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

2024-09-25

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共14篇)

1.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 篇一

对高中历史教学怎样创设有效情境的路径分析论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有效情境 创设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过去性。因此由于历史内容年代久远,使得教材内容抽象、枯燥,缺乏趣味性,如果缺少必要的学习情境,学生就很难很好地完成对这些历史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要生活化。

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中,很多教师秉持历史想象和历史假设的原则,运用模拟角色情境、编造历史故事等方法,让学生进入历史场景,“参与历史”,从学生或故事人物的情感角度体验历史。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的要求。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较高。教师设计导入时要尽量选择新鲜活泼的内容,讲究语言艺术,以使课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将抽象、枯燥的历史事物及历史事件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由今忆古,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更容易参与教学。

二、创设有效情境要落实三维目标。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创设有效情境的第一步骤。接下来在具体设置教学情境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符合三维目标的落实。因为创设教学情景的目的是辅助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所以教师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本省的《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的指导下确定具体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如:在教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八《经济全球化世界》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情境:出示《波音飞机在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示意图》,一是说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区位,最终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二是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围绕这个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利弊”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在具体操作上,教师设问:美国为什么将某些零部件的生产放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韩国和巴西?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接受?这对发展中国家会有什么影响等问题,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利弊问题。

三、创设有效情境要围绕课时重难点。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但在具体的课时教学中,并不意味着教学情境越多越好。也就是说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设计情境时,要突出主题,紧紧扣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否则会造成课堂结构的失衡:要探究的主要问题着墨太少,而在非重点的地方设置问题情境,误导了学生的学习倾向性。比如上人民版必修一的《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定位,首先可以参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则阐述的更为清楚:“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可以从辛亥革命如何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角度认识。”教师在非重点的地方设置问题情境的原因在于教师限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意见研究不够。

所以笔者还是强调教师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本省的《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然后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

四、创设有效情境要有利学生探究。

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由此看出探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思考、理性思辨。基于以上认识,在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弄清楚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探究的,教师又如何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在中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而忽视了教师工作创造性的特点。当前,从“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教师,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科研也被许多学校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

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大胆地对学习进行尝试,在此基础上还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将教学过程和情感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更好更快的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团结互助的关系,建立起在师生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融洽的关系。彼此的交流可以让活动变得更为丰富,共同分享学习的过程和成果,让教学评价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历史课堂教学是复杂和丰富的,对于如何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除了以上几个基本条件,还涉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比如学生课内合作探究时间和学生知识背景、教学设备的运用和除教材之外教学资源的开发等,要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创新观念的弘扬,教师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也在激励着自己的发展。

2.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 篇二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1 相关概念界定

1.1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有效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范式的变化而不断地扩展与变化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含了四个要素:第一是时间要素。高中课堂中,教师一般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二是空间要素。课堂,并不单指的有形的教室。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要仅局限于有形的教室教学,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处处都可以开展教学活动。第三要素是班级授课制,教师需要从面向全体到面向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实施教学。第四要素是课堂教学的效率,可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表示。一般地,学习、掌握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则证明其效率越高。

1.2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然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都能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历史能力,最终使教师能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将教学目标落实好,从而将教学效益最大化。

2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求分析

2.1 改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更为新颖、多样化了,但是部分教师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尚且不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还是很多。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标准”部分提出了新的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纲要》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从多种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有的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短短的45分钟内,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学习方式千变万化,教师似乎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主持人”,为了形式而忽略了最为根本的教学内容,出现了新的偏差。

2.2 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

历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指导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能力的高低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若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传授者必须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能够胜任历史教师这一职位,其次对于历史教学有独到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据笔者的随堂听课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现代社会的历史教学工作者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并不具备历史专业水平,对于学生提出来的相关历史问题不能现场作答,一味地照搬课本内容,缺乏足够的课外历史知识,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的掌握历史知识。

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哲学上一切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中,当今社会也是如此,瞬息万变,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传统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开始转向素养型、创新型人才,高分低能的“人才”被社会看作是只会学习不会实际运用的“书呆子”,现代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同时也关注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情况等,学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回应,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起来,不仅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能够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教学中的一种“双赢”吧。

3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首先从学生自身特点上分析。高中生相比初中生不仅在年龄上有了变化,而且它们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主观能动性发挥更为充分,敢于表达自身观点,此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这一特点转变自身的角色,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体验的生命历程,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这种合作的形式实现共同的目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更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教师除了需要将课本内容有条理、有层次的传授给学生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讨论,以此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通过设计问题使学生各抒己见,如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其结果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而有人则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让学生在课堂中分为正方和反方,主动发表自身观点,使他们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2)创设和谐教学情境,激活历史课堂

学习高中历史需要制定一个庞大的系统,不同时代的著名事件、人物、起因、结果等需要有条理的划分出来,而且历史多是已逝去的人和事,不可能用实验的方法将其还原,教师如单凭语言描绘或阅读抽象的教材,是达不到身临其境质感的。此时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原来静止的、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化抽象为形象,从多个角度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给学习者提供更为广博的知识信息,扩大主体参与的范围,使左右脑同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汇总开发智能,锻炼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获取知识最大化,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坚持多元化评价,莫以成绩论英雄

评价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为了改善部分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这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和基本准则,该形式能够促使师生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节教和学的活动。但是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中,学生总是作为一个被评价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存在很多问题,因而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所以,学校应尊重被评价者的差异,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必须以一条分数线为标准,为学生贴上优或劣的标签。对于学生的评价需要做到全面性,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需要诚恳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用最客观的方式给予学生最好的鼓励。同时,学生也需要自我评价,以此来反省自己、重新认识自己,这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内部动机,比外部评价更具有持久的刺激作用。

4 结语

3.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素质教育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需要促进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结合发展,这已经成为整个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只有历史教师掌握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技能,积极地去探索如何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对课堂的导入技巧

导入技巧在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相对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通过设置情景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够确立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知识结构能够完美地结合起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在课堂上的导入环节就好像一部电视剧的序幕环节,这需要教师能够精心地对导入环节进行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明确学习的主旨,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组合,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从而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中去。

二、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是整个课堂的中心环节,作为一名教师能够给学生传授知识离不开的就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教师需要对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理清思路,从而能够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传授给学生。在给学生进行授课前,教师需要对每堂课所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整理,有一个逻辑性的思维,准确地表达出所需要传输的知识与内容,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史》这门教材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近代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整理出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再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多少进行分段讲解,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课堂教学,将每堂课的内容都能够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做好教学前的一切准备,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昭力.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张亚倩.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3.

4.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篇四

一、为什么要进行历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在实行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是很大。很多的教师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水平之上,没有教学的创新性。这样的教学只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状态,缺乏内在的改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要在历史学科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创新。

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目标不一致,无法产生共鸣,对教学的效果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例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在讲课中面面俱到,课堂的内容很多,这样对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产生负面影响。课堂成了教师的主场,学生的参与度很低,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深入了解。而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不能带来学习的高效性。所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实施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

1.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个方面是激励、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拥有一个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地引导,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有效性。另一个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讲究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有助于有效地实施历史教学。

2.教学时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一个积极向上、愉快活跃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一些优秀的、有内涵的东西发扬下去。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改正,努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和深刻认识祖国的悠久历史,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长海。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补充性整合[J]。中学课程资源,(12)。

[2]陈林。挖掘课标内涵,有效整合历史教材资源[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Z1)。

5.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篇五

东山区第一初级中学 林耿喜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所以历史课堂有没有效益并不是单单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或教得认真不认真,更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一堂课,老师讲得再精彩再辛苦,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也是一堂无效的课。当然,学生学得再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同样也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那么到底如何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在新历史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依照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历史学科,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为了让学 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这个时期的成语故事,课堂上让学生讲故事和进行表演。学生兴味盎然,说得绘声绘色,演得惟妙惟肖。此例教学设计上尽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目标不明确,偏离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类似的情况。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便有了学习的动力。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的天性,是兴趣的先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三国鼎立》这课时,可以在交谈中设问, 引导思考:大家知道《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有个重要人物——曹操,历史上确有其人,三国故事有真有假,哪些是真的?曹操真如小说中的描写吗?学生急于探究其中奥妙,对此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这一类问题时,除了新颖有趣外也要有适当的难度。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东西,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成为“激起千层浪”的石头。

2、创设故事情境。为了让学生加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时,我尽可能穿插介绍一些短小而又饶有兴趣的历史故事和材料。例如我在教学《辛丑条约》时,穿插了一个小故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进行谈判。当时,一洋鬼子盛气凌人地作出了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想以此嘲讽中国人。当时,清廷的一个小文书也毫不示弱地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但最终清政府仍然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创设历史情境。根据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点,我常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动态性,再现过去历史的形象,创设动态历史情景,使学生感知历史史实时,形成的历史表象会更鲜明、更生动,理解史实的本质会更透彻。如讲授长城、都江堰等古代著名的工程时,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些工程的雄伟壮观,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讲授《火烧圆明园》时,可先播放同名影片。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让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三、精心设疑,巧妙诱导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们基本能看懂,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因此,我努力通过设置疑问,诱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如讲夏朝国家机器的建立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夏王,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你的统治呢?问题提出后,留给了学生一点儿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一下了被激活了,热烈的课堂学习开始了。

再如讲秦朝灭亡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秦王朝为什么会如此快地灭亡?它的灭亡,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悟?”“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如何让自己的朝代存在得更长久?”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眼睛一亮,他们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翻书寻求答案的、眉头紧锁 的、掩卷沉思的„„瞬间沉默过后,一只,又一只要求发言的手举起来了,课上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体验与感悟,逐渐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意义。

四、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当前历史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讲的多、练的少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把学生当容器的死板教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讲练结合,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率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迅速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讲练结合的着眼点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以后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

讲练结合的几个有效环节:

1、课前五分钟检测

教师对上节课的内容在开始传授新的教学内容前进行检测,目的是要看一看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程度,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同时给学生一种学习习惯,让学生课后能认真进行复习。这要求老师对检测的题目要认真思考,有选择性地对不同的课型练习内容进行出题。

2、三十分钟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余下的30分钟里安排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问题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互动式 4 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等,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必须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目标。

3、课后十分钟练习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在下课前进行练习,目的是要看一看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的知识,以便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策略;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学习习惯,让学生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课。这要求老师对练习的题目要认真思考,有选择性地对不同的课型练习内容进行出题,题目不要过难,但又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

6.提高历史常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六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中学 毛曙君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迈进理想的大学,为了拿个高分数,我们这些老师和学生们每天都是早6点晚10点地应付着多如牛毛的题海,分数是命根,恶补、狂做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的学生就是最工具化、机器化,没有活力、创造力,被扼杀天性的孩子。如何做好减负增效,45分钟常态课课堂就是教学的生命所在。“从学科入手,从学生入手,从课堂入手”,① 扎根于课堂,向课堂教学要效率是当前教学环境下应做好的第一要务。

常态课,应区别于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比武课,它既没有作秀的嫌疑,也少了试上、重复、改进、展示这样繁杂的步骤;台下既没有评委、观众,也不会有捧场者和批评者。它拥有的仅仅是师生面对面。老师是课程的导演、制作人,学生既是演员,有时也兼做导演。常态课的教学活动是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和促进情感升华的重要载体。教学活动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常态课要提效,必须特别重视其不可重复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由于常态课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我们的教学演示、改进就必须做在进课堂前的备课环节中。

备足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史料、遗迹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师生、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来源丰富多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②历史学科是涉足多领域的学科,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丰富的课程资源能让学生多视角、多形式、多层次的看待历史事件、人物,不仅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结合考虑学生实际 所谓“成长不可替代”,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又是不可替代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细致地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水平,以及心理发展水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记录是一个极好的方法,它能为下一次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个快捷的链接,也有助于动态地观察学生的成长。

重视问题设计的作用

问题是思维体操、头脑风暴。搭桥式、过渡式的问题是引路者;基础性的问题是垫脚石;趣味性的问题能使学生更投入;哲理反思类的问题能让思维更活跃或更上层楼。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互问、抢答等多种。多个问题的出现可以由浅入深,使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圆满解决。

常态课同时又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备课环节无论如何细致周到,都不能完全覆盖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不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又会死灰复燃。备课环节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过程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设计情景

情景设计是学生能走近历史、触摸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开课时设计导入式情景,有助于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尽快调动积极情绪的“神入”;在课程中设计活动式情景,促使学生维持高水平心理投入状态,学习过程是全身心的、轻松而又活跃的;在结尾设计开放式问题情境,不仅考虑到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而且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有质的提高。

如我在设计《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时,开课先打出中国和希腊两张地理图,以及文字资料: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他们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

------黑格尔《历史哲学》

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讨论:

一、你能用一些词描述古希腊或古中国吗?

二、根据两张地理图,你能概述这两地的地理分布情况吗?

三、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认为古希腊和古中国的居民可能从事着怎样的生产劳动或有怎样的生活方式?

四、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中国维新志士梁启超认为这两类民族各有什么性格?由什么因素决定?你认为他们的分析正确吗?

课堂教学过程表明,对遥远的古希腊历史,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少而模糊的,用比较低的台阶来“随便说说”古希腊,再结合一些图片,如特洛伊木马、荷马史诗、米诺斯王宫等直观、形象的展示,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课程中间,谈到希腊公民的特点时,我采用了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设计场景自由选择角色的方法。场景如下:

古奥运会开幕了,街上行走的都是兴高采烈的希腊公民,智者苏格拉底坦着胸津津有味地观看着精彩的比赛:掷铁饼的、跑步的…… 我,一个成年男子更喜欢…… 我,一个成年女子…… 我,一个悲哀的奴隶……

这时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一个同学站起来选择角色和动作,其余的同学马上找出依据来评判对错。由此,自然也描述出了公民的特点。再加入,“我参加体育运动,代表***城邦,如果我得胜了,人们视我为……,我要……”作一个语言上的扩展,“人是城邦的动物”的结论自然得出。

在结束本课教学时,我的开放性问题是:古希腊给我的启示:择地而居?还是择古而居?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一番探索:是地域特点决定文明进程?还是古希腊是特别理想的文明之邦?

在情景设计的过程中,地方史资料、时政方面的新闻等等都可以作为素材,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不仅行动(可能是被动的),更要心动(主动地投入参与),使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彰显。

问题和史料的呈现可随机安排,方式可多样 老师尽可能备了较充分的课,掌握着多于课本的资料,并不意味着他是上帝,给不给学生苹果看他愿不愿意。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辅佐者,应似朋友---提一些建议;似引路人---提供一些史料,反问一些问题;似同学者---共商问题,留存疑惑。教师的多角色变化旨在操控课堂教学,随机生成教学步骤,使学生能“参与---投入---有所得”。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他们收获的不一定是分数,可能是成功的喜悦,被认可的骄傲,或者是非要弄清疑惑、争论的一份探究精神和兴趣。这种情感,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成长,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素质,也是帮助课堂学习有效性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条件,不可或缺。

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劳动,所应考虑的不仅是备课的环节、上课的环节,还应有师生的评价、反思,常态课的每一堂课虽不可重来,但吃一堑长一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华东师大的许纪霖教授说:“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诚如此也,心如斯也。

参考资料:

7.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 篇七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过于注重表面现象, 而忽视本质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的进步, 在手机、网络逐渐普及的今天, 为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扩宽了渠道, 大部分学生在听过电视剧与电影、历史讲座节目等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结构以及判断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就使得学生认知存在片面性。对于真实的历史情况也认识不到位, 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这样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缺乏了专业的学术态度, 只是对一些直观的表面现象感兴趣, 而对于历史的真正意义以及前后发展的过程不感兴趣, 这也就造成了中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历史[1]。

( 二) 学生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理解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都是以通过考试为目地进行学习, 也造成了很多学生都依靠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式来学习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心理对历史逐渐失去兴趣, 无法真正地理解历史的内容。也让学生陷入了死读书与读死书的循环中。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分析

( 一) 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喜欢历史课堂的前提是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在历史课堂中所发生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自己, 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产生的。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新课改的影响下, 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要相互平等、互帮互助、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师又是帮助学生学习进步地督促者与促进者, 教师必须要与学生真正实现心灵之间的沟通, 并为学生创建出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

1. 教师要关爱学生, 帮助学生学习历史

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爱学生。教师缺乏爱就无法教育,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就没有效率。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强调教师的尊严, 这样也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发展。这也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新教育背景的影响下, 教师要充分尊重与关爱学生, 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 尤其是要注意不能当着全班级的面批评学生, 面对学生问题教师可以尽量采取课下找学生单独谈话的方式, 并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向好的一面发展自己。

2.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身为一个历史教师, 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 还应当要具备亲切、真诚与宽容等品质,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让学生喜欢历史, 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修养, 用自身情感去感染学生。在学校中常常会出现两个资质与教学水准相当的教师, 一位教师的教学成绩很好, 而另一为教师的教学成绩却一般。通过实际地了解可以发现, 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是学生喜爱的教师, 而后者则是学生不喜爱的教师。学生喜欢的教师在待人处事与责任心上都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且这位教师体贴关心学生, 能够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自然也就愿意上他的课, 这样教学效果也就明显提高。

( 二) 采用现代地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改革, 在教学上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带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而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2]。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相应的教学情景模式, 改变传统的划重点记笔记与强迫灌输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历史, 感受历史的发展历程, 活跃自己的思维, 积极探索与思考历史知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 利用多媒体课件建立相应的声音视频及一些影像资料, 丰富教学情境。只有用丰富教学方法,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历史资源的视频进行剪辑做成短片, 并配上相应的说词, 将已经不能再现的历史通过短片重现在学生面前。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历史图片, 用计算机制作成为动态的画面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如: 在讲解《西安事变》一章中, 教师可以将电影《西安事变》利用超链接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进行观看, 并针对这一电影, 设计出一些问题, 在观看电影前向学生提问, 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就被引发出来, 这时再将电影播放给学生进行观看, 就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电影,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被引发出来[3]。将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到历史教学中, 能从多个方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 突破传统的限制, 实现优化历史课堂,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结语: 在初中开展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促进作用, 不仅让学生学会历史知识,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还能帮助学生摆正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要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将历史课堂变成一堂生动活泼的课堂,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7) :85-85

[2]张健.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23) :254-254

8.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中;学习情趣;策略

要想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必须做好历史的教学工作,所以,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情趣迫在眉睫,如今,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笔者在本文中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提升初中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内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一、精心制订课程导入,让学生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1.使用故事导入法

通过研究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发现,他们对故事抱有很大的兴趣,因此,作为初中历史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收集一些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在讲课的过程中把收集到的小故事声情并茂地讲出,让学生融入学习之中,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如,在讲述《西方文明历史起源》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讲述一些和西方文明起源有关的小故事或者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对了解古希腊知识抱有极大的兴趣,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接下来知识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使用歌谣导入法

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导致了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满了枯燥和困难,学生在理解和学习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对初中历史教师来讲重要的是把枯燥难懂的历史问题转变成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歌谣是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时期的重要反应,对特定的历史现象做出最公正、最恰当的评价,同时有的歌谣不乏高效诙谐,在烘托课堂氛围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对大跃进时期最好的反应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在课堂上说出这些歌谣,会让学生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加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

1.对教材插图利用,让知识更具直观性

在历史教材中,教材插图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插图不仅具有感染力,而且还具有较大的趣味性,这是初中历史教材的主要特点,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在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对历史教材的编写也越来越重视。因此,老师可以对这些插图加以充分的利用,特别是一些不僅具有内涵但又具有内涵的漫画单独地组织教学活动。

2.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国内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在课堂上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图、频、声于一体,广泛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历史知识,因为其和现代相距较远,同时和现代生活经验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引入多媒体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化抽象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如,在讲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老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影视资料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壮阔以及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这对学生价值观和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其认知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可以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向这方面引导,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获。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持肯定的态度,不能对学生的问题否定,这对学生的积极性是极大的打击,同时,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该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教学经验,在上课前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全方位的了解。笔者建议初中历史课堂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在提出问题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学习的精神,更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对学生组织、交流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知识联系实际也很重要,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古迹、革命纪念观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用真人真事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因此,把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历史的学习中极为重要,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总而言之,对初中生而言,要想学好历史知识就必须培养浓厚的兴趣,这不仅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也为今后历史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初中历史老师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辅以现代化的教学仪器为学生呈现一节节直观、生动、趣味的历史课堂,以便于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牟新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索师生互动:以“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课程为例[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4).

[2]王剑方.以情育人以境树人: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塑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6).

9.有效德育渗透升华历史教学 篇九

课程标准指出“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历史性知识,有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有深厚民族根底的道德情操,有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有宽阔的民族胸怀”。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可以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历史学科的特殊功能所在,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教学在德育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

一、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历史渊源悠长,文化繁荣昌盛,典籍连绵不绝,人才鼎盛辈出。直到清朝中期为止,我国的文化,科技、经济一直都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水平。有经典的儒家学说,有永世不倒的万里长城,有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有鼎盛的唐朝文化,有名誉海外的郑和下西洋,有辉煌的康乾盛世,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血泪和智慧才凝结出来的历史文明,这些历史文明对中华民族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重要的贡献,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从古到今,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爱国英雄人物,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在祖国受到侵犯,人民遭到凌辱,民族处于危难时,他们发出了振聋发聩,感人肺腑的呐喊,并为之奋斗,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的篇章,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如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以及一批批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崇高思想境界,无不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最高利益紧紧相连。

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人格操守教育

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现成和完善,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树立真诚关注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再如: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为学生宽阔胸怀,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很好榜样;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林则徐为国禁烟的责任感等等,既是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也是培养学生人格操守的良好凭借。

三、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开展改革创新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为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而改革创新精神则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时期的精神象征,成为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改革创新精神的教育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虽也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的潮流,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秦始皇创建帝制,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其施政模式影响至今;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服、汉话,全面推行汉文化,是历代皇帝中学习汉文化的榜样;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 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梁启超的“非变法万无可以图存之理”,“变者天下之公理”;邓小平同志的“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摸着石头过河”,这些改革者的真知酌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归类和引用,从而使学生受到启迪,培养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围绕经济全球化浪潮,开展开放包容教育

当今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世隔绝、孤芳自赏。只有置身于国际社会,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只有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继承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10.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 篇十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万寨民族中学 孙本吉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标下的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新时期的教育能否与时俱进的问题。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能否与时俱进,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研究学生实际、整合教材资源、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景氛围、联系时事热点、学科交叉渗透等六个方面论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途径。旨在抛砖引玉,通过自己的教学心得,与其他专家、同行交流,以图他日的进步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热门话题。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研究的事。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自己从事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也颇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切合学生实际

众所周知,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是要从学生这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重点考虑学生的因素。一般说来,教师要考虑:1.学生基础。教师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基础实际,教学设计的标高、组织教学的步骤环节都必须是学生基础现状能接受的。例如: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对历史内容只有零星涉及。而且所知的那点历史知识,既不连贯,也不系统。因而,教学活动的组织就不

能太抽象、太跳跃。九年级学生已经较多接受历史知识,像中国历史就有了一个大致地全貌地了解,组织教学就可以有归纳、系统、深研等特点,在指导学习世界史时,还可以经常串联一些中国史内容。2.年龄特征。组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才易于接受。像七年级学生,一般在十二三岁,属于少年儿童的特点,天真烂漫,好奇好玩。所以,教学活动的组织,甚至教学语言的运用,要尽可能通俗、生动、有趣、富于启发性。而九年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六岁左右,完全是青年阶段了,他们对系统抽象内容的接受能力就要强得多。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等。

二.立足课标,深研教材,实现教材资源的二次整合 每个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也都有不同的感悟和看法。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不仅是要选取自认为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及相关资源,才能设计出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案。这首先就要把握课标对相应内容的要求,然后再研究教材,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资料,包括音像、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处理的优化。

三.设计科学合理、精彩多样的课堂活动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就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我们说,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

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无论教师怎样滔滔不绝、精彩透辟地讲授,也不能说明学生掌握知识了,形成能力了。所以,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达成教学目的。吸引、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常用的活动形式有阅读、讨论、探究、动作表演、制表归纳、分组辩论、编演历史短剧、讲历史故事、相关的口头比赛、写作历史小论文等。富有创意的课堂活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得到大大提高。

四.创设生动情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历史,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设情景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生动的描述、利用影像资料等。用描述的方式再现历史,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做较充分的课前准备。描述要基本忠于历史,不能带有明显的个人偏向性和随意性。如果生动描述有很强的感染力,就能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强的信任度、权威性和人格魅力。影像资料能更直观地再现历史,艺术的感染力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能使他们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受到教育。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让他们观看《屠城血证》和《血战台儿庄》两部影片。使他们直观地感知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残暴,和国民党军队英勇奋战抵抗外侮的民族精神。由此,他们的思想受到深刻的教育。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真正认可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弃自己的权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放开手脚组织指导学生活动。问题设计要引人入胜,问题要具有目标性、准确性、针对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索性,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表现出形散而神聚。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要适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从而使教学目的能圆满达成。

五、结合时事热点,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凸显历史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学科的价值意义在于让后世从中得到借鉴,让后来人能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人们的行为。当然,它也能为现实人们的行为提供依据和参考。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和利用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既能活跃教学过程和课堂,又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挖掘和凸显历史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如:李白生于安西都护府辖下的碎叶镇,而这个地方现在已是俄罗斯的国土,从而有力证明历史上沙俄曾侵占中国大量领土。又如: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管理新疆;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新疆;近代时,左宗棠收复新疆,刘锦棠任第一任新疆巡抚。唐朝时与吐蕃两次和亲,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密切往来;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清朝派驻藏大臣和**、**共管西藏。说明新疆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从而证明7·5事件和3·14事件完全是

违背人民意愿、损害各族人民利益和分裂祖国的可耻行行为。可见,历史学科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对于提高国人认识都是极有意义的。

六、重视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历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门类之一,有其独立性,但它与其它学科有着种种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到本学科的横向纵向联系,也要注意到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有句俗语说“文史哲不分家”,就真切地反映了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会涉及到很多成语,学习古代文化史就自然与文学联系起来了,学习古代科技史又与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不能只钻研历史学科本身,还要博览群书,能够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学科交叉的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立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此外,充分利用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特别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等,也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11.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 篇十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有很多,但巧妙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却是不可缺少的良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创设历史情境,既可以化难为易,删繁就简,变乏味为生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在自身的参与、思考和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理解,从而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体会。

一、播放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感受历史的真实,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笔者以《难忘九一八》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

首先,出示《日军占领沈阳图》和《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引领学生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对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其次,展示《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为学生再现过去的历史真实,学生们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国东北富饶的土地,使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激起学生对日寇野蛮侵占东北的愤懑,同时感受到了中国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英勇与悲烈。通过一幅幅壮烈的图景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历史的真实与永恒。

二、展示历史题材的图片材料,感受历史真实,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运用图片直观材料,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过去历史探究的兴趣,还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题时,学生生长在和平环境中,对于长征的艰难、艰苦认识得不够深刻,于是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十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吃的野菜、皮带、牛皮鞋等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仿佛置身于革命战争年代,深刻体会到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伟大。由此,教师趁热打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播放反映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仅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利用美妙动听的音乐作品创设的情境能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如教师在讲到“民族团结”时,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优美动听的旋律和豪迈的歌词,使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准确生动的语言来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表达的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直接体会到历史的真实,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如讲述“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时候,可以这样讲:“在茫茫的大西洋上,一艘海船正由非洲向美洲驶去。船不太大,甲板下面的船舱里,几百名黑人挤在一起,密不透风;甲板上是一些白人船员和他们的老板。开饭的时间到了,几位船员揭开舱盖,把一些食物和水递下去。看他们的神情和动作,就像是在喂猪。在慢慢航程中,有的黑奴在肮脏的船舱里得了传染病,就被带出船舱扔进大海。贩奴船的后面,常常尾随着一些鲨鱼,准备随时吞食被抛下的黑奴。”短短数语,先声夺人,把学生带到16~19世纪那个罪恶的奴隶贸易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殖民主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充满劣贪欲和野蛮暴行的历史。

12.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 篇十二

一、试卷的命题特色

1. 关注历史运动的整体性

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多元的地域文明是古代历史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类历史出现重大转折,人类从此摆脱地域性条件的束缚,开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整体性发展进程,直至进入全球化时代。试卷第35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指出“人类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卷让学生标出地图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地理位置,进而分析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推进作用。如此宏观而大气的世界通史基本脉络的梳理,既有利于从整体性视角剖析历史运动的规律,又有助于高三历史教学有效地把握教材的核心概念和教学主旨。

2. 关注社会发展的新旧嬗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新旧嬗变的过程。近代中国社会迂回曲折地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的辩证法。与戊戌变法相同,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促成的事变。但就中国社会的新旧嬗变而言,义和团运动的落后一面又正是戊戌变法以后的一种历史回流。试卷第37题从一位义和团团民私自替政府草拟对外“和约”谈开,认为作为政府“和约”,这是一件伪造品。但作为历史材料,它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试题试图从这一案例中引出不平等条约体系下近代中国的社会基本特征,以此告诫后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现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3. 关注学术研究的职业道德

针对当今社会转型期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学界抄袭造假之风,试卷第33题从安阳发现东汉大墓,由此引发各界热议的视角入手,分析判定墓主人身份的两种观点,即一部分学者根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认定它是曹操墓,另一部分学者则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进而提问“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这里,可见命题者在疾呼史家除拥有才、学、识外,还应有以恪守科学、追求真理为己任的职业道德,即史德。这种以社会现象为切入口的命题思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可谓真正起到了学科德育潜移默化的社会功能。

4. 关注PISA Reading评价标准的创新

在去年高考历史试卷非选择题部分借鉴PISA Reading测试评分标准的基础上,今年的试卷更加关注试题自身语境选择与知识的关联度,关注PISA Reading评价标准的创新应用。从第31~37题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非选择题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进而引导高三历史教学彻底摆脱知识堆砌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核心知识为基础,在历史视野和能力目标的纬度挖掘历史文本,加深或注重对知识的分层和对内容的差异化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1. 解读教材的核心概念,梳理通史的基本脉络

针对试卷第35题,笔者以为解读教材的核心概念,梳理通史的基本脉络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新教材贯穿着一个核心概念,即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整体过程。从教材的核心概念出发,高三教学的总复习可设计为如下四个专题:多元并存的地域文明、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转折、整体性世界历史进程的开始、现代化世界进程中整体性与区域特殊性的关系。通过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教材的总体框架,进而学会从宏观的视角把握学习导向。

2. 厘清文明的纵横联系,剖析发展的内外互动

针对试卷第37题,笔者以为厘清文明的纵横联系,剖析发展的内外互动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二。新教材在突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产方式及制度演进线索的同时,剖析了古代地域性文明向现代世界体系发展进程中纵向性因素与横向性因素的互动作用,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以近代中国社会为例,可见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十分凸显。

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互动作用的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建立起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使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机构发生了嬗变,由此也引发了中国人文化心理、思想观念和民族精神的嬗变,进而懂得上述嬗变所体现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同时又表现为半殖民地化过程中更深的沉沦。

3. 研究教材的学术亮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针对试卷第33题,笔者以为研究教材的学术亮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三。细细读来,新教材隐含着以往高中历史教材所未涉及的不少学术亮点,以七个分册为例:

第一分册: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政体模式和可供选择的道路、中世纪西欧的制度特征。

第二分册:生产性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我们是如何知道中华文明起源的、青铜器的政治和宗教功能、古代中国国家形态的变革、从合力作用看秦统一及秦短命而亡的原因、民族融合的双向性、唐代中央的分权制度。

第三分册:文官体制的内容与特征、明代的制度建设、古代中国的贸易体制、异质文化的导入和传教士的作用。

第四分册:启蒙运动为何兴起于英国发展于法国、从合力作用看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如何看待现代工厂制度。

第五分册: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地区分工背景下的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从合力作用看二月革命的爆发、德日意法西斯的特征比较。

第六分册:淞沪抗战对沿海工业的保护、国际经济三大支柱、发展中国家应对冷战的主动战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贸易管理和仲裁。

拓展型教材:现代化的新诠释、从合力作用看英、法、德、美、日、俄等国的现代化历程、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新政。

由上述学术亮点可知,新教材着重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发展进程中的生产方式、制度特征以及文化类型的介绍,突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分析,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有效贯彻,用好这些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有裨益。

4. 掌握课文的主要旨意,领会编撰的确切意图

针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非选择题的评分标准,笔者以为掌握课文的主要旨意,领会编撰的确切意图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正如前文所述,新教材贯穿的核心概念是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整体过程。在这一核心概念的统摄下,七个分册的159篇课文围绕核心层层展开并较好地突出其主要旨意。由此,如何领会课文的主要旨意是高三历史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中学历史教育界的前辈就提出“一堂课一个中心”的策略,后来又提出“一条主线”“一个问题”“一个灵魂”,使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学在两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有传承与创新。反观当今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坛,由于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曲解,使课堂成为铺天盖地的史料堆砌;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排山倒海式的史学动态介绍;不断地重复“是什么”和“为什么”,似乎已成为一种顽症。这种没有中心、缺乏主线的课堂教学,看似精彩纷呈、生动活泼,但学生却感到云里雾里,不要说树立史学意识,掌握学史方法,连起码的课文主旨也无法把握,而理解教材编撰意图更无从谈起。

13.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微 篇十三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微

重庆市荣昌双河中学赖萍

【摘要】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1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79-01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比如七年纪下册第11 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的图像和一段文字: 年2 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 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

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产生了兴趣,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了。

3、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渴望,产生了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了铺垫。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4、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5、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要多用这种形式。

14.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 篇十四

兰州新区历史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不强,时代性,趣味性不够,层次性不明显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研究表明,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知识建构,进而转变到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产生对问题的强烈敏锐力,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自学能力的目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前的问题预设不充分

课前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在初中历史课堂前,大部分的教师往往会依赖于教参来进行课程的准备工作,再或是应用一些多媒体的课件,根据参考书或是课件上的一些问题,讲解给学生听,造成课堂的教学变得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学生的反应和知识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问设置,课堂气氛变得十分的呆滞,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较好的效果,时间久了学生对这门课程可能会失去兴趣。

2、课堂上的提问有效性差

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但是课堂的效果却不是那么的理想,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都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思考,只有经过了思考才能够弄清问题得根本,这些思考需要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教师问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设置来实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会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缺乏针对性,没有新意,启发性不强,趣味性不够,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提高,这个时候学生会等着教师来公布答案,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中去。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环节应该精心的准备,虽然讲得是历史知识,但问题不一定非要是历史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时代性,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来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才能够有较好的效果,否则问题的提出使得提问的有效性很差,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没有提高。

在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它最关键的几个词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样的理念,无疑是丰富的。在短短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体现这样的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们纷纷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仅注重“表”,而不注重“里”。一堂课上,大量的师生互动,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让我们质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道方法、手段多了,有效性就高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仍然有些教师停留在“我怎样能讲请楚”、“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的阶段,没有从根本上思考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这使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新课程标准相差甚远。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价值:

国家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可见,当代的教育要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历史课堂上,虽然学生是主角,但能否做到有效学习,取决于老师的水平。我们历史教研组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搜集和丰富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教育理论,为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性资料。

三、课题提出的实践价值 :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更新。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历史课堂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我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从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概念的界定:(1)“有效”

汉语词典中“有效”指有作用、有效果。

这里的有效主要是指对学生有效果、有作用。通过一系列方法、手段来提高效率,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2)“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做过这样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毕竟是人的主动性活动的产物,历史包括大量的不会重复的特定事件。所以在教学中要有对历史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才有保证。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研究目标: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构建一系列有助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内容要点: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旗帜鲜明地引导老师们:反思让新手成为专家型教师。本课题研究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情境策略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3、开展设问式学习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其中包括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有兴趣的问题,如何排列这些学生面对的循序渐进的设问等,以及创建设问式学习的一般教学模式。

4、时代呼唤具有开拓创新、善于合作等品质的新型人才。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六.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学生发展与否是衡量教学效益最重要的指标。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资源观是开放的,多元的,不再是过去的“唯教材论”。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研究只讲什么史实不讲什么史实,最主要的通过这些具体的史实让学生获得什么意义和价值。学生通过学习,能过获得: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这就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价值所在。可能创新之处:

本课题“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并立足于我校展开的,这是区别于以往“有效教学”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七.运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文献法:通过借鉴《教育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文献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案例分析法: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意个案的分析和积累。

(3)行动实验法:尝试把学习和研究得到的有关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注意总结。

(4)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对学生的想法、需求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八.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9~2009.11)

(1)着手开展座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现状。(2)针对几个典型的学案,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出现效率低的原因。

(3)组内开展研究课,就课堂某一环节出现“无效教学”展开讨论,找出原因。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11~2010.6)

(1)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就出现的问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努力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2)组内开设研究课,实践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不断完善,并注意积累资料。

(3)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变化,及时反思。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6~2010.11)

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理论性的总结,撰写有关研究报告。另一方面继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九.完成本课题任务的条件分析

我校有完整的教科研机构,对本课题高度重视。学校确保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购置书刊、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如期支付。

课题组全体成员均奋战在教学第一线,都有八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有较扎实的业务知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掌握着学情的第一手资料。资料的收集、查找方便。全组教师对课题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很强,希望借助有效教学的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十.课题组成员: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邓焕发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彭均匀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邱 琦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欧阳金文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刘松柏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黄小平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易 凡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在历史教学反思中成长(个案)

注重二次反思,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设问式学习创设情境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操练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非但没有显著效果,有时甚至还有负面效果。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换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校申请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我校的重点工作来抓。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1.概念界定:

① “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②“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③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

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⑤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

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3、已有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同时,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

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题研究重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原则及过程 1.研究目标:(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4.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5.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拟用一年时间(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梳理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已有的有效性教学经验。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上课以及实践活动,实验总结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的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

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交叉进行的,只是各有侧重。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

课题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点点滴滴数据、信息、经验。为此,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要求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课题,设立本学年或本学期研究的子课题,并围绕自己研究的子课题积极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努力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在《活动记录》上记下每次学习、活动的内容,并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归纳有关数据信息,从而为期末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一批翔实、有价值的素材。在这些活动记录中,既有理论学习的记录,又有实践印证,还有各课题组成员的心得体会,它不仅将各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导入深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2)关注过程,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每学期初的理论学习之余,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组内推出一堂实验课,并及时落实人员、上课时间。每次上课之前,子课题成员集体备课,各子课题成员准时认真听课。上课后根据本课题研究主题和《课堂教学评价表》实事求是地评议。评议中,课题组成员在探讨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探索规律,获得了共同的提高。

(3)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评析、总结。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我们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琢磨、推敲。在申报本课题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了论证,使其更趋科学合理而富有研究价值。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新课程标准,在本课题研究中及时调整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平时,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实验经过,善于发现本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及时撰写下来,形成教学案例、论文。

五、实施课题的保证措施

1、精选课题组成员,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

2、充实教育资源库,设立“教科研”专柜。

3、加强理论学习、观摩与研讨、对话与交流制度。

六、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整理学习笔记,撰写相关论文和各种报告。

2、编写有效课堂教学实验报告和案例。

上一篇:年度汇报片解说词下一篇:大学生恋爱观演讲稿