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

2024-07-05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精选12篇)

1.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 篇一

精密铸造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是怎样的?

精密铸造企业的金属材料主要是来源于外购材料、这个企业的废铸件、浇冒口。而外购金属材料常常就是散装的,很少有压成筒状的,不同材质的材料非常容易就混淆在一起,就如316材料混有304或430材料。因此,精密铸造企业一定要尽可能的选择采购压制成筒状的材料。对于每批采购材料的化学成分就用光谱分析仪来进行分析。要是有可能的话,就可以对供方进行实地考察,评价它的材料是不是进行标识、防护及隔离贮存等。精密铸造企业通常都是选择锆英粉来作为面层涂料。当锆英粉是含有氧化物杂质时,分解温度就会下降,析出没有定形SiO2,和金属中某些元素发生化学反应,还会让铸件表面产生“麻点”等缺陷,恶化铸件表面的质量。而且,锆英粉的粒度以及分布对涂料粉液比也有着更加直接的影响。所以,对供方的选择就要更加严格来控制,经过使用表明,澳大利亚锆英粉质量比较好。

精密铸造企业在蜡模组合的过程中,就经常会出现一些现象:操作者把模头选错、蜡模焊距不对、蜡模排列错误、滴蜡、有焊缝等。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铸件的出品率及一次交验合格率。

模组蚀刻和清洗主要是去脂,以此来提高模组湿润性,方便涂挂,因此,一方面要对蚀刻液的配制、使用次数进行记录控制,另一方面要对模组按批次进行检验,观察它的硅溶胶(加容量的0.5%湿润剂)是不是完全湿润模组。

2.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 篇二

一、设置“质量收入”与“质量成本”两个会计科目

要进行会计质量管理, 首先要设置“质量收入”和“质量成本”两个会计科目。质量收入是指质量提高而超过产品计划等级品率的收入或其他质量收入, 也是产品主营业务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其要单独设置“质量收入”账户进行核算。质量成本是构成主营业务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行质量收入核算的同时, 要将成本项目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工资、车间费用、管理费用等各种支出正确区分原来必要支出和因质量而影响的支出, 将因质量而影响的支出列入“质量成本”账户进行核算。

二、“质量成本”的核算内容

所谓产品的质量成本, 是指为了保证实现产品 (劳务) 的质量要求而发生的有关支出。笔者认为质量成本是指由于没有达到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而发生的各项产品质量事故损失和为防止产品质量事故而支付的各项预防产品质量成本。另外, 质量成本还应包括由于没有达到产品本身质量特性所需要的各项工作质量而发生的各种工作质量事故损失和为防止各项工作质量事故损失而支付的预防工作质量成本, 以及工作人员工作不能胜任、效率低而发生的其它工作质量成本。

从上述概念可知, 质量成本应包括产品质量成本、工作质量成本、其它质量成本、预防质量成本四个方面内容。“质量成本”账户的实际核算内容也就应该包括产品质量成本、工作质量成本、预防质量成本和其他质量成本四个方面。在确定具体核算内容时, 还应明确各个具体内容的成本开支项目。

(1) 产品质量成本:包括不可修复的废品损失 (不可修复的废品成本与可回收的废品废料残值相减后的余额) ;可修复的废品损失 (可修复废品的返修工时工费成本, 领用材料成本、停工损失、复试成本和产量损失等相加后的总和) ;降等、降级产品损失 (降等、降级产品的原正品收入与降等、降级产品的实际收入相减后的余额) ;其他产品质量事故损失, 如诉讼费、退货损失、磨损费、处理费、其他损失等。

(2) 工作质量成本:包括设备事故损失 (设备事故的维修费、停工损失、其他损失等相加后的总和) ;安全事故损失 (安全事故的停工损失、医疗费、护理费、其他损失等相加后的总和) ;经济责任事故损失 (经济责任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 如物资短缺损失、罚款等和其他间接损失相加后的总和) ;其他工作质量事故, 如工作质量事故的复试成本、诉讼费、法律顾问费、退货损失费、处理费、其他损失等。

(3) 预防质量成本:包括检验成本, 如材料、产品等的检验支出;试验成本, 如设备、材料、产品等的试验支出;检验用工具、量具成本;质量管理的活动费、宣传费、教育费、培训费、计划费、设施费、办公费等;关于质量方面的调查研究费、信息情报费;产品售后服务费;其他预防质量成本等。

(4) 其他质量成本:包括生产工人的无效工时工费成本。如等工等料、脱产、生产时间开会等损失;原材料采购、车间费用、企业管理费用的差异 (指实际支出大于计划数的差额) 等。

三、质量成本的会计处理方法

设置了“质量收入”和“质量成本”两个会计科目后, 现将有关质量成本的会计处理做一个粗略的设想。

利用已有的各种原始凭证和会计凭证核算质量成本。如通过供应部门的领料单、劳资部门的工资分配单和财务部门的费用分配单, 分别核算领用、检验、市场调研、售后服务、质量教育、质量培训等方面的材料成本、分配的工资支出和费用开支, 通过差异单核算原材料采购、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的差异损失等。通过设计更改单、材料改为 (或代用) 单分别核算设计、材料支出等, 以及用料中属于超计划的质量成本的经济损失。

“质量成本”账户可分别按部门或基层单位设立多栏式明细账, 设分类栏、摘要栏和金额栏。分类栏内按“质量成本”的四个内容分成四大类记入;摘要栏内记入每大类的具体支出内容;金额栏内借方记入质量成本增加数, 贷方记入质量成本减少数, 各栏首行记入本期目标成数, 第二行开始按序时记入本期实际发生的各项质量成本的增减数, 这样既便于掌握全公司及各基层单位本期发生的质量成本动态, 又易于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

期初应编制目标质量成本预算表, 按月、季、年编制均可。编制的内容应按四大类的要求编制, 但上期实际成本与本期目标成本应分别设置金额栏和占总数的百分比栏。期末应编制质量成本报表, 表内格式应设摘要栏、本期目标成本栏、本期实际成本栏、增减栏, 后三栏还应分别设金额栏和占总数的百分比栏。

四、开展会计质量管理,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开展会计质量管理工作, 降低质量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必须将质量成本置于严格的控制之下。企业在制定目标成本管理的基础上, 首先应制定成本或计划质量成本, 通过层层分解指标, 逐级落实到科室、车间、班组、个人, 分级归口把关, 更好地落实经济责任制, 将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努力降低质量成本, 增加质量收入, 争取更佳的经济效益。

开展会计质量管理是一项结构性强、工作量大的工作, 还应有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给予辅助。要建立质量收入与质量成本的信息情报和反馈系统, 预测和掌握质量收入与成本的变化动态, 杜绝事故损失的发生。或在事故发生的初期能及时发现或有所察觉, 从而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或制止。发生损失以后, 应及时调查事故, 组织讨论, 分清功过, 追究责任, 加强责任感, 形成人人关心质量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3.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 篇三

[关键词]石油企业六西格码质量管理

六西格玛是统计方法在质量控制与管理中的应用,是质量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六西格码管理作为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方法,不仅仅广泛用于产品质量管理,而且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作为实现企业质量管理创新的有利工具和途径,六西格码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六西格玛管理是质量统计过程控制方法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

西格玛是一种质量测量方法,西格玛(希腊字母∑或σ)是统计学里的一个单位,表示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它可以用来衡量一个流程的完美程度,显示每100万次操作中发生多少次失误。“西格玛”的数值越高,失误率就越低。六西格码意为“6倍标准差”,在质量上表示每百万次品率(简称PPM)少于3.4,即合格率达到99.9997%。大多数企业质量水平在3~4西格码的水平,这意味着每百万个机会中已经产生6210至66800个缺陷,对应合格率为93.3%。因此,六西格码管理是一个追求世界级水平的质量控制过程,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二、六西格玛管理是一场管理革命,是基于对企业运营体系持续不断改进的管理方法和流程再造

六西格玛(6∑)也不仅仅被视为统计学上一种过程改进工具,现在它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营战略和组织变革的方法。六西格玛管理在近年来受到全球质量管理的高度推崇,原因就在于:六西格玛追求的是“零”缺陷生产,是企业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有效措施。六西格玛管理最核心的内涵就在于:(1)以顾客为关注重心是六西格玛的灵魂;(2)基于事实和数据,也就是注重统计方法和工具的运用;(3)聚焦于流程改进;(4)有预见的积极管理;(5)寻求积极地合作;(6)追求完美,容忍失误。六西格玛管理创造了一种新的质量文化,正是这种新的文化内涵使得六西格玛超越了一种单纯的管理技术,它代表的是人们一种对新秩序的渴望。

三、应用6∑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不断提高过程质量的管理水平

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分析质量管理的应用,首要的是必须具有六西格玛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六西格玛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应被看作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方法上的必备价值观。其次,在人力资源中的过程质量管理中应用六西格玛工具进行质量控制。

1.应用6∑DMAIC方法,嚴格过程质量管理

DMAIC五步法是现已形成的一套使每个环节不断改进的简单的流程模式的方法,DMAIC即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称之为DMAIC法),它是六西格玛管理常用的有效方法和模式(图1)。

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都遵循着严格的管理规程,即从分析职位空缺开始,经过招聘、初步筛选、面试、发聘用通知、员工培训、职业发展的设计,到薪资管理、职位晋升,然后职位又出现新的空缺,再开始重新招聘。这是一个个不断循环的管理流程。企业可以应用六西格玛来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人力资源部门可将这一过程的详细环节、程序列出来,分析每个程序运行质量是否有偏颇,使每个程序都处于六西格玛的监管之下。

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和业务流程均可以采用六西格玛的DMAIC方式来进行质量控制。以招聘为例,每个岗位的招聘都是一个流程,都有各自的招聘周期,运用六西格玛对这个流程进行管理。具体应用如下:

第一步定义,这是DMADC的首要步骤。核心内容就是要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设定新的目标,以及确定由谁来负责组建团队实施这一项目并实现目标。

第二步测量,专职人员将对现有的案例和数据进行综合测量,分析对招聘周期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

第三步分析,对新的职位数据进行分析,与现有的数据和案例进行比较,找出影响招聘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避免已经出现的问题。

第四步改进,通过新方法对现有流程与程序的提高与改善,而不是设计一种全新的流程。

第五步控制则是验证新的流程和程序是否可行,是否能够真正缩短招聘周期、提高招聘质量。

2.以数据和事实驱动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的质量标准

基于事实和数据,是六西格玛核心和精髓。六西格玛把“以数据和事实为管理依据”的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管理水平。 六西格玛帮助管理者回答两个重要问题以支持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和解决方案。主要问题是:我真正需要什么数据、信息?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数据、信息以使利益最大化?

企业管理都遵循着严格的管理规程,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即从分析职位空缺开始,经过招聘、初步筛选、面试、发聘用通知、员工培训、职业发展的设计,到薪资管理、职位晋升,然后职位又出现新的空缺,再开始重新招聘。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管理流程(见图2)。

以招聘环节为例,人力资源部门主要在招聘周期、招聘费用、招聘质量三个主要方面指定相应的标准,按照标准来执行。

(1)招聘周期。肯定是周期越短越好。假设某个岗位要求在40天之内找到合适的人选,但结果没有完成。公司就会分析,是市场的原因呢,还是广告没有宣传到位,还是找错了对象,或是其他种种原因,会找到相关原因,提高工作质量。

(2)招聘费用。广告费、猎头等人力资源服务中介费用等费用或成本越低越好。人力资源部制定标准,要求招聘费用在这个标准之内,这个标准也是公司与客户一起根据实际情况指定的客观标准。

(3)招聘质量。招聘到的员工的质量要求越高越好。在人才质量上,比如,看新员工是否能够顺利度过试用期,如果一个员工连试用期都没过,达不到公司的要求,就说明招聘是面试出了纰漏,没有真正衡量出应聘者的潜力。

通过对招聘流程分析,检验招聘流程中哪个环节上消耗的时间最长,找到改进的方法。建立科学的衡量体系,挖掘衡量的标准参数,界定每一个招聘环节所用的时间,确定误差范围。通过过程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建立6∑工作团队,提高企业执行力

企业在导入六西格玛时不能仅仅靠几个外聘专家来实施,因为六西格玛是业务流程的优化质量的持续改进,需要最高领导自始至终的支持,即领导必须亲自参与并培养专职的黑带大师,形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企业高层领导持续的支持和参与是六西格玛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高层主管必须认识到,支持团队协作,就是支持企业文化的建设。

建立有效的工作团队,着手消除管理中的有缺陷产品或不满意服务的因素。六西格玛项目一旦确立并顺利运行后,有效的团队就必须到位。此时,调整的重点从指派团队成员解决问题,转变为安排问题,给团队成员解决问题。6∑团队的绩效和执行力,是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群众基础。

五、加强6∑管理培训,构建企业新型质量文化

通过培训,使得六西格玛的思想深入人心,渗透到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去。6∑是一种企业文化,它倡导追求完美,“追求到永远”。企业应加强6∑管理培训力度,化大力气去改造与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将6∑理念植入员工每天的工作中去,同时也要植入到企业的流程和战略当中去,从而创造出良好的企业质量文化,保证6∑质量管理的成功。实践证明,成功推行6∑的跨国公司均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他们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愿意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完美的质量。通过实施六西格玛管理,严格控制过程管理质量,最终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梁晓林胡育勇:六西格玛管理的无缺陷境界.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3)

[2]宫惠民:通用电气:把人力资源管理打上6σ的烙印.中国经营报,2004,10~18

[3]田泽: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9.293~294

4.甲方质量管理方法2017 篇四

第一,认真编制质量计划

通常,市政公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计划即为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质量保证计划。

一、编制原则

(1)质量保证计划应由施工项目负责人主持编制,项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施工生产负责人应按企业规定和项目分工负责编制。

(2)质量保证计划应体现从工序、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到单位工程的过程控制,且应体现从资源投入到完成工程施工质量最终检验试验的全过程控制。

(3)质量保证计划应成为对外质量保证和对内质量控制的依据。

二、质量保证计划应包括的内容(一)明确质量目标

(1)贯彻执行企业的质量目标;(2)兑现投标书的质量承诺;(3)确定质量目标及分解目标。(二)确定管理体系与组织机构

(1)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首的质量保证体系与组织机构,实

—1— 行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

(2)确定质量保证体系框图及质量控制流程图;(3)明确项目部质量管理职责与分工;(4)制定项目部人员及资源配置计划;(5)制定项目部人员培训计划。(三)质量管理措施

(1)确定工程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编制专项质量技术标准、保证措施及作业指导书。

(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按分项工程项目分别制定质量保证技术措施,并配备工程所需的各类技术人员。

(3)确定主要分项工程项目质量标准和成品保护措施。(4)明确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要求。(5)对于特殊过程,应对其连续监控;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规定。

(6)明确材料、设备物资等质量管理规定。(四)质量控制流程

(1)实施班组自检、质检员检查、质量工程专业检查的“三检制”流程。

(2)明确施工项目部内、外部(监理)验收及隐蔽工程验收程序。

(3)确定分包工程的质量控制流程。(4)确定更改和完善质量保证计划的程序。

—2—(5)确定评估、持续改进流程。

第二,严格组织实施质量计划

一、质量计划实施(一)基本规定

(1)质量保证计划实施的目的是确保施工质量满足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和工程施工合同的要求。

(2)质量管理人员应按照岗位责任分工,控制质量计划的实施。项目负责人对质量控制负责,质量管理由每一道工序和各岗位的责任人负责;并按规定保存控制记录。

(3)承包方就工程施工质量和质量保修工作向发包方负责。分包工程的质量由分包方向承包方负责。承包方就分包方的工程质量向发包方承担连带责任。分包方应接受承包方的质量管理。

(4)质量控制应实行样板制和首段验收制。施工过程均应按要求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隐蔽工程、指定部位和分项工程未经检验或已经检验定为不合格的,严禁转入下道工序施工。

(5)施工项目部应建立质量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办法。(二)质量管理与控制重点

(1)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包括质量保证计划中确定的关键工序,施工难度大、质量风险大的重要分项工程。

(2)质量缺陷:针对不同专业工程的质量通病制定保证措施。

—3—(3)施工经验较差的分项工程: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和质量保证措施。

(4)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制定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验收标准,并应按规定报批。

(5)实行分包的分项、分部工程:应制定质量验收程序和质量保证措施。

(6)隐蔽工程:实行监理的工程应严格执行分项工程验收制;未实行监理的工程应事先确定验收程序和组织方式。

二、质量管理与控制

(一)按照施工阶段划分质量控制目标和重点

(1)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重点是质量计划和技术准备;(2)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应随着工程进度、施工条件变化确定重点;

(3)分项工程成品保护,重点是不同施工阶段的成品保护。(二)控制方法

(1)制定不同专业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2)重点部位动态管理,专人负责跟踪和记录;

(3)加强信息反馈,确保人、材料、机具(械)、方法、环境等质量因素处于受控状态;

(4)当发生质量缺陷或事故时,应按规定及时、如实上报。必须分析原因,分清责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三、质量计划的验证

—4—(1)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具备资质的质检人员进行内部质量审核,验证质量计划的实施效果,当存在问题或隐患时,应提出解决措施。

(2)对重复出现的不合格质量问题,责任人应按规定承担责任,并应依据验证评价的结果进行处罚。

(3)质量控制应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实施 GB/T 19001-2008族标准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工作方法,不断改进过程控制。

第三,严格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措施

一、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要求

(1)市政公用工程通常具有专业工程多、地上地下障碍物多、专业之间及社会之间配合工作多、干扰多,导致施工变化多。项目部进场后应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工程现场和周围环境调研和详勘。

(2)在调研和详勘基础上,针对工程项目不确定因素和质量影响因素,进行质量影响分析和质量风险评估。

(3)在质量影响分析和质量风险评估基础上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保证计划。

二、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内容(一)组织准备

—5—(1)组建施工组织机构。采用适当的建制形式组建施工项目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建立各级岗位责任制。

(2)确定作业组织。在满足施工质量和进度前提下合理组织和安排施工队伍,选择熟悉本项工程专业操作技能的人员组成骨干施工队。

(3)施工项目部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标准的培训,并应保存培训记录。

(二)技术管理的准备工作

(1)施工合同签订后,施工项目部及时索取工程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指定专人管理并公布有效文件清单。

(2)熟悉设计文件。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由有关人员参加的对设计图纸的学习与审核,认真领会设计意图,掌握施工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并应形成会审记录。如发现设计图纸有误或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提出质疑或修改建议,并履行规定的手续予以核实、更正。

(3)编制能指导现场施工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确定主要(重要)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案和质量安全等保证计划。

(4)根据施工组织,分解和确定各阶段质量目标和质量保证措施。

(5)确认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的质量检验与验收程序、内容及标准等。

(三)技术交底与培训

—6—(1)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开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承担施工的负责人或分包方全体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技术交底资料应办理签字手续并归档。

(2)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质量和安全技术培训,经考核后持证上岗。

(3)对作业人员中的特殊工种资格进行确认,无证或资格不符合者,严禁上岗。

(四)物资准备

(1)项目负责人按质量计划中关于工程分包和物资采购的规定,经招标程序选择并评价分包方和供应商,保存评价记录。各类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质量,必须具有质量合格证明资料并经进场检验,不合格不准使用。

(2)机具设备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进场,性能检验应符合施工需求。

(3)按照安全生产规定,配备足够质量合格的安全防保用品。(五)现场准备

(1)对设计技术交底、交桩给定的工程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测,当发现问题时,应告知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与勘察设计方协商处理,处理结果应形成记录。

(2)做好设计、勘测的交桩和交线工作,建立施工控制网并测量放样。

(3)建设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要求的现场试验室。

—7—(4)按照交通疏导(行)方案修建临时施工便线、导行临时交通。

(5)按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总平面布置图搭建临时设施包括施工用房、用电、用水、用热、燃气、环境维护等。

第四,精准把控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一、施工质量因素控制(一)施工人员控制

(1)项目部管理人员保持相对稳定。

(2)作业人员满足施工进度计划需求,关键岗位工种符合要求。

(3)按照岗位标准对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核,并记录考核结果。

(4)定期对项目部管理人员进行考核9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5)劳务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二)材料的质量控制

(1)材料进场必须检验,依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

(2)材料的搬运和贮存应按搬运储存有关规定进行,并应建立台账。

—8—(3)按照有关规定,对材料、半成品、构件进行标识。(4)未经检验和已经检验为不合格的材料、半成品、构件和工程设备等,必须按规定进行检验或拒绝验收。

(5)对发包方提供的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工程设备和检验设备等,必须按规定进行检验和验收。

(6)对承包方自行采购的物资应报监理工程师进行验证。(7)在进场材料的管理上,采用限额领料制度,由施工人员签发限额领料单,库管员按单发货。

(三)机具(械)设备的质量控制

(1)应按设备进场计划进行施工设备的调配。

(2)进场的施工机具(械)应经检测合格,满足施工需要。(3)应对机具(械)设备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确认,元证或资格不符合者,严禁上岗。

(4)计量人员应按规定控制计量器具的使用、保管、维修和验证,计量器具应符合有关规定。

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一)分项工程(工序)控制

(1)施工管理人员在每分项工程(工序)施工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工具及材料准备、施工技术要点、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2)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发包方或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有关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及设计变更要求,应在执行前向

—9— 执行人员进行书面交底。

(3)分项工程(工序)的检验和试验应符合过程检验和试验的规定,对查出的质量缺陷应按不合格控制程序及时处置。

(4)施工管理人员应记录工程施工的情况。(二)特殊过程控制

(1)对工程施工项目质量计划规定的特殊过程,应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控制。

(2)对特殊过程的控制,除应执行一般过程控制的规定外,还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专门的作业指导书。

(3)不太成熟的工艺或缺少经验的工序应安排试验,编制成作业指导书,并进行首件(段)验收。

(4)编制的作业指导书,应经项目部或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执行。

(三)不合格产品控制

(1)控制不合格物资进入项目施工现场,严禁不合格工序或分项工程未经处置而转入下道工序或分项工程施工。

(2)对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和过程,应按规定进行鉴别,标识、记录、评价,隔离和处置。

(3)应进行不合格评审。

(4)不合格处置应根据不合格程度,按返工、返修,让步接收或降级使用,拒收或报废四种情况进行处理。构成等级质量事故的不合格,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理。

—10—(5)对返修或返工后的产品,应按规定重新进行检验和试验,并应保存记录。

(6)进行不合格让步接收时,工程施工项目部应向发包方提出书面让步接收申请,记录不合格程度和返修的情况,双方签字确认让步接收协议和接收标准。

(7)对影响建筑主体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不合格的产品,应邀请发包方代表或监理工程师、设计人,共同确定处理方案,报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批准。

(8)检验人员必须按规定保存不合格控制的记录。

三、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持续改进(一)预防与策划

(1)施工项目部应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对影响工程质量的潜在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2)对可能出现的不合格产品,应制定防止再发生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3)对质量通病应采取预防措施。

(4)对潜在的严重不合格产品,应实施预防措施控制程序。(5)施工项目部应定期评价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二)纠正

(1)对发包方、监理方、设计方或质量监督部门提出的质量问题,应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

(2)对已发生或潜在的不合格信息,应分析并记录处理结果。

—11—(3)对检查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或不合格报告提出的问题,应由工程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判定不合格程度,制定纠正措施。

(4)对严重不合格或重大质量事故,必须实施纠正方案及措施。

(5)实施纠正措施的结果应由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验证并记录;对严重不合格或等级质量事故的纠正措施和实施效果应验证,并应上报企业管理层。

(6)施工项目部或责任单位应定期评价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总结。

(三)检查、验证

(1)项目部应对项目质量计划执行情况组织检查、内部审核和考核评价,验证实施效果。

(2)项目负责人应依据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缺陷或不合格,召开有关专业人员参加的质量分析会进行总结,并制定改进措施。

5.药剂科质量管理考核方法 篇五

为了加强药品质量管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科室每个月进行一次质量考核,具体由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实施,考核的方法和内容如下:

1、以药房成员为考核单位,由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对药房成员进行质量管理的考核。

2、考核为缺陷扣分,满分为100分。

3、每年进行12次,每次90分为合格。

4、考核结果与年终资金挂勾,每次考核均在90分以上的不扣资金,低于90分的每下降1分扣资金5%,直到扣完为止。

5、考核内容见《药房(库)药剂人员工作要求及考核办法》。

6.浅谈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定稿] 篇六

作者:陈静来源:中国国门时报日期:2007-10-25 15:22:01

近几年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越来越热。随着ISO9000族标准在企业的推广和深化,引发了人们对ISO9000问题的理性思考,其中最突出的是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问题。在ISO9004-1:1994中,“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要素明确指出:“以财务用语来度量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是重要的。有效的质量体系对组织的赢利和亏损的影响至关重大,特别是通过运作的改进从而减少了由于失误造成的损失以及提高了顾客满意时更是如此。”标准为解决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问题指明了方向,为企业通过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来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对于获证组织而言,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在实现扭亏、摆脱困境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质量体系应有的作用。

关于质量成本计算问题

考察质量成本要结合企业战略。在质量成本构成诸要素中,外部因素影响最大,所以要格外注意。

在企业实践中,质量成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就有相应的产品质量策略,不同的质量策略,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成本。

企业战略与产品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企业奉行的是低成本战略,那么就要制定相应的低成本质量策略;如果企业目标是想凭借优质产品树立企业形象,那么就需要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划,把研制、生产和销售优质产品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产品质量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应一味精益求精。调查中发现,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产品质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的情况,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或者“质量陷阱”。

质量成本的构成质量成本应包括一切防止质量缺陷的支出、评估及确保产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的支出,以及出现质量问题后善后工作的各项支出。质量缺陷是指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出现的浪费、失误或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因此,质量成本包括3个方面:预防性支出、评估性支出和补救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预防性支出是企业的计划性支出,专门用来确保在产品交付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不出现失误。

评估性支出:评估性支出是指在交付和服务环节上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检查、监测或评估的支出。这类支出项目包括进货检查、内部产品审核、产品检查、库存清点、质量管理人员薪金、供货商评估与审核报告。

补救性支出:如果产品交付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的维修与更换或重复服务,企业就需要支付补救性支出。

降低质量成本

有许多质量成本支出是隐性的,很难通过常规的质量成本评估系统进行测定。即使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会被当作是企业的正常经营支出。多数质量成本系统无法检测的隐性成本主要集中在客户补救成本、信誉损失成本、客户不满成本3方面。虽然这些成本不能通过常规质量成本系统确定下来,但在成本构成中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有与未来客户是否购买产品就与这些成本有关。消除了外部问题因素,这些支出也随之消失。因此,消除企业外部补救支出尤为重要。

评估性支出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价值,应当尽量减少。因为评估并不能改进被评估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诚然,检查与评估进行得越细致、彻底,客户发现的质量缺陷就越少。但是,这类活动并不能彻底杜绝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加大预防性支出就可以减少评估性支出,同样能够减少补救性支出。

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转变观念 走出误区

对获证组织而言,“取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护照”,是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的手段,但不少组织未认识到“取证”的目的是以适宜的产品质量参与市场竞争,导致出现“质量管理体系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应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测算每道工序的目标成本,逐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职工;将其与职工的工资收入挂钩,使每一位职工都切实体会到市场的压力,树立市场观念。

明确职责

加强考核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必须建立与质量管理体系协调一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通过建立以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明确规定每个职工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切实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制度)、工作有检查、考核有奖罚。

注重培训 提高素质

“以人为本”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它要求企业必须“始于教育,终于教育”。首先,对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教育,增强他们的质量成本意识。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关系、质量成本与产品质量的关系、质量成本在企业各项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质量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等方面,使企业领导高度重视产品质量。

第二,对质量管理人员、有关技术人员和统计、财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这些人员是质量成本管理的操作者和执行者)。使其了解和熟悉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质量体系结构和实际运行情况,通过他们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第三,随着质量成本管理的开展,企业应针对出现的问题,组织有关人员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突出重点 有的放矢

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应突出重点,在对企业质量成本现状作出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质量费用的开支情况,提出重点控制的质量成本二级科目或关键工序一次

合格率(通过率),使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效益明显,从而最大限度地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以有利于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全面推广和开展。

7.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 篇七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作为医疗器械商品流通的重要操作者,在各个工作环节中担负着质量检验、控制与保障的任务,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而医疗器械作为新兴的行业,由于市场、法规等方面不够健全,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企业管理各环节缺乏控制、运行不规范的地方很多,加之利益驱动,企业积蓄长远竞争力的意识不够,使得行业内对医疗器械经营的质量管理重视不足。

2. 经营企业质量管理的意义

医疗器械作为与人类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类商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常会引起医疗事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监管部门已经制订并实施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如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现场检查验收标准及办事程序的通知》(粤食药监通『2005』16号)、《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文件,完善了企业检查验收标准,进一步细化行业的准入要求,明确不同的经营范围所需的经营条件不相同,对于办公场所、仓库的面积进行了规定,提高了企业质量管理负责人的相关资质要求,增加了医疗器械质量档案管理制度等要求,从而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运作。这些政策和法规是外部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要求,而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质量管理也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3.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控制

3.1 采购的质量控制

(1)实地考察

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有着严格的环境要求,产品的质量与生产的条件密切相关。目前很多国外经销商到我国采购,都要求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调研,考核的因素非常多,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从生产工艺到质量控制标准,甚至考核人力成本和工人待遇等,可谓面面俱到。实地考察企业的生产现场,是进行采购前最为直接、快捷和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较为客观地了解厂家产品的质量,评价厂家综合实力,控制采购风险。

(2)口碑调查

口碑是一种影响顾客判断和购买行为的重要营销工具以及顾客重要的信息来源途径之一,是关于品牌的所有评述,是关于某个特定产品、服务或公司的所有的人们口头交流的总和。良好的口碑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塑造,对质量不断的追求。口碑调查可以在行业内进行,也可以在消费群体中进行,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的方式,掌握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等资讯,从而建立对产品的客观评价[1]。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采购前对厂家信誉和产品口碑进行调查,从而掌握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反馈,为采购选择提供参考。

(3)实例调查

产品实例调查是指购买一个实际产品并对其质量、售后服务、操作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等进行实际跟踪分析,必要时甚至可以拆卸观察内部器件。实例调查给出了最真实的产品质量评价,目前很多厂家会给经销商、代理商送出一些样品。值得指出的是,采购商可以对样品进行鉴定从而判断其质量,但要注意慎重评价厂家送来的样品,避免以偏盖全。

(4)企业资质调查

医疗器械作为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的审查要求极为严格,与医疗器械采购相关的证照主要有供应商企业证照和供货产品证照,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书、医疗器械注册证、强制性产品认证、计量器具许可证和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等[2]。这些都是产品的资质,采购前由供货方提交相关的资质文件。而实际工作中发现,供货方提供的资料不完整或不真实,甚至伪造产品检验报告书,验收记录更是残缺不齐;部分企业还变更地址,降低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范围等。针对这些情况,采购方关键是要对这些文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查实[3]。

3.2 建立商品质量档案

(1)生产商的产品质量档案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要对采购的产品进行建档工作,对供货方提供的各种文件、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境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境内指定的代理人视为生产企业),对同类产品不同批次的情况进行记录,根据产品的特点,对产品进行可溯源编号,从而能准确迅速地查找产品信息,掌握其质量情况。例如对每种采购的商品做好购进记录,购进记录可以体现医疗器械来源渠道是否合法以及是否验明了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其内容应该包括购进日期、购进单位、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注册号、进货人、外观质量情况、验收结论、验收员签名及日期等,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还应记录灭菌批号。完整的购进记录在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时有利于追根溯源和理清质量责任,保护医疗器械经营企业。

(2)建立医院、个人等终端使用者反馈的商品质量档案

我国药品监管部门从2002年开始逐步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并开展试点工作,至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对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体系提供技术和物质准备[4]。在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报告的获得中,医院、个人等终端的信息反馈是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渠道之一,借助这些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可以形成产品的质量档案,分析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风险。另外,在《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到,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应当协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履行召回义务,按照召回计划的要求及时传达、反馈医疗器械召回信息,控制和收回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医院、个人等终端使用者信息档案的建立,也将有利于经营企业应对医械召回制度带来的变化[5]。当然,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是其关键,经营企业应该有意识地促使终端消费者主动反馈信息,主动地跟踪产品的使用效果,从而防范由于信息不全而最终无法准确追踪到使用者。

(3)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档案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该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一套规范操作的制度,特别是采购、运输、仓储、配货、维护等环节上,设立相关的登记表格,对于企业经手的每一个商品,都有相关的信息与其对应,在各个环节中收集备案,每一环节都责任到人,从而建立起企业内部针对产品质量管理的一系列档案。同时引入内部质量审核机制,从而促使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6]。

3.3 有效的养护与库存管理

(1)医疗器械存储的环境要求

良好的存储环境是医疗器械出厂后质量管理的重要要求。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环境。医疗器械的储存应当实行分区、分类存放,配备相应的垫板、货架以及防潮、防尘、防虫、防鼠(尤其有源医疗器械)、通风、避光、温湿度计、消防安全等设施。“分区”是指设立待验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退货区、发货区等。须特殊储存的器械应配置相应的设备,如试剂类器械需配备冷藏设施,隐形眼镜需要储存在护理液中,并经常更换。具体到某一品种,还应该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储存。

(2)医疗器械存储的效期管理

医疗器械产品有自身的使用有效期,对于每一批购进的产品,要实施库存时间管理,企业要健全效期制度,避免过期报废,更要杜绝将过期商品发至使用者手中。目前很多企业利用计算机系统加强效期的动态管理,根据提示随时对医疗器械的库存及销售情况进行调剂,避免了医疗器械的积压及过期报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产品库存管理有先进先出原则,即同一种类医疗器械先进入库存的优先出库。另外,库存量也需要企业管理者严格控制,根据往年往月基本销量以及市场行情来决定库存量的大小,不仅能降低库存效期管理的压力,也是科学控制企业的资金流的有效方法。

3.4 其他中间业务的质量控制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还有如下一些质量控制的方法:

(1)合同的约束

合同的约束是最强有力的质量风险规避手段。通过法律诉讼等方式,企业可以将医疗器械使用风险责任转移,包括与供货商签订的代理或采购合同、与医院或个人达成的购买合同等,合同内容需要根据具体的经营事项分析商讨确定。

(2)付款的约束

付款的约束可以使供货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目前常见的形式是要求供货商缴纳一定比例的质保金,一般为产品价格的5%到10%,根据合同收取。在合同中还规定有毁约金、违约金等,也是一种对商品质量的保障。付款约束是从利益层面对生产商提供产品质量的最直接控制,也是对经营企业资金的保护。

(3)验收检查控制

验收检查控制是指商品入库前的质量检验。有时候商品的合格证只能说明其出厂时的状态,但是由于时效、运输、环境等的影响,可能出现质量问题,入库前必须有验收环节。一般有如下检验要素:生产批号、有效期、合格证、外包装质量、数量、内包装情况、配件情况、有源类通电情况、无源类质量抽检等。需要指出的是,验收工作应该有专门负责人,并要求在技术和经验上具备资质。验收检查控制实际上是经营企业履行商品检验的最具主动性的方法,可以及时快速地对商品质量进行控制。

(4)运输控制

运输控制是指医疗器械商品送往终端用户过程的控制。医疗器械一般是贵重精密商品,应该使用专业车队进行运输,保障商品不在运输中受损,一般大型经营企业有自己组建的车队,专门负责医疗器械的送货。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送货的,需要根据医疗器械商品运输说明提出明确的运输条件要求,并严格遵守运输前后的检查制度。

(5)安装调试保障

安装调试是指医疗器械在终端用户的使用前服务,正确规范的安装调试是医疗器械有效使用的基本前提。一般大型医疗器械由生产厂家提供安装调试服务,但小型医疗器械也可由经营企业指派工程师完成相关工作。经营企业在安装调试过程中,要注意过程信息的记录,结果需要让客户确认,并对客户进行使用与保养的培训等。这些环节都是医疗器械质量保障的要求。

4.总结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是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的重要操作者,它们所负责的各项工作对医疗器械商品质量有着特殊的意义,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使得医疗器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满足终端消费者的要求,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发展中的医疗器械产业来说,未来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质量控制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甚至存亡的关键,如何完善产品的质量控制,值得每一个企业重视和深思。

摘要:医疗器械关系人体生命健康,其质量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作为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的重要操作者,只有在商品的进、销、存等环节工作中进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完成医疗器械的质量检验、跟踪、反馈和建档等工作,才能有效地对医疗器械产品进行质量控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关键词: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销存,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蒋玉石.口碑营销概念辨析[J].商场现代化,2007(01X):136-137.

[2]蒋红兵,万隆.医疗器械采购证照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2007(6):76-77.

[3]李湘玲.医疗器械产品在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的管理情况[J].中国药事,2007,21(12):962

[4]乔宛虹.浅谈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J].中国医院管理,2008,8.28(8):89.

[5]陆叶.医疗器械召回中企业的责任[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13(12):48.

8.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方法 篇八

关键词: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成功的项目是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按照约定的质量为特定客户完成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工作。因此,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的关键,它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管理过程来看,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项目最终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包含三个基本的过程: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策划是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基础,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共同目标是生产出达到质量标准的项目交付物。

1 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指确定与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并决定如何达到这些质量标准。不同的信息系统项目在进行质量策划时,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特定项目的质量目标,因此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具体地说,就是根据项目内外部环境确定项目质量目标以及为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所必须经历的工作步骤和所必须配置的相关资源。项目具体目标包括项目的性能性目标、可靠性目标、安全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时间性目标和环境适应性目标等。

首先是编制质量保证计划,由项目组的专职 QA(质量保证)展开质量保证计划的编制。在质量管理计划制订的过程中,经过与 QA 人员反复商讨,并通过与项目组相关成员、客户等干系人的沟通(以了解他们对本项目的质量要求与期望),确定项目的质量目标。确定了项目的质量目标之后,根据范围说明书明确项目的范围、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找出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要点,对其进行逐一分析,确定需要监控的关键元素,设置整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合理的检查点及度量测量指标,把满足项目质量标准的活动或者过程规划到项目的产品和管理项目的过程中去。

从项目组的实际控制检查点出发,撰写成质量检查表,使之成为一个对项目的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参照。完成质量计划编制工作,项目组同各干系人对质量保证计划进行详细评审。通过评审工作,可以从相关小组和个人获取反馈信息,以促进对计划的及时修正,制定过程改进计划,也可促使质量计划中描述的相关角色、职责、活动等内容达成一致认识,为后续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项目质量策划的结果一般包括:项目管理计划、质量测量指标、质量检查表、过程改进计划等内容。制定项目质量计划一般采用效益/成本分析、基准比较、流程图、实验设计、质量成本分析等方法和技术。此外,制定项目质量计划还可以采用质量功能展开、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等工具。

2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定期评估总体信息系统项目绩效的活动之一,以树立项目能满足相关质量标准的信心。项目质量保证的提供对象通常是项目管理团队和系统集成商的管理层,而项目质量保证活动的参与者应是参与项目的全体工作人员。项目质量保证活动包括:如何建立质量标准,如何确立质量控制流程,如何进行质量体系的评估。制定质量标准是为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达到或超过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标准时可以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质量保证的结果一般包括变更请求、建议的纠正措施、组织过程资产的更新、项目管理计划的更新等内容。可以通过项目过程分析、项目质量审计来进行项目质量保证,此外,制定项目质量计划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也适用于进行项目质量保证。

在项目质量保证过程中需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

(1)按照适当的规程、标准来评审和审核项目的活动及其产品。质量保证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定期评审和审核项目工程活动及其工作产品,并通过《QA 周报》、《QA 审计报告》、《QA里程碑报告》等形式,就项目是否遵守已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向项目管理者提供参照或建议。

(2)有关评审和审核的结果由QA向项目负责人反馈,使管理者能够在项目过程中及时对发生或存在的偏差采取有效的防范和纠正措施,从而避免项目因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鉴别文档化不一致的问题,并确保其得以解决。在评审和审计过程中,质量保证对于发现的不一致项在《QA 审计报告》中给予了及时记录,并将该记录提交项目负责人,同时QA人员密切跟踪项目中不一致问题的解决情况,直到该问题得以解决。

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信息系统项目团队的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结果,判断它们是否符合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原因的途径。也就是说进行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项目质量得以圆满实现的过程。我们知道项目质量形成于项目周期的全过程,85%的质量责任在于管理不善。为了确保项目能够按进度、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地考虑各种影响系统质量的因素,将影响系统质量的因素都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管理和控制起来。

项目质量控制活动一般包括保证由内部或外部机构进行检测管理的一致性,发现与质量标准的差异,消除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性能不能被满足的原因。审查质量标准以决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及成本、效率问题,并且需要确定是否可以修订项目的质量标准或项目的具体目标。项目具体结果既包括项目的最终产品(可交付成果等)或服务,也包括项目过程的结果。

9.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 篇九

喻昌 ***

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隆重开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大会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如何让党员教育工作为更多的党员干部接受并取得实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抓好学习培训。采取举办培训班、上党课、举行报告会和组织专题研讨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员的集体学习。要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并注意结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情况,按需施教。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认真搞好自我学习、互相学习、结对学习。充分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建立健全党员集中轮训制度,加强党员培训需求调研,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分期分批开展党员集中轮训,采取专题辅导、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知识竞赛、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要定期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围绕党员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深入浅出地作出解答。充分利用党员电教、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加强实践锻炼。组织党员立足本职岗位,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结对帮扶

和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做富民的领路人、发展的带头人、创新的先行人、和谐的引导人。

三、严格组织生活。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支部要结合每年一次的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民主评议党员要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发扬党内民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要简便易行,注重实效。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自觉参加组织生活,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10.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之我见 篇十

⊙ 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质量成本核算的目的,是用货币形式来反映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其重要意义在于:①通过质量成本核算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和各种质量损失;揭示企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企业在质量管理职能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企业推进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依据。②通过质量成本核算,可以洞察和正确分配各种质量成本,计算某一产品的总质量成本和单位质量成本。为编制质量成本计划,进行质量成本分析和质量成本责任考核,实施质量成本控制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质量成本核算的数据可靠性如何,对整个质量成本管理的成效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③通过质量成本核算,可以找出质量合格率和质量成本间的函数关系,以改善质量成本结构,从而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性。④通过质量成本核算,可以促进企业内部质量责任跟踪,业绩评估。由于产品质量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形成的,涉及到企业各部门及各项管理工作,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趋于全面化、复杂化。开展质量成本分析,通过在企业范围内集中收集和核算同质量有关的一切费用,从而明确各部门在产品质量方面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为实行企业有关人员岗位责任制提供了依据。另外,通过质量成本计算出的经济指标,是衡量企业经济状况的通用指标,使企业质量管理业绩有了考核和评价的标准,对内使企业管理者对其产品质量水平,质量成本结构有了直观的了解,对外为企业利害关系提供产品质量及管理方面的信息。同时,利用指标的可比性,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和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迫使每个企业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参与市场激烈的竞争。这要求企业要挖掘内部潜力,探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质量成本是企业总成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总成本水平。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可以衡量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寻求经济合理的、用户满意的产品质量,为降低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 质量成本管理的构成与设置

质量成本是一种管理会计形式,它是从客观上进行成本分析,提出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分析的角度上来促进质量改进活动。质量成本分为内部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内部运行质量成本又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其中:①预防成本是指预防故障的费用;②鉴定成本是指为评定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而进行的实验、检验和检查的费用;③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交货前因产品未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④外部损失成本是指交货后因产品未能满足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⑤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就是为了获取顾客要求的客观证据而进行论证和证明所支付的费用。质量成本科目设置见图1;质量成本科目与会计科目关系见图2:

⊙ 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施与考核

为对质量成本管理实施有效的管理,企业应抓好以下工作:①必须成立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并规定其职责和权力。②确定各质量成本项目及其分类方法。企业可根据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即研制设计——采购——制造——销售这四大环节中出现的主要质量损失费为线索,采用因果分析法来确定其相应的保证与确定活动费用,逐一确定各质量成本项目。③应规定各项质量成本费用的计算方法和各级质量成本报表的项目格式,以利于质量成本的归类统计分析。④应确定设计研制、采购、制造与销售各环节质量成本归口管理部门,分别组织本环节的质量成本统计分析,并提出需改进的问题点、措施和责任单位。⑤企业质量成本的总归口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工厂总质量成本的统计分析,提出改进项目、措施、要求、完成期限和责任单位,并报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行文发布实施。

如何对质量成本管理效果评价与考核,直接影响质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实践证明,这种计划指标的管理方法,只适宜于国家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宏观管理,不适宜企业内部的微观控制。企业应通过质量成本的统计分析,观察各项质量损失的大小及原因,审视各保证、确定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认真执行,以经济的观点寻找可调整、改进的目标及措施,一旦目标和措施确定就必须贯彻执行。考核重点应放在措施的执行上,否则目标无法实现,也无法验证措施的适合性,要有惩罚和奖励。

⊙ 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1.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改进方法 篇十一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灵魂, 而作为服务行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服务质量就是企业生存的灵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物流企业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服务质量上的竞争, 服务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服务质量管理在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 降低成本, 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物流服务的独特之处, 根据物流企业的服务特点, 进行循序渐进的质量改进成为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2.物流服务的特点

(1) 物流是服务, 是软性产品

在物流业中, 提供服务与产品交付同时实现, 没有产品完成后交付前的检验时机。虽然质量不是靠检验出来的, 但检验至少能在不合格产品交付给顾客前被剔除出来,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格品可能造成的顾客不满意。由于缺少产品检验的环节, 物流服务的质量管理就有了较大的难度。

(2) 物流需求多样化、个性化, 没有固定的模式

在物流服务中, 海运、空运、公路运输操作方式上几乎没有相同点, 即使同是公路运输, 不同路段在路况、车辆资源、在途控制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别;同是仓库管理, 平面库、楼库、立体库、自动化库, 从设备配置、区域规划、流程设计上区别甚大;同是信息服务, 各个客户仅在统计表的设计上就有不同要求, 至于信息反馈时间、信息反馈渠道上要求就更加不同了。

(3) 物流服务是一种时效性很强、要求快速反应的服务

物流服务面临的是随时会变更的细节要求, 在它明确的整体目标框架下, 具体的单次服务随时都有可能变更。即使是在十小时前下的出货订单, 在出货半小时前、甚至在途上都有可能会取消或变更, 而这种情况还不属于小概率事件。如果没有完善的快速响应机制进行调控, 是不可能实现客户满意的。

3.物流企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物流企业多是从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 服务内容单一, 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物流企业还不多。目前, 国内物流企业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缺乏基于顾客价值的物流服务思想。大多数物流企业在运行中都有自己的服务标准。然而, 许多物流企业的服务标准并非来自对顾客期望的理解, 而是来自企业内部的期望, 是根据运营需要制定的服务标准[1]。这样的服务标准与顾客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差距。

(2) 员工素质不高。员工素质是决定企业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 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缺少基本的专业培训, 造成操作不规范, 服务态度恶劣, 形成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3) 货物外包装存在严重磨损。存在该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物流企业不重视货物的外包装, 认为包装用过则弃, 很少有对货物进行专业的二次包装 (耐磨、防震、防湿) 作业的;其次, 配送仓库条件恶劣, 货物被随意堆放在满是灰尘和水渍的地面上;最后由于企业不重视开发和使用简易的装卸工具, 只靠员工双手和体力进行物流作业, 从而造成我国货运业“野蛮装卸”的顽疾。

(4) 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除少数企业以外, 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 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 大大影响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量中小城市的物流企业仅仅是一部电话、几辆货车组成的运输公司, 他们处理业务的主要手段多是电话加货运单据。对外的业务联系主要依靠电话, 业务活动的依据就是接受货物的时候填的货运单据。

4.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改进方法

物流服务质量表现为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2]。这种过程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因此, 物流服务质量的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者将采用“PDCA”循环这一方法来阐述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改进。

“PDCA”循环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循环的阶梯提升。循环是有前后时间差异的, 前一循环的输出往往成为后一循环的输入, 在吸取前一循环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又开展了新一轮循环。但这种循环的接连滚动并不是在原地进行, 而是随着每一个新循环的开始, 质量改进的水平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图4-1所示:

(1) P——策划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企业中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制定改进计划。

首先, 强化“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正确认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 “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能使服务人员产生让顾客更满意的强烈愿望, 从而在与顾客接触的过程中重视顾客的各种意见和建议, 关注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和评价, 自觉产生改进服务质量的要求。而物流企业要改进服务质量, 就必须弄清楚顾客的需求, 并根据不同顾客的期望制定不同的服务策略。

其次, 在员工培训中加强对服务质量的培训, 并教授给员工一些具体的操作技巧。一线员工是物流企业与顾客直接接触最多的人, 在与顾客交流时他们服务质量观念的自然流露就可以展示出企业的实力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使顾客对企业产生信赖。同时, 他们也最有机会听到或收集到顾客对其他服务和竞争对手的评价等信息。增强他们收集顾客信息的技巧和主动性, 可以使物流企业掌握的顾客信息大量增加, 使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测评更加真实和有效。

最后, 制定服务质量改进计划。通过在市场调研中顾客所期望的服务质量标准以及现有服务的跟踪评价结果制定服务质量改进计划。在改进计划中要对制定该计划的原因、改进的对象、改进的目标、完成改进的时间、改进计划实施负责人以及如何完成改进等方面做出说明。

(2) D——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改进计划。在改进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物流企业要从技术、方法、管理等方面创造利于改进的环境。

物流企业要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服务水平。要改变传统的电话跟踪单一方式, 应用先进的跟踪系统GPS和电子地图系统GIS, 通过车载智能移动信息终端实现对车辆的全程实时监控、跟踪, 提高车辆的有效利用率。建设完善的计算机配送网络管理系统, 减少人工工作量, 提高部门协同工作效率。为货主建立货物信息查询系统, 使货主可以实时、透明地查询货物信息, 了解整个配送过程、时间进度, 方便货主在货物流转过程中更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产销售计划[3]。

在改进计划实施过程中, 物流企业还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 完善管理方法。可以加强内部管理的柔性手段, 促进个性化服务的发展[4];通过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 将各个物流功能有机衔接起来, 实现高效的物流系统运作, 帮助客户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可以向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延伸等等。

在实际操作中, 还要注意方法的灵活运用。如之前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把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与工资、奖金挂钩, 这就造成员工为了个人利益不愿将顾客的口头抱怨传递给管理层, 从而影响服务质量改进。所以, 物流企业在引入“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时, 可以淡化评价结果作为惩罚的依据, 使员工相信收集顾客满意信息不是为了评价他们的工作表现, 而是为了改进企业服务质量, 提高顾客满意度,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为员工提供更满意的工作环境。

(3) C——检查阶段

这一阶段就是把服务质量改进结果与计划的目标进行对比, 从而确定质量改进有无成效。在这一阶段, 物流企业可以制定一个服务补救策略, 用以处理服务质量问题。它可以包括公平对待顾客、跟踪并预期补救良机、授予员工解决问题的权利等措施。当然设置服务补救策略并不仅仅为了有机会补救有缺陷的服务和加强与客户的联系, 同时也有助于进行根本原因分析, 识别问题来源, 进行过程改进, 主动查找潜在的服务失误, 从而消除对补救的需要。

(4) A——处置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总结上述所有过程的经验教训, 将改进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纳入有关标准、规定和制度中, 同时把发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据调查显示, 通常对服务不满意的顾客将把他们的经历告诉10——20人;抱怨得到解决的顾客会对5个人讲他的经历。但4%抱怨的顾客比96%不抱怨的顾客更可能继续购买;如果问题得到解决, 那些抱怨的顾客中将有60%会继续购买;如果问题得到尽快解决, 这一比例上升到95%[5]。因而, 物流企业要重视客户的意见, 对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5.结论

物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 由于得到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支撑, 其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得不以现代物流来进行重新定义, 其质量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物流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变化, 持续改进物流服务质量。忽视质量改进的物流企业或许会获得短期利益, 但很难在市场中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最终将被市场淘汰。

摘要:服务质量管理在提高物流企业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而服务质量改进是服务质量管理中关键的一环。本文阐述了物流服务的特点, 分析了现在物流企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采用PD-CA循环方法的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改进,PDCA循环

参考文献

[1]杨晓菲, 帅斌.基于顾客需求的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管理[J].现代物流, 2007, (1) :27-28.

[2]刘明菲, 龚韵枝, 杨勋.基于顾客价值的物流服务质量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12 (28) :112-115.

[3]马颖, 佘廉, 王超.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 6 (26) :86-89.

[4]丰佳栋.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J].商场现代化, 2006, (1) :122-123.

12.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 篇十二

受国内工程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粗放、建筑工人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企业工程质量问题一直是一项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不少知名房企尝试了各种方法,却收效甚微。近年来, 市场的成熟、客户购房知识和经验的提升,以及第三方验房的出现,对房地产企业工程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促使很多企业也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的推动工程品质的提升,部分优秀企业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建立工程质量评估体系及奖惩机制、促进内外部对工程质量的重视。以下是我们结合咨询项目的经验和企业具体实践,对工程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及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的总结和提炼,供广大房企借鉴。

一、工程评估体系的建立

工程评估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展开,并结合企业实际建立相适应的评估体系。

(一)工程质量管理评估体系建设的阶段划分

工程质量管理评估体系建设具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粗放阶段、规范管理阶段、品质提升阶段、卓越品质阶段。

以上前三个阶段在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均有企业实施,第四阶段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部分标杆企业正在摸索和实践中。

(二)工程质量评估体系设计的目的

工程质量评估体系设计的目的:满足国家及政府机构的强制要求;满足产品顺利交付给客户的目的;保障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减少质量事故和客户对质量的投诉;通过评估提升质量管理人员对品质管理的意识和管理能力;提升公司产品品牌价值,赢得更多客户信赖。

(三)工程评估体系评估方法的设计 1.工程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的主要内容

工程质量评估体系实际是一个涵盖策划、实施、监控的完整系统,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其体系建立应从四大包含要素与质量目标的建立等五个方面着手。

2.工程管理评估体系建立的原则

目标导向: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建立与之匹配的工程管理目标,以及分解形成的工程质量提升目标,并基于此目标建立工程评估体系;

分步实施:工程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需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和内部能力,按计划分步骤实施,以逐步达到企业规定的要求;

逐步完善:工程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由简单到精细的过程,因此需要企业不断的完善和优化; 渐进提升:工程质量管理目标的建立不宜一开始就制定过高的目标要求,需要一步一步的实现。

3.工程质量评估体系建立方法

(1)工程质量管理目标设立。企业工程质量评估体系策划需要基于企业工程质量管理目标展开,当企业对工程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时,企业应结合内部管理能力规划工程管理能力提升的方向、目标及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应的评估体系。(图3)

(2)工程质量评估维度及权重设计。在明确工程质量管理目标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工程质量评估的维度及相应权重,选取本阶段评估有价值及可评估的维度,并根据重要性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图4 某企业工程质量评估维度及权重示例中,观感质量、防渗抗裂及实测实量的评估需结合企业管理能力和基础确定是否纳入评估体系,如果这几个部分的评估难以开展,需要结合工程检查开展实体质量评估。

(3)建立评估标准。工程质量管理评估标准建立的思路:基于企业管理目标、内部管理能力、工程管理体系的精细化程度拟定工程质量评估标准。如某国内标杆企业出于对企业品牌和企业影响力方面的考虑,对控制项目风险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建立工程管理评估标准的同时,还建立了项目质量风险评估机制,以提前预控质量风险,前置采取防范措施。

工程管理评估标准建立的方法: 工程质量评估标准的建立的依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制定的工程管理标准,另一方面是国家规范及企业的工程技术标准、施工工艺规范等,所以工程评估标准的设计是建立在企业工程管理标准基础上。工程质量评估标准一般细分为三级指标:

a.一级指标评估可能包括工程实体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质量管理活动、内业质量、项目风险评估等五个维度;

b.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细分,如实体质量中又可划分混凝土结构工程、砌筑工程、抹灰工程等;

c.三级指标是最终测量指标,如表面平整度、垂直度、方正度、外门窗洞口尺寸偏差等测量项目;

每一个测量分项都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测量对象、合格标准、测量工具、抽样测量原则、测量方法等,企业在设计时还可以结合测量示意图更直观的表达测量方法。这些指标的选取主要基于项目质量视角、客户视角、安全文明生产视角等进行考虑,根据不同产品业态及档次确定具体测量指标,测量指标值应结合国家规范、企业标准和经验数据总结提炼。如果企业产品品质要求高,或者对工程质量的客户满意度要求较高,则还可根据需要针对性的增加防渗漏等检查项目和对观感质量的检查项目。同时对出现的质量通病和客户不满意的项目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必要时在实测实量中增加相关检查项目,以促进该项指标的提升。从赛普专项咨询项目实施的经验来看,各企业基于产品档次、区域、产品精细度的要求不同(如精装房则要求的检查项目更多),目的不同(如万科推广的全面精装修房对尺寸要求更高),检查项目的设置均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4)评估管理流程及机制的建立。为保证工程质量评估体系有效实施,除策划评估标准外,还需要完善评估机制(包括评估的组织、评估的时机、频次、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结果的输出以及评估结果应用等)。

在评估的组织职责方面,需根据集团管控模式明确集团、区域、城市公司/ 项目公司或项目部在工程质量评估方面的职责,并明确各级组织评估的侧重点。明确工程质量的评估职责后,还应明确评估的时间、频次、范围和相应的奖惩措施。(表2)

万科、中海在开展工程质量评估的过程中,通过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实测实量评估结果的真实性进行检查,均充分发挥了监理单位的作用。各企业在实施实测实量时,抽查范围及频次均应结合企业工程管理人员的配置情况和能力进行设置,以确保评估工作有效推进。(5)评估结果应用机制的建立。

二、工程管理评估体系的实施

工程管理评估标准应该是一个动态管理的标准,需结合企业实践和不同阶段的管理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改。如万科过去采用现场检查评估,但基本上采取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估。自2009年2月试行《产品质量评估管理办法》以来,采用实测实量的方法进行检查评估,采用量化评估的方法,使工程质量评估更加客观和准确。实测实量方法自发布以来已进行了第五次修订,测量内容也从实体质量到涵盖观感质量,以及工程管理的规定动作,形成了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全面测量和评估。万科的工程管理评估系统由过去的工程实体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内业质量三方面的评估,调整为实测质量、观感质量(含装修房、土建施工、园林施工)、规定动作(包括变更管理、计划管理、工序管理、四化管理、防渗漏管理五个方面和安全文明实测四个维度的量化指标体系。2011年,万科实测质量合格率已经达到了96.48%。

在评估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可结合内部人员配置情况及人员能力,确定实测实量的范围和频次。万科采取施工单位全检,监理单位30%抽查,甲方项目部10% 抽查的方式实施。

因此,企业在建立工程管理评估标准时,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管理能力进行设计,不可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1.工程评估结果的应用

一方面可作为对下属公司工程管理的评估结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对具体开发项目部的工作考核,还可以根据实测实量的结果对施工单位进行考核。目前涵盖实测实量的工程评估体系因为可以定量评估,所以其评估结果公正、评估数据说服力强。应用的企业通过奖惩机制,引起了内部项目团队和外部施工单位的重视,也有效的促进了双方团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水平。由于前期工程质量做的好,施工单位在后期维修维保的费用减少,并且减小了企业在未来产品交付后甲方由于工程质量问题引起的工程维修支出,降低了甲方的经济负担,从成本上也具有经济价值。2.工程质量评估体系应用效果分析

以下是某标杆企业近几年取得的成绩,以及实施工程质量实测实量后取得的成效。

结语

上一篇:班长演讲下一篇:网上邻居共享怎么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