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训国学课程设置

2024-08-07

企业内训国学课程设置(共11篇)

1.企业内训国学课程设置 篇一

毛庄中学国学经典诵读课程

【课程背景】

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髓,是炎黄子孙千年不散的根,是对当今课堂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通过国学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利用中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拓展了我们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我们的文化功底,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把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移植到学校教学中,为完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言文教学等目标开辟了一条捷径。广泛深入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举多得,对于促进同学们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课程目标】

本课程践行我校“崇德明理 志存高远”的校训,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本学期七年级学生学习国学达到的目标是: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和背诵;②能够大体把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③能够试着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初步理解诗句意思;④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注意积累诗词中优美词语、精彩语句。

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教师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中华文化最好的经典教给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给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课程内容】

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教材共两册,内容由《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小儿语》《论语》《孟子》《道德经》《国学经典名句荟萃》等组成,使用四个学期,供七八年级学生选择学习。

【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即:具体工作。本课程主要从“成立组织——确定目标——编制教材——课程教学”4个维度进行设计开发。

【课程实施】

每周一节课,进行经典吟诵,完成《国学经典读本》里的内容,并开展一定的读书交流活动。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多读多背,不增加负担,使国学经典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1、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与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每节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诗文五分钟。

4.给家长发校讯通,介绍诵读活动,请家长协助参与此项活动。

5、每学期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将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课程评价】

采取 “每周评价”、“弹性评价”方式。

1、每周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给学生定级。考核内容为诵读经典(随机抽取)片段。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让他利用课余时间,补念五或十遍即可,补念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一百分,但次日必须过关。

2、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

徐州经济开发区毛庄中学

2015年9月

2.企业内训国学课程设置 篇二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幼儿从小就接触国学, 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能够启迪幼儿智慧, 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形成良好的道德。近年来, 随着国学热的升温, 不少幼儿园强化了国学课程, 以童蒙读物、儒家经典等为教材, 引导幼儿学习国学, 如长红国学幼儿园。学者们也对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 特别是从教育制度、课程建设等的角度阐述了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要求, 以及提出对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内容等问题的看法, 很有见地。从幼儿国学教育的方法来看, 认为运用直观教学比较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如宋远辉的《浅谈“国学礼仪传承”在幼儿园的探索与实践》 (2011) , 吴林芬的《浅谈学前教育中怎样融入国学经典教学》 (2012) , 毕红刚的《浅论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 (2014) 等。从幼儿国学教育的内容来看, 侧重于知礼守礼的人格教育, 如吴林芬的《浅谈学前教育中怎样融入国学经典教育》 (2012) , 毕红刚的《浅论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 (2014) 。从幼儿国学课程来看, 认为应该搞国学课程来提高国学教育质量, 如赵婉莹的《幼儿园国学教育误区及对策》 (2006) 。从学前教育制度设计来看, 认为应该“和而不同”才能“把根留住”, 如张永璟的《学前教育·国学大师·科教兴国》 (2003) 。

本课题组以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精神为指导, 对浙江省幼儿园, 其中特别选取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长红国学幼儿园, 通过对幼儿园国学教育实践的取样分析, 研究国学课程教育与幼儿品行发展的相关性,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理出幼儿园国学育人特色教育的经验和教育模式。

二强化国学教育对幼儿品行的影响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2014年5月4日,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和师生交流时曾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幼儿品行的良性发展, 是基于其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 国学中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礼仪规范, 从实际出发, 有所选择地融入幼儿教育中, 是十分有意义的。

当问及国学幼儿园的教师认为幼儿园教学中应该强调国学教育的哪些作用时, 大多数教师认为, 幼儿园阶段学习待人接物的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是首要的。幼儿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不同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因此需要根据幼儿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所侧重地进行培养教育。而在幼儿园时期, 是幼儿形成规则意识的重要阶段。国学经典能帮助幼儿规范行为, 树立规则意识。比如学习国学能使幼儿懂得孝道、学会感恩;增强注意力, 提升静定能力等。

1. 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的成长, 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 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 我国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 父母宠爱纵容、包办代替, 使得部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 依赖心重, 以自我为中心, 显得相对冷漠。而国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和准则的行为。例如《弟子规》, 教育幼儿从小要尊敬师长、孝顺父母、讲信用、懂礼貌、兄弟姐妹友爱、与他人平等和睦相处等, 这些正是幼儿日后融入社会所需要的, 直接奠定孩子未来人生的基础。再如“融四岁, 与兄食梨, 辄引小者”。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 法当取小者。”结合孔融让梨的故事, 引导幼儿学会谦让与分享。

相较一般幼儿园的幼儿制止上课时其他幼儿吵闹说话时, 只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要讲话了!”长红国学幼儿园的幼儿会通过说“话说多, 不如少”等较温和的方式制止吵闹幼儿的错误行为, 幼儿更易接受, 也可以避免幼儿间因言语冲突发生争吵。

此外, 在用餐等待环节, 不同于一般幼儿园进行的自由活动, 长红国学幼儿园会组织幼儿诵读感恩词:“感恩天地, 滋养万物;感恩国家, 培养护佑;感恩父母, 养育之恩;感恩老师, 辛勤教导;感恩农夫, 辛勤劳作;感恩一切为我们付出的人”, 帮助幼儿树立感恩意识。我们了解到, 国学幼儿园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相较于一般幼儿园, 更愿意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体恤父母、长辈。

有研究表明, 有较多亲社会行为的幼儿, 通常会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自然也更容易适应社会。

2. 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的养成

3岁以后的幼儿, 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逐渐开始发展, 可塑性强。《三字经》中曾提到“首孝悌, 次见闻”, 可见, 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 德育应该先于智育。

在幼儿园阶段, 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道德教育, 利用国学中蕴含的道德观念,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发展。同时, 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适合教育的环境, 家园合作, 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将其所学的道理不断实践、强化, 从而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弟子规》中提到:“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意思是说能够亲近仁者, 向他学习, 自身的品德自然也会进步, 过错减少。反之, 则会道德败坏, 过错不断。一方面, 我们可以向幼儿说明怎样才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另一方面, 也可以鼓励幼儿多与品行良好的同伴交往, 明辨是非,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们了解到, 国学中提到的四维:礼、仪、廉、耻,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字:忠、孝、节、义, 三达德:智、仁、勇,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在长红国学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有很好的体现, 比如通过拜孔子, 诵国韵, 习礼仪, 读经典等, 在每个幼儿的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让幼儿从小拥有国学功底, 拥有德行。

3. 德才兼备, 开启幼儿智慧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读书志在圣贤, 为官心存君国。国学经典能提升幼儿境界, 放大格局, 培养出人格饱满、德才兼备的幼儿。

在对长红国学幼儿园教师的采访中, 我们了解到, 国学幼儿园的孩子不仅仅能够诵读经典, 还会活学活用, 在实际生活当中实践。例如:某次某幼儿经过幼儿园的转角时, 一边说着《弟子规》里的相关内容, 一边小心转角;当遇到长辈时, 会鞠躬行礼、主动问好。这一点, 在家长反馈的数据中也相当可观, 95%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接受国学教育后, 行为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更加聪慧、知礼懂理。

三国学特色教育的相关经验

1. 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

对于幼儿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材, 不少人认为应该直接选用国学经典, 而各幼儿园也是根据自身需求制定教材。结合对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采访, 个人认为在选择幼儿国学教育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因时制宜, 满足当下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 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 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能把中国传统整个“拿来”教授给孩子, 而要提倡“扬弃”, 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国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剔除封建迷信、等级尊卑等观念, 倡导科学、人人平等。例如“亲有病, 药先尝”的意思是说, 亲人生病时, 要先尝药、再喂药, 但从医学上来说, 幼儿免疫力低下, 乱用药物会对其健康造成威胁, 这是不科学的, 不应教授给幼儿。

同样, 国学教育要与时俱进。广泛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现代社会规则中的先进思想、观点, 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学教育, 而不是简单地等同为古代私塾教育。例如, 《弟子规》中的“长者立, 幼勿坐;长者坐, 命乃坐”强调长幼有序, 教导我们在行仪上, 要重视社交礼节——我们参加较为重要的聚会, 当有长者在场的时候, 长者如果没有坐下来, “幼勿坐”;主人没有就座, 其余客人也不能先坐。等到长者或主人说“大家请坐”之后, 晚辈才可以就座, 灵活变通国学行仪规范, 引导幼儿学习社交礼节。

第二, 尊重理解, 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幼儿阶段, 学习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还不完善。而汉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 本身是抽象的, 尤其是古文, 大大增加了幼儿理解的难度。因此, 幼儿国学教育内容应考虑幼儿的理解能力, 尽量选取文字简短、具体形象、节奏感强、适于幼儿理解想象的内容, 从生活中选取合适的教材。按照皮亚杰的理论, 人的认识是在主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当新知识符合幼儿已有认知图式, 则更易被同化, 帮助幼儿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走访中, 我们了解到, 长红国学幼儿园所选取的国学教材不仅音韵和谐、易记易诵, 例如《快乐中国娃》, 而且配备了大量的挂图、录音材料等, 帮助幼儿加深理解和记忆, 并且在教学中注重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让幼儿能够学以致用。

总之, 在为幼儿选择国学教育内容时, 应贴近实际, 尊重幼儿, 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幼儿。我们正处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交汇点上, 更有国家的扶持推广, 我们要把握好这难得的历史机遇, 让更多幼儿接受国学教育, 为现代化、民族复兴服务,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2. 幼儿国学教育模式

被调查者中有42%的人认为在幼儿园进行国学教育的最好方式是诵读经典, 12%的人认为看国学教育片是适合幼儿园国学教育的最好方式, 10%的人选择了听经典故事, 8%的人选择了表演, 还有28%的人选择了看动画片。可见, 主流的教育方式是诵读, 但进行国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开拓创新。实施国学教育的方法有很多, 只要有成效、有可行性都能够在幼儿园进行实践。

第一, 童学馆教学模式。为了使国学启蒙教育变得喜闻乐见, 立竿见影, 童学馆在课程中大量融入心理学和脑科学以及现代科技手段, 这些创新使得它成为全球最具中国风的少儿课程体系, 成为中国儿童国学教育的领导品牌。据悉, 童学馆遍布全国各地, 目前有40多家加盟馆、3家直营馆, 每年将近10万儿童接受国学文化熏陶。童学馆秉承中国民族文化复兴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 在全国各地推广“中国文化与儿童发展”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建立中国文化儿童学习中心, 为0~12岁儿童提供国学潜能开发课程, 不仅帮助孩子学习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学习快速记忆和快速计算, 开发智力潜能, 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孩子开发其人格潜能, 让他们好学上进, 学而不倦, 自控自治, 谦让有礼, 孝亲博爱, 坚韧勇敢等, 成为幼儿一生成长的心灵动力,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第二, 游戏教学模式。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游戏。在日本流传一种游戏, 类似于扑克, 有40张牌, 每张牌上有一句诗词, 每两张牌相对应。小朋友在玩这种游戏时分成两组, 每人手拿一张牌, 先让第一组的某位幼儿吟诵手里的诗句, 再由第二组有相对应诗句的幼儿来回应, 如果没有回应或对答错误, 则为失败。这种游戏在日本流传已久, 不仅能够让幼儿熟悉和背诵诗句, 而且还在游戏中培养其吟诵能力。我们应该借鉴这样的趣味模式来推行国学教育, 贴近生活, 以游戏或吟诵、童谣的方式出现在课程中, 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加入一些古诗词的教授, 尽管孩子幼年时并不能完全理解那些诗句的含义, 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会始终记得这些字句, 并慢慢领会其中的意味。从小对孩子进行渗透式教育, 而非“填鸭式”教育, 更有助于其成长。

第三, 艺术教学模式。通过音乐的欣赏与教学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对美的欣赏能力, 同时也能以国学经典音乐拨动幼儿的心灵旋律, 产生情感共鸣, 有效调节情绪情感, 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心态平和。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幼儿喜形于色、感情外露, 但由于词汇量的限制, 有时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 帮助幼儿理解歌曲, 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

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 也是一种创作活动, 绘画更多的是表现幼儿的心情。国学水墨画独有的随意性、偶然性为幼儿提供了更好的思维想象创造条件。

四结束语

随着学前教育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幼儿园教育也不断被提及。当代幼儿园广泛开展特色幼儿园教育, 如英语、陶玩、珠心算等等, 而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 我们不可舍弃, 而应有所选择地继承,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幼儿品行发展的良性影响。

参考文献

[1]庞丽娟、胡娟、洪秀敏.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02 (1) :40~42

3.整合校本资源 研发国学课程 篇三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说,“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让国学经典走下神坛,走向学生的日常生活,伴随学生的成长之路,使学生与国学经典进行“亲密接触”,从而“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所以,“道不远人”也就成为我校研发国学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

一、准备条件

《纲要》对各个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基于这样的要求,我校在以下三个方面为国学课程的研发积累资源。

一是发挥汉语推广基地的优势。汉推基地承担着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人物,每年都会有不同国家的学生来参加文化浸濡活动。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和卓有成效操作方式,对研发国学课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是整合现有课堂的资源。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教研组在改变教学方式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尤其是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三是发掘专业教师的才能。校本国学课程是一个新的课题,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学积淀,而且对其教育思想和科研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在现有的语文教师中,要发现那些教育思想比较开放,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研发能力的教师来承担这一任务。

四是开发全新教育模式。鼓励教师最大程度上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理念和课堂组织形式,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范围地丰富课堂活动,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考的深入。

二、行动策略

校本国学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将诵读与悟道相结合、如何将国学知识升华为精神财富、如何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等都是专职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三种行动策略。

一是与课本连接。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提出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苏教版七上语文在诵读欣赏部分引入了与学习和交友有关的《论语》八则,让学生开始对论语和孔子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以对文言文的翻译和学习的道理作为学习重点,却忽视了对其整体而深入的把握,学生普遍认为论语是教我们怎样学习的,从而忽略了其为人、立世等对学生成长更有意义的内容。

校本国学课程是课内教材的拓展和深入,将论语的意义延伸到日常生活,深入到心灵深处,使其真正走近学生,使学生真正了解“道不远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国学经典重新定位,彻底改变之前的僵化的认识,而且开始懂得从不同的角度走进经典,在不同层次解读经典,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经典。

二是与生活衔接。《纲要》对当下青少年学生的进行了分析: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并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例如学习的压力、与父母的关系、青春期的困惑,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成长中的正常现象。

在国学课程《论语》的课堂讨论中,教师为学生构建连接国学典语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以儒家精神来指导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来反观儒学的价值。这样,国学的知识和精神就走出了象牙塔,走向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浸润中感悟生活,从而成为学生成长增添不竭的动力。

三是与未来对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发展”之意不仅在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着眼点应是学生今后的成长。论语的精神内涵广泛而深刻,它涉及到君子之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处世之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交友之道(友直,友谅,友多闻)等,随着对《论语》阅读和讨论的深入,学生对诸如此类与成长有关的话题都会有所触及,当国学经典与生活现实碰撞,其闪现出的智慧火花就会照亮学生今后的成长之路,对学生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意义。

新课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既要求“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又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校本国学课程的开发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学生不仅对论语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开始主动阅读并钻研其中的内容,尤其是开始反思自己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阅读积极性的提高促进了学生文本意识的增强,对文本的研读提升了国学经典的现实意义,对国学经典的认同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并以此观照现实,反思人生,这些或许正是校本研发国学课程的意义所在。

4.《国学经典选读》校本课程纲要 篇四

一、课程背景

“人类在21世纪还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88年诺贝尔奖金得奖主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时大会宣言。作为中国人有何理由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素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浓缩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我们迈向新世纪、走向现代化的基石。再者,现在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加强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培养,国家课程较注重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人的素质不仅是技能、技巧方面的能力,应是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人文学科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保障。技能、技巧的缺失可以通过训练弥补。而人文学科的缺失是难以补回来的,它是学生文化底蕴积淀过程,能潜移默化到学生生命个体中。

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植根于儿童阅读生活领域,借助经典文学这一载体,让学生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厚博大,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多元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中得到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引导他们从小就去接触、去感受、去照做、去领悟先贤们的谆谆教诲,指引人们迈动蹒跚的脚步,一步步走向成长、走向未来。

(二)具体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学经典,认识国学经典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学生掌握主题式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朗读和诵读,乐于背诵积累国学经典精粹篇章,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

3、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5、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建立良好的道德心理机制;

6、欣赏并感受国学经典精髓的自然美、人文美,提高语言审美鉴赏力;

7、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体会国学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养。

三、课程内容设置

1、课程内容:校本课程读本《国学经典选读》。

2、实施对象:一到六年级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并按教育逻辑进行序列化,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3、实施形式:

背一背:以《弟子规》为主,辅以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节选。

读一读:充分利用学生的《国学经典选读》,培养朗读能力。

写一写:通过抄写巩固积累,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

评一评:改变“告状式”的评价,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四、课程实施管理

(一)课程实施方式

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成语诵读的教学向课外延伸,为在这方面有爱好和能力的同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1、利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每周一次。

2、学科渗透。每门学科根据内容,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增加相关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3、围绕经典文学诵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诵读比赛。

4、合理安排1天时间。a、早自习、每节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诵读经典; b、家庭作业每天花十分钟诵读,并读给父母听,或与父母一起读。

(二)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成员:

(三)课程管理措施

(1)加强对学校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采取派出去,请进来,校内推选教师辅导的形式和采用学习理论、实践运用、互相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2)学校提供校本课程开发后勤保障和时间保障。

(3)每一个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汇编出开发设计(教案)一个。

(4)组织学生成果展示。

(5)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学校课程开发方面取得成果的教师予以奖励。

(四)课程实施建议

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单位,组织各类比赛活动,在合作活动中学习积累语言,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诵读经典、演经典、搜集经典故事、办报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经典、讲经典、用经典的积极性。

3、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协作的关系,使学生能“欣赏优美、理解智慧、感悟善良、学以致用”。

(五)课程评价标准

1、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实行全程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纲要》等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及时改进。

5.学校校本课程国学实施方案 篇五

一、需求评估

1、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智慧精髓需要传承。

2、明德学校致力弘扬传统古典诗词,形成“明德”的办学特色。

3、寄宿制学校教育更多地要从学生生活领域开发教育,弟子规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规为规范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4、我们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二、课程的目标

通过诵读、感受《弟子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陶冶思想情操,积累文化底蕴,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

三、课程教学理念

1、 加强诵读,引导想象: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2、 直面经典,真心接触: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资源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3、 课堂开放,学科融合:教学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文字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

4、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辨证吸收。

四、实施建议

根据《弟子规》校本课程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基本方法可确立为“四化”即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

1、 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

2、 情境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用优美的古典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音乐可选择《渔舟唱晚》、《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等中国古典名曲,配乐诵读。

3、 故事化,就是用精典的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突破教学难点。

4、 生活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更好的生活,让生命更有价值。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

五、评价建议

1、 评价主体多维化:指导学生自评、生生、师生互评、请家长评。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让学生来讲讲《弟子规》在生活中的运用;夸夸自已哪些规范做得好,找出自身哪些不足需加以改进。 老师更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受到学生的监督。

2、 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背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行为变化。

3、 评价过程动态化: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4、 评价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演讲德育故事、现身说法、经典诵读、课本剧、相声、吟唱《弟子规》、《弟子规》书法比赛等形式检验《弟子规》的教学成果。

六 、 保障措施

1、 教学时间保障:每周周一、周三早午诵读,校本课间周一节。

2、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向纵深发展。

3、 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学生有读本有成果记录本。

4、 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在绩效工资上予以一定的倾斜。

5、 组织的保障。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组如下:

组 长:周伟建

副组长:史兰 陈镇江

成 员:全体班任 、语文教师

5、 具体实施本方案的人员

校本课程主编:全体语文老师

教学评价:谢莹莹 李鹏飞

6.企业内训国学课程设置 篇六

(立项终期总结)

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开发,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悉心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值此我们立项之际,把我们几年来在校本课程的探索和开发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向在座的各位做以简单的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开发特色课程》。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回顾;

2、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

3、几点收获与启示。

一、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回顾

2003年《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自03年起,我们的校本课程就进入起步阶段,当时我在村小,亲历和见证了校本课程成长变化的过程。记得校本课程刚一实施的时候,是全县教育改革后的第二年,领导把会议精神传达后要我们每个村小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内容。各校、各班级、各学科都不能重复,要有自己的特色,一周以后开会上报。有的学校是军训表演,有的学校是象棋,有的是美术,有的是音乐,有的是学生养成教育等。

初期的校本课程,由于为彰显各校的特色,所以搞得百花齐放。后来可能是各校内容不统一,没有统一的尺度去评价,中心校统一规定了内容:语文和数学。分别由全乡所任本学科的老师每人编一套题,语文是阅读,数学是奥数,装订成册分发全乡统一使用,这便是我们最初的校本教材,这套教材使用时间不长。觉得它还不适用,与兄弟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就取消了。代替我们自编教材的是,省教委下发的中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我们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又增加了一些内容,作为我们的活页教材,每学期印发给各村小及教研组。虽然教材简陋,但由于内容紧靠新课标,所以深受教师及家长的喜爱。活页教材的使用,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套教材,就是借鉴了活页教材《古诗词背诵》,同时加入了国学启蒙经典的一些想法编写而成的。

加入国学启蒙经典内容的最初启示是缘自于一次看电视。06年全国各地学国学热,许多有识之士都呼吁孩子们学国学,找回我们心灵上缺失的东西,中央教育频道一个专题片介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办了孔子学院,上海市一家私立学校封闭式办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北京市许多知名的小学都在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名篇„„。看了这个专题片我很受教育,觉得把国学中启蒙经典纳入校本教材,既与主教学内容不冲突,又能起到补充和提高的作用。于是便有了古诗词背诵加入启蒙经典的想法。把这种想法与我们校本教材领导小组人员商议,得到张校长的支持及校本领导小组的认可,后来向教师、学生、家长、村委会发问卷卡,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后,便发动教师群策群力征集挑选作品,着手编辑教材。

所以说我们的校本教材是应社会及家长的需求,集广大教师集体的智慧,以本校几年来校本课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的经验为基础,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开发和编写出来的。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经历了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由于教材搜编、校对、整理的工作量很大,教师们很辛苦,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边选边学,编辑整理的过程也是教师们丰富和提高的过程。初选教材内容,让大家领略了古典文化的魅力,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觉得要选的内容很多,多得难以取舍,最后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反复讨论决定:减少原有古诗词背诵篇目,增加了启蒙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大学》的诵读篇目。内容确定了,我们便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下发了改编后的新版活页教材,并给它起名叫《经典诵读》开始全校试行。

一学期后,教师们反映,教材内容好是好,但量大,内容较杂,哪一篇目都背不完,有的内容也很难,学生背起来很生涩,如《百家姓》《大学》,还有的内容不适合学生,如《增广贤文》中某些句段等。针对教师们提出的意见,教材组全体成员又多次坐在一起悉心研究,科学编排,把难度大、内容不适合学生的篇目都定为选学内容,让师生在课余时间去品读,这样既减轻了任务量,又领略了部分经典名篇的风采。修改后的活页教材我们又试用了一年,师生及家长的反映都很好。

在2010年底县进修学校教科所的一次检查中得到各位领导的认可。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反复校对,精心排版,把它装订成册,印发给大家。这便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校本教材。教材从最初的起步到最后的定稿,期间经历了“探索尝试—初编教材—上课试用—查找问题—再次修改—再次试用—编辑成书”等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几次易稿的过程。现在,我们的校本教材,前有序、后有教材说明,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体系符合学生的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录中备有学生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标记,方便了师生的阅读与参考。

全套教材共分六册,每年级一册,分上下两学期,总计二十八课时完成。教材共选入古诗词283首,近现代诗词16首,在教材的内容上,以国学为主,并适当选入近现代诗词,教材分两大版块,由国学,近现代诗词,西方经典,好诗推荐四部分组成。为帮助师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内容,每首古诗词都编有作者简介、词语理解、品读感悟等栏目,并为部分启蒙经典编有译文。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只要求学生背诵,不强求理解,等到他们长大的时候,随着理解力的自然发展,心灵需要之时,便会自然浮现,自知其意。

这套教材的内容,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与价值追求,强调了学生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具有以下特点:

1、选材追求精品文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积极进取意识;

2、以诵读为重点;

3、采取版块式的结构方式。教材编排不仅关注学生视野的开阔,国学知识的积累,强化记忆的训练,而且重视对学生文明礼仪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关心他人、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

从2012年开始,我校使用本套教材实验稿,由于多数教师也包括编写组的成员对启蒙经典不甚了解,所以是边选内容边学习,边学习边教学生。

二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意识去理解古代人的情怀。于是我们以此为鉴,多次开会要求老师们教教材一定要读懂弄通,决不能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及含糊的道理,并开展不定期的校本课程培训。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随时抽查听课与示范引领相结合,师生朗读比赛与期末考评相结合,在集体培训方面,我们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光碟,听中央电台播音员标准的古诗词配乐朗诵,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等,在个别学习上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组织班主任研讨等。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监控与测查,调动了教师们教与学的积极性,他们对知识追问的态度更加严谨了,对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的理解更深刻了。这里还有一个来自教师的典型案例。案例2:“一字之师”。08年上学期期末校本课程测查来到我们的一个村小两家子小学,当时是测二年级于海媛老师班级学生背诵《百家姓》,由于是试行,时间仓促,所以《百家姓》都没有注音,要求老师自己去注,当学生背到“胥能苍双”时我们都认为是背错了,明明是néng怎么竟读成nài的音了呢?在我们的质疑下,于老师说她查字典了,“能”当以姓氏出现的时候读nài的音,当时我们一查字典果然读nài音,所以,很受教育,觉得这位年轻老师求真务实的精神很可佳,同时更觉得自己太孤陋寡闻了。为了鼓励于老师求知的积极性,在学期初全乡教师教学总结及校本课程再动员大会上,封于老师为“一字之师”。以后,在于老师榜样力量的影响,老师们又矫正了《百家姓》中一些习惯性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学校本教材,老师们感触最深的是:自己的知识比以前丰富了,遗忘的知识重新捡起来了,内涵提升了。受教材内容的吸引,很多老师都和学生一起背,比着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逐渐增强,记忆力得到了培养。后来老师和孩子一起背,鼓励家长陪孩子背,现在这个小孩背起古诗词、《三字经》来摇头晃脑,兴致很高。学生们由原来的不愿意背、背得很慢,到现在能自己摸索规律主动去背,只要老师给内容,有时不需上课,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监督下就早早完成学期内的任务。课堂上教师再加以点化,便由机械的记忆得到了理性的提升。学生知识积累丰富了,在家也懂事多了。

校本课程的实施深受家长的喜爱。案例3“小学生与初中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比较”。这是两年前的事,本校的一位老师,家里有两个女儿,大的上初中,小的在本校读三年级,大女儿回家写语文作业时,有一道题是“把古诗补充完整”,由于她没背过这首诗,所以就去问妈妈,被正在写作业的妹妹听到了,说姐姐你不用问了我会背,于是就把这首诗词完完整整地背了下来,妈妈听了感慨地说:“要是早有校本教材就好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到初中,发短信给老师说:“由于小学时背诵了很多名篇,积累了很多语文知识,所以现在学语文轻松多了,我可以把精力分散到其它学科了,太好了!”总之,本套校本教材运行三年来,我们反复实践,不断调整与改进,已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上学期我们发现小语第十册第一课《对子歌》其中的第一篇内容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这段内容我们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就已经背过了,内容选自《声律启蒙》上卷《一东》,三年前就已选入我们的校本教材,老师、学生看到这里感到很欣慰,毕竟我们的校本教材没有偏离主轨道,而且与国家教材相吻合,所以诚信度更高了,可行性更强了。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已编入课表中,并正规运行。这与一把手的重视与指导及全体编辑人员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为保障课程的正规运行,学校还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

1、每学期初,中心校为各村小及教研组下发校本课程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考评细则、考评办法及考评的具体时间。

2、全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任校本课老师,各校及任课教师要根据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等。

3、任课教师要有教案,有自己的教学计划及选学内容。

4、每学期由各校自行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讨课活动。中心校定期评选典型、引领示范,几学期,我们分别评出了校本课典型教师,他们分别是:教师们通过示范、引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摸索出了灵活多样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的《三字经》背诵接龙法,古诗词背诵“简笔画创设情境法”,中高年级的“以快带慢、优化组合法”、“抽签背诵”、“比赛背诵”、“肢体语言”显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保障了校本课的教学质量,促进了校本课的实施,推动校本课程的有效运行。

5、学期末中心校要对全乡校本课的执行情况逐班抽测,抽测题目在必背内容中产生,单人抽测两次(两首古诗),集体齐背一次(部分启蒙经典),并对被测者背诵的流利程度、表情等量化打分。同时对选学内容抽测朗读,只做考察不记分数,各项抽测均有文字及音像记载,这次成果展示中大家可以在我们中心校的展台上见得到。

6、中心校不定期以搭车竞赛的方式,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读大赛,古诗词配画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朗读能力理解能力。

7、校本课程抽测结果及平时本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分别以15%、5%记入学期末教师考评成绩中,在期末质量检测成绩单中均有体现。

8、每学期末中心校要对全乡各校校本课程的执行情况予以总结,找出成绩和不足,以利于校本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有效运行。

三、几点收获与启示

几年来的校本课程实施,已取得了点滴成果,为教师及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1、学生在变。在知识技能上,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也能主动搜集信息,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更高了,主动性更强了,成了学习的主人;知识积累上,学生在小学六年期间,应背古诗180余首,启蒙经典4篇,实际背诵与阅读量要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在情感态度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了,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教师在变。在教育观念上,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已逐步形成,并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更注重了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培养;在自身素质上,教师通过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和自编教材,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教育内涵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3、学校在变。在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并对语文、品社、美术、心理等学科的学习起到了帮助和提高的作用;在校园文化方面,大力渲染和倡导了国学经典文化,我校各班教室的布置多以国学内容为主,每班教室墙壁上都有古诗词配画的园地,并以手抄报粘贴、书法等形式彰显班级的特色。同时我们又营造了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氛围,开办了展室,让学生时刻徜徉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之中,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在学校的发展方面,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渐显现,国学经典的传承为特色课程的开发打下了文化基础,而特色校园的打造,也因特色课程来凸显。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气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我们当初制定的开发目标,即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更高境界。

7.企业内训国学课程设置 篇七

一、开发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现今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易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友爱、缺乏理解的品质, 因此要通过国学经典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规范他们的伦理道德、言谈举止、礼仪风范, 修正行为举止, 学会为人处世, 从而达到德以补智、品学兼优的目的。《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孟子》等都是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集成, 是我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体现。在这些国学经典中, 有孔子“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人之道, 有老子“宽容是处世第一法”的处世之道, 有荀子“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的感悟……

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优良品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 让作为中国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积淀的国学经典进入校园, 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受古人的人格和智慧, 体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 而且学生可以通过诵读积累丰富的语言, 锻炼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提高审美能力, 将古人所具备的优秀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二、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 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内容。

在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阶段, 我们分组重点深入地研究了《论语》、《孟子》等经典,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挑选其可以理解和需要一定努力方可理解的章节。研讨过程中, 有的教师指出, “国学经典诵读其实和小学语文学习联系非常紧密, 应该作为补充而非重复” (Z老师) 。因此, 在内容的选择上, 尽可能地剔除与语文教材重复的内容, 但在主题上有些内容虽与教材有包含关系, 但只是在编排层次上做了一些安排。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分小组收集相关国学经典素材, 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资源共享库。除此之外, 注重家校合作, 通过网络平台和家长做好沟通交流。

2. 内容编排体现层次性和丰富性。

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 不仅要体现层次性, 还要尽可能地涵盖历代名家经典。从层次上说, 内容编排分低、中、高年段。低段的主要内容是古诗, 学生通过诵读陶冶情操, 感悟世间美好;中段内容主要来自《三字经》、《千家文》、《笠翁对韵》, 旨在让学生能够享受诵读的过程, 学习道德规范, 提高文化修养, 形成儒雅的品质;高段的国学经典内容更为丰富, 包括先秦两汉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元曲、《论语》、《大学》、《中庸》等。通过诵读, 开阔胸襟, 滋养心灵, 提高对语言美的感悟能力, 提升语文的写作能力。

3. 教学方法及诵读形式的多样性。

每周一次的研讨会上, 我们发现多数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方法比较单一, 基本上会选择最简单的诵读法。“诵读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见效更快。”我们并不否定诵读法的好处, 但诸多教师在使用诵读法教学时, 将其同“朗读、背诵”混为一谈。其实, 让“小学生达到背诵的目的是错误的, 诵读的目的应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多多积累国学精髓, 引领他们把无意记忆变为知识储备, 从小腹有诗书, 在民族传统文化滋养中健康成长” (J老师) 。

除了诵读法之外, 我们还探索出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一些国学经典教学中, 我们鼓励教师结合多媒体, 进行配乐朗诵。例如, 《蜀道难》的教学中, 我们配以激昂的音乐艺术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在一些典型的具有画面感的国学经典, 如《清平乐·村居》、《天净沙·秋思》等的教学上, 我们鼓励学生采用画图、做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结合自己的想象将古诗讲给学生听, 真正地体会古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多样化的教学手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国学经典。

三、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实践成效

学校紧密围绕“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这一课题, 进行各种尝试、探索。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校园文化的丰富都有巨大的意义。

1. 学生方面的实践成效。

校本课程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学习习惯的养成、语言功底的积淀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 学生可以从小陶冶高雅情趣, 培养优秀民族精神,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有一次, 我的班级在拔河比赛中输给了隔壁班, 同学们都很不服输, 与对手班级同学横眉冷对。于是我在下午的诵读课上就带学生朗诵‘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 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并向他们解释其中的道理。在这之后, 我发现学生对比赛的态度有所改变, 懂得了今后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与挫折了。” (X老师) 。

在思想品行上, 学生的日常行为修养也得到了提升。“因为是一年级, 打架吵闹的现象特别普遍, 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 我感觉他们之间会用经典里面的一些观点来‘约束’自己和他人。” (R老师) 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 古代贤者积累在百篇诗文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 都能转化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可多得的财富。

2. 教师与学校方面的实践成效。

课题组成员通过反复地研读国学经典, 在伦理、修身、处事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时, 首先要先领会经典中蕴含的人文性情, 做到“知行合一”, 方可对学生产生榜样作用。此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 提高了教师自主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这一过程中, 该校每学期都会组织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研讨活动, 按主题评选优质课, 进行观摩研讨学习。除此, 学校还会邀请高校、社会中的一些专业人士来校, 面向全体师生举办讲座。通过示范引领、观摩研讨, 教师能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 摸索出灵活多样、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问题与反思

虽然此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已取得一些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虽然进行了国学经典的诵读, 但受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 无法在短期内达到道德层面的提升。其次, 对一些课业繁重且本身成绩并不是很好的高年级学生, 他们在基本课程的学习上已经比较辛苦。“平时上课的一些内容已经消化不了了, 还要上补习班, 根本没时间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和学习, 自己的兴趣也不是很大。” (C同学) 因此, 要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此外, 有些教师身兼多职, 鲜有课余时间用来钻研国学, 国学素养不够深厚, 增加了他们的教学压力。“由于自己是数学教师, 国学素养并不是很高, 所以在教授时也只能带领学生诵读。” (L老师) 因此, 本研究组考虑应成立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专家小组, 带领一批有志于此的教师一起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发与实践国学经典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M].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7.

8.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国学课程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国学

新课改的提出和近些年来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教育方式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新课改不再像从前一样使得学生只看重书本知识,对于一些书本外的知识一无所知,而是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课外知识来充实自己。渐渐的,国学课程开始走进小学的课堂。对于学习国学这一现象,很多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声音,也就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小学生学习国学是正确的,因为这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标志 ,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有责任和义务来传承这些文化。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小学生文化底子比较薄弱,完全接受不了这些深奥的东西,认为让国学走进小学课堂实属荒唐,面对这不一样的呼声,我想说我的看法就是让学生适当的接受国学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文化的方式。

一、让小学生爱上国学学习的一些方法

(一)循序渐进,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

学习国学是一个慢慢进行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很快的掌握国学的那些深刻而富有内涵的东西。对此我们必须循序渐进,比如说不可以上来就搬上什么老庄思想之类的东西让学生接受,我们可以从最开始,最简单的《三字经》,《弟子规》等等这些比较简单易懂的东西入手,这样学生在最初接触和学习国学知识的时候就不会太发怵,也不会觉得过于深刻而理解不了。所以构建一个比较开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在慢慢的学习中,才可以让学生逐渐的了解国学,再来热爱上国学。

(二)开展“情致语文课”

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开展国学的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国学的方式。但是相对而言,国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我们不嫩强制的要求一些只有几岁的孩子理解那些深刻难懂甚至拗口的文言文。所以要想让学生们乐于接受国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上的那些常规的教学模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开展“情致语文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的朗读那些国学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学习国学最本质的就是希望学生可以明白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所以我们只要让学生了解那些最本质东西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可以开展配乐朗诵。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愉快的,积极主动的接受国学。

(三)开展多彩的,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乐于接受国学的熏陶和感染

毕竟国学相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认为,学校一方应该经常性的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关于国学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既感到快乐,也学习到了知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比如经常的组织一些全校的国学诵读比赛,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在特定的环境下,用相应的语气,读出一定的氛围,这样就会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对国学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也是学习国学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二、新课改对于小学国学课程的挑战

(一)课程目标

从前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只是完成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可以了,而新课改之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位新课改为小学国学课程带来的挑战。作为校本课程的《国学》课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目标,这就要求在开设这门课程的时候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注重国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其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课程内容

课程方面分为两部分来看待,第一点,要有明确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导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好有坏,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所有的文化都是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学生国学文化的时候有正确的选择。第二点,就是一定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也是新课改要求我们的东西。从前的教学知识传授书本上的文字,对于内涵和实际中相似的地方都不在课标范围之内,教师也不会过多的去涉及,这就使得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结合完全脱节,是一种不好的教学方式,应该极力的改正。

(三)课程实施

要求教师找到适合国学科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诵读与精神培养结合起来,创新国学学习形式,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把国学的精华记于心中并升华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这样才能形成有学生主动学并能付诸于实际生活当中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切实的将国学的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们。

(四)课程评价

国学对人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对于学生的帮助和启迪也是慢慢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我们不能要求立刻就有所改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课改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核心的,对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在国学影响下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以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国学是否学得好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孙双金(特级教师),崔兴君.国学经典:小学生怎么读[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品德版,2013(1):20-21.

[2]黄夔宁.浅谈小学如何加强国学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7):162-162.

[3]张璟.倾听小学课堂上的美丽风景[J].宁夏教育,2013(3):65-65.

9.企业内训国学课程设置 篇九

新学期里该校正式将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全校学生除了每天1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外,每周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还要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国学教师为他们上一节《国学经典教育》课,在兰州市公立中小学里尚属首次,此举是率先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国学经典“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的重要举措。

6岁女孩缘何成“国学小明星” 来源:山西日报2011年09月02日。

3岁会背《论语》,4岁学背英文,5岁诵读高中语文课本,6岁已经可以广泛阅读。这位生活学习在山西国学教育基地的李心然小朋友,似乎有些神奇---2011年6月底,李心然还作为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最小的特邀代表,在她的老师李刚和王建平的带领下,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背诵了 《大学》《论语》等国学经典名篇,她还朗读了高中语文课本《孟子》节选,最后又即兴背诵了莎士比亚经典选段《Spring》,赢得阵阵掌声,获得了“国学小明星”的美称。

“身心日健,从晨练起;人文日新,从晨读起;品格日健,从勤俭起;智慧日新,从实践起。”这是山西国学教育基地的日健日新教育理念,也是他们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的精髓。李心然等小朋友们在这里一起看书背诵、游戏健身、唱歌跳舞、学棋艺、学书画,快乐生活,茁壮成长。

老子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国学教育基地的教育之道,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多年来我们总结出一套愉悦式教学法,那就是:给孩子童心,给孩子自信,引导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童蒙养正期的孩子,顺应就是尊重,放手就是信任。老师在教学时,一定是要求孩子们手指着每个字来读,这样孩子的手、口、眼睛、耳朵、心都会集中到教材上,“专心”“定力”“心静”,诵读效果自然非常好,认字认得也特别快。最主要的是,一群孩子在一起背诵,远比一个孩子独自背诵更有氛围。孩子们互相感染,从中感受到了诵读的快乐,有了乐趣,就不再不耐烦了。

餐前感恩词、《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国地理歌》《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四字歌》。童蒙孩子的品格是养出来的,是成人用自己的美好行为和情感滋养的结果。而国学经典中,强调做人的教育,蕴含着取之不尽的仁爱、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内容。“修炼国学童子功,成就孩子大人生”,是我们至高的追求。

国学经典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探讨;做好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才能为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提供支持;国学经典教育还涉及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国民素质培养,是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国学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已经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郭齐家先生指出,童蒙时期是一人非常关键的时期,童蒙时期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者应当正心育德,培养儿童纯正无邪的品质;儿童则需要多读古诗文,扎好中国根,学做现代人。刘立德总结说:“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既要避免妄自尊大,也要避免妄自菲薄,要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与时代精神结合,以及与外国优秀文化融合,这是国学教育获得生命力和生长点的要素,国学经典教育才能真正的开花结果。”

10.国学与企业管理 篇十

培训大纲

课程背景

中国企业要有自己的思想与意识!

随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企业批量进入世界500强,目前的中国企业,已不再满足于照搬照抄、盲目追随西方传统管理模式与思维。

他们迫切需要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特点、文化底蕴和市场环境的,全新管理体系与实践指导思想。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历久弥新,是我们学习管理智慧和开启人生幸福的金钥匙。巴才林老师在17年经营企业实践经验中曾经运用“美式”“日式”„等管理方法,时间一久出现管理问题:越是管理严格,团队向心力越差,员工的责任心越差;工作氛围积极正面的越少;员工流失率越来越高;2004年在北京听了一堂北京汇通公司胡小林董事长汇报:企业导入《弟子规》管理的课程,收获很大。回到企业就把《弟子规》思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导入企业,企业绩效飞跃提升,使企业管理团队达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胜之能久的最佳姿态,员工流失率也下降„„

巴才林教授为“弟子规--企业版”的实践者和撰稿人之一,凭借深厚国学功底与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相结合,将其升华提高成: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弟子规》--企业版”管理系统,为企业进行管理咨询,为无数企业创造经营管理神话。

解决问题:

1、主管对单位承诺性不够,同事之间沟通不良;

2、由于竞争,同事之间常产生排斥与猜忌;

3、同事之间共识不足,缺少相互欣赏与信任;

4、团队成员合作意识不佳,个人防范心理过强;

5、主管缺乏对单位的归属感,流动频繁;

6、因个人人际关系问题,让情绪干扰工作;

7、管理者流于传统管理模式,无法有效激励主管;

8、主管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收获:

本次培训后企业将拿到以下成果

1. 整体有序导入《弟子规》智慧,聚焦于内在成长

2. 为企业创造一个充满爱心,感恩,包容,激情, 凝聚,进取,积极的企业内环境

3. 在企业内逐步养成向内不断感恩改过,向外不断拓展创新的新习惯

4. 为企业实现本目标计划提供有力保障,令其创造最大绩效

5.使企业的主管层与中层之间及员工与顾客之间的沟通特别畅通

6.使企业的主管及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7.使企业主管及员工能正确面对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学员收获:

1.卸下心理背负的所有包袱,知道主要的、次要的,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2.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发现盲点、认清自我,潜能得以开发;

3.完善心智模式,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4.改变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抱着欣赏、感恩、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5.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使自己时常保持快乐的心情;

6.极大地提高个人责任感,勇于负责、追求自我快乐成长;

7.自我价值提升,使自己更积极主动、更自发自觉、保持最佳状态;

8.创造能力迸发,解决问题能力提升;

9.降低主管流动率,改善整体表现,团队凝聚力提高,企业绩效得以提升,;

8.个人领导力、感召力、影响力得到突破性提升;

9.沟通能力提高,人际关系得到质的改善,工作、生活更快乐;

10.调整心态,认清目标,以最佳状态创造成果;

二.课程大纲

2/1天

50--70人

董事长/总经理/中层/

通过体验式的学习,使参训主管及员工体验到信任、负责任、选择、承诺、双赢、感恩等六大价值观在企业团队中是如何发挥巨大力量的。

参训者在向内发掘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及盲点,清晰自己及团队成员的心态每时每刻的位置,并懂得用感恩的心态达成目标

第一部分:国学《弟子规》——孝敬篇

1.“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原意解读与执行力

2.“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原意解读与服从

视频学习:驴子孝

3.“冬则温 夏则凊 亲所好 力为具” 原意解读与心细如丝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

故事讲解分享: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4.“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原意解读与岗位责任制

5.“居有常 业无变” 原意解读与敬业爱岗,归属感

视频学习:永远不离开公司

6.“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勿以善小

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原意解读与思想道德

7.“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原意解读与向领导提合理化建议

故事分享:孝感动天

8.“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原意解读与尽忠尽职

视频学习:不在恨父母

9.“丧三年 常悲咽 ” 原意解读与经验教训

第二部分:国学《弟子规》——悌睦篇

1、“兄弟睦” 原意解读与同事之间的团结相处

视频学习: 桃园三结义

2、“财物轻,言语忍” 原意解读与厚德载物

3、“长者先,幼者后” 原意解读与礼贤下士

4、“长呼人,即代叫” 原意解读与上传下达

5、“勿见能” 原意解读与韬光养晦

6、“路遇长,疾驱揖” 原意解读与礼仪规范

7、“低不闻,却非宜” 原意解读与沟通能力

视频学习: 17岁秘密

8、“事诸父,如事父” 原意解读与大爱思维

9、“朝起早,夜眠迟” 原意解读与惜时观念

视频学习:死神的账单

10、“晨必盥,兼漱口” 原意解读与健康管理

11、“冠必正,纽必结” 原意解读与外在形象

12、“步从容,立端正” 原意解读与形体礼仪

现场训练:肢体语言

13、“缓揭帘,勿有声” 原意解读与专心、细心、恭敬心。

14、“事勿忙,忙多错” 原意解读与时间管理

现场训练:时间管理

15、“勿畏难,勿轻略” 原意解读与勇于承担

16、“将入门,问孰存” 原意解读与服务素质

互动:“照镜子”游戏

通过“照镜子”使所有学员感悟《弟子规》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亲人、领导、同事、同学、朋友在为我们承担着完全的责任,而自己以前还不自知,总认为生活、工作就是这样。从而悔悟到自己的所有的抱怨、推托、借口、不负责任的内疚。而从这个活动的体验获得一次宝贵的经历,对企业、领导、下属、同事、家人、朋友甚至客户产生感激之情,并激发起自我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多从“归因于内”的以责任者的态度面对,从而真正意识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通过“照镜子游戏”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改正

1.没有感恩之心

2.自以为是,固执,执迷不悟,墨守陈规

3.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建议

4.迷茫空虚,压力大,常常失眠、忧郁、痛苦、孤独

5.没有自信心,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6.没有目标,做事主次不分,注意力不集中,浮躁不安 心神不定

7.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爱、真正感恩

8.在现代企业工作中:怕苦怕累、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粗制滥造、不遵守生产规范、弄虚作

假、欺上瞒下、缺乏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玩弄规章制度、故意违反操作规程、没有全局观念、个人利益至上等。

在《弟子规》理论与游戏体验“立体式”的“修身”改掉以上“毛病”

第三部分:国学《弟子规》------诚信、亲仁篇

1、“凡出言,信为先” 原意解读与诚信管理

2、“话说多,不如少” 原意解读与少说多做

3、“见未真”“知未的” 原意解读与处事态度

现场互动游戏:水的容量

4、“事非宜,勿轻诺” 原意解读与三思而行

5、“不关己,莫闲管” 原意解读与心无旁骛见贤思齐,以人为鉴

6、“闻誉恐,闻过欣” 原意解读与谦卑处世

7、“无心非,名为错”与“过能改,归于无”“是人,皆须爱” 原意解读与250法则

8、“行高者,名自高” 原意解读与人格魅力

9、“己有能”与“人所能”“勿厌故,勿喜新” 原意解读与坚持不懈

10、“人不闲,勿事搅” 原意解读与察言观色

11、“道人善,即是善”“善相劝,德皆建” 原意解读与建设性批评

12、“与宜多,取宜少” 原意解读与付出精神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恩欲报,怨欲忘” 原意解读与感恩的心态

14、“待婢仆”“慈而宽” 原意解读与亲和力

现场训练:领导力和沟通技巧

15、“能亲仁”与“近朱者赤”“不亲仁” 原意解读与“近墨者黑”

互动:“正心杆”游戏

活动目的:

通过《弟子规》理论学习用“正心游戏”实际场景模拟式训练,对比发现

1、过去的工作、生活中学员面对人际关系的困惑、矛盾。

2、发现自我在有意无意中设置了人际关系的屏障。

3、发现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以“对”、“错”的方式面对沟通、交流。

4、发现总是以自我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总是以自己要“赢”为目的甚至耍手段;

5、发现我们过得一点都不轻松,甚至有时候虽然我们“赢”的目的达到了却失去了我们内心一

直以来认为很重要的关系:亲情、友情、爱情等。

从而使学员领悟以感恩共赢的思考立场扩大人际关系的更大可能性,也深深体会到团队赢的真正原因:包容,感恩。

第四部分:感恩与忠诚

1、感恩是可以培育的视频学习:想起老妈妈

2、感恩于自己的组织

3、努力使自己感恩;

视频学习:鑫秋的故事

4、危难是检验感恩的最佳工具

5、优秀的人格和报恩思想;

视频学习:母亲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7、忠诚于企业--敬业爱岗;

8、忠诚于企业--集体荣誉至高无上

9、忠诚于企业--维护公司利益

视频学习:水知道答案

互动游戏:真正的感恩

第五部分:结业典礼

企业最高领导发表演讲

11.企业内训国学课程设置 篇十一

国学经典指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圣贤经典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不朽之作,它们都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国学经典课程教学则是以国学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本课题主要选择适合幼儿成长需要的、易于幼儿接受理解的《弟子规》内容,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何谓艺术手法,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艺术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在幼儿国学经典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吟诵、歌唱、舞蹈、绘画、表演等艺术手法帮助幼儿感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使国学经典课程为幼儿所接受和理解。

那么,如何大胆运用艺术手法于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提高幼儿艺术表现国学经典内容的兴趣,体验国学经典课程的魅力呢?自从确立此研究内容以来,我园将中班设为课题研究实验班,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艺术手法的运用必要性和多样性等方面得到很多的启示。

一、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艺术手法运用的必要性

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学习、理解、掌握国学经典内容,肯定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怎样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文化,产生学习的兴趣呢?于是我们尝试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让艺术手法介入,使国学经典课程教学更生动、更直观,大大降低幼儿理解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孩子做善良、孝敬、有礼貌的人,选取《弟子规》中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教师有选择地采用故事讲述、场景设计、情境表演等方法,增强了孩子对内容的理解,营造了幼儿表达和沟通的氛围。所以,对于幼儿来说,艺术手法的运用对于国学经典课程的教学辅助非常必要。

二、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艺术手法运用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的实施,包括教师怎样教和幼儿怎样学,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教师的教法和幼儿的学法相互配合,才能体现教学的融合。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是对国学经典课程教学效果的衡量指标,也直接影响幼儿对国学经典课程内容的理解的效果展现。吟诵、歌唱、舞蹈、绘画、表演等艺术手法是常用的方法,通过尝试和实践,发现其他的艺术手法在国学经典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在《卧冰求鲤》活动中,选择动画欣赏的方法,让孩子更易于理解这个典故;在《亲尝药汤》活动中,通过运用《我爱我家》音乐的导入,营造家庭温暖的氛围,增强幼儿对国学经典的情感体验;在《亲爱我孝何难》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选用图标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幼儿对一些疑难词语的理解,符合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且在吟诵的方法上,有挑战和突破,除了采用角色互换、集体个别交替等常规的方法外,还运用拍手、打击乐器等有节奏地吟诵,是很受幼儿欢迎的吟诵方式。另外,在一些活动中尝试了歌曲填词的方法,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于是教师选用了幼儿非常熟悉的歌曲作为旋律,将吟诵的内容填词,让幼儿在熟悉的旋律伴奏下,将国学经典内容吟唱出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艺术表现力。

三、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艺术手法运用的适宜性

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对于各环节为何选用这种艺术手法、怎样实施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后的效果如何,都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需要周密考虑的,不仅要明确运用的理由,还要预设实际操作的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现场观察分析,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使艺术手法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运用更适宜、更科学合理。在组织活动时,以幼儿为主体,以有利于幼儿的发展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以童心、童趣、童乐学习国学、理解国学。比如在大班《游子吟》活动中,除了常用的故事、图片、吟唱等方式外,为了让幼儿理解得更深刻,增加动作表现;在中班《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理解尊老爱幼的礼仪,将游戏区娃娃家搬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参与情景表演,更深刻地体验到这种尊敬长者的礼仪,对于幼儿来说,这远比听故事、看看书和老师单纯的讲述效果好。所以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不同的内容应该选择适宜的艺术手法体现,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三措并举 贯彻落实2012年全市纠风工作会议精神下一篇:武术散打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