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读后感小学作文

2024-09-18

《论语十则》读后感小学作文(共9篇)(共9篇)

1.《论语十则》读后感小学作文 篇一

近些年来,随着“读经热”,“国学热”浪潮的席卷,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和解读成为目前公众关注的重要焦点之一,作为有东方“圣经”之誉的《论语》更是如此以下是整理分享的关于论语十则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十则读后感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_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读后感2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述了孔子的言论和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还有,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说,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赞。最后,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孔子说:“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其次,文中还讲了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务政、治国与安邦。

我读完《论语》这部书,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我比较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每个人读一本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论语》心得这本书,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让我在平静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正在成长的我们,应该潜下心来品出无尽源泉.论语十则读后感3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十则读后感4

透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他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我对这句话有比较深的体会:我每次拿起小学时的课本复习后,对一篇文章、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有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遗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的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厌恶的事情。

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一件物品你不喜欢,那你就千万别强给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待别人要懂得奉献,多向雷锋学习学习,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向他那样,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那这世间该是多么的完美、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明白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冬天,寒风凛冽、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强不屈,高风亮节!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位共产党员,他们应对敌人的严刑逼问,但还是沉着冷静,英勇不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想困难屈服;反而就应坚强应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永往直前。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十则读后感5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他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我对这句话有比较深的体会:我每次拿起小学时的课本复习后,对一篇文章、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有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遗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的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一件物品你不喜欢,那你就千万别强给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待别人要懂得奉献,多向雷锋学习学习,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向他那样,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那这世间该是多么的美好、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冬天,寒风凛冽、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强不屈,高风亮节!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位共产党员,他们面对敌人的严刑逼问,但还是沉着冷静,英勇不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想困难屈服;反而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永往直前。

通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高中生论语十则读后感

2.论语十则复习 篇二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全书共()篇,是()体散文。它与()()()()是合称“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国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重要代表人物。2.结实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⑪学而不思则罔()⑫思而不学则殆()..⑬温故而之新()⑭择其善者而从之()......⑮学而时习之()⑯不亦君子乎()....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⑱人不知而不愠()⑲其恕乎()..⑳不亦说乎()⑴吾日三省吾身().....⑵见贤思齐焉()⑶是知也()...⑷松柏之后凋也()⑸勿施于人()..⑹吾日三省()⑺必有我师焉()..3.找出文总的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⑪()通(),()⑫()通(),()4.用原文语句回答;

⑪孔子讲述求学能获得乐趣的句子是: ⑫表明巩固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句子是:

⑬讲述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⑭讲述做人要心胸开阔,要有君子之风的句子是: ⑮讲述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才能增长才干,得到快乐的句子是:

⑯指出只要虚心学习,到处有老师的句子是: ⑰文中与“取长补短”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⑱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孔子的一句话:

⑲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⑳指出学习需要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句子是:

⑴有的同学认为复习旧课是“炒冷饭“没意思,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在《论语》中认为:

⑵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除了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上到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如孔子所说的: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

6.“温故而知新”对于知道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7.找出课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则,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体会。

8、写出文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一句

9、孔子认为哪句话可以终身奉行

10、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就是

1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12、如何理解空子所说的恕?这种待人接物的态度对我们日常处事有什么启示?

3.《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语录体的语言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做人的道理,加强自身的艺术和道德修养。

4、理解大意,背诵课文,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和做人方法,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3、背景资料:《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见于《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先进》《颜渊》等篇,《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与其弟子讲学,从容答对的记录,所答只表见解,不述论据,又少阐释。因而言简意深,皆是充满睿智的经验和真知灼见。

4、学习生字:

省(xǐng)冠者(guàn)喟叹(kuì)...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1~3):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

第二部分(4~8):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财富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第三部分(9、10):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1,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2,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3,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4,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5,谈学习态度,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6与7则,谈学习态度,要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8,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9,谈思想品德修养,面对利害关系,遇到事变关头,方能见君子的操守。10,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四、教师小结:

《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前三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多“自省”,讲恕道。第四则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第五、八则,可以看出“仁道”是孔子追求、宣传的最高准则,六、七则主张人们勇于实践,能成人之美。

九、十则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学习本课,重在领悟,重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验证其正确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是记言。其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如课文的第一、二、四、五、七、八则都属于这种体式。(2)、答问体,即先提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如课文中的第三、六则。(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如课文中的第十则。(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如课文中的第九则。

二、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古汉语知识:

1、古今异义词

五日三省吾身(三:多次,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今做数词。).

2、词类活用:

(1)、五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译为“每天”。).(2)、传不习呼(传:动词做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3、古汉语句式: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表判断语气。).

四、细读课文,赏析品味:

第1则剖析:此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话,说他每天要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这三个方面是: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应该说,能够经常地反省检查自己是人的一大美德,可惜的是有些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人应该反省的是多方面的,曾参的这三个方面是从他的个人经历和认识提出的,然而也的确是很重要的方面。

第2则剖析:此则是孔子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看见德行优秀的就要想着向他看齐是一种受激励求上进的心态,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反之,看到“不贤”就反省自己,才会免于犯错误,改正缺点。

第3则剖析;此则是回答子贡发问的,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拿来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孔子回答他,这就是恕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回答子贡的话;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孔子认为,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施加于别人。

第4则剖析:此则指出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人担负着重大责任,他要走的艰苦的路还很长,在今天,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不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吗?

第5则剖析:孔子是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的,但是要“从其道得之”这个“道”就是“仁道”,就是“爱人”,也就是说,人们追求富贵,不能妨害人民的利益,如果妨害了,你就不能据有。孔子也不反对人们厌恶“贫贱”,但是行了“仁道”却得到的是贫贱,君子也不能因此抛弃仁道。

第6则剖析:此则表述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这可能是孔子有感而发,是对那些言行不一或只言不行的人的反对,强调“先行”是没有错的,人应该把行为端正与勇于实践放在第一位。

第7则剖析:孔子主张“成人之美”,帮助别人成就美好的德行,不促使别人形成不好的德行,这样,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而小人正和君子相反。由此可知,孔子不仅要求人要正己,还要帮别人成就美德,反对那些袒护、放纵行为不端者的人,说他们是成人之恶,是小人。

第8则剖析;孔子认为通过修养仁德来得到官职,即使是低微的小官,也应当尽职尽责去做好;如果不能做官,就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周代做官才有丰厚的俸禄,所以“富”就是做官,做官要“求”,要以自己的修养来“求”,“不可求”是指客观条件不允许,即使有仁德也不能够做官。

第9则剖析:此则表述了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韶》乐之美使孔子感觉移位,赞叹音乐创作的高妙,同时可以看出孑L子对音乐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也要求人应该有多方面爱好和才能。

第10则剖析:此则通过孔子对点的赞许,来提倡人的自然常态,人要和大自然亲近,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四、合作探究:

1、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明确:课文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人生道理:一是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二是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财富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三是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2、《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它的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性。记录并没有追求一定效果的文学意识,而在人物对话中,往往用简练的言辞,就表现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五、教师小结:

走进《<论语>十则》,领会孔子深邃的思想,品味其间蕴涵的人生哲理。诵读它们,能改善我们做事为人的态度,能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25、《论语》十则

一、做人道德修养——多“自省”讲“恕”道。

二、做人理想抱负——取之有道、成人之美。

三、做人艺术修养——欣赏艺术、亲近自然。

4.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四

柏乡镇中学 王香芝宁晋纪昌庄中学 孙耀江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十分重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新课标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指出:综合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学习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这篇课文的教学采用诵读和对话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读、说、背、用、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准确的背诵并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成语、格言、警句。

3.初步认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以及《论语》这部儒家经典。

4.学习古圣贤的为学之道及品德修养。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处在诵读的最佳期和记忆背诵的黄金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期,让学生记诵大量的优秀的语言文学精品,使他们终身受益。《〈论语〉十则》是孔子的语录,在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最经典的内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学生运用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方法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准节奏,三要读出韵味。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自读、研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对话法。实现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课改精神。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以及《论语》这部儒家经典。

2.流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

1.听老师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自幼聪明好学,学识渊博,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有一次他周游列国,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了一个7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问题才让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的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好学钻研,可以做我的老师了!多么真诚坦荡的胸怀啊!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

起探讨学习的秘诀吧。

2.听学生介绍孔子

孔子是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孔子像)多么慈祥、和蔼可亲啊!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现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呢。

相传孔子有门徒3000,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山东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不仅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

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殿外两旁是他的72贤人弟子,大殿里边是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我们不仅感觉到高大、庄严,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好不好?那就请孔子也来为我们讲学吧。

3.听教师范读课文

《论语》的“论”lún,是编纂、编辑的意思,《论语》是记录孔子和

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语录体的散文,孔子死后,是他的弟子编辑而成,共20篇,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学生速记《论语》简介,老师提问并鼓励)

(二)读一读

1.读准字音

教师再次范读,学生默默跟读,注意读音,体会语调。

(1)《论语》lún(2)不亦说乎?yuè(3)人不知而不愠 yùn(4)...

学而不思则罔 wǎng(5)思而不学则殆 dài(6)诲女知之乎 rǔ(7)是知....也 zhì(8)默而识之 zhì(9)逝者如斯夫..fú

2.读准节奏

(1)学生自读课文,把握语速,体会句子的语气。要求读准节奏,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2)请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则,然后全班同学点评谁读得好。

3.读出韵味

(1)读出文言的韵味,文言就读懂了一半。学生分组研读课文。第一组研读1-3则;第二组研读4、5则;第三组研读6、7则;第四组研读

8-10则。每研读一则,都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即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说点评。将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再全班讨论或问老师。

(2)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然后提示重点

A.实词解释:

①学而时习之⑥诲女知之乎 ...

②不亦说乎⑦谓之‘文’也 ..

③人不知而不愠⑧默而识之 ..

④温故而知新⑨学而不厌 ..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难句翻译: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古圣贤的为学之道及品德修养。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准确的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1.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一则,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老师做示范:我喜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这一则让我想到了刚上课时老师讲的孔子被七岁孩子拦路的故事。告诉我们虚心从师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正是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学问学问就是连学带问,只学不问不叫学问;又联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取长补短这些成语。

2.学生各自说自己喜欢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教师和其他学生适当

点评补充。

(二)背一背

1.熟读背诵:就学生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出

示课件:背一背,赛一赛,看谁背得快)

2.自由背、个别背、分组背、男女比背、小组赛背,最后齐背。

(三)用一用

理解运用:不仅会背,还要会用。(出示课件:用一用,考一考,看谁

脑子好)小组竞赛题,每题10分。男女生分组,谁先举手就先叫谁,但一定要认真思考听我把题念完,否则就违规了。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只要他有一技之长,就

应向他学习。《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已成为著名的格言。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提高学习效率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孔子是怎样从反面说明空想不如实干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古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强调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当别人

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古人把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切磋交谈、探讨问题、合作学习当

成一种增进知识的精神享受。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人民喜迎各国嘉宾,请用《论语》中有一句话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写一写

准确默写:我们听准了字音,读出了情感,说出了内涵,背诵了重点,用到了实践,我们还要写得规范。

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习的人,由“学会”走向“会学”。看看文中

有哪些成语和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分类抄写在积累本上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②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④珍惜时间:逝者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然后找同学到黑板分别默写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各三条。要求字迹工

整,书写规范。看谁写得漂亮,包括格式和标点。

结束语: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让我们本着诚实谦虚、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采用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去读《论语》的其它篇章,你一定会找更多的智慧,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田,伴我们成长。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听学习态度: 诚实谦虚 勤学好问 实事求是背

读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学以致用用

说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知者不怪罪写

教学反思:

我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论语十则》。一直以来,学生们对文

言文学习普遍感到枯燥无味,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普遍感到挠头。似乎除了逐字逐句串讲式的满堂灌,别无他法。新课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建议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我在教《论语》时做了尝试,采用了“听读说背用写”的教学流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为了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注重了诵读教学。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相信学生是能读懂文言文的,再通过老师的点拨或者查看注释会意而后懂,逐步 “感知、感受、感悟”。因此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认为不一定老师都要按部就班的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甚至面面俱到的讲解,唯恐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好像只有老师讲解才会似的,其实有些东西不一定当时就让学生掌握得那么透彻,相反有些东西老师讲得多了,倒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有道理的。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会让学生记得更扎实。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文言妙句来。从而达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

5.《论语》十则测试题(含答案) 篇五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座号 __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人不知而不yu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 ___(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____ ___(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_(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 _(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 _________(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 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思而不学则殆()D、择其善者而从之()

5、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1)(2)(3)/(4)B、(2)(3)/(1)(4)C、(2)(3)/(1)(4)D、(1)(3)/(2)(4)

6、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部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C、看到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三、阅读题。

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书。这本书是 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 》、《 》 合称“四书”。

2、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____ ____

5、以上五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2)夫子式而听之()..(3)然()(4)昔者吾舅死于虎()..(5)何为不去也((6)小子识之().

8、“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_________

9、“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A、顺接 B、转接)

10、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1、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12、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13、“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 _____________。

14、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略)

二、选择题。

3、A

三、阅读题

4、ABBA

5、D

6、(1)B(2)D、A、1、论语 孔子及弟子的言行 儒 孟子 大学 中庸

2、不断学习、复习相辅相承 辩证统一的。

3、温故知新 经常学习的人 不会矛盾 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

4、学习他优点 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

5、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6、略

B、7、(1)经过(2)它,指哭声(3)是的(4)在(5)离开(6)记住

8、zhi

9、(A)

10、孔子

11、丈夫的父亲

12、老虎很凶猛

13、妇人

6.论语十则学案第二课时 篇六

一、教学目标

了解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儒家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2 积累文化常识,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3 品味经典,启迪心灵,涵养人生。学会以现代的眼光审视经典。

二、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学习掌握,常用文言句式的熟悉与学习,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品味《论语》,掌握其中的内涵,并联系自己学习及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 问:孔子与《论语》

相关概念:“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二、课文学习

“为政”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句疏通(记录):

质疑辩难(提问):

文化解读(记录):

“公冶长”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句疏通(记录):

质疑辩难(提问):

文化解读(记录):

“雍也”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句疏通(记录):

质疑辩难(提问):

文化解读(记录):

4“述而”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句疏通(记录):

质疑辩难(提问):

文化解读(记录):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1、分条目梳理所学文言知识及文言现象。

2、选择所学论语内容中你最有感触的语句,就一方面展开写一篇300字的短文谈谈你的收获或启发。

五、教学反思

论 语 十 则

品味经典,启迪心灵,涵养人生。

7.《论语十则》读后感小学作文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

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本节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必修课中,我们对于孔子,对于《论语》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论语》,走进这部影响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

《论语》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礼”。与“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同,“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不过,“礼”虽然是外在的规范,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了,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

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赏析

步骤:

1、诵读一遍。

2、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

3、尝试写下你对这则语录的感悟,待会与同学共同探讨,能联系以前学《论语》时所记得的其他语录更好。

原文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理解 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是基础,还需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当然,学习文化知识的根本目的也是获取真知,用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1、要做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物质是生活质量的保证,但不是追求之根本。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我们在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精神追求留一定的空间。

2、“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还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应该不仅指口齿伶俐,更主要指说话时不讲原则,甚至夸大其词,混淆是非,只求让听的人高兴,或者为自己的私利打算。所以,孔子痛恨“巧言”。

3、“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亲近有德行的人,远离没有操守的小人,这样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自己犯了错误,也知道应该怎样改正。这样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言行,日积月累,就像雕琢、打磨玉器一样,终会成器。

原文2:“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也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理解 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用语简练、概括。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其实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的资格,他的学习经验、财富、情感、名誉这一切都是在用加法的,三十岁以后就开始要用减法生活了,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要学会舍弃。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大概是人生的一个普遍规律,说明三十岁以前是创业闯荡的时期,四十岁以后,人就不做傻事了,冷静而理智地面对世界。

原文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诲。

知:知道。

知:同“智”,聪明,明智。

译文: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理解:做学问要务实、严谨、谦虚。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原文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我”、“少者”。安:安逸。怀:归依?关怀?)

理解:这则语录中,子路、颜渊、孔子各自述说志向。子路的志向,见出其率性、豪爽;颜渊的志向,见出其谦逊、克己;孔子的志向,则见出其以“仁”为本的胸怀。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 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5、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理解:孔子这句话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本章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孔子将人分成君子与小人,又把君子细分为知者与仁者。何谓知者?何谓仁者?智慧而超脱的人像流动的水一样快乐;信奉仁义道德的人像沉静的山一样恒久。虽然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更推崇乐山的仁者(仁是孔子的主导思想)。但其实仁者、知者并无高下之别,就像自然界的山与水从无争胜之心,且互为映衬,共成山水。知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原文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根本看不上眼)。”

理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追求吃穿享受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原文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理解:《学而》篇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是很难。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秋月挥洒。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这是“君子坦荡荡”。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物,不计较个人厉害得失。

至于小人呢?“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小人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

原文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理解: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而现实又“礼崩乐坏”。所以孔子要恢复周礼。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说的 “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孔子所说的“礼”的具体内容自然不能符合我们今天社会的需要,不过,讲究自我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应该提倡的。

原文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理解: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本身就含有成年人尤其是家长有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意思,也就是要帮助孩子做好“戒”的工作。

人在中年时代对钱财的需要是最多的,同时,人在中年时代的精力和智力是最充沛的,因此争斗得最激烈,也最容易出问题,所以孔子让中年人戒斗。

老年回顾来时路,从璀璨归于平淡,美好的仗已经打过,好汉不提当年勇;老年要能舍能得,以回馈的心看清纷扰世事。

“君子有三戒”,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是养生之道,尤其是精神修养之道。当然,青年也要戒斗、戒得,壮年也要戒色、戒得,老年也要戒色、戒斗,只不过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人生各个阶段都有主要问题,或说主要难关,渡过相应的难关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三、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

四、作业:

1、词语抄写熟记。

8.《论语十则》读后感小学作文 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孔子,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5、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加强品德修养。

重点难点

1、掌握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整体感知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ãi)不知是知(zhì)也

2、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读中感知课文。

①、读通,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②、读懂,尝试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③、读精,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

4、听范读课文,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三、精读感悟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三)精读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四、学以致用。

(一)、翻译文言词语的方法有:

1、把单音字变成双音字: 学---学习习—复习请你再举几个例子?

2、古今意思不同:

不知而不愠---了 解 敏----聪明 请你再举出相应的例子?

3、通假字:

不亦说乎----悦 还有没有这样的字? 不亦说乎。

(二)、下列加点的词语,你能明白它的意思吗?

1、吾日三省吾身。(多次反省)..

2、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罔:迷惑;殆:疑惑。)..

4、士不可以不弘毅。(坚毅,意志坚强。)..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要;施:施加。)..

五、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布置作业。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9.《论语十则》背诵检测题及其答案 篇九

①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 ②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 ③孔子注重将“思考”和“学习”结合的句子是: ④孔子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 ⑤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 ⑥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 ⑦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⑧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 ⑨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

⑩ 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一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培训下一篇:个人的销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