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

2024-10-08

中国古代战争(共12篇)

1.中国古代战争 篇一

一、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已经知晓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基本概况,现在请大家结合老师所给史料再读课文相关内容,思考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产生了哪些影响,回答尽量不要与前面的观点重复。(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生1:疆域扩大。

生2:拥有广袤的国土,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生3:其他地方也有了希腊风格的建筑。

师:他们说得有道理吗?(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内容有没有意思重复的部分?

生4:有。“疆域扩大”与“拥有广袤的国土”意思重复,“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其他地方也有了希腊风格的建筑”有意思重叠之处。

师:不错,看来有部分同学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仔细倾听。接下来请思考这些答案是否全面。(学生思考)

生2:国土面积扩大是侵略的结果,给被侵略地区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罪不可赦。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可以听出他对侵略战争深恶痛绝。那同学们现在知道历史事件的影响应从哪两个方面思考了吗?

生5:知道了,应从“好”与“不好”两方面。

师:意思差不多,就是应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思考总结。(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师:现在请依照该方法概括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学习效果不错。)

……

二、关于这个教学片段的两点思考

1. 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学生方能准确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只有静心专注听讲,才能听清老师的提问,听清同伴的问题,才能在别人发言后做出正确的反应,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这堂课上,当教师提问“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产生了哪些影响?回答尽量不要与前面的观点重复”的时候,不少学生没有听清全部要求,所以答案重复之处颇多。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用心倾听的能力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用心倾听的能力呢?教师要给学生提些具体的要求,比如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要专心致志听清发言的人的话。要让学生明白并非发言才是参与,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参与。还要引导学生在老师讲课时边听边想,记录下重要知识点,积极思考,找出问题,思考解决办法;在同学发言时欣赏其观点的闪光点,取长补短。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用心倾听的积极体验,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 教师也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规范表达观点

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教师首先应带头用心倾听。对教师来说,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是教师与学生理解和交流的基础。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才有可能准确把握他们学习的状态,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思维火花并给予鼓励和引导。比如张老师在这堂课上耐心倾听了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回答的不足,及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

教师不但需要用心倾听,更需要在倾听后就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引导学生去正确地思考并完整地表达。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相机而教。在学生根本不会表达或者不能正确表达时,教师要做适当的示范,比如从哪些角度回答问题,如何组织语言,问题的内在联系如何等,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在表达时有章可循,令课堂教学更高效。在张老师的这堂课上,因为初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了解不是很多,所以表达时就遇到障碍。张老师及时进行了示范,学生学了方法并付诸实践,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2.论汉字与古代战争文化 篇二

关键词:汉字;战争;思想;军事术语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52—04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祀”就是古代的祭祀活动,“戎”就是军事活动。可见在古时候,军事活动在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也可以从现今出土的甲骨文得到印证,大部分的甲骨文内容都是围绕祭祀和战争的。

战争既然对先民的生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战争中的一些信息也会渗透到先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字是记录先民生活的重要工具,那么从古文字的字形中我们也可以探索到一些古代战争的文化信息。

一、汉字与古代军事战争思想

在生产极为落后的上古时期,生产单位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氏族公社,人民都生活在相互协作紧密的群体之中,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难免不起摩擦,从繁体的斗字可以形象地看到两个人相互厮打的场面。甲骨文中“斗”字作 [XCz1.TIF;%50%50,XQ],左右两个符号代表两个人,一副怒发冲冠,徒手相搏的样子。叶玉森认:“古斗字像怒发相搏形。”字形中可以看出在“斗”字产生的时代,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矛盾并不十分尖锐,打斗中并不使用器械,一般也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随着部落经济的进一步地发展,生产工具的进一步改进和创造,部落间的矛盾也进一步的激化和升级,用于战斗的工具也就应运而生,从此就出现了武器。从“战”字的字形来看,它是由两个部件构成的,繁体的战作“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它是一个形声字,“單”表音,“戈”表意义。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准确性,“單”字不仅仅是表音部件那么简单,他与“战”字本身的意义十分密切,在甲古文中“單”字作等几种字形,从字形上看是一个捆绑着石块的树杈,这很有可能是狩猎时使用的一种防卫型工具,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战斗时很可能就是一种防卫型武器。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经典谓之干…。所以扞身蔽目。用扞身,故谓之干。”由此可见,“干”就是一种防卫器械。春秋时期的一个钟上铸有“攻占无敌”的铭文。其中的“战”就写作,其中的“攻”和“战”应当理解为一对反义词,即进攻和防卫。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战争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专门用于战场上格斗使用的武器,戈是一种具有强大杀伤力的攻击性武器,所以“干”和“戈”结合,有攻有防,才形成了“战”的本意。可以说“战”字的出现时古代战争残酷性加剧的集中体现,群体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再停留在“斗”的水平,而是你死我活的杀戮。由此可以推断“战”字的出现应当晚于“斗”字。

关于“争”甲骨文中它是一个会意符号,左右两只手,中间一竖。意为两只手争夺某物,这其实是一个抽象意义,两只手既可以表示两个人,也可以表示两股势力,中间的一竖,更加的抽象,它有可能是具体的事物,如财物﹑配偶,也有可能是权力﹑地位等。《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争,引也。”,“引”就是拉弓紧张的一种状态,发生“争”这种状况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资源相对缺少,而两种力量又势均力敌的时候。资源丰富,就不会去争夺了,力量相差悬殊也不会发生争斗。资源不足,两派又实力相差不大,人们就会为有限的资源而争,在“争”的同时可能会“斗”,甚至会因此而“战”。

一旦发生战争,参战的双方一般都是军队,“军”字在甲骨文中作。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它的解释是:“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从造字法角度来看,“军”字是一个会意字,即用兵车围起来。从这里我可以看到在古代军队在止宿时,为防止敌人的偷袭,往往用兵车围城圆围,启到类似于城墙的防御作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四千人为军。”古代军队大约是以军为单位围城一圈。因此军事编制单位便与保卫共用一字。《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文中“军”的意思就是包围,又此圆围乃军队止宿之圆围,故有引申出驻扎﹑营垒等意义。《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行军》:“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这里的“军”指的就是营垒。可见“军”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直接指代军队。

二、汉字与古代军事术语

所谓战争,其实质是政治的延续。当群体之间的利益纠葛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武力成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所以就暴发了一系列的征伐战争。在甲骨文中“武”字上部是戈(武器),下部是止(脚)。有戈有止,也就是说“武”字的意义应当与“止”和“戈”有密切的关系,“武”应当是表示征伐示威。去攻打敌人,自然要行军,所以从“止”,打仗要使用武器,“戈”字就表示武器。“武”字的本意大约指的就是与“文治”相对的“武功”,在《尚书·武成》中说:“偃武修文。”即罢黜武功,提倡文治。古人对“武”的解释是“止戈为武”,就是要表达能够真正止战的用武之道思想观念,这种解释从文字学角度来看无疑是错误的,很显然,从文字本身的造字意图来看,就是带着武器去打仗。与人们的美好愿望正好相反,但古人的这种思想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境界的战争哲学,代表着数千年以来人们对和平的美好向往。

讨伐敌人就是为了使其俯首称臣,或者完全消灭他。“伐”在甲骨文中作,按造字法来讲,它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戈。而仔细观察这个字,我们发现戈的长刃架在了一个人的脖子上,其意思不言而喻,就是处置敌人。处置他人就意味着权威和正义,所以,在古代,“伐”一般用于上级攻打下级,正义讨伐无道,如武王伐纣。戈这种武器的一项重要威力就是砍,所以在此基础上有引申出了“砍”这个意义,在《诗经》中就有“砍砍伐檀兮”的诗句,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从“砍”这个意义上有引申出了“攻打”这个义项,而战则有可能取胜,战争的唯一目的就是取胜,胜利就是战争的功劳,所以,“伐”又可以当作“功劳”来讲。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且旌君伐”这里说的就是,将要表彰你的功劳。与“伐”字意义相近的还有“征”字。军队出征一般都行大道,威武雄壮,彰显出军威。在这个意义上它又和“伐”有了同样的意思,即讨伐,因而,在现代汉语中,“讨伐”和“征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前面提到,既然开战,双方的唯一目标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取胜,鼓励士兵勇敢杀敌是保证战争胜利的一项重要内容,按杀敌的个数来论功行赏,而如何计算却是一个麻烦的问题,显然把杀死的敌人带回来是不现实的,于是古人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规定杀一个敌人就把左耳朵割下来,以此来代表杀敌的个数。耳朵体积小且易于携带,这一方法在在当时被普遍采用,这种记功的方法在文字的创造中也留下了痕迹。《说文解字》说:“聝,军战断耳也”意思是在战争中被割下用来请赏的敌人的耳朵,“聝”在甲骨文中作正好像是以戈割耳之形,后来“聝”的字形发生了变化,“或”字取代了“戈”字。在甲骨文中还有一个字可以表达与“聝”相同的意义,即获取的“取”字。而在甲骨文中“取”字的写法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手取左耳,一类是以手取右耳,如,由此可以推断,在开始时,杀敌后取左耳还是右耳并没有明确规定,很可能有人会冒领军功,为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便限定取右耳为准。

古人称战争胜利为“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这种说法不妥,他明显是受到当时小篆字形的影响。因为“克”在小篆中的写法是,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克”的本义应该是“胜”。在甲骨文中它像一个带着头盔的武士,引申出带头盔的武士可以取胜之意。如《三国志·隆中对》中诸葛亮说:“操遂能克绍。”这里意思就是曹操最终战胜于袁绍。后来又引申出“克制”的意思,如《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战争有胜利也有失败,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习惯把战争失利成为战败,然而当初的“败”字并非表示战争失败,在甲骨文中它的字形是,左边一个贝壳,右边一只手拿着一根棍子,其意义很显然是用棍子毁坏贝壳,要知道贝壳在古代是一种珍贵的财物,用木棍击打珍贵的东西你,其意思是毁坏有价值的东西,可见其在造字时的本义应当时毁坏。军队失利,就类似于军队被敌军毁坏。所以“败”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之中。

警戒是军事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关乎着整个军事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戒”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字形像双手持戈,随时准备应付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个字的意义从古至今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荀子·儒效》:“胜敌而惩戒。”杨 注:“戒,备也。言胜敌而益戒备。”

三、汉字与战争装备

华夏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以农耕为主,所有的生产生活都与农耕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战争中所使用的器械大多是直接来源于农业生产工具,或者是经过改造的农具。

(一)汉字与近战武器

“斤”是古代的一种常用工具,“林木茂而斧斤至焉”可见“斤”是一种砍伐工具,它的刀刃是横的,在一些落后的地区,木匠仍然在使用一种叫做“平斤”的工具,用它来在木材上刨出粗糙的平面。在甲骨文中“斤”字写作,其意思就是一种大斧头,同时这种斧头也可用于战场上,如《左传·哀公二十五年》:“皆执利兵,无者执斤。”可见它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应用于战争之中。“斧”和“斤”的唯一区别就是斤的刀刃是横的,而斧的刃是纵向的,两者都是有农具发展成为战争武器的。战争的不断升级,武器的改进也是日新月异,作兵器的斧头与用作生产工具的斧头逐渐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戉﹑我等专门用于战场上的武器,“戉”和“我”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可以明显看出具有象形性,“戉”在甲骨文中作 ,从字形上看“戉”突出了圆刃,而“我”字现代汉语中把它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事实上它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与第一人称代词的关系固定下来以后,就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本来面目。在甲骨文中“我”字作,与斧头类似,带有长柄,而“我”更突出的是它锯齿形的刃部。在现代汉字中,无论“戉”还是“我”,它们的象形性已经退化了,我们无法从偶那个它们的现在的字形来推测它们最初的样子了。

斧戉不仅是战场上的重要武器,同时它们也是执行斩首之刑的主要工具,《史记·周本纪》:“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戉斩纣头,悬太白之旗。”因而斧钺又成了执掌生杀大权的象征。所以,古代帝王都用它们来标示自己不可侵犯的权威。汉字“王”在甲骨文中写作 ,就像一把横放着的斧头。无独有偶,在古罗马时期,奴隶主贵族的卫队就带着一种叫做“法西斯”的刑具,里面捆着木棍和斧头,木棍用来执行杖刑,而斧头用来执行死刑,所以“法西斯”也是一种独裁和权力的象征。

矛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兵器,是用来直刺和扎挑的武器,在金文中作 ,为矛头的象形字,于省吾《骈续》:“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 ,所以纳柲,一侧有耳,耳有孔,盖恐纳柲于銎之不固,以绳穿耳以结绕之,亦有两侧有耳者。”这段话大致说明了“矛”的形制和矛耳的作用。矛耳的另一个作用是挂装饰物,同时所挂的饰物不仅有装饰的作用,更具用实战功能,在战斗时,矛上的饰物可以迷惑敌人的视线,在刺中敌人后,还可以防止血流至手握之处。

(二)汉字与远程武器

杀敌于百步之外,在战争中无疑是一种上上之策,而视线这一目的就要借助于一种特殊的武器—“弓”,在甲骨文中“弓”写作 。古代军事百科全书之一《武备志》卷一○二:“弓者器之首也,故言武事者首曰弓。”可见“弓”在古代战争中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说文解字·十二下·弓部》:“弓,已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意思是说,弓能射得很远,是一个形象字,传说是挥发明了弓。它最初是用来射鸟兽的工具。《周礼》:“夹弓,庾弓以授射干候鸟者。”其中的夹弓﹑庾弓就是不同种类的弓,经过不断地改进,成为了杀伤力很强的兵器,“弓”也成了“有力”的代名词。弓并不是独立应用的武器,它和矢是配套使用的武器。共充当发射装置,而矢是发射出去打击敌人的武器,同样矢也不是独立使用的武器,一旦离开弓,矢的威力就不值一提了,矢在甲骨文中作,在金文中作,从字形上来看它是一个象形字。当今很少有人会在日常用语中提到“矢”字,只在一些特定的固定短语中才会用到它,如“矢志不渝﹑众矢之的等短语。而更多的还是说“箭”,扬雄《方言》:“箭,自关而东谓之矢。江汉之间谓之侯。关西曰箭。”意思是说,箭﹑矢﹑侯本是一物,只是在各地的叫法不同而已。《说文解字·五下·矢部》:“矢,弓弩矢也。从人,象镝栝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可见箭﹑矢的确为一物。最初的矢可能是竹木所制,后来加上了箭镞,威力更大了。从甲骨文中的字形来看,矢字下端开叉的部分应当代表栝羽,羽毛可以保持矢在飞行中的平衡性,而栝的设计则更有利于控制发射。在矢上的这两项技术革新,提高了弓矢的远程打击能力。由此弓矢在冷兵器战争时期的威力达到了神乎其神的程度,有时候可以一箭定乾坤。射杀敌方将领,使敌营解体,这样的战例很多,如著名的鄢陵之战,楚军派神箭手射杀了晋国的大将,最终很容易地就取得了胜利。弓矢是战争中大量使用的武器,电影《英雄》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那种万箭齐发的场面,因此,它对士兵的伤害也是非常之大。在甲骨文中“病”字作。像一支箭射中了一个人,由此可以推断,在古时候的战场上,弓矢对人的创伤远远多于其他兵器。

与弓矢类似的还一种装置叫“弹”,在甲骨文中有一种写法为,字形像在一张弓的弦上搭着一个丸状的东西,类似于今天小孩子们玩的弹弓,《说文解字·十二下·弓部》解释“弹,行丸也。从弓单声…。弹,或从弓执丸。”我认为“单”字仅表音这种说法不妥,在前面我已经很详细地解释了“单”字的意思,它最初是“防卫”的意思。从造字法来看,我认为“弹”字应当时从弓从单,意为“弹”这种东西是用来防卫的,在《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的发明故事与之不谋而合。“弹生于古之孝子。孝子不忍见其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可见它主要是用来防卫的。弹不同于弓矢,它的威力有限,最初可能只是用于射杀小型鸟兽,如在《吴越春秋》中有一首古老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描写的正是用弹弓狩猎的情景。而在史书中几乎找不到把弹弓用于战场上的记载。

在中国象棋中有一个蓝色的“砲”,也有一个红色的“炮”这两个字在本源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砲”字的义符是“石”,它肯定与石头有关,《集韵》:“砲,机石也。”“机石”就是一种抛射石头的装置,借助杠杆机械力把石头抛向敌人的阵地,达到攻击敌人的目的。汉代的贾逵曾引用过《范蠡兵法》中的一段文字,“为机发行二百步,飞石重十二斤。”“砲”大概就是来源于此。“炮”本是一种烹调的方法。《说文解字》说:“炮,毛炙肉也。”后来人们发明了火药,于唐朝末期,它便开始应用于战争,到了宋代,战场上逐渐出现了热兵器,《宋史·兵志》说:“又造突火枪,以钜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炮,声闻百五十余步。”本来是用于烹调的“炮”字被借用为武器的名字了。两种武器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一种是借助于机械了,一种是依靠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这两种武器都在它们所在的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兵家必备的远程进攻器械。

(三)汉字与防卫武器

虽说进攻时最好的防卫,但防卫也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所以战场上的防卫型武器也就应运而生。“盾”主要是用于防御的一种武器,成语“自相矛盾”说明盾主要是防御矛﹑戟等武器刺伤的器械。在金文中“盾”作,像人持盾之形,其中构字部件就是盾。盾体呈长圆形或者长方形,里面的几条线大约是盾上的装饰花纹。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干”是一种防卫型武器,那么“盾”和“干”究竟有什么联系,扬雄在《方言》中说:“盾,自关而东谓之(瞂),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由此可知“盾”和“干”本是一物,只是各地对它的叫法不同罢了,正如“箭”和“矢”的区别一样。

甲和盾一样也是一种防御装备,不同的是,甲是穿在身上的,而盾是持在手中的。《说文解字》对“甲”的解释是:“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目戴孚甲之象。”《释名·释兵》:“甲,似物有孚甲以防卫也。亦曰介,亦曰函,亦曰铠,皆坚重之名也。”从出土的文物来看,甲大致有铁制的和皮革制品两种。甲和盾都起过很好的防卫作用,大大减少了伤亡,甲对士兵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也成了士兵和战争的代名词,如《隋书·高祖本纪上》:“赵王伏甲以宴高祖。”这里的“甲”就是指代士兵。

胄是专门保护士兵头部的防护用具,在金文中“胄”字作,这正是上古“胄”的形象,最上部是戴在头上的圆盔,在古代胄的顶端都有饰物,以示威武。如汉代的禁卫军其头盔顶端都插着一支羽翎。就“胄”字在金文中的字形来看,最上面的短竖大概就是一种饰物。从金文的字形上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古时候的胄是用于保护整个头部的,在金文中“胄”字的下部是一只眼睛,从这里可以推测出,古代的胄还应当有面罩,整个头部外面之留着眼睛。头部是人类最脆弱的部位,胄很好的保护了它。

四、汉字与军事活动中的其他必备事物

中国人使用车马有悠久的历史,大约在四千六百前,我们的祖先黄帝就发明了车,刘熙在《释名》中说:“黄帝造车,故号轩辕。”夏朝的奚仲改进了车的形制,开始用马拉车,此后,马车便在交通﹑运输﹑战争﹑礼制等诸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车”字在甲骨文中有多种写法,如。在西周的金文中已经简化为,与现在的繁体的“車”字字形基本一致了。《说文解字》还收了一个籀文字体的车字,它的写法是,从两戈两车。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从戈者,车所建之兵,莫先于戈也。从重车者,象兵车联缀也。重车则重戈矣。”意思是说,车上所配的武器最早的就是戈,车上配戈,无疑就是古代的战车。这种推测从河南出土的古代战车身上得到了证实,在出土的战车上专门设有放置戈的竹筒。古人把日常所用的车改装为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战车,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而这也类似于我们现代人把拖拉机改为坦克,把汽车改为装甲车。汉代以前,在战场上主要是车战,在汉以前的史书中,有关战争场面的记载中,总能看到战车的身影。如《左传·成公二年》的鞍之战和《曹刿论战》中都出现了战车。战车是十分重要的,在古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就是以战车的数量来定。如万乘之国,千乘之国等,其中“乘”是一个量词,四匹马驾一辆车,后从七十二个步卒,称为一乘。万乘之国在当时来讲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军”字,指的就是军队驻扎时用兵车把部队围起来,以防遭到敌人的攻击。可见战车在古时候是一种攻守兼备的装备。正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车的

各个部件都有专门的名字。如轼﹑辖﹑轴﹑轮等。

战争的不断升级,投入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仅凭将领口喊来传达命令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让自己的部队及时地听到自己的指令,进退有节,变得尤为重要。《孙子兵法》引《军政》说:“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鼓”在甲骨文中作,其形如手持鼓槌击鼓之状,很明显,甲骨文中它描绘的是击鼓时的动作,《说文解字》说:“鼓,击也。”在《诗经,鹿鸣》中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鼓”在这里

做的也是动词。可见“鼓”在最初是击鼓而非名词“鼓”。相传“鼓”是由黄帝发明的,他用鼓声激励士气,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鼓声还是领兵将领传达命令的工具,如击鼓进军,鸣金收兵。“鼓”就如同战场上的一根指挥棒,同时对鼓声也要适当把握,如《曹刿论战》中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也正是很好的利用了鼓声,曹刿才取得了那场战斗的胜利。

在战场上除了金鼓之外,旗帜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先秦的旗本指旗帜上有熊虎图腾的军旗,熊虎喻勇猛,旗杆顶上有状叉形器,用来装饰,旗是古代召集和指挥军队的重要工具。《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3.古代诗人对于战争的态度 篇三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自古诸侯征战、王朝更替,最受苦的莫过于老百姓了。而我国的漫漫历史进程中战争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面对着战争我们民族的那些充满了思考和家国情怀的诗人们更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诗歌,来阐述了他们关于战争的理解和态度。

人类社会的产生便伴随着战争而行,从传说中的黄帝统一中国到近代中国战争一直都是一个长期存在着的话题。在我国这样的一个注重国家情怀的国度中,歌颂战争的诗歌是很多的。我国最早的战争史在《诗经》中出现,是以官方视角写下的战争诗,辞采华美,气势宏大。首先来看《大雅·常武》、《大雅·江汉》、《大雅·皇矣》及《颂》诗中的一些篇目,这类诗篇多是对统治阶级、上层将领征伐武功的赞美。《大雅·常武》以激昂的文辞夸耀王师的兵强马壮与士气高昂,气势撼人心魄,《大雅·江汉》更是以不吝笔墨、近乎矫情的夸耀直陈功业的辉煌,这种 “主旋律” 式的风格体现在许多同类的篇章中,多是对君王、诸侯王、将领攻伐武功的歌颂。诚然,这类诗歌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或出于仕宦之手,或经过史官乐官的润色加工,也由此可以发现,战争对于统治阶层,是建立荣耀与功绩的机会,记录并反映战争的诗歌必定会着力表现国力的强盛、胜利的辉煌、王师的威武与武功的浩大,这便形成了审视战争的官方视角,在此视角统御下的战争诗,呈现出壮丽雄浑的艺术格调,折射出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要求。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更是成了周期性的家常便饭一样,这个时期关于战争的描写、研究也达到了很深入的地步。到现在为止还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完成的,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文章和诗篇也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涌现,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关于战争的描述和认识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汉代的时候由于国家的开疆辟土和大量的对外征战,这一时期出现了文人诗的雏形和蓬勃发展的乐府诗。如《李陵歌》、《十五从军征》、《古歌》等,这一时期诗歌大多是作者在业余时间创作而成,而诗人本生多亲生经历了战争。所以诗歌所反映的多是诗人自生的所见所感,既有对战争功绩的赞颂同时也有对战争的一种厌烦和自身命运的感慨之情。汉代之后的三国时期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有时战争诗逐渐走向繁盛的一个阶段,但真正的战争诗的繁盛应该是在唐朝的时候,这个时期国家实力强大,对外用兵力度和汉代相比是有过之而不及的。而这一时期产生了我们很熟悉的边塞诗人,他们主要是描述边塞的战争戎旅生涯和表达自己内心关于战争的理解和态度。同样是这一时期很多的诗人将他们的笔触摸到了最普通的百姓身上,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杜甫了。这位被誉为“诗圣”的大家留下了很多描写战争的残忍和百姓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的诗句,其中的很多篇目就算今天的我们读来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凄惨和世道的炎凉。三吏三别是杜甫对于战争中的百姓生活和精神状态描述中较为出名的几篇,其中有一句这样写到:”老翁逾墙走,老妪出门看”每每看到这样的描写,我的内心都会为之一颤。这反映了当时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了多么沉痛的灾难啊!

战争诗并没有随着唐朝的衰败而没落掉,到了宋朝的时候大量的描写战争的诗涌现出来。其中很多都表达了一种为国效力、保家卫国的情怀。诗人的笔是细腻的,同时也是历史最好的记录者。时间淹没了历史的很多事物,但在诗人笔下的那些个豪情壮志和关于战争的描述使得那些消失了的画面在经历了漫漫历史长河冲刷后同样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种种情形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了眼前。为国效力的情怀至今人鼓舞着我们。陆游等一批爱国主义诗人用他们的诗歌谱写了作为国家的一份子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和慷慨激昂的热情。

诗人于战争的态度和诗人自身的经历和人生感悟是密切相关的,但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诗人身上那种对于百姓生活疾苦的关注、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在他们的诗句中都有很多的体现。相较而言,对于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的深切灾难诗人的表述总是充满了关怀和文字的力量。

4.古代古诗描写士兵战争的句子 篇四

2)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唐·白居易《自河南经乱》

3)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北朝民歌《木兰诗》

4)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怅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5)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渔家傲》

6)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7)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8)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9)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10)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1)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家人。——戴复古《淮村兵后》

5.中国古代战争 篇五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2.能力培养: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历史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出示课件,组织学生阅读“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 1、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长距离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教师介绍马拉松长跑的来历。启发学生议论:这项比赛的设立,有什么历史作用? 让人们永远尊敬爱国英雄,自觉培养高尚情操。今天,无论东方或西方的人们通过这项赛事,把战争的碰撞与冲突变成和平的体育竞争,既加强了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也增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渗透。

二、师生双边互动学习新课内容:

(一)、希波战争:

1、出示课件《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全盛版图》,学生识图,直观地形成下列历史概念:波斯发源于何处?波斯帝国的疆界有多大?它曾包括哪些地区?

今天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古代波斯人的故乡。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一世统治波斯期间,它已经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西至埃及和色雷斯,东括印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到里海及黑海一带。

2、指导学生观看课件、教材内容,归纳希波战争中,波斯对希腊共发动过几次战争?结果如何?

三次战争。斯巴达和雅典不屈,在马拉松、温泉关、萨拉米斯岛等地英勇抗击,取得最终的胜利。

3、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概括马拉松战役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4、思考、讨论:希波战争中,希腊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指导学生从政治、军事、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等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来思考)

归纳总结:希腊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希腊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抵抗侵略的战争,这样就促使希腊内部各城邦紧密团结。

这场战争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与压迫,客观上导致不同文明的交流。而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也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曾一度辉煌的希腊,在公元前4世纪时,也开始走向衰落。而这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后来居上,开始强大起来。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演示课件,出示亚历山大大帝的铜像,了解亚历山大大帝。指导学生看图并阅读教材,直观地形成下列历史概念: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何处?它怎样扩充疆界?

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希腊北方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国王后,先征服希腊,然后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小亚细亚,在伊苏斯大败波斯,接着占领埃及,在埃及建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港,紧接着回师亚洲,攻占巴比伦等城市,灭了波斯。后来,亚历山大进军中亚细亚时,遭到当地游牧部落的反抗,无功而返;进军印度河流域,又遭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加上气候不适,士兵普遍厌战,被迫退兵,返回巴比伦。此后,亚历山大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在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和巴尔干半岛的领域内,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理解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过程中,提出的“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的含义。

3、出示《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和《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地图》等图片,想一想,讨论一下,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分层设问启发)① 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

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

②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4、教师进一步补充介绍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成果。

亚历山大建立帝国以后,希腊文化在庞大帝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历史上称为“希腊化时代”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出示图片,介绍罗马共和国的著名领袖凯撒和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屋大维。

2、演示课件中“罗马的扩张”地图,让学生了解古代罗马的扩张历程和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

凭借雄厚的国力,从屋大维以来,罗马帝国用刀剑开拓了辽阔的疆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也成为它的内湖。帝国建立之初,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成为罗马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3、运用本课提供的地图、插图、英文谚语、自由阅读卡等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从中提取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有效历史信息。(教师分层设问,学生在书上作标注。)(1)、时间: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2)、原因:战争停止、统治政策加强:

(3)、表现:局势安定,经济繁荣

4、组织学生朗读在古罗马非常有名的谚语。探究: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心态。

5、分组讨论:怎样评述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影响?(采用一分为二法)

暴力征服造成灾难: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道路建筑、拉丁文字、基督教会、罗马法律等。

6、活动探究:

罗马帝国除了与北欧、印度有往来,还与当时亚洲的哪个国家有往来?

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归纳总结:战争对世界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

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每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

人类文明的传递。

消极的一面: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

积极的一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课后习题

1.现代奥运会中来源于古代世界的战争的一项比赛项目是什么? 2.马拉松战役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3.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

4.理解“身在罗马,就象罗马人一样行事”、“条条大路通罗马”等谚语的含义。5.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间?被罗马帝国所取代的时间?

板书

一、希波战争

1、背景:波斯帝国的扩张

2、时间:公元前5世纪

3、结果:希腊军民战胜波斯侵略军,取得胜利。

二、亚历山大东征

1、背景:马其顿的强大和扩张

2、经过:扫荡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远达印度。

3、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6.中国古代战争 篇六

从专业研究的层面看, 作为中国古代的小说, 面对流行通俗文化爆炸的时代, 不要说外国读者, 就是中国目下的青少年, 真正直接捧读古代小说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 这不排斥在世界范围内总是有一批专业的学者文人对中国古代的小说乐此不疲, 甚至以毕生的精力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在韩国、日本表现得非常突出。至于在西方, 不要说像美国的夏志清、王靖宇、澳大利亚的柳存仁、法国的陈庆浩等一些华裔的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专家, 硕果累累, 就是一些非华裔的一流汉学家中, 如美国的韩南、浦安迪, 俄国的李福清等, 都是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著名于世的。他们的许多成果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当然,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在世界什么地方都是少数, 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但给中国学者以启发和推动, 而且也是将中国古代小说向世界各国大众传播的重要桥梁。只有通过他们的注释、解说和阐发, 才能真正使中国古代小说“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融入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所以, 在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是新世纪里使中国古代小说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的最重要的播种者和耕耘者。令人高兴的是, 现在世界各地不断有年轻的学者来加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队伍。这使中国古代小说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道路更加宽广。

二、中国古代小说与国外小说的融合

从作家创作的层面上看, 中国古代小说与其他国家、即使是东方国家, 也是各具特点的。中国小说对世界文学产生影响, 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其他国家作家的手, 将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华与特点, 溶化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这在日本、越南及朝鲜半岛等本来就使用汉字的国家的古代作家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 这些国家中不但有用自己文字, 如假名、谚语、喃语所写的小说, 还有大量用汉字所写的小说, 现在一般称之为汉文小说。这是世界小说接受中国小说影响而创作的最为直接而典型的例子。当然, 随着近代开始, 一些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或先或后地推行去汉字化, 这些国家中的一些真正由“国人”所写的文学作品却因用汉字写作而被排斥在“国文学”之外, 当代年轻人恐怕也没有再用汉字来创作小说的热情和兴趣了。但这不等于目前这些国家中的小说创作完全摆脱了中国小说的影响, 像日本、韩国不断地有中国古代名著改编本的出现, 就是一个明证。当然, 这些改编本, 有的是保持了原作的筋骨, 有的则改得面目全非, 但我认为, 即使是完全进行了再创造, 也不能说彻底摆脱了与原著的干系。像日本于2005年底出全的北方谦三写的《水浒传》, 曾得了世称日本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司马辽太郎奖。作者说, “《水浒传》在我心中可能已经变质, 我将塑造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的确, 在他的笔下, 宋江一变为革命理论家, 鲁智深带着他的理论著作《替天行道》到处去宣讲“革命道理”;他还添加了一个秘密警察组织“青莲寺”, 用来专门对付宋江们的地下活动;最使人匪夷所思的是竟将“天神”武松写成从小就偷偷地单恋着嫂子潘金莲, 而潘金莲则贞洁得可怜, 为拒绝小叔子的强暴而毅然自尽……。评委会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分析, 加以解体并且重建, 保持了长篇小说应有的紧张感。”这就清楚地说明, 它尽管“重建”了一部现代“日本版中国历史小说”, 但它的灵感毕竟还是从研究中国古代的小说而来。除了这些直接改编中国小说的作品之外, 有些尽管表现得比较模糊和隐晦, 但因为他们毕竟无法摆脱自己的传统, 而这传统本身就隐含着汉文学的影响, 所以从思想精神到表现技巧都可以感受到一些中国古代小说的脉搏。不仅在东方, 即使西方的一些现当代作家, 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小说对他们的影响。例如, 以《大地三部曲》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就深受中国小说的影响。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 她的致谢词便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的小说, 她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 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应该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再如荷兰汉学大师高罗佩, 从一本中国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中得到启发, 写成一部以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为主角的侦探小说《狄公案》, 在欧洲风靡一时, 深深征服了西方读者。一时间, “Judge Dee” (狄公) 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的福尔摩斯”!它被多次拍成了电影, 影响了欧洲, 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侦探小说的发展。前几年中国也将《狄公案》拍成了电视连续剧, 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总论

所以, 要让中国古代小说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除了依靠翻译、讲解, 让普通百姓直接阅读、欣赏和接受之外, 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来诠说当今现实的一些问题以及扩大到形成各种文化产品, 似乎也有它的必要。这在正统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来看, 往往会觉得有点近乎野狐禅。但我觉得, 这对于传播中国古代小说也不失为一条道路。特别是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动漫等更为接近大众的传媒形式, 就越有普及性, 就越能使中国的古代小说扎根在世界各地的大众之中。比如, 就小说《西游记》而言, 在中国, 前几年也有改编的电视连续剧, 这基本上是忠于原作的依样画葫芦。而在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 则拍摄了一部《大话西游》, 非常搞笑地重编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使一些年轻人为之倾倒。日本也对拍摄《西游记》有很大的热情。在上世纪80年代拍过《西游记》不久, 今年1月日本富士电视又开始放映的连续剧《西游记》仍然引起轰动。无独有偶, 韩国出了一部名为《幻想西游记》的动漫也很红火。在这里, 孙悟空是被一个新冒出的乐神杰特弹钢琴弹得头痛, 无法还手, 被圧在五指山下。另一个新造的公主美娜成为本剧的第一号灵魂, 变得不听话的悟空就是怕美娜的禁咒之笛。在这里, 唐僧尽管成了武艺高强的法师, 但也被女性化得分不清是和尚还是尼姑, 孙悟空的筋斗变成超级滑板, 丢下了金箍棒改用了双截棍, 猪八戒戴着墨镜, 在石油村外做大王, ……一路想颠覆《西游记》的传统, 用西洋化、现代化来调适现代青年的口味, 但无论如何还是像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那样, 这部《幻想西游记》的主要人物还是离不开唐僧师徒四人, 孙悟空的性格还是与原作相近, 猪八戒还是那样好色贪财, ……说到底, 它还是从《西游记》而来。当人们在兴致勃勃地游玩《幻想西游记》迷宫之时, 也就是原本《西游记》再显魅力之日。当然, 这些大众文化产品, 与正宗的文学作品是有相当距离的。但我们应该承认它们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摘要: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当然, 世界毕竟不是铁板一块, 就文化背景来说, 东方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确实不同;从接受对象来看, 学者作家与普通大众也有差异;即使在同一文化圈内同一层次的人, 也有华裔与非华裔之别;所以谈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也不能笼而统之, 而必须从不同角度着眼。中国古代小说通往世界的不同路径是不同的。

7.中国古代战争 篇七

“鸣金”的“金”,是一种铜制乐器,名叫“钲(zhēng)”,形状像钟,但是比钟狭长,上方有柄,可以悬挂。古代战争中,一旦敲钲,就意味着战斗结束,双方各自撤退。从战场实际来看,古人“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鼓用皮革制成,敲击时声音浑厚,震撼人心,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敲击金属的声音清脆,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便于士兵清楚听见撤退信号。

到了北魏时期,人们发现:铜锣的形状平圆如盘,敲击时声音响亮,比钲的穿透力还强,就逐渐使用锣代替钲,“鸣金收兵”也就渐渐演变成了“鸣锣收兵”。

进入近现代之后,无论是击鼓还是鸣金,已经不再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进攻撤退的信号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如吹响军号、发射曳光弹等等。当代的高科技战争,战争信号甚至可以是电子命令。唯一不变的是,战争信号,是对军队的统一调度,军令如山,军队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否则便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8.中国近代战争概况总结论文 篇八

题目:中国近代战争概况总结论文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年级:12级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2班

廣東醫學院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的战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南昌起义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军队-红军。红军时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怀下,中央红军广大后勤人员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创和发展兵站工作,为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杭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斗争便围绕两种命运的决战进行了一场极为严重、复杂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等革命风暴的洗礼之后,到抗日战争时期,已成为一个成熟的、群众性的大党,并且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有能力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关键词:战争,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一、红军时期

1927年8月1日2时,在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8月2日到达南昌集中。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

廣東醫學院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指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计划经瑞金、寻邬(今寻乌县)进入广东省,先攻占东江地区,发展革命 力量,争取外援,尔后再攻取广州。起义军进至进贤县时,第10师师长蔡廷锴驱逐在该师工作的共产党员,率部折向赣东北,脱离起义军。由于起义军撤离南昌比较仓促,部队未经整顿,加上酷暑远征,部队减员较多,7日到达临川时,总兵力约1.3万人。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南昌起义与之后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作为这段时期百余次大小起义中最为重要的三次起义极大地扩大了我党的影响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掀起了一波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浪潮。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由此可知,中国的建军节非常的特别,我们应该要重视,不要让其他国家夺走了我们的“专利”,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

廣東醫學院

二、抗日战争时期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中国驻屯军借口一个兵士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个要求,日本军阀遂开枪开炮猛轰北平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1937年8月13日,冲突爆发。日军在1937年8月派出上海派遣军(三个月后增加到30万人),开始向上海进攻;中国则派出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地省份部队合计70万人,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华”之战略,此即为淞沪会战。11月20日,中国军队在伤亡25万人之后,被迫撤退,上海自此沦陷。此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南京大屠杀

在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由于守将唐生智不久便弃城逃亡,所以南京城于4天后陷落。日军以持续数月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摧残中国民众士气的手段,导致至少三十万无辜的中国军民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

武汉会战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参战日军达30多万人,中国军队达110万人,战争中日本损失8万

廣東醫學院

人,因病减员8万人,由此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国民革命军阵亡高达40余万。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最大的胜利是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日军第106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阵亡4000余人,几乎全军覆没。10月21日,在大亚湾登陆的日军占领广州,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部退至粤北地区。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反攻阶段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这场战争尽管达到了日军的作战的企图。可是,日本人无力去维护“大陆交通线”的畅通,并且分散了日军的兵力,为中国军队反攻提供了条件。豫湘桂溃败的同时,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发动了滇细缅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华民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成为了日本在中国战败的转折点。

日本战败与投降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廣東醫學院

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苏联应对日宣战。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由于美英是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如承认外蒙古独立),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的条件,也被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抗日战争胜利的作用与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史为鉴,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极为珍贵的历史启迪。

三、解放战争时期

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候,不仅仅是我们的胜利,而且是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

廣東醫學院

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坚决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廣東醫學院

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全部主力15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第35军(吴化文部),华东军区地方部队,中原野战军全部主力7个纵队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等。

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华北军区第2兵团3个纵队、第3兵团4个纵队,加上东北军区、华北军区部分地方部队。歼灭国民党军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守敌及塘沽敌一部26万余人,改编北平守敌25万余人。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以压倒性优势对抗国民党军的一次决战,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胜利的作用与影响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

廣東醫學院

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既感到无限的光荣,也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在日益严重的世界大环境底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着,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

9.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篇九

今天是七七卢沟桥事变68周年,今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政府在举办各类庆祝活动时,除了强调一贯的爱国主义,也悄悄地因应时局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在对日关系上,纪念活动不忘突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一贯强调的“以史为鉴、面向 未来”;在两岸问题上,也对于国民党抗日的贡献给予应有的肯定。

在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中,最主要的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伟大胜利—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

整个展览共分八大部分,包括“民族危机救亡兴起”、“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抗战灯塔中流砥柱”、“日军暴行惨绝人寰”、“浴血疆场民族壮歌”、“得道多助国际援

助”、“历史胜利巨大贡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尽管中日关系最近陷入了胶着的状态,据了解,“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部分展出了胡 锦涛与小泉在雅加达会面握手的照片,“面向未来”的含义值得玩味。

位于卢沟桥附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进行三期陈列改造”为由,从今年3月28日到7月7日闭馆。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当局在2月就筹备了抗战胜利60周年展览,但是由于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最高当局要求配合新形势修改展览内容。

中共的史观一向把抗战胜利主要归功于共产党的牺牲与领导,国民党则是“消极抗战、积极剿匪”。今年由于国共关系在两岸局势发展中改善,中共也开始肯定国民党在正面战 场中的贡献,因而出现“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展览主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昨天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交流,讨论八年抗战的正面战场时表示,从前只强调国军一溃千里,就不能解释为何抗战能坚持八 年直到胜利。

10.中国古代战争 篇十

中国电影是伴随着中国的革命一同成长的,自古以来的“文以载道”理念和新文化运动启蒙、救亡的诉求, 使得中国电影人将电影逐渐变为了启民智、传思想的宣传工具。随着抗战的来临,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甚至是宣传战略武器的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而战时的战争电影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被用于宣传抗日理念、 鼓舞民族士气、坚定人民决心和服务于征兵等国防工作的诸多方面,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作为一场实现民族独立,以抗战建国为目标的“圣战”,在取得最终胜利之后必定要用大量的笔墨来书写和讴歌胜利,这是每一个饱受二战之苦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共同经历的过程。而在记录这场辉煌胜利的同时,众多国家迅速开始了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的反思,如波兰的安杰伊·瓦伊达的“战争三部曲”,捷克斯洛伐克的闵采尔的《严密监视的列车》, 美国的《最长的一天》,前苏联的《雁南飞》等作品。 但中国二战题材影片却没有走上这样的道路。抗战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持续四年之久的解放战争和持续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大环境使得中国电影人来不及去思考战争背后的东西,而电影则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和武器一直存在着。

中国二战影片之所以与反思战争理念疏离,中国文艺理念的历史传统是重要原因。抗日战争作为一场保家卫国的神圣战争的性质,导致对它进行反思有可能在一定层面上消解其崇高性,这是一项避不开的原罪。

抗战以前苏联电影就被介绍到中国,且不仅左翼影人,右翼影人也极为赞赏,这就使得在斯大林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深深扎根在中国电影人心中。而这一套创作原则有其重要特征:强调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强调把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以革命浪漫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组成部分,着意突出真实性和历史性。[3]

这样的创作原则被普遍接受,也就等同于电影作为工具和武器的属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942年,抗战还处于相持阶段时,毛泽东主席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文艺要坚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要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的号召,并否定了超阶级“人性”的存在。电影作为文艺的一部分,更是让其工具和武器的属性被拔高了一层,“文革”时期更是将其推向极致。这使得建国以后“17年时期”直到70年代末,二战题材影片一直都缺少“反思战争意识”成长的土壤。

而部分战争题材,更是被隔离在意识形态限定的影像话语讨论范围之外。如国民党在抗战时的行为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这就使得对国民党抗战的描述长时间处于失语状态,直到1986年《血战台儿庄》的上映才发出了第一个声音。这使得我们失去了反思战争残酷性的重要角度——在抗战中起重要作用的、付出了重大牺牲的正面战场。

可喜的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在二战题材影片中加入了“战争反思”的内涵,如《紫日》、 《鬼子来了》、《南京!南京!》等。但它们中的许多作品并没得到受众的好评,许多反而受到了不少指责甚至谩骂。一方面是电影人自身对二战的认识不够准确深刻,如《鬼子来了》就有很多消解崇高的黑色幽默桥段, 同时也过多的谈及了百姓的愚昧、懦弱、贪婪的劣根性, 致使其因“立场”问题而被禁映;另一方面则是受众心理对“战争反思式”影片的抵触。

不得不说这种抵触来源于长时间、大篇幅的讴歌和礼赞带来的意识僵化。战争及建国以后,全篇幅的讴歌、 赞扬,欢庆式的影像盛宴给了中国的电影受众一个思维定式,即战争电影就应该是英雄人物引领人民军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或为了胜利慷慨就义。 这样的影片多了,民众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认识也仅仅只停留在一般性民族战争上,造成了对二战反“法西斯” 性质的认识错位,使得民族仇恨滋生并不断高涨。

冯小宁的《紫日》是一部成功地将战争反思和抗战崇高性结合起来的影片,但“日本军人将学生兵培养成杀人者,并用中国老百姓当活靶子”的桥段更多唤起的不是观众的反法西斯共鸣,而是民族仇恨。陆川的《南京 ! 南京 !》仅仅最后“军祭”的场景就能将日本法西斯意识统治下军队的狂热彰显到极致,但主角角川一个“善良的” 日本兵形象使得陆川受到了一片指责之声。可见要在中国二战影片中加入反思理念,如何把握受众的心理倾向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中国的电影人应该更好地理解“铭记历史,但不要延续仇恨”这句话,以不消解崇高的方式,以对战争的残酷和被战火摧残的美好人性的展现,让法西斯的暴行深入人心。相信中国的二战影片必将在如今思维更自由的环境下,在反思二战的层面表现得更为深邃。

摘要:“二战”是中国战争片重要的题材,作为革命历史的文艺产品,它在中国电影领域占有独特的位置。本文通过对该题材片三个类型的分析及与中国二战题材影片的比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一些评论、思考。

11.中国古代战争 篇十一

鲜花敬英雄,浩气存天地。阅读完《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许多以前我从来也不知道的为解放、抗战牺牲的人民英雄和革命先列。有为抗日救亡活动坚持而牺牲的茅丽瑛,有“毁家抗日”的沈佩兰,有“常胜将军”刘别生,有双枪铸英魂的杨靖宇,还有冒死献旗的女童军杨惠敏……他们一个个故事后面显现出他们崇高并非常让人值敬佩的品质。

读完这本书后我还知道了很多故事,有些抗战故事使我愤怒至极,有些使我落泪,还有些让我失落、惋惜。当我看到抗战时期浙江省直接人口伤亡比例图时,看着这惊人的数字,我非常惊讶,也非常惋惜,死亡就有190287人,失踪有14120人,受伤有73360人。这本书中还写了许多日本侵略很多中国地盘的故事。例如:九一八事变、南京浩劫、杭州沦陷等。很多故事旁还有一些木刻画图片,这些文字和图片都牢记在我心里。

祖国的新篇章已经开启,而那些也只是过去,留下的是教训、故事和历史,我们要铭记它。70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展现出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国儿女共同的期S。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积极向上开创美好未来,勇于创新、实践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要我们新一代来承接与继续。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心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我每次路过正在施工的工地(地铁施工地)旁,我都会看见“中国梦,我的梦”的字样于一个小女孩的图片,这让我想到《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中的第三章强国筑――第三节与梦同行故事会里的“梦想达人”“马云的故事”“一定要坚持不懈,小时候变换梦想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敢想敢做!失败没关系,但一定要分析清楚后继续做下去……

历史书仍在翻动,让我们铭记历史,带着圆梦中华的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 父亲与儿子的议论文

★ 儿子考上大学与一位父亲之死

★ 儿子结婚父亲答谢词

★ 儿子结婚父亲讲话稿

★ 父亲给儿子一封信

★ 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作文

★ 同性恋儿子和父亲的对话

★ 儿子婚礼上父亲的讲话

★ 父亲在儿子婚礼上讲话

12.中国抗日战争心得体会范本 篇十二

9月2日,公司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了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坐落于七七事变的爆发地—x西南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有幸参加了这次参观教育活动。

在参观纪念馆的活动中我看到了《伟大胜利》主题展览,它展示了中华民族从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战历程。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展示手段,突出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突出表现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突出表现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近代以来,中国人饱受了过多劫掠和沧桑,失去了太多尊严与自信。只因我们一时的落后,列强便用血与火来教会我们认识什么叫屈辱,什么叫残忍,什么叫不平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妄图。震惊中外的x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毅然捐弃前嫌,从民族大局出发,全力促成x事变和平解决,开始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过__年中华民族的宏伟抗战,__年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场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战争,是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悲壮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是非常珍贵的。

在这场展览中,我感受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亿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历史充分证明,我们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战方针政策和路线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始终高举民族的旗帜,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摆在第一位,把阶级矛盾放在次要的位置,所以当时大城市的一些青年,包括各民族的人从大城市跑到陕北的x窑洞吃小米,那是很不容易的,就是因为看到了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希望,是面旗帜。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通过这次的参观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感受到做为一个青年人在战争年代要勇于献身、精忠报国,在和平年代要辛勤工作、紧密团结在以习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周围,为社会主义建设恪尽职守,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中国抗日战争心得体会精选范本【二】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从甲午失败到抗战胜利,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抗日战争心得体会精选范本【三】

每一次仰望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就想到了战争时期牺牲了的英雄战士,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面神圣的五星红旗。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才有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今天。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面神圣的五星红旗。

每一次唱起这庄严的国歌,在那激荡人心的乐曲声响起时,哪一个中国人,哪一个炎黄子孙,不是肃然起敬、激动万分呢?因为它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在那烽火不断的乱世中,伟大的作曲家—聂耳用慷慨的歌词和雄浑的乐曲,用为国献身的勇气谱写了它,从此,战斗之歌时刻回荡在神州大地。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每次都发自内心去唱这国歌,心中的自豪感伴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我为我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当我国南极考察人员凭着自己的科技力量,乘着自己的万吨巨轮登上南极大陆,建立起我们自己的长城站、x站的时候;当我国运动员登上了世界之最—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范文参考网谁不为这高兴,谁不为这自豪。如今,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颁奖台上,以前被称为“东亞病夫”的中国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有多少人为这惊讶,有多少人为这赞叹……

我为祖国的日溢强盛而感到骄傲。我们的祖国—一个拥有_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开发区星罗棋布,高楼大厦到处都有;高科技捷报频传,卫星、火箭连连发射;重点工程节节胜利;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使“东方明珠”—x重返祖国。人们安居乐业,我们的祖国正向前飞奔!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的祖国必将在这国歌的旋律当中勇敢站起来!飞越腾空……

中国抗日战争心得体会精选范本【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感受良多,为此谈谈我的心得体会。本文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决心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从甲午失败到抗战胜利,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中,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我们不会忘记给予中国人民道义和物质等方面支持的国家和国际友人,不会忘记在x大屠杀和其他惨案中为中国难民提供帮助的外国朋友,不会忘记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虎队,不会忘记不远万里前来中国救死扶伤的白求恩、柯棣华医生等外国医护人员,不会忘记真实报道和宣传中国抗战业绩的外国记者,不会忘记在中国战场上英勇献身的苏军烈士!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宝贵贡献!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抗日战争心得体会精选范本【五】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集中显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蓬勃伟力。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一切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毅然奋起,同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正是基于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抗日战争才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旺盛生命力、巨大凝聚力和卓越创造力;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更昭示一个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任何列强都不能征服的,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深刻揭示了自强是一个国家自立的根本保证。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年,孙x先生痛感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军国主义敢于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战乱状态,政治腐朽,经济落后。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教训和新中国xx年建设发展的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入党申请书强大国力是一个国家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发展则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xx年过去,那场战火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20亿人口卷入其中的残酷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为子孙后代留下极其沉痛的教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年以来,人类社会和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尝战祸之苦痛,深知和平之宝贵,和平发展、永不称霸成为中国人民的坚定选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不枉人类付出的巨大代价。

中国抗日战争心得体会精选范本【六】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20xx年9月3日全国放假一天,目的是使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举行的纪念活动,让抗日战争深入人心。这件喜大普奔的事让许多人谋划如何利用这个假日,然而假日中脱离惯常的生活人们,有多少人进入纪念情境之中呢?有多少人在假日强化对历史的回忆呢?

70多年前,中华大地炮火连天、烽烟遍地,中国人民流离失所,受苦受难,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和摧残,惨绝人寰的暴行几乎遍及整个中国,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持续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和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不甘屈辱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经过多年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胜利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胜利。抗战期间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这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然而,有些人会把这个放假的日子变成欢乐和休闲旅游的时机,这并非不可接受,无论如何,人们因为这个假日的名字知道这个休息的日子所为何来。在卢沟桥的讲话中所提到的那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如今,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为了让人民铭记历史、深刻体会,全国人大会作出决定,以立法形式将中华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确立为国家层面的纪念日,是要记住耻辱和灾难,让民众真切感知“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当务之急是要树立正确历史观。“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历史是前车之鉴,可勿蹈覆辙,经历过的耻辱让我们自省自强,更加清醒、更加警觉、更加坚韧。纪念日让我们更好的铭记历史,更深地锲入国人的生活,融入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

中国抗日战争心得体会精选范本【七】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20xx年9月3日全国放假一天,目的是使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举行的纪念活动,让抗日战争深入人心。这件喜大普奔的事让许多人谋划如何利用这个假日,然而假日中脱离惯常的生活人们,有多少人进入纪念情境之中呢?有多少人在假日强化对历史的回忆呢?

70多年前,中华大地炮火连天、烽烟遍地,中国人民流离失所,受苦受难,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迫害和摧残,惨绝人寰的暴行几乎遍及整个中国,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持续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和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不甘屈辱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经过多年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胜利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胜利。抗战期间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这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然而,有些人会把这个放假的日子变成欢乐和休闲旅游的时机,这并非不可接受,无论如何,人们因为这个假日的名字知道这个休息的日子所为何来。在卢沟桥的讲话中所提到的那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如今,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为了让人民铭记历史、深刻体会,全国人大会作出决定,以立法形式将中华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确立为国家层面的纪念日,是要记住耻辱和灾难,让民众真切感知“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当务之急是要树立正确历史观。“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历史是前车之鉴,可勿蹈覆辙,经历过的耻辱让我们自省自强,更加清醒、更加警觉、更加坚韧。纪念日让我们更好的铭记历史,更深地锲入国人的生活,融入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

中国抗日战争心得体会精选范本【八】

暑假,在参加夏令营的时候,我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卢沟桥,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但使我受益良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座落在永定河卢沟桥以东的宛平城内,抗日战争的导火线——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就发生在这里。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12时后谎称丢失一名日本士兵执意要进宛平城搜索,结果遭我军拒绝。于是随后日军以此为由向我军开炮,宛平城内的驻军顽强抵抗,就这样双方激烈交火,争夺铁桥,伤亡极其惨烈。而自此之后,漫长的__年抗战便开始了。走进大厅,我们跟随一个导游走进了展览区,听着他一路解说,我们仿佛走进了那些昔日的战火之中。

从卢沟桥事变,到东北三省沦陷,到国共合作,到x大屠杀,到抗战的各大战役,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我们看到了自己落后挨打的惨痛,看到了全国上下一致抗战的团结,看到了我们从挨打到反攻胜利的激动。抗日战争是我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场胜利,是我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看到了华夏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参观完后,许多画面仍然徘徊在我的脑海中,让我难以忘怀。x的“万人坑”;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奋战到底的杨靖宇……太多太多的苦难与抗争让我难以释怀,旧中国的屈辱是我们必须铭记在心的,为的不是报复,而是随时鞭策我们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在我们的时代重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在展馆中看到的最有印象的一句话。我们从小到大,这句话怕是听过了无数遍,可我们中有多少人真的把它融入了我们的人生理想呢?作为中学生,我们的努力当然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可作为一个中学生,作为一个共青团员,我们是否也该为国家为人民多想一点呢?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战火的中国,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面前不存在着各种威胁。

上一篇: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思考下一篇: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