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问卷

2024-08-29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问卷(精选12篇)

1.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问卷 篇一

关于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与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参与我们本次调查,本次调查是为了研究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与满意度。下面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回答。您所填写的资料对我们研究非常重要,请您每个问题都要回答,不要漏填。请您将所选的答案直接勾在选项序号前。

1、你了解心理健康有关方面的知识吗?

A 非常了解B 了解一些C 不太了解D 很不了解

2、你知道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吗?

A 非常了解B 了解一些C 不太了解D 很不了解

3、你认为心理健康关注的对象是哪些人?

A 一般人群B 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人(如考试焦虑)

C 有重度心理问题的人(如自杀倾向)D 其他

4、你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提供给你什么帮助吗?

A 非常了解B 了解一些C 不太了解D 很不了解

5、在你身边,有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活动或组织吗?

A 经常有B 偶尔有C 很少有D 从未没过

6、你会看心理访谈类的节目吗?

A 经常会B 偶尔会C 很少会D 从来不会

7、你会浏览学校的心理网站吗?

A 经常会B 偶尔会C 很少会D 从来不会

8、你会对一些心理测试感兴趣吗?

A 经常会B 偶尔会C 很少会D 从来不会

9、你会看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杂志吗?

A 经常会B 偶尔会C 很少会D 从来不会

10、你知道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名词吗?

A 知道很多B 知道一些C 知道很少D 不知道

11、你认为开设心理健康课有必要吗?

A 很有必要B 有些必要C 不太必要D 没有必要

12、你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给你的帮助有用吗?

A 非常有用B 有些用处C 很少有用D 没有用处

13、你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吗?

A 非常希望B 有些希望C 很少希望D 不希望

14、你对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吗?

A 非常满意B 有些满意C 不太满意D 很不满意

15、你对学校心理辅导的看法是什么?

A 非常赞成B 有些赞成C 不太赞成D 很不赞成16、你喜欢上心理健康方面的课吗?

A 非常喜欢B 有些喜欢C 不太喜欢D 很不喜欢

17你对学校开展的有关心理活动认同吗?

A 非常认同B 有些认同C 不太认同D很不认同

18、你有参加过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吗?

A 经常参加B 偶尔参加C 不太参加D 从不参加

19、你有看过有关心理学的电影吗?

A 经常看B 偶尔看C 不太看D 从不看

20、你有参加过心理知识竞赛吗?

A 经常参加B 偶尔参加C 不太参加D 从不参加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曾给你提供了什么帮助?

A 人际关系B 情绪调节C 职业生涯规划D 其他

22、你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建议或意见?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此次调查的支持!

2.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问卷 篇二

一、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的建构谱系

(一)三位一体的行为主体的文化使命和文化选择

教育文化是主体、个体和整体三位一体的活动,教育中的主体即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以“主体间性”的意义关联寻求适应生存的教育活动构成了二类模式(使用汉语文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外,增设一门彝文课)的学校教育文化。并整合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建构了学校教育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类型和方式谱系。首先,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他们本身就具有主体、个体、整体的身份)立足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各民族相互交流、学习文化,构建一个“大传统”与“小传统”(雷德菲尔德语)并存的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的民主国家为宗旨,推进彝汉杂居地区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彝汉杂居区学校中教育规模最大的“二类模式”就是这样一个自为的“此在”,以“双管”吸纳文化营养,凸显其成长过程的生命意义。其次,作为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的彝族学生,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学校不是孤岛,而是整个文化大陆的组成部分。”[2]7他们深知肩负的民族历史重任,看到了日常的学习、活动、交流等承载文化信息量最大的作为族际语的汉语及其文字吸纳他者文化精髓的感召力;同时也很清醒地悟到不能数典忘祖,须承接老祖宗留下的彝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瑰宝(如彝族教育宝典《玛牧》、创世经籍《勒俄》、文学经典女儿三部曲《妈妈的女儿》、《阿诗玛》、《幺表妹》)等濡化铸就“大我”文化性格的重要性。诸如此类,他们决然选择了“双管”甚至“多管”吸纳知识,这在川西南彝汉杂居区西昌荞地中心校、凉峰小学(德昌宽裕乡九年一贯制中学的小学部)二校的252份(发收一致,但有效份数以内容有异同)问卷调查里可见一斑(以下各表以调查内容命名,并以有效份数计量)。很明显,他们具有了布尔迪厄称为“惯习”的倾向系统,偏向于选择根据他们的资源和过去的经验最可能成功的行为方式,表一中“汉语、彝语、英语都学才行”的人数达53.97%,“汉语、英语、彝语都学才行”(彝语与英语的顺序与前者不同,意在检视被试者心目中彝语的社会威望)的占19.05%,两者之和比例超过七成,这足以表明其教育选择的主导倾向。还有,居住环境的独特性造就了彝汉杂居区彝族学生的语言优势,造就了语言符码所承载的文化在接触(或许已濡化)中良好涵化;三类主体虽说文化模式各异,但在寻求意义关联之中都获得适应性生存,并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文化。

(二)教育文化的认同与共生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公民社会归属、文化身份、政治信念等复杂互动的关系选择和价值表征。只是由于认同的对象和基础不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本质上讲,彝汉杂居区彝民族对政治、经济及文化等的诉求与国家认同主张是相一致。“族群的现实生活和自我认同都离不开国家,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并不必然是矛盾和对抗的关系,相反,国家的日常管理行为常常积极地强化和保护着公民的族群认同。”[3]而民族认同其逻辑归属是文化认同,是文化认同调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纽带,构造了文化共生的场。一个彝族代代相传的古老神话记叙了生活在这片裂谷地带民族的同宗谱系“:据说天神恩体谷兹(相当于玉帝)的幺女与居木惹略(各民族的始祖)结婚生下三子,但不会开口说话,夫妻几番周折,从阿普约曲(派去刺探内情的鸟)得知其中奥秘。于是,从深涧里砍回三根翠竹放在火塘理烧,让三个儿子围着坐,过了一会儿,翠竹烧炸了,飞溅的火星烫得三个儿子立刻用三种不同的语言惊叫起来,老大说的是藏语,老二说的是汉语,老三说的是彝语,兄弟仨就是现在藏、汉、彝三个民族的祖先。”[4]21这个神话回答了“‘我是谁’,从而给予我们个体以认同;它使社群感成为可能,忠诚于故乡与民族,甚至忠诚于学校中的各个团体……”[5]19当然,“文”化过程中可能激荡出代换、附加、综摄、创作,甚至是退化、抗拒,虽说有时如退化、抗拒不可避免,但它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寻求一种表达秩序与延续性的集意识中内生或外生的感受、情感与理念为一体的神话来化生、弥合,“去做以前通过家庭、习俗、宗教和国家就可以完成的神话创造工作,从而赋予生活经验以意义。”[5]16所以说,彝汉杂居区学校消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不良差异是有生活基础的,只要相互尊重、对话、接纳就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繁荣、融洽相处的格局,为学校在跨文化图景下萃取民族文化营养塑造学生关于多种文化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观念、知识和技能等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学校教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教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从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学校的文化区情、学情看,虽说双语教育中“母语是最好的手段”,但对于杂居区大部分彝族学生来说,在入学前已经熟悉汉语,即使算不上精通,但日常的交际则并无大碍。在表2(240份效)问卷调查中发现,会彝、汉两种或以上语言的学生总人数近98%,其中会彝语和汉语的占92.92%,会彝语、汉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占5%,只会彝语或汉语中一种的人数总和不到1个百分点。毋庸置疑,该区学生早期就习得了“超强势语言资源”(汉语)和“强势语言资源”(彝语)[6],这种“先天”优势回应了学员教育选择的灵活性,他们可选彝汉双语的二类模式,也可选只用汉语授课的单语模式(这不是传统双语教育意义上的“淹没型”),还可以自愿申请到有一类模式(主要用彝语授课,增设一门汉语文课)的学校就读(但这种情况在杂居区鲜见,据我所知,即使有,也略见于高二阶段的转学,这抑或跟升学的功利性有关)。他们对学校教育模式类型进行选择时去“纠结化”,把语言所具有的地位、规范程度、历史、承载的文化信息等隐性价值和社会交际作用、使用人口、使用领域、应用效益等显性价值作为“现实生活所提供之功用”[7]249的评判准绳,追求教育的价值和教育中的价值,按杜尔(Ernst Dorr)的话说:“宁可使理想价值从属于现实价值维持与增进人类的幸福。”[7]249的确,教育的现实价值首先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其次才是人的社会化的提升,但个人、社会和教育本身构造了一个潜在的价值状态的价值现实和创造过程,不管教育的价值能否实现,或者价值实现的效率如何,三者所追求的目标总是一致的。

二、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的结构分析

回溯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的发展,从明代“征剿与怀柔并举”的民族羁縻政策中少数头人或土司之后之入官学、清代“剿办”“教化”中偶有的“化夷为汉”之“义学”或“义塾”、民国“三化”中的“化夷”学校、[8]建国初期重点帮扶政策中的扫盲及“双语”教育的倡导试行及1958年后受“左”思想影响的双语教育的停办,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班或校恢复践行,历经数百年的磨难,最终迎来发展的机遇。1983年伊始,各县雨后春笙般创办民族学校,标志着彝汉双语教育从“课堂彝语的边缘化的过渡转变型时期”进入“课堂彝语的中心化时期”[9]。其教育文化的全部实际存在都在过程之中由其性质和关系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和开放的系统,无论是濡化、涵化或是自育,主体在混沌边缘涌现了具有整体性、复杂性、隐秩序、开放性、连续性的文化生命,进而彰显其模式、动态性、结构的自发性与组织性、层次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下笔者结合学校教育文化过程中的静态、动态及内在关联性解析其结构的粗略框架。

(一)观念系统

教育文化的观念系统,主要从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价值、知识和文化心理。

1.价值体系

学校教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它奠基于彝汉杂居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以特定的行为规范和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决定着教育文化总的发展进程。回望历史,明、清、民国脱离个人生存的价值需求,注重政治功能,以汉为体达“化夷”、羁縻之用,使受教育者背上了沉重的“君臣”伦理道德的教育包袱灌输社会政治意识,而丧失了通过“社会、经济、政治的公正使教育‘普遍改善’”旨归[10];只有到新中国的诞生之后,沿着“民主”、“平等”的“普世”价值观,才使教育走向人的发展和生命教育,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人文理念,开通了学生自主选择中意的吸纳文化知识营养的路径,成就了双语双文化的社会化人才。如表3显现出的学生自主意识,其中自愿自主的学生达总人数87.97%;表4凸现了学生个人价值中的社会化意向,其中部分有功利性倾向,但也不乏隐涵“人的发展”的应然的目的理性追求,如“只想学好彝汉文化,不管能否参加工作”的人数(占13.64%)与“学好彝汉文化科学知识建设家乡”人数(占44.63%)合计起来近60%,表明彝汉杂居区的学校教育不仅是“唯真、求是”,而且是对“善”与“美”的追求。

2.知识体系

教育文化对知识发挥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人类文化的成果有选择地整理并传承和不断更新和创造知识系统的作用。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按照教育学家斯宾塞的话说,就是必须首先确定知识价值的标准确定知识与人的生活的关系,其教育的价值指向“完满的生活”。他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的实然和应然的旨归。作为当下“二类模式”的知识体系集中体现在课程的内容,在科学、人文、艺术三大领域里沿用汉文编写新课标教材外,学校采取统整策略,选取在彝族文化中蕴含生命教育、伦理教育、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等教育主题的《玛牧特依》、《尔比》、《勒俄特依》、《妈妈的女儿》等文化典籍作为传承彝族文化的基点整合进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尽管彝语文课程是“附带”的,但与汉语文课程“整合成一个整体,就像是个生物有机体。”[11]其理论源泉是根据彝语文适用范围和汉语的使用场域寻求的文化制衡中的文化因子借入吸收规律作为契合点来建构的“发明的传统”(霍布斯鲍姆语)。同时,这种“发明的传统”是新课改中学校设重建设想的一个核心设计,强调与教学“核心”有关的课程、教学、标准、测试和专业发展等各要素,考量被选中实施“二类模式”的学校适合其特定学校背景的程度。这样,一方面,达到了适应学校和市场的计划,满足彝族民间对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了该区彝族学生在族际交流过程中的双文化平行互动和依存互动,提升了他们从物质性的互动延伸到精神性的双文化整体性的高度,为民族之间自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推动了区域教育的文化和谐生存与发展。

3.文化心理结构

一般来说,文化心理形成于特定时空中的文化系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不依赖个人经验而存在,而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在深层次上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态度、行为方式及习惯等。教育文化中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个体、群体和民族文化心理三个层面。首先,作为个体文化心理,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项(表5)隐含“文化与自我构念”的调查。结果显示,彝族学生“互依我体系”明显突出,总计占87.25%。具体地说,“我”作为彝族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来定义,即“我是彝族(63.79%)”、“我”的人生任务是体现符合群体标准和规范即彝族社会中认同的一个彝人所要具备的“成为‘尔比’、‘克智’、‘勒俄’等比赛高手(3.29%)”,作为“我”所承担的文化使命即“学会使用彝族文字,弘扬彝族文化(5.76%)”、“以后从事有关彝文的职业工作(10.29%)”,作为“我”的个人修为即“读彝族毕摩经书、彝文文学提高素养(4.12%)”。其旨归是“社会由地位和角色构成,其意愿依据义务对道德秩序进行合理化。”[12]138而作为“独立我体系”来强调“我”与他人的区隔的总计只占9.88%,即表现“我”是独特的、自主、自足的实体,挖掘潜能“当三好生(5.35%)”、通过“公务员考试有彝文考核加分(4.53%)”达成个人目标。其旨归是“社会由一些追求个人利益、追求满足个人愿望的个体组成,其意愿依据自然权利对道德秩序进行合理化。”[12]138

其次,作为群体文化心理,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二项(表6、表7)隐含“亲属称谓”用语的调查。结果显示,称呼用语在家乡和学校的比例差异甚大。在家乡称呼长辈使用彝语的占93.6%,使用汉语的占3.6%;假设把“彝语和汉语替换用”的2.8%折中,那么,使用彝语、汉语的纯度分别为95%、5%左右,二语的使用频次相去甚大。而在学校称呼学校彝族老师使用彝语的占41.6%,使用汉语的占40.42%。假设“彝语和汉语替换用”的17.50%折中,那么使用彝语、汉语的纯度分别为55%、54%左右,二语的使用频次相差甚微。家乡和学校称呼用语的差异可从社会学视角得到适中的诠释,用彝语和汉语的称呼都意味着彝族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立社会成员与本人的关系名称,但称呼的深层意义却是大相径庭的,用彝语称呼长辈、师长需要考量血缘、家支、姻亲关系、人伦秩序来确定本人与之关系角色,昭显本人在横向上扩大的旁系血统构造和纵向上直系血统构造;而使用汉语称呼则一般只凭性别和年龄结构直观、简洁地选用诸如叔叔、阿姨、、爷爷、婆婆等几乎没有蕴含本人与之的亲属关系(和汉族有姻亲除外),而止于纯粹年龄意义上的尊重。这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实的透镜:学生在称呼语用上的变化是注重情景线索或语境来反映,而不是个人的特质或性格。他们不仅用“主流文化观点来看待自我、内群成员和外群成员三者的关系”,也用“主流文化标准界定内成员资格”。[12]156

(二)组织结构

“组织”的概念可以人为的“组织”即“他组织”(或“被组织”),也可以指“自组织”。本文旨在拟构控制和调节学校教育文化系统正常运作的有民族特色的组织形式和制度规范,故选用人为的“组织”概念从三级管理模式分组织机构、制度规范、人员结构进行梳理。

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以实体形式存在,其设置依据教育系统功能发挥的实际需要,由决策部门以权力规定方式做出安排。杂居区二类模式学校教育的组织机构可从学校的分布情况分县民族中学(各县一般设民族中学,但无民族小学)、乡(镇)民族中学或小学(有的设中学,有的设小学)、村小学(村级一般无中学)三个等级中小学行政管理、教学机构;也可从县、乡(镇)、村三个科层教育教学内部机构(如图1所示)进行细分。

2.制度规范

制度文化一般指在一种规定性之中的文化过程。这种规定性体现为法律、条令、规章、守则、规范等形式化的固定形态。主要为体现民族特色的教育制度、教育法规和具体规定。

(1)教育制度主要指学制。该区二类模式的彝语文学从小学到高中学制一般为10年,具体地讲,20世纪80年代恢复试行后,起初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加授,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彝语和汉语拼音的错位现象,故后来改为小学三年级伊始嵌入彝语文课,学制因此总计为10年。当然也存在不足10年的,如有的学校在高一和高二阶段没有开设彝文课,到高三时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补修。

(2)教育法规主要指教育法的体系。二类模式的教育法规,从宏观上讲,《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为民族教育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依据《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有“对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规定”,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中新增有“有关民族教育的规定”,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第36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扫除文盲,举办各类学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普通高级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条件和需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第37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等[13];中观上,依据《凉山彝族自治州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如“自治州优先发展民族教育,采取发展民族寄宿制教育、实行双语教学等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措施,保障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第5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县(市)人民政府优先发展民族教育,重点办好民族寄宿制学校(班),对民族寄宿制学校(班)的建设在资金、师资、人员编制和办学条件等方面予以切实保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制少数民族学生补助寄宿制生活费。民族寄宿制学校(班)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县(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第38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县(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重视两类模式的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同时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根据自治州实际情况,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实行各学科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汉语文课;或者各学科用汉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本民族语文课的双语教学。”(第40条)[14];微观上,各县(市)、乡镇依据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制定民族学校、班级、课程、师资等的设置规程。

(3)具体规定主要为学校针对二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种教学任务完成评价、奖惩、双语教师的资格审查、师生比例规范(小学1:22.4,中学1:18)、学生守则、入学审核、寄宿标准等制度,名目繁多,这里不再详述。

3.人员结构

影响学校教育文化过程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管理者。当然也有家庭或社会方面的服务者或管理者,但他们属于外在的教育关涉者,其影响没有前者昭显,故本文就学校内在的主体构造进行梳理。

(1)教师的结构:二类模式的教师,从编制上分内聘和外聘,前者属国家干部编制的“公办教师”,后者属根据学科教学需求面向社会考试聘用的人员包括部分代课“民办教师”及志愿者;从来源上分对口择优输入、非对口输入、就地砺才[15];从学历上分中专(主要为民族师范毕业人员)和大专以上从业人员,从目前调查而论,学历比以往更高(见表8),如德昌宽裕九年一贯制中学的小学部大专以上学历合占83.33%(大专66.66%,本科16.67%),荞地中心校大专以上学历合占94.29%(大专62.86%,本科31.43)。从分工上分专任、双肩挑(行政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从族别身份上主要分彝族和汉族教员,有学校全部为彝族,如凉峰小学6人全是彝族;有的有多种民族,但主体是有组合汉族,如,荞地中心校彝族有19人,汉族14人,回族1人,布依族1人;职称上分一级教师(中级)、二级(初级)、三级(初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分类标准极多,还可以从专业、年龄、性别、工资、素质等结构进行分类,这里不再详述。

(2)学生的结构:从教育选择上分为择校生和就近入学生,从表9可知,寄宿是主体,占70.83%;从入学方式上分为走读生和寄宿生,从表9可知,主体是就近入学,占61.63%;从性别上分男生和女生,问卷中男生131人、女生121人;从族别上分彝族学生和汉族学生,问卷调查252人中有3个汉族学生。分类标准很多,还可以从年龄、阶层、区域等进行细分,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3)学科梯队:从语言文字涵养分彝语文、彝汉双语文或彝汉英三语文教研队伍;从学科涵养的选拔和培养上分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从层次上分一般职称学科团队和高级职称学科团队;教学方式上分传统教学教研组和远程教学教研组。学科梯队的分类也很多,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三、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的特点

(一)时间性

时间性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历时性的概念。从彝汉杂居区的学统看,查阅文献便知官方对多民族地区或者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比较重视,特别是新中国诞生之后(除文革期间)双语教育成为显学,汇集各个时期学校教育文化的演化脉络,从起步、停滞、恢复试行、规范实施到完善阶段[9],涉猎办学的方向性、连续性、节律性;同时,昭显民族学校、教师、学生的个体文化和群体文化历程,谱写学校教育文化自为存在的篇章。

(二)空间性

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的空间是多向度的,有其范围或广度、边界、中心和边缘。该区文化的空间历经接触时濡化、涵化呈现共时性的存在,它不仅表现为教育文化的物理空间,而且表现为社会文化心理的空间,通过一个大脑到另一个大脑的复制和传递观念,续写族际性区域性的文化生命中的“课堂彝语的中心化”[9]。

(三)合生性

“合生”是怀特海过程哲学术语,它“是某种过程的名称,在这种过程中,由许多事物构成的宇宙,通过把‘多’之中的每一项要素确定地整合到新的‘一’的构成中的次要成分中,获得某种个体的统一性”[16]133。鉴于此,我们把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事件的形态发生看作是综合了时间和空间要素的一种整合体,现存的“攀西彝族文化区”从时间是传承与变迁的合生物;从空间上是彝汉文化之间交流碰撞的合生的“乡村聚落景观”;从过程上是对彝汉两种文化的继承与变革、摄入与创新,进而整合为“一体两翼”。

四、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的内容

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的内容可按文化的三分法分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的学校教育文化。

(一)物质层次的学校教育文化

物质层次的学校教育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创造山来的成果之一,也是从事教育文化活动的一些必备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教育文化表层和载体。一为具有彝族特色的学校建筑风格,如学校的办公机构、宿舍、班级名称、活动场地、出入通道、厕所、校训等皆用彝汉双语文挂牌;二为学校标识(彝汉双语文),如校牌、校徽、校报、校歌及校服(彝族服和汉服);三为校容校貌(彝汉双语文介译),如布置名人像、语录、科学家照片、学生自己的作品;四为学习资源,如大部分学校图书馆馆藏除汉文、英文书籍外,还藏有经典彝文文献、历年改编(课改)的彝语文教材、彝族历书、彝族工艺用具、彝族民间文艺乐器等。

(二)制度层次的学校教育文化

制度层次的学校教育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是上级管理部门及学校依据杂居地区实情制定实施的制度,分为基本管理制度,如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教师职务评审与晋级制度),和一般管理制度,如学校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如彝族火把节和彝历年学校师生享受“大假一周乐”)、师生员工行为规则制度、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度);另一类就是教育的运作方式(行为方式)即传统的师徒授课模式、远程教育、班级模式等[17]。

(三)精神层次的学校教育文化

3.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问卷 篇三

关键词 问卷星 微信 教学 学生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22-02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互联网+在学校迅猛推进,倒逼传统教学及管理方式的变革。中职学校由于生源素质相对弱,理论接受能力差,中职生无论课上课下手机不离手的现象让众多教师头疼,但利用好可以成为教师教学及管理的好帮手。在中职学校普通中职教师拥有的软硬件资源比较有限,全面推行信息化难道较大。而问卷星(http://www.sojump.com)作为一种免费的专业调查、测评和统计工具,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的在线问卷调查、测评平台,从现有资料搜索,中职教学及管理中使用问卷星较少。只要教师掌握其基本规律,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进行开发,就能为教师日常教学和管理提供极大便利,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一、问卷星在中职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问卷星能实现常规理论类课程测验和期末考试的无纸化、高效化。中职教师在单元教学结束或者学期末,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程测验和期末考试,包含出卷、印卷、分发和回收、批改、成绩上传、成绩分析等工作,但传统的纸质试卷存在试卷保密安全问题、需要大量纸张、存放不便,而且一旦学生人数较多,考试后批改的准确性都会降低,速度更难以保证。而采用问卷星只需要教师注册账号后,按照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常见各种题型创建考试卷或练习卷,即可生成二维码或者对应网址。生成的二维码或者网址可以通过微信或者链接形式十分方便分享。学生完成学习或者考试后确认提交,系统自动计算学生考试成绩、答题方式、考试用时(如图1),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测试完成情况了然于胸。

图1 问卷星对考生成绩自动统计功能

问卷星还会自动统计出各题的正确率,并可生成表格、饼状图、柱状图等(如图2),自动对考生进行排名,并用xls或CPSS形式将所有数据上传,方便教师作进一步研究分析。

图2 问卷星的自动统计正确率功能

2.问卷星是职业资格考试和各类标准化考试的好帮手。中职学生需要获得相应专业的中级工证书方可毕业,因此职业资格考试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社会化通用工种的理论考核都已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在ATA在线考试平台上完成考试。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考试合格率就成为专业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成本和管理的原因,学校计算机房只能偶尔一用,让学生感受考试模式,并不能满足教师随时随地、高频次针对性对学生进行训练的需要。而问卷星完全可以弥补以上不足,它可以灵活调整考试时间、考试内容、练习次数(如图3),可以完全按照真实考试要求进行模拟,有效控制作弊现象。也可以设置时间段,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进度自我测试、反复测试,通过设置答案解析,答题后可以显示题目正确答案,使学生能自我诊断。后期教师根据统计数据,对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进行点评和强化训练,对掌握熟练的降低训练次数,可以有效提高技能鉴定的通过率。此外,问卷星的定时考核功能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考试二维码而不担心泄密。

图3 问卷星的问卷信息设置

3.问卷星是课程改革良好的辅助手段。由于版面所限,无论是学材的工作页还是课后作业、实训报告等,往往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而利用问卷星可以将图片、文件、表格等多种原来不便印制的内容以二维码形式展示,便于知识和技能点的拓展,方便学生获取更多信息量,作业或者实训报告内容可以更加广泛、反复练习。此外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制成二维码置于教室和实训室中,可以营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4.问卷星是班主任班级日常工作的有力工具。班级日常管理中的很多资料具有高频次、琐碎性、周期性和计划性被使用,班主任经常需要向学校其它部门提供这些数据,通过问卷星开发可以将学生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学生姓名、学号、出生年月、民族、籍贯、身份证号码、个人及家长联系方式等多类数据一次性简单填写完成,面对学校各类教学评议、后勤评议、评优评先等问卷星问卷功能更是可以轻松完成。

5.问卷星是学生校外生产实习管理的有力保障。要了解学生对今后实习的用人单位地点、工作性质、薪酬水平、工作时间等需求,可以通过问卷星的问卷调查功能方便获取,从而为学校有针对性选择用人单位提供重要参考。学生实习后指导教师或者班主任可以十分方便通过问卷星分别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实习学生实习情况及对专业教学评价反馈意见。这样不仅减少了实习管理的工作量,也为后续的课程改革和人才服务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问卷星在中职教学及管理中的优势分析

1.学习成本极低,便于分享。问卷星的使用是免费的,生成的二维码或者网址在手机上使用微信及计算机上都可以非常便捷分享和链接。手机只需要微信扫一扫即可进入答题界面,答题过程可以是无网络离线完成,只是在最后提交阶段短时连接网络即可,需要的流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考试不再使用纸质试卷,节约了大量纸张,减少资源浪费。

2.使用具有便捷性和安全性。学生答卷可以实名也可匿名,参与者压力小,可以有效保证个人隐私,开发者可以获取更多真实数据。问卷星生成的二维码或者网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没有时空的限制,同时使用的人数几乎不限,生成的数据方便存储、分析、分享,如笔者所教授班级学生技能鉴定考前经常练习至深夜,考试通过率比对照班级高出28%。

3.内容方便更新。教师(开发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教学的变化修改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可以定时开始使用,定时结束,并对问卷答题数量、同一IP地址可答题次数做出规范,避免作弊情况的出现,可以选择性自动显示排名情况。

4.互动形式灵活有趣。问卷星可以通过红包形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红包既可以是小额经济奖励,也可以是虚拟的积分、优惠券、小礼物等精神奖励。这些奖励可以让问卷变得有趣和值得期待。

三、问卷星在中职教学及管理中对开发者要求分析

从中职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学规律出发,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作为开发者的教师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开发二维码内容、数量都不可过多,以免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和兴趣疲劳。开发要结合课程或者管理内容设置不同的报表或者文档,使答题界面友好,互动性好。

2.注重后期评估反馈结果。教师要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及时调整后续教学,有针对性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并做好下一轮的开发。

3.编制职业资格考试等标准化试题时,需要教师掌握最新、大量的专业数据库,并不断更新,导入数据和正确答案时不能出错。

4.课堂考核时准备2~3台可以上网的手机备用,避免对没有智能手机或不能上网学生造成精神伤害。

5.做好二维码开发、管理、审核、更新、监控,防止恶意使用;通过加密、限制使用时间、使用次数等形式做好开发者个人知识产权的保护。

6.由于缺乏纸质记录、批注的优势,教师评讲重点易遗忘,手机答题也存在视野较窄,整体检查较慢,导致整个考试答题时间偏短,这些都需要开发者不断引导。

7.问卷星只是其他教育教学管理的辅助工具,需要与其它方式方法结合方可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教学和互联网+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充分掌握、消化和吸收新技术、新软件,让其为我所用,就能更好服务于教育与教学工作,探索出一条现代化职业教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勇等.“视频网站+问卷星+微信”组合在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2):45-46.

[2]施秋萍.基于“问卷星”设计的实验报告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学生对学校工作问卷调查 篇四

一、调查对象及人数

对象:学生;人数:70

二、1-12题百分比统计

1.你对我院学生工作的总体评价

好: 8.6%一般: 87.1%差: 4.3%

2.你对我院老师的师德师风评价

好:40%一般:57.1%差:2.9%

3.你对本班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评价

好:37.1%一般:48.6%差:14.3%

4.你认为我院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

好:11.4%一般:60%差:28.6%

5.你认为学院的教室、寝室、食堂就餐的条件

好:7.1%一般:67.1%差:25.8%

6.你认为学院的校容校貌

好 8.6%一般:68.6%差:22.8%

7.你对学院的寝室管理

满意:24.3%一般:61.4%不满意:14.3%

8.你对学院的伙食状况

满意:47.1%一般:44.3%不满意:8.6%

9.你对学院课程安排情况

满意:18.6%一般:57.1%不满意:24.3%

10.你对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

满意:5.7%一般:67.1%不满意:27.2%

11.你对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

好:10%一般:74.3%差:15.7%

12.你对学院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评价

好:12.9%一般:61.4%差:25.7%

总体分析:

学生满意(认可)度较高的项目:学院的伙食状况;老师的师德师风;辅导员(班主任)工作。

学生满意(认可)度较低的项目: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学院的教室、寝室、食堂就餐的条件;学院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13-14题汇总

13.你对我院学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工作更有耐心;学生会人员端正态度;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改善校风、学风;学生组织生活太麻烦、无意义;帮助苦难学生;改善学院教室、寝室条件;学生会工作没有创新;课堂教学理论环节太多;改善学生实习实训条件;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4.你认为学院哪些规章制度、管理方式令你苦恼,需要改进,请如实写出你的想法和意见。

5.学校安全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 篇五

基本情况:你所在的学段是?Ο小学О 初中О普高О职高

你的学校位于?О城区О乡镇政府所在地О村级学校

О教学点

问卷内容:

1、你认为你的学校安全吗?

О安全О不太安全О一点也不安全

2、你的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吗?

○没有○偶尔讲○经常讲

3、你的学校是怎样开展安全教育的?(可多选)

○专门课○主题班会○课间操○国旗下讲话○每天最后一节课

4、你每天去学校坐车吗?

О经常坐О有时坐О从来不坐

5、你每天去学校坐什么车?

○私家车○摩托车○自行车○公交车或客车○学校车辆

6、每天上放学有教师护送过校门口的公路吗?

О有О没有О 偶尔有

7、你所在的学校学生经常丢失东西吗?

О有О 没有О不清楚

8、你学校是否针对火灾、地震等方面进行过安全演练吗?

О有О 没有

9、你认为你现在所在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怎样?

О比较安全О 非常安全О不安全

10、你对所在的学校食堂卫生状况态度怎样?

О满意О不太满意О 不满意

11、在学校食品安全方面,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食品不洁○食品添加剂过量○食品过期变质○其他

12、你对学校住宿条件、饮水、饭菜质量怎样?

О 满意О不满意О一般

13、你在上下学时遭遇过社会青年或本校高年级学生的勒索和殴打吗? О有О没有○偶尔有

14、你所在的学校门口200米以内有网吧或游戏厅吗?

О有О 没有О不清楚

15、你认为目前学校的安全防范措施到位吗?

6.小学学生对学校满意度调查问卷 篇六

亲爱的同学们:

本问卷在于了解你们对学校满意情况,答案无对错,请如实作答,谢谢支持与合作!

1、你的姓名是___________你所在的班级是___________

2、你觉得学校的校园环境、设施如何? A 非常好 B 很好 C 不好

3、你对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感觉如何? A 非常感兴趣 B 感兴趣 C 不感兴趣

4、你觉得学校的各类活动丰富吗? A 丰富多彩 B 一般 C 太少

5、你觉得老师尊重、爱护和信任学生吗? A 非常好 B 很好 C 不好

6、你觉得校园卫生和食堂卫生情况如何? A 非常好 B 很好 C 不好

7、你觉得你们平时作业负担重吗? A 不重 B 还好 C 太重

8、你觉得老师关心理解你吗?

A 关心理解 B 比较关心理解 C 不关心不理解

9、你对你所在的班级整体氛围满意吗? A 非常满意 B 满意 C 不满意

7.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问卷 篇七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发放问卷575张, 有效问卷559张。其中男生191人, 占34%, 女生361人, 占66%。年龄最大22岁, 最小17岁。调查方法:1) 参加调查之前他们都没有做个此问卷。2) 规范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学生施侧, 要求大学生根据近一年情况如实填写问卷中问题。3) 回收问卷, 根据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筛选标准及筛选结果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总分56分, 只要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即判为Ⅰ类:总分在25分 (包括25分) 以上者;第25题作出肯定选择者;辅助题 (65和66题) 中两题均做出肯定选择者;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属于心理问题者 (68题) 这类学生要求面谈。Ⅱ类学生得分在20—24分之间, 第8、16、26题中有1题作肯定选择, 辅助题中只有1题作肯定选择, 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 但不甚严重, 应引起注意;Ⅲ类学生为不符合以上两类条件心理基本健康的学生。经过筛选结果如下:

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类

第二类

三、统计分析

人格具有整体、稳定、独特、社会等特性。健全人格包括: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即个体兴趣、动机等都朝健康方向发展;2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发展友谊, 即在人际交往中能体现尊重他人、理解和信任等品质3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运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创造、善于创造。能走向成功, 体验成功喜悦并形成新的动机。[1]我院大学生在人格特征和当代大学生人格特征基本吻合, 大部分学生人格是健康的, 但多少都有些不健康的成分。特点如下:

1.智能结构基本健全。大学生群体生理已经趋于成熟, 对自我认识也逐渐清晰。95%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对自己身体健康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心情开朗的大学生有504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90%;6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朝气蓬勃。

2.神经症类型占比重越来越大。由于竞争加剧, 当代大学生感到更大的压力, 同时心理健康方面的神经症表现的越越来越明显。很多学生有强迫倾向, 58%的被调查者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 57%的人总是注意周围的人, 曾经失去意识抽筋的人竟有10%之多。

3.心理冲突加剧, 但心态积极。不少大学生承认自己焦虑不安, 容易动怒, 缺乏耐性, 心理经常冲突。

此外, 职业学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表现出特有的人格特点, 较为明显的有

1.自卑。这是职业学校学生最突出的不良人格特征。众所周知, 我国教育体制直接影响下, 职业学校的生源往往都是那些在学校里成绩不突出、考不上重高、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 一个学生的分数更为看重, 这些分数不高的职业学校学生自然变为其他人眼中的落后者, 他们自己也容易变的自卑。很多学生不愿意告诉别人在哪所职业学校就读, 就算说出来了, 也觉的很不好意思, 很没面子。这种心态一定程度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自我意识不健全。职业学校的学生更为容易受到社会, 周围人群的影响。由于职业学校的性质和专业特点, 职业学校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多, 但学生自身认知水平限制, 社会化程度并不高, 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打架斗殴等行为在职业院校较为普遍。

3.情绪化倾向严重。高职院校很多学生情绪较不稳定, 容易走向极端。[2]部分学生过于冲动, 做事不记后果, 只图一时痛快, 以至导致严重后果;而部分学生过于犹豫, 做事拿不定注意, 喜欢逃避问题, 一遇到挫折便萎靡不振;有的学生则集两者一身, 情绪大起大落。

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 (97%)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想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 有个好的人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格塑造有重要意义。[3]但很多学生对人际关系既爱又恨。爱是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自己心情很愉悦, 而如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很多时候又一片茫然。很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和上级沟通上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 在和其他同学相处容易以自我中心, 在与异性相处方面, 很多大学生把握不住分寸, 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健全大学生人格的若干思考

(一) 基本认识

1.大学生人格培养是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的应有之意和重要组成部分。观念是和谐的根本。健全大学生人格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帮助, 这符合学生主体性要求;众多大学生都有人格缺陷, 校园不能称为和谐校园。平安、文明、和谐校园既包括校园的人际和谐、组织和谐也包括师生自身和谐和自然和谐。

2.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融入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建设这个大的系统工程。系统论观点强调任何系统都是有机整体, 并不是各个部分简单相加, 系统个组成之间并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作用, 学校作为育人系统, 师生关系, 教风、学风都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作用的。因此, 谈大学生人格教育, 应该把学生放在整个系统中综合全面地考虑。

3.建设科学的培养机制是关键。除了观念上重视, 还必须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 这包括课程的设计, 师资队伍的建设, 配套设施的准备等等。建设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需要考虑两个重要问题。 (1) 各方利益的协调。这需要很多部门沟通协调。 (2) 充分发挥组织信任的作用。

(二) 具体策略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1) 学校管理宏观方面应以构建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应坚持科学的办学方针和信念, 要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操作层面应以荣辱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明辨荣辱, 然后身体力行。这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继续加强, 而且应该更多考虑如何才能实效、高效。

(2) 应倡导精精致化管理,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确立教育服务的理念。[4]要从细节做起, 让校园充满人情味, 充满亲切感。校园文化既要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而且能够满足大学生归属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学校应该积极搭建平台, 给学生展示才能提供舞台。通过主题演讲, 各种竞赛等多种方式打造校园文化的精品项目。

2.整合资源, 加强人文素养培养

我院属于典型的工科院校, 与大学生科学素养相比, 人文素养相对薄弱, 这对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培养健康的大学生, 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做到不放科学, 紧抓人文。荣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事实证明很多人格缺陷不是先天生成的, 而是源于无知, 如无知则容易使人自卑、粗鲁, 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等。上海一些高校为学生情感教育的开设相关课程便有一定借鉴意义。涉及“女性, 家庭, 爱情”等主题的课程让学生更多去关注社会, 了解人生。我校男生占较大比例, 很多学生对于男女感情缺乏足够了解, 如果开设类似的课程, 相信会对男生女生相处提供帮助。

3.小事做起, 加强归因训练

职业学校大学生诸多不良人格, 比如消极自卑, 很大程度上是观念的比较造成的, 消除这种不合理观念一靠归因训练, 二靠实践证实。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运气不好, 命运不佳, 而很少归因于自己的勤奋不够, 这种情况下, 要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让他们明白, 自己的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自暴自弃, 等待救世主是没有用, 只有自己锤炼自己能力, 及时把握机会才能取得成功, 而这些训练最好方式就是放在实际行动中。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 不要眼高手低, 要要从细节从小事着手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自己水平的提高, 感悟自己成功的喜悦。而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 除校内勤工助学外, 还应考虑为学习推荐到校外单位实践的机会。

4.引进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利用团体力量帮助个体健康成长。[5]团体辅导是团体情境下, 在合作, 宽容, 理解尊重, 平等的氛围中, 个体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团体是人格塑造的土壤, 通过与团体成员交往, 个体学会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从而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团体辅导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老师, 因此建设一支心理辅导队伍十分必要。针对不同年级, 不同专业进行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 进行相应的团体辅导, 在同学们的主动参与中, 在团体成员共同努力下, 通过观察学习, 体验领会, 接纳自我与别人, 最终塑造出健全的人格。

摘要: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是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内容, 应将健全大学生人格教育放在构建和谐校园系统工程之中。为此, 一方面要从观念上重视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健全人格培养的合理科学途径, 同时还要考虑校园文化建设、团体辅导等进行人格培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团体辅导,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极其塑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云彩.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7.6.

[3]褚启明, 宋淑娟.关于职业学校开展人格教育的几点建议[J].职教通讯, 2007, (4) .

[4]王铁军.精致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J].学校管理, 2007.1.

8.民族学校学生的情感教育初探 篇八

学生之间的疏离、冷漠,乃至矛盾引发的对抗,对其长久发展是不利的。毕竟,教书育人除了要把学生送上更高一级的学校外,还要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一个只知道埋头苦学的学生是不能真正持久发展的,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这几年不胜枚举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如“北大硕士毕业公务员打骂嘴咬亲生父亲”等,显然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品德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对一个刚上高中的学生大谈一些人物的伟大,让他们向这些人物学习崇高的人格,往往会事倍功半。因为这些人物(比如雷锋)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离生活太遥远,看不见、听不着、感受不到,说教对他们的影响太小。怎么才能在日常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爱心呢?人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对自己的痛苦比对家人的痛苦感受更深,对家人的痛苦又比对非家人的感受更深,也就是以自己为圆心,感情感受是逐渐向外淡化的。所以我开展爱心教育就从我班的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亲自感受身边人的苦难,让他们亲自去帮助这些同学,让他们在行动中慢慢滋长爱心。

第一步,帮助班上贫困学生的爱心捐款活动。爱心捐款活动的过程:首先动员班干们(之所以只发动班干,是为了保密和维护贫困学生的自尊心)注意观察班上的困难学生,然后我再找这些学生谈话,让他们把家中的情况写出来,接着召开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主题就是“爱”。先放一些从网上找的贫困孩子的照片,再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从小到大看过听过的,或者是在身边的贫困生的故事。接着再列出班上贫困生的情况,很多原来整天嘻嘻哈哈的学生都瞪大了眼,不相信身边的同学会这么悲惨,班会此时达到高潮,很多学生都想着怎么帮助他们,让他们能继续学业,然后团支书发动大家捐款,最后是全班学生手牵手一起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这次班会后,我班的凝聚力比开学时强了很多,当然,光靠一次班会是不会让学生彻底改变的,爱心就像幼苗,需要不断地浇灌,才能茁壮成长。爱心班会以后,班上设立了捐款箱,每周由一个宿舍负责爱心捐款。每次抽几分钟读一篇美文、唱一首歌或讲一个故事,主题都必须围绕“爱”。此外,还开展爱心拍卖活动,让学生把一些自己的物品拿到活动上拍卖,拍卖的钱作为爱心捐款帮助贫困生。

到了本学期,学生的情感教育又更进一步。在寒假中,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完成的内容是“令爸爸妈妈最高兴的一天”,让学生去实践与父母相处,通过这个活动让他们了解父母的工作以及养育孩子的艰辛。每个学生还需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面材料,由父母签名,作为寒假作业上交。回到学校后,又开展“感恩父母”的班会活动,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班会过程是:首先按分成的小组以“感恩父母”为主题,表演节目。学生主要以诗歌朗诵和歌唱为主;接着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述跟父母相处的事情,很多学生讲到自己的成长与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分不开,父母为了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努力时,声泪俱下,讲到最后,整个会场上哭声一片。主题班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会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打电话或者写信的方式与父母交流,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能较全面彻底地释放。

通过此类不间断的爱心教育活动,平时学生之间互相关爱的行动增多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集体的凝聚力提高了。爱心活动还给我班带来了其他影响。我班各个方面都保持在年级前列:春季学期以来学校量化管理一直保持学校同类44个班级第一; 秋季学期段考成绩名列同类班级第五,期考则上升到同类班级第三。爱心情感教育结合我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各方面都能较均衡地发展。

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地进行。某些方面的缺失,会造成学生发展的不足,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有专长的专才,更需要对他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活生生的人。通过爱心活动,我发现只要让学生亲身去参与、去实践、去体验,那么埋在他们心里的那份爱自然就会慢慢成长为参天的大树。如果我们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能多去实践,那么德育工作效果将比简单的说教、灌输好得多。

9.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问卷 篇九

1.您的职业:①工人 ②农民 ③公务员 ④技术人员 ⑤经商

2.您的文化程度:①小学 ②初中 ③高中 ④中专 ⑤大专 ⑥ 本科

3.您的家庭结构:①四代同堂 ②三代同堂 ③核心家庭(父母与子女)④其他类型

4.您家里负责孩子教育问题的人员是:①父亲②母亲③父母④祖父母

5.一个星期,你跟孩子谈过几次话?A、每天B、3-4次 C、1-2次D、没有

6.每次谈话的时间有多长?A、2个小时 B、1个小时C、半个小时D、几分钟

7.谈话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可多项选择)

A、学习B、校园生活 C班级情况 D电视剧情 E、家庭生活 F、闲谈

8.你小孩的老师告诉你,你的小孩在学校表现不佳,你会怎么做?

A、不予理睬B、到学校了解情况C、电话联系

9.一个星期中,你让你的小孩做了几次家务活?

A、每天B、极少C、不做

10.具体是哪些家务活?(可多项选择)

A、扫地B、洗碗C、烧饭D、洗衣服

11.你小孩跟你顶嘴,你会怎么办? A、不予理睬B、与他反驳C、等孩子平静后说道。D、当即动手,用武力制止

12.周末你陪孩子吗?A、是B、否

13.都做什么?A、看电视B、出游C、交流沟通D、各管各做事

14.夫妻俩吵架时,孩子突然出现,你们会怎么做。

A、转移地方继续吵B、停止吵架

15.如果孩子劝架,你又会怎么做?

A、觉得孩子多管闲事B、反过来打孩子C、感谢孩子

16.您对孩子要做的事给予过亲自指导吗:①经常 ②偶尔 ③没有

17.您帮助自己的孩子制定过学习计划吗:①经常 ②偶尔 ③没有

18.当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时,您的态度是:

①训斥打骂 ②抱怨学校、老师 ③主动与老师联系,积极处理

19.您认为批评孩子哪种方法最有效?

①摆事实讲道理 ②与孩子讨论、允许申辩 ③暗示、提醒 ④严厉批评直到认错

20.您的孩子敢于当面指出您的错误吗?①敢当面指出 ②敢,但很婉转 ③不敢

21.您怎样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

①帮她(他)做②让其自己做,然后检查指导③不过问

22.孩子在家里做作业时,您一般都在:

①在家里陪着,不干扰 ②在旁边看电视 ③有时在家里打麻将 ④ 一般不在家

23.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①科学家 ②技术人员 ③公务员 ④法律工作者 ⑤教师、医生 ⑥没考虑过

24.您认为读书对孩子的影响是:

①决定性的 ②非决定性的 ③尽父母的义务 ④很难说

25.您认为孩子的成才主要是靠:

10.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问卷 篇十

亲爱的同学:

你好!你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关爱,与你平时所受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为了了解家校联系和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促进同学们健康、快乐、可持续发展,请你配合我们的问卷调查,认真回答下面的问题。你的回答都是匿名的,我们将为你答卷的情况保密,谢谢你的合作。

1、你在大多数时间里和谁生活在一起?()

A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B 与父母在一起

C与父亲在一起D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

2、你的父母经常问你学校的事情吗?他们经常和你一起友好地交谈吗?(A经常B偶尔交谈C几乎没有交谈。

3、你父母要求你做家务活或参加其他的劳动吗?()

A经常劳动B偶然会做C不做

4、你问父母一些问题时,他们()

A及时耐心回答B有事,等等C嫌烦,自己解决

5、如果他们也不知道答案,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A、“烦死了,我不知道,去问别人。”B、“自己想。”

C、“这个问题你能思考出来的,再看看书上的例题。”D、其它

6、在你晚上或周末做作业、学习的过程中你的家长会做什么?()

A看电视或报纸B外出工作C陪你一起学习D应酬、娱乐

7、在假期你的父母给你请过辅导老师或安排你上过兴趣辅导班吗?()

A有过B没有

8、如果辅导或兴趣班主要内容是()

A文化课B技能(音乐、舞蹈、电脑、绘画等)

9、当你的成绩不理想或犯了错误时,你的家长会采取什么手段教育你?(A、经常动手打人B、严肃批评,偶尔也会打人

C、讲几句就算了;D、耐心跟我讲道理,或者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10、如果有同学来你家玩,你父母一般会()

A、欢迎B、不欢迎但礼貌待客C、很冷淡D、赶他(她)走

11、请你谈一谈对家校联系薄的使用以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家访工作的看法。

答:。

12、你父母最喜欢的业余活动是什么?你对这个活动的看法是什么?

答:。

13、你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11.职业教育:品牌学生与特色学校 篇十一

职业教育的品牌学生,既不由职业学校考核评定,也不是教育主管部门权威认定,而只能由企业和社会评价来认可。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举办者必须跳出职教看职教,站在社会和企业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进而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实现真正意义的职教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完善,职业学校之间的办学竞争已事实地成为职业学校人才产品的竞争。职业学校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取决于其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吻合度,也取决于其培养的具有本校风格特征的人才所产生的群体社会价值。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其社会价值及独特的风格特征策应了经济社会的需求,学校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就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反之,学校则必然走向低迷、萎缩,甚至消亡。这就现实地表达了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的因果关系,也鲜明地展现了培养品牌人才与确立办学优势的相互关联性:科学的职教理念和实践铸就学生的品牌;品牌的学生确立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

12.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问卷 篇十二

博士生媒介素养现状到底如何?网络时代博士生媒介素养怎样提升?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尚在摸索阶段。为准确获取博士生媒介素养实情,笔者选取浙江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匿名问卷填写和个别访谈为主要方式,围绕媒介素养教育话题展开调查。为求得更准确的参照数据,问卷同时兼顾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学历层次的人群。匿名问卷共发放550份,其中本科生发150份收回148份,硕士生发300份收回277份,博士生发100份收回9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媒介素养的一些情况。

一、博士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剖析

(一)互联网是接触最多的媒介,也是获知主渠道

目前,国内常用的五大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调查显示,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是互联网:依次为本科生83.33%,硕士生94.58%,博士生98.96%。接触其他媒介的顺序和平均比例为:手机占11%、报纸占4.1%、期刊占3.2%。在上网方式上,“用自己的电脑在学校宿舍上网”者本科生占91.89%,硕士生占89.17%,博士生占86.45%,其他上网比例为:图书馆占6.4%,网吧占5.1%。其中8位博士每天平均上网10小时以前。足见,网络媒介是大学生了解外界的主要窗口。在传统课堂学习之外的大量时间内,学生们大多通过网络信息感知社会,完善自我素质。但网络信息光怪陆离,良莠不齐,不同学生在“上网目的”的选择上颇有差异(见图1):

虽然通过网络获得课堂以外知识的“了解新闻”和“查阅资料”是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但在“玩游戏”“交友聊天”“娱乐消遣”方面,各层次学生均有一定比例,说明网络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与学习相悖的娱乐功能仍有一定诱惑。美国学者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有言:“虽然媒介自成一个行业,但它们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之中,在有限的程度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正由于网络媒介信息量远远大于传统课堂讲解信息量,加上校园网在线数据库和数字化图书馆检索的便利,学生们从网络上自主摄取知识已是主要的学习手段。因此,随着网络教育在学习中比例的增强,媒介素养的提高,也遂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二)媒介认知定位模糊,主动辨别意识不强

互联网不仅是学生求知的主要途径,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媒介报道对社会现实生活显而易见有着一定的干预作用。每天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学生们是否具备了对媒介功能、范畴、商业属性等知识的认知力?当被问及“媒介报道对现实的作用”时,平均58.5%的学生选择了“起促进作用”,说明多数学生认识到媒介报道有正面的社会意义。但平均31.5%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表明约有1/3的学生认识模糊,对媒体表达与现实的关系缺乏清醒的认知。在辨别“您认为西方国家通常将中国报道成无人权国家”的说法时,选择“部分真实”者本科生占45.95%,硕士生占40.79%,博士生占45.83%,表明大学生、特别是部分博士生对国际上一些媒介政客操纵和散布不实之词或攻击性言论缺乏辨别意识,认识不到媒体信息是对现实的再架构,必然反映某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正由于对媒介信息的政治、经济语境缺乏清醒的辨别,才使部分学生在海量繁杂的信息冲击下,烙下某些传媒意识形态制约下的观点印痕,这种受传媒意识潜移默化影响而失去自主判断力的副作用,不容小觑。

(三)解读判断力较弱,剔除不良信息能力稍差

网络媒介如浩瀚大海,难免会有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现象,能否在接触信息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解读媒介信息的真实意图,清晰判断信息真伪,有鉴别地过滤或抵制消极因素是检验媒介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在问及“大众传媒雅俗共有,您认为我国的传媒文化”现状时,有5.42%的硕士选择“都很低俗”,选此答案的博士生占到了12.5%,呈现出博士生媒介评判感性化和价值主体自我化的非理性武断倾向。在“恋爱”态度上,选“玩玩而已”的本科生占2.03%,硕士生占1.89%,博士生占到10.38%,博士生的高比例反映了他们科研压力大、内心寂寞而追求缓解心理压抑的表象背后之道德约束力下滑的隐情。当选择“遇到色情网页时”,选“看看无妨”者本科生占32.43%,硕士生占35.38%,博士生竟占50%,博士生比例最高,这既透露出这部分博士生在自我明辨是非上存在盲目自信,也表明他们自我剔除不良信息侵蚀、自觉抵御媒介暴力或色情诱惑的主观意念较为薄弱,道德标准较为模糊等隐情。网络信息是非善恶判断不清,必将导致其网络道德自律性的下降,而网络行为道德的核心就是自律,一旦缺乏自律性约束,网上色情信息、欺诈骗钱、病毒侵犯等网络信息污染等行为将无力有效抑制。

(四)缺乏主动参与精神,媒介利用能力不强

在调查网络互动和网上商务行为时,最高比例依次为:检索引擎功能、建有自己的博客、常到论坛发言,但这三项活动属初级网络媒介技能。而具备网络编程或动画制作者,本科生占25.68%,博士生只占10.42%。尽管博士生整体网络技能偏低,但却有3.13%当过“黑客”,显现出令人担忧的媒介高技能的负面效应。当问及面对“媒体报道出现偏差时的第一反应”时:选择“立即要求纠正偏差”者,本科生占10.81%,研究生占7.58%,博士生仅有2.08%。选择“不会要求纠正者”,博士生所占比例高达28.13%。这些现状表明,目前大学生、尤其是博士生缺乏执著的参与意识、维护正义和忘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良好的媒介素养是通过思辨、质疑的参与意识来影响和督促媒体改善传播信息质量的。倘若具备了解读、评判和抵制不良信息或媒介运用技能,无疑有助于提升博士生驾驭自身文化环境的力量和创造新文化的素养,有助于敦促公众一道,共同创建理性精神的公民社会。

调查综合显示,浙江大学生媒介素养总体状况是良好的,但喜忧并存的是,本应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博士生却并未随学历的增高呈现出媒介素养同步增长的趋势。虽然博士生能熟练搜索网络资源,快捷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直觉来判断和接受它们,但他们更重视网络媒介的实用性,更关注媒介中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而利用媒介发声、传播自我的价值理念和影响他人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也缺少自主批判精神,因而他们的媒介素养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亟待必要引导。

二、提升博士生媒介素养的对应策略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有两项:第一是认知教育,即通过理论学习获得媒介认知能力。它遵行以下原则:(1)媒介信息是被建构的;(2)媒介信息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政治、历史及美学语境中生产出来的;(3)解释性的意义生成方法涉及由读者、文本及文化之间的互动而构成的信息接受;(4)媒介有独特的“语言”、区别不同形式的特点、类型以及传播的符号体系;(5)媒介表征会对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起作用。显然,良好的媒介认知能力包括明确判断分析媒介信息、正确解读信息的意图、对媒介有健康的批判意识等。第二是实践教育,即在媒介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媒介传播各个环节的基本原理,有参与和制作传媒信息的能力,并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实践教育强调的是理论解读与技巧分析之外的媒介动手能力。

(一)课程渗透模式: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

课堂学习是督促博士生接受媒介知识的重要手段,最传统、最直接的方法是将媒介素养教育以理论形式纳入课程体系。目前,浙江大学非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尚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已有《媒介生态学》、《媒介战略管理》等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门教材,完全可从基础理论上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媒介概况。但鉴于博士生学术研究和科学实验等任务已相当繁重,纯粹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单独课程无疑会增加其学业负担,不妨将其视为通识教育,以四种形式渗透进博士生课程体系中。

一是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公共选修课,使那些特别喜好媒介的学生得到理论知识和媒介技能上的进一步提高,使媒介技能成为他们提升专业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二是将媒介基础知识和媒介信息技能与文学、英语、新闻等课程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获得媒介相关理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三是定期进行媒介素养知识测试,督促博士生加强媒介知识的学习,达到理论上的提升。四是在广泛开展学校内部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讲座,深入剖析媒介道德失衡行为和负面影响案例,促使学生独立批判媒介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媒介参与模式:聚合信息营造媒介环境

媒体素养教育的提升并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之事,媒介理论掌握之后尚须与媒介实践活动相契合,经多种途径、持久训练才有效果。因此,首先要鼓励博士生加大组建校内网络群的力度,引导他们在博客创制和管理中,正确掌握网络模板、图片、视频、动画等基本制作技能和熟知网络信息传递过程,消除“把新闻报道当成现实真实”的错误认识,养成独立判断是非的认知能力。第二是在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如在校园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播频率强、信任率高、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的媒介信息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营造全方位的舆论环境,对学生产生持久的教化作用。第三是为博士生提供参与媒介传播活动的机会。如制定一些新闻采访报道话题,分派部分电视节目制作内容,举办影视作品展播、影视评论以及校园DV作品大赛等活动。还可定期邀请资深媒体从业者走进校园与学生“零距离”交流,消除学生对媒介传播的神秘感,增强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三)网德过滤模式:启用上网行为监管系统

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极易使学生产生“网络虚拟社会实在”的认知新定位。因现实社会的道德、法律约束大多在虚拟网络中失去效力,故有必要对网络个人行为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以强化监管力度。根据浙江大学网络管理经验,控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可从制度和技能两方面进行管理:一是强化网络媒介行为管理制度,严肃处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即在法律规定和道德伦理约束之外,制订具体明晰的学生网络行为准则,将理论劝诫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督促引导学生网络行为文明自律。二是启用“上网行为监管系统”。此系统对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合理分配网络资源,维护网络安全运行,净化网络环境,合理控制机密的泄漏、减少网络违法犯罪等有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校园宿舍网络中实行多级监制、过滤、端口封堵等管理,可有效控制上课期间的网上聊天、玩游戏、浏览不良网站等不文明行为,保证校园局域网的绿色健康和文明有序。

(四)博导网络团队模式:搭建网络联盟教育平台

站在学科前沿的博士生导师除了必须保持学术成就的前沿性,大多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时间紧缺、精力受限、交叉学科激增、研究领域过度专业化趋势等,势必导致博士生导师知识面的逐渐单一,因而网络媒介技能偏低也在情理之中。问卷调查“您导师网络媒体辅导水平”时,20.83%博士生选择“非常好”,33.33%选择“基本上无这方面的辅导”,16.67%选择“从不辅导”便是佐证。

若欲扭转个别博导辅导不足的弊端,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生与导师的网络联系,弥补单一导师辅导短缺现状。如采用网络资源共享、论坛咨询、Email交流,MSN,QQ,POPO视频群通话等媒介辅助手段,促使学生主动提问,博导及时解答,达到媒介技能与专业实训在课外得以补偿的效果。二是遴选熟练掌握媒介技能的多学科精英教师组成网络联盟式博导团队,展开多视度、多维度的教育培养,以消解单一导师受单一学科限制而难以独立培养综合、交叉学科方向博士人才的局限。这种从管理机制上将单一博导负责制转换至专业博导负责下的网络联盟团队协同辅导、以网络立体交叉形式和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创新思维辅导学生的模式,无疑对博士生适应学科渗透、新兴学科综合发展的社会需求有强力的推动作用。

总之,影响博士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因素固然有扩招后个别博导驾驭媒介能力偏弱或自身媒介素养缺失而导致的辅导不力,或是现行课程体系部分陈旧难抵新兴传播媒介的强劲冲击等,但综观而言,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的不成熟仍是关键的一环。若以博士生媒介素养教育为切入点,着力培养他们多维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批判能力,不仅有助于博士生学术能力的快速成长,且能有力推动学科建设沿着开放的、多元的、国际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

[2]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M].杜力平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136.

[3]Aufderheide.P(ed).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 onMedia Literacy[M].Conference Report,Aspen Institute,1993.2.

上一篇:最简易劳动合同下一篇:2021暑假快乐的的一天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