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2024-08-26

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精选13篇)

1.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一

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工作计划安排,本学期我们整个课题组严格按照计划安排,有条不紊的精心组织安排各项课题研究活动。现将具体活动总结如下:

由于我们的课题成功申报了市级课题,并于 20XX 年 2 月举行了开题报告会。通过专家组指导点评,我们课题组又重新制定了研究目标,重新划分责任,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研发校本教材促发展 校本教材是最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最能够让学生接受;更好的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更好的体现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实现。因此我们把课题组成员分成两小组,一组由范宿负责,研究常规教学的校本教材;一组有张芸负责,研究排球特色项目的校本教材。目前两个研究小组已经制定出了初稿,进一步细化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之中。

二、以竞赛、活动促发展 活动是学生体育发展的有效载体,那么开展学生喜爱体育活动,就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开展常规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训练更加有针对性锻炼。目前我校每年开展常规的活动,第一学期有体育节(眼保健操、广播操、跳绳、达标运动会)、象棋比赛,第二学期有排球联赛、体育擂台赛等比赛,基本上做到适合自己的项目人人都有,活动人人参与的活动都定期开展。此外我校组建了田径队、排球、射箭三个长训队,参训的学生达到 60 多人,有效地保证

了对外展示与交流,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也激发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热潮。

三、加大宣传促发展 加大宣传是为了更好的让家长、老师对我们体育活动开展的意义和价值更全面认识和了解。也是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目前我们通过致家长一封信,提高家长对学生的健康意识。开辟光荣榜专栏,有效宣传为我校体育发展做出贡献的学生进行宣传,也为其他学生树立标榜作用,也促进了广大学生努力方向。

本学期以来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每两周一次研讨活动,积极参与课题组的每项活动的组织开展,积极谋划课题研究的策略。本着求真务实、科学高效的工作理念,继续将课题与研究的进程推向深入。

体育课题组

2.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1 前言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在后天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简单的说,体育锻炼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自动化行为”[1]。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给身体许多器官以及与之相关的系统带来极大的益处。而对高等院校普通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它对一个人能否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对郑州大学普通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揭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这对于当前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有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调查河南省郑州市的郑州大学550名普通在校大学生(非体育专业),其中男生335人,女生215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上查阅近些年来国内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科研文献,并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政策、制度资料。

2.2.2 访谈法

通过自己与部分大学生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简单地收集多方面的分析资料。

2.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35份,问卷回收率为97.3%,其中有效问卷为510份(男生320人,女生190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

2.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数据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3.1.1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对其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目前来看,高校学校体育的各种课程的开设,虽注重了加强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却忽略对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和培养,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比较差,更没有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表1可以看出,在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方面,男生和女生无明显差异。在调查的同学中,分别有9.51%、24.5%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对自己的生活和身体是“非常重要”和“重要”的;20.3%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有28.5%的同学觉得“无所谓”;另分别有13.7%和3.85%的同学认为“不重要”和“说不清”。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体育锻炼文化的认识也比较欠缺。因此,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正确引导,不断加强与完善这一方面的意识,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更快的形成。

3.1.2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激发或抑制某个行为的愿望或意见,它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2]。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于增强体质、调节精神、运动娱乐、增进人际交往、展示才能、应付考试。其中,65.88%的学生认为增强体质才是最重要的,其次为调节精神(44.71%),运动娱乐(41.96%),增进人际交往(40.39%),展示才能(37.06%),应付考试(34.12%)。这说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出发点基本正确,也意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多功能性。但也不可忽视有34.12%左右的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不正确思想。从这些数据中还可以看出65.88%的体育锻炼者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和调节精神都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丰富体育文化知识。

3.1.3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

大学生是我国体育人口的主要部分之一,也不外乎其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率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表3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周参加3次以上锻炼的男生和女生各占36.69%、37.23%;每周锻炼1到2次地男生和女生各占30.18%、26.26%。每周1次都未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和女生各占29.34%、34.15%。这表明男、女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虽无明显差异,但也不乐观,特别是女生,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周连1次体育锻炼都没有参加。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还是不乐观,总体偏低。因此,高校学校体育工作还应更加努力,体育课成绩评价标准还需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3.2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因

3.2 .1 个人因素

男生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学习压力大、没有同伴、不知如何锻炼、无体育特长、对体育锻炼没兴趣;女生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没有同伴、无体育特长、不知如何锻炼、对体育锻炼没兴趣、学习压力大。这说明制约男、女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无多大差别,出现的问题差不多相同,但是女生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地。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体育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更注重女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3.2 .2 学校环境

3.2.2.1 体育场地设施

根据调查表明,很多高校的体育场地非常有限,除了有限的几个室外篮球场合网球场外,就是田径场了。而室内的场地设施又都需要收费,且场地也是非常有限,所以,偶尔想运动的时候却买不到票。长期如此,就打击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限制了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创造力等特征的发展。

3.2.2.2 体育教学理念

高校体育教师是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的直接引导者和传授者。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的体育教师代公体的体育课只注重自己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了,学生是否达到自己的要求,终期考核是否达到几百年要求的标准,而忽略最重要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师应更加重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相应的贡献。

3.2 .3 社会环境

大学是个小社会,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半个社会人。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也容易影响周围的人。大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学校里,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占大多数,在体育锻炼方面也容易受同伴的影响,同伴的观点往往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新闻宣传、电视节目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氛围影响也比较重要。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对偶像的崇拜以及他们的从众心理都能改变他们的想法。故而,社会体育锻炼的氛围以及新闻宣传和偶像参与体育的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而且,现在的电视台有很多都在转播一些体育赛事,往往一些精彩的体育赛事都会引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2 .4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家长是否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影响很重要,家长认同体育的程度越高,越就会赞同孩子进行体育活动,孩子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越多,相应地就会对孩子形成体育锻炼习惯起着积极作用。并且家里其他对孩子有影响的成员,也会同样对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若相反,家庭环境将会是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绊脚石。

4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

1.培养体育健身的观念

目前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健身的观念和意识较为淡薄,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未来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由于认知上的舞蹈,导致大多数同学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在传授学生运动技能之外,更应该在课堂上重视培养学生在课余时间锻炼健身的观念意识。

2.优化体育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陈旧的大学公共体育课提出了诸多质疑,但大多数的学校还停留在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与理想中的体育课还是有一段的差距。要上一节好的体育课,不仅仅是考虑到怎么样传授技能,而应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对教材有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针对学生的爱好兴趣来调整教法以及手段。

3.完善评价标准

设计评价标准是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设计成果趋于完善的调控环节。大学生的体质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在制定考核标准的同时要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和一些潜在的原因,争取做到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是采用绝对评价,少了相对评价和自身评价。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上学生的相对评价和自身评价。这样,将会很大程度地推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4.完善体育设施

现在很多高校的体育设施都不是很完善,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不但场地面积有限,而且绝大多数的场地基本都是以收费形式管理,并且一部分场地还只能在规定时间内开放,甚至还有一些场地限制人群的进入,而室外的场地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篮球场,设备也不能及时维修和更新,这样大大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开展。

5.加强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高校的体育氛围包括领导的重视程度,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校园体育氛围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具有导向作用”。校园体育运动氛围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催化剂,能影响并促进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一些处于体育锻炼边缘的群体。

5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表明:多数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是比较全面的,参与动机也比较明确,但就是体育行为不容乐观;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个人因素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树立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为国家造就出阳光、健康的优秀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毅飞,房宜军,王洪妮.体育锻炼习惯研究概况及展望[J].山东体育科技,2004,(1).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47.

3.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三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和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是90年代以来体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高中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群体,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终身体育的观念开始普及。如何使高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摆在中学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高中学生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一部分同学将踏入社会,他们在高中阶段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习惯将直接影响今后体育参与程度与终身体育的形成;另一部分同学进入高校继续学习,而高中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又对大学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有直接的影响。现代社会竞争是综合能力的竞争,体育运动作为提高人体机能,保持身体健康的最佳手段,能有效地提高人的身体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使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意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体育教育现状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有些学校体育设施匮乏,而有些基础设施建设齐全的学校却让体育器械闲置,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严重影响着中学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第三,师资也是影响中学体育教学发展的一大困难,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呈现“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缺乏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而针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又大大滞后于现实的需要,使教师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最后,学生在思想上缺乏锻炼的意识,更谈不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如何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现代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乐于体育学习,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体验成功,感受运动的乐趣,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针对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转变观念,改善体育教学条件

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和提高人体机能和体能,为人们从事智力劳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能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将其内化为智力的较量。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学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现代教育的发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和体育偏好不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教师要解答学生的困惑,做到积极正面地引导,就要求教师必须广泛获取体育信息,尤其是教改的前沿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通过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使体育教师树立全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学习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高体育教学的能力,根据学生实际和需求设计教学过程,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最新最前沿的体育运动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是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学习,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编排动作、领操等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和业余活动中采取集体、小组、个人练习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还能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最终内化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校体育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改革来予以保证。树立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4.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然而这影响孩子的一生。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激烈,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是一所以柯尔克孜族为主的寄宿制双语小学,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是牧民,近些年实施双语教学,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望子成龙心切,然而行为养成教育慢慢的被淡化,作为学校一线教师,我们如何去抓学生的行为教育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又该如何去渗透到孩子们的行为中呢?为了培养每个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选择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指在生活和受教育中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昔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讲究卫生等一切良好习惯的教育活动。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形势下实用的良好习惯的实施策略,并形成一套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一本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精选,以指导、推动学校全面工作,提升办学品位。

2、学生能形成并表现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

惯。能在真实的、反复的“践行-体验”中领悟、掌握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发展道德能力。

3、以本课题研究为抓手,推动本校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通过相关调查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指导研究活动。

2、通过家校联合,在少先队活动中、家庭教育中渗透文明行为习惯教育。

五、研究原则和方法

1、研究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创设各种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自觉感悟、主动修身,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配合。认知和行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育活动中,既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又要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并达到知行统一之目的。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研究、探索,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2、研究方法

由参研教师采访调查对象,提出问题,由访谈对象作答并将意见和表现详细记录下来,进行汇总分析,并得出结论。充分利用现代教

育资源,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进行呈现、描述与分析。

六、研究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2月)作的主要工作是:

1、制定研究方案、课题实施计划。

2、建好研究队伍,形成立体网络。

3、捕捉学生行为弱点,分析行为成因,研究确立行为习惯指导内容。

4、如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

第二阶段(2009年3月——2010年2月)主要做了如下几件事:

1、探究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方法与途径。

2、立足本校实际,启动养成教育校本开发。

3、研究反思,撰写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2010年3月——2011年2月)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1、总结推广养成教育培养模式。

2、编辑养成教育校本教材。

3、收集课题研究资料。

4、课题验收总结。

七、活动举例

1、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明确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哪些不能做,如果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就得及时批评,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违反。

2、注重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除在课堂教学中抓之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避免单一的说教,批评的教育方法。在上学期,我们学校四年级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说‘不’”的行为展演活动,三至六年级开展了“争做文明礼仪好少年”的演讲比赛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塑造了小学生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诚信感恩、尊重他人的良好形象。

3、开展主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儿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可开展了“弯弯腰”“文明礼仪”教育、“五个十”道德体验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主题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在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语言习惯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注重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除在课堂教学中抓之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避免单一的说教,批评的教育方法。在上学期,我们学校四年级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说‘不’”的行为展演活动,三至六年级开展了“争做文明礼仪好少年”的演讲比赛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塑造了小学生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诚信感恩、尊重他人的良好形象。

八、课题研究思考

1、思想重视,长抓不懈。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和教师共同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各个方面的力量都要高度重视,充分

认识到其重要性。同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我们大家长期的不懈努力。因此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工作长期开展。

2、各方齐心,团结协作。

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重大工程,要注意各方之间的联合,各方要求要协调统一。班级的要求与学校的要求要统一;任课教师的要求与班主任的要求要统一;低年级与高年级的要求要统一;家庭、社会的要求与学校的要求要统一。各方面力量必须联合起来,整体调度,齐心协力。否则的话,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很难在和谐的环境中发展和完善。

3、以身作则,示范引领。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无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行为都会让小学生在无意识中模仿获得,因此,以身作则成了教师和家长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只要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真正实践“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作为教师更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律,始终做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引领者。

4、创造条件,实践引导。

养成教育不能只是说教,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主动得去做,并且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通过各种载体搭建平台给学生创造养成行为良好习惯的条件。如利用重大节假日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文明

礼仪习惯;通过世界水日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节水意识;通过母亲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良好习惯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5、制度教人,规范育人。

5.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五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逐渐成熟的时期,一般而言,都有贪玩好动的习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教育引导,而且还应该将体育锻炼在课内外相配合以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一)家长的重视不够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大学生关怀备至,大多数家长认为给孩子足够的钱就可以了,却忽视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学习压力大

大学“宽进严出”的政策已经实行多年,在学院严格教育的环境下,学习压力大这一问题不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这种压力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情绪低落、上课精神不集中等不良情绪,体育锻炼可以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很好的作用。当今大学生的课业越来越重,学分制度极为严格,老师对学生的培养也只是重视其在主要学科方面的成绩,从而忽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在体育方面的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导致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静坐状态,寒暑假回到家后,也是坐着看书、做作业或上网,久而久之让他们养成了不喜欢运动的习惯,在走出社会后,他们也习惯“宅”在家里,忽视体育锻炼。

(三)缺乏专业技能训练

在大学体育课教学时,体育教师让所有学生在整堂课进行同一种活动,虽然他们会感到体育课带来的快乐,但是他们的`体育素质因为没有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而得不到提升。当他们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因为工作而导致运动时间大大减少,缺乏专业的体育锻炼技巧而忽视了锻炼。长跑运动对大学生的毅力和耐力训练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这种品质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有长远影响的,这项运动与大学体育课专项训练依然息息相关。

二、运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策略

(一)从兴趣入手转变大学生体育锻炼观念和养成正确锻炼的方法

现代的大学生在体育课上不喜欢跑步,更谈不上对跑步有兴趣,但是速度和耐力素质是身体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跑步的兴趣呢?通过观察,男生普遍喜欢踢足球,体育教师可以给学生开设足球课,讲授足球知识,组织足球赛事。通过这种方式转变大学生的观念,从喜欢足球慢慢喜欢上其他的体育锻炼。课堂的内容讲授完毕后,教师应当及时对大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大学生进行记忆,找到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教师在大学生进行活动时,注意对大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大学生有一些不规范的动作时应当及时进行纠正,现在的手机都有拍照记录功能,所以教师可以将大学生不规范的动作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进行课堂内容展示时运用图片将更加有说服力,因为很多大学生都有逆反心理,没有观察到自己的动作就很难信服是自己的问题,所以教师用照片找出他们的不规范动作后,他们将努力进行改正。有了规范的动作后,他们做各项运动才会更加有意义。

(二)提高大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

在课堂中加入趣味性元素能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情境体验中熏陶和塑造大学生的综合品格,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内在潜能,这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是一大挑战,让大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对体育单项的技能,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一定的爱好,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这些体育开展的项目中都无法发挥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欠缺需要开展拓展训练来弥补这一缺陷。例如,学篮球等体育竞技时,体育教师在完成基本知识理论知识传授后,就可以把一个班级的大学生分成两个团队,形成对抗式练习,同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这样不但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素质也可以得到增强,在上课的时候也不会再有一种倦怠感,他们会喜欢上主动锻炼,爱上体育运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行为规范训练的落实有时不到位,没有从细小处入手,有待完善地方还很多。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告诉我们,行为规范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姚证.简述高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J].时代经贸,(5):46.

[2]张建明.浅析小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J].学周刊(b版),(12):113.

6.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六

一、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性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

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有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五、研究的措施

(一)组建一个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建由分管校长为组长,教科室、德育处、团支部、少先队负责人为成员,集思广益,有目的分阶段规划指导、组织实施,部署每月主题教育内容及每周教育考评内容。

(二)抓好两项工程建设

1、班主任建设。班主任是养成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建设良好乃至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每年六月底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迹。学校红领巾服务队员要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每日督查,以班为单位进行打分,在校园时的显要位置公布。班主任还要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

2、宣教考评内容建设。

行为习惯:(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周洗一次澡,洗一个头。(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或客人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

等公共财物。(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1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学习习惯:(1)、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做到提前一天预习。(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9)、语文、英语的背诵不拖拉,按时完成。(10)、写作文一定要先打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誊写。(11)、每周至少有五天能看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12)、练习、考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三)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动技

能。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四)创设四重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教室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小学生行为规范》挂上墙,张贴“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等标语、宣传画。统筹安排,每半月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各班主任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来抓。持之以恒,必有成效。当前,尤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习惯养成考核“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办好红领巾广播。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2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习惯的表现情况。

3、家庭教育氛围。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通过“家校路路通”传达给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切实做好家访工作,提高家访实效。做到家访均衡化,不过分集中在某时段。家访有针对性,明确轻重主次,不为了凑数量而无目的家访。再次要努力提高家访质量,提高与家长的沟通水平。德育处统一做好教师家访记录的有关统计考核工作。

4、媒体教育氛围。学校广播站时时播放“行为标兵”“光荣升旗手”“优秀少先队员”的事迹,小记者现场采访将校园中的好人好事及时报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由课题组和信息技术组联合行动,将校园中浪费饭菜、随地乱扔瓜皮果壳、践踏草坪、损坏课桌椅等不良行为习惯拍摄下来,作为反面例子进行教育。

(五)、抓好五项活动。

1、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邀请校外有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安全防范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和电视台两个宣传阵地,定时定量开展广播、演播,拓宽学生视野,浓厚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布置有教育性,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阅报栏、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

挂整容镜,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宣传牌,在醒目的地方悬挂名人、伟人画像及警句,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

2、学生评价奖励活动。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印发检查评比表,由各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先每天自查自评,再同学互评,做到的打“★”,没有做到的打“○”。每2周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汇总,计算好达成率,填写在班级汇总表中。每2周班级中评选出一位达成率最高的“文明标兵”和一位进步最大的“进步之星”上报德育处,“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发奖章,进行全校通报表扬;并利用宣传橱窗展示“文明标兵”“进步之星”的照片、介绍他们的事迹。通过考核评比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局面,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站、坐、写、读姿势和课堂常规、礼貌用语、学生仪表衣着,按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实践训练。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导行,通过演小品,通过即兴表演课本剧,通过实践活动来训练良好行为习惯,刺激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而乐于参与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在乐于参与训练的过程中,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师考核活动。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共同创设一个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和谐生动的教育环境。加强班主任工作考核,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把树立优良班风和提

高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作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加于重视。学期末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

5、师生征文活动。为了督促师生关注生活中行为习惯,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日记和学生个案研究,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不良行为和好表现,撰写自由习作,在校园网上开辟行为习惯习作专栏,举办与行为习惯养成相关的征文比赛,如“***变了”学生征文、“我班的***”教师征文等等,从细小的事例中挖掘教育资源。

六、研究的阶段及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本阶段为课题的酝酿准备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

1、反复论证,确立课题;

2、由专家给予实施框架,撰写方案;

3、组织研讨,制定目标及操作体系。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本阶段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

1、深入学习、研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

2、分解子课题,组织教师扎实地研究,逐步形成成果;

3、定期组织学生个案研讨活动,展示研究的实践成果。

第三阶段(2012年3月——2012年8月),本阶段为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完成各项有关测试,进行对照、分析;

2、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规律。

3、完成研究报告,举行结题会。

七、研究的成效

(一)实践成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校经过扎实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践模式,建构起了与学生及其生活紧密相联的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教育和行为训练,各种行为习惯指标比率得到普遍提高。卫生习惯:通过“温馨寝室、书香教室”的布置评比活动,学生养成了美化环境意识,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卫生习惯监督教育,评比表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随手乱丢的现象明显好转。

学习习惯:经过课任教师的教育,开展“学习之星”的评比,小论文的评比等,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学习用品、上课不随便说话、不做小动作、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按时上交的好习惯。

劳动习惯:家校联系,开展每人在家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通过“劳动的小能手”评比征文等活动的开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学校能积极的参加各种劳动,在家能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

文明礼貌:通过国旗下讲话、板报、班会、橱窗等多渠道教育,学生做到了在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不随便翻动别人的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

2.提高了老师的教育研究水平课题组老师自觉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材料,外出考察交流,认真撰写论文,教学心得体会和教案。更新了观念,改善了老师的教育行为和实践。

3.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形成了学校,家庭齐抓共管 新局面

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儿童先接受教育和产生影响的地方。当代教育正在走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不可分的格局。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规范家庭教育要求,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统一,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力。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定期对家长进行家校知识讲座,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研究。尤其是在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我们更是注意争取家长支持与配合,向家长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使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他们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变为首先关注孩子做人上来。4.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该课题的实施还促进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提高了德育工作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促进了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研究实践中,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讨论班级管理方法,探索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有效途径,互相交流经验,每人撰写一篇典型教育案例,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研究经验性论文成绩喜人。5.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调查显示,实验前:我们的学校有50%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太乐观,表现在对任何事都处于漠然的态度,以我为中心。但在学校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之后,全校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对任何活动时都有热情,并能积极主动力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养成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明行为程度,具体表现在:1.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如学校的草坪,几乎看不到学生上去踩踏,地上的废纸也不见了。2.文明礼仪程度提高,遇到陌生不熟悉的人,都能主动打招呼。3.学生劳动的意识增强,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4.学生服务意识增强,班干部认真负责,班级中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

(二)理论成果

1.完成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2.完成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论文集》。3.完成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调研报告》及《个案分析》。4.完成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感想集》及学生《小论文集》。

5.学校得到了持续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的持续地发展。学校的育人环境得到了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办学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

6、学校教师敖

三、艾猛撰写的论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分别获得全国一、二等奖。

八、本课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探讨的问题:

1、学校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而家长重学习,轻德育的观念依然存在,认为学习好是孩子的唯一出路,生活自理并不重要,凡是父母能做的,他们都愿意代替孩子去做。在一部分家庭中还存在:“学校素质教育,家庭应试教育”的现象,学校的素质教育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落实。因此,我深感任重而道远,要真正让全体家长都重视养成教育,整个社会还必须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7.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七

处在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 尤其是农村小学生, 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 他们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还处于一种缺乏理性的阶段, 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就需要我们从卫生保健、饮食习惯、健康锻炼与合理安排生活等方面, 帮助和教导他们。总的说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报、组织健康讲座以及开展健康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 也可以定期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 针对班级实际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更真切地体会健康生活的观念,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坚守阵地, 奠定基础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它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 并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提升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那么, 在体育课上怎样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呢?

(一) 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让学生知道哪些该做, 哪些不该做, 才能促进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在低年级学段, 应侧重学生的体育教学常规教育及良好的常规训练;在中高年级学段, 则应侧重集体 (小团体) 教育。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的基础上, 再进行技能方面的教学,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例如, 我在执教低年级时,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 选择了“上课铃声响快速到指定地点集合、课堂上听到哨声马上停下所有的行为看老师、下课前再次参与整队”这三个常规步骤进行教学。通过对学生循序渐进的渗透和引导, 再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强化, 终于达成了目标, 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课堂行为。

(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如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身体条件的差异, 等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如同样是练习单、双足跳, 让学生进行“跳房子”的游戏更能吸引学生参与, 同时达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三) 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 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 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一定体育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从某种意义上说, 技能是体育学习习惯的表现方式。教师可结合学校实际, 通过课程标准、校本课程的学习, 使中高年级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如我校在低年级进行一些“叫号传球”、“射目标”、“穿山洞”的足球游戏, 到中高年级系统学习足球的传接球技术和射门。这样, 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就能明显增强。

(四) 锻炼意志, 持之以恒

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 结合对学生运动能力培养的需要, 逐步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 有计划地实施, 多次的反复实践, 培养学生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以期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自我作业。即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教师的示范, 对于动作要领要细心地加以揣摹, 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

2.自我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 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耐久跑是一项单调、枯燥无味、比较艰苦的运动项目, 好多学生听到耐久跑就“发怵”。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 用学生熟悉的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 激励学生坚持练习, 这样就能培养其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自我监督。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需要学生的自觉, 所以学生学会自我监督是十分必要的。要让学生做到, 教师在与不在一样, 测验与平时训练一样, 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例如, 我在与学生共同确定某种活动目标后, 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 并让他们自己评价做得怎样, 对他们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 对做得不好的进行引导, 学生只有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后, 才能监督自己持之以恒地从事体育锻炼活动。

4.自我暗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体育运动能力持怀疑态度, 经常在体育锻炼中放弃应有的尝试和努力, 从而阻滞了自己的体育运动水平和技能的提高。鉴于此,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暗示的训练, 这对培养学生意志、提高运动成绩都是有利的。如冬天的早晨学生可自我暗示:“天冷算什么, 要学习解放军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保卫北国边疆的精神, 起床。”这样, 学生就可以克服畏寒, 穿衣下床, 进行跑步训练了。

三、注重常规, 有效提升

8.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八

【关键词】飞行学员;体育锻炼;终身体育;习惯

飞行员的体能是飞行战斗力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能就无法完成飞行任务。因此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对飞行员保持体能至关重要,要使学员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员必须引导学员走入的体育锻炼习惯之中,再不断强化巩固,逐步使学员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成为学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终成为终身习惯,为终身飞行打下基础。

1终身习惯的养成过程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可根据学员的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及认知规律来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宣传教育、激发兴趣到进行练习,掌握运动技能,在体验艰苦锻炼的乐趣;再到参加比赛、参加特长兴趣小组,从中不断学习、创新;最后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主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方法

2.1运用四个效应激发学员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为使学员积极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教员可以运用以下四个效应来激发学员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2.1.1广告效应

好的广告,会使人们产生对这种商品兴趣和购买欲。利用这个效应,教员可以向学员或者让学员自己讲一些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益处,及对自己身体所产生的作用等。

2.1.2偶像效应

经调查发现,在学员心中有自己的运动偶像,那么这个学员就会喜欢上他的偶像所参加的运动项目。利用这个效应,教员可以通过组织学员观看各种体育比赛,或者通过电视等播放精彩的体育比赛,使学员在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偶像,同时又能多了解体育竞赛的方法,从而达到激发起学员的锻炼兴趣。

2.1.3激励效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及时发现学员表现出来的优点,如练习认真、肯动脑筋、动作技能掌握较快的学员,在练习当中相互协作配合较好的学员等等,教员应抓住时机及时地给予表扬及鼓励,进一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员在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如能得到教员及时的表扬与认可,就可以激励学员更加努力地去进行锻炼。

2.1.4咖啡效应

第一次品尝咖啡的时候,咖啡的味道是苦的,然而经过多次品尝后会感觉又香又甜,回味无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员如能使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咖啡效应,使他们在艰苦的锻炼中品尝到运动的乐趣,从而使学员对体育锻炼中保持长久的兴趣。如在格斗教学中,在教学当中注重从实战角度分析所学动作,适当的安排一些除教学内容之外的实战技巧,便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喜欢这项运动。

2.2学员直接参与各项体育竞赛活动

使学员能把自己所学到的体育技能运用到体育比赛之中,使他们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艰辛和胜利后的喜悦。通过体育竞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去进行体育锻炼,完善自我地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要使体育竞赛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在安排體育竞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2.1设立传统项目

根据学员的兴趣爱好、院内场地设施,可设立传统项目,并以传统项目为龙头带动全院体育运动的开展,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如我院的田径运动会、院篮球赛、足球比赛等均属于我院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比赛带动全院学员的锻炼热情,特别是院篮球比赛,参与人数多、技术水平较高,加上场地充足,所以在课余时间篮球也是学员最喜爱的运动。

2.2.2建立健全的竞赛管理机制

组织学院体育竞赛的目的,是提高学员的兴趣,不断强化学员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使各项比赛能顺利进行,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有目的地协调竞赛活动。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比赛的趣味性及竞争性,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竞赛规程,使之能够的有序进行。对比赛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防,如篮球比赛中,因对抗激烈,便容易发生打架事件等,这就需要组委会做好相应的规则。

2.3引导学员参加体育兴趣小组

根据学员的兴趣爱好,开展兴趣小组,使其乐于参加体育运动,并在长期锻炼中养成好的习惯。学院可以根据现有的体育设施,利用节假日,分层次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合理地制定相应的计划。这样既可以使学员在繁忙的学习中得到休息,又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3结束语

要使学员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员在引导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掌握学员身心特点,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面向全体学员,注意各环节的组合,灵活运用,使学员每次锻炼都有收获,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其经常积极地去进行锻炼,从而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飞行学员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对飞行学员终身飞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建棣.军事体育.解放军出版社,2003.08

9.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九

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宁城县汐子镇总校二龙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深刻地变革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的倾向,个人价值的突出又使人的拜金主义、重利轻义的思想抬头。

2、在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一些反动、淫秽的文化产品随之而来,并且影响着学校学生的管理,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体的快捷和传播面的增大,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思想冲击。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能够解决在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网络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中学德育面临的新任务,构建一个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德行形成规律的德育体系,从而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走上科学化、民主化的目的。

(三)课题起始时间

1、掌握学生的名单,年龄,性别,家庭住址,家庭基本情况,性格爱好,学习成绩层次等。此阶段:2005年9月15日

2、常态实验阶段:2005年9月15日—2008年12月

3、结题时间:2009年3月

(四)研究的目标

使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行为习惯、心理要求转化为中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行为习惯素质、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使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融合,使中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使学校德育成为各文化课学习的强大动力,成为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五)基本内容

1、学习上进行养成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保证学习上的良好秩序是任何学校都必须做到的,否则,学习任务的完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学阶段是学生有学习任务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也是完成中学的学习任务所必须的。我们从“学习用品摆放、上课、书写及其它”四个方面来落实学习上讲秩序。

2、活动中进行养成教育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学生“德”的意识的形成,是通过他们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修正其行为,从而不断地获得相关的体验逐步形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学阶段除了基本的学习活动外,其他活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其实,除了学习活动,其他活动实质上是相关社会活动的主要缩影,让学生在这些看似简单实质上意义重大的活动中扮演好角色,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让学生的人格核中积淀优秀的元素,这才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真正打好基础。我校从“集会、散会、课间活动、读书活动、自行车存放、劳动”等方面来落实活动中讲秩序的要求。

3、生活中进行养成教育

“德性”在生活中体现,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展现。校园中的学生生活都是人一生中的生活细点,积累生活就是要从校园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受用终身。我校从“用水、吃饭、上厕所及其它”四个方面来要求学生讲秩序。

4、让学生自觉地相互评价,使他律向自律转换

让要求在学生的行为中体现,并持之以恒,是我们的最终期望,也是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伴群体之间的相互评价、影响是使要求变成行为的十分重要的强化因素,正确的影响起正强化作用,否则,只能起负作用。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就是要全体学生都认同要求,接受要求,趋同于要求,并首先在集体中按照要求去做。通过长期的集体教育影响,使学生达到独处时也能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从而实现他律向自律转换,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成长成材,最终承担起社会、家庭责任。

5、学生学校学习生活的语言表现。

包括回答问题声调值、沉稳度、艺术性。是否全面准确,课间活动中语言卫生等。

6、学生在校生活中的课余行为表现。

包括活动形式、喜好、表现方法、协作精神、客人接待技巧等。

7、学生在校生活中参加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

包括:参加升旗仪式、集合、集体演讲、社会实践劳动。

8、学生在校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研究过程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14至17岁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关教育部门下发的文件精神。

2、教育学、心理学等其它著作文献。

3、有关专家的学生行为管理方面的论著。

4、来自于经验丰富的老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介绍。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根据相关性文献的查阅,对照本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步探讨,研究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常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2、观察记录法

通过制定学生日常行为检查记录,依照相关理论,分析行为的产生原因,以及行为产生的后果及影响,类比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否有相同之处,由此归纳总结出其共性特征,为学校学生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3、调查法

通过下发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学生的心里要求,思想观点,通过调查者亲身经历记录事件、记载、反思,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理论,可以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结合,全体与个体结合,书面与口头问询结合,当面与侧面结合的方法。

调查,本着长期性、及时性、针对性、策略性、科学性的原则,力争取得较为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使之形成的结论更具权威性、可信性。

4、经验总结法

以调查的原始材料为基础,以各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观察,了解的情况为参数,以相关的教育理论,心里学理论为基本理论,客观的进行总结,总结的形式包括个例性总结、阶段总结和实验全过程总结。总结做到客观、及时、准确有效。

5、统计法、根据平时调查的人数,项目,类别等进行详细而准确的统计,避免失真。为叫结报告提供真实的依据。

(四)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阶段性原则

3、相对持久性原则

4、反复强化原则

(五)操作要领

1、宣传灌输

2、典型引路

3、评价激励

4、互动强化

(六)步骤

1、掌握学生的名单,年龄,性别,家庭住址,家庭基本情况,性格爱好,学习成绩层次等。

此阶段:2005年9月15日

2、常态实验阶段:2005年9月15日—2008年12月(1)每学期设计两次调查表,进行全校性学生的调查。(2)专项性调查,综合性调查各一次。每学期做一次阶段性总结。(3)每学期召开一次有价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4)做好研究笔记、测试评估和阶段总结。(5)依据调查材料及阶段总结,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七)采取的工作措施

1、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强化领导。

为了使我校德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二龙中学养成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 刘占军

副组长: 张会民 孙继德

组 员 :赵立军 张学江 刘艳红 李然 白永成 各班主任

2、加强常规教育管理

(1)坚持从严管理,从严要求,坚持一日常规制度化、规范化。按时起床,参加早、晚自习,每天早晨宿管员、班主任、值班老师深入寝室检查学生起床情况,学生会、学工部值班老师检查早、晚自习出勤,纳入班级管理考核细则中。

(2)坚持按时就寝熄灯,铃声停寝室静,严禁爬窗外出,宿管员每天坚持检查登记,并纳入班级考核。

3、学校通过各种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各班开展以“学守则、践常规、讲文明、提素质”为主题系列活动,作为中学生要有“奉献、服务”意识,人人争做青年志愿者,增强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思想。

检查内容:班级卫生、纪律、安全、物摆

宿舍卫生、纪律、安全、物摆

课上课间的纪律、安全

担当区卫生

检查人员:带班检查:负责全方位检查 值周教师检查:负责检查教室内外卫生、纪律、安全等,每天至少两次

学生会检查:分成五个部,学习部、卫生部、纪检部、治安一部、治安二部,每天至少检查两次

门卫教师检查:出勤

舍务教师检查:宿舍卫生、纪律、物摆、安全

课任教师检查:课上安全、纪律

检查方式:每扣1分,随时公示(公示表张贴在办公室走廊上)

一周一总评,一周一公示

开展此活动的目的: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由监督变为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

(2)通过节日活动

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四月份“清明节”扫墓 五月份开展爱劳动教育 七月份爱党教育 八月份爱军拥军教育 十月份爱国教育

(3)能过特殊事件进行教育活动 在汶川地震期间、南方大雪灾期间,①组织学生捐款献爱心 ②向英雄少年学习③进行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迎奥运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有声有色的活动了,如当小志愿者活动、奥运征文活动、义务宣讲活动等,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①寝室是我家,温馨靠大家。学生作风是否过硬,关键点看寝室内务建设水平。学生会坚持每天检查评比,“三个一”检查标准贯穿始终,即被子成块,床单成面,物品摆放成线。学校领导坚持一周一次抽查,每周对每个寝室确定一个综合评价,定出等级,授予流动红旗,并给予一定奖励。

举行校园寝室文化节,结合各自专业特色和各班特点,每个寝室精心设计,要做到寝室清洁、温馨、和谐、整齐、有序。评出各自特色寝室:温馨寝室、和谐寝室、文明寝室、新颖寝室、清净寝室等各具特色的寝室,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②学校设立宣传橱窗,内容有学生活动展览、表现突出学生事迹等,文明寝室评比,班级板报评比等。

(5)让学生学礼仪、知礼仪、懂礼仪,做文明礼仪的大中专学生,结合学雷锋活动,评选校园文明礼仪标兵。

(6)加强学生文明修养,树立良好的文明形象,创宁城教育管理品牌

一个学生的形象就代表了学校的基本形象,注意学生外在形象要求,坚持学生不染发,男生不留长发,仪表端庄,女生不烫怪发,不化浓装,不穿奇装异服,保持青年学生青春靓丽形象,坚决制止学生在公共场所吸烟、酗酒,坚持教育与考核并重。每周检查一次教室桌椅摆放与桌椅内卫生情况,并纳入班级管理考核中。坚决杜绝男、女生混寝现象,男寝女生止,女寝男生止,班主任加强教育,宿管员、值班老师加强检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的习惯贵在坚持,难在养成,抓好平时教育管理,力争使每个学生做到学习自觉,行为规范,生活自理。

4、能过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1)我们通过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孩子动态,与家长进行交流(2)家长开放日:让家长监督我们的工作,让家长看一看我们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采取的方式是否合理,提出宝贵意见。

(3)家长学习班:讲解如何教育孩子,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中,家长应注意什么、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4)为了方便家校的沟通,我校通过家校联系卡,方便学校、教师、家长的沟通。

5、把班级作为培养学生养成教育重要阵地 首先重点实施“星级”评价养成教育模式(1)“星级”教育模式

①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提高“星级”教育活动的指导能力“星级”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是班级所有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所以,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指导能力。为此,政教处对所有班主任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班主任对“星级”教育活动的每一个实施步骤和方略都能了如指掌。

②开展月份主题活动,实现“星级”教育活动的局部突破“星级”教育活动是一个涉及养成教育活动内容的整体性活动,从短时间里是难以体现出它的实效性。面对这种情况,可采取每学期初针对学生所有存在产问题先定出“薄弱星”,然后开展以月份为单位的主题教育,通过月份主题活动达到“薄弱星”的转化,即实现“星级”教育活动的局部突破。

(2)“星级”教育模式的评价手段

开展“星级”教育活动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载体,它会成为“星级”教育活动全面提高的一个有效措施。在对每个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阶段性评价思路,力争做到评份的客观、全面、公正。

①诊断性评价阶段

一般安排在每学期初进行,政教处将《评价标准》发给每个学生,让师生双方都了解在“争创星级”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思想认识、行为表现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同时也为今后的活动和实施评价提供参照点和客观依据。诊断性评价结束后,可将学生获星情况填写在统一的评价表上。

②形成性评价阶段

一般放在每月底。评价采用学生个人自评(每周)、小组互评(每周)、教师评(双周)的方法。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将对自己获星的情况填在评价表上,学生根据评价情况,进行调整,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争星局面。(学生通过写养成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知错必改)③总结性评价阶段

总结性评价放在每学期的期末。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自我评价,再小组评议、家长评价(每月),最后班主任评定的程序,对每个学生的争星情况进行总评,并评出“星级”行为规范示范员、示范班进行表彰。

具体细节操作说明:

要改正或加强的行为习惯的选择:

根据本班学生的整体行为习惯的水平及不足,由班主任确立大主题,学生在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由学生自己确立本月应注意和改正的小主题,如一个习惯一个月未能改好,可以延长时间。

方式:

自评、互评:每周一次 师评:每两周一次 家长评:每月一次 结果呈现方式:

表格中的评价内容自评、互评每周一次,教师评两周评一次,家长评每月评一次每项目标都分为星级,由高到低分别为:★■▼○ 四个星级,得8个以上★者,总评等级为优;各项评价内容的等级加在一起得8个以下,4个以上★者,总评等级为良;四个以下★者总评星级为可。

为了增加效果,让学生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便于更好的去改正,我们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某些习惯的养成过程及效果进行反思,这些习惯可以与月主题有关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的对自己一些急需养成的习惯进行反思。

其次班级管理体现在其它方面有:

(1)实施了班级物品包保制,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2)利用班会课这个主阵地,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主题班会,孝亲敬长主题班会、感师恩主题班会、感谢他人帮助我主题班会、感恩祖国培养我主题班会,使学生受到的感触很深,也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6、能过引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帮助孤寡老人、为父母洗一次脚活动、义务清扫大街等。

7、其它方面

(1)学生学校学习生活的语言表现。

包括回答问题声调值,沉稳度,艺术性。是否全面准确,课间活动中语言卫生等。

(2)学生在校生活中的课余行为表现。

包括活动形式,喜好,表现方法,协作精神,客人接待技巧等。学生在校生活中参加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

包括:参加升旗仪式,集合,集体演讲,社会实践劳动。学生在校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八)预期成果

1、学生在校生活,能够达到自我管理、自我调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形成一套教师教师优秀论文集。

3、形成一套学生成长记录袋。

4、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办法。

5、形成优秀学生、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示范校经验材料。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课题产生的实际效果

1、验证了“养成教育要突出主题”的正确性

秩序教育是在“养成教育要突出主题”的大的假设背景下提出来并加以研究实施的。通过研究实施,反过来又验证了“养成教育要突出主题”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通过养成教育,没有削弱学校的德育,反而使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

学校德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作为教育工作者高瞻远瞩,把握教育的大方向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但是,解决了教育的方向性并不一定就解决了它的实效性,如果在教育的具体措施上唱高调,不是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操作策略和方法来具体落实,德育的效果是无法保证的,甚至会产生相反的后果,贻误后代。德育需要培养生成的要素可以说都是非智力因素。我校通过养成教育,以突出习惯养成来统摄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感到工作实在,落到实处,教育的凭借恰当,措施具体易操作,教育效果好,学校风气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良好状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秩序意识的养成和秩序习惯的习得,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向上,学习成绩名列广汉市乡镇中学前列,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2、充分证实了当前中学养成教育的主题应是“责任、秩序、礼貌、友爱、上进”。

我们虽然只是重点进行了以“讲秩序、遵守纪律”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研究,没有将上述几个主题全面的进行研究。但是,“责任、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主题都是在相同的儿童心理机制和教育总体要求条件下提出来的,只不过各个主题所反映的角度不同而已。从积淀学生人格的要素来看,机理是一样的,这些主题都是儿童人格中需要积累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既然“秩序”要素能够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自然地培养习得,日积月累,终成品质,其他要素也能“修成正果”。

3、构建出适合我校特点的“讲秩序、遵守纪律”教育内容体系

我们把中学养成教育分解为三大块:即学习上、活动中、生活上。每一块又列出若干条目,每块、每条都是在良好习惯养成的统摄下,为突出“讲秩序、遵守纪律”服务的。学校将这些要求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宣讲、展示,让学生熟悉它,理解它,在学校生活中践履它,长期规范,经年积累,学生的秩序意识逐渐形成,秩序习惯逐步养成,为良好校风的形成、保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建构了适合中学特点的秩序教育操行评定体系

我校为了突出“秩序”教育,将对学生的操行评定规范化,在评价上突出自觉习惯养成教育主题。

(二)课题所获得的经验和发现

现实中学校教育强调德育为首,强调养成教育。中学养成教育的依据和最终目标是《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早就明确了的。在校内,虽然每天、每月、每学期都在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问题在于包括中学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多年的养成教育,学生进入社会后,其行为习惯虽说并非全与国家、社会的要求相对立,但至少可以说没有达到国家、社会的要求水准。关心社会的人都感到社会上许多人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少人的思想品德也差。全国的学校都在抓养成教育,且是常抓不懈,可国家、社会对行为的规范要求,较难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表现,学校养成教育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疲于应付。我们期望的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进展是那样的缓慢,效果并不使人满意。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探索。

1、养成教育成效不大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能不说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要求,但它又是一个大而全的要求,范围广、要求全,不便于记忆。养成教育要“照章行事”,教师不记住把握其内容,又怎样对学生进行指导;养成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我训练实践,学生不记住掌握其要求又怎能自我实施、自我检查、自我调节、自我更正?学生间又怎能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况且日常行为养成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要求在层次上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不可能一次性讲解学习就一成不变。现在也强调渗透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也十分注意了渗透,但在现实中养成教育是一种泛化的渗透,主题不鲜明,效果不佳。

心理学中知觉的原理告诉我们:在知觉印象形成过程中,构成印象的各种品质所占的分量是不同的,其中影响力较大的被称为中心品质。中心品质的特性是能统摄有关的非中心品质。对《守则》、《规范》的学习把握实际上是一个知觉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养成教育中《守则》、《规范》的要求看成一个个品质,那么《守则》、《规范》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一组具有层级 关系的相互联系的品质性要求。我们科学地分析研究,挖掘出《守则》《规范》要求中的中心品质,以中心品质为养成教育的鲜明主题,开展养成教育,师生对其内容易于把握,实施的方向性明确,指向性集中,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肯定《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科学性,并不是肯定了《守则》、《规范》的要求本身具有应用性。即科学的要求本身并不一定自然解决了自身的应用推广;目标、目的并不能代替实施的方式、步骤。本文有一条基本的假设:即现实中养成教育成效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而全的要求下的主题不鲜明的养成教育模式。主题不鲜明,将最终目标当作现实的阶段性目标,导致养成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养成教育的主题突出且鲜明,即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求问题的实质性解决。

2、现阶段中学的养成教育究竟突出哪些主题为宜呢?

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现阶段中学的养成教育主要突出以下主题为宜。

(1)强化“责任”教育

一个人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除了基本的素质外,就只能靠“责任”立足。一个人无论他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他具备了基本的责任感,社会的规范、要求就一定能在他身上得到体现,得到贯彻。强化责任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责任意识,其它规范要求的养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教育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育。实施时应提出不同年级的教育要求,将责任教育渗透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常抓不懈,取得实效。

(2)狠抓“秩序”教育

秩序指学习、活动、生活、工作都要讲究客观规律和规程要求,给人一种井井有条的感觉。学校生活中的秩序包括课堂秩序、课间秩序、活动秩序、师生生活方面的秩序,即学习、活动、生活三个方面的秩序。秩序没有要求的层次划分,只有要求实现的方式不同,实施中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人员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提出要求,实现学校生活秩序化。

(3)加强“礼貌”教育 礼貌首先在于观念上,主要指学生对长辈、对老师、对同学和他人要有礼貌,待人接物要有礼节。礼貌意识的养成要靠广泛的宣传教育,礼貌行为训练要持之以恒,并辐射到家庭、社会中去。实施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具体的礼貌要求,分布骤实施,积累滚动,形成规范。

(4)落实“友爱”教育

友爱是指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正确处理与别人交往中的关系。友好的行为要靠强化才能增进,一是外部强化,即提供一些规范性的要求,采取一些有利于友爱行为健康发展的措施,促使其“友爱”;二是内部强化,爱只有在心中,才会产生自觉的友好行为。

友爱教育效果的检验基地最终在家庭中,在学生居家的邻里之间,在社会交往之中。

(5)促使“上进”教育

上进是指学生应具备积极进取的心态,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要努力向上,学榜样、赶先进、创优秀、攀高峰。上进首先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意志,上进意识的培养除了宣传引导外,更主要的是要靠教师的示范,靠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激励强化学生的上进行为。

养成教育的功夫不仅在细微处见精神,更在于鲜明主题的牵引力量上,确定适合于相应年龄阶段儿童的教育主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着力点。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家庭相联系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养成教育,一定会有更好的视角、更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剩下的就只有持之以恒地实践了。为了验证以上假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组织开展了为期3年的《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以期突破一点,窥见一斑,为中学养成教育探索一条科学实用的工作之路,为学生的人格成长积淀良好的素养元素。

五、讨论

(一)秩序教育是永恒的主题

要创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求人人都要有良好的秩序意识并努力实践它。秩序意识的培养一定要从小着手,强化训练,经年积累,形成习惯。中学打基础,中学、大学强化之,才能最终养成习惯,回报社会。秩序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但秩序意识是永恒的。教育中既要紧紧把握住教育的内容,避免空洞,又要时刻牢记秩序意识的培养才是最终落脚点的观点,“凭借内容形成观念,运用观念统摄内容”,使秩序教育永远保持在良性的状态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养成教育对象的不可对比研究性

对比研究是教育科研中常用的方法,许多研究运用它,都能取得好的效果。但是,在秩序教育对象研究中它是不可用的。因为,即使没有重点进行秩序教育研究的学校、班级,决不可能放任自流,不要秩序;就是在重点进行秩序教育研究的学校,也不可能某些班级搞研究就讲秩序,另外一些班级不搞研究、有意地与搞研究的班级对比而不讲秩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要进行秩序教育研究,研究实施的对象至少是一所学校的全体学生。如果一定要采用对比研究法,只能在秩序的内容、组织实施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决不能让一些学生有意地不讲秩序来衬托突出讲秩序的学生,以体现所谓的研究成果,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

六、附件及参与文献

10.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十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一些工作进行回顾。

我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进行了学生和家长双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结论:

1、生活习惯方面:

学生出现生活无规律、行为霸道、不懂礼貌、丢三落

四、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意志薄弱、孤僻胆小、个人卫生差、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加之改革开放下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化和一些宣传媒体的渗透都给少年儿童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贪图享受、盲目追求、自以为是等。使学校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由此可见,当今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情况,针对学生存在不良行为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为使学生能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及个人卫生意识,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优势,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与自理能力入手,把行为习惯渗透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尝试通过课内与课外、教学区与生活区等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2、学习习惯: 不良学习习惯有哪些

(1)、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2)、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神不集中;(3)、自习课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

(4)、不准备工具书,需要查辞典字典时,还嫌麻烦,马马虎虎地应付学习;

(5)、爱面子,不东不会也不问;

(6)、做作业前不看书,做完作业不相信自己,总要找人对对答案才放心;

(7)、作业本、作文本、考试卷发到手,看看扔到一边,不认真分析检查;

(8)、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9)、学习时常说闲话;(10)、考得不好却不愿听批评;

基于这些研究表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做到以下几条

1、要合理安排自学时间,充分利用课前、节假日和平时的零碎时间进行自学。

2、要处理好博览与精读的关系。精读为主,博览为辅。教科书、有关参考书要精读,其他读物要博览,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3、自学时要多思考。真正做到:边读、边想,力求理解,提出问题,引向深入,把书读薄,增进学识。

4、要注意积累材料。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然后把资料归类,以便使用。

5、处理好自学与从师的关系。坚持自学与从师相结合。在自学过程中必然产生许多问题,有时靠个人的能力是不能解决的。如能善于从师,请教师长或同学则可以少走弯路。在自学的基础上能有几个良师益友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启迪思想,这对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是大有帮助的。

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进行课题论证,收集资料,制定出了课题具体的研究方案,并且组建课题组,参加课题开题论证会。

2、多途径搜集学习资料,并装订成册。

3、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学生课外阅读的抽样问卷调查,并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4、积极撰写出本阶段有关的论文或经验总结和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对课题相关资料和记录进行了整理汇总。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本课题组突出的科研人才少,整体科研能力较弱。研究人员的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参与研究的老师都是一线的语文老师,大多是班主任,工作负担很重。平时理论学习时间很少,因此积累的先进理论不够,还需要加强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2、课题研究没能按年段安排不同的研究内容,使得不同年段教师的研究目标不是非常明确,研究缺乏远瞻性和整体性,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课题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经常组织交流、讨论活动。

3、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对学生形成的一些的不良习惯的研究还处于较浅的层次,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入。

11.浅谈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篇十一

摘 要 健康是人生的基石,健康的身心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石,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因此,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这对于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自觉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去,并养成积极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呢?体育教师应关注对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体育锻炼 习惯 养成

一、何为体育锻炼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是指人体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是指练习者通过多次主动的并在科学锻炼方法与合理锻炼原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师合理的建议下,积极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为方式。它能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愉悦情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行为定势和模式,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要科学地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是围绕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和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这些基本知识可在理论和实践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和体质,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四、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学生们之所以打起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球类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蹦乱跳到打球打出些门道”,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创新,然后根据现有的体育设施,利用早晨、下午课后,举办各种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兴趣小组,并积极动员和引导学生参加。每一个兴趣小组应有计划地安排每周2~3次的体育活动,每次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活动时间都应适合学生的生理发展,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

五、培养学生由锻炼的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光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六、培养学生锻炼习惯需要重复与坚持

12.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十二

一、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健体、增智、育德和培养人的能力、意志力、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中国学校体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用一种注入式和被动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 以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体育现象。同时, 在现代学生的心里也以瘦为美, 特别是女生, 怕体育锻炼多了影响自己的身体线条, 同时也怕出汗多, 体育课后还要上文化课, 导致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这是体育教育的悲哀。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新的教学理念, 模式和思想的不断涌现, 让体育教学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让学生能参与到体育活动锻炼的过程, 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体育锻炼, 并保持一种持续性、独立性的体育锻炼能力, 使自己能健康成长。

二、如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 抓好习惯养成关键期的体育教育

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体育课堂教学是习惯养成的主渠道, 要不断诱导学生良好行为动机的形成, 播下体育习惯的种子。利用理论课教学和每节课的开始、结束部分, 进行体育与健康的宣传, 使学生认识到习惯的养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在学习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 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教”的方式, 而这种方式例如“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教与指导是培养学生对体育学科兴趣和爱好的有利条件与因素。体育学科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的环境, 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欲望对促进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提高, 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2. 淡化体育课程评价的数据测量, 重视理性分析

如果单纯采用运动项目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质, 必定对个矮体瘦的学生不公平, 打击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运动重在参与, 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练习, 能使学生机体承受科学强度的生理负荷, 促进身体健康。另外, 促进健康与调节情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海格尔教授提出的“笑”既是促进健康的一面, 也是体育课追求的目标。因为“笑”既可以说明学生对体育课的组织、身体练习的效果、各种运动愿望满足的满意程度等, 又可以衡量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这节课的适应程度。另外, “笑”还可以消除精神紧张, 推迟疲劳出现。让体育课“笑”声常在, 就应对体育成绩进行理性分析。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 大部分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 相比之下, 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 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 同时, 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 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样, 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逐渐把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教学, 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近些年来, 我们学校甚至开始尝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 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喜爱。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建体育文化氛围, 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 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课余体育活动不拘一格, 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变,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此外, 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依赖于他们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 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终身体育习惯一经形成, 体育活动就成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13.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十三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体育课的升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一年级,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几年来在低年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的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一年级小学生习惯养成随着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国家制定了《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以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看出我们全民素质的提高,下面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课程中的发现的一些行为习惯现象。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常规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 上课 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 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运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

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操场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

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最佳活力奖”、”不乱扔纸屑奖“、“跑步第一名”、“做操第一名、……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电话热线“、”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

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活跃,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上一篇:开展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的安排意见下一篇:国庆中秋手抄报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