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4-10-13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精选18篇)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一

21世纪的化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着创新人才的出现,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人民教师,要勇敢地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因而要求广大的教学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涉及诸多方面,本文笔者仅从化学教学的角度并结合学科特点浅谈如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 者:周开荣 作者单位:宿州市第十一中学,安徽宿州,234000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主体作用 实验 创新能力 兴趣 创新品质

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二

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 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培养创新精神是开发创造力最有效的措施。因此, 中学化学教学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创新意志、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氛围

温伯格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 而要去尝试一下, 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 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 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因此,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在这个环境里师生间和学生相互之间可多向交流, 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 允许学生相互讨论, 不安于老师和书本上的答案, 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不同的东西, 这样就有利于生成严谨团结、活泼、开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 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 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 绝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 要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不是一般的情绪体验, 它与一个人的高级社会情感密切相连。所谓高级社会情感是指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就得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上下工夫。

1. 道德感的培养。

道德感的中心是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有了这种情感, 社会需要才会转化为创造者个人的需要, 并引导他不辞辛苦地投身创造实践, 取得创造成功。

2. 理智感的培养。

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对课程的兴趣、求知欲、获取知识和解决思维任务时体验到的欢乐。有了这种情感, 在艰苦的创造活动中便能意气风发, 乐在其中。

3. 美感的培养。

化学实验中加强实验美的展现, 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展示仪器造型美及配套协调美要求做到:洗涤干净, 比例协调, 大小匹配, 搭配合理, 高低适中, 装配紧密稳定、美观。展示操作美及现象美, 力求装置简单美观, 操作简便安全, 现象明显精彩, 这是最容易诱发和捕捉美感的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措施。

四、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识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 克服创造活动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它突出地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主动性、果断性和坚韧性三个方面, 磨砺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应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

1.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要使学生对自己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 对实现这个目的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 并能为此进行顽强的劳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用途。

2. 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要使学生能坚持不懈, 长久维持在开始的符合创造目标的行动, 能百折不挠, 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应该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一定难度的任务, 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艰苦的磨炼。

3. 培养学生的果断性。

要使他们能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执行决定, 抓住时机当机立断。要培养学生的果断性, 一个十分重要的办法是鼓励学生独立自主从事活动, 解决问题, 不能让学生变成唯命是从的“小奴隶”。

五、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包括实验的探索性和实验的创造性。

通过开展以上五项工作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验素质,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适宜的环境、创造性人格以及和谐、协调、配合、默契的群体, 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开发学生的思维, 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成为现代教育的方向。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 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三

关键词:创新能力;阅读教学;培养

一、鼓励大胆质疑

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的是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平时教学中,我对学生采取“两欢迎、三允许”,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课堂上,那些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往往发言机会少,说话音量低,一时表达不清。我就让他们回答一些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并及时表扬。课内,我也正确对待学生的突然发问和插话。学生在上课时,突然发问或插嘴,正是多思、善想、敢问的创新意识,课堂上无须指责,相反应因势利导。

二、激发想象创造

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力。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如,我教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中,我问“同学们,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陷入沉思,然后纷纷举手回答,热烈争论。如,有的说:“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学生们有从养蜂人角度说的;有从列宁角度说的;还有从自己角度说的。在对画面的想象中,创造性思维火花得以迸发,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强化思维训练

创新型人才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心理学家J.P.吉尔福指出,大部分教育都关心促进复合思维而压抑发散思维。复合思维鼓励学生找到“正确答案”,这便使学生的思维越发局限、狭窄。发散性思维,它是全方位、多角度地从各个层次寻求与探索答案的过程。发散性思维强的人在解决问题时,能有较多的机会得到正确答案,容易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新的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以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阅读教学,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袤空间,课堂中教师放胆让学生去质疑、去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为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尽绵薄之力。

4.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四

以“陶”创新

——以陶艺教学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探

内容摘要:

关键词:陶艺

培养

创新思维

在知识暴涨的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科技的带动下迅猛的发展。社会要求的人才,已不仅仅是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而是要求具有更深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就我们基础教育而言,更应努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回顾中国的教育历史,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核心思想就是创新,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创造。当今,我国素质教育的含义已作了很明确的完整的界定,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为重点,培养“四有”新人。学校在日益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不断的探索,从各学科出发,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摆在的重要的位子。

什么是创新意识?有人认为:创新意识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意识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认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是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的思考,产生新的认识,最终形成创造新事物的意识。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根据我多年的陶艺教学经验和探索,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我是如何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优化教材,激发创新的意识。

一场好看的电影,必有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情境。我们的陶艺课堂教学就好比是导演在编导一场电影。我想要吸引我们的观众——学生,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老师正确的利用教材和使用教材。当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情境中时,他们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学习、才能不断的创新。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就好比是让一群呀呀学语的婴儿,去欣赏一场交响音乐会一样。就会失去教育的意义,就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训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针对我校陶艺教学的实际情况,我通过探索,在陶艺课中尝试了多种巧妙激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比如,我在上《海洋生物》一课时,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则是要求通过绘画的方法来表象海洋生物。可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陶艺的方法进行制作。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彩色卡纸和各种废旧材料,学生还以为我准备给他们上一节一般的手工制作课而已。可我把他们带到了布满陶艺作品的陶艺教室,学生看着琳琅满目的奇特作品,心里是蠢蠢欲动。我便安定好学生的座位后,就播放一段海洋生物的vcd录像。我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小丑鱼”。有的学生说:“是珊瑚礁”等等。我就适时地拿出了我捏制好的海洋鱼类的陶艺作品(毛胚)展示在学生面前,请学生比一比老师的这些陶艺作品与刚才看到的录像中的鱼类有些什么区别?此时的学生会发挥其所有的记忆力,回想刚才的录像片断。当学生回答说:“鱼的色彩不一样是”。我就请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来帮助老师想一个比较容易的办法,把这些灰蒙蒙的陶土鱼变成色彩绚丽的热带鱼。有的学生说:“可以涂颜色„„”这时我就卖弄起关子来,我说:“你们想不想老师马上变给你们看?”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就把实现准备好的彩色卡纸剪成的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拿了出来。我一边把这些图形插到刚才的陶土鱼上,一边说:“圆的插在鱼眼上、三角形插在鱼鳞上、背上插个倒三角、尾巴连上小长条。”学生看的是津津有味,为我这个神奇的举动默默称赞。这时他们的兴趣个个高涨,我就顺势将学生的目光集中在自己所带来的材料上,让学生通过自己所代的材料来为你的热带鱼进行装饰。接下来是学生个个表现积极,人人参与自己小组的制作。本节课充分调动起了学习的兴趣,通过原本的两个美术内容—陶艺和纸艺进行了结合,在直观的感受中,使学生在原有的陶艺基础上得到了一次奇特的创新。当然,最后的作品充满着学生无穷的创意。

二、引导想象,诱发创新的意识。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虽然不是个画家但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永远不可能进行创新,而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好比是一艘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都需要灯塔为他们指明航向一样。实际情况是:学生基本上对陶艺都十分的感兴趣,可是他们最初的学习只是当成一件“玩偶”而已,制作出的作品往往缺少生机、千变一律,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陶艺作品才是成功的。所以在陶艺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例如,我在教学生用泥条盘制法(泥条盘制法就是把陶泥搓成相等粗细的泥条后,盘制成各种器物。)来制作陶艺时,我就这样来引导学生的。我先用课件展示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了泥条盘制法的基本制作方法。为了使学生的作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我就让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说一说你准备如何制作?这是学生已经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纷纷围绕着如何做一个外观精美的作品而绞尽脑汁,可是他们却忘记了我们用的材料是柔软的陶泥,随时都有塌陷的可能。我就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不破坏外观的情况下如何使你的作品更牢固。他们的方法可多了;有的学生利用牙签固定泥条、有的学生用细竹子制作出一些支架、有的学生用陶泥在塑料瓶外面包上一层便成了一个坚固的瓶身、有的学生在器物的内部涂上了一层坚固的泥块„„通过我手把手的引导,最后没有一个学生的作品因为泥条塌陷而毁坏,使这些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作品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学生得到了成功的快乐!

要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能忘记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泯灭学生的个性,千人一面,是创新的大忌。因为陶艺制作不同于一般的绘画,它除了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以外,它要求学生有敏锐的空间感和灵巧的双手。比如,我在教学生用陶土制作人物肖像时,一般的学生只是把陶土粘贴在人物的脸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制作五官。而哪部份具有个性的学生,他们会考虑人物的头与衣着的关系、他们会用陶泥,把人物从头到脚进行整体的装饰。我就引导他们可以加入一些人物的动作,用夸张的方法表示人物的表情,等等。使得这部份学生的作品生机勃勃,充分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这部份学生的影响力,不断带动起整个班级同学的创新意识。

5.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五

一、以对生活的热情为前提,创造简单乐器

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创造过程,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同样的,音乐实践也创造了音乐的美。学生对乐器非常的喜欢,但往往由于学校的师资条件,在课堂上并不能作到人手一件。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学生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塑料瓶、瓶子盖、玻璃杯)去发掘音乐,动手制作出各种“小乐器”。学生通过观察、创造、动手实践,以生活为源泉变废为宝,他们的创造能力让我感到惊奇,在课堂上,他们兴致勃勃的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得意之做,互相交流了制作方法,而且还能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来为歌曲伴奏。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体验到了创造带来的成功感。

二、提供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演

同样的一首乐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内容和方式。所以,我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放手让学生去玩儿,去实践,在玩儿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例如:在讲《过新年》这一课时,在学生会唱这首歌曲之后,我要求他们进行舞蹈创编,根据自己以往过年时所看到的热闹场景,用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过年时欢快、热闹的气氛。音乐响起,学生们按照自己的音乐感受,去表现音乐:有的学生扭起了大秧歌,有的学生随手拿出了自己的小手帕或小围巾,随音乐跳起来,还有的同学模仿耍狮子、舞龙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不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运用。

三、以歌曲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歌词创编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歌曲都非常的贴近生活,尤其是低年级的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比较简单,我就以此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创编歌词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比如在一年级教材中《两只老虎》的歌曲,在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编,将“两只老虎”创编成各种小动物,有的学生就创编成“两只小狗,两只小狗,汪汪汪,汪汪汪……”、“两只小猫,两只小猫,喵喵喵,喵喵喵……”等等。在学生创编歌词过程中,不但启发学生进行歌词创编,还鼓励学生创编动作,即唱到哪种小动物时就要表演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通过这种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并且使学生在创编和表演过程中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也加深了记忆。

6.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六

江苏省阜宁中学王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而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它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学科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新环境、推行项目(活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训练学生思维方式五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智能机器人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江泽民主席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作为课程方案的宗旨,提出了要“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智能机器人集合了计算机、声、光、电等多种技术,可以让学生全面接触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高科技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思考与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和进取精神。通过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智能机器人,把原来存在于科幻影片中的事物,引入到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教学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1、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其次,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组织方式,让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有意义的项目实现和活动完

成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客观条件。

再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创设有利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事倍功半。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多数是学生感兴趣的,但程序设计例外。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程序设计也产生兴趣呢?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我在讲授程序设计基础《三种基本结构》一课时,通过乐高机器人(做好顺序、分支、循环三种程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由机器人来演示原本只能空想的三种结构执行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结构运行的异同点,体会顺序、分支循环的作用,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通过程序控制机器人做我让它做的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操纵机器人的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改以往程序设计教学的枯燥、乏味。

三、推行项目(活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上海市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里强调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组织应该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与上机操作的局限,坚持“以项目上(或活动)带动学习”和学用结合的原则。通过项目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项目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三种结构程序设计应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项目(夏天,电风

扇是我们常用的纳凉工具,大家可能都碰到这样的问题,晚上睡觉调定时,可到时间关了就觉得热,一直开又容易着凉。我们能不能做一个电风扇,能根据不同的温度,吹不同大小的风,这样晚上睡觉开着也不怕了),让学生自己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机器人积木,搭建一个电风扇,进一步完善我们常见的风扇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开始时,就让学生在业余时间不断收集有关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到对课本知识了解到一定程度时,我把他们收集的各种知识,进行一次展示,让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2、我结合教学,适时运用机器人,把信息技术教学中较难的程序设计教学与机器人联系起来。比如讲到循环时,制作了一个避开障碍的机器人。机器人在前进中不断检测前方是否有障碍,有障碍就进行避让,形象的演示了循环的运用。在讲解枚举算法时,我给大家播放了机器人灭火的视频(受场地限制,没有实际演示),机器人在程序的控制下,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去搜索火源,找到后进行灭火,很好的演示了枚举算法的过程(一一列举出所有可能的解,检验是否是真正的解)。学生看到机器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此聪明,产生了要让机器人更聪明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由于设备和课时等客观原因,目前我校机器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还没有普及,更多的是利用课外。学校成立了机器人社团,定期安排学生活动。作为机器人社团的指导老师,我根据班级、兴趣进行分组,各小组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项目或自已寻找项目,进行项目的完成。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相互探讨。小组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学习。比如沿线走机器人,在搭建机器人时,小组成员可以分配任务,一个负责设计、一个负责积木、一个负责编程控制。搭建后,小组之间相互比赛,看看谁的结构好,谁的机器人更聪明,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个性,在一次次的探讨中,大家都得到了提高,有了更独特的想法。

4、机器人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可能并不多,在学习了网络以后,我就安排学生运用网络搜集有关资料,学生在选择好自己的项目后,也可以有针对的寻找资料。比如机器人足球比赛,我只给学生提了提,具体怎么做,由小组自己完成。学生拿到项目后,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在网上查找比赛规则、比赛方式,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提出并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通过网络观看以前的比赛介绍,从中吸取闪光点。通过BBS、网上联络等方式,向有经验的选手学习,同同行沟通、交流。学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的精神,激发了创新的意识。

五、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来看,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即它主要是关于如何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它强调的是“如何”而不是“是何”。因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教师将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教师将更多地承担引导者,支持者和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学生由接受知识的“水桶”转变为“处理器”和新知识的“生成器”。学习的过程是学

生自己探究的过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当然仅仅在软件操作上采用多种方法,达到相同目标,已没有多少创新可言了,通过机器人就能更好的实现这一转变。比如在做机器人爬楼梯的项目中,我只提供了场地,由学生去想像用什么方法上楼梯,有的想到用履带、有的想到用多条脚,有的想到用翻转,方法各有不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搭建机器人,编程控制机器人。同一种机器人结构,换上不同的程序或者同一种程序,换上不同的结构,他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活动中大家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各自的项目。

创新精神是要靠激发的,创新能力是要靠培养的。通过机器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创新的意境有了,学生通过机器人,可以把自己的想像的东西实现出来,在实现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培养。比如,学生在研究型课程(物理类)中也会想到用机器人来做自己的研究项目。参加二十届INTEL机器人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参加市家庭机器人挑战赛,获得三等奖。

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石,在这方面任重道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曾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并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的“创造宣言”永远不会过时,它正是我们今天开展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7.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七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恰当地把学生爱美、追求美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中的语言美, 知识结构美、图形和思维方法美来感化学生, 激起他们对数学的爱;我们应当经常有意识地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如何利用思维这一武器, 去揭开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奥秘而取得惊人成就的事例, 把学生这种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 使之产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欲望;还可以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 然后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大胆探索, 使“障碍”最终得到排除.这样不仅学生能够尝试创造和胜利的喜悦, 而且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

二、注重“双基”, 加强认识结构积累

因为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 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 结合感觉、知觉、记忆、联想和习惯等认识特征,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 这是一个具有内部联系的认知结构积累.这种个人积累的量越大, 则联想、类比和想象的领域就越广, 从而得到创造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 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双基”教学的基础上, 这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否则,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三、“授之以渔”,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连动性

思维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能独立思考问题, 善于发现和解决前人尚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 能自觉研讨获得新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法, 如“发现法”和“导学探究法”等,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发现、探究的方法, 使之在认识和探究的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就是“授之以渔”.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满足, 还要做一些具体的诱导工作:可以先出示一些典型例题, 再交给学生一些感性材料, 在学生熟悉这些材料的基础上适当地给以提示, 使规律性的东西时隐时现, 非本质的东西则可有可无.这样便于学生在独立思考时生成疑团, 产生独立探究的欲望, 继之寻求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四、激励猜想, 企求高效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高效性思维, 就必须讲究思维的效率和速度, 不能如常规思维那样按部就班地进行, 必须使学生的思维保持一个较大的“跨度”, 即有一种敢于超越的精神.而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它可引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 在已知领域中有所创新, 在未知领域中有所发现或突破.

1. 通过猜想,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在明显提高, 知识面也在迅速扩大, 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应地在增强, 这些都为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有利因素.

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 因而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意境, 鼓励他们“标新立异”, 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

2. 通过猜想, 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往往借助于归纳、类比等推理方法, 建立猜想, 获得解题线索.然而, 合理的猜想能否得到肯定, 只有经过严格的证明之后, 才能成为确定的论断.当我们确认原先的猜想并不正确, 这也能有效地锻炼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3. 通过猜想,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 表现在思维过程中, 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 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 寻求变异, 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思维的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思维发散的关键在于加重猜想成分.

在数学教学中, 一题多变、一题多串、一题多解 (证) 、一空多填、一图多画等训练, 都能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有些题目把条件或结论作适当推广, 使对一道题的研究变为掌握一类题, 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引出一串题.

4. 通过猜想,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批判性, 表现在善于根据客观标准, 从实际出发, 评论和解决问题的猜想是否正确.思维的深刻性, 表现为对问题的猜想过程的抽象程度及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水平.思维的深刻性常常伴随思维的批判性的发展而增强.

中学生具有好胜心强, 喜欢怀疑、争辩, 寻根问底等特点, 而他们的认识总是从不全面、不深刻或出现谬误, 经过多次反复和争论逐步发展起来的, 应组织他们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鉴别, 对隐蔽的错误进行辨误、驳谬, 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摘要: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中学数学教学是夯实基础的工程,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发兴趣, 激起探索欲望;注重“双基”, 加强认知结构积累;“授之以渔”,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连动性;激励猜想, 培养学生思维的速度和效率.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教学,独立性,求异性,发散性,连动性

参考文献

[1]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

[2]郑君文, 等.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

8.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学科进行分析、学习的必要能力。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研究理论的深入和发展,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怎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促进中学生历史创新学习素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知识的发散思维能力、转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创新思维,建立并提高创新能力。本文就以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动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同时也兼具趣味性,是人类活动的文字见证,记录了人类的发展、变迁过程,其中人物千姿百态、事件丰富多彩。由于历史知识是既有的历史事件,绝大多数都是经过人们证实的确凿事实,少有可变性,所以,如果授课方法不当,容易使学生觉得该门课程单调、乏味、沉闷,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动力。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采取一切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充满兴趣,产生了无穷的求知欲望时,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探索课本和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时刻注意创设一个充满探索性和学习性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活跃的思维和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要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大空间,赋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积极主动地提出历史问题,甚至对现有的历史漏洞进行补充,体验到探索知识的巨大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注意使用平和的语气,亲切生动的语言,启发性的提问方式,让学生融入到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中去,从而产生对更多历史的探索渴望,使历史知识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接受变为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注重课堂设疑,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让人明智。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历史是一个事实过程,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漏洞和错误,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大胆质疑的过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多启发学生进行多个角度的思考,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质疑和探索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先提出一些具有多个版本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从每一个故事中寻找疑点,排查出最可能的历史事件。

4、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通过教师的直接或者间接引导,让学生在教师刻意培养的条件下进行有目的的思考,最终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中学历史教学应该非常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激励学生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发掘出新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学习经验,尝试到探索知识的好处,这样就开启学生的智慧,打开学生思维定势的枷锁、引导中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历史知识中的知识。这些启发思维教学内容为学生架设了通往探求更多知识的桥梁,加强了中学生的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对全局意义的判断能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事物隐蔽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提倡综合创新,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结合

历史教学中,把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模式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确定学生在想什么,注意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把单独的历史事件发散到地理位置、政治因素等各个方面,让学生在综合的知识环境中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最准确的历史认识。另外,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在讲历史事件时,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该事件中,并提问,如果是你在处理这个事情,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影响等因素,你会怎么做,要得到什么结果?通过思维的发散与求异,让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6、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有时候讲到爱国主义战役时,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时候如果能结合相关的战役电影,通过声情并茂的视频播放出来,就能加强教学效果。如果只让学生去想象,他们的印象就很生硬,不容易产生强烈的记忆和情感共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会无限加大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对事情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在观察中实现了思维的“入境入情”,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对教师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历史老师,具备扎实过硬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要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需要我们不断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养料来充实自己,还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方能应对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红萍,中学历史课的创新教学,[M],《时代教育》,2010.5

9.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九

(一) 创新到底是什么。

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创造,不一定是什么惊人地发现,学生对物理现象对独特认识,从中发现新颖的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能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提出新颖的,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只要合乎情理那也都算是创新。 从物理的角度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标准件,教师当然也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富于情感的生命个体,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消失,才能建立平等的对话平台,平等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才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伙伴。

课堂首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其次才是获取知识的场所, 学生是这个场所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客人、参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 落后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做学生的好朋友,每一次探究实验都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从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并得出结论----物理实验结论的拓展全由学生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万万不能探究实验由老师代替完成,也不能先讲了物理知识,在做探究实验,那样就会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逐渐消失,久而久之学生就不知道何为探究,这样的“探究实验”也就起不到探究的作用,只能教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根本没有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不会发现问题,不会分析问题、不会解决问题,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进行多向交流,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在物理探究教学中,分组探究,组内讨论,组际讨论,师生讨论,这样就是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生 学习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对新颖的,富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应 虚心听取,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不能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决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枯燥的、痛苦的。

(三)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物理探究活动就是要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进行探究,通过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老师应培养学生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对老师、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想法,要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学生的质疑过程,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管错对,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是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才提出来的,对的一定要表扬,错的绝对不能批评,可以和学生进行平等的辩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质疑,也就不会有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前进的过程。许多科学家的观点被推翻了,被修正了,物理知识也就更新了,这正是科学家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体现。

(四)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认识论认为:认识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只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造就创新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物理知识,还应适时的将物理知识迁移到生产生活中、迁移到大自然中,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开拓了视野,也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富于创新的自学能力

对于自学能力许多老师认为就是让学生自己回家看看书,做做题,这是错误的,自学能力应有一定的创新性,例如上物理课的前一天,我先给学生发放导学案,提出一系列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形成每个学生各自的、不太完整的认识,再经过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不仅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引导学生参与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社会热点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来讲同样是热点话题,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再讲解能量的开发与利用时,提了一下陕西省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的通告,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可以说是见解五花八门,但却都有可用之处,甚至有些观点非常独特,有谈焚烧秸秆的危害,有谈秸秆的再利用,仅秸秆的合理利用,学生就提出了很多方法,比有些大人都专业,让我感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潜力巨大。适当的让学生分析一些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热点、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避险方法等可以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创新欲望。

10.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他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如下阐述。

一、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首先要注重智力的开发

人的智力发展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智力器官的机能发育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可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规律和形体结构,使学生选择跑、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方法。教师在讲解示范时,亦可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而获得学习上由体育到智育的迁移。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同样重要。

二、创新教育要多样化

1、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体育教学有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新课改中,体育教学内容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调整,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课堂,发展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育要加强自主性教学

体育教学的要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组织、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这些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喜欢学生顺从一点,学生越顺从、越听话越好。实际上,顺从和不顺从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在创造性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和不随俗的特点。我们应辩证地去看待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有着很大的市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是学生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创立能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身体活动,这是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首先,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显而易见的,但身体活动同时还兼有传授知识、发展技能、体验情感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次,学生的进步还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及感受——理解——创造的思维前进上。再者,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对于运动技能掌握的影响很明显,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因此,创新教育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要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总之,创新教育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体育教学同样能利用自身的独特性为这一宏伟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2000,05。

2、《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2000,08。

3、《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山东教育科研,2000,064。

11.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一

从未来人才发展需求的角度看,要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树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观念,重视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从长远发展看,中学阶段的教育不应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应从终身教育和继续学习的视角出发,应更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要着眼于未来,重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新教育正能体现这一目标,为了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活动.

一、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真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1991年,第11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也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

化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物质性质的教学,更要重视物质性质的应用,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联系实际进行讲授.如联系身边的化学现象,联系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联系当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并努力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说明、解释周围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化学问题,强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不应为讲化学知识而讲化学知识,不应为讲理论而讲理论,理论最终为实践服务,要尽可能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例如:在讨论到铝热反应时,除介绍该反应在铁路建设上用于野外焊接钢轨外,还可补充介绍利用铝热反应中放出的大量热量,使钢筋局部熔断而用于旧建筑物的定向爆破、拆毁.

课堂教学中将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只要掌握分寸,有机联系,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有助于学生重视科学技术和开阔眼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讲授与培养自学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周总理曾说: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古人也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永无止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单纯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可能不能满足和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实际需求,还需要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学习,而且是以自学为主,因此及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寻找答案;或者,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验室,走向资料室,通过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二是学生自学教材,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两者互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归纳、综合、筛选出带有共性、富有创新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回答,给出最佳答案,并在该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戴安邦教授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化学全面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颜色、状态、变化、气味、质量改变,不仅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停留在感知基础上,而且要求学生观察记录结果,并加以分析,作出合理解释,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排除荒谬,纠正错误,发现真理,从而获得认识上的突破,取得认识上的飞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才能顺利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心理,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理论、推理、计算,轻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的心理,给学生尝试的机会,给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以及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实验教学的重点要由过去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转移到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上来,赞可夫曾提出一个重要原则:“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实验教学也要强调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并“学会怎样实验和思考”.尽可能增加探索性实验,我们曾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并安排在该知识点教学之前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可以组织课外科技小实验,如检验有机物中的碳、氢元素,辨认布料,制造肥皂,等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中学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强调文理分科,割裂文理科的结合,导致理科学生忽视社会、生活、就业对化学素质的需要,忽视满足社会的化学需要,较多地注重化学学科的学术价值和理性思维的训练,但对发生在身边的最基本的化学社会问题却知之甚少.

化学教学中,注重对教材的社会功能、人文精神的挖掘,更有助于创新教育.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史中涉及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两项就是化学方面的成就,火药和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社会的化学化和化学的社会化,现代化学正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可以说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和化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可结合化学知识向学生讲解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能源利用、化学与农业、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食品、化学与卫生用品、化学与洗涤剂、化学与衣着、化学与护肤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树立社会责任感与义务的自觉性,增强环保意识,造福后代子孙.马克思曾说: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化学科学在揭示物质内部丰富多样的运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时,显示了化学领域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材料.

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取证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大胆质疑,尊重知识,不迷信、不唯书、不唯师,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念,才能勇于创新.

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化学教学中,还应该注意针对学生的心理,及时疏导.如对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模仿心理应潜移默化,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的自信心理应尊重鼓励,培养独立自主的品质;对学生的可塑心理应启发引导,培养广泛特殊的心理;对学生的克制心理应化燥为思,培养坚韧顽强的毅力.

费里德•海纳曾说:“教师凡要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主题,创新可以形成新概念、新事物.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善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1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二

一、诱发兴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作文的兴趣, 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变无心为有心。因此, 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诱导、恰到好处的点拨,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使他们产生一吐为快的感情冲动, 使写作成为他们一项自觉的要求,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从而点燃他们的创新之火。例如在学习鲁迅《故乡》一课后, 学生被文中闰土的生活状况深深地感染, 于是我说:“他们今后有见面的可能吗?水生和宏儿会像他们一样有隔膜吗?闰土未来的日子会好起来吗?下面大家自拟题目, 展开想象, 续编故事, 讲讲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学生顿时活跃起来, 有的以《重逢》为题, 讲了“我”和闰土在北京见面时的感人场面;有的以《兄弟情》为题, 写了水生和宏儿由相识、相处到成为好友的发展故事;有的以《闰土的晚年》为题, 讲了新中国成立后, 闰土晚年美好生活的若干片断。这样, 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 产生新奇大胆的设想,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有着重要意义。

二、突破立意

立意的能力反映了对生活的认识的感受。立意不但要正确, 而且要有新意。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立意, 即对同一题材, 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 从而写出不同立意的习作。例如让学生以《长江》为题进行作文时, 有的写长江哺育两岸人民;有的写长江也是祸根, 如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等等。由于立意不同, 作文迥然不同, 很有新意。

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不但要多角度立意, 而且要有新的见解。如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老师不是蜡烛》的作文, 他从人们常说的“老师是蜡烛, 照亮别人, 燃尽自己”说起, 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不同于蜡烛,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 时时流淌出悲哀的泪水, 可是老师在辛勤耕耘时总是露出幸福的微笑。接着写了老师的几个生动事例。最后写道:老师的劳动是辛苦的, 她有蜡烛一样的奉献精神, 但她不像蜡烛那样, 在奉献时毁灭自己, 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延伸。这个立意非常新颖独特, 准确地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性质和含义。

三、多方选材

选择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动笔之前, 还应对拥有的素材进行选择, 合理剪裁。要指导学生多方选材,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 让学生写《记一件新鲜事》时, 先让学生讨论社会、家庭、学校有什么变化, 确定以赞美新时代、新风尚、新观念为中心, 然后指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 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事, 反映一个“新”字。有的写了“卡拉OK”进了寻常百姓家, 反映了改革开放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有的写李大伯拆新楼支持高速公路建设;有的写村办厂来了大学教授, 反映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以及老教授发挥余热为四化作贡献, 等等。这样选材,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展开联想, 写作创新

联想是多角度创新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自古以来联想让许多善于思考的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英。发明家布伦特因看到蜘蛛吊丝做网, 巧妙地构思出了现在的吊桥;牛顿在苹果树下看到一个苹果落地, 从而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由此可见, 由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情的联想效应是何等重要。那么在作文教学中, 如何利用联想效应使学生的作文更富有新意呢?

1. 假设中创新

学完课文之后, 引导学生根据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思维空间, 推测课文中没有写出的事物, 想像可能发生的事情, 并大胆写出自己的设想。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会通过联想, 写出颇有新意的佳作。

2. 变形中思考

变形思考是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的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对某一形象加以润色, 使之成为贴近学生生活或者符合文章情境的新形象。方法主要有扩大或缩小, 增加或减少等, 如对文章进行改写、扩写的练习, 变换文章人称, 结尾续编或习作扩充, 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写出更富新意的文章。

3. 音乐中引思

13.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三

金沙县太平中学:龙明伶

体育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要想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

关键词: 体育课学生创新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是大多数人对喜欢体育的人的评价,这是真的吗?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现代科学认为,“四肢发达,头脑不简单”。

一、体育课

体育课不仅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场所,它更应该是开发创新的天地,体育是最早的、也是最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在体育课上,它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体育课内容上下功夫。要培有养创新能力的学生,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习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上课的节奏。要培养创能够新性的学生,体育教师必须首先富有创新精神观念,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要培养创能够新性的学生,体育教师应大胆地放开去做,不防做做“放羊人”,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例如:下一节课要上50米短跑,教师在本节课结束时,告诉学生下节课要练习的内容。要自己去设计一堂与50米短跑有关的内容,并放手让学生自己上,教师在一旁指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要在意一堂课的得失,也许一堂失败的课,更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不是常常在说“失败就是成功之母”吗?体育不仅一堂课,更是一个舞台,一个成功与失败交替的舞台。

二、学生

与大多数体育教师一样,在我上第六年上课中,经历了“会上、怕上、不知道怎么上。”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教师,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从来没有懈怠过工作。那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首先来谈一下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体育,本来中学生应该是喜欢体育活动的,你们可以看一下,他们一有时间就在玩。可为什么一上体育课,他们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我现在的班里就有几个,一下课就追追跑跑,不亦乐乎,可是一上体育课上却没了劲,让他们自己搞点活动还可以,要按规定的内容、任务去练习就没有了积极性。为什么会这样?(1):就是教师教学内容让他们没有兴趣。(2):就是中学生把体育当作一种被动的不得不做的任务与负担,如果不是要中考,他们可能连最起码的活动也不愿意去做。只要出了校门,他们可就不再对体育有什么兴趣。在这种应试观念

下,是难以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增强身心健康的目的,难以养成体育活动与欣赏的良好习惯和能力。(3):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认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体育课在许多领导、家长、学生心里就是负科,现在的体育考试不完善,只要其它科好的学生,体育的可以是满分,中考体育没有什么意义了。殊不知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教育对象——学生,如果没有学生,在好的教师的失去了他的意义。所以教师的教育应该围绕学生,而不是围绕教材。

三:创新

a、树立成功教育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要想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奥托曾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或多或少”。在体育教学中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去模仿动作;有的学生心理也想上去做动作,但不外露;也有学生因怕做不好,表现得很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但他们内心也会有一种想做好的想法。例如:我们来上一堂跳远课,有的学生跳得远;有的学生动作比较好;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腰部力量等;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多去鼓励鼓励他们,使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学生都能积极投入练习,用成功的意识去推动着他们思索、创新。b、建立和谐的师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里教师与先生的关系是分开的,是一个完全的教与学的关系,学习处于被动的学的状态,学生的水平仅仅现于教师的水平,这是不科学以不合理的。教师应该去营造一种开发、大胆、自由、活泼、宽松和有趣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关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受到对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教学环境,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大胆创新。c、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点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的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任何学科都是一样,枯燥的学习,不断重复的动作练习,再加上还要不可避免的付出自己的体力,有时甚至是超越极限的体力,往往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望而止步。然而兴趣则可以唤起我们废寝忘食地钻研,成为打开学习大门的钥匙。

4、应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以生活背景,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录像、绘画等再现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比赛、野外训练等激励学生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

5、应用法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讨论法就是不拘于教老师“一言堂”,学生“盲目学”,他是在创造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激发我们学生的兴趣,并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分组50米极力比赛,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利用不同的方法与配合,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成功与失败,再次练习,再讨论,反复练习,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技巧,并熟练地运用。让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在讨论中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6、应用游戏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组成,它具有一定特殊目的和综合性活动。如“争鹰王”、“大鱼网”、“老鹰抓小鸡”等游戏。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竟争获胜的气氛,同时把可让学生自己编体育游戏。学生一旦参与进去,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智力和创新能力。7应用分层教学、提高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应将学生按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因材实教。确保每一个学生的能够学到东西,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一区域得到成功。这样一来素质好的例如:跳远课我们给能力强的学生增加距离,提高要求,使他们能够充分得锻炼;我们对于体质稍差的学生就要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他们也能与素质好的学生一起完成练习,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积极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课上真正体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体育课才是名副其实的现代体育课。

8、应用美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的课堂环境,是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适当从美学的角度去考虑。如教师是否大方;队形是否均衡;场地是否整洁;器材是否有序等。教师在贯彻教学审美原则上应做到语言美、教法美、动作示范美、形体美等的课堂教学环境,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4.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四

生的创新能力

姓名:周龙 *** 课程名称:所在市区:

生物学教育 定西市安定区南鹰学校

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周龙 定西市安定区南鹰学校 ***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关方法的探索,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①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②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③启发学生想象,提高创新能力。④鼓励创新,体验创新快乐。⑤尊重学生人格,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 教学;创新能力 ;培养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把学生推向创造的成功之巅。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对教好初中生物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何组织和设计好每一堂课。这是广大生物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本人采取了以下措施,来促进生物学的教学工作。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是我们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妙趣横生,以趣激情,由情达理的学习氛围。创新,不是要学生在生物的学习中,去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知识,这是不太可能的,主要的目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面对创新教育,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教育科学如今也在教改中迅速前进,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扩充知识信息,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必然妨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而新知识、新信息的出现不仅给人们以新的创造基础,而且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发新的联系乃至幻想,增加迸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机会。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妙趣横生,以趣激情由情达理的学习氛围,“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求知,成长服务的,教师的本分是“主导”,所谓导师,善导之师也。这就要求他要导出“趣”,导出“情”,导出“能力”。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锻炼,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学会分析,归纳,应用,迁移和创新,我们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或与同学们讨论,争论或与教师辩论,鼓励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勇于批判,善于评价,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分别做完了质壁分离与复员实验后,教师适时设疑:“应该如何根据本实验测出某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呢?”让学生把问题带回家,认真准备,充分酝酿,然后回到课堂,畅所欲言,教师穿针引线,因势利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让学生的创造思维迸出朵朵璀璨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三、启发学生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的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推测出最终的结果,想象力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一片绿叶比做一个制造有机物的大工厂,那么叶肉细胞就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每个叶绿体就是一台加工有机物的机器,而使用的原料则是导管运输来的水和气孔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水分和二氧化碳在叶绿体这台机器上加工成有机物,再由筛管运输出去。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样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创新,体验创新快乐

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诸如学习的信心,决心,恒心。乐观以及抗挫折能力等有关个人素质的情商因素,“情商”是与“智商”相对的心理学概念,所谓情商是指人得人格素质,是个体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各个层面,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驱动,自我超越,自我调控等能力组成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指出:“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最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影响。”情商决定着每个人的性格基调,影响着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就,一位好的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屡败屡战,愈战愈勇,始终拥抱着对自己未来的憧憬,美国乔瑟夫。摩菲博士说:“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则隐藏在水下”实践证明,奇迹源于潜意识的创造能力,而人人都有这种潜在的能力,所以从理论上说,人人都能创造奇迹。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虽然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才能和成果的机会,满腔热情地赞扬同学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因此,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搞小动物饲养,花卉栽培;带领学生野外植物认种,标本采集;组织参加小教具制作比赛,生物谜语竞猜等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例如:去年我组织了一次生物小教具制作比赛,其中初二⑵班有个同学利用玩具鲫鱼,制作成一个各个器官可以自由拆装的教具事后我在班里表扬了他,并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从此以后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好成绩。

五、尊重学生人格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诸如学习的信心,决心,恒心。乐观以及抗挫折能力等有关个人素质的情商因素,“情商”是与“智商”相对的心理学概念,所谓情商是指人得人格素质,是个体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各个层面,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驱动,自我超越,自我调控等能力组成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指出:“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最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影响。”情商决定着每个人的性格基调,影响着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就,一位好的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屡败屡战,愈战愈勇,始终拥抱着对自己未来的憧憬,美国乔瑟夫。摩菲博士说:“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则隐藏在水下”实践证明,奇迹源于潜意识的创造能力,而人人都有这种潜在的能力,所以从理论上说,人人都能创造奇迹。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把学生推向创造的成功之巅。

参考文献:

⑴潘应召;织金县初中生物教师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1期

⑵苏明学 ;张素梅;试论生物学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02年12期

15.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五

一、倡导优化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 认真嵛好每一节课.精心没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向学生灌输经过思考得来的错误答案要比人云亦云的答案有价值。在课堂中务必千方百计创没相互理解、信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例如:教师有意把“I am careful”写成“I am carefully“等, 启发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 师生之间这利, 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活动的机会。教师一定要有一颗热忱的心, 善于掀起学生的创新火花.尽量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举手同答。回答对了, 教师应说“Terrific!Wonderful!I’m pleased!Thank you!How cleveryou are!”等表示满意的话, 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如学生一时同答不上来, 教师不能急躁, 勿用“Be quick!Don’twaste time.”等缺乏耐心的话语;应说“Try.please.Takeyour time.Don’t be afraid、”等温暖、鼓励的话。即使同答错了, 并不马上说:“No, you are wrong.”之类生硬、粗暴之词, 给学生的思维火花浇上一盆冷水;而是说:“Itdoesn’t matter.”“Please think it over.”等进行圆场。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讨论、发言是自巾、安全的, 不会受到压制, 从而使他们身上蕴藏的学习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出来。教学过程应该像是一盏油灯, 需要师生共同添油, 才能使灯火辉煌, 照亮每个人。

二、注重引导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l.引导学生向独创性思维方向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能够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正确弓l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敢于思考、敢于钻研, 尝试、探索知识的奥妙。不要“迷信”教师和参考答案, 不要人云亦云。说英语.缺乏自己的思想;写英文.没有独立的见解。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构思、与众不同的见解、违反常规的答案、别出心裁的想法、新颖独特的思路, 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也要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

2.引导学生向深刻性思维方向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问题的表面, 看到其本质的联系及其制约的关系。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根据不同的特点和中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案,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善于提山肩发性, 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 提供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不仅仅停留f在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能够利用现学知识, 结合已学知识, 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从而使静态的纯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索价值的动态问题。如在教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时.先要求学生三或五个人为一组比较组内成员的高矮、胖瘦、快慢等.然后在小黑板‘卜画了三个男孩放风筝, 但没有画出风筝。问“Whose kite is the highest?”学生先认为老师漏画了.思维片刻后,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终于有人答对了。老师称赞“How clever you are!But why?”他说风筝放得越高, 风筝线越松。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3.引导学生向多向性思维发展思维的多向性是指学生注意向各方面展开思维, 全面考虑问题。为了拓展思维的多向性, 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可能的方向扩散, 使思考者不局限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 而是从各种可能的没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教师可创没一些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多用How do you know? Could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between them?Could you make mor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 orphrase?The more, the better.等使学生的思维不至于呆饭, 为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4.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批判性方向发展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通过独立分析而有批判的接受取舍, 它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和能力的途径主要是改变教师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态度, 避免“教、训”学生思维.尽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维活动。教学中通过不断地质疑探究来深化对特定事物的认识, 提高个人的综合思维能力.在英语课堂上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的天地。

三、加强方法指导, 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当今这个“变化的旋风愈转愈怏”的时代, “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得多。要使现在的学生将来不做“文盲”, 教师必须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让他们“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主要目标放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上, 把这些技能作为交际手段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16.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六

作文是一种心智创造活动,创新能力是这种活动的核心。作文创新的能力是指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采用灵活多变的结构,以新颖深刻的立意,丰富别致的材料,创造出新形象,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的能力。通过该能力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那么,怎样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要给学生一个宽容、自由的写空间

作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尤其在日记、随笔这样的训练中,要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不做任何形式的限制。提倡“实话实说”、“实事实写”的文风,让它能反映真实的生活风貌,真实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以他们的眼光去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他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认识和思考有时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狭隘的,但正是这种活跃和思维,却常常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和创造的才能。

二、要让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有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触摸到时代的脉搏,积累创作素材,思考人生价值,写出“新”文章来表达生活、反映生活。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写作中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联想做起。联想是对头脑中已有事物的再现,是由已知事物联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我们可以指出一个事物,让学生进行联想,如看到圆,可以联想到皎洁的明月、明亮的眼睛、晶莹的泪珠、环型的跑道、历史的车轮、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看到绿色,可以想到森林、希望、生命、和平……学生养成了联想的习惯,想象力自然丰富,文思自然如泉水般涌出。

我们可以采取很多方法提高学生想象力。我们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古代诗歌意境优美,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通过想象再造创作成优美的散文。还可以利用教材进行续写和改写。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小说、写童话、神话、写科幻文章,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思绪自由放飞,充分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和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同一个事物、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善于点拨,让学生学会进行多视角、多方向的选材和构思,力求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写《砖的启示》这篇作文,就可以指导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意向去考虑,确立观点,展开议论,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写砖在印模中规范的改造精神;在窑火中煅烧的磨砺精神;目标一致,团结协作的精神;正直刚强,宁折不弯的精神;排寒暑挡风雨造福他人的精神等等。这样,思维越来越敏捷、开阔,对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大有益处。

世上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认识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彼一面。例如,过去人们常用“玩物丧志”这个成语告诫学子不要沉迷于所喜好的事物,以免消磨掉志气。而有的学生偏从新的角度写了一篇“玩物未必丧志”,指出玩还常常能使人受益,文章独出心裁,很有新意。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还可以让学生就某些名言成语和社会现象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新看法。这样做,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审题、构思、写作中的求异思维能力和选材、组材的水平,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17.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七

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创新能力 探究性 合作学习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走出单纯死记硬背语文知识的误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尝试。

一、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空间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要改变条分缕析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策略。小学阶段,教材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素材,探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而且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如教学《穷人》一课,可以利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这句话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也给学生提高了尽显个性的探索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教师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探究空间,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尽显其美!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精神、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面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学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和各自注重的焦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表达、创新的机会。如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诗人写出了老年辞官返乡对人生易老、世态沧桑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写出了离家闯荡、建功立业的少年,也写出了鬓毛疏落、老态龙钟的自画像。对诗人的此句诗,学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现象,如果让学生说出心目中贺知章的“鬓毛衰”,则精彩纷呈。学生写道:“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了小村庄,他的脸像又干又瘪的苹果,又深又密的皱纹,写满了人世间的沧桑。”“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弯着腰,拄着拐杖,边走边咳嗽,连胡子都跟着颤动。”“我想象中的诗人,虽然老态龙钟,但精神矍铄,深陷眼窝中的两眼依然明亮,雪白的长胡须飘洒胸前,仙风道骨的神态显示着诗人的气质和风范。”学生在个性化的思维与想象中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

18.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八

一、小学作文指导的创新

(一) 立意的创新

“千古文章意为高”, 立意, 不但要正确, 而且要有新意。在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下, 学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作文思维:面对蜡烛, 一定要赞颂无私奉献的教师;面对铺路石, 一定要歌颂默默劳作的养路工;面对中秋圆月, 一定要想到祖国统一……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 我们应该给学生以思想个性和感情自由, 鼓励学生多角度立意, 即对同一题材, 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 确定不同的中心, 从而写出不同立意的习作。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老师不是蜡烛》的作文, 他从人们常说的“老师是蜡烛, 照亮了别人, 燃尽了自己”说起,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师毕竟不同于蜡烛,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 时时流淌出悲哀的泪水, 可是老师在辛勤耕耘时总是露着幸福的微笑。”应该说, 这个立意既“对”又“新”。

(二) 材料的创新

生活中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古人说“无一物不可入文”,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多留心自己的生活空间及周围的事物, 多关注自己所参加的各种活动和别人的活动情况。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 去感知、去体验。观察的角度不同, 所积累的素材也就别具一格了。如写妈妈这个题材, 可谓“历史悠久”, 该如何创新?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多角度去观察、去感悟, 然后动笔写出自己的妈妈, 于是学生的习作内容跳出了以往常见的“妈妈不仅疼爱我, 而且还十分关心我的学习”的俗套。学生不再为找不到典型事例而发愁了:《小气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坏》……内容精彩纷呈, 极具个性, 这不能不归功于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三) 布局的创新

学生习作有先模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熟练运用后, 就不必拘泥模仿, 可以引导创新破格了。如改写《科里亚的木匣》, 课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得到启发”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改写时要求学生改变叙述的手法, 重新构思, 拟出提纲, 变顺叙为倒叙, 把法西斯被赶走, 科里亚回故乡挖出木匣作为文章的开头, 然后追述埋木匣的原因和经过。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 创造发展。

(四) 语言的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语文教育鲜明的标志就是, 它的积累是一种能激活的语言, 是理解、感悟了的语言。即使有了写作素材, 如果词汇缺少、语言贫乏, 那么哪怕再美的景象, 再感人的场面, 在他的笔下也会失去光彩, 平淡无味。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运用课内外新接触到的语言, 不断提高表达效果。对学生选词用语方面的大胆尝试, 教师要善于发现, 热情肯定。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写故事;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并积累词汇;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造句;鼓励学生借用妙词佳句仿说仿写;鼓励学生运用叙述、说明、描写等表达方式。这些做法都有助于语言的创新。经过学习、吸收、消化后, 创造出新的符合语法规范的个体, 是语言创新的又一境界。

二、小学作文评改的创新

(一) 捕捉亮点, 及时赞扬学生的作文创新

教师应该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及时迅速而又准确地从学生的作文中找到亮点, 哪怕是学生运用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 甚至一个标点, 教师都应该及时指出并进行肯定和表扬,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文中这些写:“我好想看到了你描写的景物, 真棒!”“人物真是生动极了!”等等。创新的作文要打破常规, 与众不同。对作文中的幼稚、错误之处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 不能全盘否定, 可以用引导性的语言帮助学生修改作文, 比如“如果换个人称来写会不会更好?”“呀, 你这个词用得太重了, 换个轻柔点的吧!”当然, 评语中不能全部都是建议, 教师应该努力找出作文中的优点,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这样的及时评改, 趁热打铁地适时点拨,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 在作文讲评时赏识学生的方法

1. 具体点名赏识。

哪个学生的作文写得好或者进步比较大, 都要进行点名表扬;

2. 范读赏识。

在点名赏识的基础上, 选取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进行范读, 不仅使作者得到了鼓励, 而且也会树立模范, 督促其他同学学习。

(三) 发表学生作品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的作文是学生追求的目标。同班同学的好作文更是让学生羡慕不已。教师应该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发表作品, 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该是多么激动呀!教师不仅可以创“班级内刊”, 还可以积极与报刊社联系, 帮学生发表文章, 走入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如此激发, 对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是一种鼓励, 对作文没有得到展览的学生更是一种鞭策。

(四) 实施学生互评作文

学生互评作文就是学生之间交换作文, 帮其他同学批改作文。学生可以和同桌互评, 也可以和前后桌甚至小组内同学互评, 有时候还可以打乱顺序, 自选互评对象。学生对同龄人都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 都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心里没准还在暗暗较劲:我一定比某某写得好!这样一来, 在互评作文中, 学生就会带着“旁观者”甚至“批判者”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作文, 这样更容易发现作文中的问题,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便于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形成相互切磋、勤奋向上的学风。

总之, 作文教学不是一潭死水, 而是一条永不停歇地缓缓流淌的小溪, 永远都在变化。因此,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时, 要因材施教, 不能搞一刀切。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多观察, 细留心,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动力, 培养良好写作能力。

上一篇:平安夜最走心的祝福语句子下一篇:中秋祝福语简短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