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的史诗不朽的丰碑(精选3篇)
1.雄浑的史诗不朽的丰碑 篇一
轻车简从,他将生死看淡;北海牧羊,他将爱国演绎到极限;兄弟离世,他将国与家衡量万千;须发尽白,他将生命汇成一篇千古赞言。他是民族气节的坚守者,他是爱国报国的践行者,他是不屈与执着的代言人。他是苏武,是中华历史上的不朽丰碑。
持一根旄节,他离开熟悉的家乡,离开了年事已高的母亲,离开了年轻的妻子、年幼的孩子,义无反顾,他踏上了茫茫征途。前方的大漠,迎接他的不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亦或是“祸福固相倚,未知前事难”的坎坷牵绊。轻车简从,他带领一百余人出使匈奴,他忘了自身的安危,忘了亲人的思念,这一刻,唯有“国”在他心中,刻骨铭记,融于血脉之中,分量万千。
守一种信念,他痛斥卫律贪图富贵名利、过眼云烟;生死当前,他无畏无惧,哪看刀锋近在眼前;被无辜牵连,他义正言辞,为不辱于国,他当机立断;北海牧羝,明知欺骗,他孤身一人,勇往直前。荒芜之地,他记住了国重于天,忘记了天寒地冻、归期无边;廪食不至,他啮雪吞毡,记住了民族气节,忘了生存甚难;名利诱惑、富贵在前,他却不肯前进一步,心中记住的,唯有大汉尊严,不容侵犯。在忘记与铭记之间,他守住了气节,将对里的词诠释的完美自然。
着一身布衣,他屹立于严寒之中,岿然如山;饥渴难耐,他坚定不移地望向遥远的长安,北风猎猎作响,拂起了他的衣衫,却拂不动他矢志不渝的信念;严寒渐渐逼近,冰封了他的触觉,却封不住他对家国的思念。茫茫大漠,他是一只孤雁,仅仅铭记了使命,却忘记北漠的严寒;皑皑白雪间,他是一朵雪莲,仅仅铭记了汉家使者的高贵,却忘记富贵荣华近在眼前;背井离乡,它是一块屹立的丰碑,仅仅铭记了肩负的使命,却忘记了时间绵延。兄弟相继离世,他庆幸兄弟为国赴难;夫人改嫁,母亲离世,巨大的打击无法撼动这汉子如山坚毅的誓言。他的铭记,镌刻一代英雄的伟岸,他的忘记,书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尊严。
他的铭记,传唱了千古不曾改变,他的忘记,让投敌叛国之徒不禁汗颜。黄河的气势磅礴,却比不过他的气节壮烈,泰山的雄伟高远,仍比不过他持节牧羊的身影,那么伟岸。岁月逝去,苍老了容颜,却无法苍老他心中巍峨的信念。这个铁一般的血性男儿,用一腔爱国热血谱写了最为壮丽的诗篇,在忘记与铭记之间,他坚守了自我,于是在歌舞升平的长安与严寒难耐的北海之间,筑起一条笔直的路,汉与匈奴最终和谈。因为苏武,我懂得了铭记与忘记,原来,铭记与忘记可以两全,铭记了不屈与爱国,忘记了私利与生死,就必能坚守住自己要守住的底线。
苏武是一块不朽丰碑,屹立于华夏五千年历史之中,屹立于每一名华夏子孙心中,直至永远。
2.生命的抉择,不朽的丰碑 篇二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概括性强,重于说理,疏于记事。在教学中,力求:
1,走进教材,缘事悟理。明白一个人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件,就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2,超越教材,读人悟情。通过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体验、理解他的伟大。
3,走近历史,读史晤史。通过对课文诸多隐性内容的发问和解读。理解历史是伟大的,而用生命书写中华文明和自己的历史的人更伟大。
教学过程
一、赏读名言,证明伟大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学生说,略)为什么把他称作中国古代伟大的人物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2,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吗?反过来又怎么讲?
3,他不仅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史书,还说过一句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读一读,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司马迁希望自己的死怎样?
4,司马迁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一介书生,以怎样柔弱的躯体,用自己的生命,在历史的天空。写出他的伟大的呢?
[语文课堂是一池绿水,充盈期间是丰富的言语活动、人文意蕴和人类情感。剥离了人文和情感的语言,显得苍白;滥情和空谈人文,则使语言流于肤浅。所以,教者开课提出本课中心,让学生议论伟大的人物、品味他的名言,指导学生运用关联词来表达。]
二、读中见悟,感受伟大
1,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司马迁写出了怎样的一部史书呢?快速地边读边想。
2,能简单地说说这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吗?哪些词语能够说明?(13年,52万字,耗尽了,毕生,用生命写成)板书:辉煌巨著。
是啊,这是一部伟大的史书,它的伟大不仅是52万字和13年的写作的时间,更重要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让我们读读下面的材料。
研读补充材料:《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千古佳作》——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
通过阅读,你又体会到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教师简介《史记》的伟大成就。
《史记》共130篇,其中介绍人物的是112篇。这些丰富的人物,上自远古时代的黄帝,下到当朝的武帝,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
鲁迅先生这样盛赞《史记》一(板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让我们带着崇敬、带着深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教者的教应顺着学生的学路走,因学定教。这样才是自然的。学生初读课文,更多的理解是因为这个史官写了一部伟大的史书,所以觉得他伟大。那么,教学顺着这样的路子,先带着学生了解这部辉煌巨著,是很恰当的。同时又努力超越教材。引入王立群教授的观点,丰富了课堂,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深入品读。理解屈辱
过渡:我们说司马迁是伟大的,不仅因为他写作了《史记》,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他不是在正常的情形下完成了这部旷世之作的。浏览课文,看哪儿作了介绍?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读完这段文字,我们有哪些特别的感受呢?让我们试着读出来:正当他一
1,指名接着读,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小结:据史书记载,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同类了。你们能明白吗?这种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人的身体,又极大地侮辱人的人格。何况这种屈辱本不应该降临到他头上,他是含冤受刑的,他只是为了一位姓李的将军辩护了几句啊。
3,出示,用心再读: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一边是七尺男儿那血性的人格,一边是父亲那殷殷的嘱托,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他该怎么办呢?
(出示:“但是”到“隶字”)
轻声地读,用心去体会。你能说说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吗?
面对飞来的横祸,司马迁做出人生最艰难的抉择,他要——(学生说,略)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一(学生说,略)一定要——(学生说,略);他还想到: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学生说,略)。这个喝着黄河水长大的血性男儿,在英雄的故事熏陶下的孩子,决不会选择死,只选择生。所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生说,略),一定要——(学生说,略)。
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指名读,齐读。
想到这些,他悲痛地说——
想到这里,他坚定地说——
想到这里,他顽强地说——
是啊,是死是生,这是多么艰难的人生抉择。死,很容易,只要血溅墙头;生,很艰难,每天要忍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剧痛。
我想,这个英雄的七尺男儿,一定还有更多的话没有说出来,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出示:也许,面对父亲的墓碑,他会想——
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他会想——
面对别人嘲笑的目光,他会想——
面对已经写下了许多文字的书稿,他会想——
所有的想法,凝聚成一句简单的话,那就是——“我要活下去!要写完这部书!”所有的回想,凝成一句响亮的名言,那就是——“我要做一个重于泰山的人,决不做一个轻于鸿毛的人!”所以——(引读。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
5,然而,写作的道路依然充满了艰辛。同学们,让我们看一看书上的插图,静静地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出示:
(1)冬天,寒气刺骨,司马迁……
夏天,酷热难耐,司马迁……
(2)白天,司马迁……
晚上。司马迁……
(3)每一次,当他遇到难题或者不明白的地方,他就……
6,13年,4000多个日日夜夜,52万字。请问,这是一本普通的史书吗?请你说说你的理解。——这是一介书生用生命和血涸写成的史书啊!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语文课堂有一个重要的取舍,那就是教什么。这里,教者围绕第三自然段,进行了生动而丰富的演绎:了解史实、感受人物内心、描述人物言行等,使原本简单的故事充实丰富起来。学生们在了解这段史实过程中,看到了一个有思想、有血性的史官形象,这就是语文教学,把文字还原成意象,让意象流淌于课堂和学生的心田。]
四、感悟历史。书写情怀
教师小结:是啊,历史是正直的。它永远会公正地记住每个该记住的人;千百年来,将相王侯,何其多哉,但有多少能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他们的身影呢?一介书生司马迁,却因为他的苦难和他不朽的著作,被大写在历史的天空,让后人久久地仰视。历史是伟大的。它永远公正;用生命书写历史和生命轨迹的人更伟大。
是什么成就了司马迁和他这部伟大的著作呢?请大家再读读王立群教授的文章。
是啊,一部《史记》,光照千秋。然而,它的诞生并不仅缘于一个伟大的史官,还因为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让我们读一读王立群教授的这样一句话吧。
出示: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戕害。改变了司马迁一生的命运,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卓绝的史学著作。
读了课文,我想大家有许多感想,那么,请选择下面的话题写一段语。
1,司马迁在悲痛与屈辱中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2,读后感:《史记》和司马迁。
[课堂也需要画龙点睛,以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人物。评述历史,似乎深奥,但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深刻所在。学生的人生思考从这里开始。]
设计总评
有专家认为,一堂语文课应该追求两点:一是深刻,二是深情。深刻就意味着不能泛泛而读,漫无边际的空谈和琐议,必须有中心、有主见、有真知灼见。深情则要求师生一同经历并感受课文人物及作者借助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二者相辅相依,缺一不可。本课努力在三点上体现深情与深刻。
1,注重由事到人,由事到史,探寻伟人的精神,逐步让司马迁的伟大人格和精神通过他不朽的著作和响亮的名言得以证明和显现。
2,借助朗读、讨论、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当时司马迁求一死容易,而忍辱求活才是真的艰难。
3.雄浑的史诗不朽的丰碑 篇三
抗战胜利是个宏观概念,
而这其中每位战士的付出、每次战略的决策、每场战役的大捷都是胜利的具化体现。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抗日战争主题展”中,
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档案、一件件实物展品的背后,
都是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
让人感到那一种同仇敌忾、共御外辱的民族气节,那一股万众一心、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博物馆简介
地铁一号线军事博物馆站下车,从东北口出来能看见一座礼堂式的建筑,上面挂着八一军徽,这里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陈研究部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筹建于1959年,是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3月12日,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毛泽东主席为军事博物馆题写馆名,在信笺纸上写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1个大字。1960年8月正式开放。
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主要收藏、研究、陈列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历程和人民军队建设成就,以及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军事历史的的文物、实物、文献、资料。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基本陈列有土地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全国解放战争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古代战争馆、近代战争馆、兵器馆、礼品馆等。目前,博物馆主楼正在进行加固改造工程,仅露天兵器广场和西侧博兴大厦临时展览对外开放。
2015年7月16日,《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抗日战争主题展》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开展,共展出版面展品422件、文物档案515件(套)。展览通过“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八路军新四军出师抗战开辟敌后战场”、“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根据地军民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战”、“解放区军民反攻作战夺取抗战胜利”五个部分的内容,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进行了全方位诠释。
古代雄关 打破日军不败神话
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刻有“中流砥柱”四个大字的全民族抗日洪流展墙,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军民团结,陷敌于汪洋大海的战争画卷。工作人员介绍说,“中流砥柱”,是全国抗战期间,由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1941年5月,毛泽东明确,“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穿过“青砖”垒就的城门,进入平型关的地界。这部分展区陈列的大量战利品充分展示了八路军首战大捷的辉煌。工作人员指着一把佩剑介绍说,这是一把日本高级军官的佩剑,也叫肋差,揣在肋下,用于近身作战。而旁边的一把军刀,是和肋差在同一场战斗中缴获的,而且同样是日军相当级别的军官佩用的。这把军刀当时被缴获后,通过八路军办事处驻武汉办事处、南京办事处送给了当时的李克农,通过他向中国的大后方以及国民党方面予以展示。一把军刀要在大后方和国民党方面来进行传递展示,是因为这把战利品来自一场有特别意义的胜利。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两个月的时间,日军便将战场扩大到了山西一带。在日军准备向太原发起总攻的时候,必须路过平型关,而平型关自古就是太原的门户、长城的关口,几百年来都是阻挡外敌入侵的。当时的八路军领导人朱德、彭德怀做出部署,派第115师使用运动战和游击战从两侧、后方进行夹击,配合正面作战的友军一起围歼日军。1937年9月25日,日军的板垣师团钻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一声令下,八路军向日军发起猛攻,歼灭了日军1000多人,击毁了汽车100多辆,缴获长短枪1000多支,机枪20多挺,这就是著名的平型关大捷。而这场战斗是全国抗战以来,在华北地区主动寻歼日军的第一场胜利,它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全国的抗战斗志,也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中国制造 第一支自制步枪
如今中国国力强盛,很多先进武器都是自己研发制造的,而在抗战时期,有首歌唱道:“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1937年,音乐家贺绿汀在被八路军抗战事迹感染后,谱写出了这首传唱至今的《游击队之歌》。
1940年5月,八路军领导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单靠敌人给我们造,代价太大,也不可靠,还得靠自己制造。”工作人员介绍说,1940年,中共开始安排轻型武器的研制工作,展览现场的八一式马步枪就是相应的代表,它也是八路军在抗战时期生产的第一支自制的制式步枪。
1937年到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比较擅长的是生产手榴弹和火药,对于步枪、手枪这些武器,只能修理装配。八一式马步枪因1940年8月1日研制并试射成功而得名,全长不到1米,重6.7斤,这在当时算是轻型步枪了。虽然不起眼,但它最大的优势是短小精干,为适应当时八路军近距离刺杀,肉搏战术,在枪管的头部下面还隐藏着一个三棱刺刀。不用的时候,反贴在枪管上,肉搏的时候,按动按键一甩,就可以迅速完成自行固定。值得一提的是,在枪管头部的瞄准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瞄准射杀,被彭德怀誉为“天下第一准星”。
然而功能如此强大的步枪,作为主要研发人之一的刘贵福和当时的兵工部部长刘鼎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任务。其实八一式马步枪是在之前刘贵福等人研发的“无名氏马步枪”基础上,结合了“捷克式”、“三八式”、“中正造”、“汉阳造”等多款步枪的优势研制出来的,最多可以连续射击200发子弹,而且很快就大规模投入了生产。从1940年8月到1945年,一共生产了近9000支八一式马步枪,成为八路军使用数量最多的轻型武器。
鲜艳旗帜
揭秘抗日特种部队
在主题展上,有一面高高悬挂着的红色旗帜很是显眼,居中的红色五角星,底下是两排整齐的黄色俄文字母,中间标识着数字“88”。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面旗帜的来历有关于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组建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在对抗日军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装备落后,而且要克服零下40摄氏度的恶劣环境。为了防止在深山里被日军飞机侦察到,他们很少生火取暖,吃饭基本上都是“冷藏”的温度。像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等都是东北抗联的英烈。
1937年,东北抗联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长期孤悬于敌后。到了1940年年底,东北抗联还剩大约1000余人,为了保存战斗力,东北抗联领导人经过商议,决定转移到苏联远东地区修整。就在那个时候,东北抗联和苏联远东红军达成联盟,苏联红军专门为东北抗联开办了汽车驾驶、无线电通信、空降跳伞的训练课程,尤其针对东北地区极冷气候以及冬季雪大的特点,还专门增加了滑雪的特种训练。东北抗联的战士们训练都极为刻苦,每天都坚持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训练,惊人的毅力深深地触动了苏联红军。东北抗联在苏联几年的艰苦训练中不断成长壮大,从一支只会打游击的队伍,发展成了中国第一支掌握着先进武器装备,接受现代战役战术训练的队伍。后来他们被列编进了苏联红军的建制,被授予了这面“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的旗帜。
1945年,他们和苏联红军并肩作战,向霸占着中国国土的日本关东军及其盘踞在东北地区的日军发起了猛攻,最终完胜日军。战事结束后,苏联红军的一位元帅还致信感谢称赞道,“抗联将士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展览的尾声,是一面巨大的“抗日英烈墙”,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八路军烈士名录、新四军烈士名录、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烈士名录、东北抗日联军烈士名录向世人诉说着他们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雄浑的史诗不朽的丰碑】推荐阅读:
英雄史诗不巧丰碑征文09-07
咏史诗?陇西,咏史诗?陇西胡曾,咏史诗?陇西的意思,咏史诗?陇西赏析06-10
咏史诗?上蔡,咏史诗?上蔡胡曾,咏史诗?上蔡的意思,咏史诗?上蔡赏析08-07
咏史诗?柏举,咏史诗?柏举胡曾,咏史诗?柏举的意思,咏史诗?柏举赏析09-12
东方红史诗观后感10-28
中考复习:怀古咏史诗鉴赏(含答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