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结婚的经典散文

2024-09-09

过年结婚的经典散文(精选10篇)

1.过年结婚的经典散文 篇一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之中人们最重视的节日。春节象征着万家团圆,游子无论走多远,走了多久,都记得回家的路。

我就是这万千游子的一员,回家的路拥挤又艰难,但为了家人期待的心愿,我们勇往直前。

还记得刚到北京来的那一年的春节,我和老乡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买到回家的车票。尽管是临时加班车,但是总算可以踏上回家的路。

上了车后,我们才知道这趟临时列车供暖不好,在车厢里越坐越冷。行程过半,又下起了大雪,越发的寒冷。老乡打开行李箱,把能穿衣服的全都穿上。我坚持了一会,也坚持不了,打开行李箱,拿出又长又厚的羽绒服穿上了。这样就不冷了,我就踱步到窗前,欣赏漫天飞雪,想到快要到家了,忘了刚遭遇的寒冷

第二年回家过春节,我遭遇的是拥挤。在上车检票时,我被前挤后拥的,像汉堡里夹的一块肉,被人群裹挟,涌进了车厢。我坐定之后才发现我装有证件的提包不见,心想一定是检票时 被挤掉了。于是,匆忙回检票口寻找。幸好工作人员捡到,交还给我了。

重新坐定之后,放眼都是密密麻麻的旅客。两边过道站满了人。车厢与车厢接头的地方站满人,甚至是公用洗手间里也站着人。卖快餐盒饭的乘务员,推不动餐车,嗓子喊哑了,也动不了。

到了晚上,那些没有座位的旅客就很辛苦了,有的依墙眯盹,有的在人堆里站着打瞌睡。

这些还不是最惨的。头几年外出打工时,火车少,人多,很多人都坐不上车。记得有这样一个场景:很多人怕坐不上回家的火车,疯拥而上,火车马上人满为患,只好关了车门。一位没能上车的抱孩子的妇女,敏捷的把孩子塞进了开着的车窗里,自己也想从窗户爬进去,可是因为有点胖,被卡住了,半个身体在车里,半个身体在外。那妇女发出痛苦的喊声,那声音穿过人声鼎沸,依然刺耳。幸亏车里有好心人,把那位妇人拽了进去。我理解妇人急切回家的心情,但这样很危险。

看电视新闻里说,去广州打工的游子,没有买到回家车票,就骑摩托车回家。那一路的寒风也没有阻挡他们回家的热情。有的人甚至徒步回家。每走一步就离家近一步,是什么支撑着这坚定的回家脚步?是孩子开心的笑,是爸爸,妈妈一句:“你可回来了,我们盼了好久”。是的,是亲人的殷殷期盼,是游子日日夜夜的思念

回家过年是亲人的期盼,是游子的心愿。每年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有多少心酸血泪在其中。

我们像候鸟一样迁徙,从一个地方到向往的故乡,我们裹挟在汹涌的人潮里,不畏艰辛,不怕寒冷,不在乎拥挤,只为那盏守候我们的温暖灯光。

回到家,我们待不了几天就要重新踏上起程的列车。新闻里有位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早上三点多起来,给儿子做煎饼。做了厚厚一沓,有十几斤重。如果可以,她甚至想把儿子一年要吃的煎饼都做出来。那是多么沉甸甸的爱呀

那年回家过年,我要出发时,妈妈让我带上她养的老母鸡,说我身子弱,多补补。我笑了说:“妈,火车上是不让带动物的。”妈妈就把鸡蛋藏在半袋米里让我带上。

如果可以,亲人们愿意把所有的对我们有用的都带走,我们虽然只是在故乡短暂停留几天,到可以温暖我们一年的生活。

每一年我们都期待这几天,期待回家过年。

2.难得清静是过年经典散文 篇二

我很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说这样的一句话:小孩盼望过年,大人盼望种田。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起源是从民间而来,是从口头而来。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概括了极深的人生况味。小孩子家天真无邪,过年可以吃点好的,穿新的,有玩的,有大人给压岁钱,等等。大人则不然。当一个人挑起了养家糊口、培育后代的担子,如果不种田哪来的条件完成任务啊。有一句话:农民不种地,饿死帝王家。我倒觉得这句话过于自信,不切实际。历史上有哪一位帝王是因为农民不种地而饿死的?这样的一句唐诗还说得真实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天底下的田都是农民种满了庄家,可是,饿死的还是农民。就说当下,没有脱贫的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所以,大人望种田啊。

我在“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的话声里增加着人生的年轮。待到我自己种田的时候,“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这话对是对,但是,我作为一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其实也望过年的。过年,难得清静,难得休息。

我高中毕业回农村的家种田。人勤春早。年一过完,趁着水沟里的水小,用铁锹一锹一锹挖起塘泥,一锹一锹的甩到田里,塘泥做育秧苗的底肥再好不过,就是要力气。随之而来的是春耕,使役耕牛梨耙耖磙,插秧,夏管。有的年份,夏季还得出外防汛。秋收的谷子,全凭肩挑人扛弄到家里。冬季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都是农民去挑土开渠。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可以喘口气,稍微可以休养生息一下。待到新的一年,又循环着一年四季的活路。如果把自己比作一条老黄牛的话,只有农闲的时间才可以歇一歇的`,这过年的期间才算没有农活。

我进了父亲工作的兽医站,也不过是一个农民,我没有商品粮户口。自家责任田里的农活得干。父亲在兽医站为我物色了一位兽医师傅,我出身在兽医世家,父亲自己不教我,却让二十岁左右的我去给师傅家去干责任田里的农活,去替师傅背出诊箱,连师傅弟弟家的农活都得干。

出了师,自己当兽医。后来还通过考试,有了国家招聘干部的外衣,空头支票,转了商品娘户口。兽医被称为“四不像”,不象工人,不象农民,不象知识分子,不象干部。一年四季没有假期,没有休息日。没有事都得去穿乡,去巡视。在家里随时准备出诊,连吃饭睡觉的时候,有农民家的猪牛病了来找你去,你非去不可,没有条件可讲,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唯有过年,不算大事可以不去,如果有大事,过年也得去。过年的清静休息还抱着侥幸的心理。

下了岗,自谋职业,做饲料生意,自己当搬运工。一年里忙忙碌碌,也只有过年才能不忙,可以休息,可以喘息一下,可以清静一下。不管什么年味是越来越远,还是什么现代年味冲击着传统年味。两眼不看年的事,两耳不听年的事,当然,这次“马上写新春”征文例外。我们不能象有的人,我们不能得节日综合征的,我们不能大势挥霍生活,挥霍身体,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酒色财气不是我们不爱,不是我们不会享受挥霍,只是身体、物质条件不容许,稍微一黄庄,日子真难过。我们也不想多走亲戚,只想在家调节一下劳累、疲乏的身体,紧张的神经,稍微轻松一下。

3.过年结婚的经典散文 篇三

过了腊月二十三,乡村里便忙活开了。手巧的媳妇,会蒸出各种年糕、寿桃、花卷、糖角、枣馍。他们能将人家扔出的葱根、菜叶捡摘加工做出可口的窝窝。看着一锅锅蒸好的年货,只有流口水的份,你得等,等那个慢悠悠、不懂孩子心理的“年”。只有过年了,才可以大口享用,那真是掰着指头熬日子,看着日头度时光。

最不能忘怀的是每年三十晚上,煮肉的时刻。那时,是否一年只吃一次肉,我不记得了,但大张旗鼓地煮就这一次。

草草地吃过晚饭后,母亲就仔细地刷干净大铁锅,小心谨慎地将买来的猪肉,从高高悬挂在屋梁上的篮子里拿出,放在锅中,盖上锅盖。灶膛里,添上最好烧的柴火,熊熊的火焰着起来的时候,围坐在一旁的我们,便也开始了梦想。随着香味的四溢,口水也便流了出来。被灶火映红了脸的母亲,此时,更显得亲切、慈祥,拉风箱的样子,送柴火的姿势,在我们眼里就是最美的舞蹈。最小的妹妹总是不停地问,“熟了吗?熟了吗?”在一遍遍童声稚语中,肉果真熟了。

掀开锅盖的瞬间,是最妙的时刻,我们全家都被充满了肉香的热气弥漫着,包围着。袅袅娜娜的雾气里,一切都朦朦胧胧,飘飘欲仙。多来几个深呼吸,没人会指责你是赚了便宜。大家都觉得无比的满足,无上的幸福。

接下来,母亲熟练地将肉切成一块块放到坛子里,撒上许多盐,以预备过年时待客用。我们兄妹享用的是骨头上的肉,可母亲却是撕了又撕,在大家眼巴巴的目光里,我们对她的尊重,也随着她撕肉的手上下翻飞而越撕越少。好不容易在期盼中,母亲停了手,骨头拿在手中时,早已是真真正正的骨头了。尽管啃下来的实在不多,那感觉仍然很好。只要有啃的机会,享受肉香的熏陶也知足了。

每当此刻,母亲看到我们龇牙咧嘴、大啃特啃的模样,总是怜爱地将已装入坛子的肉再小心地割一小块,一一分给我们,并不停地叨念,“明年,明年咱一定多买几斤,让你们吃个够。”我们也就在对明年的不停期盼中,慢慢长大,变老。现在就连小妹也到了而立之年,大哥大姐也都有了外孙。我们早已过上了有肉的生活,什么样的肉(能吃的)都尝过了,但最香,最让我们留恋回味的,还是当年大家围坐在一起争啃的骨头肉。

穿新衣,对爱美的小姑娘,极具诱惑力。每年,不管经济怎样紧张,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给我们每人做一件新衣服。那都是母亲亲自纺织、印染、剪裁,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从棉花到成衣不知耗去了母亲多少个夜晚,多少的汗水。

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忙完了一年所有的事情,母亲就把早早给我们做好的新衣从箱子里拿出来,看看还有没有忘记钉的纽扣,找找谁的新衣还需要再点缀一个小花。当翻来覆去确认一切都收拾停当后。就小心地将新衣服覆盖在我们身上,就等初一早晨起床,我们欢欣鼓舞地穿了。

每当此时,我们都会屏息凝神,尽情享受新衣覆盖在我们身上的舒适、满足、幸福,想象着穿上新衣在春节的大街上奔跑、蹦跳的倩影,那感觉就像当了皇帝似的。当然,趁母亲不注意时,我们会偷偷地伸出手,轻轻地摩挲着、感受着。春节便在这想象与期待中来临了。

春节第二天,走亲访友就开始了。我们兄妹几个和叔叔家的姐弟,一行七八人,浩浩荡荡地上路了。每家装一个布包,里面盛着一年来最好的面食,间或也有点饼干点心类的。从初二到月末,我们几乎走遍所有的亲戚,但包却不见小,里面的东西也不见少多少,有的只是包里的东西不知换了多少遍,隶属过多少家。虽然那时都不富裕,但每家都乐意把自己家最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这也成全了我们,充当了亲朋好友间的信使,大人也因不必太浪费财物而放纵着我们。

大姐是我们的带头人,她计划着每天的行程,我们也乐于屁颠颠地跟着她东奔西走。好在亲戚家都隔得不太远,步行十几里那是小菜一碟。有时二十几里的路,在我们的欢歌笑语中,也不觉漫长,因为有亲人的期待,相聚的欢乐,更有一顿好饭在吸引着我们这些馋嘴猫。说实在的,那时即使过年,在家里也不能顿顿吃好饭,有点好饭那是待客的。所以,我们这些平时馋极了的孩子,也只有在每年的这个时节打打牙祭过过瘾,跑点路又算得了什么。

最让我难忘的,是大姑家之行。大姑的漂亮、温柔、善良在所有亲戚中是数得着的。每年十几里的土路,不管晴空丽日,还是风雪载途,我们都要用脚去丈量。每当我们一路风尘赶到村口时,她老人家总是早已站在那里,向我们招手。我曾悄悄地问过大姑,她是怎么知道我们这时会到,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她会算,一算就知道我们该来了。回家的路上,我们也讨论过,最后还是大姐做了总结,说这叫亲人间的心理感应。

我们的到来,给大姑带来了荣耀。乡邻们指着我们一个个夸赞,说大姑娘家人旺,个个出息。大姑本来漂亮的脸更是笑成一朵花。

午饭是所有亲戚中最丰盛的。每人一碗,那时一想就流口水的五花肉片炖白菜粉条。满满一大碗,再加一个大白馍,只吃得我们大汗淋漓,净想着明年还来。

现在好了,用母亲的话说,是天天过年,可我老是忘不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也总是想给孩子们讲讲那时的生活。课堂上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像听故事,天方夜谭般,家中讲给儿子听,他就说那是啥社会,这是啥年代,很明显是说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可作为一名教师,一个家长,我总想将过去的日子说给后代听,让他们了解过去,珍惜现在。

作者:毕玉芝

4.过年情思的散文 篇四

总算盼到过年了,我心里甭提有多兴奋了,欢呼雀跃,神气十足。在我心里,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了。这一天,早饭吃完一年都很少吃上的酸菜馅饺子后,我就喊着爸妈快点赶集去。赶集是不让小孩子去的,爸妈说集市上人多,怕伤到我或是怕我走丢了。我只好呆在家里,等着爸妈回来了,其实我是很想去的。

午后阳光温暖了许多,爸妈赶集终于回来了,袋子里装得满满的。看着爸妈在屋地上清点着年货,我心里乐呀,眼睛直直地盯着,也帮着爸妈一起安置年货。我看着冻梨呀、冻柿子呀、糖果呀、鲤鱼呀、猪肉呀、粉条呀、鞭炮呀、对联福字呀……真情不自禁,喜出望外,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那么美好,一股美滋滋的味道,填满了心胸。

爆竹声声中,真真正正的大年来了,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幸福快乐的氛围里。我穿上一身新衣服,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放鞭炮,一起享受新年的美丽时刻。到了晚上,提着爸爸手工制作的红灯笼,和爸爸一起到各家串门。那盏红灯笼为我们照亮了大年夜的路,到现在我看见红灯笼也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大年夜,吃是最美的事了。夜帷初上,啃冻梨,吃柿子,磕瓜子,吃水果糖块,此时此刻,我的一张嘴忙碌不停,爸妈很怕我吃多了撑着,不时提醒我。那时也不知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胃口,咋吃也不知道啥叫撑着,可能是因为一年也吃不上几回好吃的原因吧。午夜接神后,年夜饭是最丰富的,饺子啊,鱼肉啊,花生啊,鸡肉啊……一桌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笑着,守岁过年,这个夜晚,是家里一年中最难忘的一次家人聚会了!

时间飞逝,岁月更迭,一转眼自己慢慢地长大。年,也一年年有滋有味过着,在过年里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也见证了人们生活的改变。清晰的记忆里,每一次过年都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幸福与温馨,日子里的风风雨雨都会在过年时让人忘记,那些劳累,那些伤痛,都会被过年欢庆快乐的气氛与祥和甜美的笑声给予抚平,给予慰藉,一切的美好充满了年的怀抱里。过年,给了人们憧憬,给了人们未来,给了人们生活的享受!

如今,我已人过中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不再是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了,过日子不愁吃不愁穿,甚至每天的生活都要比过去过年时还要好上不知几倍,但是每到过年的时候,我心里还是倍感欣喜,浓浓的年味还会充盈着我的心扉。过年时,我和爱人一起购置年货,和女儿一起帖春联,和家里人一起包饺子,一起看春晚过除夕迎新春,还要亲手做几个拿手小菜,和家人一起举杯共饮庆祝新年,我感觉这样的过年才是最好的,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幸幸福福、开开心心,享受生活享受新年享受天伦之乐,一起为新的一年加油,多美呀!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在人们心里,年味不知不觉地淡了。很多人对于过年好像没有了感觉,甚至会说过年一点意思都没有。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盼着过年了,就连我也是如此。我认为这是好事啊,这说明了人们的生活幸福了,每一天都过着像过年一样的日子,你说,谁还会盼望着过年呢?年味,能不淡吗?如果我们真的想找回从前的年味,恐怕难了,除非日月倒转,光阴回流,可是那时候贫穷苦难的日子,谁还愿意过呢?即使有了年味,你愿意吗?

现在过年,虽然不像以往那样有年味了,但是过年毕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富有中国精神文化的传承,也是华夏最重大的节日,所以过年,不管咋说,这个节日在中国人心里还是最重要的!

5.过年的气息散文 篇五

进入腊月,人们都开始为过年忙碌了,腊月的第一个节日是腊八。腊八节的早上,奶奶就会熬上一锅粥,粥里加入黑豆,黄豆,豇豆等五谷蔬菜,做成色彩斑斓的腊八粥,看一眼,馋虫都好像要从喉咙里爬出来一般。晌午,会做上一顿玉米面搅团,一锅菜汤,灿黄灿黄的搅团蘸着用蒜泥辣椒油做成的汁子,既有玉米的清香,又有油泼辣子蒜泥的香辣,再喝一碗豆芽白菜红白萝卜做成的菜汤,吃得肚子溜圆溜圆才出门找伙伴玩耍。

过腊八节,其实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到了腊月十几,一般都是腊月十六左右,也叫“打牙祭”,这时候,每家每户开始杀过年猪,而猪们的各种嚎叫声就会钻进你的耳蜗,听起来心里悲戚戚的。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村子里杀过多少猪,听到过多少种猪撕心裂肺的哀叫声,可年年如是,猪总是会和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农村人很实在,即使第二天杀猪,先天晚上也得给猪吃顿饱饭,每当这个时刻,我就会看着猪问自己,猪是不是知道这顿饭是它一生中最后的晚餐,是不是知道明天自己的归宿。猪好像从不理会这些,自顾自地狼吞虎咽,吃得吧唧吧唧作响,临了还把食槽舔个干干净净。

一大早,家里大人就开始忙乎了。屠夫是一个年龄五十左右的汉子,黝黑的脸膛,头上像久旱欠收的谷子,稀稀疏疏几根,一只眼眶嵌着一颗玻璃球,灰蒙蒙的,另一只眼珠子看人像是斜着,无论你站在哪里,好像都在盯着你。说话的时候,露出左面一颗金牙,一闪一闪地发光。据说他的眼球是抗美援朝的时候在战场上被炸掉了。屠夫长我一辈,我得叫他杰叔,他的杀猪手艺在村子里算是排第一把交椅。吃过奶奶擀的面,坐在屋里吧嗒吧嗒地抽上几锅旱烟,等烧好了开水,村子里过来帮忙的几个小伙子就开始从猪圈里往外拉猪,猪似乎感觉到了什么,畏缩在猪圈的角落,哼哼唧唧挣扎着,躲闪着,不过总是抵不住几个人的手脚,还是被拉了出来。猪开始大声地嚎叫,像是在给谁传达什么信息,可是没有谁理会这些,人们都兴高采烈地欢笑着,吆喝着,把猪四蹄一捆,抬到事先准备好的台案上,杰叔早就准备好了锋利的尖刀,在猪脖子下面只几下就刮干净了毛发,挥手之间,一尺多长的尖刀捅进猪的脖子,血哗哗哗地顺着刀把涌了出来,猪的嚎叫声从大到小渐渐地声音沙哑,直到灵魂出窍一动不动,即刻被丢入盛满开水的木桶里上下翻滚。一会儿工夫,杰叔开膛破肚,一切收拾停当,猪脖子那里的肉被割下来两份,一份是给杰叔顶了工钱的,另一份即刻下锅煮熟了,和上白菜、豆腐、粉条什么的,每人一大碗,直吃得人们嘴角流油,面目发红,插科打诨的胡言乱语一通,才恋恋不舍得离开。

到了临近年关,家家都要熬油。那个时候农村没有榨油机,家家户户都得自己制作麻油,先用石磨把稔子麻子等油料磨成糊状,然后在一口大铁锅里加上水,放入磨好的稔子麻子糊开始熬,随着水温升高,袅袅的白气漫过,水面上就飘起一层层黄瑟瑟的麻油,奶奶用一只铁勺,一勺一勺地把油撇出来,装在罐子里。熬制麻油是个慢工活,一点都急不得,一勺一勺上见功夫,每一勺下去都要撇出水面上的那层黄油,不能参进去一点水分。几个小时下来,我们小孩子都趴在窗口上看着奶奶和妈妈两个人忙乎着。熬制麻油的时候,奶奶总是不叫我们大声说话,也不能有人进入厨房,按农村人迷信的说法生怕油会随着人的说话声和进出跑掉。

年前最让人烦恼的.是磨面。连续几个晚上,我和三叔姑姑就会被奶奶叫到磨坊磨面,几个小时里,我们就像一头头小毛驴一样抱着磨杆围着石磨不停地转圈。小麦一点一点地进入磨眼,从两扇石磨中间淌出白白的面粉,头餐二餐面粉最白,收在一起,过年蒸馍擀面吃,后来的越来越黑,放在平时吃。我小时候最不情愿的就是磨面,一个晚上不停地围着石磨转呀转,转得汗流浃背眼冒金星头上冒气。每当磨面的时候,我总要找些理由躲避一会,不是说肚子疼就是要上厕所,直到现在说起,都成为孩子们的笑料。

腊月二十三,是民俗气氛特别浓厚的祭灶日。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的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这天就要上天向玉帝回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以酒果、糕饼、纸帛设祭,叫送灶,并备纸马以供灶神升天之用。祭灶那天,每家每户,富人穷人家家一样,吃过晚饭,将灶上锅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在灶前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点上香烛,摆上糖果祭灶。烛光摇曳、香烟袅袅的祭灶仪式显得有几分神秘,但在我们小孩子的眼中,灶神的形像和有关的传说毕竟有些距离,而实实在在惦记的是等祭祀仪式完毕后那些糖果早早成为我们的口中美味,大人们那种希冀平安、幸福的美好心愿则与我们无关。

除夕到了,一家人围在火炕上吃团圆饭,炕的中间置一饭桌,大红色的油漆盘子里堆满各种食物,中间必定有暖锅,暖锅是旧时用沙土做成的沙器,银色的,外面泛点黑,中间是空心的,里面烧起木炭,火会从暖锅的中间冒出来,火苗舔着每个人的脸庞,照得红彤彤的。砂锅里炖上各种菜蔬肉片,一家人吃着,说着,笑着,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除夕之夜,大人小孩都围拢在火炕上,开始守夜,吃菜吃肉喝酒。讲究的是九道小菜,其实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丰富的蔬菜,基本都是土豆丝,萝卜丝,豆芽,茄莲丝,煮熟的带骨猪肉,小麦面,玉米面,豆面和在一起自制的点心是必不可少的,屋内地上生着火盆,米酒是用专门作烧酒的锡壶烧开曳好,我们那里叫“曳酒”,然后端上桌来,先敬爷爷,后敬父辈,最后才让我们小孩子品尝一点。奶奶做的米酒是淡黄色的,清清的,打开酒缸,屋子院子的角落里都会充满米酒淡淡的清香,味道直钻鼻孔,喝到嘴里香甜甘醇。一家人说说笑笑,我们小孩子放着炮仗,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直到吃累了,玩累了才爬到炕上不知不觉得睡去,大人们拉着家常一直到天亮。

睡眼朦胧中,我们会被叫起来放开门炮,随着一声声炮响,屋子的门,院子的门都被打开,直到晚上才会关掉。

这样的除夕过了许多年,伴随着我长大,直到我来到父亲身边。随着家境一天天殷实,生活一天天好转,年年的除夕夜里都是堆满各种水果点心食物,可总是越来越没了胃口,越来越少了欢笑,年年都是围着电视看春晚,看完春晚就睡觉,有时候一家人连个炮仗都懒得有人放。大街上银光闪闪,灯火阑珊,街道里缺少了行人踪迹,寂静得如同北风刮过一般。

6.过年的经典诗歌 篇六

过年,其实是什么

小孩与亲朋之间串门

吃些丰盛的年饭

在异乡的我

一人喝下这杯苦酒

过年,我看到了什么

曾经辉煌的企业而今也面临破产

不为生活发愁的.我

多了一份担心与不安

想想日后蹉跎岁月,根本行不通

用资金给自己充电

站稳脚跟

过年,朋友们齐声问我

我们该怎么办

我说,生不忧天

必将出局

如今奔三的我

还在乎新年与旧年

朋友间的问候也是利益间的来往

我也是每天为了生活而忙碌

有时也会幻想童年的美好

可是,不能二了

不能沉浸在那种童年里了

就是欢乐也该出来了

家乡的一切都没有变

变的是当年的小伙伴都以成家

变的是我没了那种要为某种幻想曲付出所有了

爱情或许是一杯酒

碰或者不碰

结果不同

慢慢的我告诉自己,这是酒,不要碰

过年了,贴对联,穿新衣,

而我却在为文学而忙碌

别人问:你不急吗?家在何方?

我:天地之大,对家亏欠太多了

年迈的父亲,多疾的母亲

每次言语间的牵挂

相见,却隔数重山

唯有在这新年即将到来之际

恭敬地说一声:爸妈,儿不孝,不能陪伴左右

生活亦是如此,

7.过年好的散文 篇七

每年的除夕夜,一大家子人在吃团年饭之前,家里都要举行一个隆重的祭祀仪式,以告慰逝去的那些亲人,邀请他们回家“团年”。以前,爷爷在世的时候,摆供、上香、烧“福纸”全由他一个人张罗,父亲只在一旁打下手。现在,爷爷不在了,父亲成了整个大家庭辈份最高的人,他把这份责任承担了过来,除夕夜,由他率领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家祭。

每年的大年三十,在外省打工的叔叔婶婶、堂兄堂弟堂嫂们都从外地归来,平时冷清的家里,一下子热闹了许多。一大家人欢聚一堂,难得的齐全。杀鸡宰鸭,煮腊肉,炖鱼,烧火的烧火,做饭的做饭,洗菜的洗菜,锅碗瓢盆,叮当有声,大家都有说有笑,气氛异常热烈、和谐。在开饭之前,父亲早就收拾好了桌凳,准备好了祭祀用的供品。

祭祀很有讲究,从祭祀的饭菜到桌凳、碗筷的摆放,丝毫不能马虎。这些,我自然不懂,但觉有趣,也乐意跟着父亲一同忙活。在这个环节中,我最喜欢看着父亲将厚厚的一叠叠纸钱,规规矩矩地码放成一小片四四方方的“方城”,名曰“福纸”。要码好那些“福纸”,也要相当的技巧,不能随意,否则,一个“方城”码不好,便会坍塌而乱,前功尽弃。后来才明白,“烧福纸”就是祭祀祖先。当纸钱码好,院坝里、大门口、神龛等各个地方都要摆上供品,点烛燃香之前,桌上的饭菜要准备好——鸡鸭鱼肉,果子点心,有萦有素,有碗有碟,有酒有茶。饭菜的摆放也有讲究:正上方,称为上席,只摆两副碗筷,只有辈分最高的人才可以入座;左右两方称为偏席,想来是低于祖先辈份的人的位置,各放三副碗筷;正下方称为下席,是专供子孙们跪拜用的,不用摆碗筷。当一切准备就绪,父亲便去敲长年摆放在祖先牌位旁的磬,“铛、铛、铛”三下,响而亮。按父亲的意思,祖先们听到这磬声,便知道是子孙在为他们摆团圆饭了,要“回”到家来,美美“享受”一顿美餐,临走再“取上”子孙们孝敬他们的“钱财”,满意而去。一年下来,在祖先的庇佑下,家里就似乎真能诸事顺利,和和美美了。

父亲敲了磬,我们一大家子人,洗手净面,按长幼之序,一家接一家地跪拜祖先,然后,再虔诚地为他们在“方城”里烧纸钱。每到这时,父亲嘴里总是念念有声,说爷爷奶奶,谈曾祖父曾祖母。我仔细地听着,感受着无情的岁月,在父亲身上留下的些许痕迹,总有些不合时宜的感伤。偶尔,也有不懂事的孙辈又吵又闹,要去钱纸堆里玩火去摇供桌,父亲不许,告诫他们要严肃,否则,祖先们该“吃”不好“饭”了。

等祭祀完毕,纸钱燃尽,也算“伺候”好祖先了,我们也开饭了。一大家子人,叔伯婶子,男女各一桌,吃菜喝酒,享受一年来最丰盛的一顿晚餐,体会这一年只有一聚的大团圆,幸福和美,其乐融融。饭桌上,我不经意抬眼看看父亲,他正对着爷爷奶奶的牌位若有所思。我瞬间明白,父亲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岁月无情,人有义,亲情永不受时空阻隔。顿时,我理解了家祭的含义,也明白了父亲的苦心!

不管人间天上,又一年团圆日,只愿人神共好,国泰民安!

之二:过年好

“新年到,过年问声好,迎春接福春意闹……”随着新年的钟声的敲响,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新年新希望,新年喜气洋,一派祥和、喜庆的景象!

大年初一,先向父母说声“过年好”!以慰他们的养育之恩,以及平时的辛劳。团圆的喜悦,天伦之乐,有儿女绕膝的生活,是每个父母最渴望的幸福。在新年的第一天,能与儿孙一起度过,并第一个收到儿孙的祝福,必定喜笑颜开,喜上眉梢,快乐、开心无比!

向所有的亲戚道声“过年好”!所谓亲戚,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是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生活中多了一份亲情,多了相互照顾扶持的温暖,多了生活中的感动。不管是个人还是家庭,都多了一股外援的力量,让人心安,心暖!

向所有的朋友道声“过年好”!鲜花需绿叶来衬,人生需朋友来伴。千金易得,真朋友难寻。朋友是岁月磨砺出来的真情,就像是一个人脚下磨出的茧,共同经风沐雨,跋山涉水,却是相互偎依,不离不弃。朋友是由身体里长出的另一个自己或身体的某个部位,不可或缺,相互依存!

向远方的亲朋好友说声“过年好”!由于生活的原因,有的亲朋好友不能回家过年,这份遗憾,是留存在他们心里对故乡的思念,是对亲人的牵挂,是不能与家人团年的感伤。一声问候,一句祝福,一个暖心的短信,传递关怀与温暖,让异乡的人感受来自家乡人的关爱,关注他人,彰显人间温情,情暖人心!

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道声“过年好”!不管是生命中的擦肩而过,还是生活中的匆匆过客,一面之缘也是缘!真诚的祝福,感动他人,同时也温暖了自己!还记得在珠海打工那年的春节,一个人独在异乡,守着宿舍的冷清,淡然地看着人们热热闹闹过新年,自己却置身事外,独自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凄凉。无眠的除夕一夜,让人思绪万千,泪湿衣襟!第二天的大年初一,神情沮丧的我,刚迈出宿舍门口,迎面走来个青春洋溢的姑娘,她笑意盈盈,大方漂亮,就在我们面对面的那刻,一句“嗨,过年好……”对着我脱口而出。我呆了片刻,对着她姣好的面容,立即还以灿烂的笑容与同样的祝福!那一刻,我那阴郁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心情瞬间被人点亮。那份来自异乡的温暖与感动,带走了一切不快,还来一片明朗的天空,让我倍受鼓舞!

向所有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学者、战士们道声“过年好”!是他们守护着祖国家园的和平,维系了无数家庭的幸福和谐!再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声“辛苦了”!

之三:大年初一汤圆香

“吃汤圆,庆团圆,正月初一的汤圆甜又甜,吃过汤圆平安顺利又圆满……”大年初一吃汤圆,是老家的习俗,年年如此,从不更改。

大年初一,不管大人小孩子,每个人都起得很早,晚辈见了长辈,都要相互问声“过年好”!等洗漱完毕,小孩子早已得到了压岁钱,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就开始做汤圆。

做汤圆的糯米粉,往往是在大年三十就准备好的,泡米,在石磨上磨成糯米浆,然后,用透气的布口袋装上糯米浆,用石磨压住,沥干水分。到了大年初一早上,解开布口袋,雪白绵韧的糯米粉就呈现在眼前。糯米粉有个神奇的特性,把它捏在手里,绵软而熨贴,把它搓成圆的它就是圆的,把它捏成扁的就是扁的。小时候,每每看到父母搓汤圆的样子都十分羡慕,很想像父母一样,亲手尝试一下搓汤圆的乐趣,但总是认为是在捣乱而得不到父母的应允。

记忆中,爷爷总是把汤圆叫成“元宝”,这个称谓总让人想起年画上那些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的样子,于是,理解了爷爷的良苦用意,它代表了爷爷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盼。每年,爷爷搓“元宝”的时候,都要在“元宝”里放上一枚硬币,混在大家做好的“元宝”里。据说,如果是谁吃到了带钱的“元宝”,他在新的一年里定会平安顺遂,心想事成。为了讨个吉利,大家都争着吃“元宝”,和着说笑声,其乐融融。不管是谁吃出了带钱的“元宝”,都会赢得大家的祝贺,新年之喜,团圆之乐,都在“元宝”的做与吃的同时尽皆展现。

第一次与家人一起做汤圆,还是在成家后的第一年。初为人妇的惶恐,表现在不精的厨艺上,这让我颇感羞愧。那年初一早晨,我起了个大早,手里摩挲着糥米粉,内心也像那纯净的颜色:安宁,洁净,祥和!为了使糥米筋韧,我甩开膀子,双手埋在糯米粉里,揉了又揉。婆婆起床后,开始升火烧水。我将糯米粉揉成大面团,拌好馅——白糖芝麻,就开始循着记忆,学着父母的样子搓汤圆了。我团一团糯米面在手,婆婆说:“多了。”我又掰下一些,婆婆又说“少了。”我笑笑,看来,这搓汤圆还有窍门哦。等糯米面捏在手里的量均匀的时候,婆婆早就熟练地搓出好几个,摆放在茶盘里,圆润小巧,雪白晶莹,甚是可爱。而我手里的面团,极不听我使唤,它们并不像我小时候想象的那样听话、柔顺,只要我稍一用力,面团就碎了。即使勉强搓在手里,却只能搓出个椭圆的形状,捏圆之后,好不容易装入馅,却总是漏洞百出。我越急越弄不好,乐得婆婆“呵呵”直笑。后来,婆婆耐心教我在搓面团的时候如何用巧力,如何包馅儿,如何在手心里用均衡的力度,把汤圆搓得圆润饱满……就那样,我实现了少时就酝酿着的搓汤圆的梦,十分有趣,并载满浓浓的亲情。

8.回家过年的现代散文 篇八

我们家兄弟六个,以前过年从来都是非常热闹的。在学生时代,只有过年时兄弟们才能完全聚到一起,志趣相投的我们有着说不完的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诸子百家,无所不谈,无所不论。经常能组织一场家庭象棋比赛,几个臭棋篓子杀得天昏地暗、难分难解。三十晚上年夜饭后,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边包饺子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对节目、演员评头论足、嬉笑怒骂,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我的中学是在离家十多里路的一所学校上的。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背负着跳出农门的梦想,在书山题海中度过了三年艰苦单调的时光。那时候每年寒假都急切地盼着回家过年。对我来说,过年意味着一种精神的极大放松和调整,是向父母兄弟展示自己一年来学业上取得的成绩和辉煌,如果期末考试成绩不好,那么整个年都会过得很不开心。记得初三上学期学习异常紧张,经过一个学期的艰苦学习,我的成绩取得明显进步,有望创造中学时代的顶峰辉煌。那时一个最简单的想法就是:考出最好成绩回家见父母,过年好好吃一顿肉(我已经一个学期未闻到肉味了)。临近期末考试时值隆冬季节,每天晚上上自习从六点到十二点,整整六个小时几乎一动不动。由于长期受冻加上不运动,导致腿部血液循环不畅,就在考试前夕我却病倒了,不仅错过了考试,治病还花了70多块钱,着实让我心疼了很长一段时间。

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流动,环境的变迁,“回家过年”,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电话、网络、短信这些先进的通讯手段,正在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取代着回家过年。二哥首先成家了,过年开始要到丈母娘家过了;四哥在广州工作,离家太远,工作太忙买不到车票,也很难回家了。回家后感觉家里突然显得冷清了许多,从父母失望的眼神里,我读到了没有实现全家大团圆的.深深遗憾。父母最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汇款,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话问候,他们想看到的是活生生的我们,想知道孩子是胖了还是瘦了?工作怎么样了?啥时候结婚?啥时候生孩子?对于长大后的我们来说,老家不再是避风的港湾,父母不再是温暖的怀抱,需要我们为这个家承担更多的职责,关心父母的生活,关注父母的健康,关问父母的心情!经过多年的奋斗和积累之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逐渐都开始成家立业了,可就在这个时候,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不可抗拒地进入了人生的暮年,疾病缠身、日渐虚弱。如果说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回家的话,那么回家过年就是表达孝心的最好方式了。哪怕只是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哪怕只是给爸爸捶捶胳膊、揉揉肩,在有生之年多孝敬父母一些,“子欲养而亲不在”,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

家在肥东,距离淮南不是很远,却一晃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2005年正值U203A检修进入关键阶段,担当5303线路改造工作负责人的我精神压力非常大,为了不影响工作,不得不遗憾地放弃了回家的打算。好在有未婚妻陪伴,总算没有太孤单。大年初一清晨,踏着新年的第一场雪,我走上了工作的岗位。

2006年春节,是我新婚后的第一年春节,本来早就已经做好了回家的打算。但春节前夕,刚刚从天津监理回来的我,接到了U208C检修担当#2发变组保护大修的工作任务。#2发变组保护是刚刚更换后的第一次大修,公司上下相当重视。面对不熟悉的装置和艰巨的工作任务,“想说回家不容易”啊,加上班组战斗在外的同事又比较多,我又一次选择了春节坚守工作岗位,在工作单位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终于搬新家了。房子够大,带跃层的,150多平方。快过年了,想回家了。听说第一年过年必须在新房子里面过,否则会不吉利。考虑再三,还是把父母接过来过年吧。儿子成了家,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和父母一起过新年,父母该多高兴啊!和妻子一起准备好丰富的年货,然后打电话给父母,让他们把小孩子们的压岁钱提前给发了,把家里收拾收拾就过来了。小弟还没有成家,一个人在外孤孤单单的,打电话让他也一起过来过年吧。

9.过年幸福的抒情散文 篇九

幸福不是得到了多少,而是谁把你的心弦拨动,感动了多少。

初三那天,小妹夫打电话说已经出发,先到弟弟处,次日能来。我便早早准备起来。晚上弟弟微信:明天中午能够到达。我列出了迎接他们午餐的菜谱。我合计,大妹二妹家各来一位,弟弟全家,加小妹一家,八九个人吧。吃的没问题。住也没问题,找单位招待所。还有进出场区的通行,该找找小张了,她爱人是警卫营的教导员。

一早就紧张地准备进来。菜是现成的,过节前做了充分准备,加之之前弟弟妹妹处带来的牛羊猪肉,丰盛得不能再丰盛了。考虑到现在大家吃的油厚肉多,特别地多弄了些开胃素菜。这只能用我的感受代替别人的感受。打电话找小张,把车号要过来发过去;再电话问招待所所长有没有住的地方,预定了两到三间房子。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心里就踏实下来。虽然弟弟打电话说差不多1点才能到达,但那一早的时间过得尤其快。几乎还没顾得上歇一下,他们通过检查站的电话已经打来了。

他们一路平安,一路顺利。听到他们摁响门铃的声音,迎着他们络绎不绝进门的.身影,我的心被拨动着,感动着。

弟弟和他高大的儿子,小妹全家和驾车的小杨师傅,二妹和她的小儿子,大妹的小女儿和大女婿。他们集合着队伍来看望我,给我拜年,怎么能不让我感动?!

很紧凑地吃饭、喝酒。饭后联系他们去参观载人航天发射场。抓紧准备晚饭,听妹妹妹夫跟在一群孩子后边喊着好冷回家来,坐在一起看电视玩手机吃干果水果吵吵嚷嚷,就回到曾经过年的氛围里。

这多像是父母还在时候,我们都团聚在家里的景象!我和弟弟围着父亲玩牌,孩子们你呼我嚷地打闹,妹妹们跟母亲弄了这个吃的弄那个。父亲去世后,母亲跟我到小城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妹妹和弟弟就来了,就这样团聚过。母亲逝世后,这样的大团聚,是五年来的第一次,我怎么能不非常高兴呢?

快吃晚饭了,弟弟要返回,带走了侄儿还有大妹的女儿女婿,说到大妹处再吃晚饭,就告别他们。晚饭后一起玩会儿扑克牌,听外甥和儿子在一起说学习工作恋爱的事情。次日早餐后他们到弱水河边看冰,快十一点回来一起包了饺子。巧的是,破五不少人讲究的正是饺子。午饭后他们辞别,我给妹妹弟弟们带了我自己加工的食品,眼看着他们绝尘而去。

我觉得这个年过得尤其幸福,这个幸福是由妹妹弟弟们一起来团聚中得来的,是我精心为他们做的每一顿饭里得来的。看着他们把菜吃得干干净净,我尤其高兴。我想,过去,父母也是这样看我们回家吃东西,返回时再拿着各种吃食走的吧。

我高兴没到饭馆去。开始爱人说,是不是到饭馆定一桌,显得正式一些。我说不用了,啥东西都有,自己做的又安全放心,何必要去破费?再说,过年讲究在家,自己做饭就显出家的味道来。做的好孬都不重要,重要的这是我的心意,让他们能感觉到家的味道。

假若跑饭馆里吃一顿,吃完了浸入到寒风里走回家来,刚刚升腾的热情便会全部冷却。轻松是轻松了,省事是省事了,但过年团聚的氛围将大不一样。现在感觉,在家里把冰柜里的食物腾空一些,把我觉得好吃的东西奉献出来给他们吃了,特别地快乐幸福。这是在饭馆里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感受,也是完全无法让弟妹们找到家的意思的。

这个年获得的幸福当然不止于此,还有儿子给我们带来的冲锋衣,我们让儿子穿的羊毛衫;以及儿子坦然地讲他的工作、找朋友的各种情况。儿子显然长大了些,能够开诚布公而不是缄默不语,有自己的想法标准而不是人云亦云。孩子一年有一年的进步,这是做父母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大年收到的最好礼物。

还有一家人的健康平安。无论我们工作生活里有多少曲折复杂,过年能得来团圆健康平安和睦,就是最值得庆幸、值得珍重的。哪怕我们的日子极其平淡,工作平凡收入不高,但我们有健康,知足长乐,懂得感恩,就能感觉出前所未有的幸福来。现在,无论我的小家庭还是我们兄弟姊妹亲戚朋友中,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家家和睦,人人健康,个个平安,难道不是最幸福的么!

还有得到的一些特别祝福。那些文友们、那些圈友们的真诚祝福祝愿,都成为这个春节感人至深的幸福时刻。一句话的事情,绝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这是人与人最近的距离,这是人与人间最无私的赠予,怎么能不令人感动不已!

过年的幸福,标志着生命中付出与获得的价值。感受幸福越多,说明获得越多,曾经付出也多。今天,我越来越相信,付出是多么美好,获得是多么幸福。

10.过年散文的文章 篇十

坐春光纱窗半掩半窗云

看礼花梧桐一树一枝旗【起】

曾几何时?岁月已是二十一世纪,转瞬又是新年到。

回首人生,真是感触颇深!儿时,走进腊月便进入倒计时。

记得,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数日历牌,剩几天,几天就过年了,随之一天比一天激动,甚至兴奋。

现在回想那时候的心情,也许,那时仅为过年能穿一身新衣服,吃丰盛的年夜饭,与几角零碎的压岁钱吧?说起新衣服,也不过一件花上衣,蓝裤子,且有时是妈妈拿自己舍不得穿的裤子反过面来修改而成的。

所谓丰盛的年饭,也不过,一顿纯白面的水饺,一碟粉条,豆腐,一碟,黄豆,白菜丝。

四个盘子已经很满足了,如果外加一盘豆腐干,就更是奢侈的了。

为此,本院的姑姑还羡慕不已呢。

更兴奋的莫过于除夕夜放爆竹了。

那时也没有太多的品种,只鞭炮,二响炮之类的。

鞭炮也是一支,一支拆开来放的,哪像现在大把,大把的燃,且礼花之类的那么多。

我们家,弟弟最小,我是不喜欢这些的,只有二妹的性格像个男孩子,跳跃着,欢呼着。

父亲找一根高粱杆,把爆竹插到顶端,给二妹燃一支香烛,我们在一边看,也其乐融融,很有情趣的。

更期盼第二日去外婆家,外婆给我们二角压岁钱,一路都会喜孜孜的。

我想,那时人生最幸福、美好的时光了。

记忆犹新的是妈妈,蒸花馍,炸油花,就是把面发酵,弄成各种莲花,小动物的模样,或蒸,或炸,我最喜欢与母亲干这些了,那时我可以捏一个小兔子,小鱼之类的,妈妈还夸我手巧呢?不过我们家最红火的时刻是父亲帮邻居写春联,每年二十八九我们家都会络绎不绝的人,要父亲写春联,父亲摆张桌子,一家挨一家地写,都是自己编,自己写,父亲就那么忙乎着,欣喜着。

直到人们满意地走。

最后才给自家写,而此刻父亲让我们姐妹各自编一付。

每次父亲都会摸摸我的头说我编的不错,我也由此好自豪。

这个习惯。

我一直保持着,到婚后我也自己编,丈夫写,其实丈夫是高中生,而我只有初中水平,我的书法也不行,倒是丈夫写得一手好字。

上一篇:考卷家长评语下一篇:古尔邦节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