是音乐课的语文课上听到美妙的儿歌,他们会很兴奋的。

如我在教《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课时,首先我创设情境——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这一环节分以下两步:

1.播放欢快的音乐,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2.组织教学:同学们,在欢乐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音乐课又开始了。今天的音乐课,教师要带同学们上山游玩,看看山上有什么?(播放视频)这样,在音乐欣赏中,学生对《采蘑菇的小姑娘》进行了聆听,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唱,课堂上其乐融融。当然,小姑娘那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再如《唐僧取经》导入新课时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渲染气氛,引起回忆。音乐渐停,教师介绍唐朝和尚玄奘,并板书课题。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更加浓厚了。其实,思品、科学、体育、活动等学科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开放式备课,寻找各科知识的共同点,寻找可优化教学的结合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朗读情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学生朗读前,给他们营造与朗读目标所一致的情感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使他们的情绪在教师渲染的氛围中达到饱满的状态,那么有感情的朗读将成为学生此刻宣泄的需要。

如在教《一路鲜花》一课最后一部分时,我这样引读:爱是一束鲜花,美丽了生活,美丽了我们的心。听了刚才同学的话,教师相信有了你们这群爱的天使,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和谐。所以阳光爷爷——(笑了)。他打开——(车窗),让——(阵阵花香)飘进车内。师生共读时,我在板书的同时用歌曲“爱的奉献”作为背景音乐。当读完最后一段,趁学生激动之时,我又问:“此刻,你们有没有什么需要?是想写点什么呢,还是想再次朗读一遍……”话音未完,学生就抢着说:“教师,让我们再朗读一遍,可以吗?”“当然可以!”

可见,恰当的情境将带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情流露,内心产生强烈的奉献爱心的愿望。

四、创设比赛情境

一年级学生识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更快。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让学生进入有趣识字的快乐之中。如:“课前一、二分钟朗诵会”“故事会”“评选认字小能手”“我会写字”等活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与鼓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识字其乐无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记得就会更牢。

如《爸爸,你知道吗》这一课刚开始预习时,让学生回家有感情地熟读课文,然后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朗诵会,比一比谁读得最好。再者充分利用双休日时间,让学生回家记课后生字,周一上语文课前进行识字接龙,比赛以个人为单位,自己会读的字一个接一个读下去,不会的暂停,及时请教四人小组中的“小老师”,而后继续进行下去。最后谁接的最长谁为优胜者。不言而喻,比赛不仅使学生在快乐中认识了生字,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感到学习的乐趣。

五、创设生活体验情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除了重视课堂学习之外,也要注重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如:在教生字“福”时,我创设了让学生回归生活的情境:在每年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在门上往往会贴上一个倒着的什么字?创设这样的情境,主要是为了使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唤醒学生认知,让识字生活化。在抓句子教学时,也可以创设情境,深入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用“越来越……”造句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双休日,福满家超市里上午九点之前人并不多,可九点之后,人越来越多,到了十二点以后,超市里人山人海了。想一想,我班同学有什么变化?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这样一来,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造的句子特别贴近生活。从教学中可见,教师联系生活,巧妙地推出多个“例句”,这比运用课文中单一例句的教学强得多。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多角度多途径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课堂焕发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篇九

我校组织开展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课题是宿州市教研室批准的市级课题,该课题组于2009年5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项书。两年多来,课题组按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障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为此,广大教师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未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识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他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领导重视,举措得力。该课题组领导高度重视,刘校长、赵校长亲自指导该课题研究活动,并多次听取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2、加强学习,提升水平。课题成员静心学习,品味书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内涵。注重扩大视野,博采众长,延展知识,积“小流”以成“江海”,不断的厚积拓展课题成员的教育文化视野,增加了底蕴。我们采取了灵活读书形式,自学、集中辅导学相结合。学习中,课题成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围绕研究主题网上学习。了解教改动态,开阔教师视野,拓展知识面,为课题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建立了互动式反思沙龙对话。每一个课题成员带着感悟、困惑和疑问,作为研究者来参加沙龙。在这里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深刻更精彩的见解,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共识,推动课题研究。

课堂实践注重:①课前集体备课——挖掘教材的内涵。备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学生--思考如何从学生的学出发,教给学习方法;备教师自己,思考对相关知识的拥有量。②课中和谐教学——展示天地课堂。课堂实践中,课题成员充分认识到:只有课堂实践注重“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即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经验、兴趣爱好,把课程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就能体验课堂的丰富多彩,体现叶澜提出来的“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③课后反思教学——直面课堂中的不足。每一次教学实践后,我们总是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反思评价,先组员交流反思评价,再请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做总结评价。有“同课异构”案例反思、课题重点问题研究反思。反思评价时,课题成员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许多中肯的意见在反思评价中不断传出,促进了课题实践的良性循环。

三、研究成果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让学生体验身边的真实情境,如计算酥梨的收入和打药的开支,使孩子们体会到长辈们的辛苦,从而塑造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环保、节约”从娃娃做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通过具有“中国梨都”之称的花的世界,果的海洋这一乡村生活情境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数学兴趣,让学生从小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3、通过研究,改进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更新本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发学校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4、通过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通过两年多的扎实研究,课题组在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和利用研究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能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学生能够通过参加梨花授粉、摘果、卖果等劳动生活实践来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于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张娟老师执教一年级“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

师讲故事: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生:(很有兴趣地猜)

师:(展示盘里有2个桃)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小猴子过生日的故事串起了三幅图,吸引学生极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的含义。

(三)教师能够创设有诱惑力的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则具有“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如董慧老师的“2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先让学生随便说一个数,无论大小,老师能够立马判断出该数是否是2的倍数。此时此刻,学生充满了疑惑,新知也对学生产生了极大地诱惑。为上好本课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

(四)能够创设有空间的想象情境

张文丽老师在上“左、右”一课时:就创设了很好的空间的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有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五)能够创设“真诚的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我们的数学课堂期待着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真诚的情境”,那么什么是“真诚的情境”?所谓“真诚的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真实诚恳,没有半点虚假。比如:李海峡老师在上《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手托一个透明的容器,内装了许多幸运星。师:希望得到幸运星的同学请举手,伸进去感受一下,估计幸运星的颗数。生1:大约450颗;生2:大约380颗;生2:我觉得它特别多,我也估计不了„„。师:有办法知道它有多少颗吗?生4:数一数。师:一颗一颗地数吗?生考虑一会,提出:这些幸运星太多了,一颗一颗数耽误我们上课的时间。师:如何较快地数出这么多的幸运星?我为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份与我同样多的幸运星,不同的是,你们的每10颗装了一袋。组员分工,用最快的速度数出幸运星的颗数。哪一组方法好,数的正确,幸运星就送给你们,于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数数„„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课的最后这位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喜悦——把幸运星分给了学生。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了丰富情感体验。

(六)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校教师能够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小学阶段数学概念主要可分为发生式概念和属差式概念两类。所谓发生式概念是指这一数学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属差式概念是通过种概念与属概念差异来界定概念的内涵的。强化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如分数就是一个发生式概念,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过程明确“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又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教师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动作进行体验。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之后,设计了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有的一个人搭,有的几个人一起搭,结果搭出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五、思考与展望: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10.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篇十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指“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恰如其分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情境的创设强调兴趣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创造课堂上轻松、愉快、有趣,师生积极主动和谐配合的氛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形成。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让教育性渗透其中。[关键词]:朗读美,多媒体运用,想象,生活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一种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身临其中,那么怎样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创设一种恰当的课堂情境呢?怎样渲染一种课堂气氛?以下我就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朗读的作用

(一)教师引读

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本身是充满活力的,那么不难发现他的课堂也是充满活力,开放,融合的。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就需要朗读的基本技能,有一种超凡的激情,会把自己的情感扩大,渲染课堂气氛,把这种激情带给整个班的学生。例如王崧舟老师在上《长相思》的古诗教学时,其中有一段《长相思》的配乐朗读尤为精彩,那种朗读那才是真正地身入其中,真正地全身心的投入,我注意到了,当王崧舟老师在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时,下面的同学的全都投入倾听王老师的朗诵,他们的表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自己就是纳兰性德。很显然学生都被王崧舟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入了《长相思》这首次淡淡哀愁的词的意境中。一堂课堂的特定情境的创设就被教师的深情并茂的朗读给带动出来了。窦桂梅老师曾经这样说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责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帮助儿童建立起语感,并引导儿童思考与表达,以初步掌握这门学问。而语文教师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自己。”

—1—

(二)学生朗读

一节语文课,总少不了了学生的朗读,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此强调学生的朗读呢?这创设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有什么关系呢? 1.兴趣有利于激发情境的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朗读的课堂往往是一个老师自己唱着独角戏,不能够带动学生,教学情境如何渲染?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其中吗?答案是不能的。相反,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一字一句地去品味文本的语言,情感就自然产生了,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塑造课堂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自然的,很容易产生共鸣的感情,这种教学的气氛是真实,自然,不造作!2.朗读有利于情境再现

其实,我觉得朗读并不是单纯的在于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帮助情境的再现。比方说,边朗读可以边想象边思考,想象文本中可能出现的画面的,这是情境的自主创造,完全是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其次,朗读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一些肢体语言神态的表达,比方说面部表情,动作再现。举个例子来说,我从《跟窦桂梅学朗读》这本书中,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让学生朗读“清晨,推开门一看,呵,好的雪啊!”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个“推开门”的动作,接着再感慨“呵,好大的雪啊”。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立马被调动了出来,这种情境也很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非常直接地营造出课堂的学习情境来。学生的眼前就会马上出现一个白茫茫的世界,这种情境的创设是直观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语言,动作,场景同时再现。学生对于“雪好大”的感慨都是从心里面有感而发的。这样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切,形象。

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多媒体运用到现代的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情境的创设更加方便,快捷,形象,课堂中可以利用各种的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图片,视频,音乐,这些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课堂营造一种浓厚的教学情境。

(一)借助图片现情境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ppt中出示图片是创设一种教学情境的常用方法。借助图篇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图片学生不仅能迅速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态,把文本中的文字直接直观的转换成图片,更有利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桂林的山水》这一课时,在学生

—2—

通读了课文之后,有的教师会给学生直接出示一组“桂林山水”的图片,从视觉的感官中直接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借助视频现情境

用影片创设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或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或是学生很少接触到的事物,因此学生对一些课文内容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时,借助影片来向学生展示生动、具体、较为直观的景物或场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上《女娲补天》的这一课时,可以课前给学生播放一段女娲补天的动画视频,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另外一方面,视频中可以完美再现“女娲补天”的整个过程,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带给学生直接的视觉震撼,这种情境的创设是直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产生真实的感受。为后面课文学习打下了真实的感情基础。

(三)借助音乐渲染气氛

我个人非常喜欢用音乐渲染一种气氛,为教学创设一种特有的情境。用音乐创设一种情境,在古诗教学的运用中特有显著的效果。一方面,音乐可以和朗读完美的结合,音乐为朗读的效果又锦上添花不少,让学生从“声”与“乐”的有效结合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的教学实录中,整节课堂都与古典音乐相结合,不管是王崧舟老师的配乐朗读,还是学生自主思考写话时间,都有古典音乐相结合。我最有感触的是王崧舟老师让学生想象纳兰性德故园的画面,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那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把这个画面写下来。在学生写的过程中,配上一首《琵琶巷》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音乐柔情似水,婉转曲折,空灵飘荡,听着琵琶声婉转起伏,又像一个人娓娓道来。听着《琵琶巷》的音乐,又听着王崧舟老师深情导,想象着纳兰性德故园的画面,像是飘荡在梦里,又好像是真正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一副副纳兰性德故园的画面,是那样的其乐融融。可是,王崧舟老师一转话题,这一切只是想象,而现在,先不急得把这种感受给写出来,而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淡淡的感伤再去读《长相思》这首诗,音乐,声音,场景,语调结合得近似完美,《长相思》这首词中纳兰性德的感伤无奈之情学生就不约而然的体会出来了。在感受到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又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的审美情趣又提高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语文来自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大环境中出发,感受文章中所描写的生活。语文教学是现实生活的反应,语文教学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想、敢悲、敢恨,并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上《女娲补天》这一堂

—3—

课时,我会联系生活情境导入这篇神话故事的学习,我会写问学生,你们生活中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然后再说一说这一些神话故事带给你什么样得感受。从平时的阅读积累中初步能够感受到神话的神奇,为《女娲补天》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打下感情的基础,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想象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这儿童这个特殊的年龄段,想象力会特别的丰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这一优势,通过引导儿童想象来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转换成“活”的画面,这能激发学生独立的思考探索问题,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比如我在教学《嫦娥》这一首古诗时,我会先让学生从一二两句中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嫦娥生活的场景,从学生想象的画面中再于自己生活的场景进行对比,感受出嫦娥寂寞的心情,这样的情感学生通过想象就不难得出了。

五、小结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这个问题的思考,查找了一些资料,和观看了一些课堂实录,我觉得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不是所有的方法对所有的课堂,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师都是有用的寻找一种适合教师学生文本的情境创设方法,关键还是在于文本的研读,关键在于对文本深入的挖掘,要找到文本思想的源头。南宋思想家朱熹不是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吗?强调“源头”的重要性,毕竟所有教学情境的设计都是为这“源头”服务。

[致谢] 这篇论文是在孟庆海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我通过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稚嫩的作品一步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进都是我学习的收获。从选题到资料搜集,到写作初稿,经多次修改,到最后定稿,这几个月的时间孟庆海老师对我耐心的指导,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不懈的支持。为了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他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指导,在此我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渊博的学识,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李迎久.谈语文情境教学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8,(5).[3]王玉梅.论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0,(6).—4—

11.小学语文作业中如何有效创设情境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家庭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70-01

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新课程为依据,设计新型有趣的家庭作业形式,才能发挥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让他们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获取活泼全面的发展;也才使语文家庭作业真正焕发生命的色彩!

一、再现文本情境——家庭作业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材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师应领着孩子步入语文园林,才能让学生去感受其中姹紫嫣红、桃红柳绿的美。而如何让学生深入语文学习呢?情感应该是最关键的因素。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设计一些情境型的家庭作业,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更好地感知教材。再现文本情境,体现家庭作业的趣味性,还可以采用另外的形式,如配乐朗读、演课本剧等。如教学《雪被子》后,让学生回去为课文选配乐曲,并将自己的配乐朗读录下来。优美的音乐会给学生创设特别的情境,会令他们为自己的杰作兴奋不已。

教学《小马过河》后,布置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表演,学生会很乐意地去过一回编、导、演的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情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也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日本心理学家龙泽武夫说得好:“新颖的刺激、趣味的刺激、矛盾的刺激、稍复杂的刺激。对于这些,儿童会瞪目而视,敞开感觉之门……即使伴有多少苦痛,也仍然孜孜不倦地探求。”对于这样的家庭作业,可能比机械地抄写要多花些时间,可是在完成这类作业时,学生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涉猎了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并走进了社会生活。这样,凭借作业这个载体,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愉快而难忘的体验。这样的作业,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相关情境家庭作业的拓展性

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可见,积累对于表达意义重大。积累不仅是表达的基础,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是语言材料的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针对目前小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出路,要求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课外阅读的分量可谓相当重大,由于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不浓厚,他们对于看哪些书感觉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相关的情境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前布置阅读

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 仿、相反或有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课后推荐读物

即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教学了《南京长江大桥》后,推荐学生阅读《赵州桥》、《中外名桥》等,让感兴趣的同学去收集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名桥图片、资料等,并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中外名胜古迹。在收集资料和交流汇报中,即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又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家庭作业的实践性

修《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经常设计实践型的作业是适应时代需要,符合大纲要求的。当然,学生的各种实践,看重的并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和从中悟到的创新学习原理、科学精神和学习方法。实践型作业形式颇丰,采撷几种如下:

1、体验生活型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广阔天地,课外实践活动即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又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到野外踏青,让孩子在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采野花,摘野果,甚至吟诗作画;在天高云淡的金秋,让学生到菊花怒放的公园赏菊,去硕果累累的果园参观,帮助劳动,从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并学习书上学不到的知识;母亲节到了,让学生为妈妈作件事,给妈妈一个惊喜,即促进母子亲情,又为学生习作提供感性素材,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下,不难写出情深意切的美文佳作!

2、实践观察型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技巧。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顺序、有重点等。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由课文出发,到生活中去观察事物。如教学《青蛙的眼睛》一文,我布置作业,请生观察:①青蛙眼睛的样子,②捕捉飞虫的动作,③面对你提供的静止食物的反应。并与课文中的描写相比较,写下自己的观察所得。通过实践观察、比较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的理解无疑会更深刻明了。此外,实践性作业还包括收集信息型、动手制作型、小课题研究型等等,不作——赘述。

1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篇十二

一、老套中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具体现状

过去我们教师教学语文,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老师拿着书夸夸其谈的讲解半天了。就开始课文的教“字”、“词”、“句”。课堂上没有一点生气。教师为之埋怨学生不认真听。学生也学习的无味。后来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素质在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同时,相关的教育者还应当注意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出现的不足和相关问题。

1.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教学语文不知道学生达到什么目的,你的教学就是瞎子走路,茫然一片。你的教学也导致学生对学习目的的不清晰,不明白要学到书中的什么内容。这都是由于教师在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和相关的教学流程安排。教师的备课中不去思考学生情况,课堂上无法将教学流程清晰化,最终造成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模糊不清。要教好语文首先教师就要明确课堂中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才是关键。有目的的教学才会有好的收效。

2.教学形式不得当。语文教师大部分的把课堂看成是灌输学生知识的主战场。教学上,教师就一味的注重学生学到了没有,采取的讲解、提问等方法,课堂也没有一点学生自主的氛围。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死气沉沉的感觉。造成了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教师在教学中机械化教课流程,使原本多彩的语文课程变得枯燥乏味了,学生因此也感到语文难学了。

3.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学习二字,从字面上看,就是学,在学中练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教师应尽的义务就是辅助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程内容,将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由于教师对课程的安排和流程的细节不够明确,没有把学生的兴趣集中在语文学习中来。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了枯燥的课程讲解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原有程度上大打折扣。

4.情境教学在语文中没有运用。现在新的课程编写中,大部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加之我们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图片、音乐等都会让学生感兴趣。可是教师总是怕麻烦。责任心不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运用的辅助性的激发学生情趣的也是一句话就带过了。学生也就无法在情境中展开想象。

二、情境教学法咋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教学内容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爱好的特性,创设适应课堂内容的情境,通过绘本内容、图片展示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去讨论。在自主中能够理解和感知的实际生活,加深学生对文章要学习内容的理解。

2.绘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兴趣起到。用来引入学生进行语文课本学习,学生爱好的看图。从直观的图中,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兴趣自然有了提升。老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在创设情境时多利用图画,多利用多媒体将文章中的画面真实展现出来,给学生一个兴趣。并通过循循引入的方式锻炼小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 》这篇文章时,学生从没有见过小兴安岭,我们通过电视的播放来感受兴安岭的美丽,学生心中真正的体会这份美丽特点,在观看中与作者形成共鸣。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小兴安岭的美丽,形成更加具体的感官体验,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语文情境可设置活动演示。如《邮票齿孔的故事》,我通过活动学生用针将纸打上小孔,通过活动的演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直观中明白邮票齿孔的作用。学生在演示中加深理解能力,所以,老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科学的知识。还更加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给于学生课堂语言交际的机会来创设情境。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与讨论的氛围环境,让学生在自己合作中培养情感,其实小学语文就是培养情感的重要方式,合作中的探讨能够轻松愉快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文章里,从中学习到新知。也能够激发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的主动性,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小学中的情境教学,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只要语文教师多加深钻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有目的的进行教学方法中的改革。为小学语文课堂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做到这一点就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音乐、图画、活动等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开启学生心灵的智慧,让学生自己感受成功的快乐的学习过程,让情境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一座“桥梁”。

1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论文 篇十三

一、身临其境,激发共鸣。

语文课文中的描写对象,设计方方面面,表现也各具情态,而学生由于阅历有限,对有些对象理解不深刻,回答问题常常感到无言以对。我们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局外人,做旁观者,自然轻松自在,但很难体会到对象的喜怒哀乐之情,很难理解对象的内涵意境,即使有所体会、有所理解,也往往是肤浅的。这时,如果创设相关人物所处的情境,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味,“卡壳”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魏书生老师曾经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刻舟记》,他这样问学生“刻舟有多大啊?”学生一时回答不出,便急忙看书。书上面这样写道:“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于是,魏老师就请同学们用纸折叠出一个这样大的模型。大家叠出像半支粉笔那么大,高还不及粉笔直径的形状。他接着又说:“请同学们在上面画出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便非常认真地画了起来,虽然几经努力,但还是失败了。不过没关系,魏老师并非真的要为难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连手画都这么难,更何况在刻舟上面刀刻呢!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自然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而折服,思想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之中了,而且记忆非常深刻。

二、模拟场景,诵读入境。

这种教法一般运用于有具体细节描写的文章中。某老师曾成功地运用“模拟场景”摸索出了背诵古文的方法。在文言文《口技》一课中,第一段有“抚尺一下,满坐寂静,无敢哗者。”教师在检查这一段的背诵时,将黑板擦往桌上一拍,说:“从这里开始背。”于是,全班齐声背诵这一段。在第二段中,有几句侧面描写:“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面、微笑、默叹,以为绝妙。”教师又分别让几个同学在座位上依次表演出各种相应的姿态。一时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在这种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这两段背诵。

三、逆向诱导,辩论解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对课文中一些重点、难点的评析上,教师不妨故意犯下错误,设计一个相反论题,创设辩论场景,让学生驳斥,以此勾引起学生的辩论欲,从而使其从反面打开思路。教师的“故意错误”首先会引起学生的疑问,继而激发他们为解决疑难而积极思考。特别是当他们认为老师也会“出错”时,就会消除心理压力,畅所欲言,敢于争辩。这往往比常规的讨论法或问答法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位教师在教《呐喊自序》时,一个学生提出:“鲁迅是坚强不屈的战士,怎么会产生寂寞苦闷的心情呢?”教师故意抛出一个错误的论断:“我认为,鲁迅生活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特别是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他们感到失望无聊,因而便消沉下去了。”这论断下,就激发起学生们的纷纷质疑。有的学生提出:“鲁迅的寂寞悲哀能不能叫做消沉呢?”也有的学生提出:“有什么根据证明鲁迅是消沉下去了?”经过思考、讨论、争议,大家取得了一致的看法:鲁迅感到“无聊”“悲哀”“寂寞”,是因为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感到怀疑和失望,这只是找不到新的战友和战斗武器的悲哀和寂寞,绝对不是真正的消沉。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所用的“居然”“暗暗”“消去”等词语说明鲁迅当时的心境虽然寂寞,但又是不甘心寂寞的,由此证明他是不会“消沉下去”的。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地使学生们明白:“好梦――寂寞――呐喊”是鲁迅的战斗历程,也是他思想变化的过程。

四、积极评价,巧妙引导。

1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篇十四

【摘 要】写作教学是组成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而情境教学法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可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认可,逐渐成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

【关键词】情境法;写作素材;写作体验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既是语文学科的重点,也是难点。中考分值占整体比重甚至超过40%。在现实的作文写作中,许多学生难以用有效的语言来表述个体思维,写出的作文或者行文枯燥,或者语言不顺,或者华而无实。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写作方法的传授,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写,还要让其有内容写,写得有文字、有情感、有哲思。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法可以是作文教学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的丰满离不开素材的丰满。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素材积累的引导。当然,这种引导不是生硬的要求,而是通过在文本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回忆生活阅历,积淀文字,观察生活,让自己写作的素材库更丰实。如在讲《童趣》一课学习完进行延伸练习时,笔者将一幅幅富有童趣的小画置于多媒体幻灯片中,然后导入:“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竹马’么――胯下骑一竹竿,将它当马骑。在我们丰富的童年生活中,相信也有过跟作者类似的经历吧。你能否在回忆中将这些记忆的珍藏,或者再次走入生活观察有趣童年游戏,写出来跟大家一一分享呢?”学生们顿时兴趣被调动,纷纷说着童年的有趣的事儿,变成相互共享的素材。从生活经历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而学生初进初中,心理依然很大成分童心未泯。故而笔者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实际,回味趣事,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其积累的素材更加有血有肉,写出的东西更加有情有义,其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的动力源。

二、创设文本情境,增强写作体验

随着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们在不断淡化与生活的接触,对于一些事件缺乏很深的理解与很到位的感悟。故而,有些学生在积累很多文字材料后,能够一看题目就有文字可用,但是写出来终究是素材与词语的堆砌,缺乏情感的真实抒发,这也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从单纯复述到感染人的跨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激发,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有更丰富的情感思维,有更真切的情感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会变得有血有肉。在讲背影》第二课时上,笔者与学生就朱自清先生与父亲车站离别的场景进行了重点的交流与解读,让学生懂得了“情感因为离别而喷发,生命因为离别而深刻”。其后,结合学生对离别的理解层次,再次启用了多媒体,并伴随着《假如爱有天意》音乐,播放离别画面,朗读离别经典文字,让学生在浓浓的离别氛围与淡淡的离别情绪中感知与重要之人离别时的情感。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认为离别时最大的情感就是不舍得;有的则表示离别就是分开,分开就会痛苦;有的认为离别仅是为了下一次更加出色的自己与更加成功的对方更美的重逢。学生们的发言有些让我感到吃惊,他们在陈述中体现出他们理解离别的深度与层次,同时也能够折射出其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也启示我们,作文教学的情感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引出来的;不是积累得来的,而是体验激发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方法,如何能够在创意与浓情中调动学生,让其有可写之文字,有能抒之情感。

三、创设细节情境,抒写优秀作文

生活是作文最好的素材来源。?^察生活是学生能够获取素材与情感的最好途径。写作成文的过程,便是素材剪辑与情感融合与的过程。初中阶段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都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想学生写作达到一定水平,对其素材积累与情感体验的教育引导责任也就陡增。教师可尝试通过情境的创设,在细腻的情境感染下,让学生不断触及情感点,并厘清思路,将感情抒发的更加细腻。如在讲《羚羊木雕》一课中,笔者感觉到学生们对于文中小主人公要回羚羊木雕后的复杂情感体会不深。于是,我尝试将当时的文中的描述“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设置成现场情境,让两个学生扮演角色,并辅之以多媒体的flash演示,让学生们也随着体会这种情境下小主人公复杂的心情。随后,笔者进一步引导与要求:“同学们,想想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与小主人公一样的遭遇来呢?能否也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介绍你生活中的难忘事呢?文章脉络结构可以仿照《羚羊木雕》,倒叙、顺叙皆可。”由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情感点被触发,他们都迅速下笔成文。

四、结合多媒体技术,创造出虚拟的情境,引学生入胜

此外,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创设出虚拟的情境,也是情境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较为频繁的一种形式。当今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当今,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十分频繁,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走入教学课堂,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同样地,在优化写作教学课堂方面,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小觑。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建构,主要是当所要创设的情境较为复杂,或者是实物创设难以达到效果的情况下。此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其特有的声音、动画、视频、图片等要素,对情境进行创设或再造,无疑是较为节约且高效的一种方法。

1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 篇十五

一、巧妙地将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的语文课堂学习中, 兴趣永远都是小学生语文学习最好的导师, 由此可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将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很巧妙地将生活情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中, 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通过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还能培养他们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 以及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 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 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来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 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思考, 这是一个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 会让小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充满好奇心, 对小学语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产生兴趣和探究心理, 由此引发他们对语文知识和生活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加强小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印象, 又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将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策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加强小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提高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的内容来自生活。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本中某一些段落时, 可以通过贴近的生活实例来讲解, 慢慢地引导学生积极大胆说出自己学习后的感悟, 这样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也是有效地增进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的最好方式。这样还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是自然地将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方式。

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的《下雪了》这一篇课文时, 课本中的那一段是“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 小狗画梅花, 小马画月牙……”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讨论, 同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小动物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和氛围, 更能引导小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这样有利于提高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2.改善教学问题情境, 提高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为了改善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问题情境, 加强小学生提出语文问题的积极性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提高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 要制定一套自己可实施的教学问题情境,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与此同时, 教师巧妙改善教学问题情境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 可以集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 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语文是一门逻辑性思维很强的课程, 生活中处处充满语文知识, 语文来源于生活实践, 语文和生活是不可分割, 紧密联系着的。

例如, 改善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问题情境,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的《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这一篇课文时, 课本中提到的大眼睛, 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中找出班级中大眼睛的同学有谁, 还可以询问小学生在自己课后看的动漫中有哪些大眼睛的动漫人物, 教师这样将一些他们熟悉的生活片段融入进去, 来帮助他们了解, 这样在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意境中, 也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3.增强课堂活跃氛围, 提高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在小学的语文课堂学习中, 学习氛围一直都是直接影响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此可知, 增强小学语文学习课堂氛围的活跃性是至关重要的, 将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增强小学语文学习课堂氛围的活跃性。在传统的小学生语文教学中, 教师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是导致教学课堂沉闷的原因, 因为教师注重的往往是小学生的应试能力, 所以, 这样不利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例如, 教师在给小学生讲解课文时, 将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会改善整个语文教学课堂, 也能够让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 更容易活跃整个课堂氛围。

综上所述, 为了我国广大小学生能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能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营造一种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氛围, 小学的语文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新方法上与时俱进, 真正把生活与语文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完全把生活情景融入到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这样符合我国新课标新提出的教学要求。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的改善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活跃语文课堂,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本文对巧妙地将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有效地将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沙丽久.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学周刊 (学术研究) .2015.78 (06) :39

[2]刘爱君.创设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5.22 (04) :96

[3]王艳丽.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3.23 (05) :126

1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十六

一、设疑导思,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动力。创设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使问题在质疑中逐步解决。

二、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现代研究表明:让学生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经由思考再表达出来,这样的记忆效果更好、理解程度更高。根据这一研究成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如分角色朗读课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这样学生不再是置身于文章之外,而是能够真正地以主角的身份来进入文本,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长期以来学生置身于文章之外,无法真正地融入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总是以旁人的身份来进行阅读。通过角色扮演情境的创设,实现了角色的转变,这样更能够让学生结合特定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来理解文章。如《威尼斯小艇》第四自然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部分内容,寓学生的语言训练于情境之中。学生分角色扮演船夫和游客。许多船夫各自推销自己,向游客介绍自己的小艇以及本领,作为游客可以询问有关情况,以更清楚地了解船夫,选择适合自己的船夫。学生通过直接的表演,顺其自然地了解了船夫的驾驶技术。(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让语文成为快乐的驿站

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境,重在激趣。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语文知识“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

四、多媒体表现情境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来向学生展现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与意境,使得教学更具趣味性、直观性与形象性。能够调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为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文殿堂搭建桥梁。如在学习《钱塘江大潮》这一课时,许多学生并没有亲眼见过,所以,在学习时很难真切地感受,自然无法领会大潮的壮丽。而通过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现大潮的各种图片与视频,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奇特,更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些词语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由于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是借助表象来进行的,即直观形象思维,以后才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阶段过渡发展。所以,情境教学,无论是利用图画、音乐、表演、语言,还是多媒休,都是让学生从感受形象开始,让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和形象沟通起来,语汇及表象的储存随之丰富,语言及思维也随之发展,真正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五、创设想象情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翱翔。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或点到为止,或留下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尽力把静态的平面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能触动学生思维的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文本会有进一步的感悟,他们带着对文本的体味,朗读相关段落会更加用心读,读得情深、读得意浓。

六、创设开发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情境

开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境。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我摒弃了一贯方法,创设了一个具体的开放式说话情境——如果现在是秋天,你会看见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所见。“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学生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秋天,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景。

七、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感悟其中道理

语文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语文的影子。现代教学提出了生活的外延等于教学的外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局限于教材的陕小空间里,而是要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真实地再现生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真实生活场景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这既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体现。尤其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在理解作品时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之中,这样更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直接经验,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总之,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与语文学科特色,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理解,我们都可以大胆地引进与采用。只有不断地实践与创新,不断摸索与总结,才能使情境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加切合教学需要,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思考,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项目纪检监察工作汇报下一篇:启动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