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的散文

2024-09-16

蝶恋花的散文(8篇)

1.蝶恋花的散文 篇一

蝶恋花的唯美散文

“嘶嘶——”我听到了什么东西断裂的声音,一股来自林间的强音,一种来自心灵深入谱写生命奋进的强音。

我来到草丛之间、树木之间,寻找这生命的强音。我来到山水之间、天地之间,寻找这奋进的强音。

“扑通、扑通——”我听到了什么东西心跳的声音,一股打心底涌上心头的强音。

越来越近了,它就在这周围,引我到处寻找。顺着声音的`方向,我终于发现了这强音的来源。在一棵大树下,一抹抹绿中,我发现了一只蝶蛹。“嘶——”我听到了蛹壳断裂的声音;“扑通——”我听到了生命心跳的声音。

我蹲下身,久久凝视这只蝶蛹,它似乎有“魔力”,把我拉回它的过去,一只红色花纹的小虫从卵中爬出,躲避鸟儿的攻击,寻找食物。它爬上一朵花,望着,恋着,早晚它会飞回来在花边起舞。蓄满精力,它终于找到一个角落,将树叶卷起,吐丝粘住,把自己缚住。我从中能看到那个小生命向上钻;能听到它每爬动一下撕心裂肺的呐喊;能触到它还倦在一起未羽化的翅膀;能像它一样嗅得到那幽花芳草的香味;能像它尝到花蜜的甜美;能感受到它渴望飞翔、追求理想的心情。

它为了飞翔,为了飞到花上,为了吸取花蜜,为了传播花粉,为了与花争艳芬芳,努力地咬裂蛹壳,努力地向外爬、向外钻,它已经看到了光明。

我感受到它奋发向上的情怀,读出了它对梦想的渴望,而它却只是一只未破蛹的蝴蝶,那人呢?人又何尝不像蝴蝶一样奋进,像它一样传递奋进的品质呢?去学习蝶那奋进的品质,为了自己的理想奋发向上,就像那蝶期待着与花的不期而遇一样。

我看长烟落日,彩霞红晕之中流露出奋进的情怀;我看小桥流水,泉水空鸣之中演奏着奋进的乐章;我看鹰击长空,展翅高飞之中挥洒下奋进的身影;我看鱼翔浅底,自由穿梭之中舞动着奋进的旋律;我看青山换绿,冬去春来之中描绘出奋进的图画;我看柳树萌芽,青春向上之中扩展了奋进的年轮。

一丝灵动打破了我的思维,那只蝶蛹晃动了一下,它“好像”“的确”是晃了一下。也许先是蛹尖上露出一个小头,接着是身体,然后是……它舒展着翅膀,让风吹干它。火红的羽翅“闪烁”着,它飞起来,飞向它记忆中的那朵红花,像一团火在烧,怎么可以忘掉?

我看这蝶破蛹而出,起舞纷飞之中谱写着生命的强音!

我看蝶恋红花,舞如火烧之中点缀着奋进的足迹!

2.蝶恋花的散文 篇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伤春伤怀词。词的上阕写暮春之景,意在表现词人的伤春之意。词的下阕写人。“墙外行人”偶过,墙里秋千高荡,佳人笑声飞扬,令“墙外行人”心荡神弛,心生爱慕,但是不为佳人所知。佳人荡罢秋千,翩然离去,留下的那串笑声深深印在行人的脑海,使得“行人”烦恼倍增。这首词并不是一般的伤春怀人之作,在清新而又略带些怅惘的描写叙述中,实际上寄托着词人复杂的心境。

3.晏殊《蝶恋花》的教学设计与感悟 篇三

所幸,青春是诗的年华。高中阶段的学生,敏感,自尊,看重自我感受,于稚气与成熟间摇摆,正试着探索人类那多样而又深邃的情感世界。这样的触角应在语文、在诗歌学习中得到引导、舒展,以获得雅正审美与澄澈情感。学生在此之前学过一些词,也学过晏殊的代表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对词这种文学形式、对晏殊不算陌生,但对《蝶恋花》这样婉约风格、相思情感的作品接触不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贴近诗歌语言、品读咂摸,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体验,鼓励分享交流。

【教材解读】

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高峰形态之一二,所选的唐诗、宋词皆为名家名篇。第三个板块“词别是一家”所选的四位词家基本可以代表婉约词整体的文学成就,四首婉约词代表作也折射了宋代文学之巅峰形态。

晏殊的这曲《蝶恋花》,编排在李煜《虞美人》之后、柳永《雨霖铃》之前,代表了北宋初期词坛的风貌,晏殊词在词的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晏殊人称“太平宰相”,一生仕途顺遂,故而词作多表现诗酒生活与悠闲情致,但多愁善感、细腻多思的秉性又使他区别于“为赋新词强说愁”之辈。对自然、人生的诸多体察感悟使得其词作有一种理性的沉思,哀而不伤,雍容和缓;典雅清新的语言又使其词作一扫花间词绮靡香艳之风,呈现士大夫词矜贵雅正的格调品味。而《蝶恋花》正表现了晏殊词的典型风格。

【教学目标】

1.合作探究,交流解读古典诗歌常用意象;

2.分析诗歌艺术手法,感悟诗歌意境情感;

3.探讨王国维之三境界说,拓展认知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解读古典诗歌常用意象,感悟意境。

难点:探讨王国维之三境界说,拓展延伸。

【教学方法】

阅读法,于吟诵之中感受诗词之美好;

对话法,于探讨之中分析诗词之情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穿花蛱蝶深深见”、“留连戏蝶时时舞”,蝶对花的执着眷念,是文人墨客永恒的话题。这份情感密码也被情思细腻的诗人破译,梁简文帝就有 “翻阶蛱蝶恋花情”之句,为晏殊所欣赏,遂取其句中“蝶恋花”三字以为其名,将原唐教坊曲名《鹊踏枝》易名为《蝶恋花》。《词律探源》中说:“自北宋晏殊词,始改调名为《蝶恋花》,词家遂不复知有鹊踏枝之本意矣。”[1]蝶恋花,只这三字,便充满了缠绵相思之意,让人怦然心动,魂牵梦绕。下面我们来赏析晏殊的《蝶恋花》,去揣摩其情,破译当中的情感密码。

二、于有疑处释疑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什么身份,是男性还是女性?

明确:本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思念远人的闺中思妇。“愁烟”“泣露”这样凄清哀怨的描写更符合敏感柔弱的女性心理,“槛菊”“罗幕”“朱户”这样幽闭细腻的观察符合居家女性的视角,“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种闺阁局限性更符合怀念远人的思妇身份。

有学生会惯性使然,直接将词作者与抒情主人公身份等同起来。而其实,甫一风行,词即为艳科,词人写词是为了供歌伎演唱,而歌伎一般为女性,所以即便是男词人,作词时也往往摹拟女性口吻,这就是古典文学创作上“男子作闺音”现象。[2]在赏析时,要注意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不能轻易把词作抒情主人公和词人本身划上等号。具体到这首《蝶恋花》,晏殊只是以他动人的笔触泛写了人之常情,而非实写自己的恋情。词作抒情主人公是“居者”,应是一位闺中思妇;所思念的远人是“行者”,应是她的夫婿。这类词作中,一般规律是“居者”为女性,“行者”为男性,用以判断角色身份,通常行之有效。

2、“菊愁烟、兰泣露”,这合情理吗?

明确:菊与兰以清丽淡雅的气质而有“花中君子”之誉,常被用来象征高雅脱俗的君子品格,是古典诗歌常用意象。如《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之句,陶渊《饮酒》中有“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皆以香草象征品格。

但此词中,“菊”“兰”意象所指稍有不同,“愁烟”与“泣露”对菊与兰作了限定性修饰:“烟”“露”均为冷色调物象,给人愁云惨淡、风露清愁的悲戚之感,又表明了清秋时节;“愁”“泣”这两个动词将菊与兰做了拟人化处理,草木本无情,词人却赋予其主观情感,似乎菊与兰也被抒情主人公眉间心上的相思愁苦所感染。这便是杜甫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菊的哀愁、兰的悲泣便是抒情主人公清雅幽怨的相思情。

三、于可疑处存疑

1、“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干卿何事?

明确:从菊兰到罗幕燕子,思妇含情的视角由俯转仰。这两句看似纯客观写景,其实表情非常含蓄。孤独者总是对时光流转、物候变化格外敏感,“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令》)、“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无外乎此。秋寒袭人,冷冷清清,一如抒情主人公内心的落寞寒凉,似乎连梁间燕子也受不住这寒意,要舍她而去;无情离去便罢了,这情意缱绻的燕子却还要比翼双飞!这样的乐景无疑反衬了人的哀情,强化了抒情主人公离别相思的孤独愁苦。看似不关己事的客观物象,实则处处关情。

燕子意象在晏殊词很常见,一类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非常典型地借季节性明显的燕子表现时节更替,光阴流转。再一类如“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采桑子》)、“双燕归飞绕画堂”(《燕归梁》),则以燕的“双飞”比喻有情人的相依相伴,用在相思离别词中,“双飞”意象的强调更反衬了人的形单影只。有这份闲情看“三月香巢初垒成”,有这份细腻捕捉燕子的灵动清新,有这份情思从中寄寓对人与自然的眷念,晏殊对燕子意象的钟爱,折射出词人清新淡雅的生活情趣,展现出一颗多情善感的心,隐约呈现一派雍容闲雅的富贵气象。

2、“明月不谙离别,斜光到晓穿朱户”,都是月亮惹的祸吗?

明确:以明月意象写离情别绪,在古典诗词创作中源远流长,不胜枚举。如曹植《七哀》中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诗人们对明月相思的关系处理愈发娴熟,曹诗中的月光还只是抒发离情的自然背景,张九龄诗中明月已成寄托相思的媒介,而到了张若虚诗中,明月与人的情思产生了互动关系,已成了离人知音。

这首《蝶恋花》中明月相思的关系也是别具一格。抒情主人公从眼前回溯昨夜,道出明月从她入寝到天色拂晓一夜朗照的实情,直接点出了主人公因相思辗转,对月一夜无眠的情景。“不谙”一词,道出了对无情的明月不解相思的埋怨,而明月本就是无知的自然物象,光穿朱户、不解离恨原就自然不过,然而女主人公却偏偏要怨它。这种埋怨仿佛无理取闹,但词人实则以物的无情反衬了人的痴情,看似无理实则深情,强化了离别愁苦。

四、于无疑时设疑

1、“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王国维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定为成大事业的第一境界,出于何种考虑?

明确:先回到词作,主人公满腹离愁,辗转反侧,此情无计可消除,便“独上高楼”,登高怀远以排遣。如果说上片的人、景、情还拘囿在一般闺怨词的狭小空间内,下片便别开生面地宕开一笔,展现出一片辽远阔大的境界。“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里固然有凭栏望远却无所依傍,极目远眺而不见所思的怅惘,但这寥廓的境界无疑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释放,使人能从庭院深深的幽闭中转移到山长水阔的苍茫中,从而在意境与心境上都得以暂时解脱。因此,这几句虽然依然延续了离情别绪的情感线索,但基调却不过分纤弱颓靡;语言也浑然去雕饰,成为全诗金句,也让这首词在一众闺怨词中脱颖而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我瞻望四方,却觉得周遭如此狭隘,由不得我驰骋!不正似望尽天涯路的苦苦追寻吗?王国维将其定为“三境界”的第一境,谈的是理想,是茫然后的笃定,同时也体会到“独”字的妙处。在王国维看来,这份孤独又何尝不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所必经的一个情感、心理阶段呢?

2、对比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与晏殊《蝶恋花》中的思妇形象

明确:温庭筠笔下的思妇,纤细柔弱,似蒲似柳,生存的意义似乎便是等待远人归来,有种决绝的依附感。不禁让人联想,如果这远人不归来,这思妇恐怕真当肝肠寸断,生不如死。

晏殊笔下的思妇整体是雍容和缓的,纵使痛苦却又自我矜持,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纵使远人不归,想来这思妇也是会如菊如兰一般尊严地活。这样典雅大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晏殊词的特色,也体现了士大夫的涵养格调。

【教学感悟】

不止一次有学生跟笔者交流说:我挺喜欢诗词的,可我觉得好像没什么用,考试如果不考,背下来也是浪费,有时间不如复习必背篇目,刷刷数学习题。对于学生这样的观点,笔者的回应已经由最开始咄咄逼人式的诘问,转而到现在对诗词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与推荐:好的诗词介绍给你,你念或者不念它,美好就在那里,不来也不去,不增也不减。如果恰好有一首住进你的心里,生根萌芽,那便足够了。

世俗标准看,吟诵诗歌可有什么用呢,摆脱了诗歌鉴赏那一套,它不能换来分数;甚至作文中都明确规定:文体不限,但,诗歌除外……回到生活之中,它不能换来柴米油盐,不能助你找到一个前(钱)途无量的工作。但,我们对于事物的选择,就必得基于“有用”“无用”吗?这“有用”的标准又是什么又由谁来定义呢?人不是工具,所需不只温饱,现实之外,我们总得有个地方安放心灵,以忘掉纷扰烦忧,还我们一份暂时的澄澈安宁。而诗歌,便构筑了这个桃花源,给了我们诗意的栖居。

关于诗歌该怎么教,文学爱好者可以回答,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寻找更为有效的对话方式,促成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总是想起《死亡诗社》中那个衡量诗歌好坏的荒诞坐标,基廷老师戏称之为“下水管道”。反思我们的诗歌教学,有时笔者也觉得羞惭,答题技巧那一套一出口,一经拆解、拼装、附会,再平平无奇的诗歌也能被吹成一朵花,再绝妙的文字也能被平庸成一堆乱码。我们又何尝不在充当着“管道工”的角色呢!

在晏殊《蝶恋花》的教学上,笔者希望把话语权还给阅读主体:学生;以问题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尊重他们的阅读初感受。主人公的性别、主人公的多情与无理,主人公形象气质与温庭筠笔下思妇形象的对比……事实证明,学生只要用了心,去身临其境,角色代入,便能给出入情入理的回答。没错,我们的学生缺少诗化教育,但人类的感情总有共通处,没有那一套“下水管道”在诗歌与读者之间作梗,我们便能离诗歌的美好更近,离人性的本真更近吧。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府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2/025)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梦机.词律探源[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0.

[2]钟镇镇.说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词[J].名作欣赏,2002,(01).

[3]杨丽花.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词中的燕子意象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05).

[4]梅华.情景浑融,深蕴理致—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品论[J].名作欣赏,2010,(12).

4.蝶恋花唯美散文 篇四

春天来了,你展开了五彩斑斓的翅膀,飞到一朵刚刚开放的花朵上,你嗅着它的清香,你迷恋着它还倘着露珠的花瓣。你不停轻吻着它,你疯狂的象着了魔似的在它的花瓣上来回翩翩起舞。直到它露出花蕊,你把你的嘴插进它的花蕊里,拼命的吸嚼着它的甘甜。直到你吸饱了累了,你才带着醉意离开。虽然你暂时离开了但你心里还惦记着刚才那朵花带给你的美丽和难舍的眷恋。因此你在稍作休息后,又来到花的身上作着先前一样疯狂的愛恋。累了又息,息了又来,就这样乐此不倦。直到花瓣随风飘散,你开始伤心了,你不忍花瓣的凋谢飘零,可花终究还是谢了,只剩下光秃秃的花蕊。你很彷徨,你迷失了方向。你开始低落,开始惆怅,直到遇到第二朵花朵。

第二朵花朵也很美,最主要的是它酷似第一朵花的娇艳,于是你飞在这第二朵花朵上开始新的开釆,虽然你心里依然还怀念着第一朵花朵,仍然回味着它的香。但随着你对第二朵花朵的亲密接触后,你发现第二朵花朵不仅有第一朵花朵的娇艳,更有不同于第一朵花朵的另一番韵味的.美和滋味。你明白了,原来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下每一朵花朵都各自散发着不同的清香和绽放着各自不同韵味的美。于是乎你在第二朵花朵快要凋谢后便又去采第三朵第四朵……你沉醉在这些花朵里忘了季节,也忘了当时釆第一朵花朵时的那份激动之情和花凋谢时的那份难以言表的悲凉与伤感,你只是一只喜欢采花的斑斓蝴蝶而已。你不停寻找着那些开着艳丽花瓣的花朵,你釆啊釆,直到整个夏季结束。

5.蝶恋花绿绮缘散文 篇五

去秋,琴友乐然山房主人余先生为其夫人亲斫膝琴一张,以寄伉俪深情。吾以《蝶恋花?绿绮缘》为题填词以赠琴友。

千百轮回千百代,七弦清音,几许知音在。

谁解相思愁更待,萧郎何处听天籁。

桐梓合精天地载,三尺瑶琴,伉俪相偕爱。

满眼秋波无可奈,芭蕉微雨西山外。

【注释】

绿绮,四大名琴之一,曾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相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即桐木、梓木结合的精华之意。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吾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这是“绿绮缘”的词名的来历。

【白话译文】

千百年的红尘轮回,过去了千百代,

七弦古琴的妙音绕梁不绝,

成就多少千古知音。

有谁知道相思的愁有多深,多情的萧郎又能在哪里听到这天籁之音?

绿绮是桐木和梓木的天地合璧之作,

三尺素琴在斫制的过程中,记录着夫妻的恩爱情深。

多少辛苦都抵不上妻子一瞥秋波,

因琴而生的一世情缘就像微雨后的西山芭蕉,

6.《蝶恋花》教学实录 篇六

1把握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情感。

2对比赏析,体会诗歌炼字之妙。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体味词情。

2透析意象,感悟词意。

3对比解读,把握词境。

[教学过程]

师:南朝江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啊,我们的生命总会经遇一些我们虽不愿但却让我们永远无法逃避的伤心之事,譬如离别。千百年来,凡俗的人们不得不为离别的无限愁恨所困,那百转千回的情思融入文字,便成了曲曲哀婉悱侧的绝唱。晏殊的《蝶恋花》正是其中之一。(投影晏殊《蝶恋花》词作)

师:好,下面先请同学自由地、轻声地朗读这首词,注意体会词作的情感。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有意识地听,对个别学生进行适当点拨)

师:好,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词。注意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诵读给大家传达出来。读完后,我们再请其他同学作简单的点评。

(甲、乙两个学生朗读,甲读得断续,引起学生低笑,乙则很流畅,并且语速柔缓,学生听得很安静)

师:有同学主动来点评一下吗?

生1:我觉得乙同学读得好。很流畅。

师:只是因为流畅?

生1:也很有感情。

(学生笑)

师:可以给我们具体说说吗?

生2:老师,我来说。我觉得比较这两个同学,乙读得算不错的,有一种离别的哀伤感,但还不够。

(学生些微地热烈起来,有人低声要求生2朗读)

师:不如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2稍顿,点头,又沉吟片刻,然后闭目低诵,诵毕,其余学生默然,稍顷,掌声如雷)

师:我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学生会心而笑)。其实我还想问一问这位同学,你看,大家都很认可你的诵读,你是怎么做到的?

生2:我觉得我能懂得她的心情。

师:她?她是谁?

生2:主人公。她在想念远方的……情人吧,一个人,寂寞地想念,我能懂她的心情。

(有学生说了一句“你有经验吧”,其余学生微笑,但神情若有所思)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即使这体验并不完全同于词作里的主人公,但也足以让他与词作产生共鸣,所以他能够很好地把握词作所要表达的情感。

生3:老师,我觉得不一定要调动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就当自己是词里的主人公,体会她当时的心情,然后再去读,效果也会很好。

师:对极了。这位同学其实说到了我们在阅读时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始终在以局外人的身份来面对这些文字?

(学生默然而思,微微颔首)

师:而这样的姿态会大大影响我们阅读的质量。把我们自己放进文字里,我们就是暮秋时节寂寞地怀念着远人的闺中少妇。我们就是亡国沦落的李后主,我们就是国破家败丈夫去世的李清照……换一个身份,我们会做得更好。

(学生面有喜色,似有所得)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大家先闭上眼睛,刚才那位同学做得非常好,闭上眼睛,推开眼目的一切诱惑,放下心灵的所有杂念……看到属于你的雕栏玉砌的庭院了吗?现在你正慢慢地走到窗前,罗裙曳地,深秋的寒意悄无声息地从窗子溜进来,无法拒绝地蔓延了你的全身。你倚着窗子,告诉我,你看到什么?

(生中有低声答者:菊花与兰花)

师:菊花与兰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1:愁烟、泣露。

生2:哀愁、低泣,在寒烟中。

师:在深秋清晨氤氲的寒烟冷露中哀愁低泣。是花在哀愁低泣吗?

生:不是,是人。

师:对。接着,你又看到什么?

生:看到罗幕和燕子。

师:细致一点。

生:罗幕染了深秋的寒意。燕子飞走了。

师:还有一个细节……

生:是燕子成双成对地飞走了。师:对,是“双飞去”。愈加衬出人的孤独。下面一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你做什么?你想了什么?

生1:我在看月亮。月光一直照着我的庭院。

生2:不是吧?我觉得应该是在怨恨月光。

师:怨恨什么呢?

生:月光不懂我心里的愁苦,一直照着我。其实我想躲进黑暗里。

(学生低笑,点头)

师:何以见得是“一直”?

生:到晓。就是一直到天亮。

师:你一直没有睡着?

生1:是啊。我在想念远方的心上人,辗转反侧。

生2:我还登上高楼,昨夜西风凛冽,绿树都枯了……是这样吧,老师?

(学生笑,一齐点头)

师:对。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能把自己放进文字里,那么现在的领悟是不是比开始深刻多了。

(学生齐答“是”)

师:好,那么大家再次自由诵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的诵读不约而同起来,迂回低缓,词情荡漾。)

师:学习词作,有一个紧要的点,就是能把握意象。意渗透人象,象表现出意。其实我们在刚才的诵读中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这首词所要表现的意很明确,即“离别苦”。那么现在就请同学说说词中哪些物象渗透了“离别苦”的意?

(生讨论)

生:有菊花、兰花、罗幕、双飞的燕子、明月等等。

师:可以详细地阐述一下吗?

生1:我觉得晏殊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了,借此抒发自己的哀愁;罗幕轻寒,其实是自己感到寒意,深秋的寒意,寂寞的寒意,但却借罗幕表达;又用燕的双飞,反衬出入的孤独;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更有力地表现自己的离恨之深。

生2:老师。下阕里的西风凋碧树、彩笺、尺素,我觉得也可以表现少妇的“离别苦”。是吧?

师:你补充得很好。前面一位同学阐述得也相当精彩。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词理解得很深刻、很全面。下面我们再看一首词。(投影杜安世《端正好)与晏殊《蝶恋花》,把印有两首词作的练习发给学生)

端正好

[宋]杜安世

槛菊愁烟沾秋露。

天微冷、双燕辞去。

月明空照别离苦。透素光、穿朱户。

夜来西风凋寒树。

凭阑望、迢迢长路。

花笺写就此情绪。

特寄传、知何处?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学生有议论,赞晏殊的《蝶恋花》写得好)

师:这两首词作所要表达的意是相同的,都说“离别苦”。但是境界明显不同。我听大家的议论,应该比较看好《蝶恋花》。请大家就这两首词作中对应的词句作简单的分析,可以分组讨论,一会请各组分别总结。

组1:老师,我来分析“天微冷、双燕辞去”与“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两句。我觉得杜安世的“双燕辞去”的“辞”用得不好,好像燕子很有感情似的,善解人意向人辞行,这样主人公的孤独已经有了一点安慰了,那他所要表达的“离别苦”就不显得苦了;但“燕子双飞去”就不同了,这对燕子只顾着自己高兴,成双成对,没有注意有人在看它们。很无情,这样就显得主人公很苦。

(学生微笑点头)

组2:“花笺写就此情绪。特寄传、知何处?”和“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句。我觉得晏殊的句子读起来更让人感到伤心欲绝。彩笺加上尺素,山长加上水阔,愈是想联系,愈是没出路,读起来很难过。

师:是的。彩笺指诗词,尺素指书信,这里晏殊用了复叠句法。不避重复,加强了音书欲寄无由的痛感与悲感。你说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组3:老师,我觉得“夜来西风凋寒树”与“昨夜西风凋碧树”这两句给人的感受也不同。主要在“碧” “寒”两字。“寒树”已经寒了,天生要凋了;但“碧树”一夜而凋就不同了,主人公可能因此会想到自己青春将要不再,红颜易老啊,所以就更觉得“苦”。

师:对,非常好。很细致,很深刻。

组4:“凭阑望、迢迢长路”也不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想一个人在冷落的深秋独上高楼,想看远方有没有自己心上人的影子,但她“望尽天涯路”,什么都没有看见,这个时候她的悲哀是说不出的,但我感受得到。杜安世的句子直白无味,我没有感觉。

(学生笑)

师:好。大家把握得非常好,经你们一分析,两首词的意境高低立见,我也豁然开朗,看来你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学法”,以后不用再担心你们在诗词阅读方面的问题了。好,这节课我们收获颇多,最后让我们回到晏殊的《蝶恋花》,再一次低吟轻诵,再一次体会词中令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离别苦”。

(学生合书,低吟)

7.浅谈黄金段泥《蝶恋花》之意境美 篇七

关键词:紫砂壶;花货;筋纹;蝶恋花;意境

1 前言

宜兴的钟灵毓秀给紫砂艺人提供了无限的取材空间,这里是紫砂的发源地,不仅深藏着神奇的五色土,也曾诞生动人美丽的传说故事。陶祖范蠡与西施隐迹于此,梁祝化蝶的爱情传说凄婉动人,千百年来多少男女为此感怀不已。江南的山水风情,也赋予了锦心巧手的紫砂艺人无限的创作灵感,发挥着创造力,展露着才华,创造了许多赏心悦目、品用皆美的紫砂艺术精品,蕊映壶魂,自然馨香。

2 《蝶恋花》的造型艺术与意境

笔者素来爱花货浅浅地勾勒,生动地形象,自然的唯美,形美、功到的无限魅力,追求把自然万物美景融入紫砂造型的艺术之中;也爱筋纹的奇思妙想,纹理自然、节奏鲜明和韵律得当,筋纹重复、变化着,于简朴中见自然,典雅中见风姿的独特形态。

笔者的这把《蝶恋花》壶,成形工艺虽有不同,但坯体都是在紫砂花器和筋纹器的基础上制作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没有善于发现自然之美的眼光是无法体会壶艺生命的活力的,没有好的对自然形体塑造的心得和手工技艺,也是无法做出美丽的花器来。万物生灵皆是心中最爱,而《蝶恋花》的取材,亦是从自然中摄取,从而有了构想中唯美自然地倩影,笔者的思绪也如庄周梦蝶般,“将身化蝶入壺天”了。

从壶体表面特征来看,壶身就如一朵悄然绽放中的郁金香,花开四瓣,内又有重瓣,整个器形饱满丰润,以筋纹形体构造,筋纹深浅清晰,明暗处理到位。规则的纹理组织,等分匀衡又不失花朵的自然生动之性,线条的走线纹理清晰描绘出花朵的形纹花脉、边沿,凹凸有致,协调而顺畅。壶身腹部凸出,上下呈收敛之势,从上到下一顺而至壶底收势,壶身上半部分又一顺而至肩颈部,肩颈矮短弧形自然过渡。壶身外壁口沿,也就是花朵的边缘,微咧、外撇,边缘走线波浪起伏,呈现花开之势。

壶嘴自壶身腰腹之上蓄势而出,壶流三弯,修长顺势,走线流畅,壶嘴与高挑的壶把,呈两相对望之势,曲韵悠然,耳把纤细,内圈自上而下协调收势作翻云装,接合巧妙,把握舒适,形美利落。壶盖嵌在壶身之内,壶盖以凸鼓圆耸的花蕾形成,花蕾上有筋纹走线分割。盖内嵌“准缝无纸发之隙”,准合严密。壶盖之上有塑造一只巧饰精雕的蝴蝶作为壶钮,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这把壶,都惟妙惟肖展现一派“蝶恋花”的生动美景。蝴蝶翩翅,倾斜停歇于花蕾之上吸食花蜜,蝶戏花丛,娇花因蝶艳,花因蝶戏羞红面,动静相宜,形象而逼真,小雅的蝶恋花也就悄然而生了。以此表现《蝶恋花》的主题,花为蝶开,蝶因花舞,切题切景。

3 总结

8.蝶恋花的散文 篇八

蝶恋花

作者:俞克成  朝代:宋  体裁:词   梦断池塘惊乍晓。百舌无端,故作枝头闹。报道不禁寒料峭。未教舒展闲花草。尽日帘垂人不到。老去情疏,底事伤春瘦。相对一樽归计早。玉山不减巫山好。

★ 团结凝聚成战斗集体作文

★ 李清照——《偶成》

★ 日成一事范文

★ 成主:涸辙之鲋(网友来稿)

★ 成考作文题目

★ 成字成语

★ 成年礼寄语

★ 成考作文

★ 学而优则成散文

上一篇:高三考生如何安排寒假时间?做好这三件事,高考不用愁!下一篇:农作物秸秆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