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8-18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19篇)(共19篇)

1.《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二、学习课文

1、少年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是本文的重点,这个故事是哪几自然段直接写的?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9-11)

2、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3、出示句子:“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相机板书:眼前利益

身后隐患

4、围绕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5、蝉、螳螂、黄雀它们的眼前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呢?默读9-11自然段,在书上找出,做上不同的记号。相机板书: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6、交流: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 蝉:(1)“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可以看出„„

(2)看看蝉的动作,你知道蝉是怎么想的吗?

(3)你能把蝉的这种想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评价。螳螂: 黄雀:

相机板书:蝉 ← 蟑螂 ← 黄雀← 少年

7、所以少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出示,齐读)

8、它们最终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所以说后果不堪设想。

9、连起来,把这种体会读出来。自由练读。

10、你能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吗?先想想,怎样才能讲得绘声绘色呢?(强调先理清故事的几个主人公,演示课件,抓住它们的神态、动作等关键词,注意抑扬顿挫。)

(1)自由练习

(2)指名讲

(3)师生评价

11、揭示成语:这个故事用八个字来说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1)你知道这个成语比喻什么吗?出示课件。

(2)你还知道其它的八字成语吗?注意,它们一般要连在一起使用。

12、那么,吴王到底明白了没有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1)交流并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悟”的意思是什么?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吴国出兵攻打楚国,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只看到______________,却不知道如果_______________,后果将不堪设想。

先自由练习说一说,再交流,评价。

(3)能不能仿照老师写的“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把楚国、吴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表达出来。学生在书上写,指名板演。

攻打

乘虚而入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4)再读: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3、结合第一自然段学习:

这个道理,大臣们向吴王讲过吗?大臣们是怎样劝的?课件出示: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吴王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理解两个“死”。

(2)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吴王?(3)再读这句话。

14、这么一个顽固、凶暴、专横的吴王,却被一个少年说服了。请再读2-8小节,少年除了故事讲得妙以外,还有什么巧妙之处?

交流:出示2-8自然段,结合相关词句说说。

15、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 交流:聪明勇敢

一心为国

16、你想做这样的少年吗?同桌两人,一人当少年,一人当吴王,读一读 2-12自然段,友情提醒:如果能加上动作、神态就更好了。学生准备。

(1)指名两人上台,其他读旁白。(2)师生评价。

17、总结:你看,一个寓言故事,一条成语,一个机智的少年,避免了一次生灵的涂炭,避免了一个国家的灭亡,避免了多少家庭的流离,让我们也被深深吸引和震撼。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它用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

18、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或者,你能从他们身上吸取些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 课文:《螳螂捕蝉》是根据一篇文言文改写成的故事,下面一段文字就是文言文的一个片段,我们一起来用心读一读。

•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

1、指名读,完成练习:

2、这个故事就是——

3、告诉我们道理的一句是——

4、文中有六个“其”字,理解了它们的意思,短文你也就理解了。

5、做在补充习题上。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复述课文。

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捕

螳螂

黄雀←

少年

眼前利益

身后隐患 攻打

乘虚而入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吴王伐楚

诸侯在后

2.《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3.《学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要把学法的指导与语文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语文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思考的过程,学与思是相互融合的,让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在有趣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韵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让孩子喜欢的。

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默读课文,了解默读的方法,初步掌握默读的技巧,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背诵课文,学会把心中的感受通过声音、表情形象地表达出来;积累句式和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精读头尾,制造悬念

1.昨天,老师带大家学习了《学棋》这篇课文,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说说故事的大概意思。(可稍做提醒:开始怎样,那后来呢?)

边交流边板书:

一个学生 另一个学生

出色的棋手 没有多大长进

2.老师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了出来(出示第一段和最后段),大家读读。老师有个要求:边读边想,读出你的感受。

自由读。

指名读第一段,有不懂之处吗?

“能手”是什么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出示表格)

秋是下围棋的能手,所以远近闻名,这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来,再读读这一段,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

3.正因为如此,(引读第二段的第一句)

4.可结果呢?(引读第三段)

出色的棋手,也叫________,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一读。

那另一个学生呢?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读这句。

就这样边读边想,读书就成了享受,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故事的大意。这次没有老师提醒,相信这次会读得更好!

5.读到这儿,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酝酿问题、交流问题并归纳问题:为什么两位学生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设计意图:学始于疑,同样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效果,孩子心中的疑问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设计,就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材本身上来,对孩子学好语文的信心起了很大的帮助。】

二、重点突破,掌握学法

1.这问题第二段已告诉我们了。打开书本,自读第二段,不过,老师提个要求:

出示:默读课文

什么叫默读?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2.默读后交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边板书:

专心致志也叫

走神________也叫________

3.我们先来看看专心致志学下棋的学生吧!学生把书合拢,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要求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象,想想这位学生学棋的样子,好吗?

想好了吗?谁愿意读一读,读出你的想象!

指名读。

我看见了,多认真的孩子呀!

他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他还可能:他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多啦!

走路时,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多舒服啊!

________,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是呀!你看他不明白的地方,还有问上几句。

来,一起来在脑中记一记,记住这位认真的好孩子。

面对这样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吗?

4.那另一个孩子呢?这一次小朋友还是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想,行吗?

(巡视时,相机提示:瞧,他的表情在告诉别人,他看到了________!他的眼睛会说话)

大家一起读,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声音告诉大家吧!

对不起,打断一下:你看到美丽的天鹅飞来,会是怎样的心情?再试一试。

人总犯错,错了就改才有进步,可那人——这种人你对他有什么看法?来,再试试!

就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把不认真孩子的形象记下来。咱们再来想一遍,这次老师不提醒,有信心读好吗?

如果你是那位老师,想对他说什么吗?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这个要求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既要让孩子明白默读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技巧。技巧只能在应用中学会,通过两种画面的想象、体会,孩子就能初步掌握默读这一技巧。】

三、扩展延伸,积累句子

1.来!吸取他的教训,记住他的优点,边读边想,把文章美美地享受一次吧!

2.后来,那位没有多大长进的孩子长大了,也有了一个儿子。一天,他送他的儿子去学校了,他反复地叮嘱孩子:儿子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也想送他几句话。(即练习六中的“读读背背”)

出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读读、背背。

4.《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老汉语言的研读,使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老汉的镇定从容形成鲜明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桥》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洪水袭来时,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是人们唯一的生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踩死、淹死的人更多)

师:村民最终获救了,这是在老汉简简单单的四句话中实现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至23自然段,找出四个描写老汉语言的句子。师: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老汉的四句话分别是在怎样危急的情况下说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划出关键词。

第一句: 师:这句话是在怎样危急的情况下说的?

师:同学们,求生是人的本能,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人们惊慌失措,但是有一个老汉却没有独自逃生,那么老汉有没有机会独自逃生?从哪里看出来?

(2)师:如果老汉独自逃生,村民会怎样?

师:所以老汉不能逃,而老汉的出现,居然使原本争先恐后逃命的村民停住脚?为什么老汉能使村民在如此危急的时候停下脚步?你们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师:因为在村民眼中,老汉是一座山。

师:看着这乱哄哄的人群,望着这汹涌的洪水,老汉心里急不急? 师:所以他用沙哑的声音大声喊道(全班再读第一个句子)。师:排到后面去意味着什么?(板书)

师: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独特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谁来?

第二句:

师:这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师:党员的话是什么意思? 师:老汉的话是什么意思?

师:任何时候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配得上党员的光荣称号,然而这时却有人说“党员也是人。”老汉的心情会怎样?(失望、生气、难过、憎恨)所以他冷冷地说!……

第三句话:

师:这句话是在怎样危急的情况下说的?(是在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着舔着人们的腰的情况下说的。)师:刚才还是没腿深的洪水,眨眼的工夫就已经来到了腰际,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那危急的氛围吧!(是在党员挤占逃生队伍的情况下说的)

师:联系下文我们知道他揪出的是他的儿子,但是我想问一句,他希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先走?

师:如果他让自己的儿子先走会怎样?

师:一个党员,在面临死的危险的时候,丢下全村的老百姓,只顾自己逃生去了,老汉看到这一幕生气极了!所以他大声吼道:“引读句子3”,(指名读)

师: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从哪个动词能看出他的凶?(冲、揪)。师:请你读出老汉的凶。指名读(3——4个)

师:排到后面去意味着更接近死亡?(死亡)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啊!此时此刻,老汉是一个父亲还是一个党员? 师:在老汉的眼里,这个小伙子是儿子还是党员?

第四句话:

师:这句话是在怎样危急的情况下说的?

师:这时的洪水已在不经意间爬上了胸膛,就连木桥也开始发抖,发出痛苦的呻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师:时间就是生命,哪还有时间废话啊!此时此刻,他是一个父亲还是党员?

师:一个“吼”一个“推”字,是父爱的完美体现。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想把孩子推向生的彼岸。请你们来催小伙子快走。师:容不得多想(指名读)师:请你催得再急一点…… 师:大家一起催……

师:当危难来临时,面对村民和儿子,他是一个党员,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村民)

师:当危难逼近时,剩下他和儿子时,他是一个父亲,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儿子)

师:如果说第一次吼是极其生气的话,那这次吼就是极其(担心)师:可就在这时,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生了!请同学们读课文的21--23自然段。

学习21——23自然段

师: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消失在洪水中——人世间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此。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你们觉得老汉会喊些什么?

师:他到底要喊些什么,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我们相信那一定积蓄了父亲所有的爱,全部的愧疚。

学习24——27自然段:

师:同学们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和他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师: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大公无私、不徇私情、勇敢无畏)

师:这位可敬的老党员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镇定从容地指挥村民逃生,他为村民架起了一座什么桥?(生命之桥)

师:而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就是密切党和群众的桥梁啊!(板书:桥)

(八)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其实在与自然灾难的较量中,像老汉这样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他人生命之桥的,又何止是他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看看下面的视频……我看见有些同学眼睛泛着泪光,看着这一面面党员敢死队的旗帜,望着这一排排的棺木,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最可爱的人说?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写下来!

师:像老汉这样大公无私、勇敢无畏、顾全大局的好党员,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应不应该记住他们? 板书设计:

16、桥

死---------生 党员----------群众

5.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行词串

2会写红花水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后两行词串

2、会写火、山、木、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两行词串

1、导语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玩了————公园(教师手指黑板引导学生齐说)

2、复习前两行词串的读音

(1) 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哪个小朋友能上来指着图画说给其他小朋友听?

指名2—3个学生回答

(提示句式:来到公园,我看见了——————)

(2) 你们喜欢这些美景吗?

就请小朋友带着喜欢的心情把前两行词串读一读、

3复习生字:小、红、花、水

(1) 过渡:公园美景大家记得不错,那四个生字还记得吗?

(2) 打开公园游览图(一张画着课文插图的纸,在景物与游乐项目的旁边有一个空格前两行学过的词语除“小红花水”外出示在空格中),看看图上景色的名称写完整了吗?

如果没有你们能互相合作把它补充完整吗?

(3) 写的时候注意笔顺、笔画

(4) 小朋友写得真不错,看来上节课你们学得很扎实, 我们一起来表扬自己、

二、新授后两行词串

1、过渡:其实,公园里不但景色美丽,还有很好玩的儿童乐园呢、你们想去玩一玩吗?

好,老师答应你们,只不过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要把这些游乐项目的名称说准确,行吗?

2、新授后两行词串的读音

(1)在儿童乐园里,你看见了哪些游乐项目?谁能上来指着图画告诉大家?

(2)老师发现有两个游乐项目的名称很难念,你们能把它念准确吗?

师:(拿下“转椅”或“荡船”词卡)谁已经认识了?

生:我已经认识它了,它叫“荡船”。

师:你能做小老师领着大家拼读吗?

生:d—ang 荡,ch—u—an 船。

师:船是一个什么音节?

生:三拼音节。

师:读三拼音节时要注意什么?

生:声轻介快韵母响。

师:请小朋友牢记这个拼读规则,再把船拼一拼。

(指名开火车拼读)

(以此法学习其余五个词语)

(3)去掉拼音后,小朋友还会认得刚刚结识的那些好朋友吗?

(开火车读不带拼音的词卡)

(4)看来,小朋友的确认识这些新朋友了,看,这些新朋友正排着队等我们呢,我们一起

来读一读。

3.巩固后两行词串的读音

(1)好玩的东西这么多,你最喜欢玩什么呢?

请小朋友打开公园游览图,拿出小照片,把它放在你最喜欢的游乐项目上,然后告诉你的同桌:你最喜欢——————,你是怎么玩的,玩的时候感觉如何?

(2)哪个小朋友能把自己的照片带上来告诉其他小朋友呢?

(3)老师觉得小朋友真幸福,有这么多的游乐项目供你选择,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山区有许多小朋友连公园也没去过,更别说游乐项目了,你们愿意把这些好玩的东西介绍给他们吗?打开公园游览图,拿出剪刀,胶水,及词条把图上游乐项目的名称标好。

(4)山区的小朋友如果看见了这幅公园游览图后,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5)公园又美丽又好玩,我们再一起把课文读一读

4课内延伸

(1)过渡:读得真好啊,你们愿意到公园去玩吗?

(2)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找到好朋友一起玩,还可以上来跟老师一起玩。

录音机里播放欢乐的音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上面玩,其余学生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按照后两行词串的顺序模拟玩时的动作,一边玩一边说:“转移转转转(小朋友手拉手转圈),小火车呜呜开(一串小朋友排成队作小火车),注意我们快要钻山洞了(两个小朋友手拉手做山洞,其于小朋友作火车开过去),钻出了山洞玩滑梯(用手势表示),一滑滑到荡船边(两个小朋友手拉手荡过来荡过去)骑上小木马,小木马驾驾驾。”

(音乐停,老师说:“小朋友,玩累了吧,回位子休息。”)

(3)小朋友,公园好玩吗?想到真的公园去玩吗?

那老师答应你们,可是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如果小朋友能把这四个字写好的话,老师就一定带你到真的公园去玩。

三.识字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火”

(1)指名开火车读

(2)这个字经常和那些字交朋友成为词语?

指名学生给“火”字扩词

(3)这个字的笔画中有我们没有学过的吗?

没有

那谁能说说这个字的笔顺?

如果学生说对则加以表扬并让其他小朋友跟他说笔顺。

学生开火车书空并唱说笔顺

(4)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说清楚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在书上描红,老师巡回指导

2.出示生字卡片“山”,“木”,“马”,教学方法如上。

[课堂教学思路]

6.《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板书:“声”、“色”)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一、齐读课题,回顾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二、初步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辨别“观潮”的“观”和“奇观”的“观”的意思。(查字典选择字义)

教师导言:在昨天的课堂上,我们交流展示了大家查找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在我国浙江省,而且只有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左右才会出现的涌潮。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纷纷亲临江边,目睹了大潮的壮丽景象,还给后人留下了诸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优美诗句。我们陕西的兵马俑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那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也当之无愧的被人们誉为“天下奇观”了。(齐说,板书“天下奇观”)

查字典,辨析理解“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不同含义。

三激发情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1、导言激情:那么,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祖国的东西南北,到处都有举世瞩目、文名遐尔的像钱塘江大潮这样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为此骄傲和自豪呢?

2、请大家带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回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

3、指名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自由交流谈看法: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个部分?(老师也特别喜欢“潮来时”的这一部分)

四、观看录像,谈感受。

1、播放录像,欣赏钱江潮的壮观景象。

2、自由谈心情和感受,并说说录像中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五、学习3、4自然段,朗读体会重点词句,感受大潮的雄奇与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

1、自由朗读3、4自然段,找出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全班交流,品读理解,感受自然、语言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好河山的情感。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人群沸腾的场面。找一找:本段中还有哪个词用来形容沸腾的场面的?读一读:读出沸腾的感觉来。)

(2)、“„„闷雷滚动”句:(模仿:闷雷滚动的声音,分析理解:说什么像“闷雷滚动”?读一读,背诵此句)

(3)、“„„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句:(分小组,读出壮观的景象来。)

(4)、“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句(齐读,自由练习读,比赛读,做练习填空。)

(5)、做练习:课文填空,并说说这样写好在那儿。(屏幕出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那声音如同(),好像()。(填空、朗读背诵,“犹如”换词练习)

(6)略。

3、提问质疑:

3、4自然段中还有你不明白的问题吗?

4、小组合作学习,归纳、讨论探究: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大潮的特点?(想)

(2)、课文是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变化的?(说)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屏幕出示)

5、分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小结板书。(声音、形态、远、近)

6、引导回顾本册课文中写景状物类课文的写作特点及方法:《颐和圆》、《五彩池》、《卢沟桥的狮子》等,体会写作方法的运用及好处。

7、教师小结:观察有序、抓特点。

六、积累词语练习。

教师说词义,学生对词语。(屏幕出示词语)

指名领读词语: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浩浩荡荡。任选一词造句。(指明说)

七、给钱江大潮写广告词。(投影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八、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

九、作业布置:

继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北京育民小学 特级教师 翟京华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7.《一路花香》(第二课时)教学 篇七

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

设计理念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意是: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 也不能妄自菲薄。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比较抽象、难懂的, 但此文对于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 我以破水罐的心理变化为切入点, 以其“惭愧→一丝快乐→伤心”的心路历程为教学线索展开这一课, 使学生入情入境, 真正与文本、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教师生动描述并板画) 在印度, 有这样一条小路, 一边只有杂草碎石, 一边却百花争艳, 芳香四溢。人们走过这条小路, 都不禁会赞叹:真是一路花香! (板书课题)

2.过渡:昨天,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 重点强调带点字的读音。)

过渡:这一路花香和谁有关系? (两只水罐)

二、了解两只水罐的不同特点及其运水的不同结果

1. (出示两只水罐图片) 一只水罐 (有条裂缝) , 一只水罐 (完好无损) 。

2.理解“完好无损”, 说出其反义词:残缺不全、破烂不堪、千疮百孔。

3.那么我们就不难想象, 它们在运水时, 好水罐——— (生: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破水罐——— (生:只剩下一半的水。)

4.我们想象的和课文中的一样吗?把书翻到76页, 读一读, 找一找, 用横线画出最能表现两只水罐不同特点的词语。

5.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读好“总能、满满的、只剩下”这几个重点词语。

三、学习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过渡:同学们想一想, 破水罐残缺不全, 只能运半罐水, 它的心情怎样?

1.默读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找出描写破水罐心情的词语。

2.找出“惭愧”一词并理解其意思。 (做错了事, 心里感到不好受。)

3.想象:好水罐和破水罐各自会怎么想?

(好水罐可能想:你看我多了不起, 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我多骄傲呀!破水罐可能想:我真是个没用的东西。)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教材, 分析两只水罐的内在心理活动, 为以后体会文章的寓意作好铺垫。】

4.指导朗读破水罐 (不好意思) 与挑水工 (大度) 的心理状态。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使学生入文入境, 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而由读文过渡到说文, 写文。】

四、学习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二次对话

1.引读课文第3自然段开头第一句。

2.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一路花香的美景到底是什么样的?

3.谁来用我们学过的成语或诗赞美这一路的鲜花? (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五颜六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满园春色关不住……)

【设计意图:对于一路花香的美景, 文中只是只言片语, 一带而过, 此处是学生补白文本、拓展思维的绝好机会。首先, 请学生想象一路花香的美景, 然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四字成语或诗句形容美景, 以此对其进行读写的整合训练, 从而达到以画促读, 以说促读, 由读到写, 运用积累语文素材, 内化语言文字的目的。】

4.想象:如果你走过这条小路, 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花儿真美呀, 真是百花争艳, 芬芳扑鼻。)

当行人走过这条小路, 他们会怎么说? (这么美的花儿是谁种的?是谁浇灌的?)

5.继续引读“这美好的景象使破水罐感到一丝快乐”。 (板书:一丝快乐)

问:为什么破水罐只感到“一丝快乐”? (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 仍然感到伤心。)

(板书:伤心)

6.齐读挑水工说的话。

(1) 找出反问句, 换一种肯定的说法, 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a.难道你没有注意吗?

b.如果没有你, 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呢?

(2) 默读挑水工的话。同桌讨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写下你的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感悟自然也是多元的, 教师不应该告诉学生统一的寓意,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静心品文, 用三言两语记下感受。只要学生能结合实际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无论深浅, 都是有价值的。】

以下是学生感悟到的:

一路花香, 表面看是破水罐浇灌出来的, 而实际上是挑水工的功劳。

挑水工有智慧, 聪明大度, 心地善良, 能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好水罐这么骄傲,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换成破水罐? (好水罐的骄傲, 不是得意忘形, 而是自豪, 所以没有必要把它换成破水罐。每个人都各有长处, 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板书:要正确认识自己)

【设计意图:教师注重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准确把握课文寓意。】

(3)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在班里, 你可能是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 学了这篇课文后, 你会想……

在以后的日子里, 你可能是个不太出色的人, 想想小学时学过的这篇课文, 你会想……

7. (课件出示) 欣赏美景, 听老师范读, 再度回味挑水工的话。

五、

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

齐读全文, 说说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夫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 (屈原)

恢宏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八、小练笔: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 它会怎样?

8.《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1个二类字。

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鸟岛,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海西皮小岛是个闻名中外的鸟岛。每年春天,天气温暖,湖水解冻,鱼虾成群。到了六月,这里更热闹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积极的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用一个词来说说岛上的情景。(板书:热闹)

3.具体说说哪几个词中感受到鸟岛很热闹?(点击: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词语变色)

(1)你从哪里看出这是鸟的世界?(出示幻灯片,练习说话)

(2)鸟儿来这里会干些什么?(多媒体播放鸟岛录像片段,进行说话练习)

填空: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3)学生自由练说。

(4)指名说第一句话。

【设计意图:出示夏天鸟岛热闹的情景,利用媒体,借助 “视频”这一手段,给学生对鸟岛的认识带来了感性体验。播放了群鸟在鸟岛上的场面,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紧紧抓住“热闹”一词做文章,抓住文中的鸟多、鸟窝多、鸟蛋多,通过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

岛上的鸟多,这么热闹,怎样读才能读出鸟儿多,鸟岛很热闹?(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5.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

(1)指名讲 (鸟窝多、鸟蛋多),你从个词感受到鸟窝多、鸟蛋多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2)指名读,请一个学生上台画鸟窝,其他同学评价(突出“密密麻麻、挨”),不足之处再请人补充。

(3)“挨”可以换哪个词?(靠)

6.板书:鸟蛋多

请多人上台画鸟蛋,还要涂上颜色,(突出“窝里窝外、到处”)

齐读第三句话。

7.小结:其实“窝多、蛋多”也反映了岛上的“鸟多”,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感受鸟多吧!

8.齐读。

9.练习背诵:鸟多( ),鸟窝多(),鸟蛋多( )。

【设计意图:用画鸟窝,画鸟蛋的方法使台上台下的交流更为活跃,互动性,及时性,准确性,形象性的长处一一展现,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到主体的作用。】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

师:鸟岛上真热闹啊!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来岛上游玩的人( ),他们(),随手( ),可是(),因为()。

2.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3.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爱鸟护鸟。

4.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因为——(引读)

5.有感情地读描写人们爱鸟的句子。

6.看图:如果我们也在鸟岛上游玩,这时看到有人去捉鸟,或去拿鸟蛋,你该怎么做?(板书:护鸟)

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爱鸟、护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呀!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爱鸟、护鸟意识。】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总结:只有人们把鸟当作自己的朋友,相互之间没有侵犯,没有伤害,和睦相处,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神奇的鸟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当小导游,介绍青海湖鸟岛。

板书设计:

鸟多

鸟窝多

19.鸟岛(热闹)(爱鸟护鸟)

鸟蛋多

9.《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设计理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情分析】

1.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学习积极性不高。2.不易体会老汉的生死抉择所蕴含的崇高境界。3.朗读情感不到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狞笑、拥戴、祭奠、势不可当、”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遭受洪灾的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地震视频 音乐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视频初步感知洪魔。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请你们仔细看一段视频,看完后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好吗?

1、播放洪灾的视频,初步感受洪水。

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看到了洪水很可怕,听到了滚滚的雷声。

生:我看到了山洪暴发,淹没了村庄,淹没了一切。

生:洪水好可怕,好无情啊!

生:洪水来时很凶猛,咆哮着像受惊的野马。。。。

师:是啊,洪水来时是多么可怕!多么无情!现在,就有这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而这个小村庄的人们却还在沉睡之中。他们的命运如何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谈歌的笔触一同走进这个惊心动魄、可怕的黎明吧。

二、读文再次感受洪魔。

1、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和大雨的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78页,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1-6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尤其注意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看看你从他读的当中又感受到了什么?开始吧

2、交流感受,指导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大雨来时很凶猛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从“像泼,像倒”中感受到的。你能读出雨来势凶猛的样子吗?

师:这么大的雨,造成了什么可怕的景象? 生:山洪暴发。师:(黑板简笔画山洪)山洪来时是什么样子的?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这句话你们找到了吗?出示这句话。但是你读的山洪一点儿也不可怕,能试着在读读吗?咆哮是什么意思?狂奔的速度有多快?势不可挡是什么意思?

指导生反复读这句话。

师:你们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了吗?还从哪儿感受到了?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什么时候你才会跳舞?在这里用“跳舞”形容洪水怎么样?(疯狂)

师:洪水疯狂到要干嘛?

生:要毁灭一起,要夺取人们的生命。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此时此刻,这那里是洪水呀,简直就是魔鬼呀(板书:如魔)!老师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请你们来读读。

生:读

师:你小小的身体里却迸发出如此大的力量!真不简单呀!这突如其来的洪水,惊醒了还在沉睡的人们,他们的表现怎样呢? 三,感受形势的紧急

生:慌乱,害怕,恐惧。六神无主,急于逃生。

师:是啊,求生是人的第一本能。可是他们有路吗?路在哪里? 生:有。有一条窄窄的木桥。师:(频幕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齐读。

那乡亲们能安全的过去吗?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①:我知道了这是座不牢固的木桥。生②:我感受到这是人们逃生的唯一出路。生③:我觉得这是人们可以逃生的生命桥。

师:是啊,全村一百多号人逃生的希望都系在这窄窄的木桥上。(板书:==)洪水肆虐,人们惊慌,这本不牢固的木桥能助人们逃生吗?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谁出现了?(老汉!)对,这时,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是怎样做的?(板书:老汉)师:(板书:老汉)请你们静下心来,再认真的默读全文,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用心感受,把你们的感受写在旁边。听清楚了吗?那就沉下心来好好默读课文吧。

四、静心潜读,感悟老汉

1、学生默读全文,写出感受

2、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语段。

生①:我们从第8自然段体会到他是个镇定的人。师:(频幕出示这个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你从那儿看出他的镇定?

生①:因为人们这时乱哄哄的,他却不说话,盯着人们,这样的对比,让我们感到他很镇定。师:“盯”表面看起来平静,其实他内心?他可能在想什么?担心什么?

生②:他可能在想怎样让村民们安全过桥。

生③:他在担心村民们的安危。师:对,此时的老汉内心是焦急如焚,但却不说话,这就是镇定。他镇定得像——一座山。(生接读)师:(板画)山,请学生读出镇定,并把镇定写在山里面。

这个时刻,仅仅是镇定就像一座山吗?请联系上下文,在体会体会。生:很受群众的拥戴。

师:你知道什么叫拥戴吗? 生:在村民中的威信很高。

师:说的很好,所以,此时老汉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座山(生接读)

还从哪儿感受到什么?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频幕出示)

师:好一个党员排在后面,谁排在前面? 生②:村民们排在前面。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③:这说明在老汉心中,人民群众的利益排在第一位。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这段文字中,感叹号连续出现了三次,你觉得这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 生④:干脆 生⑤:有力 生⑥:果断

师:全体男生起立,你们就是洪水中的老汉,读出指挥者的镇定与果断。男生读

师:是呀,沉着指挥,临危不乱的老汉真不愧是——一座山。(生接读)

作为一名党员,在关键的时刻就应该心系群众,接受考验的时候,就应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在这慌乱的时刻,沙哑的喊话,生齐读。简单的几个字,因为根本就没有时间让老汉多想了,你还从哪儿看出老汉是什么样的人?

生①:我从第15自然段感受到老汉是个大公无私的人。师:从哪儿可见他大公无私?

生①:因为他揪出的是自己的儿子。

师:同学们看课文插图,看老汉的表情,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②:是愤怒。生③:是毫不犹豫。

师:再看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字词中可以体会到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

生④:我从“冲、揪、吼道,像只豹子”体会到的。屏幕出示这段话,点红生④说的字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读出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生自由练读。

师:请你,你就是老汉,你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生⑤:“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不够愤怒)师:记住,此时的你凶得像只豹子,再来一遍。生⑤:“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相当愤怒)

师:排到后面去!排到后面去!越靠后越靠近什么?(死亡)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呀!这时,你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什么? 生⑥:敬佩 生⑦:震憾 生⑧:震惊 生⑨:感动

师:这不循私情、无私无畏的老汉的的确确就是——一座山。(生接读)请刚才那位同学把你体会到的不徇私情写进这座山里。

师:这里还有一个动作感动了我,不知感动了你们没有? 生②:推!他想把儿子推向生的彼岸。

师:你从这个推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他想要喊什么?

2、师:这一“吼”一“推”诠释了人间至爱——舐犊情深。是啊,这深沉的父爱也是——一座山(生接读)

3、深情诵读。

学到这里,我想老汉如山般的形象一定刻在了同学们的心中。(板书:如山)老师也被这座平凡而又伟大的山感动着、震憾着。是啊,桥塌了,小伙子没了,老汉没了,一切语言此时都是苍白无力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如山般的老汉最后留给我们的几个瞬间吧!师生齐读描写老汉言行的句子。

五、寄托哀思,升华情感。

1、引读结尾部分。

就是这座山,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留下的却是亲人们无尽的哀思。

2、解读桥的深意(屏幕出示祭奠画面,音乐起)生:声音低沉的读结尾的几句话。

师:我想此刻,同学们心中一定充满了感动。这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为我们诠释了大爱如山。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知名的英雄吧。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感动回到课文,看看课文为什么要用桥做题目呢?(老汉就是一座桥)。这是一座什么桥呢? 生:是一座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生:是关键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生:是一座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从98年的抗洪抢险,到2003年的抗非典;从08年初的南方大雪灾,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再到最近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涌现了多少像老汉这样心系群众,临危不乱,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人,为他人,为社会,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深情的诵读:桥

六、拓展和作业

1.、请你们说说身边像桥一样的感人故事。

2、选取一副感人的画面,用本课学到的表达方式,写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10.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2、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2、结合实践活动进行交际训练,发展语言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快放国庆节了,听说咱们临猗县将请来一头鲸,想从咱们班选十个同学当小小解说员。闯关成功的,才有资格去。大家一定行!

一、第一关。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上腭 哺乳 退化 判断 胎生 宽敞 齿鲸 猪肉 肺部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分别从哪四个方面介绍鲸的? 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3、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中有关作比较、列数字、列数字的句子。

4、小结:那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写,走进课文,去了解有关鲸的知识。

二、第二关。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大”的特点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体会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2、(出示课文)体会使用“大得多”“约”“近”等词语的好处。

三、第三关。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描述鲸的进化过程

1、自由读文,抓住重点词理解进化过程(出示课件)

2、指名汇报。(相机指导)

3、小结:老师也明白了。原来呀,鲸的祖先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生活在浅海里,最后生活在海里。经过了“很远”“很长很长”“渐渐”很漫长的过程。

四、第四关。齐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从中了解了鲸都吃些什么?(出示填空)

1、指名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2、全班交流本段的说明方法。

3、复习体会使用“主要”“很快”等词语的好处

五、第五关。自由读剩下的自然段,告诉我你了解到什么知识?

1、指名汇报(出示课件)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打比方)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分类别)„„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出示课件)

3、小结:课文哪几句话能说明“鲸是哺乳动物。”指名汇报

六、第六关。

1、同学们,到现在为止,这篇文章已经学完了。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请你以“鲸”的口吻来向大家介绍一种你所了解的鲸,好吗?

2、交流资料。

3、小结::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体形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又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让我们驾驶知识的航船,驶进这扇大门,去探索大自然的无限奥秘吧。

七、家庭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海洋动物,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说明文,用上所列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9、鲸

形体特点: 大

哺乳动物: 进化过程

种 类: 虎鲸 须鲸

11.《蜜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2.了解试验的过程以及作者是如何验证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并得出结论。

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了解试验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作者怎么验证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并得出结论的。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生物学家法布尔继续观察、研究《蜜蜂》,板书课题。你们跟这可爱的小动物打声招呼吧。生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

第一組:好像、几乎、大概、推测

第二组:证实、准确无误、确确实实

3.学生反馈写词情况。指名读读,你发现这两组词有什么区别了吗?初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我知道了本文主要讲了( ),为了验证( ),做了一个试验,得出了( )的结论。

二、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2.生反馈,出示“听说”一词,理解“听说”的意思,感受法布尔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不肯轻信、盲从的态度。

3.练习用“无论……总是”说话。

学习第二自然段:理清法布尔实验的经过。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提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拿出笔做好标记看看法布尔试验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

2.生汇报,用“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句式说,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看到这个试验经过你有什么疑惑?这些环节能少一个吗?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做事的严谨、认真、求实的态度。

4.出示句子: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理解“推测”一词,法布尔为什么会这样推测呢?

5.生汇报,师出示句子:第二段最后一句。指导理解“几乎、大概”,再次感受作者用词准确、实事求是的态度。练习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受作者不仅认真、严谨,还善于观察和思考。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蜜蜂找到家了吗?它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吗?默读三四五自然段,找找看。

2.生汇报。

预设:

(1)第三自然段: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指导学生带着激动的语气读句子。我从这个结果当中思考了些什么?请读读句子,认真思考: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2)第五自然段:有17只蜜蜂回来了。出示句子,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完成照样子写词语的练习,体会叠词的妙用。作者得出试验结果: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的。

三、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法布尔通过试验最终发现________,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个结论让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课件出示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四、积累好词佳句,引入广阔阅读

1.把你喜欢的本课词语、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里。

2.课余时间,请阅读下列老师推荐的好看的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12.《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1.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2.通过听、说、读、写、思的语言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树立“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研读“论水”以及“论志”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上节课,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来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跟随着我国古代圣人孔子一起去泗水河畔踏青。同学们能不能概括这一天主要发生了什么事?

二、自读自悟

1.“子曰: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孔子凝望着欢快活泼的泗水, 在想些什么呢?

2.孔子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啊”?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看看这一段中的哪一点能够触动你的情思, 引发你的感慨, 就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与理解。

4.我看大家都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的文字。我们来交流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好吗?

(1) “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让你想到了谁?

(2) “万物入水, 必能荡涤污垢, 它好像善施教化”, 让你想到了谁?

(3)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 或方或长, 流必向下, 和顺温柔, 它好像有情义。”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 “水穿山岩, 凿石壁, 从无惧色, 它好像有志向。”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什么?由水的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 你想到了关于水的什么成语?

5.小练笔:水若满则溢, 它好像____;水清澈透明, 它好像_____;水____, 它好像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仿写表达训练, 一是对文本末尾处省略的内容进行补白;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组成结构, 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相融,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孔子仅仅是在赞美这泗水河里的水吗?

7.是啊!这段短短的话中, 包含着多少内容!

什么叫“意味深长”?这段话中除了有孔子的“赞叹”, 还有什么?

8.同学们, 喜欢孔子的这段话吗?指导背书方法。

【设计意图:首先鼓励激发学生通过自读,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进行讨论。而后将问题归纳、整理,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这样, 由易到难、步步深入, 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三、师生言志

1.颜回和子路有什么志向?和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同是孔子的弟子, 你喜欢谁呢?

2.子路也问过孔子的志向, 孔子当时回答了这样一句话:“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3.孔子的志向和弟子的志向不同在哪里? (孔子胸怀天下)

4.“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老师虽不能像孔子一样, 但也想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如果你是孔子的贤弟子, 你有什么志向?

5.简介“孔子学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 语文教育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

四、课外延伸

1.摘抄、背诵孔子的名言。

2. (出示:《论语》) 课后读一读孔子的著作, 更多更深地了解孔子。

13.《假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读中品味词语,积累语言,有所感悟。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根据本文诗句的格式仿写、续写 自己想说的话,创编小诗。

教学媒体与资源:多媒体幻灯片 生字卡片 配乐朗诵录音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2、根据本文诗句的格式仿写、续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情感。教材内容分析: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培植基础上。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并尝试着模仿课文的言语形式写一写小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听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你知道马良的那枝神笔怎样神奇吗?指名说。有位小朋友也想拥有一枝神笔,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他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是—— [板书课题]:23假如

2、复习生字新词:(卡片出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宝宝我们认完了,课文我们能读好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还要注意读书的姿势。

2、指名比赛读。

3、比较一下这四个小节,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小作者有了神笔要帮助谁呢?

4、用一句话说说小作者用神笔帮助了谁、谁、还有谁?

三、感情朗读 感悟诗文

1、小作者是怎样帮助小树的?小作者为什么要帮助小树呢?(幻灯片展示小树在北风中瑟瑟发抖)

2、理解: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3、师生交流:假如你就是北风中那棵小树,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4、小作者是怎样帮助小鸟的?小作者为什么要给小鸟画谷粒?(幻灯片展示小鸟在鸟窝里饿的哭泣)

5、理解:遥远 哭泣 再也

6、师生交流:假如你就是那饿的哭泣的小鸟,你想对鸟妈妈说什么?你想对小作者说什么?

7、小作者要用神笔给不幸的西西画些什么呢?感悟健康的身体对人们有多重要。(幻灯片展示坐在轮椅上的西西)8师生交流:看到轮椅上的西西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点什么?

8、认识省略号,它在这里表示什么呢? 四 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欣赏配乐朗诵

2、小作者梦想着自己有一枝神笔,她没有给自己画好看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而是用神笔帮助了小树、小鸟、西西。我们身边也有需要关心,需要帮助,需要我们付出爱心的动物、植物朋友和人类朋友。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给谁画什么?

3、出示句式图: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画_________,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仿写。

4、交流反馈: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给谁画什么?

同学们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鸟画一片森林,让它们有一个舒适的家。”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没有水的地方,画一条清澈的小河。”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小朋友画许多书本和学校,让他们能够再回到学校学到很多的知识。”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医院的病人画许多神医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让他们早日康复„„”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我家的小狗画一只眼睛,它的一只眼睛瞎了。”还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颗威力无比的炮弹,让日本人再也不敢和我们争钓鱼岛。”„„

五、小结:孩子们,你们的爱心让老师非常感动,假如你帮助了别人你快乐吗?其实呀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学到这儿老师想到了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把玫瑰送给了别人,自己的手上还有余香。虽然这句话更深以层的意思大家还不是十分的理解,但是,我只是想让大家明白,要让我们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六、作业设计:

1、有滋有味地背诵诗歌。

2、课外阅读儿童诗,准备召开一次诗歌朗诵会。

3、仿照课文的格式续写诗歌。

七、板书设计:

《 假如》

小树

画红红的太阳

神笔 小鸟 画好吃的谷粒 关爱

西西 画一双好腿

教学反思:

《假如》文中最后说“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就让学生理解这个省略号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去自由想象,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给谁画什么?去挖掘这个省略号的蕴含,然后再交流。

学生的想象是多姿多彩的。“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鸟画一片森林,让它们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家。”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没有水的地方,画一条清澈的小河。”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小朋友画许多书本和学校,让他们能够再回到学校学到很多的知识。”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医院的病人画许多神医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让他们早日康复„„”还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颗威力无比的炮弹,让日本人再也不敢和我们争钓鱼岛。”„„一石激起

千层浪,学生在想象中激活已有经验表象,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越过语言的表层,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知识层出不穷,得到创新。他们的童心,爱心,民族自尊心,美好的理想„„都一一展现。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对课文的情景就能深入理解,浮想联翩,并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14.《尊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难点】理解杰克逊大叔夸奖那位年轻人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尊严》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学习第一自然段:读句子,想画面。通过理解“逃难、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等词,指导学生读出逃难者的艰苦。2、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

⑴ 当大家都在狼吞虎咽时,只有一个人例外。那么他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看图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哪些文字是描写这幅图的?

⑵ 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描写小伙子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体会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⑶ 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说说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⑷ 小结:对呀,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而杰克逊大叔的善良也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来看看杰克逊大叔是怎样评价哈默的? 3、学习五、六自然段,体会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2、指名读。3、分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15.《云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以培养阅读兴趣为取向, 运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上蓝天, 感受“云房子”的千姿百态。抓住关键词句,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积累,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感受雨过天晴后天空云彩的千姿百态和小鸟的活泼可爱,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指导写两个生字“客”和“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会生字“造、样、耍、客”,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 以读感悟, 感受雨过天晴后天空云彩的千姿百态和小鸟的活泼可爱,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 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 (多媒体出示在云朵上的词语) 。

指名开火车读, 分男女生读, 齐读。

(2) 同学们读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云房子》, 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

1. 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们, 刚刚下了一场雨, 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 有一些就留在了天上。请看:

(1) 多媒体演示雨过后天空飘浮着的云朵。你们猜, 这时候, 谁赶来凑热闹了? (小鸟)

(2) 可是小鸟在哪儿呢?有人愿意做小鸟吗? (呼啦啦举手一大片)

(3) 呀!这下, 天空可热闹啦!亲爱的小鸟们, 见到这么多的白云, 你们的心情如何?

(4) 小鸟们, 见到那么多漂亮的白云, 你最想说什么呀?指名说。

多媒体出示句子:“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瞧, 这些小鸟多快乐呀!你们也是快乐的小鸟, 谁想读这句话?

同学们太棒了,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

过渡:小鸟们迫不及待地衔来一片片云彩, 它们都造出了什么样的云房子呢?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并用波浪线把段中描写云房子的句子划出来 (生边读边画) 。

(5) 指名读描写云房子的句子。

课件随机出示句子。

(6) 多媒体出示小鸟们造的漂亮的五幢房子, 你最喜欢哪一幢?书上是怎样描写的?挑一幢你喜欢的云房子好好读一读。

(7) 指名朗读。

“有很高的大楼房。” (老师听出来了, 这楼房真高, 真大啊!)

“有很宽的大礼堂。” (知道“礼堂”是干什么用的呢?可以让很多很多人一起开会、举行典礼的地方。这礼堂真宽、真大, 可以让很多人在里面开会呢!)

“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 (你觉得大冬瓜可爱吗?听出来了, 这大冬瓜傻傻地横着, 真的挺可爱的。)

……

(8) 这些云房子真可爱、真漂亮、真有趣呀!谁能用四个字的成语来形容? (千姿百态、各种各样、多姿多彩、奇形怪状……) 谁能把这些千姿百态的云房子连起来加上动作读读?

自由加动作练读。

男女生比赛读。

(9) 指导背诵:云房子多有意思呀, 我们能不能把它们记住呢?

再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想着云房子的样子一边轻声地背一背!

齐声有感情地背诵。

(10) 画云房子, 说云房子:小朋友, 看到小鸟们在开心地造云房子, 我们同学们也忍不住要来造房子了, 你们想造什么样的房子呢?动手画一画吧。

2. 品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美丽的云房子, 小鸟的心情怎样?它们在干什么?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思考刚才的问题。

(2) 谁来说说小鸟的心情怎样? (开心极了)

谁能读出小鸟的开心?指名朗读。 (表扬:你读出了小鸟的开心!)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小鸟为什么开心吗?

句式练习。

(3) 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想想, 小鸟们都在干什么? (玩耍)

出示:玩耍。指名读, 学习“耍”, 引导学生将“耍”与“要”进行对比, 认真比较异同点, 加深识记, 教师范写, 生跟着数笔顺。

你看, 小鸟除了飞来飞去地玩耍, 他们还互相去对方的家, 去干什么呀?生齐答。

播放多媒体:小鸟们开心极了, 在云房子里飞来飞去, 互相说着, 说说它们说的是什么?

说话练习。

(4) 现在老师请两组的小鸟先来示范一下, 边飞边去请客人来自己家玩, 其他小鸟先看, 想想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好吗?

(5) 其他的小鸟你也想邀请好朋友到你家去吗?好, 那现在请小鸟们飞起来吧, 去邀请你的好朋友吧!

(6) 小鸟们开心吗?那请男女生比赛朗读这两段, 听一听谁读得最高兴?

过渡:这些小鸟真是好客呀, 有了这么美的东西还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忽然, 呼啦啦吹来了一阵风, 云变小、不见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巩固延伸

(1) 美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云房子的千姿百态和小鸟的活泼可爱, 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不想留住云房子?让我们再一次捧起课本, 美美地读课文吧!

(2) 欣赏《火烧云》。多媒体出示《火烧云》录像, 学生边看边听课文配乐朗读。

四、作业超市

(1) 仔细观察我们淮安城市上空的云彩, 可以画一画, 可以写一写。

(2) 演一演《云房子》。

(3) 赏读《火烧云》。

16.《最佳路径》(第二课时教学) 篇十六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教学方法

1.没有直接采用课后练习中的两个问题,以“倒推式”引导学生阅读,而是采取了“顺叙”的方式。一是考虑到“文路”,故事本身是按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二是格罗培斯的设计过程是思考问题——受到启发——解决问题。三是从学生的思维过程考虑,如果没有先感受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那种自由、随意,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格罗培斯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2.关于读的训练。小学阅读课应重视读的训练,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课教学基于以下两点侧重于默读、思考性的读:一是第一课时已发现学生普遍读得正确、流利。二是这篇课文不大适宜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最佳路径的由来,明白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体悟格罗培斯严谨认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的品质。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懂得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原因,明白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体悟格罗培斯严谨认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词语:

微不足道大伤脑筋

焦躁吆喝

无人看管深受启发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有宽有窄幽雅自然

1.指名读词语。

2.选用词语简要说说故事内容,能全部用上最棒。

【既复习了重点生字词语,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习1~2节

1.理解“微不足道”:“微不足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前面加了一个“最”字,说明

什么?

2.默读1-2节,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格罗培斯“大伤脑筋”?有些地方不能一眼就看出来,需要用心去读,细细体会。

3.最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却让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难题的世界建筑大师“大伤脑筋”,说说你的体会。

【抓住词语“微不足道”和“大伤脑筋”引导学生触摸文本,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感受格罗培斯的“大伤脑筋”。同时懂得这样写的好处:对比突出格罗培斯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表面,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背后。】

三、学习3~4节

1.带着日复一日的苦苦思索,格罗培斯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在法国南部著名的葡萄产区,他发现了两种大不相同的现象。默读3~4节,找到描写这两种现象的语句,你能发现有哪些不同吗?

2.假如是你,你愿意买谁的葡萄?说出理由。

格罗培斯对这两种现象不仅作了比较,还进一步思考,他发现了老太太的葡萄总是最先卖完的秘诀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理解“人”、“其”指谁。

3.出示说话练习:这时,格罗培斯豁然开朗,灵感突发:“路径设计的方案有了……”

【抓住两种不同的现象,比较、体验,感受老太太的葡萄总是最先卖完的原因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体会格罗培斯从中受到的启发。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比较读,抓关键词体会。说话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还原“设计方案”口头表述,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训练:一要理解,二要转化,三要表述。既使学生具体理解了“深受启发”,同时又引导学生注意了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四、学习5~6两节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方案变成现实的情景。听范读,想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样子。

五、学习第7节

1.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评委,请说出投它一票的理由。

2.出示:“那并不是我的设计,而是游客的智慧。”你认为呢?

3.小结:智慧的火花不是凭空闪现的,它需要你永不满足、敏于发现、善于思索和借鉴。

【引入链接资料,以格罗培斯说的一句话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明白最佳路径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学生也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个会思考的头脑,善于向别人学习等等。】

六、学习写法

本文是写最佳路径,还是想让我们认识格罗培斯这个人?他在全世界留下了70多处著名的建筑设计,作者为

什么选择最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来写?

17.雾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七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时编号:072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谈谈你的体会,指名说。

a.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指导朗读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

b.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背诵。(抓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观察插图,让学生形容一下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雾凇

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18.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八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齐读课题。

2、快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老汉)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他和儿子(都牺牲)了。

二、感情读文、体会老汉的精神品质

(一)、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描写老汉有关的语句,边读课文边注上简短的旁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1、学生汇报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A.从站着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老汉很沉着)B、读一读这个句子,如果读的不好,纠正读

老汉清瘦的脸上躺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从老汉的表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着急)

B、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可能在想什么呢?(只有有秩序的排队,疏散,撤离得才快些)

C、像一座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镇定、)D、该怎么读这句话?(读得坚定有力)E、齐读这句话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党员排在后边,那谁排在前面先走?(群众)

从老汉的语言描写中,你有什么体会?(老汉大公无私)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 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读了这句,你体会到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2)当时的情况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把语句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你又体会到什么?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当时的情况又是怎么样?

(2)从老汉的“推”字当中你又体会到什么?(爱自己的儿子)

(二)、从山洪的凶猛感受老汉的精神

课文中出了除了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之外,还写了什么?写了山洪。把描写雨大和山洪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1、学生汇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狰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从第一自然段的“像泼。像倒。”你发现了什么 ?(四个字两句话)

3、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之为短句。师板:短句。短句可以增强气势。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读一读,如果读得不好,纠正读。(有力,并猛)

4、读一读描写山洪的这六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洪水的凶 猛 板书 :凶 猛)

5、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想想这些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小组间交流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运用了比喻、拟人、像野马形象的说明了洪水的猛、狂。跳舞是说优美的舞蹈吗?其实也是在形象的说明了洪水的疯狂、放肆,令人畏惧,胆战心惊。把人们逼近死亡。这样的句子的写法叫反讽。)6,有感情的齐读。

7、老师引导读

(1)在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的时候,老汉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 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在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老汉却——————(3)死亡在洪水的狰狞笑声中逼近,老汉却————

8、过度、从这样凶猛的洪水中更加衬托出老汉是个沉着稳重临危不乱大公无私的人,此时此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一起读读故事的结尾吧!老太太来祭奠会对丈夫和儿子说些什么呢?

老伴啊,乡亲们都说:————————————————————————————,——————————————————————你听到了吗?”

“ 儿子啊,虽然你走了,但是————————————————” 三.桥的含义

1、如果让你给桥取个名字,叫什么桥?为什么? 四.拓展

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9.《跳水》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篇十九

《跳水》是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 孩子为了追回帽子, 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 船长急中生智, 命令儿子跳水, 使孩子转危为安。

【设计理念】

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 (故事情节) 和暗线 (情绪变化) 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 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走进课文情境, 获取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朗读体会, 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 继续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带领学生入境

谈话激趣, 问题导入新课

这一天, 海上风平浪静, 船上的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 在甲板上非常放肆。那么, 放肆的猴子会有怎样的举动呢?

二、读———批注课文要点

精读课文, 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2~4 自然段, 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1)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三、析—感知事件的发展

(一) 品词析句, 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水手们都笑起来, 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把帽子摘下来, 用牙齿和爪子撕。” (猴子逗孩子, 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 孩子“哭笑不得”, 很尴尬)

师点拨:此时此刻, 孩子心里想写什么?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 也太丢面子了) (……)

2.“孩子气极了, 他丢开桅杆, 走上横木。” (气愤到了极点, 失去了理智, 走上横木, 陷入了绝境)

师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 体会孩子“气极了”时的心情, 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 以读促思, 体会孩子陷入绝境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 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请学生读, 要求读出“危险”)

(2) 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 他就会跌到甲板上, 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 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请学生读, 要求读出“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从图片上体会) 。

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 理解孩子的危险———难以转身, 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请学生再读, 要求读出“危险”)

3.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4.齐读, 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三) 以说促思, 齐动脑想办法

师引:孩子的脚底摇晃起来了, 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如果当时你在场, 你会用什么办法救他呢?

1.讨论交流: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 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 又有把握。

2.小结过渡:其实, 这些办法实际上都行不通, 那么在这危急时刻, 作为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四、悟———领会故事的精髓

1.指名读课文第7 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 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 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

五、品———感受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 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8 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怎样?那为什么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孩子不跳水, 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 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创设情境, 引读, 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六、总结升华, 拓展延伸

1.学习课文后, 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7 自然段, 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3.船长的儿子醒过来了,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对水手们说些什么?

4.请你选择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做批注笔记。

七、作业

上一篇:JL02总监办建设管理提升年实施方案下一篇:十八大团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