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课题研究

2024-07-06

家庭教育的课题研究(共8篇)

1.家庭教育的课题研究 篇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途径和方法

研究课题的提出

1、探究“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把家庭教育摆在第一位。计划生育国策执行后,我们农村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走向封闭式,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探究“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需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特别是我们农村,封建思想残余严重影响,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1)过分溺爱,重养轻教。(2)望子成龙、重智轻德。(3)期望过高、暴力相加。(4)忙于事业、托付他人。(5)自以为是、轻视老师。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探究“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由于家庭教育产生误区,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天长日久使孩子养成各种不良习惯和行为,心理严重不健全。小的时候犯了错误,认为是不懂事,原谅他们。长大后就有可能危害社会,有损他人利益,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我们科学合理地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方式,途径使家校配合教育,让每一位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言行,正确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2.家庭教育的课题研究 篇二

长期以来,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对比较研究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这种模糊认识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之间没有清晰的概念,即使对于比较也存在着认识不清的事实。“当我们阅读比较教育文献的时候,有两个遗憾的错误观念是明显的。‘比较/比较的’方法论观念被混淆为‘可比性’(comparability)的心理分析学中的观念,因为例如古德作如下界定,‘存在的条件,此时两个测量被表达在相同的单位中,因此可以进行可能的直接比较’。而同时一些理论家误把比较本身视为一种目的而不是解决研究问题中的一种方法和逻辑工具”。[1]虽然从西方来说只有在贝雷迪(Bereday)那里,比较的方法论问题才真正被严肃对待,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执行比较的明确模型,但贝雷迪并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比较是什么。通常比较教育理论家认为,比较概念是不需要界定的,尤其在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的比较研究问题上并没有一种明确的界线解释,这导致了学术界对比较教育研究产生许多误解。这些误解体现在,比较教育研究以“比较”为本体论,比较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惟一方法,认为比较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本体论特征;也有人认为,比较教育已经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因为比较存在于所有的教育学科的各分支学科,比较应该是所有教育研究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比较教育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在西方,“何谓比较”在20世纪80年代也还是一个未被明确讨论的问题,“什么是‘比较’?这个词有时候被使用,但没有意义,只有在方法论上被建构,而教育理论家们很少对比较概念进行分析”。[2]早在20世纪60年代,佩德罗·罗塞洛(Pedro Rossello)就指出,虽然比较教育经常被界定为比较技术应用于教育问题,但事实上许多研究根本没有做任何比较。[3]许多研究简单地呈现了单一国家教育体系或教育问题并留给读者去比较,即使在并置不同教育体系或者教育解决途径的区域研究中的实践也是留给读者发现一致性和差异性的任务。不过,西方学者注意到了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之间的区别,如特雷休伊(Trethewey)所指出的:“我们能够清楚地说出来,我们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比较,但因为几乎每一个教育研究领域在一定阶段都使用比较,因此这并不否定独特性或有任何理由否定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比较教育。”[4]尽管如此,西方学者在比较教育研究和教育的比较研究的认识上也很不充分,甚至存在误解。我们可以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在逻辑上与教育中的比较研究显然是不同的,这种区别在西方学者那里也没有得到解决。著名的英国比较教育学者克罗斯利(Crossley)和华生(Watson)200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教育中的比较和国际研究——全球化、背景和差异》的著作,[5]他们在书中并没有明确地区分比较教育研究和教育的比较研究的不同。这也表明,西方学者在这种关系的理解上也不深入,这正是导致我们在阅读西方比较教育研究文献时候容易迷惑的原因所在。

学术界存在这种认识的模糊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没有辨别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的分野。为了能够廓清这种模糊性,也为了能够使比较教育研究具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明确解释,从而明确认识,这需要我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认识“比较”?教育的比较研究是什么?比较教育研究又是什么?教育的比较研究与比较教育研究是何种关系?教育的比较研究与比较教育研究在价值论上是否一致?

二、多维度的“比较”认识

为了回答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的联系,本文认为,必须从词源学、哲学、学科和方法等维度去认识“比较”。

1. 词源学意义上的“比较”认识

这里我们将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词典去认识“比较”。《辞海》对“比较”是这样解释的:“确定事物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便可以对事物作初步的分类。但只有在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才能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6]在这个认识中,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信息,即“事物间”、“异同”、“标准”、“联系”、“分类”,这些信息表明,比较一定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泛指)之间展开的,但条件是依据一定标准,并且事物间具有联系性,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以及对事物进行分类,最终认识相互联系着的事物的本质。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比较”一词进行了三种解释,即(1)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2)用来比较性状和程度的差别;(3)表示具有一定程度。[7]看来,第一种解释与《辞海》的“比较”认识是一致的,不言而喻,“比较”被规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韦氏词典(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把“Compare”解释为:(1)to examine(two or more objects,ideas,people,etc.)in order to not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2)to consider or describe as similar,liken.……显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思想或民族的考察,目的在于找出相似性和差异性。这与《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Compare”的解释是一致的,它认为比较是思考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民族、思想等,目的是表明他们是如何相似或相异的。[8]

由此可见,在词源学意义上,认识“比较”有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二是事物间相互联系,三是依据一定标准,四是表明相同性和差异性。这对于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都具有本体论意义。

2. 哲学意义上的“比较”认识

词源学意义的“比较”认识揭示了几个基本原则,那么哲学意义上的“比较”认识是否有其规定性呢?在哲学上认为,比较是从事物的彼此联系出发,通过考察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异同关系而把握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的一种思维关系。这里涉及到比较与哲学范畴的“联系”、“质”、“思维”联系起来,同时还认为,通过比较去把握对象特质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认识活动,又提出了比较与哲学上的“认识活动”的关系。重要的是,比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方法,它存在于人们认识的感性阶段之中,人们感性认识的获得是通过比较实现的,不仅如此,比较被应用于理性认识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在概念环节,概念是通过对感性认识所提供的关系同类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种具体形象进行进一步比较,而后概括形成的,如“人”的“属加种差”定义法;其次,在判断环节,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判断是在对一事物与它事物、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与其他阶段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的,比较构成了判断的基础;最后,在推理环节,推理过程就是比较方法运用的过程,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就是实施着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比较,比较使归纳和演绎成为可能。比较是概念形成的途径,是做出判断的前提,是实行推理的方式。

哲学意义的“比较”被理解为认识的过程就是比较的过程,认识就是比较的认识,任何认识离不开比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是比较的过程。认识就是比较。比较是以无限发展着的人类的整个认识过程为基础,以人类的认识能力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显然,哲学意义上的“比较”是一种认识活动,甚至等于认识,于是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无非是教育认识活动,前者是对无边界的教育的认识,而后者是对有边界的教育的认识。

3. 学科意义的“比较”认识

既然比较教育研究是有边界的,比较教育学是作为一个学科而存在,那么我们还需要从学科意义上去认识“比较”。学科意义上的“比较”认识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比较教育研究和教育的比较研究的存在界线的主要依据。事实上,“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科学、社会学中的研究者一直以来就对人类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进行系统比较颇感兴趣”。[9]这表明社会科学中普遍地存在比较研究,通常大多数比较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性别、民族和种族群体之间的比较,另一类是跨文化和跨国家的比较,这也为我们把比较教育研究限定在民族国家教育的边界内提供了思想依据。

当然,我们首先需要确定学科意义上“比较”的质的规定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10]中列举了四种比较学科,并对每一种学科划定了边界,如比较解剖学(comparative anatomy)是指对不同种属动物的机体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学科;比较伦理学(comparative ethics)又称描述伦理学,是对于处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代的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的道德信仰和实践进行经验的(或观察)研究,特别感兴趣的是各民族的道德实践和信仰的异同;比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之间的关系或对应情况以及揭示诸语言是否具有共同原始语的方法的学科,前称比较语法学或比较语文学;比较心理学(comparative psychology)研究从病毒到植物乃至人类所有生物在行为结构上的相似与差异,特别是将人的心理性质与其他动物作比较,着重辨别动物(包括人)行为中的质与量的相似和不同。事实上,当代比较学科远不止于这些,比较社会学、比较政治学、比较教育学、比较经济学、比较人类学、比较历史学、比较宗教学……不一而足。

实际上,从以上的比较学科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科的比较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每一种学科都是从自身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仅仅是比较构成不了本体论含义,它还需要学科作为规定。这对于本文理解的比较教育研究至关重要,因为这要求我们必须对比较教育研究做出质的规定性,这里会有两种维度,一是把教育作为质的规定性,就是无边界的教育的比较研究;二是把民族国家的教育作为质的规定性,就是有边界的比较教育研究。

4. 方法意义上的“比较”认识

比较教育研究和教育的比较研究之间没有划定出清楚的界线是因为方法意义的“比较”认识存在着分歧。

哲学上,比较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客观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比较方法的存在提供了客观的必然性。比较是一种认识活动,比较方法是什么呢?通常人们会把比较方法界定为建立一般经验命题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基本科学方法之一,是一种在变量之间发现经验关系的方法,而不是一种度量方法。比较方法是一般的方法,而不是狭隘的、专门的技术;比较方法是“一种度量形式”,比较是“非测量的排序”,是计序度量。但塞缪尔·艾森施塔特(Samuel N.Eisenstadt)认为,比较方法是一组特殊的实际研究内容,它是一种术语,不是“恰当地指代种具体方法……而是一种社会研究,专门集中于社会间的、制度上的或宏观社会上的问题”。看来,它是在学科意义来认识比较方法的。

从方法意义上去认识“比较”,通常会把比较方法与实验方法、统计方法和案例研究法联系起来。(1)三种方法目的都在于科学解释,这种科学解释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在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建立一般经验关系;二是其他变量被控制,即保持不变。实验方法是设定两个相同的组,对其中一组(实验组)施加激励,而对另一组(控制组)不施加激励,然后把两个组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功于这种激励,于是可以得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确保没有其他变量的介入;而统计方法要求对经验观测资料进行概念(数理)处理以发现变量之间受控制的关系。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如要研究人们受教育水平与政治参与度之间的关系时,可以控制年龄的影响,因为年轻一代比老年一代受过更多的教育。通过分类,把样本分为许多不同的年龄组,考察在每个独立的年龄组内参与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这样,我们可以对比较方法与这三种方法进行关系界定,统计方法近似于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统计方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比较方法与实验方法在逻辑上是一样的,比较方法类似于统计方法;比较方法和统计方法应该被当作同一方法的两个方面,在统计方法和比较方法之间不存在一条清楚的分界线,差别完全依赖于案例的数量;“比较方法不是实验方法的等价物,而只是它的一个很不完善的替代品”。比较方法的主要问题:变量多、案例少;在给定时间、精力和财务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比较分析作为研究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仔细地阐明假说,把统计分析作为第二阶段,在此阶段用尽可能大的样本来检验这些假说。案例研究方法能够且应该与比较方法紧密联系,某些类型的案例研究甚至被认为是比较方法的隐含部分。

然而,人类为什么要进行比较研究?为什么要使用比较方法?因为比较研究的主要功能是发展、检验和修正理论,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理论与比较方法之间的关系。比较方法能够且应当用于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共性”研究,致力于提出“通则性”的理论论说。显然对于教育研究而言,比较研究和比较方法的使用同时具有教育理论的发展、检验和修正功能以及对教育现象的“共性”和“通则”进行理论论说。

三、教育的比较研究

本文之所以提出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的命题,是因为只有辨别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才可以认同比较教育研究的合法性。从词源学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比较一定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泛指)之间展开的。就教育的比较而言,可以在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事物之间展开比较研究,如两所学校或两所学校以上之间展开比较,也可以是一国之内的两个省或若干个省之间的义务教育或义务教育经费展开比较。但条件是依据一定标准,并且事物间具有联系性,同样教育的比较。如果就两个省的义务教育展开比较,那么必须建立标准,同时要建立两个省的义务教育之间的联系;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以及对事物进行分类,最终认识相互联系着的事物的本质。从教育上我们可以找出两个省的义务教育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并对义务教育进行分类,最终揭示义务教育的本质。

从上面的“比较”认识中,我们可以基本判断,教育的比较研究遵循着比较方法的所有基本法则,如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个体与集体、整体与区域、历时与即时、演绎与归纳、纵向和横向、质量与数量、形式与内容、自发与自觉等。这些基本法则普遍地存在于比较方法的使用当中。

教育的比较研究本身普遍地存在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当中,有的研究者划分了比较定性研究和比较定量研究。如在进行随机的因果关系的研究中,“得到因果结论(即X造成了Y)的一个根本的科学概念是比较。比较除了因果变量(如教学干预措施)之外极为相似的两组人的教育结果(如学生成绩),可以帮助分离出该变量对教育结果的影响”。“不管比较的单位是什么,随机地将学生、班级、学校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可以保证这些比较组大体上在干预开始时是相同的……而且比较组之间的机会差别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得到检查”。[11]

教育的比较研究必须具备基本条件,即建立一个参照点(a tertium comparationis),这样所有的可以比较的单位能够根据一个共同的变量、根据比较中所有单位的常量进行考察。教育的比较研究并不用于构建一种解释理论的目的,而用于创建一种参照框架(a frame of reference),便于不同的观察结果联系起来。利用教育的比较变量有效地描述被比较的单位,这些变量构成了现象分类的等值的标准。为了描述目的而创建的等值分类才可能进行初步的教育的比较,从而构成了构建一种理论的第一步,因此描述性比较的目的是根据分类和安排的现象去构建概念。另外在谈到比较是一种方法论问题的时候,有必要区别描述性(descriptive)目的和陈述性(propositional)目的,因为它们的目标是要么区分个案(idiographic)现象,要么建立通则性的(nomothetic)概括。

显然,教育的比较研究对于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比较研究根本不可能有科学的教育理论”。[12]但“比较教育研究”也包含在“教育的比较研究”中,但有其特殊的逻辑,也就是学科逻辑。

因此,教育的比较研究是依据一定的参照点或框架,遵循基本法则,展开对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事物进行研究。

四、比较教育研究

从学科逻辑来讨论比较教育研究就是本文区分教育的比较研究的一个维度,尽管“应当承认,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领域的名称给人一个虚假的印象,好像比较教育学仅仅作为比较的方法使用”。[13]比较教育研究必须包含大量的理论和方法论,在认真解释并分析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特点的条件下,揭示和分析全球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由于比较教育研究还需要从学科逻辑上去解释其存在的合法性,因此我们需要表明比较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或领域与比较之间的区别,比较教育学是作为一个具有实际内容的研究领域而存在的,而比较是作为一种方法而存在的,因此它们两者不在共同的边界内。一方面比较教育学可以运用其他方法,如定性、定量等方法,另一方面比较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和学科,它存在于只要满足或遵循比较逻辑的所有对象研究中。况且,比较教育研究在使用比较方法中并不排斥其他方法的使用,相反“比较教育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非常多样”。[14]

我们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比较教育学在研究内容上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民族国家教育的比较研究。意大利比较教育学家加尔多在确定比较教育学的对象时写道:“不管我们觉得给它起一个什么名称更好,最主要的是要承认,在使用比较(而且比较方法本身也要求研究方法多样)方法的同时,也有着确定的对象,即比较教育体系,或者换言之,是具体社会体系(国家、地区等)中的教育过程。”[16]

事实上,在把民族国家教育作为研究边界的时候会有四种类型,即民族国家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民族国家教育作为研究背景,民族国家教育作为分析单位,民族国家教育处于跨国场景中。在全球化时代,跨国研究正在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无疑在这种关注中比较教育研究正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比较教育研究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也就是它的基本属性,这些属性就是它的跨国性、跨文化性、跨学科性。跨文化比较(cross-cultural comparison)可以揭示在其他文化内部不存在的制度及其功能。在解释跨文化关系里,“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指事件A没有结果B(在观察者自身文化中来看),但有结果C,而结果C与B有关系,因为它实现了与B一样的功能。但只有认识到A与B的关系和A与C的关系是不够的,综合理论同样应当解释A和C之间的关系。如在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空间数量增加可以导致教育的高需求;而在另一个国家结果可能是需求令人惊奇地下降。另外,还有跨国比较(cross-national comparison)、跨学科比较(cross-disciplinary comparison)。

因此,比较教育研究一定是超越于比较方法,而教育的比较研究仅仅局限于比较方法,这种超越性首先表现在价值论上,比较教育研究具有借鉴、教师的专业通识知识、理解、决策等重要价值,而比较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事物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认识事物间联系的本质。其次,从本体论上,比较教育研究的终极性在于揭示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知识的不同表现或存在,从而为实现价值找到可靠依据。从比较方法的逻辑来看,比较方法与案例研究法之间是有联系的,这实际上为我们对单一国家进行研究找到了方法依据,如果我们把“美国教育”、“英国教育”等作为一个案例来进行研究,那么无疑这种研究也可以认为是比较研究,由于它是关于教育的研究,因此有理由视其为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还与翻译别国教育经典联系颇深,问题是教育经典翻译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部分吗?如果是,那么今天中国教育学术界蔚为壮观的西方教育著作的翻译大潮是否就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大潮呢?凡是懂得外语的,并且在自己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中国教育学界人士都在西方教育著作的翻译上频频出手,为哪般?是为中国已经枯竭了教育研究资源注入活水?是为中国教育改革在社会转型中寻找范式转换的依据?为中国教育实践在面对素质教育困境而提供国外成功榜样?这里还引出一个话题,那就是比较教育研究者的身份确证。有什么身份特征的研究者才算是一个比较教育研究者呢?无疑,只有在学科视野中才可以确证身份。

因此,比较教育研究是具有确证身份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在遵照教育的比较研究的共性下对民族国家边界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国家的教育进行跨国性、跨文化性、跨学科性的学科逻辑的研究。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和教育中的比较研究的区分可以纠正长期以来在认识上的误区。“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范畴,但确实我们注意到,在教育学术界有人否定比较教育研究的存在,否认比较教育研究存在的必要性,其理由是所有从事教育研究的人都应该有比较研究的素养或能力,都应该有比较的国际视野,比较研究应该是真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比较,而实际的研究成果却更多表现出单一国家或问题的研究,根本上缺乏比较维度,从而否定比较教育研究的价值。我们的反驳理由是,比较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所有人都应该有比较能力,具有普遍性,比较教育研究在这种普遍性的基础上追求特殊性,也就是学科的价值,它创造知识、建立理论。否定比较教育研究就等于否定所有的各学术领域的比较学科,也就把比较文学、比较政治学、比较法学……都否定了。

比较教育研究和教育中的比较研究的区分有利于我们构建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史。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尤其是西方的比较教育学者通常把比较教育研究的历史追溯到史前,也就是18世纪以前的历史,确定历史价值的基础是对域外教育的考察和记录,甚至思考。这种历史认识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缺乏边界的限定,我们把比较教育研究限定在民族国家教育的边界内,那么现代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就成为比较教育研究历史构建的一个重要依据。

比较教育研究和教育中的比较研究的区分还有利于研究者身份的明确。比较教育学家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注重以专业学科的方式来了解比较教育,而这种专业学科的本质是科学的。这意味着对于自己研究的教育现象,比较教育学家的发现和论述都是在一个定义严格的参考框架内的。相反教育中的比较研究是普遍地存在于所有的教育研究中,但并不意味着进行着专业学科的探索,我们总不能把经常出国访问的政府官员为了某一种政策而到国外去考察、访问也都视为比较教育研究,因此这种区分对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比较教育研究是学科专业共同体内的事情,对于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而言,完善专业学术共同体才是最紧迫的工作。

摘要:本文从词源学、哲学、学科和方法等维度去认识“比较”,认为教育的比较研究是依据一定的参照点或框架,遵循基本法则,展开对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事物进行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是具有确证身份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在遵照教育的比较研究的共性下,对民族国家边界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国家的教育进行跨国性、跨文化性、跨学科性的学科逻辑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的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2]Raivola,Reijo,What Is Comparison?Method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vol.29,no.3,August 1985,362~374.

[3]Rossello,P.,Concerning the Structur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7,no.1,1963,103~112.

[4]Trethewey,A.R.,Introducing Comparative Education,Perg-amon Press,1976,1.

[5]Crossley,Michael and Keith Watson,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in Education,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3.

[6]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840.

[7]现代汉语词典[Z].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65.

[8]当代高级英语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70.

[9]廖福挺.分组比较的统计分析[M].高勇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3.

[10]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378.

[11]转引自(美)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编.教育的科学研究[M].曹晓南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3.

[12]Farrell,J.,The necessity of Comparison in the Study of E-ducation:the Salience of Science and the Problem of Comparability,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3,no.1,1979,3~16.

3.家庭教育中激励教育的研究报告 篇三

[摘要]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 父母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来教育孩子,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本文采用访谈的方式,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选取了30位访谈对象就这一现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母为了激励孩子,常采用“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且“别人家的孩子”多以正面的形象出现,被教育者对这种做法多持反感的态度,但并没有表示以后自己会放弃这种教育方式。鉴于此,笔者从激励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父母热衷于这种看似有效,实则南辕北辙做法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激励教育 别人家的孩子

·【中图分类号】G78

作者简介 杨梦萍(1990—),女,安徽安庆人,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助教;张少良(1989—),男,山西河津人,西安石油大学,助教。

一、问题的提出

继2011年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爆红网络后,2013年,一幅同名的漫画也迅速走红网络,从中小学生到成年人,似乎都对“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话题有很多苦要诉。有杂志曾在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了一项调查,在给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新世纪的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在3671个孩子的回答中,有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别的孩子比我强”。[1] 从这一数据也可以看出,这样的比较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是十分普遍的。但是从网络热议的内容可以看出,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被孩子们认同,轻则引起孩子的反感、叛逆,重则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迄今为止尚没有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与分析。鉴于此,笔者尝试用质的研究方法,从家庭教育相关领域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实际调查与理论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的收集

(一)研究方法

为深入了解“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一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采取目的性取样的方式,选取自己从中学到研究生各个学习阶段的同学作为访谈对象,以获得更多的访谈资料。

(二)访谈工具

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在实施访谈之前设计了六个基本的访谈问题:(1)你的父母经常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方式来教育你吗?(2)“别人家的孩子”一般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的?(3)你对你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持什么态度?你是怎么做的?(4)能简要向我们描述下你印象比较深的父母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的例子吗?(5)你觉得父母这种做法对你有什么影响?(6)如果你是家长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三)资料的收集

访谈对象是笔者从中学到研究生各个阶段的同学,共计30名。之所以选择对成年人进行访谈,就是考虑到父母的这种做法一般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比较普遍,他们在经历了这个阶段并且到成年之后应该会以更为理性的态度思考这个问题。研究者通过网络以及电话访谈的方式,在向受访者表明研究意图之后,根据预先准备的问题对其进行访谈。通过对受访者的回答进行分析,试图从体验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现象的现实情况。

三、有关“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的调查结果

(一)“别人家的孩子”多以正面形象出现,个别作为反面教材

在访谈中,受访者们的反映和网络上大多数人的反映相似,均对“别人家的孩子”记忆犹新。既然“别人家的孩子”是在家庭教育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呢?从访谈结果来看,“别人家的孩子”多是以正面形象出现,“他”具备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学习成绩好,二是听话懂事,三是生活习惯好,总之是集中了所有的优点。正如一位受访者的回答那样:“他们一律都是非常优秀,哪方面都值得钦佩,是永远的学习榜样。”除了这些千篇一律的正面形象之外,“别人家的孩子”也有个别是以负面典型出现的,一位受访者回答:“由于我小时候表现一直比较优秀,家长经常告诫我少跟别人家的谁谁谁接近,怕我跟他们学坏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也没想象的那么严重了。”从受访者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别人家的孩子”要么就是高不可攀的形象,要么就是被父母打入冷宫的不可接触者。

(二)父母的比较方式不合理

家长在使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时,其实是在做比较。通过调查发现,家长的比较方式不合理,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将“别人家的孩子”完美化;二是比较过于片面化;家长会拿“别人家的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家孩子的短处比。三是选取比较对象的随意性;家长可能认为优秀的孩子都可以拿来当作榜样激励孩子,而常常忽视了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从调查结果看,这类比较典型的就是拿电视节目中优秀的同龄的孩子来作为“别人家的孩子”。

(三)父母希望借“别人家的孩子”达到激励的目的

在访谈的过程中多数受访者表示,父母借助“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教育的做法一般都是在自己年纪比较小的时候,随着慢慢长大父母虽然还会这样做,但毕竟少多了。那么父母在求助“别人家的孩子”时出于何种动机?通过访谈发现,父母一般会在两种情况下求助于“别人家的孩子”,即自己家的孩子表现令他们失望时或者别人家的孩子表现令他们羡慕时。而父母惯用的话语总结起来无非就是 “别人家的某某表现那么优秀,你怎么就不向人家学习”。对父母这种做法的动机,一位受访者的回答比较有代表性:“我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自己那時比较小可能没有自我激励的意识,父母这样做也就是为了激励我上进,因此就采用了这种激将法。”因此可以说父母求助“别人家的孩子”目的是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激励教育。

(四)受访者大多反感“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

父母求助“别人家的孩子”以期达到激励自己家孩子的目的,那么实际结果如何?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可将受访者的态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虚心聆听,认可父母的用心,;第二类是无所谓,对父母的这种做法不予理会,依旧我行我素;第三类是反感,有些反抗情绪。其中一位受访者对父母的这种做法反应比较激烈,他回答:“自己的个性较强,在父母这样说的时候我就一个劲地顶撞,最后大家都很不开心。”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人都是采取第二种和第三种态度。由此可见,父母虽然都是抱着激励孩子的良好心愿,但是孩子往往并不领情,有时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endprint

(五)受访者将会审慎使用“别人家的孩子”

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都有类似的被比较的经历,且都不能很好地接受这种教育方式,那么将为人父人母的他(她)们在将来的家庭教育中会怎样做呢?受访者们对“如果你是家长会这样做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基本上趋于两类:第一类是不会比较,原因是认为自己曾经深受其害,不想再让孩子吃这方面的苦,有的受访者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入,提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还有的受访者提出只要孩子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就好。第二类则依旧进行比较,一位受访者回答道:“既然在这种比较的环境中,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就是没办法的事情”,表达的是一种无奈的适应环境的做法。也有人认为只有跟别人比较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差距,但是比较时会注意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持哪种观点,这些受访者在对孩子进行比较的态度上都表现得更为理性和谨慎,更加注意比较的艺术性及其对孩子的促进作用。

四、关于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父母为什么会热衷于这种做法?它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路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的教育实质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从这一话语本身不难看出,其发起者是父母,而发起对象则是自己家的孩子,其发生环境则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而其目的则是为了激励孩子。激励的相关理论应用于教育,就构成了教育激励。“教育中的激励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正确思想和行为加以强化,使其不断巩固成为习惯;对学生的错误思想与行为进行批评,培养其羞耻心与忧患意识,从而使其发展步入良性轨道”[2]。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常常对孩子说的“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倾向于一种“激励式的比较”,目的是让孩子感到羞耻进而激发其上进心。对此,许多受访者也明确认识到父母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要激励自己上进,父母求助“别人家孩子” 的动机是为了对孩子进行激励教育,这也是本文从家庭激励教育的角度分析“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现象的原因所在。

(二)父母热衷于这种教育方式的原因分析

在认识到“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实质是一种激励教育之后,我们可能会疑惑: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激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对孩子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或者也可以通过赏识教育的方式激励孩子,但为什么很多家长单单热衷于采取“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激励方式呢?这首先是与我们国家的整个文化氛围相关的,翟学伟曾对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进行过实证研究,他认为:“面子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生活过的人或接触过中国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3]在这种面子文化的影响下,很容易催生家长的攀比心理,孩子优秀在家长看来是会很有面子的事情,反之则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另一方面这也是与我们的主导教育思路相关联的。刘云杉教授指出:“因材施教是千百年来中国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落实到教育中应该是‘扬长避短,然而在我们的学校甚至家庭教育中却成了‘改短,‘扬长则近乎成为奢想。”[4]这种“改短”教育的盛行必然会导致家长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看不到其优点,从而一味要求孩子向那些更优秀者看齐。

(三)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更多的却是带给孩子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5]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社会比较,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比较对象进行比较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在孩子还没有很好建立起完整自我概念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多来源于大人的看法。此时,如果父母一味地拿“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榜样激将孩子,很容易给孩子传递一些负面信息,孩子会认为我不如别人,我能力不足,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信心。二是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不利影响。父母采取这种教育方式无疑会让孩子学会争强好胜,要比别人强,激励孩子积极进取,但因为做法不当却往往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轻则带来孩子的自卑和孤僻性格,重则造成孩子的叛逆甚至仇恨嫉妒心理。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也表达了对“别人家的孩子”讨厌、憎恨、无奈、厌烦等负面的情绪。

(四)建议

1.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结合使用

在家庭教育中的比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纵向比较,即以孩子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一是横向比较,“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正是这种比较方式。而我国自古就有“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警言,可见与他人比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家长在运用这种激励法时要注意科学性。要学会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使用,通过纵向比较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在进行横向比较的时候,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的前提下,选择适合孩子的对象进行科学客观地比较。

2.从个体需要出发实施针对性的激励教育

激励的针对性原则指的是针对实际进行激励的原则,只有对激励的对象和激励的环境有较彻底的了解,并据此进行激励,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6]首先,激励指的是激发某种内在的动机,而需要是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按照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依次排列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任何一种需要的浮现的可能性,取决于更具优势需要的满足状况与否。[7]家长在采取激励方式的时候,应当了解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期的需要也不同。

4.家庭教育的课题研究 篇四

《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北京市昌平区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的研究》是我区教育关工委依据教育部关工委《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大课题指南中第10个课题,即“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方法、途径的研究”经过认真研究提出的。经过三年研究、实践,取得阶段成果。下面从三个方面:“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过程,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一,课题研究内容

1,课题研究背景:

我区承担教育部关工委《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课题,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经过2010---2013年教育部关工委第一个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特点、理念和方法》的三年研究,全区家长学校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实现了家长学校常态化,各校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并通过自行设计的四种课程的实施,使家长在加战给学校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家长的育子理念得到改变,育子方法有了很大提高,家校形成合力,学校尝到共育的甜头,三年实践打下的基础不能丢,要坚持深入地做下去。

第二,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书记2015 年春节,2016年文明家庭表彰会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是基石,要常抓不懈。

第三,教育部独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把指导家庭教育明确确定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和责任。认真贯彻执行“指导意见”,需要进一步深化家庭教育研究。

2,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拟创新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立德树人”就要求对未成人的教育以德育为先,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特别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通 力合作,尤其是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立德树人中重要作用,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然而在现实中,家长的教育目标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要求并不一致,甚至存在巨大反差。家庭教育问题重重,亲子矛盾冲突严重,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引发的悲剧屡见不鲜。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是考高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忽视对孩子道德、礼仪等的素质培养,家庭教育的功利倾向和短视行为严重,造就出很多道德沦丧的高学历者。另外,很多家长的自身素质与当今时代对家庭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要求尊重和保护儿童权益,许多父母家庭教育失误、亲子关系紧张,也恰恰是不尊重孩子权利的直接后果。

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新时期。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成为不容忽视的民生工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中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更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学校教育相比,我国家庭教育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因改革开放汹涌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对国民家庭的生活和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不容小视。因此,当前学校和社会教育所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更为具体和突出的表现,新旧教育观念的冲撞更为激烈。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底色教育和“根”的教育,立德树人的“德”,就是道德品质,就是人性、人格、礼貌、礼仪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是 以身作则,榜样熏陶,是不教而教,是无言无声的行动,是潜移默化。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研究,就要从家庭教育的本质和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出发,扣住提高家长道德素质这一根本。父母做人的行为是子女内在价值观和行为品格形成的最基本的内核,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真实的毫无掩饰的言行、行为习惯的呈现,深深地刻在子女的心灵上,是子女灵魂底版上的定影,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基本模式,都有此而生。因此我们把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定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以弘扬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引领家庭价值观建设,强化家长对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做人的教育。并提出家庭建设的四个内涵:即家庭道德建设(价值观建设),家风建设,家庭文化建设,家长行为建设,以此作为家庭建设的目标,推进家庭建设这一民生工程。

课题研究拟创新点,设计落实“立德树人”课题的四种模式,即:“构建以书香家庭为目标的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探索以构建学习型家庭为目标的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模式”;“探索围绕学校教育主题,深化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模式”;“探索以形成家风、家训为目标的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模式”。四种模式都是以家庭为阵地,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究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学习、提高家长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熏陶、浸润家长、孩子的心灵,在不教中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良好家风,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引导家长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树立和建设良好家风。3,课题的准确界定

新时期指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市场经济价值多元等新的社会条件。在这个新的社会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小学家庭教育的原理与规律,立德树人的目标与内容,深入研究家庭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区别与联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适合本地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范式,从而达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他成年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和子女对父母反向教育过程。

立德树人:树立品德、学业的准则规范,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立德树人”就要求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以德为先,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模式:泛指某种事物在标准形成中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模子。它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是创造理念与实践结合的一种样式。

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是探索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最佳方法和有效途径。包括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优化整合、教育方法的筛选、教育效果的评估等。

4,课题研究目标。

①、构建以书香家庭为目标的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 ②、探索构建以学习家庭为目标的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 ③、探索围绕学校教育主题、深化家庭教育模式;

④、探索以形成家风、家训为目标的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 ⑤、各校可根据自己学校实际,结合自己的特点,突出自己的教育案例,形成自己的模式。

5,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制定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各类模式教育目标,形成区级“新时期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实施方案”。方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中小学道德大纲内容和家庭教育的特点制定本区各类模式的立德树人学教目标和具体要求。

(二)、优化教育内容。根据各种模式的特点和教育目标整合教育内容,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选用优秀教材,按自己开发的四种课型上好基础课,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坚持以课程,正面灌输实施教育内容。

(三)、探索研究《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四)、尝试编写适合各类模式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区本、校本教材。

6,课题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首先了解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认识程度了解多少;其次是对学生家长调查,了解家长对家训、家风的认识及自家的家风、家训的建设情况等。

(二)、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实际工作者常用的一种科研方法。它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实际工作者与科研工作者相结合。一般程序是:“设想——设计——行动——考察——反思”,这是第一循环节。第二循环节是:反思后修正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7,课题研究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家庭教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这一大方向。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就是严格按照家庭教育规律来开展教育。首先明确家庭教育的重点、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三为主,即,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为主;养成良好习惯为主;教会学做人为主。抓着家庭的特点(即: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家庭教育的及时性)进行教育。

(三)、实效性原则

各种模式的教育活动一定让家长得到实惠、收到效果,做到学习内容的选择要精练,有感染力,易于记忆和操作,各种要求要简化、明了。

(四)、可行性原则

各种方法和措施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做到记得容易、操作方便。

(五)、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研究的主体,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

二,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5月)

1.选题:选题是研究的起点,是研究的方向,选题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创造性和先进性。我们在深入领会总课题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我区第一轮实验研究的现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课程正面灌输,然后搭建平台,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素质,从而印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和现代教育中的可行性。

2.组建区级课题(子课题组),由区教工委书记为组长,区“五老”讲师团中的家教中心组的十二位老同志为组员的课题组。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并开展工作。

3.撰写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上报总课题组。

研究方案是研究方向,是研究的蓝图,好的研究方案是成功的一半。开题报告是证明研究的准备情况,研究的能力,研究的决心,研究的设想等,是让总课题组批准同意的研究。4.召开课题发布会,组建二级子课题。

这次课题研究未在全区进行,而是在各校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取上次研究中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二十所学校做为本次实验的实验校,要求各校认真准备,确定研究内容,写出研究方案和开题报告。

5.收集个子课题方案进行审阅,并在2015年3月27日教育部关工委课题论证会后,传达总课题专家论证意见,对子课题进行指导修改,于5月30日正式上报并开题。

(二)研究阶段(2015年5月——2016年12月)

1.选择教材,培训队伍:选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教中心组编写的《国学童蒙读本》、《国学养正读本》、《国学养志读本》做为家长学校教材。组织家教中心组的老同志认真学习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并对全区20所实验校班主任老师进行分段辅导。并于2015年7月,为加强实验校对国学知识的学习,组织“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请东方道德研究所王殿清教授和台湾名校优秀校长和教师对论语的学习和教授进行教学指导。全区各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和辅导教师140人参加培训。

2.关工委家教中心组的辅导员老师下校进行家风家训讲座每年近百场,配合各校深入学习国学知识,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3.认真进行中期总结,下发子课题中期总结汇报提纲,各校认真写出中期总结报告。填写总课题组下发的“中期评估表”上报总课题组。由于各校工作认真,昌平区整体受到表彰。

4.召开课题研究第二次推进会,表彰前期工作情况,布置下一步 深化研究工作,提出深化研究的明确要求。

5.典型引路,2015年11月11日,在天通苑小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立德树人”现场会。

6.家教中心组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精心选编《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区本教材,印刷一万册下发各中小学。

7.搭建工作平台,在全区运用区本教材开展“讲传统故事,做文明向上好少年”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抄报”制作活动,并于2016年,在各实验校及全区家长学校开展“家风家训伴我成长”演讲和微视频制作活动,以及开展悟与行小报制作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家长和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8,按总课题组要求,上交各类征文,我区共有20篇征文在全国获一、二、三等奖,其中家风类七篇,叙事类六篇,家教范例六篇,论文一篇。

(三)总结阶段(2017年2月——2017年10月)

1.召开课题研究总结阶段工作布置会,下发工作要求。要求各校收集整理各种实验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加工,形成最终成果,不能半途而废。

2.下发通知,向各实验校征集实验成果,出版区级成果集。3.请专家王进宏同志做“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的讲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指导。

4.建立课题结题工作咨询指导室,对各校结题报告进行指导修改。5.6月中旬召开结题工作研讨会,传达教育部成都现场会精神,进 一步提出结题具体要求。要求各校高水平做好结题工作。

6.9月成立专家组对各校进行评估验收、鉴定。

7.收集汇总全区各实验校材料,上报总课题组对各子课题的验收鉴定,并申请专家组对区级课题验收。

三年的路程,我们在探索和研究中走过,在问题导向中思考探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通过家长学校的进一步深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家长的心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了家长素质,强化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基本功能。提炼和总结了一批结合本地实际凸显本校特色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三年来,全区20所实验学校按照区教育关工委的统一部署,经过精心准备,扎实研究,科学总结,取得显著成效。

1,课题研究与本体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相结合,努力形成家庭教育立德树人与众不同的区域性特色。形成一校一品,突出本校特色的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如天通苑小学的“读经典、伴成长、培养明理、乐学、健康的现代中国人”;南口镇小学的“儒雅文化背景下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大东流中心小学“以‘赴任’为价值核心引领家庭教育系列化”模式;长陵学校的“构建学习型家庭,用家风家训滋润孩子的心灵”模式;城北中心和实验二小的“书香校园,家校共读,共筑精神家园”模式;沙河中学针对周围大规模拆迁,家长一夜暴富,家长思想变化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的“城市化进程中关于家风建设的思考和实践研究”对家长进行引导的模式等。2,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家庭教育管理机制,加强了家长学校建设。前一轮实验研究中,我们已经形成了“教委主管、学校主办、关工委主抓”的管理机制,明确了教委管什么,学校办什么,关工委抓什么,这次课题研究不但延续了这种管理机制,而且教委在统一领导、经费保障、深化管理上进一步提出要求,使我区家长学校建设日趋成熟。区教委建立两个家庭教育基地,以红字头出台了“昌平区教育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的意见”。

3,通过在家长学校进一步优化四种课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上好基础课、亲子课、专题课、研讨交流课,使家长在传承——融入——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一次传统文化的补课,探索和验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家教思想、理念和方法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推行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了家长素质。

4,探索和试行四种建设,即家庭价值观建设,家风建设,家庭文化建设,家长行为建设,有的制定了内容和要求,推动和唤醒家长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家庭教育特殊教育功能的可行性。

5,经过征集反复提炼,形成了本课题四个研究成果。①《新时期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综合研究成果集》 ②《家风家训伴我成长》 ③《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教案集》

④《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案例集》 ⑤ 主旨性论文《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坚守立德树人阵地》,在教育部关工委会刊“关心下一代”2016年第5期和总课题《工 作简报》第二期发表。

6,上交总课题组论文20篇,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7,落实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同时,由于坚持长期固化下来的家长学校课程,提高了家长的主体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全区实验校家长进一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做人的教育,是对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更不是可干可不干的事情。要努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做孩子一生学习的榜样。

8,锻炼和提高了一支教科研队伍,这是我区搞好《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研究》的基础,家长学校三年的科研实践锻炼了队伍,实验校形成了校校有科研骨干和课题的管理者。他们科研意识浓、科研态度端正、科研水平和能力较强。通过课题实施,大家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9,形成了一套课题研究与管理的经验,这是完成课题的保障。三年的家长学校科研实践,我们形成了:“研究中管理,管理中研究,研管结合,以研带管,以管促研”的科研模式;形成了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科研途径。所以我们家长学校课题研究成果实在、真实;研究过程严密、细致;研究方法科学,得到专家的认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保障。

十,体会。

(一)、领导支持是做好家长学校工作的强有力保障

1.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大力支持关工委开展家长学校课题研究工 作,在第一轮家长学校常态化研究圆满结束后,充分肯定区教育关工委对全区家庭教育工作的做出的贡献,并在关工委的建议下,出台了《昌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的意见》。文件对家长学校建设提出六加强。文件的制定对全区家长学校巩固和发展给以有力的保障。

2.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区教委给以经费保障,除日常开展工作财政拨款给以保障外,为出版实验成果集,专项拨款7万元整。

3.区教委出面与有关单位协调,建立“昌平区家庭教育研究基地”和“昌平区家庭教育实验基地”。

(二)、方向明确,厘清研究重点和路径是研究成果的基础。课题研究由于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各实验校主动申请,积极参与,收到良好效果,各实验校在研究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今教育,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家长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不是学校的第二课堂,育人的根本在中华5000多年的沃土中,孩子的精神成长,心灵成长必须用传统文化来滋养,从而改变了家长重智轻德的育子理念,提升了家长的育子责任心,同时提高自身文化和道德素养。

5.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 篇五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

家长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的同时,要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培养上。人格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有独特的优势。笔者提出一个人才公式:人格+知识+能力+健康==贡献+财富。前面的四项内容是人才的基础素质,核心是人格。家长最能够发挥教育影响作用的显然是人格。其次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保证孩子的健康。至于知识教育,家长能够起一定作用,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即使是文化水平很高的家长,如果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知识,没有教学方面的经验,也很难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知识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影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对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他的自身潜质是他发展的基础,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影响共同在他的成长中发挥作用。有专家研究发现:年幼时,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在上小学后,学校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上初、高中后,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减少。因此,要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给孩子创设一个适宜他个性、智力发展的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一、要掌握科学营养方法,让孩子拥有健康体魄。

人类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只有二者都健康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高,父母对子女的健康越来越多。尤其是大中城市独生子女居多,经济条件优越,但家长大多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无暇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搭配,合理膳食,经常给孩子吃一些速熟食品。特别是“洋快餐”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街小巷,使孩子脂肪的摄入量明显增多,而许多孩子因课业负担重,活动较少,造成“小胖墩”现象。据有关部门报道现在城市中儿童肥胖率高达25%。这不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孩子的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些儿童肥胖患者大多数存在自卑、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怕人嘲笑,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因此,合理调配儿童膳食,平衡营养,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上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二、要掌握科学家教方法,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每个人的生活道路艰辛而漫长,孩子的生活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其间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品质。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这是现今社会中独生子女中普遍欠缺的一种能力。孩子出世的一声啼哭,给父母带来欢喜和希望,也带来了几代人诸多的宠爱和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某些孩子眼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许多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被大人包办代替。特别是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生怕让自己的孩子做点事,干点活,就会影响和耽误学习,因此什么事父母都大包大揽,渴了给孩子倒水,铅笔短了家长帮着削,书包乱了家长帮着整理。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但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责任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虎,影响孩子的自觉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万不得已时,家长也应只是协助,而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2、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毅力。健康的心理能使有积极的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施展和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孩子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做事时的恒心和耐心,一个人的耐心是后天形成的,耐心是注意和毅力的统一,注意是核心,毅力是保障。首先是注意的培养。要使某件事能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就要先向他们讲清这件事的目的、意义,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还要说明这件事的关键和重点。再次就是要求他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力所能及的,并感兴趣的,最好上跳起来能够摸得着的,使孩子明白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不能让他们去做超出他们年龄以外的、能力超出过多的事,使他们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特别是当孩子第一次独立做事时要让他及时感觉到成功的体验,最初的成功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这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锻炼孩子具有坚强毅力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可有目的给孩子讲一些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熏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安排一些活动。如:跑步、登山、旅行等来锻炼孩子的坚强毅力。在锻炼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基础就是胜利,善始善终,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决不半途而废。同时,家长还可以利用创设各种挫折情景了磨练孩子的顽强意志,教他们一些积极战胜困难的方法、策略,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能力、技能,使孩子面对失败和困难有决心、有勇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良好心态。

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对象的积极态度或意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开启孩子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只有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孩子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乃至入迷地从事某种实验或研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明确学习目的,结合孩子的特点,多启发、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孩子在知识技能和智力方面都得到发展,使孩子把学习变成一种持久的有兴趣活动。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其次,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获得知识的起点和启迪智慧的天窗。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成功秘诀时说“我没有别的才能,有的只是强烈的好奇心”。家庭中可通过带领孩子多参观、多游览、多做智力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发现问题,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考虑,耐心回答,同时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多给孩子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孩子的智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而丰富的活动又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意识和创造力。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孩子,才具有探索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这样的人才才是符合我们教育要培养的面向新世纪人才的要求。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合作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一个人以后的事业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合作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富有合作精神的人。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年龄伙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狭小的天地中度过的。由于交往的接触面狭窄,生活内容单调,很容易养成唯我的思想感情及胆小、孤僻的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让他们置身于集体环境中,通过和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的交往、交流,共同参与某一项活动,来逐步使他们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相互协作,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自我牺牲,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和小伙伴们接触、玩耍、游戏,体会和别人一起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体验和小伙伴共同完成一项事情后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感悟相互协作、相互忍让、相互帮助特有的情趣,这种感觉是父母的爱所无法给予的。这是教育孩子从“自我性”向“群体性”的心理转变,拓展孩子的活动空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心态,使其今后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的良好途径

三、要创设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才能为日后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制造条件。“世风民风皆起于家风”,中国自古就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教育。过去人们所倡导的“治家”“齐家”,目的就是管理好家庭事物,处理好家庭关系,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家庭成员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给孩子树立榜样。特别是一些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家庭,家长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伤心泄气的样子,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只有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2、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无数的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前提是家庭成员要团结,夫妻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否则,夫妻反目,整日争吵,意见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孩子会漫漫养成自私、虚伪、说谎、冷漠的心理,对他今后的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其次,家长的行为要检点,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建立新型平等的朋友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指出:“父母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母放下架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快乐中。实验表明:与父母一起游戏是诱导孩子情感的源泉,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兴奋,使孩子情绪愉快,性格活泼。同时,孩子在与父母游戏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自然、社会知识,生活技能、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相应提高。这样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知其子者,莫过其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 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 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3、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生活条件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 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 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情感与理智结合,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此外家长还要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除了重视学习外,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健康,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是人才较量的世纪,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孩子。他们的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命运,而孩子的素质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一点是心理素质。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关键。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因为许多类似本文开头所讲的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诚”是一种品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很容易明白。可是,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

有位学生名叫曾湘玉,从我接手她时就发现这位学生头脑灵活,回答问题特别积极,还特别有自己的见解,于是在教学中就十分关注她。后来在与其他老师闲谈时得知这位同学在老师们和同学眼中名声不好,老师不喜欢她爱哗众取宠,学生也讨厌他赊取拐骗。我感到倒很奇怪,我想大概是人们的偏见吧,这么优秀的学生怎么会不讨人喜欢呢?

一个月以后,我终于见识了他的本领。那天,是一节作文讲评课,曾相遇的作文在班上一直是老师讲评时的范文。可是今天的范文不是他,而是一名在班上默默无闻的学生——蒋会。因为这篇文章写得真实,可信度特别高。在修改草稿时我也怀疑这篇文章是蒋会写的。也询问过,当时曾相遇也在场,两人都说是蒋会自己写的。于是在作文讲评时我就用它做范文。在班上认真的讲评这篇文章,也给了蒋会表扬,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正当我讲得起劲时。曾相遇举手站了起来说:“老师,这篇作文不是他写的,是我写的。”教室里静极了,全班同学都在望着我,好像在说:老师,我们就学习这样的学生吗?我惊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幸好钟声替我解了围。

下课以后,我气冲冲的找来曾相遇,质问他为什么?没想到到他却说:“这本来就是我写的,”我气极了,大声吼道:“先前为什么不说,先前为什么撒谎?”由于我声音太大,他一下子哭了起来。慢慢的,我气也消了,我静下心来,开始和他谈话,她轻声说:“开始我看她写不好,想帮助他,就把自己写的给了他,可是你用它的作文做范文,我听着心里不舒服,所以„„”我听了他的话,真是又气又觉得好笑。

我耐心的对他说:“别人不会写,你把自己写好的给他并不是帮他,老师问你你不老实回答,撒谎是不诚实的表现。于是,我又找来《忠孝雅诚》这本书,让他认真看看。

几天以后,曾相遇找到我,把书还给了我,还交给我一篇读后感,通过他的这篇读后感我明白,这次看书起到的教育作用比我费口舌教育强多了。书中的名言警句、书中的故事感悟让她知道该怎样做。

通过这件小事,让我找到了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有效途径,那就是利用好《忠孝雅诚》这本书,高年级的学生让他自己看,自己感悟。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书中的故事,让他们故事中明白道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职业是神圣的、伟大的。那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成功、有很多的失败、有很多的感慨。我认为要教育好一个学生,首先就要做到热爱、关心、彻底了解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反之就是毁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缺点、有问题的落后学生。正因其差,因其问题多,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

2008年秋我再一次接九年级,首先对班上的学生不了解,就要付出更多的经历去了解班上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班上的滕照环同学,性格非常的内向,总是不爱说话,不爱和同学交往,一个人独来独往,有好几次星期天下午没有到校。成绩下降,不爱学习,就连平常自己爱好的数学也不感兴趣了,对于考学的信心就更不用说了。班主任曾多次给他做想工作进美术班训练,再把文字科目补一下,或许能考上一中。他也不进美术班。家长拿他也没有办法,家长说:“只要你读,考上了,什么班都送。”

面对滕照环这样的情况及家长的态度,我就找他的母亲仔细了解该同学的情况。他的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其实他的成绩一直还是比较好的,但不是很好,由于他的一个表哥的成绩非常好,在走亲戚的时候,外公、舅舅等等一些人,总是夸奖他的表哥,好像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母亲又没有好的引导方法。于是就觉得自己没有希望、没有信心,比别人低人一等。于是就变得孤言寡语,不爱与别人交往,不爱学习,懒惰起来。然后我又找滕找环同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开导他。首先从他的心里压力说起,然后再谈到他的学习,再谈到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当我预他谈了已1个多小时的时候,他终于说话了,他说:我现在的成绩已经感不上了。”我说:只要你进美术班,你的美术成绩非常好,文字科目成绩我来给你补。”在后的学习中,我真的经常给他补课,也经常关心他的美术成绩。他被我感化了,非常的刻苦用功。

通过我的关心、爱心,同时得到了家长的支持、配合,他有了家长的监督,同学们都热情地帮助他,我也时时提醒他,他终于信心百倍,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滕找环同学终于已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咸丰一中。家长每次遇到我都说:“ 黎 老师,真是太感谢了,没有你,就没有滕照环的今天。我们忘不了你。”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他远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心愿,他鼓励、鞭策孩子,大大推动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6.关于生命教育课题研究的思考 篇六

一、生命教育的理念在培训中提升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课题研究会,加深对课题研究的理解与认识,并以“生命化教育”课题理念指导班主任工作。在各级各类的课题培训中,理论得到充实,理念也得到了提升。

二、生命教育在课程中落脚

虽然目前还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课程,但生命教育在其它各课程中的渗透与体现还可以做到,将生命教育在课程中体现是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资源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

1、将生命教育与班队活动、主题班会有机结合起来。

2、将生命教育有机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3、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心语室”,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及时解开心结。

三、生命教育在活动中开展

1、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使学生在参与各种阳光体育活动时,不但强健了体魄,还养成了阳光心态。

2、组织开展了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如,地震应急演练,溺水应急演练,火灾应急演练等等,通过活动,教育学生要镇静应对突然袭来的自然灾害,让学生学会在各类自然灾害中逃生。

3、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开展了一些生命教育的小专题教育,如,交通安全教育、校内安全教育、家庭安全教育。

4、利用各种手段或途径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从图书馆、网络等多方面获取教育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生命教育在亲身体验中渗透

1、开发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使之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调动学生参加生命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理利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可体验的情景下接触大自然、探索生命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3、“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对于孩子来说,让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和采访自己亲近的人,才能使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生命教育在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中闪耀

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中,处处都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从而珍爱生命。

1、建立向上的教室文化。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室文化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7.改善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研究 篇七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第一,家长不能正确面对孩子的成长。一些家长乐于接受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现象,对偶尔的退步现象不能接受。责骂、批评孩子“只顾着玩”,没有像自己心目中想象的好学生那样认真学习,不明白既喜欢学习又喜欢玩的孩子才是有发展前途或比较全面的孩子的道理。许多家长不能正视孩子的缺点与不足,家长和学校要求孩子做到的,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全都做到,家长不懂得如何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孩子。第二,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部分家长对教育孩子的认识模糊,认为孩子到了学校就归学校管,和自己无关。一些家长以忙为理由,连打电话跟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也做不到,甚至回避、躲避老师及学校的联系。一些家长甚至没有家庭教育意识,导致学生在家期间放任自流,对孩子的作息习惯与作业情况不闻不问。第三,家长的教育方法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养而不教,或只重视物质条件的过量投入,忽视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亲子活动等精神情感的投入。要么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溺爱无比,要么不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入手,对孩子的要求极高,这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都将起到逆反作用。

二、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几点对策与思考

(1)要与孩子平等交流。首先,家长要冷静理智,不能有听喜不听忧的错误心态,避免孩子报喜不报忧,甚至修改或虚报成绩,最终编造谎言或捏造事实。其次,要有责任心和耐心,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能瞪大眼睛只盯孩子的缺点,要善于跟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许多家长只关心分数,其实,学习成绩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习结果,而是整个学习能力系统综合作用的体现,任何一方面的学习能力障碍都有可能造成学习成绩的不理想。成绩并不是唯一,身体好、爱劳动、人缘好等都是孩子的强项。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孩子需要有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家长要遇事冷静,耐心跟孩子沟通。

(2)尽量鼓励和表扬孩子,使其进步。家长要随时随地地鼓励孩子“你能行”“加油”“继续努力”“再试一下”。一旦有好的表现或进步,家长就应鼓励孩子“我没想到你真棒”“我真为你而自豪”等。孩子如果遇到挫折,家长应立即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继续努力、给他信心。表扬鼓励要与孩子实际付出的努力相匹配,要采取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

(3)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不能随便惩罚,棍棒之下未必出人才、出孝子,且容易打掉孩子的自尊、自信、快乐、个性及创造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今天的弱点未必是将来的缺点。

(4)做学习型父母。家长是孩子一生的引路者,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要学习和钻研家庭教育及各种文化知识,让自己处于不断成长状态,才能拥有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能力。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好管,其实根本原因是家长不学习、不积累,知识结构已经不如孩子了,却依然行使家长高压专制的权利,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家长说什么就反驳什么,或者家长说什么都不听,我行我素。

(5)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教会孩子检查作业的方法,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有些孩子只顾赶作业进度却没有检查的习惯,因此作业常常出错,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或少做了习题。培养孩子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是帮助孩子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为新课打下基础的好方法。如果当天所学知识不巩固,甚至没有学会,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

(6)要经常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学校一般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讲述必要的教育知识和孩子的表现,家长要多与学校、教师交流,掌握教育知识,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竭尽全力。

三、结束语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最大限度地改观农村教育“5+2=0”的现象。家长应树立“好孩子是好家长培养、训练出来的”思想,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只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孩子未来的发展也就更有希望了。

摘要: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应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针对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些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农村学校,家庭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师雪丽.人力资本理论视阈下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2).

[2]刘芸.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8.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幼儿园 家庭教育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78-02

随着社会对早期家庭教育的不断宣传和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教育从幼儿做起”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也较以往越发凸现其在幼儿成长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幼儿园的家庭教育主要以指导策略研究内容为主线,有计划多途径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幼儿园及教师的家教指导能力。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首先我从幼儿园家庭教育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研究结论,研究出了我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努力提高办园声誉,提高家教指导质量,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达到家教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一、幼儿园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是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切身利益的大事。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早期发展,儿童的习惯、性格、品德、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缺少那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通过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幼儿能够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研究的对象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本幼儿园的孩子,共发放情况调查表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调查对象中,离婚、丧偶、再婚及其他家庭占3%。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固定工作的约占75%,从事个体经营、及工人的约占22%。

(三)研究的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家长问卷形式问答为主,在关于对幼儿园教育意见建议方面,采用开放式征询。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家庭的一般情况

1.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

我园是一所公办的省示范幼儿园,家长的家庭收入比较稳定。他们都非常重视其子女的教育,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家长开展家教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

父母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我园幼儿父母的学历情况是,父母是大本文化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40%;父母是大专以上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92.5%。

父母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我园教育系统的家长占41%,父母是机关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占38%。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因此说,家长是有能力、有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的。

(二)家庭教育观念

从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主要内容是利用双休日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各类兴趣班(包括舞蹈、围棋、英语及绘画和乐器类)、还有购置书籍音像设备,以及家庭电脑等等。

(三)在家庭教育内容上大致分成几类

1.只重视智力教育,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的学习上。

2.重视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培养。

3.重视孩子的体格锻炼。

4.家长平时能注意与孩子一起玩。

5.长辈的溺爱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法上,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表扬鼓励、耐心说理”。仍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有效方法是“打一顿、全家人不理他、罚站、关在家里不许出去”等。这说明,有半数多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不成正比。此外,个别家长重视虽然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很重视,但是他们的表现却是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没有多加引导,家长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报刊、参加文体娱乐等活动上,确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四)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重知识,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培养。二是家长与幼儿园配合教育做得不够。

由上面的结果分析表明,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还有一部分家长主动参与教育的意识薄弱,觉得我交了钱,你们是老师,这孩子我管不了,全交给老师了,处于被动的状态。 由此可见,加强家园联系,提高认识,增强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赢得家长的配合,对于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结论

通过调查的结果感到,幼儿父母收入稳定对家庭教育可以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父母重视早期教育这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父母学历高,为教育孩子,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幼儿园教师对家长进行认真倾听孩子说话的指导,家长了解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学着利用日常生活、和孩子玩等各种机会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其知识、学习能力和好奇心,培养孩子学会探究、解决问题,通过亲子互动让家长更深刻的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幼儿园家庭教育从主观上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教育中去,让家长意识到教师不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唯一帮助者,家长也要作为孩子重要的照顾者、支持者、引导者。

四、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方式有很多,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合作都要保证其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较为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策略一:畅通家园联系渠道

一般来讲幼儿园普遍采取家长会、家访、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信箱、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创设家园联系栏等等。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集中进行家教指导,向不同年龄的幼儿家长提供较全面系统的家教方法。与家长沟通加深双方了解。这些方式都是让家长更多了解班内课程特点,同时也丰富家长的教育观念。要把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联系起来产生有针对性的实际效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经常与老师交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策略二:开放家园联系板,实现家园共育

为了让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幼儿园在各班教室门口设计“家园”板。以家庭教育为主线。教师及时将幼儿园的教育动态、教育信息等内容进行公布。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引领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困惑和误区。班级在开展每项主题活动之前,教师把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醒目地展示在“家园”板的教育教学栏上,让家长和孩子先有目的地关注,并设立温馨提示栏,需要家长们配合的一些事项等。有关个别现象,特殊问题等还可以请家长在“家长留言”版块参与发表意见和观点,从而增进了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提高“家园”的有效性,让“家园”的内容吸引家长。家长都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因此,我们班的“家园”中会展示幼儿生动、具体、直观的发展进程,展现“孩子的进步与发展”。围绕孩子的生活、学习,特别是孩子的个性化、即时性发展组织内容,把家长拉到“园地”面前来。在“家园”中开设了“看,我家宝宝!”栏目,将敢于当众讲故事了、能自己穿鞋了、画画有了新创意等孩子在园一日生活中成长的点点滴滴,以照片、文字、手工、绘画等形式加以展现,慢慢吸引家长在“园地”前驻足观看。一学期下来,家长都会在接送孩子时关注“家园”板了,大大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的了解。

“家园”不仅注重展示班级保教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的概况,还为家长参与幼儿园和班级管理提供相关信息支持和关注视角。“家园”也是“班务公开栏”,家长关心的班务内容,包括班级人员的情况介绍、教学特点、班级荣誉、学习培训、阶段性工作目标等,凡是能便于家长了解班级工作运行动态和质量的信息,都对家长公开。特别是有关幼儿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活动,尽可能做出较为详尽的过程性呈现。有些需要家长配合的保教工作,给予具体的目标性、方法性、指导性说明。平时在布置“家园”版块内容时,我们更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坚持观察、记录、分析家长对各版块内容的关注度,把家长的关注度作为总结反思班级保教工作的“晴雨表”,及时调整内容的更换频率。从“家园”本身的特点看,有关幼儿发展的内容、班级常规工作内容等,都能做到每天一更新;班级周工作安排和幼儿在各领域的发展情况观察与评价,则每周一更新;其他如宣传性和理论学习之类的内容,则每月一更新;即时活动和临时性的事务公告内容,及家长感兴趣的内容,则做到随时更新。

让“家园”真正互动起来。积极创造机会与条件,引导广大家长深层次参与“家园”的创办。改变以往由幼儿园教师为主,完全是教师“主办”的做法,吸收家长参与,如在家庭教育经验发布、交流和共享方面,完全由家长自主征集案例、展开讨论、总结经验、交流做法,这些经验做法就来自家长的身边,真实、生动、可行,更容易受到家长的欢迎。通过“请您参与”、“畅所欲言”、“家长留言”等栏目,由家长做栏目主持或话题策划,围绕孩子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现象和问题,如“如何避免孩子挑食”、“如何让孩子学会交往”、“要不要教孩子学外语”等,使“家园”成为家长的百家论坛。也请家长将孩子在家生活学习的精彩瞬间,以文字、照片、绘画等形式展示在“家园”里,同样成为家长和孩子喜爱的内容。

此外,在“家园”的开办中,根据家长不同的文化层次、职业特点、教育特长等,有效整合家长资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请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负责确定“家园”的栏目设置和名称,请具有美术、编辑特长的家长负责“家园”的布局设计,请有条件上网的家长负责收集网络教育资源,请从事各种专业工作的家长提供有关幼儿教育的专业资料和信息等等。这些做法实现了家长的“角色归位”,真正成为“家园”的主办者、受益者。

让“家园”的功能日益丰富。“家园”是服务广大家长、塑造幼儿园良好形象的窗口。通过“家长留言”、“连心桥”等栏目,了解家长诉求,倾听家长心声,满足家长所需;我们还会在“家园”旁边挂一副老花镜,备几把大、小雨伞,这样“家园”就成为心系家长、服务家长、点缀“家园”的美丽风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家园”真真正正的发挥了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导向功能。这种导向功能具体体现了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正确引导上,它不是靠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有关幼儿成长和家长互动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对案例的生动解读而实现。希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通过开放“家园”板,真正实现家园共育,发挥幼儿园主导作用,有效地利用优势,引领家长积极地配合幼儿园工作,家园携手,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策略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在游戏过程中,亲子游戏是儿童出生以后最早出现的游戏,它为亲子间沟通架起桥梁。亲子活动是一种亲子间互动的活动,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强化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责任意识。从幼儿的切身利益考虑,幼儿园要与家庭沟通形成合力,幼儿园应该利用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的互动活动。例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中秋节”等节日,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情感交流的集体活动形式。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活动能够积极主动的与家长取得联系,以获得家长更多的支持和配合。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不仅要求幼儿园、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幼儿,还要联合幼儿家长掌握育儿知识,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家园共育研究的平台。从真诚的理解者到积极的响应者,到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家长们越来越以宽厚与博爱的胸怀,为我们每一个孩子营造了爱的绿荫,它使我们的环境越发真实质朴,使我们的教育越发回归自然。家长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家长资源也是一片沃土,在这方面,我们只是在探索当中,以上的这些内容也只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我们期望着能使更多的家长投入、参与我们的教育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我们的活动更加精彩、有趣,促进孩子们健康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3]王化敏.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意大利.玛利亚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5]晏红.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上一篇:股票投资评估下一篇:疫情防控工作汇报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