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领导能力培养(共12篇)(共12篇)
1.学生领导能力培养 篇一
如何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
领导者的管理绩效“亮剑”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同样是领导者,为什么有些人会拥有超强的领导力,而有些人却只能成为三流的领导者,甚至不懂得如何做一名有着魅力四射的领导者。我们只有选择好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实现卓越。
有一个小故事名叫“神奇的第一名”,讲的是一家企业在选拔副总经理的笔试,十名应聘者接过厚厚的关于企业经营各类的考题,骤起眉头。主考官讲道:在最快的时间并回答最正确的交卷者将被聘请为副总经理。大家听后赶紧操起笔来答卷,几分钟后一位应聘者起身交卷,主考官宣布此位成为录取者,众人愕然。
在大多数领导人的一生中,总有某些时候曾经像答题的人一样,因为过分沉溺于一个活动之中,却忘了应该采取的必要步骤,掌握得当的方法和技巧将会使领导者工作更简单、快捷。
领导者的领导力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立刻学会,领导力是部属对你平日行为举止的回馈
发挥你在部门的领导力管理者的工作——透过他人以完成工作领导力就是影响力,来自你平常与部属沟通的结果,领导力能让你发挥更大的管理绩效。真我发现、自我突破、熔炼团体、创造卓越。
在许多时候,我们把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混为一谈,认为管理者就是领导者,领导者也是管理者,不仅概念模糊,而且认识肤浅。实际上,领导者要想具有超凡的领导力,与管理者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经理人)在组织扁平化的趋势下,组织内部需要,领导日渐多于管理。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不同,他们对组织都很重要。管理者是思考型,行动型;领导者是直觉论者,对别人的感觉和需求都很敏感。管理者希望稳定,而领导者要得是改变,兴奋,这两者可能彼此水火不容,但你必须两者都有,才能有效管理一家公司。由于,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思想背景等原因,东方的指的领导者与西方所指的领导者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东方的领导者属于家长式的,要求下属忠诚、负责、顺从等;而西方的领导者则强调是成人式的,要求授权、建立团队、共识等。
调整你的领导“类型与风格”
一般而言,领导者的风格一盘有五类:放任型、温情型、专制型、中庸型和整合型。放任型:不关心部属情况,也不关心单位业绩,一切交由部属处理;温情型:太注重与部属人际关系,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部属信任,不采取严格要求及管制,决定事情都会征得部属同意;专制型:一切以目标达成为导向,严格管制部属一举一动,所有事情都由自己下达命令,唯恐部属犯错误;中庸型:对人际与生产力同样重视,但为了取得二者间平衡,往往采取折衷办法,而未能发挥部门最大力量;整合型:透过管理技巧及领导能力的充分发挥,兼顾人情与绩效使二者相辅相成,都发挥了最大效用。不管部属成熟度高低工作类型如何,* 勤加缘商友社区(http://bbs.qjy168.com)-中国领先的做生意交商友社区 *
整合型领导是最适当的领导,领导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形和需求可以调整领导风格,以适应企业并培养和扩大领导力。
对于领导者而言,领导力并不是权力,而是影响力,你能影响部属的形为,你就有影响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常常会表现在:你是否经常一时地满足上级的需求,而失去了部属的向心力;你的人格、能力、人际关系是否赢得部属尊重;你是否愿意花时间关心部属工作以外的事情;你是否会耐心听完部属发言后才表达意见;部属心目中,你是否值得信赖;你都是怎么做的,你对部属有无影响力,就决定在你是怎么做的。
领导力来自:建立愿景,深度沟通,激励团队,培养队员。管理不等于领导,现代主管必是管理者,必须通过计划、管制、规章„„维持部门绩效。必须能激发部属的意愿,创意、潜能改善目前的工作方法,工作品质,你的领导也在期望着你。领导者的领导力表现通常是通过部门与团队发挥作用的,一个能发挥领导力的部门,是什么样,部属能一致地朝着你带领的方向前进,部属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意愿及发挥潜在的能力,部门能否实现团队合作体现强大的凝聚力,部属是否愿意挑战难度高的目标等等,都是靠领导者的领导力要影响。* 勤加缘商友社区(http://bbs.qjy168.com)-中国领先的做生意交商友社区
*
2.学生领导能力培养 篇二
班级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纪律性。而班级是否有凝聚力, 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有凝聚力的班委团队, 而这其中班委团队的学生领导是否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这里所说的班委团队的学生领导指的是班级的班长和团支书。管理学对领导的定义是指导或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员, 为实现所期望的目标而作出的努力和贡献的过程或艺术, 领导的本质是组织成员的追随和服从。在管理学中领导理论包括领导品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也称领导情境理论) 、激励理论和沟通理论。其中领导品质理论着重从领导者的个人特性出发来探讨领导的有效性, 领导行为理论着重从分析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和领导作风出发来探讨领导的有效性, 领导权变理论着重从研究影响领导行为和领导有效性的环境出发来探讨领导的有效性, 这些理论都为高校班级建设中如何培养班级干部的领导能力提供了指导。
1 高校班级组织中领导的权力构成
权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并施加于别人的控制力, “行政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认为, 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 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 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权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职位的权力, 包括法定权、奖励权和强制权;另一个是领导者个人的权力, 包括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在高校的班级组织中, 法定权即组织赋予给班长和团支书的合法的正式的权力, 如对班级成员发布命令和指示的权力。奖励权和强制权是指班级领导应拥有决定是否给予还是取消奖励的权力以及惩罚性的权力, 当然在高校中这种权力不建议直接授予班级负责人而应变成向辅导员教师的建议权, 辅导员教师在尊重班级负责人的建议基础上经调查核实后执行。著名的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 管理人员的权威取决于支配部下行动的命令是否为部下所接受。这一观点尤其适用于高校班级组织的学生干部, 笔者认为班级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多使用来自个人的权力, 即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 以赢得同学们的认可和支持。对此, 辅导员教师应发现班级学生领导的特殊品格或个人魅力,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领导高尚的品德、勇于创新、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帮助他们获得班级成员的敬佩、认可和信任, 从而使班级成员从内心愿意追随并遵从。同时, 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班级学生领导拥有某种专门知识、技能, 如办公软件、管理理论的学习, 以得到班级同学的尊敬和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因此, 在高校班级建设中, 应注重从提高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方面来培养班级学生领导的领导能力。
2 领导理论对班级学生干部领导力培养的启示
在领导品质理论中传统理论认为领导者所具备的特殊品质和性格是由遗传决定的, 而现代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品质和性格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是能通过教育训练加以培养和改造的。高校班级组织中的学生干部都是从学校进入学校, 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 因此辅导员教师应通过主题班会、班委会议、班级活动等来提供实践机会, 并通过对班级工作的指导和点评来教育和训练学生领导的领导能力。巴斯经过大量研究之后提出有效领导者的特质包括:强烈的责任心、执著追求目标、能发挥首创精神、有冒险性和创造性、富于自信、愿意承担决策和行为结果, 愿意承受压力和忍受挫折、具有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辅导员教师应从这些方面特质的培养来提高班级学生领导的领导力, 不断在实践中发现并指出学生领导特质的不足, 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教育。领导行为理论主要有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图理论、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利克特四种管理方式理论、领导作风理论等, 综合来看无外是领导是对工作更关注还是对人更关注, 是采用专制式管理还是民主式的管理。在高校班级工作中, 不能说哪一种方式是最好的, 要结合不同的任务、情境和学生特点来灵活选择。总体而言, 对于明确的工作如各种资料和信息的上报, 采用专制式管理和关注工作效果要好, 班级建设等自主性工作民主式管理方式更好。鉴于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尊心, 笔者认为民主式的管理应是首选的, 在民主方式无效的情况下再选择专制式。辅导员教师应在平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领导如何采用适合的管理方式来做好班级日常工作, 达到预期效果的同时也应使同学们满意。领导权变理论主要有菲德勒模型、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等, 这里只结合路径-目标理论来探讨。领导者在行使领导职能时首先要做好方向的引导工作, 这就要求辅导员教师指导班级学生领导在做各项工作时对下属班委应设置和澄清工作目标, 即要完成什么, 同时帮助下属清除障碍, 给予必要的支持, 寻找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 使执行任务的班委学生能顺利达到目标, 并获得激励和满足。
3 学生领导的激励和沟通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工作当中, 除了辅导员教师需要对班委团队成员进行激励并保持良好沟通外, 班级学生领导也需要在工作中对班委成员做好激励和沟通。激励理论中的三种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和归因理论都可用于指导学生领导如何做好对班委成员的激励工作。高校班级组织不同于企事业组织, 难以采用物质利益方面的激励手段, 但不是说学生班委团队成员不需要激励, 班委团队成员的激励应主要采用非物质方面的手段。学生领导可以用鼓励、肯定、赞扬、荣誉来满足班委团队成员的成就需要, 用与班委成员建立亲密的私人友谊来满足成员合群的需要, 用工作的授权来满足成员的权力需要。在安排工作任务时考虑成员的兴趣和能力特点, 让成员能从工作任务中感受到由此带来的愉快和成就感, 并及时对成员的工作成绩进行肯定, 以增加成员工作的满意感并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学生领导在布置工作任务时要根据工作的难度和繁重进行合理分配以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公平, 从而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更多的工作任务。学生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应多使用正强化的手段如肯定、表扬而非负强化手段如“杀鸡儆猴”和惩罚如批评, 以增加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团队成员工作中出现差错时应和成员一起更多地从不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程度方面分析原因, 从而使团队成员增强信心并坚持不断地努力。对于沟通, 学生领导应采用多种沟通方式以及时地发布信息和发现解决问题, 这此方式包括:电话、面谈、短信、QQ、会议等。
4 结束语
高校班级的班委团队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是能否打造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基础, 而班委团队的领导是否具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是班委团队能否有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高校班委团队的领导也是学生, 缺乏领导的实践经验, 因此需要辅导员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领导的领导能力。本文结合管理学原理中的领导理论对如何培养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 希望更多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这个领域提出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孙慧中.管理学原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孙迎晖, 李红梅, 王晓川.高校班级凝聚力现状及建设意见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 (02) .
3.从细微处培养孩子的领导协作能力 篇三
我觉得领导能力除了与生俱来的气质还是要靠长时间点点滴滴渗透式的培养和实打实的锻炼才能拥有;而团队精神更要靠后天的培养锻炼。
美国学校没有班干部制度,但会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每个孩子平等当“干部”的机会。多多学前班的教室里有个圆形的“责任转盘”,上面写着平日孩子们要负责的事情,转盘的四周都是写有名字的木夹子,并对应着相应的责任。这个转盘经常更新,所有的事务都轮流让每个孩子来负责。进入公立小学之后,也有类似轮流来做的日常责任,比如:“背包监管员”“午餐监管员”“桌长”“教师助理”“图书管理员”等等,孩子们很喜欢被分配这样的小任务,无论什么职位,他们都做得开心、自豪。
多多上一年級的时候班上实行积分奖励制度,每得到100个积分,老师就会发一张表扬卡,卡片每100分就换一个颜色。当他正在奔500分奋斗的时候,却连着几天没得到奖励积分,他说他那桌的同学太吵所以牵连他也得不到奖励积分。我让他自己想办法,比如跟老师说能不能换个座位到比较安静的那桌去。儿子先是按我说的做了,结果要求没得到满足。不过他想了一个更高明的办法,跟他的同桌们说:“你们想看到500分的积分卡是什么颜色吗?如果想看到就要保持安静,我拿到500个奖励积分的时候你们就知道颜色了。”结果这招还真灵,那天儿子和同桌的三个人因为最好的课堂表现都得到了15个奖励积分。我听了觉得特别受鼓舞,赶紧大力表扬孩子想出来的办法。领导能力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激励其他人,不仅让自己受益,也让别人受益。
受教育体制所限,在国内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轮流当“领导”的机会。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本人找老师谈谈,看看能不能在班里担任个职务,不一定是班长,小组长也行,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也许体育好、画画好,就可以担任这方面的“小领导”。让孩子在兴趣或者专长范围内努力争取一个锻炼的机会,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逐步培养自身的领导能力、协作能力。
国内的家长还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制度,内化成家庭教育理念,多创造机会让孩子锻炼领导协作能力。比如,在家也给孩子封几个“官儿”当当,想些有趣的头衔。比如封个家庭餐饮部长,专门负责饭前摆餐具,饭后收餐具;封个买菜帮手,帮助爸爸妈妈把买好的菜拿进家中,放入冰箱。因为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分子,让他们参与管理家庭的日常生活也是对其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一种训练。
4.学生领导能力培养 篇四
1、男人要学会主动
必须对工作热诚和投入,处事主动。视难题为挑战,引导下属理智地去评估和乐观地工作。
你可以查看自己以往处事的经验,特别是处理的心态。
2、男人要学会与人沟通
你和对方都应该清楚知道彼此要传达的信息。方式可以视需要而定,但对下属的要求,必须清楚交待。
不妨将不同人的表达方式和自己的方式做比较,好的方式应学习,不好的便应改变。对于男人来说,与人沟通正像你有一个苹果而对方有个梨,大家交换着吃,彼此可以多尝到另一种味道而自己又没有任何损失。
3、男人要体贴下属
对下属的工作经验、态度和理想必须有一定的掌握,才可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增加工作效益。
切不可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转化成为一个绝对的标准去评估同事或下属,必须明白人各有异,要学习彼此尊重,才可以合作愉快。
4、男人要认识你的上司
上司的取向对你的工作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对上司有一定的认识。认识上司并不代表学习奉承,而是减少冲突,增进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效能。
应该客观地评价以往和上司的关系,特别是发生冲突的情景,检讨自己当时的态度。用婉转的表达方式常常比硬朗的方式更有效。当然切记:方式是因人而异的。
5、男人要放开手脚
工作上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授权辅以充足的沟通不单可以提高工作效益,更可以培养下属的工作能力,替组织造就人才。
要注意自己对别人的工作能力是否顾虑太多,假如末能充分授权,工作便不能顺利展开。很多时候,过分专权而又欠缺沟通会弄巧成拙。这样不单会破坏组织效益,更可能伤害下属的自信心。
6、男人要有绝妙的工作技术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男人不可与其工作有关的技术脱节。知觉的认识和鼓励下属接受先进技术训练是必须的。
男人必须保持学习的心态。如果对新技术产生抗拒,这便是一个老化的信号:提醒你应该加倍努力去保护学习情绪,才不会落后后于人。
7、男人要以身作则
领导人往往是下属的榜样。一个尊重组织决策的领导人通常可以感染其下属尊重组织的要留意自己会否因私人利益而轻视组织的决定。如是的话,那又如何要求下属执行组织的决定呢?
8、男人要赏罚有度
奖赏可以鼓励士气,但惩罚错误的行为是必须的。不过奖赏和惩罚必须适当和公正。不公正的领导绝不会受下属的尊重。
尝试列出一些同事的行为,假设奖罚,反复比较,这样可增强执行纪律的能力。男人不要因为顾及“哥们儿义气”而不忍心,那样会使你陷入两面不讨好的境地。
9、男人要有思想发展方向
5.学生领导能力培养 篇五
第三讲学生社团干部领导能力培训总结通过这次培训我了解啦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要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使我也清楚了自己以后做一个领导者努力的方向。
邵处长分别从什么是领导能力、领导者应具备哪些能力、领导者应培养的几种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大家做了详细的阐述。培训中,他指出领导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决策能力、用人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等。对于沟通协调和表达能力,他强调要坚持民主与疏导、动态与平衡、统筹与兼顾以及求同与存异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条理性和幽默性、时代性和群众性相结合。最后,邵处长讲了领导者应培养的几种意识,并特别强调了学习意识、民主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的重要性。并给我们提出啦宝贵的意见和要求。
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他对我的影响不会只是一时的,我相信我会在这次培训精神的指导下把自己的社团工作做的更加出色。
6.学生领导能力培养 篇六
福州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背景及依据
“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领导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领导力是指个体领导群体(或他人)的能力,包括人们在各类型、各层面团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引导、组织、协调的意识和能力,即团队领导力。广义的领导力还包括自我领导力: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对群体(或他人)负责。一个人的自我领导力既体现在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意识和水平上,也体现在一个人在团队中的服从、合作与执行等方面的意识和水平上。中学生领导力开发所强调的,一是自我领导。体现在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和水平,自治自律,达到服从规则、捍卫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境地;二是指人们在各类型、各层面的团队活动中所应有的组织、协调的意识和能力,即所谓的现代人必须同时是“知识人”和“管理人”。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体现在适应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上,也体现在公民素质发展的需要上。高中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当代生活的主题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阶段开设领导力开发课程不仅是可行的,甚至是学生个体领导力开发不容错过的黄金时期。因此,进行领导力开发,发现与培养领袖型学生、为杰出的领袖型人才奠基,是中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更是名校的使命。
我校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遵循《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目标和要求,按照课题组的统一部署,认真实施《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充分调动班主任、学校各有关处室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整合社会的教育资源,为《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的实施工作奠定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物质基础。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1、2011年1月编制试点项目任务书,制定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立项论证。
2、2011年2月向福州市教育局、福建省教育厅申请试点项目立项。
3、2011年3月成立试点项目组织领导小组。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3年6月1、2011年3月举行开题仪式。
2、2011年4月建立健全领袖型学生的管理制度,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1)建立导师制指导学生团队工作
(2)领袖型学生培养的程序性文件
(3)制定学生组织活动的相关要求和制度3、2011年3月组织校本选修课《中学生领导力开发》选课工作4、2011年4-6月开设校本选修课《中学生领导力开发》,对选课学生培训指导5、2011年7-8月设立“校务评定委员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
(1)成立评定委员会机构
(2)讨论学校事务
(3)形成初步结论6、2011年9-12月根据自身的领导力组织相应的社团并开展活动。
7、2012年1-6月开展项目研究
(1)组建课程班班委会。
选举课题组班委会成员及指导教师给出本课程研究的大体方向供大家参考,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确定其他的研究方向并自由组建项目团队,向班委会申报。班委会成员最后由课题组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指导教师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
(2)组建项目团队组织机构。
选举项目主席,具体由班委会成员组织选举每个项目的组织机构。指导教师参与并把关,起到监督与指导作用。指导教师布置下一阶段任务,由项目主席组织学习教材和项目团队相关工作。
(3)布置全体学生就其所选项目进行深入调查(查资料、社会调查等),其目的是最后选定具体公共政策目标问题。指导教师和班委会以及项目主席共同研究制定任务实施时间表。
(4)召开项目主席会议,形成项目改进方案。
(5)由课程班班长代表课程班班委会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报告。
8、2012年7-12月学校与社会合二为一尝试
(1)与社会实践基地配合进行实践体系的隐性课程开发
(2)拟定恰当的主题开展走进社区活动
(3)建立校外科普基地。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讲座,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
9、2013年1-6月校际间合作互动
(1)研制团队一体化的教育目标体系,从小学到大学的领导力培养都有各自的教育目标并都有相应的实施策略。
(2)实现中学与小学、中学与大学的对接
第三阶段:调整反思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
第四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
目前,我们《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属于第二个阶段。
研究方法:
1、开设领导力开发的选修课程
通过开设校本选修课《中学生领导力开发》,以讲座形式介绍领导力的现代涵义、国内外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模式、领导力课题分析、项目介绍、福州高级中学领导力课程开设等方面内容,让学生对领导力开发有了初步了解。使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2、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积极参与承办主持班级主题班会以及各种形式的学生志愿者小组等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视角拉开,透过这个窗口,了解到自然、社会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继而通过写感想文章、专题调查报告和向政府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学会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有效地改善公共政策、改善民生,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尽绵薄之力。此过程中学会协调关系、整合资源,使调研项目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惠及普通百姓的成果,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形成卓有成效的领导力。
3、允许学生亲身参与学校组织管理
领导力开发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通过工作,给学生提供一个组织和管理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 真正体现和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组织管理才能,体现中学生领导力培养课题的真正含义。
4、突出著名高校大学生领袖对中学生的引领作用
邀请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大学生领袖校友与中学生领袖展开交流和互动,从而实现优秀中学生与优秀大学生的对接,将作为学生领袖的宝贵经验传承下去,同时,也帮助高中生做好升入大学的心理准备。
5、组织社团活动注重团队合作
让众多的学生社团成为彰显学生领导力的最佳场所,相同的兴趣、共同的志向成为联结团员的文化纽带,提出社团的宗旨、文化符号、组织架构、行动方案以及筹措活动经费都是极具挑战的领袖行为。在社团中,通过各种积极的形式,展示中学生领袖风采,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获得广泛的认可,6、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的组织承办
通过每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活动,尝试各个班级“自我设计、自我准备、自我主持、自我总结”,竞标承办活动,使每个学生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张扬个性,挥洒青春。开设福高大讲堂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课,展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成果,展示学识,提高素质。
三、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近几年研究,我们对培养高中学生领导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们赞成Josephine
A.Van Linden和Carl I.Fertman(1998)作为相关研究的先驱见解:
大多数青年领袖其领导能力的形成萌芽于青少年早期阶段。青少年领导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来源:青少年自身对领导能力的自我培养;来自家庭、工作场所和社区以至社会的外部成年人,通过与青少年的合作,对青少年提供的社会支持。
据此我校结合校情学情,架构适合中学的培养领袖型学生模式与机制,具体措施如下:
1.深化领袖型课程,建设创新校本课程,使之常态化规范化。
领袖型学生培养课程化建设能把领袖型学生培养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培养的轨道。领袖型学生课程化建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作为《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题的实验学校,我校从2011年3月份开始在高
一、高二年级开设了“领导力开发”课程,我们制定《福州高级中学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纲要》,有固定任课教师。通过实施《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使高中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高考录取多元化所引发的新形势,从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实践中,通过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进一步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探索中,通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近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评价中,通过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拓宽知识层面,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领导力。
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是优秀领导人才必备的两大素养。一年多以来,我校创设了“文化与人生”和“科学与创造”两大类特色校本课程。在“文化与人生”课程开设方面,我校高一阶段主要是开设“文化与人生”入门课程,主要通过教师上课和教师开讲座两种形式。高二阶段,主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进入人文领域的研究性课程,并开始帮助学生
选择具有一定价值、富有挑战性的社会人文项目开展研究。在“科学与创造”课程中,我们学校组建了“科技创新班”,在高一开设了基础型课程《走进实验室》;高二和高三则开设了《智慧创造未来》的研究型课程。
2.丰富校园活动,完善学生社团的创建,使之生动化丰富化。
学校鼓励学生多组织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社会活动,大胆参加社会上和国内外各种竞赛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合作研究活动。积极开展专家论坛,由学生或学校帮助请专家讲座、开展学生论坛,让学生展示自我。
★2011年7月30日~8月5日,组织五名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学生表现突出优秀班长和优秀组织活动奖。
★全校共有十三个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学生组织有ACT舞社、武术社、异次元话剧社、厘米动漫社、SEEMUN模联社、棋社、千墨文社、记者团、LY古典乐社、乐队、吉他社、Eyes摄影社和广播站,全年不定期开展活动。
★2012年4月,《千墨文学社》成立二十周年活动。
★5月26日校园科技节活动和学校社团文化节。
★暑期学生社会服务。
★福州高级中学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3.注重反馈环节的设计,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使之科学化可测化。
我校十分重视领导力教育项目的成效,因此对项目的反馈环节有着专门的设计.如:2011年4月中旬,我校对选课的项目进行跟踪反馈,对各项目活动进行指导。高一年段,成立三个项目组,(1)由郑甜舒同学任主席的《校园环境保护与规划、学生生活问题》;(2)由郑重同学任主席的《城市垃圾处理》;(3)由何子惠同学任主席的《中洲岛的重新规划》
高二年段,成立五个项目,(1)由黄佳斌同学任主席的《福州市校园食堂管理》;(2)由刘洁灵同学任主席的《饮店纸巾卫生》;(3)由林钉汀同学任主席的《福州交通系统规划》;
(4)由杨志同学任主席的《针对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弊病修改》;(5)由林杨同学任主席的《福州市内河的污染治理》。2011年3月到6月中旬,本学期选课项目进入本学期阶段总结,并开展评选优秀活动项目,给于表彰。
学生领导力开发是一项依托于社区、学校和家庭人文情境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把三者结合进行领导力的开发,并由三者进行测评,目前,我们按照学生的项目学习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紧接着,我们学校将着手探讨过程性评价机制和尝试数字化管理方法,以期为学生领导力开发提供更加优质的管理手段。我们在下阶段的计划将要制定评估量表和测验试卷,在学期末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前进的目标。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记录,重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温总理演讲中的“仰望星空”是在提醒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培养大气、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培养具有领导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领导力项目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提炼出领袖型学生应当具备以下6点基本素质:
第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没有理想与抱负的人不可能成为领袖,为实现理想与抱负就必须有为人类的不断进步而学习的精神与毅力。
第二,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优雅的气质与人格魅力,具有对真、善、美的深刻理解并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由此影响和激励着他人。
第三,出色的组织、交流、合作能力。具优良的行政管理知识与能力,善于协调不同意见、组织开展活动、有较强的执行力,应具大局观又敢于理性的突破常规,具创新精神。
第四,强烈的服务意识。具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善于理解和融合不同的文化,懂得如何服务他人、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第五,出色的才华。具精深的专业能力、广博的知识而让他人追随和信服。
第六,超强的毅力。能适应起伏变化的环境,不怕挫折、意志坚韧、追求卓越。
通过领导力开发的课程教学,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如:高二(7)班黄家斌同学对领导力理解的过程,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原先‘领导’这个字眼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权威’,凭借着这份权威,我曾经对那些被领导者们指手划脚,结局便是失去了他们的信任;之后我学着和被领导者们打成一片,不把自己当领导,日积月累,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偏向于个人权威的领导方式到偏向于人际关系的领导方式的转变,让我认识到领导力并不是一个人的个人权威,而是整个团队的合力。”如:2012届毕业生赵斯琦同学凭借出色的综合能力荣获“福建省优秀学生”。
我校在此方面的研究在福州市乃至福建省都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真正做到示范先行的辐射作用:
2011年,我校苏芸校长在福建省普通教育研究室主持的“福建省教科研校长论坛”活动中进行主旨发言,苏校长的“中学领袖型学生的培养”演讲获得来自全省名校校长们的一致赞誉,对来宾们进行理念更新思想引领;
2012年9月4日《海峡都市报》刊登了苏芸校长的开学致辞“培养领袖型学生”,报纸刊登“领袖型学生的培养是为了学生未来的担当”,领袖型学生除了学业优秀外,还应当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远大的理想与抱负,高尚的人格魅力,出色的组织、交流、合作能力,强烈的服务意识,出色的才华,超强的毅力。学校将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搭建平台,在环境创设、活动载体、活动形式上对领袖型学生的培养予以关注和支持,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领袖型学生或具有领袖素质的人才。对全市中学乃至全市全省范围进行思想宣传与辐射。
2011年苏芸校长《中学领袖型学生的培养》论文发表《福建教育》,并收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网址为:。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目前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学生开设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的研究,研究人群受到限制;课时与人员紧张,无法做到项目的适时跟踪指导;目前无法做到定时对课程班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和设定专门的活动场地。
2.《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的实施工作,既是一个逻辑缜密的验证性过程,又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探讨性过程。因此,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实施过程的诊断分析、阶段性和专题性实施的总结等工作,博采众长,做到摸仿而不照搬、科学而又务实,创造性地做好课程班的教学、研讨工作。目前,我们课程还需多走出去,多学习,多借鉴,多总结,确保实施工作的创新性。
3.加强与学生团委联合,扩大研究范围;高一年段选修课继续,高二下学期成立活动小组,强化学生自主领导能力培养;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设计改进研究方案措施。
7.在小组建设中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篇七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领导和团队领导能力, 我校结合高效智慧课堂建设, 探索出了基于小组建设的基本培养途径。
一、构建合作小组, 建立自主管理团队
合作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共同体。合作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组织, 也是学生实现综合自主管理、培养领导能力的基本组织。
1.小组划分原则。
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
“组间同质”指不同的学习小组都是按照基本相同的划分依据, 每组都包含AA、BB、CC、DD层面的学生, 这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组内异质”指的是小组内学生有差异, 这为分层教学、合作互助奠定了基础。
类似于平行班, 各班要按照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等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内成员的座位安排要体现学习对子和帮扶对子的搭配。
小组划分可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统筹划分, 班主任指定小组成员构成, 给小组成员编序列号, 指定组长。也可由学生自主形成小组划分, 采用荐、演、定、调四个步骤来具体落实。
2.确定组名、组训、制定组规。
要让每组组员集思广益、共同协商, 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组训是凝聚小组目标的口号。
各小组成员还要共同参与, 制定体现共同愿景和共同约束的详细组规, 用于小组的自主管理, 便于赏罚分明。
二、健全评价机制, 保障长效自主管理
评价可以起到激励、调动、督促、纠正等作用。所以, 在小组自主管理团队建设中, 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保障自主管理的常态化、长效性。
1.评价形式。
小组评价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小组自评。教师评价, 即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及组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小组自评, 即小组长按照本小组制定的组规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以及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2.评价原则。
小组评价要把握灵活性。
灵活性指的是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实际需要去选择评价的方式和评价标准。也就是需要什么就评什么。当然, 需要改进的东西可能很多, 但不可一蹴而就, 要分阶段进行重点突破。
灵活还指评价时间点的灵活。从时间节点分, 评价可分即时性评价和阶段评价。即时性评价, 是根据课堂及活动进程进行的随机评价;阶段积累评价, 是在即时性评价的基础上, 进行累计, 进而形成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学期学年评价。
灵活性还指评价手段的多元。小组评价手段可分为积分评价、口头表扬、星卡评价、荣誉表彰或物质奖励。
3.评价标准。
既然评价是灵活的, 那么就不能搞一刀切。各年级、各班级、各小组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
根据我校小组评价的操作实际, 例举几种评价操作及标准。
(1) 组建小组阶段的评价。
新学期小组划分完成后, 各小组要确定组名、组训, 并可让各小组进行宣讲, 明确小组的组规和集体目标, 教师可协调组成评委组, 进行考评赋分, 评出优秀小组及个人。还可根据各小组课堂精神面貌、小组桌凳及物品摆放, 评出文明小组及个人。
(2) 帮扶对子的评价标准。
在小组划分中, 我们要求各小组安排好学习对子和帮扶对子。为了充分发挥帮扶对子的作用, 充分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学生评价中可采用帮扶对子捆绑评价法。
(3) 高效智慧课堂评价与养成教育评价相结合。
高效智慧课堂的学生评价, 不仅局限于学习层面, 还要与我校养成教育评价相结合, 既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状态的评价, 也要关注学生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行为习惯的评价。
三、把握活动抓手, 营造团队正向效应
小组建设除了制度保障外, 还要积极创设小组活动情境, 通过把握活动抓手, 营造团队正向效应。
1.搞好校园常规活动。
在小组自主管理中, 我们认真把握好大课间、运动会、主题演讲、手抄报评比等活动, 有效推进了学生的自我领导和团队领导能力。
2. 在校园读书特色活动中推进多元同步成长。
我们开展了“校园读书季”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海中, 增加知识, 亲近母语, 提高国学素养, 也使学生形成了自主管理的深厚思想积淀。
总之, 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参与意识与领导力, 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深入研究, 创新形式, 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郎文静.中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意义与策略.教学研究.2012年第4期
8.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综述 篇八
关键词:女大学生;领导能力;研究建议
一、国外研究现状
1.肯定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是从解决社会问题的立场出发,认为在多元化和变动不居的世界上,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将会使他们善于应对各个层面变革的挑战。二是从公民素质的立场出发,认为领导力是参与民主社会建设的必要能力。三是从克服领袖危机的立场出发,认为为了克服危机应对新一代领导力量(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
2.围绕微观的课程、教育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是关于课程开发与课程模块研究。曾有资料专门探讨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核心课程的开发模式。他认为大学生领导力课程开发要考虑五个因素:学习水平、对领导力的理解、领导力学习哲学、学习目标和效果评估。二是关于教育和教学方式研究。学者认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到国外游学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合作交流能力的有效方式。
3.各类评估研究成为研究成果的主体
主要涉及以下类别的评估:项目有效性评估、项目对某学生群体的影响评估、项目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评估、大学生运用领导教育课程知识水平的跟踪研究等。
4.对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相关观点只散见于各种介绍性资料中,尚无系统的分析研究
一是从男女平等角度论述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建议对女子进行职业指导、提高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女大学生领导力。二是个案研究,具体介绍高校、研讨会及组织协会开展的针对女子领导力教育的计划与模式。
5.探讨了通识教育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联系
近年来,对于通识教育与大学生领导力的关系的研究较多,如通识教育的初衷便是培养社会、经济、宗教和政治等各个领域的领袖,最近几年正在复兴的部分通识教育实践也在致力于培养具有领导能力的公民,并指出在任何专业领域,有效领导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都可以与通识教育的理想结果对接,领导力学习可以作为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对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比较研究
如《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历史考察》(陶思亮,2011年) 、《当代美国女子高校的领导力教育——对15所女子学院的研究》(赵红梅,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兴起的背景、现状及成效》(房欲飞,2012年)、《多学科视角综观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经验》(翁文艳等,2010年)、《后工业时代“领导力”概念下的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孔令昭等,2013)。我国学者对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研究已经由最初的引介发展到目前的学理分析。2005年后,研究取向出现了女子高校领导教育等专题性质的深入研究,以及诸如多学科视角、公民教育视角、通识教育视角等多角度分析。如房欲飞指出,在社群主义和仆从领导理论的影响下,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通过为社区培养领导人才、开展社区服务以及利用社区师资资源推动了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从而启发我们,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赵红梅在对美国15所女子高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女大学生领导力的教育内容,包括性别意识教育、沟通能力教育、合作能力教育等,并提出自由艺术教育、女性领导和教师的榜样教等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
2.对国内高校大学生领导素质培养动态的调研
如《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调查》(李金林等,2010年)通过从大学生对领导力培养的认识、大学生领导力特质的认识与自我评估、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环境因素, 以及女大学生对领导力培养愿景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后认为,培养大学生领导力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并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提出了相应对策。《把大学生领导力意识培养提上教程是高等教育的时务》(闫拓时,2011年),调查了大学生领导力理论意识和水平的现状,指出大学生渴望提高领导力水平和技能,但缺乏领导学及领导力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大学生领导力意识,要转变观念、明确地位、引导大学生自觉修炼领导力。《大学生领导素质教育与培养研究——对武汉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徐晓林等,2004年),在调研基础上对大学生领导素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并从高校课程改革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3.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路径与模式的研究
如《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与实施途径》(严太华,2013年)基于对国内领导力现状的分析,提出领导力培养面点结合、分层培养,能力与人格并重,可持续培养等原则,建议构建232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从培养途径、条件保障和后续跟踪机制三大角度全面着手,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水平。《当代大学生领导力模型与实现路径的理论分析》(徐国动,2011年)基于大学教育力和建构主义思想的理论分析,提出我国当代大学生领导力模型与实现的路径选择。大学生领导力模型是由封闭的三类核心能力和九种开放的基础能力组成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内、外二维结构准封闭系统,其实现路径有三条: 通识教育、实践教学项目团队导师制和社区互动行动项目。《发展大学生领导力的瓶颈及对策》(张恒龙等,2012年)指出高校在进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过程中,要准确定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创新教育形式,并建设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长效机制。《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分析和思考》(张智强,2011年),提出我国高校开展领导力教育的建议,包括确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目标和地位、加强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形成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开发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课程和教育项目等。
4.对女性领导力的研究
国内现有文献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但出现了一些针对女性领导力的研究。如钱亚玲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女性领导力研究》中从女性这一社会性别视角界定了女性领导力概念,分析了女性领导力较之男性领导力的特殊性,指出中国现代女性领导力开发与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影响中国现代女性领导力提升的综合因素中提出开发与提升中国现代女性领导力的对策。吕玉玲在硕士论文《西方女性领导力研究》中,借鉴西方女性领导力研究生经验,从领导力风格及领导力模型以及女性领导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女性领导力进行多维探索,指出我国应从增加女性人力资本投入、建立有效的女性人才管理制度、优化女性领导成长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加强对女性领导力的培养。杨政在硕士论文《从现代领导力的柔性化趋势看女性领导力的开发》中,从柔性领导力开发的角度提出了当代我国行政领域女性领导力的发路径,如努力抑制女性领导者身上的不良素质、尽量培养女性领导者身上需加强的必备领导素质、竭力发扬女性领导者身上的潜在领导优势等。
三、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鉴于目前现有文献中,针对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较少,有必要通过对女大学生领导力的专项研究,归纳总结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女大学生领导力理论,深化對大学生领导力这一新兴理念的认识,拓展领导力的丰富内涵,同时充实领导学的学科内容。
(2)国内现有文献对大学生领导力现状、教育与培养路径的研究较多,但对如何有效评估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效果的研究不足,在进一步分析当代女大学生领导力现状,并提出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合理化建议的基础上,应重点探讨我国女大学生领导力评估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林,王芳官,金海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崔广志,李育英.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新西部(下旬刊),2011.6
[3]王芳.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3
9.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九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
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
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江泽民主席在视察北大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江泽民主席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
1、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
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
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
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
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
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3.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0.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篇十
论文导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论文关键词: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是提高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关键。
一、丰富积累 奠定写作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即使有好的素材也未必能捕捉到,往往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而下笔无言的窘状。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观从生活实践和广泛阅读中获取信息,积累写作材料。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作文材料,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人可赞,有情可抒,自然就喜欢作文了。
1、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老师有必要指导学生积极实践,丰富生活,感受生活。首先,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观看神奇的泥林,观赏美丽的查干湖;观察日出日落、蚂蚁搬家;倾听鸟语蛙鸣、细雨缠绵;感受彩霞的绚丽、泥土的芬芳;赞美青松的挺拔无畏、白雪的纯洁无暇。其次,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参观工厂,走进农家,访问各界人士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栽花种草,清扫白色垃圾,举办主题班队会,当一日小交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款捐物等等。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实践,充实的内心感受,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言,有情可抒。
2、从广泛阅读中汲取营养
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如果说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那么,广泛的阅读则是学生汲取写作营养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一是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如《洋葱头历险记》、《稻草人》、《鲁滨逊漂流记》、《小鲤鱼跳龙门》等等,让学生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中找到乐趣。二是通过影视媒体开阔学生视野,如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少儿节目、《动物世界》等等,以达到陶冶心灵、启迪思想、丰富情感的目的。三是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引导他们从课内外阅读中摘录材料,写读书笔记,熟读背诵佳句、优秀片段、精彩的细节描写,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
二、放宽要求,激发写作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感到耗时多、费力大,但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很多情况下学生在作文体裁、形式、结构、命题、字数的框框下,习作没了灵气,缺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缺乏“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激情。面对这样的困境,在作文教学中,摒弃传统的习作要求与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在作文的大草原上任意弛骋,抒肺腑之言,写心中所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畅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写作《我的母亲》一文,传统的习作要求是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典型事例抒发对母亲的爱或对母亲的赞美。这种步调一致的习作要求很可能会导致千人一面的结果,学生的独到见解与个性化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采取“同一题目,多种立意”的方法,为这一题目确定出多个主题,同时采用“同一题目,多种体裁”的方法,学生可以把《我的母亲》写成散文、诗歌、小小说。这样,学生的习作立意自由,可褒可贬,可抑可扬。结果,在开放习作要求的前提下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起来,一篇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个性
张扬的作品脱颖而出,真正抒发了学生心海的平静、涟漪、荡漾和澎湃,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感受成功,增强创作信心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感受成功则是他们不眠的创作动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创作热情,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全身心畅游于写作这片海洋里。
在作文训练中,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和创作热情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鼓励学生向《小学生阅读报》、《小学生作文报》投稿并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让学生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各种征文活动中获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创作热情,班级还成立了文学社,从主编到编委由学生评选优秀者担任,定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学生作文的风采。此外,还鼓励学生“著书”。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集成册,书的装帧完全出自学生之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几年来,学生编写的作文集,大家爱若珍宝,相互传阅。得到了有关人士的肯定和赞扬。每位“小作家”很有成就感,写作兴趣空前高涨,作文水平越来越高。
小学阶段作文教学训练,教给小学生学会汲取“养料”的方法,奠定一定的写作基础,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信心及勇气,小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11.学生领导能力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直接 间接 关系
技校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阅读能力普遍不强。作为语文教师,我体会到: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他提取信息、获得写作、说话技艺、获得感情、道德熏陶等质量高低。因此,理解能力的获得是关键。阅读理解就是要了解、领会文章内容及写作方法。阅读理解的过程,也可分为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两种。
一、 直接理解
就阅读理解而言,对文章产生直接理解的“亲身经验”包括感觉经验、情绪情感体验、生活阅历、心路历程等,以及从阅读、影视中嫁接到这些方面的一些经验积累。如何由亲身体验达到对文本的直接理解?这就需要运用联想、想象在文本和亲身经验之间架设一座桥,使自己的经验和文本内容呈现的经验互相交融,入境入神,移情忘怀。在阅读文本时,要运用联想想象搜寻自己的经验,释放经验,进入文本情景甚至化身为文本角色去体验文章。比如直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要调动你的登楼的阅历,登楼过程中的心理,登上更高一层楼后获得的视觉经验和情感体验等去想象作品的内容,进入作品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心理。也就是说,你的亲身经验愈丰富,愈贴近文本,你对文本的理解就越丰富,就越能产生共鸣。你的感觉愈敏锐,情绪情感体验愈细腻、强烈,对文本的直接理解就愈到位。有意识地不断丰富和开拓感觉、情绪情感等的深层经验,对阅读理解能产生很大的帮助。在阅读中,如果没有亲身经验可供理解,那么可以采用借用、嫁接等方法。如中职学生对文本中所写的夫妻之情没有亲身经验,可借用母子之间的依恋之情,可嫁接由阅读和观看影视得来的一些间接经验积累。
直接理解应该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局部的感知越精细,越深入,对整体理解帮助越大,整体感知越能高瞻远瞩,就越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有的问题在整体感知时看不真切,这就要借助局部理解,局部理解有困难,不妨从整体感知上找突破口。
二、间接理解
间接理解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过程,从最初模糊笼统、未分化的理解逐渐过渡到明确清楚、分化的理解。阅读教学一般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或者说从语言入手到思想内容再到语言。从思维的角度看就是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阅读教学的特征。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其他一切思维过程的基础。它们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便无以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和归宿,丢开综合搞单纯的分析,则失去了分析的价值。重分析轻综合,会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妨碍了对文章整体的鉴赏,又无助于布局谋篇能力的养成;重综合,轻分析,不利于引导学生对表达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又会导致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和囫囵吞枣式的理解。
阅读理解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是感知和理性的统一。直接理解再丰富,如果没有间接理解的理性分析和综合,理解往往难以升华,往往难以做到客观、深刻。抛开直接理解来进行间接理解,间接理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直接理解是间接理解的基础。有了充分的直接理解再去进行分析综合,就不会是冰冷地对文本的解剖整合。在充分感知上直接理解有助于分析综合的深入,分析综合又可使感知更有理有据。当直接理解有困难时,我们可求助于分析综合,从对篇章结构的理解上,对材料的前因后果上去探寻,当我们的分析综合陷入枯竭时,直接理解会为分析综合插上灵感的翅膀。只有这两种理解相结合才能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三、双重理解的关系
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但它们又是独立的。它们有互相融合、交替进行的时候,也必须有属于自己暂时相对独立的空间。直接理解感悟作品时,调动起自己的感觉经验、情绪体验等来对作品的内容产生想象,这时是不欢迎理性的打扰的。投入地感悟一个作品,纯粹地享受作品带来的美感,这时对理性的研究是排斥的。这种纯粹地对作品的原生态享用是必要的,有助于美的熏陶,而这种享用水平的提升是会随着分析综合水平,对表达技巧等的认识的提高而水涨船高的。对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时又忌“感情用事”,必须客观而冷静。直接理解时要进入情境,进入文本角色,间接理解却要退步抽身。
12.学生领导能力培养 篇十二
高校阶段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延续和提升, 不仅对学生知识储备的增加, 还更多要加强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尤其是对学生“自我”的培养。这一时期, 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固, 客观的认识自我也成为可能。
高校教育中, 正式的课堂教育和非正式的课堂教育的结合是两种重要方式。不论哪种方式, 教育家们都在不断的追问, 学生学的结果如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潘云鹤认为, 培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进而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大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回答, 那么如何培养出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应该考虑的一个重点。而针对大学生的管理能力, 我们想到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培养。在自我领导力构成的要素中, 合作和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1]。而今, 随着教育的模式探索就开始多元化, 协作学习开始逐渐备受重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 协作对领导力的现实价值已被人们所普遍认识, 特别是现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深入发展, 更加注重把协作能力作为提升领导力的重要途径。由此, 我们通过协作学习来对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提到协作学习, 那么它的定义是什么?美国教育学者嘎斯基 (Guskey, T.R.) 博士、英国教育学者赖特 (Light, P.H.) 、以色列教育学者梅瓦里克 (Mevarech, Z.R.)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来文 (Slavin, R.E.) 教授、明尼苏达大学“协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 (Johnson, D.W.&Johnson., R.T.) 等专家都纷纷对协作学习提出不同的定义和看法。[2]从这些定义中, 我们发现协作学习应该是一个小组或团队的方式呈现, 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或目标, 共同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那么在自我领导力方面, 至今国外开展关于自我领导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 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在研究个体自我领导时, 运用了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其中, 社会认知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内在动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自我领导研究, 并被认为是自我领导研究的理论基础。查阅了众多文献后, 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领导的定义引用的最多的还是Manz (1986) 给出的定义:个体是通过一定的自我引导与自我激励从而取得行为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3]
三、研究方法
(一) 研究被试
本研究选取太原科技大学本科大学生为主要测量对象, 共发放问卷50份, 回收问卷50份, 有效问卷为48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
(二) 协作学习研究思路
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 共计32课时, 随机抽取两个班, 共50人, 每班25人。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 另一班为对照班。两个班级由相同教师担任,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相同。实验班采用协作学习教学,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实验班有25人, 分为5组, 由学生投票选出组长, 组长和教师对组员进行分配。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经常召开组长会议, 让他们思考作为一名领导者需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然后让他们对照自己, 明确自己身上已具备了哪些条件, 不具备哪些品质, 并引导他们今后怎样努力去做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协作学习为主。每堂课后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协作学习从两个方面进行自评打分, 第一是在协作学习的参与情况进行二级制自评, 第二个是在协作学习中如果参与, 是否担任领导进行二级制打分。学期末, 将学生的自评分值进行汇总和统计。
(三) 大学生自我领导力问卷调查
大学生自我领导力问卷主要来源于美国学者Anderson和Prussia于1997年编制的《自我领导力量表》 (SLQ) , 并经北师大学者李晓蕾修订和汉化而来, 并经过研究证实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论文采用的量表即为这一版本。该量表共有50道题目, 可用于评估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情况, 共分为行为聚焦策略、自然奖赏策略和建设性思维策略三个维度, 采用五级评分,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得分越高表明自我领导力水平越高。该问卷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进行两次施测, 对结果进行对比。
四、结果
(一) 协作学习参与度对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的分析
如表所示, 通过协作学习参与情况为自变量, 自我领导力为因变量, 进行分析,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有参与的学生比未参与的差异显著 (p<.05) , 且参与的学生自我领导力方面得分比较高。
(二) 协作学习中是否担任组长对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的数据分析
如表所示, 通过协作学习中担任了领导为自变量, 自我领导力为因变量, 进行分析,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担任组长和未担任组长之间差异显著 (p<.05) , 且担任领导的学生自我领导力方面得分比较高。
(三) 全部样本的其他分析
(1) 是否参加社团活动及担任领导职务的差异比较
从表3中可以发现,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是否参加社团活动及担任领导职务在自我领导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参与社团活动并担任领导、参与社团活动不担任领导、不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的得分依次递减。
(2) 是否担任班委的差异比较
从表4中可以发现, T检验结果表明, 除建设性思维策略和自然奖赏策略这两个维度外, 是否担任班委在情绪智力和自我领导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担任班委的学生得分均要显著高于不担任班委的学生得分。
(3) 是否为学生会成员的差异比较
从表5中可以发现, T检验结果表明, 是否为学生会成员在自我领导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学生会成员的得分均要显著高于非学生会成员的学生得分。
(4) 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的差异比较
从表6中可以看出, T检验结果表明, 是否参与社会实践在自我领导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的得分均要显著高于未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的得分。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 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过程中, 整体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五、建议
(一) 开展学校教育中的协作学习模式, 提高学生参与度, 为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提供了可能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 协作学习在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中起到一定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协作学习来进行施教。协作学习虽然有合作的成分, 但其主旨是要”以学生为本“, 锻炼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支配等能力, 并以绩效的方式加以考核和激励, 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领导能力。在协作学习中, 学生的参与度也是影响自我领导力的一个方面。在课程设计中, 应以多样, 多元, 灵活的方式进行, 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会逐渐的促进学生自我领导力的不断发展。
(二) 开设专题课程, 为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课程设置会体现高校教育的侧重和方向。在调查中, 虽然专业类别并未在协作学习有直接体现, 但从文献资料中我们看到专业知识与自我领导力有一定的关系。加研究结果
通过课堂讨论, 分组学习, 合作交流等设计,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理论和知识, 并且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和认识, 是对自身能力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和提高。
(三) 丰富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为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提供了实践基础
调查结果显示, 在有社团经验, 班干部, 学生会经验的学生, 自我领导力水平要相对高些。这样, 学生应对学生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 将理论知识实践化, 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以实用, 对学生自我领导力也是一种检验和实践。由此可见, 社会实践是学生自我领导力发展的又一个平台, 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无形力量。
摘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的重点之一, 自我领导力的培养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协作学习开始备受重视, 二者之间的研究也开始增加。由此, 本文通过协作学习来对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发现, 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过程中, 整体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协作学习,自我领导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刘东海.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培养研究.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论文, 2011.
[2]黄荣怀, 刘黄玲子.协作学习的系统观.现代教育技术, 2001 (1) :30-34.
【学生领导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能力07-12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07-26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08-07
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07-13
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11-07
小学生能力培养11-28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论文12-17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2-20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7-1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