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沉思阅读及答案

2024-10-08

论沉思阅读及答案(9篇)

1.论沉思阅读及答案 篇一

梁衡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颗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你只要往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刘备殿飞檐翘角,雄踞正中。过刘备殿,又一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诸葛亮殿。由诸葛亮殿沿红墙翠竹之夹道就到了惠陵,这是刘备的墓。这些树、殿、陵都被一线红墙环绕,墙外车马喧,墙内柏森森。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后依旧享此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之祀地,并千百年来香火不绝,这气象也真绝无仅有了。

我穿过一座座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殿柱矗立,贯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右为《出师表》。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他还是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

一千五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我从大殿上走下,沿着回廊在院中漫步。这个天井式的院落像一个历史的隧道,我们随手可翻检到唐宋遗物,甚至还可以驻足廊下,与古人聊上几句。杜甫是到这祠里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南面东面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我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迹笔走龙蛇,倒海翻江,如涕如泪,如枪如戟,我似乎听到了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五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君的英气所笼罩,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里扼腕叹息,或仰天长叹,或沉思默想。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在这个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人有才不难,有德也不难,难得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对诸葛亮却更觉亲切。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战争中并不单纯地为克曹灭魏,他不过是要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是在实践自己的做人规范,他在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史载公元247年,“桓温征蜀,尤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此事未必可信,但诸葛亮确实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选文有删改)

【问题】

20.文章第4段中说的“汉贼不两立”中“汉贼”是指【 】和【 】;“两位忠臣良将”是指【 】和【 】。(2分)

21.文章开头就说“中国大地上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一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作者崇敬、思考和遗憾的是什么?请分别举一例说明。(4分)

答:崇敬的是【 】

思考的是【 】

遗憾的`是【 】

22.根据本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举例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

23.你怎样理解“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成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4分)

答:

24.文章结尾部分说“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愿做前一种人还是后——种人?怎样做才能成为这种人?(4分)

答:

【参考答案】

20.(2分)

是涉案人,不是涉案人。(酌情给分)

答:“汉贼”指“汉”和“魏”;“两位忠臣良将”

(每问全对得1分)

21.(4分)此题较为复杂。答案要点如下:

①崇敬

(1)他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

(2)他聪明机智,才比天高: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

(3)他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

(4)他德昭宇宙,克己奉公: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答出其中任一点均可)

②思考

(1)人应德才兼备,为天下人兴利:人有才不难,有德也不难,难得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2)人是为现在而活,还是儿邢想而生: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人不在官多大,寿命多长,而在于被人民承认: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答出其中任一点均可)

③遗憾诸葛亮输了:诸葛亮输给了曹魏。(或“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答对1个要点1分,答对2个要点2分,答对3个要点4分)

22.(4分)

答:诸葛亮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2分)。他具有治国理想: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他具有聪明才智: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军灰飞烟灭。

他坚持原则:挥泪斩爱将马谡。他克己奉公:向后主自报家产时坦然无私。(治国理想、聪明才智、坚持原则、克己奉公,4个要点,答对1个要点得1分,答出两个及其以上都得2分。)

23.(4分)

答:一个人的官位再大,最终也会失去;一个人的寿命再长,总是要死的(也不会永恒)。只有那些有才有德,为人类的发展、为人民的利益,终身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出巨大贡献的极少数人,才能世世代代被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注意此点:作者的原意是说,做官和做人比起来,做人更重要;长寿和为理想而鞠躬尽瘁比起来,为理想而鞠躬尽瘁的人更能永恒。官位大,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的人,“死而后已”——死了也就算了,不存在了。为理想而生的人,鞠躬尽瘁,一直奋斗到死,“死而后已”——死‘了也就算了,此外什么都不追求。)

(意思基本相同即可,答对1个要点2分)

24.(4分)

答:后一种人。主要从实现理想要具备德、才,为实现理想要坚持不懈地奋斗这两方面去谈。言之成理,语句通畅即可。(答前一种人全题不给分;从一个方面作答得2分)

2.《明良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篇二

明良论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值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明良:明君良臣。②气:知耻的精神。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益久,则气愈媮 媮:通“偷”,苟且

B.地益近,则媚亦益工 工:巧妙,精巧

C.皆圣哲之危言 危:危险

D.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 霁:晴朗,引申为脸色好看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士不知耻”的一组是(3分)

①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②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③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

④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

⑤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

⑥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

A.④⑤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①②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指出,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而在当时,像这样不懂得廉耻的人很多。

B.作者认为,大多数朝廷官员是不懂得廉耻的,只要通过必要的教育就能改变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面貌。

C.作者指出,国家一旦有事,不要指望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却又身居要职的官员们挺身而出。

D.作者认同贾谊的看法:君主不尊重臣子,也会造成臣子没有廉耻;如尊重臣子,他们也会按官吏标准要求自己。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3分)

(2)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3分)

(3)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故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

(节选自《管子·霸言第二十三》)

答案:

9.(3分)C(“危”应为“正直、端正”的意思,例如成语“正襟危坐”中“危”字就是这个意思。)

10.(3分)A(①是作者的观点;②是贾谊劝谏汉文帝的话;③是使官员振作知耻的方法。)

11.(3分)B(“以教之耻为先”,教育只是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的.一个必要条件。)

12.(9分)(1)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匪但”、“梦寐”各1分,句意1分。)(2)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那么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遇”、“自为”各1分,句意1分。)(3)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如是”、“缓急”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读书人都懂得廉耻,那么国家就永远不会有耻辱了。读书人不懂得廉耻,这就是国家的最大耻辱。我遍览近代的读书人,从他们向皇帝陈述政治主张、开始做官时起,具有廉耻心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官越久,知耻的精神就越差劲。名望越高,巴结的恶习就越顽固。地位越接近皇帝,逢迎的手段就越巧妙。到做了三公、六卿,官位并非不高,然而在他们身上,像古时候大臣那种高尚的、严正的、为人表率的自持风格,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大臣讲究节操的盛况,已完全没有了。这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官员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缘故。

怎样才能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呢?答:首先是教育朝廷官员懂得廉耻。贾谊在规劝汉文帝时说:“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如果国君像对待官吏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些教导,像太阳星辰一样光辉,都是圣人贤士的警语,是从古到今最好的告诫。

务农做工和肩挑背扛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自受侮辱;有钱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们的家庭受到侮辱;读书人不懂得廉耻,可以说是侮辱了邦国;如果卿大夫不懂得廉耻,就可说是侮辱了天下。不懂得廉耻的人,由一般的老百姓上升为读书人,由读书人上升为小官、大官,这就从他们自身自家受侮辱,扩大到整个天下受侮辱。

我私下观察现在身居要职的官员,他们只知道追求车马,讲究服饰,卖弄花言巧语,此外就一无所知了。清闲的官员,只知道练书法和吟诗作对,此外就什么都不过问了。大臣们在朝廷里发表政论,都是察言观色根据皇帝的喜怒行事,当皇帝态度和颜悦色或赐宴的时候,他们便洋洋得意,出来在自己的门生、妻子儿女面前夸耀一番。皇帝稍有不高兴,他们就赶快磕头退出,另外寻求可以得到皇帝宠爱的办法。难道他们的心真正地敬畏皇帝吗?问他们作为大臣难道应该这么做吗?他们却可耻地说:我们这些人只能这样罢了。至于他们的居心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的人,不怎么读书,却说:我从早到晚在衙门值班,已经是很好了,已经够劳累了。会书法和写诗的人,虽然读过一些书,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认为在职位上苟且偷安一天,就多得一天的荣耀。当他们因病辞官回家的时候,又用应举成名的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孙,志愿也就算达到了。他们还希望子孙后代都把保守退缩当作老成稳重,至于国家的事情,我家何必关心呢?唉!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能够心甘情愿同朝廷共患难的人太少了!

3.论沉思阅读及答案 篇三

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是常识。但一般人往往把描写人仅仅看做是文学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如季摩菲耶夫在《文学原理》中这样说:“人的描写是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这就是说,艺术家的目的,艺术家的任务,是在反映“整体现实”,他之所以要描写人,不过是要达到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目的,完成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任务罢了。这样,人在作品中,就只居于从属的地位,作家对人本身并无兴趣,他的笔下在描画着人,但心目中所想的,所注意的,却是所谓“整体现实”,那么这个人又怎么能成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着自己的真正的个性的人呢?而且,所谓“整体现实”,这又是何等空洞,何等抽象的一个概念!假使一个作家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反映整体的现实”,假使他是从这样一个抽象空洞的原则出发来进行创作的,那么,为了使他的人物能够适合这一原则,能够充分体现这一原则,他就只能使他的人物成为他心目中的现实现象的图解,他就只能抽去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抽去这个人物的灵魂,把他写成一个十足的傀儡了。应该说,季摩菲耶夫还是比较重视文学艺术的特征的。在他的那本《文学原理》中,有着很多精辟的见解。那本书,在苏联虽然受到很多人的非常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但我以为这些批评和指责未必都是正确的,然而这里所提到的一点,却是一向毫无异议地为大家所接受的。正因为这种理论是一种支配性的理论,在我们的文坛上也就多的是这样的作品:就其对现实的反映来说,那是既“正确”而又“全面”的,但那被当作反映现实的工具的人,却真正成了一件毫无灵性的工具,丝毫也引不起人的兴趣了。

我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我认为文学不能够或者不必要反映现实呢?不是的。文学当然是能够,而且也是必须反映现实的。但我反对把反映现实当作文学的直接的、首要的任务;尤其反对把描写人仅仅当作是反映现实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我认为这样来理解文学的任务,是把文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等同起来了,是违反文学的性质、特点的。这样来对待人的描写,是绝写不出真正的人来的,是会使作品流于概念化的。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文学的任务,怎样来对待人的描写呢?

过去的杰出的哲人,杰出的作家们,都是把文学当作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一切都是从人出发,一切都是为了人。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伟大的诗人,都是本着这样的理想来从事写作的。

(节选自《文学评论精选》)

1、下列关于“文学是人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是文学描写的中心,文学需要创造生动典型的形象,而不是把人当成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的工具。

B.文学的对象与题材都必须是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是处在各式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所谓的整体现实。

C.文学的一切都是从人出发,一切都是为了人,是为了改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D.文学的目的和任务都应是刻画人,这是文学的性质与特点所决定的。违反了这一性质与特点,作品往往流于概念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是人学”观点体现了高尔基从“人”的角度对个体、文学与整个社会价值之间关系的思索。

B.杰出的哲人与作家们都是把文学当作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改造人是他们文学创作的首要目标。

C.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应是作者心目中的现实的图解,而应是有血有肉、有着真正个性的人物。

D.整体现实是个既抽象又空洞的概念,如果作家从这个抽象空洞的原则出发进行创作,那么他笔下的“人”就成了傀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摩菲耶夫认为文学写人是为反映现实服务的观点被中国作家广为接受,这也导致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缺乏灵性。

B.高尔基和季摩菲耶夫关于文学中关于人的定位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作者赞同高尔基把文学叫做“人学”的主张。

C.文学能够也必须反映现实,但如果把反映现实当做文学的直接的、首要的任务,这就混淆了文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的区别。

D.“文学是人学”是一切文艺工作者进入文艺堂奥所必须掌握的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能够更有效地接近文学的本质。

参考答案

1.B(文学的对象与题材是人,但整体现实同样是文学的题材。)

2.B(“改造人是他们文学创作的首要目标”于文无据,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多元化的。)

4.论艺术的产业化原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四

艺术的产业化带来艺术生产的规模和繁荣。首先是艺术家群落或艺术家聚居地的形成,超越了传统的艺术家个体化、私密性创作,把艺术创作当成了一种集体性的、规模化的生产过程,从而在产量上、在影响力上形成艺术生产和销售的市场效应,促进艺术生产。其次,艺术家们的聚居,有利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竞争,在技法、创意、境界等诸多方面促进艺术质量的提高。艺术的产业化给艺术的产出带来了新的景象。

但艺术的产业化也有不良的后果。首先是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名利化。没有经济头脑的艺术家将很难在艺术产业化基地生存。产业化机制,将艺术家逼进了商业化的境地,与艺术创作要求的动机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相去甚远。其次是艺术创作的周期因当下的功利需求而缩短,作品的质量自然下降。古代那种十年磨一剑的内功修炼也将不复存在。重复、复制将成为艺术生产的代名词。

艺术产业化的实质是资本的逻辑统治了艺术。资本遵循“投入一产出”的铁律,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类的一切盈利性活动申。艺术的独立性无疑也受到资本逻辑的制约。但资本在控制艺术时也面临恃论。这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将艺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但艺术为了保持自己的品质,又必须保持自我、坚持个体化,要努力挣脱资本逻辑的控制,寻求艺术的独立存在。因此,艺术产业化全部的奥秘就在于艺术家本人能否与资本的逻辑力量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既利用资本的力量,又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华。

艺术产业化实际上也就是发展文化产业。艺术产业不同于文化产业的地方在于其主体是艺术作品,而非丁般的文化用品或普通商品。但艺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相同处都在于实用目的、规模化、商业化苍资本化。

艺术的产业化是美化生活的需要,是时常生活审美化的前提。如果没有艺术的产业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将无所依托。艺术在古代曾是极少数文化人的专利。王蠢之《兰亭集序》“曲的水流觞”、“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曹雪芹《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诗词唱和,虽然也很壮观,但那只是少数才子佳人的文艺活动,与社会大众并无关系。而当代艺术生产,恰好在规模上、数量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活动提供了便利,为生活的美化提供了前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想是离不开艺术的`大众传播的。可以说,艺术的产业化将是艺术、生活、审美的联姻,将对人类的文化生活、艺术生活和审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

(选自3月5日《甘肃日报》,有删改)

6.关于“艺术的产业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艺术的产业化是一种盈利性的经济活动,对艺术品进行有组织、有规模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

B.艺术的产业化是商业化的必然结果。在商品社会,艺术也是可以用来进行交易的一一种商品。

C.艺术的产业化给艺术的产出带来了新的景象,它不仅促进了艺术生产,也促进了艺术质量的提高。

D.艺术的产业化以重复、复制为目的,便艺术创作的动机名利化,虽缩短了艺术创作的周期,但作品的质量却会下降。

7.对“艺术的产业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关系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常生活审美化以艺术的产业化为前提,艺术的产业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依托。

B.在古代没有形成艺术的产业化,因此也就不会有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

C.艺术的产业化所带来的规模、数量,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D.艺术的产业化将艺术、生活、审美融为一体,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若术产业化的实质是发展文化产业,是资本的逻辑统治了艺术,它遵循了资本有投入就必须有产出的铁律。

B.艺术的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了艺术产量利影响力的同时,也把艺术家逼进了商业化的境地,降低了艺术创作的要求。

C.艺术家们只有增强经济意识,明确资本与艺术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揭开艺术产业化的奥秘。

D.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的文化用品繁荣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试题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6.D(“艺术的产业化以重复、复制为目的"错。原文说“重复、复制将成为艺术生产的代名词“)

7.D(原文说“艺术的产业化将是艺术、生活、审美的联姻)

5.论沉思阅读及答案 篇五

论专注

①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青年人挖井找水,在挖了四五个深浅不一的坑都没有出水后,又开始挖新的“井”。这幅漫画下面的文字说明是:这下面没有水,换个地方再挖。实际上,在漫画中,他先前挖的那几个井下面,只要再深挖一些,就能够得到丰富的水源。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找到成功之源,除了肯花力气外,目标专注是非常重要的。

②对一个企业来讲,专注于一个领域,或用心地去做一个品牌,能带来巨大的好处。联想集团是我国计算机行业的著名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具备赚钱的机会,但都因与联想集团所专注的计算机领域不相符,就没有去做,正是这种专注,使联想避免了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资金做好计算机,让联想成为国内计算机行业的第一品牌。相反,某些企业贪大求多,总想延伸自己的产品线,似乎越多越好,推出成套产品的营销路线,企图拉动旗下几十个门类上万个规格产品的销售,结果不但不成功,反而透支了自己的品牌,大家也不知道这个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了!可见,企业专注做事就会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更能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获得更好的发展。

③对个人来讲,专注能让我们更有突破力,更容易走向成功。||每个人在学习或做事时都会遭遇“瓶颈”,突破“瓶颈”需要专注的力量。如果我们不停地向一个方向加力,这些力就会被叠加,“瓶颈”就会被突破,就会获得成功;反之,如果方向不一样,叠加到突破“瓶颈”方向上的力就会减少,“瓶颈”就突破不了,就不能取得成功。||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对专注有深切的体会,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大凡成功人士,都能专注于一个目标。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凭着一股专注的精神和毅力,创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专注于中国航空事业,30年如一日。为了歼-15飞机早日腾飞,罗阳带领他的团队,潜心研究,加快了研制进程,终于让歼-15飞上了蓝天。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是他们懂得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去做好一件事,以有限的生命完成一流的事业。他们所有付出的努力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突破力,从而获得了成功。

④总之,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什么人,都要认准自己的方向,并且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做到专注,那样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才能成就生命的伟大。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某些企业”的事例,为什么能证明“专注于一个领域,或用心地去做一个品牌,能带来巨大的好处”?(2分)

小题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要想成功,就要目标专注

小题2:“某些企业”贪大求多的做法,导致了他们不专注于一个领域、一个品牌,而没有取得成功的结果,从反面证明了“只有专注于一个领域,或用心地去做一个品牌,能带来巨大的好处”。

小题3:首先提出“对个人来讲,专注能让我们更有突破力,更容易走向成功”的分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突破“瓶颈”需要专注的力量;再引用荀子的话来证明观点;最后列举王选和罗阳的事例并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来证明观点。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在文章第1段举了一个青年挖井,费了很大的尽,却没有守着一个地方坚持不懈地挖下去,当然他也不可能找到水源的实例,然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要想找到成功之源,除了肯花力气外,目标专注是非常重要的。

小题2:试题分析:“某些企业”贪大求多,总想延伸自己的产品线的做法结果不但不成功,反而透支了自己的品牌,大家也不知道这个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了!导致了他们不专注于一个领域、一个品牌,而没有取得成功的结果,这个例子从反面证明了“只有专注于一个领域,或用心地去做一个品牌,能带来巨大的好处”。

6.论根本策阅读答案 篇六

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①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息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黄巢伺唐之隙 伺:探察

B.今欲息民之困 息:使……停止

C.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 务:致力

D.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居:居住

10.将文言虚词以此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

A.因 也 以 B.因 焉 之

C.以 矣 于 D.以 也 于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

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他列举历史上“得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卷Ⅱ(共114分)

四(共24分)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3分)

(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3分)

⑶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4分)

参考答案

9.D(D.居:停留,存在。)

10.D。

11.C。

12.C(“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有误。本文是石介给宋仁宗赵祯所上的《论根本策》的奏议。作者是说,当朝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陛下注重休养民众可谓尽心,爱惜民力可谓周到。是为当朝陈说解决办法而举的事例)

13.(10分)

(1)(3分)善于治理天下的,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还是治理得好不好(混乱),而是看人民如何。(“为”“治乱”“视”各1分)

(2)(3分)民众叛离,即便是一个普通民众犹能亡国,何况四夷呢!(“叛”“虽”“亡”各1分)

⑶(4分)伊尹、吕望不忍心桀、纣的民众陷于水深火热,在耕田垂钓生活中决心努力,辅佐商汤、周武王,流放夏桀、讨伐纣王,是义勇之人啊。(“涂炭”“愤”“放”判断句式各1分)

【参考译文】善于治理天下的,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还是治理得好不好(混乱),而是看人民如何。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天下即使混乱,民心没有背离,不足以担忧;天下即便太平,(如果)民心离散,足以忧虑。人们都说“天下国家”,什么是天下?什么是国家?民众而已。有民众就有天下,有国家;没有民众,那么天下就会空虚(不充实)了,国家只是个名号了。(国家)空虚就不能够长久存在,国家的名号不足以坚守。这样看来,民众大概决定天下的存亡啊!可能决定国家的衰盛啊!

自古以来,四方民族(骚扰、叛乱)不能够使国家灭亡,大臣(作乱)不能使国家灭亡,只有民众能使国家灭亡。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从没有根本灭亡可是枝叶(却)能够保存的。夏桀灭亡是因为(失去)民众,商纣灭亡也是因为(失去)民众,秦朝灭亡也是因为(失去)民众。汉朝虽然有汉高祖平城被围之危险、诸吕作乱、七国叛乱、王莽篡权,汉朝这期间没有灭亡,是因为民心没有离散。唐朝有武氏之变乱,安禄山谋反之祸乱,(史)思明、朱泚、宗权、希烈诸侯的反叛,唐朝这期间没有灭亡,是因为民心没有离散。

四夷(不臣服)、大臣(叛乱)并非不能使国家灭亡,而是民心还存在。观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他们都有用以团结民心使之坚固的方法。王莽篡夺夺位,西汉已经灭亡了,可是民众还在思念大汉的恩情,故而光武帝(刘秀)得以凭借民心由西汉衰微而中兴(建立东汉)。武氏、希烈变乱,大唐已经灭亡了,可是民众还在思念大唐的恩情未已,故而唐朝终于支撑了近三百年。王莽等人不能使汉灭亡,武氏改制、禄山等人入侵不能使唐朝灭亡就是这个道理。民众叛离,即便是凭借百里的.土地,即使凭着一个普通民众,还是能使国家灭亡。商汤凭借七十里(大小)灭亡夏朝,周文王凭借百里灭亡殷商,陈胜凭借普通个人灭亡秦朝就是这个道理。哎!民众不叛离,即便是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使国家灭亡,何况一个普通民众呢!民众叛离,即便是一个普通民众犹能亡国,何况四夷呢!

7.论名声的阅读答案 篇七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 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 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 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 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 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 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 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 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 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金玲译,有删改)

1. 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6分)

2. 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3. 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 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 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

2. 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 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

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

8.论无私奉献阅读答案 篇八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2-16题 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这句诗为无私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只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 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 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为。作为工人,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 ;作为军人,就应 ;作为科学家,就应 ;作为学生,就应。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1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13.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3分)14.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2分)15.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3分)16.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8分)作为农民,就应 ;作为军人,就应 ;作为科学家,就应 ;作为学生,就应 参考答案:12.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13.春蚕到死 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14.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15.略 16.略

9.阅读沉思录后心得感想 篇九

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上一篇:新华书店2006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北京顺义区事业单位招考笔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