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共14篇)(共14篇)
1.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 篇一
[摘要] 个别课和集体课是当前幼儿师范声乐课教学采取的主要方法,集体课和个别课各有优缺点,为了改善幼儿师范声乐课的教学,作者提出了分层教学法,并对分层教学法的概念、原则以及效果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个别课 集体课 分层教学
笔者从事幼儿师范声乐课教学多年,如何对幼儿师范声乐课进行改革,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如何更适合当前幼儿师范的现状等问题,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分层教学方法问题。
一、集体课与个别课的优缺点
1.个别课的优缺点
个别课的优点是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面对面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训练指导。可以说,没有声乐小课教学,就没有声乐教育,这已是被多年声乐教育的实践所证明了的。但针对目前幼儿师范的具体情况,它的的缺点也是突出的。第一,学生声乐基础太差,一律采用个别课,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及时掌握和消化,对所学内容大多是一知半解。对这部分学生采用个别授果实属没有必要。第二,加剧师资缺乏的矛盾。
2.集体课的优缺点
集体授课模式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学中占据主流地位。这种授课模式的优越性在于课堂效率高,可以解决师资缺乏的困难,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需求。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妨碍了学生个性、兴趣、特长和学习态度的发展。幼师学校的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在声乐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音乐基础很好,是当地学校的文艺骨干;有的在音乐上是空白,连基本的音高概念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大班集体授课的方式,就会使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好的同学无法满足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声乐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二、分层教学概述
“分层教学”是指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生的作用。分层教学符合人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的实际,只有承认个体间的差异,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三、分层教学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
研究分层教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差异。根据心理学研究,我们把学生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就是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学习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不变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他们在短时间内不可改变,这些差异是学生的优势差异,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质促进学生个体优势的发展,做到学有专长。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制定了“正视差异、承认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发展差异”的区别对待差异的原则,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努力方向。2.合理性原则
建立正确的分层观念作为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内容,务必使学生认识到分层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往只着眼于少数优秀生或“齐步走”的状况,教师只有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得到普遍发展。当教学水平、能力水平已发展到了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最高点时,则应提升到新的更高层的“最近发展区”去发展。相反,若负向发展到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最低点以下时,则应到最适合自己再度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去发展。学校需要提供学生合理的流动机会,也就是分层必须是动态的。制定的分层依据具体体现为:多元化;不惟成绩;考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决心;尊重学生意愿和选择。
3.主体性原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有民主、合作、平等的和谐关系,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病。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选择的机会、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的环境,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我愿意、我能够、我深信”能做好的事情。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落实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分层教学的效果才可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4.激励性原则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潜能。分层教学要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各种尝试、探索、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激励性原则包括成功激励、评价激励等。成功激励是从己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从而增强创新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评价激励就是要以学生个体表现为参照系,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坚持表扬、激励,对学生的不足要宽容,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效果
1.分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声乐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声乐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教学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环境,使学生感到喜悦、激动、好奇,能够不断地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逐步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2.分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集体授课的方式下教学效率低主要是由于班级中的差生和优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时间的差异造成的。现在实施的分层教学是按照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技巧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归类施教,把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在学习过程中缩小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知识所需要的时间,既照顾了个体差异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一层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3.分层教学加强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是声乐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有效地克制了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合作学习有合作也有竞争,合作和竞争是影响声乐学习的集体因素中的两个重要变量。课堂里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取长补短。竞争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富有生气,增加学生学习乐趣,学生间的竞争一般能激发个人的努力,提高个人树立的标准,缩小个人的能力与成绩之间的差距。
2.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 篇二
关键词:幼师,音乐教学,教学方法
一、基础知识的掌握
声乐中的音乐基础知识主要指的是声乐技能技巧和视谱能力。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乐技能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实际上是把构成歌曲旋律最基本最简单的动机或乐句提练出来配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 在适当的音域内做半音上行或下行移动反复练唱。在进行发声练习时, 应做到: (1) 让学生了解发生器官的构造。 (2) 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 (3) 注重发声技巧训练, 有意识地运用气息发声, 逐步做到横膈膜控制呼吸。 (4) 呼吸、喉头 (声带) 、共鸣器官密切配合, 协调运动地发声, 做到声区统一, 富于力度和音色变化。 (5) 发声练习时应选择适当的母音。开始进行发声练习时在a e i o u五个母音中,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全部均衡的唱好, 这就要在老师的帮助下从发音最自然、动听的母音开始练习, 这样, 就较容易调整母音着力部位和协调音波在共鸣器中的作用。练好最方便自然的母音后, 逐步调整, 带动其它母音, 发声练习的进展就会快得多。 (6) 发声练习最初以自然声区为基础, 逐步拓宽到中声区的音域。在练好中声区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展音域, 达到声部应有的声音特色和音域。 (7) 训练的语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要通俗、精炼、准确。声乐教学的语言既要精练准确合又要乎逻辑, 使学生容易理解。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 如:有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说:“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用头腔共鸣唱, 把声音挂在头上, 让声音在上面飘”等等。此类语言太抽象, 这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声乐本来就是很抽象的, 教师要想办法, 善于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体会过的语言, 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声。如:让学生用“打哈欠”的方法, 来体会唱歌是打开喉咙的状态;用平时的说话的感觉, 来体会唱歌时的放松。再如:用“搬桌子”来体会唱歌时怎样用力等等, 这些都会使学生容易做到, 训练时间长了, 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歌唱的基本技巧。
二、声乐集体课训练策略
如何提高学生的视谱能力, 笔者在多年的声乐集体课教学经验中, 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训练: (1) 节奏训练。节奏是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和长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简单来说, 就是各种时值长短的音符, 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的需要, 按照时间的先后出现, 进行一定的顺序排列。音乐的节奏训练要先慢后快、先简后繁, 先一般后特殊的有序进行, 并注意讲解和范奏。具体训练方法可有以下四种: (1) 、规定节奏速度, 让全体学生一起打节奏。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基础节奏训练方式。 (2) 、把歌曲分为两部分, 分组打节奏。为了不甘落后, 同学们都尽自己最大努力打准, 这样学生即掌握了节奏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3) 、让单个学生打节奏, 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听辩能力, 提高了学生训练节奏的积极性。 (4) 、用身体的动作表现节奏。这种训练是教师弹旋律, 学生用击掌或者拍桌子等身体的律动表现节奏。 (2) 视唱训练。在进行了一定节奏、音阶训练的基础上, 可逐渐进行视唱练习, 在视唱训练中应注意的是: (1) 逐步提高视谱的提前量。一个人在视唱或视奏时, 眼睛正在看的乐谱常常不是正在演唱或演奏的乐谱, 而是后面将演唱 (奏) 的部分, 这种视唱 (奏) 时眼睛提前看到的一部分乐谱的多少, 就叫视谱的提前量。许多学生在初学视唱歌谱时, 经常唱一个小节就能断上一两次, 结果整首歌曲唱下来早已听不出是什么旋律, 其主要原因就是视谱的提前量训练不够。具备一定的视谱提前量是保证连贯、完整的视谱的基础。视谱时眼睛要始终向前边看, 随时观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并在头脑中进行预唱, 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 (2) 加强二声部的视唱练习。二声部视唱练习不但能调整和平衡声部相互间的音响关系, 理解和体会协和, 有助于和声听觉的发展, 同时也能促进单声部音调的准确性并增强自己的音乐表现力。 (3) 看谱唱词训练。这种训练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的。“看谱唱词”是看歌谱就能同时演唱歌词的一种技能,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一目双行、词曲同唱”的读谱能力。看谱唱词教学, 若想达到将不熟悉的歌曲能准确地将歌词演唱出来的程度, 必须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简谱或五线谱, 为此, 要由易到难地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其具体方法是:先唱衬词再唱歌词。然后看谱同时唱歌词。即一次性地将词曲连贯完整、富有表情地同时演唱出来。
参考文献
[1]曾华青:《浅谈幼师唱歌课的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 2003, (01) .[1]曾华青:《浅谈幼师唱歌课的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 2003, (01) .
3.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幼师;声乐教学;存在问题
幼师声乐教学是幼师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当前幼师学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幼师的要求,应该找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幼师人才。
一、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当前的幼师声乐教学依旧沿用高校专业声乐教学的思想与内容,幼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目标并没有实现。幼师声乐教学并不是要培养声乐表演的专门人才,而是要培养弹、唱、教全面发展的全才。幼儿师范学院的学生大都没有受过正规声乐训练,基础条件较差,不能够按照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来进行教学。幼师不仅仅是要在演唱技巧上精益求精,还应该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发声方式等基础知识。
2.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在当前的幼师声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演唱技巧的提高,没有重视幼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声乐教学中内容多为艺术歌曲尤其是美声歌曲的学唱,缺乏其他歌曲元素,也不重视幼儿歌曲学唱的教法,不能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就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不广,学习兴趣减退。
3.教学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在社会音乐教育大发展的环境下,传统声乐教学的理念与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声乐学习的需求了,应该引入新的学习与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具备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推动幼师声乐教学的改革。
4.教学评价机制太过单调。当前的幼师声乐教学中依旧只是采用考试这种单调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能力、知识与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过程等都不能够及时、全面地进行评价,不能够及时反映声乐教学中的不足,对这些不足不能够及时地调整与修正,导致了幼师声乐教学的严重滞后。
二、改变幼师声乐教学现状的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每一种教育都有自身的教育目的与目标。教育目的就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教育目标就是教育目的下不同类别、阶段的教育价值,而课程目标又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主要是指某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目标。音乐课程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组织与设计教学程序的依据。在幼儿声乐教学中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与幼儿教学需要的幼儿教师,在这个培养目标的指导之下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不仅要教声乐知识与技巧,更要教学生“教学”技能。
2.形成校本教材。国家课程很难全面地估计到每个学校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校本课程开发就是针对学校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的课程持续、动态改进的过程。幼师学生在学习期间很难接触到未来的职业环境,导致学生感觉到学习乏味且抽象难懂,降低了教学效果。学校应该在幼师声乐教学中促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提供给教师与学生接触幼儿园中音乐教学的条件,甚至创造参与到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机会,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在实践中找到差距,及时地调整声乐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3.注重课外实践。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使学生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在幼师声乐教学中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要重视课外实践作用的发挥。(1)组建各种团体组织。通过合唱团、艺术团等团体组织的组建及相关规章制度、活动计划的确立来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规范,利用学生的特长与专业来开展类似“文化进社区”等相关活动,为学校做宣传的同时也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2)倡导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不仅要开展各种活动,而且要倡导学生在寒假和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与实践报告的撰写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乡的幼教情况,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3)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活动。以各种重大的节日与历史事件为教育主题,根据特定的主题来开展学生课外活动,通过专项主题教育活动来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信心与精神。
4.变革教学理念。绝大多数的幼师学生是喜欢声乐的,教师应该利用这个契机来重新定位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教师要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应用知识与创新知识的能力。
总之,作为幼儿师范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幼师声乐教学应该受到重视。在我国当前的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现状令人担忧。面对这些问题,要明确培养目标、形成校本教材、注重课外实践等,促进幼师声乐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满足社会与幼儿园实际需要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兰英,卢新豫,王荣.声乐基础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雷默.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是否存在[J].刘沛,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2013,20(1):17-23.
4.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 篇四
【摘要】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又是人们在自然活动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生产劳动、娱乐等动作的加工提炼,用规范化、有节奏的动作,通过人体的手势、动作姿态、造型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名中等职业舞蹈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将和我们生活有非常密切联系的舞蹈教育好?我们又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结合教育教学体会,谈一下对中等职业学校舞蹈教学的一些新思考。
【关键词】幼师;舞蹈;原则;实践;研究
舞蹈课程,是幼教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是围绕幼教职业岗位需要以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操作实践和应用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舞蹈创作技能和创造力为核心目标的一门课程。针对当前中职生学习兴趣淡薄、学习能力缺乏及学习信心不足的实际状况,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幼师专业学生舞蹈创新能力,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舞蹈教学创新原则与实践。
1.舞蹈教学创新原则
1.1以生为本原则
中职幼师专业舞蹈教学创新要体现“以生为本”原则。在教学中始终“以生为本”,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参与锻炼及展示才能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2个性化原则
中职幼师专业学生的舞蹈的能力、水平,个体差异比较大,创新教学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就要尊重这种个性。我们必须非常注重这一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学生发展趋向出发,因势利导,发展学生个性。
1.3科学性原则
舞蹈教学要注意舞蹈知识技能的准确性、严格性,符合学生舞蹈认识的规律,建立基础的舞蹈教学的科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舞蹈教学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基础动作为教学内容。选择具有这些观念的动作不仅能代表不同文化的舞蹈的风格特征,而且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基础动作组织练习,能使学生在少量的知识中获得对不同文化舞蹈的有效理解。同时,还能唤起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奠定舞蹈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4创造性原则
舞蹈创新教学立意在“创”和“新”上,我们要求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而对学生来说,让学生去感悟和理解,并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形成独到的见解,通过舞蹈表现、比较,引导学生敢问、会问、形成创新精神和能力。
1.5实践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认识到舞蹈学习不仅是掌握现成的规范动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知识技能应用实践的能力。
2.舞蹈教学创新实践策略
2.1舞蹈教学创新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舞蹈基本功训练应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重视引导和启迪,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初学舞蹈者,应先引导入门,让他们观看经典作品并细心讲解,建立评判舞蹈艺术的相关概念。通常情况下,刚进校门的学生缺乏自主探究专业问题的能力,学习方面的挫折感比较强烈,而教师的水平每年都有长进。这样就产生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与学生基础一年不如一年的巨大反差。如果教师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教学中遇到不如意的情况就发出哀叹、甚至怒骂学生,那么将加深师生之间的鸿沟,教学效果更加不好。
另一方面,我们一些教师一味地讲述训练的要求,周而复始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学生对训练的要求是否理解、内心存在什么疑问、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等,我们也很少去了解,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种缺少互动的学习,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质疑的空间,使得他们的大脑习惯于接受外来的信息,缺少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更难以谈得上以这些信息为知识储备去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实际处境,以学生为本,耐心地告诉学生舞蹈训练非一日之功。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重视感情教育、关注学生内在心灵的陶冶,唤起学生内心那份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运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当学生有了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的学习状态时,再循序渐进、科学系统地开展教学,这样效果才好。
2.2设置情感基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舞蹈是时空艺术,也确有很多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细腻韵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舞蹈课是情感课。因此,尽管有的教师同样是用规范的动作进行直观示范,尽量使用比较确切精美的授课语言来讲述舞蹈动作的要领,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就是没有注意在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没有让学生愉快地学、生动活泼地学。如果教师重视设置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使学生在练习舞蹈基本技能的活动时,充满有趣的自娱性和游戏性,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舞蹈训练应多样化,深度开发学生艺术潜能
舞蹈训练课,可以将古典,现代几个舞种的训练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肢体运动能力和艺术潜能。大概是年轻人都想放松、自由地跳跃,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气息舞动出来,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现代舞,对芭蕾舞了解和喜爱少一些针对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多个舞种进行训练,充分调动上课时学生思维和肢体运动的积极状态。开发潜能是教育界讨论已久的话题,而对于舞蹈教学却是艰巨的课题,这意味着必须打破长期以来舞蹈艺术教育的传统理念。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适应非传统的舞蹈训练模式,避免过于程式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多重思考,鼓励在课堂中存在讨论,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懂得接受多种信息,获得解读专业信息和理清信息的思考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将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一句话,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艺术,打破默守陈规的接受方式。
2.4注重创作教学的实施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创作、编导,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要通过模仿、创编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同时,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鼓励,让青年学生丰富的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使他们通过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各种动作的表现,充分激发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对舞蹈学以致用的能力。很多数同学腼腆、不愿表现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课上不敢表演,不好意思表演,不愿老师提问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用亲切的目光、和蔼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打消学生紧张、害怕、消沉的心理,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不足要耐心,做到百问不厌。教师还要跟学生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因为,在教学中良好的和谐的师生情感,能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以消除学生不良心理影响,如肌肉僵硬、神经紧张、反映迟钝。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同学们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教师永远是学生的朋友。
总之,用新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在每一课里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加强艺术实践,鼓励舞蹈创造,真正让学生掌握创新的本领。■
【参考文献】
5.教学模式与声乐教学研究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重新审视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考证程序教学,学导教学、发现学习以及掌握学习等四种经典教学模式引人声乐教学系统的可行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掌握学习声乐教学系列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念理解
何谓教学模式?《教育大辞典》有论:“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论新编》则曰:“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构成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或方法。”
这两个定义均具相当权威性。我们观之,其共同点是,都指出了教学模式的稳定性特点;其不同点是,一个定义确认教学模式是某种“结构”。一个定义是把教学模式认作某种“方法”。也许是由于对教学模式基本内涵的理解存有异议,人们对“教学模式”这一术语的使用也是相当宽泛的。例如,掌握学习,程序教学,有人称之教学模式,有人称之教学方法。称之“模式”者,有时又将之理解为很具体的方法;称之“方法”者,有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当作模式来运思。当然,同一种教学思想,有时可以把它转化为教学模式,有时也可以将其落实为教学方法。
或许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教学论新编》又赋予教学模式以两层含义:“第一,相对于人的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理论来说,模式是在更具体的层次上对这些理论的模仿,其结果以稳定的格式表现出来,就成为受某种理论指导的某种教学模式,第二,相对于统一的教学理论或规律来说,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对它的个别的、近似的、不完善的反应,是教学规律体系在特定条件下特定的表现形式,是教学论真理在某一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映射、一个特例,亦即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个别教学论真理通向普遍教学论真理的中介环节。”这个对教学模式的附加说明,提出了两个重要思路,一是将教学模式分两层来理解,一是提出教学模式具有中介性。遗憾的是,其具体解释是含混的,甚至是蹩脚的。
模式的本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这就是说,模式的概念涉及人的两方面行为,一是对事物的稳定的认识,一是对事物的稳定的操作;前者构成认识模式,后者构成方法模式。认识模式和方法模式,才应当是教学模式的两层基本含义。至于说教学模式作为中介环节,也不能简单的定位于所谓个别教学论真理与普遍教学论真理之间,因为模式作为一种稳定结构,与个别真理、普遍真理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对应关系。对教学模式的两层含义,我们也不能等量齐观,因为认识模式与方法模式之间毕竟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若将其混为一谈,等于模糊了视线,反而不能很好地操作。
在方法领域里谈模式,当然要讲那些稳定的操作结构,认识模式可能要在理论领域里去谈。所以,综合《教育大辞典》和《教学论新编》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我们认为教学模式,应当是用以传习知识的方法体系的稳定结构。据此类推,声乐教学模式,应是用以传习声乐技术的方法三维体系的稳定结构。
这样来认识教学模式,首先就将其与教学方法区分开来了。教学方法,是灵活的变式变位变项的个人策略;教学模式,是个人长期累积形成的相对不变的习惯性策略。二者同样是三维结构的体系,所不同的是,前者总是要在三维结构中寻求局部变化以利解决诸多的异样问题,后者则是在三维体系中选择相对稳定的结构以求节省地处理大量的同类问题。
其次,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领域里的位置也明确了,那就是在方法论与具体方法之间中介定位。教学模式不是教学方法,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都会循袭一定的教学模式而运作;教学模式也不是教学方法论,但它确实是对教学方法的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成果。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讲,教学模式的来源可能有两个,一是学习专家的成果,即现成的教学模式;一是靠自己的实践积累而自创。教学模式也确有两类表现形式,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推广模式,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个人模式。两种来源两类表现的教学模式,同时并存,也同样为教师所需。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学专家对教学方法体系中某种三维结构的特定组合的广泛合理性进行逻辑推论和科学检验之后的实用成果,虽然任何一个这类的模式仍会有很大局限性,但凡是能被推广开来的教学模式,都是由于它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具体的运用教学方法的思路。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个人把握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个人教学实践中逐步调试而成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习惯性倾向。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普适性教学模式也有一个逐步调整可用的过程。而模式一旦形成,就带有某种保守性。不过,在个人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即便是保守性很强的模式对于正确而熟练的运用具体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还是积极有效的。关于个人模式的形成,虽然也有规律和方略可循,但这很难深涉,因为总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好。对于所谓推广型或普适性模式,我们则可尝试作一些典型分析,相信这对任何声乐教育工作者个人策略的筹划,都会有参考价值。
2.经典教学横式究诘
现代教学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应引起声乐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由于声乐教学与一般教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将一般教学模式引入声乐教学,必须专门下一番加工转换的功夫。而这种加工转换研究恰恰是目前声乐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薄弱环节。我们在试图引进某种教学模式的时候,应先行考察一下这种模式与声乐教学的适合度。以通常最为知名的程序教学、掌握学习、发现学习和学导教学等四种经典教学模式为例,近来声乐圈对它似乎已不陌生,尝试运用的也大有人在。但这些或许在国外是非常成功的教学模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程序教学模式,是以斯金纳建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并由斯金纳重新提出的传习知识的稳定的方式。他强调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用一套逐步接近目标的简单行为连接而成。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紧接着学生做出的正确反应而给予强化,以便及时转换学习内容,加速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精密设计教学内容和传习步骤。那么,什么人能够对知识的传习进行精密设计,什么样的知识及其传习步骤能够得以精密设计,就必定要居高临下为前提。由此可以确认,程序教学模式只能适用于初等水平的简单知识的传习活动,而对于需要复杂推理的知识传习活动则将是无能为力的。这样,即便在一般教学领域,程序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是极其有限的,更何况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用固定程序的方式事实上很难完成这类知识的传习任务。更加之,对声乐技术的传习步骤的精心设计、研究至今很少有被声乐界所公认的科学成果。当然,确实有人曾做尝试,但其结果,除了把本来很简单的传习过程人为地繁琐化之外,并无任何正向实效可言。程序教学模式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没有感情因素,而感情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恰恰是相当之重要的。声乐教学的内容体系自身也有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尚未达到精确序列化阶段,而缺乏知识序列化的科学,是不被程序教学模式所认可的。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就将程序教学模式引到声乐教学中来。
与程序教学模式恰好相对的,可能是学导教学模式。说二者是相对的,理由有三:首先是教学的基本程序不同,程序教学是“教→学→反馈→再教→再学→再反馈”;学导式教学则是按“学→教→练”的固定程序进行的。其次,程序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初级水平的教学,而学导模式则恰恰应在教学的高级阶段上被选用,因为不具备相当基础的教学活动是无法从自学开端的。第三,学导模式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在程序教学机器面前,学生总是被牵着走。
人们多把学导模式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教学模式”。但按此定义,分明的是“指导自学”模式而非“学导”模式,因为学导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自学为先导,再由教师为之指导并定向。
搁下定义分歧,我们先按字面意思来分析一下学导模式用于声乐教学的可行性。学生自学认识性知识如果发生偏误,在教师指导下通常是比较容易去伪皈真的。如果学生在自学操作性知识时形成错误,结果会怎样的呢?经验表明,通常是不易纠正的。这大概是因为操作性知识的习得,要靠包括动觉在内的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这种作用的痕迹效应比较深广,实验也证明动作记忆的保持比认识记忆的存留更为长久。如果审慎地考虑到这重要因素,那为什么要先行放任学生去自学声乐技术呢?
声乐技术的规格,一般均以符合人体形态机能特点及人体自然运动规律为度,但声乐技术一般都不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是经过人的深入发掘而创设出来的具有高效动觉潜能的特定程序。对这样一类操作性知识,若不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教学而让学生自己去摸索,那无疑是少慢差费之举。至于学生在自己摸索中可以培养能力这一点功效,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所谓能力,其实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能力的基础也不外是知识的积累。依巴甫洛夫的理论,声乐技术的学习,就是条件反射弧的拓通;反射弧数目积累增多,各相关反射弧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就增大,进而广义相似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地在起作用,这样,再行新建反射联系也就比较容易了,其外部表现就是学习效率提高,歌唱能力增强。显然,声乐技术的传习在声乐教师指导下进行,可以尽量少走弯路,尤其可以避免错误的负效应。假如一些简单的声乐技术可以由学生自己学练,那又何必将其搬到声乐课堂上来?再统而观之,声乐教学与学导模式之间尚存多么大的一段距离!
发现学习,是经布鲁纳倡导而引起人们重新关注的一种教学思想。它可以作为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他一些实事(或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带着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实;(2)树立假说;(3)上升到概念;(4)转化为活的能力。从方法来说,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发现是将科学发现的过程从教育角度加以再编制,使其成为学生能步步学习的途径。从模式来说,发现学习是以基本教材为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为学习目标的特定的教学结构。发现学习的效用或优点,布鲁纳提出四条:“(1)提高智慧潜力;(2)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侣)学会发现的试探法;(4)有助于记忆。”不过,“发现学习”自身也存在一些难以推广使用的问题:“(1)由于需要向学生提示他们必须学习的有关内容,耗时太多,是不经济的;(2)只适合于那种能引出多种假设,其原理能明确展开的数理学科;(3)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适用范围有局限;(4)需要逻辑较严密的教材和具有高水平的通晓本学科科学体系的教师。”声乐教学在上述的第4方面较为欠缺,在其他问题上也不例外,所以,声乐教学与发现学习模式之间也是很难兼容互通的。
在声乐教学领域经常有人谈及发现学习的思想,发现学习离不开直觉思维的作用,声乐教学也有直觉思维的鲜明特点。直觉思维是对事物结构的感知,而要想形成直觉思维,重要的前提是有目的地提供高质量的声乐教材。这就提示我们,欲将发现学习模式引入声乐教学课堂应从编辑高水平的声乐教材(包括音像教材)做起,而优秀的声乐教材必定要出自卓越的声乐大师或理论家之手。目前,这方面的优秀成果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声乐教学的需要。
“掌握学习,是60年代出现的至今方兴未艾的教学模式(《教学论新编》中的论述)”。掌握学习模式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而提出来的,即“如果教学是敏感和系统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得到帮助,如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达到学习标准,如果确立了掌握的明确标准,那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达到很高的水平”。掌握学习的现代倡导者布卢姆认为“任何人只要有最低的体质标准,都可以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或奥林匹克级的游泳运动员。主要问题在于学习动机和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掌握学习模式有一个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将教学测试化整为零,然后分别固定地将零星测试安排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的结尾。这种测试的性质,不是判定优劣,而是诊断效果。由于不是优劣判定,所以学生不至于因此而放松努力或失去信心;由于仅仅是效果诊断,所以师生能够坦然而清楚地得知教学质量。这是一种及时反馈,这种反馈信息将成为进一步因材施教的依据:对那些未能达到“掌握”程度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学习机会,对已完成“掌握学习”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布卢姆等人的研究表明,用掌握学习模式教学比传统教学仅仅多花费10%-20%的时间,而且“掌握班学生所需的矫正工作通常在课表之外的时间进行”,其功效却是能使80%-90%的学生达到以往只有20%左右的学生才能达到的完全理解水平。
如此说来,掌握学习模式对于声乐教学是积极有效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个别教学。掌握学习特别强调个别化的矫正帮助。教师根据诊断性测试结果,指明每一个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还需要加强什么;每个学生也都能适时而熟练地从教师或同伴那里得到帮助和指导。声乐教学主要是进行声乐技术的传习,声乐技术所表现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性等特点,恰好是需要采用个别教学方式的。第二,及时反馈。掌握学习强调要随时掌握教学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这有助于个别教学的进行。声乐技术的传习在客观上也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对声乐技术的讲解示范效果,立刻就从学生的模仿上得到反馈;学生的进一步练习也立刻给教师提供一个又一个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如果得到及时处理,就会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不过,掌握学习也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掌握学习主要的还是一种有关教和学的乐观主义的理论,若从实践角度说,大量细微的具体工作是不是足以使人半途却步呢?其次,《教学论新编》中指出“能力倾向是学习者达到掌握一项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量”。就是说,时间是掌握学习的关键变量。那么,仅仅多花费10%-20%的时间及取得普遍达到掌握学习的效果,是不是过于乐观啦?再者,掌握学习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打破“必须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属于不及格的常态分布曲线”。然而,即使全体学生都达到及格标准,在学生中仍然会有学习成绩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情况仍将符合常态分布原理。而且,掌握学习在追求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消除差异的倾向呢?而个体差异是不应人为地消除的,这是人类进步的大事理。以上三点,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的,对于声乐教学来说,还有一个模式具体化问题。掌握学习的设想,使人拓展了声乐模式化教学思路,令人鼓舞;掌握学习模式在声乐教学领域的引入方案,尚需全方位进一步论证,尚需致力研究。
综上分析,明显可见,实在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恰好适用于声乐教学,有的只是那一种模式更多更少地符合声乐教学的特点。尽管没有恰好适用者,但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可能对声乐教学产生影响,因为它们从正反两方面启发着我们,告诫着我们。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昊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刘舒生.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杜,1990
(4)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5)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6.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 篇六
1.创设情境,培养音乐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内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对声乐的理解,对其音乐素养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应在课堂中结合声乐作品形式,向学生客观分析与讲解,让学生对声乐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如教师可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风格的作品向学生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声乐作品差异性,学会欣赏与比较。同时,在加强声乐技巧学习与表演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与精神内在,提升对声乐作品的领悟能力,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建立起听觉与视觉相融合的艺术理念认知。如以声乐作品《红旗颂》《祖国之恋》《天佑中华》等为例,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与内涵,在表演时充分发挥自身想象,体会作品表达的情境,进而深情、豪迈地表现出来,表达出声乐作品的个性。
2.加强实践,提升专业技能
校园中的声乐教学受到资源与模式限制,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声乐视野,引导学生提升声乐认识与感知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加强声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开展艺术实践周等相关活动,以培养学生声乐艺术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声乐理论与技能知识展现出来,在校园舞台上大胆表现,丰富舞台表演经验,找出自身弱项,不断提升声乐表演自信心。同时也可将声乐实践场所移至校外,如社区、企业等,向社会展示学生声乐水平与良好的精神面貌。此外,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艺术活动观摩与采风,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声乐魅力,陶冶艺术情操,同时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艺术实践技能水平。这些艺术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传统课堂所无法企及的。
3.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声乐基础以及艺术素养层次各不相同,这也需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首先,教师可具体针对音乐联考方向,结合学生音色、嗓音等水平为学生划分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专业方向,引导学生专业化、针对性地学习,为学生参加音乐类联考做好铺垫。其次,每一个学期应当结合学生特点制订专门的声乐教学计划,对每一位学生制定差异化培养目标,有效针对学生声乐理论基础、音色、音质等特征,针对性选取声乐作品,无论是日常教学或是高考的声乐作品选取,都应当做到与学生的水平与特征相吻合;教学实践中也需注重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征与优势,着重培养其优势与特长,充分做到因材施教。此外,也应加强对“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声乐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让学生系统化地学习知识点,练习作品,逐步提升艺术素养,为音乐联考备战打下基础。总而言之,表演能力与艺术素质培养是艺术学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学生备战音乐联考以及专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手段与措施,加强学生声乐表演能力培养,提升学生艺术素质,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浅析声乐教学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研究[J].大众文艺,(5)
[2]王杨.简析声乐教学中表演能力的培养途径[J].北方音乐,2016(16)
7.幼师生声乐课教学浅谈 篇七
集体课教学是幼师生声乐课的主要形式, 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它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 喉头的正确位置;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合理呼吸;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 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加强声乐教学法课也是幼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教法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不同类型的嗓音特点和曲目的选择;常见的错误发声法的辨别和纠正;歌唱心理状态在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等等。
二、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
声乐艺术要借助发声的技术、技巧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是把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练习相结合的一种课型, 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一) 集体发声练习
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大课的一部分内容, 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声乐程度较浅, 练习音域不宽、在六度之间、速度不要太快的发声练习曲, 对每个发声练习曲, 讲解它的目的、要领, 并讲解课后自己练习的方法。小课教学穿插在声乐大课教学中, 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 因人施教,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 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相对于基础和技巧较好的学生, 可以让她们做范唱, 通过师生点评, 师生互动, 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二) 气息的练习
“气乃音之本, 气动则声发”,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 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 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 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 (1) 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 不可过浅或过深。 (2) 吸气要柔和、平稳, 全胸部自然地扩张, 不能用强制的力量, 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 (3) 吸气需口鼻同时吸, 快而深, 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 (4) 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 不要一下子让气息泄掉, 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 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 (5) 控制呼吸的力量要适中, 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 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 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 (6) 呼气时, 上胸部要放松, 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 (不能僵硬) , 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了解了呼吸 (胸腹式呼吸) 的注意事项后, 可以随时个别辅导, 帮助学生体验腰、腹、横膈膜的正确感觉。歌唱的呼吸方法大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 呼吸训练可采用单纯的呼吸训练和发声时的呼吸训练相结合的办法。单纯不发声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学生做“急吸缓呼”练习, 即急速吸气, 略停顿后, 缓缓呼气。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 可以在声乐大课上集体练习。发声时的呼吸练习可以让学生训练起来不至于太枯燥乏味。选择一条五度音以内的、连贯流畅的慢速练习来做为检验气息的发声练习, 最好是下行音节的练习或是一个长音的练习, 母音不要太多, 以两个音交替唱或单独唱一个母音为主, 在起音时结合气息的支持, 声音均匀、流畅、自然有弹性。在上一条练习的基础上, 再做长音时的渐强渐弱的变化练习, 增强控制气息时的强弱力度的能力。这样, 使学生能较快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少走弯路。
三、小组课教学
由于学生的特点是起点低, 水平参差不齐。因此, 通过小课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它也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可在声乐教学中穿插进行。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两个至十个学生小组教学。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 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 从简到繁,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学生可集体发声训练, 也可逐个发声训练。选唱的曲目大多要篇幅较小、音区适中、音程跳动不大、曲式结构简单些的作品, 学生容易掌握, 有利于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及气息的支持等方面的训练, 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这样, 学生可以通过逐个发声, 增强自己对各种声乐的认识。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去体会歌唱中咬字的语感, 通过演唱作品, 了解对作品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 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小课教学要依据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要“精讲多练, 讲中唱, 唱中讲”, 及时提出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样, 使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此外, 注重培养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切磋技艺、友好协作、共同进步的思想品德。
四、艺术实践课
这是一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好途径。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演唱理论和方法, 有一定的听辨能力后, 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会更有利于巩固和运用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 发挥在技能课中学到的技能。或合唱、或独自上台演唱, 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 再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 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问题的同时, 又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 从而加深对发声的正确与否的理解, 引起重视。演唱观摩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除自己在演唱声部之外的中外声乐作品, 在风格的掌握、艺术处理、演唱经验的积累、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 离不开舞台表现, 我们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效果, 检验教学方法, 学生只有自己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 才能自信地进行范唱教学模拟。通过排练合唱, 进行集体发声练唱, 对合唱作品的内容理解和声乐分析、创作方法、作品处理、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统一训练, 从而培养了学生对集体歌唱意识和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 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另外, 艺术实践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活动, 通过边学习、边实践, 不断提高学生演唱、教学、组织、编导的综合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
21世纪中职幼师教育培养的是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幼师的声乐课不只是单一的教唱教学, 还要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此, 开展多媒体教学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采用录音法、录像法、国内外声乐作品或歌剧DVD的赏析等方法。
六、美育渗透与培养
声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 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 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 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 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使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总之, 通过开展集体课教学、集体课与一对一相结合、小组课教学、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 及声乐课中的美育渗透与培养, 加强了教学的透明度, 有利于教学成果的体现, 从诸多方面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摘要:幼师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幼师声乐教学就是要加强声乐部分教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声乐教学要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 实施多样化的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本文探讨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 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美育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朗主编.声乐教育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
【3】马显彬.教师语言学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年.
8.幼师声乐教学方法探究 篇八
声乐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授课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即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目前,幼师声乐课主要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授课,但这种授课形式不利于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歌唱能力的培养。因为面对全班三十多位学生,教师主要注重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不会顾及因个体差异造成的个性问题,更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久而久之,条件好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指点,学习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进步缓慢,体会不到声乐学习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而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限,很难完成教师要求的学习目标,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容易产生畏惧和退缩的心理,常常会在课堂上做出只张嘴不发声,甚至逃课的举动,这都会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二、声乐课教学方法改革
如何提高幼师声乐技能课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笔者的问题。针对日常教学容易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了几项大胆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只要在教学方法上稍做改变,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保留集体课教学的基础上,灵活开展小组课教学和个别课教学,是笔者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
1.集体课——大课
幼儿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幼儿园师资为目的,音乐教育是幼儿师范整体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声乐教学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首先应讲授正确的声乐理论知识。要系统地掌握这些理论,最好的方式就是集体课,但是理论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单独指导,所以笔者把声乐集体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声乐作品的赏析上,通过向学生全面、系统地讲授声乐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系统、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较好地开展声乐活动。
2.小组课——中课
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艺术素质,笔者把学生分为“优”“良”“差”三个层次,并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具体做法如下:三部分学生分别上课,对成绩优、良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笔者尽可能让他们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如《党啊,亲爱的妈妈》等;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笔者根据她们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些难度稍小的歌曲,如《康定情歌》等。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声乐水平自然也能得到提高。教学有了针对性,既能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又能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教学效果也就能有较大的改善。而且在小组课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取他人之长,补个人之短,还可以观摩教师的教学方法,了解不同声部的特点,广泛地接触和熟悉更多的声乐作品。
3.个别课——小课
能享受个别课教学的学生有两种:一种是嗓音条件特别好的学生,另一种是学习积极性高但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前者是为了参加各种演出做准备,因为幼师专业的学生是学校文艺活动的骨干力量;后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会根据期末声乐考试的成绩和学生平时的表现而做调整,让每个学生都能为了取得单独授课的机会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将这三种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于声乐教学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单独辅导的机会,还能听到其他同学的发声。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分辨声音的能力,学生之间也会因为争取个别授课的机会而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的学习风气。相对于单一的集体教学而言,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观。
声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声乐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声乐教学不是简单的文化课教学,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是更具有情感的交流和更细心的教学。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朋友和家人,用真诚的心去感染他们,他们终会对此作出回报。
9.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 篇九
(一)课程定位
重唱与表演唱在声乐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问题在重唱与表演唱中均有解决,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与其他拓展教学内容相比较,基础课程是最基础的部分,还能够增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声乐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尤其是针对重唱中的搭配形式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声乐重唱技巧形式,在舞台表演中也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通过重唱与表演唱来提升高师声乐中的教学质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在重唱教学模式下帮助学生提升配合能力,并感受不同重唱形式中的声音变化,从而实现教学方法中的优化创新。从传统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逐渐向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中过渡,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表演能力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课堂参与积极性也会得到明显提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加丰富,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参与到声乐学习中。
二、重唱与表演唱课程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改革应用
(一)形式灵活易为不同程度学生接受
高师声乐教学中,通过设置合理的重唱与表演唱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包容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声乐学习要求,使班级内学生的整体声乐水平得到提升。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内容比较单一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长时间处于古板的学习环境下不利于学生接触到新音乐,音乐创造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表演唱中注重对学生的舞台表现力的提升,在掌握充分的声乐理论基础上将其与表演相互融合。原有教学体系中的独唱虽然能够帮助提升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舞台表演能力也得到进步,但却不利于学生感受更多的音乐形式,演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而通过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引入,学生接触到了更加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在演唱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不同声乐基础的学生在此环境下均能提升能力,符合高师声乐教学改革需求。重唱与表演唱在形式比合唱和独唱更为灵活,在基础训练中体现的优势也十分明显,尤其在培养中小学师资上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重唱与表演唱课程在课堂中更能突出共性与差异性交融的特点,需要增强声乐驾驭能力。在演唱中比其他的演唱形式更细致、严谨。
(二)构建群体合作关系,提高声乐教学活力
在高师声乐教学计划开展中,通过构建群体合作关系来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独唱学习方法受课堂时间以及学生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最终的开展效果也并不理想,而通过重唱的`方法,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掌握声乐表演中的配合技巧。并且对于一些接触声乐时间,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起到很好的能力提升作用,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以得到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能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接触到更多的音乐资源,从而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适应能力,教师及时的观察学生表现,发现教学方法应用不合理的现象时及时调整,避免个别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差而掉队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上把这一课程归为社会艺术实践课程类别,实践中看到了学习者适应性的高低能够决定其将来就业的最终去向。但由于学校教育制度僵化的影响,这样的课程仍然缺乏足够的活力,与社会艺术实践社群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三)拓展多声部歌唱和舞台表演能力
通过重唱与表演唱课的开设,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舞台的变化,通过教师的调动安排学生也拥有演唱不同声部的机会,从而在声乐能力上得到锻炼,针对演唱过程中的技巧练习重唱更有优势,涵盖的演唱方法也十分全面。重唱还可以将男声与女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其他演唱技巧中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锻炼学生在这一教学环境中掌握更全面的演唱技巧方法,在声乐舞台表演中更具有配合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舞台表演的机会比较少,实战经验自然不丰富,通过重唱与表演唱演唱可以营造出真实的舞台表演效果,从而实现多个声部之间的相互结合。对于舞台表演效果的提升,重唱也更具有优势,尤其是一些戏剧歌曲表演中,独唱只能表达单一的情感,舞台效果也并不理想,通过这种简单的技术性方法融合,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演唱中学生的控制能力,教师了解到学生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案,进而实现对学生声乐能力的提升。通过尝试扮演各类舞台艺术角色,提高学生的舞台综合表演能力与驾驭舞台的能力,对于歌唱与表演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与理解,为今后的舞台艺术实践和音乐会中的表现更好。
三、重唱与表演唱在高师声乐改革中的作用
(一)实现声乐演唱风格多样化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计划中,通过应用重唱与表演唱有效的提升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声乐演唱更加的多样化,这样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提升表演能力,并在课堂中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这种环境下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学习效率上得到提升,声乐演唱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并能够配合老师,才能为声乐教学改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基础环境,促进教学计划得到更高效的落实,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演唱风格过于单一的现象。一些民族音乐歌曲在演唱中难度比较大,是独唱表演中难以实现的,而重唱是可以改变声部结构的,从而达到演唱效果的提升,舞台表演中通过声部结构变化来实现来营造不同的效果,学生也能定位不同的舞台位置,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而提升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
(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声乐学习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可以帮助提升最终的演唱效果,学生在选择舞台表演的音乐曲目时能够确定更适合自己的曲目,从而实现演唱效果的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需要教师引导,逐渐形成自己独特审美风格。在重唱中学生感受不同的声音风格变化,自己的演唱技巧也能够得到提升,对不同曲风的歌曲的演唱更具有掌控能力,建立在欣赏基础上的曲风选择是更合理的,这也是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重点的内容,教学期间学生也会重点构建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鉴赏音乐曲目,并具有鉴别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了解如何在课堂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舞台表演中的控制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四、重唱与表演唱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改革中要注意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声乐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声乐技巧,同时艺术鉴赏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帮助了解学生学习习惯中不合理内容,从而有针对性的优化解决,避免因沟通不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在重唱过程中更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发现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五、结语
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设置是多元化声乐教学探索的体现,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多元化。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为高师声乐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延安.高师声乐教学小组课分声部训练与合唱训练相结合的探索与研究[J].音乐创作,,01:190-191.
[2]王培喜.“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艺术解读,音乐课程的规范与自由——试以“重唱与表演唱”课程为例[J].音乐创作,2009,05:164-166.
10.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 篇十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与回应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恰当、适宜的提问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有效支持和推动幼儿深入学习和探究;同样,积极、有效的回应可以激起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使提问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下面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提问与回应的质量提出一些实用性强的技巧。
一、提问的技巧。
1.紧扣教学目标提问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找准教学中的重难点,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等精心提问。如大班语言活动《有朋友真好》,故事描写了青蛙和癞蛤蟆之间的真挚友情:青蛙发现癞蛤蟆的钟坏了,于是在除夕夜去买钟;癞蛤蟆因为青蛙来晚了而产生了一系列可怕的猜想,并准备去救青蛙;而当青蛙毫发无损地出现在癞蛤蟆面前时,癞蛤蟆仍旧不放心地把这些可怕的猜想再向青蛙询问一遍,这是故事中的点睛之笔。如何让幼儿充分理解这种真挚的感情是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难点所在。为此,教师这样提问:“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青蛙和癞蛤蟆是一对真正的好朋友?”大部分幼儿都能把故事中体现两者感情的情节找出来,当少数幼儿还不能找到讲到上述故事中的点睛之处时,教师再次提问:“癞蛤蟆明明看到青蛙安全出现在它面前了,为什么还要把它可怕的猜想再问青蛙呢?” 这两个提问都紧扣教学目标,很好地帮助幼儿进行了理解。
2.紧扣幼儿提问●紧扣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年龄决定他们的能力大小、思维方式等,教师提问时就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些特点,这样才能提高提问的精准度。如在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中,鳄鱼和牙医讲的话语始终是一样的,为让幼儿体会到这一点,老师这样问大班幼儿:“你在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大班幼儿稍加思考便发现了这个秘密。有个年轻老师想把这个绘本介绍给中班幼儿,因为她感觉此绘本内容没有几句话,中班幼儿也能理解。讲完故事后老师也提了这个关于秘密的问题,中班幼儿无一人能讲得出。后来改成这样对中班幼儿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鳄鱼和牙医讲的话是怎么样的?”通过这样的引导,中班幼儿才逐渐明白这其中的有趣的秘密。这就表明,紧扣幼儿年龄特点的提问,才能有效发挥提问的作用。
●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由于幼儿能力不同,教师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大部分的提问要针对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可以保证大多数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要为能力强和较弱的幼儿准备相应的提问,如一些需要进行一定概括和创新思考的问题可以问能力强的幼儿,也可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思考都能回答的问题问能力弱的幼儿,以使得每个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提高。
3.减少简单低层次的提问一种是教师很随便地提问“好不好”、“对不对”等等,幼儿无需思考,只要通过揣摩老师提问的语气来回答“好”或“不好”,滥用这类提问易导致幼儿养成不动脑、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师的不良品质;另一种情况是简单重复的提问,这种情况较易出现在一些有重复情节的语言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老鼠太太请客》中,老鼠太太共请了5位客人,老师出示第一幅画面提问:“第一位客人是谁?它带来了什么礼物?”后面几幅图依次出现,提问也是依次类推。幼儿才看到第二幅就没劲了。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老鼠太太一共请了5位客人,我们来看看它请了哪些客人,你最喜欢谁带来的礼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做引导,幼儿很快就理解了故事。记得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4.避免毫无线索的提问有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常常会先不出示教具而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客人,猜猜它是谁啊?”这种毫无线索的提问问过几次,就引不起幼儿回答的兴趣了。又如在语言活动《小松树和大葵花》中,小松鼠和大狮子在最后有一段相互赞赏的话,因为故事前面毫无这方面的提示,因此当老师提问“小松鼠和大狮子会说些什么话呢?”的时候,幼儿没有一点头绪,只能乱猜一气。可见,这类毫无线索的提问是无效的。
二、回应的技巧1.帮助幼儿有效提升● 善于追问(1)当幼儿回答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到达终点。如看图讲述活动《河马村长》中,第一幅图是许多小动物围在一起讨论谁当村长的事,孩子不会一下子看出来,有孩子说到“中间有张纸”,教师马上追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会在干什么?”有孩子回答“在开会”;教师继续追问:“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或是会因为什么事开会?”经过追问启发,孩子回答到:“可能在讨论工作。”
(2)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教师的追问可以把帮助幼儿驶回正确航道。如社会活动《山坡哪儿去了》中,教师提问:“你们家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一个孩子从家旁边的公园说起,说着就说到自己的奶奶常在公园里锻炼、妈妈在公园里跳舞等等,教师马上追问:“你奶奶、妈妈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肯定是因为公园里的景色很美,谁来说说公园里的美丽景色?”
(3)当幼儿因为受同伴的影响回答千篇一律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自主思考。由于幼儿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教师能经常注意有效追问,可以培养幼儿自主思考的良好品质。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第一个孩子说要送给她“冰激凌”,后面的孩子都跟着说要送给同伴什么好吃的,这时教师可以追问:“送些好吃的给朋友,朋友很开心,还能做什么事也让朋友感到开心?”
● 善于梳理和总结当幼儿的回答表述不够清晰、比较零散时,教师应在充分倾听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在大班语言活动《河马村长》中,孩子们为许多动物都安排了工作,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梳理总结:“刚才小朋友为动物安排工作,有的先选动物再帮它安排工作,如安排小狗当保安……有的是根据村里的工作来选择合适的动物,如村里需要卫生管理员,你们选了松鼠……从这些来看,你们都是根据动物的特长来安排工作的。”
2.给幼儿适当的思考空间好的提问往往需要幼儿做出一定的思考,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告知答案,而应耐心等候。特别当有的幼儿举手后被老师叫起回答却又突然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要给予批评,允许幼儿坐下去再思考一下。
11.浅谈情感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 幼师;声乐教学;情感
一、前言
音乐是一门听觉和视觉的艺术,音乐的特点就是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个特点决定了音乐可促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声音和情感是其自然联系的纽带。因此,我们在歌唱表演时,只有充分地分析和把握歌曲的感情,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声乐课程是幼儿师范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与专业艺术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同,幼儿师范声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幼儿教师,而不是精湛技巧的专业人才。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年龄阶段一般在15-18岁之间,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农村,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对音乐知识一无所知,经过在校期间声乐课程的系统学习,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声乐的基础知识和发生状态,但是由于学生自然条件不同,学生掌握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别,但是声乐的学习却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因此,在幼儿师范声乐教学中,强调情感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幼师声乐教学方式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1.幼师声乐教学的方式
幼儿师范声乐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以下三种:(1)技巧的培养。科学的发生方法才能正确的演唱歌曲。正确的发声是有技巧的,首先是吸气正确,其次是呼气得当。学生用半打哈欠的方式把喉头放下,保持稳定,找到气息支撑的感觉,保持吸气状态,然后歌唱。(2)乐感的培养。乐感指的是音乐的感染力,演唱者通过充满感情的演唱,把音乐作品的情绪和内容准确的传达给观众,最终引起共鸣。(3)情感的培养。情感,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态度,它反映的是人们和客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歌唱就是一种情感艺术。没有情感的歌唱不能算是声乐艺术。所以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在歌唱时要以情感人。
2.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从声乐教学的理论上看,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唱好歌曲,把歌曲中所包含的美好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用声乐技巧和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愿望。要完美的表达一首音乐作品就必须正确的处理情和声之间的关系。情指的是演唱时用真实的感情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声指的是气息、发生和咬字等,也就是歌唱的技巧。在歌唱中,情和声是辩证统一的。情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声是表达感情的手段。其次,从教育的对象来看,我们的学生基本都市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多数是歌唱艺术的爱好者,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注重于歌唱旋律和技巧的掌握,而缺乏对情感的理解。为了让我们这些将来从事幼儿师范教育的学生成为合格的音乐教育的专门人才,我们必须在声乐教学中,对这些学生即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他是有效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非常重要。
三、幼师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途径和作用
(1)注重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老师的教授一首歌曲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去演唱,而是让学生熟悉作品,理解作品,去尝试分析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跟请,研究作品的情感处理和艺术处理。例如《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它表达的是歌唱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学生对这首歌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接着去分析歌曲的去掉、风格等表现形式。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声音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2)增强音乐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是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幼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精炼、简明和艺术的教学语言讲解音乐知识,富有艺术的压延能够展现声乐中的艺术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带着音乐情感去学习,则会明显地提高教学的效果。(3)善于示范诱导感情。如果说用艺术性的语言讲解和分析作品是初级阶段,那么教师的示范就可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入更高级的阶段。(4)提倡个性化的情感处理方式。每个人对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观点。因此,对相同的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演唱者对音乐作品分析,运用自己的音乐思维,对演唱的声音特质,音乐的连接形式、高潮和结尾以及感情发展的层次变化等进行设计,这些设计都是极具个性的再创作。例如阿宝、戴玉强和吴雁泽共同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是演唱者根据自己歌曲的情感的把握对歌曲进行了再创作,用极富情感的声音征服观众。(5)通过实践丰富感情。学生进行实践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开展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时,学生要经过反复的联系,用演唱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同样的一首歌,在有观众的课外活动中演唱时和平时上课演唱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无论是感情表达还是声音上都会有明显的改善;二是通过校外实习。在幼儿园中实习,不但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还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检验。让幼儿园这些还不懂事的孩子接受你的歌声,你就必须把歌曲唱的活灵活现,用感情去打动他们。在这个实践过程,学生最佳的表现就是用富含感情的演唱赢得孩子们的掌声和欢笑。(6)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感情氛围。现代科技可使音乐教学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音乐的意境,选取恰当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设置音乐意境,从而吸引学生,使学生处于设置的情境中,增加学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四、结语
声乐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情感教学,实现情感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秀君.幼师音乐课中学生音乐能力培养[J].才智,2011,(10):117.
[2]周玉梅.浅谈幼师声乐教学[J].成功(教育),2008,(8):121.
12.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 篇十二
一、树立信心——声乐简单
虽然幼师专业学生的基础较差, 但都是15-18岁的小女生, 爱玩、爱跳、喜欢歌唱。借助这个契机, 上课时, 我把流行音乐作为引子, 讲解声乐基础知识, 让学生迅速接受;让学生演唱、自我展示, 建立学生声乐不难, 离我很近的思想, 树立学生学习信心。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
二、掌握方法——歌唱得科学
1.在学习唱歌中, 首先要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正确的唱歌姿势是正确发音的前提和基础, 正确的唱歌姿势, 能够使学生在歌唱时, 更好地运用气息, 使声音产生, 更为良好的共鸣, 从而全面地提升唱歌的效果, 正确的唱歌姿势, 唱歌初期就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来。养成良好的唱歌姿势习惯, 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唱歌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歌唱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人的发声器官, 产生声音的共鸣得到实现的。正确的呼吸方法, 对于歌唱过程中的发声产生直接影响。厚重、平稳、坚实呼吸, 可以调节发音的音色变化, 可以调节发音过程中的轻重缓急, 增强演唱效果。
3.帮助学生应用科学的发音方法, 让学生了解发音过程和发音各器官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发音技巧。让学生正确了解发音器官和气息的关系, 在学习中仔细体会发音器官和气息变化对于音色产生的影响。让学生逐渐建立和运用正确的发音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发音习惯, 从而提升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声音效果。
4.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 且圆润、优美动听, 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 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 稳定喉头打开口腔, 调节气息等手段, 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 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 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 天衣无缝, 走动自如灵活。
三、多样练习——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幼师专业的声乐课程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 能够进行齐唱、合唱、小组唱、独唱等表演活动。
1.集体练习及齐唱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课堂的基础内容。在练习过程中, 教师对每个发声练习曲进行演唱示范, 讲解练习目的、要领, 方法。集体练习使各种声音条件、心理素质的同学混合发声, 发挥出全体同学的最佳状态。齐唱歌曲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大家劲往一处使, 心往一处想。在教师的带领下, 全体同学的参与达到整堂课的最兴奋最高潮的节点, 学习效果也最好。
2.合唱训练将全体同学分为二声部、三声部等各种合唱形式进行训练, 能细化和美化学生的声音。合唱中的多声部和声效果和谐统一、声部立体感充分展现, 在长期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学生的集体歌唱意识和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与人合作的精神。
3.小组演唱小组演唱一般是选出2~10名同学进行训练。分组原则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来进行分配。通过小组训练, 使学生找到听到与自己相似相近的声音, 在练习情景中相互靠拢、融合。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欣赏到自己声音的特点, 也能在歌唱中能够发挥情感。
4.个别辅导个别指导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 因人施教, 对共性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 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做范唱, 通过师生点评, 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四、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
通过仔细分析和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际教学中通过对每个学生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的, 声乐分层次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了解学生的声音自然条件, 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音乐素养等方面的差异, 据学生的差异展开个性化教学。通过分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目的性强, 针对性高的个别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歌唱水平。
在实际的中职学生的音乐教学中,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生原有的音乐知识、技能基础、接受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中职学生音乐教育中分层教学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 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 提升课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培养目标。
五、超越自我——学以致用
声乐虽然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很难理解的一门学科, 但是它有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够独立完成一首作品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褒奖和肯定。
在能完成作品的基础上提高歌唱艺术的表现。学生在第一次习唱会上, 个个声音毫无色彩, 面无喜怒哀乐之别, 始终一个表情, 个个两眼发愣, 手足不知所措, 只力求声音, 不重视乐感, 一首歌唱下来如同喝了白开水, 平淡无奇。为此, 我与其他专业教师相配合, 努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理解力和音乐表现力, 经过努力, 学生在多次的习唱和演出中, 都能善于生动而形象地体现曲情词意, 较准确地处理强、弱、轻、重, 并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
演唱并不是幼师专业学生的最终目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演唱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喜欢, 并愿意和自己学习。也能够将自己的所学完整地教给、教会幼儿园的小朋友。因此,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 渗透声乐教育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会声乐演唱同时, 学会声乐教学。这也是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的根本所在, 我将它作为一个重要课题, 思考研究。
实践证明, 实用的教学方法对于中职幼师专业声乐课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因为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特别是对于中职幼师的学生来说上更需要具备恒心与毅力, 对于声乐教师来说, 则需要耐心, 不懈努力, 需要自觉地掌握和运用授课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总结, 希望可以找到一种适合中职幼师专业声乐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为中职幼师发展尽一份力量。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幼师专业中重要的技能课程, 也是幼师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课堂演唱、乐理、欣赏、弹唱等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学习后能够在工作中独立完成新作品学习、教授。本文就无基础的中职学生声乐课教学进行研讨, 总结, 确定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声乐教学方法, 为其胜任教师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放.谈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4:189-190.
[2]蒋艳琦.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康慧云.山区师范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2:217-218+221.
[4]郝维琴.关于声乐艺术教学的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7:151-152.
[5]尤铁伟.浅谈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几点体会[J].科技视界, 2012, 19:119+108.
[6]郝维琴.浅谈如何上好幼师专业声乐课[J].学周刊, 2012, 36:116.
[7]傅菁菁.职高幼师专业声乐教学“三注重”[J].黄河之声, 2013, 03:101-102.
[8]吕媚媚.幼师声乐模块教学初探[J].职教论坛, 2007, 12:43-44.
13.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 篇十三
【摘 要】从五个方面,对中职幼师专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关键词】中职 幼师专业 语言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B-0121-0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课之一。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门课程偏重于理论课型,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较普遍,学生岗位实践操作机会少甚至没有;在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上,教师通常是以学生的卷面分数为评价标准,实训考核为零;而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反馈也显示,学生毕业后独立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时无从下手。为了训练、提高学生语言活动的组织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背景下,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强调“教学做合一”,实现学生“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向“职业人”转变。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任务为载体,调整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根据幼儿教育对培养幼儿教师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调整教学内容,详见表1。整合后的课程确立了以任务为载体,以“模拟教学”(或模拟训练)为中心,以学前语言活动组织能力训练为重点,以幼儿园实习实践为重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调整,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了技能训练,凸显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二、构建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打破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构建项目模块、任务驱动的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实训练学生语言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使学生从“会学”到“会教”。在六个项目模块的教学中,我们构建的模式是六步骤,具体如下:
1.案例导入。开课前,播放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相关类型的典型教学视频案例。在观看过程中,注意观察师幼活动是如何开展的。观看完毕,师生对本次播放的视频案例进行评点。2.明确任务。全班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小组5~6人,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该类型活动大、中、小班的模拟教学活动的任务。
3.探究思考。全班分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对照课程内容查找资料,设计活动方案,并进行讨论、研究,完善活动方案的设计及准备教具、学具等。教师对每一小组的设计方案提出建议。
4.模拟训练。各小组开展模拟训练。训练过程中,模拟教师、小朋友的角色开展训练。每个学生都要轮流扮演教师,其余同学则扮演小朋友配合上课。教师巡堂观察、指导。
5.汇报展示。各小组轮流展示本组模拟训练情况,教师与各小组成员分别对各组的模拟训练进行评分。每一次成绩分模拟训练成绩70%,合作分20%,学习态度10%。汇报展示时,教师拍摄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的片断,作为教学评价的第一手资料。
6.互评小结。模拟训练展示完毕,鼓励各小组之间积极地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展示拍摄的模拟教学片断并作小结。
总之,这六个训练步骤,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从“会学”到“会教”的训练场。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高实训环境的“真实性”,仿真幼儿园教室,从环境创设到桌椅、玩具、教具的摆放都模拟幼儿园教室的布置。为了让模拟训练讲课的同学找到做幼儿教师的感觉,还让扮演小朋友的同学准备了头饰、动物、花朵的粘贴,等等。
在这种模式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都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在任务项目模块的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造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
三、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技能训练与提高,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
1.讲授法。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各种类型活动的特征、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的步骤等重要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法,直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首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班各班的典型语言教学活动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做出判断和评价。然后,在每一次模拟训练前,都给学生播放幼儿园语言教育相关类型的典型视频案例,让学生进行观摩、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3.任务驱动法。将课程内容调整成六个项目模块,每一个项目模块都设置一个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去开展学习研讨、模拟训练,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法,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具体操作,容易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这样,就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4.合作学习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5.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将本课程的各项目模块设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与小朋友角色的扮演,在愉悦宽松的仿真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临场应变、实践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体验”中领悟知识。因此,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并且在快乐的体验中逐渐提高技能。
四、改变评价方式,促进有效教学
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变革为以完成一个个真实的活动任务为目标,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并进行模拟教学的组织。每一次模拟训练的评价都以模拟教学、合作配合、学习态度三个指标进行评价打分,整个过程采取双向评价,既要评价在模拟教学中“学生”的学也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教与学互促互进的成效;不仅评价课堂活动现场的效果,还要评价课堂外的“师生”的合作交往程度等等。最后,六个模块的模拟训练成绩的平均分就作为该生该门课程的最终学习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与实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了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与快乐,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教学的有效训练,对幼师的职业生涯将起到很好的导向性。
五、加强教育实习,锤炼专业技能
能力的形成不能单靠理论学习获取,而是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技能。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与周边21所公立、私立幼儿园建立了园校合作关系,在校2年半的时间里,学校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开展教育见习、实习、顶岗实训,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亲身体验教师角色。
1.见习阶段。每学期安排一次为期一周的见习。每学期见习前,邀请周边幼儿园的优秀一线教师到校开展示范教学活动。见习时,学生分组到幼儿园,亲临现场,观摩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教学班如何组织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如何处理组织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回校后分组讨论,分享所得,获取组织教学的经验。
2.实习阶段。每学期安排一个月,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到每一个教学班,由一线教师指导,在真实的情境中组织语言教育活动,课后与一线教师探讨,总结反思,升华教学技能。3.顶岗实训阶段。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到指定或自己联系的幼儿园开展顶岗实训,教师分组到不同的实训幼儿园巡视指导。实训过程中,学生独立带班,独立组织教学活动,将所学的知识与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与调整教学方法,逐渐形成系统的职业技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岗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学生锤炼了专业技能,提升了职业能力。总之,实践检验,“教学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在中职幼师专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的应用,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必备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进入到幼儿园工作后能够快速上手,真正实现毕业生和幼儿园教师的无缝对接。【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教师教育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刘惠红.幼儿文学教学指导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付英杰.论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重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作者简介】邹丽君(1976-),女,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培训科科长,讲师;苏 俭(1975-)女,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办公室副主任,高级讲师。(责编 苏 洋)
14.情感培养与声乐教学论文 篇十四
一、教师在情感培养中的作用阐释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深刻生动地表达歌曲情感是声乐演唱的最终目的。完美的歌声不仅包括音乐旋律美、音色美和音色变化美,而且还包括丰富的情感色彩美,人们在演唱歌曲时只有以正确的歌唱技巧准确地把握歌曲情感,才能生动地演绎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声乐教学是一种情感艺术,每一位声乐老师都应该重视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积极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素养。所以,声乐教学是一个包含理论教学、技巧教学、情感教学等丰富内容的特殊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对学生歌唱技巧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来说,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使学生从乐理知识上了解和认识歌唱的器官及器官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机理,为下一步歌唱技巧教学做理论准备;在技巧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实唱练习使学生感受歌唱的气息、音色、节奏、旋律,使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歌唱和协调歌唱器官的技巧;在情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恰当的情绪引导和激发学生情感,寓情于景,使之正确把握歌唱情境,而且还要加深学生对歌曲本身内在情感的体会。长期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声轻情”的现象,许多学生虽已掌握演唱的方法和技巧,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表现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声乐表演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如果演唱时只是毫无情感机械的将旋律、节奏演唱出来,那么这种歌唱就违背了音乐表达情感的宗旨和目的,既无法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更无法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在声乐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先天禀赋的不同,教师不可能使每个学生的声音训练都达到最佳水平,但学生的情感表达却能够突破这些先天因素的限制达到最佳水平,因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在重视演唱技巧教学训练的同时,还应加强情感教学,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从而使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情感的方法探究
如上所述,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包含理论教学、技巧教学,更包含情感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对学生歌唱技巧的培养、情感的激发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教师作用的发挥这一视角来讲,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声情结合的发声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声情并茂”,夯实学生认知情感的基础;其次,深入挖掘声乐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认识歌曲本身情感的基础;最后,创设良好的情感培养教学环境,实现表演感情化的基础。具体来讲,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情感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发声训练时注重声情结合,是培养学生认识情感的基础
发声练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原理、体会良好的发声状态、进而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善、科学的发声观念和发声技巧,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发声练习既是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巧的重要内容。因而,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当在强调声乐理论知识和发声技巧的同时,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情的实唱演示,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注重从发声练习和发声姿态两个方面加强情感教学。虽说发声练习是练声阶段最重要的环节,但由于训练时使用的材料都是一些没有词语内容的单纯乐句,因而也是一个非常单调乏味的环节。为避免学生陷入为练习而练习的状况,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景状态下进行练习,这样即使练声曲没有歌词、没有完整的音乐思想,学生也能体验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正确的发声姿态对歌唱情感的表达也具有一定影响。在练习发声时,不同音区的不同音、同一音区的同一个音在发声时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发声姿态变化,正如声乐大师赵梅伯先生说的:身体立直、面露自然愉快微笑、双眉向上的姿态表示轻松愉悦,双眉向下则表示悲伤,也就是说,发声姿态在总体上是一个伴随情感运动的动态过程。因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因人、因时而异,以学生熟悉的事情对发声的情感运动状态进行形象的描述,使学生体会发声的姿态,从而正确掌握发声状态与姿态上的配合与变化,如在唱低声区时声音稳重深沉,如同大力士提石磨,挺拔沉稳;唱中声区时声音嘹亮、具有穿透力,如同眺望大海一样,舒展悠远;唱高声区时声音清晰收紧,如同抬重物上楼梯,紧张稳重。
(二)深入挖掘声乐作品的内涵,是培养学生认识歌曲本身情感的基础
歌唱是表演的艺术,对歌曲的演唱其实就是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因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分析作品,发挥想象从情感上感染听众。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所说的:如果歌唱者对声乐作品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就谈不上正确的理解作品,更不要说艺术境界的表现了。
1.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创作出来的,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性,深入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对作品内在情感的表达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歌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根据小说《红岩》创作改编的经典歌剧《江姐》中的唱段,演唱者在演唱这段歌曲时应当了解这是江姐被捕入狱后抒发情怀时唱的一首咏叹调,表现了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乐观忠诚的.精神;《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创作的一首痛诉敌人暴行、歌颂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反映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热烈的爱国情感。只有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更出色地完成演唱的二度创作。
2.熟悉、朗读歌词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色彩。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因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熟悉、朗读歌词,理解领会歌词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本情。具体来说就是在演唱之前学生必须先熟悉、朗读歌词,准确清晰地咬准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通过朗读获得声情上的感性认识,同时以谈话、交流感受和体会建立认同的情境;进入作品之后还要能运用声乐演唱技巧自如的从作品中走出来,淋漓尽致的表达歌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学习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歌词后,了解歌词表达的是作者对心上人的思恋与爱慕之情。准确把握歌词思想内涵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也为下一步旋律学习定好情感基调。
3.熟记旋律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的情感。有人认为对歌曲歌词的学习是一种从外到内的情感认识,而对歌曲旋律的学习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情感实践过程。也就是说对歌词的学习只是声乐演唱的基础,要想进一步恰如其分的表达作品中的情感还必须学习旋律,根据每句歌词所对应的旋律去学习熟记旋律、表达情感。熟记旋律,唱准音高、音准、节奏、节拍是分析研究声乐作品的基础。教师应当在良好的情境下主动引导学生在歌词情感的基点上,自由灵活地运用发声技巧和发声状态,充分发挥想象,巩固所学的发声技巧和发声状态。如在演唱《祖国,慈祥的母亲》时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赤子对祖**亲的深厚之爱”的情感基调,以情带声、声随情出,才能唱出强弱、浓淡、有起伏变化的旋律。
4.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声乐作品是词曲作家通过创造想象来完成的,演唱者要将作品中蕴藏的情感真实生动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运用再创造想象来领悟作品中蕴含的词曲家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想象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形象,还可以扩充作品的情感。歌曲中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在表达歌曲情感时可以借鉴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想象,从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变化,又要鼓励学生挖掘声乐作品的情感因素,并从其他艺术中积累情感体验,丰富想象。
(三)创设良好的情感培养教学环境,是实现表演感情化的基础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如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多给他们上台表演和敢于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参加锻炼,积累演出经验,这样学生在演唱时既能做到坦然自若使表演感情化,还能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歌唱环境中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声情并茂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离开情感,声乐作品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既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在声乐教学中,只有以培养情感为目的追求“声与情”的有机统一,才能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推荐阅读:
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结合研究论文08-25
声乐教学与发声训练有感06-22
幼师钢琴教育教学问题研究06-23
声乐教学工作计划08-03
平衡声乐课堂教学论文06-18
声乐课的教学计划07-09
电声乐演奏教学大纲11-03
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作用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