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2024-10-0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共19篇)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一

浅谈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中语言和语感的培养

朝阳小学校

贾春美

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解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一、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用了“培养语感”这一概念,把培养语感作为学生语文素养中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在总目标中设定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目标。可见语感培养的重要。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的基础。学生的语感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低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感受语言,从而帮助他们学会语言。

二、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途径

(一)、读中体味、触发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大量阅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是我国传统培养语感的方法,反复读,并在读中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自己阅读、质疑、讨论、感悟,让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如:一位老师在教三年级《陶罐和铁罐》设计了一个朗读的环节。

师:课文中“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怎样读最能体现铁罐的傲慢?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陶罐的傲慢。

生:我把“碰”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这也能表现铁罐的傲慢。

生:我觉得“我”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我是十分结实的、了不起的铁罐子,你算什么东西!

生:我觉得“陶”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表现了铁罐对陶罐的轻蔑,也就突出了铁罐的傲慢。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就按你们各自的想法大声读几遍吧!教师的一句“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就按你们各自的想法大声读几遍吧!”,不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也不使学生受到书本的限制,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尽量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对于同一个内容让学生站在自己不同的角度上去感受。学生也就在这自悟自得中感受着朗读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

2、以读代讲。如,在《荷叶圆圆》中我的一个教学片断。“在朗读中,我们已经发现原来荷叶中藏着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呢!(出示四幅图。)多有意思啊!那么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把荷叶当作什么呢?快到课文里找找吧。”(请同桌一起再把课文读一读。)学生回答:四个调皮的小伙伴分别把荷叶当作了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师问:那么,它们是怎样在荷叶上玩的?

生:读出课文四句话。师:再指名用完整的话回答,做动作,贴卡片。这样,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使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

训练朗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听朗读,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可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进行朗读效果的检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大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竞赛”“故事大王”,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朗读训练的方法易多样化。

(二)、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积累又离不开必要的识记背诵。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而言,必要的记忆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语感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大量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地积累、内化而成的。

课本上的要读、要记,课本外的佳句美文也要多读多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除了积累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挑选、推荐一些童话、散文、寓言等读物,教会学生多种读书方法,并指导学生做好语言积累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厚重,螺旋上升,最后完成语文积累的任务。

(三)、品析揣摩、体味语感

训练语感,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读、议、品析、披文入情,深入理解文字的内在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敏锐和感悟力。但教学时不能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章和辞法,而是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从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摸索出语言的规律。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品味词句,让学生去领悟作品语言的独到之处,这对训练学生的语感大有裨益。

1、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

将句中的关键词语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比较,可发现他们表达的意思的奥妙差异,体会出祖国语言的丰富及作者用词的准确。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妙处,可要求学生用“拉”或“飘”等字换“挂”,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一个“挂”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点极其准确、形象、巧妙地描写出来,与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2、增删比较,发现规律

在文章的重点部分增添词语,两相对比,可加深理解课文。如《美丽的小路》一课中“兔姑娘又从小路上走过,皱起了眉头,说:‘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引导学生将“皱起了眉头”去掉再读一遍。通过对比,学生很快能感受到肮脏。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

3、抓住关键词来培养分析能力

叶老曾说过:“教语文不仅要使学生熟读课本,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扩大词汇,掌握语言的规律,增长表达的能力,从文学作品的阅读里提高思想的培养。”如:一位教师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纷纷”一词的教学片断:

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蒲公英,用力一吹)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蒲公英的种子一个接一个地飞起来。

生:它们有的往左、有的往右、有的上飞、还有的下落。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像这样一个接一个、没有顺序地飞,就叫做—— 生:纷纷。师: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 生:秋天到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纷纷落下来。

师:现在大家想象一下蒲公英的种子会怎样乘着风“纷纷”出发呢?

教师先通过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再引导学生说话练习,迁移运用,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效训练了语言感受力。

(四)、充分想象,拓展语感

语言是思维训练的凭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物质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凭借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相结合,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可以用以下途径进行思维训练:

1、续想

有很多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尽,续想就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沿着文章的思路把故事续编下去,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我问:小壁虎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它多么高兴呀!如果再见到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它们会说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积极发言:小壁虎又来到小河边,对小鱼姐姐说:“姐姐,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小鱼姐姐说:“你和从前一样漂亮!”;小壁虎爬到大树上,又看见了老牛,它说:“牛伯伯,您看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老牛说:“我真为你高兴!”;燕子阿姨看到了小壁虎,惊讶地说:“小壁虎,你向谁借的尾巴?”小壁虎说:“这是我长出来的新尾巴,妈妈说我们壁虎家族的尾巴都有再生功能!”„„老师趁机引导使课堂上出现了一片勃勃生机,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2、补白

教学时可以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为学生搭建施展想象力的平台,让他们在想象的海洋中遨游。如《美丽的小路》一课,当学习到美丽的小路变了样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想象美丽的小路怎么变丑的。学生有的说是住在小路边的鸭先生随手就将喝完的饮料罐扔了出去;有的说是在路上玩耍的小猴将雪糕皮扔在了路上;有的说兔姑娘散步时扔下了擦汗用的纸巾„„孩子们想象力非常丰富。

所以我们既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开展想象,同进又要为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想象的条件。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所以在思维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卡壳”现象,这时应利用知识信息来弥补缺陷,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潜能不可忽视,对于思维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只有经过必要的思维训练,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感。

3、重视拓展性阅读。

学生在课本上,精读过某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某个主题的文章后,在选择与表达方法、题材相类似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反复体验,训练学生的语感。

例如,学生学习了《春晓》这首诗,请孩子们回家收集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歌和短文,利用班队课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姑娘走近我们的身边”交流会,每一段、每首诗都是一幅画,画面开阔,色彩鲜艳,学生在诵读中产生了产生了畅达感,对春意的感悟自然加深了。

(五)、说写结合,内化语言

小学低年级写话是从有声语言发展到书面语言,如果没有有声语言的帮助,低年级的书面语言便难以展开、充实、丰富。因此要大力发展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语言,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唤起学生的已知,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渐规范语言,学会创作,拓展思路。

低年级学生在运用语言时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病,教师应当做一个语言医生,在日常教学中应善于及时指出学生的语病,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学生说:“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崭新的衣服。”教师提醒学生“衣服不能用„一个‟,要用„一件‟,开头的„我‟重复,应该去掉。”再如有一学生说:“图上有老师,还有小朋友。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老师提醒:第二句的“老师和小朋友”可以用“他们”代替。然后让这位小朋友再试试。如能让学生重复说、模仿说,就可以强化正确的语言训练,掌握规范的语言,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学会精炼语言,清晰表达。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将大步提升。

语言是由一个个词语构成的,词语是语言中相对较小的单位。没有对一个个词语意义的具体理解,就谈不上对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的理解,空泛地谈语感的培养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一直受到重视。学生积累的大多是词语,但对于词语的用法往往不能恰到好处。如果在教学中及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选一两个词练习说话,就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以达到积累的目的。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如《两只鸟蛋》一课,学生在充分诵读课文理解了“焦急不安”之后,让学生用焦急不安练习说话,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练说话,不仅让学生感到运用词语的乐趣,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积累了词语,掌握了用法,发展了语感。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影响,写作对他们来说困难较大。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用拼音来代替字,学试写文,对于学生的佳作更要郑重其事地表扬,给学生以信心。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一定会积累大量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

总之,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但我想,只要每位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在学生刚接触到汉语言文字时,就加强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知道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二

一、反复诵读———落实一个“读”字

夏丏尊说过:“读, 原是很重要的, 从前的人读书, 大多不习文法, 不重解释, 只知在读上用死工夫。他们朝夕诵读, 读到后来, 文字也自然通顺了, 文义也自然了解了。”可见诵读对文义的理解是多么有用, 因此, 语感的训练要以诵读为主。

(一) “读”中感受情感

读是感受语言情感的最好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 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自然得获得语感。例如, 课文《二泉映月》中有一段话概括了阿炳十几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一找, 再让学生朗读体会, 使学生真正走近阿炳, 了解阿炳, 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 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然后紧紧围绕“渐渐地, 渐渐地, 他似乎听到沉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在教学中, 教师需让学生反复朗读, 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 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来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经历与身心的巨大折磨, 进而体会到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

(二) “思”中领悟内涵

语感训练的着力点应在于“思”。边读边思, 才能领悟语言内蕴, 使语言快速长进。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 通过读、画、咀嚼来解词析句, 通过比较、思辨、领悟, 逐步积累语感。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啃食干粮一部分时, 我就主要采用“一读, 二画, 三咀嚼”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默读, 让学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时珍很苦, 并用笔画出来。接着思考, 李时珍住的是破败的古寺, 吃的是难以下咽的干粮, 他怎么还笑着问徒弟?再接着指导学生质疑讨论, 汇报交流, 通过思辨从一个“笑”字中领悟到李时珍不怕吃苦, 以苦为乐的品质。

(三) “忆”中把握方法

“忆”就是记忆, 简单点说就是复述和背诵。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复述和背诵。复述是构成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语感。由于经常不断地进行背诵训练, 再加上受书面语言的影响, 学生就能从书面语言中学得越来越多的语汇, 使口头语言的质量越来越高, 越来越趋向规范化。而当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提高后, 他们需要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时, 就更能灵活自如地遣词造句, 表情达意。

二、推敲品味———突出一个“品”字

品读, 就是把读书和品味结合起来, 读中品, 品中读, 感悟语言的魅力。

(一) 比较———品出规范

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精确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词语并不深奥, 意思不难理解, 但却用得精妙传神, 耐人寻味。这时可以用比较、反复推敲、品析挖掘其隐含的意思,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 锤炼学生的语感。比如,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 我主要让学生体会“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 先分别找出课文中的三句话,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法布尔“着迷”“迷恋”昆虫的词句, 品读体会。当学生发现“痴迷”一词时, 我让他们说说“着迷”“迷恋”与“痴迷”区别。通过对比由“着迷”到“痴迷”, 学生感受到三个词语都是指喜欢, 但是程度不同, 从而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强烈热爱。

(二) 调换———品出精华

调换就是把句子中要推敲的字词换一个词语, 两相比较, 让学生品味作者运用词语的精当。比如《三顾茅庐》一文第2小节,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 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教学时教师可以追问学生:“这句话中的‘嚷道’能否换成‘说道’?”学生通过调换对比, 从中感受到张飞的粗鲁无礼。

(三) 揣摩———品出中心

好的诗文总有些精妙的字眼, 这是作者炼字工夫所在。《春日偶成》的作者是程颢, 是他春日郊游, 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 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其中“乐”用得非常精妙, 教学时, 教师应主要让学生说说作者郊游时看到了哪些美景, 再让学生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三、创设情境———注重一个“情”字

情景教学是一种激发儿童相应的情感, 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一) 在情境中展开想象, 感知语言形象

情境教学非常注重创设相应的情境, 启发学生想象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场面、秀美无比的景色等。显然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有帮助的。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 我通过放课文录音和大瀑布录像, 让学生展开想象再通过朗读读出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入情入境地朗读, 通过情景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

(二) 在情境中体察情感, 感受语言情味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情”的作用, 要把感情带入课堂, 要挖掘文本中的感情因素。教师要用感情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 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读, 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教师要自己先动情, 将学生带到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 在情境中领会主旨, 感悟课文中心

主旨是课文的灵魂, 是作者写作的主题思想, 它蕴涵在语言文字中间, 学生不易掌握, 由于情景教学是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文本的主题去创设场景,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理解领悟文本内容的内涵, 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深层含义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 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尽情想象, 想象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 所处的环境, 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对话、表演, 自愿结合扮演文中角色, 在演中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可贵品质和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语感;训练;想象

语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感教学应以学生的语感获得为根本目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语言有真切而敏锐的感受呢?

一、朗读品悟,培养语感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语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是一种对语言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心理行为。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学生联系句意,说“冒”是“长”的意思。这时可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了根据:因为荷叶“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这样,抓关键词句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詞用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口语训练,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可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深化感悟。口语表达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实际情景,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头的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而培养语感。

三、发挥想象,培养语感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想象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边晶莹的泪花,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这样,学生在展开丰富联想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语感。

总之,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创设条件、讲究方法、加强训练,就一定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四

首先,我懂得了“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前提”,这里的 “读”,是有效的阅读。田老师告诉我们,指导学生读有四大忌,即 “有朗读而无要求;有要求而无指导;有指导而无感悟;反复地读却 无层次”,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语感培养的,这是其一。

其二,“揣摩 品味是关键”,这里揣摩品味的是文章的关键词句;

5.小学语文阅读中怎么培养学生语感 篇五

一、深入情境,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师精彩的范读,也能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加强语感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四季之美》一文时,我通过一组表现四季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已经初步体验到了四季的美与美在哪里。另外通过一段带视频的诵读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热烈、秋之沉静、冬之妖娆,受到了语感的熏陶。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功夫。《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的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

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 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掠过”、“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朗读品味,领悟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如《荔枝》一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妈妈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这种世间尤物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四、注重实践,增强语感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电视广播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组织语言极快,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我们一定要在学生语感培养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文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感受文章,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一些学生根本没见过、听过的内容,学生头脑中很难浮现出相应的形象,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意境,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学习《彩色的翅膀》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图片的旁边可以配备一些词语,让学生仔细认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蝴蝶与西瓜之间的授粉联系。

通过情境创设,自然巧妙地引出学习的内容,通过语言与音乐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实现了意境的交融,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课文内容,领悟了其中所要讲解的核心理念。

2.强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强,大声朗读能够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稳定,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等也有着很好的作用。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大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不管是口头和书面表达都需要学生的用词准确、连贯、句式灵活多变,内容具体、清楚。朗读能够使学生对文字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把握好各种句式,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背景,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体会,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反复朗读课文,从而感悟出作者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科学设计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一手段,把握好整堂课的节奏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设置各种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认识制造一定的矛盾,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思考

一、小学生语文语感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尚未成熟,知识面较窄,很少接触到语法常识以及一些历史性资料等。因此,在语感的形成过程中难以有效地结合这些内容。此外,在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文章结构、段落大意的介绍和分析,而忽视了情感教学,同时也忽视了文章暗含的语感,一些实际上生动、内容充实的文章,也显得十分乏味。因此,强化对学生理解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1.语感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语感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必备条件,任何语言活动都应该将语感作为先决条件。因此,语感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果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感,那么语文成绩就会较高,而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以及篇章能力,语言能力是基础,而其核心就是语感,因为学生在进行交流时就需要依靠语感,语感被认为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

2.提升小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感可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语感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这一审美能力就可以通过培养语感的方式进行塑造。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其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都需要依靠培养语感来获得。语感实际上是长期实践以及文化熏陶的产物。因此,强化对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并提升其精神境界。

3.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我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是语言的使用者,在生活中频繁地进行着多种言语活动,目的也具有多样化。而在这多样化的目的中,语言一体感受的准确和灵敏程度与语感存在较大的关系。因此,切实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感水平,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其未来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三、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措施分析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培养他们语感最为直接的.方法。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小学生的基本功,同时也是阅读好文章的前提。通过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小学生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又能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朗读还能提升学生的智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朗读之前,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为学生做示范,尤其要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朗读中,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2.帮助学生在背诵中积累语感

背诵与朗读一样,都能够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小学语文的文章较为简短,但是文字优美且有些文章都是些经典之作,单靠阅读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感,但是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就应该督促学生对这些优秀文章进行背诵。背诵并非是机械化的复读,而应该是将情感融入文章中,抑扬顿挫地进行诵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背诵比拼,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背诵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文章背下来,再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感。

3.借助课外阅读,积累词汇

词汇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础所在,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感。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做摘抄,将优美的段落或句子抄写下来,在晨读时进行阅读甚至是背诵。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分享自己摘抄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无论是对教材中的文章写读后感,还是对课外阅读内容的读后感,教师都应该重视,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优秀作品在课堂上朗读给大家,这样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积累了大量词汇,对学生语感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在遵循新课改标准的前提下,重视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通过朗读、背诵以及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切实培养并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感。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并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7.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七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感起着很大的作用。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 能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因此对语文必须通过朗读这种声音的媒介, 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 使它增加活力, 使学生全方位感受语文。朗读有助于语感的整体性。可以把朗读作为一种最简便的课堂反馈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如教学《爱莲说》时, 学生朗读“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这一句子, 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赞美之情, 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嘲讽之意, 对于自己一样人的少的慨叹。如果学生没有把语气、语调准确地读出来, 那就说明学生还不理解, 教师要稍加点拨。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情, 语感本身就具有感情, 而朗读不只是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更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

二、在情境陶冶中培养语感

情境陶冶是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情境里, 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受到感染和陶冶, 从而产生语言体验, 激发语言情感, 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反馈能力。这是一种体验型语感能力的培养。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 把间接生活经验和语感教学沟通起来, 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联想:有时借助挂图、实物等教具, 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有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展示现实生活的某些场景, 激起学生的真切感, 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境界。如教学朱自清的《春》, 课文描绘了充满生机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 教学时必须调动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角度立体形象地感受意境, 在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三、在理解、训练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 既要点评分析, 品味语句, 又要综合相关内容, 联系写作背景、材料, 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 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如教学《君子于役》一诗, 配乐朗读后, 可让学生利用提示展开想象、联想, 把总体感受说出来, 并用简单线条勾画出一幅画, 体会诗歌反映的主题。叶圣陶先生认为, 凡是技能, 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长期积淀的结晶, 只有强化实践, 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因为只有大量的能力训练, 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 逐渐形成语感。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离开了语感, 人们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信息交流, 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因此, 我们要花大气力认认真真地抓好。

8.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人们接受和输出语言能力的客观反映,是学生认识逐步走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新课改理念认为,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位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慈和地说理,第三句庄重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那激昂委婉的语调,使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情感激发出来了,强烈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二、比较诵读,培养语感

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的句子与改动后的句子进行比较诵读,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教学中可以运用增加、删除、调换、替代等方法,让学生比较、揣摩、品味课文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揣摩就是多了解作者的思路、意旨,把包含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体会出来,形成语感。例如《燕子》中有这样的描写:“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先让学生读这个句子,然后删除句子中的“偶尔”“一圈一圈”,再让学生读。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出用上“偶尔”一词能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小燕子飞行时的轻快、敏捷。“一圈一圈”能形象地描写出燕子沾着水面后波纹荡漾的情景,反衬初春湖面的平静。在教学中,如果能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这样,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三、展开想象,培养语感

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定向引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感受形象,达到诱发学生语感的目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而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笔者在教学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时,让学生说说脑海中展示出来的前川瀑布飞泻而下的美丽、壮观景象。通过启发想象,诗句的意境变成学生鲜明的内心视像,学生读起来身临其境,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四、角色扮演,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课文生动有趣,人物活灵活现,为学生所喜爱。小学生想象能力丰富,模仿能力强。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人物境界,与之同喜忧、共哀乐,语感就自然而生。

教师可依据学生天真活泼这一特点,凭借角色效应,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充当角色,引导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这样朗读起来不但抑扬顿挫,还会饱含深情,极富情趣与感染力,课堂气氛也会活跃与和谐。如教《小英雄雨来》第四部分时,先让学生了解雨来和鬼子军官这两个人物。根据课文所写的情境,学生各自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态,然后讨论,模仿当时人物的神态、语气朗读。学生时而温和,时而发怒,时而变得凶恶可怕,极富感情色彩。他们与主人公一同思考,一同感受,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得真切深刻,读起来情趣盎然。分角色朗读不但能让学生读好课文,还培养了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发展了语感能力。

9.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九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四川省美姑县教育研究室 马文富

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也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生活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如带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家禽小动物时,只要说到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鸡的特点,有好斗的公鸡等特点。这些都是来自学生生活经验中美好的记忆。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敏锐的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朗读中感受语感

在朗读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里,体会言语中所蕴涵的东西,积累语感。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论文范文 )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就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三、背诵中积淀语感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如指导学生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童年乐园的一段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章唤起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头脑中展现百草园景象。接着再细细品读,品读中理解这段文字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前一关联句式,略写百草园的整体,先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后一关联句式,详写百草园的一个局部,叙述的景物从动物写到植物,表明了作者欢乐、愉快的童心。然后再尝试回忆往复几次,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所背内容记住。课后练习中以这段文字为例写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有所拓展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机械背诵,而要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四、理解教学内容中领悟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如《荷花》一文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用其它词换“冒”。学生有的换成“长”,有的换成“钻”字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用“冒”好。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之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冒”出来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就抓准了关键文字,咀嚼出了精妙词语的个性特征,品味出了它的神韵。

五、想象中培养语感

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鸟的天堂》中这样写道:“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里的“热闹”并非只有听觉感受,其中还包含着视觉、运动觉、空间觉等多种感受,其形象很丰满,是一种立体形象的感受。在教学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边在脑子里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一边诵读,读出“热闹”的感觉来,读出作者欣喜的感觉来,读出美的感觉来。

10.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篇十

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联想、比较、揣摩、领悟等思维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会朗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而对文章的独特体验是学生读好文章的基石。朗读也是学生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悟其神的境界。

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节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庐山那缥缈、捉摸不定、变幻万千的云雾。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二、在揣摩中培养语感

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评,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二泉映月》中“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沉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倾吐”一词,让学生朗读品味,真正领悟到盲人阿炳是在用心在演奏,是在用琴声“倾吐”自己对家乡、对生活、对音乐深沉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同样,课文结尾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痛苦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文中的四个“爱”字是阿炳感情的升华,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源泉。学生只有通过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在教学中,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

三、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如《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学《云雀的心愿》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教学冰心先生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让学生去读冰心先生写的《小橘灯》《寄小读者》等。如此,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互相补充,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捡更诱人的“西瓜”,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在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贯穿阅读训练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揣摩、积累、应用等各种方法不断锤炼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会能力,逐渐将语言文字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1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十一

语言一旦成为人们的习惯,使之脱口就能说出,一眼就能看出,一听就能悟出其含义,这就形成了语感。

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

1、利用朗读法培养英语语流感

我国英语界老前辈范存忠先生曾说过:“早晨一起,学生们就在屋外,树下,千遍万遍地读……不到半年,舌头听使唤了,一些句子,不假思索就跑到嘴里来了”所以,英语语感和朗读是分不开的。疯狂英语的创使人李阳先生说:“如果你每天朗读英语,英语的节奏就会逐渐渗透到你的身体深处,你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好。”所以,朗读方法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模仿能力强、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不同,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如:模仿录音跟读,开火车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接龙读、感情读等。但课内朗读训练是有限的,还应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在课外向家长发送朗读作业,让家长监督,让孩子在早上,在晚饭后的空余时间里,进行大声朗读,快速朗读和反复朗读的练习,每天坚持20~30分钟。在朗读过程中加强英语的语调、节奏、语流、音律等反复训练,刺激学习者特有精神元。久而久之,通过多读、熟读、反复读、大声读,快速读和模仿读提高对材料所做出反应的敏锐度和习惯程度,将朗读范文的言语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语言。

2、直呼式英语法培养语音感

语音感是对语气、语调、节奏、语流的感觉。直呼式韵律英语教学法的马承老师说,呼式就是淡化名称音强化音素,直接读出它在单词中的读音。如bag(书包)不读作为[bi: ei dvi:]直呼b[b] a[A] g[∧]→bag[bAg],因此培养语音感的关键是直接拼,直接读,自然地拼,出声地读,及时地将所拼语项放在言语交流中去应用,这样就使所拼语项在交流中的语流中自然而然地从音境中溢出,达到“听音能写、见词能读、一听就明、一读就懂”的状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竭力使这种教学达到最优化,使语言材料本身的语感因素与小学生在言语交流中获得的语感经验发生碰撞,从而激起新的语感经验。

3、利用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培养语义感和语法感

⑴在课堂上教师努力为学习者营造语境,注重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利用图片,情景提示,精神安排大量的有趣的听读训练,创造多听多读的机会。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有听和读的习惯养成了也就逐步培养出了英语语感

⑵将英语句法词法知识用于听说训练中从而提高语法感,

教师可通过三种练习来训练:拼读练习、句型练习、情景交际练习。进行过句型、情景、句法相结合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小学生都会有一种判断句法是否规范的直觉。例:I am a student。句法规范,人们会产生一种合乎句法的语感。因此,在听说读写中训练句法也是可以培养句法感的。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培养手感也是很重要的,而且与培养语感是相辅相成的。语感和手感的培养能使人形成一种“超记忆思路”,形成深沉的记忆能力。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手感呢?

1、“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养成勤读写的好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生词时,强调口到、手到,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写,这样坚持下去,就会形成手感。当嘴里念出单词,手里也就自然写了出来,从而扫清学英语的第一大障碍:生词关。

2、“本不离身,笔不离手”养成勤记笔记的好习惯

不管是在课上是在课下,让学生随时积累有关英语方面的知识,这样沉淀得多了,积累地多了,自然英语就简单易学了。

3、“词连成句,句连成篇”养成勤练笔的好习惯

1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十二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 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的能力具备了相当的水平,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 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 语感能力强的人, 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 感知语义, 体味感情, 领会意境, 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 见到“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 立即会在眼前浮现出粉墙上挑着红花的杏枝、园内姹紫嫣红的春色, 还有诗人驻足抬眼的神态, 迅速感受到诗人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春的感情, 进而获得美的享受, 接受美的熏陶。

二、怎样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 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 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的东西, 也不是天生的资质, 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 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 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 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对语言对象的整体感知

语感就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所谓直觉, 是指主体对外界信息结构的一种整体接受, 是人脑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因而,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语感, 就必须对语言材料进行整体把握, 杜绝零碎的肢解。

语感的整体性指的是要把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 而不是对语言作词典式的支离破碎的、条分缕析的解释。在阅读教学中, 一些老师总习惯于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分析语言特点等一套;或者是对阅读材料进行条分缕析, 割裂阅读对象各部分、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 甚至导致学生感到“你不说我还明白, 你越说我越糊涂”。因此, 一定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材料, 并加强训练, 逐步形成相应的语感。

2、引导学生掌握言语信息的迁移

夏丏尊先生在谈到语感时曾说:“见了‘新绿’二字, 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 见了‘落叶’二字, 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由新绿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 由落叶感到无常、寂寞, 这就是一种迁移。语感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就是言语信息的迁移过程。言语信息迁移的前提在于丰富的语言积累。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 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 参观未来世界, 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 和各种人交谈。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假丑恶的憎恨, 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同时, 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 感受语言的奥妙, 认知了语言的情趣, 把握了语言的精髓,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正说明了只有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 实现言语信息的迁移, 才能构建语感。因而, 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 促进学生言语信息的迁移。

3、指导学生涵泳揣摩

所谓涵泳, 就是熟读精思, 潜心体味;所谓揣摩, 就是反复思考推求。此二者的目的都是“究其义蕴”。阅读教学时, 应有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品读体味。如朱自清在《春》中描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可引导学生揣摩:小草为什么是“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又是“偷偷地”?换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嫩嫩、绿绿”改为“嫩、绿”不是更简练吗?教师可用增、删、调换、前后改动的方法与原文比较, 让学生体味, 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敏感性。

古诗语言凝练, 一字一句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含义。教学时应该把这些精美的语言瑰宝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高超本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僧敲月下门”的“敲”, 都是品味古诗用词的典范。

1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十三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实际应用中养成的一种具有情感色彩、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和表达思想情感意图的语言能力,是一种语言素养。语感的强弱实际反映出的是语言感知能力的差异,语言学习效率的高低。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可以通过日常训练逐渐得到强化。然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尝试,谈一下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广泛诵读让学生体会不同语境中的英语表达方式的区别,理解文本意思,只有这样地诵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句子或文章的意味,体会英语的魅力。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说过:“我觉得初学外语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记单词,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读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其敏锐的语感。”

二、加强语音教学,增强学生自信

教学实践中,我常常遇到比较尴尬的情况。有一部分学生初中升学考试英语成绩较高,但高一一个学期下来,它们的成绩下降幅度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读音导致的结果。因为它们在初中把基本知识点记住了,读音不准确,但考试成绩很理想,上了高中后,因为读音错误多,影响到不敢大声读英语,时间长了就没信心读,于是兴趣锐减,自然难以提高成绩。

三、强化英语知识学习的整体结构功能

语感是通过语言实践培养的,实践活动主要由听、说、读、写四个层面构成,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忽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要求。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四、课外延伸,激发学生阅读和运用英语的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是课堂是有限的,在语言练习的量上终归不足,教师应当考虑课堂的延伸问题――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譬如:英语角、英文朗诵会、英文幽默小故事演绎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的好途径,英语的交流功能在这些活动中会得到很好体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重视培养学生习惯,语感的培养要有持续性

叶圣陶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我也模仿他老人家的话,英语老师不是给学生讲英语的,而是引导学生学英语的。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1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十四

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

作 者:杨梅兰 作者单位:青海省民和县第二中学,青海,民和,810800刊 名:各界・科技与教育英文刊名:GEJIE・KEJI YU JIAOYU年,卷(期):“”(12)分类号:H3关键词:

15.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篇十五

(1) 对于领悟课文和应对考试的意义。教师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与语调, 感受课文的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有助于学生领悟课文的中心思想, 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而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培养中得到提升, 久而久之, 学生习惯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去阅读文章, 能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思想脉络与思想感情走向。众所周知, 小学语文考试中会考察一些与语言有关的题目, 这些题目的设置大都是考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 如果学生的理解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已得到培养与提高, 那么, 在面对考试中的题目时, 学生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2) 对于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 这虽然是语文教学任务, 但却关系到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 好的语言感受能力一旦形成, 学生必将终身受益。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将在各个方面有所体现。

(3) 对于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阅读和感悟能力的作用。学生在求学历程和整个人生过程中, 时刻都会与语言信息打交道, 语感能力影响的绝非仅仅是语文课堂的表现和语文成绩的高低, 它对于学生终身学习、领会信息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语感优良的学生, 更能养成从文学作品中体味到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更能从各类信息媒介中捕获、运用新的知识的技能。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建议

(1) 认一认——消灭“生字小魔怪”。小学语文教材中, 每节课都有生字, 当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还有一些应该掌握的词汇。例如:《七颗钻石》一课中应掌握的生字有“竟、匆”等, 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 正确读写“钻石、水罐, 喜出望外”等词语。教师对这些生字、生词的学习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进行。这些活动都是孩子们乐于参加、乐于呼应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 逐步提升小学生语感, 让他们乐于读书。

(2) 读一读——提炼“文章小精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朗读的素养。能够正确、流利、带有情感地朗读课文。“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只有多遍地朗读课文, 才能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贵的沉默》是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懂得回报母爱, 学会关心与关爱他人。而《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 这样的文章更要让学生加强阅读, 让学生理解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 领会夜空美丽的景象, 再现孩子的童真与童趣。而这些, 都要通过阅读才能领会。

(3) 动一动——感受“文字多奇妙”。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呈现的教学情景较多, 一篇文章常常会出现很多不同的角色, 因此,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 学习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 并体会人物心理。

(4) 写一写——吸收“语言维他命”。语文教学中, 当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 老师还要进一步要求其展开联想与想象, 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练笔应用, 来巩固阅读积累的语感成果, 只有这样, 良好的语感才会在阅读中得到巩固, 在写作中得以发展。也应当注意到, 由于很多学生生活阅历不足, 实践经验有限, 所以在阅读中积累的能力可能在自己的写作中不能准确地应用, 教师也应当对这一点进行指导。

3. 结语

叶圣陶先生曾经有言:“文字语言训练, 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于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且见效慢的过程, 不但要求任课教师在小学期间坚持不懈地注重语感方面的教学, 本着教师应有的耐心、细心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学习。良好的语言感知力, 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 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都可以恰当自如地运用语言。因此, 小学语文的语感教学应探索新思路, 为学生终身的语言素养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志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J].学周刊, 2011 (33) .

[2]王云.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浅谈[J].北方文学 (下半月) , 2011 (1) .

1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十六

关键词:蒙语文语感 深情朗读 语言积累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蒙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蒙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蒙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蒙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蒙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三、蒙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一)激活生活体验

生活有多么宽广,蒙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蒙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蒙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

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蒙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二)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能促进广泛浏览。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三)在训练中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是蒙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蒙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蒙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四、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表述的准确性,语言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了。

17.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十七

一、论文摘要:

本文先从“语感”的定义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育的必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先要让学生了解语感的心理因素:联想和想象的活动;情感的激发;思维的参与。其次,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通过二条途径:一是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文章最后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教育,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二、关键词:

18.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十八

[摘要]: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笔者通过分析语感的含义,探索语文实施语感教学的方法,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笔者提出应从挖掘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和积淀语文知识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语感 生活体验 言语实践

语文知识

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与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知识中心说”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感中心说则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感。

一、为什么培养语感

(一)语感的定义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那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之前,必须先弄清语感为何物?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

“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1]

“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2]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3]

“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应的感觉,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4]

“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言语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就是语感。”[5]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

1、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感悟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了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主动地学习探究。语感教学注重在语言训练中学得语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活动,积累了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在以后的阅读中,学

生就可以用这些已有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去感知理解。在感知理解时,可选择和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相似的语言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这是“同化”;对于与自己语言经验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而适应这种新的语言现象,这是“顺应”。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更趋于完善。这样,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核心。因为语言文字并不是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情色彩,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语文教学绝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而同时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化为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不是传授语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3、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一方面任何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人类的思维成果也必须依靠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思维才能表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而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语感的训练与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情感和能力的积累和激发,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感强的人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材料的重点、情感,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加思索地表情达意,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美育。

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而必须要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丰富情感等因素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直觉形象进行了感受,审美情趣得以激发,这其实就是一个审美教学的过程。美的形象性和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完成。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高低。

二、怎么样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培养有三个基本途径——挖掘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积淀语文知识。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一)、挖掘生活体验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6]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7] 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山寨》一课中写道“看着飘起的炊烟,好像离山寨不远。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到处林遮树掩,青藤垂挂屋檐„„多亏小狗几声汪汪,才把课人寰到门前!”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炊烟”,不曾亲眼见过“青藤垂挂屋檐、林遮树掩的情景”,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山路曲折蜿蜒绵长”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

如: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美丽的武夷山》有这样一句话:“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造型奇特、玉柱、火把、鲜花、竹笋”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武夷山山峰奇特美丽”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武夷山的小游客们,你们现在来到了武夷山脚下,看!造型奇特的山峰从我们眼前滑过,它们

都想什么?”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现武夷山真实的山峰,并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尽情的诉说着山峰奇特的造型——“我觉得山峰像„„”。教师并及时引导把“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句后的“。”改换成“„„”。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已经到了武夷山,正在感受着武夷山山峰奇特的造型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呢?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二)、加强言语实践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先,入情明理的。例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8] 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9]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夏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10]这样敏锐、深刻的语感就是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精读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如好词好句可用“OO”来表示,重点句可用“==”来表示,疑点可用“?”来表示,还可在文旁写下所思所感,即做批注。速读使语感敏锐。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速读即浏览,是说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言语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

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6

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 等。笔者的作法是在每周一早自习时,为学生读一两篇从《读者文摘》或《青年文摘》中选取的精美文章,并把文中隽永、深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供他们抄诵。每当我深情诵读时,教室里总是很静很静。所有的孩子都在屏息倾听,语言的魅力让人心动。“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狄金森)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言语实践特别是课外的言语实践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有所收获为原则,切不可以加大学业负担为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进行语感培养的探究中开展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作文接龙游戏,小小编辑部、辩论会等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感生成能力的同时,亦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积淀语文知识

高品质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 [11]所以强调语感训练,决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渗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定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作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表达技巧的实例,值得借鉴:

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师: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

生1:是高高地窜出墙来。

生2: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生3: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

师:大家讲的多好啊!同学们,加上了想象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这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将“想象会使语言生动”这一表达技巧,融进了学生对诗情诗境的感悟中,深化了他们对诗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12]

结束语: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吕俊华:《谈体会》,《百科知识》总625期。

[2]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3]杨炳辉:《谈谈语感的本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4]王尚文:《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5]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5期。[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第267页。[7]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4、45页

[8]朱熹,《朱子语录》。

[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1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页。

19.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十九

一、初“读”,整体感知

肖川博士关于语文教学目标有文字、文学、语言的三个层次的论述。在笔者看来,这三个层次都应该是语感培养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提示要求,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语言文字,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继续学习作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课堂上会呈现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和思想去全面感知新的课文。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引导学生带着思考题“‘将’指谁?‘相’指谁?因何不和?又为何和好?”去阅读课文。学生们带着急于探究的欲望,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读、去发现,这是学生最原始状态下的感觉,也是最珍贵的,更是教师组织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品“读”,感悟语言

学生的语感培养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而词句是文章表达的基石,也是概念表达的基本形式。对词句能否正确理解则是对文章内容能否正确理解的基础,换句话说,词句的理解训练也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形式。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出它背后所蕴含的内容、形象和意蕴,提高语文教学的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1)妙于提示。对于写人、记事文章中对话较多的部分,要让学生把握文中人物的语言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个难点。如《草船借箭》里讲周瑜和诸葛亮交谈的一段话,因为学生对人物内心世界不容易揣摩,所以他们朗读起来平平淡淡。此时老师要机智巧妙地加上一些提示语,如周瑜他阴险地问:“水上交战,用什么武器最好?”诸葛亮佯装不知周瑜险恶用心,坦然答道:“用箭最好。”由此引出诸葛亮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三天内如若造不出十万支箭,自己甘愿受惩罚。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周瑜用心险恶,步步设计加害诸葛亮,诸葛亮不动声色,神机妙算。学生朗读的语调由原来一板一眼变得时而沉稳,时而急迫,合理再现两人说话时的心境。

(2)耳闻目染。对于一些大部分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课件让画面上的语言形象直接刺激学生的大脑细胞,激发孩子联想和想象,感悟课文内容,内化语言,培养语感。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这一篇课文时,文中描写了草塘的景色“大、绿、绿得有层次”这几个特点。由于南方的孩子没有见过如此景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再现草塘景象,然后范读,让学生欣赏草塘真实形象,再谈自己的情感体验,体会草塘的景色特点,接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沉醉于作者描绘的诗情画意之中,提高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3)读写感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推敲词句,丰富语言积淀,形成语感。例如,教师在教学《荷花》这一篇课文时,课前让学生们先自读课文,上课时又让学生们小组读、轮流读、男女生赛读等。学生们就是在这些读中获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荷花之美。教师再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按照自己独有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一些必要的小练笔,以此来进一步巩固读的效果。这样一来,学生的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学中得到快速发展。这种以个性感悟为主的课堂,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及时闪现出自己独有的理解,迸发出璀璨的智慧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怎会不充满生机和魅力,显现出生命五彩缤纷的美丽呢?

三、熟“读”,积淀语感

古人曾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第一要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熟读后快速背诵书面语言,内化语言,来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领略语言的优美、文章的韵味,从而水到渠成地形成良好的语感。如在《长城》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一个“才”字形象地概括出了修建长城的不容易。我们不妨让学生闭眼想象:这有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建设场面是怎样的?想完之后和同学交流交流。于是,学生们的思绪回到了几千年前,有的说看到了无数的劳动人民正在挥汗采石;有的说看到了无数的劳动人民正在烧制城砖;有的说看到了成群的人往山上扛石头,肩上都磨出了血泡;有的说看到了许多的工程方面的专家正在指导劳动人民砌城墙,盖堡垒……这样,长城的建设场面在学生展开想象的过程中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学生对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其民族的自豪感和热爱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也随之油然而生。

上一篇:电缆头制作实训总结(短篇)下一篇:关于春节的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