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总结笔记

2024-08-22

农业生态学总结笔记(精选12篇)

1.农业生态学总结笔记 篇一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总结

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已经结束。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仍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不断深入探讨教学新路子,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效果。

本学期完成的工作情况如下:

一、在教学方面

1、顺利完成学校布置的全部教学任务,中专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全部课程和实训报告。

2、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按教务科要求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

4、顺利安全完成本学期的实训任务。

二、在研讨和学习方面

1、我在开学初期就怎么样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学生培训,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2、组织讨论如何实施本学期各种技能竞赛问题,并成功举办了本专业的一次生产经营与技术推广知识比赛。

三、主要成绩

1、进行了全体学生“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在本专业组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工作下比赛得以顺利进行,比赛决出前三名,给获奖的学生颁发了奖状。

2、学生顺利完成了生产经营与技术推广综合课程,顺利的进行了期末考试。

当然在教学、教研及科研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2.品牌农业+生态农业 篇二

2000年,只有18岁的岳纲亮进入淇县宏运化工厂,任职为供应科长。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在事业正风光时,他将目标转向了农业行业,成立了任淇县联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几年来,岳纲亮多次被市、县政府评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县劳动模范。个人事迹多次被大学生村官报、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等中央、省、市多家媒体报道。

淇县联发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7月,位于淇县北阳镇新庄村,注册资金1000万元,社员363户,流转土地3500亩。合作社拥有占地630亩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一个,园区内有年出栏1万头标准化养猪场1个、日光大棚10个、小拱棚140亩、露天蔬菜240亩、良种培育基地190亩,蔬菜年产量达到4000余吨;拥有占地2870亩的绿化苗木基地一个,是一家集畜牧养殖、特色蔬菜种植、绿化苗木培育、良种繁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合作社。2013年,被鹤壁市政府列入鹤壁市现代农业三年推进计划中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先后荣获省级种植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省林业示范合作社、省农业示范合作社、省供销社系统“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示范社等多项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市、县、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社员增收、土地增效为目标,以发展“猪一沼一菜”为重点,以发展品牌农业、有机农业为核心,逐步建设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合作社组建了高标准的农产品检测室,配备了专业人才,并与河南农大、河南科技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功引进多个适应市场的新品种,注册了“鹤和”商标品牌,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及ISO9001、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正在进行。同时,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开发,合作社规划的3000立方米的大型冷库已完成规划,2400平方米蔬菜分拣包装车间也将开工建设。

2013年,合作社积极响应鹤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号召,投资2700余万元,以每亩不低于1100元的价格在京珠高速公路沿线淇县北阳镇段流转土地2870亩,种植了大叶女贞、速生法桐、速生白蜡、垂柳等各类绿化苗木50余万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基地建成后,年可出圃优质绿化苗木30余万株,年收益可达900余万元,可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民种植绿化苗木。

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展林下种植,以短养长,不但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有效地改善了林地小气侯,促进了林木健康生长,提高了林地生产率,并有效地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基地林下已种植芦笋300亩、白芷200亩,防风200亩。蔬菜600亩,目前长势良好。近日,合作社还将继续在林间种植中药材,种子已经到位,正在整理土地。合作社林下经济的发展可带动当地1000多户参与,户增收入每年达1000多元,并为当地农民创造2000多个就业机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5月,在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考核组进驻淇县,针对淇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进行考核的同时,岳纲亮开始学会如何使用一亩田拓展销售渠道。在以往,岳纲亮只能通过自己积累的人脉主动出击,销售合作社的农产品。但当他开始熟悉使用一亩田平台,并通过了实名认证和企业认证后,他的实力也得到采购商的认可,每天都有五六个优质采购商与他取得联系。

截止到目前,一亩田已经为岳纲亮带来了很多采购订单。他相信,生意是靠诚信和热情点滴积累起来的,非常感谢一亩田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岳纲亮认为,对于合作社来说就是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下步,他将结合合作社实际,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生态文化传承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采用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利用3000亩的“天然氧吧”,投资3900万元,聘请河南省工程咨询公司高标准规划建设USR沼气池1200立方米,沼渣储存池1800立方米;智能化水肥调节灌溉中心294平方米,育苗联栋温室5280平方米,池塘2万平方米;鸡粪和秸秆发酵棚、鸡粪加工车间及仓库等共1500平方米;林下蚯蚓300亩,蛋白饲料加工车间、蚓粪加工车间、管理及仓库等共1350平方米。配套主要生产设备42台套,以及供水、供电、办公生活等辅助生产设备设施。在此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条,给产业赋予文化的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养殖、种植和休闲旅游协调的综合发展格局。总之,就是把合作社建设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典范,是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

“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真诚期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多到合作社进行调研和参观,多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给予更多帮助和指导。”岳纲亮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人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3.生态学读书笔记 篇三

文章题目:恐龙会再次出现吗

来源:科学技术出版社《知识就是力量》 作者:徐娜

1.文章的研究意义:

两亿多年前的巨型恐龙时代会再次在地球上出现吗?有科学家表示,恐龙时代可能再次出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与温度的关系,高温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采用的方法:

文献参考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3.主要发现:

现在的地球如果继续不断升温可能将变得和两亿年前的地球极为相似,那么,蜥蜴可能进化成像恐龙那样巨型的爬行动物。高温热浪对于大部分生物来说都是不利的。但是,美国古生物学家詹森.希德等人认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包括蜥蜴在内的冷血动物会逐渐地繁荣起来。两亿多年前的地球大部分被热带雨林覆盖,爬行动物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迅速繁衍且体型不断变大,地球开始被恐龙统治。不仅仅恐龙的进化历史可以证明上述观点,希德等人还发现了新的证据,那就是“莫里森巨蜥”化石。如果人类不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地球温度将不断升高,南北极的冰雪将全部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将被淹没,地球大部分地区将变成温热雨林和干旱沙漠地区,在湿热的天气下,大多数动物很难通过蒸发汗液和唾液来散热,为了散热,动物体型开始变小,体内脂肪储量变少。而像恐龙那样的冷血动物的体温是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高温有利于它们获得像温血动物那样的体温,从而使它们的活动体能增强,爬行动物是从两栖动物进化来的,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减少它们的水分蒸发,使其有充足的水分来维持新陈代谢。人类将面临极大的威胁。接着草木疯长,地球含氧量不断增加,这一切都有利于爬行动物大规模繁殖,而且体型不断增大,最后进化成恐龙那样的大型动物。现在在热带雨林中就有巨型蜥蜴的存在,它们是肉食动物,有纪录片拍摄到它们围猎大型野牛的场景。如果地球没有人类了,几千万年或者几百万年,各种巨蜥就可能出现在热来雨林地区,地球就可能再次进入“恐龙时代”。

4.理论及应用价值:

爬行动物的出现与气候变暖也有关系,高温热浪对生物圈有着极大的危害,高温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极为重要,没有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就很难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5.启迪: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类无节制地吸取着地球的资源,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多次受到血的教训之后,人类开始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尤其重视全球变暖问题,全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极为不利。看到这篇文章时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美国的灾难大片《2012》,我相信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会刻骨铭心。这篇简短的文章不仅仅是在讨论恐龙是否会再次出现的问题,更是对全球变暖长期隐患的讨论,使人们更加的关注环境问题。事物之间有相互促进,也有相互抑制,在这促进与抑制之间,从而达到一个平衡而稳定的生态环境。环境与生物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恐龙时代都只是过去,我们应该珍惜现在,保护好我们目前唯一的家园,不要让恐龙时代再次出现在地球,虽然说万物都有始有终,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但我们也应该好好的珍惜我们仅有的家园。我们还应多阅览各个方面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做个充满好奇心热爱科学的人;应多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做个有心人。

姓名:

4.农业生态学 篇四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生态系统特点:1具有生命性。2具有地区性。3具有演替性。4具有动态平衡性。5具有开放性。按人为干预程度划分1自然生态系统2驯化生态系统3人工生态系统

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能量不会消失也不会创造,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数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传递方向和转化效率)能够保持较高的自由能和较低的熵值。

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过程称初级生产

总初级生产力(pg)指在一定面积上、一定时间内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

次级生产者: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其它有机体,利用初级产品进行物质生产,能量积累的过程。十分之一定律:次级生产者转化初级生产的产品过程,大约只有10%转化为次级产品的能量

食物链: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能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的营养序列。类型:根据能流发端、生物成员取食方法及食性不同,可划分为1捕食食物链(草牧或活食食物链)2腐食食物链3寄生食物链

生态金字塔可分1数量金字塔2生物量金字塔3能量金字塔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1植物—草食动物—食肉动物2各营养级中的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排泄物和残留体进入腐生食物链,在分解者作用下,被还原为CO2、H2O和无机物质。3各营养级生物有机体在代谢过程中都要呼吸消耗能量,并以热能形式消散于环境。

特点!进出的平衡性2不可逆转性(单向、非循环)3耗损性

“十分之一定律”著名生态学家林德曼发现,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率在5-20%之间,平均10%,大约有10%的能量转变为下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其余90%消耗于采食者的选择浪费,排泄和呼吸消耗,这就是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

根据“十分之一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改善食物结构,多吃肉、奶、蛋,就必须注意维持一定的人地比例和努力提高初级生产和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否则,在人多地少,生产力低下,转化效率不高的国家和地区,缩短食物链,以素食为主。

物质循环的特点:1可循环往复利用2物质流和能量流密不可3生物在循环中占有特殊地位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稳态机制

水循环中的主要问题是:1,地区间分布不均匀2.过度开采,形成“地下漏斗3.水资源污染。碳循环中的突出问题:产生“温室效应”

磷循环中的问题是:1.全世界磷的贮量有限,磷是不可代替资源。2大量使用打破原有平衡,带来环境问题 环境: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周围的影响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外界力量、物理条件(光、热、水、土、气)及其它有机体的总和

生态环境: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指生物有机体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生物起作用的环境总和。

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上限达海平面以上10Km以上的高度,下限达海平面以下12Km深处。植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可分阳性、阴性、耐阴植物。

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可分酸土、碱土和中性植物。

耐性定律: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和最大最的界限,限存在一个最低限和一个最高限,两限之间称耐性范围。

限制因子的应用1某地适种作物的确定2原有生态条件的改造3确定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4指示植物的利用。

生物的生态适应1生态型(分气候、土壤、生物生态型)2生活型

生态位: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行为。

内禀增长率:当建立了稳定不变的年龄分布时,这时的种群在无限制条件下的增长率,也称做生物潜能。指数增长常见于细菌,浮游生物,某此昆虫及一个生杂草。

种群波动的情况1非周期性的波动;2周期性的波动。原因:1非密度制约2密度制约

生态对策:指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r对策:体积小、数量多、寿命短、存活率低,但繁殖率高,具较大的扩散能力(昆虫、杂草、细菌及一年生短命植物)

k对策(多年生种子植物,乔木,脊椎动物)

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与固氮细菌)

生物种间的他感效应:由生物体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能在生物体间传递信息,并导致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又称克生作用。

农业生产中对种间关系的利用:1利用种群间的互利共生、互容关系,实行间作套种、人工混合林的建立。2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关系3利用种群间的捕食与寄生、竞争等负相互关系,生物防虫防草。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群落的成层现象)2水平结构(指作物分布)3时间结构

群落的边缘效应:指在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较相邻群落增大的现象。

原因:由于群落交错区的环境较复杂,异质和多变、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提供条件,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隐蔽条件。

原生演替:指在没有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群落被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逆行演替:在通常情况下,群落的演替总是由简单、不稳定和生产力低向复杂、较稳定和生产力高的方向发展,但在某些外力作用下,群落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发生逆行演替

顶极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的特征:1它是系统内部与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相对稳定3有机物质的年生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4顶极群落若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存在下去。

群落演替理论在农业生产上应用:1对撩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3人工模拟群落演替进展,促进植被的建立和恢复4建立仿自然顶极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维持着某种协调状态。

生态平衡失调: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压力或冲击时,系统的平衡受到影响,如压力或冲击超过了生态系统承受力或阈限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以至消失。

结构上的标志:1一级结构缺损2二级结构发生变化

功能上的标志:1能量流动受阻2物质循环中断

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病虫害)2人为原因(资源不合理开发、工业“三废”)

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成1农业生物系统2生态环境系统3人工调控系统

为什么说农业生产的实质是能量转化的生物学过程?

太阳能不能直接为人类或动物直接利用,必须经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食物链转化利用,农产品中70%左右的不能直接被人类利用的产品只有通过其它动物,转化为肉、奶、蛋产品供人类利用,畜禽也只能利用第一生产中的一部分,其余除呼吸代谢消耗外,随粪尿排出体外,人类又以施肥等方式将这部分归还土壤,满足土壤微生物对能量需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以草牧食物链为主。2.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短。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较高。4.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开放性强。5.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具有双通道特征。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有:1.选育高光合强度品种。,2.改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3.改革种植制度,适长光能利用时间。4.增加辅助能投入。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1.目标性产出。2.非目标性产出。

扩大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1.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扩大绿色面积,提高对太阳能的吸收、固定和转化效率。2.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并举的农业发胀方向,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3.建立多层次的能量转化结构,减少能量无效损失,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4.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辅助能的投入,提高光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开放性。2.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高效性。3.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自我调节能力差。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出:1.农畜产品输出。2.反硝化作用输出。3.挥发损失处处。4.淋溶损失输出。5.水土流失的输出。6.燃烧作物秸秆和畜粪损失输出。

论述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的主要问题及保持农田养分平衡途径:1.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的主要问题①作物秸秆无谓焚烧未能正常还田,是影响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原因之一。②水土流失造成大量养分流失,是影响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又一重要原因。③豆科作物、豆科绿肥、牧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也是英献给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原因之一。④农田营养物质投入不足,氮、磷、钾比例失调。⑤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区域间差异悬殊,基本趋势是发达地区较好,边远山区、贫困落后地区差。2.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途径:①嘉庆各类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第一生产力,以生产富集更多的物质,同时还应合理 安排种植归还率高的作物类型,扩大豆类作物和豆科牧草绿肥种植面积,实行合理轮作稻茬。②积极强化牧业,扩大有机物质的生产转化。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④妥善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匮乏的状况。

农业资源按其来源的分类:1.自然资源。2.社会资源

农业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更性分类:1.可更新资源。2.布可更新资源。

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现状:我国资源绝对量丰富,但资源人均占有量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资源的另一特点是,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带来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及环境污染等,珍惜一切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和水资源,合理经济,高效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尽可能持久和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形成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利用模式。我国农业环境问题:1.森林资源破坏。2.草场资源退化。3.土壤沙漠化加剧。4.水土流失严重。5.旱涝灾害频繁。

6.工业“三废”污染。7.化肥、农业及农业废弃物污染。8.乡镇企业污染。

农业环境保护的途径:1.建立环境立法,是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2.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市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3.以农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市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途径。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理性的标志:1.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应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消除不利影响,尽可能地把资源的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能保持资源的永续作用。2.合理的生态结构必须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体表现为①保持系统输入与输出平衡。②系统中农、林、牧、副、渔比例合理,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③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组成比例合理,配置得当,它们之间的物质循环和嫩光量转化渠道畅通,达到供求平衡。3.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还应具有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4.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最终应能保证获得最高的系统产量和优质多样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多种需求。总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最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较好的生态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农、林、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通过能量、物质的不断交换、转化和循环,彼此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统一整体。

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2.生产蛋白食品,改善人们食物组成。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机能。4.增加经济效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1.反馈机制2.适应机制3.生态系统水平的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的直接调控:1.个体水平的调控。2.群体水平的调控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点的调控。4.系统输出的调控。5.生物环境的调控。6.区域系统水平调控。

外部系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间接调控:1.商品交换系统的调控作用2.工业、交通及信息系统的调控作用3.科学技术系统的调控作用。/4.经营管理的调控作用。

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农业生态工程:将生态工程原理应用于农业建设,即形成农业生态工程。

中国生态农业和概念、目标及特点是什么?

中国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方法及现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及经济有效性的技术集约型农业,它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为目的,具有整体性、多目标、多功能、多组分、多层次、良性循环、资源再生、协调发展、建具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生态农业的机泵目标是使农业成为具有前大自然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能力的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最佳组合和最佳效益。

5.农业生态学(长大) 篇五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的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群落:指生存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并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里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多度: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是一个数量上的比例。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基部盖度:指植物基部着生面积 频度: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在样方内的频率

生态位: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质消失,另一些物质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原生演替:指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耐受性定律:一种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就不能存在,甚至灭绝。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质类群。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连接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索一样。营养级: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

食物网:生态系统内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互相联接的网络。

生态金字塔:营养级由低到高,它们的个体数或能量的分布形成一个塔形结构,就称为生态金字塔。

初级生产:也称第一性生产,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过程。

次级生产:指消费者、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的过程。辅助能:生态系统接受的能量除太阳辐射能之外,其他形式的能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的进行流动和循环。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浓缩(生物富集):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

生态系统健康: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对胁迫的恢复能力。多元重复补偿:指在生态系统中,有一个以上的组分具有完全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或者说在网络中处在相同或相近生态位上的多个组成成分,在外来干扰使其中一个或两个相对的保持系统输出稳定不变。生态阀值:系统在不降低和破换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的外界压力。

林德曼效率(十分之一定理):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平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浪费以及呼吸排泄等被消耗了。农药施药对环境的污染

1、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2、对水体的污染

3、对土壤的污染

4、生物的浓缩

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

及其类型

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

能源问题,促使桔梗还田

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有机质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1是各养分的载体2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生活物质,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改善土壤状况3有助于阳离子交换两的增加

4、保存水分、5提高土壤抗旱能力6抑制有害线虫的繁殖

氮的来源与损失

来源:生物固氮化学固氮

损失:挥发、氮的淋湿、受反消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损失

炭的生物小循环的3个层次或途径

1.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细胞水平上的循环

2.大气co2和植物体之间的个体水平上的循环

3.大气—植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

C以植物有机体的形式埋藏在地下,在还原条件下形成化石燃料后进入地址大循环 试论述温室效应的影响及对策

影响: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扩大、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海平面上升、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多 对策:1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总量

2、采取措施吸收co2,搞好绿化3人工吸收co2 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调控途径:扩源、强库、散流、减耗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

1.确定系统的边界2.确定系统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3.确定各组分之间的实物能量流动或输入输出量4.将实物量换算为能量5.绘制能量流动图6.能量流动分析(1、输入能量的结构分析

2、能量结构分析

3、能量转化效率分析

4、综合分析及评价)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率定律:摄食效率(林德曼效率)、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利用效率

营养级内部的生态效率定律:组织生长效率、生态生长效率、同化效率、维持价 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答:1能量沿食物链各营养级流动2以热量的形式散发3呼吸消耗4残体、排泄物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性、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主导性、直接性和间接性、阶段性。

森林的生态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提供燃料,增加肥源。顶级群落在农业中的应用:对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的利用、仿群落演替的人工模拟群落、建立仿自然演替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农田杂草防除 生态入侵危害: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经济危害、生物多样性消失

生物入侵的防范:加强立法、加强宣传、加强研究、加强监管、防治结合生态系统的组分: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环境

非生物组分: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价值流 生态学的主要发展及起源:

①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

②1866年德国学者郝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③1935年英国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标志着生态学已进入以研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④1942年美国林德曼提出食物链

⑤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

⑥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应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奥德姆和中国马世骏

6.农业生态学总结笔记 篇六

“十八大”虽闭幕仅一月有余,但其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作为第一大产业的中国,要想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选择一个有力的支撑——走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其中,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经营体系对生态农业甚至整个生态社会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为此,《中关村》特别采访了我国生态学农业专家、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专家顾问刘宗超。刘院长早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生态文明”理论至今,主持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值基础”,先后发表了生态文明与生态产业方面论文近20余篇,科技论文50余篇,并于1997年最早出版了生态文明专著《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又陆续出版了《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生态文明观》;生态农业专著3本。在这些论文与著作中,较为完整地建构了生态文明觀理论体系和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生态农业的紧迫性

《中关村》:目前很多企业宣扬的绿色、有机农业是否就一定是生态农业?

刘宗超:绿色农业侧重无公害,对人体达到无害的程度;有机农业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等,是生态农业的一种比较极端的形态,它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只是一种干净的生产力,养活的人口很少。而生态农业通过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按照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的闭合环节,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

《中关村》:现阶段,在中国倡导生态农业有哪些紧迫性和必然性?

刘宗超:目前,中国农业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它是一个高氮的农业,造成面源污染,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河流污染影响很大。其次,以养猪养鸡的畜牧业,粮食消耗大,对环境的污染也很严重。分解环节的丧失,导致生态循环不顺畅,甚至本应该被分解掉的有机废弃物又被猪、鸡等动物吃掉,或被当作垃圾围城,又反向进入人们的身体、产生有害物质富集,及大地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再次,食品安全问题很严峻,很多人遭受着各种炎症、癌症和生殖健康等疾病的困扰。德国有项研究显示,化学污染(包括传统化肥、农药、有害食品添加剂)对于人的生育能力有很大影响。总而言之,搞生态农业是一件非常迫切、势在必行的工程,民以食为天,人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精神和物质层面,还要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周围的生存环境,否则,就会增加个人的医疗成本,整个社会的福利就会被拉下来,生态文明也无从谈起。

《中关村》:近期,就生态农业发展问题,您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提案?

刘宗超:我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建议国家用低碳农业改造现代农业。应该扩大草食畜牧业的规模,向荒山荒坡种草要肉,大力发展现代的人工牧草的草本农业,来满足肉类的供应,这样有利于粮食安全。

生态农业对于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也有很重大的意义。在传统农村社会,尽管从事的不是生态农业,也能持续很多年,因为它的生产消费是在一个小区域里完成的,在分解环节,肥料又循环在生长作物的土地上。而城市化、城镇化以后,农产品被运到千里之外,动物吃了粮食,变成肉运到城里,人们吃肉和粮后的排泄物当作垃圾围城留下了,没有有效的分解利用,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另外,现在的中国人每天在餐饮上浪费的东西可以解决2亿人的温饱,这是一种对生态的犯罪。由于生产过剩、消费超前,处理垃圾回收利用的比例在中国又少得可怜,生态循环在这一环节发生了断裂,整个生态系统变得不平衡。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垃圾猪、地沟油就是消费、分解环节不平衡造成的恶果。

其实,很多垃圾可以作为生态肥料,重新回到生产环节中去,从而让生态农业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近期,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利用生活污水和厨余垃圾作为肥料,将细菌在发酵过程中自然转化,提升有机质含量,再将成型的肥料撒到田间地头,种出来的作物产量高又健康。目前,这一成果已经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循环经济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

相较于自然生产系统的生产、消费、分解三个环节,社会生态系统有六个环节,依次为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让这六个环节通量相等,总体平衡。

在国外,农业经济是通过合作社来完成的,这与我们上世纪50、60年代的合作社不同,彼时只强调生产上的合作,而现在的合作社要从六个环节入手,大致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大环节。在合作经济下,农业劳动力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比例是7:2:9。产前服务包括种子供给、营养供给、产量规划等;产中包括种植、收割和灌溉服务;产后提供深加工、包装、运输等服务。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大多数集中于产中环节,产前和产后的服务没有跟上去,必然造成农业的低效率。合作社经济可以将农业生产置于一个系统中,各个环节统筹兼顾,还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大范围推广,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目前的分散种植(个人、企业)的后果大多会导致农产品结构型紧缺和“谷贱伤农”的后果。

《中关村》:在中国,尤其是全球化挑战、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当下,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有多大?

刘宗超:现在,很多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老弱病残留在农村,造成大片土地荒芜,倘若真有人去租地种,土地租金还不低,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未来谁来种地?搞生态农业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不妨学学法国。很多年轻人去城里工作,将土地租出去,但与农民打交道的不是种粮大户、也不是企业等法人租户,而是政府。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30年不变,但是目前往往农民自愿或被动员以极低的价格将土地租出,一租就是三五十年,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隐患。因为单个的种粮户大户或者一个不断变换所有者企业是不可能对一块土地负责三五十年的。最好让政府参与进来,只要农民耕种,这块土地就始终归他所有;一旦他离开土地,从事别的职业,土地就被收回,转租给其他人。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应该对荒芜的土地做整合,进行严格管理,并且投入农田建设、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随时监督这块地的耕种情况,有租户走了就要有新的人来填补空白,不管是谁,政府要保证这块地长出来的是庄稼,产出来的是粮食。

nlc202309022112

生态农业带来的机遇

《中关村》:发展生态农业会带来哪些细分领域的变革?

刘宗超:对于生态农业的推进,在生产资料领域,从事生物农药、抗旱种子、缓释性肥料、小型农业机具、生物防治等细分产业的企业将迎来很大发展空间。同时,围绕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领域开展的相关企业如食品检测企业等也将发展成大。1990年前后,农业食品加工业已经上升为美国第一大产业。2010年前后,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才在中国成为最大的产业。食品加工业在任何一个成熟的社会都是第一大产业,生态农业会极大地促进生态安全食品的发展,食品加工业又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指南针。

《中关村》:发展生态农业是否可以建立科技园区,走集群式发展道路?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上,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宗超:生态农业以科技园区的形式走示范的路子是可行的。但是,需要弄清楚示范给谁,如何推广,是否带动了农民增收等问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做生态农业园区,但真正做大做强的很少。我认为一个可以试探的模式是,把生态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联系起来,产业链条上的各类企业组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生态农业的科技示范园区。

尤其在科技的前沿阵地,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可以把诸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做生态安全高效的生产资料作给产前作保证,做生产机具的给产中环节做配套服务,到了产后环节,让研究食品加工机械、食品安全等企业联合起来做示范。示范的对象是农业生产合作社,让北京周边甚至全国的合作社来这里学习、开展项目合作。这个园区将会带动北京生态农业的发展,研究成果再拿到各个省做推广。在产学研领域,企业要加强与一些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一批创新技术平台和生态农业产业联盟。例如,让农科院做产前、出技术,农业机械研究院做产中服务,食品营养研究院去开发有益的健康食品类型。在食品检测领域,多发挥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跨界合作,相信会产生不错的成果。

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上,我推崇农民合作社经济。如果农民没有走合作社这条路,在产前环节,生产资料一度涨价,产后环节,深加工企业把农产品价格压得很低,就会影响产中环节的稳定性,如果产前和产后联合起来向产中施压,农业生产就会被撕裂,农业生产及食品供应鏈就会崩溃。

《中关村》: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哪些参与者转变思维?具体到农业产业结构又该如何优化?

刘宗超:政府部门需要转变职能,认真组织好农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我国现在试图用大户、大企业来代替农业合作社是不可行的。首先,很多大企业种植势必造成农产品垄断;同时,企业以追求利润为主,农业利润并不高,当企业遇到风险时,将这项业务丢弃,就会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只有通过合作社经济,在农产品深加工环节让农民参与其中,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与销售他们才能切实得到农业带来的实惠。再次,当租地的企业遭遇大的冲击倒闭,就会产生很多失地的农民,农民无其他生活保障,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在我看来,农业是一项事业,而非商业。农业企业可以去研究种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还可以拓展农产品加工及销售渠道等,而不是一窝蜂去租地、生产农产品,从而导致垄断。现在,中国很多农产品的定价权都在一些农业企业手里,这势必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关键是调整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结构中的比例,在整个畜牧业中,要调整草食畜牧业的比例,这才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一个生态型的现代农业结构的比例是什么概念?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畜牧业的比例达到65%-70%;在畜牧业中,草食畜牧业要占到60%-70%;在草食畜牧业中,牛的比例要占到65%-70%;在牛业中,奶牛的比例要达到65%-70%。

《中关村》: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和背景是怎样的?这一机构在促进中国生态经济发展的路途中提出了哪些有益的主张?

刘宗超: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国家社科“九五”规划生态文明课题组,2002年被国家正式批准成为现在的研究院,总部设在北京中关村。研究院集产学研为一体,致力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产业”的推广。在技术研究方面,研究院还专门成立了生态文明科技发展中心,将生态文明用各种工具来建成。我们通过机构建制、专家队伍、理论研究、上书建言等形式促进社会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发展进行引领和示范。在产业促进层面,研究院通过15年的生态肥料研究和产业化,与常规相比可减少使用无机氮磷钾肥料用量的40%,仍能增产并且提高品质生产出健康美味的农产品。如今,研究院技术支持下生产出的生态源肥料已在很多省份施用,成为极受农民和消费者欢迎的生态型肥料。

研究院的专家不是在实验室里搞研究,是以肥料为基础,从源头上进行各种生态种植,在设计入口产品的终端解决方案,使瓜果蔬菜、粮食作物等农产品既有营养又安全。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农业生态学思考题 篇七

一、名词解释

1.Agroecology

2.Sustainable agriculture

3.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4.Conservation tillage

5.Population

6.Biotic Factors

7.Microclimate

8.IPM

9.Conservation tillage

10.Gene revolution

二、简答题

1.Biodiversity important?

2.Kinds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explain them

3.Principles of Agroecology

4.Prevent soil degradation

5.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6.Pesticide effects on ecosystems

7.The benefits to be from the green revolution

8.Why are rainforest so important?

9.Lifetable

10.Trophic level

11.Logarithmic growth

12.Invasive species

三、论述题

1.二十一世纪农业面临的挑战及解决

2.当前农业主要临的问题,及如何改变

3.从种植的角度来谈什么样的土壤才是好的土壤

4.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及优缺点有哪些

8.《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读后感 篇八

这本书尽管啰嗦重复,但是实实在在打动人心,想要去买小米的产品。

竹林理论,深度积累,快速成长。

商业的本质是效率。

选取最好的供应商。

设计,最优解;品质,不妥协。

满足80%用户的80%需求。

打造一个军队。

小米战地笔记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不少创业者以为自己独具创新精神,剑走偏锋后被剑割伤,不如踏踏实实把用户真正需要的事情做好。

9.农业生态学总结笔记 篇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农业和粮食生产依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日益受到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农产品安全问题持续增加,削弱了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赖以维持的根基,我国亟待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取而代之,这种模式就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不是传统农业,作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生态农业更需要科技的支撑。生态农业科技体系是基于现代农业、能量和物质循环、生态学和营养管理等科学技术体系,其合理地利用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和动植物生长的内在规律,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增长动力接续提供了广阔发展路径。

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技术支撑

近年来,我国频繁曝出问题农产品安全事件,从“致癌草莓”到“问题西瓜”,从“蛆虫橘子”、“催熟香蕉”到“毒韭菜”,层出不穷的问题农产品事件让很多消费者“谈之色变”,产地农民遭受损失,给整个产业带来负面影响。可以说,我国现在已经农产品的生产体系亟待改善。

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也屡次成为中国两会上的焦点问题。于是,我们看到国家对此也越来越重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在政策的指引下,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生态食品、无公害蔬菜、无污染水果、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很多地区优先支持的产业,我国生态食品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正在大幅度提高。比如湖北鄂州市是我国著名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当地就依靠生态农业迅速致富。据报道,湖北鄂州市已经培育出有机稻、生态鸡、绿色茶等无公害农产品84个,绿色食品24个,有机食品26个,生态农业新格局初步显现。当地的“梁道”牌有机大米“喝”的是山泉水,施的是有机肥,用生物方法杀虫,2015年预计能产150万斤大米,价格每斤58到98元,已经预订一空。当地的 “梁心”牌有机番茄,每斤以近20元的价格,畅销武汉中百等各大超市,供不应求。

这是“生态农业”的力量,也源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过,对于“生态农业”,很多人还存在着误解,以为生态农业就是不施农药、化肥、甚至不用机械电力,以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实际上这只是单纯地倒退到传统农业阶段,而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

真正的生态农业不是向原始农业的倒退,不是仅仅不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甚至对作物生虫得病采取听之任之态度的“靠天吃饭”式的生产,而是基于现代农业、生物、管理等科学技术综合应用的现代化高科技生产方式,是基于生态保护的理念、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和动植物生长的内在规律,达到保质保量、稳产高产的农业形式。

生态农业所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益和无污染,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多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才能实现,比如种养优化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物质能量多级有效利用技术、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保证使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有足够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量流动通量,同时避免那些重污染、难以降解的、易于通过食物链富集的物质进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

比如种养优化技术就包括利用生物共生原理的间作套种技术、和模拟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营养生态位的立体种养技术等。田间管理技术则包括水肥一体的喷灌、微灌、滴灌系统等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及精确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以及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还有物质能量多级有效利用技术,主要是利用循环原理和生态系统“闭路控制”原理,采用废物再生利用方式,将彼此不相关联的生产形式整合为循环式无废物生产形式。

可以说,生态农业发展一定需要技术支撑,随着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新技术如无土栽培、新能源生产和利用、污水处理等工程技术也正在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这些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必将会更大地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更强调高新技术的应用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需要依赖不断发展的技术与工程投入在保持产量和效益。现代农业突出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绿色性,因而现代农业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也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

2015(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程会强在“农业生态科技与粮食安全”专题研讨会上向大家展示了德青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引起了参会者广泛的兴趣。

德青源蛋鸡的养殖规模增加到300万只后,每天鸡粪的产量得212吨,洗蛋、液蛋加工所产生的废水产量为300吨。为了解决蛋鸡的排泄物问题,2007年,德青源的一期沼气工程就开始产气。工程把鸡粪、废水混合发酵,每天产沼气1.5万立方米,除厂区自用外,还通过铺设地下管道,输送给距离厂区最近的水峪新村使用,村里500多农户是德青源清洁能源的第一批受益者。

2009年,德青源沼气二期工程竣工。这一次,德青源利用沼气发电,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以鸡粪为原料的沼气发电工程,将鸡粪转化成为清洁能源,每年可发电1400万度,输送到华北电网。德青源作为全球环保基金在中国投资的生态农业项目,不仅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有机肥料、订单农业、有机种植的循环。同时本着“取之自然,回报社会”的原则,通过沼气发电、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生态科技,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和保护,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独创的“订单农业—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有机肥料—有机种植”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也是国家发改委认定的首批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同时,鸡的饲养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动物福利,这更需要技术的支持。鸡如果吃劣质的饲料,在很恶劣的环境下长大,就容易得病,需要用大量的抗生素,导致鸡蛋内抗生素超标、农药残留超标和激素超标。而德青源对于鸡的健康除了重视鸡的饲料和成长环境之外,还非常注重鸡的免疫,一只蛋鸡从出生到第17周,德青源要通过点眼睛、点鼻子等方式,对其进行23次免疫。仅为了防止禽流感,德青源就要对蛋鸡进行3次免疫接种。鸡蛋生下来之后,蛋壳上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菌,德青源是目前中国唯一对蛋壳进行清洗、烘干和消毒的企业。

从德青源的案例可以看到,现代农业是生态科技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是利用具有生物效应的现代技术来操控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其生长发育,促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对化学农药、化学肥料、抗生素等化学品的依赖,以及自然环境的束缚,最终获取优质、高产、无毒农产品的环境调控型农业。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还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正是新的农业技术的应用,让现代农业不仅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也让农业成为一个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核心是实现能量和物质循环利用

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到现在,已经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不过纵观这些技术的作用方式,可以发现主要是通过生态技术的改进和科学应用,缓解资源的有限性与农业生产发展的资源需要增长之间的矛盾,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其中的核心理念则是实现能量和物质循环利用,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的产生。

这里以三个案例来说明农业生产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利用的主要过程。

第一个案例来自北京通州区宋庄奶牛合作社。两年前,这个合作社外的牛粪堆积如山,一公里外都能闻到臭味;现在这里每天产生的牛粪生产的沼气却可以直接用来发电,刚好满足 500 头牛挤奶的用电消耗,发电后的粪渣也变成了无污染高效能的肥料。此外,沼气发酵需要温度,在冬天发电机产生的热可以传导回沼气池,为池内不断加温,保证冬天照常供应沼气。在欧洲,很多国家都对牛粪排放收重税,北京目前也规划将养牛场迁出六环外。不过,随着沼气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养牛场达到一定规模后,大量的牛粪是可以通过内部循环达到低排放的,事实证明此技术可以在京郊推广,养牛场利用牛粪发电进行微循环使用的方法也逐步被更多的企业采纳。

第二个案例则是江苏金太阳奶业公司。同样是奶牛饲养企业,这里的240多头奶牛每天产生的牛粪超过3吨,牛粪污染一直是公司经营中的一大难题。为了处理好牛粪,该公司引进了“农业固体废弃物无公害化处理技术”,用蚯蚓“吃”牛粪。不过,牛粪并不能直接给蚯蚓食用,而是需要经过沤制无害化处理。“沤制过的牛粪,更有利于蚯蚓消化。奶牛场每天产出的3吨牛粪被它们消化后,就转化成1.5吨左右的蚯蚓粪。”于是,金太阳奶业公司又多出了一个重要的增收环节,即用蚯蚓粪种植葡萄。由于蚯蚓粪是上好的肥料,种出的葡萄口感非常好,也是绝对的绿色食品。葡萄上市后,每亩收益将达万元。

第三个案例是辽宁田园实业有限公司。我国每年产生秸秆近八亿吨,主要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五大类。近年来,由于大量燃烧秸秆,我国每年入秋以后华北、华东、华中地区都会经历一场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秸秆的多渠道、多模式综合利用就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实现可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辽宁田园实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大力发展食用菌生态农业,在食用菌的核心作用下,秸秆资源被多级利用、多级产出。辽宁田园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秸秆、畜禽粪→蘑菇菌料→蘑菇→废菌料→有机肥→还田”的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是通过蘑菇等真菌菌丝体将农作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生产出美味营养的双孢菇产品。十年来,辽宁田园累计转化利用畜禽粪80万余吨,转化利用秸秆50万余吨,生产鲜菇17万余吨,生产有机肥50万余吨,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辽宁田园的发展过程,证实了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生命力。

从以上的案例可看出,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关键是将食物链理论、生态位原理、资源稀缺性序列替代理论等渗透于农业生产过程,提高资源配置中生物资源比重,以多层次的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空间,实现劳动投入更密集、能源利用更有效、土地生产力发挥更充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在保护和提升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和活力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农业产品,从而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让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以更低的代价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国是有十几亿人口的人口大国,而且人口还在增加,消费水平还在提高,粮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的背后,是拼投入、拼资源、拼消耗,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的结果,这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那么,能不能以生态农业科技的应用来代替农药和化肥的巨大投入,并解决粮食增产速率明显变缓及资源环境代价越来越高的双重挑战呢?

答案来自中国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他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舍弃农药和化肥的巨大投入也能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

2014年9月4日,国际顶级刊物《自然》(Nature)发表研究论文《以更低的环境代价获得更高的作物产量》。这篇文章重点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农科院、中科院等科研单位,共同破解我国农业高产高效的理论与技术问题。文章指出,依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产栽培与高效养分管理技术,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技术,农产品套种技术等,可以在农药和化肥投入较小的情况下实现粮食的稳定高产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比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高的可达20%以上。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化肥利用率,获得稳产高产,还能改善农产品质量,是一项增产节肥、节支增收的技术措施。

应用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技术,可以使水稻、小麦、玉米单产平均分别达到8.5、8.9、14.2吨/公顷,实现了最高产量的97-99%,这一产量水平与国际上当前生产水平最高的区域相当。研究证明,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在大幅度增产的同时,能够大幅提高氮肥效率。

根据这些可靠的数据,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魅力。相关专家分析指出,到2030年,我国农业只要在保持2012年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实现这一产量水平的80%,不仅能保证直接的口粮消费,而且保证不断增长的饲料粮需求。同时可减少活性氮损失30%、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1%。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更多的生态农业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地推广。比如作物套种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上千种套种模式在神州大地上推广。广西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著名的香蕉生产企业。金穗集团将火龙果和柑橘与香蕉进行套种,使土质结构得到改善,也会让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休整,最大限度抑制“香蕉巴拿马病”的发生和蔓延。云南玉溪市发展种植芒果套种三月瓜、芒果套种豇豆、青枣套种茄子、青枣套种辣椒、青枣套种毛豆等多种套种模式,取得了稳定的收入和效益。在浙江诞生的武义油茶套种山稻模式试验成功后,引起浙江省政协、省林业厅等部门高度重视,这种技术无需浇水施肥,更不使用除草剂、农药,生长中期只拔一次草,每亩居然能收获200公斤以上山稻。武义山稻套种技术已推向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北京等15个省市及浙江省内25个县市。

还有近来发展迅速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目前正逐步由棉花、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扩展到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每年推广应用面积3000多万亩。与传统灌溉施肥方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实现每亩节水150方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50%,节肥20%—30%,肥料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大幅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突破水肥资源约束,促进农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高效型转变。

10.农业生态学各章应把握知识点 篇十

第一章

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及其研究对象、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坦斯利、海克尔

第二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限制因子作用(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增长规律;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种间关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生态系统结构类型、水平、垂直结构特征、营养结构及其表现形式、食物链类型;能量的主要来源、能量流动途径和能流特点;生态金字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类型;种群、群落、生态优势种、生态演替。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类型、分析判断农业模式所属结构类型;各产业之间关系;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理论;农业经济区位理论;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设计类型、概念、作用、设计思路、能针对实际问题做出食物链设计;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性的标志。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来源途径;人工辅助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正负作用),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合理使用思路;农田初级生产力提高的途径;农业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作用及改善的途径;碳循环;氮循环;P循环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生物放大作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流、物流关系;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现象及后果。

第五、六章

11.农业生态学总结笔记 篇十一

硬件创业很艰难,由于迭代周期长、供应链涉及的角色复杂,往往是『首战即决战』。因此从最开始的产品定义就要考虑清楚,面对的用户群是什么样的?功能设定如何?定价是否合理?产品在企业战略中处于什么位置?

很同意书中所说的消费升级时代,品牌电商将成为资本的宠儿。然而,好的品牌需要时间的沉淀,而品牌基础则是良好的产品体验,用户口碑。『少做产品,只做精品』。

最后整理一下,小米进入蚂蚁市场的标准姿势:

1.用速度拉开距离;

2.用规模降低成本,稳定供应链;

12.生态农业新趋势 篇十二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彻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但农业却一直是我国发展的短板。虽然我国农业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模式粗放,特别是人们对农业生态平衡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之间的关系,目前的农业发展不仅速度缓慢,而且生态状况日益恶化。2013年下半年,中央和各地就农业生态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密集调研,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也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生态农业受到重视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东省菏泽市参观考察尧舜牡丹产业园,在观赏了展厅之余,习近平还来到了牡丹加工车间。在了解到牡丹不仅可以观赏、药用,还可以炼出牡丹籽油,开发出茶、精油、食品、保健品等一系列附加产业后,习近平饶有兴致拿起一瓶牡丹籽油闻了闻,并询问相关定价、产销情况。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习近平在菏泽市举行的座谈会上说。而习近平的这一讲话内容,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为即将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定调。此次习近平着重考察了牡丹产业园中的牡丹深加工车间,给出的直接的信号即是中央领导已经开始重视如何推动农业深加工、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并间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从而推动农业经营模式可持续发展。

此外,广州市番禺区、四川省乐山市、广西北海市、江西省永丰县、山东省潍坊市、三峡库区、河南省郑州市、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吉林省吉林市、公主岭市等在2013年都接受了各部委或者地方政府就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的密集调研。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确定为今后农业工作的重点。

从各地及中央的调研思路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调研的主要方向,多位专家提到,“农村的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化肥、农药的有效使用量仅占施用量的30%,有近7成浪费,进一步造成了水源地的污染。此外,农村生活垃圾、秸秆燃烧造成空气污染、地下水过度开采、工业污染转移到农村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代表农业新型生产方式的绿色循环经济、废物循环利用、低毒高效农化领域有望获得政策大力支持。未来“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生态农业”将取代“石油农业”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农业生态系统遭长期破坏

世界上先后出现了七大文明古国,但其中的六大文明古国已经消亡。这些文明古国的消亡,基本都与其具有反环境性质的农业生产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相关。事实上,即使依靠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延续至今的华夏文明,其所依存的农业生态系统实际上也处于缓慢退化之中。

农业文明所依附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与社会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密切相关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一个区域内的环境调控、功能调控乃至生物结构调控。虽然其基本依附土地系统来进行生产,但却是一个地方生态适宜性和居民健康水平的最基本保障。即使在拥有高度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水平的北美、欧洲,政府仍旧出台大量的政策和给予大量的补贴来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反观中国,却往往从作物产量潜力极限出发,滥用化肥、地膜、农药,使农业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基本依靠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从60年代起,中国开始使用化肥,而随着中国人口的剧增,化肥更是成为中国粮食产量的“基本保证”。目前,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0%至50%,我国化肥施用量达到261kg/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位。化肥过量施用将带来土壤品质退化、粮食减产等后果,致使土地受到污染,危及粮食质量安全。

由于化肥使用总量过高,化肥利用率低,平均仅为30%~35%,每年化肥流失量高达1100万吨以上。化肥过量使用与流失,不仅导致农作物中硝酸盐富集,同时还加重病虫害,引起农药用量增加,以及农药残留量增加,10%~20%的农药残留在农作物上,80%~90%的农药流失到土壤、水体及空气中。目前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吨的氮、磷、钾进入水体,在河流、水库、湖泊、滨海造成严重污染。

地膜污染也更加严重。统计资料显示,近20年来,随着大棚农业和地膜玉米的普及,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我国每年地膜应用量近百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大量残留地膜不仅造成了白色污染,而且导致了土壤-作物系统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

此外,我国每年有废弃的农作物秸秆6.5亿吨,它们利用率很低,大部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或道路,变成有机污染物,对大气和水体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

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国。由于环境管理不严格,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倍,畜禽粪便携带大量的寄生虫卵、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其直接排入地表水,未经任何无害化处理,直接威胁水体安全。此外,污染物中的COD、BOD、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严重超标,造成江河湖泊等水体污染,成为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和农膜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农业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由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指出,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计算,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

nlc202309040717

据悉,中国最好的农耕用地大都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因此,过量的氮肥大部分都流入水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也曾饱受污染之困,其最大的难题同样是农业面源污染。

人们关心幸福指数,而食品安全无疑是幸福指数中最基本又最重要的一点。国家生态安全同国家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同等重要,是国家安全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安全要素。实施生态农业战略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认为,农业污染的治理不可采取末端治理,只有生态农业才是中国解决面源污染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如何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生态农业不可能回归到若干年前“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田园式生活”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延续了现代农业的生命力,靠的是促进产业链的延长,形成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系统。就像习近平所讲,要构成一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是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而要打造一个这样的技术体系,关键还在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有效的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会不断地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进而促进市场结构的改善,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农业获得较好的市场绩效。因此,培育农业产业组织,完善其组织体系,就成为提高我国生态农业市场竞争力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

但在我国,根据温铁军的观点,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而非农业大国。我国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曾经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一直都无法解决农业生产分散、生产经营规模超小化和凝固化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有9亿左右农民,约2亿4千万农户,我国种植业的平均规模每个农户仅0.5公顷左右。如此小的经营单位,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一方面无法获取先进的信息、技术等资源,在生产经营上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另一方面,与具有较高组织化程度的加工、流通企业等交易主体相比,谈判力量非常有限,加工、流通企业利用其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的市场力量。在这种状态下,何谈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

而在西方国家,美国每个农户经营土地在200公顷以上,欧盟在20公顷以上,同样人多地少的日本,农户户均也在1.5公顷以上,并且约有1/4的耕地面积已经实行了超过户均5公顷的规模化经营。

不过,我国已经在就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问题上进行相关的改革。其中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重点提及。“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明确表述,正在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组织形式发生转变,以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正在成为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一项调查显示,现阶段种粮户的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25%以上。这体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优势。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地区就家庭农场的管理与引导开展登记试点并出台初步的管理办法和支持措施。比如湖北省工商局联合省农业厅已经正式印发《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登记类型、经营范围等做了明确规定;贵州遵义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家庭农场在遵义大力倡导和广泛铺开;广西南宁、柳州、玉林、来宾、崇左等地市已制定市级家庭农场认定标准或注册登记程序;福建省安溪、永安、邵武、平和、清流和厦门等地已开展登记试点,并出台初步的管理办法和支持措施。

国家生态安全理念下的生态农业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国家发展的长期课题。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指出,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地球基本生物系统格局的转变以及石油储量的枯竭,将是未来一个国家安全与否的重要因素。纵观世界各国的历史,农业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基础之上的。但是近代以来,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人类对地下水、矿产、海上渔业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争夺,已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并引发了不少国际冲突。

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粗放型外延式扩张。这种靠着化肥、农药等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不仅大量消耗资源, 而且造成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资料显示,由于地力下降,我国粮食单产最近8年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每公斤化肥生产效率正以少产1公斤粮食的速度下降。由于资源承载力的限制,我们实际上已不具备继续沿用粗放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出一条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目的还在于维护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地、海洋、生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保证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也是我国农业振兴的必然路径和农村发展的产业支撑。生态农业也是我国社会综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整个国家生态安全都将受到损害。

不过现在虽然各级政府都在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但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我国在扶持经费、农业补贴、科研扶持等方面都有不足。目前,我国农业补贴多数给了农药、种子、化肥生产商,真正落实到农民身上的少之又少;国家用于转基因种子研究的经费接近300亿元人民币,而用于生态农业只有其中的三十分之一;而目前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发展生态农业,粮食优质无优价,市场以次冒真的违法成本太低,也是阻碍众多农民和政府决策者观望的原因之一。以此来看,公益性非常强的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还应该得到政府的多重支持,市场更应该在健康的环境下,用健康的手段,生产健康的食品,给以合理的价位,生态农业才会摆脱尴尬的地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途径与产业支撑。

上一篇:银行创一流业绩下一篇:中秋节手机短信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