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2024-12-04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精选15篇)

1.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一

《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影响

因素研究》实验方案

前进小学 李迪迪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这个目标明确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发展性和补救性两个方面入手。但现状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的人只片面强调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克服心理障碍当成了主要目标, 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生心理和身体一样,有健康的一面,也有不健康的一面,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去班主任或老师发现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是送到心理咨询室就是亲自进行心理辅导,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做些事后的补救工作。其实,心理辅导是一个从助人到自助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逐渐学会自己治疗自己。高中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学生自助的动机,看到自己心理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有信心战胜不健康的因素,恢复心理健康;应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调动他们心理的积极因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人人身处网络环境之下,老师、学生也不例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不回避这样一个大环境,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兴趣与熟悉,学校老师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积极面,规避其消极面,便成为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初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得益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正式为世人熟悉的标志是2000年1月塞里格曼和契克森米哈在《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

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正在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形成进行实验性和探索性研究。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在2001-2005年间发表的论文增长平缓,从2006年开始论文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在我国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始人是孟万金教授,他于2002年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并于2006开始在全国开展实验性研究,积极心理品质也是他们课题研究的核心。但总的来说,国内目前对高中生积极品质研究的较少,而且因为国内刚刚兴起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热潮,很多理论和实践都有待进行科学的验证。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对青少年成长及其今后的人生非常重要,因此本课题旨在今天,如何有效利用各方的力量,培养高中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其一生受益。

三、研究意义价值 1.选题意义

针对现今环境下,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对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退化和异化的现实,结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使生命个体富有活力。创建一套全方位、开放式,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营造培养积极心理的环境,从而构建学校心理教育体系。

2.研究价值

(1)实践价值:通过构建心理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形成学校“和谐”“生态”育人环境,实现学校心理教育转型,使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并梯次发展。

(2)理论价值:构建学生积极心理的评估体系和生成机制,寻求现代网络技术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和点,进一步完善现代心理教育的理论体系。

四、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品质的集合。作为当代高中生,心理品质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体言之,要具备“四心四力”即自信心、公益心、责任心、进取心和意志力、审美力、亲和力、创造力。

五、理论依据 1.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灵活性,我们以普通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课题研究的总体理论依据;

2、政策依据

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六、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

如果学校能够以“构建学校和谐生态系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学生和归宿点,通过创建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开展新型高效的阳光心理活动,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效能,就能使高中教育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缓解高中学生的生存压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心理基础,同时是学校的文化内涵得以进一步提升并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校园育人环境的良性发展。

我们拟创新之处有: 1.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界定

在时代的今天,学生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积极心理品质,这点非常重要,本课题采用多角度调查统计,经学生自己、老师、家长和相关成功人士等多方人士的认同,确定了学生需要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即“四心四力”。

2.新型心理课程的建设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今天,如何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相关理念贯彻到课堂,让学生在最大的时间和空间广度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七、研究预期目标

1.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内化为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2.培养一批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师,从教学到生活均能持续地影响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

3.通过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式的设计,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体验积极心理情绪,领略积极心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影响,自觉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八、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与技术

思路:深入调查,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国内外关于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借鉴其教育方法。同时,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之成为学校积极心理培养的生成点和推动力。整合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学科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快乐心理活动,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在课题研究中,做到宏观理念与微观操作的统一,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的统一。以“积极心理创造人生”为起点和归宿。

本课题拟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观察法等相结合,在实践和理论上得出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生如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结论。

九、实施步骤及主要活动安排 论证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系统论证;查找理论文献,搜索有关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并分析整理,为课题研究做准备;制定和落实层级管理制度,为课题研究有序展开做准备;初步确定课题整体思路,重点做好开题论证及准备工作。

初步展开阶段

进一步细化研究方案,深化部分细节论证;分类整理文献资料,去粗取精;分别向家长、学生、老师发放问卷调查,精细统计并深入分析调查数据,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识;初步确定新型心理课程的基本模式与基本内容。

深入攻坚阶段

完善新型心理课程系统理念并积极实践,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管理、课堂教育教学以及家长学校培训各环节中;基本确定研究环境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整套模式;资料整理归结,论文撰写,结题报告基本成型。

结题完善阶段 最后收集整理所有反馈信息,细化研究分析,新型心理课程理论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最后定型并形成文字,整理部分教案、课件归档;资料整理,论文撰写及结题报告最后完成。

本课题作为一项行动性教育实验研究,需要把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需要家长、学生积极的参与、配合,以保证顺利推进课题研究。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是在解决家长、老师在教育中面临的最困难的实际问题之一,这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们当竭尽所能。我也相信在各级领导和学校的全力支持下,课题组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2018.5

2.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当代社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而且更是人才最重要的内涵。现代的高等教育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使其能够促进大学生学习的进步、健康的发展。我国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上先后提出了要重视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 要加强对其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 使其树立积极心理品质, 正确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含义和作用

1. 积极心理品质的含义及其培养。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是指高校为了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所进行的引导和发掘大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心理教育活动和过程。健康的心理教育以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研究和发掘这些积极力量为重点, 刻意引导或者培养这些积极力量, 扩大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这种积极心理品质, 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1]。

2. 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

(1)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学习是人类所具有的、需要艰苦脑力劳动和积极心理品质的活动, 创新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内容。学习是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 其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之中, 为了确保学习的顺利进行, 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积极心理品质, 才能发现、面对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多种困难和挫折, 切实提高学习的质量。 (2) 推动大学生的成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大学生成长的根本动力, 大学生首先要意识到这种动力, 其次将这种动力转换为积极心理品质, 如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创造精神等, 最终形成极大的积极性去向着社会需要的目标前进[2]。在这个过程中, 积极心理品质也是要必须具备的,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苦和挫折,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 (3) 保障大学生事业的成功。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积极心理品质,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和创造力, 成就事业, 为社会做出贡献。大学生是否能够成才, 事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 和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而成就伟大的事业。而积极心理品质就是非智力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大学生成才和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

1. 全面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近年来,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视, 一门新兴的学科———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积极心理学是以学生的积极因素为研究重点, 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使学生逐步树立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阈下, 心理健康不是单纯地指没有心理疾病, 更主要的是指学生要拥有积极心理品质, 如崇高的理想追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精神生活等。

2. 构建全面系统的积极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积极的心理健康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平台。全面系统的积极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主要是指高校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要善于发现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并以此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品质。第一, 可以将积极心理品质渗透到专业课程中, 这个过程注重的是引导式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逐渐具备“热爱学习、真诚热情、富有爱心、正直公平、宽容审慎、乐观超越”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二, 在实践活动课程中, 可以开设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的活动, 如心理成长团体活动、朋友互助活动等,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三, 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品质。

3. 构建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

据调查现实, 现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况都是健康的, 高校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有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高校首先应该构建良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 选择具有专业水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构建多种形式的咨询与治疗体系, 将电话、网络与现实的面对面的方式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咨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摒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树立以引导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注重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并将这些因素进行扩大, 切实提高积极因素的影响力,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品质。

4. 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价值观以及数代师生积极心理因素的凝聚和体现。一方面, 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教师和学生的情操和品格, 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使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都能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 引导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逐步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 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 如求知、人际交往、服务社会、娱乐等,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并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树立积极心理品质。

5. 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教育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娱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网络的出现严重冲击了学生现有的价值观念。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利用网络上形式和内容多样的积极心理学教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3]。第一, 高校可以开设以宣传和传播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专题网站或者博客, 提高学生对心理知识的认知程度。第二, 高校可以开设网络咨询平台, 利用多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形式切实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高校应该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 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将网络平台作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平台和渠道, 切实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陈跃男.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4 (22) :91-92.

[2]余建林.当代大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11) :33-35.

3.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 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模式

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积极心理学,是针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而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强调人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主张[1]。塞利格曼认为,二战后“众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应该怎样在正常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2]。中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曾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终极目标是奠基幸福有成人生[3]。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比临床干预覆盖面更大,成长性更强[4]。

一、积极心理品质

指与消极心理相反的、与积极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包括幸福感、满意感、最佳状态、专注与投入、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容等认知和情感,它是人类的高级潜能,需不断练习才能学会并巩固[5]。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证实,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预防心理疾病和促使心理疾病的好转,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及个体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及培养原则

1.内容

经过大量的本土化研究,孟万金等[6-7]的研究表明,从中小学到大学,积极心理品质由六大维度15项逐步分化为20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分为认知、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六大维度,大学生分为认知、人际、情感、公正、节制、超越六个维度。可以看出维度有一致的地方但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培养任务。在中小学阶段聚合在一起的几项品质到大学阶段就分化为各自独立的多项品质。这一结果可以作为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科学依据。

2.培养原则

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团体训练为主,兼顾个别咨询;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为主,兼顾认知传授[8];以阶段性重点品质培养为主并兼顾其它。

三、培养模式

1.课程内容与主题的选择

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主题圈定方式。一方面,可根据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阶段性发展任务、日常心理咨询等拟定计划类主题;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访谈及网络调查等形式从学生中选出学生感兴趣及内在需求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例如,团队你我他、阳光校园设想、健康人格漫谈、人际交往、情绪的体验与调控、考前应对策略、放松技术、珍爱生命等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以生活化、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主的原则来确定主题。这样可以体现当今学生的最新心理动向,满足各阶段学生所需,激发其自我完善的内部动机,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2.课堂组织形式

主要以小组为载体进行。在第一次课的分组时,若出现混班上课,可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进行随机分组,学生自行选出本组组长、副组长、组名、宣言等,并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情况。之后课堂内外的诸多活动都可以组为载体开展。做到人人能参与,个个有成长。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超越、节制等积极心理品质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

3.课堂环境的创设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出现[9],在一些实践活动课中作为“观众”或“特邀嘉宾”的角色。其次是心理氛围的构建。倡导和谐、安全、自由、愉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的前提。唯如此,学生们才有畅所欲言、“我秀我乐”的参与冲动。再次是物理空间。若条件允许,可选择有活动桌椅的教室或室外进行,空间的弹性变化与流畅更能提升人际交流的效果。

4.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多是现今课堂不可或缺的,这里仅就适于有效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及实践活动课层面作一探讨。

(1)体验法

“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融入各种教学方法之中。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合理创设特定的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我经历、亲自感知,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运用知识的一种多向传递互动教学模式[10]。以下有两种特殊的体验方式。

积极体验,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的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11]。个体的积极体验越多越易于产生自信和完善自我的愿望,激发自我潜能。这是种内在需要,利于激发内部动机,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在“情绪与情感”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冥想躺在海边的情形来唤起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可回忆自己最开心的时刻,这种体验可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流畅体验[5],“流畅体验”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奇克森米哈利最早提出。“流畅”即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为杰出时的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运动员所谓的“处于巅峰”的状态,艺术家或者音乐家的“灵思泉涌”,其实都是流畅体验的感觉。处于该状态中的个体感受到认知高效、无比的快乐和幸福,而非外部的奖罚等激励机制。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认知、超越中的心灵触动、希望与信念有很好的实践效果。

(2)游戏活动法

具体活动可参考户外心理素质拓展的相关主题活动并结合课堂积极品质的阶段性训练内容来进行,地点可在室内也可以延展到室外。如“进化论”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社交智慧、积极主动、乐观及思维力等积极品质;“数数字”游戏对审慎、思维等品质进行锻炼;“优点轰炸”让学生感受爱及友善、真诚、宽容,继而焕发希望与信念等积极个性品质。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学生众多积极心理品质,更可借助游戏进行行为矫正和塑造。endprint

(3)资料分享与讨论法

资料内容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实例、励志案例、普通人成长中的成功故事、网络热点新闻等。来源可以是教师,更可以是学生课堂上通过头脑风暴提供的各种资料。课堂的组织模式:教师说明课堂活动主题→呈现相关资料或鼓励学生附加资料→小组内部讨论→初步达成组内意见→组建临时评审团并说明评判标准→各组代表展示自己成果→公布评审结果→教师引导总结。为避免以往讨论课“形散”至“神散”的低效状态,激发全体参与的热情和团队精神,强化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里实行“评审团”打分制。评审团成员由各组推荐1~2名组成,成员实行弹性制,每次讨论课可随机选出,条件是拥有责任心、认真、热情、公正的心理品质。教师可事先设计印制好打分表及打分标准,分发给评审团成员进行现场打分和公布结果,在打分时采取避嫌规则。以上每个环节都可由学生来主持或参与完成,主角是学生,人人有机会。

(4)自助式教学法

“自助式”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心理自愈的力量,关键是要有人激发这种神奇的潜能,我们要做的是增强他们的积极力量,让这些力量去支撑起学生强大的内心。这种方法的理论前提是广义的课堂,即可以把课堂延展到心理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

自助式测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以测评为基础,其测试要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积极情绪体验量表、幸福和谐生物反馈系统等工具测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状态。通过比较科学的测量,让学生自己适时从网上获得结果解释和建议,不断得到反馈和强化,自觉调整发展方向;老师也可通过定期追踪测量,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趋势和培养效果,获得科学评价和改进教育的依据。

自助式心理辅导(或朋辈辅导):教会学生运用同理心,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帮助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在助人时又得到自助。如怎样培养自信心、考前心态调整、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等都可以通过朋辈辅导得以解决。

自助式心理暗示,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训练、写微博、说说、改变服装发型等方式,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积极能量。

自助式心理激励[12]:引导和训练学生在课堂内外与人相处中可以通过接纳、欣赏、鼓励等方式彼此施加心理影响,对取得成绩的同学赞赏、表扬,给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同学理解、尊重和鼓励等。

自助式“营养餐厅”:为弥补大班教学受众多、学生汲取营养“旱涝不均”的不足,可发挥网络快捷、隐蔽、实时、互动性强的特点,开设公共信箱、QQ班级群、心理网站等,即“营养餐厅”。在这里,把课上布置的生活作业、课堂相关知识与技能、团队活动、学生们提出的常见问题、困惑与建议、老师答疑及日常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策略或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预防与调整等,都可以在此归类呈现,方便学生随时选择与适时分享。

5.课程评价方式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弱化其甄别意义,强化发展功能,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首先,评价结果建议采用等级评价的考核方式。其次,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并凸现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包括:出勤、平时生活作业、课堂讨论及发言、团队作品展示等。学生自评、学生小组内互评以及情境性测验等都可以作为平时考评依据。期末成绩的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个人成长记录与反思等为内容的小论文形式上交作业。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并随时做好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的记录。在大教学班中,可以组为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记录,教师则适当监控和课后汇总,这样可减轻教师的课堂负担和过程记录中的疏漏。

四、注意事项

1.师资要求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对任课老师都是一种全新尝试和改革,而师资队伍是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13]。召开阶段性的由全体任课教师、主管领导参加的教研活动,进行发动、研讨、制订相应的教学大纲及考核方式等。统一教育理念,营造全新的教学氛围。

对教师个体而言,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外,更需具备积极的个性品质,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教师要妥善处理好自我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和困扰,强化心理资本,提高自我胜任感(自信品质),增强心理韧性,以良好的心态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并积极创设有效的课堂氛围,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2.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要注重差异性

不同的学龄段、年级、培养层次,有着不同的培养主题,这就要求课程开设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共融,同时更可以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而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3.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整体性活动。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整个学校工作的氛围,要真正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校园文化、学科教学、学生工作都需要体现出快乐、友爱、勇气、智慧等积极属性。环境育人,师生均受益。唯有这种氛围中的个体才有乐观向上的源动力和积极适应环境、追求自我超越的梦想,才会爱人爱己,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涛.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2] SeligmanM E P, CsikszentmihalyMi.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

[3]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里程碑——全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研讨会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10(12).

[4] 余晓灵,孙燕,王新波.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序列化研究—以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学生问卷调查为例.中国特殊教育,2009(12).

[5] 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6] 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9(8).

[7] 管群,孟万金,KellerJ.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9(4).

[8]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

[9] 熊艳.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高校论坛,2012.

[10] 刘小青,蒋常香.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生心理辅导》课程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2(30).

[11] 郑雪.积极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2] 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江苏高教,2009(4).

[13] 刘红艳.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教学与管理,2012(30).

[作者:李凤梅(1972-),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

4.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四

作者:吴桂莲电话:***邮编:810300地址:青海省门源县一中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又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想取得成功,而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健康的成功心理,但健康成功的心理是要靠培养出来的。特别是中学生,他们虽然享受到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但面临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所以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不仅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更是我们当务之急的工作。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远大志向。

首先,教师在平时的班务工作和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心理要求

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中学阶段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就抓住了培养健康心理的根本。实践表明,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学生才能把社会需要、精神需要放在首位,才能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学习和工作,正确处理个人义务与权利的关系,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从中体验到满足和幸福的情感。正确的世界观能帮助中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在任何时候都充满信心,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的世界观能帮助中学生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的途径,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刻苦钻研,以期成功。

其次,教师在平时工作中,要从学生的认知要求上引导学生向古代、现代、当代和国外的一些有远大志向的名人学习,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什么是理想?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象。著名诗人流沙河所说:“理想如同行舟中的罗盘,给人生成功之路导引方向,给奋发进取者以力量,而没有理想的人就像大海迷航的行舟,随时都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他也不会在人生中获得更多的机遇……”。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李大钊从少年时代起,就选择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志向,周恩来少年读书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莫扎特5岁时就立下了坚定的志愿: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当一个出色的音乐家……这些仁人志士就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才有了众所周知的伟大成就。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常立志,要立常志。只有从小确立远大的理想,才有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四、参加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课内与课外要有机结合,要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多参加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读书报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善于评价自己,还能使内向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他们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和调节。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

5.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五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教授塞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对人类行为中积极的,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因素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研究美德和优势,并且了解与正面情绪的关系,有助于促进人的发展。塞里格曼提出人们有六大美德,24种可测量的性格优势:1、智慧与知识:创意、好奇、开明、爱学习、智慧2、勇气:勇敢、坚毅、诚实、活力3、仁慈:爱、善良、人际交往能力4、正义:公民性、公平、领导能力5、自制;宽恕与怜悯、谦虚、谨慎、自我控制6、超越自我:审美和优秀、感恩、希望、幽默、灵性在利用积极的优秀品质对人们进行干预研究后发现,跟人们生存满意度最相关的积极品质有五个即:希望、活力、感恩、爱与被爱、好奇心。因此,我决定把积极心理学的这五个优秀品质与我的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在我的地理教学中进行这些优秀品质的渗透。下面就我的一点粗浅的认知和体验总结如下:

一、利用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的培养离不开好奇心,拥有一颗好奇心并好好利用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在地理教学中我尽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你利用这颗好奇的心,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学生初次学习地理,首先,第一课我就打开教科书,把书本上的内容从第一课一直到最后一课介绍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地理学习的是哪些内容。第二,我把地图册打开,让同学们观看地图册中的那些地理地图,并且简单介绍怎么区分各种颜色都代表什么地形,五个温度带和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图,简单了解这些都是地理内容。第三,播放视频,把一些含有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的和天文知识的地理视频,选一些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打开眼界,增加他们的对地理的好奇心。学习首先是让他们了解自己要学什么,然后才能有好奇,才能提起兴趣,才能深入的去学习。所以我所要做的就是:第一课就是把地理要学什么从视觉、感知、认知上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去深入学习地理。

二、把学生的活力和热情融入到地理学习中

学习地理不是拥有好奇心和兴趣就能拥有很多知识的,还要有极大的活力和热情去参与,去研究,去探索,才能学好学会的。在地理教学中,我就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活力和热情。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时候,我让学生分小组用纸制作地球仪,用手电筒演示公转和自传,探究学习地球运动知识。在学习海陆变迁的时候,我让学生去网上或图书馆查找关于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说还有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资料,自己去探究这些海陆变迁的原因与假说。并看火山地震视频,以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很多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地理学科的内容要学的太多,要考察的要查找的资料也很多。如果想学的话,就要投入很大的热情和活力。

三、在地理学习过成中要给学生留有希望

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尤其学生还要制作一些学习用具,查找资料,掌握知识,真的`很辛苦。此时,无论他们做的好还是不好,我都要给予肯定,给他们希望,让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下一次就会更积极的投入。例如:在搜集中国自然资源资料的时候,有一些学生找到石头了、煤块了,还有一网上资源了,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这时做为老师的我就要尽力的去表扬他们,禁止同学之间的嘲笑,给他们以鼓励的力量,寄他们于希望,让他们拥有下一次会做的更好的力量。除了在学生查找资料时给予希望外,我在教学中还利用实施地理教学,给他们讲解我们国家的发展规划。如,李同志在辽宁的时候,他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的展战略,还有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将形成“三大四小”格局。让学生了解实事,热爱祖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热情。

四、在地理的学习生活中时刻都要灌输认真体会爱与被爱的感觉

活在人世间必须要有爱与被爱的感觉,因此,我时刻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在集体的探究学习中,传递爱的信息。例如:每一次的资料收集,幻灯制作,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那么小组成员中的分工自然就是一大难题。这时,就需要大家把一个人的强项和弱项都要展示出来,小组成员取长避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要相互攀比,互相推诿。要把这份团结是爱展现出来,并互相在语言上使用礼貌用语,感受互敬互爱的心。这样才能有动力把学习学好,把任务完成好。学习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的学习,它还是要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大自然的力量的学科。当我带着学生走在小河边,走在公园里时,我也是要求他们能过互相照顾,互相看护,在集体的活动中,他们的友谊会进一步加深。在细微的关心中,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感觉真好。这样才能做一个有爱的人。

五、把感恩的心留在地理学习中

6.论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六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品质,健康

一、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1、积极心理品质是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中生处于青年初期, 生理上日趋成熟, 在智力发展上已接近成人水平。由于高中生的社会阅历尚浅、心理比较稚嫩, 在处理各种心理冲突、各种打击或挫折时容易心理失衡。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实现其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积极心理品质能让人创造幸福和拥有幸福。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可以让学生一切从积极出发, 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 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 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 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 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从而成为能创造幸福和拥有幸福的人。

3、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高中阶段是人生重要的时期, 也是学习文化知识, 迈向成才的准备阶段。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 突如其来的激烈竞争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荷, 也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生, 需要接受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 提高面对挑战的意志力, 健康地成长为新时代人才。

二、当前高中生的心理现状

1、青春期心理问题突出

高中生年龄范围大致为15—19岁,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出:情绪不稳、闭锁心理、自我意识强。 (1) 情绪不稳。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 容易引起高中生情感上的激荡, 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 如果得不到疏缓, 便会出现压抑心理, 出现焦虑与抑郁; (2) 闭锁心理。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标志, 它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状态。高中生在消极情绪下, 会封闭与外界的交流, 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 往往因焦虑而自卑, 甚至自暴自弃; (3) 自我意识强。进入青春期以后, 高中生在求学过程中的分化和转折, 个性的独立性明显增强, 自我意识会有全新的发展和变化。

2、学习压力大

高二学生小李, 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 希望他的学习成绩每次都能进入班级前十, 为此小李心理压力很大, 每逢考试都会有恐惧感。考试前、考试中总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症状, 考试成绩与自己的努力不成正比。作为一名高中生, 在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中, 由于要面临高考和升学问题, 学习压力比较大,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学习压力过大, 容易导致出现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焦虑、反应迟缓等情况。学习压力过大也是导致高中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 厌学是高中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3、心理脆弱, 承受力差

2012年6月, 乌鲁木齐市的高三学生小芳, 因为高考失利跳楼身亡。小芳平时性格开朗, 学习从不让大人操心, 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悲剧的酿成主要是因为她心理脆弱, 承受打击能力差。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原因以及个人的主观因素等,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作为一名高中生, 心理脆弱跟其年龄有关, 由于涉世不深, 面对很多从未体验和经历过的问题, 往往习惯依赖父母, 难以把握自己。结果做事没有自己的标准, 盲目追求社会赞许, 处理问题思维路线单一, 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害怕失败和挫折等问题。

4、人际关系不融洽

高一学生小丽家境优厚, 在家里被父母宠坏了, 在班级里对同学常常颐指气使, 以自我为中心, 与同学关系紧张, 脾气很坏, 经常烦躁易怒。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 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性格中的叛逆因素越来越凸显出来, 当父母或老师在对高中生进行指导教化和讨论问题时, 容易产生冲突。由于当前的高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不少学生在家里扮演着“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 多有独特的个性和脾气, 与同学相处关系不融洽现象较多。高中生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愿意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力量, 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当不满足自我展示时, 容易与同学、老师或家长产生对抗心理。

三、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1、提升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对过去生活的满足、对现在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及对未来充满希望。幸福的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感, 即一个人对自己所作所为和整个生活质量是满意的, 感受到生活是充实的。主观幸福感是积极体验的核心内容, 提升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从增进主观幸福感开始。作为高中生, 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要有正确的认知, 这对提升主观幸福感很重要。幸福感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 向上比较, 能降低幸福感;向下比较能提升幸福感。这就让我们选择以不同的比较方式来提升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例如:比较学习成绩时, 选择学习成绩相当的同学来比较, 而不是用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衡量学习成绩, 这样才不至于造成幸福感的缺失。

2、培养高中生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就意味着个体持续一贯地把自身的失败与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由外部原因引起的、特定性的情景事件, 而把成功看成是长期的、具有普遍性的、由自己内在的原因引起并影响到自己所做其他事的情景事件。由此可见, 要增强学生的积极人格, 需要学生自己以积极的心态解读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持续一贯地对生活事件做出积极解释的风格。教师要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疏通“积极人格”的培养通道, 营造对事件积极反馈的教学氛围, 带给学生积极的体验。作为家长, 需要在生活中对学生多关怀、多激励, 激发学生潜在激情, 发展学生积极品质, 促使积极人格的形成。

3、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 积极心理健康的形成离不开活动式、体验式为主的学生活动。作为高中生, 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以获得心理体验, 改善和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活动可以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引发学生进步的愿望, 展示学生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因此, 学校应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高中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活动可以多样化, 比如:勤工俭学、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娱乐活动、体育运动等。通过参加各种活动, 有利于学生养成执着、持重的品质, 还可以锻炼和培养组织协调能力, 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2) .

[2]励骅, 李欣.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学校教育的缺失[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 (1) .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的抓手[J].中国德育, 2010 (10) .

7.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A-0004-01

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在我校达到了70%以上,他们在个性品质、学习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心理发展明显滞后。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目标列入新课程,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有关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理应承担的重要任务。

一、互助交流,促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敞开心扉

据调查统计,外来工子女容易出现自卑、自我封闭、性格孤僻、行为偏激和自暴自弃等心理特点。这些进城务工子女可能因为成绩差、家境贫寒等原因而自卑,不敢与老师同学交流。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长期以来,我一直上高年级的品德课,针对高年级进城务工子女的特点,经常在品德课中举行“课间情感交流大展台”活动,让学生课前准备要交流的主题和要沟通的心里话。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品德课内容的,可以是自己的烦恼和快乐……活动中,我尽量鼓励进城务工子女发言,让进城务工子女感受到“在思品课上,我是受重视的、我是快乐的”,从而走出自我。通过这个活动,我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兴趣和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的举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受关注的。例如,六(2)班有一名学生叫小雪,四年级时她从乐业县转来我校,平时不喜欢说话,在课堂上从来不发言。在一次“课间情感交流大展台”活动中,我注意到小雪整节课都是冷眼旁观,从不发言,于是,我特意安排了一节“建设幸福中国年”读书活动交流课,并在课前让小雪做好发言的准备。在我的鼓励下,小雪站起来谈了自己的感受:“虽然我是插班生,但是自从来到我们这个班,我因为自己得到老师的关注而感到幸福……”小雪情真意切的情感流露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同学们赞许的目光中小雪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自此以后,她的自卑感逐渐消除,敢于和同学交流沟通了,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

二、肯定激励,促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敢于展示自我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和不足。积极心理学提倡教育应该关注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从而激发人性积极的一面。这一观点应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实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自信心是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充分认识和估计,是自我意识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其未来获得成功的必要的心理素质。如何帮助进城务工子女展示自我,树立自信心呢?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肯定激励,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置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内容,创造更多的条件让进城务工子女展示自我,获取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让他们当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集资料和播放多媒体课件,请他们上讲台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收集素材的。同时,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多年来,我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品德课“课堂模拟法庭”活动,让每个学生,尤其是进城务工子女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法、知法、守法。

三、结对子活动,促使进城务工子女快乐成长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数因为自卑不善交流,上课不敢发言,个人情感无法得到及时的表达,友谊在他们眼中变成了期待。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我精心组织“共享蓝天下的爱”主题活动,让城乡的孩子“一帮一”结对子,让他们在交流互助中收获知识,体验快乐。这不仅能让他们珍惜友谊,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怀。

现就读六年级的小伟是随同父亲进城的,他刚来学校没多久就因为恶习成性,被师生称为“不可救药”的人。可就是这样一名学生,在“结对子”活动中变好了。后来,他因为体育出色,被推选为班级体育委员、少先队大队部干部;因为管理能力强,担任班干工作出色,被评为“右江区优秀班干部”和学校“十佳少年”。小伟的模范效应在学校开展的“好习惯,伴我行”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身边的进城务工子女树立了榜样。

从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成功的品德教学就是要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学生,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好学科教材的优势,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做得更好。

8.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八

生活就像一本书,十五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深的理解了,十个手指有长有短,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由于他们基本素质存在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况,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如何针对差生的不同个性进行诱导,转化进而提高他们呢?笔者经过不断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自信心,增强竞争意识

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钥匙,是挖掘差生潜能的基础。事实证明:成功后的.喜悦、满足,就是产生自信的动力,只有自信,才有竞争,才能积极进取,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多打基础,以便能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肯定与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课外活动中我千方百计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提供舞台,激励他们参与竞争,让他们体验成功,让他们在自信在活动中得到提高,激发差生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维护自尊心,树立平等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青少年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前时的动力,是向上的能源,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这说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是做好差生工作的前提,诚然,只在教师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视角,不只看到他们身上的短处,还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对那些缺点多,差源大的学生,要多给予阳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滋润,要尊重他们的个性与选择,这样既增强了自信,又维护了自尊心,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磨练意志力,开发差生潜质

初中生由于年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克制自己是很困难的事,往往表现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做事凭兴趣,缺乏周密的思考,这反映了他们意志行为未成熟,所以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当然,意志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日成功,需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同时,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是意志力培养的一个方面,这说明意志力的培养是转化差生工作的关键,因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和马虎。

总之,培养差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培养自信心是基础,维护自尊心是前提,磨炼意志力是关键。

9.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九

贫困生是一个从经济角度进行概念划分的群体,它是我国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个群体的定义,从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可以得知,贫困生指的是家庭经济苦难无法支付教育费用或者在教育经费支付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各地区之间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地区对于贫困生的家庭经济量化评比标准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上认可了难以支付教育费用这样的一个特征,也就是说,贫困生是一个教育领域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贫富差距的存在,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人格、思想、行为和心理将有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他们的心理干预治疗提供帮助。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在西方国家兴起,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具体指的是以积极作为人情绪的主体,主要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通过普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试验手段来对人的内在积极品质和心理活动进行一个探讨,充分发掘人本来就有的积极力量和情感,推动人们积极、乐观情绪的建立和心理素养的养成,从而促使人类和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状态。在社会环境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心理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从而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发挥也越来越明显。哈佛大学还专门开设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网络公开课程,以此来发挥积极心理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些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特殊,这个群体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根据心理调查机构的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高校的贫困生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到了12%,有一般心理问题的有21%,剩下的23%则是有轻微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贫困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基数越来越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上升。在高校中,贫困生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休学或者出现极端行为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上,最主要集中在自卑、过度的自尊、虚荣心强和嫉妒四个方面。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高校的贫困生中,有51.6%的学生是有自卑的心理问题的,并且自卑已经成为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如果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得不到有效的排解,他们就会变得敏感、多疑,并丧失了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勇气,容易出现退缩和逃避现实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人格的扭曲。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很多贫困生的自尊心会比较强,对外界的事物特别敏感,容易出现过度的自我保护情况,对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过度在乎并存在一定的曲解现象。同时贫困生还出现了虚荣心,爱攀比的行为,以不符合经济能力的物质消费来提升自己的整体存在感,并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严重的时候会有犯罪行为的产生。

(二)高校贫困生心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注意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组织相应的资源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关注程度还不够,更多的关注放在了物质方面,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反倒让他们在物质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出现了攀比的行为;其次,很多高校的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是脱节的。我国政府在贫困生的帮扶方面出台了许多的政策,从奖助学贷四个角度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同时各高校也会有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以此来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这些帮扶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主要用于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改变恶性循环的状态。但是很多高校在政策的落实方面忽略了育人的目的,给学生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获得的心理,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感恩的心理;最后,在管理和教育方面,高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有脱节的情况的。高校的学习模式相对比较自主,学生自由性很强,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少,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很多高校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的部分是不同的,因而也在育人和资助工作的联合上不能得到很好的组织建设支持。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环境对于人体是有着较大的影响的,尤其对于人的心态,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积极心理学的领域里,环境对人的作用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如果环境是轻松的、愉悦的,那么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会更加放松,从而心理状况会处于乐观、积极的状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多个层面入手,不仅要从教育的内容和环节上进行把关,也要注重环境氛围的影响。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氛围,从而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外部因素的影响。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其中,软件指的是人文环境和气息,这是一种非物质化的潜在因素,但是有时能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硬件就是环境里面的物质、物品,例如校园布局、设施基础等等。

(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步就是要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品质内容很广泛,感恩、好学、宽容等等都是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里,人格品质的养成比心理问题的解决更加重要。要想培养这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就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认知观。在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方面,首要的是抓住贫困生这个群体身份的根源,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白家庭经济困难不是他们造成的问题,不需要自卑,相反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对于自己的困难要有客观的认知态度,不要将其作为博取他人同情的资本。在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培养贫困生应对挫折的能力。这个能力在教育阶段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心理能力,要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会自我调节,充满自信,主动克服自卑的心理状态。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任何教育的良好开展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体制,从而促进教学的更好开展。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对于贫困生的`心理疏导是有很大的帮助,教育体制越完善,所产生的效果就会越明显。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的完善方面,高校要确保基础组织结构的落实,确保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且有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在学生层面,要有心理健康辅导员和宣传员,并且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联络员和信息反馈员,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的完善还要从教育的内容入手,除了常规的教育引导之外,要多鼓励贫困生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网。同时,还可以发挥优秀榜样学生的作用,让他们与贫困生结对子,互相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虽然是一个教育模式,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还要注重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危机的干预。虽然高校贫困生中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大多数是属于轻微的症状,但是我国的高校学生基数大,如此一来,有严重和一般心理健康疾病的贫困生就不在少数。对于这种情况,高校要建立起个体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看待,防患于未然。通过了解、调查等途径进行深入的摸底,给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个记录档案,通过档案进行跟踪和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尽快地采取治疗的措施,对于心理问题加重的学生要建立危机干预机制,提前监控和干预,避免引发严重的后果。

(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10.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十

一、提高抗挫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在的学生抗挫能力很差,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非常重要。

1.正确认识挫折

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的必要性和两重性,從而夯实基础,降低受挫的损害程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的惊慌,而是认真地面对挫折,化挫折感为力量感。

2.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挫折

要给予学生信任,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并不可怕是可以战胜

的。信心是战胜挫折的精神力量,勇气和胆识是克服挫折的秘诀。例如:在上美术课时针对一些绘画有困难的学生,我就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和要求,经常鼓励和表扬学生,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注重兴趣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1.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只有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和竞争性的有用人才。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激励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

三、增强自信心,优化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每个人都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高中生也不例外,在他们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

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还应以此作为他们自尊和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还需要教师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让高中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增强他们排除心理压力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这对我国的未来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消除不良心理障碍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11.如何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篇十一

一、积极心理品质

1. 道德基础较好。

老师批评, 同学反击, 并没有引起小张的强烈反弹, 而是感到高兴, 这说明他待人宽容, 心地本质善良。这即可成为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道德基础, 并转化为道德力量。

2. 潜在进步要求强烈。

我们再进一步探究其动机, 便会发现, 小张这样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表现自己, 潜意识中希望得到外界的注意, 享受被关注的心理体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人在生理需要满足之后, 便会有心理方面更高级的需要, 比如被关注、被尊重、被表扬、被爱、被支持等。小张便有着强烈的高级需要的心理要求, 他甚至“经常搞一些惹人注意引人发笑的恶作剧”以求满足高级需要的心理。小张的这些特点, 其实完全可以转化为积极进取、赢得尊重的内驱力量, 转化为积极的开拓创新的力量。

3. 智力优势明显。

小张“上课反应快”足可以印证“很聪明”的天资条件。这说明他本身具备良好的智力条件, 思维洞察力、求知力、创造力较强, 这为他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很快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

二、消极心理品质

1. 情商滞后。

情商即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非智力因素, 有时比智商给人带来的影响更大;“情感智商包含了自制、热忱、坚持, 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显然, 小张的自制力强度弱于其智力, 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老是“拖拉作业”,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张亟待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 合作力欠缺。

合作, 是当今时代通过互相借力、互通有无、优化组合等多种方式, 求得多方共赢、提高行为效率的最佳策略。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审视, 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 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有没有合作意识即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理品质是否积极。小张“上课不遵守纪律”到一定程度, 必然引起师生关注, 必然分散师生的注意力, 从而影响了集体环境的和谐性。可想而知, 小张的学习成绩就不会达到他应该达到的程度。综合分析小张案例, 我们不难发现, 总体上小张具备革新心理品质的良好的条件, 积极品质因素明显。作为班主任很显然要面对着巩固、发扬小张的积极心理品质, 驱除、转化其消极心理品质的德育任务。常识告诉我们, 培育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必须从重建心理品质结构入手, “解铃还须系铃人”, 而培育学生足够强大的自律能力, 则应该成为工作方向。“自律是所有美德的皇后, 是促成有意识练习的品质特征, 这种品质能提升其他品质。”

当然, 培育问题学生的自律必须给予适当的干预、陪伴。如果对小张不施加任何影响, 很显然, 他必将在学业上彻底失败, 而且还有可能促使他养成更多的恶习, 侵蚀他已有的美德。因为“学业失败的祸根在于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快速情绪和认知冲动。”

三、确定具体的培育策略和方法

1. 捕捉时机, 营造自我表现的情意场。

小张乐于表现, 我就利用公共场合, 让他尽情演绎, 释放心理表现压抑, 满足被关注、被尊重的需要。他爱插嘴, 我就及时鼓励他敢于表达的勇气, 不对的就巧妙点化, 给予必要的是非认知;借此不断地追问、吸引他的注意力。尤其是语文课上, 他的问题有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便抓住这个时机, 创造美好的生成, 步步追问。这样他内心的心理需要被满足, 听课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作业也不再拖拉。

2. 持续跟踪, 培育执着坚定的向心力。

班里有一位学生家庭条件较差, 需要他人一定的帮扶, 我安排小张的同桌邀请小张一道经常性地去帮助他, 我则对他们的帮扶情况持续跟踪、督查、反馈。

3. 及时纠错, 创造自我培育的禁闭室。

有一次小张在上课时偷偷地把同桌放在抽屉里的自备水瓶瓶盖拧开, 以至于同桌不小心碰倒了, 热水打湿了书本, 差点儿被烫着。我知道他的心理品质还有待提高。但是我没有大发雷霆, 因为我知道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的难易度。只有提高自律的内驱力才可能更快地改善心理品质。于是, 我让他写一封信, 然后悄悄地给我。这样既给了他被尊重的心理需要, 也给他创造了一次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后来的转变已经证明了美丽的“禁闭室”的作用。

摘要:提高行为的正能量必然要从提高心理品质出发, 从根本上釜底抽薪, 去除影响行为质量的不良品质。作为班主任必然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消极心理品质, 并且采取恰当的措施给予积极的干预。

关键词:心理品质,学生,班主任

参考文献

[1]张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20年大事记[J].中国特殊教育, 2010, 11 (125) :31.

12.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十二

以往研究发现部分贫困大学生同时经历着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和减轻心理压力是需要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探索积极心理品质及相关变量对贫困大学生挫折心理的预测作用,为研究提高贫困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5 年3 月中旬根据贵州省8 所大学提供的贫困大学生名单,采用随机抽样法从中抽取1 000名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共收回有效问卷948 份,有效率达94. 8% 。其中男生392 名,女生556 名; 年龄在18~ 26 之间,平均年龄( 20. 43 ± 1. 56 ) 岁; 大一学生323名,大二学生431 名,大三学生99 名,大四学生95 名。

1. 2 研究工具

1.2.1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根据Nansook等[13]提出的24 项积极心理品质自编适用于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经过因子分析,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共24 个项目,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4 个因子。量表采用5 级计分,从1 完全不符合到5 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证明被试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 948,4 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1. 16% 。

1.2.2人际信任量表

采用Rotter[8]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原量表共25 个题目。本文根据实际研究目的采用其中8 个,且做不同程度的修改,经过因子分析,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共分为对人的信任、对政府的信任2 个因子; 采用5 级计分,从1 完全同意到5 完全不同意。所有项目得分累加即为总分,得分越高人际信任度越低。在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 6,2 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0. 34% 。

1.2.3心理复原力量表

该量表由Wagnild等[14]( 1993) 编制,共有25 个项目,量表包括个人能力和对自我与生活的接纳能力2 个因子。原量表采用7 级计分,本文根据实际情况采用5 级计分,从1 完全不符合到5 完全符合,经过因子分析,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复原能力越强。在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 913,2 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40. 71% 。

1.2.4挫折心理问卷

问卷由陈炎[15]编制,共54 个项目,包括9 个因子: 自尊挫折、自我实现挫折、环境适应挫折、就业挫折、学习挫折、人际交往挫折、经济挫折、恋爱挫折、家庭挫折。本文为了使问卷项目更具有代表性,根据原始问卷中大学生对各项目作答的百分比,从每个因子中选取3 个百分比排在最前面的项目组成本文的问卷,经过因子分析,有良好的信效度。问卷采用5 级计分,从1 没有影响到5 极重影响,得分越高挫折心理越强。在本研究中,问卷Cronbach α 系数为0. 925,9 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71. 66% 。

1. 3 数据处理

应用SPSS 15.0和AMOS 7.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 1 积极心理品质、人际信任、心理复原力和挫折心理的相关性分析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和人际信任均呈负相关,与心理复原力呈正相关; 人际信任与心理复原力呈负相关( r = - 0. 121 ~0. 559,P值均< 0. 01) 。在本研究中,由于人际信任量表得分越高,表示人际信任度越低,所以可以根据上述主要变量间的相关结果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见表1。

注: **P < 0. 01。

2.2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文对被试进行了4 个量表的调查,对容易形成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先对所有数据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 933,Bartlett值为37 912. 36,P < 0. 01,说明本研究中的数据适合因素分析。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 的公因子有17 个,其中第一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8. 84% ,小于40% 的临界标准[16],表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可以继续进行数据处理。

2.3模型的验证

本文潜变量包含的项目数量较多,各潜变量均采用各因子的项目均值作为新指标,以减少随机误差,然后建模验证模型的拟合度[17]。

首先,检验人际信任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 见图1) 。模型的拟合指数如下: χ2/ df = 6. 047,NFI = 0. 912,CFI = 0. 925,RMSEA = 0. 073。其中 χ2/ df值稍大于6,其他拟合指标在限定范围内,拟合程度较好[18]。

其次,检验心理复原力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 见图2) 。模型的拟合指数如下: χ2/ df = 6. 383,NFI = 0. 923,CFI = 0. 934,RMSEA = 0. 075。其中 χ2/ df值大于6,其他拟合指标符合标准,拟合程度较好。

最后,检验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之间的双重中介作用( 见图3) 。模型的拟合指数如下: χ2/ df = 5. 355,NFI = 0.918,CFI = 0. 932,RMSEA = 0. 068。其中 χ2/ df值大于5,其他拟合指标在限定范围内,相对于前两个模型,该模型拟合程度更好。

2.4中介效应路径分析

首先根据图3 分析各潜变量的因子负荷。积极心理品质的因子负荷均在0. 8 左右,说明卓越、公正节制、仁爱和智慧勇气是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典型代表。人际信任中对政府信任因子负荷接近0. 9,说明对政府信任的程度主要影响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心理复原力的2 个因子负荷均在0. 8 以上,说明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心理复原力有积极的影响,体现为其个人能力及对自我和社会的接纳能力较强。挫折心理的各因子负荷均在0. 5 以上,说明这9 个方面的挫折良好的代表了贫困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其中学习挫折和就业挫折的因子负荷最大,说明这两方面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要挫折心理。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负向预测挫折心理( β= - 0. 109,t = - 2. 981,P < 0. 01 ) 。( 1 ) 当加入人际信任变量时,积极心理品质对挫折心理的预测作用下降,无统计学意义( β = - 0. 066,t = - 1. 335,P = 0.182) ; 此时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负向预测人际信任,无统计学意义( β = - 0. 258,t = - 1. 369,P = 0.171) ,人际信任正向预测挫折心理( β = 0. 167,t = 2.909,P < 0. 05 ) ( 图1 ) 。由于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人际信任的路径系数不显著,所以根据Sobel检验法进行检验,最终Z = - 1. 252,| Z | > 0. 97,所以人际信任作为中介效应是成立的,此时中介效应为0.043,占总效应的39. 5% 。( 2 ) 当加入心理复原力变量时,积极心理品质对挫折心理的预测作用下降,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β = - 0. 072,t = - 1. 509,P = 0. 131) ;此时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有统计学意义( β = 0. 611,t = 19. 024,P < 0. 01) ,心理复原力负向预测挫折心理( β = - 0. 064,t = - 1.344,P = 0. 179) ( 图2 ) 。由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对挫折心理的路径系数不显著,所以根据Sobel检验法进行检验,最终Z = - 1. 341,| Z | > 0. 97,所以心理复原力作为中介效应是成立的,此时中介效应为0.039,占总效应的35. 9% 。( 3) 当同时加入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变量时,积极心理品质对挫折心理的预测作用下降,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β = - 0. 032,t = - 0.560,P = 0. 576 ) ; 此时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人际信任( β = - 0. 261,t = - 1. 410,P = 0. 158) 、人际信任对心理复原力( β = - 0. 023,t = - 0. 669,P = 0.503) 、心理复原力对挫折心理( β = - 0. 058,t = - 1.245,P = 0. 213 ) 的路径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 图3 ) 。经检验,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该模型中起双重的中介作用,此时双重中介效应为0.077,占总效应的70.6%。

3 讨论

积极心理品质对贫困大学生的挫折心理有负向预测作用,说明贫困大学生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越多,水平越高,越能降低挫折心理水平,增强其抗挫折心理的承受力。当面临负性事件时,积极心理品质水平高的贫困大学生会正确认识挫折事件,同时积极调动自己的优势资源,采取较有效的方式应对挫折,体现了良好的挫折心理排解力,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1,2]。所以平时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如采用积极心理训练营的方式等[19]。

在本文中,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均是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挫折心理的中介作用,分别正向和负向预测挫折心理。说明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通过上述两者对挫折心理起到一定的缓冲减弱作用,所以高校教育者应采取措施提升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尤其是信任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扶助政策,同时培养其面临挫折情境时能快速心理复原的能力。

由于本文的人际信任得分越高,其人际信任度越低。所以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正向预测其挫折心理,表明对人际之间的信任度越低,越容易引起贫困大学生挫折心理、自尊水平的降低及社交焦虑的增加[20]。本研究中对政府的信任主要决定着贫困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程度。由于长期经历经济贫困,部分贫困大学生体验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容易敏感和偏执。当他们处于经济贫困遭遇中,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种经济扶助支持( 如国家助学金等) ,只能对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缓解,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及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会产生更多的人际不信任。在遇到困难时,不能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自己处于困境的挣扎中,极易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

心理复原力能负向预测贫困大学生的挫折心理水平,心理复原力水平越强,贫困大学生遇到困难时越容易激发积极心理品质,寻求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保持积极心态,降低挫折心理水平。心理复原力水平较低的贫困大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较低,在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摆脱困扰时,更容易形成心结,产生抑郁、焦虑、无方向感等挫折心态和人格受到损伤[21]。

本研究中,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的双重中介作用显著,说明贫困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同时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提高其心理复原能力,更大程度的激发和塑造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继而提高他们应对挫折心理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摘要:目的 探索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供实证支持。方法 采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心理复原力量表和挫折心理问卷,对贵州省8所大学94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和人际信任均呈负相关,与心理复原力呈正相关;人际信任与心理复原力呈负相关(P值均<0.05)。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负向预测挫折心理(β=-0.066,t=-1.335,P=0.182)和人际信任(β=-0.258,t=-1.369,P=0.171),人际信任正向预测挫折心理(β=0.167,t=2.909,P<0.05)。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β=0.611,t=19.024,P<0.01),心理复原力负向预测挫折心理(β=-0.064,t=-1.344,P=0.179)。结论 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积极心理品质和挫折心理两者间起中介作用。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提高其心理复原能力有利于增强其抗挫折能力。

13.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塑造 篇十三

【关键词】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

一、中职生的心理现状

1.没有目标,整天无所事事

中职生在校期间没有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初中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弱,自我约束力差,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做什么,对社会的看法越来越功利,特别是现在的90后学生怕难嫌严,求轻松图闲适,缺乏竞争精神,缺乏明确的志向和目标,缺乏踏实的学习根基和思想基础,受手机、娱乐影响较大,使中职生学习分心。加上中职生学历有限,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使一部分学生对前途不抱希望,学习动力不足,认为学习也没有什么多大的作用,学好学坏一个样,大多数只是在应付学习。

2.心理脆弱,易受负面情绪干扰

中职生处于未成年向成年的过渡期,自以为成熟却不够成熟,渴望被认可却又不够自信,双重矛盾的心理造成中职生心理脆弱,易受负面情绪干扰。大部分中职生能正视自己,愿意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与完善自己,也有一部分中职生不能正视自己,稍有不顺便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用颓废、负面的态度对待,甚至采取不理性的方式打击报复,造成严重后果。

3.青春期情感问题突出

中职生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易受外界事物干扰,这也极大影响中职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极度渴望被认可和脆弱的自尊心导致情绪极易受影响,遇事时要么表现为感情冷淡,缺乏应有的朝气和热情,要么则压抑自己的情绪情感,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更有部分中职生对异性产生好奇,与异性间接触过度亲密,产生早恋或频繁与不同异性过度交往,由于人格不稳定,认知能力有限,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4.人际关系不和谐

部分中职生进校后较长一段时间很难适应,有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人际关系敏感。在学校,不会与同学相处,不懂交往技巧,某些同学感觉孤独,寂寞,缺乏朋友间关怀;有些同学性格争强好胜,常因一些小事话不投机就恶语相向、大打出手;还有一些同学在交往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希望通过朋友交往得到提高、进步,或是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使个人交往带上极其浓厚的功利色彩,这些不良的交往都造成人机关系不和谐。

二、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教育是指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积极的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通过积极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来增进积极心理体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良好生活,使生命更富有意义。

三、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

首先,中职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潜力,调节学生良好心理状态。人的身体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健康也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如果长期心理不健康,心理失衡必将导致身体产生疾病,因此,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出现的异常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同时对扭转中职生心理问题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科学研究证实,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与人的情绪具有相关性,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心理疾患发生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同时,还能增加个人的自信心,面对挫折和困难,持有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容易摆脱困境。因而,向中职生讲授积极心理品质的知识,使学生更多地感受乐观、满意、感恩等心理品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乐观情绪体验,对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再次,我们不断提倡要增强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拥有自信、乐观、感恩、热忱、勇敢、诚信、善良、友善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更能体会到幸福。幸福感强的人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积极主动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幸福感低的人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总是灰心丧气、怨天尤人,甚至走极端。因此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使他们走出学校到更容易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的幸福感。

四、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

1.树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因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是我国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 所以在对中职生进行积极品质培养时, 教师首先必须牢固树立起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心理不健康与基本适应问题, 面向少数问题学生或学生的问题。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 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合理继承、积极超越和发展创新。因此, 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提升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对过去生活的满足、对现在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及对未来充满希望。幸福的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即一个人对自己所作所为和整个生活质量是满意的,感受到生活是充实的。主观幸福感是积极体验的核心内容,提升中职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从增进主观幸福感开始。幸福感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向上比较,能降低幸福感;向下比较能提升幸福感。因此,我们可选择适当的向下比较方式来提升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

3.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就意味着个体持续一贯地把自身的失败与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由外部原因引起的、特定性的情景事件,而把成功看成是长期的、具有普遍性的、由自己内在的原因引起并影响到自己所做其他事的情景事件。要增强学生的积极人格,需要学生自己以积极的心态解读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持续一贯地对生活事件做出积极的解释。教师在学校营造积极的校园活動氛围,带给学生积极的体验。家长在家中多关怀、多激励,激发学生潜在激情,发展学生积极品质,促使积极人格的形成。

4.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积极心理品质还来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中职生活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要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以获得心理体验,改善和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活动可以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引发学生进步的愿望, 展示学生个人的品德和才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养成执着、持重的品质,锻炼和培养组织协调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传统形势走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为出发点,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获得积极心理体验,这对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塑造、幸福感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王新波.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2(3):80-85.

[2]杨文杰.论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青春岁月,2013(10):319.

[3]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5-39.

14.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十四

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

一、智慧与知识;

二、勇气;

三、仁慈与爱;

四、正义;

五、修养与节制;

六、心灵的超越

积极心理学的二十四种优秀品质: 一、智慧与知识:知识的获得和应用

1.好奇心。你对世界的好奇和情趣,你对任何事都感到好奇。你经常发问,对所有话题和题目都感到着迷。你喜欢探索和发掘新事物。

2. 喜好学习。你喜欢学习,不管是在课堂上或自学,你都喜爱学习新事物。你喜爱上学、阅读、参观博物馆和任何有学习机会的地方

3.创造力。你有创造力、独立性和完整性及开放胸襟,能够想出新方法做事是你拥有的重要特质。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你决不会满足于用传统方法去做同样的事。

4.开放的思想。你有判断力、批判性思维和原创力,能从多角度思考和考证事物是你重要的特质。你不会妄下结论,只会根据实际的证据做决定。你能够变通。

5.智慧和知识。包括社会智慧、个人智慧、情绪智慧。你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你知道该做甚么,也知道要做些甚么,才能使其它人感到自在。

6.独特视角。有统揽全局、洞察力和观点见解。你不认为自己有智慧,但你的朋友却认为你有。他们重视你对事物的洞察力,并向你寻求意见。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无论对自己和别人来说,都具有意义。二.勇气:面对内部、外部两种不同立场誓达目标的一致

7.勇敢。英武、勇敢和勇气。你这个人无所畏惧,绝不会在威胁、挑战、困难或痛苦前畏缩。即使面对反抗,你仍会为正义声疾呼。你会根据自己的信念而行动。

8.坚持不懈。坚持性、努力、勤奋和坚毅。你努力完成自己开展的工作。无论怎样的工作,你都会尽力准时完成。工作时,你不会分心,而且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9.真实性。正直、诚实、真实。你是个诚实的人,不止说实话,还会以真诚和真摰的态度生活。你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不虚伪,是个“真心”的人。

三.仁慈和爱:人际交往的品质;

10.仁慈善良慷慨。你对别人仁慈和宽宏大量。别人请你做事,你从不推搪。你享受为别人做好事,即使是那些人和你认识不深。

11.爱与被爱的能力。你重视和别人的亲密关系,特别是那些互相分享和关怀的关系。那些给你最亲密感觉的人,他们同样感到跟你最亲密。

四.正义:文明的品质;

12.精神。责任、团队精神和忠诚。指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团队精神、忠诚。作为团队的一份子,你的表现突出,是个忠心和热心的队员。你对自己分内工作负责,并为团队的成功而努力。

13.公平。平等、正义:对所有人公平,是你坚持不变的原则。你不会因为个人的感情,而影响你对别人作出有偏差的判断。你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

14.领导能力。你在领导方面表现出色。你鼓励组员完成工作,令每名组员有归属感,并能维持团队的和谐。你在筹划和实践活动方面表现良好。

五.修养与节制:谨慎处世的品质;

15.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感觉与行为,是个自律的人。你对自己的食量和情绪有自制力,不会反被它们支配。

16.谨慎小心。你这个人很小心,选择也是一贯的审慎。你不会说些将来会令自己后悔的话,或是做会后悔的事。17.适度和谦虚。你不追求别人的注视,比较喜欢让自己的成就不言而喻。你不认为自己很特别,而你的谦逊是公认和受重视的。

六.心灵超越:个体与整体人类相联系的品质;

18.欣赏美和完美。对美、卓越的敬畏、欣赏和领会:在生命中的一切一切,从大自然、艺术、数学、科学以至日常生活体验,你都有注意到和欣赏到其美丽、优秀,和富技巧之处。

19.感激、感恩。你留意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但从不会视为理所当然。由于你常常表达谢意,你的朋友和家人都知道你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20.希望、乐观。对未来充满期望:你对未来有最好的期望,并为此努力达成心愿。你相信未来是掌握在你手中。

21.心灵上的有目标和信仰。精神追求、对目的的观念,你对祟高的人生目标和宇宙的意义有着强烈和贯彻的信念。你知道自己怎样在大环境中作出配合。你的信念塑造了你的行为,也成了你的慰藉之源。

22.宽恕、怜悯。你宽恕那些开罪你的人,也经常给别人第二次机会。你的左右铭是慈悲,而不是报复。

23.风趣、幽默。你喜欢大笑和逗别人开心。对你来说,为别人带来欢笑很重要。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尝试去看事情轻松的一面。

15.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十五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 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 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 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其既表现为一种外显的状态, 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家对幸福有这样的解释:幸福是个体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状态, 当个体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顺从于这种状态, 这种状态也就越发明显。幸福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会十分稳定, 这是一种独立坚强, 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2 贫困大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幸福心理品质

高校的贫困大学生相较于非贫困大学生, 因其经济状况不良、家庭支持不足、学业和就业压力更大等因素, 致使他们相对而言更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 如:自卑、孤僻、焦虑、抑郁, 甚至多疑、偏执等不良心理状态, 导致其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敏感, 进而学习上生活上更加困难。各方面的不如意以及产生的不幸福感对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身心健康都造成负面影响, 妨碍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幸福。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品质既有智力因素, 又有非智力因素;既有积极的方面, 又有消极的方面。显然, 幸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幸福如果成为人的内在心理品质, 基于心理品质的稳定性, 它会使人在更多方面和更长时间里保持积极的情绪, 拥有恒常的幸福感。我们培养和教育学生正是要塑造这种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表明, 拥有幸福感促使人的身心更加健康, 个人的发展及社会功能更加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拥有幸福感让我们更聪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阿斯平沃尔收集的许多证据显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没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做出重要决策。心理学家的实验亦有证据显示, 积极情绪及愉悦的状态能使人拓展思维, 加快思考速度, 提升记忆力, 更有可能发挥其创造力、想象力。

(2) 拥有幸福感让我们更健康。研究者发现有幸福感的人相对于没有幸福感的人, 有较为良好的健康习惯和比较强健的免疫系统, 他们的死亡率、残障率均可降低50%之多, 而且人还不易衰老。事实上, 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拥有幸福感可以促进人们身体健康, 甚至寿命延长。

(3) 拥有幸福感让我们更好应对不幸。有幸福感的人面对苦难不但更能忍受痛苦, 而且在受到威胁时, 比没有幸福感的人更加关注健康和安全信息;同时, 他们所拥有的积极情绪还能去除消极情绪, 对未来有更多美好期待。可见幸福感可以帮助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对抗所遭遇的不幸。

(4) 拥有幸福感的人朋友更多。幸福的人与一般人或不幸福的人有个很重要的差别:社交生活丰富与充实。幸福的人喜欢关注别人, 与人分享, 不会过度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他们独处时间更少, 更喜欢参加群体活动, 能拥有更多朋友, 具备更多的同情心和利他行为。这些都是人的社会功能完善的重要体现。

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 培养幸福心理品质, 保持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 拥有恒常的幸福感, 可以使其扩展心智视野, 增加包容性和创造力, 更能接受新的经验和新的想法。这对于贫困大学生在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学业成就、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完善社会功能等方面, 都发挥着很大作用。

3 如何培养贫困生的幸福心理品质

近10年以来, 虽然政府、社会、学校各层面加大力度, 越来越多地采取了奖、助、勤、贷、补、减、免等各种资助方式,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大学生在经济或物质方面的困难, 但是对于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帮扶还不够重视, 尚未帮助贫困大学生进一步解决“心理贫困”, 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依然存在, 距离获得幸福的目标仍有距离。尤其是当前社会上“金钱至上”“拼爹”“特权横行”等不良思潮对大学校园的冲击, 使得贫困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幸福观、价值观的道路上障碍重重, 阻碍了他们感知幸福、追求幸福的脚步。

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摆脱心理问题, 真正做到“心理脱贫”, 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通过人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这三个方面的训练和调整, 来培养和塑造贫困大学生的幸福心理品质, 从而使其向获得幸福的人生目标迈进。

3.1 改变认知, 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

认知也称之为认识, 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 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和消极的思维方式造成的, 导致他们接受客观信息后进行消极的加工和处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如果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自身的缺陷和周围事物不好的一面, 而忽视了自身的优势和事物积极的方面, 那么对事物消极或否定的这类认知只会让人对现实产生不满, 导致内心越来越不快乐、不幸福。没有人和事是完美的, 人人都需要不断改善自己, 取得进步。训练贫困大学生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 辩证地看待问题, 形成正确认知, 发掘事物的积极方面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对于其客观的评价自己, 悦纳自我, 发挥自身优势, 挖掘内在潜力, 勇敢面对自身的不足, 摆脱劣势带来的困扰, 肯定自我的价值, 提升幸福感有莫大帮助。

3.2 改善情绪, 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作为一种主观体验, 情绪是能够为我们所控制和改变的, 而且一些复杂情绪是可以经过后天习得的。拥有积极情绪的人大部分时候都感觉很好, 好事会带给他们幸福感, 而且这个幸福感相当持久。积极的情绪能够让人获得幸福的体验, 消极的情绪则会让人不愉快、影响幸福感的产生, 甚至妨害身心健康。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和心理的压力, 他们大多会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 因此, 要学会控制和改善情绪, 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克服和转化消极的情绪, 尽可能多地让自己保持愉悦的状态, 创造持久的幸福感。贫困大学生可以学习和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 进行心理健康自助行为, 比如:通过自我安慰、合理宣泄、情绪控制等方法摆脱消极情绪, 通过调节期望值、树立乐观心态、合理归因等方法保持和创造积极情绪。这样不但能让自身充满正能量, 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情绪商数, 即情商。

3.3 锤炼意志, 锻造积极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个体意志行为的特点所构成的稳定心理特性的综合, 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 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结果。优秀的意志品质对于塑造健康人格和产生积极的行为结果, 从而获得积极的体验与幸福感有着重要作用。贫困大学生的意志品质除了具备一般大学生的共性, 也会呈现缺乏自信、意志薄弱、动摇妥协等不良的意志品质, 使之不能正确对待现实中所遇到的困难, 容易出现消极回避甚至放弃的行为, 最终导致失败的结果, 由此而来的消极体验, 让他们总是不能产生满意、快乐、幸福这类积极的感受和体验。优秀的意志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贫困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不断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确定合适的目标, 增强自信, 不畏困难, 做到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 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 克服行动中的困难和内心冲突引起的思想波动和摇摆, 挑战自我, 逐步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 进而增加获得幸福的内在心理能量。

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 是以人为本, 关注和培养人的幸福品质和能力, 培养能够感受幸福、拥有幸福、更能创造幸福的人。在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当今社会, 培养和塑造贫困大学生的幸福心理品质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能够更好发挥和培养他们内在的优势、能力与美德, 增加其勇气、信心和感恩的态度, 使之学会正确应对之道, 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 在遭受苦难和挫折时就不会出现精神障碍, 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积极、主动追求美好, 创造幸福, 拥有幸福的人生, 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

摘要: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会产生相对较多的心理问题, 对其身心健康及人格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妨碍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获得幸福。文章根据积极心理学分析贫困大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幸福品质, 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认知、情绪、意志这三种心理过程进行训练, 达到培养和塑造贫困大学生幸福心理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幸福,贫困大学生,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美)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 译.万卷出版公司, 2010:31-49.

[2]傅安球.助理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54-56.

[3]蔡国庆.培育幸福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J].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8 (6) :21-22.

[4]叶艳晖.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与提升[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3 (8) :97-100.

[5]黄秋莲.高职贫困生“心理脱贫”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 2015 (12) :127-129.

[6]陈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 (9) :81-82.

上一篇:卫生法律法规学习资料下一篇:四年级写事作文100字小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