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蜡染教学计划

2024-11-18

扎染蜡染教学计划(12篇)

1.扎染蜡染教学计划 篇一

民间艺术的奇葩-蜡染、扎染

课程设计人:詹钧珺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七年级上册 第6课 民间艺术的奇葩-蜡染、扎染 教材分析:

蜡染与扎染都是我国优秀的,应用最广的民族民间美术工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多元文化,意识到绘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选用蜡染、扎染这一民间艺术奇葩作为学习内容,旨在介绍蜡染、扎染技术及其优秀的作品,了解它的发展状况以及这种民间工艺蕴含的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它们对于美化生活的作用。在感受蜡染、扎染艺术魅力的同时,运用蜡染图案特征创造装饰画,模拟扎染的材质工具及艺术特征进行染制,体验蜡染和扎染的制作乐趣,提高手脑的协调能力。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掌握扎染与蜡染的表现技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其表现的欲望。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讨论和材料汇总等方式认识扎染与蜡染艺术的美感体验及表现技法的掌握。教学难点:

了解蜡染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意义,体验蜡染、扎染的创作效果。教学准备:

1、教具:ppt、范画若干幅、示范用工具材料(蜡笔、水彩颜料、毛笔、水罐、调色盘、剪刀)

2、学具:蜡笔(油画棒)、水彩颜料、水罐、毛笔、剪刀、调色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帽子、白布、蜡染花布、扎染花布表演帽子变花布的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块白布是怎么染上颜色的吗?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总结:这个布得颜色和花纹可不是老师变出来的哦,是用了蜡染和扎染的技术染的。我们看这些花布和你们平时见到的有什么差别呢?学生自由大胆发言。

教师提问:你想了解我们民间蜡染、扎染艺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并制作。板书课题——蜡染、扎染。三.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4页,先用两分钟的时间自行阅读课本上面的图片和浏览图片,思考以下问题(ppt展示):

1、蜡染的主要方法、制作步骤、工具材料。

2、扎染的主要方法、制作步骤、工具材料。请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总结:

蜡染工艺

(一)蜡染简述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也在白布上描绘图形染,染色后去蜡,现出白色图案。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又称“冰花”是蜡染的灵魂。

(二)蜡染的工具与材料

1、布料:棉布、麻布、棉绸。

2、蜡料:白蜡、蜂蜡、蜡烛等,加热溶匀后使用。

3、染料:天然染料,直接染料

4、绘蜡工具:蜡刀、油画笔、排刷等。

5、其它工具:天平、量杯、温度计、塑料手套、搅拌木棒、搪瓷碗、盆或桶、可调温电炉、电熨斗等。

(三)蜡染的制作过程

(1)设计图案。在布上把要染的图案画好。

(2)溶蜡。把蜡(或蜡烛)放到小铁罐里,放到电炉上加热,把蜡溶开成水浆状,并在上蜡过程中一直加热。

(3)封蜡。用毛笔点蜡水,在画好图案的棉布上,按图案需要涂在防染部分。着蜡必须透过织物,并保持一定厚度。

(4)冰纹处理。上完蜡后,进行冰裂纹的处理。

(5)漂染。根据不同染料配方配成染液,将好蜡的织物放到缸里浸染,并用木棍搅动它,使布料更好的着色。取出冲去浮色,待脱蜡。

(6)脱蜡。染过色的织物经水洗后,可用电熨斗脱蜡法也可用皂煮法进行脱蜡。

(7)漂洗。大部分的蜡去掉后,用水冲洗棉布,晾干熨平即可。

扎染工艺

(一)扎染简述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在染色前将织物或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

(二)扎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

1、材料:真丝、棉布、棉线、麻绳、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促染剂、固色剂等。用于扎染的织物一般用薄而精细的面料,这样染出的成品手感柔软,光泽度也好。

2、工具:缝衣针、剪刀、线、电炉(加热器)、量杯、天平、搪瓷锅、碗、木夹、熨斗搅拌棍、水桶、胶手套等。

(三)扎染扎制的基本方法

1、捆扎法

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

(1)圆形扎法(2)环形扎法

(3)条纹扎法(4)折叠扎法

(5)打结法

2、缝绞法

缝绞法可形成线状纹样,可组成条纹,可制作花形、叶形。用大针穿线,沿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1)平针缝绞法(2)卷针缝绞法

3、夹扎法

夹扎法是利用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木板或竹片、竹夹、竹棍将折叠后的织物夹住,然后用绳捆紧形成防染,夹板之间的织物产生硬直的“冰纹”效果。与折叠扎法相比,黑白效果更分明,且有丰富的色晕。

4、综合扎法

将捆扎、打结扎、缝绞及夹板等多种技巧综合应用,不同的组合可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

(四)扎染的染制方法

煮染法:将扎好的织物放入染锅内沸煮达到高温染色的效果。工艺程序:溶解染料-->放入织物-->煮染30分钟-->冲洗晾干

四、作品欣赏

五、出示作业要求:

1、设计或选择一个简单的图案形象,制作一幅蜡染作品。(也可选择制作一幅扎染作品。)

2、用线条和涂块面的办法画形象

3、画蜡画时,用力均匀。

4、蜡笔色与水彩色的对比要强烈

5、渲染颜色可丰富多彩,也可是单色。

六、教师巡视指导

七、欣赏与评议

1、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的制作,并作适当的点评。

2、学生展示作品。

3、学会欣赏他人作品。

八、板书设计

民间美术---蜡染、扎染

蜡染

(1)设计图案(2)溶蜡(3)封蜡(4)冰纹处理(5)漂染(6)脱蜡(7)漂洗

扎染

(一)捆扎

(二)缝绞法

(三)夹扎法

(四)综合扎法

2.扎染蜡染教学计划 篇二

在现代, 随着机器印染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传统扎染艺术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境。虽然在美术院校开设了一些扎染课程, 但也只是零星的几个。如何让这个古老的传统工艺重放异彩, 应该从娃娃抓起, 让传统的扎染工艺出现在小学的美术课堂, 让小学生体验和传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并将其发扬光大。

扎染艺术教学主要体现在欣赏教学、制作教学、展览教学、评价教学等几个方面。在扎染艺术的教学中, 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了扎染艺术的传统性和独特性, 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欣赏教学, 使学生体会传统扎染艺术的独特美

欣赏教学主要通过图片、扎染实物、影视作品的形式进行教学展示, 以直观实物抓住学生的眼球, 并促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详细讲解使学生加深了对扎染艺术作品的理解, 且提高了审美意识。欣赏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符合美术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学目标。例如传统的靛蓝扎染艺术作品 (图1) 、扎染面料的服饰、扎染的鞋帽、围巾等等。当学生看到一幅幅精美的扎染艺术作品时, 他们思绪万千, 产生各种疑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详细讲解扎染艺术的独特性, 其手工制作的独特性, 决定了它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扎染作品都凝结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感受。不同的扎法或捆绑松紧程度, 就会产生不同的扎染效果。不同材质的面料也会制作出不同的扎染效果, 如丝绸纱布之类, 在浸染后出现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美感;而在粗糙的麻布上染织, 则体现出一种乡土的厚重感。

扎染艺术除了具有艺术美观性外, 还具有实用性, 具有其他用品所没有的独特艺术感染力。学生会问:没有画笔, 为什么能够扎染出这么丰富多彩的艺术品来?教师可以引导说这就是扎染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一方面是扎染艺术工艺手法的多样性 (缝、捆、绑、扎、折叠等) ;另一方面是扎染艺术表现内容的丰富性, 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 (如民族服饰、鞋袜、帽子、窗帘、壁挂、台布等等) 。这种独特的美感还来自于扎染艺术的色彩表现力。色彩的变化引起了学生的视觉注意力, 而扎染艺术的生命力主要通过色彩的搭配表现出来。传统的蓝、白色突出了古朴典雅的感觉。色彩之间的晕染犹如薄雾般柔美, 梦幻般的抽象意境, 使扎染的手法产生了自然的肌理痕迹, 具有特殊的美感。

通过欣赏教学, 使小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扎染艺术的美感。感受美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美育的基本要求。

二、制作教学, 使学生领会和掌握传统扎染艺术的制作过程

扎染的制作过程具有操作复杂性和程序繁琐性, 但同时也具有趣味性。虽然不要求小学生严格掌握它的操作技术, 但应让他们体会扎染艺术的制作过程, 可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一, 准备好制作的材料和设计稿。准备的材料有:电磁炉、蒸锅、白棉布、高温活性染料、固色剂、棉线、大号的缝衣针 (根据班级的人数确定用几个锅具) 。先让学生在图纸上设计好颜色或者款式。

第二, 掌握制作扎染的基本方法。例如:针缝, 线的捆绑, 布的折叠等。需要教师做示范, 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如用针线作一定距离的串联, 针距越大, 花型越模糊不清, 针距越小, 花型就越清楚, 然后将串联的线抽紧。根据自己的需要, 将花型的内部进行捆绑, 或紧或松、扎或者不扎, 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肌理效果。

第三, 将高温活性染料按比例放入锅中烧开, 同时放入固色剂固色。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图案进行捆绑, 完成捆绑后, 先用冷水将棉布完全浸湿, 然后放入锅中进行沸煮, 十分钟左右拿出, 把线拆除, 捆绑的地方随着松紧的不同程度呈现的晕染感是不一样的。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是个性化的。

考虑到小学生欠缺动手能力和安全意识薄弱, 且需要用到针、电子炉这类工具, 扎染需要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进行, 以保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安全。制作的过程虽然较为复杂, 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小学生对传统扎染艺术的兴趣。

三、展览教学, 开展校内外文化交流并走进社区, 参与创意展览会

学生在完成扎染作品后, 由教师组织校园展览活动。它一方面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增加了小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感。同时, 在教师的带领下, 由学生协助教师完成扎染作品的展览, 也培养了小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校外的美术教学中, 通过扎染作品, 进一步培养学生创作力。通过展览的实践教学研究, 让社会上的人员关注小学生的扎染作品, 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这种展览活动, 能够为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的积极参与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平台, 无疑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扎染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地区性的创意博览会上, 教师通过对学生扎染作品的指导, 比如:扎染的壁挂、衣服、灯罩、靠垫等等, 将有助于拓展校外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扎染艺术的热爱,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创意产业的认识。

这种展览式的教学方法, 走出校园, 走进社区, 以创意产品为导向与社会的创意展览会接轨, 符合小学生新课程标准的美育要求, 创造美也是小学生美育的重要环节。教师不要局限于校园这个小环境, 教学设计也应符合小学生美育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让学生们开阔了眼界, 搭建了新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 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 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评价教学, 通过多主体多方面的评价方式, 表彰和鼓励学生

扎染艺术教学可以通过多主体的教学评价方式表彰和鼓励学生。首先, 教师作为教育者对学生扎染作品的肯定与表扬,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至关重要。对自己的扎染作品作出评价, 一方面肯定自己的学习成果, 增加自信心;另一方面, 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扎染艺术的内涵。再次,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了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第一, 学生作为评价者, 提高了其对作品的欣赏能力。第二, 学生作为被评价者, 收获了老师和学生的各种意见, 从而促进其不断进步和发展。组织展览的教学活动, 聘请美术教育的专家和艺术家, 对学生的作品和老师教学做出评价。

在扎染艺术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主导者, 引导学生进行扎染制作, 而扎染的制作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教师则需要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 并安排每组成员各自的任务。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 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种多主体多方面的评价教学方式, 突破了传统的分数制, 激发了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传统扎染艺术走进中小学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了小学生对扎染传统艺术的认知感

传统扎染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 加深了小学生对扎染艺术的理解, 使小学生对传统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进一步了解了传统扎染艺术的内容价值和历史发展过程, 对扎染的制作流程、扎染艺术的形式特点以及审美价值有一定的了解, 提高了对优秀传统民间美术的认知感。

(二)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美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是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扎染艺术是民间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助于学生对美的理解, 符合新课改要求的素质教育。在体验扎染艺术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欣赏到传统的扎染艺术作品, 这种直观性的刺激感受是获得美感的重要途径。

(三) 增强了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中国传统扎染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内容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我们的祖先创造的灿烂的民间艺术文化, 影响着世界扎染艺术的发展。美术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技能的培养, 更主要的是教育人, 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看到艺术背后隐含的民族文化, 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不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教师通过传统扎染艺术的教学设计,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扎染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另一方面, 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窦晓静.扎染的艺术特征和现代发展[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1 (09)

[2]虞波.关于扎染教学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3)

[3]舒萌.扎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广西轻工业, 2009 (04)

3.扎染蜡染教学计划 篇三

文章试想运用WebQuest的课程体系在传统的蜡染工艺教学中加入现代教学模式,通过借助网络资源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其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教学方向具有交互性,以其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会极大地拓展其创作空间,同时也为传统蜡染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设计实践思路。

一、webQuest的基本内涵

webQuest是利用网络资源而开展的授课计划或课程单元。其富有代表性的形式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伯尼·道奇(BemleDodse)和汤姆·玛池(TomMarch)于 1995年提出的“webQuest”。它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用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考。webQuest强调让学生通过主动认知和互相协商进行学习,其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协作性的特点。对于现代高等教育而言,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整合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和领域。传统的蜡染工艺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理想地表达这种活跃的创作思维。而现代信息技术与蜡染工艺课程整合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和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迎合个性创新化、群体多样化的教学要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既是形势所趋,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传统蜡染工艺教学模式的弊端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并强烈地意识到传统蜡染工艺在设计、应用及其效果上存在一些弊端;蜡染成品效果以偶然性、随意性为主,在图案创作过程中不能直观呈现作品的最终效果,使得许多蜡染作品完成后偏离了创作主题,最终无法体现设计者初衷,这就造成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所以,笔者试想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型、资源型、协作型的全新学习模式,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让学生解决一些复杂的现实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学会分析现实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进而提高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实践力。

三、蜡染工艺现代教学模式分析

结合笔者多年的传统蜡染工艺的教学实践,试想通过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总结等六个部分,结合课程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新模式,鼓励多名学生运用不同的观点就同一问题开展观察、比较、分析、综合。

1、导言:分析课程特征和教学对象特征。从课题的提出到学生的分组设计、互动,提出现代蜡染图案设计的变化和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那么如何结合市场将计算机数码技术融入到蜡染图案设计中?你对目前市场上的蜡染工艺产品有何了解?如果你是研发现代蜡染工艺产品的设计师,你该如何做好这个设计?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学生做一次研究报告。

2、任务: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组,5人一组,每组设组长1名,进行《计算机蜡染图案设计》的项目研究,具体任务是:现代蜡染图案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并如何实现在计算机上完成对图案纹样整合,制作出仿真冰纹蜡染效果?

3、过程:

(1)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来拓宽学生视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2)通过对多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与转换,设计出传达个性、手工意味的现代蜡染图案,建立一套完整的计算机蜡染图案设计模式。小组成员可分头行动,也可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设计撰写设计方案。(3)将传统的蜡染染色工艺与现代蜡染图案设计相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蜡染产品。

4、资源:以小组研究和讨论为基础,分别将传统和现代蜡染制作工艺创作得实物进行比较,与班上同学交流讨论。

5、评价:各小组展示蜡染产品成果,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细则:设计方案的完整性与创新性;主题是否突出,观点是否鲜明;产品设计方案是否有深度,个性是否突出,是否富有创意。

6、总结:该课例充分利用教学博客、案例库、多媒体课件、Webquest模板、FTP、网页设计工具等资源与技术模式,力求学习过程优化、结构紧凑、高效有序。

通过本课例在蜡染工艺课程中尝试运用WebQuest教学体系,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它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用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考。

由此看出,网络探究性学习模式是蜡染工艺教学中重要的现代教学手段,是培养创新意识也是专业学习的关键,传统工艺的发展需要从观念更新产品研发、技术加工等多方面予以创新,这些不仅使学生能得到培养与锻炼,也可以使濒临失传、后继无人的民族工艺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1]余红.关于交互网络的协作学习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1999(11).

4.大三班传统美术扎染教学计划 篇四

根据我园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特确定本班级传统美术特色为扎染。在幼儿园中扎染教学是可行的。幼儿园中,大多数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已经学会了自己系鞋带、折纸、捆扎等技能,当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扎染为幼儿提供了将已有的经验迁移和运用的创造空间,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自己设计、动手操作的欲望。而手脑并用,制作与别人不一样的花纹和图案,自由选择色彩,体验成功与快乐,在客观上显然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统领,以《纲要》和《3—6岁幼儿发展与学习指南》为指导方针,按照我园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创造性地开展传统美术——扎染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能灵活的掌握并运用扎和染的关系来制作出美丽的扎染饰品。

2.尝试用辅助材料进行捆扎,感受图案的丰富性。

3.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4.积极参与活动,能与同伴合作,大胆地、创造地进行设计、操作与表现活动,提升审美能力。

5.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

三、教学重点: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学会扎染的基本制作方法。

四、教学安排: 九月份

第一、二周

准备扎染所需的材料,如染料、棉布、牛皮筋、筷子、珠子、雪花片等。

第三周 目标:

1.幼儿了解扎染的历史,知道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

2.欣赏扎染作品,了解扎染工艺在生活中的应用。材料:ppt课件 第四周

目标:知道扎染的基本步骤,扎-染-洗-拆线-整理。材料:PPT课件 十月份 第一、二周 目标:

1.练习扎牛皮筋的方法,幼儿运用牛皮筋随意捆扎棉布。2.运用四角扎的方法进行扎染。材料:牛皮筋若干、棉布若干 第三、四周

目标:运用包扎法的方法进行扎染 材料:珠子、雪花片、玩具等 十一月份 第一、二周

目标:练习对边卷折扎和对角卷折扎。第三、四周

目标:运用筷子、夹子等辅助材料,学习扎染的基本方法——夹扎法

材料:筷子、夹子、棉布、牛皮筋等 十二月份

5.扎染蜡染教学计划 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感知扎染与图案之间的关系,感受扎染艺术的魅力,激发幼儿对扎染的兴趣。

2、通过亲身创作,了解简单的扎染方法,体验扎染的乐趣。

3、萌发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扎染花布一块。

2、细铁丝若干、调好的染料若干瓶(红、黄、蓝、绿)、纯棉小手帕20块、展板。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欣赏扎染花布,感受扎染的艺术美。

1、出示扎染花布,引导幼儿欣赏,并且说一说花布的结构。

2、教师小结,引出扎染方法。

二、通过观看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扎染。

1、通过分段欣赏视频,让幼儿简单的了解扎染艺术。

2、通过两段视频的对比,让幼儿知道古代和现代扎染上的不同。

3、小结:以前呀,一般只有蓝、白两色,现在有许多颜色进行套染,当然,除了颜色的不同,还有工具、布料、扎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三、教师示范讲解,让幼儿初步知道扎染步骤。

1、教师介绍今天的扎染工具和示范简单的扎染方法,让幼儿初步知道扎染的步骤。

2、通过出示更多的扎法,激发幼儿扎染的兴趣。

3、小结:咦,不同的扎法为什么染出来都有白颜色的地方呢?<来.源快思教.案网>对呀,扎染就是把布扎紧了,让染料染不进去,从而形成了各种花纹。

四、幼儿尝试操作,学习简单的扎染方法。

1、教师简单交代操作要求,幼儿自由扎染。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提醒幼儿在扎染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交流。

1、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到展板上。

2、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六、拓展经验,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扎法。

通过观看视频,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扎法,可以呈现出更精致、更复杂的图案。

活动延伸:

激发幼儿对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自豪感。

1、欣赏图片,激发幼儿热爱我国的民间艺术,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小结:看来,我们的扎染工艺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除了扎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民间传统工艺,相信我们小朋友一定能把更多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让它绽放出更多的光彩!

教学反思:

活动中,教师在幼儿了解扎染方法及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设计图稿,有计划地选择材料进行扎染,注重培养幼儿在扎染活动中的有意性和计划性。

为了帮助幼儿解决按照图稿选择材料、在相应的位置匹配扎染方法的困难,在活动开始部分,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了几块手帕引导幼儿欣赏、匹配扎染方法;然后过渡到让幼儿根据设计图稿讨论在手帕的什么位置运用什么方法来扎染,进一步明确图稿与作品的关系:最后,教师让幼儿自己进行设计与扎染,体验成功的快乐。整个活动层层递进,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材料方面,教师不仅提供了皮筋、各种珠子及小玩具等,还提供了封口带、细铜丝等一些用于扎的替代物,以便幼儿根据需要使用。

虽然个别幼儿在设计图稿与扎染方法的匹配方面还有些懵懂。但在实践中有了新的感悟与认识,如设计的“线条”图案就是扎一根皮筋所出现的图案等。在扎的过程中,细微的变化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扎染的魅力。他们在拆开皮筋、展示作品时都能主动地和图稿对比,体验到了设计、制作的快乐。

6.蜡染花布 美术教案 篇六

发表时间:2011-10-21 16:52:47 [查看原文]

一、教材分析:

蜡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在贵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种古老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本课是让学生运用蜡染技法在纸上作画,利用蜡笔(油画棒)和水性颜料油水分离的特性,产生类似于蜡染的效果,对学生了解蜡染及提高绘画技巧、丰富表现手段都很有意义。

二、学习目标

1.让学生感受和初步了解蜡染工艺。

2.学生能够利用蜡笔(油画棒)和水性颜料油水分离的特性,制作出具有蜡染效果的作品。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习用蜡笔涂画后用水性颜料渲染的方法制作出精美的蜡染画。

四、教学准备:

师:范画一张

生:油画棒、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

五、教 学 过程

(一)引导自学 魔术激趣 出示一张“白纸”,调色后涂在纸上,然后很快就变成一幅装饰画。通过和学生的共同探讨,得出答案:教先用白蜡(白油画棒)在纸上涂上想要的花纹,再把颜色涂在有白蜡的地方,事先画好的图形就呈现出来了。

(二)交流释疑、1.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作品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等。(板书课题)

2..分析书上内容:在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简单介绍蜡染的工艺和最后的效果。

3.欣赏图片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民族蜡染作品,感受民族艺术之美。

4..学生分组讨论蜡染的步骤,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制作步骤。在设计制作前,演示作画步骤。(1)构思;

(2)用蜡或油画棒在纸上画各种图案;(3)调色;

(4)涂上较深的颜色;学生实践

(三)巩固拓展

指导学生用水性颜料给蜡笔画涂底色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蜡不溶于水的道理。进一步引导,用蜡笔画过的地方就不再吸水,说明蜡和水不能融在一起。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我画的图案看不清?为什么我画的不像“蜡染”等。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四)课堂检测

让学生创作一幅美丽的蜡染画

(五)展评学生作业

展示好的作品和2张问题作业,让他们通过比较和尝试让学生发现:用蜡或油画棒画图案时要用力,涂色要均匀。蜡或油画棒最好使用浅色,而使用的水性颜料最好是与之不同的深色

(六)课后反思

7.传统手工蜡染的传承创新元素分析 篇七

关键词:手工蜡染,传承创新

蜡染, 旧称“蜡缬”, 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 与绞缬 (扎染) 、夹缬 (型染) 、画缋 (手绘) 齐名, 均是我国传统的手工印染技艺, 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 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蜡染这支古老的艺术之花, 一直处于不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手工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女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工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 蜡染布在纺织贸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手工蜡染工艺主要流行于民间, 所以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 蜡染产品在技术、用途、花型、风格上都各不相同。苗族妇女的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等, 都是蜡染制品, 其他如枕巾、包袱、书包、背带、伞套等也都是用蜡染制作工艺, 也有苗族妇女会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苗族蜡染图案有的是民间传说中的题材, 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花鸟鱼虫、日月星辰等。布依族的蜡染图案则更多的是几何图案,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 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蜡染产品在纺织品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是, 传统手工蜡染品因为受到区域、工艺等方面的限制, 慢慢表现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1色彩较单一

传统手工蜡染以蓝底白花或者白底蓝花为主, 一般只有蓝白两色, 虽然能表现出淳朴自然又清新的风格, 但色彩层次太少, 无法满足设计师们表现独特设计风格的需要, 也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色彩的多元化的追求。

2使用面料范围较窄

传统手工蜡染习惯使用吸湿性优良的棉织物、丝织物等作为载体, 表现出了较大的局限性。现代再生纤维织物和混纺织物的性能已经得到很大的完善, 蜡染技艺在这些面料上的应用具有可观的前景。

3图案纹样缺少现代气息

传统手工蜡染图案主要是花鸟鱼虫、蝶纹、八卦纹、日月纹、几何纹、花藤纹等, 虽深具民族特色, 但是却缺少了一些现代化元素。

如果这些问题不得到解决, 必将影响传统蜡染在现代高科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蜡染经过民间艺人和设计师的传承与创新, 采用现代设计理念, 与传统工艺相结合而制作出的新型蜡染品, 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服装设计师计文波曾在2003年巴黎时装发布会上, 展示了“东方神韵”系列时装, 其中蜡染布料制作的套装深受大家的喜爱与好评。日本大阪福本繁树教授也设计过蜡染与模版印花相结合的作品, 将现代设计思维与传统工艺相结合, 表现出很强的时尚感。设计师约翰·加里亚诺也曾将蜡染工艺应用于迪奥品牌的时装设计中。

8.马来西亚的蜡染绘画 篇八

关键词:马来西亚;蜡染绘画;蔡天定

马来西亚美术工艺特色发展从各民族交流的融合中获得启发,如建筑、木柱雕刻、陶艺、银饰、铜鼓、丝族乐器造型、竹编、刀柄、织布、染布各图饰纹饰皆掺杂了印度韵味又受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且带点阿拉伯文化及西洋美术的多元素材和构图。马来西亚蜡染艺术的开拓发展是借现代艺术潮流从工艺品的纱笼服饰,经马来西亚蜡染绘画之父、已故华裔蔡天定的巧思转变下而展翅的。更实际的说法是,马来西亚的蜡染工艺缘起于印尼马来族群传统纱笼服饰,进而发展至英国殖民统治下五十年代(英国殖民马来西亚是于1824至1957)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量冲击而开拓的结果。

一、马来服饰纱笼蜡染工艺是蜡染艺术绘画的缘起

马来乡村的高脚屋人们生活在茂盛绿色的热带雨林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和雨水丰沛的滋润,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着装是蜡染纱笼筒裙。蜡染布匹的对折缝纫纱笼筒裙用途很多,不仅适合热带雨林下的男女作为清凉服饰和在河边洗澡冲凉遮羞之用,同时纱笼筒裙还可包成头巾,作为孩子的布摇篮等。其实蜡染纱笼布匹的服饰为印度文化侵入马来西亚的服饰演变之一,从早期印度人喜以布匹围在腰间等的逐步改良演变而来。有(明)钱古训:《百夷传》“腰以一布通前后缠之,贵者布长二丈,贱者不逾一丈”之说。又有(汉)杨孚:《异物志》“男无衣服,女横布帏”。又提中国古籍(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东南亚文化提道:“诸蛮并不养蚕,收婆罗木子,破其壳,中如柳絮,细织为服之,谓之裟罗笼段。”可见,华裔称马来人的筒裙为纱笼在典籍中就有记载。

马来人的纱笼样式是一块布匹约长126cm x 180cm宽对折缝闭成长44寸(112cm) x 35寸(89cm)的纱笼筒裙。这块纱笼布匹未染色前是白棉布,经在爪哇岛民间工匠或小型工厂的制作,以铜片折成花纹呈熨斗式的版块大印章沾热蜡油来印制布匹。铜印章经蜡印出的花纹出现白蜡线纹,当中再浸染其他颜色或手绘渲染,凡要多层颜色则商定色剂再以蜡封住防染保留布匹上的色彩再上其他色彩。我们可从马来西亚上世纪50年代一些简史来端倪马来人男女的纱笼服饰。马来传统服饰其实发展至18世纪时都非常讲究,他们的传统礼服至今在星期五礼拜或开斋节日都依稀可以看到。一般男性的上衣都为无领半开襟长袖绸布上衣长至臀部,下半身宽阔长裤也是同色绸布。然后在腰际则缠一块五彩纱笼布连衣带裤直到膝盖。再折一小块五彩纱笼高布帽繋绑在额头上,腰腹间插着一柄短剑。远望倒是英姿威武。马来女性则上衣无领宽敞,下半部穿蜡染纱笼。有时她们会在头上围着一小块的蜡染头巾或将其披在肩上。鲜艳夺目的蜡染色彩图纹一直是热带雨林颇具马来味的最鲜明的服饰。15世纪始马来人已改为信奉回教,依回教的教义,人物和动物便在马来人的工艺美术里停止呈现。此时,花卉和热带雨林图饰则为他们大量发挥的艺术设计纹饰。

在12世纪前,马来西亚的马来族群所穿着的蜡染纱笼服饰工艺皆来自印尼爪哇纱笼,布匹图案其实原本共分三种:一是纺织图案;二是复印图案,即最基本简单的印花技巧,直接做铜铁或木质印模沾色直接盖在白布上;三是蜡染图案,用铜模板或木质印模沾蜡液或用漏斗笔沾蜡液描绘在白布上,然后浸染在染色缸,经多层次的用蜡保留颜色防染后再用热水去蜡,呈现了多层次的花草图案,染色层次越多,色彩越丰富。马来西亚的蜡染工艺最早是在12世纪于东海岸的吉兰丹开始,当时他们使用木印模开始,直到1940才开始用铜板印模,但大部分铜板印模都入口自爪哇印尼。

马来西亚的蜡染若和印尼爪哇的相比会有一些差异。印尼蜡染布匹色泽鲜艳,多以深褐色、枣褐色、深蓝色为主,蜡染印工技术非常讲究细腻多层。图案丰富多变且带进很多中华文化图纹如龙凤,牡丹花草及青花瓷器等细致纹饰。马来西亚的蜡染特色在颜色上比较清淡鲜明,论品质仍赶不上历史悠久的爪哇蜡染工艺的高超水准。近年用漏斗蜡壶手绘的以蜡防染保留的白线条简单花卉清雅蜡染工艺作品别具特色。不同于印尼从事蜡染工艺的手艺人为华裔,马来西亚大多从事蜡染工艺的开发者一般是马来人,以务农为或捕鱼为主的马来人一般都把织染当做家庭副业。因此,马来西亚的蜡染发展相比印尼必然逊色许多。

二、现代艺术的启发

一直以来,蜡染纱笼几百年来在马来西亚出现传承自爪哇而后于12世纪在马来西亚东海岸吉拉丹及丁加奴的发展工匠大都为马来族群所作,皆以家庭副业形貌出现。而后蜡染工艺应求过多,才逐渐发展至小工厂方式经营。在上世纪50年代,蜡染纱笼工艺繁华发展且也逐渐开发的小部分装饰日常用品如床垫盖子、窗帘布、马来披肩蜡染布匹装饰到帽子、袋子等的多元设计也致使蜡染印制工厂林立。上世纪50年代的蜡染工厂在东海岸已发展到六十多间,华裔工人学到手艺也纷纷自己创立蜡染工厂投资,产品销售之繁荣远扩至文莱、泰国、缅甸东南亚等地。因为蜡染纱笼服饰是中南半岛直通到马来群岛等各部落迁徙自云南留下的混婚、通婚等各民族间在东南亚的共通服饰,也是古印度文化曾经殖民而影响布匹包扎穿法的衍生文化之一。它的市场需求大增,连带蜡染工艺也蓬勃发展。1970年代列蜡染布服饰为国服,蜡染工艺发展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1824年至1957年被英国统治的马来亚,西洋文化和思想的注入不只是基督徒教堂建筑文化等,学校也重视美术教育,西洋素描和英国水彩画是当时美术教育必要的课程,再加上当时很多从中国南来的艺术家们发展的协会交流活动和南洋美专等的林立,上世纪50年代是马来亚华裔艺术圈最为蓬勃的年代。

战后的华裔艺坛,众多文化人不少是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新华艺术大学,也有留日和欧洲艺术院校深造的,这批人到马来亚初期都任教于华校。他们看见马来亚椰影、高脚木屋、渔村、海港等各种风光之明媚,南洋风土之朴素,禁不起也开始将热带南洋风光题材入画。1935年成立的华人美术研究会,会员遍及马来亚,此为各艺术家联展的桥梁。此时以中国绘画为技法,描写当地景物,并赋予马来亚乡土色彩的作品很多。

西方美术在20世纪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现代艺术、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云涌, 令人视觉震撼的大改革时代。从浪漫、写实、印象、象征、后期印象等主义再到新艺术派、野兽派、立体派、德国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新达达、新现实主义、普普艺术、观念艺术、视觉、新表现主义……到现在所谓的当代艺术。随着资讯网络媒体的发达,艺术家们所接触的艺术交流平台或切磋于画册杂志等,都已走入非常个人化的创作。有远见思考的艺术家都会综合了各家优点所需经融化再开拓个人艺术创作面貌、线条、色面、造型都可以创造随个人追求风格迈进。绘画已经可以多元表达,审美要求都不再统一于一个传统死板的诉求。他们进而承认各国区域文化的艺术表现。艺术已经着重物像精粹,感情化生抑或远物寄情,寓情于景。蔡天定也深受现代艺术影响而开拓蜡染绘画。

三、先驱画家蔡天定蜡染绘画的开拓

马来西亚蜡染纯艺术表现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我国认可的蜡染之父蔡天定所开拓。蔡天定191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年少时曾经在福建私人艺术学校就读美术课程学习中国水墨画、油画、素描等。1938年开始在各学校从事美术教学,擅长木刻版画和漫画。1941年马来亚沦陷,蔡天定前往麻坡发展。他曾经当过劳工、小贩、厨师、雨伞工人等,同时他也借机来往于槟城、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从事贸易找商机。其中在他流连于印度尼西亚的棉兰时,他多次到大型的蜡染工艺工厂参观,并意会到这些纱笼蜡染工艺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他曾经在中国美术学校学过制作蜡染手工,认为纱笼蜡染工艺在马来亚将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工艺发展事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蔡天定说服了自己的叔叔加盟支持,开办了一个蜡染纱笼工厂。可是因不善于经营再加上印度尼西亚的蜡染纱笼大量输入马来亚廉价销售打败马来亚的蜡染纱笼生意,致使蔡天定面对关闭纱笼工厂的命运。面对那么多蜡染颜料,他突发奇想要把原本蜡染工艺转换为纯艺术。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为突显南洋风土人情和热带雨林的鲜活生活面貌,蔡天定开始灵感泉源不断把所思所感的热带马来妇女的生活形态搬到画布上。

擅长漫画人物的蔡天定要把当时的马来风情画人们的生活表现在绘画上的人物画是轻而易举的技艺。蔡天定的人物画夸张变形手法在感情上给人以愉快满足感,鲜艳夺目的丰硕色彩令人赞叹。他尊重传统,勇于创新,在过去所学的蜡染工艺基础上不断尝试探索追求。新的绘画秩序和规律,以崭新的染色技艺呈现于白色棉布上。让当时的马来亚艺坛大为震惊好奇,也算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视觉大震撼。从此蜡染绘画之父便是蔡天金字招牌。蔡天定的作品受到英国文化协会及美术教育家外国艺术收藏家的注意,甚至得到国际艺术爱好者的青睐与重视。因为蔡天定道地尽情的马来风情话特点用原本的蜡染工艺技艺发展成纯美术的现代艺术夺目璀璨大放光芒。1955年9月,热心推动文化艺术展览的英国文化协会图书馆为蔡天定安排了第一次个展。当时展出蔡天定蜡染绘画60幅,受到广泛好评。有别于一般的水彩和油画作品,蜡染画作鲜明夺目,尽力表现马来乡村景物,娑婆的椰林树影、高脚屋、母与子、休闲或劳作的妇女们。对妇女在耳语或嬉笑做活,画家用简练线条画出的夸大胸部肥硕身材,扁鼻大红厚嘴唇,表现出安逸悠闲马来妇女样貌,尤其特定突出多彩多姿设计的纱笼服饰。此外,热带雨林的植物在蜡染肌理龟裂线条里展现另类的线条之魅力。据悉,当时的英国文化协会主席詹姆斯·曼迪(MrJames Mandy)被蔡天定蜡染画作吸引,一口气收藏了好几幅。这是蔡天定大师首次最圆满成功的个展,提高很多人的艺术宏观视野,且成为马来西亚美术发展历史记录的一个伟大的成就。

此后,蔡天定的绘画技艺得到广泛的认可,在新加坡、吉隆坡、澳洲、越南、伦敦等地展出。蔡天定的个人成就为马来西亚蜡染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开拓作用,是马来西亚蜡染绘画发展中不可忽略的环节。

作者简介:

9.扎染蜡染教学计划 篇九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剪纸的材料和所用工具的特殊性决定了剪纸所独具的艺术风格。剪纸也叫刻纸, 是用刀 (剪刀) 在纸上剪出或刻出所画好图案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化内涵丰厚、民俗结构完整的民俗文化形式也是剪纸的代表。剪纸可分为阴刻 (阴纹) 和阳刻 (阳纹) , 由于剪纸注重线条的流畅性, 所以只要剪断一部分的线就会使整张剪纸破碎形不成完整的画面, 那么就产生了剪纸千刻不落, 万剪不断的特点。

1、剪纸图案的题材

剪纸图案的题材也很广泛, 它既能反映生活中的一切, 又能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题材会以现实生活、借物寓情、神话传说、隐喻象征等为主, 图案的纹样内容也会以动植物、人物和几何纹为主。哲学人类学家巴斯嘎说过“哲学家必须要描述一个实在的人”, 也就是乌克威尔所说的“终极的和自决的实在”的生命。因此一个故事承载了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

2、民间剪纸图案的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经过上百年历史和文化的变化, 剪纸最后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同时在民间也占有一席之位。民间的艺人会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 把对生活的理解延伸到他们自己的创作设计中, 使他们的作品都赋予了民间的乡土气息。剪纸图案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以圆形构图, 曲线具有柔美、温暖、妩媚的特点, 也是阴柔美的重要元素之一。围绕图案的主题, 运用一些谐音之类的寓意来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周围环绕了一些花草, 很有节奏的组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图案, 能够让人感觉丰富并有变化。民间剪纸的图案也会受到文化内涵的制约, 这种文化内涵充分的体现在“意象”这个词上, 那么剪纸的意象也有很多的类型, 如:辟邪类 (神蛙护娃、五毒辟邪、太极八卦) 、爱情婚姻类 (蝶恋花、鸳鸯戏水、喜上眉梢) 等。

二、蜡染艺术的形成

1、蜡染艺术的技法及其用途

蜡染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项非凡创造, 它是一种古老的防染手工艺, 古代称之为蜡缬, 缬是指染色后显出花纹的织物。传统的蜡染在民间用途范围极广, 与民族的风土民情有着莫大的关系, 人们的日常生活、喜庆节日、婚丧嫁娶、礼仪交往都离不开蜡染, 比如在少数民族中, 姑娘结婚时穿的嫁衣、婚被的被面、床单, 小孩用的背袋和围兜, 民间的妇女从头巾、手帕等, 大多都是蜡染制品。

2、蜡染图案的题材及其造型的分析

传统蜡染的图案题材也会是多种多样, 图案的造型也会以动植物、人物为主。也有一些少数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山深处, 这一辈子有人都会不曾走出这养育他们祖祖辈辈的大山, 但是正是这普普通通, 整天忙于生计的人们也会为自己民族的蜡染艺术做出一些属于他们的蜡染图案。例如:贵州西北部的歪梳苗, 这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歪梳苗的蜡染纹样最为精细, “鱼窝窝”、“鸟窝窝”、“鱼线”就是歪梳苗的代表纹样图案。

如果说我们想对“鱼线”里的“鸟窝花”更进一步的了解甚至掌握, 我们首先要了解创造出这些花纹的歪梳苗。把这些图案放回到它的原始起点, 我们可以根据她们衣服上最有民族特色的袖口来进行图案的分析, 从上到下就是:第一层是蛇皮, 图案设为蛇皮则表示本地方是深山老林才会有蛇的出现;第二层长平行线的纹样是靠近山的小路;第三层两条平行线中间会点缀上白色的不规则点状这种纹样图案则表示的是路边清澈见底的溪流;第四层长平行线的纹样还是靠近山的小路;第五层的图案是两条平行线中间会以正三角和倒三角的形状来填充, 这个纹样则表示的是保护家园的狗牙板;第六、七、八层又重复了二、三、四层的图案及涵义;第九层是由短粗的平行线和垂直线相互交错形成, 此纹样代表的是各家各户。依次类推下面的图案将会把以上所有的纹样重复出来, 其实讲到这个时候大家就能很明白歪梳苗的花纹也是一幅地势图代表了她们生活的环境就是背山面水, 溪流环绕。

三、剪纸图案在蜡染布中的装饰运用

1、剪纸的装饰性质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人们的装饰心理也是天性, 人对装饰的欲望远远超出了只用织物来遮盖身体的欲望。剪纸充分的体现了人们的装饰心理, 中国的剪纸不但可以单独的制作出来作为装饰品, 还可以用剪纸上的装饰纹样作为织绣、蜡染等的主要素材。剪纸中的花样剪纸是装饰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花样剪纸就能把剪纸艺术的图案、涵义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2、花样剪纸图案的应用及其特点

花样剪纸:花样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图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为常见, 刺绣、染织、鞋垫等都会用到花样, 在民间花样也叫“样儿”。这种花样剪纸不用张贴, 不用摆设, 只是充当了一种媒介的作用, 充当了一种底稿的作用, 把图案利用这种中介呈现在染织等一系列的民间艺术品上。例如, 在河南出土的虎纹鞋样就是典型的花样剪纸, 此花样剪纸的特点:从形式上是左右对称, 整个头部占据了整张画面的大多部分;从造型上来看这个纹样别致新颖, 构图又像一个花团, 可以说是在似花非花, 似虎非虎的境界中, 充分的突出了剪纸重叠的组织特点。历朝历代织物上的棱格纹也就是沿用了棱格窗花这种剪纸的纹样, 棱格窗花是纯粹形式的几何纹样, 也是审美者对对称和均衡形式认识的方法之一, 半坡鱼纹和交龙穿壁纹是棱格纹演变的有力证据, 它的形成是由一个临摹的阶段向抽象化阶段的转变。

3、花样剪纸图案在现代蜡染设计中的运用

花样剪纸也广泛的运用在现代设计中, 尤其突出的是在蜡染设计中的表现。不管是剪纸还是蜡染, 它们都会存在着共同点, 纹样与图形装饰都是它们需要共同来研究的元素。当然现代蜡染设计的图案也会沿用民间剪纸图案的寓意, 一个民族会把对一个事物产生尊敬、崇拜等一系列的感情世代相传下去, 那么中国的吉祥文化就是这种事物的具体表现。吉祥文化包含了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等, 所以无论是装饰、图案都会和吉祥文化紧密相连, 用以表现一种吉祥的寓意。例如:《莲花娃娃》剪纸, 中心娃娃头饰一对鸳鸯, 双手各举一鸡, 娃娃腰间的莲花突显整个纹样的寓意, 揭示了“人生莲花, 莲花复生人”这样的人类代代繁衍的过程, 是典型的生殖崇拜。图案“莲花”在民间剪纸中意在祈愿男女婚姻幸福吉祥, 儿孙万代, 家庭幸福。蜡染上的莲花图案在民间的床单、被罩、小孩的背袋上都会经常见到, 充分的体现了“莲生贵子”、“并蒂同心”意象。

结论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就有两种, 一种是衣服、装饰等的生活资料, 一种是人类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民间剪纸图案具有自然和生殖崇拜的感情在其中, 把这种感情寄托在装饰图案、蜡染设计等的生活资料中。现代蜡染设计同时也离不开对传统感情的继承, 也离不开把民族文化融入到现代的审美要求中。剪纸以其所特有的图形符号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将剪纸图案应用到现代蜡染设计中也是当代最至关重要的一点。

参考文献

[1]《民间艺术教育》崔锦、王鹤著;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民间剪纸研究》陈竟主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装饰艺术源流》曹林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4]《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王贵生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刘道广著;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教程》彭咏著;廊坊: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扎染蜡染教学计划 篇十

一、走进扎染世界, 树立传承扎染艺术的责任意识

尽管各种版本的美术教材上都介绍了扎染艺术, 但是大部分地区, 尤其是农村地区, 在课堂上实践扎染工艺的学校很少, 大部分仅限于图片欣赏。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只能粗浅地领略扎染的风采, 学生并不能真正走进扎染的世界, 自然也不能深切地感受到扎染的魅力。

中学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扎染的世界, 图片固然要欣赏, 但对它的历史不能不了解, 它独特的艺术特点也不能一言带过, 最后亲手实践才是亲近扎染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授课的第一阶段, 主要介绍了扎染的历史、扎染作品赏析、扎染的基本流程与技术要领。第二阶段, 要求学生准备扎染所需的简单工具, 如针线、染料、白色棉布, 等等。利用这些工具开始进行前期训练, 包括绘图、缝扎、捆绑, 等等。第三阶段, 师生共同操作染色、定色, 评价作品。通过系统教学, 学生真正了解了扎染艺术, 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欲望, 对扎染这种古老的民间工艺有了新的认识。

在教学中, 老师要让学生了解扎染艺术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悠久、寓意深刻、内涵深厚, 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创造。扎染艺术是民间美术的一种样式。我们要学会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树立传承扎染艺术的责任意识,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这样才不会让扎染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二、用扎染工艺的艺术魅力,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从点滴做起, 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 把握准学生的需求, 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和手段。通过长期积累, 形成学科素养。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 自然而然就有了学习的热情。扎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三大优势:扎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扎染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扎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 中学美术课堂引进扎染艺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开展扎染艺术课堂教学之时, 我利用扎染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作用于扎染艺术教学, 促进二者共同发展。比如在讲解扎染艺术的相关原理与基本制作流程与方法的时候, 我首先拿出一块正方形的白色织物, 对角折叠随意折曲后打结抽紧, 再将打好结的织布放到预先准备好的染料中浸染。最后用清水洗去浮色, 拧干。当我展开织物时, 一幅色彩绚丽、构图别致的扎染手帕便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了。我趁热打铁拿出一些准备好的扎染作品, 让学生分小组欣赏, 我要求学生比较扎染作品和我们常见的蜡染作品有什么不同, 扎染的魅力在哪里?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他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扎染制作简单”有的说“扎染形成的图案不规则, 富有独特性”有的说“扎染的染料很特别”。学生精彩的发言之后, 我总结道:“扎染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代表。既然大家觉得扎染作品美丽而独具特色, 大家是否想动手试一试呢?”学生有了强烈的动手欲望后, 我就用课件展示了扎染艺术的相关原理和基本制作流程与方法。学生一边观察, 一边模仿, 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持久的专注。在简单的练习之后, 教师可以加大扎染作品的制作难度,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创新, 比如, 利用传统的针缝方法, 也可以利用自己创造的针缝方法, 进行扎染艺术作品的创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扎染艺术作品的制作方法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又可以使学生体会扎染艺术品的独特魅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中学扎染艺术课堂活力长存。

三、用扎染工艺的艺术特征,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扎染工艺的艺术特征就在于多层次的晕色效果, 美妙奇特的纹理以及作品中凝结的作者的感情。而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品质, 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扎染艺术的艺术特征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谋而合。优秀的扎染作品包含了创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个性的图案设计, 高超的技巧, 这些都离不开发散性思维。

在学生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领后, 我就引导学生自主创作, 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首先, 从图案设计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要求学生设计出适合做手帕的五种图案, 适合做服饰的五种图案, 适合做桌布的五种图案。学生图案设计的过程就是多角度思维的训练, 因为在设计图案之前就要预见到扎染的最终效果, 同时要想象这种图案效果有何装饰价值。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传统扎染图案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丰富和提高, 创造出多种的图案。

其次, 从技法方面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技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扎染作品风格的多样性。采用不同的技法, 形成的纹饰效果也不相同:或浑厚纯朴、拙中见巧;或流光溢彩、意象朦胧。所以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技法, 扎染同一个图案, 观察获得的效果。通过反复实践, 学生熟练掌握了捆扎法, 包括折叠扎法、抓扎法、缝绞法、夹扎法、综合扎法。通过技法训练,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他们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扎法。创造出让教师叹为观止的具有高度美感的作品。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打破常规, 使用一些新奇的扎染方法, 可以利用折叠、缠绕与打结等方式进行扎结。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就是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并敢于将动脑结果转变为动手的动力。这与扎染工艺的艺术特征是不谋而合的。好的扎染作品, 是创作者个性的表达, 是思维火花的凝结。

四、用扎染工艺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是新课程标准对于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新要求, 也是利用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 中学美术教师要在扎染艺术课堂中重视起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扎染在古代首先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工艺,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我要求学生用扎染做实用功能的设计与推广。很多同学建议举办一场“扎染服饰设计大赛”展示扎染的魅力。我赞同他们的看法并组织了一次小型的服装设计大赛。同学们纷纷动手, 在白色T恤上扎染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 学生自己担任模特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活动,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所加强。

我采用分类评价的方式, 依据学生的创作爱好分成若干小组, 以呈现小组的学期作品的方式来进行终端评价。比如有的小组的学生擅长规则图案设计, 有的小组的学生擅长不规则图案设计, 有的小组扎结方法特别, 而且晕染效果独特。我对每个小组的作品都设有最具创意作品和最具实用价值作品两个奖项,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扎与染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现代的中学生专注于学习, 生活上的事情往往由父母包办, 所以动手能力偏弱。通过反复训练扎与染, 学生便能够熟练地掌握针线、加热、漂洗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技能。这也是扎染带给孩子们终身享用的礼物。

11.扎染蜡染教学计划 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蜡染工艺,掌握蜡染步骤。【过程与方法】

用过制作蜡染品的练习,体验蜡染工艺的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生活的乐趣,感受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蜡染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难点】

运用蜡染工艺创作出一幅完整的蜡染作品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蜡染工具与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蜡染花布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怎样做出来的? 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题:手工蜡染。(二)主体探究,新课教学 活动一:

①教师播放图片,展示几幅蜡染作品,引导学生观察。

②教师提出问题,你们了解蜡染吗,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蜡染作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手卷、围巾、花布……

③教师继续提问,你觉得这些图案是怎样完成出来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观察书上是怎样介绍完成蜡染作品的?通过学习,请同学来总结一下蜡染的制作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蜡染的制作过程为:画稿、描稿、画蜡、染色、脱蜡、固色、熨烫。

(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活动三:教师示范

教师演示制作蜡染品的方法及步骤,讲解要领:(一)准备并介绍蜡染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铅笔、毛笔、板刷、蜡刀、小搪瓷盆、电炉、调压器、玻璃容器、蒸锅、塑料盒、剪刀、电熨斗、电吹风机、橡胶手套等。

材料:图画纸、水粉色或水彩色、白棉布或丝绸、石蜡和蜂蜡、直接染料或酸性染料、纳夫妥染料、旧报纸、细绳、图钉等。

(二)蜡染步骤:

①画稿:用铅笔、毛笔等工具将要表现的图案画在画纸上。

②描稿:用铅笔将画稿的轮廓拷贝到熨烫平整的布料上,然后将布料用图钉绷在木框上(布与木框之间需夹2-3层旧报纸)。

③画蜡:先用电炉将蜡块融化,然后用蜡刀、毛笔等工具蘸蜡液进行填色。大家现在试一试,看看有什么样的效果。

教师:在同学们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做出来的效果各不相同,这位同学的画面豪放粗犷,有的同学精致细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效果呢,请他们各自分享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由于温度及蜡的材质决定的,蜡液一般由石蜡和蜂蜡混合熔制。石蜡性脆,适用于表现粗犷的效果,蜂蜡性韧,适用于表现精细的效果。根据实际需要来变换比例。

④染色:同学们可以尝试一下染色,看看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染出效果。

学生分享,教师总结:刷染法、浸染法。并从学生实验的作品中总结两种方法的特点。刷染法:画蜡与刷染交替进行,先浅色后深色,染出丰富的色彩变化。

浸染法:可将布料完全浸染也可分阶段控制染色时间、分几次封蜡的分步染色法,染出同一色彩的不同变化。

⑤脱蜡: 刷染法:熨斗脱蜡法 浸染法:沸水脱蜡法

⑥固色:将刷染法的布料进行固色处理。

⑦熨烫:将洗净、阴干或经固色处理的布料用电熨斗熨平。活动四:学生练习

在学习过蜡染的制作工艺之后,学生动手制作一幅装饰画,在制作的过程中可运用不同的染色手法。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学生展示交流

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作品的染色方法和思路。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并从蜡染的制作方法和独特美感交流评议。3.教师总结评议。课后总结

1.复习制作蜡染品的步骤及方法。

2.运用学到的蜡染制作方法完成一组有趣的贺卡。

五、板书设计

12.扎染艺术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篇十二

扎染艺术是一门古老的织物染色艺术, 自中国秦汉时期产生以来传播至许多国家, 历经千年的创新与变革, 时至今日仍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传承和发展下来。

扎染艺术主要通过人对织物施加各种不同作用力的行为 (如捆、缝、扎、系、绑、夹等动作) , 使得染液的渗透随着作用力轻重缓急的变化或是着力的角度、方向等细微的改变, 在织物上呈现出不同浓淡深浅、虚实变化的美丽花纹。扎染艺术的最终作品饱含了强烈的手工印记, 操作方法虽简便易学但同时也充满了无限创造的可能。它并不是一门单纯的手工劳作, 更多是制作者的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民间手工艺人还是引领时尚潮流的设计师都可以此为艺术的载体, 通过作品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抑或表达一定的精神内涵。

二、扎染艺术与现代机印工艺相比自身的优势

1.扎染首先是艺术性很强的工艺门类, 且工艺具有随机变化的特性, 它体现更多的是人的思想感情与艺术的创作力。而现代机印工艺是凭借各种机器设备量化生产的过程, 制作过程仅仅是一种工艺的呈现, 是单纯程序或命令的执行, 没有复杂情感的参与。而扎染艺术作品隐现了作者的心情和手艺, 作品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能够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2.扎染艺术的工艺制作特点决定了扎染艺术作品拥有强烈的手工痕迹, 自然风情浓重, 制作的纹样相比其他工艺更具抽象化特征。同时随着制作方法的创新变化, 作品呈现无穷的表现力, 或精致或朦胧, 有的作品甚至可以保留染料的运行轨迹, 也间接体现了中国笔墨艺术的魅力。

3.扎染艺术作品与批量大生产不同, 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下使用相同的扎染制作工艺, 最终的作品每件都不会相同, 这一特点也符合现时代消费者审美的变化----对传统的眷恋和个性化的追求。

4.扎染艺术与现代机印工艺相比, 除了在织物上表现二维随意、洒脱的图形色彩变化, 同时织物在制作过程中会自然起皱, 塑造了织物强烈的肌理感。它赋予纺织面料二次重新设计, 使设计的作品呈现出立体浮雕般的美感, 增添了作品休闲自然的风情。

5.扎染艺术制作工艺种类多且灵活多变, 还可以根据设计要求的不同与其他工艺有机结合起来, 如先扎染再结合手绘、刺绣、镶嵌等工艺, 综合各种工艺效果, 复合人的视觉体验;也可以直接从纤维入手, 先染经纬线, 再进行织造。扎染艺术灵活多变的制作工艺给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同时也产生了变化万千的扎染艺术品。

以上就是扎染艺术与现代机印工艺相比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的体现。

三、扎染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的方式

将扎染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起来, 能将两者的优势互补, 在强调艺术化和个性时尚的今天, 借助于扎染艺术, 现代服饰设计更能彰显出她的民族性和个性化特色。设计的作品能够兼具东西方文化的艺术魅力, 打破了印染面料带给人们长期惯有的视觉体验, 丰富了服饰设计的面料语言, 也开拓了服饰设计的新领域。

扎染艺术制作工艺灵活多变, 结合现代服饰设计的特点, 两者可以产生不同的结合方式:

1.服装面料与扎染艺术结合的方法:首先可以整匹布先扎染后裁片缝制, 这样染色出来的面料色调统一。但在具体裁片过程中, 也保留了扎染个性化的特点, 每片面料相似但却不同, 从而制作出的服装每件也不尽相同, 各有不同的细节变化。其次面料也可以先裁衣片后扎染, 这样可以具体控制扎染图形的位置、大小、颜色的晕染布局等, 服装不同衣片的颜色不会互相干扰, 服装整体呈现出跳跃式复合色彩的效果。最后还可以缝合好衣服后再进行扎染, 这样整件衣服色调会很协调统一, 效果和风格也容易统一, 同时扎染的肌理效果在服装上也容易保留, 而且绗缝线的部位也会留下特殊的缝扎晕染效果。

2.服装扎染位置的选择:可以将服装局部进行手工扎染, 根据服装设计的要求, 考虑装饰部位的平衡与协调性, 从而选择不同的装饰部位进行灵活的扎染工艺处理。通常简洁造型的服装通过扎染色彩和图形的装饰还会增添一丝异域风情。也可以将整件服装进行满地式缝扎处理, 染色后会给整件服装增加富于韵律感的装饰效果。

3.扎染艺术可以与不同类别的服装结合:扎染艺术对于传统植物染料的传承和现代化工染料的应用, 结合不同的面料完全可以满足各类服饰产品的设计要求。

如运用植物类的染料结合真丝类的面料, 设计制作出高贵华丽的正装, 如女性的丝巾、礼服裙, 男士的衬衫等服装产品。此类产品结合真丝的光泽可以将植物染料细腻的颜色呈现出夺目的光彩, 属于服装类的高端产品。

在批量生产的休闲装领域如牛仔裤、牛仔裙、t恤、波西米亚裙等产品中, 扎染艺术可以与现代化工染料结合, 既节省了成本又能将上述产品重新演绎, 其作品民族质朴的风格也符合休闲装的设计理念, 使传统服装产品增色不少。

四、结论

扎染艺术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 正越来越被一些中外新锐艺术家和设计师所看重。传统的制作工艺和视觉体验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的结合, 为设计界带来了清新质朴的气息, 而古老的扎染艺术也借此过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面对现如今我国各种古老的手工艺术和西方传入的各式新的设计领域, 我们应该学会让两者取长补短, 融合创新。将扎染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即是如此。既传承了扎染艺术的传统工艺特色, 又与现代的设计方法和制作方式结合起来, 用新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与传统艺术碰撞, 在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中寻找新的火花。在这一过程中, 随着我们的努力, 必将会产生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

摘要:扎染艺术作为古老艺术的代表在与现代服饰设计的结合碰撞中会产生新的感官体验和新的产品样式。通过探讨扎染艺术的工艺优势以及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的方式, 传递出古老而传统的手工艺术与现代西方设计结合的可能性, 两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都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扎染艺术,现代服饰设计,融合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淑生, 田自秉.《中国染织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2]鲍小龙, 刘月蕊.《手工印染—扎染与蜡染的艺术》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4]徐凌志.《走进染布坊》.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

【扎染蜡染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美丽的扎染 教学反思07-03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扎染》含反思08-23

上一篇:防台防汛应急处置预案下一篇:中医护理三基考试题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