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充满乐趣(共18篇)
1.让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篇一
让习作课堂充满乐趣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
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王艳
在我的习作教学中,我常感到作文难教,作文难改,学生怕写,不愿写,觉得“没有东西写”。为此我常感到非常苦恼。我也常常依据教材的要求,从生活中找素材,尝试着让我的学生能写出点真情实感,慢慢地喜欢上作文,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效果一直不是很好。而这次参加的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将我混沌的作文教学沉淀下来,老师们精彩的课例,名师专家们生动的点评,有如一阵春风掠过,在我心中掀起阵阵涟漪,他们为我今后的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
本次活动主要针对大家普遍认为是教学难点的习作教学展开,通过分组讨论、专家点评、同课异构、二次上课等方式展开,展示汲取大家修改意见后的课堂,从而加深对新课标下的中高段习作教学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张化万老师是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积极开拓者。他提出开发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习作教学要生活化,实践化;让写话与习作成为儿童多彩生活的一部分,并将游戏、实验、表演、谈天等形式引入课堂。张老师实践探索了多种教学型式,有命题作文式、感悟独白式、科学实验式、交际应用式、放飞想象式、游戏表演式、专题研究式读写结合式等等。今天聆听的几节“张万化”风格的习作观摩课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让习作课堂充满乐趣——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王艳 1
一、创设真实场景,创造性解决学生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是作文教学的前提,怎样写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如王瑞燕老师在《猜猜猜》习作教学中,就围绕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连续认真观察几名同学的表情、动作,然后说出来,并让学生及时地把刚才所看到的过程写出来。先写完的同学,站起来在班内读出声音,来修改不通顺的句子,然后找几名学生在班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实际上这是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怎样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地方的要求的很好落实。下午汪玥老师执教的《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也是典型的活动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使学生有更为生动、真切的感受,加以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修改,一节习作课学生的习作的主要内容大致就全出来了,不得不令人佩服。
二、让习作适应儿童生活和心理过程,使儿童喜欢习作。把儿童平常生活中的“玩玩说说”和“做做说说”等引入到习作教学中,使喜闻乐见的游戏成了驱散学生习作恐惧症的良药。如徐华芳老师执教的《辨色能力》,学生在习作课堂上玩辨色能力测试的游戏,连最迟钝的孩子的眼睛里也会放出光来。游戏成了调动儿童所有感官进行观察感知、自我感悟、思维训练和言语表达的外在诱因和动力。
三、激发学生独特的体验,主动参与习作过程。
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中的体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人人关心,又带着各自独特的体验,主动参与习作过程。如《猜猜猜》 让习作课堂充满乐趣——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王艳 2
一课中,每个学生带着好奇、疑惑的心情,经历猜谜的整个过程,激活了想象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样,使每一个学生珍视各自的独特感受,大胆地进行个性化表达。
张化万老师营造的是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着力点是学生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语言文字能力,以及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追求的是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讲究的是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在实际作文课教学设计中应心中装有学生,课堂上一切服务于学生,习作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文思泉涌,才会使课堂熠熠生辉。
2012.5.24
让习作课堂充满乐趣——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王艳 3
2.让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篇二
一、设计多元化导入, 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导入为实效课堂奠定基础, 而兴趣是实效的根本。因此, 激活兴趣是构建多元色彩课堂的首要步骤。学生的音乐兴趣一旦被激发, 就会驱动学生努力学习。为了让音乐课堂充满多元色彩和提高音乐教学实效, 多元化的导入不容忽视。
1. 情境导入, 激活兴趣
情境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情感, 激活学生的音乐兴趣。因此, 音乐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用情境切入音乐教学。以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的导入为例, 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呈现一组圣诞背景图片, 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圣诞氛围之中。同时, 教师播放英文歌曲Jingle Bells, 让学生沉浸在圣诞音乐和图片美景当中。播放完毕, 有学生开始问为什么要放Jingle Bells和圣诞图片。此时, 教师顺利引出Jingle Bells是西方圣诞节的歌曲, 而今天学习的内容是《铃儿响叮当》, 旋律和节奏是一样的, 其实就是Jingle Bells的译文版。教师成功利用现代技术创设情境, 把学生的音乐兴趣激活, 奠定了后面的音乐教学基础。
2. 歌舞表演导入, 活跃氛围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 加上音乐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更容易让学生动起来和舞起来。以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金孔雀轻轻跳》的导入为例。教师利用Power Point的自动切换幻灯片功能, 展示音乐背景图片, 并在课件中插入背景音乐《金孔雀轻轻跳》。音乐响起, 教师开始跟着音乐跳起傣族舞, 并示意学生一起随着音乐起舞, 一起感受傣族音乐和舞蹈的风格和魅力。音乐结束后, 教师做小动物的动作, 让学生猜猜对应的动物名, 加深学生对音乐中表达内容的理解。实践证明, 歌舞导入有效活跃了音乐课堂氛围。
二、利用多元化教法, 营造多元音乐色彩
1. 律动教学法
律动教学法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跟随音乐所做出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协调动作。律动教学法运用于音乐课堂中, 可以让学生有效运用身体感受音乐魅力, 更可以让学生用心灵与音乐交流对话。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以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小朋友的家》的教学为例, 教师首先播放《米老鼠的家》, 让学生一起跟着音乐的律动走进教室。师:米老鼠今天来到了迪斯尼乐园, 但是不知道如何打开这扇门, 同学们能帮帮米老鼠吗?此时, 开始响奏前十六音符和后十六音符, 让学生跟着节奏律动, 教师也开始跟着节奏讲解卡通人物。在这节课中, 音乐教师利用律动教学法, 让学生跟着音乐跳动, 感受律动带来的愉悦感。值得注意的是, 律动教学法的侧重点是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而不是追求学生在律动中动作的统一。
2. 视听唱合一
小学生年龄较小, 生活阅历还处于不断丰富发展阶段。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可以集图片、音乐为一体, 以让学生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以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动画城》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 教师课前截取《动画城》中的卡通片段, 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学生观看完毕后, 教师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内心最喜欢的动画人物, 并模仿这个动画人物的某个经典动作。通过这个环节, 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接着, 教师继续播放歌曲《动画城》, 并配上动画城的背景图片, 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歌曲, 并找出歌曲中哪里出现了七音。学生认知七音后, 教师开始领唱, 让学生跟着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歌词内容, 跟唱完毕后, 教师让学生依据音乐节奏朗读歌词, 同时让学生注意朗读时跟上音乐的节拍。最后, 教师让学生一起齐唱歌曲《动画城》, 提升音乐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整个课堂的教学形式富于变化, 层层推进, 高潮迭起, 平添课堂多元色彩。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 提升音乐教学效果
教师应把评价列入课堂教学, 不断让评价往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 评价形式应该多元化。音乐教师可以用语言激励学生, 把语言化为前进的动力;也可以利用“音乐课堂光荣榜”这个形式评价学生。其次, 评价主体多元化。为了突出体现评价的人文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如在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放牦牛的小卓玛》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教师是否示范到位, 这种教学方法是否能调动学生兴趣等。学生评价后, 教师开始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参与, 特别是《放牦牛的小卓玛》中的朗读歌词环节和齐唱环节。总体而言, 学生评价课堂有利于教师深刻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前进 (基于学生特点, 评价多为鼓励性的) 。只有实施多元化评价, 学生的音乐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 音乐这门课程趣味性强, 教师应发掘音乐内容, 让小学音乐课堂充满多元色彩。学生在多元化的音乐课堂上, 不断欣赏和体验音乐的美, 音乐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音乐欣赏能力也随之提高。实践证明, 只有不断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才能让学生感受多元色彩的音乐课堂, 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骆美珍.浅析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5) .
3.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乐趣 篇三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以形象思维为主,不能持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让课堂充满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乐趣呢?在这里,我以二年级课文《酸的和甜的》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融文入境,让学生乐在课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上课,应如说书人那样,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造,把平面、静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赋于教材以生命力,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课文《酸的和甜的》用色彩鲜艳的连环画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狐狸想吃葡萄的着急,吃不到葡萄的难过失望,松鼠和小兔子轻信狐狸不敢尝试的怯懦,以及猴子痛痛快快吃葡萄的快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是狐狸的自我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只有小猴敢于尝试。上课伊始,教师满面春风和学生谈话:“喜欢吃什么水果?”吃是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教师自然而然引出葡萄。接着,教师出示葡萄的图片,利用图片巧妙引导学生认识“葡萄”两个字:上面的草字头就像两片绿绿的葡萄叶,下面的部分就像一串葡萄,使学生轻而易举识记“葡萄”的字形。然后,教师变戏法一般变出一串真葡萄,引出“串”的教学:识记“串”的字形,展示两张图片对“一串”和“一串串”进行比较,练习用两个词说话。最后让学生猜葡萄的味道,自然引入课题。语文即生活,在开课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视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创设情境,让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课堂中,教师更是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融入童话的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去“葡萄架下”看,借助图画让学生观察狐狸的神态和动作;引领学生聆听、朗读葡萄架下小兔、松鼠和猴子的对话,想象、琢磨小动物之间的语言;学习结束,再次来到“葡萄架下”对小动物说心里话……整堂课融文入境,文与境和谐共生,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其乐融融,乐此不疲。
二、享受朗读,让学生醉在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让每个孩子享受朗读,快乐阅读,是教者设计和实施教学环节的主要目标。
教学中,教师抓住“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一定”等词句反复朗读,想象小狐狸、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动作神情,读出它们的心理。在感受猴子的聪明与自信时,教师抓住“迫不及待地爬”“望望”等关键词体会猴子知道葡萄成熟了,引导学生读出猴子想吃葡萄的急切……教师采用各种方法,通过指名读、分组读、师范读、师引读、师生分角色读、表演读……把“读”作为学生学习文本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着对读的热情与渴望。并在读中有所“思”,思考为什么要这么读;在读中有所“悟”,悟出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东西;在读中有所“练”,练习用重点词说话;在读中有所“想”,想象课文省略的内容。从而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读”中的快乐语文。
三、涵养精神,让学生恋上课堂
语文不是简简单单认几个汉字,谈对几句话的理解,语文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涵养精神的一门学问,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人物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亲自去体验,大胆去尝试。为了让学生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课文学完,教师让学生对小动物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大胆表达所感所悟。最后,教师送了一首诗给学生,既领悟道理,又升华情感,让学生久久回味,宛如刚参加完一场盛宴,悄然不为下课铃声所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充满乐趣的语文课必将成为每位教师的毕生追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每个学生如沐春风,从此爱上语文。
4.让音乐课堂充满魅力 篇四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想,脚之所以被忘记说明什么呢?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起。同样,当儿童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的被激活。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创造呢?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用心去倾听音乐――因为只有熟悉的东西才会让人产生感情,才能使人对他感兴趣。课标中也明确的指出“要坚持以音乐为本,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并将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听觉体验,中心点是“听”,围绕听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从学期的一开始我就非常注重这一点,比如我在教授《口哨与小狗》这一课,作为第一次欣赏音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只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安静而完整聆听音乐的习惯。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音乐、表现音乐。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没有过多的语言介绍,也没有运用过多得教学手段,而是开门见山很自然的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这节课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在听这段音乐的时候,你能想到什么?然后老师放《口哨与小狗》的音乐,要求学生坐端正安静的聆听。结束后,我就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谁能把你刚才听音乐时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请你们积极发言。最初举手的学生并不多,我叫起他们回答后,对他们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并及时鼓励,于是举手的越来越踊跃,回答的越来越激烈,有的学生说:“想到小兔子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小蝌蚪在水中快乐的游来游去”、“想到蓝天白云和美丽的大森林”……答案虽然五花八门,可这的确都是孩子们听完音乐后的真实感受。老师:接下来同学们再听一次,听听这段音乐的情绪什么样,给你什么感觉?复听音乐:还是要求学生安静的聆听。听完后,要求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这次的回答学生积极性大增,都争先恐获得发言:“我感觉心里很高兴、很愉快”、“我感觉这段音乐很欢快”、“我有跳跃的感觉”。。。。。。。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接下来再听的时候你们就可以随着音乐来做动作。再次复听:教师放音乐《口哨与小狗》,学生随着音乐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谁愿意上前用动作把你的感觉表现出来?再次复听:教师再放《口哨与小狗》音乐,很多学生积极主动的上前用蹦蹦跳跳的动作来表现感觉。,台下的同学也不由自主的跟着音乐表演.如果一上课老师就用过多的语言描述,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我想不会起到好的作用。因为毕竟他们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比较随意自由、相对自制力就有些差过多语言的灌输效果并不佳。老师说音乐怎么怎么美,而不多让学生接触,感受音乐,很显然不会引起孩子兴趣,更不用说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了。要想逐渐养成他们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最主要的就是听音乐,熟悉音乐。正如我一上课就让学生接触音乐,正因为优美的音乐,也正是多次的聆听,让学生们熟悉了,所以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进来,并且能逐渐养成他们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奠定了基础。当然聆听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在听的时候,要有问题,这样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让学生欣赏时,每一遍都提出要求,并随着听得遍数问题逐渐加深难度,让学生不断提高,每一次对歌曲都有全新认识和感受再者就是不要强迫性的听,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新颖、有趣,导言要简明,清晰、生动有启发性。所以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尽情感受体验音乐。学习音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生活中的事情才会让他们产生共鸣。对于孩子们来说音乐艺术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对于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音乐的体验。再者说,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如果在课堂上仅评教师口头传授,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的去探寻、领悟、体验。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的设计,补充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洗手绢》一课:本课的主题就是“爱劳动”所以,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每个环节我都体现“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这一主题。劳动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洗碗、抹桌子、扫地。。。。。。。。”学生对这些非常熟悉,所以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老师不用过多的语言描述他们就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尽情的感受体验音乐。
再次就是要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一点尤为重要。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所以,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在音乐活动中要面向每个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进行艺术表现。也要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现以“知识本位”到以“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我在教授《大海的歌》这一课时,我得设计思路是,首先采用小组合作画大海和制造大海的声音,发挥集体创造智慧,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兴趣;然后,采用音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听、画、唱、演、奏等方式,感受、理解并且表现音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感受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把想象中的大海画出来。(这样采用音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媒体展示大海,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紧接着第二个环节是学习歌曲:先听歌曲范唱并提出问题: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海?(优美、宁静的大海)。然后学唱歌曲,最后用动作表现歌曲的起伏,感受歌曲描绘的大海。在学习新歌中我通过让学生听、唱、评等表现方式,让学生感知歌曲的内容和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体态语言的介入,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理解,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最后一个环节是创作大海:小组共同制造海的声音。分小组展示海的声音,小组之间相互评价。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自己制造大海的声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让智慧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篇五
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山小学校 熊淑芳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人文精神及智慧的学科。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充分发展,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魅力,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有效地引领学生智慧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魅力,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有效地引领学生智慧地学习。
一、善于激情设境,导拨心弦
教师要深入剖析作品,善于捕捉文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设身处地地体味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心与之相亲,用灵魂与之碰撞,形成一种激情,然后借助各种手段把激情释放出来,打动学生,使“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效应。”
有些课文内容的选材远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单凭光秃秃的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无法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时,教师就要从教材中充分挖掘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因素,借助于一定的辅助条件来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境。第一次,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当歌曲进行到“长城长,长城内外是故乡”这一高潮时,有的学生眼里已经闪着激动的泪光。学生的真情被释放了,深植于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被激发出来了,情感目标顺利完成。
二、善于设疑引思,循循善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就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引发解决难题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动口、动脑、动手。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名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人,用他那精妙的语言让每一堂课“活”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以重点句为契入点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读完课文,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哪句?”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止,个个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你想,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含义深奥、不易理解:周围怎么会黑洞洞的呢?难道他常常走夜路?鼻子又怎么会碰壁?难道他眼睛不好使?面对质疑,我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进行思考:
(一)鲁迅先生为什么说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是“黑洞洞的”?“碰壁”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经常碰壁?
(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这句话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三)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
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学生最终懂得了这句双关语的含义:在那个军阀肆虐,动荡黑暗的社会里,一切敢于向它宣战的人都会遭到无情的迫害。它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坚韧斗争的精神。而课文的难点也在层层探索、拨云见日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得到了解决。
三、善于捕捉灵感,合理驾驭生成
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善于调控现场的高手,让每一节课都不断生成“精彩”,甚至“高潮迭起”。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内生成资源,随时调整教学过程,拓宽教与学的领域,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偏差,通过负反馈引导学生补救;对优点,通过正反馈引导学生扬长。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自己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如我在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中,学完课文后,我问学生:“同学们,农夫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兔子来撞死,他还在那儿傻傻地等呢!你准备怎样劝他?”一学生说:“农夫,兔子是不会来送死了,你还是快点把田里的草除掉种庄稼吧。”“要是农夫还是执迷不悟,不听你的话怎么办?”这时,学生面面相觑,一时无以应答。看着学生一脸的茫然,我想:可能是学生想象不出当时的情景的缘故。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才有话可说。这时,我看到了讲台边的`椅子,灵机一动,坐了上去扮起了农夫,自言自语地说:“哎!兔子啊,你怎么还不来撞死呢?我都饿了好几天了,你就行行好吧,让我填填肚子呀!”马上,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有的学生甚至激动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迫不急待地想去劝说。
生一说:“农夫,你别傻了,还是快快下地除草吧。再不然,你真的要没吃的了!”
生二说:“农夫啊,兔子撞死在树上,那是巧合,哪有兔子会经常撞死在树上呢?”
生三说:“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心存侥幸,不劳而获,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听听,说得多好!如果当时我没有扮农夫,没有利用好自身的这一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入情境,那美丽的“生成之花”就不可能有了。所以,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对教学过程做出调整,进行巧妙的点拨。让课堂上的“生成之花”开得更美!
四、善于张扬个性,鼓励多元感悟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一个智慧的语文老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一定是抱着乐于接受的态度,不会被课本教参牵着走。在他的课堂中,尊重并激励学生尽情彰显自我,合理进行多元化的感悟和体验,使教学中的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的火炬。
以下是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中交流品读“漓江水”的片段。
师:你读这段话时有什么感受?
生一:我爱漓江的水。
师:请带着你的喜爱之情来读这段吧。
生二:我陶醉在这漓江的水中。
师:请把你的陶醉带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三:我赞叹这漓江的水。
师:那你在大家面前把你的赞叹表达出来吧。
……
6.让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篇六
我们的家充满了爱。记得有一次,我得了水痘,别人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传染上,只有爸爸妈妈特意请了假,在家里陪我。妈妈对我照顾得非常周到,喂我吃药,帮我洗澡,还让我和她睡在一起。一天,我整个脸都通红通红的,爸爸、妈妈见此情景,真是心急如焚,妈妈连忙烧热水,给我洗澡退烧。她累得满头大汗,也顾不上休息。而爸爸呢,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见到爸爸、妈妈为我如此操心,我真想走过去,对他们说:“爸爸、妈妈,谢谢你们,你们太辛苦了!”可是我并没有说,眼泪却流了出来。
说到我的爸爸,那可真是条虫,是一条大懒虫,一天到晚睡懒觉。记得有一天早上,我吃完早餐,妈妈走过来,对我说:“芷萱,把你爸叫起来上班。”我一看表,都快8点了,爸爸这条大懒虫竟然还没有起床。“是,马上完成任务!”我接到指示,忙向爸爸的房间走去,爸爸果然在酣睡。我大声喊道:“爸爸起床了!”爸爸睁了睁眼睛,像是没有听见似的,转过身子,又睡了。见此情景,我连忙使出我的第一招:摇。我爬到床铺上,扯着被子,一边摇着一边大叫:“起床了!起床了!你要去开车了。”这一招还真有效,我的话音刚落,爸爸就腾地坐了起来。看到爸爸如梦初醒的样子,我真是哭笑不得。
7.浅谈如何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乐趣 篇七
一、创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教师, 要在学生中间充当亦师亦友的角色。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 还是挺倾向于跟老师成为朋友。教师如果能运用些方法走进学生心中, 建立起双方互信, 互爱的良好师生关系, 就可以帮助教学更有效率地实施, 教学活动更好开展, 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气氛, 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首先, 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 自我充实, 对学生的心理有所研究。其次, 要热爱学生。与学生相处过程中, 要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真正落实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注意与学生的沟通方式, 切忌以长者的高姿态来面对学生, 并施以命令的语气, 教师要该严的时候严格, 树立师长的威严, 该笑的时候要温和, 要充分让学生感觉你是可亲近的。
二、实施独具特色的学习活动
首先, 课前预热, 可根据教学内容, 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 一则谚语, 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 自由演讲, 自由谈, 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其次,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多媒体教学具有鲜艳的颜色, 逼真的声音和丰富的动态画面, 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它使得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学唱英文歌曲, 朗读英文文章, 观看英文电影等。
当然学习上需要竞争, 让学生之间组建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 以此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进而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目的。课堂活动可以有角色扮演, 让学生自己用英语来进行, 这样既可以让每一位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 又可通过课堂直接反馈, 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句型的掌握程度。
三、注重课外对英语的实践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 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 需要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在语言学习方面, 众所周知运用才是根本。而学生只有乐于参与活动中, 才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 而不是被动的追随教师。所以笔者提倡注重语言的实践应用,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因此, 我们还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合理适宜的课外活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活跃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巩固课内所学知识, 创造学习英语的气氛, 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英语单词竞赛, 出英语手抄报, 表演英语短剧比赛, 英文写作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还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课外活动往往可以让我们取得在课堂上无法取得的惊人效果。学校或年级的话, 有条件的可以定期请外籍人士与学生近距离交流, 教师在旁边帮助指导, 让孩子切身体会下语言环境。此外, 学校还可以通过办英语文化节来全民动起来, 广播台也可开设相关英语广播节目, 总之, 方法多样, 目的重在鼓励孩子多听多看。
四、善于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
对于教学环境, 我们要努力营造出民主的, 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 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 以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 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是在一种允许提问, 被认可的与自由探索环境中获得的。心理学上认为, 初中生正是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 自尊心都很强, 所以尽量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鼓励教师要刚柔并济, 鼓励为主, 批评为辅。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上课时, 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语言, 善用积极用语, 例如:“Outstanding! 杰出的, What agreat imagination! 多奇妙的想象力, You will make it. 你一定会做成的. Nice work! 完成的很好, You’re a good friend. 你是个好朋友, Good thinking!想的好”……不要只会用“Youare good”这样的句子来应付学生的表现, 表扬内容要真诚简洁, 可以适当的用中文再翻译一次。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不同水平, 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 要由不同水平, 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 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振, 热情倍增。一旦学生出了差错, 不要埋怨训斥、责怪, 要注意纠正错误的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折, 让学生在被肯定的环境下进步, 对学习充满热情和信心。
总之, 大部分的学生学不好英语, 认为学英语难, 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对英语缺乏兴趣。我们对症下药, 力求创新, 投入热情, 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快乐学英语。充满快乐的英语学习过程, 学生还会对此烦恼和排斥吗?
参考文献
8.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 篇八
在信息时代,阅读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构建学习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构建“阅读社会”,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结合教学实践,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一文的课堂教学,谈谈我是如何构建我的语文阅读教学的。
一.课堂教学语言充满人文关怀
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一个道理如果教师对学生尊重有感情,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恐慌心理。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多数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的语言告诉学生“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予热情的鼓励:“你能回答得这么好,真了不起! ”使学生倍感亲切,学生也就乐于接受知识。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师:哪位小朋友还能把课题读一遍?
生1:我为你骄傲。
师:嗯,老师听出了你心里非常自豪。还有谁能怀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
生2:我为你骄傲。
师:真不错! 了不起。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 :我为你骄傲。
师:大棒了! 我为你们骄傲!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就反复地表扬学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知道在老师心中他(她)永远都是最棒的。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名的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
场景1:让一位小男生当送报纸的小男孩。小男孩背着挎包给老奶奶送报纸。老奶奶见到小男孩会说什么呢?
场景2:在老奶奶家门前放一个信箱,小男孩是怎样把信投进去的? 他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信封投进去后,小男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场景3:准备一盒饼干,里面放一个信封。
让学生分别表演这三个场景。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地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注重创新,充满探索性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儿童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结合儿童的这些特点,我做了如下尝试:
师:小男孩将信封投到信箱里,信封里装了什么呢?
生:七美元和一张便条。
师:那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呢? 请小朋友当当这个小男孩,你们会怎么写这张便条呢? 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
先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想,让学生体会犯错误后应如何道歉。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应先让学生去创新,而不是教师拿出一张便条,说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张便条来读一遍;你要让学生跟着教师走,但不能让课堂教学仅仅拘泥于书本中。
四.回归生活,体会做人道理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反战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因此,除了科学以外,艺术、道德、个人世界、自由的日常交往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回归生活世界的语文课堂不仅能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本次课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他人。
9.让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篇九
这故事讲的是,一个高中女生因妈妈说了他两句就离家出走了,使母亲非常伤心。渐渐地天暗了下来,女孩又饿又累。他看见一家排档里有人在吃面条,心里很羡慕别人,但又恨自己的母亲。这时有一老板看见了,给了女孩一碗面条。女孩当场向老板跪下说,您是我的恩人呀!老板一脸严肃的说,早想到这样我就不应该,就不该这碗面条。我与你素不相识,而我只给你一碗面条你就如此感谢我。而你妈妈为你受了那么多苦,你却辜负了她的好意。顿时女孩才醒悟过来,当他回到家时,母亲已晕倒在床上。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现在的我们。要改变现在的自己,就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做起。
有一天,我起床晚了。还发脾气,埋怨妈妈玩叫我起来了。但是在上学的路上我又回想起这件事。感觉是自己的不对,妈妈知道我昨天晚上很晚才睡觉,小孩子的睡眠要在10小时,今天早上想让我多睡一会。放学回到家我向妈妈道歉。妈妈也接受了我的道歉。从此以后我在晚起床,也不会说妈妈的不是了。因为妈妈这样也是在为我着想。尽管我迟到了也不会怪妈妈。
10.音乐教案《让世界充满爱》 篇十
实践创造——表达爱
出示: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表达母爱、歌颂母爱的古诗。今天,看看大家能不能用歌唱的方式来演绎她,并能通过旋律来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生尝试演唱,教师鼓励。(尽管不是很成熟,但已达到学习目标)
课堂小结——延续爱
师:爱,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是世界都能读懂的语言。
播放 :迈克尔·杰克逊等群星演唱的《我们同属一个世界》音乐会视频。
师:让我们在这首爱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行动,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我们这个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唱歌课的学习三维目标很明确:让学生学会演唱《让世界充满爱》的第二部分;通过欣赏、分析,体会歌曲的所表达的意境,通过各形式感受爱,表达爱;通过欣赏和创作有关感恩教育的歌曲,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本节课在设计上以“爱”为主线条,学生通过观看爱的视频,学唱歌曲、创作歌曲及欣赏歌曲等不同形式来感受爱及表现爱。让学生懂得爱与被爱是并存的,要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本课作为唱歌课,在设计上着力于通过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各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作用和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在整节课中能较好的通过各环节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思考和活动体验中建构新知。
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还可多元化,在实践创造环节还可以多给学生留出一点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更好的落实、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教学点评:
本节课,教师能树立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基础去设计教学目标,目标清晰,重难点突出,教学手段丰富,在教学中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美与爱的熏陶。具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情感审美为主线,创设一种爱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在爱的体验与表达中获得成功和快乐。
2、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结合
在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也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和参与。恰恰相反,因为学生毕竟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方法,需要老师随时给予启发引导,做学生的合作伙伴。通过教师的引导、示范与教学资源的利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审美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出注重学生音乐实践的理念。
3、注重课外的有效延伸
11.妙用猜想 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80-01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对小学生来说,天生就对未知的领域比较感兴趣,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数学性质和学生特点巧妙运用猜想,必将使数学课堂充满无限乐趣。下面笔者就猜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借助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猜想,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妙用猜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要想求出圆的周长,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带的绳子、米尺、圆等学具进行思考,猜想)
生:(猜想)如果用绳子沿着圆绕上一圈,然后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就知道了圆的周长。
生:(猜想)我觉得,先把尺子放在地上,然后让圆沿着尺子滚动,在圆滚动一圈的地方做上记号,这就是圆的周长。
师:刚才大家的猜想都非常大胆直接,那么圆的周长和刚才同学们说的一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生动手实践操作)
师:通过验证,证明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结合刚才的猜想你们能不能猜想出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来求出圆的周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在学生已有周长概念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浓厚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猜想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不仅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而且也使数学课堂充满了无限的活力。
二、借助猜想,助推学生的探究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不经意出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契机,善于妙用猜想,尊重学生的发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可以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提高学生探究的深刻性。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在猜想中推动学生的探究历程。
《观察物体》教学片段:
师:(呈现学校的各种图片)你们知道这些照片展示的是我们校园哪里吗?
师:(接着呈现教室前后墙上的照片)这些呢?
生:……
师:同样是教室里的照片,拍的怎么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拍的角度不同。
师:非常好,由于拍的角度不同,因此观察到物体的样子也不一样,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大家猜一猜这些图片分别是谁看到的,并把你的理由告诉大家。
(生观察图片、猜想,并说各自理由)
猜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针对观察物体的特点,教师巧妙地运用了猜想的方法,让学生去猜一猜,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猜想热情,让学生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物体的潜在规律,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认识,深化了课堂教学目标。
三、借助猜想,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是数学猜想的灵魂,没有求异思维也就没有了猜想,因此,教师要具有百花齐放的教育思想,妙用猜想,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片段:
例题:有一批香蕉,每次运走30篓,需要36次才能运送完毕,如果想30次运送完毕,每次要比原来多运送多少篓?
师:读完题目要求以后,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生:30×36÷30-30
师:其他同学还有自己的想法吗?
生:30×(36-30)÷30
师:能把你猜想的过程和大家具体说一说吗?
生:从题目要求中可以看出,原计划运36次,如果改为运30次,可以得出原计划比现在多了6次,每次运30篓,也就多出了306篓,最后用多出的篓数除以多出的次数就是每次多运的篓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解决问题时,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单一的途径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还可能存在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猜想,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猜想的妙用还有许多,教师要不断摸索,探究出一条猜想的有效途径。尽管学生的猜想未必正确,但教师要予以激励性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猜想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猜想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12.怎样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乐趣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体会生活与数学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 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没有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 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利息”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创设情境“我家里有50000元钱暂时不用, 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 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 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 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 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 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学生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 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 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 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 教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 “同学们去春游, 争着要去划船, 公园里有8条小船, 每船乘5个人, 结果还有4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 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 自己列式解题。这样, 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 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 积极探究。
三、幽默和鼓励性的语言, 体验学习的乐趣
有些数学知识很抽象, 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穿插一些幽默、生动的小例子, 往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和谐师生情感, 而且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比如, 教学“长度单位的进率”时, 我利用省、市、县、乡的隶属关系来比喻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关系。同时特别指出米和厘米是隔一级的“隶属关系”, 所以1米=100厘米, 这样, 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还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 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 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增强课堂乐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 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 充分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形式, 让实践活动走进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数学即生活, 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 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 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 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前, 特别是农村小学, 不少学生对数学有厌学现象, 轻者是上课精神不集中, 重者旷课逃学, 甚至拒绝上数学课。教法单调, 课堂缺乏乐趣, 有的课堂, 为了赶进度, 或是为了提高分数, 教师实行题海战术, 实行机械训练, 从而导致课堂沉闷, 学生厌学。提高数学课堂的乐趣, 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 真切地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 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3.让舞蹈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篇十三
舞蹈艺术是音乐艺术的姊妹,很多时候二者甚至水乳交融,其关系比其他姊妹艺术可能更嫡亲些。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系统有规范地融入舞蹈艺术教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注重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成品舞蹈的赏析,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慧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得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教学意义
(一)美化形体气质
舞蹈艺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动作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训练的,它要求人的身体情感、精神共同参与活动。因此,首先在训练中通过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和谐结合,有益于开发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支配意识。在训练中也由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舞蹈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舞蹈中特别要求的身体姿态,如:收腹、挺胸、提臀、抬头等,还非常有助于训练和保持良好的形体姿势,塑造美的气质。
(二)丰富情感表现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被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子。人类在互相交往中,许多观点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但在语言产生前,肢体表现是人类信息交流、传情达意的主要方式。而舞蹈就是这种肢体表现的发展和艺术化。它跟音乐一样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如能根据舞蹈动作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特征,在动作训练中结合对动作文化内涵和对动作情感表达的学习,就更有益于丰富学生情感表现。“言之不足咏之、咏歌不足舞蹈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艺术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形式越多,自多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挖掘人本身就具有肢体表现的这种本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敢于自信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愉悦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体验中享受成功的欢愉。而舞蹈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它符合人体最本能的动感要求,不仅通过自身的参与,真正缓解紧张,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还健康了体魄。
(四)增进合作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一种全员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是建立人群亲近、融洽合作的纽带,与其它艺术相比,更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群众性。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舞蹈教学就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体验交流。
(五)拓展想象创新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接班人已成为教育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的课标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而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不仅要求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更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去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促进创造性表现的增长。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舞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教学如何实施与舞蹈的综合,这是个大问题,这里仅略谈些个人的感触。
首先,要注意恰切理解《标准》的“综合”理念。《标准》指出:“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体现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时,是将舞蹈渗透、运用于音乐教学之中,应突出音乐为主线,而不是进行舞蹈教学。
其次,对于用形体动作表达音乐情绪,教学中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兴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能在尊重学生创造性的基础上,将学生表现的动作加以规范,提高其表现力。应先让学生创造,再统一归结到教师设计的动作上来。
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策略
1、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新课标理念中,就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把一系列的舞蹈知识、技能技巧、简单化、儿童化、趣味化、游戏化,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在自身的参与体验中来欣赏音乐舞蹈,来学习音乐舞蹈,来创新音乐舞蹈。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音乐教学的指针。我们依据《标准》来学习、认识这个问题。《标准》“基本理念”之七是提倡学科综合,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其中包括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了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的“综合”目标。《标准》的“内容”部分分别从“表现”、“创造”角度对舞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大致如下:
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走步、跳步。(1—2年级)
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动作表情作出相应反映。(3—6年级)
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简单的动作。(1—2年级)
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1—2年级)
创造: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1—2年级)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3—6年级)
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1—2年级)
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1—2年级)
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3—6年级)
四、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注意点
(一)必须强调规范性系统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实施音舞结合教学时,必须明确自己是在传授知识,而知识就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在教学中教师就不能想到什么就教什么,应遵循“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必须给教学制定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让教学有系统性,同时也必须讲究知识的规范性。
(二)必须注重保持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学都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音舞结合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舞蹈是女生做的事”这一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特别是男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慢慢地去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我在刚刚给三年级上音乐课时,不少男孩子不太喜欢上音乐课,对于舞蹈更是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我根据男孩子的心理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例如:男生特别爱摔跤、骑马,我就从蒙族舞入手,先和他们聊,问他们到过大草原没有?骑过马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后,问他们看过蒙族舞蹈没有,然后再给他们跳几个很帅气的舞蹈动作,让他们知道男孩子跳的舞和女孩子不一样,他们要表现得是男孩子阳刚的一面,不作女孩的动作。就这样男孩子不光很喜欢上我的音乐课而且在我挑选男生舞蹈队员时都特别积极、踊跃。——是的,他们也喜爱上了舞蹈!
(三)必须加强舞蹈成品赏析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更是一门可视艺术。它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历史、地域文化等一身的综合艺术。本学期,我在每个班安排了两节舞蹈成品赏析课,在课上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来了解舞蹈,同时懂得欣赏舞蹈。只有了解懂得了才会去欣赏,只有欣赏了,才会去喜欢。有人曾对电视观众做过一个简单的口头调查,发现对电视或舞台上的舞蹈节目经常是关注地大多数是受过舞蹈培训的,而那些没有舞蹈经历的人几乎不看舞蹈节目,即使去看也只是看舞蹈外在的服饰,队形及热闹程度等而忽略舞蹈真正要所表现的内容。因此,在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同时,必须侧重舞蹈成品的赏析,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并懂得去欣赏舞蹈。
(四)必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四十分钟显得尤为珍贵,教师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要教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又要教学一定的舞蹈知识技能,只有合理地分配按排好时间,才能保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我在每节课都按排出5-8分钟的时间做一些形体基训动作的教学,或是结合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来编排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学生无论在歌唱或是舞蹈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我是草原小牧民》时,就结合蒙族舞蹈来进行教学,教授他们《骑步组合》,让喜欢唱歌的同学来唱歌,喜欢跳舞的同学来跳舞,一堂课上有歌有舞,一个小节目就这样诞生了!同时也可以在学期中特按排出一些课进行集体舞的教学,在教授一年级音乐课中我编排了舞蹈《闪烁的小星》,在教授二年级音乐课中我编排了舞蹈《我的家在日碦则》,让学生通过学习藏舞来感受西藏风情。我是这样安排集体舞课的时间的:每3-4周一次一节集体舞课,让学生在不段的复习巩固中学习知识。
总之,舞蹈和音乐是艺术中两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密切的分支,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小学艺术教育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开辟一个介于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之间的教学课程,是一种立即可行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值得每一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去尝试与探索的课题。
舞蹈艺术是音乐艺术的姊妹,很多时候二者甚至水乳交融,其关系比其他姊妹艺术可能更嫡亲些。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系统有规范地融入舞蹈艺术教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注重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成品舞蹈的赏析,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慧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得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教学意义
(一)美化形体气质
舞蹈艺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动作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训练的,它要求人的身体情感、精神共同参与活动。因此,首先在训练中通过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和谐结合,有益于开发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支配意识。在训练中也由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舞蹈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舞蹈中特别要求的身体姿态,如:收腹、挺胸、提臀、抬头等,还非常有助于训练和保持良好的形体姿势,塑造美的气质。
(二)丰富情感表现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被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子。人类在互相交往中,许多观点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但在语言产生前,肢体表现是人类信息交流、传情达意的主要方式。而舞蹈就是这种肢体表现的发展和艺术化。它跟音乐一样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如能根据舞蹈动作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特征,在动作训练中结合对动作文化内涵和对动作情感表达的学习,就更有益于丰富学生情感表现。“言之不足咏之、咏歌不足舞蹈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艺术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形式越多,自多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挖掘人本身就具有肢体表现的这种本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敢于自信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愉悦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体验中享受成功的欢愉。而舞蹈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它符合人体最本能的动感要求,不仅通过自身的参与,真正缓解紧张,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还健康了体魄。
(四)增进合作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一种全员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是建立人群亲近、融洽合作的纽带,与其它艺术相比,更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群众性。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舞蹈教学就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体验交流。
(五)拓展想象创新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接班人已成为教育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的课标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而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不仅要求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更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去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促进创造性表现的增长。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舞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教学如何实施与舞蹈的综合,这是个大问题,这里仅略谈些个人的感触。
首先,要注意恰切理解《标准》的“综合”理念。《标准》指出:“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体现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时,是将舞蹈渗透、运用于音乐教学之中,应突出音乐为主线,而不是进行舞蹈教学。
其次,对于用形体动作表达音乐情绪,教学中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兴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能在尊重学生创造性的基础上,将学生表现的动作加以规范,提高其表现力。应先让学生创造,再统一归结到教师设计的动作上来。
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策略
1、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新课标理念中,就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把一系列的舞蹈知识、技能技巧、简单化、儿童化、趣味化、游戏化,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在自身的参与体验中来欣赏音乐舞蹈,来学习音乐舞蹈,来创新音乐舞蹈。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音乐教学的指针。我们依据《标准》来学习、认识这个问题。《标准》“基本理念”之七是提倡学科综合,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其中包括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了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的“综合”目标。《标准》的“内容”部分分别从“表现”、“创造”角度对舞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大致如下:
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走步、跳步。(1—2年级)
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动作表情作出相应反映。(3—6年级)
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简单的动作。(1—2年级)
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1—2年级)
创造: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1—2年级)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3—6年级)
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1—2年级)
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1—2年级)
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3—6年级)
四、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注意点
(一)必须强调规范性系统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实施音舞结合教学时,必须明确自己是在传授知识,而知识就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在教学中教师就不能想到什么就教什么,应遵循“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必须给教学制定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让教学有系统性,同时也必须讲究知识的规范性。
(二)必须注重保持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学都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音舞结合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舞蹈是女生做的事”这一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特别是男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慢慢地去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我在刚刚给三年级上音乐课时,不少男孩子不太喜欢上音乐课,对于舞蹈更是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我根据男孩子的心理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例如:男生特别爱摔跤、骑马,我就从蒙族舞入手,先和他们聊,问他们到过大草原没有?骑过马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后,问他们看过蒙族舞蹈没有,然后再给他们跳几个很帅气的舞蹈动作,让他们知道男孩子跳的舞和女孩子不一样,他们要表现得是男孩子阳刚的一面,不作女孩的动作。就这样男孩子不光很喜欢上我的音乐课而且在我挑选男生舞蹈队员时都特别积极、踊跃。——是的,他们也喜爱上了舞蹈!
(三)必须加强舞蹈成品赏析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更是一门可视艺术。它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历史、地域文化等一身的综合艺术。本学期,我在每个班安排了两节舞蹈成品赏析课,在课上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来了解舞蹈,同时懂得欣赏舞蹈。只有了解懂得了才会去欣赏,只有欣赏了,才会去喜欢。有人曾对电视观众做过一个简单的口头调查,发现对电视或舞台上的舞蹈节目经常是关注地大多数是受过舞蹈培训的,而那些没有舞蹈经历的人几乎不看舞蹈节目,即使去看也只是看舞蹈外在的服饰,队形及热闹程度等而忽略舞蹈真正要所表现的内容。因此,在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同时,必须侧重舞蹈成品的赏析,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并懂得去欣赏舞蹈。
(四)必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四十分钟显得尤为珍贵,教师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要教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又要教学一定的舞蹈知识技能,只有合理地分配按排好时间,才能保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我在每节课都按排出5-8分钟的时间做一些形体基训动作的教学,或是结合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来编排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学生无论在歌唱或是舞蹈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我是草原小牧民》时,就结合蒙族舞蹈来进行教学,教授他们《骑步组合》,让喜欢唱歌的同学来唱歌,喜欢跳舞的同学来跳舞,一堂课上有歌有舞,一个小节目就这样诞生了!同时也可以在学期中特按排出一些课进行集体舞的教学,在教授一年级音乐课中我编排了舞蹈《闪烁的小星》,在教授二年级音乐课中我编排了舞蹈《我的家在日碦则》,让学生通过学习藏舞来感受西藏风情。我是这样安排集体舞课的时间的:每3-4周一次一节集体舞课,让学生在不段的复习巩固中学习知识。
14.让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篇十四
一、“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的崭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从社会生活、学习经验中构建智慧、技能,是遵从了学生认知的规律;过分强调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生活经验,是违反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早在二十年代,我国现代儿童歌舞剧作家黎锦晖先生就创作了十三部儿童歌舞剧。其中《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月明之夜》以及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比较著名,剧目语言生动、明快,词曲通俗易懂、采用民歌音调,深受少年儿童喜欢,多少年来影响、教育了几代人。这一综合艺术形式至今仍有其“人文精神”的现实教育意义,值得继承和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开创,我们的国家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具有丰富的人类情感、良好的人生态度、能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一代新人。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十条新的教学理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新的音乐教材,新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无疑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小学音乐教材有机结合,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
将儿童音乐剧“小型化”,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改革一个非常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我们把这一尝试叫做“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
一年多的艺术教育实践证明,这是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课堂音乐教学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二、“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的.实验目的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
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课,它的实验目的就是要有效地解决“孩子们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怪现象。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正确掌握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有效地由传统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由孤立的学科、封闭的系统转向艺术学科的融合和沟通。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与学生情感、社会、生活、科学、自然、文化相关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现“人文价值”主题,发展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开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使教学寓教于乐,学生知情达理。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完善、突出了“教学评价”的作用,实际锻炼了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
三、“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的生成过程
课堂“儿童音乐剧”的生成过程依次是:创设故事、编辑剧本、搜集素材、分组分工、道具制作、排练表演、综合评价。
操作要求是:创设“人文主题”,突出音乐形象;剧本要符合戏剧的要求,应有“起始、发展、矛盾、斗争、高潮、结局”;设立场次,确定简单的“标题”,如:第一场《一天清晨》、第二场《池塘边上》、第三场《与狼争斗》、第四场《欢庆胜利》。
任务分组:导演创作组、舞美道具组、角色表演组、综合评价组、舞蹈组、伴唱组、伴奏组、音效组。
音乐材料的选择要恰当,要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声音效果的配合要即兴、紧密,要源于生活,具有现场立体感。音乐要短小,道白要精练,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提倡教师同台参与节目表演,展现教师风采,拉近师生距离。发挥集体参与创作,学生自导、自编、自演、自评;鼓励自制布景、道具,因陋就简;当场打扮、化妆,要注意安全性,勿伤学生皮肤。
注意音量匹配,多媒体课件要有效配合,演出、道白要面向观众;学生情感要真实、投入,不要笑场,不要太随意;提醒试演反面角色的学生不要语言粗俗、浅薄、低级,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四、新理念、新方式带来音乐课堂的新变化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导向,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新尝试,学校领导们感到“音乐课变样了,不像老传统,活跃多了!”老师们感到学生“听话了”“好教了”“同学们兴趣可大了!”教研员们感到“这才是符合我们目标、要求的新音乐课!”现在听到学生的声音是“老师,我们喜欢您这样给我们上课,下节课您还这么上!”经常围着老师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您下次叫我演小乌龟!”“老师,叫我演大灰狼!”“老师,我演的比他好!”……
新理念、新方式带来了音乐课堂的新变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手段、评价都发生了变化;音乐学习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学生音乐、艺术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展现;知识、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小组式、开放式、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形体、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有效学习,教师能力充分施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鲜明的“人文主题”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得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素养、创造能力、信心勇气、团结合・作等诸方面发展相得益彰,教师、学生、家长反映热烈。
15.多样评价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五
一、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形式
评价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它不是要完成的某种任务, 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 贯穿于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一切评价都应当以学生的良好发展为定向,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 探索学习。音乐评价中的方式方法, 如同蝴蝶那美丽的舞姿, 怎样的方法就舞出怎样动人的舞蹈。
1. 过程性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多元化、整体性, 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 更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想象思维和审美的情趣等非智力因素。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智力和品质, 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地开展评价, 发挥评价的作用。因此,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教学优化的一个保证。
(1) 激励性评价。“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 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表扬与鼓励应是评价的主要手段。
师:请哪位同学回答一下《牧场上的家》这首歌该如何换气?
生1:一小节换一口气。
生2:两小节换一口气。
师:两小节换一口气是对的, 不应该是一小节换一口气!
这样的评价司空见惯, 但却会给第一个学生带来一点点的伤害, 也许他从此就不愿意再举手回答问题了。如果教师注意一下语言艺术, 换一种方法说:“两位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真不错!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 看看哪一种方法会更适合这首歌。”
这样的评价首先肯定了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好的, 再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与感受, 来体会哪一种方法比较优秀。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引导学生自己去积极探索。
(2) 挫折评价。挫折评价是指给予学生制造障碍, 给他以挫折感, 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成长的评价。在鼓励、赞赏的评价中, 有些学生会产生骄傲自满的现象。我们五年级中有一名学生, 十分出色, 跳、唱、演样样都很拿手。逐渐地, 自满的情绪高涨起来了, 上课的态度也不认真了, 也不太愿意与别的同学合作表演了。我觉得, 在这时有必要给孩子一个挫折, 让他重新认识自己。在以后的好几节音乐课上, 我都没有将他高高举起的手放入眼帘, 也没有请他上台进行表演。时间一长, 他有了挫败感, 过来问我:“刘老师, 为什么现在你都不叫我回答问题了, 也不叫我上台演唱了?”这时, 我跟他一起分析了他近段时间的表现, 并进行了心与心的沟通。同时, 我问他:“你觉得这样被冷落, 好吗?”“那么, 为什么你要去冷落别人呢?不愿与他们一起表现呢?”他也确实地认识了自己的不足, 同时, 也清楚认识到光有技能没有合作精神与学习的态度是不够的。之后,
●刘松婷
他的态度谦逊多了, 也愿意去与同学们合作, 帮助同学了。不过, 在设置挫折评价时, 老师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可将“你说得不对”“你真笨”之类的话作为挫折评价来评价学生, 这样容易伤害学生, 起到负面效应。
(3) 成长记录评价。音乐学习成长记录袋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课堂记录:自我介绍, 我的歌声, 查找的资料, 音乐欣赏随笔, 即兴创编的音乐故事、音乐游戏等; (2) 课外记录:音乐磁带, 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照片、录像, 音乐收藏, 音乐周记等; (3) 评价记录:课堂学习观察记录评价, 期末音乐素质评价表, 教师的评语、自己的愿望、同学的“悄悄话”、家长的希望等。
2.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最后评定学生学习情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终结性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 但我们以前的终结性评价十分单一, 期末时唱一首歌、跳一支舞或演奏一首乐曲, 而且总是以师评为主。所以, 很多孩子都对最后的所谓“考试”惧怕三分, 特别是一些不擅长唱、跳的同学更是觉得压力很大。而我们的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和互动, 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要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
二、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 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主阵地的位置并没有改变, 因此, 如何评价一堂课成了必须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应该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创新:
1. 自我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音乐课堂上的评价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评价, 使自己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给自己提供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的机会, 同时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在音乐课堂上开展的自身评价, 对于评价和事实是否有距离, 不必苛责, 只要学生能讲清自己为什么这么评价的理由就可以了。例如, 一次课上我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旋律片断创作, 我发现一个小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 于是我请这个组长向大家介绍经验, 她想了想说:“我们小组, 有的负责创作, 有的负责唱谱, 有的负责记录, 分工合作, 就很快完成了任务。”另一位组员补充道:“现在欣赏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时, 我们都很高兴, 有的小组没做好, 主要是各管各的, 谁也不听谁, 这样根本就合作不好。”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 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性评价发展, 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找出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
2. 小组内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中, 在小组内互评时, 能使学生懂得互相商量, 探讨着去评价, 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 同时, 在小组内互评, 还可以通过组内同学的鼓励, 把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太积极的同学有效地组织起来。课堂上,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互评时, 总不失时机地去指导学生在互评时, 除了要向那些课堂表现不错的同学表示祝贺, 更重要的是用一句鼓励的话去调动那些课堂表现不自信的同学。学生听了小组内的评价后, 自然而然地在心里就形成了一种积极要求进步的想法, 使课堂上学习氛围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综上所述, 针对学生身心设计的教学评价, 要符合他们的身心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交际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但是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口语很好, 但一到课堂外面, 往往难以开口, 发挥不出课堂上的“高水平”。针对这种现象, 笔者认为, 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英语教师, 在使用英语新教材的时候, 要在“活”字上下工夫。
关键词:新教材;情境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
从2003年起, 我市开始普及使用英语新教材《Success With Eng lis h》。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有明显的优越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交际”三个字正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呢?我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一个“活”字。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 进行活的情境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口语很好, 但一到课堂外面, 往往难以开口, 发挥不出课堂上的“高水平”。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本身是死的, 教育者没有给它们赋予生命, 学生学到的自然也是死的东西, 试想, 死的东西, 又怎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虽然与旧教材本身以语法为主线的编排结构有关, 但教师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 新教材的编排弥补了旧教材与生活联系不密切的不足, 每一堂课都设置了一个语言的情境, 并且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角色扮演、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语言环境, 为学生创造大量尽可能真实的实践机会, 并尽量多地使用英语, 逐步过渡到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学内容需要灵活地运用
随着课堂内交际活动的增多, 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有些学生, 特别是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不满足的感觉。他们不满足于说来说去的那几个词, 听来听去那几个句话, 久而久之, 会有自满厌烦的情绪。对于这部分学生, 教师应及时为他们提供新知识, 一般是与旧知识相关的词汇和语句, 保持他们的兴趣。如在教新教材1A Lesson15课时, 我们可以这样 (该课的主要内容是复习购物用语) :
在演示完课文之后, 我把学生分成顾客与售货员, 一对对设计购物对话。对于中下生, 教材要求的几个句型就够他们练了;但尖子生就觉得“食不饱”, 于是我为他们多提供一些相关的用语, 如:
发展特点, 要采取丰富而且多元化的方法进行评价。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 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的音乐课堂应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 来架起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桥梁, 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让学生徜徉在音乐世界里自由地发展, 并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从而真正快乐地享受音乐!
●陈丽萍
这样一来, 尖子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全体学生都说得津津有味, 争着演示自己设计的对话, 更达到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所以, 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科书所出现的,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安排, 使学生学得有味且学有所得。
三、教学形式要灵活多变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和运用, 但是, 学生英语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大都是在课堂内进行;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生活相脱节的,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 在教学中, 我尝试从课堂到生活, 再由生活返回课堂的教学形式, 有效地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教新教材2A Lesson 13课第三部分, 让学生看图用英语谈论1950年的广州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谈论完这课之后, 我把学生带出课室, 让他们仔细观察我们运南学校现在的变化情况, 并向他们提供一些在1997年拍的照片, 让他们在对比中回答以下问题: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现场的观察, 回答得很顺利, 且气氛热烈。回到课室后, 我让学生写一段描述1997年运南学校与现在运南学校的短文。结果, 大多数学生写得很符合实际。事实证明, 把学生带出课堂的教学形式是可取的,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他们的知识, 让他们带着所学的知识走向生活,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其作用是很大的。
总之, 新教材使用的关键是“活”, 教师应想尽办法把教材用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活的英语知识, 并逐步培养出活用的能力, 运用于日常交际。当学生能自由活用的时候, 教学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陈友萍.谈谈初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 2008 (6) .
(增城市运南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安国, 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6.浅谈如何让高中英语课堂充满乐趣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堂趣味性 创新与实践
现在大多数的高校里,英语的教学课堂相对来说都是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教师在讲台上充满热情地讲述着知识点,尽管教师用着声情并茂的标准的英式发音很流畅去上课,但是坐在讲台底下的学生们都“无视”教师的讲课,头也懒得抬起来,甚至整节课都没有和教师对视过一眼。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教学课堂缺乏创新性,高中英语的课堂的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不仅仅要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水平,还需要教师去营造一种人人爱学乐学的学习氛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趣味性。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去调动课堂的趣味性,从而让课堂充满乐趣呢?下面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几个建议。
一、故事教学,激发兴趣,带来乐趣
首先,我们大家都认同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学好一项技能最关键的就是要对该项技能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带给人无限的动力,在高中英语的课堂中,兴趣也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让课堂充满趣味性,首先就得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才会从内心愿意去接受英语的教学并且渴望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在这里,我给出的激发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方法就是给学生们讲述英语故事,比如说,我们在接下来的一节课要给学生上古巴比伦女王陵墓的内容,那么我们在本课堂中就应该留出至少五分钟的时间去给学生们讲一讲关于古巴比伦女王生前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学习备考中,都肩负着巨大的身心压力,这个时候,教师要是可以给学生们讲一讲有趣的故事,那么既可以起到让课堂带有趣味性的作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游戏教学,娱乐减压,增强趣味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给学生上“比较级和最高级”这个语法知识点,那么我们教师就可以以此带领学生玩一次“大家一起猜猜猜”的小游戏,游戏是这样的,我们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类,分为两组,其中分别指派一个组长,每次组内由组长选派三个人去竞猜,竞猜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们都喜欢的动漫里的歌曲或者是喜欢的其他类似东西,我们要猜的可以是哪首曲子的字数更多,歌手的年龄更大等等之类。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们会学习到更多“more”、更少“less”、更大“older”和更小“younger”等比较级词汇。
除了这个游戏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玩“60秒不NG”的游戏,给每个同学一个英语单词,然后每次六个人参赛,由第一个人先说自己的词语三遍,说完喊数字,这个数字是按照从左到右的位置排列顺序来的,比如说,六个女生,分别代表的词汇是“bird”、“monkey”“elephant”“chicken”“duck”和“fish”,第一个女生说“bird、bird、bird,bird说完了3号说”这个时候,三号“elephant”就必须在三秒钟之内说出“elephant、elephant、elephant说完5号说,要是三号女生反应时间太慢或者是说错了自己的词汇,那就被淘出局,替换由另一名学生上,直到将原来的所有女生替换掉,游戏结束。
通过小小的游戏环节,不仅可以对英语的学习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也可以增进同学之间彼此的情谊。
三、小组式教学,创新实践、带动积极性
学习需要合作,学习英语也离不开合作,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可以实行小组式的学习,将学生分为六个人一个小组的形式展开教学,并且任命组长,要求组长给本组的起一个英文名字和英文口号或是小组宣言。那么小组式教学最主要的能够带动课堂趣味性的一点就是在每堂课临近下课前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当今热门的时事,也可以是微博上的热搜话题,让小组之间进行辩论,每次由两个小组进行辩论,其余小组做观众,并在小组辩论之后,给出听后感和建议之处。将备受高中生喜爱的辩论和英语的教学相结合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口语和思辨能力的增强,有也更加有利于课堂趣味性氛围的营造。
四、结语
总之,我们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带动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游戏式的教学去缓解学生的压力并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另外,六个人为一个小组的小组式教学也可以通过辩论环节为英语课堂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关于如何让高中英语课堂充满乐趣的方法还有很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他的教学方法就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探究去发现,然后通过实践去检验并且运用于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沈力军.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3,4.
17.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七
——听张人利校长《后茶馆式教学》感悟
3月22日下午聆听了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报告,他讲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提出了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意即课堂气氛不必过于严肃,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这样的教学,在上海乃至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茶馆式”教学方法符合了教育发展总趋势,其中“议”是对话的一种重要方法,使我更有系统的加以认识和提进。
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认识
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张校长提到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突出问题也是我需要改进的方面,虽然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却还是有时觉得在教学中自己讲的不多不够清楚,懂的知识重复讲,教师讲的时间多,而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不清楚的没有呈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注重“茶馆式”教学,学生活动多,积极性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自学能力,开阔思路,发展智力。
学生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活动中,互相切磋补充,也时时产生创见,有利于锻炼创造能力。因此,“茶馆式”教学的本质是让教育走向对话和合作,让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将现行常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结合运用,只有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特别在新课程推进到现在,中、小学教师都有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诉求。
二、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
在全国的优秀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尝试教学,洋思经验,杜郎口和段力佩的茶馆式教学,他们都是成功教学先学后教,学生为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活力,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但由于不同学科体系逻辑结构变成以学生的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针对课的类型、学科特点、学段特点和学习方式等差异性,那么以上各种教学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有相对的局限性。
张人利校长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他结合自己学校的实践探究后,以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为基础,进行不断完善发展,并提出了“后茶馆式”教学,它主要以“议”为核心,他是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改变过去以往的按次序定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的讲解方式。也不像在杜朗口中教师在“讲”的用时上有什么规定,因为有规定就会有限制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内容处理都不一样的。而是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不确定“读、练、议、讲、做”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不拘泥教学方法应用完整,更不规定教学方法的教学顺序,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以学定教,它的教学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是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来确定“读、练、议、讲、做”的合理选择。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了解学生的认知度,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让学生多交流,教师在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对话中,对原先有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想法进行修正,共同探讨或者拓展完善,从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减少无效劳动,它不但关注学生今天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
张校长在《后茶馆式教学》中倡导从“书中学”、“做中学”。他在80年代“茶馆式”教学的基础上多了个“做做”,从仅为单一的一种学生学习方式——“书中学”,发展为两种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不仅让学生获得间接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张校长就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因为有的概念、有的内容、有的方法,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是很难掌握的。像小学自然就是适合这种教学模式,它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从小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关注身边的事物的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才能有效的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体验科学的过程与本质,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建构起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后茶馆式教学还会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发言自由,形式宽松,虽然气氛活跃,但议题也并不松散,也真突出了以“议”为特点。
18.让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篇十八
石璧华
罗平县教师进修学校自2009年3月开展小学教师语文、数学参与式全员培训以来,上半年累计培训10期,每期5天,每期120人,合计培训1200余人次。之前,2008年3月,学校还组织了“西发”项目罗平县参与式小学教师培训,培训4期,每期8天,每期80人,共达320余人次。
在“西发”项目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中,广大教师能充分认识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意义,参与式教学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自学能力与交往能力等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培训中,学校外请部分教师上参与式数学、语文、示范课,让培训学员悉心观摩并参与实际教学,让学员查找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解决;培训中,参与者能按时出勤,全程全员参与培训活动,对活动始终怀有浓厚兴趣,能够保持热情与良好的注意状态。课堂上,参与者与培训者交流民主、平等、充分;参与者敢于质疑问难,善于从多角度发表不同见解;参与者善于倾听,认同并理解他人观点,能够在参与中友好合作,融洽沟通。在示范课上,上课教师能结合参与式的理念要求和学生实际,把课上得井然有序,活泼生动,不仅使学生学得知识,还全面锻炼了学生能力,课堂上,不时使观课教师发出由衷赞叹!实践证明,有效的参与式教学,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2008年6月中旬,罗平县教育局委派进修学校教师对“西发”项目罗平县小学教师参与式教师培训效果进行调查,在各乡(镇)完小,以不记 名问卷方式,通过听课、评课、观察课堂变化、与上课教师倾心交谈等形式,全面征求参加参与式培训教师对培训效果意见、建议。根据反馈信息和实地调研,我县绝大多数教师认同参与式培训的理念和原则,认为培训内容适合自身需要,有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部分教师表示,在自己的教学中,要尝试应用参与式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新课程要求,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面貌。正是在实地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经过分析,一致认为教师掌握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益,参与式教师培训能够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此,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小学教师参与式全员培训,具体培训任务交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全面负责。
在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下,教师进修学校精心组织,认真制定了学校“参与式”教师培训学员管理规定、“参与式”教师培训班主任职责、“参与式”教师培训上课教师基本要求,针对参与式培训科目,结合教师专业,学校把教师分成两个语文教研组和两个数学教研组,实行按期分组教学,每期由一个语文组和一个数学组承担培训教学任务,另外两个教研组下乡跟踪调研。从2009年3月份开始全面实施小学语文、数学参与式教师培训,经过培训和调研,小学教师的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教学效益得到明显提高。所取得的成绩,是进修学校教师心血的结晶。
二、教师敬业,潜心投入
进修学校有一批思想觉悟高、专业素质强、工作作风实的中坚教师,是他们的敬业奉献,潜心投入确保了培训任务落到了实处。培训过程中,各教研组教师人人承担班级管理任务,个个是参与教学能手,体现了我靠 学校生存,学校靠我发展的高度主人翁精神。培训中,各教研组统筹协调,精诚团结,务实进取,任课教师态度端正,不断转变培训服务观念,探求培训途径,培训形式多样,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全面贯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的理念,做到培训活动融理念、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中,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充分关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培训就是要让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自主建构参与式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参与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体验参与式教学的优越性。围绕培训目标,各教研组课前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培训内容,认真组织备课,多方收集资料,分析教学难点、重点,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制订了准确、清晰的适合学员水平和需要的各章节教学目标。无论是数学参与式培训,还是语文参与式培训,上课教师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课堂参与活动中,并能结合学科性质、特点,灵活应用小组工作、设计问题导向、展示实物成果、穿插学习游戏。课堂教学中,上课教师能有效、合理地利用各种培训资源,能有趣地介绍和讲解培训内容,组织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点评和反馈及时恰当,注重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课堂上,学员能够相互尊重、注意倾听、交流民主、相处融洽,对不同观点的表达探讨能生成新的理解。教学参与中,学员不时发出阵阵鼓励的掌声,不时唱出欢快的歌声,不时流出畅朗的笑声,鲜活思想的碰撞不断让课堂生成新的精彩!课后,各科上课教师及时总结,不断反思,深入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补充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每次上课后,各科教研组教师都要根据学员交流汇报表、意见表,针对查找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撰写反思日记;同时,学校领导,各教研组 相互听课,相互督促,交换意见,达成共识,逐步提高了上课教师的培训水平和能力。
通过培训,使参培学员从理念上、形式上、方法技巧上全面系统地认识了小学语文参与式、小学数学参与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使培训真正贴近教师生活、切合教师实际、解决教师所需,彰显了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的独特魅力!
三、下乡调研,成效显著
教师进修学校通过对参加培训教师的跟踪调查,课堂上,参培教师大都能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宽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求知欲、创造力得到有效激活,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者,更多地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单纯地教教材的现象少了,而代之的是对教材的扩展、延伸与构建,是对课程资源的重新审视与利用。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自由讨论的空间有了,乐于表现的机会来了,学生课堂上的有效参与,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融洽了课堂氛围,学生的人人“参与”,并感受到了参与成功的喜悦,课堂的生命力唤发了。在大水井乡四个完小的调研中,学期统考,使用参与式教学的教师比不使用的教师教学质量明显高出了许多,其他乡(镇)完小的教学质量也是如此。
【让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充满乐趣】推荐阅读:
如何使音乐欣赏课充满活力小学音乐作文08-28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08-02
小学三年级音乐书下册06-14
小学四年级下音乐总结07-07
小学一年级音乐评价方案08-11
小学三年级英语课堂教案09-18
让梦想远航小学一年级叙事作文900字09-03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08-25
小学一年级音乐课评语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