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承诺书

2024-09-19

易地搬迁承诺书(精选14篇)

1.易地搬迁承诺书 篇一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申请书

乡(镇)人民政府:

我家住 村 组,家庭人口 人,其中有劳动能力 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家庭住房属 结构平方米(含配套附属设施)。按照“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要求,我自愿申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后自愿将现有住房及配套附属设施进行拆除复垦。

特此申请

申请人(签字):

月 日

易地扶贫搬迁乡镇考察意见

申请人,自愿申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并承诺搬迁后将现有住房及配套附属设施进行拆除复垦。

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该户进行了实地考察,申请人,家住 村 组,家庭人口 人,其中有劳动能力 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家庭住房属 结构平方米(含配套附属设施)。该户居住环境恶劣,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同意该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乡(镇)人民政府

月 日

2.易地搬迁承诺书 篇二

当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区域功能的转型, 国内众多棉纺行业都面临退城进郊的现状, 通过搬迁建设改造, 使企业的产品达到优质高产、节能降耗, 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目的。本公司是20世纪70年代建厂的老企业, 在2007年开始实施易地搬迁建设技术改造, 经历了从厂房设计、车间设备排列、技术改造等全过程。搬迁改造, 使企业得到了发展,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总结如下。

1 新建棉纺厂总体规划设计

总体规划应根据生产要求和自然条件, 力求做到因地制宜, 统筹安排、中远期结合, 合理紧凑;

生产物流线路畅通, 路程短避免较差运输, 人流和物流要分开;

厂区使用功能要分开。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仓储区 (原料库、成品库、机物料库) 和动力区 (高低压配电、水泵房、空压站等) 。还要考虑风向对生活区的影响;

厂区道路及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消防设计规范, 生产厂区周围应设环形干道, 避免出现死角;

厂区和生活区应考虑绿化规划, 减少环境污染, 维持生态平衡, 改善环境。

2 生产车间和附房的布置

2.1 生产车间的布置原则

生产车间的布置应结合厂区的总平布置, 以确保工艺流程和工程管道最短而且顺畅, 原料进车间入口应靠近原料仓库, 成品车间出口应靠近成品库, 细纱车间尽量靠近冷冻站;

各车间相互位置, 应尽量使运输线路最短, 应避免交叉迂回;

车间布置应结合机器排列, 保证机台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 对机器长度较长的设备 (如粗纱机、细纱机、自动络筒机、倍捻机) 的排列和照明、地排回风口应垂直排列;

温湿度要求相同或相近的工序, 应尽量集中或靠近, 温湿度要求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工序要用隔墙或附房分开, 以便于空调的调节和消防安全防火管理;

为保证各工序的温湿度相对稳定, 各工序的工艺排风按照哪里来就排回那里去的原则, 不允许相互干扰。如前纺的滤尘设备排风必须回空调室后通过上送风管道均匀的排回前纺工序, 细纱的笛管吸风和马达排风必须经空调室后再均匀送回细纱工序;

棉纺厂对空调环境的要求比较高, 为保证车间达到均匀的送回风效果, 车间的上送风管道和地排回风沟道长度原则上不能超过65m;

车间布置应考虑安全生产, 对于分级室、开清棉、梳并粗工序防火要求比较高的工序应设立防火墙。

2.2 附房的布置原则

生产附房一般选择布置在生产厂房周围, 这种布置可以利用附房使车间与外界分开, 保证车间温湿度的相对稳定。

首先考虑的是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冷冻站、空调室、变配电站、前纺滤尘室等涉及有管道布置的附房;其次布置试验室、皮辊室、工艺齿轮房、保全保养室和各种专件维修附房;最后布置车间办公室、更衣室及卫生间等附房;

冷冻站应布置在最靠近细纱工序的位置, 因为细纱机是设备最密集、发热量最大、温湿度要求最高的工序, 使用的冷冻量也最多, 在空调方面首先要保证细纱工序用量;

皮辊室尽量把皮辊制作和皮辊保养分开, 因为皮辊制作时需要磨砺和上涂料, 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化学有害气体, 把皮辊制作室布置在车间外围, 有利于粉尘的收集和有害气体的对外排放。皮辊保养室要保证清洗后的皮辊表面温湿度与车间平衡, 因此皮辊保养室尽量布置在车间内部的附房;

前纺滤尘室应布置在靠近主机设备处, 有利于减少管道的长度, 减少阻力损失, 有利于节省能源。空压站应布置在后纺工序, 因为后纺工序的自动络筒机、倍捻机以及接近后纺工序的集体落纱细纱机是耗气量大、压力要求高的设备, 有利于减少管道阻力, 保证设备的用气量和气压稳定。

3 工艺设备排列

3.1 棉纺厂工艺流程

精梳工艺:清花→梳棉→预并条→精梳→并条→粗纱→细纱→自络筒→成包入库;

普梳工艺: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自络筒→成包入库。

3.2 各车间设备排列

3.2.1 开清棉车间

开清棉车间开棉机和清棉机是连续化生产的机台, 后方机台逐一供给前方的机台, 前方机台控制后方机台的开停, 前后方机台由输棉管道和滤尘管道连接。为使输棉管道和滤尘管道安装合理、美观整洁, 便于操作和生产管理, 开棉机和清棉机多采用联合机组, 因此应排列在一个车间内。开清棉设备是一个连续化的组合设备, 通常由多个单元机台组合起来, 但国内外的机组在单机设置上的不同, 各单元设备之间的连接特别是输棉管道和滤尘管道的连接都有一定的要求, 应尽量先由设备制造商提供工艺排列和设备排列图, 然后再结合本企业的厂房布局进行优化排列。

3.2.2 梳并粗车间

梳棉、并条和粗纱工序的设备工艺特点各不相同, 机台数量也比较多, 但它们的温湿度要求比较接近。由于这三个工序的在制品存在相对的固定供应关系, 因此在排列时将这三个工序放在同一车间。为了便于挡车操作, 梳棉机一般每套车按12~14台来排列, 如采用清梳联或简易清梳联改造流程, 为了使第一台梳棉机和最末端的梳棉机能正常供棉, 由开清棉机组最后一台输棉风机到第一台梳棉机的棉箱的输棉管道长度一般不少于20m。并条机的头末并要求排列在同一直线上, 尽可能与所对应的粗纱机纱架位置一一对应, 以便于挡车操作。粗纱机的排列应与照明光带垂直排列, 以保证采光均匀。

3.2.3 细纱车间

细纱车间设备量大, 设备运转率高、发热量大、设备密集, 通常作为单独的车间排列。由于细纱工序是连接粗纱和络筒工序的中间工序, 在物流运输中要统筹兼顾前后工序的运输距离的合理分配, 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和减少劳动用工。目前随着纺纱工艺的现代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 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劳动用工, 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粗细联和赛络纺 (赛络紧密纺) 技术, 由于采用这些技术后细纱机的纱架宽度适当加宽, 因此在细纱机的排列上, 细纱机的中心距必须要大于2.3m以上才能满足要求。

3.2.4 后纺车间

目前棉纺厂的后纺工序主要设备为自动络筒机、倍捻机和筒子加湿用气蒸机。自动络筒机一般采用左右手机面对面排列以便于挡车操作, 操作弄要大于运输车弄;倍捻机由于要与并纱机配套使用, 一般一台并纱机配置8~10台倍捻机, 因此在排列上应分区域, 以便于生产组织和减少迂回运输, 操作弄要满足运输车辆的操作要求;汽蒸机如布置在车间内, 要设计排放蒸汽的通风管道, 把蒸汽排放到车间外。

4 新设备、新技术、新器材的应用

4.1 成套清梳联设备和简易清梳联

目前成套清梳联作为成熟的技术得到迅速的普及和推广, 在提高质量、减少用工、提高制成率方面效果明显, 但在棉纺厂的搬迁改造中, 成套清梳联带来了投资成本高, 品种适应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国内提出了简易清梳联改造技术, 利用原有的清梳设备改造为清梳联流程, 既可以减少投资, 又达到减少用工的目的。由于简易清梳联在流程上可灵活组合, 适合多品种的生产, 解决了成套清梳联存在的问题。对于棉纺厂的搬迁, 选用成套清梳联和简易清梳联, 要根据企业的品种情况和产品的市场要求而定。

4.2 自动粗纱机和粗细联技术

随着我国纺机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生产出高速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自动落纱粗纱机, 实际纺纱速度可达1000r/min, 多电机伺服系统实现了纺纱工艺的智能化, 在更换工艺时无需更换齿轮, 只需在触摸屏上设置相关工艺参数。自动化的落纱系统, 大大地减少落纱时间, 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减轻了挡车工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挡车工的看台能力, 减少劳动用工。

国内粗细联技术近几年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赛特环球机械 (青岛) 生产的粗纱输送系统已在国内多家纺织厂使用, 粗细联系统取消了运输工和粗纱的存储空间, 避免了粗纱落纱、粗纱搬运中粗纱表面的损伤, 提高了半制品的质量。

4.3 细纱长车化和细络联技术

面临纺织行业用工紧缺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稳定的细纱长车和细络联技术不断推广应用。由于细络联自动生产线上具有自动检测功能, 因此对提高细纱机运转效率、降低细纱断头、提高细纱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在占地面积方面, 比短车更具有优势。

4.4 自动络筒机技术

目前自动络筒机的应用完全取代了普通槽筒机, 国内普遍使用的是纱库式和托盘式两种形式的自络机, 随着细纱长车的普及, 托盘式自络机的应用日趋广泛。两种形式的自络机各有优势和不足, 纱库式自络机可适应多品种的生产, 每台设备可分段生产2~3个品种, 可以满足多种不同形式和规格的细纱管, 用工较托盘式稍高;托盘式自络机自动化程度高, 用工省, 但品种适应性差, 每台车只能生产一个品种, 由于托盘输送规格固定, 不能适应不同规格的细纱管, 同时要求管纱成型要好, 设备投资较纱库式高。两种形式的选用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4.5 纺纱新专件器材的应用

棉纺厂在搬迁建设改造中, 从节约投资的角度去考虑, 在原有的老设备通过技术改造, 采用新型纺专器材, 同样可以达到高产优质、降低消耗的目的。如在对A186系列梳棉机改造为简易清梳联时, 采用优质的梳理针布和加装前后固定盖板, 可以提高梳理质量和产量;在细纱机上采用高精度或超高精度罗拉, 可以减少罗拉产生的机械波, 提高成纱质量;采用优质的胶辊、胶圈, 可以提高适纺性, 减少胶辊胶圈缠绕引起的断头, 提高制成率;采用橡胶节能锭带, 可节电3%~5%, 延长锭带寿命, 有利于提高车速和降低捻不匀;紧密纺和赛络紧密纺技术可大大降低成纱毛羽, 提高成纱质量;铝套锭子和小锭盘锭子的使用, 可实现拔管自动化和提高车速, 达到减少劳动用工和节能降耗的目的。

5 节能降耗新技术的应用

5.1 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

棉纺厂的空调、除尘和冷冻设备装机用电容量约占总装机容量的30%, 是棉纺厂的耗电大户, 节能潜力巨大。传统的空调室设计均为定风量设计, 电机都是恒速转动, 当季节或生产情况发生变化需改变风量时, 采用调节风门的办法调节风量, 此时风机仍恒速运行, 导致大量的电能浪费, 达不到节能的效果。现采用变风量送风和自动控制系统, 在送、回风机和水泵上配置了变频器, 通过PLC控制系统和各种温控探测仪, 根据外界环境和车间环境的变化来自动调节风机和水泵的转速, 实现节能降耗。通过自动化控制调节系统, 还可节省劳动用工。

5.2 采用节能照明光源

目前棉纺厂的厂房形式大多数采用钢结构的封闭厂房, 它具有投资省、施工周期短、跨度大有利于设备排列的特点, 但同时也存在全天候需动力照明, 无形中浪费了能源的消耗, 因此在新厂的建设中, 应广泛采用节能灯具和LED光源, 从而达到节能目的。

5.3 水冷电机的应用

细纱工序是棉纺厂设备排列密集、发热量大的车间, 由于细纱机的电机功率大、数量多, 因此产生的热量也较大。使用水冷电机可利用冷水通过电机外壳空腔把电机产生的热量带走, 可有效降低电机温度, 延长电机使用寿命, 同时可降低细纱车间温度2~3℃。水冷电机水循环系统应设计为同程回路, 保证通过每台电机的水流量一致, 水系统应能循环使用, 避免水资源浪费。水冷电机可根据气候的变化, 适当调节进水压力和流量, 使电机表面散发的温度得以变化, 达到纺纱的工艺要求。夏季:吸收了电机热量后的水流, 通过管道排出室外蓄水池, 经自然冷却后, 循环使用。冬季:吸收了电机热量后的水流, 可通过管道导入空调室, 作为加温加湿的补充。

6 搬迁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6.1 新厂房建筑设计

一般新厂房的设计通常由有资质的建筑设计院设计, 他们对土建、结构、动力的设计比较熟悉, 但对棉纺厂的工艺排列流程的实践经验较少, 因此最好由业主先拿出设备排列方案, 然后设计院根据业主要求设计柱网、动力和暖通的配置。暖通的设计最好由制造商和设计院共同完成, 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的土建施工中的问题, 目前国内洛瓦 (上海) 公司、江苏精亚集团、江阴纺机在这方面都有成熟的设计经验。

6.2 设备排列

在设备排列时, 设备动力出线口应尽量靠近墙边方向, 因为一般动力电缆沟都是沿墙边设计, 这样可以把动力柜靠墙布置, 从动力柜到机台可减少线管的预埋, 便于穿线, 避免动力柜放置在车间中间, 影响物流通道。如细纱机的车尾 (电机在车尾) 、自络机的车头等尽量靠近墙边设计。

6.3 老设备搬迁问题

棉纺厂在搬迁建设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存在老设备搬迁问题, 这些老设备在短期内由于市场品种需求和资金投入限制, 不能技术改造和升级, 在日后随着企业的发展, 将会对这些老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那么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如细纱环锭纺改负压紧密纺 (赛络紧密纺) 或加装粗细联轨道, 在装机容量和空间上都会发生变化, 赛络紧密纺的纱架和粗细联轨道会加大操作弄空间, 负压紧密纺会产生动力负荷的增加、电机发热加大、负压排风量增加, 在设计中冷冻量的计算和送回风量应预先考虑。

6.4 纺织厂的地面设施

目前纺织厂的地面大多采用耐磨金刚砂地面, 它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不易损坏的特点, 施工时浇注砼后铺洒耐磨金刚砂然后磨平加养护剂保养, 一气呵成, 对预埋的电管、气管、回风口一定要定位准确、牢固, 对于一些需预留的设备地脚螺丝孔, 在地面做好后施工, 这样可以精确定位, 便于耐磨地面施工。由于耐磨地面施工采用的是整块一次性浇注, 因此宽度不宜大于6m, 否则会影响地面的平整度, 对于安装细纱长车、自络机的车间尤为重要。

6.5 钢结构的厂房预留孔问题

对于使用钢结构的厂房, 在设计和加工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结构的预留孔, 在施工中原则上不宜二次加工, 因为钢构上涂有防火材料和防腐材料, 牵吊风管、吊顶板吊筋的檩条是镀锌材料, 一旦二次钻孔和焊接, 会损伤这些涂层, 造成钢材的锈蚀。

7 结语

棉纺厂搬迁建设技术改造是个系统工程, 老厂搬迁改造要全面规划, 尽量保留和发挥原有设备的作用, 降低项目投资。搬迁改造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 遵循积极慎重的原则, 选择成熟推广的技术, 在项目的论证上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定位, 结合企业的特点来确定搬迁方案, 做到生产和搬迁两不误, 使企业不断壮大发展。

摘要:通过对棉纺厂的搬迁实践, 探讨棉纺厂在易地搬迁时, 如何规划车间布局和设备排列;在易地搬迁改造、引进新设备同时对原有的老设备升级改造;在老设备上使用新专件、新器材、新技术和新工艺, 从而达到新设备的效果。搬迁后达到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减少劳动用工, 节能降耗的目的。

关键词:棉纺厂搬迁,规划设计,车间布置,新技术应用,节能降耗

参考文献

[1]徐高祝.粗纱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总师俱乐部, 2012, (12) :21-22

[2]倪俊龙.纺纱专件器材的而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总师俱乐部, 2012, (12) :12-15.

[3]秦贞观.棉纺织生产技术的发展现代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2.

[4]李景龙.节能棉纺纱厂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1.

[5]高孝钢.变频器、PLC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在京举办 篇三

【本刊讯】 10月16日,2016年扶贫日论坛易地扶贫搬迁平行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本次论坛以“精准搬迁、精准脱贫”为主题,是扶贫日的系列活动之一。论坛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承办,来自中央农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关负责人,全国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份发改委负责人以及部分省、市、县和乡镇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干部群众,带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部分龙头企业代表,共约180人参加论坛。

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刘苏社代表论坛承办方致辞。中央农办秘书二局巡视员张建军、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巡视员杨椠分别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取向和《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等进行主旨演讲,深入解读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顶层设计和政策考虑;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项长权、湖北省十堰市市长张维国、甘肃省陇西县常务副县长周毛平和四川省旺苍县嘉川镇党委书记李斌等分别从省、市、县、乡四级层面详细介绍了各自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

与会代表和专家认为,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头号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2016年是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开局之年,关键是要严格按照中央政策标准要求,理顺资金项目渠道,系好第一颗扣子,把基础打扎实,特别是要紧密围绕脱贫目标,将搬迁群众就业脱贫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过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4.易地扶贫搬迁[范文模版] 篇四

学习目标:

学会读写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的字词,了解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建设标准、补助标准。

学习内容:

读与写

搬迁 自然 水土 地方 村庄 整体 同步 安置 旧房

新家 协议 按期

学与用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

1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

2需要整村搬迁的村庄

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标准

1城镇安置:

城镇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2农村安置:

农村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3平方米。

三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0000元,整村寨同步搬迁的非贫困人均住房补助12000元。

5.易地搬迁管理办法 篇五

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债易地搬迁扶贫试点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全面考核建设成果,强化监督手段,确保工程建设符合要求,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原国家计委《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计投资[2001]1834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01]104号)文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实施完成后,应及时组织竣工验收,以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工程项目发挥作用。

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完成后,应能正常使用方可进行竣工验收,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开展竣工验收工作。

第二章 竣工验收依据

第四条 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项目批准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土地用地审批文件及投资安排计划等。

二、有关行业工程技术标准及规范。

三、工程合同、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协议文本。

四、有关政策规定。

第三章 竣工验收组织

第五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竣工验收组织工作,由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第六条 竣工验收工作应由各有关工程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及环保、土地等部门参加,负责协调组织竣工验收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竣工验收工作应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结合技术要求,针对工程性质,组成竣工验收专家组或技术组、负责竣工验收具体工作。

第四章 竣工验收方式

第八条 竣工验收实行单项工程初步验收与总体项目竣工验收两阶段进行。第九条 单项工程初验由县级主管部门组织,初验报告报州(市)项目主管部门备案;总体项目验收由州(市)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报告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省级主管部门视情况进行抽验。

第十条 单项工程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实施完成,具备搬迁条件及使用功能,方能进行单项工程的初验。

第十一条 各类单项工程全部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实施完成,建成投入使用,经初验通过,农户搬迁完毕,方能进行总体项目验收。

第五章 竣工验收程序

第十二条 竣工验收程序按验收准备、现场检查、综合评价三个步骤进行,验收工作包括工程项目和工程资料两方面。

一、验收准备。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并填写项目竣工验收申请表(祥见附表一),提交竣工验收方案、以及相关资料报验收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开展验收准备工作。

二、现场检查。由验收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验收。

三、综合评价。对建设项目相关内容作出评价,并填写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书(祥见附表二)。

第十三条 工程项目的验收主要对工程实物进行现场查验。工程资料的验收主要查验工程相关资料,包括综合资料、技术资料、财务资料等。

一、技术资料。主要包括工程项目一揽表,工程技术文件,建材合格证明,质检报告,工程检验、验收与鉴定记录,工程会审、变更记录,工程图表及工程竣工图等。

二、财务资料:主要包括项目审批文件、投资计划文件,竣工结算、财务审计、资金拨付等。

三、综合资料:主要包括土地使用、工程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资产管护等。

第六章 竣工验收内容

第十四条 竣工验收的内容包括工程完成情况、工程质量、项目实施情况三个方面。

一、工程完成情况主要查验各类单项工程是否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实施完成,工程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二、工程质量验收,主要查验各类单项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否符合技术规范、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对工程作质量评定。

三、项目实施的验收,主要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检验,对实施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及后续管理、对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产业后续发展等作综合评价。

第十五条 竣工验收应出具竣工验收证明,对遗留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总体项目的竣工验收证明须报省备案。

工程验收后,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明确产权。

第七章 工程档案

第十六条 易地扶贫工程必须建立工程档案,办理移交工程档案资料工作,作为工程项目的永久性文件及复查的重要依据。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工程应设立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不得丢失或损坏档案资料。

第八章 其他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6.易地扶贫搬迁申请书 篇六

XXX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

我叫,是

组农民,全家现有

口人,承包耕地

亩,由于我村地处偏远,生态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条件低下,在最近乡上、村上和组上的干部到户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时,我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大实事,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给我们提供很多好的政策和很高的补助,实现了我们几辈人都不能实现的梦想。因此,本人申请享受扶贫搬迁政策。

特此申请,请批准。

申请人:

7.易地搬迁承诺书 篇七

今年4月,广丰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着眼于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总体要求,推出了铜钹山深山区移民整体搬迁进县城、进工业园区集中安置建设项目,揭开了广丰扶贫开发新篇章,赢得了上饶市政府以及省市扶贫部门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主任章康华专门听取了广丰专项工作汇报,副主任饶振华先后两度深入距离广丰县城80多公里的铜钹山镇鹅公坎以及大风源、徐墩老屋与县城安置点、条铺中心村等地调研;上饶市政府副市长陈荣高也前往实地察看;上饶市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主任李志发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指导。目前,铜钹山镇条铺中心村104套、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廉租房已竣工;广丰工业园区安置点50亩土地征用及其“三通一平”等工作先后圆满结束,江西银鹰建设工程公司通过招投标获得施工资格后也于9月24日举行了开工仪式。

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只能易地搬迁安置

面积312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四分之一、连浙接闽的铜钹山,位于广丰县南部边缘、武夷山脉东段。像一颗颗璀璨明珠的中型水库军潭与七星、小型水库条铺镶嵌山间,让拥有“千年封禁”美称的铜钹山,平添一番诗情画意。

因为人工雕琢这一番诗情画意与原本高山峡谷的因素,3千多户、近1.2万人散居铜钹深山区。长期以来,深山区农民居住在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房屋大都为土木结构简易房,破败不堪,加上道路狭窄,火灾隐患特别大,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他们距离镇政府驻地与县城分别约40公里与80公里,出行十分艰难。由于深山区基本上没有田地,他们的主要收入一直依靠采伐林木出售。但是,县里已封禁铜钹山天然林,实行生态保护,他们只能转而依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他们零星散布在地域广阔的深山里,政府根本无法在当地设置教学点、医疗诊所以及通讯与用电设施,适学儿童只能到数十公里以外的学校就读;因为附近没有诊所,村民生小病大都服用自己采集的中药,如有重病,才会到数十公里外的镇卫生院就医;村民只能攀爬到山顶才有通讯讯号,所以基本上只能拨打而不能接受;有些偏僻的深山区村民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无法享受用电照明与收看电视的现代生活。

鉴于集出行、就业、入学、就医、通讯与用电诸难于一身,改善深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只能走整体易地搬迁进行集中安置一条路。广丰县委、县政府既是这样果断决策,也是按照这一思路一步一步走过来。多年来,在上级扶贫和移民部门大力支持下,该县采取引导、资源与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实现易地搬迁移民5000多人,建成了岭底与军潭两个集中安置点,同时,海拨位居全镇最高的叶家村90多户、300多人搬迁到了本省贵溪市塔桥镇以及该县横山与五都两镇,广丰县城也吸纳了大量移民。

宏、中、微观环境,无不支持易地搬迁安置

无论国家宏观上,还是省市县中观层面,或者深山区移民微观个体,都在释放支持移民扶贫搬迁安置的大利好。

在宏观上,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提出对少数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扶贫。中国政府在全球扶贫大会上庄重承诺:“力争到2020年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小康”。

在中观上,首先,《江西省移民扶贫搬迁安置五年规划》自2008年开始实施,每年安排移民扶贫搬迁5万人。从今年开始,省里又确立了每年完成移民扶贫搬迁安置10万人的新目标。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移民扶贫搬迁安置丰富了扶贫开发新内涵,找到了一条增强区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其次,广丰县综合经济实力雄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广丰一直是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并稳居全省县市区第一方阵,为高效实施铜钹山深山区移民整体搬迁进县城、进工业园区集中安置项目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铜钹山深山区移民扶贫搬迁5000多人的过程中,广丰县在组织领导、搬迁方式、安置模式以及项目管理、后续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摸索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移民扶贫工作机制。

第四,两个移民扶贫搬迁安置点分别选址铜钹山镇条铺中心村与广丰工业园区,两地生产生活条件优越。供水集中化,排水去污化,周边没有污染企业,通讯与用电有保障;远离山体和河边,不存在地质安全隐患;就业获得了保障——条铺中心村紧靠需要大量安全保障等服务人员的漂流景区,广丰工业园区有各类企业26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庞大的工商业体系为入驻移民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县城安置区距离长途汽车站不到500米并有三条公交车线路,条铺中心村位于铜钹山旅游线路的军条公路边;县城安置区周边一公里范围内有小学4所、中学4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1所、二级甲等医院2家、乡镇医院1家、民营医院3家、诊所8个,条铺中心村附近小学1所、中学1所、乡镇医院1家、诊所3个。

在微观方面,铜钹山镇深山区21个自然村的7000多人,生活在水、电、路严重不畅并且地质灾害隐患多的地方,都是中型水库军潭与七星以及小型水库条铺淹没区的移民,符合扶贫移民易地安置条件。由于渴望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他们积极响应政府整体易地搬迁安置,从而为项目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系列政策和措施,确保易地搬迁安置落实到位

各级一系列优惠政策倾力扶持,确保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一方面,组织领导支撑力度强大。为了确保项目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与工作机构,县政府主要领导与有关县领导分别兼任组长、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县委农工部、扶贫和移民办公室等20家一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铜钹山镇政府与县扶贫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兼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另一方面,实行梯度安置。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移民搬迁户,在其自愿前提下,以安置区新建住房成本价并结合政策扶持,统一规划、建设与抽签,进行有偿分配,产权归其所有。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移民搬迁户,在条铺中心村建设了104套廉租房,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

再者,资金保障。项目融合了省市县三级搬迁移民扶持、中央和省级林区危旧房改造补助、县级土地征用、廉租房建设财政补助等资金。

此外,保障搬迁户权益。县里就搬迁户适龄人口就业、户籍管理、子女就学、计划生育与惠农政策执行以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保险、农村和城镇低保低保互转、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保险对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8.易地搬迁承诺书 篇八

以奇山秀水著称的都安瑶族自治县,享有“魅力瑶山、天下都安”的美誉。

然而,这里却地处全国扶贫攻坚最难“啃”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是广西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国贫县。

“脱贫攻坚,始终是都安县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都安县县委书记陈继勇说。都安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扬“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率先在广西探索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新模式,解开脱贫致富的一个个死结,让一批批大石山区的百姓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走上致富之路。

树挪死,人挪活,迁出深山天地宽

10年前,黄任江劝说亲人从大石山搬迁入“农民进城创业园”,用政府免费提供的85平方米宅基地,开办加工玩具的小作坊。如今,他的昔日小作坊,已成为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知名企业。

“在都安,像黄任江这样脱贫致富的例子还有很多,示范带动效应日渐彰显。”县长蓝启章介绍,都安结合县情民情,已探索出城郊有土安置、创新无土安置、整屯搬迁安置等“八大模式”,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一条新路子。

目前,该县在县内外共建立移民安置点121个,安置贫困山区人口和库区移民23199户115995人。

住新城,兴百业,打工赚钱不离乡

30%的农户实现自主创业、30%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30%的农民成为农民“技工”……如今,从大石山区搬迁来的贫困农民,通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创业,不仅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脱贫致富的门路也越来越多。

正在建设的“都安扶贫移民新城”,项目预计投资80多亿元,重点将山区10户以下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电、基础设施投入大的自然屯整体搬迁。

土变金,成典范,村村有了致富经

县领导坚持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在访贫问苦中与群众共商脱贫大计,努力在实施生态移民工作中,形成“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富民项目、户户有增收门路”的产业新格局。

如今,在都安的许多安置区,贫困山区农民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无法发展、不能致富”的难题,实现了“人下山、树上山、羊入圈、草绿地、药盖石、水蓄柜、土保持、民致富”的目标。一栋栋具有民族特色又不乏现代气息的楼房拔地而起,一张张溢满喜悦的笑脸,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展示出都安扶贫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美丽景象。其中,登金安置点、拉温新村、九香瑶族新村、坤洞新村等安置区,还成为全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9.余井镇易地扶贫搬迁 篇九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一)基本情况

余井镇地处皖西南,南距潜山县城10km,西靠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天柱山,东与怀宁县小市、公岭两镇毗邻,北与源潭镇接壤。镇域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呈“三山一水六分田”布局,城镇规划区面积4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6.2万人,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部分山区群众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地区,住处遇到汛期非常危险,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保证。所以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彻底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对促进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全镇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显得尤为重要.(三)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①交通便捷:县乡交通网络密布,潜源路、余龙路、余三路、岭青路贯穿境内。距合九铁路天柱山站10km,距沪蓉高速路车轴寺站入口仅18km,距安庆天柱山机场和安庆长江水远码头69km,距省城合肥2小时车程。

②资源丰富:镇域内有中型水库1座(长春水库)、小

(二)型水库4座,皖河境内穿过,水资源充足;皖河年产优质黄砂30万吨,山石开采潜力巨大;余井盛产水稻、油菜、棉花,是国家商品粮发展基地,蚕桑、瓜蒌、茶叶、柑桔、食用菌、油茶等农业产品别具特色;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开始由散户粗养向集中精养转变,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更加明显。全镇有1.5万人在外务工,劳动力资源具备优势。

③民营经济: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皖峰蜂业和安徽冠生园正努力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中焘服饰为龙头的服装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服装加工企业发展到40家,从业人数2000人,年产值超亿元;安徽天龙竹木、友银氧化锌、天柱枕业、青楼丝厂、皖浙空心砖厂等一大批招商企业建成投产,实现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④城镇配套:供电:拥有华东电网110kw余井变电所,可满足各类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等用电需求,220千伏输变电所工程和凯迪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将会提高供电能力。通讯: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信息业务宽带网。供水:拥有3家水厂,日供水能力5万吨,水资源丰富。医疗:拥有医疗单位3个。教育:拥有初中学校3所,小学25所。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是今后五年全镇扶贫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我镇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关于组织开展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地区〔2010〕1853号)和《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皖发〔2009〕21号)及《关于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发改代赈[2010]930号)精神,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和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以山区居住的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户为对象,以整体搬迁安置为重点,以需搬迁户的实际经济能力为标准,全面深入调研,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摸排定户,精心调查选点,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相互协调,认真作好我镇2011年至2015年“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充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尊重群众意愿,做到搬迁户自愿迁出,迁入地群众愿意接收,坚决杜绝搞行政命令,一刀切。

2.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在搬迁形式上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安置、小规模集中安置和分散插花安置等多种方式合理进行。

3.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要切合实际,统一规划设计,综合配套,整体实施,切实做好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要在群众安置、土地调整、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要搞好财产债务清算、行政区划变更、基层政权建设及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

4.坚持扶贫搬迁与其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科技扶贫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

5.坚持搬迁与扶贫开发并举的原则。易地搬迁要真正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在搞好迁入地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协助群众选好产业发展项目,制定脱贫致富规划,增加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搬的出,稳的住,致富快”。

三、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一)搬迁对象

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天明村、松岭村、柴阁村贫困人口,优先考虑最贫困农户。

(二)搬迁方式 分村部分搬迁。(三)安置方式

按照上下协调,农户自愿公平公正的原则,广泛深入调查,民主准确定户,科学合理规划,统一施工建设,一次搬迁入住,采取集中安置在余井镇工业聚集区和分散安置在余井集镇内相结合的方式。

(四)区域分布

1、迁出区区域分布(附图)

2、安置区区域分布(附图)

四、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一)实施目标

立足我镇部分山区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实际,采取公平公正、农户自愿、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搬迁的原则,扶贫搬迁100户400人,从根本上改善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以点带面,推动全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加快全镇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搬迁任务

2012年搬迁天明村贫困人口50户200人、松岭村贫困人口25户100人、柴阁村贫困人口25户100人。共计100户400人。

(三)主要建设内容

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户均2间建设安置区搬迁安置房200间;按人均0.3亩建设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120亩;修建安置区道路7公里。

2、后续产业发展:争取中央扶贫投资10万元用于安置区劳动力培训等增强劳动技能项目。

五、资金筹措(一)投资来源 余井镇十二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390万元,所需投资由中央、地方、搬迁群众共同承担,经测算三方投资所占总投资比例为: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占76.9%,整合其他政府支农投资占—%,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占 2.6%,地方配套投资占19%,搬迁群众 自筹资金 占1.5%。

(二)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

中央补助投资用于建设搬迁群众基本的生产设施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住房、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

“ 十二五”期间,余井镇安排的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规模为300万元,人均投资补助标准为9600元。人均补助标准的测算依据为余井镇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测算过程: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3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74万元,中央扶贫投资10万元,共计384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共400人,人均补助标准测算公式:3840000/400=9600(元)。建设内容:按户均2间建设安置区搬迁安置房200间;按人均0.3亩建设、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120亩;修建安置区道路7公里;安置区劳动力约100人技能培训。单位造价:安置房8000元/间;安置区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7500元/亩;安置区道路18.57万元/公里;安置区劳动力技能培训1000元/人。各类建设内容所需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安置区住房建设41.03%;安置区基本农田建设23.08%;安置区道路建设33.33%;安置区劳动力技能培训2.56%。

(三)后续产业发展资金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十二五期间,余井镇争取中央扶贫投资10万元用于安置区劳动力培训等增强劳动技能项目。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0.易地扶贫搬迁的来宾模式 篇十

广西来宾市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大石山区于一体的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全市有4个贫困县(市),其中金秀、忻城2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二五”期间列入全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有156个,2013年共有农村贫困人口46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大石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源林保护区。经过深入调研,该市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为此,来宾市专门成立了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副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9个工作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关机构。同时,还制定出台了《来宾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

来宾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功探索出了颇具特色的“四种新模式”。一是依托工业园区进行搬迁,整合资源安排就业。将兴宾区雷山村、武宜村三八屯、忻城县古林屯等地群众搬到相应工业园区,就近安排就业,并发动干部“一对一”帮扶解决搬迁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难题。

二是依托城镇化建设进行搬迁,城乡一体同步发展。在兴宾区、忻城县城区新区推进了一批安置房项目建设,共安置341户1801人。象州县将百丈乡大满村、那峨村、民进村委六屯等村屯群众125户593人搬迁到有接纳能力、交通便利、环境较好的城镇区域,不断壮大城镇规模。

三是依托旅游线路进行搬迁,培育产业促进增收。以金秀县为示范,围绕打造民俗体验、养生度假、观光探秘为一体的广西特色生态旅游名村目标,将长垌乡179户730人搬到金秀至平南公路沿线景区,组织群众展示瑶族歌舞、民间绝技,提供特色菜肴、地方民居,提高整体收入水平。

四是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搬迁,完善基础加快发展。对搬迁地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予以建设,配套学校、畜圈、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适用技术,调整种植结构,改变原居住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落后种养模式。

近几年,来宾市共成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13个,搬迁贫困村屯172个,安置贫困对象4680户22264人,有效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目标,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为“来宾模式”。

来宾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注重示范点的打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兴宾区迁江镇的雷山村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雷山村位于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西南部,因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异常恶劣,基础设施差,自然灾害频发。全村下辖7个村屯,有127户404人,耕地210亩,均分布在山脚下石缝中。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50元,村民基本靠低保维持生活。7个自然村屯中有4个至今未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电话,整个村没有学校、卫生所。

11.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篇十一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包括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以下简称易地搬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搬迁(以下简称生态搬迁)、财政专项扶贫搬迁(以下简称扶贫搬迁)和农村D级危房改造。为认真实施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根据《奉节县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实施办法(试行)》(奉节府发〔〕42号)文件精神,结合永乐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政府通过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基础配套,有效组织和引导群众自力更生、主动搬迁。搬迁对象原有承包地、林地使用权不变,鼓励其自愿流转或参股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参与高山生态扶贫安置区特色产业开发。

(二)坚持整户搬迁、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拆除的原则。整户搬迁和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拆除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前提条件,对拆除后的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优先安排复垦。搬迁户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用地扣除新建房屋用地面积后,节约的面积可作为地票交易或增减挂钩建设用地指标使用。

(三)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原则。综合考虑搬迁群众的生存环境、经济能力、劳动技能和生产生活习惯,合理确定搬迁对象和安置方式。

(四)坚持统筹兼顾、合力推进原则。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相关站所室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协调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二、搬迁范围及对象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贫困农户,列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对象:

1.居住边远地区,生产生活不便、生存环境恶劣的。

2.居住地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难以完善,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难的。

3.建卡贫困户、低保户、转户进城集镇安置、纳入宅基地复垦的优先纳入搬迁。

4.原居住地房屋有房产证或宅基证,新建住房有房地产权证或建房、土地许可证,购房有房地产权证或购房合同、契税缴纳凭证等合法手续。

5.8月1日以后实施整户搬迁的。

6.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应拆除。

其中转户进县内城集镇或县外购房,已签订拆房复垦协议但未拆房的;以及符合拆房复垦条件且搬迁户承诺拆房复垦的,经县国土部门审查同意后,可以作为搬迁对象,其安置补助完善手续转为拆房履约保证金,待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拆除后无息退还。不符合拆房复垦条件的搬迁户必须自拆后才能兑现安置补助。

对梯度转移和其他自主建房搬迁的,必须拆除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后才能兑现安置补助。

(二)下列人员不得列入搬迁安置补助对象:

1.居住在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规划范围内的人口(按照三峡库区后续规划实施搬迁)。

2.已享受易地搬迁、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农村D级危房改造补助的。

3.“空挂户”及搬迁户中非家庭成员的挂靠人员。

三、安置方式及补助标准

易地搬迁、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和农村D级危房改造,对不同安置方式的.搬迁对象给予差异化补助。

安置方式分为自主分散安置和政府统建集中安置两种方式。

(一)自主分散安置方式包括转户进城镇、梯度转移及其它安置。

转户进城集镇安置的搬迁户,按80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助。安置对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自行购买建筑面积低于90平方米、交易价格低于当地市场均价的首套住房的,凭镇政府出具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身份认定证明和购房手续免交房屋交易契税。转户到县外安置的,按8000元/人的补助标准执行。

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户,包括在本镇、村内实行由高转低、由远转近、相对集中进行梯度转移安置的和其他分散自主安置的,均按70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助(含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梯度转移安置不得进入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城集镇除外)。

(二)政府统建集中安置是指迁入经县政府批准统一建设的集中安置点进行的安置,按7000元/人的标准补助到搬迁户。

高山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居住对象为本镇范围内放弃原宅基地并实施复垦的农村居民,地灾避让搬迁、扶贫移民、退耕还林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土地整治、巴渝新居、库区居民点搬迁户、危旧房改建户、连体房户、无房户、户改退地的连心房等符合农村宅基地批准条件的农村居民。

本细则施行前各年度已下达尚未实施完毕的易地搬迁、生态搬迁、扶贫搬迁、D级危房改造的补助资金仍按原标准执行。

四、工作步骤及要求

(一)报批实施方案。镇政府根据县搬迁办下达的年度搬迁计划,按照群众自愿申请、村初评、镇审核公示的程序确定年度安置对象,编制年度实施方案(附安置对象花名册)报县搬迁办审批。

(二)组织搬迁实施。镇政府根据审批的实施方案,逐户签订搬迁协议,督促落实安置住房和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拆除等工作。

(三)兑现补助资金。项目实施完毕后,镇政府组织自查验收,形成验收报告,报送县搬迁办,县搬迁办组织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综合验收。待综合验收合格,县上拨付补助资金,镇政府按照规定标准与搬迁户结算。

(四)加强档案管理。按照以下要求分类整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档案资料,并送县搬迁办、发改委、扶贫办、城乡建委备案。

1.文书档案。包括实施项目的上报文件、实施方案及批复文件、计划下达文件、公示资料及图片证明等材料。

2.户档案。包括农户信息卡、搬迁申请表、新旧房屋照片、户主身份证和家庭户口复印件、户口迁移手续、补助资金兑付证明、旧房拆除证明、建房审批及购房手续等原始资料。

3.项目档案。包括规划方案、工程设计、决算报告、审计报告及竣工验收备案的相关资料。

五、工作措施

坚持“统分结合、整合职责、分线落实”原则。

镇搬迁办:负责镇搬迁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编制全镇年度实施方案,统筹年度搬迁计划,跟踪掌握项目实施进度,收集、汇总、上报向县搬迁办的各种报表、信息,负责与县搬迁办的工作衔接,承办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方面的会议、年度绩效考核等工作。

经发办:负责易地搬迁、生态搬迁、扶贫搬迁的年度搬迁计划编制、计划下达、对象资格审查、组织实施、资金申报、文书和户档案资料收集管理等具体工作,协助镇搬迁办工作。

规建办:负责D级危房改造的年度搬迁计划编制、计划下达、对象资格审查、组织实施、资金申报、文书和户档案资料收集管理等具体工作;负责集中安置点建设管理,协助指导按相关程序办理用地规划、建设等行政许可手续;优先落实搬迁户宅基地复垦。

财政办:负责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专项资金管理和兑现,协助资金拨付工作。

12.2019年乡镇易地搬迁汇报材料 篇十二

(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展情况

麦地卡乡自开展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截至目前为止,麦地卡乡搬迁户共有141户共601人,其中乡政府所在地集中搬迁26户50人,那曲搬迁12户61人,嘉黎县搬迁103户490人。

(二)易地搬迁前后对比

(1).住房方面。搬迁之前,麦地卡乡许多贫困户只能借亲戚的房屋居住或居住在已经搬迁于市、县的搬迁户留下来的房屋里或居住在简易的铁皮房屋。麦地卡乡经过开展脱贫攻坚,现这种情况已经完全改善,贫困户已经搬迁于市、县或乡政府所在村居。

(2).就医方面。搬迁之前,贫困户就医只能从村居前往乡卫生院或县、市医院,路途遥远有可能耽搁病情或加重病情。搬迁之后,乡搬迁点距乡卫生院距离近,极大程度解决了乡搬迁点贫困户就医问题;由于县、市医疗条件比较好,所以县、市搬迁贫困户就医问题已经解决。

(3).就业方面。搬迁之前,许多贫困户只能通过放牧来增加收入。搬迁之后,县、市搬迁贫困户可以通过麦地卡乡县、市家政服务中心工作获得收入,这就解决了麦地卡乡县、市搬迁贫困户就业问题;乡搬迁点贫困户由于大多数为无劳力,所以只能通过分红方式来取得一定收入(麦地卡乡周围房屋租给乡富裕户,通过对富裕户收取租金,再将租金给与乡搬迁贫困户无劳力人员分红),乡搬迁点贫困户有劳力人员通过在“一村一合”中就业增加收入。

13.易地搬迁承诺书 篇十三

肖咀乡人民政府 赵 宇(2011年12月6日)

尊敬的罗县长:

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您及各位领导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肖咀乡2011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肖咀乡位于合水县南部,罗段公路纵贯全境,管辖6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3517户,14520人,总土地面积 7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4万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

肖咀乡2011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肖咀乡寨子村1个安臵点,涉及搬迁咀子、杨峁、玉皇沟三个自然村50户、243人,该安臵点位于寨子行政村咀子自然村,紧靠罗肖公路沿线,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一、项目简要概况

寨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程共下达投资资金426.4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试点资金141万元,整合资金25.99万元,地方配套19.15万元,群众自筹240.26万元。工程建设内容为:新建住宅50套,开发基本农田344亩,建道路2公里,建机井1处,铺压排水管道1529米,架设农电线路2.5公里,建成卫生所60㎡,建沼气池50座,养畜暖棚50座,果树大苗移栽141亩。

二、项目建设情况

通过县直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目前工程正按原计划分步实施,至目前已完成投资391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试点资金110万元,整合其它专项资金30万元,群众自筹251万元。完成项目:

1、住宅建设:乡上指派专门工作组深入农户,认真调查农户基本情况,并结合危房改造等资金扶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搬迁建设。现已筹融资194.9万元,建成砖混结构新农宅36套,户均占地0.65亩(其中公用设施占地0.12亩),共占地23.5亩。

2、基本农田建设:投资10.3万元,动员大型机械8台(次),调劳560人(次),整修基本农田369亩。

3、自来水建设:投资51万元,新打机井1眼,在新农宅安臵点新修排水渠520米,铺压自来水管道1690米,有效地解决了该点群众雨污水无处排放的困难。

4、农电线路建设:投资29.5万元,架设低压农电线路3.7公里,安装10A进户表36只,满足了安臵区群众生产生活用电。

5、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5万元,新修咀子至杨峁环村道路一条5.4公里,并配合县交通局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建成村卫生所、文化室各一处6间120㎡。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切实解决了安臵点及周边群众行路难、就医难等问题。

6、产业开发建设项目:投资83.8万元,为安臵点农宅户均配套沼气池1座、改厕1处,搭建养畜暖棚1座,周边新栽果树1200亩,为该村产业结构调整铺平了路子,为该点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措施及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

为了搞好肖咀乡寨子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乡上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联村工作组、寨子村“两委”班子、群众代表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靠实了责任,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格局,并将此项工作列为年终考核内容,形成了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二)狠抓规划设计,明确目标要求。

肖咀乡寨子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县、乡确定的民生工程之一。因此,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村情民意,突出经济实用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施工,统一建设管理的办法。研究制定了肖咀乡《2011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寨子安臵点实施方案》,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以加强安臵点村容村貌整洁、群众脱贫致富为原则,增强了工作的指导性,克服了盲目建设的弊端。

(三)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为了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让群众满意,我乡把工程发包权交于村“两委”决定,严格招投标程序,资金管理权交于以群众代表为成员的村级理财小组,并且成立了由乡纪委书记任组长,报账员、纪检专干、群众代表为成员的寨子安臵点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全程监督材料供给及工程质量,形成了干群上下联动,监督实施到位的良好工作局面,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

四、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

虽然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群众发展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形成的单居观念,限制了集中安臵点的建设。群众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眼光,在建设中斤斤计较,设臵障碍,放不下小家,对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致使脱贫进程缓慢。形成的单居观念对住宅建设和节约土地非常不利,认为集中居住是非多,耕种地和开展农业生产不方便;二是受经济发展情况的制约,部分农户不理解,一些贫困户、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参与意识较差;三是由于资金有限,农村改厕、改水、改灶、改圈统一规划实施难度较大。我乡将在以后工作中对以上几点问题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狠抓群众思想教育。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不仅要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还要转变群众观念,培养群众的创新意识、开拓意识。一是通过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的科技技能。二是组织致富带头人、党员外出考察,增长见识,学习发达市县的先进发展 理念,带领本村群众转变思维,解放思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培植农村新型财源。一是通过产业结调整培养新的特色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大力提倡新办企业,发展非公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三是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劳务经济。

14.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 篇十四

黄山店村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西部山区,地处太行山脉大房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山峰重叠,沟谷交错。通过实施易地选址搬迁,并结合沟域经济建设,依托村庄现有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

一、基本情况

前几年,黄山店村村域面积20.2平方公里,村民565户约1600人,分散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是一个靠天吃饭、靠地为生的穷山村。2012年“7·21”特大洪灾后,黄山店村实施避险搬迁工程,建设住宅楼、养老公寓、村活动中心等安置楼35栋,总面积76000平方米。截至2016年底,本村居民95%以上入住新居,人均住宅面积40平方米。通过搬迁新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生活水平,优化了生产环境,提高了生态质量。同时,作为幽岚山沟域经济建设的重要节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安置村民就业达到100%,实现“薪金+股金”收入,带动黄山店村从人均不足2000元的“贫困村”转变为人均收入18500元的“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二、主要做法

易地搬迁工程不仅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而且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没有现成可套用的经验,对于黄山店村“两委”班子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黄山店村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创新办法,多措并举,不仅使全村实现整体搬迁,而且使村民实现了“住新房、谋新业、换新颜”的三级跳。

(一)破解“三难”——“搬得出”

尽管有政策支持,但由于村集体和村民原始积累少、家底薄,村里老年人居多,黄山店村搬迁同样面临新址难选、资金难平、故土难离的“三难”境地。村“两委”班子果断执行市、区两级永久安置房搬迁政策,带领村民创造性地完成易地选址搬迁任务。

1、化解“新址难选”。黄山店村原址不仅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受洪水威胁地区,还是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新村选址面临土地紧缺、限制严格等困难,选址成为黄山店村搬迁的第一道难题。于是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围绕着“地”找出路。一是摸清底数,确地。黄山店村首先从敲定人数着手,确定搬迁占地规模。村集体锁定2010年3月31日为审定户籍日期,在此之后只接受新生儿和因婚落户,并将搬迁户张榜公布,实施精准搬迁,符合条件的一个不少,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搬,做到了无人挑剔、无从挑剔。二是安全评估,找地。由村集体出资聘请专业公司,村支部书记张进刚带着专业技术人员在村域内,反复进行地质勘察、地质灾害评估、环境评估,像探宝寻藏一样,选出了安全适宜的土地,作为安置新址。三是集中安置,节地。村集体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采取多层住宅建设方式,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减轻资源承载压力。四是腾退复绿,换地。对搬迁旧宅基地统一收归村集体,并按照市职能部门测查的隐患点,实施危旧宅院拆除90余个,进行生态恢复,平衡了占地指标。

2、化解“资金难平”。黄山店村搬迁涉及建设新居、配套基础设施、防护工程、占地赔偿、拆旧复绿和转型发展产业等工程开支,总预算资金达到10.6亿元。短时间内要筹措这些资金,对于灾后的小山村来说,非常困难。黄山店村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反复召开村“两委”班子会,最终选择了“补、引、筹、挣”的方式化解了资金难题。一是集成政策,补贴一部分。黄山店村搬迁享受《房山区永久避险安置房建设实施方案》市级专项补贴8600万元,争取市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800万元、区级财政补贴1400万元等政策资金,达到近1.8亿元。二是市场运作,引资一部分。村集体成立了黄山店农工商公司,村民及村集体以腾退土地入股,由黄山店农工商公司与天洋集团、北京立马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公司通过前期投入7.7亿元,完成社区配套设施和经营性项目建设,通过后期经营管理,双方共享经营收益。村农工商公司的经营收益中,企业内部留存30%,将70%的收益按照持股比例分给村民。三是村集体和村民自己筹措一部分。新民居价格采取分层计价,搬迁农户按人均40平方米购买,村民自筹资金8000万元,村集体补贴3000万元,筹措资金1.1亿元。四是投工投劳,节约一部分。新村环境美化、河道整治、旧房拆除均由本地村民投工投劳完成,让村民在建设自己家园中,付出了劳力,还获得劳动报酬。

3、化解“故土难离”。思路决定出路,入题需先破题。针对村民存在的“不想搬”“不愿搬”等想法,而产生“故土难离”的问题,村集体见招拆招,一一化解。黄山店村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方法使全村实现整体搬迁目标。一是消除疑虑。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头走家串户,与农民沟通、面对面做工作,了解每户真实想法和具体困难,共同商讨搬迁方向、思路、办法,打消他们的疑虑,解决后顾之忧。二是描绘蓝图。把新村民居做成效果图,把搬迁过程绘制流程图,把产业发展形成布局图,引导村民立足当前,看到愿景,村民由“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三是强化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妥善处理搬迁中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共建和谐文明新村。在新村选址时,需要将200多个坟墓迁走,得到全部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一户上访。

(二)走实“三步”——“稳得住”

搬迁是手段,农民远离地质灾害易发区、受洪水威胁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实现安全居住,通过走实三个步子,实现搬得进、住得下、稳得住。

1、科学规划“建新居”,让农民居住安稳。黄山店村是永久避险安置房建设村,同时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新村建设中,摒弃过去村庄建设的随意性,聘请专业团队对村庄布局、房屋设计进行“高起点、高层次”规划,并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进行集中评审,民主决策,确保新村安全、民居舒适、特色突出、风格多样、村民认可、生活便利。同时,立足长远、留有余地,解决本村适龄青年婚房及无房户等问题。村民住进了依山傍水的新楼房,在绿水青山中享受着城市现代文明的幸福生活。

2、生态优先“换新颜”,让村庄和谐稳定。黄山店村注重新村建设与生态环境相融合,坚持提升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综合实施红螺谷小流域综合治理、山村公园建设、街道绿化美化、拆房复绿等系统工程,打造了优美整洁、绿树成荫、花海环绕的特色村庄;综合实施供水、污水、有线电视、通信、照明等基础工程,在偏远村庄实现“六通一平”。旧山村变成公园式生态山村,村民住进搬迁新村,推开窗门就能看到山、望见水。

3、转型升级“谋新业”,让经济稳步增长。黄山店村坚持集体开发旅游资源,既不对内承包,也不对外租赁,而是坚持自主保护开发利用,保障全体村民从集体经济中受益。坚持有利、有序、有节开发利用,将发展空间预留给子孙。村集体在生态建设、景区营造、民宿培育等方面,利用原始积累,对旧村边远闲置资源进行重组整合,采取“无人不股”“无物不股”“无权不股”的形式,以资金、资产、资源或承包权作价入股,盘活闲置资产,放活经营权,确保全体村民按份共有、按股分红、按期兑现。

(三)打造“三区”——“能致富”

培育支柱产业,让村民充分就业,才是村里可持续发展的稳压器。黄山店村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建设沟域经济节点,打造花海景观,通过“三区”发展休闲旅游新业态,避免了开发过程中预想不够、经验不足的局限,使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壮大。

1、开发绿色休闲区。村集体聘请清华美院专家进行规划设计,从保护和发展生态出发,就地取材,向传统靠拢,打造匠心独运、乡村特色浓郁、山景水景一体的“坡峰岭”景区。从2011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周口店幽岚山(坡峰岭)红叶节,创出了享誉京郊的“坡峰岭红叶”品牌,辐射带动了快活林、奇石山、玉虚宫、红螺三险等一批旅游资源,直接安置劳动力就业200余人,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00万元。

2、打造高端民宿区。村集体按照建设精品民宿休闲小镇的发展理念,高标准打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云上石屋、桃叶谷、姥姥家等30套民宿小院。高端民宿区引进远方网进行经营管理,实行管家制服务,仅此一项安置本村劳动力40人,在享受2700至3000元月工资的同时还享受五险待遇。高端民宿区将农村气息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定期开展米其林星级主厨进乡村、纯素食之旅等活动,打造高品质慢生活空间。各项经营收益由村集体和企业五五分成,农民按股按年分红。

3、建设特色农业区。黄山店村抓住退耕还林契机,将村民承包的土地全部流转回村集体,成立黄山店村农业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精品采摘园,种植磨盘柿等特色果品;延伸产业链,种植适宜本地区生长的五谷杂粮和蔬菜,专门供给坡峰岭景区餐饮部;丰富本地农副产品种类,引进农林科学院优质新品种。农业园区被评为北京市休闲农业星级园区。

三、经验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 搬迁工程是一场攻坚战,各级部门坚定信念、坚强领导、坚持担当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关键。领导重视,真抓实干,才有感召力,才有带动效应。黄山店村的成功搬迁,正是有市和区的顶层设计、正确决策,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层层抓落实,才实现了黄山店村今天的跨越式发展。

(二)农民主体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前提 村庄的发展建设,最终目的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只有真正做到让村民有知情权、参与权,有当家做主的感觉,他们才会认可,工作推动才有力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黄山店村无论是搬迁前期的方案设计,还是搬迁工程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发展,都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才具体实行。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组织村民参与施工建设,参与施工监理和工程验收监督。切实把搬迁群众搬到与个人愿望相结合、与自己谋生能力相适应的地方,不断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让农民发自内心的愿意搬、主动搬。

(三)惠民政策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支撑 对于一个贫困的山村来说,土地和资金难题都是搬迁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鸿沟。惠民政策正是搬迁村逾越鸿沟的桥和船。实践证明,黄山店的搬迁工程使生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受洪水威胁地区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村民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从根本上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打破了以往“受灾—救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使他们享受到农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成果,过上了住楼房、上下班、有保障、与城市相近的田园城市生活。

上一篇:个人支付令申请书范文下一篇:笑猫日记之从外星球来的孩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