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古诗及赏析

2024-09-17

春夏秋冬古诗及赏析(共15篇)

1.春夏秋冬古诗及赏析 篇一

秋词二首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唐代: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秋风引

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思吴江歌

魏晋: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争议:少年易老学难成)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山晚 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2.春夏秋冬古诗及赏析 篇二

“知人论世”, 诗评术语;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作品, 必须知其人、论其世, 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对一些作品, 不知其人其世, 就不能够理解, 就看不出其佳致。“知其时事, 知其境遇, 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如子美《丽人行》, 岂可不知五杨事乎?试看《本事诗》, 则知篇篇有意, 非漫然为之者也。”解读一些隐晦蕴藉的典故, 更应该注重对典故原意的迫寻和诗人择典使用时当下语境的重建。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故, 既讽刺时政, 又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危险。“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 借汉武帝穷兵黩武讽刺唐明皇的开边, “在这样强烈、尖锐的讽刺下, 若不托之古人, 而直言‘我皇, 或‘今上’, 那就杀头有分”。辛弃疾在怀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廉颇五个典故, 历来的评论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 只有清楚这首词是65岁高龄的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力劝韩侂胄自立即北伐的主张不成, 反被调离抗战前线, 报国无门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后, 才能对这些典故有更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评价。李白则直接用典故来比况, 突显诗人的“自我形象”。例如, 意气高扬时, 诗人自况为扶摇青云的鲲鹏,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典出《庄子·逍遥游》) , 尽显自信豪迈之气。遭罹打击时, 诗人自况为受辱的韩信和蒙谗的贾谊, “淮阴市井笑韩信, 汉朝公卿忌贾生” (《行路难》,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屈原贾生列传》) 。长安放还之后, 诗人心情苦闷, 就将自己比作消极避世的楚狂接舆, “我本楚狂人, 风歌笑孔丘”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典出《论语·微子》) , 借对孔子的嘲笑, 表达了诗人愤懑的心情和狂傲叛逆的精神。应募永王之前, 诗人热情又起, 矢志报国, 就将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 “但得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 典出《世说新语·排调》) , 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秦军的谢安石自比, 表达了他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去面对敌人、平叛立功的心愿。由此看来,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等各个方面, 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 社会政治、风俗民俗等情况, 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用典和鉴赏诗词。

二.语境意会法

就是指赏析典故时要善于进入诗词的意境, 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准确理解。从读者这方面来看, 由于每个典故都凝聚着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 沉淀着许多人类的文化意识, 所以, 当读者读到诗歌中的典故时, 在他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 在这一连串联想中, 诗歌意境得到了凸现和丰富。在这里, 典故已成为读者欣赏具体作品进入审美过程的一种重要导引。只要善于展开丰富想象, 进入诗人创设的诗情画意, 便能揣摩典故所包蕴的含义。《锦瑟》一诗通过“迷”、“托”、“思华年”、“情惘然”等词表达了一种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内心体验, 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 创造了一种感伤凄美的艺术氛围, 一个迷离、恍惚的意境。有了这一整体把握, 对庄周梦蝶, 望帝魂化杜鹃等典故化实为虚的创造性活用便有了深入的体悟。

诗人创作时并不是把典故生拉硬搬地放进诗里, 或拘泥于典故原意, 而是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 使它与自己的诗情诗意浑融一体。如《贾生》这首诗表面上和典故类似而实则构成了反讽的效果, 貌似合理的命题在主体意识的反思下被揭示出它的荒谬性。这个典故的本义是说贾谊深受皇帝的宠幸, 只要领会“可怜夜半虚前席”是说汉文帝与贾生谈话到夜半时分, 不是问他黎民百姓的疾苦, 治国安邦的大事, 不是真正赏识和重用贾生, 才会清楚这个典故原来是反其意而用之。

三.源流鉴别法

诗人们常常以前人作品的语句为基础, 加以增减改造, 从而锤炼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富于表现力的句子, 我们对这种原句与化用句加以比较鉴别, 则更能鉴赏出其中的妙处。

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是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成。与原句相比较, 不仅语言更为优美, 而且意境更为阔大, 不愧为“惊人之语”、“神来之笔”。

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脱化自五代南唐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 桂香浮动月黄昏, ’。比较两句诗, 只改动了两个字, “竹影”改为“疏影”, “桂香”改为“暗香”, 但它们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却不大相同。江为诗写的是竹子和桂花, 但并未抓住它们的特点, 并且两种事物之间也没有内在的联系。但他锤炼出的“桂香浮动月黄昏”却是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意境。林逋只改动了两个字, 用来咏梅就成了千古绝唱。因为竹影在水中只有黑糊的一片, 只有梅影才具有稀疏横斜的姿态。桂香浓烈, 梅香幽渺, 只有梅香与月下的寂静环境有一致性, 因此林通赋予诗句的新的形象、新的意境。

3.牧童古诗_牧童古诗译文及赏析 篇三

牧童●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注释】

①浪淘沙――唐代曲名,来自民间。与后来的词牌“浪淘沙”不同。

②九曲――形容河流转弯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③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④天涯――天边。

⑤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相关阅读

古诗改写《放牛娃》

“喔喔喔”,公鸡的叫声吵醒了村庄的村民。小牧童早早地起来,它伸了伸懒腰,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便去放牛了。

(交代时间、人物)

小牧童名叫小土豆,他上身穿着一件小肚兜,里面写着一个大大的 “福”字。下半身穿着一条小短裤。戴上一顶草帽便唤着牛儿到山间吃草了。

(简单介绍人物外貌。)

走进山林,土豆看见了高大挺拔的大树,树下有翠色欲流的小草,各式各样的野花,旁边潺潺流水的小溪,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这里的天空是那么晴朗,空气是那么清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景色的描写。)

土豆走着走着,便唱起了妈妈曾经教他的山歌。他的歌声是那么优美,小鸟飞过来为他伴奏,小草,小花为他跳舞,高大挺拔的大树为他伴奏。他的歌声响彻云霄,让人陶醉。

(体现诗句“歌声振林樾”。)

土豆一边骑牛,一边唱歌,突然听见“知了知了”的叫声,土豆的歌声立刻停止了,轻手轻脚地从牛背上下来,小声对牛说道:“牛儿,牛儿,要不把这只蝉捉回去,你先别叫了。”牛儿仿佛听懂了似的,立马不叫了。土豆寻声来到树下,看到蝉在树枝上,他便小心翼翼地爬上去,向蝉扑去,可狡猾的蝉迅速地爬到了另一枝树杈上。土豆不但扑了个空,还摔倒了。蝉“知了知了”地叫着,好似在说:“你好笨,你好笨。”土豆生气极了,用力扑向蝉。呀!终于抓住了。土豆高兴的说:“哈哈,我抓到了夏天的第一只蝉,而且还比去年胖头抓的那只大,我可以回去和他们炫耀炫耀了。”胖头肯定羡慕,嫉妒,恨!说完又拍拍牛头说:“牛儿,谢谢你的帮助。”土豆捧着蝉回家了。

(通过动作的描写,来体现“捕鸣蝉”。)

回家的路上,土豆大声唱着《回家的路上》歌声回荡在山林中,越来越远……

4.春夏秋冬的古诗语文 篇四

宋代: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晚晴

唐代: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宵 一作:终)

客中初夏

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子夜吴歌·夏歌

唐代: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江村

唐代: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堂上 一作:梁上)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夏意

宋代: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喜晴

宋代: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宋代: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 篇五

一、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



二、夏:

描写夏天的古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宋?陆游《初夏绝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唐•高骈《山亭夏日》

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

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

五、描写“月”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秦时

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

六、写送别的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

七、带”鸟”的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

八、带“雨”的诗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



九、带“山”字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

十、带“花”的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

十一、对柳的吟咏: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王维(唐)《渭城曲》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唐)《竹枝词》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唐)《钱塘湖春行》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宋]——《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唐)—《咏柳》 

十二、带“水”的诗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十三、带“日”字的诗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十四、带“风”字的诗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十四、带“雪”字的诗句

1、《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3、《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渡汉江》)

4.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5、《独酌》【唐】杜牧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

十五、带“草”字的诗句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陶渊明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十六、带“云”字的诗句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十七、思乡思亲的诗句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十八、带“树”字的诗句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十九、爱国的诗句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6.古诗赏析之望闻问切 篇六

一望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就是整首诗的灵魂。透过诗歌的题目, 我们可以捕获很多的信息。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 透过这个题目, 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咏物诗, 它歌咏的对象是素蝶, 从而还可以猜想, 它是否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想借此来歌咏谁, 两者间有什么相似点等。

二望作者。“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题中的作用不小。透过作者, 我们可以推敲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的创作风格、诗歌的感情基调等。如09广东卷《月》的作者是杜甫。杜甫经历战乱之苦, 其作品多为写个人遭遇、国家时局, 进而思乡念亲、同情疾苦;其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再结合“月”这一意象, 很自然, 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在战乱时期流离失所, 困居他地, 见月思乡之作。

三望注释。诗歌鉴赏题中经常会有一个或多个注释, 这些注释有时是某个关键词的理解, 如2010年广东卷《望江东》【注】 (1) 阑:阻隔;阻拦。 (2) 直饶:纵使。分付:交付;有时是作者生平的介绍, 由于注释的字体比其它字体要少, 所以做起题来很多考生往往会忽略。其实, 关注注释, 可以让你更流畅地整体理解诗意, 可以让你对作者的生平, 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所把握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目的 (情感) , 还可以透过注释捕获诗歌的写作手法。

四闻内容。要对诗的内容进行分析, 听清诗人在讲什么。比如《春日登楼怀旧》这首高考考过的诗。首联中“高楼聊引望”中的“望”是诗人的动作, 而“聊”是诗人的心情。内心轻松无事可做登高远望, 这是诗的切入点。诗中写到了“望”的内容:平川、野水、渡口、孤舟、荒村、古寺、莺语。此景与诗人故乡之景类似, 所以在尾联中诗人写到“旧业遥清渭, 沈思忽自惊”。诗人陷入沉思, 回忆故乡“清渭”的生活, 猛然一惊, 惊的是自己身在异乡。

五问变化。要对诗中的内容进行对比。从人物的言行、景物的变迁、时间和空间变化入手。比如《春日登楼怀旧》一诗中, 可以问几个问题:第一, 主人公的感情是否发生变化?显然, 从“聊”到“惊”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二, 文中所写之景有无变化?显然是一以贯之, 没有变化, 只是异乡之景为实, 而故乡之景为虚。时间空间均无大变化。

六切题干。命题者所设的题干除了用来考学生外, 还可以为考生提供大量理解诗歌的依据。如08辽宁卷《[正宫]塞鸿秋》 (2)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利用这个题干, 考生可知:这是一首写景诗, 写了浔阳山水这景, 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

七切知识点。古诗的系统知识很庞杂, 但常考的内容是有规律的。形象方面主要是人物形象, 重点是诗人、隐者、女子、仕人、战士。修辞上重点使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反问。情景方面重点是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其中以乐景写哀情、曲笔是重点。手法方面重点是对比、衬托、渲染和烘托。表达的感情最难以辨别的是忧伤孤寂与恬淡闲适, 而二者常常并列来考。

八切范围。切中题干的考查范围, 可以让你有的放矢, 清楚地从诗中的那个地方来下手。如2010年山东卷 (2)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2010年江苏卷 (3) 三、四两句诗,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2008年浙江卷⑴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同城的古人自况, 用典精当, 对仗工零;2010年广东卷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从以上的题干可知, 有的题目从整体上考, 有的题目只从某句、某联或某阕来考。其实, 大部分诗歌的题干都规定了你思考作答的范围, 考生只要明确绝句中的句、律诗中的联、词曲中的上下阕, 在审题时加以注意, 便可更准确、更有针对性地思考答题。

7.月的古诗及赏析 篇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8.古诗中的春夏秋冬雨 篇八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还有雨这样的景象诗人一般是怎样表现的呢?在意境方面的`赏析就要看朋友们怎样去解读这类型的诗了。

春夏秋冬和雨的古诗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2、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8、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10、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11、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1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1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8、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0、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2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24、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7、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8、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3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32、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33、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3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3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3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3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9、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9.古诗词赏析与写作的探究 篇九

一、我先在两个班的“学习园地”中布置了“唐风秦韵”专刊:以借景抒情的佳作为主, 再配以图画。在课前的演讲中, 请爱好古诗词的学生介绍他们喜爱的诗人、词人, 赏析他们喜爱的作品, 并鼓励学生在介绍和赏析中使用多媒体等各种手段。有的学生在演讲中使用了flash动画, 或幻灯片, 有的学生还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古代诗词, 还有的学生配以优美的乐曲或以古诗词为歌词填充流行乐曲。将文字、图画、音乐巧妙融为一体, 使学生们陶醉其中。

古代诗词浩如烟海, 有关古诗词的知识点也不胜枚举。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 若选择的知识点要求太高, 则会力不从心, 继而索然无味。因此, 选择的知识点一定要与他们的能力相吻合。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中, 抒情、言志的作品居多。诗人、词人经常借助某一些客观景物 (即意象) 来抒情、言志。若能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就能把握诗词的中心。于是, 我选择了分析古诗词意象这个知识点。

随后, 我以《春江花月夜》为课题, 设计了一堂如何赏析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的诗词鉴赏课。在课堂教学中, 我分别选择了一些借助意象抒情、言志的名作, 通过这些典例让学生慢慢学习, 抓住诗词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些意象的, 这些意象有何 (性格、品质) 特点, 进而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是什么。这样一来, 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和其意境的丰富内涵。

二、在学生们初步掌握通过意象把握诗词中心的方法后, 还需要设计其他教学环节强化这种能力。

在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中要求,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的环境, 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 加强人际交流, 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我将每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经过讨论, 选出组长, 确立要分析的意象。学生们选择的意象有:月亮、动物、花、草、竹、松、山水等。

各小组学生分工合作, 上网搜寻相关的古代诗词, 并进行筛选、整理汇总。要求选择借助意象抒情、言志的诗词, 以名作、名句为主, 每组搜寻的诗词要进行汇总, 汇总的数量不少于30首。有时一种意象, 有多种作用。在汇总诗词时, 应尽量包含体现月亮不同作用的诗句。在搜集、筛选、整体汇总的过程中, 每小组的学生都要在上网搜寻前进行分工。明确哪些同学负责搜寻、哪些同学筛选、哪些同学最后汇总。因为一部分同学在课前已经对这些意象的作用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因此这种搜寻就有的放矢。在搜寻、筛选、整理汇总的过程中, 各组学生积极性都十分高涨, 都在一堂课内完成了任务。

这种分工避免了重复劳动,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乐于动手, 勤于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的生活态度,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我将每一小组整理汇总的资料, 整合起来印发给每位同学。望着那厚厚的一叠资料, 我和学生们一样感到欣喜和骄傲。当学生们初步体验到主动学习、分工合作的甜头之后, 对下一步的教学设计的参与就更积极了。

下一步, 我让每两个小组结成一队。每个小组自主探究, 按古诗词中意象描写的相同之处, 意象性格、品格特点的相同之处、相同的作用等方面, 分别归纳诗词。同时对另一个小组的诗词也做同样的分类归纳。

每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通过每组在课堂上分类归纳的交流, 通过两组之间的互问互答, 达到深化积累的目的。

从前一步的搜寻、筛选、整理汇总, 到自主探究、互问互答, 学生浸润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吸取精华、充盈底蕴, 增加了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提高了鉴赏评价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由原来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逐步形成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在有了一定积累之后, 如何使这种积累更好地体现, 又如何使这种积累与阅读、写作等版块相结合呢?

在写作课上, 我提供了一篇《雨的联想》的范文, 引导学生参照范文, 根据所掌握的这些积累, 寻找写作思路, 列出写作提纲。写作是要尽量运用所积累的古诗词, 并结合古诗词本身, 结合诗人、词人生平、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在作文中, 很多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运用都很贴切, 有一部分学生能将古代诗词融入到语言中, 增添了文采。

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中, 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体会到了积累所带来的充实。

摘要:在语文诗词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语文环境, 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 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对诗词意象的分析, 使学生把握了诗词的中心, 提高了对诗词的理解力, 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10.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两首 篇十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晚春 作者: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初夏绝句 作者: 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秋凉晚步 作者: 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秋风引 作者: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江雪_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咏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1.《赠外孙》古诗翻译及赏析 篇十一

南山新长凤凰雏,

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

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赠外孙》

古诗注音:

nán shān xīn zhǎng fèng huáng chú ,

méi mù fèn míng huà bú rú 。

nián xiǎo cóng tā ài lí lì ,

zhǎng chéng xū dú wǔ chē shū 。

古诗翻译:

小外孙就像南山上新生的小凤凰一样,

眉目清秀得比画上的还好看。

在他小时候时就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是年纪大些的时候必须读很多的书。

古诗字词解释:

(1)凤凰雏:指幼小的凤凰。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外孙。雏,指幼小的,多指鸟类。

(2)从:放纵,放任。(通假字:通“纵”)。

(3)五车(chē):形容书之多,语出《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成语“学富五车”即源于

此。

(4)年小:年纪大。

古诗赏析:

诗歌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外孙的.喜爱之情,揭示了培育后代,使之健康成长的方法,强调了博览群书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

个人资料:

12.春夏秋冬古诗及赏析 篇十二

一、古诗词赏析及其技巧

中国古代的诗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词语使用的精练, 感情表达的委婉含蓄。在这两者的基础上, 学生需要学习的无非就是两大类:一是写作背景与情感表达。如杜甫《登岳阳楼》描写的家国多难之背景,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壮志未酬却已衰老的叹息之感等。二是写作手法及特点。如情感表达的方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议论抒情等。这两大类学习内容都可以通过一些赏析技巧来快速学习。

古诗词教学, 首先要学生掌握的是古诗词赏析的技巧。如读诗先读标题, 让学生意识到诗词的题目就是该诗词的眼睛, 引导学生快速抓住诗词的关键内容, 直击诗词的写作背景、叙述内容、情感内容及写作手法等。又如, 在诗词中找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或食物, 从而理解该诗词要读者读懂的意境;多让学生注意诗词的开头与结尾, 这些通常是诗词主旨表述与情感表达的关键部分, 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词的情感内容与背景知识。古诗词赏析的技巧并不复杂, 可在教学中逐渐渗透,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二、赏析式教学的几个方法

若是一味地教给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技巧, 学生未必会对这机械的赏析过程感兴趣。因此, 在教授赏析技巧的基础上, 还要辅以多种形式的趣味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古诗词。

1. 意象教学法

意象教学法, 即在一首诗中找出重点意象, 并分析此意象在该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在此基础上再看看其他诗词中是否含有此意象的诗句, 研究其异同, 最后总结出该意象所表达的各种思想意义。如“柳”意象, 在《唐诗三百首》中, 这一意象出现了将近30次, 在《全唐诗》中, 咏柳诗达400首之多。虽然意象相同, 但每首诗词都有其精妙之处, 把柳各方面的属性通过不同的意境表达了出来, 依附着这些意象, 又有一系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衍生出来。

意象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同一意象时学习到各方面的知识, 扩大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就能拓宽自学古诗词的道路。

2. 人物评价法

在与学生课后交流的过程中, 笔者了解到, 除了言情、科幻小说外, 初中生还喜欢读人物传记。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在古诗词赏析课上采用了人物评价教学法, 让学生自由地畅谈对诗人的看法。

如在学习曹操的《龟虽寿》一诗前, 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及通过各种渠道 (如问家长或教师眼中的曹操是怎么样的人, 网络搜索, 读其人物传记或诗歌等) 来了解诗人。在教学前, 让学生说一说他个人了解到的曹操, 再猜测该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及情感。学习了诗歌后, 再对诗人曹操的性格及思想品德作讨论并评价。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过后, 通过对诗人的了解, 进一步拉近古诗词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设身处于诗人写诗时的情境, 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在此基础上赏析古诗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了关于诗词的深刻领悟, 想要激发、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就不难了。

3. 绘图临境法

笔者认为, 诗、画本应为一体, 吟诵优美的诗词, 能让人联想到绝美的图画。通常吟诵了诗词后, 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相关联的图画, 可让学生把它画出来, 再解说图画, 这正是学生对于诗词的最初理解。

赏析诗词的过程难免枯燥, 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绘画能力、解说能力, 让学生画出图画, 解说图画, 创设一种如同临于诗歌之境的情境, 学生也富有诗情画意一回。这时, 学生的注意力能相对集中, 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这就是绘画临境法的作用。

不仅仅是绘图,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及音乐, 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 这比苍白的语言解析效果好很多。

13.古诗词原文及赏析 篇十三

作者:黄庭坚

朝代:宋朝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赏析:

14.著名的古诗及赏析 篇十四

01、《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点评赏析】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02、《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

03、《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点评赏析】

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沁园春·雪》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这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是真正的激扬文字,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这是诗中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琢;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

04、《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点评赏析】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歌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05、《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06、《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点评赏析】

李煜(yù)(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在题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以写艳情为主的狭窄意境,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0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赏析】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0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点评赏析】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清末王?运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09、《离骚》·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全诗字数:2888 行数:188)

【点评赏析】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10、《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点评赏析】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11、《蜀道难》·李白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

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点评赏析】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据说贺知章读至《蜀道难》时叹曰:“子谪仙人也。”《蜀道难》可以说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

12、《短歌行》其一·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点评赏析】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

13、《琵琶行》·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há ma)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zhāo zhā)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点评赏析】

白居易(772——846),中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天居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点评赏析】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15、《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点评赏析】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15.春夏秋冬古诗及赏析 篇十五

诗言志, 诗歌是语言的高度浓缩, 凝聚并反映了作者心情、思想、情趣等等。翻译难, 译诗更难。在诗歌翻译的研究上, “诗以什么方法译”始终是研究主线之一, 翻译大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翻译原则, 如:刘重德提出:译诗应当也是诗, 即“入于诗, 出于诗”[1]。散体译诗代表翁显良则主张抛开韵律和形式的束缚, 集中于诗歌意象的传达[1]。而在众多翻译家的观点或原则中,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最具影响力, 引起的争辩也最大。本文结合译例分析“三美”在译文中的再现, 旨在说明在“三美”理论指导下, 译文不但可以保留了原诗的风格, 传达原诗内涵, 并且在音韵等方面也较好地体现原诗的特点。文章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评估古诗翻译作品的新视角。

1 许渊冲诗译“三美”理论

许渊冲是我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许多翻译新概念, 构建了一整套翻译学说。他曾自信地说过:“我的译论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 并加以发展”[2]。他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具有巨大意义, 形成了谈诗词翻译必提“三美”论的诗歌翻译局面。他提出:“在诗歌翻译中意美是最重要的, 音美是次要的, 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 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 努力做到三美齐备”[3]。“意美”指译诗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表层意思, 还要传达深层含义;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 还要表达言外之意;“音美”即重视原文音韵和节奏, 借用译入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 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 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多种手法来再现原文的音美;同时应当注意不要犯“因韵害意”或“因意害韵”的错误。“形美”主要是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工整、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三美理论为我们翻译中国古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也为我们欣赏诗歌翻译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2“三美”理论视角下古诗翻译赏析

2.1《枫桥夜泊》英译赏析

“枫桥夜泊”由唐代诗人张继所著, 家喻户晓, 千百年来代代流传;诗歌中众多景物的描写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浑然一体的凄美画面:落月、乌鸦、满天的霜;水桥、渔火、忧愁、寒山寺、钟声、客船, 这是怎样一幅意境深远的景象!原诗及许渊冲译文如下: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2.1.1 意美

标题“枫桥夜泊”的译文中, “Mooring”是进行时, 用动态的描写显示出诗人的小船在缓缓的向岸边驶来, 显得形象、逼真。原诗第一行用三个主谓短语描写了诗人夜泊苏州城外所见、所闻、所感。听到乌鸦的“啼”, 诗人的内心仿佛也在哭泣。译文中“cry”具有相关意思, 它把乌鸦的“啼”和诗人的心境都体现了出来。“霜满天”亦即满天寒霜, 译文“the frosty sky”可以说准确对等的翻译出了原诗意境美。诗歌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了诗人夜泊江桥的所见所感。英译中“dimly”意为“朦胧、暗淡”, 用在该句翻译中既指如实译出了渔光的昏暗, 又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压抑、暗淡、孤寂的内心。因而, 准确的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原诗的第三句指出了第四句中“夜半钟声”的来源。“城”在古代是指“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译文中“the city walls”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此外, 译文对“寒山寺”意思的把握也很成功, “寒山寺”是苏州城外的著名古刹, 因高僧寒山居此而得名, 是一个专有名词。“Temple of Cold Hill”, “cold”具有一箭双雕之功用, 一方面指的是“寒山寺”, 另一方面, 也把诗人孤孑清寮的感受体现了出来。第四句是整篇诗主旨所在:夜半钟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 使人倍感愁思和寂寞。译文中对“到”的翻译很确切“break”很有力度, 犹如醍醐灌顶。原文中“客”可指诗人自己, 也是旅人、游人, 译文用“roamer”很好把握住了语境, 也体现出了原文所表达的核心意思:游子的漂泊。

2.1.2 音美

在三美理论中, 音美仅次于意美排在第二位。在“枫桥夜泊”的英译中, 译者发挥英语的语言优势, 努力从韵律和节奏上再现原诗的“音美”。韵律和节奏是构成音美的重要因素。原诗中用韵为:全诗以“an”韵为主, 分别是“天”、“眠”和“船”, 即:韵式为“aaba”。在译文中, 译者用英语尾韵押韵的方式, 即“sky”和“lie”押韵, “Hill”和“still”押韵, 全诗为“ccdd”的韵式, 从而创造性的再现原诗的韵律。除用尾韵外, 译者还运用英语头韵来体现韵律, 如第一句的“cry”和“crows”, 第四句的“Bells”、“break”和“borne”, 这样就使译诗具有更多的音乐特性, 呈现出韵律美感。节奏上, 原诗有一定的停顿和间隔, 分别是“月落/乌啼/霜满天”和“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句和第四句相对应, 分别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和“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译文中译者运用英语意群关系保留了原诗的节奏美。在译文中, 音美在节奏和韵律上都得到了很好再现。

2.1.3 形美

“形美”主要是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原诗中每行字数相等, 译诗中每行英文单词也大体相等。译诗在整体上也保持诗歌的整齐、对仗之美, 如:动词“cry”和“streaking”对应、名词“the crows”和“the frosty sky”对应;表示地点的词组“the city walls”和“the Temple of Cold Hill”相对应。另外第三、四句采用“状语前置语序”, 即“Beyond the city walls”和“from Temp le of Cold Hill”放在句首, 使两句合成一句, 保留诗译结构上的关联和流畅。

2.2《江雪》英译赏析

该诗作者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歌造诣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在被贬永州时写下的力作《江雪》, 被世人长久诵读。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in a boat, lo!

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

该诗语言简短凝练, 短短几行便展示了一副萧肃、寂寥的场景:无垠飞雪冻住了整个江面, 放眼望去, 鸟飞绝、人踪灭。在仿佛无人能抵挡的寒冽中, 却有一位身披蓑衣, 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挺坐舟头, 在江雪中垂钓。读者很容易被带进一个冰冷、寂寥、幽静的世界里。老渔翁那清高孤傲、顽强坚韧、誓不屈服的气节清晰可见。下面结合三美理论看看译文是如何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2.2.1 意美

诗歌前两句烘托了渔翁所处的特定环境, 所有的山上没有一只飞鸟, 所有的路上没有一个人的踪迹。“千山”“万径”是用概数的方法表明“山、径”之多, 把握住了这深层意思, 译者没有僵硬地“对等”翻译成“a thousand mountains”和“ten thousand paths”, 而是翻译成了“From hill to hill”和“From path to path”准确传达了原文内涵。原诗“绝”“灭”等词渲染了萧条、冷寂的气氛, 用“no bird in flight”和“no man in sight”来译“鸟飞绝”和“人踪灭”也达到了意义的准确传达。诗歌后两句描绘了渔翁垂钓的形象, “孤”“独”二字表现了诗人因政治上被贬而孤愤、落寞的心情, 然而诗人并未消沉, 面对政治上的惊涛骇浪, 大自然的狂风暴雪, 他仍坚持顽强抗争[4]。此外, 后一句“江雪”一词的翻译也堪称美妙, 译者用“river clad in snow”来翻译, 意为“给江河披上了雪衣”, 翻译极为形象, 原诗中那白雪茫茫, 水天不分, 上下蒙蒙一片的气氛也就完全烘托了出来, 原诗的意境美跃然之上。

2.2.2 音美

原诗为五言绝句, 一、二、四行押仄韵, 音调自然铿锵、有鲜明的节奏感。译诗中采用“aabb”韵式, 虽不完全等同于原诗韵式, 但却传达了原诗的音美, 此外, 译诗还以头韵、行内韵等再现原诗的音美。第三行的“lo”不仅与“snow”押尾韵还与行内的“close、boat”押内韵。总之, 译诗音节数基本相同、韵律和谐, 译诗很好的传达了原诗音美。

2.2.3 形美

原诗每行五字, 句式排列整齐, 每行三停顿, 如: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译诗中每行字数也基本相等, 音节数基本相同, 格律为四步抑扬格, 以外文的音步传达原诗的停顿, 达到了形式对应效果, 此外, 原诗一、二句对仗整齐, 如:“鸟飞绝”和“人踪灭”对仗工整, 译诗中“no bird in flight”和“no man in sight”很好地传达了形美。

3 结语

通过分析“三美”在两首诗歌译文中的运用和再现, 我们发现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指导, 译文可以较好传达出原诗歌中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理解“三美”理论。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评价古诗英译的视角, 期待更多译者在“三美”理论指导下能够译出更多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许渊冲, 许均.翻译:“美化之艺术”:新旧世纪交谈录[J].译林, 1998 (3) .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上一篇:买卖车辆协议书怎么写下一篇:大连医科大学复试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